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中化学和初中化学的区别主要有: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不同;知识点内容的完整程度不同;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接受知识能力不同。所以,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一、 化学教学目标要求及教材内容的差异

(1)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化学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高中化学则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其化学知识逐步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靠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是什么”,且须解释“为什么”。另外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具体应用知识的能力,要有一定创新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逐步构建出知识系统,逐步形成一定的通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2)初、高中化学教材中某些知识点的衔接。初中教材有些知识点出现了但不作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作要求但未转门讲述。如:同素异形体的概念;酸、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有关溶解度的计算等。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时必须予以补充,以免学生感到突兀。

(3)初中某些知识点在高一必须予以加深和完善。例如:①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是从得氧、失氧这个角度简单介绍氧化还原反应,显然存在其局限性。高一化学中则从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这一相对较本质的角度介绍。②物质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初中只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最基本情况,高一化学则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基本规律,并要掌握1~18号元素为主的常见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③初中只介绍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这几个概念,而高一化学则对这几个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初步介绍了其形成过程,并为进一步介绍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结构做准备。

由以上例子可知,高中化学教材对于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阐述比初中要更完善、更严密;也更理论化、科学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初中知识的衔接与补充,且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4)初中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在高中须进一步系统化。如在初中已学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并介绍了其使用仪器等,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知识规律。高一化学结合氯气、二氧化硫等制法,考虑相关物质的性质从反应原理、发生装置设计、收集装置的设计、除杂、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总结,进而将其扩大为常见气体实验室制备的一般方法。

高、初中教材的衔接与补充首要把握时机,最好是在相关知识教学时自然引入,这样才能让学生自然过渡,有利于学生学好高中化学知识。另外,在衔接补充时要注意把握尺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做无用功。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初中阶段,化学属于一门启蒙学科,再受初中学生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的限制,所以初中化学教学中更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高中以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为主要目的的教学中则该方法就不适合了。为了更好地完成高一化学教学,我认为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一定要读懂初中和高中整个阶段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对各部分内容在高、初中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衔接与补充。

例如,讲“盐类的水解”时,回顾初中的知识: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然后设置悬念:盐溶液是否呈中性?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让学生产生疑惑,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新课的学习。

(2)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如图表、阅读材料、演示实验等,结合现今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

例如,在演示“Na2O2与H2O、CO2的反应”,我们可以创设为趣味实验——“滴水生火”、“吹气生火”:预先用一团棉花包裹着适量的Na2O2粉末置于坩锅中,再用一长的胶头滴管吸起少量的水深入棉花中滴入;也可用以长玻璃管插入棉花中,再用嘴往里吹气。过一会,棉花能燃烧起来。这一改动,大大的增加了趣味性,会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及时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以及灵活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例如,在教学“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制气原理化学反应方程式选择制气装置除杂与干燥气体的收集验满尾气处理。通过几次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由点到线”地掌握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作业规范化、实验操作规范化、阅读习惯等。从高一就开始培养这些良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第2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想知道,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1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shipu/' target='_blank'>食谱鞣稚⒅?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3、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如下: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2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2)单位:g/mol或g..mol-1(3)数值: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六、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2)单位:L/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标准状况下,Vm=22.4L/mol

七、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2)单位:mol/L(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容器内将溶质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得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b.配制溶液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3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构成有机物的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碳,硅是构成岩石和矿物的基本元素。

2、SiO2是由Si和O按1:2的比例所组成的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是光纤的基本原料。

3、凡是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SiC、SiO2等)都具有熔点高、硬度大的物理性质,且一般溶剂中都不溶解。

4、SiO2和强碱、氢氟酸都能反应。

前者解释碱溶液不能盛在玻璃塞试剂瓶中;后者解释雕刻玻璃的原因。

5、硅酸是用水玻璃加盐酸得到的凝胶,离子方程式为SiO32-+2H+=H2SiO3。

凝胶加热后的多孔状物质叫硅胶,能做干燥剂和催化剂载体。

6、正长石KAlSi3O8写成氧化物的形式为K2O?Al2O3?6SiO27、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还可以制造光电池和芯片。

