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时下,凡公开课,小组合作学习就如餐厅的特色佳肴必点不可,百点不厌。从课堂气氛看,倒也热热闹闹,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小组讨论只停留在形式上,问题多多,收效甚微。
案例1:轻与重(人教版教材第一册)
课一开始,教师通过脑筋急转弯题引出课题,师边说边贴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的图片。
师:“小朋友,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谁重?”
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各说各的,没过几秒,都纷纷举手。
生1:“我认为铁比棉花重。”
生齐声说:“同意。”
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老师,我认为棉花和铁一样重。”
师:“小朋友,那你们认为棉花和铁谁重呢?请你们小组再讨论一下。”
这次更快了,没有一个人改变主意。
教师没有办法,只能请这位学生来说说为什么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
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
案例2:时、分(人教版教材第四册)
联系实际,学习小明的一天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在这里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及读法。
第一个时间:上午8时30分做早操。
教师辅助于多媒体,经过点拨引导,学生看出是8时30分,也可这样表示:上午8∶30。
第二个时间:上午9时15分上课。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候来上课的?”
学生一哄而上,各说各的,很快又一哄而散。然后请了一个学生来说说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又重复一遍。
第三个时间:下午1时44分做运动。
师:“小朋友讨论一下,小明在下午什么时候做运动?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开始讨论。
第四个时间:下午4时56分。
师:“小组讨论一下小明是什么时间去洗澡的?”
学生又开始讨论,很快就结束……
一共学习了四个时间的读法,组织了三次小组讨论。
这是我在听课的过程中记载下来的几个普通案例,但这些案例却折射出众多实验教师在面对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普遍尴尬:或束手无策,举步维艰;或听之任之,信马由缰……新课程理念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大一统局面转向现在有“形”无“质”、泛滥成灾的尴尬,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反思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注重形式还是注重实质?
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回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几个人讨论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时间说闲话。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有些课中,短短的三十五分钟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六七次小组讨论,这种频繁的讨论只会削弱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就像案例1中,一个课题的引入,在短短的两分钟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第二次讨论本身就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一千克棉花和一千克铁是一样重的”,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案例2中,学习了四个时间,有三次是组织了小组讨论,讨论速度之快,讨论频率之高,效果可想而知。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怎能提高生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互补性,又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呢?这样的小组合作组织又何用?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策略,但也不是说它普遍适用于各种情况。就一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有的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达到,没有必要再去合作学习;有的只有学生自己完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反而不利于达标。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千万不能过于追求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对其内在的需求。一般来说,只有那些重点目标、难点目标、高层次目标或不适合学生个体达标的目标的达成,才有必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同时小组合作的时间要保证,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等。如果没有这些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反思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为少数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还是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如在案例2中,一共学习四个时间的看法,第一次是教师教给学生看的,剩下的三次都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的,而且时间很短,基本上都成了少数尖子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对于中下生,特别是学困生,教学效果几乎等于“0”,这就造成了“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的场面。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了“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课堂也成为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的场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当教师提问学困生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合作、参与学习的机会。有的教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取了“专人负责,轮流主持”的方法,即指定负责人让其主持、组织小组学习并负责整理、归纳组内的意见,在集体交流中代表本组发言,组内的成员轮流主持,以确保组内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其次,独立在前,合作在后。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不经过独立学习的合作学习只是“水上浮萍”,收不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将会丧失。像上面两个案例,5次小组合作,没有一次是让学生先经过独立思考,再合作的。最后,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合作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比如,让组内比较差的学生先发言,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有针对性地补充意见,较得体地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等,能够比较深入地思考问题。也惟有如此,在合作中才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思想与思想的撞击及融合,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益,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大多数人学习的机会。
反思三:小组合作学习是随意进行还是要把握好学习的时机?
