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核心组成部分,他支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及教学行为,教师的学生观也一直是教育界关注并研究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荐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进入了素质教育时代,也进入了全新的教育时期。这时教师的学生观不但要更新,还必须要科学。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身心特点、发展潜能、个性发展等问题的看法和评价,不但决定了教师是否能担当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还会极大程度的影响学生对未来社会进步和祖国建设的作用大小。所以,建议科学的学生观是当代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责任。下面就这一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1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对学生的特点、个性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比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之后,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动漫、多媒体等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就会深深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终身学习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再如:我们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工地的基础上,采取分层教学法,将班级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几个层次。每个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不但有助于后进学生学习的逐步提升,而且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过程,体会学习方面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2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持续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内在和外在发展的统一,也是量变和质变的结合。所以,我们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忘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由此可见:德才相比,德重于才,居于首位。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学习达成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以及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目标。其中的心理健康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心理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德”的养成。所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彰显的尤其重要。教师正确的学生观能给学生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能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建立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有利于未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3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教师正确的学生观会给学生平等的地位和权利,能让学生体会到学生的存在感和价值观,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上进努力提高学习成绩,还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备受关注、关爱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从而有利于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从而逐渐成长为各方面素质都健康的“四有”新人。另外,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个性。正确的学生观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发展平台,能促进教师发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促进学生的优势发展,也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教师的学生观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影响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都懂得“授之以渔”要远远胜过“授之以鱼”。所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养成科学、严谨的科研态度;扎实地掌握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在基础知识上加以创新,最终形成全面、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具备了全面持续创新能力之后,不但会影响学生的目前生活,还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外,学生除了在家庭生活时间之外,在校时间则为最长,尤其是高校生基本都是生活在学校,所以,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学术能力将对学生产生耳染目儒的影响,不但影响学生的学生生活,也必将延续至学生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总之,正确、科学的学生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习惯,还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更好的发展那学生的个性,切实的践行素质教育,真正地将学生培养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会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
[2]曹向容.中小学教师的学生观形成因素与生成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郭启华.后现代注意视野中的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吕治国,李辉.英国高校学生观及对学生事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2012(Z3)
[5]彭泽平,姚琳.我们应树立怎样的学生观[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10)
[6]何东蓉.教师的“学生观”与学生的“教师观”[J].教育艺术.2006(11)
[7]卢炳惠,张学华.论新的学生观[J].教育探索.2004(06)
[8]舒守玉.新课程吵到的学生观[J].湖南教育.2003(24)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价值观;心理素质
收稿日期:2013-06-12
作者简介:吴戈(1992- ),男,河南大学2010级学生。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自尊心和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自我感觉良好。同时,他们从小学到大学基本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没有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充满诱惑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在信息庞杂的互联网时代,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在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中,竞争压力、就业压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等,使他们的心理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当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竞争需要实力,实力源于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针对目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准确把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培养合格的人才。
一、知识能力系统
当代大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以考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能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填鸭式”教育,全面推进知识能力系统教育,充实人文教育、能力培养内容,开发大学生的潜能与优势,克服专业教育中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和功利主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量开设人文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美学等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开拓能力及担当精神,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完成由学知识到长能力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使每个大学生都能成为用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用人文素养浇灌起来的“能言有为”的一代新人。
二、价值观系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显露出来。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对传统社会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冲击,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并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价值标准,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长,这些都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外,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针对性不强,与大学生的实际诉求结合不紧密,甚至个别教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这些问题都拷问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从根本上讲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就是把个人的价值同国家的前途、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学校、教师应三位一体、合力推进。社会要营造勇于奉献、公平正义、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要树立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良好学风和校风,紧扣实际开展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政治氛围,让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良好形象,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心理人格系统
