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记事记叙文范文

记事记叙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记事记叙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记事记叙文

第1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1.在写作记叙文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记叙在文章中主要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描写则是具体刻画人物,抒情是指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议论是指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写作记叙文时,只用记叙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够的,要想使记叙文收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就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2.表达方式的运用必须做到正确合理。记叙是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必须做到条理清晰,叙事明白。描写是对记叙这一主要表达方式的“添枝加叶”,可以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情味。而为了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内容更加饱满,这就需要议论和抒情了。

技法精讲

在记叙文中,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往往是综合运用、穿插使用的。下面举一个例子:

北方的春天,不过略露了露脸,夏天也没站多久,便和大雁匆匆去了南方。

十一月,领导同意耿玉亭出院了,同时给他换了房子,批准刘桂芬长期在家照顾他。

两个人坐在家里,对国家毫无贡献,却吃社会主义?这样的活着,丈夫不愿意,桂芬不愿意。下了的决心,要是没有行动,那不成了骗人又骗己?大庆人从不干这码事!

于是,两岁的孩子送到亲戚家里寄养,退掉了国家给的护理员。

(《离不开你》)

这段文字主要叙述耿玉亭出院后的情况。第一自然段写春天和夏天的时光过去得快,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第三自然段,作者既用自己的口吻,也用人物的口吻,通过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人物对于人生意义的认识,抒发了活着就要为国家作贡献的革命感情,议论和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这种出自人物口吻的议论和抒情,实际上又是对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活动的最生动的描写。这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具体运用技法:

一、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这种感情的抒发可以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即作者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感触和动情之处。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最后一课》一文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达了主人公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直接抒情的方式一般用在记叙、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感情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更有利于表达,而且能产生很强的感染力。2.间接抒情是指作者的感情渗透在记叙、描写、议论中,使感情同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融合在一起,这种感情的抒发是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间接抒情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寓情于事。最典型的例子是《背影》一文中那段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父子分别之际,年事已高的父亲执意要过铁道、爬月台去为儿子买橘子,他蹒跚的步履、爬上月台的动作,无不渗透出对儿子深深的爱,而从作者生动描述的字里行间,从作者目睹此情此景时的潸然泪下,令读者也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与深情。(2)寓情于景。将作者的感情同写景状物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喜怒哀乐。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开头部分描写回乡途中的景物:“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些景物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因为“我”这次回乡是为了卖掉老屋到外地谋生的。(3)寓情于理。将作者的感情同议论交融在一起,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二、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有时以叙为主,偶发议论;有时边叙边议。记叙文中的议论,有时在开头,有时在结尾,或点明文章的题旨,或突出文章的中心,或揭示所记事物的意义。

在记叙中议论,应做到以下几点:1.首先要把记叙的人和事写具体,写生动。记叙是议论的基础,如果记叙本身缺乏具体生动的描述,议论也就无从深化。2.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记叙中的议论是为了使读者对记叙部分有更深的认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议论要言简意明,恰如其分。记叙文中的议论是起辅助作用的,要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中心的表达。在记叙文中,抒情和议论常常是并存的。议论的时候会有感情的流露,抒情的时候往往也同时伴有作者的看法,这时,议论与抒情就融为一体,很难截然分开了。然而,不管是抒情还是议论,都必须以记叙为基础、为依据,以便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范文引导

(2008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满分作文)

那一次,我读懂了花落的声音

一考生

无边的暮霭勾勒出晚霞的美好,倦归的鸟儿展翼向风。迷惘的我骑着车子默默地踩着树影回家,暗暗梦想着我的将来。

蓦地,一瓣残花飘落到我的肩上,顺着我的身子滚落于车轮下,我被这一点点的苍凉牵动了心弦,竟下了车推着车子前行。不远处有一棵不高的花树,它正竭尽全力地开放着最后的花朵,同时,那些曾经美丽的粉色小花,也抵不住朔风的呼唤“零落成泥碾作尘”了。我扶着车子瑟瑟地走向那树,冥冥中似乎觉得那无名的花树正传递着一些关于生命的讯息――这正是我所迷惘的。

