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环境可持续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可持续发展

第1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城市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建设中会滋生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环境污染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世行的资料,发达国家的城市的大气状况要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城市化过程存在损害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城市化不仅会变更 土地用途,也会削减自然环境的范围,并可通过各类污染损害自然环境。最后,城市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据估计,如果不利于健康的悬浮颗 粒物浓度标准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安全的平均水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年大约可以避免30~50 万人的过早死亡。另外,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I) 的统计,发展中国家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 %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的呼吸道疾病中20~30 %应归因于空气污染。2004 年联合国环境署曾发表报告指出,大气污染使孕妇早产和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60 % 。

.城市严重污染的成因分析(一) 人口与经济的双高速增长机制导致城市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更多的资本、技术工业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这必将会带来对原材料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数量的废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进一步加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后,会产生大量的物质需求,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 (二) 城市环境治理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需求,我国重要产业,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提出新的需求,导致煤炭、火电等产业污染物排放的规模化扩张。 (三) 一些城市政府回避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保护部已经建立,但是在城市层面,有利于污染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机制还有待完善。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还存在污水处理厂拖延建设或者建设后不有效运行的现象。 (四) 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并造成污染的扩散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的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盘踞在城市的居民区周围。对于这样的企业,搬迁难度大,规模,资金都是一大难题。当地政府为了GDP,为了经济,也会纵容这样的企业长期在城市居民周围存在,要想达到宜居环境,有环境污染的企业,厂家就必须远离生活区。(五) 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对于环境的污染日趋明显,特别是汽车尾气排放,噪音等。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二)如何避免和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要形成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近年来,一些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提出,要在可持续城市设计中重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并且在程序、方法、机制等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要结合中国自然禀赋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环境治理的内容,在城市建 设中充分考虑环境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环境的约束力。其二,要重视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注重设计紧凑型社区与建筑,充分减少闲置空间;尽量利用城区现有的设施;发展可步行的社区,注重多开发高层建筑;减少大户型面积的住宅以节约土地;配 套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减少市民的交通运输需求。 第三,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在城市产业建设前,应加强环境准入审核或核准,提高产业的环境质量;在运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绿色税制方式,提高各类污染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并转;同时,要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促使企业建设能够脱硫、脱 硝、除尘等的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第四,加强环境改善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内部一体化合作。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恢复植被、减少地的面积,减少灰尘进入城市,减轻城市的污染。 而南方的城市周围如果能够密植林木,便可以吸收城市污染,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第五,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目前,我国城市平均公交分担率不足10 % ,而欧洲、日本、南美一些大城市达到40~60 %。第六,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的监督,强化环境政绩考核,增强城市政府的责任意识,扩大市民对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参与。

面对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失衡问题,我们最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生态的修复和创建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园林建设,城郊森林建设和城市绿色隔离带建设。我们拥有的城市绿地极少,景观保护作用极其不明显,而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的肾脏”,具有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吸附粉尘、防风护沙的功能。对于加大绿地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如果过分夸张不但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更会导致土地开发少许而房价上涨。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问题,提高生产力,改善城市环境、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环境面貌,城市的发展应该与与环境问题齐头并进。让我们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注意到人们的宜居,发展与环境共同进步,其实并不矛盾,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怎么取舍!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阚海东.黄薇.陈秉衡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008(03)

[2].中央工作督导组北京组 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8

第2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一、 前言及简介

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可以说是人类与自然界不断冲突的历史。人类为了求生存改造生存条件,就不断向自然索取,甚至过度的索取。对此自然界不时以各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以警告。使人类逐渐意识到遵循自然法则的重要性。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坚持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人类迫在眉急的任务。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三、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

主要环境功能:(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

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主要环境问题:(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可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做为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因为环境建设不仅可以为发展创造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发展保驾护航,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把环境保护作为衡量发展质量、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的发展与现实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人们在没有充分认识可持续发展之前,环境资源迅速的衰减,能为发展提供的支撑越来越有限了,越是高速发展,环境与资源越显得重要;环境保护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最终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的发展早已不是仅仅满于物质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舒适、安全、清洁、优美的环境作为实现的重要目标进行不懈努力。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第3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字: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关系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a pre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l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n be truly effective protection,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the economy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the human civilization can continued.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lations

