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教师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书法;作业点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10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65
书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国书法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书法课被越来越多的高中学校所认可,并成为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高中生真正领悟书法艺术的内涵,从而将民族瑰宝传承下去。但是,由于很多学校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教师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水平有限,导致书法教学陷入僵局,尤其是在书法作业的布置和点评上更是缺乏规范性和艺术性。因此,高中书法教师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自身在作业点评时的语言艺术,给高中生创设全新的书法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下面,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主要论述四种点评高中书法作业的语言艺术,希望对书法教学有所帮助。
一、 多一些启迪与引导,培养思维方式
高中书法教师在日常点评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参与热情,结合多种有效的点评方式,给高中生带来心灵的启迪和引导,帮助高中生快速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找到正确的书法学习习惯。一个优秀的高中书法教师不仅要会叙述理论知识,讲解书法技巧,还要善于做出示范,渗透终身学习意识。比如有些学生的书法作业整体上不够清晰,运笔技巧、字体结构等存在问题,教师在点评的时候可以转换思路,先带领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展示,再给学生讲解书法作品背后的故事,使学生懂得欣赏书法之美,从而喜欢上书法。然后,书法教师再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现状进行点评,充分体现出平等的原则,让全体高中生都得到进步。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高中生就会逐渐发现和总结汉字书写的规律,提高自主书写的能力。同时,高中书法教师必须认识到对高中生书法作业的点评最终目的是修正学生在书法写作过程中的错误,指引学生正确的书写方向,为高中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在点评书法作业时尽量做到语言得体,对待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表扬措辞,批评采用委婉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信心,使得评价与反馈、鼓励与批评有机整合到一起。
二、 多一些欣赏与鼓励,促进自主探究
在面对形形的高中生书法作业时,高中书法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以鼓励为主,多发现学生书法作业中的闪光灯,并用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一名高中生,促进高中生自主探究,满足高中生的成就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关注。教师点评的语言必须要具有魅力,这样才能够震撼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与教师形成思想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高中生全身心投入到书法学习中来。有些高中生运笔的快慢不均,写出的书法缺乏骨力,给人一种神散的感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对他们说:“你书写的很认真,能够领悟到书法写作的精神,这一点老师非常替你高兴。但是,你还要抓住笔法的关键,保持持之以恒的信心,@样你的书法会更上一层楼。”再如,有些高中生太浮躁,没有理解汉字基本的结构原理,书写基本功薄弱,作业潦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会对他们说:“你对书法有自己的看法,在书写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特长,接下来你要尝试着眼全局,规范作业书写流程,进行创作练习,写出自己的字来,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刮目相看。”通过我的这种教学方式,高中生都做出了改变,班级被浓郁的练字氛围所笼罩,有利于高中生提高书法写作效率。
三、 多一些演示和互动,深化学生体验
传统的点评作业方式通常是教师在学生做错的地方用红笔标出,警示学生反思做错的原因,下次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方式虽然比较简单明了,但是却使高中生只看到了自己的错误,把修改作业当成一种负担。在实际高中书法作业点评中,书法教师应该进行创新,深化高中生的体验,满足高中生的求知欲,多设计一些师生互动或者生生互动环节,并为高中生演示书写技巧,以达到最佳的点评效果。当教师批阅学生的书法作业时,应该认认真真观看欣赏,工工整整书写评语,以身作则,让学生耳濡目染地努力把字写好。对于比较出色的书法作业,我会在班级中进行展示,让高中生都能够学习其中的优点,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当发现高中生在书写中存在共性的问题时,我也会在黑板上给学生进行正确的书写演示,并通过小游戏的方式,巩固学生对书法技巧的记忆。我经常对高中生说:“写好书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学们要保持耐心,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为传承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高中生认识到了书法的重要性,也理解了“习字如做人”的道理,有助于高中书法教师有针对性的展开书法教学活动。
四、 多一些幽默与趣味,控制课堂节奏
【关键词】评价方法信息技术电子表格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些问题
说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很多人都要摇头,仰天长叹:烦、烦、烦;难、难、难。但是教育是离不开评价的,有教育就一定有评价。信息技术的教育应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也应本着该目的进行。评价是不变的,可变的是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制订符合本内容的评价方式和评价量规,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尝试通过电子表格的应用能力的评价设计来探讨在实际的、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面前如何开展评价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设计的实施措施
(一)制订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
1、电子表格部分学习目标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时的安排,将本部分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几个部分,每部分都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
(二)评价的设计。前测调查:进入该模块教学时要先进行前测,了解学生该部分知识、能力水平。
