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各乡镇初中、县直各学校: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形成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教育局决定,在全县用二至三年的时间,以学习推广**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管理经验和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思想为先导,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为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将今年三月定为“课堂教学改革启动月”。现对“课堂教学改革启动月”的启动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抓学习,进一步提高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
1、各学校要以“课堂教学改革启动月”为契机,从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角度认真学习,深刻认识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学习推广**经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引领,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以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水平,推动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2、学习**中学“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
“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中学成功的教育理念。**中学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学习基础最差的学生抓起,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明显进步。校长率先垂范,带领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努力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所需要的教育,实实在在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学习**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从限制教师讲授时间入手,实现了从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措施,进而把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显著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各方面的基本素质。
4、学习**中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作风
**中学以三流的办学条件、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质量和常规的课业负担取得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中学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必然结果,是**中学教师汗水、智慧的凝聚和结晶。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孜孜以求,诲人不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二、抓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学科骨干
1、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学习课程改革的精神。组织教师认真观看**课堂教学案例,认真研讨案例,明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
2、教育局将在近期组织一批学科骨干教师到江苏**中学实地考察学习,进一步领会**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
三、抓指导,健康有序地推进全县课堂教学改革
1、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科学谋划、精心制订全县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拿出切实有效的工作措施,确保课堂教学改革健康有序;各学科教研员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抓试点,以点带面,以面促片,总结经验,全县推广。
2、各学校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四、抓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地各学校要借鉴县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经验,迅速启动本地本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学习借鉴**中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构建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创出自身的课堂教学特色,切实做到轻负高效。要积极开展区域性协作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引导多数教师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提升专业水平,促进我县课堂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2、为启动我县课堂教学改革,县教育局将总结推广城区三所初中试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并于三月下旬在城区举行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活动的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五、抓构建,重新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教研制度和评价机制。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我想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谈自己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真实的课堂应该是对话的课堂
对话是人与知识、情感、思想联系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多次与课文交流对话,学生入文悟情、体情、生情、创情,实现与文本、作者、教师、生生间的情感交融,提升阅读情趣,这样可以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1.师生对话。凡教学,都是教与学的互动交流,对话教学也不例外,它依然强调师的主导和生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我们早已明确教师不是课堂的统治者、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的传授者,但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依然独霸课堂舞台仍旧是课堂的主宰,填鸭式教学依然充斥于课堂。而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谁统治谁,谁主宰谁,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所以,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单一的,有时候充当“红娘”,有时候扮演听众,有时候变成导演等。角色的变化就是为了制造情境,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恰当指导牵引,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时常也被学生提醒感动。学生的角色亦然。
2.生生对话。课堂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互动实践活动,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交流的群体学习活动。教学中教容易忽略的就是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然而这种对话方式正是动态思想,动态教学的最佳体现。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么我们同时获得了两种思想。”(萧伯纳语)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调节其火候就可以了。
二、真实的课堂应有真实的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但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是一些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都要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在探索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探究方式由学生自己挑,喜欢怎样就怎样;一旦发现时间很多,就让学生“充分”探索来拖延时间;一旦发现时间不够,就匆匆走过场,往往是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探索就已终止。进行小组合作时,也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在倾听;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长此下去,必然课堂涣散,难有学习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3)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有学生有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及时了解合作的情况,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引导。
三、真实的课堂上应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在课堂上不能只注自己是怎样教的,更要关注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从中去发现学生好的想法和错误想法,及时进行引导,这样才能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高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实现其开放性的意义最大,难度也最大。教师应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这一关键性问题,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是封闭,实为开放”。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获得认知与情感的全面发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以“真实”为基石,以“开放”为阶梯,以“构建亲情课堂”为催化剂,以“提高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为保障,才能成为一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磁性课堂,才能“真实”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建议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中来。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在新课标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作用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导入得好与否,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万式,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不是那么一成不变,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不是那么干瘪苍白,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二、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最直观可行的措施
课堂教学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的方法的运用,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现代课堂教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开放性。要把一些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也可以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了生涩与呆板,也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带经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最不喜欢课堂教学,变成非常喜欢课堂教学。
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他们的丰富想象。落实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一方面,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另一方面,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这个教学要求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和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既讲授了课程内容,又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既讲授了必修内容,又扣住了时代脉搏,体现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三、以彩色、动感的语言带学生进入学识胜地
