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小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近我们学了《我们去看海》这首诗,这首诗让我回想到了以前在学校的生活:
刚刚跨入四年级的门槛的那一天,我们相识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有彼此相识了。那一天我们穿着艳丽的新衣,背着新书包,周围一切都是新的。
刚到新学校,难免会有不适应。这不,我们简直有点胆大包天,竟在课堂上吃口乡香糖,弄得教室都是零食味,地板上都是零食袋......结果被老师发现了,随后自然是一番教导。班主任慈祥的目光中多了几分严厉。从此,不管上什么课,我们都不敢再吃口香糖了。
关键词:数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73-01
数学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的科学。”数学从产生起就与人类生产劳动紧密相联,之后有了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之分。数学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系,它早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人类的语言、科技、建筑、买卖关系、风俗习惯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数学的影响。所有这些与数学有关的社会方面包括数学自身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数学文化。数学文化本质上是研究真理的文化,是充满探索精神的理性文化,是包含真善美的文化。平时的数学教学,是学生感受数学文化本色的课堂,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能使数学知识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更好的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
一、要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
如一年级数学学习“整数:时,就可以融入数学的产生、数目的出现等数学历史知识。把那些富于趣味性的传说如“大禹治水”以及遥远的生活方式如“原始狩猎”等融入课堂,不但可以让学生对整数的产生和其发展有初步的认识,更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白数学没有那么高深莫测,都源自于生活,也为下面加减法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又比如”图形“时,就可以模拟人类对图形认识的历史轨迹,如古人看到月亮形状变化,多棱的石头,笔直的树木,平静的湖面而产生了对圆型,菱形,圆柱,平面的认识,进而归纳其概念,并画出它们的形状。这种探索发现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运用图形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把数学历史知识在知识与技能上融入课堂,学生积极性得到调动,视野得到开拓,数学文化素养得到熏陶。
通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数学文化气息,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新的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图形“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屋顶人字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拉链门为什么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小方格等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释其原因了。我还从家里拿来了小板凳,让学生亲自实践,真正的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提炼了数学知识。再如学习“年、月、日”时,我从数学文化的视角捕捉了“年历”所蕴涵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要素,用一张具有文化内涵的年历作为知识载体贯穿于整节课中,将“大月、小月、闰年、平年”等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一在一个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盘活了“年月日”这一原本枯燥、单调、抽象的教学内容。无数次的教学实践,让我充分认识到只有融入文化色彩的数学课,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二、数学活动要渗透数学文化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数学手抄报――渗透数学文化。“数学小报设计制作”能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们的设计热情,激发他们的无限创意。手抄报作品可以由学生创作或搜集资料,自主完成,其中数学小知识、数学难题、数学家及数学家趣闻等内容,充分挖掘了同学们关心数学,热爱数学的热情,也增进同学们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数学日记――讲述数学故事。提到日记,一直被认为是语文的专利,一提到数学,就好像只有做数字、公式、习题。实际上,将日记的书写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更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刚接触数学日记,学生记述最多的是自己在超市中,菜市场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故事。
数学游戏――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结合数学课本的某些内容,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或竞赛,加深或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有利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游戏“拼摆七巧板”,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无论是否接触过七巧板,只要接触上了,学生就很快的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不仅能快速的拼出给定的图案,而且能自己设计出独特的图案造型,创意无限。再如“巧算24点”是数学知识中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一副扑克牌就可以玩转24点,玩法既有趣又简单,极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孩子快捷的心算和反应能力非常有帮助。