中图分类号:X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一、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二、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1、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和重要内容

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分析,两者有着共同的目的性,那就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类普遍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但也必须看到两者的差异性、互补性,特别是要看到环境保护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即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先决条件、重要内容。

2、可持续发展必将优化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

追求可持续发展,就是使人类的经济发展基本达到“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的水平,人类改造、利用生态、资源、环境的能力提升到极高的层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再对立,而是相互作用、互补互促,形成良性循环。

四、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区别对待,利用生态环境优势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寻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区情、市情乃至省情有着透彻的了解,从而做到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2、当前在优化环境与发展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依靠推进可持续发展来解决

尽管近年来过安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建设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从全国情况来看,主要是污水的达标排放问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饮水安全问题、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问题等,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切实加以解决。

提升生态环境,迫切需要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地加大投入,完善设施,而这需要经济发展作保障。否则,生态环境建设最终难以落实。

3、牢牢把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应当认真落实生态立国战略,把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特色产业、构建社会和谐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既注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要科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辨证统一的,相辅相成的。无论是从国际、国内发展的成功实践来看,无不印证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环境为前提;要优化生态环境,必须以发展经济作保障。因此,我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一时的经济发展,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环境。做到两项工作一起抓,两种成果一起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第4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3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结语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第5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是环境系统的保障。人类在经济生活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应不超过两种界限:(1)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生态的再生能力;(2)排放入环境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分解能力,即环境的自净能力。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人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方面协调动作,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这一词语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并成为大众媒介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谈到的发展概念。报告认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概念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生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结合自身情况,理解、运用这一概念。1996年3月,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1)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而是追求持续增长。要达到具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审计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从而减少单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2)公平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资源的权利。 (3)整体性原则。即为了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全球联合行动,建立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4)发展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一方面能提供人类控制和管理环境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为环境审计提出范围和重点方向,为建立环境审计的目标和审计依据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如何以最少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起飞,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开展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国内外环境审计的发展状况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使之积极、有效,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审计活动。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出于管理上的需要,自发地制定了一些审计计划,评价本企业的环境问题。这些审计计划虽然独立性很强,且尚未形成统一的方法,但从那时起,环境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门类在实践中飞速发展起来。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于1995年在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就把环境审计列为主要议题。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6年12月在美国召开的“全球论坛”,也把环境审计作为迎接21世纪挑战必须开拓的审计领域。今天,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许多企业都建立了正式的审计计划,为高层管理当局提供企业遵循政府和行为制定的各种标准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开展环境审计的国家已超过20个,开展环境审计的项目已达1000多个,从而大大地推动了环境审计的发展。

我国于1983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立最高审计机关-国家审计署,二十年来逐渐拓宽了环境审计的工作范围,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对环境影响的评价,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领域,如绿色食品和清洁卫生等。我国的环境审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环境保护的客观要求与发达国家环境审计工作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中国审计协会把环境审计作为1997年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政府已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审计是实现生态经济模式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审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环境审计是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一条明确了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审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当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可持续发展。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和高层次的经济监督系统,有必要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发挥作用, 通过环境审计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审计的开展是完善环境管理系统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全国环境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但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管理系统EMS,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的,都必须设有相应的检查监督制度,环境审计就是对EMS其他组成部分(管理机构、政策制度、环境规划、环境报告等)的“连续监控”过程。把环境审计纳入整个国家环境管理体系是实现生态经济的保证。

(3)环境审计的开展能确保政府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合理地利用资源,以最小的资源耗费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并在改善人类社会经济福利的同时,又不损害将来必须依靠的生态系统。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政府和企业必须对环境实施管理,这已成为政府和企业不可推卸的一项社会责任。通过环境审计,可对政府、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证。政府和企业也需要通过环境审计解除自己的环境责任,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4)环境审计的开展有利于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当前,面临国际经济领域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贸中,利用其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优势,以环保标准和环境标志为由把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产品挡在门外,这是对我国企业的生存提出的挑战。有远见的企业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环境报告、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作用,通过环境审计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防范和控制来自环境的风险。

