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家务劳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并拓展德育新途径,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文化、娱乐活动当中,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校在认真总结以往寒假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调整了今年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网上拜大年”和“六个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过一个既饱含亲情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寒假,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温馨亲情,体验生活乐趣,了解社会、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扬正气。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具体落实。
假期前,学校对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了工作布置。各班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每班自身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活动安排,同时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指导。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夯实此项工作,学校在放寒假典礼上就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了专项安排部署。我校的寒假实践活动作业共分为3块:即以读书积累为主题的书香作业、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作业和以强身健体为主题的体育作业。其中,“书香作业”以阅读文学书籍、诵读经典诗文,搜集、背诵春联,写读书笔记为主。“品德作业”?与父母沟通交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要体现在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细味父母的唠叨,亲自为父母献上自己的感恩行动:有的帮父母做家务活,有的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有的为父母敬一杯感恩酒,有的为父母泡一杯感恩茶,有的给父母送上自制的感恩礼物,说一些感恩话等;?“网上大拜年”主要体现在一拜壮丽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英雄模范,五拜恩师父母,六拜亲朋好友。“体育作业”是让学生每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运动1小时,每天了解一些体育知识,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实践活动作业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了活动记录卡片,并将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等以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做好监督。
三、活动效果非常明显,社会整体反响较好。
(一)书香作业
春节是学生们积累春联、诗词和读书的最好机会,活动中学生受益终生的收获,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从假期阅读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假期阅读积累情况,大部分学生读中外名著三本左右,春联积累十幅以上,背诵诗词十首以上。同学们在家的表现也令家长十分欣喜,他们一个个“钻进”了书中,成了“小书迷”,变成了“小书虫”,成了家庭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品德作业
1、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孩子除了在学校以外,极少在家里参加各种劳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可以说非常匮乏,这次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给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机会。
通过自己做菜、打扫等,学会去面对困难和失败,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让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增进了亲子感情。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
自行完成。因此,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设身处地的结合情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堂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3、改变了学生自我评价,给学生一个转变劳动观念的契机。
通过活动,家长对子女做家务的态度改变了,学生对家务劳动的态度也改变了。有的家长说他们平时只重视自己子女的学习和娱乐,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他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从孩子的反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觉得参加家务劳动真辛苦,但同时体验了当一家之主的不容易。从父母评价来看,他们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他们觉得这样和子女一起参与活动、一起交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家长的艰辛付出。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很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们:孩子长大了!知道体谅关心父母了!看着他们溢于言表的表情,我们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爱在悄悄蔓延??活动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进了知识。
4 、让学生懂得了关爱和责任。
“网上拜大年”活动期间我校千名学生通过祝福语、献花等形式,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对恩师和父母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尽情抒发爱的情怀。
(三)体育作业
[关键词]惰性 惰性心理 学生
惰性是广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在某种环境和某种消极心态的支配下,产生的一种懈怠、懒惰的思想和行为。受这种心理现象的支配,学生做任何事都拖沓、“懒”于去想、去做,或者逃避,甚至置之不理。
通常来说,惰性心理的产生才导致出现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表现出来的放松、懒散、懈怠以及漠视情绪,能发现问题却不愿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消极心理状态。久而久之会使人逐渐失去创新的思维能力,而且会导致整个人对消极情绪的“免疫力”下降。
惰性思想袒护着惰,惰又滋长着惰性思想。学生惰性的存在严重影响到他思维的发展,知识的积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理想的实现。正确认识和研究学生的惰性心理,对加强其教育,培养新型人才有重大作用。
一、学生惰性心理形成的原因
学生惰性心理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条件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在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家务和学习上对一些工具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总认为机械劳动可以替代一切手工。甚至认为只有利用机械才能做事,才能将事做得完美。从而懒于动手、动脑,这样极大的抑制了孩子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散思考能力。其次,学生的心理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不是干活的料,为孩子包揽一切“工作”,使孩子得不到劳动实践和动手、动脑方面的锻炼,也正是这样影响了孩子正确的劳动意识,让孩子的惰性心理在思想上有了依靠。再有就是生活圈内的人的生活习惯也直接影响着孩子。青少年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尚处在学习的阶段,容易形成对周边生活人群的效仿,老师及家长如果做事拖沓,不能说到做到,孩子必然会加以效仿。总结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情绪惰性。学生或家庭等外界环境的影响,或因个人非正常心境的影响,或因大脑皮质的兴奋周期处于低潮的影响而产生的惰性。这通常时间较短。当影响情绪的事件过去之后马上就能恢复正常,惰性也不随之消失。二是疲劳惰性。这是在学生的学习紧张或家务劳动过多时出现的。这时,思维困乏,精神涣散,精力不集中。热衷于自己的爱好,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对于主要事物只是应付,在学校时表现出作业敷衍和拖拉。三是习惯惰性。由于缺乏严格要求,长期懒惰敷衍而形成习惯。这种惰性具有顽固性的特点,一般表现在家庭富裕,娇生惯养或好说好动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四是生理惰性。这是因身体有病,生理发育不全所表现出来的惰性。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表现在少部分有生理或身体负病的学生身上。
二、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1.心理自卑,不自信。学生表现出自我迷失,怀疑自己的能力,大多由于生理惰性引起,长期的失败心态加上缺乏表现机遇就会让学生形成“照猫画虎、照本宣科”的生活学习方式。宁可和别人一起错也不愿出一把风头。
2.思想懒散,甘守平庸。对学习生活不肯下苦功,懒得动脑、动手;对学习上遇到的难点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遇到问题爱找客观原因,推卸责任,得过且过,安于现状。
3.自以为是,盲目自满,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事物,以为自己处在“高位”,盲目地乐观与自信,沉湎于过去的成绩上,不思进取,不愿接受新的学习方法甚至对新事物产生抵触情绪,采取逃避或排斥。
4.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把所有事物都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胆小怕事,不敢创新,总走“套路”“老路”,学习模式化,人格奴隶化。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无论是什么事情、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惰性心理也不例外,它的存在与发展为学习实践制造了障碍,滋长了学生的“懒惰”性格特点,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另一方面惰性也可能促进科技进步。因为惰性心理的人在参加劳动实践中往往“投机取巧”,将本来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这样才有了发明创造,从而促进了科技进步。
三、学生克服惰性的方法
1.形成良好的习惯,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遇事后马上动手,行动起来,不要让大脑产生不置可否的念头,不给自己留一秒钟的思考余地。
2.制定一个良好的作息时间表,并按照作息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执行。时间尽可能细化到小时到分,把复杂的事情变成一些小的、互不相关的、可以按部就班来完成的事情,这样就更容易把事情办成。
3.父母在假期里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并要求他对自己的自由负责。有必要的话,应用心设计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欲望。
4.教师做表率,严格要求,强化危机意识,投之以情,晓之以理,创造良好的竟争氛围。
5.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课外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融入其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
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动阅读;感悟性培养
引言
多年来,传统语文教育模式始终以教师为主导,以传递知识和传递价值为主,在很大程度上,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模式有五个阶段的模式: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复习和课后作业。尤其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阅读或者学生阅读,之后就是分段教学,提炼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然后是课后作业。这样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种禁锢,教师课堂教学没有新意,学生自然难以获得新的启发和感受。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正好体现了如今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及其与时俱进,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环节中去,逐步培养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课题的引导者,同时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民主以及合作与对话关系。与此同时,《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本文从阅读入手,倡导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转变教学观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教法和学生的能力培养的双重建构。
一、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课文教学要以‘读’为本,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精读细思的习惯。”[1]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学生的阅读时间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回家承担着各种各样的家务劳动,有效阅读仅仅限于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在内容上也仅仅限于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至于大纲规定的阅读书目,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学生手上也没有这些书籍。如何实现由被动的阅读为主动的阅读呢?
