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

第1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我们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家乡,一个位于苏北的小镇。

因此,我对他,早就有着特别的厚望、特别的期待。

上个世纪80年代,他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我正好执教他们的教育学课程和选修课《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我是留校任教,他们那一届学生与我年龄相差不大,课堂上是师生,课后则是朋友,经常一起打球、交流。我的一些书稿,他们也帮助誊抄。说实话,那个时候,也许出于教师的职业良心,也许由于自己聚精会神于事业,我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对他没有任何特别的关注与关照。

1987年,他大学毕业,回家乡工作了,在一所中学教书。过了一段时间,他来信倾诉了他的苦恼:在家乡结婚生子了,小日子也过得不错,但难道自己这一生就要这样平平庸庸地度过吗?

我告诉他,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差不多同时,不到30岁的我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副教授,不久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我告诉他,可以试一试。

于是,他开始备战。专业问题不大,外语却丢得差不多了。他在高中教语文,升学的压力也很大,但是他的决心更大。时间不够,他甚至请了病假复习应考。

1995年,他正式成为我的硕士研究生。那几年,我开始主持苏州大学教务处的工作,但是对这些学生的指导一直没有放松。我建立的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和苏州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也让他参与其中。毕业时,苏州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也就自然地把他留了下来。

1999年,我开始招收教育哲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他又成为我的第一个博士研究生。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师生关系问题。我一直认为,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关键的要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尊其师,才能信其道;爱其师,才能乐其课。

这些年来,他一方面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成为在国内小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一方面办了一个培训机构,培训心理咨询师。他有经营的天分,也有公益的情怀,汶川地震后,他和他的朋友一直参与灾后的心理救助工作,2015年还专门为灾区的学校义务培训数十位心理教师。

这次新华的著作《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出版,就是在他的多年实践和诸多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在书中,他为教师介绍脑科学的知识,讲如何慧眼识人,如何积极投入,如何播种幸福,如何快乐生活,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如何陪伴学生成长,如何增强个人影响力,如何书写生命传奇。

在书中,他分析了教师的常见困惑与对策,如追求完美与追求幸福,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网络沉迷与沉浸体验,学生早恋与性别认同,离异家庭与替代客体,抑郁情绪与解释风格,考试焦虑与考试意义,心理免疫与身心健康,人际资源与复原力训练,等等。

他告诉教师,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

这本书出版,新华希望我写一点文字。说实话,我一开始是不太愿意的。我对他说,我只希望为你的新教育著作写序。我一直期待,作为我的弟子,他能够深入参与到新教育的事业中来。

他一直不放弃。我也一直不动笔。

不久前,他发来了书的封面。他说,书很快就要付印了,还是希望我写一个推荐的序言。

第2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近年来因为参加中小学心理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工作,听了好多专职教师的心理课,有了很多感慨,想就我们的学校心理课如何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先描述一下世界心理学界发展的大致走向。进入本世纪以后,心理学变得越来越积极,哪怕是基础研究,反映到应用层面,本质也是以积极为基本主流。继积极心理学之父塞里格曼以后,芙瑞得森在2000年提出了她的临床心理学观念。世界心理学界称今天的心理学是颠倒过来的心理学,意思是,原来用心理学来消解人们的痛苦,让人获得幸福,变成今天用心理学让人们能够获得幸福,避免产生痛苦。原来的心理学教科书说人的大脑一旦成熟是不变的,智商是不变的,20岁的智商到了40岁基本不会有变化,但是今天的心理学界有人用基础研究发现,大脑是可变的,智商是可变的,虽然不是必然变化,但是可能变化的,甚至人到了60岁大脑还是会发生积极变化(Norman Doidge,2010)。原来的心理学比较注重解释人们的行为,今天的心理学更加追求有效引导人们的行为。世界心理学这样的发展趋势,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扯开了全速发展的风帆。

这两年,一些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心理活动课不再仅仅是用来疏导情绪,改善关系,如近年参加高评的心理课绝大多数都是积极帮助学生提高实际心理能力,如怎样提高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怎样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怎样提高人际影响力等。心理辅导课从着重解决问题开始向着重帮助学生生命状态更加健康、更加优秀的方向转移,这让人很兴奋。学校心理辅导课的走向,完全切合了世界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我们的心理教师不满足已有成就,不断谋求发展的很有出息的追求。

不过,一旦进入人的心理机制深层领域的时候,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问题又重新突显出来了。例如,在讲解“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关系问题时,我们起码要知道这两个概念的上一级概念,如注意的即时目的指向性,在此基础上再来区分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当然我们不用给学生讲得比较复杂,但是我们自己需要比较清晰地把握这一概念范畴,否则,当学生争论“在马路上走着,看见一个变魔术的就停下来看了”到底是“有意注意”还是“无意注意”时,教师就难免含糊其辞。也就是说,心理教师在讲一个内容的时候,自己起码应该知道这个内容上一逻辑层次的内容,这就是人们常所说的这个内容背后的理论基础。

再如,有好几个心理教师把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在心理课上:一家制鞋公司,派了两个销售到一个岛上考查。这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打光脚。一个销售回去对老板说:“不好了,这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子,我们的鞋子卖不掉了。”一个销售回去以后则十分兴奋地对老板说:“太好了!这个岛上的人都还没有鞋子穿,只要一人买一双鞋子,我们公司的销量就能大大提高!”心理教师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站的位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结果就会不同。

其实,这个故事解释到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心理学的故事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学的故事。心理学的关注还要深入一步,为什么这两个人会“角度不同”?这个问题只有心理学才能够揭示,导致这两个人角度不同的原因往往是“情绪不同”。人是有情绪的,情绪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一个人假如当时的情绪是积极的,就会影响他的认知过程,影响他的认知结果,因为认知结果需要和情绪相匹配,否则人就会感觉不自在、不舒服,这时候人的认知和行为结果多半是比较积极的、向前的:“哇,能卖掉很多鞋子!”反之,假如一个人当时的情绪是消极的,他的认知结果也多半会与那样的情绪相吻合,否则他就会感觉不自在。当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认知结果多半也是消极退缩的:“糟了,鞋子卖不掉了。”好多管理者在布置重要任务时,假如发现下属情绪不好,往往会缓一缓再说,因为情绪不好,通常很难启动积极认知,很难唤起积极行为。这才是心理课要关注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情绪。这样的引导,学生完全能够理解,而且还能举出许多自身的例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心理教师对人的“情绪”概念有较好的把握了。

还有一个老问题,心理课不是说教课。在中国教育界,这种现象很容易出现。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

有个教师想讲清楚“思维定势”,她当时的授课目的是想讲清楚思维定势的负面性以及健康人要有克服思维定势的意识。然后教师举例子1+2=?为了打破思维定势,教师先举例:1个孩子+爸爸妈妈2人=1家人。然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结果学生举例:1只苹果+2只苹果=1堆苹果;1个同学+2个同学=1组同学;1个眼镜架+2块镜片=1副眼镜,等等。到此为止,教师讲清楚了,学生也能举一反三,说明学生理解了。