三、“数学文化”要永驻课堂
“数学文化”是实现学校优质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别样风采,更有助于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索才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数学文化活动的探究与实施,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数学学习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生活。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数学文化的新设想。要让数学文化永驻校园。一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不懈的积淀,仅仅靠一个月或几个月的时间是很难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要根据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与数学活动的发展要求,逐步促进和加强数学竞赛的组织活动,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要适当增设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增设讲述数学故事环节和智力活动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训练与发展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智慧。要让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我们应与时俱进,用新的数学观,特别是用数学文化视角下的数学观来看待课堂教学,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要素,向学生呈现数学文化视角下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数学的文化修养。
总之,我们相信,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学、溶入活动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数学教育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一、激发兴趣,训练说话
如果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形式单一,缺少变化,必然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说话兴趣,让他们的语言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想说、敢说、爱说。怎样才能让学生想说、说好呢?首先应打消学生对说话的畏难情绪,树立起敢于说话的自信心;其次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拘一格。如今天早上来学校的路上遇见什么或昨天晚上家里发生什么事等等,学生可以有顺序地说给同学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说,如自己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自己做了什么事情等,说的内容可长可短,对于胆怯的学生给以鼓励和指引,以此来激励他们敢于说话,也使他们感到说话并不难。在此基础上,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教师都要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精心设计训练内容,采取多台阶、小坡度、步步高的训练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阅读水平,从一年级开始,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说写结合。刚开始可以只要求他们说句、写句,之后逐渐过渡到说段、写段,最后要求学生加工润色,整理成文。说写结合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同时教师要注意以对话、品味、表演、感悟等多样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阅读,乐于说话。
二、利用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是丰富的说写素材库,说写训练比比皆是。在学生已有兴趣说话和具备一定词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训练他们观察图画说话、写话。这在低年级教学中运用得最多。低年级学生由于思维能力不够发达,还不能有条理、连贯地说几句话,常常颠三倒四。利用鲜明的教材插图教给他们看图的方法和顺序,学生就有话可说,有序可循。教学中,我通常让学生先观察一幅图,抓住图画的主要内容说一句完整的话,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再观察几幅连续性的图画,按基本句式和句子排列顺序,如“地、人、事”或“时、地、人事”等说一段连贯的话。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教师还可根据教材插图中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观察、精读课文、交流讨论等方法一步步启发学生把话说具体,通过这样训练,学生都能说出内容具体、情节完整的一段文字。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语言积累,训练说话
在语文教学中,再精妙的思想,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口倒不出。因此在学生有兴趣说话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掌握基本语言说话能力十分重要。为使学生具备基本语言积累,我把说话训练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与说话相结合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能使学生从中学习、理解,积累相应的词汇和句子。以《翠鸟》一文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有顺序地说翠鸟的外形特征,翠鸟的外形特征与它捉鱼的本领有什么关系;其次让他们运用课文中颜色鲜艳、小巧玲珑、蹬、飞、叨、贴等词汇复述一遍,这样培养学生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扩大学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对名言佳句和精彩篇章多记忆,多背诵。读书时要精思,遇到疑难要精思,精彩之处要精思,要善于把阅读中汲取的语言文字营养,运用到说话训练中去,使阅读和说话训练互相促进,比翼双飞。
四、以说促写,说写相长