首先,学生的阅读基于自己原有的思想和知识,阅读体验是建立在自己的体验基础之上,对文章进行综合分析和把握,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课文,才能做到有所收获和体会;对于教师来说,引导学生可以多角度进行,比如在教《陋室铭》的时候,可以从文章的环境、文章的房间布置情况和文章里的人物等角度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地分析这篇文章的形式、语言和思想内容等。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文中所体现的“唯吾德馨”的道德情操对我们有何启示,我们今天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是否需要这种淡泊名利、热爱生活的追求呢?在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讨论辍学问题,让学生们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实现阅读和体验的理解重构。
其次,要充分发挥泛读的作用。泛读并非随意地阅读,而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浏览,结合语文课本后面的制定书目,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相关书籍或者组织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是补充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也能实现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泛读的要求在于大概浏览主要内容或者了解书籍的基本思想或者大致情节就可以了,因此对于读不懂或者内容太多的书籍不作深入的阅读,由于中小学时间比较紧张,不允许进行深入、耗时的阅读,因此泛读只是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主动阅读的培养离不开关注学生的兴趣。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阅读的首要动机,对于不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学生很难真正意义上去精读或者反思性阅读。学生有着阅读的欲望,就会主动去接触各种课外读物,尤其是制定书目中的名著经典,教师也可适当推荐一些文学名著。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不妨开设名著阅读课,充分利用学生手上的名著,在课堂上阅读,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和点评学生阅读的名著,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与同学分享感受,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阅读。 转贴于
二、变刻板分析为悟性培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那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的刻板模式,无异于给学生一种机械式、填鸭式的教学,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悟性的目的。悟性培养决定着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个性成才的关键。“感悟性阅读教学在于使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提升生命的价值,从而使生物学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意义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2]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首先,要把阅读与思维紧密结合。古人讲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古人所强调的心到就是强调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决定了学生阅读的有效性,也决定了学生阅读后的总结与提炼,对于文章背后的含义是否能准确地把握,直接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否。
其次,要把阅读与想象紧密结合。想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分为随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有意想象的能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想象能力,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把文章的场景再现在脑海里,或者口述这种经过想象的场景。比如“社戏”中偷吃罗汉豆的描写:“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搓着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场景进行充分想象,并口述这种欢乐的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故事的现场,从而实现理解和感悟的深入。
再次,要把阅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想起来。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之上,通过联想实现对于生活的理解重构。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进行比较,从而对于文章中的内容产生更多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实现培养学生悟性的教学目的。
三、变以训练为主为以积累为主
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想象就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训练,把语文训练简单归纳为音、字、词、短语、句子、段落和篇章。这种划分在小学阶段是有其一定道理的,但是在中学语文阶段则过于简单化和模板化。我们强调,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这种简单化的语言训练转变为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积累教学。
积累就是一种积淀,一种长期形成的习惯。《汉书·叙传上》:“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之业,然后精诚通於神明,流泽加於生民。”由此可见,积累是强调主动性和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文积累有很多方面,其中,阅读和写作算是其中之重。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是在阅读和写作的积累中形成。古人的私塾里被描写为常常有朗朗之声传出,这是在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然而,如今让学生背诵课文已经很难了,首先是学生的阅读途径的多样化,大众媒体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各种诱惑也阻碍着学生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书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是如今所有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无论是欣赏诗歌还是散文,还是小说,要求学生从感情上、艺术手法等方面去感悟文章背后的深层意蕴,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提倡阅读的感悟性积累。从泛读到阅读,从阅读再到积累,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得到提高,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
此外,语文教学中不仅阅读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在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方面也是重中之重,在阅读中注重记录自己心得体会或者写日记等方式来积累知识,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通过写作,不仅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也内化了阅读的积累。因此,读写结合是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我们现代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无论是报纸、杂志还是广播电视每天都在为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中的信息,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可以利用多媒体把大众传媒中有用的信息进行组合,为学生展示一个全方位的阅读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人生体验,也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积累渠道。同时大众传媒中的“视听阅读中也有一部分广告词极富语言张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培养语感,让学生的心灵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接受创新意识的碰撞,激起学生心灵的倾诉的渴望。”[3] 转贴于
结语
语文学习就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新课标提倡的语文教学中的多方面、多渠道的阅读体验以及语言的运用,就是为了让语文教育回归到实践运用中去。因此,阅读由被动阅读转为主动阅读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只有认识到主动阅读的意义才能有效实施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同时,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泛泛分析并不能适应如今信息更新过快的要求,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是面对各种信息的一种重要考验,能否快速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是今天信息时代给我们的教育提出的一个难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单纯的训练并不能达到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目的,只有综合各种方法才能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的重构。
参考文献
[1]张美珍.更新阅读理念 培养主动阅读的习惯[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1):43.