冷不丁,又是一片花瓣悄悄掉落在我的左颊,继而又卧倒在我的脚边。我直觉地发现这残瓣上清晰地刻着一个“秋”字。它曾经热烈奔放,曾经生趣盎然,但在这花期已尽的时刻却只能化作生命的碎片。我不禁沉沉哀叹:为何花有凋零时啊!我心中莫名地涌起一阵激动与难过,好像正在抬手与放手之间肆意地丢弃着什么,而丢弃的是令我又心痛又畅快的东西。

正在这时,我猛然发现那无名的花树上密密地结着一层青绿色的小果子。我不知那叫什么,有什么作用,可第一眼,我就喜爱上了那轻巧油亮的小东西。哦,那繁花的盛开与零落正是为了孕育这小小的果实啊!刹那间,我的心明亮开来。真正的精髓只有在经历了喧哗和寂寞之后,才悠悠地显现出来。当然,这种喧哗是需要用勤奋、韧性和执著来完善的,而这种寂寞更需要用耐心和积极充实。花树用片片花瓣的飘落,换得了满树累累果实,而我们的生活呢?那些美好的赞誉、执著的求索以及无数次噙泪的跌倒与爬起,都应如繁花般成为个人的崇高理想,而不是伤痛地怜惜成功的代价。因为花儿飘落的声音是美丽的、快乐的,它们为生命的延续留下了更重要的精髓,更多的小生命!

花开固然美丽,花落更具意义,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片一片撒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我不会后悔,不会为努力之后没甩成果而停滞不前。因为我明白了花儿飘落的意义,我也曾为生命的延续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

推荐理由

本文语言流畅,构思巧妙。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化花落的无声为有声,用诗意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意的境界。文中的“我”不经意间由残花飘落牵动心弦,继而由花开时的喧哗与凋零时的寂寞,由春华秋实感悟到生活的哲理、生命的意义,给人深刻的启迪。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既有条理的记叙、生动细腻的描写,又包含着自然洋溢的热烈抒情、意蕴隽永的恰当议论。作者似无意偶感花落所蕴涵的哲理,实为生活的有心人。“真正的精髓只有在经历了喧哗和寂寞之后,才悠悠地显现出来”等等语句,朴实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耐人寻味。

佳作示范

那滴泪,好温暖

单莹

在我的记忆里,永远珍藏着爸爸的一滴眼泪。这是一滴无比珍贵的眼泪,一滴让我的心灵瞬间被温暖包围的眼泪。(开篇点题,用“爸爸的一滴眼泪”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那是一个严冬,寒风像一把利剑刺透每个人的身体。而我,却因按捺不住寂寞而走出了家门。可出门之后又一时想不起来要干什么,突然我想起了玩火。好!说干就干!(心理描写真实细腻,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我跑回家,偷偷拿来了爸爸的打火机,在路边找到了一堆干草,开始点火。刚开始因为有风,总点不着,几经周折,终于,一束微弱的火苗出现了。喜出望外的我只管往火里添草,火苗像饿极了的一只狼似的吞食着眼前的食物,越窜越大,我高兴得直拍手。突然,我的右脚感到像针扎似的疼痛,低头一看:“天哪!我的裤子着火了!”(生动的语言描写再现了当时着火的场面,揪住了读者的心。)

我的脑袋“嗡”的一下,顿时一片空白。我疯了似的往家里跑,裤子上的火越烧越旺,我终于忍不住疼痛,一头栽倒在地。

当我醒来时,已经是在爸爸的怀里了。爸爸抱着我,而我的脚正在医生的手里,我听到了妈妈的哭声,我知道,我烧得一定很严重。我不敢看我的脚,可又忍不住要回头看,这时,一只大手捂住了我的眼睛,是爸爸的手。