前测的方法很多,比如问卷、实际操作等,通常,我们采用问卷形式进行,通过问卷反馈获知每个学生对该部分的掌握程度,然后根据水平进行分组,利用分组,进行因材施教,在评价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2.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的自评。通过对学生的前测问卷调查得知,83%的同学表示在初中时学习过电子表格相关的使用仅仅停留在了解、知道的层面。针对具体情况我制定了学习目标分解、细化,每节课、每个同学都自我评价、及时反馈的教学和评价策略,开发了EXCEL练习评价系统。在每节课教学内容讲解完毕后,同学们利用这个学习评价系统都能及时的进行本节课内容的练习,并且能够实时得到一个评价反馈。对于练习中出现的问题,系统能够给出一个详细的反馈,请要求同学在“我问、我答、我行”的自评量表中进行记录。
3.学习过程评价。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个是他评的一部分。此时的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任务进展速度、收集资料效率、是否善于提问、技术水平、探究学习的成效、同组同学相互帮助、合作意识、语言表述是否清楚等情况(见表4),发现和记录学生的正面表现(以“+”号表示),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并适当引导,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
4.进行后测。依据该部分的特点,设计切合学生学习、生活的综合任务,考察学生使用电子表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测可以采用开放式,也可以采用封闭的指定任务。针对电子表格内容部分制订的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后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指定综合任务的方法。在综合任务设计中,我们设计了作品评价量表,从数据内容、技术、数据分析、交流报告、小组合作、收获和进步六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个方面又分为A、B、C三个等级以及自评、互评、综合评定几个方面进行,结合我们制订的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综合达成度。
5.综合评价。最后教师根据学习过程的评价记录、学生根据评价量规的评价结果(包含自评和互评)以及对学生评价的评价(检查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再加上教师根据评价量规对每个学生进行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采用等级和评语的方式给出。
综合评价的等级根据各项评价所占比例(教师评价50%,自我评价20%,相互评价30%)换算得来,评语参考过程给出(见表7)。
三、结语
根据制订的电子表格部分总的学习目标和分解学习目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评价,其中部分评价是随时进行的,有些评价不需要做记录,学生没有负担,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保持学习热情,提升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也有对结果进行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也是多元的,如根据量规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
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与传统的知识技能考核型的评价相比是科学的、合理的、有益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资料: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领域课程标准[S]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水平;全面发展;教育体制
社会在不断发展,脚步在不断地向前迈进。随之而来的是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也在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改善。同时,对高中的体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正是这样,如果想要适应高中体育教育改革下一些新的要求以及变化,并且使教学质量有着进一步的提高,就要求我们对之前的高中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更新,以此来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
一、采用合理而又多彩的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高中体育的教学水平,采用合理而又灵活多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合理则意味着我们应该根据我们所教高中生的特点来研究和制定方法。灵活多彩则意味着我们在制订教育教学方法时避免单一,尽可能多地制订一些利于吸引学生兴趣的方法。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都充满着青春与活力的气息,喜欢进行一些团体协作方面的事情。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设计出一些需要学生共同来完成的游戏或者竞赛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积极性,还会在游戏和竞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能。这样不仅符合有关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内容,还提高了体育教学水平。例如,我们可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进行“拔河”的小游戏。这个游戏虽然很普遍很大众化,但是却是考验学生团体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的一种好的游戏方式。我们可以把学生分为合理的两个部分,然后进行“拔河”的游戏。在拔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知道团体协作的重要性。而且,这不是一个人的比赛,每个人的努力都代表着各自的集体。所以,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会空前高涨。这不仅会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还会提高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能力。由此可见,作为教师,采用合理且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的。
二、努力提升个人的魅力
要想提高高中体育的教学水平,适应发展的需要,只拥有合理而又多彩的教育教学方法是不够的,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重要的一点,我们还要努力地提升个人的魅力。如果想要学生喜欢上这门高中的体育课,我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名老师应该具备的品格。只有学生对我们产生了信心,他们才更愿意接受这门课程。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提高个人的魅力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学习。人格魅力体现在很多的方面。比如,穿着一定要符合体育这门课的风格,这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例如,当我们进行健美操的教学时,作为教师,我们就要穿着适合健美操的运动服装来进行教学,而不是穿着一身时尚的日常服装来进行教学,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不正式的感觉。并且,也会使学生对课程减少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做到认真负责。我们要做到每个动作都能让学生记住,并且学会,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而不是快速地教上一遍,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练习。这样不仅会使自己的个人魅力降低,重要的是会影响到体育的教学水平。所以,教师的个人魅力很重要,要努力提升这方面的素质。