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应有的健康心理状态,如承受挫折的能力、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的人格等。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对子女的宠爱有了物质上的保证。绝大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自控力弱,以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抗压能力差,心理素质很不稳定。加之家长多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不少大学生高分低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遇到问题和困难往往会走向极端,造成让人痛心的恶果。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教育观念;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46-02
素质教育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教育理念,顺应了现代教育的潮流和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真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笔者试从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方法及积极意义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条件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那么,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1.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基础。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试教育”的出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在转变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都面临着一个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问题,其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最核心的问题。
2.合理的教育目标体系是前提。教育目标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之前人们事先设计好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结果。它总是反映人们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念,规定着教育对象的发展方向和预期的发展结果,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过程,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所以,要真正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须构建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3.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是重心。课程、教材是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知识和经验的载体,它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知识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是用以指导学校育人的规划,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载体。对教学而言,课程、教材既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和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然而,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程、教材方面搞“学科中心主义”、搞“主科中心主义”,甚至音乐、美术、劳动在毕业班的课程中被删除,使学校的应知课程和应会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衡,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4.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是关键。教育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一种反馈及调节系统。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有导向、调节和激励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要构建科学的、完善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例如:某中学教师因为所任教班级的成绩排在后面,被视为教学能力差。以成绩的好坏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吗?值得深思。
5.教育经费、育人环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尽管当前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质量评价诸方面都实现了极大的转变,但如果没有财力上的投入、社区环境的优化、教师素质的继续深造等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难以得到保障的。
既然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建立在一定条件的基础上的,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二、对中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加快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招生考试是教育的“指挥棒”。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和帮助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环节。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按照有助于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试卷的设计要着眼于明天,着眼于发展,以教育目标为出发点,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为原则。其次,考试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双基”的要求,以课程计划或教学大纲为标准,更要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测查。
2.建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直接体现着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只有建立并严格执行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使人们对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的认识能最终体现在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才能真正走上全面进步、健康发展的轨道。例如:许多学校质量的高低就是以升学率为评价标准,导致素质教育无法真正实施,应试教育仍然占据上风。
3.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制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的重要途径。此外,还要建立终身学习制度,构建学习化社会,为各种人员接受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使“学者有其校”。还要探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联系的新形式、相促进的新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4.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这支队伍要按照“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不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严格自律,勤奋努力,要把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事业无私奉献作为自己人生的崇高目标与价值追求。其次,要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5.彻底改革旧的教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革旧课程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要渗透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课程教材要进一步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为迎接知识经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学生必须掌握更多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面对21世纪,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全民素质已刻不容缓。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和决定我国国民素质的高低,甚至将决定我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应试教育”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跨世纪的全新工程,也可以说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只有真正明确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方法及意义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才能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参考文献:
[1]孔棣华.现代教育锦囊[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领导带头,普遍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班主任具体抓的三层联动责任制。并且制定具体计划,责任到人,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形成合力,真正使学校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健康成长的地方。各个学校普遍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相关制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狠抓落实,统一部署,及时总结,定期检查。许多学校还建立了每个教师关心帮助一定数量的贫困生制度,制定专项实施方案,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学校都聘任了法制副校长,开展法制教育,在学生中宣传法制教育,重点抓好安全教育,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全县曾多次开展做合格学生,创建文明、卫生、安全、和谐校园,争当校园环保小卫士等活动。
二、多种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生命教育。用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教育为引入点,使学生都能认识、尊重、珍惜、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认识生命的成长规律,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将“三生教育”中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合理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2.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养成教育。充分利用班队组织和校园文化的氛围,主题班会重点突出,以参观烈士陵园,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以庆祝建党、建国、建队等活动为核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提倡文明礼仪,建文明学校、绿色学校,并不断扩大普及面,进行巩固和提高。
3.以培养生存技能为重点强化安全教育。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使全体学生都牢固地树立安全意识,知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须以安全为前提,有能力克服和排除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尽可能地掌握在危急情况下的防范与自救办法,避免危险与伤害。经常性地进行多种多样的地震、消防、交通、水火电毒等安全知识竞赛及自救、逃生演练活动。