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都会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随意性很强。有的教师看看没有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一下,有时一节课,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多达十来次,时间长则三四分钟,短则几秒,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思维刚被激活,教师就停止讨论,急于总结,似乎为了合作学习而组织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如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想组织讨论就组织讨论,这样的讨论又有何价值呢?纯粹浪费时间。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任何内容、任何时间都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知识的前后联系等因素而定。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更合适呢?
1.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时教师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在适当的时侯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具或材料,如:同样是《轻与重》这节课,三个物体进行比较对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学习,组长分工,各成员都有事可做,通过两两比较得出哪个物体“较重”。
2.当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教师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如:在《设计方案》中,“有50个同学乘车外出活动,每辆面包车可以乘坐10人,每辆小车可以乘坐5人,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准备怎样设计乘车方案?要求每辆车全部坐满,没有空位,想一想,有多少种方案?”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而且解题思路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小车考虑,也可以先从全部是乘坐面包车考虑,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组织进行了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看到了其他成员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了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拓展了解题思路。
3.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不统一,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教师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问题会越辩越明。例如,一把椅子的价钱是7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一张桌子比一把椅子贵多少元?出现了四种答案:(1)75+75×3;(2)75×3-75;(3)75-75÷3;(4)75×(3-1)。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逐渐明晰起来,很快就统一了答案。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对这种经过合作学习得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一、什么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与传统教学相比,合作学习并非只是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而更多地涉及新概念的根本转变,仅把合作学习看成徒有其形式的教学方法、简单的分组、自然的合作并不能使学生相互协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小组活动,不能保证合作学习取得成功。
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美国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有五个:1.积极的相互依赖,使小组成员确信他们“同舟共济”;2.面对面的交互作用,确保小组成员能直接交流;3.个体责任;4.合作技能,即与他人在小组中协同学习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同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5.集体自加工,小组成员采取自我检查或反馈方式考查集体学习进行得如何并提出改进措施。
布里奇归纳了六条小组规则――道德素质:1.通情达理、以理服人;2.平心静气地遵循诸如每次只能一个人讲话这样的原则;3.说真话;4.给每人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5.相信每个人都一样蕴藏着与讨论有关的知识;6.尊重所有参加小组讨论的人。也就是说,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到小组中有秩序地进行交流或活动,达到或超过预期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一次有效的合作。
二、创设合作情境,激励交流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对数学认知的发展。教师首先应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境中,鼓励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此,在合作中,应体现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在自己不赞同别人意见时,不用批评而是提问;在向同学解释自己的策略时,学生就不得不重新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更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倡导合作精神,学会享受
探究性学习时,许多探究的内容、知识的理解是在学生的交流合作中完成的;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放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合作交流中,享受成功,享受快乐。比如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中的例2,课本是这样解的,先求得数:3+2=5,再求大豆和玉米的种植面积:100×3/5=60(公顷),100×2/5=40(公顷)。可以放手让学生交流、合作,并鼓励他们,看哪些同学最聪明,能列出与课本不同的解法?这样挑战性的激励,就像奖励学生吃人参果一样,学生信心十足,觉得我是课堂小主人,老师尊重我的想法,只要我方法合理,可以同书上的解法不同,那我就是最聪明的人了。又纠正部分学生“唯书是从”的传统观念。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结果做出许多解法。(1)求大豆的面积100÷(3+2)×3;求玉米的面积100÷(3+2)×2;(2)把玉米的面积看作单位“1”,大豆的就是玉米的■倍,单位“1”是100÷(■+1)=40(公顷)。(3)把大豆的面积看作单位“1”,玉米就是大豆种的面积的■,单位“1”是100÷(1+■)=60(公顷)。虽然本题是比的应用,但同学们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说明不但可以按比例分配解,而且可以用分数解。
四、加强合作讨论,共同发展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并对所学的知识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以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功能、互动功能、激励交往机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率,真正把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在指导学生的能力学习上来。例如,“加减法简便运算”课中安排一次这样的小组交流练习:说出下面几道题你的算法。①645-545-23;②(645-368)-32;③645-(170+30);④645-(245-47)。学生在交流算法与想法时,会说出题①直接从左往右计算好;题②不必去掉小括号好算;题③先算括号里的;题④去括号,再计算更简便。学生在同伴、老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使他们感到被人尊重和悦纳的机会。例如,拼摆图行中,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在汇报合作成果时,甲口述操作步骤,乙依此拼摆,丙协助完善拼图,在群策群力中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种貌似平常的合作,并非个体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学生思想与思想交往锋、磨合、补充、沟通的基础上达到学习的理想与目标,同时学生在平等、自由、真诚、悦纳的情意关系中学会与人共处。
总之,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的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落实,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有了比较大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中占有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教师不能够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提供的帮助,本文对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初探与反思。