关键词:高校女辅导员 心理健康 心理压力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230-02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战斗在大学生思政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人生导航”的重要职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层次也愈加复杂,这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女辅导员,由于其独特的工作角色及工作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受到来自社会传统观念、高校、家庭等多方面影响,女辅导员既要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还要为个人成长等问题担忧。因此,加强对高校女辅导员的心理压力问题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1 高校女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1.1 事务性工作多,工作内容界定不明显;学生多元化,工作要求高
作为高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不仅担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由于辅导员的工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延续性和无边界性,经常需要在正常上班时间外加班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工作,这对辅导员的统筹协调能力要求较高。与男性辅导员相比,女辅导员多偏重于感性思维,其细腻的情感思维更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但是,当复杂的工作来临时,女辅导员往往缺乏男性辅导员的统筹帷幄和果断决策的能力,易在工作中顾此失彼,影响工作成效。
此外,面对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思想复杂,个性鲜明,社会化严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面对突发事件,女辅导员往往缺乏自信,掌控能力不强,无法做到临危不乱,更多地显出焦虑情绪,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生活。
1.2 传统性别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束缚
当前阶段,传统性别文化对两性社会角色认同和行为期待的不平等,也对高校女辅导员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随着辅导员队伍日趋年轻化,女性辅导员往往面临着新的家庭角色的适应期。对于现阶段为数众多的年轻女辅导员来说,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在此方面最是考验她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女大学生到青年女教师,再到妻子、母亲,女辅导员不得不接受自身角色的极大转变,每一次角色的转变,除了不断增加她们肩膀上的责任外,不可避免地对她们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冲击。因此,受传统观念影响,她们不仅要承担和男辅导员同样的事业压力,做好学校里的本职工作,同样也要求她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自己的家庭上,赡养老人、教育子女和从事家务劳动。在繁琐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高校女辅导员更容易身心疲惫,如果长时间无法调节情绪状态,于身心不利。
1.3 个人成长的压力
一方面,女辅导员在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下步履维艰。目前,我国高校选聘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反映了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的同时,也说明辅导员的竞争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让自己在工作领域内更加突出,女辅导员在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参加各类培训,考取各项证书,提高学历,,职位晋升,处理人际关系,创新开展学生工作等,否则无法适应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也指出: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而实际情况却是,多数辅导员入职前专业方向五花八门,入职后发展方向不明确。再加上平时被日常事务性工作占据大量时间,很难静下心来进行论文的撰写和科学研究,也没办法尽早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而对于女辅导员来说,走职业化、专家化之路,就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另一方面,女辅导员个人晋升意愿很难实现。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流动性越来越小,院系学工口的领导岗位少之又少,因此从辅导员岗位转岗或是晋升特别困难,对于女辅导员尤其如此。面对有限的机会,管理层更多的是考虑辅导员自身的承受能力和工作时间,在这些方面,女辅导员相比男辅导员有着不可弥补的差距,尤其是年轻女辅导员的漫漫产假更是断送她们升迁的重要“凶手”。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渺茫的希望,女辅导员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长期得不到工作的满足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倦怠情绪和压力。
2 对策分析
高校女辅导员存在的心理压力问题是内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要缓解这一压力,既需要高校、社会和家庭给予支持和帮助,也需要女辅导员自身努力。
2.1 高校
学校应加强人文关怀,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方式。在建立评价考核机制之前首先要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范围,通过建立学生事务中心等方式把部分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由专门培训过的学生团体来负责,从而既达到锻炼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降低了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强度,使辅导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评价机制则应充分考虑女辅导员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情况,各项考核指标务必做到公平、公正,为女辅导员营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并给以她们进取的动力和希望。整个考核也应注重过程化评价,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辅导员,在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及时肯定的同时,也能指出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达到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目的。
此外,对女辅导员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如重视女辅导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开展各类文娱活动,促进她们积极释放工作压力;建立健全的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有效的开展心理咨询;提供专项培训机会,让女辅导员了解和掌握情绪管理和调节的方法及策略,在不良情绪出现时,能利用已有知识改善自己的情绪,减少不良情绪的影响。通过实行辅导员岗位轮换、外出挂职锻炼、兄弟院校学习等制度,优化女辅导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帮助她们更好的自我成长。成立辅导员协会,为辅导员搭建沟通交流的良好平台,让辅导员能够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共同讨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既有助于提升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很好地缓解辅导员的不良情绪。
2.2 社会
社会作为监督者角色,应该给予较宽容的评价系统,提供更多社会支持,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地位。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宣传辅导员在高校育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提升辅导员工作乐趣感和职业满意感,增强其职业自豪感以及认同感。
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有义务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内的表现和应付的职责,也应该尽可能地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内容和权责。在此基础上,不应一味地苛求和责难辅导员,把所有问题和责任全部推给辅导员,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共同承担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对错。同时,还要对辅导员表示足够的尊重,不能随意拿辅导员撒气,也尽可能地为辅导员保留充足的校外休息时间和私人空间,不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
2.3 家庭