三、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每个学生之间都有着个体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习惯等方面。同时,对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适应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材施教,也就意味着我们要进行分层教学。在正确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开展不同层面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相应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例如,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与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在长跑方面欠缺一些,而有的学生可能在健美操方面有问题。所以,我们应充分地了解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教学。然而,学生性别和体质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应该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为有的体育项目可能只适合于男生,所以,我们要对班级中的男女同学采取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体现。
总之,要想提高高中体育教学水平,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个人的魅力,做到因材施教。
关键词:知识社会 高等教育公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也是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在知识社会,知识、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知识社会中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而知识发展水平在区域竞争中存在着的诸多差距,集中体现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2009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和民意中国网,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中,56.5%的人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教育现状的担忧——“越来越不公平”。[1]因此,实现高等教育公平,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健康发展是知识社会的诉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成为一项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高等教育公平与知识社会诉求相契合
(一)高等教育公平的内涵界定
公平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不懈动力。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追求教育公平也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1866年马克思明确提出了“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个公民的真正利益,教育是每个公民都应该拥有的一项平等权利”。[2]然而教育公平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今教育公平理论认为,教育公平包括:第一、教育起点的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受教育机会面前应受到同等对待。第二、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教育制度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社会成员,让每个社会成员有机会享受同样的教育。第三、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一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到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学术界对于高等教育公平涵义的界定,大多也都是以对教育公平概念的认识作为基础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高等教育公平“即高等教育权利平等或机会均等”、“是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公正”、“是对高等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从法律、经济或伦理等角度作出的考察和界定,都具有其独特视角和合理成分。笔者认为,作为社会公平一个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今天,从高等教育对象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公平可以界定为:处在同一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个体,享有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获取均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享有共同的高等教育资源与过程,最大限度地获取期待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结果。
(二)知识社会的鲜明特征
“知识社会”的概念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知识社会的特征,众多学者给予了阐释。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专题中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也是学习社会。鉴于此观点,具体来讲,知识社会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知识社会是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知识只有满足人的需要,才谈得上有价值。而人的生存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依托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会,必然会在深刻总结、提升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促进并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2)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任何社会形态必然以一定的经济形式作为基础,知识社会的基础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或者说知识是生产力的首要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3)知识社会是一个创新成为社会主要驱动力的社会,知识和创新成为社会的核心,知识社会的经济以大众创新、共同创新、开放创新为特征。[3]知识社会经济和社会特征都清晰地告诉我们,知识社会的最鲜明的特点和最具主导性的因素是创新。创新是产生知识、创造财富的源泉,是知识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
