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质分析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水平;省份比较;区域比较
作者简介:张洪华(1977-),男,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等。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一般项目“跨学科‘双师双能型’职教教师培养研究”(编号:TJJX16-018),主持人:张洪华;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职教专项“基于跨学科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编号:VESP3017),主持人:张洪华。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1-0025-05
2011年12月,为了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肯定了“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并结合新形势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加快解决生师比过高、‘双师型’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意见》确立了“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并据此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规模、素质结构、培养培训体系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目标。
一、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对比分析
“十二五”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达到了新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生师比逐年降低,结构更加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等,为现代职业教育快速稳定发展提供了支撑与保障①。
(一)教师规模
2014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分别为5.67、5.06和4.91。其中,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每万人口教师数在6人及以上的有4个省份,中部地区有2个,西部地区有4个。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数量分别为1个、2个和3个。2013年,东中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分别为4.83、5.06和4.58。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中部地区变化不大,东部和西部地区都有明显增长。其中,东部地区的浙江、天津、海南等3个省份每万人口教师数增至6人及以上,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每万人口教师数由4人以下分别增至5.06人和4.89人,增幅明显,至此,东部地区所有省份每万人口教师数都在4人以上;西部地区的内蒙古每万人口教师数由5.91人增至6人及以上,宁夏由3.99人增至4人以上,只有以3.71人仍然停留在4人以下。而中部地区除了山西略有增长,由7.00人增至7.63人以外,其他省份几乎没有增长,甚至有4个省份出现轻微下降,中部地区仍然有3个省份每万人口教师数在4人以下。
生师比也是反映教育系统内部或者一个地区教育人力资源投入情况的重要指标。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分别为19.17、19.95和25.11,西部地区生师比仍然偏高。按照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生师比20∶1的要求,在东部地区,7成以上的省份生师比达到了既定要求,降到了20以下,中部地区达到要求的有五成,西部地区只有3个省份达到要求,不及三成。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省份生师比都在30以下,西部地区仍有4个省份生师比在30以上,占西部省份总数的三成以上。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分别为21.52、21.16和27.19。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青海、贵州、安徽三个省份生师比略有增长外,其余省份生师比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西部地区的、陕西以及东部地区的北京、福建降幅最大。自治区生师比由26.83降为17.11,降幅高达36%;陕西省生师比由24.76降为21.40,降幅为14%;北京生师比由22.97降为17.51,降幅为24%;福建生师比由30.55降为25.59,降幅为16%。
(二)教师结构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主要包括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6.19%、25.60%和21.60%,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天津市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最高,为37.93%,最低,为6.1%,前者是后者的6倍。全国仅有约2成省份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低于20%,其中东部有2个省份,中部1个省份,西部4个省份。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5.44%、25.00%和21.77%。2014年与2013年相比,东部和中部地区略有提高,西部地区则有所降低。在各省份中,仅有四川、内蒙古、新疆、贵州、、青海、天津、宁夏等8个省份没有增长或有所下降,除天津外其余7省份全部位于西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增长比例超过1%的共有7个省份,分别是:海南、浙江、重庆、安徽、河北、江苏、上海,其中东部地区占了5个,中部和西部地区各占1个。东部地区高级职称教师增长比例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89.29%,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2.59%、87.43%和86.16%,呈现出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提前实现《意见》要求比例超过95%的只有江苏、上海、浙江等3个省份。超过90%的共有12个省份,其中四分之三的省份位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省份占六分之一,中部地区省份占比不到1成。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在85%以下的有6个省份,分别是西部的新疆、陕西、贵州、四川、青海和中部的江西。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1.69%、86.18%和84.31%。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河南、海南2个省份外,其余省份的学历达标率都有所提升,增长比例在2%及以上的有7个省份,分别是青海、贵州、广西、内蒙古、重庆、安徽、四川,除安徽外全部位于西部地区。
表4 2014年全国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
从年龄结构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以中青年为主。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占比分别为72.36%、70.36%和74.92%,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中青年教师比例在75%以上的省份共有9个,其中东部地区4个,西部地区4个,中部地区只有1个。中青年教师比例在70%以下的省份共有10个,其中东部地区4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3个。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分别为74.66%、72.95%和75.03%。2014年与2013年相比,只有、宁夏、青海、贵州4个省份中青年教师比例有所增长,其余省份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下降幅度超过2%的省份有14个,分别是湖南、重庆、甘肃、辽宁、湖北、广东、山西、江西、河北、黑龙江、北京、福建、山东、吉林,其中,东部地区6个,中部地区6个,西部地区2个。
表5 2014年全国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比例
(三)教师素质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反映专业教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为31.14%、23.43%和25.24%,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全国共有10个省份比例达到了30%以上,即达到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低于30%的标准,其中东部地区有超过6成的省份达到了标准,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只有一、两成左右。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为29.01%、22.68%和23.71%。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了陕西、内蒙古、新疆、湖南、广西等5个省份“双师型”教师比例略有下降以外,其余省份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2%以上的省份共11个,分别是:、海南、贵州、宁夏、山东、广东、青海、上海、天津、福建、江苏,其中东部地区7个,西部地区4个。
表6 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