(5)环境审计的开展有利于监督评价企业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实性。通过审计监督,评价企业在实现社会既定的具体目标方面做出的贡献和效率及企业对资源利用的组合是否恰当。企业做出的报告只有在提交给独立第三者审计后,才能证明其公证性、合法性和公允性。

第6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 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外部性 绿色税收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于1955年提出了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增长先扩大后缩小,这一收入不平均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型关系称为库兹涅茨曲线。同样,将库兹涅茨曲线运用到经济增长与环境状况的关系中,这可表述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先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例如,在二三十年前,一些新发展国家的城市则变得更干净了。环境经济学据此提出了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该曲线表示,在经济发展的较低阶段,人类对资源利用十分有限,环境污染的水平较低,随着经济的起飞,制造业迅速发展,资源的耗费超过了资源的再生,环境的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产业停滞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以用来治理环境,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加强了,因此,环境状况开始改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倒U型曲线。

从表1可以看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必须经历一个先污染后解决的过程,许多发展中国家在考虑发展总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在经济起飞阶段控制污染排放和资源枯竭,即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弧度或库兹涅茨曲线中的区间跨度,推动经济发展尽早到达对生态环境“友善”的较高阶段。另外,由于有些环境恶化类型具有不可逆转性,这也是人类必须进行环境保护的原因。例如:热带雨林的砍伐、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物种的灭绝等,或是不可逆转或是逆转成本过于昂贵。

因此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恶化是不可避免的,不切实际的环境要求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个政策和制度,在不阻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变得低平,提前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步。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外部性理论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外部性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市场经济活动中,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据,另一方面又为如何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问题提供了可选择的道路。

在标准经济学中,外部性指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厂商或居民)的经济活动对其微观经济单位(厂商或居民)所产生的非市场的影响。环境外部性则指这种非市场影响中的环境问题。其中非市场性指这种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反映出来。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指外部影响对受影响者是有益的。外部不经济指外部影响对受影响者是不利或有害的。

环境外部性是经济系统运行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对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环境外部性的作用范围比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外部性广泛的多,普遍的多,作用范围也严重的多。尤其到了20世纪,环境外部不经济问题完全显现出来,演变为一个全球性难题。环境外部性还有很强的公共性质,同时它的作用时间比一般外部性长久,具有向未来延伸的趋势。环境外部不经济的一种重要影响方式实现在经济活动的副作用由未来人口承担。因为人类长期滥用环境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靠技术手段在短期是无法恢复的。经济活动的副作用有些是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不利的,如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有些则是对当代人有利而对后代人不利的,如当代人对地球储存能源的过度开采,以及对污染物的处理在短期内有效,积累下去则对未来人口产生有害影响。

三、环境外部性产生的解决途径

1、环境外部性产生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产权不明晰、环境影响的时空差和人口压力方面。

(1)产权的不明晰

将产权与外部性联系起来的最典型的理论是科斯定理。科斯认为,如果产权是明确的,同时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产权最初是如何界定的,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最优配置。换句话说,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例如:自愿协商制度、污染者与受污染者合并、排污权交易制度等等。

产权理论出现以后,多数研究者认为公共财产的存在是外部性产生的根本原因。只要存在公共资源,人们就会努力去通过使用乃至滥用公共资源来获益。

(2)环境影响的时空差

环境影响的时空差使环境的损益与当事人往往不直接发生经济利益关系。由于污染物具有迁移、累积、扩散以及长期性等特征,使环境污染的肇事者和受害者相去甚远,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差异。生态平衡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代人耗用现在的资源,和未来人的消费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所以致使现代人无法很强烈的意识到资源的枯竭带给后代人的灾难有多么严重,因此很难会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投资,通常的作法是对环境和资源的无节制利用,而把环境的损失和破环作为一种外部成本,转嫁给他人和社会。

(3)人口的压力

在实行公有制的地区,当其人口压力超过环境承载压力时,就会出现土地生产力退化现象,直至对该地区居民的生存延续构成威胁。这种环境外部性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人口压力。因为生育率在不同的家庭是有差异的,而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却由全体成员承担。