二、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1、氯气是黄绿色气体,实验室制取的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Mn2++Cl2+2H2O,这里MnO2是氧化剂,Cl2是氧化产物。

2、实验室制得的氯气一定含有HCl和水蒸气,必须先通过饱和食盐水溶液再通过浓硫酸,就可以得到干燥纯净的氯气。

3、铁和Cl2反应方程式为2Fe+3Cl22FeCl3,H2点燃后放入Cl2中,现象是:安静燃烧,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这是工业制盐酸的主反应。

4、Cl2溶于水发生反应为Cl2+H2O=HCl+HClO,氯水呈黄绿色是因为含Cl2,具有漂白杀菌作用是因为含有次氯酸,久置的氯水会变成稀盐酸。

5、氯水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先变红后褪色,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制漂白液,有效成分为NaClO,通入Ca(OH)2中可生成漂白粉或漂粉精。

6、检验溶液中的Cl-,需用到的试剂是,AgNO3溶液和稀HNO3。

三、硫和氮的氧化物

1.硫单质俗称硫黄,易溶于CS2,所以可用于洗去试管内壁上沾的单质硫。

2.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生成亚硫酸,方程式为SO2+H2OH2SO3,该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可使品红溶液褪色,所以亚硫酸溶液有酸性也有漂白性。

3.鉴定SO2气体主要用品红溶液,现象是品红褪色,加热后又恢复红色。

4.SO2和CO2混合气必先通过品红溶液(褪色),再通过酸性KMnO4溶液(紫红色变浅),最后再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同时证明二者都存在。

5.SO2具有氧化性的方程为:2H2S+SO2=3S+2H2O,与Cl2、H2O反应失去漂白性的方程为Cl2+SO2+2H2O=2HCl+H2SO4。

6.SO3标况下为无色晶体,遇水放出大量热,生成硫酸。

7、久置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含有分解生成的NO2;

第3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知识;高中知识;承上启下;衔接

高一化学是处于初、高中化学教学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始终是高一化学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衔接不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学化学的兴趣,甚至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成绩就会下滑而一蹶不振。

1.初高中课程为何难衔接

目前在校的高中学生都是初中“课改生”,他们中不少在初中成绩不错,上了高中感到很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也吃力,初中基础知识不扎实是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

1.1教材的变化。近年来,初中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初中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有的教学内容被删减了,有的内容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虽然在新课改中高中的内容也降低了难度,但相比之下,高中内容概括、抽象、复杂,牵涉知识面广、重理论分析。例如,初中学习物质的性质都是从身边的物质学起的——空气、氧气、水、二氧化碳、碳单质等;还有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液、酸碱盐的知识在难度、深度、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删除了有关溶解度的复杂计算,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相关知识。另外,初中新教材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比较形象生动,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一般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而高中因为受到高考的限制,教师大都不敢降低难度。因此造成初高中教材难度反而比以前差距更大。

1.2学法的变化。在初中,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齐全,学生练得熟,考试一般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因此,学生乐于跟着老师走,较少注重独立思考和归纳总结。在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只能讲典型、讲规律,注重培养能力。例如,初中化学很多时候会用“活动与探究”形式解决一些小的课题,有时会利用一个课时完成一个“活动与探究”,初中化学共有30个“活动与探究”。高中必修一的知识点很多,有的课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没有时间去花一整节课去探究,这就在学习习惯上有了很大不同。

1.3课时的变化。初中课堂容量小,课时充足,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学生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巩固,不仅如此,最后中考冲刺复习时反复做了大量练习题,及时的反馈小结了每一部分知识点。而到了高中,高一周课时数4节,但是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致使课时容量大,进度快,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盲点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复强调,对各类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更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巩固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积压的盲点越多,既影响新知识的学习,也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改衔接的教学

针对初、高中课程体系脱节的问题,如何破解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难题,如何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就成为高一化学教师的首要任务。高一的化学课,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把握好教学的衔接,对于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我以为应注重以下几点:

2.1坚持新课改理念的衔接。

义务教育的新课程改革,使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已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也适应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教学,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坚持课改理念不动摇,不观望,不彷徨,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按新课标的要求改进课堂教学,还要主动和初中化学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和联谊,尽快熟悉和了解新课改的教学思想与模式,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顺利完成初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衔接。

2.2注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刚上高中的学生,学习习惯、自学能力均较差,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要研究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难度、进度不要赶得太快,要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要特别注意加强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与初中差异很大,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内容跳跃性大,抽象思维增加,起点的难度加大。高一化学教学与初中课程的设置,其总体学习目的是一致的,它的研究对象都是物质的性质、结构及化学变化的规律,但他们之间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初中偏重于化学的基础知识、一般性概念和最基本的化学变化,化学课堂学习的节奏比较慢,老师运用课堂的联系、口答、板书、讨论等的时间比较多,复习时间比较充裕,无形中养成了“慢慢来”的惯性。而高中化学要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之上更加深化,知识密度加大,不仅信息量增大,而且深度和难度也加大了许多。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还保存着孩提时代的痕迹,有着天真贪玩的习惯,进入高中面临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但课上演习消化的时间又少。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节奏的改变,逐步由慢节奏迈向快节奏,把握住整体学习的进度。比如物质结构中的离子键、共价键概念及电子式表示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就要放慢速度多练、多写、多体会,达到应用掌握的水平。

表1教学内容详解表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详解

1、化学用语

(1)按1-18号元素顺序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元素名称;

(2)增加元素化合价的概念、高中学习所需的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记忆,训练化学式的书写技能;

(3)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复习与训练。

2、原子结构与原子结构示意图

(1)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学习,能熟练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能根据元素的电子层结构,进行元素性质的初步判断,会写离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符号;

(3)增加物质形成中电子转移的观点,并能进行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1)学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2)能从电子转移的的角度分析物质所发生的反应。

4、物质分类与酸碱盐相互关系

(1)学习电离概念,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2)学习酸碱盐的定义,并能进行判断,完成物质的分类教学;

(3)在复习具体的酸、碱、盐的基础上,总结出酸碱盐的相互关系,学习溶解性规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正确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对学生进行初中化学基本操作的复习和高中所需基本操作的学习;

(2)实验技能的训练:除杂与分离、离子的鉴别、探究实验方法与实验设计方法、物质贮存和实验操作规程。

6、化学计算能力

(1)基本化学计算原理复习(含化学式计算、化学方程式计算和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2)常见的几种化学计算的解题方法与技能。

7、高中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介绍

(1)高中化学学习与初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2)学习高中化学的心理准备

2.3确保教材体系自然衔接。

处在初高中教材不统一的阶段,面临选用的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教材的编排迥异,甚至相关知识在不同阶段的要求也存在差异,教材上教学内容不衔接,部分内容初中没有强化或一笔带过,高中却陡然要求很高,所以教师要重视初中与高中化学课程上的异同,利用初中原有化学知识,将其引导和应用到高一化学的教学上,有意识地将有关知识连接好,衔接好,就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初三学教材只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介绍给学生,并不作重点要求,学生的掌握也较肤浅。高中阶段要求多角度认识和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其主要要求有:一是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二是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三是从初三的“得氧失氧”观点过度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再上升到“电子转移”观点,这种思维的变换,使概念不清的学生感到更加困惑以至无所适从。因此高中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首先带领学生复习初三的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搞清概念之间的关系;再引导学生上升到化合价升降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复习元素化合价升降与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转移关系,并上升到从电子转移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使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循序渐进中真正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要在初中掌握物质溶解性的基础上,高中要求熟练掌握《溶解性表》,并在相关章节适时补充硅酸盐、亚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的溶解性,进而解答有关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等问题。另有关元素化合价与和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在初三已不作要求,高中阶段应在相关章节对此内容进行剖析,使学生在结构的层面对物质性质进行深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技能性教学;关键;设计思路;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37-02

高一化学中的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等内容,在高中化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高考常考和必考考点。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而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存在"重知识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的倾向,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学习效果差,下面就从促进技能性教学的角度谈谈看法。