教师在上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课堂教学毫无生趣的结果了。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课堂教学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仅富有严谨、精炼的教学语言还不足以应付教学,在新课标要求下,一个优秀的教师还必须不乏彩色与动感的语言,才能真正扣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发挥对提高思想课堂教学的实效功能的积极作用。
四、利用学科整合优势多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新课程强调各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这就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全面拓展个人的各方面学识修养,同时要把学生视为接受完整教育的个体,而不是只偏颇于任何一个单独学科的“专人”。新教材课堂教学,本身就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是一大优势。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不觉得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使学生从不喜欢课堂教学到很喜欢政课,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各方面知识素养的提高,培养适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对教师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个要求,要求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汲取多万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教学中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善用启发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由于受阅历和经验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体系还停留在被动接受他人意见的阶段,并没有完整的思维体系。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构建,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各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而促进其思维体系的形成,发挥小学生奇思妙想的天性,适时的创新。可通过提升小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以及拓展性的问题引发小学生的思考,拓展其思维。
例如,利用“微笑”一词造句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往“人的微笑”方面思考,这属于学生的常规思维。这时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告诉学生还可以有这样的表达“小草的微笑,月亮的微笑,大地的微笑”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并且引导学生应用多样化的句式,体会不同的情感表达。通常学生采用会采用陈述句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应用感叹句、疑问句和反问句等,还可结合修辞手法,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引导下,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二、应用类比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教育方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确保学生有创新的能力和基础。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体系,以及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其能够娴熟的应用工具书,养成查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课文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
例如,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将第二自然段作为切入口来分析,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首先对文中的词句进行分析,结合课后的生词表和工具书进行学习,并将不懂的地方标注;其次分析文章的情感特点,教会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或中心句,对整篇文章的情感脉络进行分析;然后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的总体框架进行分析,梳理其写作结构,并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最后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特点,掌握其叙事手法、修辞应用、句式特点等,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结构,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打下基础。
三、应用质疑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大多数的小学生均缺乏对事物的思考辨认能力,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此,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的提问和回答问题,养成敢问、爱问的好习惯。同时在敢于质疑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质疑水平。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不能仅将学生的质疑停留在课堂中,应突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促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以及足够的机会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穷人》一文时,当教师提出桑娜和她的丈夫应不应该抱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及桑娜和她的丈夫在精神上是“穷人”吗?会激起学生的热情讨论,会有学生认为,桑娜和她的丈夫那么穷,连自己孩子都难以养活,不应该领养邻居的孩子;也有同学会认为如果桑娜和她的丈夫不领养邻居的孩子,孩子就有可能会被饿死。在对于后一个问题的思考方面,对于文章的主题“穷人”,学生会产生更多的疑惑,从而从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的“穷人”进行理解和思考。激起学生对文章的探索,结合教师对托尔斯泰,以及当时残酷沙皇统治的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有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四、应用问题情境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产生知识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应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增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凡卡》一文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这样的问题,文中的哪几方面表现出凡卡的悲惨生活?以此引导学生应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结合课文的阅读,学生能够很快的融入到问题情境中。从小孩的角度出发,会有学生认为,凡卡年纪还那么小就做学徒、干苦活,还要受到老板虐待,以及伙伴的欺负,生活很凄苦;还有学生会认为凡卡那么小的年纪,就孤苦伶仃的漂泊异乡,即使在圣诞前夜也不能跟别人一样的过节,体现出生活悲惨。通过学生的积极发言,能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考。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 数学 课堂教学 影响
近十年来,我国开展了浩浩荡荡的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指导思想,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探索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内的许多教育工作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建构主义理论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术体系并在全国推广。笔者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吸取建构主义思想精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效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如果一味地生搬硬套,过分扩大其适用范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反思。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改革的积极影响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建构主义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模式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发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对于新课程改革,对于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习者个体出发,以人为本,真正把学习者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放在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首位。这种观点是对传统教学个体发展观的突破与超越。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受到抑制。而建构主义理念彻底转变了这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以及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从人出发,以人为本,就是针对每个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教育。在教学中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从每个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引导学生学习。
(二)转变教学策略,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是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策略,教学是与学生合作共同建构知识。这一理念非常鲜明地告诉我们,现代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应是师生间、学生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应该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在各种信息的反馈中,循序渐进地锻炼和提高学生洞察力和分析力,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共享的、学习过程的主动建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可以促进学习者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合作学习还能使教学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增强平等意识,促进相互了解,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同时,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处理分歧意见,学会分享学习成果。扎实有效地推进合作型学习,对落实新课改目标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在师生互动中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逐渐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从这种相互作用中主动开发自己的思维品质,并完成自己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过程观超越了传统教学观的狭隘,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因素的作用。既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又充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帮助作用;既注重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开发。
2、在主体参与中建构知识。“主体参与”既是学生的全员参与,也是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不仅要从行为上直接参与,更应该从情感、心理、思维上参与。只有这样,主体参与才能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以调整学生心理,形成参与欲望。数学课堂教学中参与情景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作用。
(三)改变学习方式,倡导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建构主义认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真正要有被鼓励展开并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推陈出新。
