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专业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专业建设论文

第1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一)理论教学建设从现在企管系教师的知识背景及其所学专业看,本系有半数以上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基础课程,项目管理的教学工作,缺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系统学习和训练。根据本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教学培养计划的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就有两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第三学年就有7~8门专业课和4门实践课要教学,第四学年还有3门专业课要教学。因此,为很好完成将来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系教师在将来一年半的时间内抓紧进行知识转型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形式进行:1.国内985大学访问学者鼓励原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以国内大学访问学者的形式进修。即以参加访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主要任务,根据培养要求以及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参与访问导师的课题或在访问导师的指导下做小论文,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访学期间,重点选听自己将要承担几门人力资源管理主干专业课程。所修学的课程包括人力资源主干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素质测评、招聘与人员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劳动关系等)。2.由于国内访问学者对年龄的限制,一般要求在45岁或50岁以下。因此,对于年龄偏大的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以学院和系里的名义通过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和省内其他兄弟院校取得联系,聘请省内人力资源管理知名教师。年轻教师在国内访问期间,在时间不冲突的的条件下也应积极参加学习。3.由于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上述两种基本进修方式外,应鼓励教师积极与企业界交流沟通,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操作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应在制度上要作出规定,本系教师必须参加前两种进修方式之一,才具备给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上课的资格,从而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之前,为配合工商管理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理论教学,系里这些年先后采购了“奥派”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金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福斯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软件,“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评价中心模块和实战演练模块)。奥派软件是在2005年购买的,适合初学者学习;金蝶人力资源软件是2011年购买的,该软件接近目前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人事软件,更适合高级学习者;福斯特人力资源软件,2012年购买,教学难度适当,基本覆盖教学知识点,比较适合于教学选用。北森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是2010年购买的,该软件系列有十多个模块,系里现只买了两个,学生反映效果不错。根据我校2013级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安排,2013级新生共开设了五门实践课程:《人力资源管理模拟》,《绩效管理实训》,《工作分析课程实习》,《薪酬设计课程实习》,《人员素质测评实验》。为配合这几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需要,应逐步采购人力资源管理单个专业模块的教学软件,即,专门针对工作分析、绩效管理、薪酬管理模块的软件,以逐步完善新专业实践教学软件体系。

二、新专业的学科建设思路

(一)人才引进及培养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校应考虑从国外留学回国学者或国内985大学引入1~2位知名教授。为配合学校对年轻教师“国际化”的要求,在新专业建设经费充足并许可的条件下,鼓励教师出国,到国外知名大学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对于未满40岁的年轻教师,则鼓励其攻读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博士学位;对于已经毕业的博士,应鼓励并支持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博士后进修。

(二)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创造条件,每年资助1~2位教师参加国内相关专业会议。积极鼓励并支持本系教师参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等学术会议,参与国内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方面培训班等。

(三)课题申报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应为教师们申报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创造必要条件,比如,组织申报课题交流会和聘请高水平教授指导会。而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教师应给予额外重奖。通过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水平学术会议锻炼培养队伍,重奖高档次立项课题和论文,逐渐整合并引导教师的研究方向,逐步有计划地形成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科研梯队和团队。

三、新专业建设激励措施的建议

(一)对于教学建设工作,系拟计划鼓励教师通过访问学者的方式和聘请教学名师到学院进行教学交流的方式教师师资进修既是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院系为应对2~3年后的新专业建设评估检查的迫切需要。加之,老师们在师资进修期间,在访问学校也要肩负较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果在本学校还要承担全工作量的教学任务,可能这两方面难以兼顾,也会大大影响进修效果。因此,激励教师参与国内访问学者的积极性,应在教师国内访问学者的一年的期间内,给予教师教学免除年工作量2/3的政策支持。而对方学校收取的“专项培养费”,应由学校下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出。而对于有意愿去国外大学进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访问学者,学院在经费充裕和条件许可情况下,也应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对于不符合国内外访问学者条件的老师,优先从长沙市各高校聘请教学名师,来学院与老师们进行教学交流。所需外聘交流教师的劳务开支应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设费或学院建设经费支付。