其实,这样的授课还是传统的说教方式。心理课不是教师讲清楚,学生听明白就可以了,心理课是要努力运用心理学固有的智慧,让学生感受深刻!而感受要“深刻”,通常的方式不是“顺势”过程,而是要有“逆向”认知的意外过程,那样的认知结果比较容易有机融入人的认知图式(schema),比较容易进入长时记忆(请参考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譬如在这个例子里,心理教师假如有经验,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思考:“思维定势”其实很容易产生,我们刚刚讨论了怎么打破“思维定势”,1+2不一定等于3,也可以等于1,大家马上又不自觉地重新形成了一种新的“思维定势”。现在,大家举的例子都是1+2=1了,这是什么?是不是又一种思维定势?假如能够引导学生走到这儿,学生的感受肯定深刻,因为发生了一个“逆向”的“意外”的认知过程。这不是“说教过程”,而是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的过程。其实,好多有经验的学科教师,也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教学智慧。

社会心理学作过一项基础研究,人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影响另外一个人?结论是:不是在于一个人怎么讲(我们往往以为这才是关键),而是在于围绕这个话题对方想知道什么。有句话说得非常漂亮:Talk about your audience , not to them(不是对着你的听众说话,而是说着你的听众)(Suzanne Bates,2005)。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按着自己预先的准备,按顺序打出一张张PPT,拿出一条条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按序贴在黑板上,讲的都是自己预先想好要讲的;而是应该围绕一个话题,设法激发并彰显学生在这个话题上的困扰、兴趣和问题,然后展开心理辅导。十年以前,上海教委曾经主持编写过一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书名就叫《心理健康自助手册》。为了突出“自助”精神,这套教材不是按着编者的意图一个个专题一章章编写的,而是编成活页形式,一个个专题之间不设章节,要谈什么专题,完全让学生和科任教师自己来选择,自己将活页灵活编排。编者的工作是仅仅围绕一些可能受关注的专题,尽量丰富地提供相关素材和资料。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目的就是想倡导心理活动课不是说教课,而是自助式地注重参与、追求感悟、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特殊的心理辅导课程。

健康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attunement”,意思是吻合、合拍,指的是人应该与即时身处场景保持和谐。人处于这样的生命感受中,容易培养健康的心态和人格。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教室里感受attunement,这是全世界教育界的追求。国外会把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成绩将数学课分成A、B、C班,把语文课甚至分成A、B、C、D、E班,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我们所说的班级概念,因为每上一堂课,教室内的学生都会不一样。这样的做法是想尽量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我国也曾经尝试分班上课或小班化上课,也作了同样的努力,但是都很难达到理想的境界。心理健康课应该完成这样的追求。可惜,我们的教师对这样的理念认识不够充分。现在上心理课常常让学生五六人一组,全班分小组坐,但是教师没有理解这样坐的意义。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人提倡“锯齿式教室技术”(Jigsaw classroom),如果六人一组,那么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从一到六的号码,教师在设计授课方案时,需要把探讨内容分成六份,然后按号码一人领一个任务,每个人都开动脑筋准备,接下来每个人都可以在小组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这样就用了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现在我们的班级虽然分小组坐了,但常常还是小组内大家讨论,一人记录,真正参与的学生还是少数,有的学生几乎没有插上一句话,就是在边上站着或坐着。我曾经看见一个男生因为没有能够进入小组而流眼泪。在一堂讨论创造思维的心理课上,教师让大家举例子说明一个回形针可以有多少种用处,学生们讲出了30种,教师感觉很成功。可是我发现,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了5次,而更多的学生居然一次都没有机会来尝试说一下。其实,这时候心理教师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起码要说一种,然后小组推选最好的三个方案全班交流,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点和面都可以照顾到,可以让尽量多的学生在教室里感觉到attunement,而这种感受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帮助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的过程。因此,我们的心理教师要永远记着:努力让教室里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在不行,哪怕加上课外心理辅导。否则,就不是心理健康活动课了。

在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发展过程中,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专业人员应该帮助基层教师做好将不断发展的基础理论到临床心理教育的转化工作,这也是科研。不过,我现在更想建议的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们恐怕也需要换一下思路,这支队伍平均年龄比较轻,学历比较高,受各种培训的机会这几年来也远远多于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我们在提高自身素养的时候,能否不是仅仅等待组织安排和通知,或者等高校和研究院找上门,而是自己直接把目光放到全世界去?现在网上提供了好多国内外的精彩课程和研究发展资料。我听好几个教师说,能够看懂,觉得很有收获。一个优秀的心理教师还应该继续努力使用英语,因为大量第一手的心理学发展信息往往是以英文形式出现的。不久前我在台湾走访了几所高校,在交流的时候,台湾教师打出来的PPT几乎全部是英文,当然讲的可以是汉语。在相关展示栏内,台湾教师的论文一概全部是英文。在香港的教育界,也同样是这种状况。因此,上海年轻的学校心理教师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求,不断练习英语,这是专业进步的工具。

第3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 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 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青春励志课”校本课程,即以初中生为授课对象,以励志教育为核心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青春励志课”试图以课程的形式来实现励志教育,它是励志教育其中的一种形式。本文拟从分析该课程的开发背景切入,具体阐述其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以期促进励志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一、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充实励志教育实施的模式

网络文化的泛滥,单亲家庭的日趋增加,隔代抚养教育的普遍增多,独生子女的百千宠爱集一身,家长的重分轻德,学校在高考指挥棒重压下的急功近利,现代快节奏社会下家长和孩子沟通的缺乏,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难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德性问题、品行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基于这样的现状,在广大中小学越来越多地实施励志教育,有榜样教育,有主题班会课,也有读励志经典书籍。但较为缺少的是系统的励志课程,因此,我所在的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官窑初级中学通过开发励志教育校本课程,让课堂成为励志教育的主阵地,充实了励志教育实施的模式。

(二)激发学生潜能

人类一生真正运用的心理潜能只有7.2%,还有92.8%的心理潜能在沉睡。我们运用的能力只是我们全部心理能力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仍然在沉睡。如果我们能把体内的潜能激发、运用起来,那么学习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大问题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 Howard Gardner) 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八种密切联系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发掘自己身上潜在的优势智能领域,并促进其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迁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发展潜能,学会自我控制和管理,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

(三)立足学校实际

我校的学生来自珠三角的农村地段,学生普遍没有生活压力, 但缺乏学习动力。加上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重体轻心, 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压力沉重, 却不知道为何要学习。学生缺乏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人际交往的宽容性和灵活性、追求理想的坚定性和持久性、面对挫折的准备性和坚韧性,

“明德教育”是我校两年前提出的教育特色项目,旨在传承发展我校六十多年的明德文化和育人精髓,培养具有“儒雅敦厚、自强坚忍”品质的官中人。“青春励志课”校本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柏拉图曾说:“避免田里长草的最好方法就是种上庄稼。”我们用大师的事迹鼓舞学生、影响学生,对学生施以正面的教育,期望能有良好的励志教育效果。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青春励志n”的核心目标,是通过“青春励志主题曲、青春励志工作坊、青春励志训练营、青春励志感言”四个部分的课堂实施,勉励学生树立志向, 激发潜能,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

为达成此课程的核心目标,本课程以激发动机、改变现状、唤醒潜能、培养意志力、学会自我控制、战胜挫折、积极自我暗示等十个主题为主线,设计了十节课的内容。

“青春励志课”课程部分内容如下。

第一讲:你在为谁而学

1.青春励志主题曲:你在为谁而学,为父母,为老师,为自己,为成才,为好成绩,为赢得他人敬重,还是为了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态度也会千差万别。当我们学会为自己而学,为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而学时,我们就不会被成绩、排名等外部因素而牵绊。

2.青春励志工作坊:故事――《为谁砌墙》。

3.青春励志训练营:课前小调查,案例分析,猜一猜他们为了谁而学习,心理寓言《孩子在为谁而玩》。

4.青春励志感言: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久而久之,我们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的评价。当你因为学习成绩不佳而困惑时,别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

第二讲:改变,从现在开始

1.青春励志主题曲:有人觉得现状不如人意,不安于现状却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去改变现状;原因是觉得要改变现状,太迟了,也太难了……做出些许的改变,也许都会让我们不适应,但是只要我们学着克服,学着坚持,每天改变一点点,积少成多,总会收获成功!改变一些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想改变的东西永远不会太晚。改变,从现在开始!

