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园林植物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园林植物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园林植物实训总结

第1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五环节;高职;单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56-02

项目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2BZJ005。

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核心课程,《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是园林技术专业一门核心技能课,通过学习学生使能熟练掌握300种常见园林植物的种名、属名和科名,能准确地掌握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对光温水的要求和园林应用形式。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课程团队,近七年来不断努力,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气候特点和学生学情,并通过实践反复改革确定课程学习内容,现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园林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第二部分是园林植物观赏方式、第三部分是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第四部分是园林植物识别个论,个论分乔木、灌木、草花、藤本和水生植物分别讲述,重点讲述300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园林用途和对光温水的要求。《草花的识别与应用》是该课程一个重要的单元。单元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一、《草花的识别与应用》单元教学内容

在对园林行业相关工作对园林植物应用种类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了80种草花的识记与园林应用为本单元教学内容。分8学时完成,教学重点为80种草花的识记要点,由于学生初次系统的识记园林植物,识记草花过程中相互混淆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本单元主要解决80种草花中同科属植物之间的形态特征区别这一教学难点。

二、学情简介

本单元学习对象为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园林技术专业的学生,学生在此前学习过园林植物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形态特征的描述方法,而且在生活中学生对身边的草花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因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技能目标:

1、熟记80种草花植物的种名和科名

2、掌握80种草花的形态特征和识记要点

(二)能力拓展目标:

1、能了解80种草花的生活习性和园林用途

2、能简单鉴定未学同科草花植物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选择

教学方法以“分组比赛法”为主,另外还运用的教学方法有“展示法”、“举例法”“故事法”。

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有“现学现卖”、“你问我答法”、“查漏补缺法”和“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为查、教、学、练、考五环节组织法

第一环节查:

在课前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或是书本查询将自己平常喜欢或常见到的草花植物进行自查,将查出的植物交给组长汇总,上课时公布各组查出的植物数量。课后可将各组查到的植物以卡片的形式贴在班上的板报上,查出草花植物数量最多的同学可以得到奖励。

通过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环节教:

此环节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教师通过幻灯片讲解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识记要点;通过草花形态特征描述讲解引出其园林用途和生活习性,并可通过图片展示或是常德市和校园实例更形象得展现园林用途。

第二步是教师通过实物(课前已准备好在实验室的草花)或是在草花基地讲解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识记要点。此过程一般选择分组教授,假如全班人数为48人,每组6人分8组,每组教授3种同科草花识别方法,引导学生找出此类植物的识记要点。并能以校园的实例为例找出其园林用途。

通过此环节主要使学生找出草花识记要点和园林用途,为实现本单元的技能目标打下基础。

第三环节学:

第一步每个同学学会3种植物后,分组挂牌,挂牌后将所认识植物的识别要点告诉不同组的另外8人,并能讲出其识记要点,这种学法我把它称为“现学现卖”法。

第二步通过区分同科属植物的不同点,促进学生对草花植物识记要点的理解记忆。

第四环节练:以分组比赛的方法通过园林植物识别多媒体软件或是现场实物,采用抢答题、必答题等方式给学生练习。在课堂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本系CAD实训中心和草花实训基地都是全天候开放的,因而还可将此过程放在课后通过“园林植物”兴趣小组的开展完成。

通过三、四环节使学生能熟记草花识记要点和园林用途,实现本单元的技能目标和细心观察的情感目标。

第五环节考:

第一种考核方法是通过园林植物多媒体软件进行小考,这样可以真实的检查学生学习的部分效果。

第二种考核方法是通过实物以抽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通过此环节检验本单元的学习效果,总结出学生的学习弱点,为此课程后面的综合实训埋下伏笔。

以上五个环节可自由组合,且有些环节如查、练、考等环节可通过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

六、教学效果评价

1、课堂中学生分组竞赛的情况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2、通过软件考试和实物考核的结果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3、通过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可以评价部分教学效果

七、“五环节教学法”探索与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1、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提高学生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五个环节将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兴趣小组提高课外的执行力,将课堂无限延伸。

3、“学”的环节通过引导学生采用“现学现卖”法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换,既当学生的同时也当老师,在不同的角色中熟练知识。(下转272页)

(上接256页)4、通过自主研发的软件进行无纸化考试,节约资源,同时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张琼,罗亚,彭慧.等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药理学课程的单元教学.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3:12(18):167

[2]赵亚夫.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科教育[J].2003:5:1-10

[3]黎华、刘柳.如何进行高职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3(5):25-26

[4]陈彩红.运用自然学习模式进行单元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2013:10:31-36

[5]王莉梅.浅谈会计课程单元设计实践.探索[J].2013(5):73

第2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学;教学;存在问题;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030-02

ProblemsandReformCountermeasureinGardenBotanyTeachingofHigherVocationalCollege

ZHAO Xia 1PENG Yong-bo 2 *

(1 Hubei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Wuhan Hubei 430205;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y)

AbstractBasing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Garden Botany course and teaching target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the problems in teaching practice were discussion,an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strategies were also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garden botany;teaching;problems;reform countermeasures

《园林植物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植物的分类、习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园林工程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园林植物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技能是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这就要求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将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1]。如何改进《园林植物学》的教学、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2]。笔者针对该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以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实践前人的经验,并尝试对高职《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积极的探索。

1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队伍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偏少;相关新教师主要来自于本科和硕士毕业生,他们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教学经验不足。很多学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难度大,专业培训机会较少,导致现任教师对《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新理论、新技能难以做到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此外,部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不合理,使其在教学内容上也有所取舍,如对北方植物不了解的教师,在课堂讲述上会侧重于南方植物,导致学生的择业地域范围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同类型院校应根据该院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目前,高职《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相对不够紧密。使用教材的内容偏重基础理论,与实践相关的内容比较欠缺。实践教学的环节通常只安排了验证性实验,让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基本理论予以验证,而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相对不足。这对毕业后就业于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学生来讲,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为人才培养的目标服务。

1.3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太小。《园林植物学》这门课程对直观认识要求相对较强,现场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有着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安排基本上集中于一个学期,有些植物的开花结果期并不在教学期间,而花果是识别植物的主要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学生对植物的认知程度。

1.4教学条件有待改善,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园林植物学是一门直观性、感官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直观的图片来辅助课堂教学[3]。由于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有限,部分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很多内容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传递给学生。教学内容抽象化,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原本枯燥的理论课变得更加乏味,学生接受知识变得极为被动[4],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学实践基地资源的匮乏导致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以至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理论进行检验和应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就成了一句空话。

2改革对策

2.1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园林植物更新较快,应用性较强,针对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缺乏,可有针对性地通过校企合作,定期派教师到企业锻炼,以培养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5]。同时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