第2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培养目标而来,目标的泛化直接就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涉及了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美术学、物理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十余个领域的数十门课程。这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专业,我们的课程只能是学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表面。而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架构不明确,这个问题从教育技术学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并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也没有多大改观,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教育技术专业在自我身份认同上的缺失。没有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如同教育技术学专业这样宽泛,学生每天都在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各种课程,但这些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确没有得到实践来检验,后果自然就是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造成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后果。

二、问题成因与对策

当前教育技术学专业所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层面来看,高校扩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很多非师范院校也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或及其相关专业,造成了学生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数量的供需差异;其次,教育技术学专业缺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知识体系,教学理论比不上教育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又不能和计算机专业学生竞争,学生知识“杂而不精”,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根据以上问题成因的分析,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对于部分师范学校中缺少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应该缩小规模,或停办。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出口定位多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从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已经超编,尽管部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但整体上可以提供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工作需求。

(2)加强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的建设,调整培养模式。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走特色化发展的道路,以培养特色培养为主要改革方向,加快培养方式的转变。

(3)强调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能否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重要方面,而创新能力则是学生未来发展程度的重要内容。实践与创新两方面共同组成了学生的社会自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

三、结语

第3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培养模式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第4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当前,高校动画专业进行课程群建设和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学资源整合,提高教学效率,课程群的整体教学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复,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其次,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整合、更新和充实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更新,扩展学生专业视野,同时多门课程的关联性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理解;再次,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也能锻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师资队伍,通过教学中的师资团队合作,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科发展并影响其他学科及艺术相关课程。总体来说,动画课程群的建设目的是为了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建设中的特色办学能力。高校通过将相关动画课程科学地整合,删除重复和过时的内容,产生新的课程群体系,从而起到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课程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将有利于创办出独具特色的动画教学风格。

二、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与改革的思路

1.强化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动画教学侧重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动漫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课程群的设计和教学应当要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引进和开展多样化的动画实践项目教学,提供给学生足够多的实习机会,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转化。课程群的建设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上的优化和提升,课程群在教学上应当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并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实践课程中设置多个创意性的小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自主独立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2.构建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与实施的主体,建立一支高效的教学科研师资团队,使其在学历层次、职称、年龄等方面呈较合理的梯度,是高校进行课程群建设的前提条件。平时要注重加强教师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术氛围的培养,如在专业课程群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各部门管理工作与协调等方面展开合作。总之,开展课程群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离不开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之间的密切配合,构建一个合理的师资教学团队尤为必要。

3.教材与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必备工具,合适的教材将更加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动画专业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对现有教材与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对同类专业课程中有着互相交叉重复部分的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归类,大胆删除多余的部分。这样既能节约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课程群的专业教学中,也要注重教材创新,多引用当前产业的前沿信息和案例,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

4.教学大纲与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课程群的建设对于现有课程教学大纲与评价体系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优化专业教学大纲,升级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群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动画课程群教学评价体系,尤其是考评机制,要能够突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综合完成课程群整体任务后获得相应的学分,设立奖励机制,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方式,学科教师相互协作完成课程群的总体教学目标,从而区别于以往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单打独斗,最后的考评也应该是以几个课程群教师的综合评价为依据。

5.课程流平台的建设动画专业课程群是一个教学组合,建立便捷、有效的交流平台非常关键,除正常的日常教学沟通之外,为了各组合课程之间便于管理与交流,应当建立并充分发挥网络课程优势,同时设立多种沟通平台,促进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如利用网络论坛、QQ群、微博等进行课程作业交流和实践经验交流。实践证明,随着手机智能互联的普及,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交流自己的想法,完成相应的课程任务。因此,时尚、快捷的沟通渠道网络平台整合建设,会是课程群教学的有益补充。

三、结语

第5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1)职业技能竞赛能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学生技能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职业技能竞赛对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能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3)职业技能竞赛能有效检验各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促进各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质量。(4)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真正做到校企融通。