2.青春励志工作坊:故事――《褚时健与励志橙》。

3.青春励志训练营:视频欣赏《每个人都是第一名》,探究自己的现实,“筑梦者”的自我实现计划。

4.青春励志感言:改变不了环境,改变自己;改变不了事实,改变态度;改变不了过去,改变现在!改变从现在开始,不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多大的考验,希望同学们都能微笑面对,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它。在学习和生活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和品性,使自己更出色。因为改变就从现在开始,我们都会有一份不一样的收获。

第三讲:唤醒心中的巨人

1.青春励志主题曲: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没有成功。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你有没有创造条件,挖掘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就是你的潜能。唤醒心中的巨人,你会发现,你有很多超乎你想象的优点和能力。

2.青春励志工作坊:故事――《记忆之“王”曾经记性不太好》。

3.青春励志训练营:热身活动“掌声响起来”、团体活动“水杯满了吗”、团体活动“手指抬人”、实践探索“自强挖潜能”。

4.青春励志感言: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潜能就像沉睡在我们心中的巨人,等待我们去唤醒。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勇于行动,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在学习生活中开发、利用这巨大的能量,从而超越现在的自我,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讲:细水长流终穿石

1.青春励志主题曲: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当挫折来临,你是转身逃跑,还是抱怨命运的不公,又或是迎难而上呢?坚持,坚持,再坚持,也许你就能突破困境,战胜困难。但是,在这坚持的过程中,是什么在支撑你呢?个人如果意志坚定,做事就能高度自觉持之以恒,直至完成任务,达到目的;而如果意志薄弱,处事缺乏毅力、耐挫力和自制力,就往往半途而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2.青春励志工作坊:故事――《尼克・胡哲:像雕塑一样活着》。

3.青春励志训练营:活动“举手仪式”,名人故事《名人取得成就的时间表》,视频欣赏《人生不设限》,心理实验“你能抵住诱惑吗”。

4.青春励志感言:坚强的意志力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越是在困难的环境中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力。当你培养了坚定的意志力,你会惊奇地发现它对你的人生产生的重大意义,有了坚定的意志力,就能够坚定不移地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第五讲:幸福账本

1.青春励志主题曲:积极心理学告诉人们,关注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幸福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生活中随时都有幸福,我们要善于发现、体会和感受幸福,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样我们随时都能被幸福包围。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幸福账本”,这个账本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因人而异,是我们每天积极生活和学习的动力源泉。

2.青春励志工作坊:故事――《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创始人》。

3.青春励志训练营:热身活动“什么是幸福”,辨析“你是哪一款幸福汉堡”,感受幸福“捕捉生活中的幸福瞬间”,缔造“幸福树”。

4.青春励志感言:哈佛大学幸福导师的幸福小贴士――遵从你内心的热情,多和朋友们在一起,学会失败,接受自己全然为人,简化生活,有规律地锻炼、睡眠,慷慨,勇敢,学会表达感激。

三、课程实施的方式

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青春励志课”校本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样式。

(一)主要教学方法

榜样激励法:榜样示范法就是以别人的优良心理品质和模范行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其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石。“青春励志课”校本课程的每一讲在“青春励志工作坊”这个环节中都以人物故事作为榜样示范,例如第三讲“唤醒心中的巨人”中王峰发挥潜能,成为记忆大王。可以以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使学生看到正面的榜样形象,给学生提供人生的借鉴,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活动体验法:活动体验法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等去参与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青春励志课”校本课程的每一讲在“青春励志训练营”这个环节中的设置更多是热身活动体验、团康活动体验,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活动和思索去获得知识。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精心选择若干个案例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深入分析、讨论交流、观点碰撞,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归纳提炼,再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青春励志课”校本课程的每一讲在“青春励志训练营”@个环节中,有时会以案例故事的呈现,让学生学会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心态,从中得出问题的解决办法。

(二)基本教学样式

在“青春励志课”的课程实施中,主要采用以下三类教学样式。

1.“活动导入―团康活动―实践探索”的教学样式

以某个热身活动导入,让学生通过热身活动初步感受主题,再继续以“团康活动”的形式将学生的课堂体验推向,然后回归到“实践探索”,引导学生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第三讲“唤醒心中的巨人”,就以热身活动“掌声响起”导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低估了自己的潜能;再通过 “手指抬人”等团康活动,体验自己的潜能,最后回归到自己的实践探索――我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能。

2.“视频导入―案例分析―自我探索”的教学样式

以某个精短的视频导入,让学生通过视听觉感受主题,接着再以经典案例再现主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他人回归到自己,最后呈现“自我探索”。例如第二讲“改变,从现在开始”,先欣赏励志视频《每个人都是第一名》,感受到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最好的自己;然后出示经典故事《褚时健和励志橙》,让学生讨论当一个75岁的老人遭遇牢狱之灾后,他最可能做出的选择是什么?而现实生活中的褚时健却又选择了什么?最后回归到自我探索――我将会做些什么改变让超越自我,实现自我。

3.“故事导入―案例分析―自我实践”的教学样式

以某个精短的故事进行导入,让学生通过故事感受主题,再呈现经典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回归到自己――如何在实践中做好自己。例如第六讲“擅自控者成大器”以一个小伙子应聘时因为善于自我克制而被录取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学会自我克制的重要性;接着通过案例分析《小明的成长足迹》,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最后回归到自我――如何实施先自我管理,完成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任务。

四、课程评价的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总是在不断评价反馈的过程中,持续改进和提升课程品质。“青春励志课”课程亦是如此。课程评价的主体、对象和方法众多,此处择要阐述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对课程质量的评价。

(一)学生学习评价

学生学习评价主要有自评和教师评价两种形式,两种形式都以下表作为参考标准。(二)课程质量评价

课程质量评价旨在对课程的质量进行诊断,在不断反馈改进的过程中,持续改进和提升课程品质。

参考文献

[1]董湘娥.杨哲.励志教育“三追问”[J].教育科学论坛,2012(12): 62-63.

[2]石凡.励志电影欣赏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姚观峰.践行励志教育的主题班会活动策略[J].教学月刊,2013(1): 36-38.

[4]龙洁.励志教育新探索――基于走近大师课程实践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马静.刘利才.论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J].学术论坛,2008, 31(8): 201-204.