2.2重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都就业于生产第一线。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学校应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构建更适合自身教学特点和为更好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所服务的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应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并为提高学生对园林植物应用技能的综合性训练打基础。就理论课程而言,应侧重讲述,如: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园林植物的配置等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在实训教学中,应注重把园林植物识别放在园林应用场景中,突出用园林植物与生长环境、园林植物与造景等,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在植物种类和数量上,应强调对不同地域现有园林植物种类和常用种类熟悉,对不常用种类以了解为原则等。

2.3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园林植物种类繁多,单纯的讲授使学生很难掌握大量植物的形态特征,必须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可利用幻灯片(PPT)展示美丽奇特的园林植物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结合花木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实地观察,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由教师拟定题目、要求以及预期效果,而整个流程交给学生来设计,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使学生从被动的走过场改为主动的探索学习的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也很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扎实、实用。

3结语

总之,只有通过对《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才能使课程内容更接近实际需要,使教学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6]。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践全过程,既增强了感性认识,又增加了实际操作的经验,从而增强了其就业的竞争力。

4参考文献

[1] 张伏龙,金葆金.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15):69-70.

[2] 仲艳丽.提高《园林植物学》教学效果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1):48-49,51.

[3] 杨德威.园林工程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07(5):70-72.

[4] 拉琼.谈直观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学报:汉文版,2007(S1):76-78,81.

第3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IPP evaluation model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Garden Plant curriculum evalu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bility of CIPP evaluation model to Garden Plant, and construct its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to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关键词: CIPP评价模式;园林植物;教学评价体系

Key words: CIPP evaluation model;garden plant;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173-02

0 引言

高职教育是培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用科学、系统的方法,以教学背景、过程和效果为评价对象,按照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的信息并整理做出判断,以此评价教与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的活动。但长久以来,高职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理论考试成绩是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教学评价广泛使用泰勒的目标导向评价模式,此模式过分强调目标评价,较少考虑其合理性及目标外的效果,忽视学生情感和兴趣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师的准备,又要评价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才能检查和促进教学,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其职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故引入新的评价模式―CIPP教学评价模式。

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是1967年由美国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的由背景(context,C)评价、输入(input,I)评价、过程(process,P)评价和成果(product,P)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1]。此模式从教学背景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考察,确保其科学性。然后,对不同的教育活动进行不同的评价,注重形成性。最后,把形成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使整个评价过程更加合理与完整[2]。它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改良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为评价目的的全环节、周期式的评价模式。

2 《园林植物》教学评价现状

《园林植物》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且应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职业能力。目前,我们加强了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方法趋于多元化,以期全面有效的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在评价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过分注重教学效果,从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准备及教学实施中创造教学价值的过程,过分重视学习领域的变化,从而忽视了学生情感和技能的变化,导致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学目标不符,无法起到检查和促进教学的目的。再加上大多数采用的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与培养学生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职业能力不符,对实践教学无严格的要求,重“教”轻“学”、往往“一份试卷定成败”,不重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有些院校虽把技能考核纳入其中,却没有合理的比例[3]。企业参与的力度很小,目前只有在顶岗实习、集中实训等少数环节中有体现。致使学校和学生对企业用人的具体要求不清楚,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4]。再者,很多学校只进行常规性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过程不规范,对评价数据缺乏科学的分析处理,同时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和反馈机制,教学评价工作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作用[5]。

3 CIPP评价模式与《园林植物》的适用性

3.1 CIPP评价模式与《园林植物》课程目标相适应

《园林植物》是培养学生具有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基本能力,适应园林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知识、技能、态度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多种能力共同发展。CIPP评价模式是一个全过程的评价,从课程的计划、组织到实施,到再循环,涵盖了本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能从始至终的把握本课程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3.2 CIPP评价模式与《园林植物》课堂教学的实施相适应

《园林植物》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且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环境、教具、学生使用的工具等教学准备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这与CIPP的背景评价相适应。教学过程中理论是基础,然后进行识别和应用,先各器官的识别后整株植株的识别,这就需要教学设计者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方案,这与CIPP的输入评价相适应。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工作,学生展示出来的对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的知识、技能、态度及实践的能力也是对教学目标的不断达成。CIPP评价模式中的过程评价,就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记录,以此来评价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和相关的问题,既评价教学方案,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期末,可以通过闭卷理论测试、作业及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进行教学结果的评价,并与教学目标相比较,找到差距和问题,便于对教学进行改革,这与CIPP的结果评价相适应。

3.3 CIPP评价模式与《园林植物》课堂教学的评价目的相适应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各院校对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同时还存在师资不够专业、教学设施不完备、教学资金不足等问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通过评价,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改进课程和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是《园林植物》教学评价的核心目的。CIPP评价模式是一个以决策为导向的评价模式,它的四个评价环节对应这计划、组织、实施和再循环决策。通过四个环节的评价实施,帮助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分步骤进行设计,让教学能够更快地提高目标和成效。另外,CIPP评价模式还是一个重视对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改进的评价模式,通过全环节的记录,对教学的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评价,寻找存在的问题,促进方案的改进。所以从评价的目的来说,CIPP评价模式是很适合《园林植物》课堂教学评价的。

4 基于CIPP模式的《园林植物》教学评价指标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一定的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方式等)为前提,要实现教学目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对各教学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尤其是要做到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因此,根据《园林植物》课程教学特点,运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表1评价指标。

表1述评价指标为依据构建的基于CIPP评价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园林专业的背景出发,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价,使教学过程与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同时加强了实践教学的评价,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弥补了只重视教学结果评价的缺陷。背景、输入评价即对行业、企业的需求调查,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教学方案等的评价,利于教学活动前期的开展与投入。过程评价即连续不断的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反馈,可检测教学活动设计或实施过程中的差错,为设计者提供反馈信息,并为设计计划的修改提供指导意见,实时调整教学活动方案。成果评价包括教学效果、成果、收获和总结四个方面,是对教学活动实施后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是对教学活动最终成果的一个检验。此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考虑学生的需要,而且始终考虑教师的需求,为教师提供了比较完整、准确的信息,并且重视信息的判断和反馈,使《园林植物》课程评价活动更具方向性和价值性,增强了本课程的有效性[6]。此评价体系,教学目标明确,即强化了过程控制,又能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指导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5 结语

一年的实践证明,将CIPP评模式应用于高职《园林植物》教学评价体系中能有效促进本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和改进,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较传统模式更完全面、细致、规范。同时,也凸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评价过程复杂、繁,对评价者和实训条件的要求高等[7],导致实际实施难度较大。如何兼顾教学并处理好评价实施,将这一比较新的教学评价模式得以推广,这是在后续研究中应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高萍,黄玲青.基于 CIPP 模式的职业教育优质课程评价改革研究[J].江苏教育窑职业教育辕课程与教学,2014(10):64-67.

