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ct诊断论文范文

ct诊断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ct诊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ct诊断论文

第1篇:ct诊断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5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行肺动脉ctA检查的20例样本,其中男性13例,女7例,年龄从22~74 岁,平均57岁,其中多为下肢手术后,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咳嗽、咳血、呼吸困难等。

1.2方法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使用对比剂为优维显,采用不同时间进行肺动脉CTA检查,[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第一组:延迟5s开始触发扫描,扫描结束后延迟15s扫描第二期,第二组:设定扫描时间为延迟25s,同样增加第二期扫描,这样每组获得两组数据,依次分为A1、A2、B1、B2四组。检查采用西门子Sensation16螺旋CT,采用相同的增强扫描检查过程,扫描条件:120~140KV,120mAs,矩阵512×512,扫描时间6s,浓度为350mg碘的碘海醇对比剂100ml加20ml生理盐水,经肘静脉高压注射,速率3.5ml/s。

1.3图像采集及处理 把原始数据重建为四组层厚为2mm、重建间隔为0.7mm的图像。数据,分别使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包括容积重现、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成像技术。

1.4评价标准 通过影像学评价,邀请2名具有副高职称的放射科医师采取双盲法,分别对肺动脉的原始图像及后处理的图像,进行肺动脉分支显示情况、边缘清晰程度显示评分。评分采用10分制,四级及以上分支显示清楚: 10~9分,三级显示为8~6分,只显示肺动脉主分支或下级分支显示不良为5分。

2结果

在所有四组图像中,A1组平均9.5分,四级分支全部清晰显示,部分显示5、级分支,CT值最高达到450Hu;A2组平均8分,能显示肺动脉3级分支,但CT值明显下降为300Hu左右;B1组能显示肺动脉四级分支,但是同时有左房室和主动脉的干扰影,CT值最高也在400Hu左右,多平面重建后与A1效果相当,平均分为9分;B2组只能显示左右肺动脉主干,下级分支因CT值普遍降到150Hu以下,受到周围大血管的影响,难以分辨或充盈不良,不能用于诊断。平均只能得5.5分。

3讨论

维持血管内造影剂的高浓度是CTA检查效果的保证,对团注的造影剂来说,在首过血管时浓度最高,再循环时浓度下降,血管和增强的器官相互影响,这是必然现象。抓住造影剂在某段血管的流过时间,过去靠经验,现在靠触发技术,就是在监测点层面启动同层连续扫描,当CT值达到预定阈值,自动启动检查部位的扫描。监测点一般在该段血管的前端,肺动脉CTA监测点设定在肺动脉前端-右心室,触发值默认为100Hu。当右心室内造影剂浓度达到阈值时,CT机会快速移位到扫描起始部,启动呼吸控制,然后正式扫描开始,此过程是设备固有的延迟,大概在4.5~6s之间。

将血管内高速的造影剂理解为一列火车从车头入站到车尾出站的时间范围内都是扫描时机,造影剂用量相当于[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火车的长度,造影剂量越大,通过时间越长,注射速率相当于火车的速度,速度越快,通过时间越短。100ml造影剂除以3.5ml/s大约需要29s。A1组扫描延迟时间一般定为5s,2~3s后触发启动,6s(后延迟时间)后正式扫描,平均大致在14s,A2组扫描延迟时间为14+6(秒前次扫描时间后)+15(延迟时间)=35s,如将8s看做是造影剂刚进入肺动脉,那么在27s后,造影剂将从肺动脉流出,造影剂浓度已开始下降。B1组扫描延迟时间是25s,基本在造影剂中间段通过肺动脉,但在27s后,B2组扫描时,相对总时间为52s,造影剂已进入各器官组织,即使有经静脉回心的造影剂也因总量不足,无法维持高密度,导致CTA效果差。

对CTA来说,扫描延迟时间决定检查是否成功,扫描不是提前就是落后,从上面分析看,A1组效果最好,主要是采用了触发技术,它能在浓度上升时自动启动扫描,因此在检查前只要选择对了触发点,就能得到满意的结果,当然也有把触发点定在右心房或主肺动脉干的,此时要调整触发的阈值,许梓童等[1]研究也表明,当触发点在肺动脉干,阈值100Hu 时,一级图像要明显少于触发碘在头臂静脉和右心房,这时实际上造影剂还没有大量到肺动脉,肺动脉的CT值就不高,远处各级分支甚至有充盈不良的现象,这时要相应提高阈值。

按照计算,在3.5ml/s的速率下,如果使用100ml造影剂,28.5s后注射完,因为从肘静脉到肺动脉循环时间在10s左右,则肺动脉内刚好处于高浓度的时间是10~39.5s,高浓度造影剂在到达触发点后,即使不再注射造影剂,在高压的生理盐水推动下,后续造影剂会继续向前流动,这样只要50ml造影剂,就可以维持14.3s的高浓度,这样可以减少造影剂的使用,同时也减少了药品的肾毒性。吴明群、刘哲[2]的相关研究表明,64排CT、浓度为370、速度为4.5~5ml/s的情况下,造影剂只要35ml就够了。如果CT机不支持触发,也可以通过计算造影剂量与速度的比值,得到流过时间,从10s起,只要不超过流过时间,就能满足诊断要求,比如用50ml造影剂,除以速度4~5ml/d,得到10~12s,则从12s起,到20s内延迟扫描均可。[lunwen. 1KEJIAN.C OM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如无把握,只有增加造影剂用量将延迟时间定在15~30s,因在此段时间内,造影剂不断通过肺动脉,会保持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浓度下,但要注意,随着时间的延长,主动脉浓度上升,会对肺动脉的现示有一点影响。到后期,由于大量造影剂进入周围器官和组织,严重干扰已可导致检查失败。

注射速度造成的影响主要是速度越快,延迟时间越短,最佳扫描时间范围也相应缩短,比如3.5ml/s提高到5ml/s,相应循环时间要缩短30%,但是速度快后,相应提高了造影剂峰值的到来,要注意减少延迟时间。

第2篇:ct诊断论文范文

【关键词】 肝癌;双源CT;低剂量;腹部扫描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进行双源CT腹部扫描患者, 男56例、女40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1.2±13.2)岁。

