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白鲸的自述范文

白鲸的自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白鲸的自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白鲸的自述

第1篇:白鲸的自述范文

三星堆蜀人的“眼睛崇拜”

眼睛作为人体重要器官,在朦胧初开的时代是极具神秘性的。神化眼睛、崇拜眼睛,符合上古“万物有灵”的信仰逻辑。“眼睛”是古蜀人或许也是其他许多民族顶礼膜拜的“母题”之一,难能可贵的是唯有三星堆人利用青铜铸造工艺将这一理念永久地固化了下来。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许多与“眼睛”有关的文物——诸如三件凸目青铜面具、几十件菱形青铜单体眼、若干代表眼珠的青铜眼泡、为数众多铸有大眼睛的青铜头像和那件震惊中外同样有大眼睛的青铜大立人像,以及在青铜大立人的帽冠上和衣袍上、青铜力士的体表上也均有各类变形眼睛纹等,其数量之多当不胜枚举。[1]这就是古蜀人独特的、属于原始宗教范畴的“眼睛崇拜”。[2]

可以设想三千余年前三星堆的祭祀仪式——在高高的祭祀台上,烟雾缭绕,幡幛猎猎,伴随着庄严的祷告声和鼓乐声,那些数量众多的有着大眼睛的青铜头像,或被人顶在头上,或被人用双手或用立杆高高地举着,杆上的尾饰随风卷舞;那数十个菱形青铜单体眼,或直接被人举着,或被连缀在麻布、兽皮上展示着;那三件硕大的凸目青铜面具或放置在高台之上或由人抬举着等等。总之,各类青铜“眼睛”或许布满了祭台。古蜀人崇拜“眼睛”的磅礴气势会给台下每个人,包括商王朝派来参与祭祀活动(即甲骨文所载“至蜀有事”)的巫师们,留下深深的心灵震撼。

“眼睛崇拜”与“蜀”字的字形字义

如果从文字发生学角度看,一般表达某件事物或某种概念时,最早产生的应该是声音,即字音,然后才有字形。显然,发音“SHU”即“蜀”的这个声音,或许至少从夏代开始便在中华大地上回响,但它的视觉形态(字形),直到近代才发现最早出现于殷代的龟甲板和牛肩胛骨上,即甲骨文“蜀”字。

殷墟的甲骨文“蜀”字上部呈“目”形(代表“眼睛”),“目”之下有划痕,而划痕分为“不从虫”和“从虫”两大类。周秦以后,“蜀”字形状有变化,但字头仍是“目”形。值得关注的是三星堆出土的一只高柄陶豆座上也有“眼睛”形状的划痕。

殷墟甲骨文“蜀”字

据赵殿增先生著文载,《甲骨文编》收录有殷墟二十个甲骨文“蜀”字。其中有十六个“蜀”字不从“虫”,即字头“目”下没有“虫”。另有四个“蜀”字“从虫”,即字头“目”下有“虫”。[3]

“不从虫”的殷墟甲骨文“蜀”,字形是一横斜的“目”下面有一条竖勾划痕,如、、等,或一条卷曲划痕,如。其字义就是“长着大眼睛的人”。上部横斜的“目”就是那神秘的“眼睛”,下面的竖勾形划痕代表着人。或者也可将其解释为三星堆祭祀场景的一种具象描述——字头“目”代表着大眼睛青铜头像和菱形青铜单体眼,其下划痕就是举着这些神器的人,或插着这些神器的立竿,那一条卷曲的划痕或许就是绑在立竿上随风飘卷的尾饰。

“从虫”的殷墟甲骨文“蜀”字,即、,其字形是横斜的“目”下直接有两个“虫”形划痕。其字头也同样是“目”,表示“眼睛”,也可视为三星堆出土的大眼睛青铜头像和菱形青铜单体眼睛,只是“目”下划痕和是甲骨文“虫”字。[4]所以,其字义可视为“长着大眼的虫”,或“虫举着大眼睛”。