[2]邓风.CIPP评价模式在实践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71-172.

[3]王亚盛.职业素质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3):63-65.

[4]俞敏燕.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构想[J].中国校外教育,2011:151-152,160.

[5]刘晓敏.高职教育教学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1):53-55.

第4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134-02

当前,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呈上升趋势,技能劳动力的素质结构越来越趋向复合化,传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将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而复合技能型人才和知识技能型人才队伍将不断壮大。所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特别是注重培养有良好职业素养、过硬职业本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技能型人才的内涵

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接受过一定专业教育并拥有一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人才[1]。这些人是生产中的技术骨干和生产现场的灵魂,他们直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在生产分工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具体工作任务的具体操作者,其地位无可替代。

在欧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技能型人才早就被普遍认同,并得到长足和健康的发展。但在我国,由于长期推崇精英教育,重视研究型教育,忽视应用型教育,致使人们对“职业院校”“技能人才”等字眼十分敏感,很多人不让孩子上职业院校,认为只有成绩差的人才去读职业院校,这种学校很差,学不到什么东西,毕业出来找不到工作等等。因此,要让职业教育真正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同,道路还很漫长。

2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个园林行业发展迅速,国家对园林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同时,同行竞争也愈来愈烈。笔者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顺应市场需求,自2006年开办园林专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a多时间。几年来,我们针对自身的实际办学情况,结合地方行业背景与专业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不断进行着探索与实践,每年不断完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技能实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技能实训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与改革,本专业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收到明显的效果,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3 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途径

3.1 适应园林行业需求,确定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园林行业较大的市场需求量和竞争,我们主动深入省内与我专业有合作关系的30多家园林公司走访,同时要求班主任与毕业生建立紧密的联系,就专业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和访谈,认真记录、整理往届毕业生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素质和能力培养、就业需求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往届毕业生成为本专业的的信息源和形象代言,使用人单位成为本专业最好的宣传员,不仅可以打开园林专业在省内各园林相关公司的就业之门,还掌握了园林行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需求特点。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主要面向苏中地区,培养以园林规划与设计、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植物、园林绿化和园林生态为综合基础,从事风景区、公园及各类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及园林工程施工等一线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城市园林绿地设计与施工、园林植物繁殖及栽培管理、园林苗木的营销、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及养护管理、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建筑设计及施工等职业岗位。

3.2 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 园林专业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涵盖了很多学科,包括生物生命科学、建筑规划设计、工程与材料、艺术美学、人文历史、、环境生态、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等众多领域[2]。所以,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制定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园林专业人才,我们每年暑假,都会根据市场情况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注重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力度。每年都会邀请行业不同企业专家,特别是从事多年园林绿化施工的一线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训项目和技能考核项目进行讨论,共同创建了包含“专业认知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5个能力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用人单位的需求[3]。

3.3 适应不断变化的园林行业职业技能需求,适时调整课程结构 园林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整个园林行业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之对园林人才的需求自然也随之变化。所以我们的课程结构也在根据变化的行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针对园林行业目前对园林设计在计算机辅助制图的需求,从2008开始逐步增加了平面设计PhotoShop、园林AUTOCAD、3DMax、Sketchup等计算机辅助制图课程,并不断改进,进行课程合并,现将几门课程并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一、二),并建设两个配置较高的专业机房,满足学生的上机实训要求;基于园林专业对植物的系统需求,自2013年起,将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课程合二为一,变成园林植物一门课程,更为系统全面地讲授植物知识,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有连贯性、延展性;鉴于目前工作中对园林工程施工人员的高要求,自2009年起逐步增加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园林机械等课程的比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工程、机械等相关技能,更好地为就业服务。同时,为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我们对课程内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也进行了优化整合,加大实践、实验实训比例。还对实训周进行创新教学,利用2周综合实训周进行项目教学――“平方花园”,在2周内从设计、材料购买、施工等环节进行系统实践,锻炼了学生分组团队协作及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调整优化的课程Y构更好地适应了行业、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就业铺平了道路,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和技能支撑[4]。

3.4 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保障 目前园林专业实验实训设施齐备,拥有园林园林设计室、园林制图室、画室、插花与盆景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园林植物标本室、植物综合实验室、植物组培实验室、园林工程材料实验室、园林测量实训中心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而且还有较为先进的集教学、科研、“三农”服务和技术推广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现有阳光温室768m2,荫棚620m2,标准化微喷扦插池1 500m2,炼苗区17 000m2,标准组培准备室400m2,无菌操作室500m2,培养室600m2,占地11.33hm2的万竹园,占地1 000m2的地被园。还有占地4 000m2的精品树木园,这些实训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均为学生的技能实训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校企合作开发、资源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本专业与省内30多家园林公司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了坚强后盾。

3.5 注重综合素质培养,拓展学生就业和发展空间 当今社会,园林行业的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养,一个综合型的技能型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岗位管理职责,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所以这几年来,本专业在注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积极通过多样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了多个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开发内在潜能的平台和空间。如鼓励学生参加美术作品展、辩论赛、知识竞赛、文体竞赛,参与水族造景协会、植物标本协会、盆景协会、组培协会等各种社团,义务及志愿劳动,配合市园林局的树干涂白、服务泰州市风筝节等,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特别是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积极主动进行大学生创业各种各样的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更锻炼了学生与他人协作、与人相处的技巧。当前社会是一个竞争愈来愈烈的社会,园林单位更愿意招聘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为了学生更好地工作与就业,必须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主动适应行业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自2006年本专业开设以来,经过9a多的发展,现已有7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99.6%。麦克斯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情况反映状况良好,这也与园林专业一贯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实践证明,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于社会实际,建立于行业需求,完善于企业实际,培养出来的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求。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高等职业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关系到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5],也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欣,李美丽.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45-48.

[2]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J].中国园林,2008,1:16-19.

[3]陈秀波,丛慧影.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2:115-117.

[4]张义勇,李艳萍,于海成.基于行业需求的园林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园艺系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3):7307-7308.