医生拿着镊子把棉花从烧灼的皮肉上取下来,我疼得哇哇大哭。医生告诉说,要在医院接受一星期的治疗。每天,我最痛苦的就是换药了,因为纱布和肉总难免粘在一起,处理起来就非常痛,心软的妈妈从不敢陪我去换药,这个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爸爸身上。(妈妈不敢去,爸爸便承担起陪女儿换药的责任,父爱的深沉跃然纸上。)

有一次在换药时,为了不至于大声喊叫,我竟疼得咬破了嘴唇,爸爸用他那粗糙而有力的大手紧紧握着我的手,用无助而怜惜的目光看着我因为疼痛而扭曲的脸庞。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一滴闪闪发亮的液体从爸爸的眼角滑出。啊!爸爸哭了!这个一向坚强的男子汉因为心疼女儿而流泪了!看着眼前的爸爸,我突然忘掉了自己的疼痛,我的心在那一刻被满满的温暖环绕。(坚强的爸爸因为心疼女儿而落泪,字里行间洋溢的真情让人为之动容。)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滴泪,好温暖。(简洁的语言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深化了主题。)

第2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从形式上看,新闻、通讯、特写、传记、访问记、报告文学、回忆录、童话、寓言、散文、小说等都可以归入广义的记叙文范畴。从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看,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纵观近年的中考语文试题,中考记叙文阅读命题趋势较为明显。内容上,试题将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整体阅读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强,选材的内容会呈现出更丰厚的文化内涵、人文素养。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肯定有所体现。选材上,阅读材料由课内向课外继续延伸。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文学作品的阅读材料与试题呈增多的趋势。题型上,传统的题型仍有保留,新的题型有所体现。主观性试题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有可能完全取代客观性试题的趋势。关注考生知识与能力,关注体验和感悟,体现阅读个性。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考点解析】

1 把握记叙的要素。阅读记叙文,把握记叙的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对于时间和地点要素的把握,一要注意连续的时间和地点的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的内在联系;二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分析人物要素,要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真正地把握事件这个基本要素还包括挖掘事件的意义,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记叙文的各个要素在文中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彼此间又有着密切联系。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记叙要素应当与对主题的理解结合起来。

2 辨析记叙线索。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就能对文章的结构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也就找到了文章的线索。

3 理清记叙顺序。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过程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把最后结局或发展过程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先写,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也可在叙述过程中,暂时中断,插入另一段与中心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形成了记叙文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几种叙述方式,成为记叙文体的一个特点。阅读记叙文,把握住文章记叙的顺序,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是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4 理解记叙文中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还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描写、议论、抒情的运用能使文章文情并茂,使所记叙的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使所写事件细致生动,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鲜明突出。阅读记叙文,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描写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等所作的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在记叙文中,叙述和描写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手段缺一不可。描法运用得好,能使人物、事件和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写的事物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因此阅读时对记叙文中的议论要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阅读时只有把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和感染美的熏陶。

5 分析和体味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点明题旨的句子;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引用的句子;起承转合的句子。正确分析和体味记叙文的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常起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一要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二要注意词语的感彩,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三要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四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6 探究、欣赏文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阅读能力。这类试题的特点往往是要求在阅读中,对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等。它可以是对文章内容(主题、观点、人物、情感等)进行多元化的解读,进行有创意的表达;也可以立足文章内容,联系自然、社会生活与自我,就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创见;还可以对文章质疑,与作者对话,敢于就文章内容发表自己的疑问、意见或建议。解答时要注意的是,探究要在“吃透”语段的前提下进行,观点的创新要联系现实,质疑对话要言之有据。欣赏是阅读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顶点。当然,中考只是要求对作品进行一些初步的欣赏,主要是欣赏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语言。在阅读过程中,要结合作品内容,能够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分析作品形象的特点和作用,能够分析出语言的表现力及特点。