1. 2 方法 患者均实施常规剂量、70%剂量、50%剂量的双源CT腹部扫描。CT检查设备为SIEMENS SOMATOMDefinition FlashCT双源多层螺旋机, 噪声指数(NI)为9, 层厚和层间距均设置为5 mm。首次检查和诊断设定常规剂量, 实施患者上腹部的增强扫描, 主要扫描序列为门脉期和动脉期, 选择单源扫描技术, 扫描范围为肝脏下缘与膈顶之间, 对于其他部位则实施铅衣保护。再次扫描应用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技术, 电流为260 mA, 管电压为120 kV。复诊检查则设定为低剂量扫描,即50%剂量(120kV、130 mA)和70%剂量(120 kV、180 mA), 增强扫描过程中需应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 剂量为1.5 ml/kg, 根据3.0 ml/s 的速度经前臂静脉团实施高压注射器注射, 注射后30、70 s时分别实施门脉期和动脉期图像采集。在Viewing工作站软件中随机输入采集的图像, 对门脉期和动脉期胰腺与肝脏的竖肌兴趣区域进行手动勾画, 分别对不同兴趣区的CT值加以测定, 取竖脊肌、胰腺和肝脏的CT平均值, 对同一层面上腹壁皮下脂肪均匀区域的脂肪CT标准差加以计算, 设定为脂肪SD。

1. 3 疗效评定标准 扫描质量评定依据为常规剂量图像结果, 包括优、良、中、差4个评定等级:标准图像与肉眼判定无明显差异为优;肉眼判定图像较粗糙, 但轴扫图像和后处理结果对于诊断结果影响不明显为良;肉眼判定图像较粗糙,医学检验论文范文 信噪比不合格, 病灶边缘较为模糊为中;病灶显示、信噪比和图像质量对于诊断结果影响较为明显为差。优良率=优率+良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常规剂量检查结果:优68例(70.83%)、良24例(25.00%)、中2例(2.08%)、差2例(2.08%), 优良率为95.83%;70%剂量检查结果:优58例(60.42%)、良32例(33.33%)、中4例(4.17%)、差2例(2.08%), 优良率为93.75%;50%剂量检查结果:优54例(56.25%)、良32例(33.33%)、中6例(6.25%)、差4例(4.17%), 优良率为89.58%;三种剂量双源CT腹部扫描质量两两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CT诊断技术是一种应用率较高的临床检查和诊断方法, 对于多种疾病的检查和诊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于射线辐射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 射线所导致的危害性也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一旦辐射剂量超出安全值, 就会对人体产生无法逆转的危害, 且这一结果已经得到了临床证实[1]。通常情况下, 对现有CT设备的扫描参数进行设置, 能够实现低剂量CT扫描。医学研究证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CT检查的图像质量, 通常选择降低管电流量的方式, 而且这一方法相对更加简单[2]。

随着近年来CT探测器光电转换技术的逐步发展完善, 低剂量CT扫描已经在理论上实现了可能性。辐射水平降低的方法较为丰富, 但最为常用的就是CT管电流量的降低[3]。因为肝癌患者需要反复接受CT检查, 因而累积辐射剂量也相对较高, 作者认为, 对于首次CT诊断的患者, 后续的检查和扫描也十分重要, 所以, 需要实施常规剂量检查, 从而保证清晰观察到所有病灶情况[4]。在复诊检查过程中, 需要实施病灶的针对性扫描, 掌握扫描的核心和重点, 并对全部细节进行全面的观察。

参考文献

第3篇:ct诊断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创伤,腹膜后血肿,骨盆骨折

 

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是骨盆骨折、腹膜后器官损伤的并发症,病情复杂,处理困难,病死率高。1993~2010年,我院共收治30例。本文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4---85岁,中位年龄37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73%),挤压伤或撞击伤7例(23%), 其它伤1例(4%)。单纯性盆腔腹膜后血肿5例(17%),合并其他脏器损伤25例(83%)。其中肠破裂3例(10%),膀胱破裂1例(3%),尿道损伤3例

(10%),颅脑损伤2例(6.7%),胸部损伤1例(3.3%),骨盆骨折18例(60.0%),双下肢骨折2例(6.7%)。术前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者26例。术前误诊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腔其他脏器损伤7例。28例因血肿稳定而未做血肿探查止血处理,2例做了血肿探查止血术骨盆骨折,其中一例为髂内静脉破裂,1例为直肠上动脉破裂,骨盆骨折未做手术处理。肠管、膀胱、尿道等均作了修补、切除吻合、造口和引流等处理。

2 结果

本组治愈28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多发伤、伤势过重、严重失血性休克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中1例合并颅脑和胸部损伤,1例合并骨盆骨折和双下肢多发性开放性骨折。

3 讨论

3.1盆腔腹膜后血肿的特点 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多有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尤其是血肿发展较快者,较大的血肿机械性地压迫,造成腹胀和肌紧张,很难与内脏损伤后腹膜炎鉴别,甚至行手术探查。本组有6例因腹膜炎体征明显,高度怀疑腹内脏器损伤而做了剖腹探查,结果未发现内脏损伤。有3例合并肠破裂,入院时腹膜刺激征并不明显,经临床观察和CT检查怀疑肠破裂,经手术得以证实。因此,我们认为仅依靠症状和体征很难鉴别腹腔内脏器损伤与腹膜后血肿,动态观察对诊断有较高价值。合并内脏破裂伤时,腹膜刺激征的严重程度重、波及范围广、扩展速度快,多半左右对称,且随时间的推移而进行性加重,全身情况呈恶化趋势,而腹膜后巨大血肿者,尽管有明显的腹膜刺激征及休克,但常表现为不对称及局限性,受累范围扩展一般较慢或相对静止,经短时间抗休克治疗后病情呈稳定或好转趋势中国。如行CT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CT能清楚显示腹部实质性脏器形态失常及腹膜后结构改变、受压、移位和异常软组织影,并能明显显示腹腔内积血及腹膜后情况。汪志明等【1】报告急诊腹部CT检查对腹膜后血肿的诊断率达100%。本组25例进行CT检查,全部证实为闭合性腹膜后血肿。