1、学会自主性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在学的意义上,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离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任何学习都是无效的。而在教的意义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明确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利用所有可能的教学信息资源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促进学生学习。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建构主义的这一教学过程既有利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学会探究性学习。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传输的过程,而是使学生产生探究心并积极探究的过程。教学应把学生所学知识置于复杂的问题情景中,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多角度的理解。或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来学习探究新知识,建构自己对各种问题的观点和见解,建构自己的判断和信念,激发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的精神。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课堂改革的消极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中,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目标,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在鼓励运用多种先进教育理论来指导的同时,特别强调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并不说明建构主义是目前最完美、最理想的教育理论,也并不说明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任何教学。当前,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也存在对建构主义理论认识不到位而生搬硬套的现象,不少流于形式,有些甚至走向了传统模式的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建构”。有些活动课、研究性学习能“放”不能“收”,丧失了教育的标准;偏重教学过程,忽视教学目标分析;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忽视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等等,这些消极的影响值得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反思。
(一)未能掌握并合理运用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
在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和选择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中应该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的教学策略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
建构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原先的许多教学方法是与建构主义的思想相悖的教学,教师必须掌握能体现建构性教学思想的新的方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访问教学。对于这些教学策略,已经有许多教师开始在实际教学中使用了,但在使用之初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时会为了使用而使用,忽视了所教知识的自身特性:有的知识适合创设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究,可以用“抛锚式教学”;有的知识适合由教师提供概念框架来辅助学习的意义建构,就可以用“支架式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是指自由的随机的从不同角度访问、探索、建构同一知识内容,这个过程绝不能等同于为巩固知识技能而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重复练习,而是对所学知识进行不同角度的意义建构,以期形成对同一知识的完整认知。因此教师在使用某一种教学策略时,一定要注意是否恰当,必须对所教授知识的特性有较深层次的认识,对所选用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真正的理解,而不能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热”,就一味套用。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中走向另一个极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很关键,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不可或缺。尽管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不仅是指对内容的讲解,对学生的启发、引导,还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事实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体现得越充分。把教师和学生的两方面的积极主导作用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才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目标。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和学习哲学。建构主义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建构主义理论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导致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多角度正确认识建构主义理论,充分肯定建构主义理论对数学新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其消极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并运用好建构主义理论,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为教育改革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大伟.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余树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J].视野,2008年6月号 .
[3] 赵蒙成.建构主义教学的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2,(5):72-77.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课堂教学 有效性 思路构建
英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阅读的过程是对语言的认知过程,阅读有助于巩固和扩大词汇、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技能的一个基本方法,又是落实交际实践性的主要途径。加强阅读训练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获取语言知识和大量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英语新课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即初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要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而以往的以提高学生词汇量为标准的英语阅读教学目标也发生了转变,目前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增加学生的词汇数量,还要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保证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就结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现状,简单阐述一下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英语阅读课堂的一些构建思路。
一、精选英文阅读材料
英语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载体,由于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尚短,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还相对有限。因此,在材料的选取上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阅读的文章不宜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首先,英语阅读材料的选取要做到与实际相连,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一定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其次,教学材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文章要有难点和重点,有助于学生词汇量的积累;最后,文章要与中考内容紧密结合,并贯彻英语阅读教学大纲予以选取,避免文不对题的现象发生。
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有了明显提高,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并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教学法。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利用课堂周边的设施,为学生营造一个英语阅读学习的有效环境的方法。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解阅读文章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与运动锻炼有关的图片,或者将班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照片放映出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第二,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指教师利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实现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办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阅读教学更加灵活多样。例如,教师在讲有关校园生活的文章时,就可以与学生形成问答方面的良性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问:Do you like school life?或者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 like?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优化互动,还能够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合理利用作业巩固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我国教育部门在《英语新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词汇量要求。初中生需要如此巨大的词汇基础,单单依靠课堂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善于采用作业方式予以完善,发挥作业对英语阅读的巩固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首先,英语作业要符合课堂阅读教学内容,保证阅读作业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与课堂的教学文章相衔接。例如,初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阅读文章是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那么课后作业的布置阅读文章就可以是I dream of dancing;其次,课后作业的布置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只有单一题目式阅读作业,可以适当的布置读书文章,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最后,英语阅读作业的布置要形成一种反馈,教师可以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开辟意见专栏。学生可以在那里谈谈自己对课堂英语阅读教学的看法,从而与教师形成良性的沟通,达到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教育教学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新课改的全面落实,社会各界对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诉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一定要不断完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精选英语阅读材料,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并发挥作业的巩固功效,坚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保证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英语水平的完善作铺垫。
参考文献:
[1]洪小丽.注重反思教学激活阅读课堂――反思性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04:130-131.