家庭作为女辅导员的坚强后盾,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女辅导员能够安心工作,调整心态适应好各类角色,达到良性循环,最终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游刃有余。在此方面,学校工会也可适当做些努力,如邀请女辅导员家属进行座谈、去女辅导员家中慰问访谈等,一来帮助辅导员家属深入了解和体谅她们的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从而促进家庭关系和谐;二来可以酌情帮忙解决女辅导员家中的困难,为她们安心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
2.4 个人
在纷繁的工作中有效缓解自身压力,除了依靠上述外在环境的支持外,更多的需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实现。
2.4.1 营造积极心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女辅导员在认真工作的同时,应对岗位的特殊性有清醒的认识,学会分清压力来源,营造积极的心态,乐观面对工作。同时,应及时体察自己的情绪,丰富自己的情绪管理经验,学会不断给自己减压,让不良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善于从学生的小小进步中体会到快乐。此外,还应当提高自身对工作压力的承受力,寻求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点。
2.4.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女辅导员在工作之余要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地扩大人际交往,形成各种层次的朋友圈,学会与身边的人交流思想、情感,增进相互间的沟通理解,使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及时得到排解。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从中得到收获,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充实惬意。
2.4.3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业务水平
根据社会发展新形势,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结合所带学生的特点,善于从各项工作中积累总结,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并锻炼自己从多角度看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有效管理时间,让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2.4.4 细化角色任务,增强自我满足感
人的精力有限,作为女性辅导员,更是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根据不同时期的状态确定各时期的侧重点,合理规划安排,细化角色任务,制定具体可施行的小目标,既减少因时间、精力有限等引起的冲突,也避免大目标带来的无成就感和焦虑感,并能经常保持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平衡。
2.4.5 明确个人定位,完善职业规划,提升科研水平,形成职业自信
在制定职业规划时,女辅导员首先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多个职业目标。在熟悉学生各项事务工作和管理流程后,在丰富深化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尝试多元化的发展,确定最终发展方向。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及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并总结经验教训,当既定职业发展目标与当前岗位实际情况冲突时,合理调整当前与未来职业需求的关系,根据个人的理想合理分析,不断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
3 结语
集教育、服务、管理、研究四者于一身的辅导员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平凡而高尚的人生事业。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作为高校辅导员重要组成部分的女辅导员,更应当要尽可能地克服自身性别、家庭等方面的问题,突破外界对于传统女性的认识,创新工作思路,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多学习,多交流,尽快地转变原有思想,提高对自身的认识,既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上进心,又要有卓有成效的工作方式与方法,扮演好各类角色,活出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黄文静.新时期高校女辅导员队伍职业发展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9):112-115.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普遍推行,农村中小学的教育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了。对此老师抱怨、学生抱怨、家长抱怨。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调查。本次调查以走访调查及问卷座谈的形式为主,走访了八个中小学,调查了小学生25人,初中生34人,老师及校长19人。通过调查,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1.教学问题
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因为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看来,事实上相当多的学生和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受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农村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公共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对素质教育不够重视,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2)师资队伍不稳定,总体素质不高。
(3)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中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调查发现,相当大数量的教师对生活表示不满意(51.8%)和比较不满意(7.8%),感到压力很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不合理的农村教育编制导致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
(二)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谁都清楚高考制度不改革,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生存。面对动辄“下岗”“走人”的内部管理体制,老师们为了保住“饭碗”,感觉压力很大。
(三)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谈恋爱的越来越多,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如履薄冰”。
另外我发现,还有几个关于教师较为集中的问题是:
(一)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以致走访的几所中学几乎都没有高级教师。
(二)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
3.学生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在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学习主动性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学生的学习目标大部分是家长、老师压出来的,成绩认可高,重视分数的达80%。在所学课程中,选择英语最薄弱的学生比例最高,占了47.67%。然而对于“你想如何提高”这一问,我原先设计了“自己复习巩固”,“请家教”,“参加培训班”和“其他”四个选项,结果有56.3%的同学选了其他,询问后发现学生们想到的更多方式包括家长指导,向同学、老师请教等等。调查表明,46.1%的农村学生在平时能努力学习,并持之以恒,但也有34.5%的农村学生平时学习没有规律,主要靠在考前加班学习来应付考试。
通过和学生们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学生学习进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中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但由于59.3%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回答“你觉得所在地区教育状况如何”的问题时,75.36%的家长选择“一般”,5.8%的家长认为“较差”。可以看出,很多家长对当地教育状况并不满意。如栾卸村,拥有生产康必得的集团公司,当地农民收入较高,但由于很多家长不满足于当地教育,就将孩子送往城里上学。
当问及“您对孩子在校表现情况了解程度”时,只有17.5%的家长表示很了解,而选择“基本不知道”的占20%。然而在回答“对孩子学习上关心程度”时,却有58.75%的家长表示很关心。这其中似乎存在着矛盾,即对孩子在校表现基本不知道又何以说对孩子学习很关心呢?对此我询问了部分家长,原来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即是对孩子学习关心的全部表现。
对家长问题的一些思考:
(1)家长没有家教意识。绝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
(2)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
(3)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考出去“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但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
三、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主要抓以下几点:
1.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