2、环境外部性的解决途径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效应,成为实现科持续发展的桎梏。消除或减少外部性的根本对策就是对环境资源实行有偿使用,引导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其中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

当前世界各国在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实践操作上,主要存在两种思路:环境管制和环境经济手段。

环境管制手段: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管制手段一直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政府明显倾向于借助强制执行标准,环境标准的依据通常来自自然科学领域。例如空气中二氧化硫含量超过某一浓度,就会影响农作物的生产或影响人们的健康,因而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标准,规定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必须在某一标准之下,否则就对污染者进行罚款或勒令停产。

实行环境管制的理论基础是基于市场机制的失灵。环境管制最大的特点是能迅速的控制污染。企业必须遵守政府的环境标准,从而改变生产技术,调整生产投入组合或直接投资于污染控制。

环境经济手段:

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遇到了经济不景气,低水平经济增长以及政府财政预算压力等问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环境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即把经济手段作为管制手段的一种补充,替代和组合的手段,使管制手段和经济手段组合使用,从而为环境管制的实施提供资金,为排污者提供更强的经济刺激和技术创新的动力。

使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侧重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另一种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

在这里主要介绍政府干预的手段,主要指政府根据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运用价格、成本、利润、信贷、利息、税收等经济杠杆,以及环境责任制等经济方法,影响和调节社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限制破坏环境的活动,促进合理利用环境资源,使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环境税收作为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之一,无论是与政府管制相比还是和排污收费、出售污染权、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经济手段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环境税收对不同污染能力的企业根据其排放量的不同,可以使用不同的税率,从而使其所缴纳的税收与其产生的外部成本相一致,从而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环境税收与排污收费相比,是国家对纳税人收入的一种分配和再分配,它具有一定范围的强制性,是收费所不能比拟的。由于税收的开征需要经过立法机关的制定和通过,因此可以作为企业和个人进行生产决策时考虑的一个前提,因而有利于发扬其事前的导向作用,因为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在不同的阶段是不同的,等到出现环境不可逆转时,在通过收费来达到治理环境的目的,其代价可能过于昂贵。

1972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该原则主要针对污染者将外部不经济转嫁给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要求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源、消除环境污染、赔偿受害人损失的费用,将外部成本内部化。许多OECD国家相应采取了绿色税收征收体制,实行绿色税制改革,并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产品全面征税的政策。由于绿色税收概念的提出,根源于承载地球生命的生态系统、承载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球资源与环境系统出了问题,同时根源于人类对自身再生产的过渡膨胀,对物资再生产的资源依赖性特征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使得绿色税收概念的提出从一个很小的局部问题迅速上升到影响全球问题的日益恶化,全人类保护地球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税收概念也就变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OECD国家绿色税制建设进展迅速,其核心是根据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要求有步骤、有层次的调整税制结构,进行税收负担转移。瑞典是第一个实行此类税负转移的国家,其重新分配的税收负担总和已超过GDP的6%,劳务税和能源税之间的税负转移占了其中的4%,在绿色税收过程中,OECD国家所用的生态税种日趋多样化,其中能源及相关税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绿色税收的实施对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自然环境,有效的利用资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绿色税收只是一种狭义的环境税,主要类型是污染收税(收费),目的主要是作为一种环境投资来源,如马来西亚、朝鲜、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墨西哥、巴西以及中国等。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绿色税收税率远低于达到控制目标需要的边际消减成本,而且存在不少利用绿色税收减少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同时获得一定税收收益的机会。

尽管绿色税收具有改善环境行为并筹集收入的功能,但由于提高税率往往遇到政治上的反对,并对竞争力或分配产生影响,因此往往并不易推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缺乏相应的机构和行政能力(如对污染排放的监测),也是绿色税收发展缓慢的一个共同原因。通过更好的政策设计,更好的宣传及渐进式实施,这些问题有望得到部分解决或缓解。