周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的“蜀”字

周原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篆及东汉《说文解字》的“蜀”字与殷墟“蜀”字有较大变化,其字头“目”下有左短右长两条划痕,再下才有“虫”形划痕。如“蜀”字的周原甲骨文为、金文为、石鼓文为、秦篆为。而东汉《说文解字》的“蜀”字,即 已和后世“蜀”字十分接近。

显然,至少从周原甲骨文“蜀”字开始,其字形里既有“虫”又有“人”——其字头“目”下的左短右长两条划痕就是“人”,与甲骨文“人”字,即有些相似。[5]金文、石鼓文、秦篆、汉隶沿用如是。到汉代后,“蜀”字里甲骨文“虫”已变成汉字“虫”字。

三星堆高柄陶豆“眼睛”符号与“蜀”字

如前所述,三星堆一号坑出土的一只高柄陶豆的基座上有一眼形刻划纹。[6]笔者以为在古蜀文化背景下,眼形刻划纹当是一枚古蜀图语符号,其义是古蜀人“眼睛崇拜”的符咒,或是自身称谓“蜀(SHU)”的记音标记。三星堆文明是由“古羌—蜀族团”创造的,“古羌语称人为叟”,“蜀、叟二字可谓同声通义”。彝族至今仍自称“诺苏”、“尼苏”、“聂苏”,快读就是“叟(SOU)”或“蜀(SHU)”。所以可以说殷墟甲骨文“蜀”字,从一开始便遵从了古蜀图语符号,即表达的理念——“眼睛崇拜”。

“蜀”从虫,是“毒虫”还是“蚕”?

历代许多研究者认为,“蜀”字应包含“养蚕”、“野蚕”、“原蚕”或“古蜀乃蚕国”之意;“蜀”字里的这个“虫”显然是“蚕”——很明显,这都是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蜀,乃葵中蚕也,从虫”演绎出来的论点。

童恩正先生在《古代的巴蜀》云:甲骨文中“蚕”字另有字形,即诸形。他认为“从虫”的“蜀”字与蚕无关,而是“一种蛰人的毒虫”,是殷人对“蜀”族群的一种“贱称”。[7]殷商与古蜀曾交恶,甲骨文中有“征蜀”、“伐蜀”的卜辞。殷商的巫师们绝对有把一种毒虫故意称之为“蜀”的冲动,所以最有可能就是他们在这个主旨“眼睛崇拜”的甲骨文里,将“蜀”字字头“目”下原本的“人”形划痕,或立杆状划痕,包括卷曲的尾饰划痕等,改换成甲骨文“虫”字划痕,“蜀”字变成和。显然,殷商的巫师们想将“长着大眼的人”变成“长着大眼的虫”,或将“人举着眼睛”变成“虫举着眼睛”以泄愤。然而此虽“从虫”,所从的却是“毒虫”而非“蚕”。

“蜀”字里的“眼”退“蚕(虫)”进

经过周代、秦及两汉,千余年的时间流逝早已涤荡了殷商和古蜀的恩怨,“蜀”是毒虫以及“蜀”字含“眼睛崇拜”的古老记忆亦消失殆尽,而蜀地养蚕业、丝绸业蓬勃发展起来了,何况蚕确确实实是柔软的蜎蜎小虫。面对先秦及西汉留下的大量有“虫”有“人”或“人、虫”同存的诸体“蜀”字,加之民间大量流行古蜀始祖养蚕的传说,于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下“蜀,乃葵中蚕也,从虫”是很自然的事情。由此而来,“蜀”字“目”下的左一短撇和右一弯钩则成为纯美学的考量,“虫”演变成“蚕”了,甚至连“蜀”也变成“蚕”了。

其实,从“眼睛崇拜”视角看,秦汉以降,“蜀”的字义里虽无“眼睛崇拜”理念,但实际上在笔画结构里直到今天都没有脱离长着大“眼睛”的人,或者大“眼睛”由“人”或立杆举着这一原本的形态,哪怕“虫(蚕)”就在下面。

