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国企内部审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企内部审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企内部审计

第1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内部审计在西方国家早已蓬勃发展,我国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从无到有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如今国企内部审计工作,已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一方面是我国的国企内部审计从业人员迅速发展,已达到三十多万人。二是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已由最初扮演着简单“检查者”的角色,转换为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高层次的“参谋者”。三是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速度十分快,虽然取得的成绩无法与国外比较,但是也取得了一些卓越的成绩。我们不能因此就觉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就没有问题了,还应该更加的重视。现在许多单位设立了内审机构,但却做的是财务的辅助工作,没有合格的、完善的章程,忽略了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简单的认为审计就是监督会计。

2我国国企内部审计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日益进步的企业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现有的各种审计机构组织体系也暴露出了不少缺陷和弊端。就目前国企内部的审计工作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审计工作概念模糊不清我国国有企业众多,政府审计机关任务很重,专职的审计人员人数有限,有时工作中就会出现漏洞,这样就得在政府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下,建立部门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和评价活动,使审计监督工作延伸到各个企业单位,全面做好审计工作。但是国有企业本身就存在企业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这个特性,企业的所有行为都会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督,所以企业的内部审计也就会演变成政府人员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一个监督。这样一来,企业内部的审计就变成了政府部门在国企中的一个部门延伸,国企内部的审计工作也变成了政府部门的部门,那么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员就会考虑到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需要,就出现了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无太大关系,导致了工作人员既得做好监督还得做好服务。工作中就会出现为难的境况。审计职能实际上难以全面发挥功能。

2.2国企审计部门在内部的审计工作中很难做到独立性,并且它的地位也比较低下,所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就有很大的不同国企审计部门人员大多都来自企业内部,而内部审计部门也是整个企业的一部分,内部的审计人员的很多利益都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对其的肯定,这样就导致了审计人员出现境地两难的情形,国企审计部门人员就出现双重角色。他们既要站在外部审计的立场上履行监督企业的行为,而本身还要为企业行为服务,所以工作中可操作性就变差了。

2.3国企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布局较单一化,而且知识结构存在老化现象审计机构工作人员一般配置简单,内审机构办公硬件设备配备落后,国有企业中审计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原来的会计工作人转换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简单的岗位培训,就承担会计的职责,他们的实践经验很丰富,对各种会计报表驾轻就熟,但是缺乏会计的系统管理理论的素养和风险管理及经济预警等很多方面的敏锐性和前瞻性。所以这就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距较远。

2.4审计人员观念和审计方式落后,各项投入严重不足社会的飞速发展,很多私营企业早已步入计算机操作时代,但我国的很多国企仍在使用过去的老办法经验估计,甚至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审计费用极低而且速度慢,信息闭塞,审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也只仅仅局限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后,进行常规的查错补漏审计工作,审计范围是以往的财务记录,评价检查也只是以前经营的利润和亏损。

3完善我国国企内部审计的主要方略

3.1进一步加强企业领导者的控制职能和内控意识。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这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也会影响企业的各项效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尽早走出这个误区,转换思想观念,强化企业管理。为员工营造一个制度完善,控制有效,互相激励、互相制约、平等竞争的环境;注重培养勤奋、创新、高效、态度端正的员工,并且还要注重员工的后续培训,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实行考核制度,对业务能力欠缺及渎职懒散的人员可以实行轮岗或换岗,如发现堵塞漏洞,工作怠慢者应严厉处罚,以确保国家的财产安全。

3.2国企要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因为人是企业发展的创造者,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制定任何的经营目标,核算机制,都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重要性,鼓励和积极运用人的创造才能,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应用,把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时刻放在首位,从而达到内制的美好结果。内部控制是否会成功,取决于员工的自控能力和行为。如果企业管理者测重内部控制,重视企业员工,尊重企业员工的心理需求,注重相互沟通和交流,就能减少两者间的摩擦,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3.3建立切实可行的控制制度。具备了领导的重视、员工的诚信这两个条件,就给内部控制创造了良好环境,但还得组建完善的、合理的内部控制机构。这一机构的活动安排要有严密的计划。既要保证制度的合理性,还要保证制度的准确性,尤其是我们的中小型企业,要注重采购和付款、资金和销售及成本费用的控制。这样企业就会走向长久和良性健康的发展。

3.4加强内部审计控制。企业内部的最高领导应由内部审计机构直接负责,保持相对独立性。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要根据审计制度对各级管理层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各级管理人员的绩效、企业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情况、内控环节的协调情况、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

第2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一、现阶段在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国企中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还有待提高。在我国的众多国企单位中,很大一部分审计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审计岗位部门的专业性人才,都是在其他岗位任职之后经过培训学习然后调任到审计岗位,这部分调任过来的人员由一部分是之前在财务部门任职,并没有从事与审计相关联的工作。

2. 在国企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我国国企在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上的不断提升。所以,在国企中的员工数量也在相应的增多,使企业中的运营等多种复杂环节所涉及的面更加广泛和繁琐,在这种发展环境下,国企内部运用有些环节上就会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作为国企,必须重视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强化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督运作,引导企业树立健康而遵守法律的良好发展风气。

3. 缺乏全面的审计内容,且审计缺乏现代化手段。国企在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中是附属于其他部门才能进行,所以在工作的分配上也只是局限于企业每年年终的审计,这个过程只是要求企业在审计结束之后对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益进行分析,而并没有重视审计所给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诸多环节产生的监督管理作用,也即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审计的内涵。这也是导致我国企业在经济活动发展中始终还与其他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发展距离的最重要原因。而且,当前我国的国企中所使用的审计辅助系统也没有得到更新,所以在进行诸多对于人力、物流等多方面的计算与配制过程中,不能有效达到理想的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企中审计部门对内部监管的力度与效力。