古人云:“言为心声。”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一定要求,将观察事物所得说出来,达到说得明白、具体、连贯。这样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为动笔写打下基础,即怎么说就怎么写。教学中,为使学生说写相长,我做了如下指导:
1.指导构思,包括:第一,布局谋篇。指导学生动笔列出提纲,确定出材料顺序和开头、结尾的方式。第二,想象。指导学生把所写事物的特点或人物活动等带着自己的惑情,按顺序一部分一部分想象清楚,想象完整。如习作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教师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打算写哪一种小动物,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再来要怎么写,即如何将这种小动物的特点和自己对这种小动物的感情准确鲜明地表达出来。
2.指导表述,写前让学生口头叙述观察到的事物,并谈出对所叙事物的看法或见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其他学生边听边再造想象,同时分析判断表述人所表述内容存在的问题,共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为落笔成章打下良好的基础。写后评改作文时说自己对别人作文的看法,包括同学遣词造句的功力、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见解以及表达的顺序等。这样,写前“说”,通过“说”构思文章;写后“说”,通过“说”评改作文。对于“由说到写”这样的作文训练,学生不但不会畏难,反而会觉得有趣。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增添了习作的趣味性,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写出好作文来。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说稿 篇【1】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了。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小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我们小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世纪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高唱国歌,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了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说稿 篇【2】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当代的青少年有理想,有热情,他们向社会寻求理解和信任,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在这变革和迅猛发展的时代,真正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青年,毕竟是少数的。为什么许多青年还在理想与现实的十字路口上失意徘徊,落伍为生活的弱者?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地认识礼仪与形象的重要。
浑圆瑰丽的梦想,固然充满了鲜活的诱惑,但创造精彩的过程,更会滋养你不屈不挠的创造情怀。一个商人靠着自己坚韧的毅力而取得的成就,他的成功与礼仪、形象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生最幸福最壮美最起伏跌宕的动人乐章。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还记得俄国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赫尔岑曾经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礼仪,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学识都重要。”正确认识形象的重要是获得成功的基石,想想那些事业上的成功者,哪个没有自己的“光辉形象”?世界球王贝利,开始踢球时,有一次上台自我介绍,由于衣服穿戴搭配不得体,人家骂他“黑货色搞不出什么名堂,连最基本的形象也处理不好”,这句话给了他很大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一边刻苦训练,一边美化自己的形象,即使走在街上看到镜子也要把衣装整理一番。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驰骋五大洲的世界超级球星,成为人们崇拜的足球英雄。可见礼仪和形象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同学们,激烈的社会竞争不允许我们停留于顾影自怜之中,让我们“学好礼仪,美化形象”,努力用双臂构建自己的人生大厦。
小学生文明礼仪演说稿 篇【3】我们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也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小学是××市的重点学校,(……荣誉)。我们一贯引导学生学习“规范”,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少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我校已经有××年的历史了,(……开展的活动);从而达到以人为本,提高师生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育人兴校的目的。
一、学习“规范”,让“规范”深入人心。
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规范”。为此我就”规范”向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 一是在开学典礼上,利用“开学动员”和大幅标语对“学规范,学做人”这一教育中心进行宣传,营造教育气氛。 二是每周升旗仪式利用国旗下讲演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规范”的系列讲演,让学生学习礼仪常规和待人接物的原则,使“规范”深入人心。 三是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周教育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周分重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学习教育,使“学规范”更细致,更深入。