【备考策略】

第3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指把抽象的叙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是把对回忆、想象的描写与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相结合的一种写作手法。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赡,所表达的思想感悟更为深刻,从而赋予了被表现事物以多层次感与丰富感的特征。

同学们在运用这种方法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虚实结合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虚”指的是与被表现事物相关的回忆、背景、想象及心理活动;而这里的“实”指的则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即学即练】

母亲的鼾歌

丛维熙

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

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那个年月,我从晋阳劳改队回来,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没有打过鼾。她睡得很轻,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唯恐把床弄出声响,惊醒我这个远方游子的睡梦。夜间,我偶然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她可能是凝视我眼角上又加深了的鱼尾纹吧!

我真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体躯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年轻时,父亲被追捕,肺病复发而悲愤地离去。她带着年仅四岁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风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厉而又显得十分悠远的声响。我在这古老的童谣中闭合了眼帘,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我的母亲!也许只有我在梦中憩睡的时刻,她才守着火炭早已熄灭的冷火盆独自神伤吧!

我不曾忘记,①在那滴水成冰的严冬,母亲怕我钻冷被窝,总是把我的被褥先搬到炕头上;她怕被窝热度不够,久久地坐在我铺好的棉被上,直到焐热了被窝为止。我年幼,不理解母亲那颗痴心,死活不睡热炕头;她只好把被窝又搬回到炕的那一边去,催我趁热躺下。

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下河洗澡,摔跤“打仗”……干的都是一件件让母亲忧心的事情:和小伙伴们在墙头上追逐,掉下来摔死了过去;和小伙伴们玩“攻城”游戏,石头砸伤了我的左眉骨,再往下移一寸,我就变成了独眼少年。为了给“野马”拴上笼头,更为了让我上学求知,当我十几岁时,一辆带布篷的马车,连夜把我送到了唐山——我生平第一次坐上了火车,从唐山来到了北平。母亲像影子一样跟随我来了,为了交付学费,她卖掉了婚嫁时的首饰,在内务部街,二中斜对过的一家富户当洗衣做饭的保姆。当我穿着戴有二中领章的干净制服,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同学们不知道我的母亲,此时此刻正汗流浃背地为太太小姐们洗脏衣裳呢!母亲也想象不到,她靠汗水供养的儿子,并不是个好学生。我不是为苦命的母亲解忧,而是增加她额头上的皱纹。回首少年时光,这是儿子对母亲最严酷的打击!

可是母亲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碟、扫地……两只幼小就缠足了的脚,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星期六的晚上,我照例离开二中宿舍,和她在一起度过周末,母子俩挤在厨房间的一个小床上安息。记得那时,她从不打鼾,我还在幽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母亲呼吸均匀,面孔恬淡安详,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没意识到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

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终于回到了北京。如同鬼使神差一般,她从那一天起又开始打鼾了。我住在上铺上,静听着母亲在下铺打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②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团结湖,我常常和母亲同室而眠,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选自《中华百年经典散文·情感世界卷》)

1.文章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虚写还是实写?在文中主要起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本题是对虚实结合和修辞表达的综合考查,解答时,同学们可根据虚实结合的具体表现,并用自己所掌握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来回答就可以了。)

第4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记叙文;真情实感;细节描写

高考作文要求中,“写出真情实感”已连续多年被强调,甚至在阅卷指导中明确指出要“敢打两头分”,这给我们的作文教学以暗示:保险文―议论文―不再保险。而且,高中生涉世未深,理性思维也尚未成型,要他们写一些审视人生、社会的论说文,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反之,实实在在记人记事的记叙文,更能写出真情实感,阅卷老师也更喜欢看这样充满人情味的文章。

一、存在的问题

所记人、事要能打动人,无非具备以下条件:有条理、有波澜的叙述;生动的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所记对象鲜明有特色;语言有自己的风格;文章结构自然精致等。

