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小说范文

文学小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小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小说

第1篇:文学小说范文

最近我们学了《我们去看海》这首诗,这首诗让我回想到了以前在学校的生活:

刚刚跨入四年级的门槛的那一天,我们相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彼此相识了。那一天我们穿着艳丽的新衣,背着新书包,周围一切都是新的。

刚到新学校,难免会有不适应。这不,我们简直有点胆大包天,竟在课堂上吃口乡香糖,弄得教室都是零食味,地板上都是零食袋......结果被老师发现了,随后自然是一番教导。班主任慈祥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严厉。从此,不管上什么课,我们都不敢再吃口香糖了。

第2篇:文学小说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73-01

数学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的科学。”数学从产生起就与人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之后有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数学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系,它早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人类的语言、科技、建筑、买卖关系、风俗习惯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数学的影响。所有这些与数学有关的社会方面包括数学自身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本质上是研究真理的文化,是充满探索精神的理性文化,是包含真善美的文化。平时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色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使数学知识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更好的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

一、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如一年级数学学习“整数:时,就可以融入数学的产生、数目的出现等数学历史知识。把那些富于趣味性的传说如“大禹治水”以及遥远的生活方式如“原始狩猎”等融入课堂,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数的产生和其发展有初步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数学没有那么高深莫测,都源自于生活,也为下面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又比如”图形“时,就可以模拟人类对图形认识的历史轨迹,如古人看到月亮形状变化,多棱的石头,笔直的树木,平静的湖面而产生了对圆型,菱形,圆柱,平面的认识,进而归纳其概念,并画出它们的形状。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运用图形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把数学历史知识在知识与技能上融入课堂,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视野得到开拓,数学文化素养得到熏陶。

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新的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图形“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原因了。我还从家里拿来了小板凳,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再如学习“年、月、日”时,我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等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一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融入文化色彩的数学课,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二、数学活动要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数学手抄报――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小报设计制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手抄报作品可以由学生创作或搜集资料,自主完成,其中数学小知识、数学难题、数学家及数学家趣闻等内容,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关心数学,热爱数学的热情,也增进同学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数学日记――讲述数学故事。提到日记,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专利,一提到数学,就好像只有做数字、公式、习题。实际上,将日记的书写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接触数学日记,学生记述最多的是自己在超市中,菜市场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数学游戏――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游戏“拼摆七巧板”,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否接触过七巧板,只要接触上了,学生就很快的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快速的拼出给定的图案,而且能自己设计出独特的图案造型,创意无限。再如“巧算24点”是数学知识中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转24点,玩法既有趣又简单,极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孩子快捷的心算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数学文化”要永驻课堂

“数学文化”是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风采,更有助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究与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数学学习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生活。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文化的新设想。要让数学文化永驻校园。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积淀,仅仅靠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数学活动的发展要求,逐步促进和加强数学竞赛的组织活动,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增设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增设讲述数学故事环节和智力活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要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向学生呈现数学文化视角下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

总之,我们相信,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学、溶入活动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学小说范文

一、激发兴趣,训练说话

如果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让他们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想说、敢说、爱说。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说、说好呢?首先应打消学生对说话的畏难情绪,树立起敢于说话的自信心;其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拘一格。如今天早上来学校的路上遇见什么或昨天晚上家里发生什么事等等,学生可以有顺序地说给同学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说,如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做了什么事情等,说的内容可长可短,对于胆怯的学生给以鼓励和指引,以此来激励他们敢于说话,也使他们感到说话并不难。在此基础上,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教师都要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精心设计训练内容,采取多台阶、小坡度、步步高的训练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可以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逐渐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文。说写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注意以对话、品味、表演、感悟等多样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阅读,乐于说话。

二、利用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是丰富的说写素材库,说写训练比比皆是。在学生已有兴趣说话和具备一定词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训练他们观察图画说话、写话。这在低年级教学中运用得最多。低年级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够发达,还不能有条理、连贯地说几句话,常常颠三倒四。利用鲜明的教材插图教给他们看图的方法和顺序,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序可循。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先观察一幅图,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说一句完整的话,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观察几幅连续性的图画,按基本句式和句子排列顺序,如“地、人、事”或“时、地、人事”等说一段连贯的话。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教师还可根据教材插图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精读课文、交流讨论等方法一步步启发学生把话说具体,通过这样训练,学生都能说出内容具体、情节完整的一段文字。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语言积累,训练说话