第4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课程相关学业情绪 性别差异 原因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30-03

学业情绪是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1]。Pekrun在2002年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后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提出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2]、编制了量表对学业情绪进行评估[3]、研究了学业情绪与成就目标的关系[4]以及愉快这种在他看来属于活动关联的情绪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作用[5]等。从而填补了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的空白,同时也引起了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对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的广泛关注。

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一种积累知识经验和增长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怀着希望去学习,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主动探索并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业情绪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实际上学生的学业情绪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结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心理康宁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幸福感。因此学业情绪值得研究值得多学科研究。

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为大学生专业课的学业情绪;研究二为副修心理学的大学生关于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的学业情绪。试图通过这一前瞻性研究,探讨大学生课程相关学业情绪,并为进一步评估大学生学业情绪、研究大学生学业情绪的相关因素等提供依据。

研究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某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二年级大学生38人。其中男6人,女32人。

2)方法

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在第17个教学周即学期末,以作业的形式要学生回答自己学习课程中的情绪体验。第一类问题是课程相关的情绪,共9类,要学生选择在每一类课程学习中的情绪体验;还包括对正在学习的一门课程即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情绪体验。第二类问题请大学生对不同类课程学习中有无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进行评估。

(2)结果

1)大学生课程相关学业情绪统计,见表1。

表1显示如果不分课程类别,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较多体会到的是积极情绪。将10种情绪排序,由多到少依次为愉快、兴趣、希望、成就感、厌烦、失望、焦虑、自豪、羞愧、生气。对9类课程的情绪体验除政治和方法类课程外,余下7类课程均为积极情绪体验多于消极情绪体验。在公共课即政治类、语言类、体育、计算机类课程中,较多消极情绪的是对政治课,主要是厌烦和失望;在专业类课程即心理学基础、应用、方法类课程中,对方法类的消极情绪较多,主要是焦虑。表1也显示所有学生都是在兴趣状态下学习变态心理学课程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课程的感受是愉快和希望。

2)大学生关于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性别差异及原因的评估

①大学生对不同类课程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评估

男女大学生100%认为对于不同类课程的情绪体验男女有差异。

绝大多数人认为男生在体育、方法类课程,而女生在语言类课程中产生愉快、希望等积极情绪多。专业课上大学生们认为基本无性别差异。有争议的看法在政治课。男生认为女生会对政治课感兴趣,而女生则说对政治课有成就感但缺乏兴趣。无论男女,选择说明对某类课程产生羞愧及差异者少。

②大学生对学业情绪性别差异原因的评估

(3)讨论

课程相关学业情绪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从选择的人次还是排序上,大学生在各类课程的学习中,主要体会到的是积极情绪。在较多消极情绪体验的课程上,这可能是由于这类课程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对内容比较熟悉,从而对再次接触这样的课程要求较高所致,不仅内容要新,而且对教师的教法也要求有所改变有关。根据Pekrun的分类[2],厌烦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并与学习活动相关联的学业情绪,而失望则是结果性学业情绪。学生们对不喜欢学习的课程会产生厌烦情绪,产生了厌烦就不能投入地学习,学习结果就不良;结果不良,又会再次诱发厌烦情绪,从而造成恶性循环。在专业课程中,大学生知道他们必须掌握这些课程内容,而且从主观上也很想学好,但方法类课程比较枯燥又有一定难度,因此感到焦虑。可以说这里的焦虑情绪对专业大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活动关联情绪,又是一种预期性、前瞻性结果情绪。本研究也是变态心理学课程结束时所作的调查,学生们关于变态心理学这一门课程的情绪体验,结果表明在变态心理学课程学习中,积极情绪占绝对优势。

大学男女生对自己和异性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的评估结果认为,男女生确有差异。并且男生在体育、方法类课程,女生在语言类课程中产生愉快、希望等积极情绪。在对于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性别差异原因的评估中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思维方式、归因方式、学习习惯、能力类型以及擅长等,实际上说明的是男女大学生认知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差异,这是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差异的影响因素;而喜欢的课程类型和知识类型的不同,就会使他们带着相应的情绪状态及特征去面对不同类型课程的学习;情绪词的选择和情绪表现则表明他们在课程学习中是如何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成就感是一种积极情绪(情感),男女生都会体验到,只是体验的过程不同男生在应用中、女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计算机是一类课程,男女生所产生的愉快和成就感都属于活动关联情绪,但活动本身有差异,男生在计算、程序应用中,而女生则在制作网页、美化照片中体验到这两种积极情绪。

研究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某师范大学副修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以下简称副修学生)78人,分别来自18个专业。其中,男14人,女64人。

2)方法

要求学生交一个论文式的作业必须包括两个问题:第一用情绪词来描述自己对心理学类课程的情绪体验:一个积极情绪词或一个消极情绪词;第二对心理学课程产生相应情绪体验的原因有哪些。

(2)结果

1)副修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情绪体验情况

副修学生共78人除对心理学某单一课程选择情绪体验并说明其原因外,有36人选择对心理学类课程谈情绪体验及原因,约占总人数的46%。在两类情绪体验中33人选择了积极情绪词如兴趣、愉快、希望等,其中也有人叙述有少许消极情绪,说明了对心理学类课程产生相应学业情绪的原因;另外3人选择了消极情绪如厌烦、焦虑、失望、生气,并说明了消极情绪所针对的课程及原因。

2)副修学生对心理学课程产生相应情绪体验的原因

对36名副修学生关于心理学类课程情绪体验的原因分析进行整理和归纳,大致可分为三类,即

Ⅰ课程因素

①课程的性质和意义: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学科古老而年轻,未解决的问题很多、或者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较多;应用性强;课程本身有魅力;文理交叉;既是技术又是艺术;随社会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实验的对象是人;研究人类自己的科学。

②课程内容:对人内心世界的探索激发个人学习兴趣;不同学派的观点值得探索;学科中的实验和逻辑推理给人很大的启发;跨学科、跨专业,结合了多学科知识;有许多假设并经反复推敲、实验;实验有趣;有些课程涉及到解决人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教材的编配有条理,比较清晰;内容可识记和操作性强。

③课程的安排:课程设置全面丰富;教育学院对副修课教师的安排与专业学生平等。

Ⅱ课堂因素

①教师特点: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有感染力;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所从事工作的喜爱程度、工作状态、责任心与使命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全面而深入;教师个性活泼;教师的个人魅力;心理学教师心态好,很乐观;教师的装束,让学生觉得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也会令学生产生愉。

②教学态度:教学态度严谨;制作课件认真;提早到教室、认真做课前准备;耐心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教师态度和蔼可亲;精心设计课堂;注重学生的感受;面带笑容讲课,与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主观环境,学生受到感染。

③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方式深入浅出;教学中的平等互动;课件吸引人;结合课程做一些心理测验;教学中多种方法结合;教学导入环节注意新旧结合;讲课方式人性化;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幻灯、电影、课堂实验;教学有节奏感,注意学生的休息时间;课堂风格清新、亲切、自然、连贯;采用写小纸条或直接对话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要求和感受;对提问设置了奖励措施,对回答正确和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些图片、幻灯片。

④教学内容处理:举身边或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的例子;教师讲课内容有吸引力;将心理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善于把平面的东西立体化,把复杂的内容简洁化;课堂教学内容系统;讲课重点突出。

⑤其他教学技术:注意给学生夸奖和鼓励;少留强制性的作业;除了课程内容,还讲授一些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介绍许多参考书;不点名、回答问题靠自觉。

⑥班级特点(讨论和作业时):副修课上的学生来自于不同专业,同学们感到认识了许多朋友;课堂讨论,不同专业学生见解不一彼此受益;教学中互动,锻炼了能力;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又合理竞争,促进进步;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得到很多乐趣。

Ⅲ学生自身因素

①与现在学习有关:与自己所学专业联系紧密;高考没被录取进心理学专业,现在终于能学到心理学;可以了解一些课外知识,对学习生活都很有用;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了解心理学家的事迹,激发自己努力学习;希望积累丰富的知识;填满了学习的空余时间,很充实;平时积累相关知识。