(三)高等教育公平在知识社会的体现
如前所述,知识社会是一个高度文明、高度理性的社会,它要求着推进社会发展的主体通过终身学习去不断完善,而高等教育则成为完成这一环节的重要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项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行,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提出,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更引起了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知识竞争激烈的今天,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人民的受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知识社会中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某些或更高程度的高等教育,及中等以后教育。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指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因此,知识社会更加要求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会在信息海洋里来去自如,培养认知能力和批评精神,以便区分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拥有新知识,从而最大程度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在知识社会里,高等教育公平面临极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一)知识社会影响教育理念,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审视古往今来的教育,我们发现“统一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教育情结。这样的教育理念中往往潜藏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和个体性忽视和不尊重,不易激发其发展自身优势的能动性,使得学生在被动学习中,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在就业过程中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这从公平的视角来看,意味着教育过程与结果的不公平。进入21世纪后,西方学术界便提出了“给每一个人平等的机会,并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机会平等,而是要肯定每一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每个人的特点的”的观点,这也就意味着教育公平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并突出学生作为个体所具有的个性、差异性。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者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积极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使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拓型人才,这样才真正符号教育公平目标的要求。#p#分页标题#e#
(二)知识社会影响教育过程,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知识社会归根到底是人们理想追求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知识与创新是知识社会的核心。而知识教育则成为一种创新与理想实现的重要途径。可见,知识社会当然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与作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是教育过程的几大主要构成要素,高等教育过程亦然。而知识社会对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主要也表现在这些过程要素上,体现在:教育者的教与受教育者的学互动凸显,受教育者个体主体性更加注重;教育内容上更加贴切学生的合理需求,重视核心能力的培养;教学形式将由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经典的学习形式转向现代新兴媒体下的多样化学习形式;教育服务管理向以人为本模式转化,教育管理的行政规定取向向学习过程导向的转化,教育网络的建立、知识物化的途径、长效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等。[4]在知识社会的影响下,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是高等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 知识社会影响高等院校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要素的比例关系,大致可分为形式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能级结构、学科专业结构、科类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宏观结构,和队伍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教材结构、课程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微观结构两部分。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结构也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科技进步发展的知识社会时代中,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更多地依靠核心知识和人才的支撑。所以,知识社会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不断需求核心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结构做出方向性调整,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
三、知识社会实现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探析
2008年4月,OECD了“面向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从管理、财政、质量保障、平等、研究创新等各角度对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报告指出,高等教育发展呈现趋势: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供给方式多样化;增加了更多的异质性学生群体;治理结构发生变化;高等教育全球网络化、互动化和合作化的趋势逐渐增强。而在不断面对教育公平问题,解决教育公平的今天,虽然从教育机会的扩大、资助体系的不断完善等,教育公平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高等教育依然面临极大的挑战,在满足公众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仍存在差距。近期,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视教育机会、过程公平,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这表明,高等教育领域内,不仅要重视教育机会的公平,更重要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微观教育公平,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因此,要积极采取对策发挥政府、社会、高校的合力,确保高等教育体系多样化,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整合内部与外部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政府与社会要优化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