一、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在实际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中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环节的不同,设计科学合理的合作环节。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学生形成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待问题不要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观点,自己对问题要有独到的认识和观点。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要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遵守合作要求和课堂纪律,不要将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争吵,学生根据教师的导学,采用多种渠道对知识点进行研究,同时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
二、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一)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教师在课前预设导学案时,对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小组合作学习每个环节需要的时间,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做到相互弥补不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都得到锻炼。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要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遵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对有疑惑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比如说,我在讲授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一)的时候,由相似比找到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需要很长时间的推导,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虽然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不代表教师就什么都不管,老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控制好课堂的整个节奏,尽可能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设计导学案开始,就要参加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对每个合作小组有充分的了解,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让合作学习有顺序的进行,教师参加到合作中,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积极地参加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基本上都是知识点比较难掌握,综合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设计合适的问题基础上,要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比如说,在讲授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第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棱柱、圆柱、圆锥、球等空间几何体。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
三、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循教学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段,主要遵循的原则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历,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合作完成教学目标,以下针对哪些教学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简要分析:
(一)争议性和开放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
所谓争议性教学内容,就是有些问题学生容易引起争议。我的方法和观点能够说得通,他的方法和观念也有一定的道理,每个人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表现出来,大家共同一起来研究一下,从而迸发出一个统一的观点,通过争辩,能增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所谓开放性教学内容,就需要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进行研究探讨,要利用更多人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种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集思广益,找到合适方法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比如说我在讲授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课时,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取正方体,不同的学生截取方法不同,导致结果不同,然后学生小组讨论原因,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程度,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综合性比较强和波及知识面比较广的教学内容
综合性比较强和波及知识面比较广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不错的成效,小组成员分头寻找素材,然后共同研究探讨,将观点进行综合整合,能够实现小组成员共同提高的效果。
比如说,我在讲授定义与命题这节课的时候,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波及面比较广,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准确找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这样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判断一个命题是需要证明的。
(三)知识点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
对于知识点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学生会觉得知识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但不容易掌握知识,也很难对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学困生更是不知所措,不能理解知识。针对知识点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的教学内容,教师事先做好导学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再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四、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合作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合作,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合作环节中,共同讨论问题,是展现小组的集体力量的,小组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要有不同的分工和合作,分工是为了促进学生自己的学习能力,合作是为了提高小组的整体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评比对策。这样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到初中数学课堂中,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我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进一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 评价
中图分类号:T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15-01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文化基础课的课改成效不是很明显。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如何去克服学生学习的消极被动绪?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力?通过反复实践,我发现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解决方法。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让我们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则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能在课堂上进行积极的交往,是新课程理念下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有效平台。它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在交往中强烈的合作意识,对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作用。
一、精心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首先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其次让学生自愿初步组合小组,最后由教师和学习委员做适度的调整。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但同时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以及个体差异是不一样的,所以及时有效的指导能让学生在小组中中得到更多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