②与自己的成长有关: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发展;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有利于自己调节情绪;有利于自己心理健康;有利于人生、人性、天人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利于人际交往;培养动手能力;有利于开拓视野;了解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应具备的素质;有利于观察、理解、帮助他人;自我充实;自己学会了宽容和理解;感觉比别人多了一项本领。

③与未来目标有关:学好心理学成为一种目标;为考研作准备;双学位的吸引;提前接触实验研究、写论文,可以提前为毕业作准备;对找工作有利;对教育子女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有益;为考心理咨询师做准备。

④与重要他人有关:回答同学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崇拜某位心理学家;心理学教师多来自于名牌学府、学位大都较高;了解了知识,对有心理缺陷的人改变歧视态度,代之以关怀和帮助。

⑤自认为的学科特点:与专业课(如数学,单一、乏味)形成鲜明对比;心理学知识与生活有联系,会得到一种满足感;心理学比别的学科更有发展潜力;我校的心理学专业很强,产生来师大就要学心理学的想法。

⑥情绪驱使:受身边别的喜欢心理学的同学的影响;对心理学中的一些技术如催眠感兴趣;想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自己的童年经历有关;圆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有学习课程的热情;在心理学课上取得好成绩,有愉;作为理科生,学心理统计很轻松,增加优越感;排除干扰,坚持副修,有成就感;自己的性格很适合学心理学;好奇心促使;情感细腻、善于思考,适合学习心理学。

(3)讨论

在副修心理学课程的大学生中,有近一半的(46%)学生选择对整个心理学类课程说明自己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原因,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积极情绪词。

从副修学生对心理类课程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原因分析看,主要有三类原因:课程、课堂及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课程因素中主要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包括心理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课程内容以及院系对课程的安排上,这些都使副修学生感到满意、喜欢,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积极情绪。在课堂因素中,主要有教师特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及一些其它教学技术。班级的组成成分多样,副修班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院和专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集体的吸引。另外副修学生之所以能对心理学类课程产生积极情绪体验,还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这主要是学生的认识在起作用包括与现在的学习、与自我成长、与未来目标、与重要他人有关和自认为心理学类课程的一些特点等,带着这些预期、认识、希望和追求,学生就会以一种预期性积极结果情绪投入心理学课程的学习。

副修学生对心理类课程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少但也是有的;虽然是对个别课程也应该引起重视。本研究结果表明副修学生中少数消极情绪表现为烦躁和焦虑,其主要原因仍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及教学内容的处理上。有些则是课程本身的特点,如方法类课程难度较大、内容又比较枯燥再加上学生自己偏科,学不好而造成不良的学业情绪。

总讨论

学业情绪的研究是必要的,因为它对于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效果、学业成就、心身健康、个人成长都是重要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其成就,甚至影响其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在总的学业情绪框架内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是比较具体的,是对某类或某门课程学业情绪的研究,同时又是学生学业情绪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中不仅应重视大学生们有怎样的情绪体验,体验的频率与强度,更要探讨他们产生相应情绪体验的原因,才能为培养和增进大学生良好学业情绪的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关于课程相关学业情绪,本研究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总的来说大学生课程学习中主要伴随的是积极学业情绪,这与以往关于学业情绪研究主要集中于考试焦虑问题形成鲜明对比[3],说明关于学生学业情绪的研究,仅研究考试焦虑是远远不够的,且有失偏颇。大学生对不同类课程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不同的;对不同类课程的情绪体验有性别差异。通过对副修学生心理学类课程学业情绪的研究,了解到学生的课程相关学业情绪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课程因素、课堂因素、学生自己的认识和情绪,并且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很重要。这就为我们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育更符合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愉快中学习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在本研究中兴趣被作为一种积极情绪,因为“分化情绪理论把兴趣纳入情绪的范畴,并视为基本情绪之一”。“兴趣能够派生快乐和满意”。“兴趣可持续相当长时间维持着对对象的注意,使意识处于优越状态。”[6]本研究属于学业情绪研究,目的是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既要注意大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又要使他们健康、积极、向上。因此我们的情绪研究与认知活动紧密相连,在本研究中把兴趣当作一种情绪。

关于学业情绪的性别差异已有研究表明,在小学,女生在数学课上较多焦虑与羞愧,较少愉快。按照Pekrun的控制-价值理论,这是由于女孩在数学课上较低的控制感造成的[2]。那么大学女生对于方法类课程的焦虑情绪,是否也可解释为是由于她们对方法类课程上较低的控制感造成的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另外在解释本研究结果时应有几点要注意:第一本次情绪评估是学期末的评估,是一次总的、概括化的评估,而不是即时的、情绪状态的评估;第二情绪的评估是课程相关的,仅限心理学专业所开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有许许多多的专业,本研究的专业代表性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从整个大学学习来说,课程相关又是较为宽泛的,因为它不是单一课堂的或某一次考试的或者一次讨论的情绪体验的评估;第四本研究主要还是一个质性研究。

未来的研究还应注意量化、深入以及影响学业情绪的其他因素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董妍.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教育研究,2005,10,39-43.

[2] Pekrun,R..The control-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emotions:assumptions, corollaries,and implic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6,18(4):315-341.

[3] Pekrun.R.,Goetz,T.,Titz,W.,&Perry,R.P..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A program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Educatinal Psychologist,2002(a)37,91-106.

[4] Pekrun,R.,Elliot,A.J.,&Maier,M.A.. Achievement goals and discrete achievement emotions:A theoretical model and prospective tes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6(a),98: 583-597.

第5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教师;师德;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9-02

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适应新的环境,适应初次进入的教师角色,龙港区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以多元化的途径,为新教师幸福成长助力。进修学校在新教师培训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完善的培训机制和人本化的管理手段,促进了新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坚持以师德培训为先导,让师德修养高起点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的立教之基。因为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体现者。因此,新教师培训,进修学校始终把师德培训专题纳入其首。

岗前培训师德板块的五大专题讲座,包括《科学育人观》、《教师礼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班主任工作》以及《教师心理学》。大到国家的政策法规,小到班级个人的具体案例,从抽象到具体。有师德规范,有教师仪表仪态等细节,有规范教师的言行,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有优秀教育工作人的经验,有“教师十二修炼”、“教师对学生十六知晓”等要求……新教师上岗后,进修学校坚持新教师反馈跟踪制度,通过写教育叙事故事,撰写师德论文等方式,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责任观;通过学校评价、教研员评价等考核方式,敦促教师依法执教,自觉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大力倡导关爱学生,有教无类,保证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坚持以跟踪指导为举措,促教育技能上台阶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完善和创新有利于新教师成长、发展的机制,是使他们不断成长和发展的源头活水,也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立足实际,帮助新教师科学的规划职业生涯

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过:“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只有确立了奋斗目标,才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因此,新教师一到培训班,我们就组织他们针对自身实际,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层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让他们对自己的成长过程和职业生涯进行整体梳理,挖掘前行的动力,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让他们站在自我的角度挖掘自我,从而燃起自主发展的激情。这样从岗前培训起,就极大地调动了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形成了奋发向上的良好态势,促进了他们立体化的发展。

(二)多措并举,促进新教师内含素养的快速提升

我们曾为在陡峭山崖上傲然挺立、旁逸斜出的松树而喝彩,因为那是一种力量的昭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那也是缺乏必要的滋养的酸辛。一棵树的生长尚且需要植根于肥厚的土壤,那么,一个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充实与完善。因为,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所能达到的高度。我们深知,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三个版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缺乏哪一版块,都会限制教师最终达到的高度。因此,在新教师培养工程中,我们抓住四个关键点,促进他们的专业成长。