[2]陈幼开.浅谈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12:83-84+106.
[3]马爱华.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教学模式;现代手工艺;传承;技艺
一、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创新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工艺美术在当今高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保护和促进工艺美术发展,加强对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的发掘、研究和应用,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推广,极具必要性。现行工艺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弊端就是设计与实施之间脱节的问题。部分专业课教师行业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学生所学技艺不精,在技术操作上似是而非,在设计过程中也缺乏对功能、工艺、生产及市场等多方面的考虑,导致设计与执行缺乏科学的融会贯通。基于以上原因,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特意针对手工艺专业部分课程开展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活动,即采取聘用与课程内容相符的,在此行业已获得较高成就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模式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所聘大师必须是省级以上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所谓“民间”,是指他们的工作室具有独立性和非官方性,且具有传统手工艺的特点;所谓“工艺美术大师”,是指他们在工艺美术方面具有显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艺术特色,并得到了社会和官方的普遍认可。二是大师全程进课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倡导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并非是大师仅参与教学过程的某个环节或者仅做某些方面的技能演示或开展讲座,而是学校根据手工艺的教学特点,在安排本校教师授课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聘请相应大师走进课堂,与任课教师共同全程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学方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实际上是一种由大师和任课教师共同指导的双师制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中采用双师制教学模式早在包豪斯就已经开始,包豪斯将工匠称为作坊大师,将艺术家称为形式大师,前者教会学生掌握工艺的方法和技巧,而后者与工匠密切合作,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独到的形式语言。在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中,任课教师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可谓是形式大师;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可称为作坊大师,但与包豪斯作坊大师不同的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不仅有精湛的技能,还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和较高的民间艺术修养,他们不仅从技能上指导教学,还能给学生以民间艺术的启迪,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发掘、研究和有效传承。从这方面讲,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可谓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笔者在2017年大二陶瓷班的陶艺模具设计课程教学中,有幸邀请到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李闻雷走进课堂。李闻雷参与课程规划,主导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多年的陶艺创作实践经验,为学生上了一门生动有趣、切实有效的模具设计课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实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大师与任课教师相比虽然具有丰富的专业创作和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方面往往少有参与,对课程环节和教学大纲的内容比较陌生,对专业理论的系统性把握也往往不足。因此,任课教师一方面要对课程的专业理论进行系统讲解,另一方面要对整个课程的进展和效果进行把握和监督。二是大师在业内已获得突出成就,不仅技能娴熟,在专业创作上也往往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独到认识,并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大师的教学意见,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的教学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大师的能力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为此,笔者在与大师进行了充分沟通后,结合学校要求对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如下调整。
1.突破以往教学时数,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模具设计是陶瓷设计专业解决日用陶瓷和异型陶艺快速复制成型问题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原教学计划周时为4周,周学时数为16课时,总学时数64课时。而大师进课堂教学除了任ARTEDUCATIONRESEARCH课教师照常讲授8课时专业理论和操作流程之外,要求每天除文化课之外的其余课时大师全程参与示范和指导,任课教师全程跟进教学。除文化课和部分学生的选修课程之外,本次课程的教学时数达120余课时,远远超过原课程的64课时,从教学时数上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也作了适当调整,原课程作业只要求学生翻制出石膏模具即可,而现在要求在翻制石膏模具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延伸:学习注浆成型和手工印坯成型,进一步制作出空心泥坯,并在课程结束前在本校烧制成瓷。
2.扩大知识面,增加大师课堂讲座和参观学习内容
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保护意义上讲,其传承主体、表现形式、文化空间以及所生成的持续的文化认同感,均需要人们加以关注并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大师精通自己的专业,对行业发展动态往往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见解。为此,笔者特意安排了4课时的大师课堂讲座。李闻雷在黑陶创作方面深有研究,因此特意组织学生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和他的工作室,以增强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成效