2职业技能竞赛引领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2.1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进行重点学习,从而达到高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2.2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灵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从实际生产中精心选择适合的项目,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每个项目都以实际应用为载体,完成每个项目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

2.3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满足教学需要

职业技能竞赛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迫切需要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也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产学结合,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条件。

2.4建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

由于职业技能竞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必须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项目或任务训练中,对工作过程的各环节做出正确的评价,也就是说必须建立科学的高职课程考核体系。

3解决的关键问题及达到的目标

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对与竞赛相关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实施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专业教学方法改革;对与竞赛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将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得的成绩纳入相关课程的成绩考核中;建立网络竞赛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网络竞赛练习平台。具体目标如下:(1)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2)完善选课制度,构建因材施教的运行机制。(3)开发校本教材,积淀课程改革的物化成果。(4)评选优秀课程,形成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5)建立网络平台,实现在线学习、培训、交流。

4职业技能竞赛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在国家骨干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进程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学校与企业两个平台,强化对学生建立在基本能力基础上的专项能力、综合能力与岗位能力的培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对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与先进制造领域,体现工学结合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中心,以工学结合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企业标准,制定了课程标准,设计了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为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竞争拼搏精神与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建立了国家/省级/学院三级竞赛体系。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主要包括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各种、各级竞赛项目,主要有: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嵌入式产品开发竞赛等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竞赛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重点支持以学院名义参加的由教育部、江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竞赛项目。同时,结合每年一届的学院技能节活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了深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院“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办学特色,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有力促进教师和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为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管理,细化工作,特制订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科技创新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办法包括竞赛等级及认定、竞赛的申报立项、竞赛的组织、竞赛的管理、竞赛经费及管理、竞赛成果的归档、奖励办法等。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积极开展以赛促学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创新精神。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江西省现场电子设计制作赛中获一等奖14项,在江西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中获一等奖3项,在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25项,指导教师多人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通过技能竞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同时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推进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子信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5小结

第6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一)专业结构后落,设置课程的不科学化

对当地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思考有所欠缺,形成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学校开设的一些专业,师资队伍、硬件设施以及学生就业方向的迷茫、没有企业和社会力量的支撑等因素导致专业不成熟、含金量低,俗称就是学不到东西。这不仅是影响学校招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专业设置的目标盲目化

现在的中职教育中,专业课程的盲目化设置和定位不准确。学校在学生的目标培养上定位不够准确和清楚。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课程设置和对学生的考核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统一。教师教授内容和学生吸收的知识含量,不能够与现阶段的用人标准和素质高度所契合,不能够很好地与社会衔接。这也是个共性问题,虽然我们需要学生的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但也要有明确的方向,很大程度上在大学、高职院校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确,在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只是单纯的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出现不同专业同一课程的现象,很难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脱节化

目前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也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化,不能很好地衔接。目前中职教育为学生提供的岗位主要是企业等用人单位。而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缺少了用人单位和这一行业的参与和提出建议,这就缺乏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不能准确的和用人单位、社会需求所对接。其次,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很好地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准则。往往是理论占很大篇幅。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过程,使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减弱。

(四)专业品牌建设意识淡泊化

学校在建立和发展自己学校的专业过程中,没有把自己学校的专业打造成本地区知名专业的意识,没有抓住机遇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等自身优势去打造自身的品牌优势。而是盲目地去追求短期的市场需求,缺乏社会需求的可持续性。专业课程设置繁多而复杂,缺乏相互之间关联性、自身的专一性,没有专业特色。

二、加强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结合政府统筹协调,合理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各级政府的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协调,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分类以及未来发展的产业结构来综合分析和研究,进而在学生阶段制定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同时有意识的统一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专业审批的标准。实现专业课程设置的专业化,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专业的突出优势,进而使企业得到想要的人才,学校也同样进行专业化的发展。

(二)增强培养目标的准确性,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

学校要准确定位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变学校的传统观念,从学校为培养人才的绝对主导地位转变为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结合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为参考,真正地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在课程的设置上有针对性的实施特殊专业课程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理念,缩短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在学校的教学方面,要做好文化课,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等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安排,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模式。与此同时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能够发挥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并突出专业优势,实现学有所长。在教学方面也可以适当地增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取得职业资格、技能等级、专业技能等证书来使学生增加自身的能力和生存技能。