三、以留守、单亲、贫困、特殊儿童为重点,促使全体儿童健康成长
1.积极开展特殊儿童群体情况调研工作。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不断增多,和单亲、贫困、特殊儿童的教育成为教育工作中的突出和棘手问题。如何使他们和其他的儿童一样的正常成长,是此项工作的中心议题。通过对每一个儿童本人、家庭、其他相关情况的详细调查,找准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具体因素,为留守、单亲、贫困、特殊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生活质量、思想品行、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和改善,和其他儿童一样正常健康地成长。
2.建立联系卡制度。将每个留守、单亲、贫困、特殊儿童的家庭背景、家长姓名、家庭住址、特殊情况、联系电话、监护人等信息详细登记,建立档案联系卡,实行单独管理,转学转校都随转,并随时补充新情况,形成关爱网络机制。通过这些工作,摸清了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治理学习不认真、调皮捣蛋、厌学、逃学的行为。他们的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组建爱心队伍,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有党员、教师与这些儿童的“一帮一”结对子活动,有“家长”活动,少先队、班队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爱心活动,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辅导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化解矛盾,和谐相处,与其他人和睦相处,接纳、尊重、理解、关爱、互相帮助。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研究室,由专门的教师进行教学、辅导和实践。分析这些学生的自身特点,尤其是他们的需要和心理特点,特别是他们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让这些儿童消除不良情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和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开展的活动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家的氛围来组织和进行,创造心理辅导中的愉快、宽松、自由的状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理论教育,还采取参与、互动、情境、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春风化雨的疏导方式,使学生认同和接纳,自觉的抛弃逆反、反正挨批、总是被整、滚刀肉的心态,树立正常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为不断进步,和其他同学共同前进建立基础。
四、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网络
1.定期召开家长会。各科教师都来共同参与、总结汇报,并开设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对学生则开设家长抚养小孩艰辛的教育,和家长交流家庭教育情况,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好子女。
2.坚持家访面达到100%。对留守、单亲、贫困、特殊儿童还要多访。发生情绪不好、身体不佳、成绩下降、迟到早退、与同学争吵等情况时必须立即进行家访,与家长勾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经常性地请家长到学校,欢迎家长多提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学生
一、面对素质教育教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1.教师应加强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首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理想。教师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水准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每个教师都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以崇高的品德培养人,以美好的心灵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势利导,这样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2.教师应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素质教育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现代教育理论,还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更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及人文科学,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有效实现课堂教学的三个转变,即由“学科中心”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由“知识中心”(教材)向“方法中心”(过程)转变。而要做到三个转变,教师必须首先实现“两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学科型教师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转变,二是要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到学者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这就要求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观念,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孟子说:“资之深,则取左右逢源。”即强调教师必须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讲起课来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3.教师应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情感素质。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情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教育的桥梁,有了爱,师生之间才能情感交融,才有了一条心灵通道;学生得到老师的爱,就会迁移到对老师、对同学、对班集体、对未来、对祖国的爱。教师有了爱的情感,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才能铸就老师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形象。老师有了爱的情感素质,才能得到尊重、理解、信任,才能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让情感融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使素质教育更加完善。
4.教师应具备培养学生学习上互助精神的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外,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也是重要因素,教师应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鼓励、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互帮互学。除了课堂上相互切磋外,课余时间要彼此为师,相互激励,如同我国北宋时期的教育家胡瑷所采用的“以类群居”,即按专业同宿一样,以便“相互讲习”,互帮互学。为了搞好学习合作,应根据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课余“学习互助小组”,相互质疑问难,答疑解惑,共同探讨。或在优生和后进生之间开展“一帮一,一对红”活动,发挥学优生的传帮带作用。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指导好合作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进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
5.教师应具备和学生家长交往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家长的接触较多,做好家长工作意义重大。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家庭是儿童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给儿童的印象最深刻、最牢固,它是儿童以后发展成长的基础。其次,父母和子女之间有密切联系和深厚感情。父母的教育往往在儿童心灵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家长的政治态度、思想作风、爱好特长、行为习惯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再次,家庭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决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善于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利用各种途径搭起一座座相互交流的桥梁,不断促进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这必然会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产生合力效应。
二、素质教育中学生主体作用应如何发挥
1.培养学生兴趣,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乐之者才能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境地。兴趣是学生勤奋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原动力。教师要采用多种新颖、灵活、多变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要使这种动力持久,关键应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学”到“学会”到“会学”,注重学法过程,概括和迁移学法,举一反三。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学”的时机,提高“学”的实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磨砺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品质,使学生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心理状态达到高度稳定,并抵御和排除外界的干扰,把心理状态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其次,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性格,使学生不怕困难,敢于知难而进,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最后,要注重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自信心是学生干好一件事的心理支柱,加强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意志品格。
3.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不让学生进行思考、不让学生进行实践的课,无论教师讲授得多么精彩,都不是成功的课。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给学生创造活动和思考的机会。
总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才能为21世纪的梦想中国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 新课程
一、数学素质的含义与特征。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素质是心理活动发展的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谈不上心理发展。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数学作为一种客观抽象出来的自然科学,属于社会素质的范畴。
二、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