1.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学生对大师往往怀有敬仰和崇拜心理,大师熟练地创作优秀的作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在课程情境设置上,由原来的一师授课变为双师授课;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在单一的校内学习基础上增加了参观、交流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任务的布置上,由原来的简单翻模转换为大师演示并传授各种形态的翻模形式。这些改变都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学领域,产生兴趣表明人处于积极的动机性状态,对某种对象产生进一步了解、探索的欲求。此种欲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2.学生操作技能更加娴熟,作业难度普遍提高
虽然大学专职教师对于模具设计此类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不陌生,然而大学教师平日多忙于教学和科研活动,且授课内容往往不固定,所以在动手操作上具有间断性。而大师常年专注于一个行业和领域,日常操作比较频繁,所以操作通常比教师更加娴熟。李闻雷多年专注于陶艺创作与研究,在模具制作上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课期间,他认真负责,为学生演示了多种模具的制作工艺和技巧,从简单的同心圆形态到复杂的异型形态,从两片模到多片模的翻制,都一一手把手地教授,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解决,使学生很快熟练掌握了各种模具的成型和制作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往的作业以两开模具为主,现在学生大多可制作出复杂的4开模甚至5开模的模具,作业的难度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十分显著。
3.知识传授更加广泛,文化传承更加有效
李闻雷从事陶艺创作和研究多年,对于以黄河泥作为陶艺材料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创作方面也具有深厚的造诣。上课期间,李闻雷在传授模具设计技艺的同时,还讲述了黄河泥和黑陶制作的特点,丰富了学生对于制陶材料的认识。在参观龙山文化博物馆和中国现代黑陶艺术馆期间,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了黑陶的艺术特色、发展历史和制作工艺。之后,李闻雷还为学生示范了黑陶特有的正反刀雕刻技艺,学生为黑陶的艺术魅力和大师精湛的制作工艺所折服,对黑陶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对陶瓷艺术的鉴赏能力,拓宽了视野,为将来的专业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促进了黑陶文化的传承。而对李闻雷大师工作室的参观也增加了学生对于陶艺创作流程的直观认识,使学生受益匪浅。
4.增进了学生对行业的了解,使部分学生明确了职业规划
李闻雷在课堂讲座中先是带领学生赏析自己的作品,然后向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目前陶艺界的发展和市场状况,结合学生对工作室的参观,大大增进了学生对于陶艺行业发展形势的了解和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也使学生对于创业的艰辛和创业的成功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部分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充满疑虑,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迷茫。自从开展大师进课堂教学活动以后,学生提高了对陶艺创作的兴趣,坚定了对陶艺专业的学习目标,甚至有部分学生表示毕业后也要坚守陶艺创作研究,并立志在此行业做出突出成就。
四、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教学模式对现代手工艺教学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也有局限性。一方面是大师的理论教学经验往往不足,初进课堂容易局限于技能的操作和示范,对大师的综合艺术才能展示形成阻碍,无法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大师的艺术特长,并及时与大师沟通,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计划,配合大师进行授课,做好大师的助手,使大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理论得以充分展示,使民间技艺得以有效传承,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另一方面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大多聘用经费较高,多课程推广学校难以承受。因此,可以针对工艺性和技能性最强的课程安排大师进课堂,以减少学校的经费支出。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全程进课堂的双师制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单一的课程内容,通过整合民间资源,借助大师的效力和影响力,传承技艺和民间艺术,使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有效取得了“1+1>2”的教学效果,在现代手工艺教学中值得借鉴和推广。在教育大变革的今天,大学的工艺美术教育既需要构建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又承担着继承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大师进课堂授业解惑,使学生在继承中思变,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手工艺教育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潘鲁生.工艺美术的复兴.装饰,2014(5).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关键词:皮影戏;传承;发展;民间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74-02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程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音乐和反映近代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音乐作品作为重点,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艺术实践,并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对音乐表演活动的亲身参与与直间体验,享受音乐表现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笔者认为,在世界文化大融合、多样性的今天,如何立足本民族文化?如何更好的传承、发展我们的传统艺术?是值得各位音乐老师深思的问题。笔者进行实践探索,尝试将皮影戏剧融入到音乐的教学内容当中,让学生有学习传统技艺的机会,课堂综合了音乐尝试的学习、戏剧欣赏、戏剧表演、音乐创作等教育形式,全面介绍和学习皮影戏艺术,充分利用我校民乐队的特长与优势,引导学生学习和创新。