发展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第三世界国家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学习方法简单和学习内容贫乏是与大多数教师能力差和缺乏主动性密切相关的,他们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工资,没有兴趣,也没有机会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的农村初中教育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提高教师的工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二是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三是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2.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3.解构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机构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
关键词:女性创业 创业模式 比较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052-03
“她时代”的来临,女性在商界也闯出一片天地。尤其近20年,中国女性创业发展迅速。在互联网领域创业者中,女性占55%。2015年6月,全国妇联为贯彻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部署,落实中央精神,引领广大妇女顺应“互联网+”新趋势,积极投身创业的新实践,决定在广大妇女中开展“创业创新巾帼行动”。随着“互联网+”创业潮的兴起,更多女性投身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等获得全新的创业机会。与此同时,女性创业问题也成为经济管理研究热点。
一、女性创业者的创业现状
基于戴尔在2013年和2014年委托所做的调查,2015年记分卡在相对商业环境、资源获取、领导力和权利、女性创业渠道,以及高增长女性拥有企业的潜力等五个主要方面对31个国家进行了评估。新记分卡还着眼于被证明能消除高影响力女性创业障碍的关键因素,并预估了女性拥有企业实现其增长潜力时可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
排名前十的国家均为经合组织成员国,本身经济也高度发达,在这31个受调研的国家中,美国(71)连续三年蝉联榜首,有22个国家整体指数得分均低于50分,这表明大多数国家可能仍缺乏女性创业发展所需的基本条件,中国与韩国得分均为44分,在东亚地区名列前茅。
女性需要能够公平地利用资源。在利用教育、互联网、银行账户以及中小型企业(SME)培训项目等基础资源方面,各国之间仍有巨大差距。瑞典在几个类别中提供几乎平等的机会,其中包括:87%的女性访问互联网,近100%的女性拥有银行账户。与之相比,在这一类别得分最低的国家巴基斯坦,只有10%的女性访问互联网,只有3%的女性使用银行账户。
二、江苏省女性创业模式的特征
“互联网+”不仅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更给有创业想法的人带来了契机。在“互联网+”时代下江苏省女性创业模式较以往有较大改变。本文从创业内容角度将江苏女性创业模式归类为三类:技术型、地理型、社会型,对这三类创业模式的具体应用进行描述性分析
(一)江苏女性在“技术型”创业模式下的创业分析
技术创业即将一项新的技术用新产品的方式市场化或者将某种旧产品用新的工序进行生产。全省女性技术型创业是通过学习生产知识以及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不断尝试新品种、新科技、新栽培等开展创业实践。在“互联网+”影响下,利用微信等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及推广等创业项目。
(二)江苏女性在“地理型”创业模式下的创业分析
地理创业即创业者将技术、产品、工序等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意味着从发达地区带到不发达地区进行创业实践。全省女性地理型创业主要是围绕来料加工、商贸流通、家政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实施创业项目。
(三)江苏女性在“社会型”创业模式下的创业分析
社会创业即用新的概念销售旧产品。全省女性社会型创业主要是针对一些地区蔬菜、家禽、水产、药材等农副产品出现了滞销现象,应用电子商务平台赋予产品新的概念进行经营创业。
三、江苏省女性创业模式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1:北极光科技――“技术型”创业模式
1.企业简介。江苏北极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从成立起一直致力于校园信息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和运营,其信息平台已覆盖几十万用户上千所学校。随着新技术(云计算、云存储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公司于2012年起着手研发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的幼儿素质信息平台,2013年“时光宝盒”正式上线,获得了用户的高度好评。
公司本着以诚信为基础,以科技为指引的发展方针,紧密把握客户的需求,密切注视技术和市场的发展,用最真诚的态度和最先进的技术服务于客户。
2.创业与成长历程。郭凛女士成长于教育世家,深受书香熏陶,2005年从加拿大归国后,就创立了北极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教育的信息化,简单来说也就是现代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家校路路通”是她推出的第一款拳头产品,主打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平台。
在当时手机已经普及但学校仍然通用纸质联系本的情况下,以网络为基础的“家校路路通”相当于一个先进的社交软件,在沟通效率上大为提升,但是做技术出身的郭凛却小看了习惯的力量,“学校对推广新东西是非常慎重的,尤其是越好的学校,自我权威感越强,他们会认为,我都教了多少年了,还要你来教吗?”不认输的郭凛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她终于敲开了一所学校的大门,然后是第二所、第三所。
此后,北极光一路顺畅,但郭凛的心思从未懈怠,她一直留意着潮流的变化,当移动互联网起来之后,她当机立断:必须抓住这个机会。于是结合移动互联网、云技术、儿童教育的“时光宝盒”诞生了。
这是一本3~6岁幼儿园小孩的电子成长档案,既可以记录孩子的童年时光,又能承担起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任务。2010年这款APP上线后,便迅速走红,在全省范围内赢得了500多所幼儿园的信赖,郭凛也顺势着手线下活动,拓展亲子教育、旅游等服务。
3.案例分析与总结。创业者郭凛在创业之前没有任何相关商业经营工作经验,郭凛出生书香世家,自小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善于思考和调研,加上行动力强,偶然的机遇就触碰了她创业的神经。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进行产品技术研发,在“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下,利用微信等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校园通讯创新及推广等创业项目,产生较好的创业绩效。
(二)案例2:――“地理型”创业模式
1.企业简介。2005年9月,黄剑虹女士与南京市科协共同投资创办了南京麦瑞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后由原来的国有控股公司改制为民营公司。多年来,她带领团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科学决策,将公司从单一的成果转化型企业发展成为现在的集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际招商引资、软件研发与软件外包、BPO外包、信息化服务、系统集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实用型高端人才培养以及科技产业园建设与运营为一体的多元化高科技集团公司。公司经营业绩逐年提高,国际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每年超过5项,下属的人才基地每年培养各类人才IT紧缺人才3000多人,其中女大学生占35%。
2.创业与成长历程。2006年,当众多软件企业都在进军软件外包、IT基础设施外包市场时,黄剑虹清醒地看到这些企业的外包人才紧缺,并把握这一商机,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汇报,决定引进外包强国印度IIHT硬件技术学院的IT基础设施管理技术和IMS完整课程体系,并成立IIHT中国教育中心。她计划在培训专业外包人才同时承接印度的外包项目,让学生进入真实项目体验,既提高了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公司也获得收益。她的想法得到了科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当年该项目作为金洽会重点项目之一,在第六届南京――北欧及亚太地区经科贸洽谈会上签约,国家商务部官网作了专题报道,印度方派出了专业培训师来中国任教。可以说,这个项目成为黄剑虹及公司发展的良好的开端。
3.案例分析与总结。目前,公司将顺应国家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准备创建“青年创业园”,为有志创业的青年免费提供场地、以及形成产品雏形的“股权众筹计划”孵化服务等。
熟识黄剑虹的人都知道,她今天的成功是靠敢于突破、勇于创新而取得。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她将产品、工序等从国外带到国内,通常意味着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区进行创业实践。从单一的成果转化型企业发展为多元化高科技集团公司,并在全市科技企业中崭露头角。她用顽强拼搏、充满正能量的精彩人生,向人们展现了新时期科技女性的风采。
(三)案例3:――“社会型”创业模式
1.企业简介。江苏省射阳县淮海农场爱莲水生花卉苑位于江苏射阳县淮海农场爱莲水生花卉苑,主营花卉种子、种苗等。公司秉承“顾客第一,勇攀高峰”的经营理念,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2.创业与成长历程。李吉厚从小在农村长大,10多岁的她就承担起家务劳动,挑猪草、割麦穗,挑水担柴样样都干。青年时期的李吉厚就是花卉爱好者,园林设计她头头是道,花卉品种她如数家珍;那一种花需要什么肥,那一种虫害要用什么药,什么时候浇一次水她都清清楚楚。2000年,李吉厚退休在家,她在庭院内养了8盆睡莲荷花。