但不少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记叙详略不分,主次不明,拖沓冗长,乏味无趣。

2.记叙和描写不分,以记叙代描写。

3.记叙顺序单一,文章波澜不惊;线索不明,条理不清。

4.缺少典型、动人的细节,不能运用多种描写方法。

……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化整为零,夯实学生的记叙文写作基础。

二、策略之详略分明

作为高中生,能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但其中的主次安排,不少同学却失去驾驭能力。常不分详略、拖沓无趣。

我的办法是借用语段压缩题加以训练,同时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概述能力差的学生复述课文情节。当然,这些仅起到精简文字的效果,真正要达到作文语言的“美”还需要火候。因此“修改”训练必不可少。如一学生习作,本意要表现母亲诚实,但他却将试衣至归还配饰的整个过程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于是我要求他着重对“坚决归还”的情节进行修改,可借用侧面表现:

记得有一次,母亲在一家店试衣服,回来才发现衣服的配饰没有归还。“反正她们没发现,算了吧。”“做人要诚实,不是我们的东西怎么能拿呢?”说着,母亲拉着我往回走去……

“要不是你送来,我都没发现……要换了别人……谢谢……”店员一个劲儿地道谢。母亲笑笑说:“不用谢!”脸上洋溢着轻松美丽的笑容。

修改后不仅文字精简掉一半,重点也突出了。

三、策略之分清叙述和描写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不少学生以叙述代描写,使文章像记流水账,机械乏味。

我从超市出来,发现父亲正在对面的水果摊为我挑苹果。经过一番精挑细选,父亲手中拿了满满一袋苹果,朝我走来:“来,这个拿去学校吃。”短短的一句话,使我眼睛湿润了。

文章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心,本平凡而实在,但是作者以叙述代描写,没能抓好细节。

常见的描写方法有: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衬托等。只有借极具表现力的描写语言,将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生动表现出来,作文才有活力。

同样是父亲送自己,另外一位学生的描写就很到位:

坐在车站的长凳上,爸爸东张西望,这时一辆水果车经过,爸爸挑了几个又大又好的橘子。“石榴多少钱一斤……”“爸爸又装了几个石榴进去……”“呀!车子来了,我要走了,快点……!”我接过水果袋快步上了车。我坐定后从窗口望向爸爸,他笑眯眯地向我招了招手,吸了一口烟,吐出大片的烟雾。

在平时,我也注重片段训练,要求学生用常见的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运用不同的修辞,注意句式变化。

四、策略之传神的细节描写

细节即“细枝末节”“细小处”,但它不等同于“无关紧要”“不重要”,相反,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效果,常是动人心弦之处。表现好细节,就不怕文章缺少真情实感。

脚步声渐进,听得出来,走得很谨慎,像是生怕稍重的脚步声会打破这份安静。

……

门被轻轻地推开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悄悄踱到我床前。一阵凉风拂过脸庞,妈妈正用扇子轻轻地为我扇去热意。蓦然,心里涌起几多温暖与感动。

……

这位同学能抓住“妈妈的脚步声”来表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精简细致,于细微处打动人心,远比说一百遍“世上只有妈妈好”更有说服力。

细节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它跟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不冲突。选好细节、表现好细节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1)要能体现人物个性;(2)细节要细;(3)有些细节要反复出现。

参考文献:

第5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一、抓记叙的要素

在阅读记叙文时,需抓住六要素,即人物、地点、时间、事情起因、事件经过及结果,以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结构与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而有的记叙文,其所记事情较为复杂,地点与时间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比如《藤野先生》一文,鲁迅由东京写起,而后写了仙台,接着又写了北京的寓所,内容随地点与时间的转换而逐渐深化,逐步显现中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若没有把握地点、时间的变化及相关知识,那么学生就难以把握课文的脉络。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我们需要抓准记叙的要素。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还需弄清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理清主次,避免孤立片面的分析。另外,在对记叙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将其与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分清记叙的顺序与作用