1.提高技能性教学效果的关键

1.1重视技能性教学。教高一化学的教师一部分是刚毕业不久的,他们教学上有积极性,但经验不足,对初中和高中教材不太熟悉,往往吃不准重点和难点,有时掌握不住教学节奏和环节;一部分教师是刚送完毕业班轮转到高一的,高考综合性复习的惯性有意无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很少用基本的方法来教授,导致学生认为化学太难学,造成畏难情绪。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技能性教学,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书写习惯,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2言传身教,教学技能表达准确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表达准确、到位,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表达各种化学用语、计算、概念、原理等时做到严谨和规范。

1.3建构模式,规范各类技能表达技巧。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面临着各种技能的学习,如各类方程式书写、计算、实验技能等,对于刚刚步入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建构一定的模式,帮助学生规范各类技能的技巧是极为必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1.4制订合理的强化程序。学习及学会的速度至少是部分地取决于所采用的强化程序,习得行为的巩固性也部分地取决于所采用的强化程序。将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完成的行为)订为总目标,总目标以下按程度或程序、步骤划分为子目标。子目标逐渐向总目标靠近,一个个子目标就像一阶阶通往总目标的阶梯。逐步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能促进教学活动朝产生最大成效的方向发展。

2.技能性教学的教学设计思路

为掌握技能而教, 教学设计往往需要包括以下步骤: 明确教学目标、聚焦核心知识点、 教师示范、开展练习、当堂反馈和逐步强化。

2.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明确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拥有明确教学目标,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后达到应有的预期水平。

2.2聚焦核心知识点。聚焦核心知识点的目的是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预先勾勒一个清晰的框架, 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列出完成技能教学目标的步骤或操作过程(包括新出现的公式和定义)。 (2) 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关键罗列出来。(3)让学生明确各项规则或定律。(4)在对核心知识点做出说明之后,还要再作进一步说明如何应用。

2.3教师示范。教师示范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技能,教师示范往往需要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正确示范,要呈现如何一步一步达成教学目标(2)确保典例从易到难。(3)按顺序列出所有步骤。(4)每一个关键步骤都应当清楚说明。(5)考虑到学生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或情况,及时讲解说明。

2.4开展练习。由于技能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技能, 因此充分的练习不可缺少。准备练习可参照以下几点: (1) 练习量要充分。(2)出一些容易出错的练习。(3)练习应由易到难。(4)课后练习要与典例相一致。当学生完成练习之后, 就能明确所学习技能的基本套路。

2.5给予反馈。及时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技能学习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只给出正确答案是不够的。给予反馈往往需要做到: (1) 在布置练习之后及时让学生展示。 (2) 不但给出正确答案还需说明答题思路及解释常见错误。(3)课后作业布置时,还可给出背景知识或其他解题思路。

2.6逐步强化。斯金纳(Skinner)认为:某种行为之后的强化可提高该行为的以后发生机率,审慎地强化教师所要求的那种行为,是实际控制学生学习时有效的办法,在某一学习环境中要控制所学的东西时,最有效的途径是运用强化。建立一定模式的最简单、最迅速的途径是在它每次出现时都加以强化。一般说来,强化量的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增加都会引起学习成绩的增加。由于逐步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逐步强化可参照以下几点: (1) 编写适当的练习, 帮助学生回忆和再认识学习。(2)在学生学完该知识点后的学习中,只要能与该知识点联系上,应及时进行重复、补充。

3.教学课例-陌生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书写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难点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近年来,高考中有区分度的题目中一般都有涉及陌生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书写陌生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经验和方法,才能在高考中不失分。

【新课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平时习题及重要考试中,一般都会涉及出现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要写好这种方程式,应按一定的书写步骤及对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及理解进行。

【知识点复习】(1)对"降得还氧,升失氧还"的理解

(2)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对应产物

【教师说明】 下面,我们就以酸性条件下KMnO4溶液和KI溶液的反应(必修1课本P52内容)为例,来学习陌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板书】(1)书写陌生的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教师示范】①找到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粒子(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MnO4D 还原剂-ID