本文认为,绿色税收的实施对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将环境的外部性内部化,而不是简单的转嫁成本。在现行的税制中效率和公平观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效率与公平观是有矛盾的,因而现行税制也必将按可持续发展观进行调整,其重要的内容就是绿色税收模式将有可能最终取代现行税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绿色税收体系将在现行税制体系中占一定的地位。如果说20世纪的税制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税制,那么21世纪的税制将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税制。在这种税制模式中绿色税收将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还较难把握其力度究竟如何,但作为一种趋势是肯定的。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最重要的任务,为了后代的幸福,我们现在就应该从自身做起,不管是政府的管制,还是经济手段的实施,还有我们自身的行动,全民行动起来,才能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陈伟,欧阳葵.环境外部性分析中的公平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0(12).

第7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60-01

环境污染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现代工业中的许多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以上三类污染,对于石油工业来说也是如此。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起源于一个多世纪以前,时至今日,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石油作为人类交通运输的重要原料也被大量开采、冶炼和运输。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原料,在勘探、开发、冶炼、储运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污染关系到生态圈的正常运转。

一、石油对环境的污染

(1)土壤污染

石油会对土地造成污染。在石油区经常出现大面积含油污泥,这些污泥由于属于油污固体废物,因此不能被及时妥善处理,它们被大量遗留在土壤表面,使地面固化为黑色硬块。在石油冶炼过程中,含油泥浆被带出矿井,在雨水冲刷下向土壤深层扩散,土壤结构由此遭到破坏,不再适合农作物生长。除了石油固化物外,冶炼石油排放的废水也会进入土壤,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它们沿着土壤向下渗透,使地表水受到极大污染。

石油不仅在正常的开采和冶炼中会产生废弃物污染环境,在运输中的突况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国的陆上石油多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由这些地区向全国各地铺设了数条输油管道,这些管道曾出现过输油不慎的情况,大量原油沿破裂的管道流入土壤,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阻碍了植物根茎的有氧呼吸,减少了土壤中的氮磷含量,其中多烷芳氢进入植物,破坏了植物的DNA,人畜在食用有毒植物后,毒素在食物链中积累传播。近年来陕北管道的漏油事故已经造成了百亩以上的农田污染。1

(2)水污染

由石油造成的水污染主要集中在海洋表面。我国在1950年起了“上山下海,以陆推海”的政策,拉开了建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序幕,目前我国已经在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建成了包括“勘探3号”在内的多个钻井平台,这些平台开采了用于交通和工业的大量石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但与此同时,这些钻井平台也造成了许多海上石油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海上原油泄漏事故有500起之多,对我国的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石油入海的途径有以下几点:炼油厂含油废水直接倾倒入海,油船发生漏油事故,海上油田在开采过程中泄漏或井喷,大气中的低分子石油烃沉降在海洋表面。石油入海后,经过扩散、蒸发、溶解、光化学氧化、沉淀、微生物氧化等过程形成较大的油沥颗粒,每1吨石油可在海面上形成笼罩12平方千米的海面的油膜,当海水的含油量每升超过0.1毫克时,就会破坏海洋生物生殖系统,造成鱼虾染病死亡,停留在海洋上的鸟类也会因为油污覆盖羽毛不能行动或窒息而死。

(3)大气污染

石油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石油在冶炼过程中挥发进入大气,另一方面是汽车燃烧石油原料排放的尾气。石油化工废气按生产行业分为石油冶炼废气、合成纤维废气、石油化肥废气,它们按照排放方式分为燃烧烟气、生产工艺废气、火炬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其中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苯并芘、总烃、硫醇、卤化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危害,在人类方面,它们会导致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咽喉炎、肺癌,在自然方面,它们会造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在冬季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严重超标,氮氧化物污染增加,西南、华东、华南等地区酸雨严重,这些都是石油大气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石油工业和保护环境

由于石油在开采、冶炼和运输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石油工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石油固体废物,工厂应该采取综合管理模式,妥善处理废弃物,力争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对于已经受到石油污染的土壤,应该采取科学的修复技术,利用土壤和污染物各自的特性,使污染物固定,避免其扩散、迁移,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焚烧法、隔离法和换土法。焚烧法是将土壤放到高温下焚烧,使油类物质经过挥发脱离土壤;隔离法是用人工惰性材料将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干净的土壤隔离开来,防治污染扩散;换土法是用新鲜的土壤代替受到污染的土壤,用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消除当地残留的污染。