二、强化国企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 重视并强化国企内部审计的地位。国企的内部审计是作为企业中最核心的内部管理部门,是对企业内部进行经济运营管理和监督的最重要职能,只有在审计部门的有效作用下,才能保证企业在经营发展策略、方针目标等的有效实践。在国企内部审计作用发挥的过程中,各个企业组织要加强从政策制度、资金人力上对其做好外围的工作支持;并同时要对实际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给予必要的行使职权的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另外,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工作安排等方面要把内部审计工作当成重点进行重视,并把企业内部审计的最终结果作为企业发展经营决策和对员工业绩考核的关键参照。

2. 加强国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国企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根本是要做到审计的独立性。所以,企业在进行制度建立时,要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要求审计工作必须在审计部门相关负责人的带头监督管理下对工作进行如实汇报,并强化对企业内其他部门的监督的职能作用,另外是要保证审计部门、人员以及资金方面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从而确保审计结果更加公平合理,实现审计监督的最终作用价值。

3. 提高企业内审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水平。首先,企业要对审计部门的基本从业人员进行重视,让从业人员意识到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宗旨和工作职责,并要求人员对所有审计相关的法律内容和规范制度进行深入的学习,使企业的审计水平达到国家的规范与要求。其次,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内容方针,确保企业所有工作的开展都有理可依、有据可查,从而不断完善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最后,企业要定期举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培训和考核,让他们在原本专业审计知识的基础之上,更深层次的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更好地为企业的审计工作服务。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来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在掌握了解相关财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的积累,从而为企业业务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

4. 通过现代化的审计观念来为企业服务。在国企内部审计工作中,由于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特点,所以对审计部门的上级部门的审计工作包括外部审计与社会审计这两种方式,并作为企业要强化和重视企业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以此来提高监事会在审计工作中的权利,以此来扭转过去监事会在企业中不能得到实际作用发挥的地位。另外,要确保企业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审计中的精神纯洁度,树立正确而积极的工作态度,并具备正直的道德观,对于审计的内容与结果要保证客观性与公正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水平。

第3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一、找准定位,突出服务职能。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产权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在企业中不再扮演投资者与管理者的双重角色,而完全成为单纯的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拥有独立的经营权。过去,内部审计主要是以国家审计的姿态执行国家审计对企业的监督职能,在这种体制下,传统的审计监督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今天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赋予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是“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运作,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看,它包括监督、鉴证和评价三大主要职能。但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内涵已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那种监督,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监督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内部审计定位于企业,服务于企业,是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正如李金华审计长指出的“内部审计机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你所在的部门、单位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秩序方面发挥作用,这就是内部审计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要找准定位,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是审计和评价企业经营的效益性,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咨询服务,切实履行作为参谋的职能。如中铁四局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后,将内部审计定位于突出“三个服务”: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三年来的实践证明,“三个服务”的思路使全集团的审计工作在企业改制后迅速步入正轨,内部审计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三年一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现代企业把确保企业依法经营、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和维护股东合法权益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围绕这一中心,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和推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典型和经验,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和不足,客观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及时、准确的评价,因此新的形势要求企业内部审计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如中铁四局集团在实施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效益审计时,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采取“三结合”的审计方法,能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项目效益的最大化。

在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内审人员还要懂得利用机审计,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企业所使用的专业软件的设置与使用,包括评价软件系统的内部控制,采取有效的方法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以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三、抓住重点,为提高企业效益服务。“全面审计,突出重点”这是多年来审计工作所遵循的原则和方针。企业改制后,内审范围更广,难度更大,加之审计力量和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因此在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时,更需要抓住重点,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铁四局集团在改制后的审计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工作,注意选择单位领导重视、员工关心对企业效益较大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成果的效用,使内审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近几年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审计:

一是工程项目效益审计。建筑施工经济效益的源泉是工程项目,对项目效益的好坏不仅领导关注,员工也关注。审计部门抓住这一热点,对集团公司和各子(分)公司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实施了期中或期末审计。在审计过程中,不仅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和效益的认定,而且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旨在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审计建议,绝大部分都被各单位采纳,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加强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是经济责任审计。改制后企业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除了按正常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操作外,要注入新的,尤其是特别关注企业的资产质量状况,对潜在风险和不良资产要进行披露,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以此促进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三是不定期地对司属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目的是一方面促使这些单位规范经济行为、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和违法犯罪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是帮助基层单位不断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四、勇于创新,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为适应世界经济迅速和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已将内部审计目标由原来的“检查与评价”重新定位为“增值与改善”。因此,作为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必须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和经济效益,树立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及时将职能定位从原来的检查监督为主调整为监督服务并重、并以服务为主,使内部审计更广泛地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不断拓展强化内部审计的评价、咨询、参谋等服务职能。

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善内审人员的结构。由于内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需要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以及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4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外包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含义

内部审计外包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组织外部的专业机构来执行。业务外包源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在信息化时代,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为自己增加价值,因此,可以将价值链上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只保持核心业务部分,比如研究与开发、客户服务等。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是审计监督体系的主体,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两者的主要目标一致,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和经营管理的正确、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监督。而内部审计外包和内部审计相比的显著特征是主体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主体由内部审计人员变成外部审计机构成员。

二、我国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外包的动因

1.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发展和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资源和精力有限,要想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就必须将高成本低效率的非核心业务推向外部,形成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达成合理的资源配置和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给专业机构以后,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自己的行业专长协助外部审计人员进行工作,提高了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外部审计人员的成本,间接的减少了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成本。当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结合的总成本低于内部审计成本,而外部审计人员提供了高质量内部审计服务,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时,企业必然会选择将内部审计外包。