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数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与整个普通教育一样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因而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停留在低层次上,降低了数学素质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在确定数学素质教育内容时,要从整体教育观上,挖掘专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既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实际操作意义。
三、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
(一)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
1.题型新。
教材中的题型设计,以根据儿童的好动、好胜、好表现的天性,让学生“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得到快乐;让学生“比”,使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前进;让学生“炫”,使学生在考别人中进步;让学生“用”,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所以在创设题型时,要关注学生,让他们快乐学习。如有些问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些习题用讨论、争议的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口味,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充分体现在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要开放,课堂要开放,学生思维要开放。
2.题材新。
数学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因此,数学练习设计要走出数学学科,让学生去领略另外学科的精彩。设计时综合学生所学科目,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情景主题为背景,适时地穿插另外学科知识,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让学生学习数学学科以外的知识,从而领略数学的精彩。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两道练习:①春池春水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戏春风。这首诗中“春”字比全诗总字数少(?摇?摇)%。②请用百分数表示下列成语:百里挑一(?摇?摇);百发百中(?摇?摇)。这两题都融合了语文知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也学到了古诗和成语的知识,学生的兴趣更为浓厚。
3.方式新。
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练习形式一般有四种即一问一答、板演、笔头和操作。这样的形式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一起练习。如果我们精心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加入到这样的练习形式中,就能体现出教学的全体性。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结束新课时,设计这样一个游戏练习: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号,按老师要求站立,看谁反应快。①学号是质数的同学,②学号是最小合数的同学,③学号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同学,④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同学,⑤学号是合数的同学,⑥没有站立过的同学。这样可以把学习气氛推向,让学生带着愉快和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情结束一节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学习品质。
(二)让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抓住这一特征,充分让他们动手拼、摆、折、分、数、画等一系列活动,亲自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可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2.实践活动有利于进行猜想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将观察、操作、猜测纳入教学要求之中,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法,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猜想、假设、推测之中,教师必须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
3.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我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的情况,采取分组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结果,一个小组倒了三次还没灌满,另一小组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两个容器让学生再进行倒水实验,此次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此时,孩子们的疑问更大了,思维活动进入。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数学课堂是常被人认为比较枯燥、乏味和缺乏激情的,因此,努力创建既宽松又富有人情味的,且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探究的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主动学习和感悟数学,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形成数学能力,发展个性品质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从而提高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12).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他的行为取向,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活动把学生培养成孝敬父母、热爱党、热爱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教育学生把衷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恒心献给学业。
二、文化技术素质教育
中职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面向市场的,要接受市场的检验。所以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使大多数毕业生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能够适时对口就业;要求专业开设和教育教学安排,既能满足近期要求,也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期要求,宽基础活模块、以人为本应该是一种理想的课程结构模式。总之,要使中职毕业生能够实现学用一致,并具有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三、心理身体素质教育
大量事实说明,一切成败、财富,都始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现代技术工作者事业成败的关键体现。因此,成功应该从心理素质的培养与锻炼开始。人生道路坎坷曲折,只有怀着一颗始终不渝的情结努力工作,才能干出一番事业。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在逆境中求发展、求上进的进取精神。所以,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逐级淘汰的专业技能比赛、知识竞赛、体育竞技、才艺展示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专业课教学中不但要教会学生具体操作,还要讲解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不至于到操作时措手不及,担心害怕。在技术操作过程中,应不断的给予学生亲切的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不是最差的学生,勇于完成任务。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学生从事社会实践较少,他们到工作单位后,对相对较长的工作时间、较大强度劳动不能适应。所以學校一要开足体育课,组织好早操、课间操;二要定期举行中、长跑,各类球赛等体育活动;三要重视技能教学,实现教学、就业零距离对接;四要组织学生多到工厂、公司见习实习等等,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身体劳动强度和持久工作力度,使学生在以后择业中能快速适应工作。
四、劳动技能素质教育
中职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适用性人才,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除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外,应特别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建设好实验实习基地,配置必要的实验实习设备,落实好生产实习的地点、人员、内容、计划、考核、制度等工作,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实践教学,使学生真正学有专长,出类拔萃。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时,各科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善于将已有的分期存在的知识、方法、技术加以融合或组合,引导学生创造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个性发展素质教育
个性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另一重要方面,其主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体的潜能、天赋,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在学生成绩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音乐的、交际的等方面的能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等。
六、行为习惯素质教育
【摘要】 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是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本文探讨了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途径。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收集处理的实践。同时,在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编写中,对学生加以指导,培养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通过培养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关键词】 药学教育;信息收集处理;教学水平
【Abstract】 It’s basic for pharmacy college students to know how to collect and process information.The channels to develop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of stud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Education methods were reformed in teaching of pharmaceutical botany,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economics,moreover,the practice of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increased in discussion lesson,probation lesson and experiment lesson.In the meantime,students were guided to cultivate their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ability in the study of teachers’scientific topic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Eventually,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improved by this and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was also promoted.