结语:总之,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哪类“蜀”字,其字形、字义均与“眼睛”有关。“蜀”是用来特指生活在岷江流域、强烈并系统崇拜眼睛、称谓为“SHU”即“蜀”的族群,也指他们生活的地域,即蜀、蜀地或蜀国。

注释:

[1][3]参见赵殿增:《从“眼睛”崇拜谈“蜀”字的本义与起源》,《四川文物》1997年第3期。

[2]参见王仁湘:《三星堆青铜立人冠式的解读与复原——兼说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四川文物》2004年第4期。

[4][5]《甲骨文字典》第3页,第12页。

第2篇:白鲸的自述范文

关键词 百子莲属;生物学特性;园林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4-0187-02

百子莲属(Agapanthus L′Her.)为常绿或落叶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优良的园林绿化球根花卉品种,在园林绿化中应用广泛。百子莲属植物为深绿色叶片舌状带形,二列状基生,全缘,有光泽,长20~35 cm,先端圆钝。花草直立,高60~100 cm,高出叶丛,顶生聚伞序,有深、浅蓝、紫色、白色,花瓣略向外翻卷,筒状,花期在夏、秋季。子房上位,茹果,纵裂。种子具翅[1]。百子莲属原产地在非洲南部,主要生长区域在南纬15°~30°。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百子莲属植物已经成为欧洲庭院中种植的主要球根花卉品种之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档鲜切花[2],在欧洲是一种表达爱意的爱情花[3]。

1 百子莲属植物的分类及品种

百子莲属植物于1692年从好望角传入英国,在欧美等国家先被称为非洲水仙,后被称为非洲百合(又叫爱情花)。1984年,Mor et al[4]将百子莲作为单子叶植物列入广义百合科中(克朗奎斯特系统)。1998年,按照被子植物APG分类法,以2个叶绿体和1个核糖体的基因编码作为分类标准,将百子莲属独立成科并隶属于天门冬目。随后,根据植物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百子莲属被达格瑞分类系统放入葱科。但是与之矛盾的是,百子莲和葱科不同,缺少特殊的气味。而与石蒜科植物也不同,石蒜科植物为子房下位,百子莲属植物则为子房上位。

2003年,APGH系统将百子莲科与石蒜科共同归属于葱科,隶属于单子叶植物天门冬目[5],明确了百子莲的系统分类位置。根据DNA序列的测定结果,将百子莲属分为6个种14个亚种。其中6个种分别为百子莲、玲花百子莲、具茎百子莲、早花百子莲、寇第百子莲、德拉肯斯堡百子莲。在6个种中常绿种有2个,分别为百子莲和早花百子莲,其余4个种为落叶种。

2 百子莲属植物的培育繁殖及生长习性

百子莲属植物原产于非洲南部,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尤其是常绿种对温度的要求高于落叶种;百子莲落叶种能抵抗轻微的霜冻,但如果低于0 ℃将严重影响正常生长。百子莲属植物喜阳光,稍耐阴,但怕烈日,6—9月要注意不让烈日直射,以免灼伤叶片;抗旱性较好,喜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尤其喜透性好的砂壤土,pH值以中性偏碱性为最佳。

百子莲属植物的繁殖方式以分株为主,春、秋季皆可进行,栽培3年左右分株1次,若久不分株,会影响其生长开花。此外,种子繁殖也是重要的途径。但是由于长期自然杂交,国内的百子莲多数不结果,即使有种子也不能萌芽,故一般也必须采用国外购买的种子进行种苗繁殖。并且从播种到开花需要3~4年时间,所以一般在国内还是采用分株及组培的方法进行百子莲属植物的繁殖。

3 百子莲属植物的园林应用

对于百子莲的园林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荷兰人把百子莲带回欧洲并在荷兰的Leiden植物园有了最早的种植记录。此后,英国皇家温室及公园对它进行了引种栽培和驯化。17世纪以来,百子莲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推广,成为欧美等国人们喜闻乐见的球根花卉品种,并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品种。由于其外观美丽,栽培方式简单的特性,在欧美的推广率非常高,无论盆栽或片植,都令人赏心悦目。