1.技能培训——教师成长的立足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一个重要板块是上岗必备知识培训。分别由进修学校校长和主管校长主讲。包括《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说课、反思》、《如何撰写教育教学论文》以及学科教研员进行的专题培训——解读课标及教材分析。培训内容由浅入深,有基本架构,有标准模式,有优秀案例,有详细的分析,使新教师由表及里地对这些方面的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学科教研员的专题培训,帮助新教师梳理了教材体系。跟踪培训作业、教材分析,又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把握。

2.教学模仿——教师成长的着力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心态和作为。为了给教师提供专业引领的平台,进修学校学安排教研员与新教师在开班典礼进行“拜师”活动。通过跟踪听课、评课、说课、反思、上汇报课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从教学风格到课堂结构、设计思路进行创新性的学习与改革,体现自己的特色。同时,结合基层学校的骨干教师结对子活动,使新教师随时参与开放式课堂、推门听课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3.教学研究——教师成长的支撑点。在新教师培养工程中,我们发现,加强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业务素质快速提升最为有效的途径。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我们积极发挥学科教研的“研”字功能,着力营造“合作、共享、创新”的研讨文化。我们每学期都积极开展区域性研讨活动,坚持五有原则:即有研讨专题、优秀课展示、集体研讨、专题讲座、反思收获。在各校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要求新教师必须有个性化教案,并且备出详案。

4.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生长点。“乐思方有思泉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经验+反思=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一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已日益为人们所熟知。为帮助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我们对新教师提出撰写教学反思的要求,通过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理性思考和观察梳理,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三、坚持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创业务水平新飞跃

第6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健词:教学研究方向方法

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研究即钻研探究新的认识和规律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才能更科学迅速地发展,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学生已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新特点,同时中学的各科教材不断改进,内容日益在更新,这就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要满足上述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中去,经常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过程,它是实践经验累积,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教师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中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要立足教学,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1.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

1.1教学内容方面

1.1.1大量收集更新资料,博学勤思,精益求精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以为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应有一桶新鲜的水,流动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与本节或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经常更新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并且教师还要把相关资料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博学勤思、精益求精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条件。

1.1.2加强教研组工作,切磋研讨,集思广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可见众人智慧之力量。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工作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教研组可以通过组织上课、听课、开展教研讨论会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去听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为探索一种教育理念的试验课,然后组织大家评论,或对优点肯定推广,或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甚或让每个人谈谈自己怎样去上好这一节课,互相启迪;教研组还可以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辨别,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共识。通过教研组展开的种种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杨长避短,互帮互学,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集思广益之功效。

1.2教学对象方面

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学对象(即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并增强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实现本目标,使教学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做比较全面地研究。

1.2.1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取向、认知能力、认知结果。中学教师积极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就能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结构研究,既要了解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状况来体察,也可通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了解,还可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看法,来增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认识。中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已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类型多,学生学习偏向性大,课程内容广,深度增强等。目前我国中学的课程类型较多,主要有数、理、化、语文、政治、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偏向差异很大,有60~70%的学生偏向理科,喜欢学习数、理、化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科,喜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部分学生大致占20%左右,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同时兼顾文理,这一比例特点,明显表现出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向性,另外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已经很广,部分内容相对较深。基于上述特点,中学教师还应在讲授好本门课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应使本门课程内容讲授有一定深度和新鲜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做到博大精深。

1.2.2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远远优于小学生,中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研读教育心理学,经常接触学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经常自觉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得教学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1.2.3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学教师积极地投身于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去。在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杨晓波提出中学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中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着重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能力等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情绪教育方面,中学生情绪易冲动,波动大,常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低沉、压抑、容易激动等,故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挫折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经受各种失败,多数中学生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差,中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面对挫折,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对于同一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差异可能非常大。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学方法不良,则会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中学教师应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多种教学方法,从中筛选适合于自己教学较优的方法。

目前较新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有[2]:

1.3.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优点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1.3.2元认知教学法,所谓元认知就是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进行元认知教学,可从三点着手: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积累学生元认知体验。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逐渐变为自我启。

1.3.3研究性学生指导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何研究,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1.3.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本方法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

那当然各位中学教师,也可采用和探索一些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后,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科学性,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应采用一些较科学的方法。

2.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2.1认真地设立课题,研究求证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对象的充分认识,对教学方法的刻求探索,必然会对其某一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或想法,教学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见解或想法予以实施,正确的想法或见解将有利于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错误的想法或见解一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损失,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地研究,具体可通过设立课题的方法来研究求证,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来完成,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确定调查题目,选定对象展开调查,再认真地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还可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进行,这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设立实验条件,创造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并进行认真地实施完成,得出结论,有时还得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调节,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深化和发展认识的基础,其教学研究才会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2撰写论文,对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交流

论文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或研究成果整理,筛选,提炼,可写成教学论文。在论文写作中,中学教师要对平时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而通过这一过程,必然会使中学教师的认识得到深化,理论取得发展,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撰写论文过程也是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教师通过查阅他人论文,可以了解他人的研究结果,并可将其结果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展示给其它的教师,供他们学习参考,即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中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更何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已被响亮的提出。愿广大中学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为实现我国教育兴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第7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目前,多数人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误读,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需或者只能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然而,在一线课堂中积极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会损伤教学效益,反而能够从根本上打造一个长期的高效课堂。主要论述心理学理论支持下的教学策略与高效课堂的结合,实现一线课堂传授科学知识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举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84

一、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从一种偶尔开展的运动进化为长效机制,进步巨大。在这过程中,必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会影响其健康发展,其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认识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读

1.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专业工作者的专职工作

此话有两种理解。

其一,片面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校内心理辅导教师的专职工作,与一般的一线教师无关。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岗位的设置,除此之外的一线教师也逐渐认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且认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平时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其二,片面认为即使具备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但不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者,就无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教学压力大,并且拘于当地要求的各种教学模式,例如“3・15”课堂,“15+30”课堂等,这使得一线教师在意识层面认为自身没有时间或者不舍得花费时间在课堂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实不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意识,其完全可以贯穿于一线教学当中,这也是本文的重要观点。

2.片面地认定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工作

部分教师、学校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我市个别城区学校存在着让不具备相关技能的政教部门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客观地说,两者确实存在交集,但互有区别。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均追求健全的人格,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心理问题中的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中的偏激、孤僻、注意力不集中等就不属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范围,同理,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领域的认知也不能够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错误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确实是一门重要的科学,但严格地讲并不能称之为一门学科,其与心理学科不同。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其结果不可实现科学的测量,即使使用量表,但学生若为应付该学科考试,量表的“正确答案”也是不难选择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沟通、排解、养成,是一项侧重于实践、经验积累、行为养成的科学事业。

(二)正确认识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泛指学校班级对学生施加的行为规范,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稳定、持续的积极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情绪,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原则有: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2.尊重与理解学生;3.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4.全体和个体相结合;5.授之以渔;6.因材施教。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很难界定,即使再全面的量表也无法完整测量,但是笼统地讲,我们希望一个人能够敬业、乐观、自我实现。

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一定非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在平时的一线教学中就可以并且值得我们去实践,其对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非常有益的。

二、 牢固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高效课堂具有促进作用

(一)何谓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教学的高效益,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大化。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体现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究、先学后教、有效互动的教学策略;高效课堂的价值取向在于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能使学生高效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高效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想是“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评价课堂教学效益。