现将实践过程和体会介绍如下,希望能与同行们进行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一、课堂教学初步尝试阶段
(一)课前认真研习皮影戏艺术,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
教师应该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皮影戏艺术的历史,了解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努力提升自己在皮影戏艺术方面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鉴赏皮影戏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人文素养,积极创设师生间的交往互动。才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
(二)介绍皮影戏艺术历史,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意义
音乐与生活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学上选择与生活具有普遍联系的素材,可以增进学生的课堂亲切感,有利于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而皮影戏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于老百姓生活的民间小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许多中国的一些独特的东西正在慢慢消失,连皮影戏也渐渐地消失。将中国民间的皮影戏艺术的精髓传承给青少年一代,不仅是为了使其了解皮影戏艺术所反映出来的影戏演技唱腔及流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从而产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形成历史责任感。
(三)光影声色,展示传统皮影戏的艺术魅力
首先,通过课件的图片、视频等欣赏,让学生初步从充满艺术魅力的皮影戏中学习到皮影艺术的两大艺术形式:一部分是美术造型、雕刻制作上的技艺展示;另一部分是本卷演唱和操纵表演。教师在教学过程当还中可以适当穿插有关皮影戏作品的趣闻轶事。穿插故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注意力。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对皮影戏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开始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皮偶操纵是皮影戏艺术的一大特色。教学中可以通过视频演示、教师示范等,使学生初步了解皮偶操纵的手法,并让学生动手操纵皮偶,通过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程》指出:要增强创造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在课件的最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皮影戏艺术新的发展方向:现代皮影动画。通过皮影动画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要让传统文化一脉相传,创新是灵活,但它首先需要有一个传承的过程。
在本课的最后,笔者组织了学生共同探讨皮影戏艺术如何保护与传承?如何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创新、发展皮影戏艺术?
(四)课后归纳总结,找出教学不足
通过课堂教学初步的尝试,笔者明显感到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通过课后的自我反省,对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学习,以及对学生的课后调查,同时与同行之间交流发现了原因。
发现的问题:皮影戏艺术虽然是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传统艺术,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皮影戏的表演逐步没落,我们的下一代忽略了对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的关怀,他们只是偶尔从网上、电视上看到过皮影戏,有些甚至都没有看到过,觉得皮影戏艺术离自己很远,对其缺乏生活情感,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其次是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以学生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五)开拓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
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传统皮影戏艺术的历史、艺术特色后,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传承皮影戏艺术,笔者设计了新的课题――影戏的发展《传统皮影戏艺术与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
皮影戏是最早传入西方的戏剧艺术。通过课件介绍法国影戏,德国”三梅班”皮影剧团,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理解世界文化的融合性、多样性。随着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吸收鉴借,中西方近代艺术均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也推动了文化的创新。
课后:影人制作也是皮影戏艺术的一大艺术表现,属于中国民间美术的范畴。要重视不同学科间的联系。教师可以教授学生简单的影人制作,并让学生欣赏具有皮影工艺的窗花、皮影道具等剪纸,让学生切实地感受皮影艺术的魅力。
(六)课后积极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皮影戏艺术涉及到美术学科,笔者向美术教师取经,正好我们的美术教师也在同时期上剪纸艺术,笔者得到了宝贵的意见:建议除教授皮影戏艺术鉴赏课外,还要重视音乐实践,再为学生加设一堂皮影戏表演创作实践课,这样能给学生一个皮影戏表演的舞台,有利于他们更深地体会皮影戏艺术。同时在教学内容编排方面还以可以进行一些更改。
二、完善课堂教学阶段
(一)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改变课堂教学内容
21世纪的青少年,生活在处处充斥着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对传统的东西越来越陌生,有些甚至到了对传统艺术无知的境地。为了教学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笔者将原来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先上《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再上《中国传统皮影戏艺术》希望通过欣赏融合传统皮影戏艺术元素的现代皮影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有进一步了解皮影戏的欲望,更是为了让他们明白,优秀的民间艺术可以是现代艺术的创作源泉,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可以是民间艺术新生的途径之一。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是完全可以相互鉴借,相互影响的。