3.1 应用于花境及庭院

百子莲属植物在园林花境及庭院中会经常使用到,由于其花朵鲜艳,栽培容易,后期维护简单,成为花境及庭院造景的宠儿,对于空间不大的小型花园及庭院具有良好的造景效果。

园林的花境及庭院由于有了百子莲属植物的绚丽色彩而产生四季的不断变化,百子莲属植物也因此起到衔接整个主题,延长花期的作用。由于多年生植物和灌木花期较短及观叶植物四季单调,这就使得有着鲜艳花朵的百子莲属植物有了发挥的空间,百子莲属植物与其他植被的配置,不仅在层次上丰富了整个植被空间,而且在色彩上赋予花境及庭院富于变化的效果。尤其是百子莲属植物花期在5—10月,绝大多数品种花色为蓝紫色,有典型的季相特征,也暗示了充满生机的季节,可以展现出周年性的色彩主题,起到延长花境观赏时间的效果。百子莲属植物也是传统庭院栽植的优良花卉品种,具有种植简单、观赏性强、管理容易等特点,还常用作盆花进行种植,有些品种还可以采用无土栽培。

3.2 花坛应用

百子莲属植物也常用于花坛的布置,常常与其他植被混栽于自然式的花坛中,十分适用于形式更为自然的小品中,可以与攀援式多年生花卉(如紫藤等)随意结合,也可以用来点缀山石,在造园手法上可以进行多层次多色彩的组合,从而达到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此外,百子莲属植物与其他多年生地被一起配置时,可以填补多年生地被单调的颜色及层次,增加整个花境的变化性,而多年生植被可以覆盖百子莲的花朵、叶片的残余部分及由于低温百子莲属一些品种休眠的空地,既增添了花坛的整体色彩,又可以降低养护成本。因此,百子莲属植物在花坛上的应用前景广阔。

3.3 观花地被

百子莲属植物作为地被植物,首先对植株高度有特定的要求,要考虑整个生长过程中株高不能太高,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另外,不仅必须要完全覆盖地面,而且要求耐粗放式管理,有极强的观赏性。一些较矮小的常绿变种百子莲品种十分适合作为观花地被,而且后期养护容易,可连续种植而不需起球重新种植。

3.4 防风固沙

百子莲属的常绿品种一般都具有较长的肉质根茎,是巩固河堤的良好植物,用作篱墙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并能控制土壤的腐蚀[6]。因此,百子莲属可以强化河堤上的河沙与土壤,防止河堤被腐蚀。沿海公园一般较难配置植物,采用百子莲属植物构建的景带,在具备美化和观赏效果的同时,还能减缓公园内海风对园土的影响,可以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7-8]。

3.5 其他

百子莲属植物还在其他领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作为盆栽应用于生产,已经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其次,在一些专类园的设计中,百子莲属植物也占有一席之地。再次,有些百子莲属植物是重要的切花品种。最后,百子莲属植物生长迅速,可以作为园林造景配置的先锋植物。此外,由于百子莲植物喜阳且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还可以作为阳台绿化的优良品种。

4 百子莲属植物的开发应用前景

虽然百子莲属是优秀的园林球根花卉,但我国引入时间不长,国内对其开发应用尚少。科研成果的缺乏,使得百子莲属植物的生产一开始只能依赖于国外优良品种的进口。引种驯化是园林植物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欧美一些国家,百子莲属已具有大量的品种资源。为此,应有计划地引进百子莲优良品种,加快建立种质资源圃,并进一步开展种源对比试验和引种效果研究,从而为该属植物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引种成功且具有园林应用价值的百子莲属品种,应积极开展百子莲属植物栽培繁殖技术研究,探索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组织培养),建立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加快规模化生产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的进程。同时,加快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子莲属品系,从而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的需要。

5 参考文献

[l]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花卉教研组.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494-495.

[2] 孙颖.百子莲生殖生物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9.