丁玲在《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与对策》中讲到:“我们在政策抉择中,应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善高等教育过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及关注弱势群体,建立有效补偿机制,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生。”的确,要实现人人都有权利接受高等教育,人人都有权利享有平等的高等教育过程,人人都获取预期的高质量高等教育结果,还必须尽可能地缩小教育的差距。而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是在现有状态下政策构建和制度建设。在知识社会条件下,政府与社会都有责任不断完善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高等教育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公平的外部教育环境。因此,在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上,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弱势学生群体贷款资助体系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优化高校教育公平的制度政策环境义不容辞。其次,促进教育公平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调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开拓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丰富社会力量兴教办学的形式,扩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参与度,把全社会的热情和力量都凝聚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心上来。
(二)高校要创新高等教育过程要素
当然,政府在制度环境的完善上,主要是制定的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高等教育公平的一系列宏观层面的政策措施。而这些制度的效果如何,外部影响作用的大小,最终还具体体现在微观层面的应用,即高校在微观教育过程中践行教育公平理念的程度。要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就要重视教育过程要素的创新,促使微观教育过程中的高等教育公平。1.牢固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公平观念。高校教育者应意识到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的差别,强化正确的教育公平理念,深入理解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和内容要求,并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还应充分认识教育公平与学生个性差异的关系,现同中有异、和而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同时,应该看到教育公平是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公平会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具体制度的制约,我们应该意识到现阶段的教育公平只能是在现有条件下相对的机会均等和公平,它是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的[5]。2.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个体。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天赋条件、不同的个性特征,其发展程度也有着不同。所以在教学形式、内容上,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特长,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具体的学生在具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要求程度等上实施一些不同的教育措施。一位学者说“虽然给强者以不利条件是不公平的,但给弱者以补偿却是可能的,相对公平的”。另外,知识社会下的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新兴媒体教育技术,不仅有效地缩短了知识传递的时空距离,而且实现了同一知识的多维呈现,增强了知识的可感可知性。新兴媒体教育技术的充分应用为教育者实施公平教育提供了可能。教育者作为教育公平理念的直接践行者,应正视自己教育媒体运用能力的局限性,主动学习并借助现代化新兴媒体创新教育中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每个学生提供在同一起跑线的发展机会,使每位学生充分享有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获取最大程度的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3.提升教育者素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状态中受教育者是否充分受教育的权利,关涉到教育公平的实现程度。所以,一所高校首先要有一批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育者。对于队伍的建设,可以大胆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加强活跃在第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强教育公平执行 能力,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其次,加强师德教育,秉承民主、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真心、用心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在关爱每一位学生中,保障他们的学习权与发展权的实现。同时,教育者还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不仅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树立和个体能动性的发挥,还尽心营造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位学生在个性发展同时感受教育公平的意义。#p#分页标题#e#
(三)学生要提高公平意识,争取公平教育权利