第5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8-148-02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高职自考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根据高职自考生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用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核形式上自行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 理论教学改革

1.1 “三新”与“四变”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本学科发展的“三新”,即:“新创意、新知识、新技术”。尽可能将最近几年发生的新想法、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纳入到教材中。教材几年才出一个版本,但随着大气候大环境的变化,园林植物上的病害、虫害类型以及防治方法每年都有小幅度的变动,作为老师,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理论教学上课时候采用“四变”:(1)变老师讲学生听为老师学生一起讲一起听。讲到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先看书,找出知识点,学生自行提问学生,不妥的地方老师再补充,采用这种启发式、自学式、答疑式、辩论式等互动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1];(2)变枯燥、泛泛空讲概念为结合实物、结合学生实际讲授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更加适应以后工作的需要;(3)变课前点名为下课前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小测验,并将测验结果写名上交,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起到了点名的效果,又巩固了课堂知识;(4)变只讲教材为结合有意思的直观画面进行讲解,合理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收集和积累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有关的教学资源,如录像、VCD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根据某一现象和过程,使用动画或者视频来说明。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保证了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课外复习则采用教材和网络相结合,在网上为学生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病虫害网站3个,推荐了7本中文主要参考书,2本英文教科书及其它相关参考文献,已经形成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1.2 调整课程讲解顺序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这个课程有其很大的特殊性,从课程题目上可以看出,这门课主要分为3个部分,分别为园林植物病害,园林植物虫害,病、虫害综合防治3个部分。本课程在授课安排上,打破课本上的先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再常见园林病害、虫害类型,最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顺序,改为园林害虫基础理论知识和虫害类型一起讲,园林病害基础理论知识和病害类型一起讲,最后讲述病虫害综合防治部分。看似小小的讲授顺序变化,实则为整门课程理清楚了一条线,以便于学生更加方便学习。因为对于非植保专业的自考生来说,要理解、记忆这些枯燥的病虫害知识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1.3 真题讲解形式的变化 根据自考考生的考核特点,在每年4月份和10月份要参加全国自考考试,为了把握试题的主航向,所以历年真题的讲解也变为很重要的一块内容。为了改变以前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呼呼睡的陋习,笔者对这一块授课形式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老师把搜集到的近5~6a的真题提供给学生,采取自行报名的方式,选择10~12个人,让他们自行选择题目和时间,在约定好的时间到讲台上来为大家讲解。讲解时不仅要讲出题目的答案,还要列出得出答案的过程,依据课本哪个位置得出的答案,同时与此知识点相关的其他知识点也要一一列举出来。当然教师在上课前,对这些题目已经做了同样充分的工作,因为在学生讲解过程中,对于不妥的、不足的部分,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补充。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课下找材料,课上忙交流,帮助其他同学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也巩固自己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因为这些孩子即将踏入社会,锻炼他们台上讲演的机会也就是给了他们自信心,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表达自己。善于演讲是人类交流思想、阐述观点、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宣传的重要方式、手段之一,也是演讲者展示自我、推销自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2 实践教学改革

2.1 实践课上课、测评方式“四变” “1变”:本课程教学内容在组织与安排上一改传统的先上课后实验为先上实验课而后再讲理论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2];“2变”: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结合起来-根据本课程特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采用校园、小区、街道等发生病虫害严重的地区现场教学,直观性和实践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3];“3变”:实验课采用课件、挂图、教材和实物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导的教学方式进行,学生4~5人分组自行完成实验过程,老师检查实验结果,制定成绩评定标准[4];“4变”:除了实验报告的成绩,还要求小组队员之间相互打分,并将这个分数列入测评成绩,这样就避免了在试验中有的人忙的不可开交,而有些人在聊天、玩手机。

2.2 组织建设开放型、多元化的实训基地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校内还设置了专业劳动课,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同时在天目山也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在校外基地实习1~2周。实习期间,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昆虫、病原菌标本,调查生态环境以及室内鉴定制作标本等。近几年制作永久玻片500多片,昆虫、病原菌分类教学标本300多盒。以前教师自己花钱买标本,现在通过学生每年校内专业劳动和校外课程实习,每年可采集到10~15个目、150个科左右的昆虫、病原菌标本约上万个,在满足了实践课所需标本的同时,还丰富了科学研究材料,为昆虫、病原菌永久标本室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标本。实习后期每个小组的同学不仅要提交实习报告,更要自行制作PPT,在课堂上对自己小组所采集的至少20种病害、20种虫害进行形态特征、发生特点、发展规律、防治建议进行介绍,并向老师、同学展示所制作的标本、所拍摄的照片,借此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提高各方面素质[5]。

3 结语

本课程教学、实践效果非常好,学生自考成功率接近100%,在每年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打分位于学院前列,教学效果得到了历届学生的赞可,与此同时,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校教学督导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在施教的过程中,让学生快乐、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适时、合理的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为社会培养出园林产业所需要的实用、创新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安伟,崔玲,曲霞.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185-186.

[2]贾学萍,江国华,汪忠浩,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多元化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7014-7015.

[3]高颖.加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院报,2011,13(3):60-61.

[4]姜宗庆.高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教学改革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3-04):153-154.

第6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摘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诸多感官方面以及加强实践、实训教学方面入手,引导和要求学生在识别植物时应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加深对植物的识别记忆,归纳出有利于植物识别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观赏植物学;植物识别;感官;实训;教学方法

1国内外植物相关课程现状

植物季相变化给大地穿上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这件“外衣”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但美化环境,同时净化了严重污染的空气。因此,园林设计对植物配置设计越来越重视,《观赏植物学》、《植物造景》、《植物种植设计》等课程已经成为环境设计、城建、园林等专业的必修课。从国外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景观专业的植物课程开设时间早,尤其欧美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专业几乎都开设有植物相关课,且课程名称多样,内容丰富[1]。

但对于如何快速有效地认知植物,学生时常感到有些困惑,往往不知道从何处入手。笔者通过多年的《观赏植物学》教学,总结出该课程的难点是认识植物较困难,而且植物应用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植物识别,另外,学生们认为只有能认识植物才是专业学得不错,而且大部分同学看见一个不知道的植物就诚惶诚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此将着重探讨教学中植物识别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2植物识别的方式、方法

认识植物、了解植物是植物配置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识别植物的方法和途径很多,要找到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不容易。针对建筑、景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感性认识能力的特点,主要以刺激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方式来进行植物的识别,学生一般对形态、色彩、气味、质感、声音等具有物质特性的具体状态比较敏感[2]。

2.1视觉

视觉是人们认识植物的第一感官。人最先接受的信息是植物的外形特征。因此,刚开始了解植物首先应从植物的名称及整体外形着手。根据一般建筑、景观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专业要求,对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即乔、灌、草或常绿、半落叶、落叶以及针叶、阔叶等进行划分,基本掌握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季相特征,能在设计图纸上准确表达植物名称和设计意图是最关键的。一般从以下几方面了解植物。