3.2腹腔穿刺的意义本组术前因腹穿抽出不凝血将5例(17%)腹膜后血肿误诊为腹腔脏器损伤。腹穿对腹腔内脏损伤的诊断价值是肯定的。一般认为腹穿抽出不凝固血液来自腹腔,但腹膜外间隙抽出的积血也可以不凝固。本组腹穿抽出不凝血26例,阳性率(87%),与文献报道的92%接近【1】。其原因可能是腹穿部位与血肿接近或血肿已扩展到前腹壁。创伤性腹膜后血肿血液不凝固的机制是复杂的骨盆骨折,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能是其重要原因之一【2】。所以腹膜后血肿的病人腹穿结果应结合其他检查加以考虑,腹部CT检查对腹穿阳性病人的手术指征有参考意义。本组5例因未做CT检查,仅凭腹穿阳性而施行了剖腹手术,虽然剖腹手术并非绝对失误,但终究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应尽量避免。但腹穿阴性也不能排除肠破裂伤的可能性【3】,因早期肠内物漏出较少或较局限。本组1例腹穿阴性,观察中腹膜刺激征加重,CT检查提示腹腔有游离气体,手术探查证实肠破裂伤,发现肠破裂口被较粘稠的粪块堵塞并被大网膜包裹。

3.3治疗 在处理创伤性盆腔腹膜后血肿时,除考虑是稳定性或扩张性外,还要考虑合并伤的处理。本组单纯性盆腔腹膜后血肿仅占(17%),大部分有骨盆骨折合并伤,其中相当一部分骨盆骨折并不需要手术处理。我们体会密切观察失血速度和血肿大小变化,对判断是否为扩展性血肿,从而对掌握手术时间十分必要。如系扩展性血肿,应手术探查止血。难以找到血源时结扎髂摘要注意防止MODS的出现【5】。本组2例死亡病人均为大量失血致失血性休克,导致MODS。

参考文献

1汪志明,李谋秋腹部CT在外伤性腹膜后血肿诊治中的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36-737;

2施红旗,宋其同,吴建波创伤性腹腔内出血血液不凝固机制的研究中华创伤杂志,1999,15(5):363-364;

3郑正葆,李俊东等外伤性小肠破裂256例分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7):403-404

4史陈让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诊治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11):651-652

5陈德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黄家驹外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0-407

第4篇:ct诊断论文范文

摘要: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是近几年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于其初期感染比较隐匿,且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现就关于国内外对沙眼衣原体疫苗的研究做一简单概述。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MOMP;DNA疫苗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针对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的单克隆和多克隆抗体可将沙眼生物型分为A、B、Ba、C、D、Da、E、F、G、H、I、Ia、J、K十四个血清型,通常认为C.t D~K型为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E型又是其中的优势型,占全部衣原体感染的40%以上。[2] E型沙眼衣原体重组主要外膜蛋白疫苗(rMOMP)和DNA疫苗是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2]现就对E型沙眼衣原体的重组主要外膜蛋白疫苗(rMOMP)研究作一简单综述。

一、沙眼衣原体生物学特性

沙眼衣原体和其他衣原体属一样,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可观察到两种不同的颗粒结构:在细胞外致密球形、直径0.25-0.35um、具有高度感染性的“原体”(EB),原体无繁殖能力,当原体与易感宿主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吸附后,通过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细胞膜围于原体外形成空泡,原体在空泡内逐渐发育、增大成为“始体”(IB)。始体二分裂增殖,在增大的细胞膜包裹的空泡内发育成许多子代原体。此时这种含大量EB的空泡称“包涵体”。感染18-24h后,包涵体和宿主细胞破裂,释放EB,开始新的发育周期。

二、沙眼衣原体疫苗研究

(一)沙眼衣原体疫苗研究现况

近几年来,科学工作者一直试图应用疫苗的方法对Ct感染进行预防和治疗,希望从这一角度能从根本上解决沙眼衣原体感染迁延难愈这一难题。最早给沙眼患者应用O灭活疫苗,该疫苗在提供保护性免疫的同时也引起较为严重的免疫病理反应,而且保护性免疫维持时间短,在两年之后逐渐消失。[4]由于完整的衣原体菌体上可能有致敏原的存在,当遇到再次感染时,因诱发迟发型超敏反应,接种疫苗组患者病情往往更加严重,减毒活疫苗又有毒力返祖的危险。[4]故此种疫苗没有得到广泛使用。到目前为止,沙眼衣原体疫苗的研究主要是蛋白/多肽疫苗和DNA疫苗两大类。在这两种疫苗的研究中研究最多的是以衣原体主外膜蛋白(MOMP)为基础构建的疫苗。[2]MOMP中有属、种和血清型特异性的抗原决定簇,从分子水平分析MOMP的结构与抗原表位的关系,对于免疫防御、免疫调理和免疫诊断均有重要意义。[5]蛋白多肽疫苗,即用Ct本身或者根据Ct的抗原结构人工合成的一种蛋白质或多肽链作为疫苗来免疫人体,从而使人体获得对C.t感染的免疫力。包括以下几种:①亚单位疫苗;②重组疫苗;③合成疫苗;④其它疫苗。

1.亚单位疫苗

即选用沙眼衣原体的主要外膜蛋白(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MOMP)或其可变区或者恒定区的肽链作为抗原。此种免疫原不能像天然的沙眼衣原体表位一样产生具有保护性的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反应,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C.t MOMP具有高度多型性,其抗原决定簇变异也较大,因此很难找到一种亚单位疫苗对各型沙眼衣原体感染都有保护性。因此,应用多个衣原体的保护性抗原制备联合疫苗成为衣原体疫苗研究的新方向。

2.重组疫苗

通过基因重组使MOMP在大肠埃希菌中高效表达,分离纯化后作为疫苗。该疫苗效果优于亚单位疫苗,目前研究此类疫苗已经成为一个热点。[2]

3.合成疫苗

即以MOMP为基础,主要是以可变区I(VDI)和可变区IV(VDIV)作为基础,人工合成肽链作为疫苗。此种疫苗可以产生一定保护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产生一定的抗感染作用,但这种疫苗如果从肠道免疫不能预防沙眼衣原体的生殖道感染。

4.其它疫苗

正在研制的其它用作疫苗的物质包括:衣原体外膜蛋白复合物 (COMC)、热休克蛋白及抗MOMP的单克隆抗体等,但均不成熟。另一类是近年来新兴的核酸疫苗,它的出现为Ct的预防开拓了一个最有希望的领域。[2]

5.沙眼衣原体(Ct)是引起沙眼、非淋球菌尿道炎和许多泌尿生殖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其18个血清型都具有一个主要外膜蛋白 (Major outer Membrane Protein,MOMP),不仅在介导C.t黏附宿主细胞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免疫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ompA基因是编码C.tMOMP的结构基因。因此,根据omPA基因的特异性,制备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MOMP抗原,对研究Ct的致病机制、临床快速诊断Ct感染的试剂盒研发、肽芯片及疫苗制备等有重要意义。[3]