在语文教学中,再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因此在学生有兴趣说话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掌握基本语言说话能力十分重要。为使学生具备基本语言积累,我把说话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与说话相结合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能使学生从中学习、理解,积累相应的词汇和句子。以《翠鸟》一文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有顺序地说翠鸟的外形特征,翠鸟的外形特征与它捉鱼的本领有什么关系;其次让他们运用课文中颜色鲜艳、小巧玲珑、蹬、飞、叨、贴等词汇复述一遍,这样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对名言佳句和精彩篇章多记忆,多背诵。读书时要精思,遇到疑难要精思,精彩之处要精思,要善于把阅读中汲取的语言文字营养,运用到说话训练中去,使阅读和说话训练互相促进,比翼双飞。

四、以说促写,说写相长

古人云:“言为心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一定要求,将观察事物所得说出来,达到说得明白、具体、连贯。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动笔写打下基础,即怎么说就怎么写。教学中,为使学生说写相长,我做了如下指导:

1.指导构思,包括:第一,布局谋篇。指导学生动笔列出提纲,确定出材料顺序和开头、结尾的方式。第二,想象。指导学生把所写事物的特点或人物活动等带着自己的惑情,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想象清楚,想象完整。如习作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教师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打算写哪一种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再来要怎么写,即如何将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小动物的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2.指导表述,写前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其他学生边听边再造想象,同时分析判断表述人所表述内容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为落笔成章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后评改作文时说自己对别人作文的看法,包括同学遣词造句的功力、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见解以及表达的顺序等。这样,写前“说”,通过“说”构思文章;写后“说”,通过“说”评改作文。对于“由说到写”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不但不会畏难,反而会觉得有趣。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添了习作的趣味性,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写出好作文来。

第4篇:文学小说范文

听!“滴答滴答”,这就是我欢快的足音。看见我们,山河在欢笑,花草也昂起了头,就连那空气,也变得清新湿润。

我,不是七月的雨……

七月的雨怒吼着,与惊涛争鸣,肆无忌惮的掠过大地,人们讨厌它,植物害怕他……

而我,四月的绵绵细雨,温柔的渗入孩子们的衣裳。抚着孩子们的脸。人们期盼我的到来,我来了,我吻着花儿,抱着叶儿,使得他们更加清新,更加迷人。花儿羞红了脸,树儿涩青了脸。我来了,万物都复苏了……

我不是十二月的雨……

十二月的雨,寒冷而刺骨,它来了,尽管不大,可人们能躲的都躲起来了,不能躲的,颤抖着缩在伞里,不时嘴里还冒着烟,庄稼冻得钻进土里。

而我,四月的雨,温暖而无私,我来了,尽管只有几根细线,可人们看了我,都冲了出来;庄稼见了我,钻出碧玉般的苗儿;花朵挺起了腰,荡漾出美丽动人的微笑来迎接我的到来;树林也扬起了手臂,希望给我一个热烈的拥抱。

我陶醉着,幻想着……终于,太阳出来了,我又投入了我那甜蜜的白云襁褓,去孕育我下次的成长之旅!

第5篇:文学小说范文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形象意象 形而上 现代性

雅各布森说:“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某一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①显然,文学性是文学存在的理由,研究作品就必然要探讨其文学性。

“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互文性的。”②“互文性”概念来自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这一术语表示任何一部作品‘应和’其他的文本,或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文本互相关联的种种方法。”③如此看来,它作为一个关于联系的思想,引入文本分析,不仅涉及文本与作家的,更涉及作品与作品的广泛联系。于是,我对于《满都麦小说选》中作品之间存在的“互文性”找到了理论依据,从而为探究满都麦小说的文学性奠定了基础。

一、形象、意象对三位一体世界的建构

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性与汉族文学呈现别样风姿,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在满都麦小说作品选中,这种独特的文学性首先淋漓尽致地在形象意象层面展现。不难发现,作者似乎对“火”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它在系列作品中频繁出现,特别在“三火”——《圣火》《元火》《祭火》最为典型:“不曾打火镰,牛粪火自己着了。火!我们祖先视火为兴旺昌盛的象征……啊!这是预兆,吉祥的预兆。”④为一个承诺苦苦守望了一辈子的老妪,最终在火光中看到了希望。《祭火》更是道出了神圣之“火”的本真:“祖先爷点燃的火种,被祖奶奶吹旺了……火——结束了黑暗愚昧,把光辉灿烂的世界带给了人类。”⑤它是生存、兴旺的象征,是全体蒙民的遗产,需要世世代代守护,永存不灭。