2.内部审计的缺陷需要通过外包加以弥补

内部审计的本质上是一种内部管理活动,受所有者的委托对管理者进行监督,形式上独立于管理者。但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人员配置和工作范围都受到管理者的影响,因此其独立性难以保证,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长期在一个企业工作,不了解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难以给企业提出好的建议。而外部审计人员,业务范围广,经验丰富,能给企业从多个视角提出好的建议。同时外部审计人员天然的高独立性和客观性,也保证了内部审计质量,弥补了内部审计缺陷。

3.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可能性

企业内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如果隶属于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其独立程度相对较高,但它始终是企业的内部组织,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企业。从形式上看,内部审计不可能达到绝对独立,只能追求尽可能相对独立,而当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独立的外部专业机构时,由于外部专业机构与企业没有任何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从形式上看其独立性提高了。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会计职业蓬勃发展,会计人才非常优秀,他们受过正规的训练,通过了严格的考试,经验丰富,在专业胜任能力上比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时,外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与内部审计有重叠的管理咨询服务,充当内部审计主体,为企业节约成本。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内部审计外包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内部审计外包在促进企业发展和提升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蕴涵着较高的风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泄露风险

随着企业更多的将整个流程外包,外包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增多,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管理等相关领域,或多或少都会涉及企业的核心机密,造成不经意的外露。即使外部审计人员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但当外包机构向不同的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很难避免将学习到的先进生产管理理念运用到其他咨询中。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后,防止企业核心机密外漏和发挥外部审计机构专业特长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成为企业的两难选择。

2.选择外包机构的风险

选择外包机构是外包决策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审计质量与效果。企业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通常是降低审计成本、弥补自身内部审计的缺陷、增加企业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但在选择外包组织的过程中,信息并非完全公开,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对外包机构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对于其资质、信誉以及提供服务的专业水平这些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重要数据都不够熟悉,有可能造成内部审计外包后,外包组织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无法达到企业所需要的标准。

3.外包范围、外包方式决策失误的风险

内部审计属于战略管理的范畴,对企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部分适合外包,部分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适合外包。外包范围选择不当,将影响企业竞争优势。虽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经营状况,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难以把握。而外部审计师虽然专业胜任能力强,经验丰富,但对企业的了解远不及内部审计人员。加上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的选择难以把握。

四、控制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外包后虽然能使企业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于核心竞争领域,但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不能对外透露的信息。而外部审计师由于展开工作的需要,必定会获得这些重要信息,一旦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泄露企业商业秘密,企业将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面临着外部审计师不遵守职业道德、信息泄露的风险。因此企业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应严格做好风险评估、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业绩评价等风险控制工作。

1.评估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前,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已设定的内部审计目标,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及时全面的评估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明确风险的承受度,确保风险管理程序到位。通过风险评估避免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与企业管理层预期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与外包机构目标不一致,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等情况。风险评估过程中具体应当考虑下列情形:外部审计机构的资质和信誉;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特长;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目标;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需要;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范围和外包方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应急计划。通过风险评估,协调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目标和企业战略计划的一致性,预测外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2.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把双刃箭,一方面为企业节约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另一方面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且内部审计外包可能对内部审计运作和管理层收集信息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管理层应确保与外部审计机构保持长期合作,避免短期合作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同时应确保选择的外部审计机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即使企业将内部审计外包出去,也应该保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一支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专业内部审计队伍,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评估审计风险,帮助外部审计机构制定审计计划、审计目标和确定审计范围,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给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方法提出建议,并对外包机构的审计过程进行严格监控。

3.制定合理的业绩评价标准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监督管理职能部门,业绩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对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评价困难。IIA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评价内部审计业绩的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数量化标准(如审计工作时间、审计次数、审计报告次数、审计发现的违规金额等)、质量化标准(如提出的提高经营效率、促进内部控制的建议)、反馈式标准(如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建议的评价、对外部审计机构专业胜任能力和工作效率的评价)。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的评价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完善的业绩评价标准不仅要肯定成绩也要暴露缺点,以保证外包业务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只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外包,并不意味着企业不再具备内部审计职能,相反内部审计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内部审计外包企业要不断关注内部审计外包的发展,努力将外部优势资源内部化,进而提升整个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实:《企业内部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第5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责任意识;审计特点;国有企业;财务共享模式

国企集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发展水平会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以及速度形成直接影响。为保证国企集团稳定性发展,确保国家综合实力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各国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内部管理工作,尤其是财务管控工作的改革力度,开始将财务共享模式纳入了内部管理之中,财务共享模式优势以及影响开始逐渐凸显出来。为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各项影响,对财务共享模式及其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展开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1财务共享优势

在国有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有助于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在共享模式环境中,各业务部门以及会计人员只需掌握本部门业务即可,个人分工极为明确,会计业务处理目标更加可靠规范,人员工作效率会得到切实提升,同时由于财务共享平台会在各种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将公司内部所有数据归集到大数据库之中,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平台直接查找到每个流程负责人,能够及时究责,能够达到确实提升人员责任意识的效果,会计信息处理会更加准确、高效,这对于财务内控工作开展而言是极为有利的;第二,有助于提高业务部门责任意识。完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之后,企业可在财务共享系统支持下,对工作流程实施标准化处理并将其上传到共享平台之中,正如上文所述所有业务人员工作职责范围会更加明确清晰,会为责任追责提供可靠数据依据,更加便于展开财务监督以及内部控制;第三,有助于强化财务信息质量。财务信息质量是展开财务管理以及内控管理的基础与关键,其价值性极为突出。在财务共享环境中,企业可实现对会计信息的优化以及标准化处理,会计业务流程标准化以及效率化水平会得到有效提升,会计信息可靠性更加理想,会为管理层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支持,更加便于领导及时作出准确决策,会对企业稳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企业内部审计特点