构成衣原体表面抗原的有MOMP、表面蛋白B、表面蛋白A、脂多糖抗原和热休克蛋白等,其中以MOMP为主。 C.tMOMP是EB表面数量上的优势蛋白,相对分子量为40xl03,是衣原体外膜复合物的主要成分,占外膜总蛋白的60%以上,长约370~380个氨基酸残基。[2]MOMP基因 (omP1)有4个高变区对称地镶嵌于高度保守的5个恒定区中,4个高变区分别编码MOMP上4个突出于膜外的结构域。MOMP具有复杂的抗原系统,包括型、种,可能还有属特异性抗原决定簇。MOMP可以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衣原体不同株的抗原区别在于MOMP序列不同,所以MOMP成为Ct血清学分型和基因分型的基础。MOMP是宿主保护性抗体的关键结合位点,MOMP上还有T辅助细胞的结合位点,因此它对于Ct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发生很重要,成为最有希望用于研制疫苗的抗原成分,也是目前Ct疫苗研制中靶抗原的最佳选择。[2]目前有关衣原体保护性与致病因子知识的缺乏己经成为了当前衣原体疫苗研究的瓶颈,进一步阐明C.t的致病机制,特别是分析其毒力相关因子在Ct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无疑有助于推动C.t疫苗的研制。[4]

(二)沙眼衣原体疫苗今后研究方向

疫苗的研究发展很快,新型疫苗除了MOMP蛋白疫苗和DNA疫苗之外,还有其他的亚单位疫苗、结合疫苗、合成肽疫苗、重组抗原疫苗、重组载体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转基因植物疫苗等。[2]对这些疫苗在预防和治疗C.t感染方面的研究及这些新型疫苗间的联合应用,对Ct疫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格的C.t疫苗基本要求是能诱导长期免疫,能覆盖Ct的几个血清型。[6]随着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分子工程的进一步发展,Ct疫苗的最终研制成功将为预防和治疗Ct感染提供新的措施,为从根本上改变衣原体高的人群感染率和迁延难治的现状做出重大贡献,同时还将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涛.血清E型沙眼衣原体小鼠下生殖道感染模型的标准化研究.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1.5

[2]盛彩虹.E型沙眼衣原体重组主要外膜蛋白多肽疫苗免疫效应的研究与DNA疫苗的比照.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3]姜慧芬. 沙眼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表达和活性鉴定.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

[4]王洁.沙眼衣原体感染体液免疫应答谱的建立及TarP蛋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5

第5篇:ct诊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脑缺血病变在非增强CT扫描的成像表现。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1例发病时间小于24h,临床怀疑有早期脑缺血,经过CT灌注扫描、CT和MRI随访检查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利用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ASPECTS)评分标准分析其非增强CT(NoncontrastCT,NCCT)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和CT灌注扫描以及CT和MRI随访结果对比,研究CT平扫在早期脑缺血诊断中的作用。结果:21例经过CTP和(或)MRI随访检查确诊为早期脑缺血患者中,缺血核区CBF和CBV均较正常脑组织明显下降(P<0.05)。经NCCT扫描发现脑缺血病变的患者11例,其中8例主要表现为患侧密度降低,3例主要表现为患侧脑组织水肿、脑沟变浅,ASPECTS评分分析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区域表现为密度降低,7个表现为脑组织肿胀。结论:早期脑缺血患者中,NCCT所见的低密度区大致和缺血核区域相符,脑组织肿胀区域大致和半暗带区相符。虽然平扫CT不能准确判断半暗带和缺血核区,但是对早期脑缺血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患者的50%~80%,致残和致死率高,成功的治疗取决于能否在早期及时诊断和治疗,建立再灌注,抢救半暗带脑组织。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法是早期溶栓治疗,由于受到3h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早期诊断对治疗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CT和MRI灌注技术以及PET技术的发展,对早期脑缺血的诊断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由于CT灌注扫描(CTPerfusion,CTP)可以分析脑血流情况,显示脑血流发生改变的区域,CTP扫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脑缺血疾病的早期诊断。目前早期脑缺血患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仍然为非增强CT(NoncontrastCT,NCCT)扫描[1],并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有一些患者不适合行CTP和MRI检查,NCCT可能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因此研究NCCT表现特点对临床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通过CTP和MRI扫描,回顾性分析NCCT的表现特点,提高早期NCCT诊断的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

选择21例根据临床表现怀疑脑缺血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或者患侧肢体运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者肌肉张力下降,部分患者言语不清、构音不良、鼻唇沟变浅,主要体征为一侧Babinski,Gordon,Hoffman征阳性等。所有患者都行NCCT和CTP扫描,1~2周内复查CT或(和)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

1.2CT扫描方案

1.2.1NCCT检查患者仰卧位行常规CT扫描(His2peedZX/i,GeneralElectricMedicalSystems),自颅底区向上扫描至颅顶,层厚为10mm,层距为10mm,重建距阵为512×512,标准算法,显示野为24cm,管电压为120kV,管电流为自动毫安控制。

1.2.2CTP检查根据栓塞的部位和平扫后CT表现确定病变区和扫描层面。经前臂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50ml(Iohexol,300mgI/ml),注射流率为3ml/s,注射开始后7s进行cine方式扫描,连续扫描45s,1层/s,扫描层厚10mm,管电压80kV,管电流120mA,重建距阵为512×512,使用标准算法。

1.2.3CTP图像处理将cine方式扫描后得到的轴位图像传送到独立工作站(GEAdvantageWorkstation4.02)进行处理。应用CTP软件(GeneralElectricMedicalSystems)使用精确方法分别计算出下列参数图像:脑血容量(cerebralblood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和最大峰值时间(timetopeak,TTP)。

1.3后期分析

1.3.1NCCT图像分析5名放射科中高年资医生,在不知道临床表现的情况下,按照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ASPECTS)标准,进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析。ASPECTS分区的每个区域分别按照影像学表现分为正常区、脑质密度降低区和水肿区。

1.3.2CTP图像分析早期CBV、CBF同时下降区域定义为缺血核区,其余CBF下降而CBV不下降的区域定义为半暗带区。

2结果

2.1所有21例最后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中,NCCT发现异常改变11例,阳性率为52%。

2.2NCCT扫描后,利用ASPECTS评分分析方法发现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表现为密度降低,7个表现为肿胀。19个NCCT表现为密度降低的区域,经过CTP扫描发现所有区域CBF和CBV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访确诊为脑梗死区;7个NCCT表现为肿胀的区域中,5个CBV正常或者稍增高,随访没有发现该区明确梗死灶形成,另外2个区域随访发现梗死灶形成。