②合理推测出主要的产物粒子:氧化产物-I2 还原产物-Mn2+

【教师强调】熟记常见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对应产物

【教师示范】③配平有化合价升降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2MnO4D+10ID2Mn2++5I2

④配平两边总电荷及原子数:2MnO4D +10ID+16H+2Mn2++ 5I2

【教师强调】在配平两边总电荷时,应注意考虑溶液的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相应用H+或OHD及H2O补充在方程式的两侧。规律是:在酸性介质中缺氢的一边加H+ ,缺氧的一边加H2O,而在碱性介质中,缺氧的一边加OHD,另一边加H2O,缺氢的一边加H2O,另一边加OHD。

⑤ 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离子的电荷数是否相等。

【练习】请按照上述书写方程式方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⑴酸性条件下KMnO4溶液和FeSO4溶液的反应

⑵NaClO溶液与SO2的反应

【学生展示】由2个学生在黑板上解答

【教师点评】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重点掌握陌生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尤其要理解如何推测出主要的反应物、产物及配平,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大家继续体会,才能"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00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1必修》《化学2必修》

[3]毕华林 姬广敏、《高中生化学方程式认知结构发展水平的测查研究》化学教育2011年第2期

第5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观;科普化;差异化;差异教学策略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它已向生物学、药物学、航天医学、生命科学等许多领域进军。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化学知识渗透于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每一个角落。高中教育阶段是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学好高中化学对个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也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高中化学难学却是由来已久,特别是在近几年高考选科模式下,很多学生因为高中化学难学而放弃选择化学,有的学生虽然化学学得不错,但最后因为高考物化选科竞争过于激烈而放弃选择化学。于是,高中化学难学、少人学越演越烈,甚至,有人得出只有重点高中的尖子生才适合学化学、选化学。

在高考选科模式下,笔者所教的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或两个班级选化学。教高一时,教师都会很困惑:应该如何来安排好教学呢?是打基础,面向多数人要通过的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面向高考,让其他人陪“太子”读书;还是安心好好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观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尤其要重视评价的发展性和科学性。所以,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化学教学观显得迫切而且实际。

首先,确立“新学生”观,它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化学!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关注个体差异和个体发展,才能不搞“分数歧视”,真正“以人为本”!

第二,情感教学观,树立教师新形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主动放下“身段”,营造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良好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广泛开展合作与交流,使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培养“创新型教师”观。如果教师自己不愿主动学习和实践,不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操控能力,是不可能做好一名“引导者”的,也会使新课标的“倡导”流于“一纸空文”!教师切忌不学习,不研究,一味的“新瓶装老酒”。

二、科普化和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个体差异,高一教材采用了“必修”形式(到高二再采用“选修模块”的形式)。教材的形式和内容都指明了高一的化学教学是面向大众的,它的基调是“科普化”。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关注“科普化”和“差异化”。

“科普化”不等同于“简单化”、“零碎化”,它的问题和内容都来源于实际,如果能配合“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多方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正是新课程提倡的“知识和能力双丰收”!

“科普化”也不是不关注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除了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研究教学对象。因为现在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选择的关键还在于差异性最大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学难度铺设多层次的“阶梯”,帮助不同能力的同学都能有所收获。

在这样的理念下,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1.淡化概念,多以举例说明问题,体会“例证法”的优点

简单一句话:会用就行!如:物质的分类中,酸、碱、盐只要学生能举例,能把所给的物质分类就行。在枯燥的概念辨析上,“例证法”更能体现它的优点。

2.辅以学科思维方法的指导

如:在学习“按组成进行分类”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始课本要这样安排?这个知识点不但很好地承前(复习初中知识)启后,更为 “类比法”打下基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一类物质必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果会分类,哪怕碰到没学习过的物质,我们可以先对它定性:它属于哪一类?然后找一个熟悉的“同类物质”进行“类比”。如:二氧化硫高一刚开学还没学到,但我们知道它属于酸性氧化物,就可以拿二氧化碳类比。可以说,这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必修一这本书。让同学好好感受,体会“触类旁通”,会极大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兴趣,提升“解决未知事物”的信心。