(三)提高品牌效应,打造中职特色专业

第7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近年来,中国民航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民航业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行业内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以南航为例,自该公司于2007年11月15日加入天合联盟以来,大力倡导“英语工程”,强化英语培训,英语成为该公司的工作语言,该公司还明确提出对包括飞行安全、乘务服务、值机、售票、营销、机务、驻外经理等在内的8个业务单元岗位任职的英语要求。而海航集团国际化业务的快速发展,也使该公司需要英语人才的有关岗位扩展到行政、人力资源、财务、航空客货运销售、境外场站代表、国际空中乘务员、酒店管理培训生等。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对熟练使用英语、熟悉经济和民航业务知识并且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面对民航业对高素质外语应用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考虑到目前高职英语专业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根据学生的水平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结构,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民航应用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民航应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1民航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置

目前中国民航局直属的行业院校中,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职学院都未开设独立的英语专业,英语只做为公共课程开设。开设英语专业的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也只是将其设置为英语专业内的小方向,通过辅修课的形式让学生自行选择是否学习该方向的有关专业课程。其中,中国民航大学的英语专业下设为民航、商贸和语言文学三个方向;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英语专业分为民航商务运输、涉外文秘、客舱管理和英语教育四个子方向。此外,跟民航行业紧密相关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设置了英语(民航业务)专业。笔者通过实地或者网络调研,调查了三所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发现各所大学因为办学历史、办学理念以及师资力量的不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各有侧重。虽然在语言课程和民航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不相同,但三所大学的英语专业整体课程设置都采取了“英语+民航”的形式,即除了必修的基础课程之外,还开设了民航方向的辅修课程。这种除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还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缩小了学生与行业的距离,也缩短了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而根据调查可见,三大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除了在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管理局和机场承担翻译、外事、管理、教育培训、研究等工作之外,也可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和企业从事对外经贸工作,这也证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符合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

2.2广东省内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

作为地处广东的一所行业内高职院校,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内的人才需求,也应当考虑所处地区的人才需求。近年来,针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省内的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开设了应用英语专业。笔者调研发现,它们开设的应用英语专业主要为商务英语、涉外文秘、旅游英语、经贸英语等。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的应用外国语学院目前设有含商务英语在内的四个外语专业。其中,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商务英语语言类课程、商务基础类课程和商务专业类课程组成,课程设置不仅考虑到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涉及到国际商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其目的就是要培养能够用英语直接参与国际商务活动和管理的通用型、应用型人才。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外国语学院下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应用英语等专业。该院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采取“英语+专业”的方式,在夯实学生语言基础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界限清晰,主干课程几乎不重合,完全依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设置,这样也避免出现专业方向模糊,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实际工作所需的情况。业虽然都针对民航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但主要以培养研究型、管理型的高等英语专业人才为主,虽然有部分毕业生进入航空公司、机场等民航单位的一线工作,但大部分毕业生在民航业从事的是翻译、外事、管理、教学以及研究等较高层次的工作。与高职教育相比,本科教育更重视知识的培养而非技能的锻炼,因此毕业生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适应岗位的技能要求。同时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基层岗位的工作相对辛苦,并且学历和薪酬不对等,许多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员工往往会难以安于现状而选择跳槽。笔者在针对用人单位所做的调研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对于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稳定性非常重视。在进行一线岗位的招聘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实际操作能力强,能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安心立足于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那些培养应用英语人才的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和办学规模,但是他们的人才培养主要集中于商务、文秘、旅游、外贸等行业或者岗位群,并非针对民航业内的岗位群,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能提供相应的专业支撑,因此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民航行业内单位就业。而通过对数家民航业内单位的调研,笔者发现,民航业内的许多岗位都要求员工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以航空公司的客票销售为例,工作人员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之外,还应能熟练操作电子订票系统,为旅客预定座位等,这些工作任务都要求工作人员熟悉民航业务,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对南方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的调研中,笔者发现,该部门目前的社会招聘主要招收英语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随着计算机操作系统在民航各岗位的普及,民航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国际旅客的数量日益增多使该部门对员工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专业毕业生显示出语言上的优势。但因为民航业务知识的空缺,这些毕业生在入职初必须要接受一系列业务知识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工作后,公司仍需安排一些老员工来指导他们实际操作。这个过程往往耗费公司许多成本和精力,却无法避免。因此,根据民航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基于行业标准,为行业培养大批既精通行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并且具备一定商务知识的复合型英语应用人才是很有前景的。作为立足民航的民航应用英语专业,其目标应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基础和熟练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掌握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熟悉民航相关业务知识,能以英语直接参与民航国际商务活动和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英语主要是“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即基础语言技能课程组合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这个专业知识通常针对某一专业方向,比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文秘英语等。作为民航院校,我院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凸显行业特色,民航业务知识应纳入专业知识学习中来。因此,我们应采取“英语+民航+商务”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引入民航业务知识和相关商务知识的教学,将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既面向民航,也面向地方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3.民航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民航应用英语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与支撑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专业的开发和建设应该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更要建立在对就业市场和就业需求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在构建民航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时首先也需要对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据调研,应用英语人才可就业的领域主要是国内外各大航空公司,各航空服务企业,民用机场,旅游服务公司等,主要从事的工作可分为涉外商务和涉外文秘两大岗位群,两大岗位群又分等;涉外文秘可分为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和外事翻译等。各个岗位任务不同,所需的技能不同,设置的课程也不同。