高等教育公平不仅需要社会构建公平实施的平台,高校提供学生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教育者树立公平应用的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学生提高公平的意识,积极争取教育公平的权利。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争取接受高等教育的公平意识和权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应该从自身利益出发,向社会、学校、教育者提出公平的合理化建议,使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其次,学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争取教育结果的公平。目前,从教育实践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坚持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按考分录取的高校招生制度,基本实现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这并不能保证进入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受到公平的教育。或许受到公平的教育,但因客观存在的某些特定差异,也较难获取公平的教育结果。因此,受教育者——学生主体应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力争使自己不断符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成为知识社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北京.2009-12-15
[2]隋献福.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3]宋刚,张楠.创新2.0: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创新民主化[J].中国软科学,2009,(10)
摘 要 在高中乒乓球模块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存在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乒乓球专项技术等发面的差异,教学进度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为了克服乒乓球模块教学的这一难点,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学生的学习要求,促进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高中乒乓球 分层教学
学生在本组内学习技术和技能,是相互指导、相互合作,小组团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小组和小组之间经常性地开展竞争或竞赛,体现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实验对象
本实验以XX市XX高中高一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所有乒乓球选项班进行基础差异性测验,选取2个乒乓球基础无显著差异的选项班,A班(男生39人,女生11人)为实验班,B班(男生32人,女生10人)为对照班。对照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模式。 (二)实验方法
1.实验时间:竞赛要以动作技能学习完成为基础,为此实验历时1年,含高一上下2学期。除去每学期前5周行政班上课和考试等,大概48学时。
2.教学内容:反手推挡球、正手发平击球、正手攻球、左推右攻球、搓球、上旋球以及相应的接发球、综合性教学比赛。第一周先根据学生的乒乓球技术水平高低将学生分成ABCD四层次。动作学习阶段,CD层次学生学习前三个内容,AB层次学生在掌握前三内容基础上,进行高层次内容学习。
3.实验过程:包含基本动作学习阶段(10学时)、分组练习与组内比赛阶段(5学时)、正式联赛与庆祝仪式(时)三个阶段。
4.实验分组:实验班学生分层后再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2-4个不同层次学生组成。动作学习阶段组内互助练习。高层次学生球感、控球能力较好,低层次在他们的协助下练球更顺畅。
5.实验对照方案:实验结果对照参照技评、体质测评和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技评:按照水平分层,技评标准也分四个层次,同层次同标准,由老师统一按照动作技评标准评分,占总分值50%。体质测评:根据国家学生体质监测结果进行评分,占总分值30%。社会适应能力:由学生教学实验前后社会适应性问卷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占总分值20%。 (三)实验条件控制
由于不同班级存在乒乓球兴趣、运动能力等差异,为了缩减差异避免影响实验信度,本研究将研究对象的身体素质、乒乓球技术水平进行了全面的考核和权衡之后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划分,使两组学生整体上均衡,无显著差异。实验组用运动教育教学模式,对照班用传统教学模式。 二、实验结果 (一)定量分析
实验前实验班对照班专项技能、身体素质整体上无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班技能评价优秀率32%、良好率52%、中等率14%、及格率2%;对照班的优秀率14.29%、良好率28.57%、中等率26.19%、及格率23.81%、不及格率7.14%。实验后体质监测实验班较对照班学生的体质水平有所提高,优秀率、良好率分别高7.24%、5.71%。对于大多数成年人,中等强度(40%≤60%VO2R)和较大强度(≥60%VO2R)相结合是较为理想的提高健康水平的运动强度。
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评采用了《社会适应能力自评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结果显示(见表1):实验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中等较差,无明显差异,可能高一新生到陌生环境第一次全寄宿学习有关,有待进一步考证。实验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所提高,实验班较对照班提升显著(P
实验前、中、后分别对实验班学生随机抽调访谈,访谈内容包含对乒乓球课的喜爱度,对自己的影响(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竞争)。80%学生都认为乒乓球课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际平台,感觉到帮助他人与得到帮助都是快乐的,觉得与人沟通、相处没那么难了,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比赛竞争,是一种志同道合的切磋,因为水平相当,棋逢对手更加能激励自己提升自我。 三、分析
语音教学包括音素、音节、词及语调等内容。学习外语首先得从发音开始,发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受话人对词义的理解。例如horse [h :s]是“马”的意思,house[haus]为“房子”之意。如果发音不准,把“I live in a house”说成“I live in ahorse”,就造成了表情达意上的严重误解。
单词的语法意义除了表现在其书写形式之外,也可体现在读音上。名词单数变成复数时,词尾加-s或-es,如bookbooks(一本书许多本书),读音时要将词尾辅音读出。单词的读音变化还可以改变由同样字母组成的单词的词类和词义。例如:record一词,当读['rek :d]时,是名词,意为唱片;读[ri' : d]时,是动词,为“录音”之意。它的语法意义和词义,正是由于读音的不同而完全不同。
在口语会话中,一个词的强读和弱读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句子的理解。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初学英语的法国人到邮局去寄一封信。他买了信封和邮票之后,问营业员:“Do I have to’s tick it on’myself?”他本意是说:“我得自己把邮票贴上吗?”但因为重音放错了位置,这句话则变成了“我必须把邮票贴在我自己身上吗?”所以,营业员回答说:“No.Better stick it on the envelope!”意思是说:“最好还是贴在信封上吧!”这个笑话常常被人们用来说明语句重音的重要性。上句话中的“on”应是副词,要有重音,而营业员回答之句中的“on”是介词,就不应加重音。看来只是一个重音之差,却造成了谈话者之间对于语言内容的误解。
同一个词或同一个句子,由于语调不同,所表示的含义和感情也是截然不同的。例如yes表示肯定的回答,而yes↗则是疑问之意。又如:He is a doctor.他是一名医生,说明事实;而He is a doctor? ↗则表示惊奇不解之意,中文即是:“他还是个医生?”