二、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运用“规范”待人接物,我们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训练。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优美环境的好处,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号召各班成立“义务清扫突击队”,对校园的清洁卫生天天坚持清扫,让学生人人参与义务清扫,人人分享劳动成果,人人从劳动中受到教育,人人都不忍破坏自己亲手创造的干净环境,人人都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维护环境卫生,成为自己的事。 同时,学校德育处还实行了教室卫生、过道卫生、公地卫生各班责任包干的办法。各班负责清扫、维护、保洁。除红领巾监督岗每天两次检查外,德育处还每周不定期突击检查,发现问题取消本周卫生流动红旗。
三、争当文明小卫士,形成良好的文明竞争风气。
在整个“学做文明礼貌小学生”活动中,“争当文明小卫士” 一直贯穿始终。 “文明小卫士”的争当,必须是通过自荐、班级核实、大队部批准三个程序。也就只要自己认为自己符合一个“文明小卫士”的标准就可自己到大队部自己推荐自己当文明小卫士,不必要同学选举,不需老师推荐,只要大队部到班级核实,文明行为基本属实,即可当上文明小卫士,然后担任红领巾监督岗执法工作。
一、善于联想,“触类旁通”
这里所说的“联想”,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完成教学任务,暂时中断教学主线,由此及彼,有机地切入一些学习内容和活动片段。通过联想,或扩充教材中某个知识点的含量,或引入作品的背景材料,或穿插有关的科技、自然知识,或朗读相关的诗词、文章……适当联想,善于联想,可丰富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激情;亦可活跃教学气氛,愉悦学生情感,可谓一举三得。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之王熙凤出场时,先让学生仔细品读有关文字,了解作者对王熙凤的刻画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并通过对先声夺人的出场,服饰的铺陈,容貌的描画(让学生板画其眉、眼),接见黛玉的一笑一哭一喜的刻画的品析讨论,使同学们对王熙凤的性格特征达成共识:泼辣能干、工于心计、八面玲珑、机变逢迎、圆滑世故。至此,人物形象基本眉目清楚,文学鉴赏活动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但如果我们展开联想,联系《红楼梦》其他章节中(如第十二、十三、四十六、六十八、六十九回等)对王熙凤进行刻画的文字,我想学生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及《红楼梦》特定的创作方法会有更深的理解。试以十三回“秦可亲卿死封龙禁尉,王熙凤协理荣国府”为例,秦可卿死后,贾珍来荣国府请示王夫人,恳请王熙凤帮助打理荣国府,王夫人变找王熙凤商量,凤姐道:“有什么不能的,外面的大事大哥哥已经料理清了,不过是里头照管照管,便是我有不知道的,问问太太就是了。”凤姐虽然在家中已经掌握了财政大权,但还未处理过丧葬之事,巴不得讨了差事,好卖弄自己的才干,足见其精明、贪权、强干。而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凤姐笑里藏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特点。尽管如此,熙凤还是免不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由此学生不难悟出整部《红楼梦》,一开始就对王熙凤的性格通过特别的肖像、特别的言行进行了界定,对其一生的命运给予了暗示。而这为学生解读其他人物指点了迷津。再如教学《守财奴》中队葛朗台抢夺梳妆匣的动作描写:“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时,可结合心理学知识“人一旦受到强烈刺激,就会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动作”来进行分析,葛朗台当时76岁,按常理,应是步履蹒跚,而现在竟做出如此高难度动作,只是因为他受到了金子的强烈刺激。然后再顺势联想到李广射石、武松打虎故事,地震中父母举起2吨重水泥板保护女儿的事例,那么学生对葛朗台那种爱财如命,嗜金如狂的本性便会大为震惊,从而产生厌恶和排斥之感。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教学活动中想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做到游刃有余,教师自身必须拥有渊博的学识,拥有一井水甚或是一江水;要想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室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不为本是真。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追求新知,不断更新旧知,不断涉猎艺术精品,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重视比较,深化鉴赏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鉴赏。刘勰云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必博观。”(《文心雕龙·知音》),较高的审美鉴赏力离不开对艺术形象的多次比较鉴赏实践,做到博观与精取、求同与比异相结合。
比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把几篇作品横比,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代作品纵比,可以把同一系列人物类比,也可以把不同时代不同面貌人物对比……
还以“葛朗台”为例,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时,当那“十字架烛台和镶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中,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窥视到葛朗台的内心世界,这是个地地道道的贪婪成癖且至死不变的守财奴,他生存的唯一目的就是攫取金钱、占有金钱。无独有偶,《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临死未死,只伸两指,直到其妻悟其意,挑灭一茎,才“放心”断气,用笔省俭,却逼真的写出了一个十足的吝啬鬼的典型形象。一中一西两相比较,也更让学生明白两人虽国别不同,生活时代不同,但同样罪恶的社会土壤滋生出两个异曲同工的吝啬鬼,从而激发学生对罪恶时代、丑陋卑劣人性的痛恨之情。
再如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可将杜十娘与刘兰芝、杜丽娘稍作比较,杜十娘不动声色地把自己多年攒积的财宝悄悄寄存到姐妹家中,又不露痕迹地安排了众姐妹临别送行的场面,把日后赖以生存的财物转移上船,可以说她有刘兰芝的处事周密、用情专一,却超越了刘兰芝的柔弱无奈,更多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对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她兼备杜丽娘的情怀,有叛逆精神,更具有现实的果断行为,她对生活的主动把握和竭力改变不幸命运的自觉性、独立性,正是逐渐兴起的市民阶层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朦胧民主意识的集中体现,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其他如阿Q与陈奂生、祥林嫂与水生嫂等亦可作如此比较。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