[3] 张荻.百子莲花芽分化及开花机理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4] MOR Y,HALEVY A H,KOFRANEK A M,et al.Postharvest handling of lily of the Nile flowers[J].J Am Soc Hort Sci,1984,109(4):494-497.

[5] APG Ⅱ(Angios Perm phylogeny Group).An update of 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 classifieation for the orders and families of flowering plant[J].Bot J Linn Soe,2003,141(4):399-436.

[6] ROURIGUEZ O S.Hedgerows and mulch as soil conservation measures evaluated under fields simulated rainfall[J].Soil Technology,1997,11(1):79-93.

第3篇:白鲸的自述范文

文/冯易尘

和朋友分享最爱食物

退休护士丹希・姆法登今年将迎来百岁寿辰。她现在依然活动自如、思维敏捷。她一直保持日本冲绳岛式的饮食,即更多纤维、果蔬和鱼肉。她相信饮食习惯对于她的长寿起了很大作用。

如果你长期喜爱甜食也不必过分担心,偶尔放纵一下可以使老人心情愉悦。姆法登说她离不开巧克力饼干,并长期食用。

医学博士大卫・普林斯认为姆法登的做法是正确的,“食物要多样,而且必须有节制。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你最爱吃的东西和朋友一起分享”。

一生都是步行上班

“如果你想活到101岁,就一定不要超重。”纽约大学医学教授埃里克・拉寇说。

克劳松居住于阿拉巴马州,她每天清晨起来自行更衣梳洗,从不服用处方药,一日三餐亲自下厨。姆法登也喜欢有规律的活动,她从来都是步行上班。在南卡罗莱纳,98岁的玛莉・理查森则把照顾社区的各种植物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普林斯认为,不必非要到体育馆去锻炼。他建议:“多走路、多做体力活动,多爬楼梯。”

每天都做字谜游戏

拉寇教授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压力的世界,你应该花一些时间去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大多数准备退休的人更应该找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做。

姆法登每天早上醒来会阅读报纸和做纵横字谜游戏;每天晚上观看电视问答游戏,并积极参与。苏斯曼也是每周都从头到尾地阅读新闻周刊。

研究表明,集中注意力,例如做智力游戏或阅读等,可使心智保持年轻。

心脏急救――德国先手术后签字

文/侯磊

今年4月,我有幸来到德国巴德贝尔卡心脏中心进修心脏介入手术,我发现德国心脏急救有两大特点:

第一,院前急救网络密集。一天,我们刚刚成功完成一例复杂手术,就接到图林根州的急救电话,说40公里外有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要送到导管室进行急诊手术。导管室的护士马上忙碌起来。不一会,患者竟然被一架轰鸣的直升机送到了医院。据了解,当今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密集和先进的院前急救网,效率甚高。在接到呼救后,城市内救护车平均在7-10分钟内到达出事地点,而且广泛应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救护,如果距离最近的医院超过15公里,都会得到直升机的救援,其服务半径约为50-500公里,只用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到达任何地点。

第4篇:白鲸的自述范文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使课堂导入更加有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在上课时就是常常利用电子白板的库存功能给我们的教学资源,那样就可以把一些如运动场、森林等类型的图片直接从背景库里拖出,给学生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情境。如我在教学《旋转》时,就是利用了屏幕将电风扇扇叶、飞机的螺旋桨、陀螺、旋转门等图片展现在大眼面前,通过图片的播放很快就将孩子带入到了学习的状态中,在这些图片里就有我们要学的“旋转现象”。通过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肯定在脑海里对“旋转”有了初步的、简单的空间形象的认识。

二、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有效培养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交互式电子白板改变了常见的展示讲解课件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把预设性课堂转变成生成性课堂。比如:在《图形平移》一课中,我利用课件,演示将一座小房子平移到另一座小房子中与它重合的过程。通过演示平移,让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平移的定义与需要注意的事项,最终得出结论:平移是指物体的大小、形状没有发生变化,而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结论后,再让孩子在格子图中将一条小鱼向上平移4格后,画出平移后的图像。应该说这个过程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因为课件的应用效果还是很突出的。最后在电子白板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白板上自主探究,围绕某一知识进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思维与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使学生乐意去探究、发现、学习新知识,并在“自学”中自觉去了解、思考、解决问题,发散思维,让创造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自信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

