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中小学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育论文

第1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1从观学校教育的管理点,学校管理人员的教育过程管理往往被忽视

许多学校出现这种情况,只要科研项目的设立和时间节点的把控,忽视教育各个方面的监管。一般情况教师教育问题研究申报成功,拿到项目研究工作就会停止不前,会将申报的研究工作放在一边,学校的领导层在这种问题上没有做到更好的梳理。在后期的阶段,申报者会到处的寻找资料拼凑信息,完成一组材料,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或证书将告一段落。因此,中学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不能单单的重视科研课题的研究上。

2教师的理论指导的缺乏存在于教育过程数据支持

中学教师的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的教学经验。恰恰是这样,往往中学的老师没有时间去学习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一方面,教育理论相对的浅显,这是很难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在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大多数中学教师不能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论基础相对的不完善。

二、加强中学教育的基本思路

1.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要求的新形势。所谓科研型老师是教日常以实践和中学教师的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创新,促进专业化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中学教师“研究型的改变”离不开教育。在一方面,中学教师的教育科学和教育专家的教育研究指的不是同一个方面。中学教育应该是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创新。因此这样的研究不会过于的形式化,刻板化。教育研究不会和和原有基础教育相互分离。而另一方面,中学教师要发展自己,弥补学校教育的发展的基础,放弃研究是晋升的的思想,克服形式主义和处理态度的问题。广大中学教师认识到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以提高他们本身教学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和建立,要从评估,项目开始,鉴定和奖励贯穿始终,整个过程需要继续提高和不断完善。一些教师在动课题研究时,,学校的表现是非常积极的,但无所谓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本身就很松弛,使得整个研究过程中极度消极,研究变空想。鉴于这种情况,学校必须处理整个研究跟踪检查,并及时完成研究任务,无法积极完成研究课题的取消其研究教师资格,撤销科研的课题。

3.加强教育和科学理论的培训

高级中等教育理论来指导研究工作主旨是,高中教师接受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而不是遇到问题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方向的,没有计划,理论实践创新盲目的实践。具体而言,学校可以聘请专家教育理论到学校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和培训,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基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步骤用理论本身武装。在教育理论和研究工作在教育系统的指导,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师教育的质量。

4.教育成果的重要性

第2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一、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通过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写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知识,也是语文学习中最关键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够将汉字写好,没有过教师这一关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读写能力,这样学生便会在以后的语文道路上越走差的越多,从而严重的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也就是教给学生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强调循序渐进的进行,让学生踏踏实实的掌握写字的正确方法,牢固的掌握每一个字的写法,在作业布置上可以上多后少,在写字的最初阶段可以通过练习的数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当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之后就可以少量的留有写字作业来进行复习和巩固。在学生学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交给学生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不变的技巧和方式,最后的字写的是否合格,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和巩固,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就十分必要和关键。

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向以前那样简单地给学生留很多遍数的练习作业,而是将作业形式进行了一些改变和创新,进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也增强了学生练习写作的兴趣,确保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和主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目标。经我改变和创新后的作业包含三种形式:学完每一课的生词后,就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形式完成课后的字帖,然后在课堂中展示,相互比较相互学习,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规范的书写形式;还有就是给学生布置拼音作业,让学生把文章中含有生字的词语拼音写在本子上,然后要求学生之间互相交换本子,按照对方书写的拼音填上汉字;最后一种作业形式和第二种类似,就是把拼音换成汉字,互换后填上拼音。本人认为,改革后的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和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书写的规范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让学生摆脱单纯写很多遍汉字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感,从而以更加积极、轻松和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汉字的学习和练习中。

二、明确学生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非常单一和枯燥,教师站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地讲解,学生坐在那里凭着自己的记忆进行理解和消化。这种刻板的学习形式,不但让教师感觉到累,却得不到较高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学生反感,失去学习语文知识的动力和兴趣。而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的别的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并获取知识。”也就是说,我们要改变传统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把课堂的主动权转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下进行主动的探索,主动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加以应用。

因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首先制定好不同类型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和专业课文,把学习的舞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能,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思考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两只小狮子》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找出来;其次,该读的读,该写的写,把这些新的字词掌握牢固。然后,我用问题“你认为什么样的狮子才能够成为狮子王呢?”来激发学生精读课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主动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中比较有深意的句子,从而顺利地总结出教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概括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指导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本子上,写好之后再读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交流上也比较胆怯,但是会随着这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的进行,学生就会锻炼的越来越胆大,语言组织能力也会越来越好。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但把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观念,还会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表达及书写的能力。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学生便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并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三、优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点点滴滴地汇聚成学生知识的海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知识要由浅到深、由少到多地进行传授和积淀,这种积累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关键。所谓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就是让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将那些优美的句子和内容摘抄下来,经常性地翻阅和记忆,最后成为自己的语言和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储备的“粮食”就会多起来,在学生生活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第3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