李吉厚在互联网上发现一则绿化信息,现在各个单位都在搞水景绿化,如果搞水生花卉肯定有发展前途。而且盆栽水生花卉在炎热的夏季可以形成单位庭院绿化特色。李吉厚在原淮海农场富业连境内租地2亩,创办水生花卉苑雏形,并根据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名著《爱莲说》之意,定名爱莲苑。在第十八届全国荷花展中,李吉厚培育的“紫重阳”荣获荷花新品种评比一等奖。李吉厚当选为中国花卉协会荷花分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3.案例分析与总结。江苏省射阳县爱莲水生花苑经理将爱莲水生花卉苑通过阿里巴巴、淘宝等电商平台向全国推介,不仅提升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也为附近村民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
近年来,射阳县市场监管局在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中,发现一些可以创业的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思想滞后,以无文凭、无技术、无资金为由不愿创业,整天不是围着锅台转,就是玩牌、搓麻将。对此,该局转变服务理念,把引领女性创业作为抓手,会同县妇联、人社局等部门出台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女性创业者走出田头、离开灶头、丢下针头,走上创业就业致富路。
通过对三位女性创业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女性创业模式的不同。三个案例分别验证了三种创业模式的特点:技术型创业模式属于利用互联网进行技术创新及推广。而地理型创业模式主要围绕来料加工和外包服务开展实践,社会型创业模式主要是利用互联网解决产品滞销。也可以看出创业女性的共同点,即她们都具备坚韧不拔、敢闯敢干、敢于承担风险的心理素质和不断学习进取的精神。
四、“互联网+”时代下促进女性创业模式选择的对策建议
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启微信公众号,江苏省女性创业实现将线上线下服务打通。以帮助青年女性成功创业为目的,“巾帼创客联盟”与江苏创客空间联动创建,通过筹团队筹项目筹资金筹智慧,为妇女创业创新发挥孵化作用。
(一)女性互联网创业者本身首先应增加信心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活动中性别歧视已被弱化,女性的第六感强于男性,因此她们有着比男性更敏锐的嗅觉和观察力,能快速洞察到创业的机会。但是相对于男性,女性却缺乏一种对成功的渴望,一种创业的自信。因此,如果女士们能把那份创业成功的自信填满,那将会在事业上获得腾飞。
(二)女性合理利用“互联网+”创业的独特优势
女性创业者充分了解消费者心理,在“互联网+”创业环境下,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互联网+”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因此,女性创业者应运用自身的感性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努力寻找客户,为客户创造价值。在创业过程中,女性创业者应选择合适自己的创业模式,并在经营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
(三)加强女性创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
对成功的女性创业企业典型,要发挥其辐射作用,通过创业创新巾帼行动先进事迹报告会和女企业家论坛等形式推广成功经验,激发女性创业者的创业激情,让处于起始阶段的女性创业者少走弯路。女性在进行创业时,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要总结以往创业者的经验,成功的女性创业企业要对刚起步的女性创业加以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提升女性创业能力。
(四)完善女性创业服务平台
促进女性创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需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各种社会资源,搭建综合的创业服务平台。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在女性创业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出台落实上体现系统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完善大投资和融资机制,为女性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打造女性创业文化,给予女性创业以更多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同时政府要抓好各项创业支持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保障女性创业服务平台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规划项目:“互联网+”时代下江苏女性创业模式及其优化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6SJD630099。]
参考文献:
[1] 金瑾.基于创业动机的中国女性创业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2] 杨慧林.女性创业者的性格特征对企业创业的影响和解决方案研究:以KY公司为例[D].华东理工大学,2014
[3] 上海市妇女联合会.百名优秀创业女性风采录[M].文汇出版社,2012
[4] 汪燕.女性创业企业融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合肥市为例[D].合肥工业大学,2012
[5] [澳]安德鲁・格里菲思.胡赛译.创业成败:关于挑战、机遇和创新[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
[6] 谢雅萍,周芳.女性创业特征及其促进策略――基于福建省女性创业者的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7] 石庆华,赵晓虹.基于环境作用下女性创业者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东疆学刊,2012(4)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关键词]休闲;休闲活动;休闲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广东省居民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3―0061―08
一、概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7年人均GDP达到了2460美元。经济发展伴随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比重已达到45%,但是城市休闲环境、休闲生活方式、休闲发展政策等几乎“千城一面”,并且与农村休闲发展差距很大。大多数研究者比较关注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而较少研究农村居民、省区居民的休闲生活。我国的省区(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包括旅游和休闲产业发展。在我国,无论是省区以内还是省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长期存在。尽管3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钱和闲暇时间,但是人们的休闲生活水平是否就随着经济发展而同步提高呢?尽管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否所有的省区,包括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区,如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居民感觉到自己的休闲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呢?
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07年的GDP达到了30606亿元,占全国的GDP 1/8,经济总量超过了新加坡、香港和台湾(亚洲四小龙的3个),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7699元和5624元.工人平均工资水平达到29229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到36.2%和48.6%。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广东省的投资、消费、旅游、娱乐和休闲产业带入国内前列。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充实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广东省20%左右的城镇居民生活相对富裕,支付能力强,消费结构已经或正在升级,但消费倾向相对较低。
这些年来,在我国以省区范围为对象,研究其居民的闲暇时间配置、闲暇生活方式的成果较少。本文以我国南方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为例,研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民在闲暇时间内的生活是否同步提升,以及相关的问题。
二、研究文献综述
1899年,凡勃伦(Veblen)发表了《有闲阶级论》,首次构建了经济社会现象中休闲经济的研究框架,他特别研究了社会的闲暇时间、消费方式、消费行为,指出休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建构。自此,特别是二战以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人们的闲暇生活变化以及休闲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特别是消费和休闲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休闲产品和服务、度假旅游、体育运动等方面的消费较之以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在3个方面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休闲观念和休闲行为:第一,日益增加的财富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用于休闲追求;第二,越来越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扩大了人们的休闲选择机会;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设施设备逐步完善。当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关注可支配自由时间和收入。张桂风的一项研究显示,2000年中国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加到了6051小时,超过了美国(5620小时)和英国(6018小时)。中国家庭用于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美容和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急剧增长。