2.1.1植物类型。首先按照植物基本类型了解植物所属类别,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也是后续植物识别的基础。

2.1.2植物结构。即组成植物的各个部位,植物的结构是组成植物形态的基本要素,也就是植物的根、茎(杆)、枝、叶、花、果,让学生对个体植物有初步的形象认知。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结构特征,了解了植物这些结构特征就基本上了解了植物基本的自然形态。

2.1.3植物形状。植物的基本形状包含结构特点,是认识植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之一。植物的形状除了主体的树形姿态外还有植物的叶、花、果等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形态特征。①树形。由树干和树冠组成,在植物成年期就基本形成了其固有的外形特征。如乔木类的圆柱形、卵圆形、椭圆形、尖塔形、盘伞形;灌木类的密球形、丛生形、偃卧形、匍匐形等[3-4]。这些是植物呈现给环境的最直观形态,也是植物造景的关键所在。枝干的纹理增强了枝干的表面特征,其除了没有纹理的光滑树干外,还有横纹、片裂纹、丝裂纹、纵裂纹、纵沟纹、长方裂纹、粗糙纹等。根据植物枝干的纹理大致区分出植物的所属范围,再根据其他的特征,如颜色和分枝状态等确定植物的品种。②叶形。自然界植物的叶形丰富多彩,也最具有观赏性。植物的叶子有大、有小;有单叶、复叶;叶序有对生、有互生;还有叶脉、叶缘的不同纹理等。叶的形状最为丰富,有针形(松)、条形(柳)、卵形(女贞)、掌状形(梧桐)、椭圆形(柿)、心形(紫荆)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具有不同的观赏特性。③花形。园林植物的花朵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大小和花序。花形有蝶形、喇叭形、十字形、异形等。园林植物中花形比较小的是六月雪,花形较大的有牡丹和广玉兰。不同的花序也影响了花的外形特征。④果形。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的名称是以其果实的形状来命名的,因许多植物的果实非常奇特比较容易记,比如铜钱树的果实似铜钱;腊肠树的果实似香肠;秤砣树的果实似秤砣;紫珠的果实似紫色的珍珠圈;红豆杉的果实似红豆;其他的还有像元宝、耳朵等形状,这些果实比较容易引人注意,因此也较易分辨。

2.1.4季相。即植物的年周期,也就是植物随着一年四季更迭发生的变化。季相特征表现最明显的是落叶和半落叶植物。一般主要了解植物的季相物候特征即植物的常绿、落叶、半落叶特征。了解植物的季相,可增加对植物的辨别,同时也有利于植物造景的构思。植物的季相是植物造景的关键。

2.1.5色彩。园林植物的色彩是丰富多彩的,枝干、叶、花、果等都有其不同的色彩。①枝干色。植物的枝干颜色一般不为人们注意,这是因为枝干的色彩一般都呈黑、褐、灰等色,颜色不是很鲜艳。但也有些颜色比较明艳,如白皮松、悬铃木、梧桐、白桦树、红瑞木的颜色等。这样植物往往会成为植物造景的特殊材料。②叶色。植物的色彩基本上体现在叶子上,叶色往往是人们认识植物色彩的关键。叶色除了本身固有的色彩特点以外,有的植物叶色还会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绿色是植物的基本颜色,但也有不同程度之分,有嫩绿、浅绿、鲜绿、浓绿、黄绿、蓝绿、墨绿、亮绿、暗绿等。③花色。植物的花色是主要的观赏要素,千变万化的花色通常用色系来划分,一般将其大致划分为红色系、黄色系、蓝色系、白色系等。但这些色系的色彩不是完全单一的,可能会有纯度或明度上的差异,如红色就有粉红、大红、桃红等,而且同一品种也会有不同的颜色,比如月季就有红、黄、粉、白等颜色;还有的花不是纯色而是由2种以上的颜色构成,如三色堇虽然有纯色的,但大多数是由3种颜色组成。

2.1.6生命周期。植物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体,也有其生长与衰亡的变化周期,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衰老更新期。植物生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成熟开花结果,树形也会随着年龄的生长逐渐长高、丰满,过了壮年期后,树的冠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稀疏最终衰亡。这些特征会使景观发生变化影响最初景观设计的效果。有些乔木衰亡的过程较漫长,部分生长速度较慢的树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生命周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可以有助于对植物景观设计做长远的设想,以达到远期效果。

2.2听觉

植物在外力作用下会发出引起人们情感变化的声音,如松涛、万壑松风、听雨荷、雨打芭蕉、竹林听雨等,这些都是描写植物在动力作用下的声响。这些声音往往会引起人们情绪上的波动,有触景生情的思绪涌现,往往会启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思绪。这些听觉感受既是记忆植物的一种方法,也是营造景观环境气氛的手段之一。

2.3味觉

通过味觉感受会增强对植物的认识程度,植物的不同味道会刺激人类的记忆。最明显的是不同果树的果实,也有些植物的叶子有独特的味道,如薄荷叶就有清凉的味道,这些植物自身独特的味道是识别植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2.4嗅觉

自然界有些植物因带有其独特的气味,可划分为芳香植物与特殊气味的植物,气味可由树干、花、果等散发出。有的植物气味很特别,如鱼腥草整个植株的气味都有鱼腥味,而常被人类所利用的是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兰花等,还有许多有芳香味的乔木、灌木,如木本植物中的松树(松香)、樟树(樟脑)、桂花、檀香、甜橙、核桃、花椒等,灌木类中的玫瑰、栀子、含笑、茉莉等。这些植物的香味各异,都会使人感到精神享受。芳香植物对园林景观的营造起点缀作用。在识别植物时了解了其不同的气味就可以基本认识植物的品种。

2.5触觉

许多植物有刺、毛等附属物。这些附属物也有一定的观赏性,也有的植物很光滑无任何毛刺感,这些都是植物给人们的触觉感受。如构树叶面上有许多毛絮,用手触碰的感觉是软绵绵的;广玉兰的叶片光滑,有较强的光洁度。

总体来说,通过不同感官来识别植物,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植物的这些特征需反复记忆,在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实际的园林景观项目进行植物配置设计训练,以达到认识植物、运用植物的目的。

3加强植物识别的实践、实训教学

3.1进行实地教学

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教学,将学生带到植物品种丰富的校园或植物园中,尤其是已经挂牌的植物园,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长在自然界中的个体植物特征,对植物结构进行直观认知。不同的季节里植物的季相特征不是单纯孤立存在的,在季节的更迭过程中植物会随着时间潜移默化地变化,因此,在了解每个季节的植物特征时,需要有全局的观念[5],要有“横向和纵向”的认识概念。所谓的“横向”是植物的季相变化,“纵向”即植物的自然生长变化,这是认识植物的关键所在。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有机会跟踪实际的园林项目,参与选苗、移苗、栽苗、养护管理等整个过程,全面了解植物在工程项目中的运用,从实践中加深对植物的认识。