“马”这一意象的塑造描绘,在满都麦的小说中可谓浓墨重彩。马不仅仅是牲畜,更是蒙古人最忠实的朋友,是他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自然宇宙面前,马与人是平等的生命存在,这两种生命心灵相通、配合默契,他笔下的骏马是有超凡脱俗之秉性的。作为由马背托起的民族,自古以来马是蒙古人的宝贝,更是他们的象征。

与此同时,“额吉”这一形象在作品集中更是塑造得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瑞兆之源》中有收留“顽党分子”的遗孀、救助受伤的地质工人李明、义务收留被遗失的牲口并为之寻找失主的苏布达额吉,《雅玛特老人》中孤寂凄苦却满怀慈悲的雅玛特老人,以及《三重祈祷》中那个命途坎坷还终身不忘为亲人祈祷的苏尼特始额吉……仁爱慈祥、勤劳朴实、任劳任怨的额吉,象征的是草原母亲的性格,更是整个蒙古民族的性格。“额吉”这个崇高而尊贵的称呼,凝聚的是这个民族最崇高的品质、最无私的美德。

“火、马、额吉”这三个截然不同的意象,在满都麦笔下却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世界。从形式逻辑的维度看,火是这个世界的本体,具有神性,不仅是民族生存崛起之根,更是天地宇宙生成之源,额吉代表着这个世界的主体存在者——人。如果说从“火”到“额吉”是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转化,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落实的话,那么“马”充当了神与人之间的中介,成为显现于天地自然之间的充满灵性的使者。因为马的存在,人与天地宇宙得以相连,从而使神秘莫测的天地宇宙多了份诗意,同时也给人画上了神性的光环。在作品中流露的这种人的神性,主要体现在额吉身上。

从价值维度看,正是马这一神人之间的中介,成就了平凡之躯非凡的生命,“鞍马就是男子汉的腿,一刻也不能离开;也是他的胆量,伴他远行,在这个黄金世界上,男人能交好运,多会儿也跟他的骏马联系在一起。”⑥因为骑上马,人方能增加威风和勇气;骑上马,人方能跑得更快更远。“人类智慧与马的速度配合默契,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势力,而如愿以偿地拉近了地球空间的距离,打破了原始蒙昧的封闭境界,拓展了展望世界的视野,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⑦正是骏马造就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创下了历史的神话。只是,再伟岸的英雄也是血肉之躯而绝非铜头铁臂,难以超越生死。额吉的孕育却让生命得到延续,使这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兴旺。诚然,人在与天地宇宙的相连中,神性的光辉在额吉身上展现得酣畅淋漓。额吉,不仅以自己的孤弱之躯孕育了这个民族,还要充当拯救者,承受苦难、担当罪恶。

与短暂的生命个体相反,“火”这一宇宙本体,显然是超越时空和生死的涅槃,成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的见证。在《元火》中,透过篝火,“我”看到“那些远古壁刻活起来了,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生活场面”。诚然,这是个不同于现实的、早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他者世界,而“火”这一意象在此不仅仅是祖先传承的香火之源,更是充当了连接两个时空的隧道。透过篝火的彼岸世界,是天堂般的理想之地,“蓝天下无边的旷野和森林密布的山林,以及秋天的草场里成群结队地穿梭嬉戏的鹿、狍、黄羊、盘羊……”、“蒙古包里的火撑子右侧有位光身汉子正在拾掇一副马鞍,火撑子左侧有个女人正在加工奶食……他抱起躺在地上四肢乱蹬的男婴走向女人……女人从男人手里接过仍在乱蹬的男婴,将高耸的塞入男婴嘴。她的眼睛和男子的眼睛,火辣辣地对视着。绝了,这才叫沉浸在爱河之中哩。”⑧人类生命本能的绽放、原欲的呈现,在这最初的自然家园中是纯真的、合理的、美好的。而篝火这边的现实世界中,所谓的文明和道德,却把世间最美的爱情之花扼杀了,甚至把人性之善泯灭了。篝火把逝去世界的幻影重新呈现在“我”面前,引起“我”对现实的反思,乃至对理想的追问——曾经的那个和谐美好又充满诗意的家园如何才能找回?也许,只有火知道答案。

第6篇:文学小说范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叫**,是四(3)中队的文艺委员、数学课代表。我严守校纪班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活泼开朗。我的学习成绩优秀,爱好广泛,一直喜欢唱歌、跳舞。