同一类物质具有相似性,我们可以用来进行类比。但“相似”不是“相同”,它们之间一定存在差异!还要充分关注它们的“差异性”。所以,对比法在研究上显得必不可少。如:研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就可以从组成分类、化合价角度和特性(漂白性)三个角度进行对比:都属酸性氧化物,体现相似性;但从化合价和特性角度看,体现差异性。

3.在教学过程中通俗化地介绍和渗透化学家认识世界的模式和科学思想方法

以生活中的经验入手,让学生明白,生活和科学是相通的,解决问题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时,笔者引导学生:生活中,有一些东西过于细碎,不便测量。如:我们想测一粒米的质量怎么办?同学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测100粒……”笔者又引导:这种“打包”思想其实到处都是,拿学校来说,学生很多,我们高一年级就有360位,如果让学校的主任直接管理,他们肯定忙得团团转,怎么办?编班!首先,制定编班基准:每班40个人。那么,高一学生总人数360/每班40个人(基准)=班级数9个,变得方便管理。我们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更是极尽“细碎”,动辄10的二十几次方个,怎么办?我们当然也需要化繁为简,只是这个基准不一般!制定也是颇费周折,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基准,最后,以阿伏加德罗提出的基准以其独特的优越性而胜出,被命名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基准来表达微粒的多少,所得到的化繁为简对象,我们称为物质的量!它已上升为一个基本物理量,被全世界公认,专用来表达微观粒子的多少……以前,也用过这类方法引入,但举了几个例子,自己觉得很简单,就“一带而过”,收效一般。这次,笔者只抓住这一个不算特别合适但是学生身边的例子,在黑板上,对比演绎编班和编“物质的量”的全过程。在详尽的对比中,使同学对“物质的量=微粒个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基准)”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把自己降到学生水平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要“慢”!学生也在这“慢”中明白,科学概念的引入有它的必然性和曲折性。

4.融会《化学与生活》的相关内容,帮助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和对新事物的好奇,教师在情境的创设上也需“与时俱进”。引入《化学与生活》的知识,从新鲜的生活入手,可能会收到出奇的效果,也满足了学生探求世界的好奇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如讲必修1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结合《化学与生活》的《空气质量的改善》引入新课:2008年8月,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在成功的背后,是漫长艰苦的筹备。其中,北京的空气质量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甚至被国外媒体评论为“最大的问题”!在开奥运会期间,我们主要运动场所外都停着流动检测车,实时播放检测出来的空气质量的信息。那么,空气质量到底是监测空气中什么成分的含量呢?学生很容易答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与“奥运”结合,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程首尾呼应,学生能学以致用,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力量。

5.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做课堂探究

如在学氧化硫的性质时,就可以用放置一段时间的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模拟“酸雨的成分”进行简单的探究。课堂仍是教学的主战场,但受到时间和教学任务的限制,需要我们教师斟酌课堂探究的具体形式、程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探究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预测——设计——操作——实验记录——总结——交流——评价,让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使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解科学的本质,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

6.以校本课程作为课堂差异化教学的延伸

新课程实施,化学的课时少了,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基础性、科普性,使每一位同学学有所获。但有的同学对化学有着特殊的敏感,对自己的很多想法跃跃欲试(学生真正动手实验少了)。如何满足这部分同学的需求呢?除了课后多和他们探讨、沟通外,我们克服工作量大的困难,切实利用校本课程(1课时),以学校现有的实验设备,开展配合课堂教学的拓展实验,充分满足他们动手体验的需求。这正是“差异性”课堂教学的很好补充。

7.个别辅导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通过个别辅导,对其进行针对性评价和指导,永远是最有效的。

8.利用网络

网络普及到今天,它的影响无处不在。教师可以视情况而定,可以在每个单元提供给学生几个有价值的网站网页,补充课堂演示及拓展的不足;也可以利用开设学习谈论问题的“学习群”,在线沟通讨论。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获,都感到成功,都感到自己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展开高一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对高一化学教学采取“科普化”和“差异化” 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好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先利用概念图整理各章节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学知识网,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及反思中不断完善,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有序贮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第7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第8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针对课程目标的立体化,课程内容的繁多,课本内容间的跨度大,紧张有限的课时,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以及全新而充满神秘的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思考新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挑战。下面就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自已几点粗略的认识。