而美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戈比(Godbey)指出,许多人感觉自己只有很少的闲暇时间,并希望将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现代社会人们感觉到生活压力很大。研究者总结了影响人们闲暇生活的一些因素,经济发展、个人性格、家庭结构、社会关系、文化价值观、信仰、政治等都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休闲方式。丹尼尔(Daniel)指出,包括阶层、宗教、种族、性别、家庭和朋友等在内的众多社会组织关系对人们的休闲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信仰、家庭和社区在形成人们休闲和生活方式方面所起的作用,所以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影响到人们对获得休闲权的态度。米利沙等(Melissa,et al.)也认为社会因素和人们在社会流动与社会参与的状况会影响到人们的休闲行为。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一些城市或乡村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我国公众的闲暇社会状况。结果发现,我国大部分居民的闲暇时间利用不合理,闲暇活动单调、不健康,休闲机会在人群和社区间不平等,人们的休闲生活满意度不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老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和非就业群体的休闲生活状况更糟糕。唐雪琼等研究了云南蒙自县居民的闲暇生活状况,发现尽管人们的闲暇时间利用有多样化趋势,但是传统的闲暇活动方式仍然很普遍,包括看电视、散步、看报读书、家庭内的闲暇、家务活动等;在不发达地区城镇的大部分居民,闲暇时间内的活动范围不超过3千米,总结了影响人们开展闲暇活动的6个方面的因素为年龄、收入、家庭结构、教育、职业和性别。在这些因素中,年龄和收入是主要的。大部分人闲暇时间内看电视、玩扑克牌、打麻将,看电视的比例高达62.9%,玩牌和麻将的比例为23.1%,进行户外休闲活动的比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正相关。在闲暇时间内学习新东西的比例,年轻人要高于年老者。
在对广东省的研究中,朱明芳指出广东省居民都把工作看得比休闲更重要,人们把休闲仅仅看作是吃、喝、玩、乐;自己可支配的闲暇时间和收入不足是影响人们休闲生活的主要因素;尽管经济发展了,但社会并没有进入到休闲时代。秦学研究了广州市居民的闲暇生活发现,尽管人们的闲暇时间比以前多了,但人们在闲暇时间内还是在关心自己的工作;影响人们闲暇生活的因素主要有工作、家务和休闲观念,有近25%的居民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不满意,人们对闲暇的观念就是不用上班、待在家中休息或加班兼职挣更多的钱。
基于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人们的闲暇生活方式及影响人们闲暇生活质量的因素,本文拟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进行个案探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于2008年3月~5月在广东省21个中心城市及其周围的乡村地区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广东省的城市人口比重较高,且外来人口(包括暂 住和流动)数量之多、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外来人口绝大部分居住在广东省各大中城市。因此,调查中所选择的样本以城市地区为主,被调查者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占大部分。本文中的“广东省居民”指的是实际生活在广东省地域范围内的广东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而非仅仅指具有广东省户籍的居民。
本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3个部分:居民的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居住地、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居民对休闲生活的认知度与闲暇时间内的活动内容;居民对闲暇生活的主观满意度、闲暇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对未来闲暇生活的期望等。为了提高抽样调查的准确率和可信度,本次调查采取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回收的方式完成。2008年5月1日~3日,广东商学院120名在校生被选为调查者,他们的籍贯分别来源于广东省的21个地级市范围,其中76人家在中心城市,44人家住农村,在调查前都接受了系统的调查业务培训。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要求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者从中小学生到老年人。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3000份,问卷3000份,其中有效问卷2300份,有效问卷率为76.7%,运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及统计学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
四、统计分析结果及发现
在2300份有效问卷中,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1。
1、居民对闲暇生活的认知度
在问及“闲暇”的含义及重要性这个问题时,有34.9%的居民回答比较了解,44.7%的居民有些了解,仍然有12.2%的居民基本上不了解。基本上不了解的人群中,比例依次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65岁以上的占35.1%,个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30.8%,农民占11.6%。这说明了当前弱势群体(包括文化程度低下者、老年人、低收入者、农民)对休闲的认知度低,他们往往是容易被社会主体生活遗忘的群体,是最需要普及休闲知识和获得休闲权利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结构分层显著的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广东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居民拥有的闲暇时间
广东省居民个人日常拥有的闲暇时间(除去生活必要劳动时间以外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差异较大。大部分居民每日的闲暇时间在3~5小时(表2),低收入者拥有的闲暇时间多,他们占每日闲暇5小时以上的比例最高(35.8%);高收入者闲暇时间一般较少,在每日闲暇时间1小时左右的人群中占15.8%的最高比例。低收入者一般是农民、下岗工人、外来的流动人口等就业不充分群体,他们每日在“工作”与“休息”的交替中过着“非充分就业”的生活,拥有较“充足”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的闲暇生活内容却显得非常单调。
3、日常休闲活动内容
广东省居民的日常(指工作日)闲暇时间内有23.8%的人在室内休憩活动,19.5%的人与邻里朋友聚会,12.9%的人加班、兼职,12.5%的人消闲小憩,10.4%的人购物,10%的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5.6%的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此外,还有5.3%的人选择进修学习。居民主要是在家庭及其附近活动,包括室内的各项闲暇活动、小区的消闲游憩活动及与邻里或朋友的聚会。闲暇时间内户外的文化娱乐、体育运动、学习活动则相对较少,显示出休闲活动内容的知识和文化含量不高。该结果与许多人认为的广东人消费高、爱学习、多运动的“事实”有一定的出入,需要进行分析研究。
居民在家中的休闲活动则显得较为丰富和复杂,没有明显的优点或不足。主要的活动包括看电视(29.4%)、读书看报(16.6%)、睡觉休息(13.2%)、美化居室(10.6%)、与家人聊天(8.8%)、与朋友同事聚会(6.5%)、学习知识(5.7%)、扑克麻将娱乐(5.7%)、辅导、照看子女(3.5%)。
4、节假日的休闲活动
广东省居民节假日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节假日休闲活动的内容看,有26%的居民待在家中活动,20.2%的居民约朋友或同事聊天、谈业务等,12.2%的居民逛街购物,11.7%的居民从事娱乐消遣活动,这4种活动是广东居民双休日的最主要活动。此外,也有一部分居民利用双休日加班(6%)、兼职(5%)、体育健身(5%)、学习进修(5%)和外出旅游(2.7%)。表明广东省居民双休日处于真实的“闲(闲待、闲聊、闲逛、闲玩)置”状态,而利于促进自身素质提升的学习、运动、旅游等休闲活动仍然不够充实。
从节假日休闲活动的空间看,工作之余的节假日,人们一般愿意待在家中,有26.7%的居民表示节假日主要待在家中或者到附近活动;紧张的工作之后,人们在节假日去光顾购物和娱乐场所感觉是一件很放松愉快的事情,有21.2%的居民表明节假日主要去休闲购物娱乐场所;人们利用节假日互相串门,去亲朋好友家聊天谈事也是主要活动之一,此项比例为17%。此外,人们也时常光顾文化科技场馆(8.1%)、饮食场所(7.1%)、体育场所(6.5%)、旅游景区景点(5.9%)、学习教育场所(5.2%)、美容健身场所(2.3%)。尽管频率不高,但也显现休闲活动空间范围较大,这些休闲场所的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5、居民对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主观评价:一是要求居民回答“您认为近年来自己的休闲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询问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满意度。从人们对休闲生活总的评价方面来看,认为休闲生活有积极变化的居民占大多数(62.8%),有21.3%的人觉得休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了;19.7%的人认为休闲意识提高了,更加懂得了休闲的重要性了;12.6%的人认为自己在闲暇时间内的消费支出增加了,休闲消费的比重也增加了;5.3%的人更加懂得如何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和业余生活了;3.9%的人认为通过休闲活动,自己的各项技能和素质提高了。认为没有太大变化的居民比例仍然有37.2%,占1/3强。其中13.8%的人认为虽然闲暇时间增多了,但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23.4%的人则感觉自己的休闲生活没有太大的变化。这表明广东省在提高居民休闲生活质量和认可度方面仍然有着较艰巨的任务。