企业内部审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加侧重管理审计。实施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业务目标以及发展战略落实提供保障,管理部门会通过内部审计手段,在防止造假的同时作出正确决策信息,可以更好地为企业管理以及业务目标实现提供服务,并不是单纯地进行财务数字审核,是以为企业运营与发展进行服务为目标的管理审计;第二,更加注重分析、查询审查。相较于普通企业,国企尤其是国企集团层次结构更为复杂,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集团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方式等展开综合分析,所需考虑内容更多,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对审计方法的充分运用,借助查询、观察以及分析审查等手段,及时获得各项信息,以便对审计单位业务展开更加全面的了解;第三,更加注重子公司、分公司之间关系协调。审计部门在对子公司实施审计的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地展开各项审查工作,要通过对审计的宏观调控,把握好各子公司间关系,以便将子公司的积极性充分带动起来,确保各项审计工作可以及时有效开展,注重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权威性以及统一性,保证集团公司与子公司的统一协调。

3财务共享模式对国企内部审计的影响

3.1整合数据

传统审计工作所需各项数据需要通过人工手段实施收集,不仅审计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且存在着数据收集不全面或收集不准确、不及时等方面的状况,而在财务共享环境中,数据收集会更加智能,通过对财务共享平台的运用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化处理,数据整合水平相对较高,审计人员只需在平台中直接提取数字即可,可在有效节约时间的同时保证工作效率,会对审计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保证审计工作统一性以及规范性。

3.2改善审计方式

与传统审计工作方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审计工作方式得到了切实改善,非现场审计以及现场审计有机结合的工作模式,会更加便于审计人员了解情况,审计会更加全面,数据获取也会更加简便、快捷,能够在保证审计工作效率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展开全方面管控,更加便于审计报告制定,审计报告公信度也会得到有效提升。3.3对人员要求更高财务共享模式对于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更高,强调人员不仅要掌握熟练的业务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高水平计算机操作等方面技巧。人员需要快速适应新的审计环境,及时明确新的审计目标以及审计工作方式,以便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如果人员存在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或无法安全使用各项数据的状况,便会对财务共享模式功能发挥形成限制,并不利于审计工作展开,所以人员方面培训与强化训练也是国企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4影响对策

4.1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实施集中资金管理模式

国有企业子公司财务管理活动多数较为相似,且财务管理流程存在着较为雷同的问题,这些均为集中管控模式应用做好了铺垫。企业需要以此为基础,通过对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自身财务管控需要以及内部审计需求,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方案,从而有步骤地展开财务共享中心构建工作,实施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完成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后,需要按照成员单位资金集中管理,需要实施统一资金运营调度模式,以便推动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良性化发展。国有企业需要加大对共享中心信息系统的关注力度,应增加在这一方面时间以及成本等的投入,做好系统优化更新工作,以防出现系统漏洞,保证财务数据安全。

4.2推动内部审计现代化建设

在具体实施审计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储存设备、服务器设备以及安全设备为基础,展开审计系统基本建设层建设工作;其次按照内部审计流程以及审计内容,实施审计系统数据层建设,并要通过对财务共享中心以及财务数据间逻辑关系的运用,对数据层进行进一步细化,将其分成单位审计数据、审计信息管理以及数据共享交换等区域,以为审计系统应用提供可靠数据作支持;最后对现代化技术实施整合,将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等先进技术融入审计业务管理工作中,满足共享服务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对接各项需求,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内部审计水平的目标。

4.3设置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国有企业可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运用,强化集团管控力度,做好成员单位预算、结果考核以及审查等各项工作,确保管理层能够对成员单位资金实际需求以及运用情况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做好集团发展资金调动与协调,保证每一分资金运用价值。在进行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企业不仅需要按照预算管理组织架构建设专业预算业务部门,同时还要将国有企业集团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要对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实予以积极配合,进而将管理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辅助。

4.4合理运用共享平台,保证审计管理质量

4.4.1转变内部审计方式传统国有企业审计多以事后审计为主,会在经济活动结束之后再实施内部审计工作,虽然此种工作模式具有一定优势,但对审计工作价值发挥形成了直接限制,无法提前帮助企业明确隐藏隐患。基于此,企业需要利用共享平台改变自身审计方式,要在平台支持下,利用财务信息对个体经济活动展开提前预判、审核以及分析,确保可以在非现场审计以及现场审计有机结合的环境中,不断提高审计工作开展效率,从而有效改变单纯事后审计模式,实施全过程审计,以便实现对审计滞后性问题的有效处理,保证企业经济活动审查评价质量,进而达到对经营风险效果实时充分分析评估的目标。同时,企业要以此为基础对审计方式进行转型与升级,以便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把控,降低不必要的经营风险以及损失。

4.4.2降低内部审计成本国有企业整体规模相对较大,经营范围相对较为分散,在实施内部审计过程中需要配备多名审计人员共同展开审计工作,人员工作强度以及工作量相对较大,不仅会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同时还有可能会因为人为方面的问题而造成财务数据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受到影响的状况。为有效规避这一问题,企业需要借助财务共享平台优势,对公司所有财务数据展开集中整理、收集与处理,并要在汇总完成后对其实施风险评估以及审核分析,从而实现跨区域、跨时间数据整合处理模式,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投入,保证审计活动开展质量。