3.2植物资料收集整理

在绘制、收集、查询植物资料时应同时对植物具体结构和特征进行手绘(写生)、拍照、记录,并参考相关植物书籍资料,利用网络资料查询,加深对所学植物的认识,让该植物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形象。识别植物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所以必须反复的进行眼、手、脑的综合运用,加深对植物的记忆。

3.3在不同季节设置认知实习周

认识植物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在4年的本科学习中,仅仅只有一学期的课程是不足以让学生对植物有深刻的认识。植物的生长除了时间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不同的季节里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季节特征。因此,该课程设置可在总课时量不变的情况下将教学时间分散安排在第3~7学期之中的不同季节中,每次课程时间在3周左右,有利于对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季节里的季相特征进行识别。如课程开设时间是在春天,学生往往只会对春天植物的长相或特征有所认识而忽略植物在其他季节的季相特征。完整的认识植物的季相特征对于景观设计是非常必要的[6],景观设计对植物的景观要求是一年四季的景观效果,只突出某一个季节而忽略其他季节的景观效果是不完整也是不完善的设计。

4小结

植物识别的方法有很多,以上是识别植物的几种最直接、最简捷的方法,仅供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参考。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争取最便捷、最有效地获得必要的植物知识。

5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 朱均珍.中国园林植物景观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第7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园林技术 改革

随着近几十年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培养了很多我国国内比较先进的园林技术人才,园林技术掌握的是以工程技术、艺术手段为基础的,还要通过地方因素而进行改造、管理水系统的同时还要对植物进行栽种,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园林区域,对园林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贡献。就目前状况来说,园林技术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下文是笔者对园林技术专业改革的探索:

1 园林技术的特性

1.1 园林技术的重要性

目前很多相关人员,已经完全忽略掉了园林技术的重要性,意识到重要性,更可以让我们完全了解园林技术的根本理念,掌握其中的要领。

园林技术是和文化、生态、科学以及艺术一体化的专业学科,这不但可以对环境进行改善,还可以让人类心理健康得到发展,有效率提高了人文素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非常重视人们生活的水平,在城市内建立一些关于园林绿化相关的部门,可以全面塑造城市的形象,这些园林建设方案可以在农村大山中进行,也可以在城市路边实施,这不但可以进行美化,还可以优化空气,改善空气的质量。

1.2 园林技术专业多样性

园林技术所针对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到知识也比较多,不管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抓住园林技术的重点,园林技术专业涉及到了数学,这在改革前后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的变化是园林技术只是内容整体顺序出现了变化,在学习园林技术的时候,主要从具有多元化性质,以植物学、植物种植设计、园林艺术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作为核心,从环境、艺术等角度掌握该专业,同时改革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却支撑了整个园林技术专业。

2 举出园林技术专业—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分析

自从园林技术改革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已经慢慢的取代了园林技术专业其他所有的项目,而且可以说它在该专业里已经是独树一帜了,各大城市都在运用园林绿化工程技术。

2.1 对园林绿化工程技术要选择适宜的起挖地点

在改革之后,园林技术的基本方法主要是针对实践,而之前都是以理论为基础。可以进行实地的观察,分析相应的地理形势,发现光和土地之间酸碱程度具有很大的差异,这会对一些植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选择一些水多,而且有利于环境的地点,这样大树生活的概率更多一些。

2.2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技术选择适宜移植季节

一棵大树如果下边带着整体球,在精心照顾下,不管是春夏秋冬什么季节都可以进行移植,早夏季的时候,采取大树根本大土球方法比较适合,还可以对根本进行修剪。但在北方的雨季和南方的梅雨期,由于连阴雨日较长,光照强度较弱,空气湿度较高,如把握得当,也不失为移植适期。在实际当中,我们想要移植植物,必须要选择最加的时间,这样一来,还可以降低成本,对以后管理也有很大的好处。刚到春季移植是最好的时间,从春天到秋天这段时间是最佳生长时期,这也给大树在过冬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园林技术专业在改革后生态化趋势

上世纪末年,园林技术专业一直处于比较低调阶段,尤其是在绿化方面植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少,在园林实业发展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园林工作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只寻找一些比较大尺度的方法,而忽视了路边那些小树木的栽培,路边上有一些草坪图案,这些图案可以飞机上观赏,远远违背了园林技术应用的价值性,这也不是园林技术发展的方法。

而最近几年随着教学改革之后,现代园林技术专业一直在发展道路中,尤其是园林绿化、在工程技术中起到了较为明显的进步,这一环节完全带动了园林专业其他项目的发展,而在这其中,我们趁机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这些人才具备一定的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应该应该在教学改革之后,在园林技术专业中最有优势的园林绿化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的依据,来发挥地区园林技术的特点,从而实现城市化园林建设的目的。

4 针对上述园林技术总结的改革方案

4.1 内容改革

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根本,依附于社会的需求,第一时间掌握先进的行业科技、设施以及新方法等。比如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的无土栽培技术以及园林工程的大树移植技术等。而且要在哪找学生的特性以及行业特性,深化实效,完善园林技术相关的改革内容。比如园林植物一反按科属种分型的理念,抓住侧重点,让学生对于此专业可以有的放矢。要把园林美术变更成园林绘画,主要训练园林景观绘画方法,挣脱传统专业理念的束缚。

4.2 深化实践

实践利用专项训练的实训、与生产项目所融合,为进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好的基础,深化实践,构成一整套有组织,有体系的职业技能。要全面构建实践环境,大力开设设计性,全面性、实际性强的实训项目,和生产进行有机的结合。

4.3 构建校企结合、产学研多层次递进的途径

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理念,全面进行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多层次模式的构建。设立有一定联系性的校企结合基地,要切实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目标,从而变成一体化实训基地。可在此基地中掌握一些生产任务以及科研项目。构建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从而通过生产实践深入的了解此专业的全新技术以及内容。

参考文献:

[1]何昉,锁秀.风景园林职业化道路的缺失和前景[J].风景园林,2011,33(11):114-118

第8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园林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吉首大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62-03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高校专家围绕着如何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然而提出的方法普遍缺乏适应性。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卓越农林人才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下发了《关于开展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4]13号)。吉首大学园林专业被列入“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专业。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借鉴和总结其他高等院校专业办学经验,并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为武陵山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高效地完成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迫切需要认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具备创新能力的关键的教学环节。本研究以吉首大学园林专业为研究对象,针对现有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提出构建科学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措施。