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
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
六、作业
一、听话、说话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应厚此薄彼。但是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抓住这一年龄段,从训练口头语言入手,加强听说能力和良好语言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现代生活、学习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活动中,听话和说话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人机对话将成为一种新的交际方式。因此,抓紧、抓好学生听说训练,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听说能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3、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听人说话,要理解内容、抓住要点,离不开思维活动: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仅要想清楚说些什么,还要组织好语言,也离不开思维。所以,听说训练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口头语言要求有更高的应变能力,这就必然促进思维灵敏性、准确性的发展。
二、小学阶段听话、说话的训练过程
1、在低年级专门开设说话课,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听说训练。而低年级的听说训练,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以他们熟悉的学习、游戏、生活为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引起听说的话题,训练学生能听明白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养成认真听话的习惯,练习说一段完整、连贯的话,口述一件简单的事。
2、中高年级的听说训练,要在低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在听的方面,中年级要能听懂程度合适的讲话和少年儿童广播、电影、电视等中的对话。到高年级要能听懂别人的讲话。在说的方面,中年级要能清楚明白地口述一件事,到高年级能当众做简短的发言。简短发言,不能只是三言两语,应该是不少于一两分钟,这是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说话能力应该达到的水平。
三、听话、说话训练的主要方式
1、看图说话。(1)要选好图画。听说训练用的图画,内容应该接近儿童生活的实际,富有情趣,以便于他们进行联想,展开想象,以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发他们说话的愿望;图意要明确,使学生能抓住主要内容;画面的色彩要鲜明,线条要清楚,富有儿童情趣。(2)要设计好教学的思路。看图说话一般按“观察――理解――表达”的思路进行训练。教学过程中,先从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入手,指导他们按一定顺序、全面、细致地观察,再要求他们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把内容说出来。
2、听故事说话。小学生特别爱听故事,因此教师所选的故事还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能引起、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为了更有效地通过听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中高年级,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对故事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或练习续编、改写故事等。
3、创设情境说话。教师应该为学生巧妙创设听说情境,如模拟接待客人、借书、购物、打电话等,然后根据环境进行练习,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品投入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一鸣惊人。
一、大量的“听”、“读”,为“说”和“写”打好基础
“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快捷方法。“听”的意义在于辨别语音,理解语义,从而立即对听到的内容做出反应,进行语言的沟通与交流。“听”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首先是课内教材的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经常听教师同学的大声朗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熟悉课文内容,便于学生对课文的记忆、理解和背诵。如《草原》这篇老舍先生的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课文的磁带和悠扬的蒙古音乐,体会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如再能配上逼真的草原风光图,则更能让同学们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课堂上打好听的基础,可以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课上的教学更有效率。此外,听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的听课外有声读物,或者多借助广播、电视等媒介,提高对语言的辨别能力,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范围,为语文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在阅读的教学中,老师应教导学生进行语言素材的积累,其中,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语的表达和运用,以及词语在不同情境中感彩区别和作用。其次,应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课文中不同句式的表达,以及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在教授字词句技巧的同时,教师应注重引领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律和美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传达的信息或知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如《窃读记》一课,教师应带领学生认读“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等词语,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接着,大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最后应让学生体会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表达感情的方法。此外,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对教材内课文进行补充和延伸,拓展课内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说写能力