4.4.3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企业不仅要利用财务平台实施数据整理与共享,同时还要将审计结果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辅助被审计单位做好整改等一系列工作,保证企业内部控制时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在最低。

第6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一、转变观念,开创内部审计工作新局面

转变过去的审计观念,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意识,尤其是企业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在深化改革、改制、改组过程中,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出谋划策。企业内部审计的建立和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加强企业各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特别是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审计、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布置审计任务、处理审计查出的问题,这是对审计工作的最大支持,也是加强企业审计工作的关键。内部审计工作应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和领导关心的问题大胆开展工作,及时提出改进经营、科学管理等方面的好建议,并积极向企业主要负责人汇报情况,主动争取领导支持。“有才方有为,有为才有位。”各级审计部门要大力开拓审计领域,做出审计业绩,用审计的成果来赢得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提高审计权威性。

二、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

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主体,主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必须依靠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面对新的发展趋势,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第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建议参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门槛,提升内部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改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会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必须配备工程技术、企业管理、法律以及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一方面企业要为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发展提供条件,促使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审计,还要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法律和计算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增强其竞争意识,使其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要求。

在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同时要进一步改进内部审计技术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行内部控制制度评审、风险基础审计等方法,节约审计成本、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要大力发展计算机作为审计的辅助手段,积极采用数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加速审计信息传递、收集、处理及反馈的速度,促使审计测试、评估、分析工作的日趋规范和完善。同时开展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运用,开展计算机系统的审计监督,对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报告数据进行审计,保证报告数据的真实完整。

三、内部审计要进行职业化管理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特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区别于外部审计,也不同于单位内部的管理咨询活动,它已成为一种公认的为管理服务的职业。在许多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而且还建立了全球性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目前,我国还缺乏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程序的建立、标准的制定及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等均无统一的管理,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应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加强我国的内部审计职业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职业管理。职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制定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交流内部审计信息、技术规范、检查工作质量、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等。

四、职能定位转向“服务型”

监督是审计固有的内在职能,也是审计的最基本职能。企业内部审计作为现代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核心部分,必须强化监督职能,这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服务作为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实质上是审计监督职能的深化和延伸,服务是通过审计监督实现的。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单位决策、管理层报告错弊和资产保护不当等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和投融资决策等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当局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五、全面调整扩大审计范围,转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内部审计应逐渐转移自己的工作重点,要从单纯的查错防弊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转变。内部审计工作要扩大自己的工作范围,不应局限于财务领域的审计,要向业务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扩展。开展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评价业务经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为改进控制服务;开展对专项业务活动的审计,评价其对企业决策和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评价其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做到了节约高效;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职能的发挥情况和各项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开展各种经济责任审计、任期目标审计或离任审计等,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六、内部审计应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单纯的事后审计方法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作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首先,对企业的采购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资金计划、投资计划及费用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对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审查。其次,对企业计划的实施、方案的落实等情况进行跟踪审计调查,及时纠正计划偏差。最后,当经济活动结束后,内部审计应对计划、决策的完成情况作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挖掘企业的潜力,从而保证企业预期效益的实现。

七、完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第7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风险管理 角色定 位途 径措施

一、问题提出

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我国从2005年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然而,我国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的现状却并不令人乐观。根据调查存在以下问题:(1)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及风险管理不甚了解。28.05%的被调查内部审计人员认为风险不会影响企业价值,7.32%的被调查内部审计人员竟认为风险会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的不了解,限制了内部审计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关注,制约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另外,内部审计人员缺乏风险管理知识,对于风险管理的先进理论―全面风险管理不甚熟悉。8.54%的被调查的内部审计人员没听说过“全面风险管理”,只有3.66%的被调查的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全面风险管理”。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又从何谈起协助管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足。内部审计部门只有独立于其它职能部门,才能独立、客观、公正地发挥其职能。62.32%的被调查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都是独立设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不足。56.53%的被调查单位的内部审计隶属于行政正职或分管副职,而只有19.82%的被调查单位的内部审计隶属于董事会、监事会或者审计委员会等层次比较高的部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不足,影响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应有作用的发挥。(3)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我国内部审计的人员结构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是会计、审计人员。在被调查的内部审计人员中,48.43%出身于会计专业,27.99%出身于审计专业,只有10.13%出身于管理专业,以及0.74%出身于计算机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使得内部审计难以履行监控风险管理的职能,更别说为风险管理提供咨询服务。(4)内部审计范围狭小。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内部审计范围的狭小。在被调查单位中,69.57%经常进行财务收支审计,66.67%经常进行经济效益审计,72.46%经常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只有7,25%曾经开展过风险管理审计,没有一家单位对风险管理经常进行审计。(5)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业务时,使用的审计方法比较落后。66.67%的被调查单位采用账项基础内部审计24.64%的被调查单位采用控制基础内部审计,只有8.69%采用风险基础内部审计。审计方法的落后严重制约着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意义及定位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不同的经济学观点对公司治理问题具有不同的解释,但无论是契约理论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提及的信息不对称,或是委托理论提出的问题,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问题,都是使企业目标元法实现的各种可能性事件。而针对这些可能性事件的管理,即风险管理,可以被认为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而从内部审计来看,通过加强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和咨询,为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提供真实有力的报告证据,使股东和潜在利益相关者获得尽可能充分的信息。这自然增加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一改进公司治理。因此,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结合必将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高企业管理效率。(2)内部审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渴求。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的介入,使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也将其在企业中的作用推向了一个新水平。同时,内部审计采用关注风险的审计方法,其报告更容易被接受,管理部门也更容易理解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它可以帮助内部审计渡过正在影响整个职业的价值危机(Value Crisis)。正因为如此,IIA才一直积极倡导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领域直接写入了内部审计的定义。(3)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独特优势。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董事会的下属位置,是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的高层次监督部门,因而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风险在企业内部具有感染性、传递性、不对称性等特征,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部门,最终可能使整个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各业务部门由于其局限性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这使得它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第二,控制、指导企业的风险策略。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企业的董事会、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企业长期风险策略与各种决策的协调人。其通过对长期计划与短期现实的调节,可以调控、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第三,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议更易引起重视。尽管许多大型企业设有风险管理部门,但它属于管理部门的一个职能部门,向总经理负责和报告,不具有独立性,其意见有时会屈服于管理当局的压力。例如其风险管理部门对某投资项目分析后发现风险太大不适合投资,而总经理好大喜功,他会力促项目的实施,这使得风险管理部门的作用受到限制。而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管理部门,其风险评估的意见可以直接报告给董事会,这自然会加强管理当局对内部审计部门意见的重视程度。(4)能保证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契合。传统内部审计通常采用“控制-风险÷目标”的路线,即直接测试内部控制,考虑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而风险的太小仅用于表明控制的薄弱与健全环节,从而实现防弊或兴利的目标。其结果是不断向管理层建议增加控制点或加强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控制点会越来越多,审计业务越来越繁琐缓慢,甚至出现多余控制阻碍各项程序正常运转的情况,因而无法与企业目标直接相关联,导致内部审计无法证明其价值所在。内部审4t@与风险管理后,采取的是“目标一风险_控制”的路线,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能动性及增值目标,并且将事后的反馈