三、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难点的突破

交互式电子白板将动与静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那么学生透过白板演示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就能有效地掌握了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利用交互白板直观演示图形的演变:由一张长方形纸通过对折,将平均分成的两份变得一样多,而这条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再质疑: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啊?让孩子动手折一折,最终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然后再通过电子白板出示:五角星,等腰三角形,脸谱等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而进一步巩固定义。这样,在交互白板上简单操作,并利用白板可逆性,对操作步骤进行回放,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交互白板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给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使课堂练习效率更高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智力的活动。利用电子白板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游戏、选择、填充、拼图等形式,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练习题型单一、枯燥的问题,使学生厌烦练习的现象得以改变。例如;我在教学完《9的乘法口诀》后,?O计了这样一个游戏,一群小动物要到公园去玩,可是一路上要经过很多卡口,如果要经过这个卡口,就要回答出他们的问题,每个问题全回答正确后才能顺利到

达目的地。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有兴趣,通过这个游戏,变原来枯燥的计算练习为轻松愉快的过关游戏,学生不仅在游戏中巩固了9的乘法口诀,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练习效率。

第5篇:白鲸的自述范文

关键词:子午流注纳甲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大鼠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6-0054-0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较高。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及行为方式的变化,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AIS发病率逐年升高,选择一种有效治疗方案及时救治,是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笔者应用子午流注纳甲法针刺治疗AIS患者,疗效较好[1]。脑缺血后神经胶质细胞的坏死和血脑屏障的破坏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从脑组织溢出到血管腔隙[2],其血清中水平变化能够反映脑损伤程度及疾病预后。因此,本研究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对AIS模型大鼠血清中NSE、S100B蛋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

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60只,3月龄,SPF级,体质量(200±20)g,甘肃中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SCXK(甘)2011-0001。饲养于甘肃中医学院实验中心SPF级实验室,适应性喂养1周,术前8 h禁食。所有动物按体质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抽取12只为空白组,12只为假手术组,其余进行造模。符合纳入标准的造模成功大鼠再分成模型组、循经组、纳甲组,每组12只。

1.2 针具与仪器

华佗牌25 mm×0.32 mm美容针灸针,苏州针灸器械厂。BP-1215型Sartorius分析天平,北京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TLS-2000A型电子秤,常熟双杰测试仪器厂;TCG-16B型台式低速离心机,上海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手术器械厂;DW-86L828型超低温冰箱,中国海尔公司;CMIAS-108型多媒体病理图像分析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氯化2,3,5-三苯基四氮唑(TTC),化学纯,北京福星化工厂;NSE、S100B蛋白试剂盒,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造模

参考文献[3]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鼠AIS模型。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仰卧位固定于鼠板上,剪除颈部毛发并消毒,在颈部正中纵行切长约2 cm的开口,钝性分离皮下筋膜、肌肉,充分暴露右侧颈总动脉(CCA)及分支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游离右侧CCA,分别在CCA近心端、ECA及CCA远心端挂线备用,用微动脉夹暂时夹闭ICA,然后近心端结扎CCA、ECA。在CCA上距分叉部4 mm处剪一小口,将备用栓线插入至ICA,扎紧CCA远心端的线以固定栓线,松开动脉夹,直至遇到少许阻力为止,从CCA分叉部起插入深度约为18~19 mm,术毕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将线头置于体内,缝合皮肤。整个手术过程中环境温度(25.0±1.0)℃,保证大鼠生命体征稳定。术后单笼饲养,自由进食、饮水。假手术组处理方法同上,但不插线栓,仅分离右侧CCA、ICA及ECA。大鼠麻醉清醒后,进行神经系统评分,1~3分为造模成功,用于实验,0分及昏迷不醒者剔除并补充。