(二)适时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民间艺术的内涵
学生通过对《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学习后,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要趁势抓住教学契机,进一步推出课题――《中国传统皮影戏艺术》。通过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正确掌握皮影戏艺术的特点。通过对我国优秀皮影戏作品的审美体验,增进了学生对祖国民间音乐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也进一步的增进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和评价的能力。
(三)积极创设实践的舞台,增进学生的艺术体验
1.利用本校艺术特色,根据剧情自配乐
民乐是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因为拥有很多具有一定技艺的器乐演奏学生,所以我们在皮影戏配乐这一块拥有很大的优势,可以根据不同的剧情编排配乐,这极大的鼓舞了学生的参与影戏热情,还带动了原先不会器乐,现在因为想给影戏配乐而想学器乐的同学。越来越多的同学因为体验了配乐的乐趣,而积极投入创编皮影戏剧目、唱腔、配器等热潮中。这极大推动了皮影戏艺术在我校师生中的影响。笔者也会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影戏剧目、唱腔、配器等新作的交流。
2.结合本地戏曲唱腔,创新传统皮影艺术
越剧是同学们都熟悉地地方戏曲,针对很多学生对越剧有一定认识上,笔者鼓励学生在唱腔上结合越剧的特点,并由乐队学生完成配器,编排出了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皮影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大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通过课堂实践学生不仅对皮影戏艺术有了更深地理解,同时对本地的剧种――越剧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笔者因此又引出了新的课题――《从皮影戏中诞生、演变的地方剧种》。
三、完整教学体系的初步形成
经过前期两个阶段的实践,结合我校的艺术特色――民乐,当地的戏曲――越剧,我们在自制影人、自创剧目、自配唱腔、自配器乐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在课堂教学实施方面形成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
(一)展现影戏的最新魅力――对其他艺术的影响,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2006年春节晚会上一经亮相便风靡全国的唐山影舞《俏夕阳》就是影戏对其它艺术影响的最好证明。让皮影艺术通过舞蹈这一载体,并借助春晚的强大影响力,使广大民众对皮影艺术增添了或多或少的认识。
著名皮影戏研究专家魏力群就对影舞颇为关注,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个舞蹈是“以人为大影戏”的延续,可以说是大开眼界。通过对影舞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了,民间艺术要发展,创新是其存在的血液,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二)对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
2007年9月,德国谢福尔师生来我校交流访问,为了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笔者延伸了皮影戏艺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跨学科联系,与美术老师合作,设计了皮影艺术鉴赏实践课。在美术老师的帮助下,外国师生掌握了简单的影人制作方法,并与我校学生一起合作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影人。
完成影人制作后,德国师生在事先准备好影戏演出舞台的音乐教室与我校师生兴趣盎然地在幕台上自编、自导、自演。在本校民乐队的配合下,我们为来访的德国三十余位师生上演了一场有本校学生改编的现代派《西游记》,婉转的越剧唱腔、优美的江南丝竹配乐、幽默风趣的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这次活动,也得到了本地新闻媒体的采访报道。
学生与德国师生的这次交流后,不仅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同时对皮影戏的影人设计制作、剧目创编、配器配乐等方面更加感兴趣,学习之后创作出许多优秀的皮影戏作品。通过不断地研究学习、实践拓展,笔者也积累了一些文字、图片以及传统皮影戏影像、现代皮影动画等教学资料,逐步形成了皮影戏艺术教学体系――《现代动画皮影戏艺术》、《中国传统皮影戏艺术》、《从皮影戏中诞生、演变的地方剧种》《影人制作》等。
中国皮影艺术源于生活还于生活。它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观众和演出市场日益减少,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把皮影戏融入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仅推广了传统民俗艺术,还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涵,增进了他们对民间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力群.皮影之旅[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一、什么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
“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活动结构“自主探究、小结检测、拓展延伸”三个主要教学环节,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关注学习过程和形成性评价,操作性较强的开放性教学程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活动教学”“创新教育”等经典理论是模式创建的理论基础,没有生成和评价的课堂教学现状是模式创建的现实背景,其主导思想不是教学生,而是让学生学,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时间,亲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方式
(一)“探究学习”环节的建构方式
这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用科学探究的五个核心要素结构流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1.聚焦问题
科学探究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借助查阅资料、咨询他人和讨论等手段获取信息,聚焦和确定一个学生探究能力范围内并可以通过实验研究解决的问题。问题可以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
2.合理猜想、设计方案