今天我来竞选的是文艺委员,希望在座各位能给我一个机会,投我一票。我会尽我的能力,集大家的智慧,把每次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让大家在学习紧张的时候,拥有一份轻松和快乐。

我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一直担任班级的文艺委员。我成功主持过班级元旦联欢晚会;在三年级举办的“绿色环保小卫士”活动中,老师让我负责编排的舞蹈节目《娃哈哈》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老师也夸我是她的好助手。

我有一定的演唱才能。我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庆“六一”演出活动,如出色演唱《苏三起解》、《同一首歌》等。今年还多次参加公司举办的纳凉晚会,演唱过《快乐阳光》、《美丽的侗乡》等歌曲,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我有一定的舞蹈天赋和功底。我4岁就开始学习舞蹈,舞蹈经验较丰富,春节、“六一”、国庆节期间,我参加过公司举办的文艺演出,如《金孔雀》、《藏族舞蹈》等。

第7篇:文学小说范文

问题是引发思维火焰的导火索。在新课程下的任何学科课程中,没有问题的教学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问题的设计与提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此,本文拟针对一些典型课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进行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应用性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新课程数学教育理念主张学生应该具有基本的数学应用意识。“课标”在“内容标准”的几个学段中都提及“能运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应相机渗透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在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出示画面:李大爷买了20只羊往家赶。文字说明:他家的长方形羊圈长4米、宽2米,每只羊大约占地1平方米。

师:李大爷的羊圈装得下这么多羊吗?

生齐答:羊圈太小了,装不下。

师:“哦。看来李大爷必须扩大羊圈的面积了。究竟应该增加多大的面积呢?你们能帮李大爷出出主意吗?

这类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并以此为起点,逐步懂得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设计观察性问题,培养学生细致缜密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例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先出示实物钟表,问:“今天我带来了一件东西,你们看,它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出示四幅钟面图(见下图)。

让学生观察从图A到图D后,提出问题:你能分两个阶段看出自己一天在校的时间吗?

通过提出贴近生活的问题,吸引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挂钟上时针、分针的移动情形,再通过动脑思考和简单运算,准确地解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习题对于培养学生细致缜密的观察和思考习惯,很有助益。

三、设计悬念性问题,凸显学生认知不足与新问题之间的矛盾,推动新知识新概念的提出

例如,“百分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问题:谁能一眼看出A、B两杯水哪一杯比较甜?为什么?

问题:这一次,你还能一眼看出A、B两杯水哪一杯比较甜吗?

这样,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百分数”(百分比)的知识已经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要,教师顺势推出“百分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又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开家长会时,你的爸爸妈妈怎样才能在全班同学中很快找到你的座位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因为,孩子的座位是绝大多数家长关注的问题。相信很多学生在家中都曾经尝试着用“第几组第几个”“左边”“右边”这样的语言向家长介绍过自己的座位。但是此刻教师的要求是要“简捷地、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座位。这里边是有学问、有诀窍的。那么?学问、诀窍在哪里?在学生急切的期待中教师顺势引出“数对”的概念,新的、有趣的学习便开始了。

四、设计开放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

开放性问题的优势,是它打破了常规数学一问仅能一答、一问只有一解的僵化和封闭,给学生留出了放开思维枷锁,进行发散思维,探究更优路径的空间。开放性问题反映现实生活或数学情境中的多种变因,使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必然探求某种更成功的策略。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会得到提高。因此,在设计并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问题解决路径及其答案的多元性,给学生思维的开放及想象、联想能力的舒展以更多的机会。

例如,教师手拿一个长方形模型,用手比划模仿剪掉一个角的情形。问:当我剪掉它的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

题中“剪掉一个角”是一个开放条件,剪法不同,结果或许不同。因此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有如下三种剪法:

第8篇:文学小说范文

一、大量的“听”、“读”,为“说”和“写”打好基础

“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快捷方法。“听”的意义在于辨别语音,理解语义,从而立即对听到的内容做出反应,进行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听”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首先是课内教材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常听教师同学的大声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熟悉课文内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背诵。如《草原》这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课文的磁带和悠扬的蒙古音乐,体会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如再能配上逼真的草原风光图,则更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课堂上打好听的基础,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课上的教学更有效率。此外,听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的听课外有声读物,或者多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介,提高对语言的辨别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为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在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应教导学生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其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语的表达和运用,以及词语在不同情境中感彩区别和作用。其次,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课文中不同句式的表达,以及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教授字词句技巧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美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传达的信息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窃读记》一课,教师应带领学生认读“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等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接着,大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最后应让学生体会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对教材内课文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展课内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是个体对思想表达的最直接方式,人们通常将心里所想经过修饰表达出来,达到沟通或交际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等。此外,老师也可以配合教材内容,通过讲故事、开展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学生表达技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更有序地表达观点的能力。如《慈母情深》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同学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亲的辛苦,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对课文中出现的场景进行表演,揣摩作者各种描写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效果。