高效课堂的基本特征为:1.教学管理科学;2. 教学设计精当;3.讲课精炼高效;4.学习主动有效;5.教学目标达成;6.训练评价及时。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效课堂中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仅仅应该局限于学校中那少之又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不应该下意识地将其交给专职人员,我们在一线教学中就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贯穿会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它完全应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其具备众多理论支持,按时间顺序,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均支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提出了五层需要理论(后于20世纪70年代演变为七层需要):一是生理需要,多指物质等保障生存的需要;二是安全的需要,主要指免于身体危险及被剥夺生存权利的恐惧的需要;三是社交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四是尊重的需要,希望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积极的评价,以及相应的地位、名誉,得到外界的尊重;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敬业、乐群,因而他们易于接受民主的价值观,能平等待人。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一个心理健全者的大致标准。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首先使自我开放,其次是要重视生活、身边的事物,然后达成自信,最终能够实现无条件的积极看待自我。

建构主义心理学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上得到了发展,其更为强调主动性、互动性、情境性。要求能够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认知”和“体验”的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情境性和抽象性的关系;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建构主义希望能够积极地建设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并接受信息,通过不断锻炼,使学生最终能够在无情境的情况下也能接受并建构知识。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Martin 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提出的,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以多种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生成,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上,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一致,同时,积极心理学在人类进程和潜力开发方面与建构主义心理学是相同的。积极心理学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是病理学家,而是心理健康的促进者。相对于其他两种理论,积极心理学更为科学、可行,其采用了包括量表、实验、现象观察与经验总结等手段,其研究的主题包括以下几方面。(1)积极的体验。在学习中,持“敷衍”态度的学生幸福感较低,“尽力”并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幸福感较强。(2)积极的个人特质。其希望个体能够具备自主、能力、关联性3个特质,因为在此3种特质具备时,行为动机最为强烈。(3)积极的社会环境。营造友好、开放式的环境,有利于个体自我开放、交流、自我实现。

2.在高效课堂中如何贯穿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一线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看似互相矛盾,其实不然,只要教师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课堂的各个细节均可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此,以课堂的构成成分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为:(1)课堂行为管理策略;(2)人格养成策略;(3)积极体验过程的策略。

(1)课堂行为管理策略

a.改良表达方式

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权威式的惩罚与强化手段是十分多见的,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此种方法较为有效,而到了普高年龄段时,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和依赖程度大大降低,此时的惩罚和强化往往换来学生的仇视与抵触。

美国心理学家汤玛斯・高登在教师效能训练(teather effeetiveness training)模式中提出来的“第一人称信息表达”方式在针对普高学生行为管理时就十分有效。举例而言,第二人称信息表达为“你的作业做得太差了,太让人失望了”,第一人称信息表达为“我太失望了,你的作业做得不好”等等。

b.尊重、客观地对待

简言之,即就事论事。不论学生的课堂行为是好是坏,教师都应保持无条件的积极对待的态度,并加以客观的评价。即便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也不应过于褒奖,如“你的努力为我们班级带来了新的面貌,感谢你的工作”;同理,对于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也应保持尊重客观的态度,如“你需要多注意文明礼貌方面的细节”。对事物做出客观评价,尽量避免对学生的性格作出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接受批评,并创造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形成自我价值观。

(2)人格养成策略

a.自我价值观的培养

一方面,对于歪曲的价值观,教师大多可以采用言语强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只应停留在言语强化的层面,如果加以惩罚,则会关闭学生自我开放的大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教材、试题等内容,选择相应的正反价值观的对象让学生学习,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提问学生:“鲁提辖打死郑关西事件,你如何看待?”学生若回答“打得好”,则应进行相关教育,分析问题本质,并进行客观评价“你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可是郑关西的错误还不至于丢了性命”。在这样一种客观评价、不对其产生刺激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主动接受信息。

b.建构新价值观的能力培养

普通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差异大,大部分学生在高一阶段心理状态较好,但随着年级的上升,升学、今后人生事业的选择等问题接踵而来,其面临着转变为“小大人”角色的阶段,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将与其不断面临的新事物新情况产生摩擦,而这种摩擦较容易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培养学生不断建构新价值观的能力十分重要。建构主义心理学就要求心理工作者处理好情境性与抽象性的关系,具体地讲就是在培训初期,我们要多建立情境来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并吸收成为其自身的知识,到了某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在抽象环境下,如幻想环境中接受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重构。这样,当学生在课堂外独立面对新知识时,就可以自主建立情境,自主接受新知识。

c.建立开放式的环境

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需要对个体无条件的关注。在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不会对反应做出功利性的判断。无条件积极关注意味着对个体的所有行为都积极看待,在上文中已介绍过,这样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的形成。而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即根据价值观来评判个体行为,符合价值观则提供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会阻碍个体自我形成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为了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会迎合教师的价值观,做出教师可能做出的判断,从而失去了自我形成的机会。

(3)积极体验过程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积极的体验,是指个体幸福地回忆过去、乐观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通过对积极的情感的研究,我们认为满足、兴趣和乐群等情感,都能有助于强化其行为动机。在此基础上,如果其还具备自主特性、相应能力、外界关联性等,动机将是十分强烈的。在上文中,已经提过在学习中“敷衍”的学生幸福感低,促进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是首要任务,而不是惩罚与强化。

a.选择合适的心理机制

对于课堂而言,抑制不利于教学的心理机制(自我封闭、嫉妒等),而强化另一些心理机制(友谊、合作性小组等),可以增加学生的愉悦。愉悦是影响人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模式。人类对其关注的过程,也是自我改良的过程。

b.鼓励自由、创造性的思考

积极心理学是助推研究创造力的主要理论支撑。在这方面,我国的成果不多,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比如sternberg 等人依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的发展创造性的12 种策略,包括鼓励假设性的提问、允许笼统含糊的回答、容许犯错、鼓励个体对问题本质进行分析等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是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方法之一。

c.开展合理归因

归因主要是指人们对发生的与自己有关的事的原因的解释。在面临失败和挫折时,乐观的人会认为失败是在特定情境下由外部原因引起的;而悲观的人则会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在普遍性的情境下加以自身内在原因引起的,并且失败会影响其他行为。因此引导学生注意科学归因十分重要,主要策略为更多地关注客观与非智力因素,如努力、粗心等,并要求学生加强心理暗示,科学地进行归因。

三、 总结

诚然,在学校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十分必要,但面对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我们在一线课堂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有益的,如果仍然将心理健康教育寄希望于寥寥几节心理健康课或等待学生上门求助,那么将会发生更多的悲剧。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1).

[2]王健, 张大均. 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教育研究, 2005(12).