“说”是个体对思想表达的最直接方式,人们通常将心里所想经过修饰表达出来,达到沟通或交际的目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如朗读课文,回答问题等。此外,老师也可以配合教材内容,通过讲故事、开展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学生表达技巧,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更有序地表达观点的能力。如《慈母情深》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同学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母爱的深沉与宽广,感受母子间的深厚感情,体会文中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饱含的深深的母爱。如“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中,让人感受到母亲的辛苦,给人以深深的震撼。教师还可以组织同学对课文中出现的场景进行表演,揣摩作者各种描写的用意和所要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小小说 文学期刊 期刊经营
当代中国,在生活节奏加快与高科技发展的影响下,传统阅读与写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小说应运而生,成为当下生活中的时尚性文体。小小说文体自身携带的诸多文化元素如思想内涵深刻、小中见大、纸短情长,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多元化传媒中有其天然优势,更使它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中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作为一本小小说类文学期刊,如何利用小小说的“小”,发挥“大”作为,本文以《小小说月刊》为例,探讨小小说类文学期刊经营发展思路。
一、借助数字化平台,做好网络阅读与经营的先期介入
在现代社会,任何一种文化产品的发展都不是单一、凭借一个媒介能够完成的。网络为期刊内容的销售提供了足够大的存贮能力和足够快的到达受众的渠道。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期刊打破了“期”的概念,期刊的生命并不伴随“过期”而消亡,而是可以借助“长尾效应”实现内容价值的延续,在更长的时间内产生累积效应。《小小说月刊》多年与网络的合作经验告诉我们,一是好的小小说内容在网络空间具有出色的长尾效应,不仅可以为期刊创造长期的持续的效益,同时也为作品传播提供长久的生存空间和传播平台。二是与其它以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见长的期刊比较,小小说类期刊单篇阅读的非连续性更加适合网络阅读的下载需要,且其本身的“去时效性”也为“由刊到网”传播的滞后性,为期刊争取到相对有利的传播机会。
此外,期刊由网下的纸版发行到网上的数字传播,其内在含义不仅是期刊传播方式的变化,而且还是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即由“刊”到“篇”,聚焦内容层面。期刊的网络传播是以“篇”甚至是“标题”为单位,其消费行为发生是以“篇”为计费单位。从这个层面上说,期刊网络传播的“整刊传播”是期刊的在网络空间内品牌与期刊形态的延伸,标题是吸引受众的眼球的关键,导语是指引受众阅读的路标,而单篇文章的内容质量则成为实现网络售卖的根本。分析这一改变,其目的不仅在于透视其所隐含的内容编辑的意义,刊社在编辑刊物时值得注意的内容和要素,而且还通过对内容层面的发掘和研究为刊社提供相关的参照依据,共同探讨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期刊内容编辑、资源整合和刊社经营等问题。
二、以小小说精品资源参与小品、影视短剧、微电影的制作
小小说作品人物少,情节简单,但小而精,微而妙,以微观反映宏观,现实感强。因取材精确,小小说又有“镜头小说”之称,小小说虽写的是面上的一点,但这个点是在运动展开的,小小说往往从一个画面、一组对比、一声赞叹、一瞬间之中,捕捉生活,表现出一种新的思想,可以称作影视中的“镜头”。正是由于小小说“小”、“新”、“巧”、“奇”的显著特点,决定了小小说精品资源可以参与小品、影视短剧、微电影的作品制作。国家一级作家、新锐编剧海飞说:“就体量来说,微电影就像小小说,情节紧凑,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在他看来,微电影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故事有了,这个剧本就成功了一大半。
这些年,《小小说月刊》合理开发利用优秀的小小说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多次与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合作,推荐优秀小小说并拍摄成微电影;参与 “善行河北·一诺千金”、“善行河北·美丽河北”河北微电影主题大赛等活动。媒体的关注、公众的普遍认可,大大提升小小说月刊杂志社在公众心中的认知度和忠诚度。
三、借助手机彩信的形式传播,倡导多维阅读
手机彩信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传媒,它能快速、直接传播各种信息、图像、声音等内容,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成为增强沟通与互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发挥小小说短小精悍、适合快节奏阅读的特点,结合手机彩信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的优势,让小小说类期刊与最具有时尚特征的传播工具联姻,共同开拓阅读市场,从一定程度上带动发行量的提升。
借助手机彩信的形式传播,《小小说月刊》一是“精彩内容抢先看”,将刊物目录和每期最精彩的内容作为导读,以手机彩信的预告方式直接发送到用户手机上。目录是内容的向导,导读是内容精华浓缩,通过这种快捷方便的形式,对刊物宣传起到主动传播、广而告之的作用。二是“小小说月刊彩信版”,将彩信内容与刊物内容相结合,将刊物的特色内容翻版为彩信版小小说,用最精彩的图片、最精炼的文字吸引读者眼球,为刊物的阅读开辟出一条崭新、独特的宣传、推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