1.4 治疗

大鼠清醒后当日开始治疗,每日同一时间治疗1次,直至处死动物为止。空白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日只进行相同抓取,同期同步饲养,不作任何治疗。参照文献[4-5]穴位定位或类比取穴。循经组循经辨证选取“百会”向后斜刺、“合谷”直刺、“三阴交”直刺。纳甲组在循经辨证取穴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徐氏子午流注纳甲法[6],依日按时开穴针刺治疗,所开穴位为主穴先刺,循经辨证取穴为配穴后刺。每次留针20 min,针刺深度依穴位而定,均采用平补平泻法。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1 一般情况及神经功能 每日观察所有大鼠的精神状态、皮毛光泽及亮度、自主活动、肢体运动、摄食情况、体质量变化。采用改良Bederson[7]及Longa[3]的方法进行4分制行为功能评分。0分: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分:不能完全伸展左侧(瘫痪侧)前肢,提鼠尾离开地面30 cm,左前肢表现为腕屈曲、肘屈曲、肩内旋或兼而有之;2分:行走时,大鼠向左侧(瘫痪侧)转圈;3分:行走时,大鼠身体向左侧(瘫痪侧)倾倒或轻推肩部时即向左侧倾倒;4分:不能自行行走或意识丧失。

1.5.2 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含量测定 治疗7 d后,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大鼠,股动脉采血5 mL,注入离心管中,待凝固后(30~40 min),3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20 ℃冰箱备测。NSE、S100B蛋白含量采用ELISA测定,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操作。

1.5.3 脑梗死体积测定 采血后大鼠迅速断头处死,打开颅骨取脑,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放入-20 ℃冰箱中冰冻至适当硬度(约15 min)。取速冻大鼠脑组织,在视交叉处从枕极到额极冠状位切脑,其后间隔2 mm连续做6个冠状切片,放入2%TTC液中,37 ℃水浴箱中避光孵育20 min(10 min翻面)染色,正常脑组织染为玫瑰红色,脑梗死区不染色(白色),滤除TTC液,置于新鲜配制的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后,脑片按脑的前后顺序整齐排列保存。数码照相机拍照后输入计算机,采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每个层面梗死灶面积,将梗死灶面积乘以层厚(2 mm),得出每个层面的梗死灶体积,各层面的梗死灶体积相加即得出整个脑组织的梗死灶体积,同时计算前脑总体积及脑梗死范围占同侧大脑百分比(%)。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神经功能评定

手术大鼠均于术后1 h内清醒,假手术组较早出现摄食活动。造模大鼠均于术后2~3 d内出现活动减少,一般情况较差,精神萎靡喜卧,闭目不喜睁眼,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毛发枯燥无光泽,肌肉瘦削,体重减轻,3 d后自主活动增加,皮毛光泽及亮度渐好转,精神状态亦有明显改善,体质量增加,纳甲组整体状况恢复较模型组和循经组快。空白组及假手术组大鼠活动正常,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术后3 h,循经组及纳甲组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组比较略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纳甲组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组比较明显下降(P

2.2 子午流注纳甲法对大鼠梗死灶体积的影响

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无梗死灶形成。造模大鼠梗死侧大脑半球水肿明显,体积明显大于对侧,经TTC染色后,均在梗死侧大脑皮层出现边界清晰、范围恒定的苍白梗死灶,提示造模理想。循经组及纳甲组梗死灶体积均较模型组减小,纳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子午流注纳甲法对大鼠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含量的影响

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大鼠血清中NSE、S100B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