扩展到内部控制建立前及实施时的协助与促进,帮助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改进与完善,保证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契合。

(二)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定位 coso报告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有四个目标(实现战略、高效运作、客观报告、遵守法规)、八个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监控活动),在企业的四个层次开展(企业级、部门级、事业单位级、分公司级)。内部审计在这一框架中作为监控活动存在,即由内审机构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独立评估。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2004年9月的《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意见书也认为内部审计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角色是就组织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向董事会提供客观保证,以帮助确信关键商业风险被正确管理及内控系统有效运转。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首要角色是监督者,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的评估和保证服务、对风险评估准确性的保证服务、对关键风险报告的评估和对关键风险管理的评估。按IIA的标准,内部审计的服务种类可以划分为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前者是一种独立评价的活动,后者是提供建议及咨询的活动。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并不发生改变,因而它可以担任的角色也是基于这两种服务衍生而来的。除了作为监督者所提供的保证服务外,内部审计还可提供咨询服务,包括促进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指导和协调风险管理活动、加强对风险的报告、保持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支持建立风险管理、参与制定风险管理战略等。与此相适应,内部审计承担了咨询者、协调者、建议者角色。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步变化和延续发展过程。在组织缺乏风险管理程序的情况下,内部审计可以向管理层提出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建议;在组织实施风险管理的初期,内部审计能够发挥很大的协调作用,甚至直接担任项目经理;而当企业风险管理逐步成熟,运作稳定以后,内部审计就从建议者、协调者转化成监督者和咨询者。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也会影响其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角色,报告关系层次越高,独立性越强,内部审计就越能够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反之,则从局部和流程角度参与企业风险管理。(图1)说明了组织风险管理水平和报告关系对内部审计角色定位的影响。为保证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并不对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承担主要责任,风险管理责任应由管理层承担。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建议、质询和支持,但不能设定风险容忍度、强制实行风险管理流程、对风险提供管理保证、对风险问题进行决策和对风险实施管理职责的行动。内部审计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应当在审计章程中写明并经审计委员会批准。此外,在实践中,应注意处理保证服务和咨询服务的关系。只要内部审计执行的任务涉及履行管理职责,就应认为与此有关领域的审计客观性受到了损害,内部审计不能就其负责协调和指导的风险管理事项提供保证服务。

三、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思考

(一)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的具体途径 与一般的防范、控制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相比,内部审计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既与其有紧密的联系又有较大的区别。“紧密联系”表现在,两者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降低企业的风险;区别在于它们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不同。正是由于上述的联系和区别,决定了内部审计部门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履行以下再监督责任:(1)评估风险的“三性”特征。一是评估风险识别的充分性。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要求企业广泛、持续地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以达到识别风险的目的。为了及时地获取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企业应当把收集初始信息的职责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应实施相关审计程序,对企业部门和单位风险识别程序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二是评价已有风险衡量的恰当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已有风险衡量进行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影响程度。同时,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充分了解已有风险衡量的方法,应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内部审计部门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成本效益的衡量等。三是评估风险防范措施的充分性。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审查,内容包括:采取风险防范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风险防范措施是否有效涵盖重大风险等。(2)对企业风险管理结果进行评价。根据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管理环节的变化,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风险管理结果的评价内容是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完成情况,具体包括:企业阶段性风险控制目标与实际结果的相符程度,确认两者之间的重大差异,并加以分析;从上述分析的结果出发,持续评估公司既定的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备性;与相关管理层定期讨论部门的目标及其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的降低风险、加强控制的措施,并评价其有效性;评价风险监控报告制度是否恰当;评价风险管理结果报告的充分眭和及时性;评价管理层对风险的分析是否有效;对管理层的自我评估进行实地观察、直接测试,检查自我评估所依据的信息是否准确;评估与风险管理有关的管理薄弱环节等。(3)将企业风险管理融入内部审计程序。在风险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进行再监督。因此,内部审计部门应将日常审计工作与企业的风险管理协调一致,将风险管理纳入日常审计范围。包括: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应在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内部审计部门的审CtCt划,确定审计项目;确定审计范围时,要考虑企业的战略性风险计划目标,并每年对审计范围进行一次评估,以涵盖企业最新战略所面临的风险;编制审计方案时,应通过风险因素分析来确定审计业务工作重点;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应通过评价内控制度,验证风险控制的有效程度;在选择检测风险的技术与方法时,应如实反映风险的重大性与发生的可能性;在编制审计报告时,应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价,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在追踪审计时,应将风险确定为决定追踪审计范围的重要因素。