兼职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力量。根据《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规定:兼职教师占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数的比例应在学校岗位设置方案中明确,一般不超过30%。2014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分别为13.92%、13.86%和23.49%,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状态。在各省份中,聘请校外兼职教师比例超过30%的有青海、贵州、新疆等3个省份,全部位于西部地区。青海、贵州、新疆分别以56.8%、39.2%、34.1%的比例排在前三位,超过了国家的标准,说明这三个省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严重短缺;而河北、甘肃、吉林以7.3%、6.3%、4.8%的比例排在最后三位,处于较低的水平。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1倍。兼职教师比例低于15%的有14个省份,其中东部地区8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3个。2013年,东中西部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分别为9.92%、10.32%和16.28%。2014年与2013年相比,除甘肃外所有省份兼职教师比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西部地区的青海、贵州、3个省份增长最快,增长比例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青海增长比例最大,由35.0%增至56.8%,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成为兼职教师比例最高的省份,反映了职业学校专任教师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增长比例超过5%的省份还有10个,分别是新疆、云南、山东、海南、江西、北京、广西、河南、陕西、宁夏,其中东部地区3个,中部地区2个,西部地区5个。
表7 2014年全国分区域中等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比例
二、结论与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受地理、历史原因影响,东中西部区域经济、教育、社会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综合考虑因地制宜制定各项改进举措。通过对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规模、结构及素质的分析比较发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一)教师数量仍然不足,西部地区最为短缺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根据国家规定,普通高中的生师比为16∶1,按照这一要求,全国仅有6个省份的生师比低于这一标准。若按2014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师比14∶1的实际数,仅有4个省份的生师比接近该标准。从每万人口教师数来看,西部地区也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仅如此,西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增长也不及东部地区。2014年相比2013年,东部地区每万人口教师数增长了0.84人,而西部地区仅增长了0.33人。
(二)教师队伍质量区域差异明显,西部地区最为薄弱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后不同,教师队伍素质在三大区域和不同省份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在2014年重点统计的14项指标中,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最高的占了9项,尤其是在高级职称比例、学历达标率、研究生及以上教师比例、“双师型”教师比例、平均工资等方面东部地区具有明显优势。而西部绝大多数指标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仅在参与国培项目比例、中青年教比例和兼职教师比例等方面高于东部地区。显而易见,对于教师队伍建设来说,职称、学历、平均工资等都是硬性指标。近年来,国家重视区域均衡发展,西部地区在参与国培项目比例、中青年教师比例和兼职教师比例方面的快速增长,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该地区中职教师队伍基础比较薄弱。
(三)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兼职教师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重要举措。东部地区校企合作紧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比例较高,聘请兼职教师的条件充分,兼职教师比例应高于中西部地区;而现实的情况是东部地区兼职教师比例最低,西部地区兼职教师比例最高,说明兼职教师仍然是补充教师数量不足的重要手段,没有成为加强实践教学和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的重要举措。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出善兼职教师队伍的政策。
(四)加强西部地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我国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后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滞后。2014年西部地区生师比仍高达25.11,比全国水平高出近5个学生,比东部地区多近6个学生。兼教师西部地区比例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也说明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西部中青年教师比例最高。尽管近些年国培项目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如2013年,全国参与国培教师比例超过1%的省份共有17个,其中西部地区9个,东部地区5个,中部地区3个,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省份的总和。我国共有8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承担职教师资培养的任务,并且全部位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只有9所综合院校招收少量职教师范生,并且西部地区除广西、四川、陕西、新疆、贵州和内蒙古外,还有一半省份没有自己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为此,国家需要在西部地区新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者积极促进现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与西部省份政府积极开展免费师范生培养,解决教师数量不足和层次不高的问题。
(五)各省应进一步出台加强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双师型”教师无论是东部中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与国家高度重视有很大的关系,国家在各种文件中有关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容中均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国家级培训项目要求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到企业实践,2006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教师必须每两年到企业实践两个月,等等。“十二五”期间,江苏、重庆、河南等省份还专门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办法,制定了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证书目录,以便于教师取得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这一系列的文件有效地推动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说明政策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填方;路堤;碾压法;路基沉降;质量控制;挡土墙
中图分类号:TQ639.2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铁路路基施工中,存在着很多因为地质条件差异的施工方法,这主要是受施工地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限制决定的。为了保证铁路路基的稳固性和运行质量,探索一条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适应不同地质条件的施工选择方案,是铁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的首要任务。结合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和施工机械、施工工艺、控制措施的实施,保证铁路路基的沉降符合施工标准,并充分考虑给排水辅助工程项目的施工。
二 沙漠地区铁路高填方路堤地质概况分析与施工工艺选择
铁路路基施工项目中,沙漠地区由于人烟稀少、筑路材料缺乏,地基土质松软等特点,采用就地取材的粉细砂饱水碾压法施工技术无疑是一项最佳选择。沙漠地区的石料少,建路基所需的土、砂石料、水泥、钢材等主材运输不便,而粉细砂作为路基填料,通过合理确定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确定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经过碾压、养护等措施,粉细砂饱水碾压法施工的路基的整体稳定性、沉降量、沉降速度和水稳定性都能很好的达到施工要求[1]。但是考虑到粉细砂的松散型、抗剪力差等特点,以及沙漠地区的特殊气候、地质条件,在饱水碾压法施工过程中,关键要做好含水量和压密实性的控制措施。这项施工技术虽然在适应沙漠地区铁路高填方路堤施工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具体施工中的施工工艺控制措施还不是很规范,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探索和进一步提高。
三 沙漠地区铁路高填方路堤粉细砂饱水碾压法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
1.最大干密度试验
施工前的干密度试验是为了保证施工时的饱水含量与分层碾压的工艺合理,衡量粉细沙在天然含水量状态下机械、分层碾压的压实情况。试验过程通过采集粉细砂样品-固定套筒-填料-加水-振动-称重-计算,确定最大干密度和碾压分层厚度及碾压次数。
2.地基处理
在沙质土层施工时地基的基桩采用振冲挤密成桩,利用排水成桩原理,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地基加固方法。
3.路堤粉细砂饱水碾压法施工
路堤施工时首先进行路基填筑试验,根据土质情况进行取样-清表-填料-整平-洒水-碾压-检测,保证路基达到规定的标准,碾压走形路线图如下图3-1:
图3-1压路机碾压走行路图[2]
碾压施工使用的粉细砂要求砂质纯净,中密为主,潮湿-饱和,Ⅰ级松土,σ0=120~150kPa。根据粉细砂的颗粒细度来确定粉细砂路基填筑压实质量的压实标准,如下表3-1:
表3-1 粉细砂路基填筑层压实标准