第4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1.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必须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上下功夫

防微杜渐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和健康是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生物基础。人的生命是等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生命都应得到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平等尊重和有效保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当然要尽一切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这是人本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无论春游、秋游、社会考察,还是校园的其他活动,学校都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严格管理,不能麻痹大意、轻率从事,要把不安全隐患降到最低限度。只要我们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认真细致地去做,许多安全事故都可以避免,即使偶尔发生也能大大降低事故的伤害程度。因此,学校一定要把安全教育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科学严密、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让每个教育工作者时刻绷紧安全教育这根弦,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抓实抓细、精到管理,不能有半点的马虎与疏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或大大减少安全事故。同时,要在学生中经常性地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安全性的重要保障。但是,政府、社会和家长不能苛求学校在学生安全教育上“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因为“绝对安全”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是很难办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担心个别学生的安全就取消所有学生的一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甚至连中午和放晚学后的自由活动都被剥夺,整天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成为没有战斗力的“关鸡”,就会出现许许多多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式”学生,就会涌现大量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许多学生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社会实践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做,学校的安全事故可能大大减少(但不等于没有),但是整个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运动技能以及人文情怀等却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危及的是整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这个潜在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轻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奠基工程,不仅应关注学生个体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知识技能,更要从大局着眼长远计议,关注整个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核心是民族群体综合素质的竞争。我国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努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打造一支身体素质好、创新能力强、精神境界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高素质团队。打造这支团队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凡是有利于打造这一团队的做法都要敢于尝试和持久坚持,否则就必须停止和抛弃,切不可舍本逐末、因小失大。

2.学校教育不但要注意显性安全,也要注意隐性安全

不但要注重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安全为了避免学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有关方面简单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活动限制和时间禁锢,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项目和科目,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很不可取。我们都知道,开车、走路也是很危险的,公路上几乎每天都有交通事故发生,能不能为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全,就把所有公路给封了,禁止一切车辆上路?科学探索、社会实践也有一定风险,能否为了保证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人身安全而叫停一切研究探索和社会活动?我们没有那样做,也不能那样做。取消一切“危险性”比较高的活动和项目,学生就真的绝对安全了吗?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真的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非也。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高度重视,管理上不细致缜密,安全责任不落到实处,校园里和教室中同样会出安全问题,如打架、斗殴、踩踏、跳楼、晕厥,等等,近年来的中小学校园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例子。如有的学生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跑步时突然晕倒甚至猝死;有的学生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造成相互伤害。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时有发生。同时,长期把学生禁闭在校园和教室里,剥夺学生的自由活动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伤害和不安全。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会每况愈下,社会活动能力下降,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学生的心理品质会出现问题,会变得狭隘、孤僻、暴躁、胆怯、抑郁等等,与人身安全事故相比,其性质和后果更为严重、更令人忧虑,因为它伤害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而是整个学生群体,同时它伤害的也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理。近年来,学生在学校得不到欢乐,整天闷在校园里、困在教室里、淹在书本中、泡在题海里,郁闷的心情得不到舒展和释放,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有的因此走上自杀的道路。如果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轻松自在、欢快愉悦的,学生怎会自杀?

二、结语

第5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家庭经济条件:偏远乡村经济基础较差,学生生活朴素,从而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城市学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但城市消费水平高,生活压力大,学生能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激烈;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介于前面两者之间,不少家庭既种地,家长又外出务工,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进可打工挣钱,退可务农为生。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在不少学生中流露。家长文化水平:三者比较,偏远乡村的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父母多是务农。而城市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最高,高学历、高收入最多。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处于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境界。由此可知家长文化水平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要求、教育效果的差异。

二、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所在的区域位置特殊性,导致其家庭教育状况最为复杂。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言传不如身教”。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当前教育大系统工程中基础工程。经多年的观察、调研发现,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现状确实存在很多令人堪忧的地方: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发现,当前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顺其自然”型。这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响应国家政策,大量独生子女出生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家长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文化水平的局限而无耐放弃。也有的家长是出于前面我们所谈到的城乡结合部的优越感而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具体表现为:第一,“长辈家长”现象普遍。很多家长因其工作等原因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上辈人”。长辈们“含在嘴上怕化了,托在手上怕掉了”的“疼孙”思想,使得这些孩子多数缺乏生活自理经验,缺少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少不良行为和习惯,就是在“爷爷”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慢慢滋养的。第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的能人,却不能说服自己的孩子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第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意识让很多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顺其自然,“我不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吗,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我还不是混的不错吗?”这样的想法使得这里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这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做法。“简单粗暴”型:这种类型的家教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家长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家长既想教育好孩子,又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当子女有错误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学生内心封闭、心灵受损。孩子对家长持敌对态度,形成代沟,也同时造成孩子的心理受到伤害。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家、校、社会三位一体在工作中采取相应对策。