此外,语音与书面语言也有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课标》指出:“英语有不同的口音,如英国口音、美国口音等。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基本掌握一种口音的基础上,适当接触不同的口音,为他们发展交际能力打下基础。”英文书面语是由拼音字母构成,每一个词的读音一般是由固定的书写字母表示。学好正确的读音,很容易知道这个词应该怎样写,看到单词大体上已知如何读了。正确掌握语音知识对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理解文意也很有帮助。
从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语音与词、句、语法以及语义等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语音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课标》指出:“在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应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应提供大量听音、反复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目前,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教师对语音教学抱着轻视态度;有的教师在语音教学阶段还能重视,但是过了语音阶段,就不把语音作为教学重点来抓了;还有的教师认为:学习语音就是教字母、教音标、教单词发音,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其语音知识(如重音、连续、节奏以及语调等方面)的全面训练。究其原因,就是对语音教学的重要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1、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1、国家政策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肯定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高校教育提出了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并重;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提高体育卫生教育的地位,切实发挥其作用。因此,政策的支持使得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大大增强。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新课程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标准依据课程学习内容和目标划分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这五个领域。其中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着重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也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可行性。
1.2、体育教学对促进心理健康的多样积极价值
实际上,经过中外学者的研究发现,体育活动确实对心理健康起到潜在的积极作用。而我们知道,体育教学具有众多特点,其动态的教学活动、实践性的身体活动、立体的人际交往、复杂的心理操作和复合式的心理体验都使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改善学生心理状态,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等。体育教学能够强身健体,使身体的锻炼带动心理的防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老师通过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在传授过程中,也能使学生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强健身心的方法和技巧,这就促使学生优化个人的身体素质。而精神上的健康与否和身体状况是高度相关的,学生健康的身体为其心理健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得体育运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教学能够调整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预防作用。很多研究都已经明确表示,体育锻炼在减轻、缓解甚至是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上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教学内容就能转移参与教学的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宣泄出自己的不良情绪,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而且,情绪某种程度上能准确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而长期糟糕的情绪也许就是心理问题的可能倾向。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外在行为、表情动作,都可能反映了学生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因此,关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不正常反映,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及时治愈。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虽然“自我”是一个心理学领域的概念,但是“自我”指的是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包括身体、观念和情感等方面。并且,身体和心理密切相关,对“自我”身体的良好认识会促进精神“自我”的正确认识。研究证明,优秀的身体有利于情绪的稳定、个人的自尊自信和性格的发展,而且自我意识还可以通过力量训练来增强。因此,体育教学中丰富的运动实践能够在增强学生身体层面的“自我”认识外,增强对“自我”的综合认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评价和他人的评价,能够获得综合全面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缺乏有效的人际互动,甚至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并且严重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些都导致了孤僻、自闭、抑郁等种种心理问题的产生,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得到缓解。体育教学中组织的团体性活动,能使团队中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增进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而且促使大学生敞开心扉,消除孤独感,增强集体归属感。内心的坚强是不惧风雨的根本原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能够提高学生克服困难与挫折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力。
2、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途径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这需要整个体育教学体系的多方面配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长期坚持的恒心,还需要有深入人心的观念,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1、深入贯彻身心共育的教学理念
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教学中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教育发展的理念。理念指导实践,高校只有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设计体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倾斜,同时,还可以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心理教育作用。高校的教学研究往往引领着整个教育领域的新风尚,既然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毋庸置疑,那么高校的教学研究就可以侧重这个新方向,在此新领域中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创新体育课程设置和体育教学方案,从而引领更多学校发展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培训
要增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提升不可或缺。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有着直接的互动,教师在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中更能真实具体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更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掌握积极引导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寻找症结的方法和技巧。并且,教师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指导者,需要为学生们的不良情绪提供科学的疏导方式,改善学生的消极心理倾向,通过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身体调养、心情调节等,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困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在体育教学中顺利有效开展的基本条件,所以,加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知识和技能,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途径。