二、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作用尤为重要。他不一定是小组中学习最好的学生,但一定是小组中自控能力最强,最知晓学生们的优劣势,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的人。对这样的小组长教师要先进行培训指导,定期召开小组长例会进行总结评价。只有在小组长自身不断提高的同时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出彩点,都有收获感,都获得认同感。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认可度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整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及时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习能力最差的学生都喜欢听到正面积极的评价,所以我在下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先谈感受,例如这节课你最欣赏谁,讲出理由等。然后我再从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有效度、进步度等方面对学习过程进行整体评价并让学习委员作好记录。学期末,根据每节课的记录,参照期末考试,我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做出准确的评价。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意识到;有效的评价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我们常说,教学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只有以学生为根本,课堂才会有生机,学生才会在学习时乐在其中。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合作参与的能力,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我们要积极学习、大胆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等教学模式,并且开展语文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积极的交往中的合作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努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以4-8人为一组,将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以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导向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有下列几种:
1.课前协作
课前协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任务进行合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
2.课中讨论
课中讨论是指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
3.课后研讨
课后研讨是指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形式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热烈。这样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
2.教师不能把握合作学习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小组在合作时,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进度,未给学生合作、探讨的充裕的时间,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的现象,加之学生的虚荣心理,从表面看合作成功,其实根本没有给学生合作的体验与过程。
3.教师提出问题不当,难易无度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过于简单,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却让学生合作来完成,讨论的问题不具备挑战性,缺乏讨论、研究、交流的价值,合作学习成了“摆样子”、“走过场”。 有些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内容又过于深奥,缺乏适当的引导,学生对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自主讨论变为自由讨论,合作过程一盘散沙,降低了合作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做好必要的前提准备
(1)精心备课
备课要做到两个“吃透”: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根据学生水平,恰到好处地设计。既要考虑问题的合作目的,又要考虑问题的合作价值;既要考虑合作的时机,又要考虑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精讲多练,又要因材施教。
(2)合理分组
分组的目的要使各小组之间能够公平竞争,而组内成员之间又能够相互支持、配合,相互帮助、学习,相互交流、评价,共同发展、进步。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性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学生情况,按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合理的搭配。
(3)分工明确
在分组的基础上给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并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既要有效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又要使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4)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倾听、讨论、争辩、表达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学会团结、学会组织、学会评价、学会承担责任等。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
(1)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如果没有让学生思考就立刻宣布“下面_始讨论”,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这样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的情况,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等出现思考障碍,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也要充裕,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充分表现自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2)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不是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更不是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有些问题根本不必要搞合作学习,有些问题又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中产生的课程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对合作学习有价值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 创新 能力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推行合作学习模式的必要性
合作学习的基本目的: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方法与过程的探索,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念体系,并以培养学生自主性、合作性、交流性学习品质为宗旨,以学生认识、情感、技能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合作的形式进行思考、表达、讨论、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感知,增长技能。中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聪敏而好学,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好奇、好学、好动,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感到新奇,总想弄个水落石出,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具有形象、具体、新奇的特点。合作学习内涵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交际技能。
二、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交流能力、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会遇到一些下问题:小组合作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合作学习不能走过场、凑热闹,导致合作不充分,并使问题的讨论仅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学生的合作不主动。教师在开展小组活动时,有时会出现“冷清”的场面,许多学生只顾自己独立思考,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合作流于形式。学生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合作技能,或者合作意识淡薄,角色的落实不到位,或合作能力不强,合作精神不够。?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参与的机会相对要多, 代表小组汇报的机会也多,而另有一些学生却习惯于当听众,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很少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也就是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这部分学生主要是学习困难生,由于基础差, 他们有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但往往力不从心,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因为自卑而羞于表达。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组原则