2.3CTP扫描:脑缺血核区和半暗带区平均CBF(ml/100g/min)为缺血核区25.1±9.5,缺血边缘区39.3±12.1,血流正常区59.5±18.3,P<0.05。脑缺血区CBV和正常区域平均CBV:缺血区(2.4±0.8ml/100g),正常脑组织(3.9±0.9ml/100g),P<0.05。

3讨论

脑缺血后治疗的关键是抢救半暗带,半暗带是指脑缺血性疾病发生后,缺血核心区域以外脑血流量降低的区域。这些区域如果能及时干预治疗,半暗带脑组织将不至于发生坏死,因此半暗带又可以称为可挽救的脑缺血区[2]。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CT灌注可以预测半暗带的范围。一般认为,CT灌注成像显示的脑血流量(CerebralBloodFlow,CBF)和脑血流容积(CerebralBloodVolume,CBV)都明显降低的区域提示为缺血核区域,CBF轻度下降而CBV不下降或者轻度升高的区域提示为半暗带区[3]。本组病例的CT灌注结果和以往的经验相符,两组数据均可见显著差异(P<0.01)。

本研究21例最后确诊为脑缺血的患者中,NCCT发现异常改变的有11例,阳性率为52%。该数据表明,有脑缺血临床表现的患者,早期NCCT检查有约一半的患者可出现阳性表现。AlbertaStrokeProgramEarlyCTScore(ASPECTS)标准[4]是主要针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缺血的评分标准,在脑部CT扫描的两个标准层面,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分成10个区域。本实验采用相同的分区法,评价大脑中动脉缺血后的影像学表现。NCCT扫描后,利用ASPECTS评分分析方法发现的26个异常区域中,有19个表现为密度降低,7个表现为肿胀。19个NCCT表现为密度降低的区域,经过CTP扫描发现CBF和CBV均显著降低(P<0.01)并且随访确诊为脑梗死区;7个NCCT表现为肿胀的区域中,5个区域为CBV正常或者稍增高,随访没有发现该区明确梗死灶形成,另外2个区域随访发现梗死灶形成。本研究表明,在NCCT扫描图像上所见的低密度区符合脑梗死区域,而脑水肿区则和半暗带区大致相符。其机理可能是脑缺血后早期,缺血核区域由于脑组织缺血流量降低并且发生细胞坏死为主,密度降低;而半暗带区域脑组织血流量降低程度较轻,细胞以肿胀为主[5],因此主要表现为脑组织肿胀。

虽然随着CTP、MRI和SPECT等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早期脑缺血性疾病的诊断率,CTP扫描检查对半暗带的判断非常有价值。大部分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的影像学检查是NCCT扫描,虽然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不能作为准确判断半暗带和缺血核的标准,但是对早期脑缺血性疾病能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提高对NCCT扫描图像的认识,对患者的早期诊断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KHRMANNM,JUTTLERE,HUTTNERHB,etal.Acutestrokeimagingforthrombolytictherapy-anupdate[J].CerebrovascDis,2007,24(2-3):161-169.

[2]高培毅,林燕.脑梗死前期脑局部低灌注的CT灌注成像表现及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10):882-886.

[3]陈涓,刘银红,赵斌,等.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脑卒中评分及预后相关性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4):413-417.

第6篇:ct诊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诊断的重要影像。方法 收集本院18例早期中心型肺癌经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结合支气管纤维镜所见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观察早期中心型肺癌支气管腔内肿块、局限性隆起、管腔狭窄的程度、形态及长度以及周围组织情况与支气管纤维镜所见及病例结果比对基本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对早期中心型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对早期中心型肺癌的治疗、手术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资料。

    早期中心型肺癌仅局限支气管腔内和壁内,症状不明显,普通X线检查难以发现。CT检查对肺癌早期的诊断非常关键,其检查方法简便,易合作。便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螺旋CT三维重建作为一种对气道显影而无创伤性检查已开始应用于临床[1]。笔者总结分析18例早期中心型肺癌螺旋CT检查结果旨在提高早期中心型肺癌检出率及确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组病例18例。患者主要症状咳嗽,咳痰,痰中带血,胸闷,气喘,胸痛。年龄在40~85岁,平均62.5岁,男性14例,女性4例。18组病例螺旋CT检查后,1周内经支气管纤维镜检查,病理活检证实。其中4例相应肺叶段有局限性肺气肿CT表现,2例右肺中叶反复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

    1.2 检查方法

    设备采用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全部病例行CT平时加增强,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总量100mL行全胸部扫描。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肺底连续扫描,层厚3mm,层距1.5mm,容积扫描,常规肺窗宽1600HU,窗位-500~-600HU,纵膈窗宽400HU,窗位40~50HU。扫描条件120Kv,130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重建出双肺及支气管腔图像,仿真支气管树进行图像观察。

    2 结果

    18例早期中央型肺癌发生右肺11例,左肺7例,多层螺旋CT所见:(1)支气管腔内软组织肿块,其中最大个约3.1cm×2.4cm。(2)支气管壁不均匀增厚呈结节状影,支气管腔内不规则形软组织突起表面凹凸不整且与支气管壁交角呈钝角。(3)支气管腔狭窄、阻塞,呈鼠尾状改变与正常支气管交界尚清。6病例相应肺叶有局限性肺气肿CT表现,3例右肺中叶反复感染(阻塞性炎症改变)。增强扫描支气管腔内肿块及增厚支气管壁有强化,呈快进快出表现。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显示支气管腔内桑葚样或菜花样结节突入,管腔偏心性变窄,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其远端管腔呈杯口状或鼠尾样阻塞。CT表支气管纤维镜现所见及病例结果比对基本一致。

    3 讨论

    中心型肺癌是指起源于段以上支气管的肺部恶性肿瘤,以男性多见,常有吸烟史,其发病隐匿,早期常无特异的临床症状,在出现症状如痰中带血等时,病变往往已为晚期,多已无法手术切除,因此,临床上早检出,早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2]。