饱水碾压该法施工中要保证水源充足,摊铺整平好的路基分段设围堰时,围堰长度不<10米,宽度不<5m,高度>30cm,围堰设好后连续放水,保证沙基路面水头高度>20cm,在碾压时结合振动碾压,不少于5次,从路基两侧边缘向路基中间碾压,路基路肩部分采用斜向进退碾压法。碾压完成一层后,要立即进行不少于7d养生。养生期采用塑料薄膜满盖洒水养生,注意要始终保持表面湿润,养生期满再进行下一层碾压施工。碾压结束后待余水渗完进行压实度检测,如不合格要进行重新饱水压实。
5. 路基沉降变形监测、沉降分析
沙土类路基施工对于路基沉降观测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质量保证措施,其目的是推算路基工后沉降并指导路基施工填筑速率,以测定路基沉降值作为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一般施工要求工后沉降应满足以下要求:Ⅰ级铁路不应大于20cm,路桥过渡段不应大于10cm,沉降速率均不应大于5cm/年。沉降观测桩埋设如下图3-2,沉降变形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3-2:
图3-2沉降观测桩埋设大样图
表3-2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3]
6.碾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粉细砂的特点是含水量介于潮湿-饱和状态之间,在压实过程中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进入颗粒之间形成粘结力,在碾压过后要根据沙漠气候特点及时进行封闭施工;沙土摊平施工时,控制每层厚度不超过40cm;对于沙基路基施工来说,由于路基松软,承载力低,要注意路基挖填,保证路基足够的沉降时间;并设路基防护坡保护路基,减少风沙侵蚀;坡面防护必须随挖随防护,防止沙层水分损失后滑塌。碾压时要采取:先轻压、静压-再重压、振压-后静压整形的步骤,摊铺后,立即用振动压路机初压,然后用振动压路机复压,最后静压收光[3];为防止高温季节失水过快,要及时进行洒水补水。路基施工质量标准如下表3-3、路基压实标准如下表3-4:
表3-3路基外形尺寸施工标准
四 结语
沙漠地区的铁路高填方路堤粉细砂饱水碾压法施工,是在沙漠地区环境下行之有效一项施工方法,解决了施工建材的取用、运输困难,能够形成快速施工,再经过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采取必要的检验把关,能够保证沙漠地区铁路路基施工质量,具有施工成本低的特点,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合亮,铁路高填方路堤加筋土路肩挡土墙施工方法,西铁科技,2006.5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评价
此次数学试题较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目标体系。整个试卷将本学期的知识整个融合进去,把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融于试卷之中,注重了学科的整合依据学生操作能力的考查,基本做到不出偏题、怪题、过难的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又考查了学生的真实水平。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各部分分值权重合理。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本卷注重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也适当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五个大题。
2、取材比较贴近生活,评估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
学习素材应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本试卷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况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源于孩子身边的事和物,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也就需要孩子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3、体现了灵活性。
在考察学生“数的运用”的内容多是以不同形式出现的,显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
4、题型简约。整套试题题型分为“填空、判断、选择、计算、操作、解决问题”,题干简约晓畅,降低学生审题的难度,有利于学生发挥水平,真实检验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5、难易适中。整套试题基础题占90%,难度题占10%,较好地体现这次命题的指导思想。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第一题是填空题,分为11个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第1、2题考查质量单位和单位的换算,题型简单,多数学生能按要求作答,少数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正确区分重量单位克、千克,不会应用克与千克的相互转化。第3、5、6题考查除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平均分、除法算式的读写、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是读算式:把除以的“以”和“等于”写错,还有部分学生把“除”和“除以”混淆,导致失分现象,一个完整的除法算式读作什么,70%的学生作答成乘法口诀。第4题考查运算顺序,得分率较高。有部分同学,知道先算加法,再算乘法。但是不会写字,有些是同音字,有些是错别字。第7题属于有余数的除法,考查学生对“余数小于除数”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回答正确,少数人不理解这个知识点。第8、9题为万以内数的认识,包括万以内数的读写,数位的认识、数的组成等知识点,很多学生在读数的时候,把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混在一起,导致失分较重,这些课堂上重点训练的题型,真是不该出现这样的错误。第10题考查近似数的知识点,这题是最容易出错的,因为学生对“四舍五入”的理解不够,近似数的应用,35%的学生不会做,还有部分学生答成汉字。第11题考查判断推理,因为学生还没学过小数大小的比较,只有少数学生能作对,但阅卷时按超纲处理,统一给分。
第四题是计算题。都是考察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体还是不错,但是都有因为粗心算错的。第22题是口算,正确率较高,只有少部分人在整百整千数相加。有一部分少写0。第23题是竖式计算。有一部分同学数位没有对齐,有的等号后面没有写答案,少部分不会算。导致失分。第24题,脱式计算,有几个同学没有写等号就直接算、有部分同学不会混合运算,不知道运算顺序。导致失分。第25题,第(1)和(2)小题出错的人相对较少。第26题,大部分同学不明白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不了解这个数就是被除数。导致失分。
第五题是认识统计表。失分的人数不多,多数同学都及格了,只有少部分同学对统计表中的文字理解不透彻。导致失分。
第六题是解决问题,分为五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第27、28题考查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点的掌握,题型简单,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作答。有部分学生算式写对了,但是答案不正确,可能是乘法口诀还记不住。第29题考查学生对“几个几是多少,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解答,部分学生只写了第一个算式,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这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不正确。第30题考查学生对“比一个数多几是多少,全天共收了多少千克?”好多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对题目没有认真理解题意。好一部分同学700加200都算错,说明三位数的加法还有困难,这个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第31题考查学生对“三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好些同学都把100减46算错了,说明数位上连续是0的减法学生还很吃力,还得加强。部分同学只解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解答,说明没有认真读题目,或者理解不了题意。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对平均分的理解,对除法算式读写的训练,练习算式中一些难写的字如“除以”“等于”“加、减、乘、除”,降低错误率。
2.课堂上重点讲解除数与余数的关系,这有利于后面三年级除法的教学。
3.万以内数的读写,应重点强调读书应该写成汉字,写数写成阿拉伯数字,不要出现两者混淆的情况,另外,加强“四舍五入”概念的导入,让学生理解什么时候该舍去,什么情况该进位。
4.出试卷的时候,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11题,课本上没有小数的比较,同步指导上面也只是简单提到,如果同步指导习题没讲解完的话,那么学生就会觉得陌生,甚至老师也会说是超出教学大纲了。
5.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在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计算很慢,出错率较高。
6.口算能力的培养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强化训练就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经常的有效的训练。而口算的训练又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容易形成惧怕口算,逃避口算的心理。口算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
7.基本知识必须抓实、抓细、抓紧,并强调书写的态度一定要认真。
8.培养认真读题、细心做题的习惯及灵活解题能力。二年级各种题型的种类在增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细心习惯(细心读题、细心思考、细心计算)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成绩,也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后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读题、做题的方法指导,严格要求认真仔细,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9.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特别是计算题和解决问题的题,让学生通过检查可以发现自己抄错的数,找错的信息和计算结果的错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10.抓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1 拟建变电站存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勘察深度不