从居民对自身休闲生活的满意度来看,广东省居民的评价趋于正态分布,即感觉基本满意和不太满意的人数比例最高,分别为58.8%和28.2%;认为很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较小,分别占6.8%和6.2%。休闲生活的满意度评价,因群体性质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从很不满意的群体分布看,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感觉很不满意的最高比例群体是学历最高的群体(研究生)、年龄层 次最低的群体(18岁以下)、个人收入最低的群体(1000元以下)(表3)。这个“一高两低”群体的休闲生活是今后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构建和谐休闲文化的重要内容。
6、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因素
广东省居民认为影响自身休闲活动的因素主要有7个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认为自己经济能力有限,不能自由开展休闲活动的居民比例最高(30.2%),这和近年来物价上涨、居民生活成本增加有密切关系。在生活压力和竞争越来越大的广东省内,许多居民不得不利用闲暇时间去加班、学习、兼职,以适应社会生活。致使许多居民(28.4%)认为自己工作学习忙,闲暇时间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休闲生活。有15.8%的居民认为社会所能提供的休闲娱乐场所不足,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休闲活动质量,这个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此外,有11.5%的居民认为社会缺乏良好的休闲氛围,8.2%的人认为是自己对休闲的重视程度不够。调查显示,影响居民休闲生活质量的因素与影响居民开展休闲活动的因素非常接近。总体而言,影响居民休闲生活的主要因素表面看是个人原因(如时间因素、经济因素)和家庭因素,但实质上社会环境的压力剥夺了人们的休闲权利,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不得不牺牲本该用于休闲消费的金钱和时间。
7、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预期
各种主客观条件影响到广东省居民的休闲生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会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高自身休闲生活的期望值。本次调查主要从3个方面了解广东省居民对休闲生活的预期: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预期选择、对休闲生活内容的设想、对政府和社会的休闲政策与措施的期望。
7、1 对休闲活动空间的选择
人们对“闲暇时间最想去的地方”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旅游观光地(占16.4%),有14.9%的居民选择待在家里,此外,12.4%的人选择去亲朋好友或同事家里,12.1%的人选择娱乐场所,10.7%的人选择商业购物场所,9.8%的人选择体育健身场所,8.1%的人选择文化场馆,5.7%的人选择饮食场所,5.3%的人选择科技场馆,3.4%的人选择教育场所,还有1.2%的人选择美容美发场所。说明人们对休闲活动的空间选择不仅很广泛,而且有比较高的相似性,外出旅游和待在家中仍然是居民最主要的活动空间选择,两者比例相加占到了43.6%的高比例。
7、2 对休闲生活内容的设想
在问及对未来休闲生活的设想时,被调查者的选择各不相同,主要包括6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表4)。其中选择加班工作或兼职的居民比例最高,达到20.2%;其次是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技能(占18.4%);外出观光旅游的居民比例居第3位(17.8%)。总体上看,广东省居民对未来休闲生活的设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目标性,与当前的休闲生活现状(处于真实的“闲”置状态,利于自身素质提高的学习、运动、旅游等休闲活动不够充实)相比,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是符合在全社会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总目标的。
7、3 对政府和社会的休闲政策与措施的期望
在休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必须作出行动选择。当前政府和社会最需要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人们对政府和社会有怎样的要求与期望,是本次调查研究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对广东省城乡居民的调查与了解,获得了如下发现(表5)。超过1/5的居民建议政府和社会加大休闲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休闲供给,以满足城乡居民的休闲生活需求;近1/5的居民希望政府和社会增加居民的收入,以提高其休闲消费能力。人们的期望还包括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休闲活动开展、休闲社会氛围、休闲宣传与教育普及、休假制度,等等。
五、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上面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尽管广东省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其他省区的前面旅游和休闲已成为居民的基本生活内容,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的可支配自由时间、闲暇活动内容及空间范围、休闲观念、闲暇生活满意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闲暇时间有增加的趋势,但人们并没有从家庭和工作生活中感到拥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多年来,我国为了增加资本积累及增强国际竞争力,一直实行低工资制度,导致劳动者的收入增长较慢。许多人为了支付越来越高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而不得不超时工作或寻找兼职以增加收入。这反映出我国的现实情况就是居民的社会福利未能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提升,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保险福利是相当好的,人们基本上不需要支付这些方面的花费,而将“闲”钱用在旅游休闲娱乐上。广东省2007年居民收入的增长率低于食品、煤气、服装、医保等方面价格的上升,也低于东部沿海的浙江、福建、山东、辽宁、江苏甚至“泛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收入增长率。由于广东省居民的工作压力较大和生活负担较重,平均只有23.5%的居民每天拥有3~5小时的闲暇时间(见表2)。人们在周末和节假日里宁可放弃休息或休闲活动去工作以增加收入。该发现与其他研究者的发现是一致的。研究还发现,小学及以下文化群体、老年群体、低收入群体和农民4种人群对“休闲”的认识和理解最差,这些群体常常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缺少休闲知识技能和休闲权利,这在经济发达、社会分层显著的广东省更为突出。低收入群体,包括失业者、残疾人、农民(包括农民工)拥有较其他群体更多的闲暇时间(见表2),但他们的闲暇生活质量和休闲生活满意度非常低。
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比以前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但大部分被用来从事消极闲暇活动,如过度睡觉、过度看电视、过度用电脑、过度玩扑克牌和麻将。在广东省,由于生活成本的上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人们感知的公共休闲设施的缺乏与不甚理想的休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闲暇时间里宁愿待在家里或在附近游玩,也不太愿意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文化娱乐、旅游等活动。
杰克森(Jackson)认为“休闲的障碍”就是任何制约人们提高其参加休闲活动并花更多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利用休闲设施、获得休闲满足感的能力的外在事物和因素[35j。广东省居民面临的休闲障碍主要来自个人方面,诸如收入低、闲暇时间少、家务繁重,以及公共休闲设施不足等社会因素。该发现与以前研究者的发现比较相似。
为什么被调查者中高学历的群体、年轻人群体、低收入群体对自身闲暇生活的满意度最低呢?高学历群体中,大部分人是专业技术人员和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工作很繁忙,很少有空余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尽管他们有较多的“闲”钱,但现实闲暇生活与其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大多数年轻人是在校大学生,没有多少钱用于休闲娱乐;有的则是刚毕业参加工作,也没有多少“闲”钱和“闲”时开展休闲活动,并且年轻人的休闲实践(许多休闲活动需要一定的重复才能掌握)经验不足,所以使得年轻人对自己的闲暇生活满意度低。
本次调查研究中,当被问道:“你对政府和社会发展休闲有什么建议?”时,有1/5的被调查者希望他们的收入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以使他们有更多的钱用于休闲生活。另有1/5的人建议政府和社会增加休闲服务设施供给,还有一些人建议政府和企业给予他们更多的闲暇时间,也有人建议政府和社会改善城乡休闲环境,改善交通,普及休闲教育,开展多样化的休闲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