1 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吉首大学现有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同类实验课程间知识点划分不够明晰,缺乏联系和衔接,导致植物学与花卉学、树木学,植物造景与园林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等同类课程中部分实验项目重复和交叉;(2)实验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各门课程中实验项目设置互相独立,使得学生对本专业所获得的知识零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3)实验项目中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比例较小,验证性实验比例较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践能力也受到抑制;(4)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动性表现不足,实验教学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5)考核形式单一,评定学生实验成绩往往以实验报告作为主要的参考指标,这种只注重实践结果而忽视实践过程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6)实验资源不足,与企事业生产和园林学科的前沿研究脱节,不利于企事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对科学前沿的学习[1-2]。

2 建立科学的全面的实验教学体系[3-6]

2.1 构建实验教学目标体系 本专业以服务武陵山区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能从事城乡环境保护、风景区、城乡各类园林绿地、城乡景观、园林建筑、园林绿化等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及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卓越园林人才。为达到以上目标,根据新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验教学新理念,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内容体系为基础、保障体系为支撑,以专业基本技能、职业综合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分4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建立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

2.2 设置实验课程体系 旧的实验课程体系是以课程为主导安排实验课,在新的实验教学培养目标体系下,应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将实验课程体系设置为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和科研创新能力模块3大课程模块,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实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前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科研、经典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其中,基本技能的模块包括园林植物应用能力、园林技法表现能力、园林方案设计能力和园林工程设计能力等;综合技能的培养包括园林施工管理能力、园林养护管理能力、园林场地设计能力以及园林效果表现能力等;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园林植物与应用、园林规划、园林与景观设计、园林工程与技术、园林建筑设计等研究领域。然后对每一模块中的能力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基本技能模块中园林植物应用的能力包括园林植物识别能力与园林植物运用能力。

2.3 建立阶段式培养模式 能力培养分为入门教育阶段、专业基础技能培养阶段、职业综合技能培养阶段和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阶段4个阶段,循序渐进的开展。第一阶段为入门教育阶段。教学对象主要为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对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故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培养目标、特色、课程设置、专业现状、就业和发展前景等,并带领学生到公园、风景区、施工现场等进行专业认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第二阶段为专业基础技能培养阶段。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一大二学生。该阶段实验教学以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为主体,以基础理论课程为补充,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园林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园林基本构成要素、园林空间和环境的关系、园林设计和施工的基本方法、常用的园林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三阶段为职业综合技能培养阶段。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二大三学生。该阶段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体,市场项目为补充,学校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联合,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就业实践相结合,借助企业平台,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创作的设计能力,完成职业综合技能教学任务;第四阶段为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教学对象为大三大四学生。该阶段根据现有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开展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验,形成以创新类实训课程为主体、各类市场实际项目和专业竞赛活动等为补充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系统掌握园林专业知识和园林技术,具有设计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的能力。

2.4 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体系

2.4.1 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围绕“3个层面”“4个阶段”的实验教学,建成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以学院教学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或行业企业的知名技术专家作为带头人,以学院教师及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作为骨干教师的核心队伍。不断优化教学团队,重点构建实验教学团队、教学拓展团队、科研创新团队3种类型的实验教学团队,建成一支职称、知识、素质、能力结构和专兼比例合理,创新意识强,实验教学水平高,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

2.4.2 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实验教学平台 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有利于实验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原则,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实验教学平台:整合分散校内的实验资源、积极拓展校际合作,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提供平台;加强校企深度联合、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为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创建平台;学校实验教学与科研院所实验紧密结合,创建大学生创新就业实践基地,为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提供渠道。

2.4.3 建立导师制 为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应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建立导师制。导师包括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大一学生完成入门教育,对本专业的学习有足够的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选择一名校内指导老师,完成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参与校内导师的科研课题、工程项目或是在导师指导下申报各类创新性实验项目或挑战杯项目;大二学生则可在具备专业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一名校外企事业指导老师,通过参与企事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完成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

2.5 制定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和园林专业的学科特点,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细节考核,制定“三模块、四过程、多形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模块”考核分为基础技能模块、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模块,其中基础技能模块考核的主要以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质量和平时表现为考评内容,综合技能主要以文献考评和方案考评为考试内容,创新能力模块主要以实物考评和项目考评为主;“四过程”包含实验态度评价、操作过程评价、实验结果评价和实验考试评价;多形式则是指考核形式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实验课程模块,从平时表现、实验理论考试、实验报告质量、操作考试、文献考评、方案考评、实物考评、过程考评和项目考核等方面建立多元考核标准。新的实验考核体系的最终成绩包括自评成绩、小组长评定成绩、实习单位和实习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并分别乘以权重形成总分。

2.6 创新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对实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与监督,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学校和学科特点,实验教学的管理应采取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和院系成立实验教学中心或实验教学基地,实行专人负责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对实验教学进行宏观管理,如统筹安排、调配和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教研室具体负责各实验教学模块的实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进度安排,并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严格监督。

3 结语

卓越园林人才培养是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卓越园林人才培养中重要的环节和手段,在新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吉首大学园林专业只有把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构建基于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坚持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目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制定卓越园林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和实验教学管理体系,进行系统专业建设,以此解决卓越园林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卓越园林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素华,蒋亚华,刘宇,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宿迁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16,(22):127-129.

[2]王浩,苏同向,张青萍.风景园林“五化法”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园林,2009(2):40-42.

[3]冯潇,李雄,刘燕等.北京林业大学国家级园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J].中国园林,2013(6):19-22.

[4]梁娟,周红灿,孔繁磊.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7):61-63.