    早期中心型肺癌指的是病变侵犯未超过支气管壁范围不超过叶段支气管,开口,同时无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包括原为癌,可分为管壁型、息肉型[3]。管壁型是肿瘤向支气管壁内生长,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支气管腔的不程度狭窄,以肺部阻塞性改变为主。息肉型是肿块向腔内生长,呈息肉状或丘状附着于支气管壁上,肿瘤侵犯粘膜层与粘膜下层,易影响气道通畅。本组18病例,息肉型10例,管壁8例,本组病例中6病例相应肺叶有局限性肺气肿,3例右肺中叶阻塞性炎,经临床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同一肺段很快复发。普通X线平片检查难以显示阻塞病灶。自CT问世以来早期中心型肺癌检出率明显提高,薄层胸部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气道的轴位影像,但对于支气管观察缺乏连续性,不能显示气管及支气管的整体形态和多方位气管支气管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支气管壁的微小病变、管外轻度压迫以及管腔变形等确定不理想[4]。多层螺旋CT具有极好的密度分辨率,平扫加增强横断面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MPR)CT图像能清晰显示支气管腔内肿块,支气管狭窄或支气管阻塞,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其周围结构。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不仅能够显示气管、支气管树的腔内影像,还能够观察病变的位置、范围和肿瘤侵犯邻近组织的程度,便于定位和分期。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能模拟支气管纤维镜检查,观察病变及气管内的表面形态。此法非侵入性检查,易被患者接受。总结说明多层螺旋CT作为早期中心型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手段。

    总结以上分析,多层螺旋CT结合多平面重组法(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和仿真内镜成像术(CTVE)对早期中央型肺癌的定性诊断,观察肿瘤的位置、范围、支气管腔狭窄程度、支气管壁增厚程度、肿块形态、邻近组织受侵犯的情况具有重要价值。表面遮盖(SSD)重建显示气管支气管树进行图像观察是一项重要补充。

    早期中心型肺癌主要和支气管内膜结核、支气管炎症及良性肿块鉴别。支气管内膜结核病变范围较广,常有多个支气管受累,且支气管受侵犯的长度较长,支气管壁增厚伴长度管腔变窄,多数病例肺内还有其他部位不同程度结核播散病灶,多数病例可见支气管狭窄、阻塞,但不伴肺门肿块,也可引起支气管壁内钙化[5]。支气管炎所引起支气管壁增厚,常可见支气管双轨征,支气管变形、扭曲和支气管扩张并存。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轮廓整齐,边缘清楚,且与支气管壁交角多呈锐角。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结合多平面重组法(MPR)一般不难鉴别。

    参考文献:

    [1] 王伟中,钱民,谢敬霞,等.支气管三维重建和仿真内镜的应用价值和限度[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2):828~830.

    [2] 刘元学,刘振舂,管长群,等.隐蔽部位肺癌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5):227~229.

    [3] 李铁一.现代胸部影像学诊断学[M].科学出版社,2000:130~132

第7篇:ct诊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回顾性分析30例肝外伤诊治的临床资料。30例肝外伤中,29例做诊断性腹穿,26例抽出不凝血,1例当时阴性,1天后抽出不凝血,1例因刀刺伤血液自伤口外溢未做诊断性腹穿,1例阴性,4例行急诊CT或B超诊断。非手术治疗3例;术前死亡1例;26例手术治疗,其中5例剖腹发现出血已停,18例采用单纯肝缝合术、大网膜填塞加缝合术或清创性肝部分切除术,全部治愈,3例严重肝外伤中,1例死亡,2例采用纱布填塞、肝动脉结扎术,均痊愈出院,其中1例合并胆瘘。提示诊断性腹穿可作为肝外伤诊断的一种简便有效方法,采用合理、适当的手术治疗方法,可以减少肝外伤的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救治成功率。

肝外伤的发生率在因腹部外伤的剖腹术中占15%~20%,在国外的一些主要创伤中心,甚至高达35%~45%。目前,严重肝外伤的死亡率仍然停留在15%~20%的较高水平,未有明显下降。因此,如何提高肝外伤的诊断和处理水平,降低严重肝外伤的死亡率,仍然是肝外伤的研究重点。我院1999-2007年共收治外伤性肝破裂患者30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中男27例,女3例,年龄7~63岁;致伤原因:车祸、重物砸伤及钝器闭合伤28例,锐器致开放性腹外伤2例。

1.2诊断方法30例中29例做诊断性腹穿,26例抽出不凝血,1例当时阴性,1天后抽出不凝血,1例因刀刺伤血液自伤口外溢未做诊断性腹穿,1例阴性,治疗证实为肝内血肿,4例行急诊CT或B超诊断。

1.2.1治疗方法手术治疗26例,剖腹发现出血已停者5例;18例行缝合止血、大网膜填塞加缝合术或清创性肝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3例严重肝外伤中1例死亡,2例用纱布绷带做肝周填塞、肝动脉结扎后出血停止,术后5d抽出绷带未在出血,其中1例合并胆瘘,引流1.5月闭合。

1.2.2非手术治疗3例,1例患者腹部查体仅右上腹轻压痛,血流动力学稳定,行止血、补液及B超动态检查等处理,住院10天出院,出院时生命体征平稳。

1.2.3结果1例因损伤严重,术前准备中死亡。

2讨论

2.1诊断方法遇此类患者,简要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破裂后行腹腔穿刺,采用右侧卧位2~3min后于右下腹行多点、多方位、多次穿刺,往往可出现阳性结果。本组30例中26例穿刺阳性。由于B超、CT在此类患者中诊断性高,若条件允许可检查,但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损伤严重的患者切勿因检查而耽误抢救时间。我们认为,在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中,诊断性腹腔穿刺诊断率高、简单快速,实用且不增加患者负担,但需有经验医师无菌操作,避免不必要并发症发生。

2.2术前复苏术前复苏是提高肝外伤生存率的关键。对于出血量大,损伤严重伴有休克的患者,可在上肢、颈部建立多根通道,先输注晶体后胶体液、血液,必要时可在桡动脉加压输血,为手术赢得时间。术前休克与否与术后并发症、死亡率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强调术前复苏、诊疗同步,边诊断边治疗及建立输液通道。

2.3手术方法选择手术时剖腹切口要大,暴露充分。

2.3.1单纯缝合或明胶海绵、带蒂大网膜填塞加缝合,此法适用于1~3cm深的肝脏损伤,即AASTⅠ-Ⅱ级。要点是兜底缝合,不留死腔,无张力,以免术后再出血、感染。注意的是肝实质的损伤往往超过肝表面损伤的范围,要剪开肝被膜探查,但尽量不向纵深扩创,以免加重肝脏损伤。本组1例因刀刺伤致肝脏右叶膈面一1cm长裂口,出血已止,单纯缝合一针,术后B超示肝内血肿,虽康复出院,但不失为一教训。2.3.2清创性肝切除术,原则是破到那里,处理到那里,失活的去除,存活的缝合[1]。此法适用于AASTⅢ~Ⅳ级肝外伤。本组大多数患者均采用此法,取得满意效果,无并发症发生。