第8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Keywords】enterprises;internal audit;problems;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6-0089-02

1 引言

我??的企业内部审计一开始是在政府大力提倡,并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一直以来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为止,企业内部审计也在许多企业都在大力推行,并取得明显的效果,但是在实施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面临着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企业内部审计相对于来说发展过慢,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要求,法制体系、企业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因此企业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的发展,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作出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企业内部审计在我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一些绵薄之力[1]。

2 什么是企业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是一家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一些内部管理、决策,是否具有真实性、可行性、合法性,对企业起着监管、约束的作用,从而使企业能减少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失误,更好地实现企业目标,获得更大的企业盈利。

2.1 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有三个特点

①内部审计的服务具有内向性,主要针对于企业内部的监管;②内部审计的审计程序具有相对简化性,因为是针对企业本身,对于企业内部情况也相对比较了解,可以将工作的许多程序进行简化;③内部审计主要是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

2.2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①监督职能。为了规避企业风险,审计部门可以不受其他部门或团体的干扰,对企业进行监督,监督的主要范围有财政的收支情况、项目计划及预算、经济收益情况、内部控制及经济责任等,通过有效的监管政策,使企业不断向上发展;②服务职能。内部审计是服务于企业的,为企业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原因分析,找出解决方案,促进企业的优化,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更大的竞争力;③评价职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问题,如何更好地规避问题、解决问题,减少因为失误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就需要内部审计在监管的作用下,对企业问题进行评价,以此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预测性;④鉴证职能。鉴证职能具有批判性,主要是在维护股东、受益者的利益的基础上,提出批判性的意见。

3 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即便是目前制度不断完善,法制逐步健全,企业高度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

3.1 内部审计作用、性质的认识

企业的管理层缺乏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性质的认识,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发展。目前许多人认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就是生产和交易,往往忽略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监管作用,认为内部审计就是一个形式作用,同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内部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他们的职权与自由权,使得内部审计在企业得不到重视,工作处处受限,很多工作得不到开展,所拥有的话语权也很少,从而使内部审计发挥不出自身的作用,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发展也束手束脚,渐渐跟不上时代的需要[2]。

3.2 内部审计自身职能定位的认识

企业内部审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主要职能就是监督,因此内部审计错误的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给企业“找茬儿”,不断发现问题,甚至将自己的主要目标放在财务上,将自身放在公司的“对立面”,同时与其他部门之间也缺乏沟通,这样使得内部审计部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职能,更好的解决问题。经济的发展,对于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需要内部审计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使企业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3]。

3.3 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不能充分发挥

内部审计是一个不受其他部门干扰,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部门,然而内部审计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给其他部门带来不便,使其他部门的职权受到限制,因此有的部门会不支持内部审计的工作,妨碍内部审计的工作,使得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保障,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也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因此需要企业管理层起带头作用,给内部审计部门树立威信与信心,使得内部审计更好开展工作,发挥自身作用。

3.4 内部审计自身存在问题

①内部审计管理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法律体系不够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甚至有的部门为了不让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想出一系列对策,导致内部审计检查结果失真,给企业造成风险。②内部审计部门行事古板落后,主要依靠制度基础审计,但是内部审计所针对的部分各有不同,灵活多变,过度依靠制度基础审计,不灵活变通,因地制宜,很难有效的发现企业出现的弊端,影响企业发展。③内部审计部门的机制构架不够合理,使得内部审查部门与所审查对象部门出于同一级别,受权利和人际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得不到发挥,从而失去其存在意义。④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多是企业的财会部门,知识面窄,能力素质低下,缺乏内部审计的专业知识框架,很难做好手头工作。⑤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形式不够严谨,处理事情的方法技术还处于落后状况,缺乏先进的工作方法,在工作过程中也是仅凭借之前的工作经验和工作判断来下定论,这样就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而给企业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导致企业决策失误,带来不必要的损失[4]。

4 解决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方法对策

①从思想上来提高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重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给予内部审计一定的权力和威信,全面支持内部审计工作,让各个部分配合内部审计部门,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管作用。②找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定位,转变工作重心与方法,了解自身的职责所在,包括工作范围和工作重心,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与人为善,更好的服务于企业。③确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巩固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减少其他部门的干扰,更好地维护股东和其他投资者或债权人的合法利益。④对内部审计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创新内部审计的工作方式,懂得灵活变通;正确看待、合理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⑤强化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将自己定位在企业不可缺少的一员上,有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积极参与,为企业做出贡献;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开展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多接触先进的工作技能;让内部审计部门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格对待每一次监督与审查,高度关注企业发展动向[5,6]。

第9篇:国企内部审计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优势劣势把握环节

一、内部审计外包的优势

(一)提高独立性

要求其审计师客观、独立地完成工作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一致要求。但是内部审计机构及内部审计师毕竟是企业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不可避免受到各级管理层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受到损害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外部审计师一方面与他们没有利益冲突或联系,其工作只对社会公众和合伙人负责,是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出现的;另一方面他们既要受到业内公认的审计准则的约束,又要受到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双重约束下他们能够提供更为客观的审计报告,相比较而言,独立性也更高。