【Key words】 pharmacy education;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teaching level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四种能力,即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他能力的全面提高。国内外医药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良好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医药高等院校要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探索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的高素质医药人才的途径[14]。
本研究对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在讨论课、见习课、实验课的教学中增加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与教材的编写,从而培养和提高其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另外,在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中对学生进行辅导,通过对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其科研能力。希望通过上述实践提高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 药学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实践的目标
通过提高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途径的研究和实践,实现学生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储存和整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收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调查问卷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信息的收集。第二,经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虽然很丰富,但必须进行加工、整理。教会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和保存。第三,信息的利用有很多方面,一般是指利用所掌握的信息,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加工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如直接引用、分类比较和概括综合,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论文的撰写。
2 培养药学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实践
2.1 加快图书馆的建设,改善网络教学环境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我们加大了成都医学院图书馆和药学院图书室的建设力度。馆藏书籍和专业中外科技期刊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信息查询的需要。同时,成都医学院图书馆还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建设现代化电子阅览室,引进各类中外文全文及文摘数据库20余个,数据总量超过2 000 GB.学生可通过网络方便地阅读各类文献。
成都医学院的实验室、教室等处均可方便地上网,可充分满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的需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局域网查阅资料、学习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介绍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引导学生通过科技文献的查询,掌握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
我们对成都植物园、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植物园和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圃中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数码摄像;还对峨眉山、长白山、黄山的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科学考察,并拍摄了大量野生药用植物的数码相片。我们对数码相片按科分类,并附加了相应的文字说明。同时将经过整理的野生植物数码相片上网,形成了较具特色的药用植物网上资源库。我们还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收集了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学资源,结合已有的资源,经有效整合后进一步完善了我院药用植物学网上课程资源,供教师和学生阅读学习。
2.2 改革药学实践教学,深化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药学教育重视实践育人,我们在药学的实验、见习、实习中加强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重视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我们对生药学见习进行了改革,教会学生如何设计调查报告,利用中药材市场进行相关信息调查,调查结束后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同学们反映见习效果良好,写出的市场调查报告质量也较高。如第四小组江敏等同学的实习报告获得了高分,内容包括见习目的、见习时间、见习地点、见习要求、见习过程、见习感受与体会、建议等,见习报告结构完整,分析问题得当。对蔷薇科重要中药材的品种、来源、产地、采制、价格、炮制品、功效及销售情况等相关信息都有详细记载,所得调查结果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药用植物学的实习中,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的植物分类学知识应用于植物园植物和药用植物的识别。例如,在成都植物园药用植物实习时,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蔷薇科月季、仙人掌科仙人掌、小檗科枸骨、豆科皂角等植物的刺,根据所学的分类学知识,通过查阅参考书籍或利用网络资源来判断是叶刺、枝刺或皮刺,并说明判断的依据。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有效利用收集到的信息,独立完成研究结果是对药用植物学见习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
2.3 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材的编写,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在老师参编教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吸引一些有兴趣的同学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如我们在编写科学出版社的《案例版生药学》教材中,将一般生药瓜蒌、党参、南沙参、茵陈、、艾叶、野、小蓟、大蓟和蒲公英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的任务分配给5位药学学生,每人负责2味生药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教材编写工作。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老师的科研中,选择一些有研究兴趣的同学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科研工作中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将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分解成几个小课题,让学生分组承担。在课题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成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查阅参考文献解决实际问题,老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2.4 改革学科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素质
我们对药物经济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改革。学生在完成药物经济学的学习后,利用其所学的药物经济学原理和知识,选择其感兴趣的问题,确定论文题目,查阅资料后,撰写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学生成绩主要由其撰写的药物经济学研究论文来评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查询资料,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论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培训。学生反映通过药物经济学的学习,不仅学到了药物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与知识,同时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我们在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中设置了讨论课。教师精选某些专题,指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文献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写出文献综述。教师组织学生在讨论课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文献综述和讨论课的表现作为其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在讨论课上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了全面的提高。
3 展望
通过加强对药学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的实践,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在信息的整理和加工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培养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的新途径,总结在学生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培养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将可行的经验向其它学科推广,通过提高成都医学院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开军.中医药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途径[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4):6869.
[2] 朱霞.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及提高途径的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00.
[3] 吴红.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839.
关键词:浅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有待于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中职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中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求教育中职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中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中职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中职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中职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和技能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中职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有了一定的突现,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中职学校抓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中职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中职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中职学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中职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