三、学习负担重的主要因素

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生学习负担重成因复杂,既有内在的个体原因,也有复杂的外在社会原因。大致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1)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城乡结合部学校数量和城区相比要少,优秀的教师向城市中小学流动,剩余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偏低,但城区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形成的合力造成两者之间升学率有着显著的差异,城乡结合部学校教师为迎头赶上,往往忽略教育规律,拔苗助长这也是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试想这些教师业务能力差,课堂教学效率必然高不了。再加之不加选择地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重复的试题训练、低效的练习是孩子学习负担加重的重要源头。(2)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影响。不少学校教育是冲着成绩和分数去的,是一种基于工业化的教育方式,社会需要高分上名牌大学,指挥棒指到哪,哪里就是跟谁蜂拥挤上独木桥,因此学校就被深深地烙上了工业化的印记。学校变成工厂,教师是流水线,学生则成为流水线上的产品。(3)社会、家长背后推手,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社会外部原因。这些孩子的家长往往把残酷的社会竞争过早地转嫁到孩子身上。学生学习负担重的原因,已经由过去单纯的学校单边行为演变成学校和社会的双重高压行为。有调查称:67.8%孩子认为让自己参加文化课补习班是家长的意愿,根本不考虑自己是否喜欢都必须参加。

四、可以采用的做法及建议

第6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小学教师是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主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进展,要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搞好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长期以来,小学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是以一张考卷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严重的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

二、抓教育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因为,教师基本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搞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思想教育”“电教知识”等一般小学教师的基本功以外,尤其要加强“语言”“板书”“教具学具的使用与制作”“组织管理”与他人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及“教学机智”等基本技能。

1.语言。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直接决定教育效果的好坏,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精炼、有条理、生动形象。例如,数学语言是利用一些数学的名词术语、关系符号来表达数学概念、结论或说明解题思路的语言。教师不仅自己要做到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而且要求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也能逐步学会使用数学语言。例如,把算式(65+35)÷(40-35)读作“65与35的和除以40与35的差,求商是多少”。这样,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语言修养是与思想修养分不开的,每一个教师都要下功夫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2.板书。板书是小学教师的第二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理解概念、系统掌握知识有极大的影响,并对学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教师的板书应规范、有条理、重点突出、简练明确、布局合理。板书的方式要不拘一格,有的用表格式,有的用提纲式,有的边讲边板书,也有的在新课结束时系统板书。不管以何种形式进行,一节好课的板书,在教学时犹如一幅具有整体结构的蓝图,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鲜明而又形象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起到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3.教具、学具的使用和制作。在小学教育中,有些学科知识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又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要解决这个矛盾,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就十分重要了。使用和制作教具、学具也成为小学教师的另一个基本功。首先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具和学具。例如在小学数学学科中学习几何初步知识时,低年级可多用大小、颜色不同的纸或其他材料剪几何图形;中年级可多用钉子板;高年级可发动学生自制教具。其次,使用教具要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发展过程,使用时要注意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适量、适度,以达到直观的目的。教师还要具有操作使用电化教学手段的基本功。

4.教学中的组织管理。教学中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不仅表现在课内的教学环节中,如收发作业本、使用学具、订正作业等都应有统一的常规,反映在教师敏锐的视察力、说话的感召力和行动的感染力方面。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神情、言语、气氛上洞察学生的内心活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正确解决问题。教师的讲话要有鼓舞力,要有激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以教师自己谦虚好学的精神、自信和不怕困难的乐观情绪来感染学生,以自己的一切行动来有效地组织学习。

5.课程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创造性地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1.改革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义务教育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课程的改革主要应围绕下列3个方面进行。

(1)学科课程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现代教育必须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使学生既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全面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必须渗透思想教育。那么,各门学科又怎么渗透呢?这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①注重挖掘各门学科的思想教育内容,有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②注重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③注重“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2)把原来单一的学科课与活动课程结合起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获取新的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有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才能使学生动静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展语言与认识事物相结合,掌握基础知识与发挥特长相结合。

(3)国家统一课程与地方课程配合进行。学校必须开足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不能削弱音、体、美课程,适当增加一些地方课程,把劳动教育与地方课程挂起钩来,既有育人性,又有社会性。