(二)稳定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直接影响着现代审计的最终结果。与已经形成固有程序化模式的内部审计人员相比,具有领先审计技术,丰富审计经验,优秀审计人员的外部审计组织,更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内部审计要求。此外,外部审计组织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审计机构,对因审计失败而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失的要相应承担诸如赔偿在内的法律责任,客观上迫使其所采取各项质量控制措施来强化执业质量,避免执业失败。而因无法单独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内部审计师和内部审计机构,其强化质量控制的原始动力则相对比较缺乏。

(三)节约审计成本

企业成立专门内部审计机构,就构成一项固定成本,不论内部审计业务开不开展、开展得怎么样,都是需要承担的。而外部审计机构所面对的客户成百上千,又可以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对于每一项审计业务而言,均为变动成本。外部审计机构审计业务的成本能够达到集约化和规模化,在理论上能够将单位审计成本降到最低,从而为服务对象节约成本。

(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对内部审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需要网络、技术、税务、策划等等“新鲜血液”注入其中,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只需要将内部审计外包,企业便可以享受到这些服务而不需要自己额外花钱去招兵买马。而且,企业要想了解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及时做出反应,也只需要依靠活动广泛的外部审计机构,进而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内部审计外包存在的弊端

(一)外部审计人员不能全面获取信息

首先,在执行企业内部审计业务时,外部审计人员由于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不熟悉,对管理层的实际需要不真正了解,又限于成本效益的考虑,很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对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其次,企业的员工总认为内部审计人员是企业派来监督他们的“监工”,基于此种心理,他们对外部审计人员的敌意便油然而生,所以在外部审计人员面前他们会显得越发守口如瓶――连熟知的信息都可能不告诉审计人员,更不用谈去积极配合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了。外部审计人员本身对企业的情况就不如内部审计人员来的了解,再加上职工基于种种考虑可能会隐瞒企业的某些情况,这些都会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甚至可能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审计的失败。

(二)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不够“贴心”

内部审计外包后,由于外部审计人员只与企业建立了短期的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其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审计可能会变成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即外部审计人员不会像内部审计人员那样全心全意为企业考虑,而只在外包合同约定的范围内进行审计,这种利益上的不完全相关甚者在某些人身上可能会出现削减审计计划,减少工作量的做法。更有甚者还可能忽视本该发现的重要内控漏洞或是内控风险,让企业损失惨重。

(三)外部审计人员在工作时存在逆向选择

企业一方面由于收集不到完整的信息而无法对其选择委托的会计师事务所做出诸如具体评估外包事务所的专业水平和可信度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另一方面水平高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要求支付较高的报酬,若企业不愿意支付令其满意的报酬,则往往得不到他们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最终愿意接受出价不高的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外包事务所是那些水平不高的会计师事务所,虽然从表面上看企业降低了审计成本但是在执行内审任务时企业还可能面临外包事务所不能胜任而带来的风险。

三、完善内部审计外包应当把握好的环节

经过上述对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内部审计外包的利大于弊,但是由于它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实践时间不长、开展范围有限、缺乏可以借用的现成经验等原因,在实践中若要趋利避害,还应当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评估风险程度

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在签订外包合同前负责了解与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作为董事会职责的一部分,董事会应当就内部审计外包对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的支持情况、与外包商的关系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没有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阶段,内部审计外包就可能与企业的战略计划不一致,或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二)选择外包形式

内部审计外包要想取得成功,选择合理的外包形式是关键。企业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外包形式时,主要应该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再做出选择。大中型企业选择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自由选择诸如合作内审、管理咨询和协力式委外等具体形式。而对于内部审计任务不多的一般小型企业而言,选择形式则显得比较单一。考虑到单独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成本较高,企业可以选择在初期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随着企业日后的发展壮大,也就是当企业步入成熟期时,在能力范围内将其内部审计职能和内部审计人员逐步完善起来。

(三)审查外包合同

选择好外包形式之后,企业应该着手与外包商签订合同。作为双方主要约束条件的外包合同,其有效与否对于帮助企业识别承包商的效能,能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以及外包合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环境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因为它的变化随时可能给企业的内部审计带来新的问题,所以企业管理当局在起草外包合同时,一定要用详细的文字写明诸如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保密报告制度和出现争议后的解决办法等,并且使合同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切忌出现字眼模糊不清的条款以免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四)实施有效监管

内部审计外包合同签订后,便意味着内审外包正式开始。开展内部审计外包固然有着种种的优越性,但企业千万不能被其优越性蒙蔽了双眼而忽视了其伴随的风险。整个外包活动的控制和监督会直接关系到外包工作的成败,显得额外重要。外包的企业应积极掌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权而不是坐等外包商的审计结果,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做好协助监督和沟通工作。为了激励外包事务所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企业也可以考虑采用“绩效考核”,即将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效果同支付给外包事务所的费用挂钩,比如:外审人员完成审计计划之内的工作即给予基本报酬;若超额完成审计任务,且收效好,则考虑给予一定的“奖励报酬”。当本轮内部审计外包合同完成之后,企业要认真地对外包进行过程性评估和总结,并且及时解决外包中遗留的各种问题,这样为双方日后的再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总而言之,研究内部审计外包是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更好地治理企业,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企业在看到内部审计外包优势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问题的产生,以及问题出现后的解决。相信在把握好以上环节后,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一定会逐渐普及起来并且日益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战略。

参考文献

[1]王琴,苑振前.试论内部审计外包在我国的应用[J].审计月刊,2007(6).

[2]史德刚.中国公司内部审计探讨[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6).

[3]许怀宇.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J].会计之友,2006(12).

[4]赵恒伯.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趋势:内部审计的外包[J].审计与理财,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