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调整座次,分出层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这种组合实施一学期后,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可以重新分组。每一组内培训一个善于协调并有责任心的小组长,负责分配本组成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使得小组成员间能很好地交流,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情况,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完成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关心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四、高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合学生的角色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旨在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使学生与新知之间的矛盾得到解决。首先,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多年来国外几百个案例说明合作性学习比竞争性和个体性学习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也能使学生的关系更加良好,使学生们的心理更加健康。其次,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再次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最后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 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队友的责任,要知道在整个活动中自己并不是一个免费乘客。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将成为英语教师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 但要使它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 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合作学习的理念及实施》.王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关键词:高中化学;合作学习;教学反思;高效课堂
当前,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在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已有不少人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特别是在一些评比、竞赛、汇报等公开展示课中,基本上都有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多数仅停留于分组实验,有些甚至只停留于形式化的表面,并没有发挥合作学习其特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学习的运用和
效果。我们要致力于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
一、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
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展开,合作学习的问题要难易适度,如果所需的问题不用思考就可以完成,小组合作就流于形式;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使学生对合作学习失去兴趣。一般来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应富有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与小组学习活动的激情以及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创造性。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不能太细和太多限制,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没有创新的空间。
二、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所谓的“自主”是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合作”是指在学生个体探索的基础上,开展生与生,或者师与生间的互相合作性探讨,进行开创性学习。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学习这个前提,就无法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也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所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只有有机地融合,相互地渗透,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统一”意见后,再到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又形成“统一”意见,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导学者和合作者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互的学习,它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从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职能从“教”转变为“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这五个“导”能够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品质,从而充分体现教师的导学作用。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来,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获取学生讨论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合作学习结束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下功夫了解每位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能力、获得成功的机会。对表现欲望强、表现机会多的学生,既要有鼓励,又要有提示,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和分享。对那些不爱开口的学生,要善于设计合理话题,使他们也能满怀兴趣地投入到讨论中,并及时给予鼓励。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参与不同学习方式,和教师共同制订相应的活动纪律,以维护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合作学习对教师个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需要具备更扎实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区别,合作学习教师自主讲解
时间少,学生活动多,课堂比较宽松,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作为教师,教师独自讲解知识内容的时间减少,这并不意味着实施合作学习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降低,而是提高。因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所想到的问题并不是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能预料到的。若不具备更深的教学基本功,就可能无法解决学生中提出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环节的不流畅。
2.教师要具备更高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
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智
慧的火花,远在教师之上,学生对问题的讨论越深入,所花的时间就越长,这往往会打乱预设的教学进程。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进行有效的合作,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一、倡导自主而放任自流,重“学”轻“教”
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新型教学学法。无论从问题的提出,还是到问题的解决与评价都要确保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格局,给学生去观察、理解、总结、验证、发表见解的最大空间。有些教师想这不是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学生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有时还会受到表扬,甚至还说有创意。一节课结束了,真正弄明白了老师在这节课上需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的学生实在不多。