2.把活动课程落到实处。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课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活动课程落到实处,必须从几个方面去抓:①学校要成立活动课程领导小组;②学校要把活动课程排入课表;③活动课程有专人指导,检查、落实;④活动课程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内容、有计划、有场地。通过活动课程的改革,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道德情操、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3.创设环境课程。环境课程是一门新型的、比较隐蔽的课程。它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学校开发环境课程的途径有:(1)加强学校环境教育。学校环境教育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经常的、大量的教育,利用学校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例如:①留心观察学校周围的人和事,引导学生写有正面教育意义的文章或小评论;②利用黑板报、壁报、画廊、宣传栏等,搞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③利用小记者、小编辑,充分发挥课间一分钟新闻的作用;④利用升降国旗仪式,进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⑤张贴名人画像、名言、宣传标语、举办各种展览;⑥开展使用礼貌用语,净化学校教育环境。(2)开展社会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应是一种比较广泛的、长期的、普遍的教育,利用社会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深入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了解国情,了解工农业生产、科技卫生、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腾飞的大量的社会信息。(3)进行家庭环境教育。家庭环境教育应是直接的、随时的、经常性的教育。好的家庭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孩子的成长、培养、成才都与家庭教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必须要创设一个很好的家庭环境。

四、改进教学方法

要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体现素质教育,除了有一套良好的教材外,更重要的是有一套先进的、合理的教育方法,才能使教学取得良好成效,体现素质教育。

所谓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方法不能只限于几种,它应随教学任务、教材及教学对象而不同。如:讲解法、练习法、实验法、启发式谈话或发现法等,都是在一定情况下适用的。总之,无论那个学科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既要重视学习的结果,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重视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培养能力,体现素质教育。

第7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育教学 创新教育 如何实施

新的世纪,是学习的世纪、创新的世纪,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要积极探索语文创新学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参与实践,体验快乐、成功、创新,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快和光明的教学环境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当学生兴趣盎然时,多产生良好的情绪,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学生对某件事发生了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用心去做,有时竟能达到痴学程度。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然儿童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入手。例如,《地球爷爷的手》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激趣导入: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们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二、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活动,一般是无法有序渐进、不断深化的。只有在轻松、自然、安静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凡是因为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产生创新的思想。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使他们能自由的发表意见,能按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要尊重学生,多用鼓励奖赏的办法,少用甚至不用指责惩罚的手段。

三、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以前灌输式的育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教师讲,学生听,久而久之,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被窒息。相反,我们要善于诱导,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想象,促使他们主动获得新知识。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引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有情有景地学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想象,边读边在头脑里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培养了想象力。如教学《狼和小羊》,重新播放录相,当狼扑向羊时定格,引导想象,问:"小羊最后被狼吃掉了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很快就编出好几种结尾。教师相机评点、总结,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训练和发展他们创造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总之,做为一种思维能力,它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只要用心去探索,努力创造情境让学生去想,学生的心灵深处就会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四、引导学生创新意识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

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第8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理念;实践方法

小学教师的教学,不仅仅是教书的过程,更是育人的重要环节。对于新时期的小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至关重要,而其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元素就是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散文和诗歌,这些是情感教育的最佳素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注重增加情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真正意义上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同时还有助于解决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满足新课改的改革要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以外,还要将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生培养成情智双全的人。这其中就离不开情感教育,它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想认识上面的一种共鸣,教师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积极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情感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成为品学兼优的人。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抓住这种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个性,从情感因素的角度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情感和情操进行陶冶,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专注性,促使学生对自我人格和自我精神的培育。同时,语文教学环境中加入情感教育,有助于提升语文课堂的和谐性,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更加密切,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学生培养健康的身心。

(二)情感教育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升具有显著地帮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非常多的情感素材,例如,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大自然的热爱、人民的热爱等情感。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教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去学习这些语文知识,还可以通过这些作品进行情感传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因此,通过将情感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是非常有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方法

上述可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总结的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一)教师方面: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师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人物,也是教学课堂上的引领性人物。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对情感修养的培养,进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用自身情感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和生活中都变得积极、乐观。

(二)教材方面:挖掘课本中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课本内容通俗易懂,但其中仍然蕴藏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感教育,首先需要对语文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充分挖掘情感,通过让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后,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语文课文中的情感状态,进而深入感受课文中主人公的情绪和感情,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内涵。

(三)教学方面: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需要在教学方法方面出发,通过设置情景式教学既能够满足情感教育的需求,还能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比如在较为科普类、景物类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单纯的课文讲述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声音等方式还原课本景象,这样既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四)学生方面: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还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开展情感教育。小学语文知识大多源于生活,对语文知识的应用也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添加语文课外实践环节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友情、亲情、同学情以及师生情等等情感观。此外,在相关情感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课堂互动或者提问的环节,让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同时唤起学生的亲情感受等。通过课外和课内实践,让学生充分的接受情感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情感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循序渐进,将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另外,要对情感教育实施的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更好地将情感教育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邓金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策略分析[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臧以霞.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5:15-16.

[3]吕立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15,11:26-27.

第9篇:中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