足问题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新建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的要求,110 kV新建变电站要求选择站址时,要做相应的地质勘察,并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和深度要求必须涵盖站址地质构造的承载要求。站址工程地质情况说明要列清楚站址区域位置的的地址和构造情况,并且要列具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情况,确定地震影响和地震基本烈度。新建变电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地质勘察要对所选站址的方案进行稳定性的评价和评估,推荐站址和备选站址一般都需要进行钻探,以了解当地的地质情况。而地质勘察报告中,要总结说明站址位置的地形地貌特征,地层的岩性、岩土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确定拟建变电站的地基类型。充分了解拟建站址以及附近地区的不良地质情况,并对不良地质情况的危害程度作出预估,并对不良地质情况的发展趋势作出预判,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和防护措施。在进行站址选择时,必须避开不能防护的不良地质情况,比如滑坡、危岩、断裂带、溶洞等情况,不能进行相应的变电站建设以及线路架设。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于地质勘察的费用定额计算迟迟未能进行调整,导致大部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地质勘察形同虚设。部分地质勘察单位闭门造车、伪造数据,根本未进行现场钻孔勘察则出具可行性研究的地质勘察报告,最终导致站址选择失当以及工程施工修复费用增加。比如220 kV傍浦变电站工程,地质勘测报告与实际不符,进站道路、站区发现4~6 m深淤泥,而报告说明0.3 m,该项修复工程导致进站道路淤泥处理发生费用为9.8万元,站区淤泥处理估计发生费用约为150万元。部分地质勘察报告中的土壤电阻率测试伪造数据,导致接地电网设计无法满足设计要求。比如220 kV官塘送变电工程,接地网电阻设计数值与实际相差过大,该站经过三次地网改造,新增12口30 m深井,增加水平接地线近1 400 m。220 kV瑶乡变工程主接地网设计错误,主接地电阻1.15 ?赘,不满足设计要求(小于1 ?赘),费用增加9.8万元。
2 缺失水文气象报告,导致建筑材料选择脱离当地
实际
根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对于新建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深度要求,要求对当地的水文气象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并形成相应的水文气象报告,作为站址选择以及相应的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在110 kV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要求中,新增了对于站址水文气象资料收集以及报告形成的要求。除提供百年一遇以及五十年一遇洪水位之外,还要对洪水淹没情况以及区域内的洪涝情况进行预计分析和论述。而气象资料则要求列出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及风向、降水量、冰雪、冻结深度等气象条件。因为这些气候条件对于变电站的站址选择以及混凝土材料的选择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广西北部地区的覆冰灾害等,由于考虑变电站出线以及融冰需要,已作为特殊要求列入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设计单位未按照可行性研究深度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水文气象报告,甚至于连百年一遇的洪水位都是参照当地的公路建设情况,未进行相应的计算。特别是站址附近有相应的河流、水渠及水库时,未来进行洪水及气象报告的资料收集,将大大影响变电站站址标高的设定,不仅对将来的土方量计算形成影响,形成了不必要的投资耗费。而部分新建变电站的建筑材料选择脱离当地环境,未考虑海洋气候以及相应的防风及抗腐蚀要求。特别是在广西、广东以及海南等不同的海洋气候环境中,部分变电站设计未考虑相应的防腐要求,没有结合当地的地理特性来选择建筑材料,110 kV变电站建设的土建部分材料选择及设置对于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相对考虑较少。因此,导致了许多110 kV变电站的混凝土结构常常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腐蚀、塔基损毁等情况,导致设备电路损坏,出现漏电、火灾等安全事故发生,对变电站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3 新建变电站地质勘察深度要求及对应处置措施
3.1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考虑充分
变电站站址选择应充分考虑站用水源、站用电源、交通运输、土地用途等多种因素,重点解决站址的可行性问题,避免出现颠覆性因素。110 kV变电站选址应当进行现场踏勘。依据系统部、变电一次、变电二次、地质勘察等不同的专业所提供的资料,汇总当地的土地、住房建设、建管单位、林业、农业、规划等政府部门的意见,土建设计人员会同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初步确定几个变电站选址方案。在进行现场踏勘之后,就要对几个站址方案进行比选。在进行方案比选时,必须要考虑以下因素:①在进行地质勘察时,必须要明确有无不良地质情况,比如地下溶洞、滑坡、坍塌等情况,特别是部分古滑坡,由于其隐蔽性较强,所以较难发现,一旦站址确认,需要花费较大精力进行变电站站址地质处理,增加了变电站造价。②原则上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可行的站址方案,如确实因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只能提供一个站址应提供充分的依据并作详细说明。在进行变电站站址比较选择以及站址备选方案上报时,为了避免出现单一站址的情况,需要进行多重考虑。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设计单位为了节省前期工作成本以及勘察费用,只选择一个方案进行上报。最终出现站址征地等疑难问题时,则必须进行站址挪移,造成费用增加的情况。
3.2 总平面布置附图要详尽
总平面布置附图要详细说明站址具置及地貌、站址用地性质及有关批文办理情况、总平面布置方案、参与何种典设方案、围墙内用地面积及总用地面积、总平面布置情况、进站道路方案、大件运输方案、站址场地自然高程、场地设计标高,100/50年一遇洪水位,是否受内涝影响。站区设计要包含土方平衡情况、边坡处理、排水设施。建筑布置要点要列明主要建筑及相应建筑面积。建筑结构竖向布置要说明基本风压、地面粗糙度、抗震设防烈度、建筑物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户外设备构支架结构。此外还要包含地基处理方案、供水水源方案、排水方案、消防设施布置方案、通风方式等。
3.3 增加地质勘察中对水质分析的要求
在进行变电站选址以及地质勘察时,需要进行地下水抽取以及水质分析。并检测水质及土壤的腐蚀性,出具相应的土质及水质分析报告,以备变电站土建设计人员进行参考。根据技术需要,地质勘察单位需要委托专门的水质监测站对水源水、饮用水的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水质检测报告。检测项目包括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规定的水质检验项目。一般惯例,水源水要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表1、表2共36项检测,饮用水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表1、表2共38项检测。而防洪涝及排水情况则应说明备选站址内的防洪涝以及排水情况等,这有助于在进行设备基础标高定位。而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位情况等则直接影响变电站的基础防腐等级,而水源的水质、水量情况则影响变电站用水条件,涉及到变电站将来的生活以及生产用水是否可以使用井水或者当地用水,或者必须另外接入自来水源等。
3.4 对应滑坡以及不良地质情况的处理
对应滑坡以及不良地质情况,要进行相应的地基基础处理加固以及设置相应的边坡防护设计措施。兴平~丹阳220 kV线路工程,设计阶段存在以下设计问题:①地质地形勘探资料不准确,挖下去多数是岩石基础;②设计桩号在规划的高速路内;③增加了很多设计未有砍伐要求的树木及几处要拆迁的房子、石场,造成费用增加较多工期影响较大;④导地线按设计图纸紧线完成后,导线对地距离不满足验收规范要求,存在引流线对铁件的安全距离不符合验收规范要求。在进行后期设计变更处置时,采用基础改造的方式进行处理,有些基础改为锚筋基础,有些基础得填补溶洞、有些基础改为高低腿形式。
[关键词]水文地质专项勘察 隧道涌水量 渗透系数
[中图分类号] P641.7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132-2
1工程概况
汕湛高速东岭隧道地处梅州市五华县中低山地貌区,隧道左线里程ZK110+471~ZK114+719,长度4248m,最大埋深312.84m;右线隧道里程K110+576~K114+820,长度4244m,最大埋深293.53m。
为查明隧道的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勘察采用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注水试验、水位观测等)、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完成调绘面积约1.68km2,完成地质钻孔23个。并在钻孔A15SZK6中进行了注水试验,在钻孔BSZK3中进行了带观测孔(BSZK4)的多孔抽水试验,详细查明了隧址区的水文地质条件。
2工程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隧道穿过中低山地貌,
(2)地层岩性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地质调绘资料及勘探成果,隧道围岩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其中燕山期花岗岩分为两期侵入,前期为粗粒花岗岩,后期为细粒、中粒花岗岩,后期花岗岩穿插于前期花岗岩之中,规律不明显。
(3)断裂构造
3水文地质特征
隧道位于中低山区,隧址标高位于当地河流侵蚀基准面以上,山体沟谷中多见有小溪流,常年有水,水量受季节影响。隧址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块状基岩裂隙水及断层带水。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覆盖层的松散孔隙中,水量受季节性大气降水影响;块状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的风化裂隙及构造裂隙中,水量较丰富;断层带水集中分布在断裂破碎带,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以大气降水和山谷汇水下渗补给为主,以蒸发和侧向径流排泄为主要排泄方式。