一、重视实验,充分展现实验的教学功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老教材相比,整套教材不再明确区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课本上的实验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对“科学探究”部分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对操作规范要求有所降低,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施展。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尽量让学生参与更多的实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量多到实验室进行分组实验,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逐渐形成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如第一册的萃取实验, 胶体的制取及性质实验。这些成功率极高,危险性极小,实验现象明显而且非常有趣的实验学生如果亲自动手做过,那么所需仪器,实验现象,无需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溶液的配置,容量瓶的查漏,教师说十遍,不如学生操作一遍。当然,教师应该在学生实验之前提出要求,一定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知道实验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并且思考预计产生的实验现象。如果实验失败又是什么原因。只有在实验前有个初步认识,才不至于走进实验室只是觉得新鲜而无从下手。如在第一册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很多学生仅仅处于金属钠放入水中变成小球,到处游动而感到好玩,实验之前,如果老师没有提出要求,这些学生可能对此实验的了解也就到此为止。他们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甚至如何描述现象都会存在问题。如果这样做实验,纯粹就是浪费时间。

“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当学生学习理解重要的概念、规律及原理,如在讲氯水的成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等内容时,要尽可能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性问题、规律与原理。同时,要不断精选值得探究的点: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氯气与水能否反应,如何证明,就可以很好的扩展成为一个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实验。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高一就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将为以后的学习开一个好头。高一化学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很多学生反映理解较困难,习题也不容易做,导致学习兴趣降低,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不适应。无论是新教材的编排,还是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就学生的学习方法而言,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样,无论是概念还是现象,甚至是方程式都采用记忆的方法。高中知识的急剧膨胀,以及各种试题的灵活多变,已经不可能再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待高考了。诚然,死记硬背不能大行其道,但是化学这门学科,不背,也是行不通的。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技巧题的解题方法等等,无不需要学生头脑中要有印像。记忆是必需的,但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记忆选修三泡利原理,可以浓缩为“一轨两电自旋反”,而相邻的洪特规则则可对应为“优先独占自旋同”。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对各种常见题型进行归纳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进行计算时,练习题中出现了需要用十字交叉法的题,或者要用到差量法的题,教师进行适当拓展,将可能用到这些方法的试题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便不至于手足无措了。

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里的动手不是指做实验,而是指多做笔记,多使用改错本。高考题虽说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知识点始终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学生如果能将每次的错题一丝不苟的从新做在改错本上,认真反思失误原因,并且将正确解题思路写出来,多看几遍,一个题当成几个题来做,这样日积月累,慢慢找到做题感觉,甚至看到一个新题,就能知晓出题者的意图,洞悉考查的知识点,对症下药,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三、合理使用多媒体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室配备了功能完善的多媒体设备。多媒体的引入,让枯燥的课堂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一节课的容量变的更加充实,也为某些晦涩难懂的章节的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在选修三氢电子云的讲解时,单从课本的彩图看,极易让学生误解有很多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教师一再纠正也仍会不断出错。多媒体用动画一展示,无需多说,学生一下就能记住。而像选修三电子云的重叠,金属导电、导热、延展性等知识点,多媒体的优势也尽显无遗。

尽管多媒体优点无数,但它也并非所向披靡,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在选修三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讲授时,多媒体展示就没有模型来得直观实在。如果教师能用几根柔软的细铁丝,固定住一头,并假设固定端为中心原子,几根铁丝代表带都带负电的价层电子对。让学生自己拿着模型,思考中心原子价层电子对数目为2(即有两根细铁丝的模型)时,两根细铁丝应该以何种角度形成空间构型,才能让排斥作用最小,从而达到稳定结构。简单的模型,因为有学生亲自触摸及思考的亲身体会,定会使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在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中,多媒体将晶体模型展现得生动形象,但是电脑一关,很多学生会觉得头脑中一片空白。如果与晶体、晶胞模型配合使用,则会相得益彰,如虎添翼。毕竟看得见、摸不着的电脑模型和既能看得见,也能摸得着的实物模型相比较,后者显然更加直观。所以此时多媒体并不占优势。