记叙的方法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其中,顺叙指依照事情发生、发展与结果的顺序进行描写。这一叙述方式使脉络更清楚,条理更清晰。

其次,倒序则是将重要的、突出的情节或结局提前写,而后依照事件发生与发展的顺序往下写,即主体部分还是以顺叙的方法展开。因此,倒叙是顺叙的局部变通形式。同时,顺叙环节的结尾处和开头先写的结尾应能够遥相呼应,这样写结构才是完整的。换时语句、段落是如何相连的。

另外,则是插叙,即因内容需要,在叙事时将对原情节的叙述中断,而插入相关的事件或情节,而后继续原先的叙述。这样,可交代有关背景,充实内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总之,在进行记叙文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从如下方面切入,把握记叙顺序,提高阅读效果,如辨别顺序类型;思考为何文章采用这一顺序。

三、理解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在记叙文中,其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并辅之以议论、描写、说明、抒情等。因此,在阅读记叙文时,若想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需理解议论、描写、说明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一,描写包括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细分为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揭示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自然环境有着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氛围、推动情节发展、提示环境、季节与时间特征等作用。而社会环境描写,则交代社会背景与人物活动场所,并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抒情包括间接与直接抒情这两种形式。通过抒情可以引起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既有叙述,也有描写,还有抒情,如:“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第三,议论包括夹叙夹议、先议后叙及先叙后议三种形式,有着升华主题、统领全文、承上启下等作用。此外,在记叙文中,还有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说明事物的功能、性质与状态等特点。在记叙文中,说明服务于叙事写人。

四、指导阅读技巧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即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文章的中心、理解文章句子等。

第一,文章内容概括。如要素归纳法。首先找文中的主要人物。其次,了解人物怎么了或者做了什么。而后对地点、时间、事件的起因与结果加以补充。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通过反推内容法来验证是否正确。题目扩展法。有些课文,其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只要稍加充实拓展,就可以归纳文章大意。摘录句段法:在有些课文中,其重点段落、过渡句或总起句总结了文章的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稍加整理或直接引用,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

第二,明确文章中心。这可由文章标题、开头及篇末切入,可直接引用中心句,如《枣核》一文中,末段直接点明中心。亦或抓住关键句或点题句,并利用适当的词语揭示文章中心。另外,注意抒情与议论语句。此外,还可由时代背景切入,以深刻理解其折射的内涵。譬如《最后一课》,当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后,可更易于把握文章的中心。

第6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记叙文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在我们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 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记叙文, 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写人的记叙文。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让学生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让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受到了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那么, 我们的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文本, 让那些沉睡在文本之中的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并逐步感染、影响我们的学生,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 想结合人教版教材, 谈谈如何教学写人的记叙文。

一、关于对教材的一些理解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选文的精美。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中, 呈现给学生的有许多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 有的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 也有的就直接出现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无论是一年级, 还是六年级, 每学期教材中都有一些专门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中, 有写历史人物的《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李时珍》中的李时珍、《王冕学画》中的王冕、《西门豹》中的西门豹; 有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诚实的孩子》中的列宁、《飞机遇险的时候》中的、《军神》中的; 有写英雄人物的《王二小》中的王二小、《》中的、《丰碑》中的军需处长、《我的战友》中的、《倔强的小》中的小; 有写中外名人的《爱迪生》中的爱迪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詹天佑》中的詹天佑; 还有写生活中的普普通通人物的《小珊迪》中的小珊迪、《挑山工》中的挑山工、《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小抄写员》中的小抄写员、《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

二、课标对这类文本的教学

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人的记叙文虽然没有一个直接、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 但在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中, 对叙事性一类的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低年级段, 能阅读浅近的故事, 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中年级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高年级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低年级段的故事, 还是中、高年级段的叙事性作品,都包含着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因此, 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的教学同样应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