节理裂隙发育地带、构造裂隙带、断层破碎带富水性较强,多以下降泉出露,如BJH027、BJH029见断层带水以下降泉溢出,BJH021见节理裂隙水以下降泉溢出。
详勘在进洞口钻孔A15SZK1-1附近采取溪流水样一组,在A15SZK8附近采取地表沟内水样一组,根据水质分析报告,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C20-2011)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及《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环境作用等级及化学环境作用等级标准,对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性和环境作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作用等级进行判定,进洞口地表水对砼无腐蚀性。参考邻近线位邻近工点的水质分析成果,隧址区地表水、地下水对砼无腐蚀性。
4山塘及水文地质试验
K111+000~K111+100右100m处存在一拦河而成的山塘,山塘水面宽约25m,为白沙留二级电站的蓄水山塘。勘察期间山塘满水水面标高约266m,钻孔A15SZK6测得稳定水位埋深约14m,标高约278.55m,在自然状态下该里程段隧道所在山体的地下水向山塘渗流;本隧道在该里程段通过时路面设计标高约250.8~252.0m,山塘水面高出隧道洞底约14.0~15.8m,隧道开挖时山塘水则往隧道洞室内渗流,为了查明此段围岩含水层的出水量及渗透系数,在钻孔A15SZK6中进行了注水试验,在BSZK3号钻孔进行了带观测孔(BSZK4)的抽水试验。
钻孔A15SZK6进行的变水头注水试验,水位随时间下降计算含水层混合渗透系数K值,见表1。
钻孔BSZK3进行的抽水试验,钻孔BSZK4为观测孔,抽水试验成果见图1~图3。抽水试验计算所得渗透系数K值见表2。抽水试验钻孔BSZK3测得钻孔出水量约钻孔深度内含水层渗透系数约K=0.01m/d,为弱透水层,根据抽水试验成果,隧道开挖对山塘的影响较小。但由于隧址区位于莲花山构造带影响范围,山塘一带小断裂构造发育,且基岩裂隙水分布赋存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性,不排除山谷处存在隐伏的破碎岩层导水通道,设计时应予以注意,建议山塘段隧道开挖采取止水限排措施如预注浆处理,预防山塘被疏干。
5隧道涌水量估算
(1)稳定流理论公式法
根据隧道钻孔抽注水试验成果,结合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潜水类型范围,隧道涌水量预测采用裘布依稳定流理论公式进行估算。
裘布依公式:
隧道所穿越的山体为中低山,且隧道位于河流侵蚀基准面以上,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以大气降水下渗补给为主,因此采用降水入渗法估算隧道涌水量。
降水入渗法隧道涌水量计算公式
6结语
(1)隧道勘察采用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抽注水试验、水位观测等)、室内试验等”综合勘察方法,查明了隧道的水文地质特征。
(2)隧址区断裂构造发育,断裂构造带内岩体破碎、风化不均,多为地下水的良好径流通道,开挖过程中易造成突水坍塌及涌泥现象,设计施工时应引起注意,做好预案,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如注浆)等。
为白沙留二级电站的蓄水山塘,分析表明隧道开挖对山塘影响较小,但由于隧址区位于莲花山构造带影响范围,山塘一带小断裂构造发育,不排除山谷处存在隐伏的破碎岩层导水通道,导致隧道开挖造成山塘疏干的可能,设计施工时应予以注意。
(4)根据稳定流理论公式法与降水入渗法计算比较,隧道涌水量较大,如隧道长期无限量疏排地下水,将导致隧址区地下水稳定水位下降,影响周边环境,因此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建议隧道地下水排水设计应采用“限量排放,堵排结合”的原则,尽量减少地下水长期疏排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5)隧道围岩主要由坡残积粉质粘土、燕山晚期花岗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围岩级别为Ⅱ~Ⅴ级,有多条断裂与隧道相交,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设计施工时应注意断层破碎带周围围岩稳定性和地下水突水坍塌等不良地质情况,应注意加强支护。建议施工阶段采用TSP、地质雷达、掌子面[BQ]指标量测等手段,及时实施超前地质预报工作,采用信息施工法,开展动态设计。
参考文献
[1]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
[2]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摘 要: 针对化学除盐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除盐水电导率异常超标的现象,通水质查定试验分析,系统查漏等手段找出了混床出水、除盐水、给水等电导率异常的原因是水样中TOC超标,TOCi值异常,双室浮动阴床漏入阳树脂碎末,其主要来源为阳树脂有机物溶解及破碎所致。通过更换阳树脂、阴树脂、加强前级预处理系统后解决了上述问题,各指标恢复正常。
关键词: 阳树脂;电导率;漏硅;TOC;TOCi;溶出有机物
1概述
某燃煤热电厂装机容量180MW, 该项目位于某环保工业园内,环保工业园区集中供热、供水及集中污水处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使漂染工业实现环保、循环、持续发展。园区供热量约1000t/h,且热户用汽量每年呈10%趋势增长,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为UF+RO+一级除盐(阳浮动床+阴双室浮动床)+混床。
2存在问题
因阳树脂破碎率达到报废标准,通过两措技改项目于2016年6月份开始相继更换新树脂。更换树脂期间,系统运行过程于2016年7月份发现除盐水电导率超标且呈无规律上涨趋势,最高升至1.0μs/cm,正常在0.26μs/cm,除盐水PH
3原因查找
主要从试验仪器、在线表计、水源、设备、树脂(阴、阳、混)质量和有机物污染、再生药剂、再生操作、系统查漏、除盐水电导率超标对机组热力设备影响等方面来排查。通过树脂小交换柱试验、系统短接实验、各级水质、阳、阴树脂化验分析报告等手段,使用排除法来查找分析。首先从宏观来分析除盐水电导率升高原因;再从微观来细化分析,具体是什么离子引起除盐水电导率,通过除盐水水质对比试验、离子交换系统设备状态分析、树脂性能分析、各级出水水质有机物种类分析、各级水质离子色谱分析、小交换柱试验等手段来验证结论,提供有力数据支持。为考察除盐水电导率异常期间对热力设备腐蚀、结垢等影响程度,#2机组停运期间割受热面水冷壁管段检查,检查割管样品是否发生减薄和酸性腐蚀现象。
3.1实验仪器、在线表计通过比对和校核后排除其影响,再生用酸碱送检测试合格,设备查漏通过解列法兰、压力、水质化验(PH、DD)等参数排除生水泄漏和酸碱泄漏影响。检查值班人员再生操作过程,严格按照操作票执行,再生液浓度正常,排除人为因素。水源通过比对前三年原水全分析报告中各阴阳离子、COD、TDS、SS等含量未发现明显变化,排除水源水质波动影响。
3.2通过以上手段未能有效解决问题,我们积极联系电科院、西安热工研究院、树脂厂家、查阅技术资料、以及出现过除盐水电导率异常的兄弟电厂3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2.1系统各级出水TOC比对
通过我们同技术专家分析汇总分析认为,树脂有机物溶出率较高,进口树脂在
3.3阳树脂质检
阳床树脂按照国标DL519-2014三次取样化验发现新树脂含水率、破碎率虽然达标但呈上升趋势。
3.4阴树脂污染问题
关于阴树脂有机物污染问题,这里笔者分为水源有机无污染和阳树脂有机物溶解对阴树脂的污染。
3.4.1阴树脂污染检测:取样发现强阴树脂外观颜色升深棕色、阴树脂有机物含量弱阴:2011mg/L,强阴:1721mg/L(报废标准≤2500mg/L)、出水呈酸性。
3.4.2 阳树脂有机物溶解(TOC)污染阴树脂,已有权威机构和专家研究认为:阳树脂磺酸类有机物脱落,进入阴床后被阴树脂吸附,阴床通过反洗、复苏、再生等手段都不能将此类物质解析出来,进而影响阴树脂出水电导率,但在混床出水电导率的影响就很明显。
3.5阴树脂漏硅问题
除盐水电导率异常期间,阴床出水电导率由0.20μs/cm上升至0.80μs/cm,经常出现硅含量维持40-80μg/L的趋势运行,出水Na+由正常的4.0μg/L维持在20μg/L,虽通过复苏手段可以缓解,但不能彻底解决,另外阴、混床再生效果差,正洗和顺洗时间也由原来的30min延长至2h。查阅相关技术资料和咨询专家符合阴树脂混入阳树脂的现象。
3.6小交换柱试验和离子交换系统短接试验
3.6.1小交换柱实验结果
(1) 反渗透产水+混床,混床出水电导率0.08μs/cm;
(2) 反渗透产水+阴离子交换系统+混床系统试验,混床出水电导率0.08μs/cm;
(3)反渗透产水+阳离子交换系统+混床系统试验,混床出水电导0.30~0.70μs/cm;
(4) 反渗透产水+阳离子交换系统+阴离子交换系统+混床系统试验,混床出水电导率0.30~0.60μs/cm;
3.6.2离子交换系统短接试验
利用阳树脂擦洗罐和强弱阴树脂擦洗罐,抽空一台阳床和一台阴床树脂至擦洗罐,短接阳床、阴床,反渗透出水直接进混床试验。
(1) 反渗透产水+混床,混床出水电导率0.08μs/cm;
(2) 反渗透产水+阴离子交换系y+混床系统试验,混床出水电导率0.08μs/cm;
(3)反渗透产水+阳离子交换系统+混床系统试验,混床出水电导0.13~0.63μs/cm;
(4) 反渗透产水+阳离子交换系统+阴离子交换系统+混床系统试验,混床出水电导率0.18~0.51μs/cm;
综合前期数据分析阴树脂的污染是阳树脂破碎、降解、以及我司制水系统的运行方式等原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4主因确定
4.1新换的阳树脂有机物溶解,造成除盐水电导率仪长超标,且影响机组氢电导超标和炉水PH频繁出现降低现象。另外检测除盐水TOCi值1120μg/L,表明水样有机物中存在卤素、硫等元素,会引起热力系统腐蚀,特别是“三管”腐蚀问题。
5处理措施
(1)更换阳树脂,采购技术协议按照《发电厂用离子交换树脂验收标准DL519-2014》中相关阳树脂标准,需要按照附录C离子交换树脂中有机物溶出测定方法,加测TOC和TOCi值,因此值无标准范围,需同国外同类型树脂作出比较。由于前级预处理不完善,以及在淡水期化学制水用工业净水作为水源直进阳床+阴床,加剧阴树脂有机物污染,阴树脂也一起更换。
(2)在除盐水电导率未恢复合格的阶段,通过水质分析得出:当炉水水质出现波动时,应减少除盐水补水量,减少对外供气量,通过加药和排污操作恢复各项指标在合格范围内。
(3)机组停运大修期间割“三管”分析化,重点测厚。检查汽机末级叶片积盐情况,垢样分析化验重点对比铁含量是否升高。
6结论和讨论
综上所述,通过水样离子光谱分析、TOC、TOCi检测、以及系统查漏, 小交换柱试验、水处理系统短接实验等方法从诸多影响因素中找出阳树脂有机物溶解是引起化学水处理系统电导率等其它指标异常的主因。笔者认为,因此类树脂为二次聚合产物,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来对除盐水电导率的影响,所以电厂化学再更换树脂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行业标准操作,多台设备更换时,应留足6-12个月的观察期,逐台更换,确保平稳,以免因除盐水电导率超标原因频繁引起“三管”泄漏造成停机处理等经济损失,以及电厂和树脂厂家在合同纠纷处理中的被动。因我司阳、阴床是浮动床在低流量运行时可考虑反渗透出水织锦混床来制备除盐水。
参考文献
[1]GB/T12145-2008,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标准.
[2]DL519-2014发电厂用离子交换树脂验收标准.
[3]孙琦,水汽系统氢电导率超标原因的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报,2007.23(1):8-11.