而化学实验就更不应该用多媒体视频代替。几近完美的下载视频实验演示速度快,图像也不会很清晰,学生没有参与实验的热情和真实感,也没有时间思考仪器安装的先后顺序、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视频演示完,即便教师补充得再好,看实验也始终代替不了做实验。因此,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实验该做还得继续做,实物模型该展示还得继续展示。合理使用多媒体,而不滥用多媒体,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四、钻研新教材,抓好基础,循序渐进,逐步到位

新教材的编排,很多较难知识点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特点,我们不必一步到位。比如必修一中物质的量、离子反应等这些重要的化学知识,在前两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续单元学习中,必须反复出现,反复应用,在必修模块全部结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

第9篇: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促进;高一新生;化学;有效方法

升入高中以后,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材,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高一的化学学习过程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种问题。很多学生在困难面前,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丧失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还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甚至导致学生辍学。

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能把高中的学习和初中的学习有效的衔接起来。为了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境,重新走上学习的正规,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下措施,供大家参考。

一、详细调查学生学习现状,认真分析不衔接的因素

1.可能与初中的化学教材有关

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高中化学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到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有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物质的量”“元素周期律”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内容历来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分化、学习困难的重点知识。

2.可能与初中的化学教师有关

由于初中化学教师侧重向学生灌输知识,没有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高分低能。常识性介绍及选学部分没有讲述,造成知识缺陷;初中教材变化频繁,与高中教材在知识体系与能力要求上脱节,造成高中教师未及时了解初中教材特征与学生能力水平,未能很好处理初三与高一衔接,出现高估学生能力水平,开快车,抓进度,把教材过度深化延伸,对化学知识讲得面面俱到,课堂欠活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部分学生由于畏难情绪而产生厌学情绪。

3.可能与初、高中教学的目的不同有关

初中化学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需要。

初中化学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或结论,而到高中则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除明确“是什么”外,还要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

二、教学初应抓好衔接教学

1.帮助学生构建化学概念

高一化学教师对初三化学中出现的化学双基要做到心中有数。开学初可以参考当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中出现的能力题、初中化学竞赛题或者高考中涉及到的初中知识,特别是初三毕业生容易错的或者“难解答”的知识,然后编出一份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不会的可以相互讨论,知识点是初中的“旧知识”,但出题的角度和方向尽可能与将要学习的化学有直接的联系,通过练习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初中不少知识仍是高中学习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自信并明确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唤醒学生记忆,做好衔接工作。

其次,特别要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实验装置的装配、气体收集方法等要规范操作,让学生学会绘制简单的仪器图,学会填写实验报告,逐步熟练设计实验方案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2.采用优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教学情景,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很多时候,教师可以退到幕后或共同参与,给学生机会。如开展师生共商研讨课、辅导自学课、自学提问讨论课、小课题研讨课等,充分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主体性,增强学生自信心,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被肯定的兴奋感。

(2)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化学教学不能仅靠一只粉笔,在重实验的基础上,有些过程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可以借助于媒体,如:电视、录像、投影、幻灯、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有所收获。充分地让学生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交互进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首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树,每节课结尾时做小结示意图,每个单元结束后做单元结构图,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来画概念图,由于概念图是学生自己思维加工的结果,往往能将人们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其次,及时总结活动功能组块,如离子共存问题、离子鉴别问题、气体的性质、元素族的性质等,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固定的思路,小的功能组块可以随着问题复杂程序进行灵活的嫁接转化。

再次,逐渐培养学生用自我提问法进行元认识的训练。如在解决问题时,督促学生自问: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已知的条件?有哪些未知的条件?需要用到哪些知识或原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哪儿?还有没有别的解决方案?

4.重视师生感情的培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故创设和谐宽松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化学兴趣的首要条件。

(1)尊重学生、以平等人格对待每一个学生是创设和谐氛围、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受尊重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学习所必须的前提条件。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尊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帮助者。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