为避免学生思维方向的混乱,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假设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准备:第一,要为学生充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材料。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愿望和一些预想,初步形成假设。第二,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确定难度适当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合理假设。第三,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假设猜想结论要有所预见,并设计出如何揭示矛盾,如何导向的策略,教师没有权利决定孩子们的探究方向。根据假设制订探究方案是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科学的探究方案能使探究活动方法更明确、思路更清晰、过程更科学。探究方案从内容上讲分为三个类型:设计合适的观察研究方案;设计较规范的单量变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调查研究方案。每一种探究方法,都应使学生在动手前弄清研究什么问题、如何选择变量、怎样控制条件、如何进行操作等,重点是在交流研讨中让学生逐步学会制订方案,这对学生今后的研究活动意义重大。
3.实验操作、收集数据
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是科学探究的中心要素,能培养学生敏感的数据意识,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探究能力,形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这个过程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的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结构性的材料,让孩子们带着疑问,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做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并及时准确记录数据。教师要巡视指导学生规范操作,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确定信息收集的方法和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结论具有科学性。
4.分析数据
分析信息和数据,推理得出对探究问题的回答,是科学探究教育的重要方面。这一步骤教师要注意学生探究内容与所学概念的关联,基于实证引导学生有效汇总数据、科学分析数据,特别是对异常数据和可疑数据的关注与分析,充分利用数据,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建立正确的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探究的结果以擅长或喜欢的形式告诉别人,同时共享别人的结论和资源的过程。常用的交流方式有:图画、模型、图表式、模声、动作、辩论会、编讲小故事、角色扮演式、信息会、自主板贴式等。并非只有正确的数据和结论才能在课堂中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给学生发挥潜能的平台和信心,同时教会学生更多的表现方法,把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使其终生受益。
(二)“小结检测”环节的建构方式
课内检测在科学课堂中常常被忽视,课内小结时教师往往不厌其烦地把重、难点一遍又一遍重复,学生毫无兴趣,收效甚微。为此,“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把小结与检测环节有效合二为一,构建第二个环节――小结检测。以检测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小结和内化,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探究活动、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师生共同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效,是否高效?
(三)“拓展延伸”环节的建构方式
“拓展延伸”是“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其目的是把课内探究中没有解决或新产生的疑问与新的探究实践活动,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四维目标方面均有所提升,从而对新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程,教师应有效实施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拓展与延伸。实现拓展延伸常用的方法有三种类型:一是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给出有一定探究价值的观察、实验、考察、调查活动,让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新的问题;二是运用新学习的知识解释或者探究相关的问题与现象,引发对新学习内容的探究;三是把学到的探究方法运用到后面的学习探究学习当中,在更多的探究学习活动中巩固练习探究方法。
三、“探究、检测、拓展三位一体”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意见
(一)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围绕主要科学概念组织教学
课标指出:科学教师应围绕主要科学概念来组织教学。因此,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就是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要求,掌握课程教学的方法以及评价的策略。其次就是研读教材,理清知识体系,从横向与纵向理清每一节课知识前延和后续,使每一节课探究学习活动不是孤立的,学习的知识和方法也不是孤立的。
(二)努力践行探究学习这一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希望孩子在建立科学概念的同时,体验探究过程,了解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科学探究的五个基本要素并不是一个固定模式的顺序过程,也不能截然分开。学生要认识和理解这些要素,需要投入到丰富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基础和课堂生成,设计和调整探究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分解实验,降低难度,学会资源共享
如果把教材中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按照探究学习的环节程序化地来做,很难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涉及的四种实验项目分类要清楚,每一类实验设计与操作,都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一节课中同一类的几个实验活动,教师先要整合实验记录表,使其统计数据更具有对比性,再让各小组分头操作收集证据。每一组都要精心完成自己的实验项目,并多试几次以确保数据的科学和真实。在汇报交流环节每组的实验数据与实验结论要通过汇报分享给其他小组,同时每个小组也要通过倾听和记录共享同伴的成果,完成其他的实验项目。整合实验项目、分解实验操作,降低了探究难度,既培养孩子们严谨的探究态度,同时又真正让孩子们体验到合作与分享的愉快。
(四)全程记录,积累评价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