2.3.3纱布填塞术的应用。此法止血不可靠,术后易出现感染及再出血。我们认为此法操作简单,若运用得当,对于难以控制的复杂肝破裂仍为一应急救命措施,特别是基层医院。本组2例采用此法,均获得成功,但1例术后胆瘘发生,引流1.5月闭合。我们掌握的指征是:①基层医院,受技术、条件、经验限制,无法处理的严重肝破裂;②大量输血造成凝血机制障碍;③出血难以控制的严重肝破裂。纱布于术后3d分次拔除。

2.3.4合并近肝大血管损伤的处理。此类损伤少见,死亡率达70%以上,属AASTⅤ-Ⅵ级[2]。用Pringle法阻断第一肝门,若仍有大量血液涌出,提示存在肝后腔静脉损伤。本组1例患者合并腔静脉破裂,探查术中死亡。此类患者数年来仅有1例,无成功经验,但参考文献,Pachter曾经经肝暴露肝后腔静脉抢救5例成功[3]。

总之,肝破裂无固定手术模式,因具体情况而定,可用一种或几种达到止血目的。本组有1例行纱布填塞同时肝动脉结扎成功。

3非手术治疗患者选择

自1972年以后,国内、外陆续有非手术治疗成功的报道[4]。本组3例因无腹膜炎、生命体征平稳,非手术治疗成功,手术病例中有5例已经停止出血,可见部分外伤性肝破裂非手术治疗是可行的。必须掌握的指征是: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弥漫性腹膜炎及其他重要脏器合并伤,具有严密观察和立即中转手术的条件及高质量的B超、CT动态监测[5]。

参考文献

[1]夏穗生.肝脏疾病引起急性大出血手术治疗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腹部外科,1998,11(4):145.

[2]耿小平,肝外伤的外科处理.腹部外科,1998,11(4):187.

[3]FekicianoDV,PachtherHL,Hepatictraumarevixied.CurrProblSurg,1989,26(7):459-461.

第8篇:ct诊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特殊疾病误诊的原因、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对6例患儿误诊为肺炎进行分析。结果肺炎是常见病,多发病容易诊断,常常忽略了其他特殊疾病及常规检查。



TheAnalysisofSeveralSpecialDiseases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causeofmisdiagnoseandprevensioncountermeasuresforspecialdisease.MethodToanylyse6patientswhichwasmisdiagnosedpneumonic.ResultsPneunoniciscommonailment,frequentlyencountereddiseaseandeasytodiagnose.Otherspecialdiseaseandroutineexaminationareusuallyneglected.

【Keywords】Specialdisease;Misdiagnosisandanalysis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一些少数疾病因呼吸道症状明显被误诊为肺炎。如何预防误诊的发生是每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现将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文共6例患儿分别被误诊为肺炎。

1.11例先天性肺囊肿被误诊为肺炎例1,为出生后4天男性足月,因咳嗽,口吐沫,呈阵发性青紫一天来院。查体:精神萎靡,呼吸浅促,口周发绀,双肺可闻及散在喘鸣音及湿罗音。经吸氧、抗炎对症等综合治疗3天后好转出院。出院后3天又因咳嗽,呼吸困难再次入院。经吸氧、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排胸片诊断:右肺为多发性囊肿。施行手术切除肺囊肿后呼吸困难解除。一周后复查胸片,肺部正常,治愈出院。

1.21例肺肿瘤误诊为脓胸入院该患儿为3岁男孩,因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一个月,在省内某大医院诊断为脓胸,穿刺未抽出胸水,来我院就诊。门诊排胸片按胸腔积液收入院。查体:精神萎靡,消瘦呈慢性病容,呼吸急促,口周发绀,三凹症明显,右肺呼吸音弱,叩诊呈实音,行胸腔穿刺术,抽出血性胸水约10ml,抗炎治疗2天病情仍未见好转,怀疑为肿瘤。转肿瘤医院后死亡。尸检为肺肿瘤。

1.31例支气管异物被误诊为肺炎、心衰、呼衰患儿男5岁,因咳嗽喘息[2]2个月,咯血伴发热2天来我院。曾在当地医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经抗炎、平喘治疗症状好转,3天前出现咯血伴高热、寒战、头晕。查体:体温36.9℃,脉博98次/分,呼吸36次/分,神志清,发育好,双肺闻及较多中小湿罗音及双相喘鸣音,支原体抗体阴性,CT提示左下肺感染,经抗感染,止血等治疗,体温下降,但仍咯血,肺部体征不消失。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左上支气管开口外侧壁异物样附着,周围肉芽组织增生。清除肉芽组织后,取出0.5cm×0.9cm大小鱼骨片。经治疗痊愈出院。

1.41例伤寒被误诊为肺炎该患儿为14岁男孩,寒颤,发热,咳嗽四天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40℃,精神萎靡,心率84次/分,全身未见出血点,双肺可闻极少量干鸣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胸片:肺纹理模糊。经抗炎治疗3天,仍发热,体温:39℃,后经肥达氏反映呈阳性,确诊为伤寒,转传染病院。

1.51例为多发性肺部畸形被误诊为肺炎患儿为14岁男孩儿,寒颤,发热,咳嗽四天来我院入院。查体:体温40℃,精神萎靡,心率84次/分,全身未见出血点,双肺可闻极少量干鸣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胸片:肺纹理模糊。经抗炎治疗3天,仍发热,体温:39℃,后经肥达氏反映呈阳性,确诊为伤寒,转传染病院。

1.61例为多发性肺部畸形被误诊为肺炎该患儿男,3个月因咳嗽、喘息伴气促[3]4天来院。查体:体温37.5℃,脉博148次/分,呼吸50次/分,神志清,呼吸促,发育营养好,三凹症明显,双肺闻及双相哮喘音,心尖波动在胸骨右缘,心杂音不明显。辅助检查:X线胸片报告:气管、纵隔右移,经抗感染治疗,略好转,经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最后诊断:急性喉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狭窄,肺膈离症,室间隔缺损。