二、合作学习的泛滥化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盲目追求形式,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让学生每节课都去通过合作学习亲自经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如负数的表示,3X-5=16 的过程格式等,也要通过学生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往往只是同学们“合作”找出老师布置问题的答案在课本中的哪一页,然后派代表进行回答。这样简单的任务根本无须合作学习。
三、小组成员参加的积极性不高
曾有位老师讲述,在学习《直棱柱的展开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自主性学习,他要求学生依据课本中的提示图案,用纸张尽可能多地制作各种不同的立方体表面展开图。课堂中他先简单地描述了表面展开图的定义,希望通过学生的交流、比较、思考、分析,来了解和掌握直棱柱表面展开图的类型、特征与规律。然而,课堂上的实际现象是,学生并未把注意力放在探究上,结果只有少数同学真正弄懂了这节课的内容。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很好地参与小组讨论,有些学生好似得到一个放松的机会,导致每组只有组长发表个人的意见,结果是只有少数学生学到知识。
四、课改活动中教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些教师总是在听一两次培训,听一两节示范课后就认为掌握了课改精神。无论什么课都让学生自学、讨论、探究学习。还有些教师教学思维转变不够,不能适应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
数学课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数学教师,他们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关起门来做学问”。有些数学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容易出现 “坐井观天”,以致于固步自封。
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实施自主合作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高效呢?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面对倡导自主而放任自流,重“学”轻“教”的反思。
新课改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必需的数学”,这强调了在教学互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需要教师吸引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从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学生开展自主活动时,千万不能消极“旁观”,而要做积极的“旁观者”,要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欣赏他们独到的见解,鼓励他们别出心裁的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二)面对合作学习的泛滥化的反思。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合作的需要,这样的合作才能达到高效。但什么时候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内容上来说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学内容较为简单,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教学内容较难,学生没有研讨的知识基础,从而使合作学习难以进行。这需要教师吃透课标,认真研究教材,哪些内容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方式组织教学。教师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选择恰当的任务进行小组合作。
(三)面对小组成员参加的积极性的反思。
1、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教师可以呈现小组合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合作的步骤、合作的分工、合作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合作的时间。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建立较好的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思考状况;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们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观察学生中捕捉资源,保证全班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组织不同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给予总结。
(四)面对课改活动中教师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反思。
一、小组合作问题设置不合理,教师应完善问题设置
小组合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设置的合作学习任务(任务一般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即合作讨论的问题。只有有价值,既能反映学生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又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引领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但是,就目前来说,小组合作学习问题设置随意,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不仅无法激励学生更高效参与讨论,还会将学生引入学习歧途。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重视任务问题设置,设置更有质量、更能凸显阅读价值的问题。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布置以下小组合作学习问题:“通过学习该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一问题虽然比较开放,但十分分散,合作小组在讨论时很可能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容易引起争执,相对来说是不科学的问题设置。再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合作学习问题:“这篇课文的第九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请指出比喻都是什么,并体会其中含义,最后分析第九段的作用。”很@然,这一问题既符合课文教学内容,又具有针对性、创新性,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科学问题。因此,教师在设置合作学习问题时,一定要认真考虑,不能随意设问。
二、合作学习重形式轻内容,教师应强化科学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不是单纯为了营造热闹欢乐课堂氛围而存在的。就当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往往存在着“内里不符”、“喧哗过重”之情形,即合作学习不受控制般上演,课堂氛围过于热闹,学生笑声连连,但实际合作学习效果却堪忧。学生过分沉溺于教师所营造的欢乐气氛,而对学习任务不加重视,这直接导致了讨论场面繁荣,合作实效低。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应做到“内容与形式兼顾,不断强化场面管理”。具体来说,教师应致力于以下两点:第一,重视小组合作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以往的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后便直接放手不管,让学生进行“无忧无虑、随心随意”地进行合作讨论,但这种做法显然不科学。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与引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其次,控制好课堂氛围。教师要合理把握课堂讨论时间,并控制好课堂,避免出现过分喧闹,本末倒置的现状。例如,在《背影》教学中,针对“课文中几次提到背影,说说分别在什么地方,其作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已经超过了10分钟,且讨论愈演愈烈,这时教师要马上叫停,随时调控好课堂氛围,使学生回归到正常学习状态。
三、评价与反思不受重视,教师应强化指导、评价与反思
提出任务问题、合作讨论、展示评价、反思等是小组合作的几个环节。但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最后两个环节,即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之后,仅仅对学生的合作成功进行简单评价,并不做系统总结,更不会进行课后的反思。这一现状在目前教学中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改善这一合作教学弊端,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质量。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做到两点:第一,及时评价、公正、激励性评价。科学公正的评价是激励学生不断前进的助推器,教师要不吝惜评价,及时评价、公正评价。例如,在《看云识天气》合作学习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对小组学生的合作讨论进行系统、科学的激励性评价。如哪个小组学生讨论的答案更接近标准答案,哪一个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更好地做到了“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第二,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进行自我反思。小组合作反思包括学生反思与教师反思两种。学生要能够在反思中明确自身缺点与不足,教师在自我反思中也要明得失,继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