除了以上物理性质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减少石油对土壤的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可以用有机物对土壤中的石油进行萃取,将石油和土壤分离出来,既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又对石油进行了回收利用。还可以向污染土壤中喷入化学氧化剂,使其和污染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净化土地。

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可以在汽车中推广无铅汽油,并在汽车排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减少汽车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气体。对于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办法减少石油对大气的影响,例如用氢氧化钠分解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或用液体吸收剂或碱性溶液吸收废气中的硫化物,或者用活性炭将废气吸附转化为无害物质,再向空气中排放。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定期对海上钻井平台进行保养维修,设置事故预警系统,防止人为引起的石油泄漏。对于已经泄漏的石油,可以采用围栏将其围住,防止污染海水因海风、洋流等原因自行扩散,同时采用撇油器和高分子吸油材料对海面上的石油进行回收。

三、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国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足以说明我国对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视程度。要想实现我国石油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关系。石油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在进行石油开发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一方面改善老油田的相关技术,提高石油利用率,另一方面对新油田实施保护性开发,避免竭泽而渔。我国是工业大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应该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多元化的石油策略,用国际石油市场的充足油量缓解我国的用油压力,同时也起到保护我国油田的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石油开发和利用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加工原油生产上,我国的用水量比发达国家多2-3倍,在二次精加工上,我国的碱性废水产生量大。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在内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企业,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上投入更多精力,加快企业转型,实现石油利用率的提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石油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石油企业应该以“清洁生产”作为未来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节能环保型管理思维,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建立起环保的理念,其次是安全生产,减少因为人为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再次是与国际接轨,建立ISO14000环保体系,降低企业成本,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 张士萍、郑广宏:《石油污染的修复与处理技术》,《四川环境》,2007(8).

第8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环境审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应对政府的资源环境督查,在内部首先实施试行的有关环境审计相关政策来处理环境可能带来的相应问题。资料显示,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后,积极鼓励各国重视环境审计问题,将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逐渐渗透,环境审计工作在各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对我国来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部分政府和企业片面地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的增长、先污染后治理、推行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等现象,导致各种环境问题严重遏制了城市健康和稳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引起了社会公众关注,国家也逐渐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环境问题变成了治理重点,为了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从而达到城市可持续发展、人文建设环境良好的治理目标,环境审计成为一项重要手段和工具。环境审计可以通过对环境建设有关项目的业务活动是否客观可靠、合法合规以及收益效果状况开展评估和监督工作,促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满足城市不可忽视的长期发展建设行为。环境审计主要分为环境合规审计、环境财务审计和环境绩效审计。环境合规审计建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规政策的基础之上,审查被审计单位环境管理的执行情况是否合法合规,根据审计结果及时提出整改意见,若存在与相关环境法律及规划有不合理之处及时向国家立法机关反映;环境财务审计则主要是对环境保护资金的审计,注重审查环保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是否制定了合理的环保资金预算、有没有按计划及时拨付环保资金、环保资金筹集途径及使用用途是否恰当等内容;环境绩效审计则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实施的环境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率效果,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判断项目对所在及周边城市在未来期间是否会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影响。下文将针对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与反馈结果,来具体分析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二、环境审计服务城市推动文明建设

在2016年上半年,审计署针对审计工作作出相应调整,其中重点提出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始终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推进绿色发展方式,服务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已然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大问题,政府工作也作出相应调整,将环境审计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成为审计署工作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发现环境审计的重点、要点,将环境审计作为绩效考核,不断地拓展审计方式和方法,在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具体内容看来,可以通过审计署的审计结果公告看出具体的环境审计进程,分析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审计公告分析