2讨论

儿童咯血的原因分析表明[4]气管、支气管炎、肺炎是咯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他如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结核、心肺血管畸形、支气管扩张、异物、肿瘤、胸腔消化道重复畸形等引起的略血也并不少见。1.3例患儿咯血的原因是异物吸入[5],因异物吸入史不详,有喘息症状而误诊为哮喘,该异物在左上叶,感染在左下叶,临床少见。1.5例患儿为多发性肺部畸形,较少见。该侧的肺部畸形主要的危害是主气管、支气管狭窄,螺旋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很容易地把气道形态清楚显示出来,对狭窄部位,长度及严重程度可明确诊断。普通胸片及CT片不能诊断。

对反复喘息发作的患儿,应特别注意肺部听诊,哮喘易发生在吸气相还是呼吸相。这样可以粗略判断狭窄发生部位,而不是草率诊断为哮喘。任何原因造成气道不同部位狭窄,体检可听到不同呼吸相的“哮鸣音”,胸廓外气道狭窄体检可听到吸气相的“哮鸣音”或吸气性的喉音;胸廓内大气道如主气管、左右主气管狭窄时,则可能听到的是双相的哮鸣音。

肺炎因常见、多发易诊断,而常常忽略了其他特殊疾病,本组误诊主要原因如下:①先天性肺囊肿患儿出生后即气促,经常咳嗽、喘反发作,按支管炎、肺炎治疗不见好转者,应及早拍胸片确诊。②对病情了解不够详尽,对久治不愈或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者应常规反复询问异物吸入史,并酌情尽早实行支气管镜检查,否则易被误诊。③伤寒因肺部表现明显而忽略了相对缓脉,脾肿大,血象不高的表现。

参考文献:

[1]江沁波,刘玺诚,江载芳.儿童气管、支气管异物临床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2):734-737.[2]刘玺诚,气管异物引起喘气的特点和治疗2006,(4)21:254-255.

[3]蔡晓红,周永海.喘息性疾病2例误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4)21:316-317.

第9篇:ct诊断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对75例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3月~2008年 7月收治的75例外伤性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治愈70例,腹主动脉刺破死亡1例,合并严重多发伤死亡4例。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外伤性腹膜后血肿对降低死亡率、提高腹膜后损伤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To improve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Methods:Data of 75 cases of traumatic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 from March 2000 to July 2008 was analyzed. Results:70 cases cured,1 case died from abdominal artery rupture,4 cases died from severe multiple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For traumatic retrogeritoneal hematoma patients,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important for decreasing the death rate and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hematoma;Early diagnosis;Early treatment

腹膜后血肿(retroperitoneal hemaoma, RH)多为腹部或骨盆严重损伤所致,少数为胸膜后血肿直接扩展,术前诊断困难,如果不及时处理,有导致死亡的危险。我院 2000年 3月~2008年7月共收 RH患者75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5例,男40例,女35例,年龄15~59岁;其中,闭合性腹部损伤 60例,开放性腹部损伤15例。受伤原因:交通事故26例,高处坠落伤19例,塌方挤压伤15例,斗伤8例,刀刺伤7例。就诊时间 0.5 h~3 d。合并其他系统损伤14例,其中,颅脑损伤3例,胸部创伤5例,四肢骨折6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50例手术治疗,其他25例保守治疗,治愈70例,死亡5例。手术方式:剖腹探查加腹腔引流术25例,回肠修补肠系膜切开止血8例,脾切除加肾修补2例,脾切除加肝修补3例,肝叶切除 2例,脾修补1例,肾切除1例,肾修补1例,肾、十二指肠损伤补胃、空肠 Roux-en-Y吻合术1例,胰腺修补并肝、脾修补,小肠部分切除2例,脾切除、胰腺修补1例,髂内动脉结扎术1例,颅内血肿清除加剖腹探查2例。

2 结果

本组75例患者70例治愈出院,肝破裂致失血休克死亡2例,骨盆骨折合并腹膜后血肿死亡1例,十二指肠、结肠损伤死亡2例。

3讨论

腹部闭合伤多由钝性暴力引起,致伤机制和因素复杂,且有明显的“时相性”,有时必须密切观察伤情变化,重复使用各种检查手段,才能减少误诊和漏诊。详细询问受伤史和仔细查体是腹部闭合伤诊断最基本的方法。诊断性腹腔穿刺对明显的肝脾破裂、大血管破裂、空腔脏器伤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准确率达 90%以上[1]。腹部立位 X线对空腔脏器伤,血尿对肾损伤,CT、B超对肝脾破裂都有诊断价值。.

腹膜后血肿是骨折及严重腹内脏器损伤的并发症,病情复杂,大多需手术处理。但以下情况可采取非手术治疗: ①经输液输血后病情稳定且逐步好转者;②单纯骨盆骨折合并腹膜后血肿而无其他并发症、出血速度慢;③经静脉肾排泄性造影、超声检查、CT检查证实仅为肾挫伤者,腹穿仅抽出少许淡血性液体,无血流动力学改变且排除了腹内脏器损伤者。本组非手术治疗25例,治愈20 例。而出现以下情况则必须手术处理:①腹部钝性伤后有明显的失血性休克或腹膜炎体征;②证实有腹腔脏器损伤或血管损伤;③骨盆骨折大出血或开放性骨盆骨折疑有大血管损伤者;④穿透伤所致的腹膜后血肿;⑤非手术治疗后患者血压、脉搏及一般情况仍未好转,或者一度好转但又迅速恶化者。腹膜后间隙是一个潜在的腔隙,其间组织疏松,可以容纳3 000~4 000 ml 血液[2]。腹膜后血肿时,体内血液大量丢失,尤其是合并腹内脏器及其他部位损伤时更加明显,因此在检测生命体征变化的同时,强调充分快速输血输液,以早期纠正休克,对于中央B型腹膜后血肿大多数是因胰十二指肠损伤所致。即使是范围不大的血肿也应该积极检查,防止遗漏。对于中央A型腹膜后血肿,如为腹主动脉、腹腔静脉破裂者则多因出血凶猛止血困难,手术效果差。

本病的确诊在于临床医生的警觉性,当创伤后出现下列症状时应考虑 RH:①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②腹膜炎伴肉眼血尿;③腹膜炎伴胸腰椎骨折;④腹膜穿通伤伴失血性休克。腹腔穿刺、B超、X线及CT检查有助于确诊。腹腔穿刺是诊断腹腔内脏器损伤的重要诊断,准确率高达95%,假阳性

[参考文献]

[1]郝永平.创伤性腹膜后血肿的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8):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