3.2民航应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精外语、通民航、懂商务”的民航应用英语人才,既要重视语言教学,也要重视技能培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该专业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有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还要兼具民航专业素养和商务沟通能力。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本着理论够用,重技能、重操作的原则,以提升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专业倾向,在此指导下着力配置和开发应用性复合性强的课程,加大基础语言技能和专业操作的比重。因此,专业课程的组成应体现“英语语言知识技能+民航业务知识技能+商务知识技能”这一结构。具体包括:(1)公共基础课程,即开设培养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品德修养、法律职业道德和人文知识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开设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语言基础课程,如英语口语,英语听力,综合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等;(3)专业方向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所需的民航和商务知识,如航空运输地理、航空商务英语、危险品基础知识、旅客心理学、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谈判等。专业选修课程强调专业适应的方向和知识的跨度,如报关英语、文秘英语、外事英语口语、商务行政管理等;(4)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内容包括企业调研、技能竞赛、考级考证、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

4.总结

第8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商务运作形式,代表着现代贸易的发展方向。我国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接触和使用电子商务,并通过电子商务取得了成功。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真正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第一线高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专业能力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问题。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标准的科学确定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确定,应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和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可借鉴《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外职教先进国家如澳大利亚、德国的电子商务技能标准。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包括:熟悉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环节;能根据企业需求制作商务网页;能熟练地收集、分析和编辑网络商务信息;能熟练地利用各种网络手段进行网络营销;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日常维护;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

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能力单元和支撑能力单元的若干能力要素,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并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考虑采用“1+3+1+1”的结构:即第1学期主要完素质课程;第2、3、4学期主要完成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第5学期主要完成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与职业拓展课程。其中,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是根本。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突出电子商务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主要应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客户关系管理。

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但需选择社会和行业有较高认同度的认证,如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

三、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多种实践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内实践、整周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多种模式,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同时,加大课内实践所占比例,加大整周实训周数,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1:1甚至以上。

2.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鉴于专业的特殊性,一些电子商务的模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并不能满足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方面,可将核心课程如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等的实践教学搬到互联网上进行;另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如电子商务公司、电子商务工作室等。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强调实践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重要地位,尤其是课内实践应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同时实践教学考核应以能力要素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核心专业课程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几个核心问题,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电子商务感,能使用电子商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专业解决方案和实践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第9篇:专业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定位市场,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等一系列问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的,以增强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永恒主题,要想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大学,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是基础。按照教育生态学的观点,人才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发展的目标,社会适应性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战略规划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是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目前已进人规划、建设阶段。笔者在分析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系列问题。