2003年以来,国家公布了一系列涉及环境主题的公告,第一个涉及环境审计主题的公告在2006年。截止到2017年5月,审计署总共了264个公告,其中有关环境审计内容的公告有19个,在公告总数中占比7.20%。单从数量上看来,环境审计结果公告从无到有,再到在全部审计公告结果中占一定的比例,反映了环境审计经历了从萌芽到探索发展的现状,说明环境审计已经逐步进入政府的视线,并开始着手解决。从19个环境审计公告结果中不难看出,政府对环境审计项目结果高度重视,将结果出来,并对存在问题的整改结果也进行公告,共涉及18个环境审计项目,通过分析审计结果公告,可以对环境审计工作的现状得出以下结论:1、环境审计项目内容。审计公告中的环境审计项目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10个,环境保护建设项目4个,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审计3个,环境绩效审计1个,为2008年开展的“三河三湖”流域内北京、辽宁、江苏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污染绩效审计项目。其中可以看出,在近年来的环境审计工作中,环境保护资金审计项目占比最高,环境绩效审计项目占比最低。2、环境审计项目涉及主题事项。审计公告的环境审计项目涉及主题事项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建设以及污染治理三个方面的主题。资源开发利用不仅要节约现有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要开发新资源,将资源有机整合,统一规划,对土地开发加强监管监督,得到土地的有效利用,共涉及5个环境审计项目;生态建设主要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天然森林资源保护、青藏铁路环境保护、退牧还草等,共涉及4个环境审计项目;污染治理从社会层面看,工厂企业的废气废料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活用水污染预防,共涉及9个环境审计项目,为数量最多的主题事项。可以看出,目前环境审计涉及面较为广泛,并且以污染治理为最主要的处理事项。3、环境审计项目中的整改问题。所涉及的整改问题主要是: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环保建设工程项目未按计划开展实施、环境保护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企业未按政策规定要求执行节能减排工作等问题。可以看出,环境审计工作较为注重事后监督审计,对已结束的环境项目开展审计,缺少在事前对环境问题风险进行评估和考量。

(二)环境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内容可知,环境审计公告结果在数量和涉及的内容范围两个方面都呈现正面扩张效应,将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两项内容确认为审计的重点内容,反映出我国当前环境审计方向明确,这对我国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和环保政策的落实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实施依据不足、绩效审计类型偏少、审计方法不恰当等问题,妨碍环境审计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进程。1、环境审计实施依据不足。环境审计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作为我国环境审计实施的依据,仅在审计机构对资金收支的监督原则上作了明确的规定,而对于环保治理、生态建设相关的原则和规范,环境绩效的评价和鉴证则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环境审计机构主要以环境保护资金作为载体开展环境审计工作,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环境审计工作缺少审计准则规范,没有专门针对环境审计制定准则,审计人员只能参考其他类型的审计准则,而环境审计与其他审计类型在对象、标准、实施程序上有较大的差异,增加了环境审计的难度和风险。2、环境绩效审计较少。从审计项目的类型构成看来,绩效审计相关项目类型占比最低,仅占总体的5.26%,而环境财务审计项目和环境合规性审计相关项目占据了主体地位。在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的合法合规性及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上,环境审计机构过于偏重,从而造成了对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的评价力度及方式的不足;审查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建设、运营情况,却未对环境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评价。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忽视,使得环境审计更偏向于对问题的直观描述,未发挥环境审计应有的预测和促进作用。3、审计方式方法落后。目前的环境审计常常被认为是政府环境部门开展的环境检查或者是对环境保护项目的一般性经济检查,审计方法也采用类似于传统审计惯用的函证询问、账证核对的方法。对于不同对象的环境审计项目缺少专业性的分析和适用的环境评估技术,很难专业全面地分析评价环境项目数据,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效果。4、审计问题屡查屡犯。审计署公告结果显示,提出的问题较为集中,而且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环境项目中多次出现。尽管被审计单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或者正在进行整改,但由于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守法成本高、追责和惩处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被审计单位会出现屡查屡犯的问题。