第9篇:文学小说范文

【关键词】小小说 文学期刊 期刊经营

当代中国,在生活节奏加快与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传统阅读与写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小说应运而生,成为当下生活中的时尚性文体。小小说文体自身携带的诸多文化元素如思想内涵深刻、小中见大、纸短情长,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多元化传媒中有其天然优势,更使它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中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作为一本小小说类文学期刊,如何利用小小说的“小”,发挥“大”作为,本文以《小小说月刊》为例,探讨小小说类文学期刊经营发展思路。

一、借助数字化平台,做好网络阅读与经营的先期介入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文化产品的发展都不是单一、凭借一个媒介能够完成的。网络为期刊内容的销售提供了足够大的存贮能力和足够快的到达受众的渠道。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期刊打破了“期”的概念,期刊的生命并不伴随“过期”而消亡,而是可以借助“长尾效应”实现内容价值的延续,在更长的时间内产生累积效应。《小小说月刊》多年与网络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好的小小说内容在网络空间具有出色的长尾效应,不仅可以为期刊创造长期的持续的效益,同时也为作品传播提供长久的生存空间和传播平台。二是与其它以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见长的期刊比较,小小说类期刊单篇阅读的非连续性更加适合网络阅读的下载需要,且其本身的“去时效性”也为“由刊到网”传播的滞后性,为期刊争取到相对有利的传播机会。

此外,期刊由网下的纸版发行到网上的数字传播,其内在含义不仅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且还是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即由“刊”到“篇”,聚焦内容层面。期刊的网络传播是以“篇”甚至是“标题”为单位,其消费行为发生是以“篇”为计费单位。从这个层面上说,期刊网络传播的“整刊传播”是期刊的在网络空间内品牌与期刊形态的延伸,标题是吸引受众的眼球的关键,导语是指引受众阅读的路标,而单篇文章的内容质量则成为实现网络售卖的根本。分析这一改变,其目的不仅在于透视其所隐含的内容编辑的意义,刊社在编辑刊物时值得注意的内容和要素,而且还通过对内容层面的发掘和研究为刊社提供相关的参照依据,共同探讨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期刊内容编辑、资源整合和刊社经营等问题。

二、以小小说精品资源参与小品、影视短剧、微电影的制作

小小说作品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因取材精确,小小说又有“镜头小说”之称,小小说虽写的是面上的一点,但这个点是在运动展开的,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生活,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正是由于小小说“小”、“新”、“巧”、“奇”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小小说精品资源可以参与小品、影视短剧、微电影的作品制作。国家一级作家、新锐编剧海飞说:“就体量来说,微电影就像小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在他看来,微电影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有了,这个剧本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些年,《小小说月刊》合理开发利用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多次与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合作,推荐优秀小小说并拍摄成微电影;参与 “善行河北·一诺千金”、“善行河北·美丽河北”河北微电影主题大赛等活动。媒体的关注、公众的普遍认可,大大提升小小说月刊杂志社在公众心中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借助手机彩信的形式传播,倡导多维阅读

手机彩信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传媒,它能快速、直接传播各种信息、图像、声音等内容,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成为增强沟通与互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发挥小小说短小精悍、适合快节奏阅读的特点,结合手机彩信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优势,让小小说类期刊与最具有时尚特征的传播工具联姻,共同开拓阅读市场,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发行量的提升。

借助手机彩信的形式传播,《小小说月刊》一是“精彩内容抢先看”,将刊物目录和每期最精彩的内容作为导读,以手机彩信的预告方式直接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目录是内容的向导,导读是内容精华浓缩,通过这种快捷方便的形式,对刊物宣传起到主动传播、广而告之的作用。二是“小小说月刊彩信版”,将彩信内容与刊物内容相结合,将刊物的特色内容翻版为彩信版小小说,用最精彩的图片、最精炼的文字吸引读者眼球,为刊物的阅读开辟出一条崭新、独特的宣传、推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