[3]杨延昌.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第8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关键词: 医学生 幸福感 影响因素 提升策略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幸福是人们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事情”[1]。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把我们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2]。自宣读医学生誓言之日始,他们已经担当着为人类卫生事业创造幸福的重任,包括创造自身的幸福。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医学生只有提升自身幸福感知力和幸福创造力,才能真正关爱人的生命、健康及价值,关爱病人、社会的幸福感诉求。

一、影响医学院校学生幸福感的几个因素

(一)医学专业学制相对较长,在个人经济方面是一种压力。如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学制五年,临床医学学制从五年到七年、八年不等。相比于其他同龄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工作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医学生奔忙在教室、实验室、医院等卫生部门实习、见习,学费和其他生活费用开销巨大。普通医学生大多还是靠奖学金、研究生生活补贴及家庭资助,与之相对应的是医学生就业后收入与其他专业同龄人并无太大差异。经济上的压力与幸福感知碰撞,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正如歌曲所唱:“有时会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二)医学专业词汇晦涩难记,内容与形式繁杂,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医学生低年级主要以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疾病概要等医学基础课为主,随着学习推进,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医学专业课动则上千页,不但要理解,更要记忆,专业医学词汇夹杂医学英语对医学生的学习技巧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不少科目要求学生在小白鼠、蟾蜍、小白兔等动物身上进行相关操作,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困难恰恰跟医学生幸福体验密切相关。

(三)医学院校考试月的“齐加尼克效应”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种考验。医学院校学习科目内容繁杂,所以考试前温习周期必然很长,校园常常可见医学生几个月埋头在教室、图书馆准备期末考试。这段时间被约定俗成地称为“考试月”。“考试月”期间,大多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烦躁、忧郁等,行为上出现抱怨、争吵、失眠等现象。毋庸置疑,医学生这段时间的幸福感知不高。

(四)医学院校学生性别比例相对失衡,学生社会交往需求满足度较低。由于医学院校入学门槛及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学生男女比例差距较大,临床医学专业相对比较平衡,但是其他几乎各专业学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如护理学男生人数屈指可数。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女生的社会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尽管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发展,似乎可以淡化这个问题,但毕竟网上社交资源繁杂难辨,以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医学院校学生社会交往需求满足上处于较低水准。

(五)卫生行业单位招考制度,对毕业前医学生来说又是一场攻坚战。医学生寒窗苦读,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是对艰辛求学之路最好的慰藉。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单位在招收员工时,都会进行省市区统考。因此,穿戴整齐的医学生穿梭于图书馆、课堂、实习单位、面试单位,成为医学院校毕业季独特的风景。他们需要在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间隙准备求职笔试、面试,是医学生艰苦医学生涯的集中汇演,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在此几乎可以等同于幸福感。

二、医学生幸福感提升策略分析

(一)提高专业认识,稳定专业思想。入学开始,要加强对医学生灌输医学事业的神圣性,体现在人们对健康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医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对有志于医学事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类健康事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花费多于常人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与探索实践,从而从事相关职业。否则,非但不能提高社会健康水平,反而会因此制造悲剧。同时,医学院校教育者应该注意:物质第一性是永远不变的法则。对于立志于医学事业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应该设立针对不同人群的奖学金制度。由于生源不同,教育基础差异造成的大学期间,尤其是大学初阶段学习成绩差异,要根据不同学生类别设立奖学金,如对于新疆、等少数民族设立单项奖学金,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坚持不懈,学有所成。对于其他医学生要增加奖学金受众比例,在经济上适当、及时给予鼓励,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减轻他们在经济上与其他院校学生的落差与专业前景的正确认识形成合力,促进医学生医学之路的幸福感提升。

(二)加强学业指导,改善教学计划。医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在于对超量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尽管记忆、推理、演绎等学习能力具有先天遗传因素,但通过科学的强化教育,却可以提高到一定水平。因此,入学开始应组织高年级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讲授学习技巧,邀请专家开设医学启蒙讲座,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慢慢熟悉医学术语,产生探索医学的兴趣。对于医学基础课,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不同进度与学时的教学计划,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为医学专业课学习具备类似的学习基础。在专业授课中,专业教师要注重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未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医学学习技能与医学课程教学效果。

(三)变革考察方式,加强心理疏导。目前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目考察的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所以除选修课外每门课的成绩都关乎奖学金评定及其他资格选拔。通常每学期十门左右科目的复习迎考让学生身心俱疲,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于主干课的学习效果考察可以和非主干课考察形式区分开来,采取多种途径与形式,如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记分、实验操作中的现场打分及随堂测试成绩结合评测教学效果。另外,注意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根据监测情况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医学生郁结心理,让阳光照进心灵。

(四)创新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医学院校性别失衡现象客观存在,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释放医学生的压力,而且可以增强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学校团学工作部门应该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创新开展普及性广的文体交流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的竞技比赛,扩大学生参与面,努力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社会交往对于医学生来说,归根结底是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理解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是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进行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传递的基本前提。

(五)注重职业规划,强化职业指导。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自他们步入神圣医学殿堂那刻,对于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内容、标准就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对于自身与未来从事工作必备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从而清楚地认识在校期间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将职业指导贯穿始终,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提高。医学生增进职业认知、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是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6-27.

第9篇:幸福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本人自1992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在这20xx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执教,热爱学校,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我作为学习者、探索者,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感悟生命、确证自我,诗意地栖居在教育大地上,工作着、生活着、收获着。本人现将主要工作和履行职责情况总结如下:

一、 静心学习,做个有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环节。人类的知识结构像宝塔一样,第一层是语文知识,第二层是普通常识,第三层是专业知识。如果语文基础打不好,民族文化的高塔就建不起来。就一个人来说,如果语文知识浅薄的话,会直接影响到其他知识的学习,影响到个人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作为传授语文知识的小学语文教师,深知自己肩上所承载的重任。

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我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呢?

在语文新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面对主要问题是能否实现角色的转变,能否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从这两个要求来看,我认为可以。语文老师应该从理念、知识、技能、学生管理等方面来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具有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发展趋势的教育理念,因为我们从事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具体做法,我认为,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白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和方向,明确目标,知道学生该学什么,自己该教什么。

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首先是专业知识,包括关于本学科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为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我坚持做到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我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真正做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从学科性质来说,语文知识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从教学方面来看,我们常说“要想让学生有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所以要想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知识,自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来看,一个知识丰富、有修养的老师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动学生。我常常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向文本学习,认真研读中国教师报、学科杂志及有效教学等理论;向网络学习,阅读名师的教育博客,收集网络资源服务教学;向先行者、专家学习,利用各级教研活动,汲取思想精华。

二、潜心教研,做个有思想的教师。

教师如果不上课,就不能称为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实践证明,教师一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并以研究者的精神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教育质量必然会大有提高。凡有建树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研究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教育教学风格和魅力的人,一个不搞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可能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教师能否获得职业幸福感需要一种能力,需要一种职业境界,这就依赖于教师是否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是否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学校正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转变教学观念为重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转变固定教学模式,形成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转变学校传统教研模式,形成‘教、研、训’一体化校本教研机制。同时,学校结合实际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总体要求:提高精神素质,树立自律、科研、创新精神;提高观念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提高心理素质,形成乐观、自强、宽容、协作的品格;提高智能素质,丰富学识、博采众长、善于实践、长于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主张“向细节要质量”,大到课堂教学方法,作业的批改,小到课堂上的一个手势,都成为关注的焦点。我作为教研组长,珍惜并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包括市中心组活动、教研组活动、各备课组活动、学术主题报告活动等,促进组内教研有深度、有高度、有实效。

三、专心实践,做个有作为的教师。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教学文化,教学文化的核心是课堂文化。赞可夫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和主阵地,作为一线教学单位,脱离课堂搞科研是不切实际的,但“闭门造车”只会固步自封,难以突破。面对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我们搞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是要那种舞台上“十八般武艺”都上的“花拳秀腿”,我们要真正能长久扎根于日常课堂的真功夫。作为教研组长,本人与教研组同仁共同打造“高效课堂”,其中黄XX老师的语文课——《鸟的天堂》,以及陈XX老师的数学课——《角的分类》上观摩课,受到局领导和兄弟学校老师的一致好评。

四、雄心不已,做个有追求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