[4]王杏卿.热力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5]龚云峰,吴春华,丁桓如,树脂溶出物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吸着行为的试验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
关键词:新时期治水工程;水质改善;水环境;源头控制
中图分类号:TV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8-0101-02
绍兴县境依山傍海,地形南高北低,呈“山―原―海”台阶式地貌特征。数千年来,绍兴人民在认识水、改造水、利用水的过程中,胼手胝足,历经艰辛、使古越大地成为集诸多美誉于一身的江南富庶之地。江南水乡是绍兴的特色,是绍兴的优势,是绍兴发展的不竭源泉。但绍兴县目前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针对全县水环境的现状,绍兴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实施以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的“新时期治水工程”的战略决策。“新时期治水工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需要,是保障民生更幸福的一项实事工程。
一、全县水环境现状
(一)现状
绍兴县人均水资源量1271.7立方米,其中平原河网地区人均770立方米,是全省、全国平均的35%和32%。人均水资源少,而印染、热电等高耗水工业集中,水的重复利用率高达60%以上,这构成了水环境的基础条件。从新时期水利建设的三大任务看,随着2008年曹娥江大闸的建成投入运行和北部高标准海塘的兴建,绍兴县水工程防洪减灾能力增强;随着汤浦水库的建成投入运行和小舜江供水扩面工程的扫尾,全县生活饮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浙东引水工程的兴建也将使全县工业用水保证率得以提高。而水环境问题则成为我县水利未来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绍兴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河网水质的好坏对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工业产品的提高以及发展江南水乡旅游业关系密切。从2005年开始,绍兴县开展以“三清一护”即(清水、清面、清底、护岸)为主要内容的“清水河道”建议,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通过污染控制和污水收集处理,三类污染企业的工业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但目前河网水质不尽如人意,全县河网多数时段水质均属于V类和劣V类,连山区镇也出现总氮、总磷超标,水环境形势与经济强县的地位不相称,迫切需要采取治理对策。
(二)河道水体污染源分析
1.工业对河道水体的污染仍很严重,是影响我县水质的主要污染源。由于产业结构的原因,特别是印染业高度集中,使我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污染源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染废水占全国印染业的三分之一。工业污染对我县水体的影响日积月累,造成水体质量下降。水体及河道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在全县大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水生动植物大量消失,甚至灭绝,水环境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得到修复。同时,由于我县企业点多面广,工业废水无法全部进入外排管道,根据审批的取水量统计,2007年我县工业用水量为3.4亿吨,而工业污水的入网量只有2.15亿吨,也就是说至少还有1.25亿吨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了河道。
2.生活污染量大面广,是影响我县水体的重要污染源。我县常住人口将近70万、流动人口近60万,排泄、洗涤和餐饮及三产服务企业产生的生活污水数量巨大,且绝大部分被直接排入河道,已经是我县目前水体污染,特别是水体富养化的重要污染源。
县城柯桥虽然其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主管网已经健全,但目前建成区的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率也只有70%,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流入河道。集镇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工作才刚刚起步,而农村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更低。目前只有创建成功生态村的31个村的部分生活污水采用集中厌氧化处理,其余300多个村的绝大部分的生活污水都被直接排入河道。
垃圾填埋场存在二次污染隐患。镇级的垃圾填埋场,因范围小、围护差,如管理不善、长期积累,将变分散污染为集中污染,短期污染为长期污染。
3.农业污染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局部地区畜禽养殖污染问题较为突出。200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达53.58万头,全县现有万猪场4个,千猪场29个,和大量的百猪场,存栏猪达20万头。目前只有4个万猪场、2个千猪场建了沼气处理设施,但也存在猪舍简陋,雨污不分和沼液泄漏等污染水环境的问题。沿河养鸭是我县的传统养殖方法,全县年产170多万羽鸭的粪便绝大部分直接排入河道,特别是安昌等蛋鸭养殖基地,污染更为集中。
水产养殖投喂饲料造成水体富养化,2007年全县养殖水产86476亩,其中外荡41820亩,稻田18672亩,山塘水库4955亩,温室59000平方米,外荡养殖珠蚌11270亩,养殖鱼类30550亩。外荡水产养殖特别是珍珠蚌养殖投喂饲料,直接影响水质造成水体营养化。
农业面源化肥农药残留也对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2007年全县实际种植耕地20多万亩,使用化肥8150吨(其中氮肥3600吨,磷肥440吨,钾肥2110吨,复合肥2000吨),农药150吨,虽然种植面积不大,农药量也不多,但残留的化肥农药也不可避免地有一些进入河道。
另外,河道淤泥大量沉积污染水体,既减少河道的蓄水量,淤泥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又会长期污染水体。
二、实施以改善水质为中心的“新时期治水工程”的建议
如何做好从源头上控制治理水污染工作,确保新时期治水工程有实效,笔者认为分解落实责任是关键,源头控制是根本,科学治理是出路。
(一)建立平原河网水质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
“新时期治水工程”目标很明确,即获得“清水”。但如何做才能实现“清水”目标却是一个大难题。一方面,由于河水的流动性,我县的治水行动会受到相邻县市水环境状况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污染源点多面广,河网水浅流动性差,纳污能力远远跟不上污染强度,因此必须创新举措,首要就是建立全县平原河网水质监测和考核评价体系。心理学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是发现问题并确认问题的性质和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平原河网水质监测和考核体系的主要做法是对每一镇(街道)设定多个水质监测点,每月一次定点采集水样进行化验,取得水质化验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有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可全面了解各镇(街)水质状况,从中发现污染严重的黑点和新增污染源,并通过综合分析,出具每月一次水质分析报告,列出各水质污染严重的黑点,供领导决策和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进行集中整治;二是水质数据可作为对镇(街道)新时期治水工程建设成果的考核依据,简单明了,通过水质监测辅以考核指标来分解落实各镇(街道)治理责任;三是通过对数据的结累和分析,可以初步了解掌握平原河网主要污染物的类型及其分布,为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二)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整治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
平原河网水质污染的根本原因是污水排放量大于河道的纳污能力,减小污染排放量是源头治理河网水质的关健性措施。对此,一是政府应建立健全平原水质管理和执法体系,通过水质监测,发挥镇(街)环保站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河道清草专业队人员,作为水质管护的情报员和监测员;二是打防结合制止偷漏排工业污水的行为,政策上可以考虑采用排污费价格调节政策。即对企业一年内不发生偷漏排污的,其排污入网费用可降10%,由政府补贴,而当年发生偷漏排污水行为的,则其排污入管费提高10%,以后每发生一次再增加10%,直至企业不能承受而关闭,使偷漏排污水的企业在经济上得不偿失;三是要下大力气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镇拆迁改造,大力推进集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农村采取集中和分散厌氧化处理,对现有镇一级垃圾填埋场,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条件进入县垃圾填埋场的鼓励其关闭,没有条件的也要加以焚烧处理或增深及除漏设施,减少二次污染;四是切实解决农业养殖污染的重点问题。切实抓好畜禽排泄物污染的治理,加快养殖场的沼气改造,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处理后的污水难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的,必须进外排管网,合理布局种殖、沼气和种植循环利用的模式,用生态的方法消化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沿河养鸭场应严格控制和监管,并鼓励池塘养殖和圈养。鼓励池塘养殖水产,以减少二次污染。外荡养殖珍珠蚌要合理规划,适度适量控制投喂。外荡养鱼应以淡放为主,并多养滤食性鱼类。切实推广应用测土配放,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三)探索引水活水措施,改善河网水环境
引水冲污是目前治理河网水污染的有效手段。我县平原河道正常水位在黄海3.93米,警戒水位为黄海4.33米,在曹娥江大闸未建时,通过三江、马山等六座排涝闸向曹娥江排涝泄洪。曹娥江大闸建成后将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曹娥江正常水位3.90米,与我县平原河道水面基本持平,由于落差降低,水的流动性降低;二是我县六座排涝闸,在曹娥江大闸建成后都将成为内河节制闸,失去了平原河网水位调控的主动权;三是曹娥江大闸是浙东引水工程的组成部分,曹娥江大闸建成后,曹娥江将向宁波地区调水,我县河道的污水就不能通过曹娥江排放,对此提出三条具体建议:
1.在我县滨海建造一座面向钱塘江的排涝闸,其排涝规模应不小于原进入曹娥江的六座排涝闸的排量总和。既可补充平原河网通过曹娥江大闸排捞之不足,又可通过活水改善平原水环境。目前,该排涝闸正在兴建中,预计到2009年7月中旬可投入使用。
2.抓紧实施绍兴县防洪排涝河道整治一期工程。我县北部的安昌、钱清、齐贤、马鞍等镇,地势较低,污染企业较多,河网水质较差。这部分水如进入曹娥江,必然对浙东引水工程效益产生影响。通过实施绍兴县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工程,可有效解决我县北部平原水质较差的现状。
3.拓宽思路,科学整治河道。科学砌筑河道岸坡。城区、集镇、村庄内的河道可以用石砌筑,但宜梯级和亲水、不宜勾缝。田间河岸宜种植树木和水生植物护岸为好,既能绿化美化,又可为水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条件。