三、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物,试图找出身边人物的“招牌”动作或者话语:

生活是一切写作的现实源泉。尤其是记叙文,尤其是写人记叙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只会闭门造车,就不能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引导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观察父母、身边的同学,仔细看看他们的样子,他们独特的动作和语言,并选择性记录下来。

2. 写人常用描法指导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写。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写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都十分生动。

(2)动作描写。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尊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使小学生写好人的记叙文,除了要做到以上所提到的几点教学建议外,还要注意日常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蒋成云.立足整体 关注细节 有机整合——例谈写人记叙文教学人物形象把握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7,(Z1) .

第7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作文教学实现有序性是“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基本原则。翻开“新大纲”和“新课标”,不难发现,无论是前者的“写作部分”还是后者的“表达与交流”部分,都明确地指出:“写作(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既然把写作(作文)教学定位为一个“过程”,那么作文教学必然遵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换言之,作文教学是在各个学段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逐步整合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作文素质的过程,它应该充分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一、写作文体目标训练。

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计划安排写作。高一,我侧重训练记叙文,上学期从复习记叙文的要素开始,先让学生练习简单的记叙文,如《 的一件事》,再练习复杂记叙文,如《我的 》《琐忆》等,记人记叙文与记事记叙文分开训练。周记就配合记叙文,把训练目标确定为: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同时练习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一个个目标分开练习,逐条到位。下学期以记叙文为主,说明文为辅,周记中适当练习记叙性散文与应用文中的日记、书信体与人物采访。高二,上学期侧重训练议论文,立论、驳论分开练习,周记中适当练习议论性散文与应用文中的访谈录、辩论稿。下学期仍以议论文为主,周记中适当练习诗歌与戏剧。高三,开始文体自选的话题作文练习,但要求学生注明所写的是什么文体,以强化文体意识。这样,学生能有一个渐进的感受,而且文体意识也能够得以强化。

二、写作技巧目标训练。

高一上学期,配合记叙文,学习顺叙、倒叙、插叙,设置悬念,层层铺垫,先抑后扬,先扬后抑,设置线索,连缀镜头等;高二,配合议论文,学习论证结构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与对照式;高三,进行综合技巧训练。每一次写作文,确定一到两个主要训练目标,讲评时就主要针对写作目标进行讲评。学生有所侧重地练习,教师有所侧重地讲评,从实际操作中来看,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范文引路,巩固迁移”的教学方法。所谓“范文引路”,就是师生共同搜集一些精美文章,在课堂上师生一同鉴赏,赏其语言,品其技巧,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吸收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带写,有仿入门,有法可鉴,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巩固迁移”,就是通过练习学生熟练掌握了某种格式后,教师因势而导,鼓励学生“同中求异,同中求变”,写出更多的、富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文章来。

三、评价修改的有序。

第8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但是,小木偶想了想,自己已经有了爸爸了,为什么没妈妈呢?

现在,他决定去找一个好妈妈!小木偶开始找妈妈了。

小木偶出发了,看到鸡妈妈,小木偶走了过去。

“鸡妈妈,鸡妈妈,你能当我的好妈妈吗?”小木偶好奇地问鸡妈妈。

“不行,不行!”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小鸡说道。

小木偶伤心极了,只好板着脸皮离开了。但是,小木偶一点也不灰心。

小木偶看见了蝴蝶妈妈,对它说:“蝴蝶妈妈,你能做我妈妈好吗?”

“不行,你这么丑,不配做我儿子!”蝴蝶妈妈恶狠狠地说道。

小木偶伤心极了,心里想,为什么它们都有爸爸妈妈,而我却没有!

小木偶摇摇摆摆地到了森林里,好像喝醉似的。走着走着,突然从前面来了个姑娘,她无比漂亮。小木偶走了上去。

“姐姐,你能当我的妈妈吗?”小木偶问道。

“可以,但是,小木偶你没有妈妈吗?”