1社会对GIS从业人员的需求

1)GIS专业程序员或系统员大致有4方面的要求:①编程语言要求。比如要求熟练掌握cc+十语言,更高要求是精通C#,C十+Java,JSP,中的某种语言,熟悉VC++,JBuilder等编程环境,熟悉某种建模工具构建系统模型;②GIS平台要求。如要求熟练掌握某种主流GIS平台及二次开发技术,更高要求的是对WebGIS、三维GIS的开发有一定了解;③数据库技术要求。熟悉某种数据库,更高要求是能基于Oracle等大型数据库进行开发;④要求有一定的项目经验。

2)GIS市场梢售或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不开发系统,做市场或管理,要求有行业知识与背景,更重要的熟悉市场,懂得一定的管理知识,专业知识要求不高,只要熟悉相关GIS软件就足够了。

3)相关行业的应用或分析人员由于80%的信息都和空间位置有关,GIS作为一种应用工具能服务于众多行业,而且GIS也只有在应用中才能体现其生命力,特别是行业的GIS深度应用。其要求就是除了有GIS专业知识外,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4)与GIS相关的数据人员空间数据是GIS的核心,对一个GIS项目来说,相当大一部分资金用于数据的采集、生产与维护,这个方向对GIS人员需求量较大,要求是能熟练使用相关GIS软件,比如利用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利用软件对遥感和航测数据进行处理等。

5)GIS教育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毕业生加入了考研大军,部分学生毕业后仍然从事前面所述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进人高等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从事GIS教育与研究。GIS教育与研究大致可分为GIS基础理论研究、GIS实现技术研究、GIS应用及其探索。相应的,在数学基础、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行业背景知识上会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上面的社会需求分析,长江大学GIS本科毕业生的市场定位主要分为3类:GIS研发、GIS市场与管理、GIS应用。不同的市场定位对教育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GIS研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是最重要的,对于GIS市场与管理人员来说,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或管理知识,而对相关行业的GIS应用或分析人员来说,需要有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

2基于市场定位,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厚基础、宽口径、突出特色;②在课程设置上突出不同的市场定位,学生选修时加强择业引导;③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这个思路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学科知识模块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方面,应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使培养的人才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较快地适应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转换。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加强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养,保证其课程和应用的不断线;专业课程以大专业为基础设置,同时体现不同市场定位的需要,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具体措施如下:

1)计算机技术是GIS专业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开发人员来说,计算机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强调“三个一”(一个GIS平台、一个数据库平台、一门编程语言),要求每个学生能够精通一门编程语言,熟悉一个数据库平台,能基于一个GIS平台进行操作和二次开发。

2)设置模块化的专业方向,体现不同就业方向的需要。如设置一些高级计算机技术课程模块,如计算机图形学、网络编程、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这主要是针对部分学生将来可能从事软件开发的需要而设置的;设置一些管理类课程,这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既懂地理信息数据处理又懂管理,将来成为GIS市场销售或管理人员而设置的;设置一些应用专业模块,如数学地质、沉积岩石学等课程,将我校的一些优势学科核心课程开设为GIS专业的应用专业选修课,注重整合资源、交叉融合,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引导部分同学选修,将GIS作为工具,以后从事这个领域的行业分析与应用工作。

3)对学生进行择业、课程选择引导。学时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学生的兴趣各异,在课程设置中将需要的、可能需要的分开,能够让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分阶段量力而行。为了减少学生选课、就业的盲目性,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商,让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有利于课程选择。另一方面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到与本校建立友好关系的其他高校学习或实习,以便毕业后能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工作。超级秘书网

3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好后,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具有一个较长的周期,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急剧加速,新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即毕业的学生踏上社会时会沮丧的发现,在学校所学的一些技术已趋于过时,要胜任现在的工作必须重新学习新的技术。这个矛盾永远存在。要解决这个矛盾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