岸边适当种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和建水上浮床,用生态的办法净化重要水域,同时也为鱼类等水生动物提供饵料和繁殖环境。
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
1.路线工程地质勘察。主要查明与路线方案及路线布设有关的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相对良好的路线方案,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重点调查对路线方案与路线布设起控制作用的地质问题,确定路线的合理布设。
2.路基、路面工程地质勘察。在初勘、定测阶段,根据选定的路线位置,对中线两侧一定范围的地带,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路基路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
3.桥涵工程地质勘察。按初勘、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要求,进行相应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涵的基础设计提供地质资料。一是对各比较方案进行调查,配合路线、桥梁专业人员,选择地质条件比较好的桥位;二是对选定的桥位进行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桥梁及其附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4.隧道工程地质勘察。隧道多是路线布设的控制点且影响路线方案的选择。通常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隧道方案与位置的选择,包括隧道与展线或明挖的比较;二是隧道洞口与洞身的勘察。
5.天然筑路材料工程地质勘察。筑路材料勘察的任务是充分发掘、改造和就近利用沿线的一切材料对分布在沿线的天然筑路材料和工业废料,按初勘和详勘阶段的不同深度进行勘察,为公路设计提供筑路材料的资料。
二、报告的编制程序
1.外业实物工作量的汇集、检查和统计。此项工作应于外业结束后即进行。首先应检查各项资料是否齐全,特别是试验资料是否出全,同时可编制测量成果表、勘察工作量统计表和勘探点(钻孔)工程地质平面图。
2.对照原位测试和土工试验资料,校正现场地质编录。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但往往被忽视,从而出现野外定名与试验资料相矛盾,鉴定砂土的状态与原位测试和试验资料相矛盾。
3.对整个报告进行框架结构规划。由于公路工程地质有其特殊性,属于多专业合作工程。因此,对整个报告提前进行整体框架结构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4.编绘钻孔工程地质综合柱状图。柱状图中标明各层的地质年代、成因类型、承载力基本容许值、摩阻力标准值和地下水位及地质描述。
5.划分岩土工程地质层,编制分层统计表,进行数理统计。地基岩土的分层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因此,此项工作必须按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风化程度、物理力学特征来综合考虑,正确地划分每一个单元的岩土层。另外应注意,工程地质层的划分,不是越细越好,当然也不是越粗越好,除了遵循一般的划分原则之外,还应结合工程对象进行划分。在正确划分出工程地质层后,编制分层统计表。最后,进行分层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查算分层承载力。
6.编绘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和其他专门图件。公路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着重要意义。
7.编写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按以上顺序进行工作可减少重复,提高效率;避免差错,保证质量。
8.编写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总说明书是报告的核心框架,它全面地分析了整条路线的工程特征,是设计人员掌握全线地质情况的指南。
三、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个完整的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应由下面几部分组成:
1.前言:要叙述工程概况、勘察的目的和任务,勘察依据、勘察的方法和完成的工作量。本部分重点要注意的是:公路的等级,勘察所属阶段,编制报告所使用的规范、规程一定要保证是现行版本,已经废弃的规范不能作为勘察依据。
2.工程地质条件:自然地理、气象和水文条件、地形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区域地层岩性、工程地质分区。地震活动性和抗震设计主要参数、沿线不良地质和特殊性岩土问题、水文地质特征。
3.岩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本部分主要是把整条路线的岩土参数,按照岩土形成时间、成因及性质进行数据分类统计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对各类岩土进行概括性评价。
4.工程地质评价:包括勘区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重点工点工程地质评价和路线方案评价。对于路线方案的比较,主要根据各路线方案所经地区的地质情况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最终推荐出地质情况相对较好的路线方案。
5.沿线天然筑路材料:取土场要依据有关规范的要求,根据土料强度CBR、含水率W、液限WP、塑性指数Ip等参数对料场质量进行评述。
6.结论及建议:结论是勘察报告的精华,一般包括以下几点:(1)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地震参数和建筑适宜性的评价;(2)勘区不良地质、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地质灾害对工程影响的大小;(3)重要构筑物的地基情况、基础形式及其他处理措施;(4)勘区内的地下水及地表水的腐蚀性评价;(5)路线方案的评选;(6)其他需要专门说明的问题。
7.附表及附图:全线工程地质总说明书的附表和附图主要包括:完成工程量一览表、地震液化判别计算表、水质评价表、水质分析报告、路基分段说明表、不良地质地段表、区域地质构造图、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路线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取土场工程地质柱状图、路基工程地质柱状图等。
四、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
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地质条件、工程特点等具体情况确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拟建工程概述,介绍拟建构筑物的地理位置、中心里程和规模。
2.勘察方法和勘察任务布置,介绍本工点所使用的勘察手段及布设工作量的多少。
3.地质地貌概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论述:(1)地质结构。主要阐述的内容是:地层(岩石)、岩性、厚度;构造形迹,路线所经地区的构造状况,构造与线路关系及影响程度;岩层中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风化、破碎程度;(2)地貌。包括勘察场地的地貌部位、主要形态、次一级地貌单元划分;(3)不良地质现象。包括勘察场地及其周围有无滑坡、崩塌、塌陷、潜蚀、冲沟、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
4.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这一部分是工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着重论述的问题,为工程地质评价、基础类型和地基处理方案建议提供基础数据。下面介绍分层的原则和分层叙述的内容:
(1)分层原则。土层按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状态和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岩层按岩性、风化程度、物理力学性质划分。厚度小、分布局限的可作夹层处理,厚度小而反复出现可作互层处理。
(2)分层编号方法。常见三种编号法:第一,从上至下连续编号,即①、②、③……层;第二,土层、岩层分别连续编号,如土层Ⅰ-1、Ⅰ-2、Ⅰ-3……岩层Ⅱ-1、Ⅱ-2、Ⅱ-3……第三,按土、石大类和土层成因类型分别编号。如某工地填土1;冲积黏土2-1、冲积粉质黏土2-2,冲积细砂2-3;残积可塑状粉质黏土3-1、残积硬塑状粉质黏土3-2;强风化花岗岩4-1,中风化花岗岩4-2,微风花岗岩4-3。目前,大多数分层是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已逐步地加以完善。总之,地基岩土分层编号、编排方法应根据勘察的实际情况,以简单明了,叙述方便为原则。
(3)分层叙述内容。对每一层岩土,要叙述如下的内容:
分布:通常有“普遍”、“较普遍”、“广泛”、“较广泛”、“局限”、“仅见于”等用语。
埋藏条件:包括层顶埋藏深度、标高、厚度。
岩性和状态:土层,要叙述颜色、成分、饱和度、稠度、密实度、分选性等;岩层,要叙述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风化程度、岩心完整程度;裂隙的发育情况,要描述裂隙的产状、密度、张闭性质、充填情况;关于岩心的完整程度,除区分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外,还应描述岩心的形状,即区分出长柱状、短柱状、饼状、碎块状等。
取样和试验数据:应叙述取样个数、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叙述的每一物理力学指标,应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原位测试情况:包括试验类别、次数和主要数据。也应叙述其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和经数理统计后的修正值。
承载力:据土工试验资料和原位测试资料分别查算承载力基本容许值和摩阻力标准值。
5.地下水简述:地下水是决定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重要因素。报告中一般涉及有关地下水的参数有:(1)地下水埋藏条件:是孔隙水,或是裂隙水,或是岩溶水;是承压水,或是潜水,或是滞水,或是层间水,含水岩组的岩性,渗透性大小空间分布特征。(2)地下水的动态:水位水量随年度、季节等时段的变化规律和幅度大小,水质变化情况,径流方向的变化。(3)补径排条件:补给区在哪,补给量多大,补给范围多大;径流区在哪,径流量多大,径流方向如何;排泄区在哪,排汇量多少。(4)水质特征:一般性指标,腐蚀性指标,特殊指标(如矿泉水)。
6.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场地稳定性评价主要是选址和初勘阶段的任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1)场地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无活动断层通过,附近有无发震断层;(2)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3)场地所在地貌部位,地形平缓程度,是否临江河湖海,或临近陡崖深谷;(4)场地及其附近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其发展趋势如何;(5)地层产状,节理裂隙产状,地基土中有无软弱层或可液化砂土;(6)地下水对基础有无不良影响。报告对场地稳定性作出评价的同时,应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增强建筑物稳定性方面的措施提供建议。
7.其他专门要求,论述的问题对于设计部门提出的一些专门问题,报告应予以论述。