第9篇:园林植物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园林工程技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1引言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世界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者是政府提供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适应企业的需求。而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在进行适合本国国情的摸索。

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意义

校企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同时也是企业生产的平台,将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起,实现互利共赢。

2.1助推高校在产学研大步前进,充分发挥科教兴国的作用

中国高校发展到今天,已经拥有门类齐全的学科,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当今知识或技术在提高生产率、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高校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发明等往往不能很快进入市场,产生效益。而有了企业这个平台,所有的成果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校企合作为高校的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

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总量、经济实力以及科技水平与潜力的综合体现,我国要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势必要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而提高科技竞争力的关键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对核心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掌握、创新也需要人才。因此,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是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条件。

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

本文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省省级示范专业――园林工程技术为例进行研究。

3.1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2008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学院省级示范性高职专业(2011年立项)建设的要求,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备从事园林工程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项目管理、园林植物生产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技术人才。

3.2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2002年,在全省率先依托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立了园林工程技术高职专业,在四川省建设厅岗位培训中心及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的指导下,实施“双证”式教学。目前,有专任教师23名,兼职教师29名,校内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31个。

3.2.1校企全程参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项目驱动,四段育人”,其中“项目驱动”指对接并归纳整合七个职业岗位(四个主岗位,三个拓展岗位)能力,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对接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开发课程体系;对接真实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标准,遵循认知规律,开发课程;对接工作过程,创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接企业用人标准,企业文化,建构专业和课程的评价体系。

“四段育人”是根据学生认知及职业素养形成规律,在设计与实施中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4学期):学生在校内和师徒工作室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学习,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单一问题的解决能力;第二阶段(第4学期暑期岗位见习):在合作企业和师徒工作室结合生产项目进行定岗实践,让学生对各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有进一步认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第三阶段(5学期):根据定岗实践中对各岗位工作的体验与认识,结合学生个性特点,以企业提供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学校或合作企业进行综合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课程学习,提升专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综合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四阶段(6学期):到园林企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3.2.2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1)抓阵地,建协会,强师资,设基地,举行技能大赛、多种方式凸现素质教育为中心。按照“抓住一个阵地、建立三个协会、培养一只队伍、建设一个基地、举行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的工作思路,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政企行校”四方联动,提供项目支撑,立体推进。与成都市温江区花卉园林管理局,温江区劳动就业局等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合作,政府出台政策,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保障;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成都华西生态集团等31家省内外企业合作,确立了设计员、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四个主要就业岗位,监理员、招投标员、苗圃管理员三个拓展岗位,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成都市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的指导下,与合作企业一道,根据生产过程,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制定了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工学结合的23门项目化、情境化课程建设工作;对接工作过程,实现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在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指导下,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完成了专业教学标准和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为一体的课程评价体系。

(3)三方互动,理实一体,深度合作,拓宽人才培养平台。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依托名企(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等)、师徒工作室(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与专业建设共同分析岗位群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及学生岗位见习(定岗)、顶岗实习指导工作等;使深度合作企业增加到31家,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的比例达到100%。

(4)“四段育人”分段推进,工学交替,四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四段育人”,充分体现了工学交替,分段推进的培养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四个融合,即学生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相融合,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定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相融合,教室教学、实训区教学和工地教学相融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相融合,从而极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合作的模式及组织形式

4.1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在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指导下,将区园林绿化协会、成都欣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院,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工作室。学院提供场地,协会和企业提供设备、项目、技术支撑,学院师生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团队,完成南部县行政中心附属工程车道及人行道绿化工程、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10个项目、面积438000m2、合同额为4800余万元项目的施工投标、工程施工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工作

4.2企业+学校合作模式

学院与省内外31家知名企业建立了校企业合作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就业基地。

4.3师徒工作室模式

在企业、学校成立师徒工作室,实施拜师制式的实习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积极为学生选派具有极佳社会声誉的专业人士为导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建设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热爱专业、学习专业的热情。

4.4组织形式

行业协会、企业、学院、专业共同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团队,负责校企指导与评价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包括拟定校企合作项目、项目实施流程、各环节管理办法及质量评价体系),并定期研讨总结。

5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施成效

通过近三年的建设实践,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才培养取得了以下可喜成绩:2013年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100%、就业率在达到98%,专业对口率为91%,本专业学生半年就业起薪为2836元;毕业生爱岗敬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5.1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5.1.1校内实训室、场建设

紧紧围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分院采用“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方式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分院新建园林工程材料展中心、园林工程景观设计工作室等17个学习训练区,其中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园林工程施工实训中心、与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共建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室、园林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实训中心,与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园林植物栽培与管理实训场;与温江区园 林绿化协会合作,将成都欣绿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引入学校,学校提供场,企业提供设备及相应工程项目,共建景观设计工作室。企业按照实际工作流程,提供项目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指导教师、实训项目,使各实训项目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完成;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满足园林类职业技能的鉴定与培训需要。

5.1.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选择四川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成都华西生态集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有代表性、基础条件较好的园林设计、工程施工、花卉苗木生产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成了31个校外实习基地。各基地已接纳顶岗实习学生共计300余名,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岗位见习(定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保障,确保了学生在校期间半年顶岗实习比例达100%。

5.1.3师徒工作室建设

充分利用温江区是全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生产地及川派盆景的发源地,知名园林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园林工程设计兼施工企业多,知名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云集的优势,在成都市风景园林协会、成都市风景园林学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温江区园林绿化协会、温江区花卉园林协会等行业协会及温江区花卉园林局、温江区就业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与温江区20余家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成立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徒工作室。

5.2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及实施

与合作企业合作,在企业技术人员的参与下,按照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并完成了主要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专业认知项目、岗位见习项目、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项目的建设,在项目实施中,实行企业人员与校内教师双指导。

5.3课程建设

与成都大众园林建设有限公司、四川省远景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成都三邑园艺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惠美花境园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和课程专家指导,按工作过程和“五个对接”改革教学内容,完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导论》等23门课程标准;完成了《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与维护》等8门课程资源库建设,完成了17门校本教材编写,并陆续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制定了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编制了“拜师制”实训、暑期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指导书,初步建成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课程资源库和开放式网络学习平台。

5.4师资队伍建设

5.4.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近三年,选派4名老师到合作企业全职锻炼;选派12名老师带着课程建设任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到合作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安排12名老师参与了成都农林科学院承担的学院彭州葛仙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规划、项目论证;四川省远景园林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学院大门及景观项目设计等生产性项目。

目前,20名教师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建造师、二级建造师、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全国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景观设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5.4.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含学会)、企业合作,有针对地在“政、企、行”中选聘兼职教师,现已建立了29人的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审定等工作。

5.5技术服务

近三年来,积极开展对合作企业园林植物生产与养护、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先后参与完成了四川雅安芦山县第三小学园林绿化工程、成都市新都区柏茗现代科技农业园、成都市温江区永生镇石河鱼永生大路、成都市温江区涌泉花和道路行道树栽植工程、成都市创维成都物流园二、三期园林绿化工程等26个项目的设计、施工任务;承担成都市温江区、郫县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在栽培养护管理方面的技术咨询100余次,解决生产技术问题20余项。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挽回了损失,受到企业好评。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6校企合作反思

校企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合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后续整改阶段应强化以下方面工作:政企行校中政、企、行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需进一步明晰与深化;校企合作中,应创新课程教学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陈茂,汤书福.校企深度融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以园林工程技术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11):36~38.

[2] 常会宁.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4~46.

[3] 杨群.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74.

[4] 张永玉,徐巧萍.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运作模式探讨[J].才智,2011(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