2.3、加强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教学评价机制 新课程评价改革
现行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一分之差决胜负,一张考卷定终身”。在高中考试中多数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答案,轻视其学习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必须遵循新课程评价改革办法。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多年,下面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高中生物考试应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状况及教学的可能缺失,作为调整课程、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依据。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旨在评定学习的进展和成就,作为成绩报告或教育决策的参考。如期末考试和高考是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其他评价形式和手段不能取代的独特之处。但是这种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以单纯的分数决定学生的等级,根本无视学生个性的复杂性、丰富性,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抹杀,看不到成绩背后不同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的程度等。在应试教育下终结性评价的负导向和负激励已显现出来。新课程改革认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不仅需要结果终结性评价,更需要对过程形成性评价,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对过程的关注可促进结果的优化,评价的中心是过程,应把重点转向研究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形成性评价的这些特点明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面对目前的新课程评价改革,评价的内容应符合《标准》的要求,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我深切感受到新课程评价改革明显不同于以往,关注的中心不再局限于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而是把学生质量评价作为保证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对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导向和推动作用。因此在生物考试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势在必行。对过程的科学评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便于更好地教学,这与高考并不矛盾。
案例一:2004届一实验班,该班有一名叫张某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心理素质较差,每次测验都对分数十分看重。有一次数学考了109分,对于他来说很不理想。一天晚自习是我上课,发现他在座位上傻坐着,桌上一本书也没有,课后我找他谈心,他说:“最近一次考试,前面的一女同学有一道大题和我答得完全一样,她得了20分,我却只得了8分,导致总分和排名落后,老师(班主任)看不起我,故意压我的分。”由于该生过分关注分数,心理素质较差,老师如不及时给予引导,必然会影响其学习。经过一番语重心长的开导,他摆正了心态、调节了情绪,很快回到了正常的学习中。该生当年高考以637分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公费出国留学。由此可以看出平时老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其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对高中后期的考试。如果老师只看结果,就会导致学生太在意分数,甚至会毁掉学生的前程。
三、平时要关注每位学生考试分数波动的原因,特别是后期的考试更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评价就会更完善更客观。
案例二:2008年,我的一远方侄子由于高二开始泡上网吧,结果高考以298分成绩名落孙山。之后回到我校补习,平时月考、联考也都是400分左右,每次我都要找其谈话,也就是关于分数的简单评价。年终大型联考他竟考了540分,当时看到分数册我很震惊,马上叫他到办公室,本来想好好表扬他一番,结果却问:“你这次考这么好,作弊了吗?”当时他只是说了一句:“没有。”当时是课间,我根本没顾及他的感受,之后又关心不够,该生当年高考只考了390分。半年之后的春节,我和姐姐谈到他时,他的一番话使我至今铭记心间:“我考不好姑姑一直说我不用心,有一次我考了540分是班里第七名的好成绩,本以为姑姑会好好夸我一番,结果‘你作弊了吗?’一句话让我从头凉到脚,心里别提多难受了,难道分数就这么重要吗?我起早贪黑,加倍努力刻苦学习,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得我心灰意冷,使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听后备感惭愧,家长和老师无意中的一句话竟能影响学生的一生。由此看出,过分关注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将一次的书面考试替代了平时的学习成绩和努力的过程,学生基本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自尊、自信得不到很好的维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作为一门高考学科,高中生物考试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对照教育的终极目的,思考教改的变化,审视当前的考试升学制度,考察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特点,我在实践中把两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评价功能,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中国人多以大米和面粉作为主食,所以用餐也习惯于用碗筷。又比如教学《Schoollife》这课时,可以了解到英美国家的中学学校生活是什么样的。相比中国而言,他们的学校学习时间更短、学习课程的选择性也更加自由、校内学生可以自主参加的校园活动比较多,可以从中得到许多锻炼。这与英美国家的学校教育理念分不开的,他们提倡人性化、自主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在中国深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在中学教育中,思想观念还相对比较保守。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学生们对中西文化的背景有了更多了解,对中西文化中的习俗习惯差异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生活、掌握节日文化差异
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有关节日的课例,结合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对比了解英美国家的节日文化。也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日,进行跨国文化渗透。通过教材与生活的巧妙结合,教师可以很自然地位学生们讲解有关节日的小故事、小知识、各国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等等。
比如在每年的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重大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它就像中国的春节一样盛大、隆重。如恰逢在这一天上英语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圣诞节的知识。在西方国家,为了迎接圣诞节,家家都要用红、白、绿三种圣诞色来装饰,点亮圣诞树(Christmastree),挂满各种圣诞礼物(Christmasgift)等等。而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什么特点?是怎么过节的?学生们都会想到四处张灯结彩、挂大红灯笼、放鞭炮、包饺子、煮汤圆、吃团圆饭、穿新衣服等等,全国各地一片祥和喜庆的气氛。这与东西方传统历史、宗教文化背景相关。通过这样的对比学习,学生们既能够体会到西方节日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个有关圣诞节的模拟游戏,让一个学生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派发礼物。
过程中“,圣诞老人”与“孩子们”必须用英语口语交流。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活跃了课堂气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到西方文化的乐趣,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语言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