3 讨论

AIS属中医“中风”范畴,多由于气血逆乱,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以昏仆、半身不遂、肢麻、舌蹇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研究表明,AIS发病存在着昼夜节律性差异,并认为导致昼夜发病时间有规律的原因,可用人体生物钟及内环境变化来解释[8],其发病存在着24 h时间节律差异,上午6-12时发病率较高,其中6-10时为最高时间段,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平均发病的高峰时点为8点21分。此时间段加上时差因素正为卯、辰、巳时,当大肠、胃、脾主时;最高时间段正当手足阳明经主时;高峰时点正为辰时,足阳明胃经主时[9]。子午流注针法是按照人体气血虚衰的周期性,从而应对自然界变化,采取逐日按时开穴的针灸治疗方法,突出强调了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能够起到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平衡阴阳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受到损害,大量的胞浆蛋白质漏出细胞进入细胞间液,可溶性的物质通过细胞间液进入脑脊液,穿过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可以设想,检测血清中与脑损伤有关的生物学物质可用来监测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了解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效果,并且有可能判断患者的预后。S100蛋白是脑的特异性蛋白,因其表达水平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有紧密联系,已被作为评价脑损伤的一个指标。NSE是神经元损伤最敏感的生化指标,能够反映脑损伤的程度,被认为是神经元损伤的标志酶,且为最灵敏的生化指标,其水平变化能够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及疾病预后[10]。NSE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尚未明了,但一些实验研究显示,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而且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参与膜结构形成并参与所有能量依赖性细胞过程[11]。另外,NSE是维持神经元细胞膜兴奋性的必需成分,与应激反应调控有关,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检测其在血清中的含量,对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判断严重程度及针刺的影响、预后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本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梗死侧大脑半球水肿明显,体积明显大于对侧,经TTC染色后,均在梗死侧大脑皮层出现边界清晰、范围恒定的苍白梗死灶,线栓法建立AIS模型的造模方法可靠恒定,与手术创伤无关。AIS模型大鼠经针刺治疗后,一般情况及神经功能明显恢复,梗死灶体积百分比显著下降,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同时降低血清中NSE、S100B蛋白的含量,子午流注纳甲法效果更加显著,优于循经辨证治疗。对AIS模型大鼠进行针刺治疗,可加速脑侧支循环的建立,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的氧代谢,保护神经元,减少脑神经元的凋亡,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轻缺血后的继发损伤,降低血清中NSE、S100B蛋白的含量,维持了神经元细胞膜兴奋性,减少神经元、胶质细胞等神经系统细胞破坏,降低神经炎性反应,起到神经保护作用,修复被破坏的脑细胞及脑血管,促进损伤的中枢神经细胞修复,重建损伤的血脑屏障,维护血脑屏障正常的通透性,缩小脑梗死体积,起到治疗作用,这可能是针刺治疗AIS患者疗效的机制之一。子午流注纳甲法更能顺应AIS发病昼夜节律性差异与人类的生物钟有关的特点,依“阳日阳时开阳经之穴,阴日阴时开阴经之穴”的原则,于每日辰时或巳时纳甲法按时开穴针刺,因而更利于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姜华,王满侠,郭健,等.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中风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5):75-76.

[2] Pollay M, Roberts PA. Blood-brain barrier:a definition of normal and altered function[J]. Neurosurgery,1980,6(6):675-685.

[3] Zea Longa EL, Weinstein PR, Carlson S, et al. Reversibl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without craniectomy in rats[J]. Stroke, 1989,20(1):84-91.

[4] 华兴邦.大白鼠穴位谱的研制[J].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1991(1):1.

[5]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7-329.

[6] 郑魁山.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8-36.

[7] Bederson JB, Pitts LH, Davis RL, et al.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Evaluation of the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a neurologic examination[J]. Stroke,1986,17(3):472.

[8] 郭玉梅,王家驹.脑梗死发病与昼夜周期节律关系[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3(2):41-42.

[9] 尚明谦,任旭东,郭兰芹.缺血性脑中风发病时间周期性差异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1996,10(3):118.

[10] 金泓,赖旭东,钟莉.大鼠全脑缺血缺氧损伤后血液中S-100、CK-BB、NSE水平变化的研究[J].临床工程医学,2011,18(1):19-20.

[11] Selakovic V, Raicevic R, Radenovic L. The increase of neuron specificenolase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as a maker of neuronal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brain infarction[J]. Clin Neurosci,2005,12(5):542-54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