8.结论与建议。一般来说,上列概述、地基岩土分层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简述和结论与建议等四项,是每个勘察报告必须叙述的内容。总之,要根据勘察项目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报告内容齐全、重点突出、条理通顺、文字简练、论据充实、结论明确、简明扼要、合理适用。
9.对于公路工程中的收费站及服务区的勘察及报告编写,属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范畴,要依据现行版的《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地震设计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
五、工程地质图表编制要点
1.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在总说明中的附图,要求提纲契领,应纲要性标出各种工程地质现象,或可作专门图件,不能图省事以“路线工程地质平面图”来替代“综合工程地质平面图”。
2.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平面布置图是在地形图上标明工程构筑物、各勘探点、各现场原位测试点以及勘探剖面线的位置,并注明各勘探点、原位测试点的坐标及高程。该图应在较大比例尺的工程地质图上进行编制,地形地貌复杂时应专门作测绘工作。
3.钻孔柱状图,反映场地的地层变化情况,在图上应标明地层代号、岩土分层序号、层底深度、层底标高、层厚、地质柱状图、钻孔结构、岩心采取率、岩土取样深度和样号、原位测试深度和相关数据。在柱状图的上方,应标明钻孔编号、里程、坐标、孔口标高、地下水静止水位埋深、施工日期等。柱状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整比例,如1∶100或1∶150。
4.工程地质剖面图,此图是作为地基基础设计的主要图件。其质量好坏的关键在于:剖面线的布设是否恰当;地基岩土分层是否正确;分层界线,尤其是透镜体层、岩性渐变线的勾连是否合理;剖面线纵横比例尺的选择是否恰当。理论上剖面比例尺的选择,应尽量使纵、横比例尺一致或相差不大,以便真实反映地层产状,但由于公路工程中的构筑物一般呈条带状,如大中桥等,致使纵、横比例尺一般相差较大,一般横比例尺采用(1∶2000),受报告篇幅影响,纵比例尺一般采用(1∶200)~(1∶500),具体比例要按钻孔的深度而定。在剖面图上,必须标上剖面线号,如6-6′或F-F′。剖面中各孔柱,应标明分层深度、钻孔孔深和岩性花纹,以及岩土取样位置及原位测试位置和相关数据。在剖面图旁侧,应用垂直线比例尺标注标高,孔口高程须与标注的标高一致。剖面上邻孔间的距离用数字写明,并附上岩性图例。
5.土工试验成果表,主要有抗剪强度曲线、压缩曲线等,一般由土工试验室提供。
6.现场原位测试图件,包括载荷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的成果图件。
7.桩基力学参数表,如果建议采用桩基础,应按选用的桩型列出分层桩周摩擦力,并考虑桩的入土深度确定桩端土承载力。除上述附表之外。有的分层复杂时,应编制地基岩土划分及其埋藏条件表。
8.其他专门图件,对于特殊地质条件及专门性工程,根据各自的特殊需要,绘制相应的专门图件等。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问题;措施
一、前言
岩土工程是一项整体性的工程地质调查,调查和试验是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对施工现场的调查,以确定地质条件下的自然地质环境各种建筑物和建筑施工的影响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地质勘探结果和岩土工程参数的设计,建设,是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对安全的基础设计相关的岩土参数,和经济上的可行性。环节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执行,同时结合地区经验,才能保证勘察结果的准确性。
二、岩土工程勘察概述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定义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个编制文件的勘探活动,主要是根据施工要求,在施工现场进行了分析,评价,确定其地质,和周围的环境特征的岩土工程条件。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相关分析
根据不同对象的调查分为铁路工程勘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工业建筑工程,民用建筑工程测量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是指水电站和水利建设的勘察。由于铁路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公路工程测量的高度重视,且需要的投资成本高,所以这些工程的所有国家分别制定各自的开发标准,技术标准和法规,且这些工程测量称为工程地质勘察,所以说主要用于建造医院,学校,住宅建筑,工业建筑,地基处理,基坑,边坡,路堤工程勘察,或架空线应用于岩土工程勘察。
三、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一)勘察依据准备阶段不足
设计意图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合理布置工作量,解决工程设计和施工中的岩土工程问题。《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明确规定详勘时应“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物的性质、规模、荷载、结构特点,基础型式、埋置深度、地基允许变形等资料”。但不少勘察报告前期资料收集不全,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规划地坪标高、勘探点坐标等情况不清,设计单位的勘察技术要求缺乏。对涉及公众利益方面的安全、环境环节不够重视,忽视对工程场地原有地形地貌、不良地质作用及地质灾害调查。
(二)勘探工作量及测试取样分布欠缺
实际操作中不按规范要求布设计勘察点的情况十分普遍,甚至于在建筑物周边、角点没有勘察点,孔距超规范、孔深不合要求。GB50021-2001对不同建、构筑物的勘察间距、勘探点的数量、位置及深度布置都有明确规定。如桩基勘察达不到GB50021 -2001第4.9.2和4.9.4的规定;对需要进行建筑场地和液化判别的勘探孔孔深达不到深度要求;测试、取样孔小于勘探孔的1/3;测试取样达不到强制性条文规定。一些勘察企业在承担业务时,不按《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进行,只求满足取样或测试6件(次)的低层次要求。根本不考虑测试、取样的代表性和均匀性。对软弱下卧层不进行取样分析,甚至于为表面上满足不少于6件(组)的要求而将应当分层的层位加以合并,这样的勘察结果的合理性自然值得推敲,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
(三)勘察测试手段、方法不当
对勘探装备、勘探手段、取土器规格、取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合理性缺乏了解。如对静力触探装备不定期标定、贯入速率控制不严,甚至单纯采用静力触探来取代全部勘察工作;圆锥动力触探试验不连续、不提供综合修正结果;没有清除孔底废土就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原位测试结果与现场鉴别及土工试验成果相悖的情况时有出现。岩层中钻进时,无岩芯取率、无法了解其钻探效果等。
(四)土工试验及岩土参数选择
土是自然历史的产物,是由固、液、气组成的三相松散性材料,土质变化错综复杂。土工试验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内容。GB50007-2002实施以后,土地试验的重要性被推向了新的高度。由于岩土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试验仪器和操作方法的差异性及试验人员自身的素质问题,测试结果失真难以避免。故加强土工试验问题和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必不可少,这样才可能避免相关指标间的矛盾,更好地了解岩土的差异性,客观的评价地基土的强度变形特性。对试验成果根本不进行分析评价,仅仅作为附表附在勘察报告后,甚至勘察报告提供的有关参数与试验成果南辕北辙。常见的问题有:一是:在提供岩土性状参数时一概以平均值以蔽之;二是:原位测试结果与土工试验成果确定的岩土性状、状态强度相悖的现象时有出现而不究基原因;三是:参数统计时对相关联参数如c与Φ、Es 与a1-2样本数往往不一致。四是:根据岩土参数确定的地基土强度往往与推荐的结果不符;五是:提出地基承载力指标时不了解容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的内涵。
(五)岩土分类、描述不详细
勘察报告中岩土分类、描述与相关分析测试结果不一致的现象比较突出。文献⑴在第3.2、3.3款中增加了岩石完整性分类和对粘性土,粉土的光泽反应、摇震反应、干强度和韧性描述,弥补了其它鉴别方法的不足⑸。规范岩土描述,《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⑸和国外通用技术标准⑹均有介绍。但作为勘察第一手资料,已严重影响到勘察成果的质量,甚至导致错误性结论。
(六)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不全面和深入
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地基基础设计和基坑设计施工十分重要的依据,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对基础影响极大。规范要求“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其变化幅度”,“判定水和土的腐蚀性”,并对地下水的勘察要求、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地下水作用的评价作了详细规定。在施工图审查中,勘察单位对地下水的类型分析含糊,对多层地下水没有严格不分层观测地下水位,往往以混合水位替代,水样的分析数量不足,水质分析报告中不注明地下水的类型、腐蚀性评价不考虑环境类型和地层渗透性影响;对近年地下水的变化幅度,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更是避而不谈。对需要施工降水或隔渗工程不进行水文试验。
四、岩土工程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加大对勘察队伍的管理
有效监管为确保岩土工程勘查工作富有成果、有效,要加强对项目的勘察纲要与合同的日常审查与监管。在实际的岩土工程勘查中,如有必要,聘请祥光监理部门负责监督,避免出现不规范作业、编制虚假记录、不按相关规定布孔等行为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勘察报告的审查工作,工作重点可放在对施工场地的稳定性评价、施工建议、勘察结论等。
(二)加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正需要大量理论与经验兼有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强勘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减少勘察活动中的违规行为,提高勘察成果的科学性,为工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对地区勘察给予足够的重视。我国地域广阔,地质复杂,加强对现场的勘查工作显然不够。同时应做好周边环境条件的调查了解,为后续工作提供充足依据。
五、结束语
岩土工程勘察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以及建筑施工方案的选择也是如此,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素质要求,制定好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做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意义重大,对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事业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