“没有,因为我是木偶!”

“哦,从现在起,你就是我的儿子!”

“真的,太好了!我要请伙伴们来为我祝福!”

第二天,小木偶找伙伴们去了。在路上,小木偶遇见了小松鼠桃儿、小老鼠偷偷、小灰狐猾猾。它们都非常愿意和小木偶做朋友!

第9篇:记事记叙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记叙文 语言特点

一般而言,记叙文的语言具体生动、形象鲜明,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品读记叙文,少不了要关注语言特点。我选择的英文文本The power I don’t know属于写人叙事性的记叙文。讲的是作者的一位老师是如何运用“我不懂”的力量让同学们在探索合作中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作者的求学之路中发挥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以此文为例,我将从品味词语、揣摩语句、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是品味词语。古人写文章讲究炼字,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们写文章要注意推敲字词,要选取那些富有意蕴的字词。多运用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语言的例子。例:So instead,says D.A,his father used to look at the bone and say,‘I don’t know.I wonder if we can work it out.’阅读时,须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揣摩。如表示人物动作的动词‘look … and say’、‘I wonder’使文章在表情达意上准确、生动、传神。

二是揣摩语句。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常规句与变式句,肯定句与否定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不同的效果。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表达的语气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短句能使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长句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表达得意思更加严密、准确、精确、细致。例:I went home and told my father. He laughed. ‘Very good,’ he said. ‘Very good technique. I like the sound of that. Of course he understands it. He’s just said that he doesn’t understand it,in order to get you and your class to do some work on it yourselves,and not think that he has to spoon-feed you. Very clever. I like the sound of him.’在此,作者运用了长短句相结合的方式。短句‘Very good,’ ‘Very clever.’简单精炼,极好地表现出父亲对老师的肯定、赞叹和欣赏;长句‘in order to …’错落有致,顺畅的表现出了老师的意图:合作探索解决问题,而不是只靠获取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是领会修辞。修辞,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艳朵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的插上几枝,那就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巧设比喻,形象生动;大胆夸张,灵气飞扬;多用排比,富有气势;反复吟哦,绵绵含情。例:‘We sat in class and worked slowly through the poem,asked questions of each other and then trying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We used the notes at the back of the book. We went to the library and tried to find out things to do with Milton. As we worked our way through it,one day it would be one of us who came up with a good idea,sometimes someone else. Sometimes it was the teacher. We would each bring our different experiences to the table and share what we thought and what we knew.’此句中,\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这位老师运用‘我不懂的力量’带给我们的强大的发现与行动,条理清晰。所以,阅读时应关注这些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四是体会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有多种:豪放、柔婉;简约、繁丰;明快,蕴藉;朴实,藻丽;幽默、庄重。体会时,要把语言风格与表现内容关联起来,从表达的需要来把握语言的风格。这里主要从简约、细腻、精粹三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用简约的语言叙述。如文本中不同的三段开头:1. I’ve seen D.A tell a story about… 2. Attenborough says that… 3. Many years later,I was…对这些要素的交代简单明了,读来自然干脆。同时运用倒叙,告诉读者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当时的情况,时间转换非常自然贴切。这样,将充足的写作空间留给对中心事件的具体叙述与描写。

其次,用细腻的语言描画。叙事的作文,要用最省的文字叙说出事件的前因后果,使语言具有一种画面感,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再次,用精粹的语言揭示。例如‘And,clearly,it worked.’简单的一句话:“然后,很明显的,它奏效了。”点出事情发展的结果,这样的点到即止,不嗦,不矫情,不无故升华。再如:‘He hadn’t been kidding.’单独一段,何等简洁,却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这样的语言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

总结:淡有淡的味道,浓有浓的色彩。记叙文自身的语言特点,让生活中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诸如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也能传递出打动人心的真情意切。我们应努力实践记叙这种最基本的表达。发扬质朴真实的文风,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

[2]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王希杰.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