三、环境审计服务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环境审计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审计体系的完善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环境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备性及合理性;二是环境审计准则及审计规范的全面性和高效性。目前就我国的环境审计制度体系看来,还存在审计实施依据不足、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的问题。审计署可以根据行业规范和审计准则,结合环境审计工作的特点制定《环境审计操作指南》,对环境审计工作的目标、业务流程、实施步骤等作出明确规定,以规范环境审计程序并加强环境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完善环境审计制度建设体系,审计机关才能从制度上明确自身在环境审计工作中的监督权,依法对审查出的环境审计问题进行追责处罚,规范审计机构在环境审计监督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二)拓展环境审计的内容和方法

我国环境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较为单一,主要参考传统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实施过程,未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各种环境问题。为迎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要求,坚持服务城市可持续化的原则,应努力在原环境审计的内容基础上进行丰富增修,同时创新审计方法。在内容上,全面推行环境绩效审计。环境绩效审计区别于传统的审计,在于其基于绩效审计的内容基础上,将环境因素引入其中,实现其审计内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环境性的结合并重,同时,环境绩效审计将更加注重环保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环境管理效果的评价;在审查环境建设项目的投入、建设、运营情况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项目的成本效益原则、是否达到项目的建设目标。在方法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手段与环境审计相结合,可以快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大大提高信息的真实客观性,有利于环境审计工作效率效果的提高。

(三)强化环境审计结果执行

一般认为,环境审计查证问题频繁发生,并且呈现屡查屡犯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力度不够,往往执行不到位,未能充分利用审计结果的参考价值。要强化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利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环境审计公告制度不足的完善修改,创新制度建设,同时对其内容进行丰富、范围进行明确、公布方式进行有效性和合理性评价,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社会公众通过查阅审计公告了解环境管理状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政策执行监督中,提高审计结果执行的效率水平。此外,可通过对环境审计结果的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加大对违规失责的处罚力度。以往轻追责、轻处罚的管理模式,不利于被审计单位接受并执行审计结果,且形成了违法成本低下的状况,进而导致部分企业宁愿违反政策规定破坏生态环境也不愿意执行审计结果,并对问题进行整改。通过提高违法成本,促使违法主体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自觉修正生态破坏的行为,促进环境审计结果的执行。

作者:柳伟平 单位: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张艳,张娟.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4).

[2]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04,(02).

[3]审计署驻重庆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区域环境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

[4]谢志华,陶玉侠,杜海霞.关于审计机关环境审计定位的思考[J].审计研究,2016,(01).

第9篇:环境可持续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国民经济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广大群众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环境问题不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是一直存在的,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对此,我们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况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19世纪70年代初被首次提出,它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在满足当代人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又不损害后辈人需要的一种发展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算的上是真正的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在保持当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使后代子孙能够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涉及到经济、生态、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同时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诸多问题。

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储备量稳居全世界第三位,自然资源储备量大并且种类丰富,而人均占有量却达不到世界人均资源的平均水平,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现状。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水平较低,由此导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在资源开采过程中,有很多自然资源会因为技术水平限制而放弃开采,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技术水平低下而造成资源浪费的情况需要我们尽快改善。

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严重,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很多动物频临灭绝,森林面积减少,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另外,水是生命之源,很多工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排入河流中,导致原本匮乏的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大气作为关系人生存的另一个要素,质量水平也在不断下降。

三、 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对策

环境因素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存在着密切关系。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国民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享受发展成果的重要因素。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不仅能享受到经济上的富裕,同时也要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顺利进行。不仅要维护个人经济方面的权利,同时应保障公众享有公共生态环境的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的把我国建设成一个民主型国家,因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环境保护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很多国家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环境问题显露出来的时候,再多花两倍、三倍甚至更多的资金投入来治理环境污染,这样的发展方式得不偿失。只有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保障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一)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并且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对此应充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城镇的绿色生产发展,最终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利用先进的科技研究推动节水节能方面新技术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研发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高效率设备,将科技成果转化成防治环境污染的新技术,这样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处理好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发展步伐一致,并且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唯一方法。我们应充分重视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大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全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环境和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的不良发展,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不合理,只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才会在治理环境方面起到作用。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宣传教育是一种治本的措施,所以应加大宣传力度,并且要对人们进行科学发展的宣传教育。最终,要使所有人都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从自身行为改变,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才能顺利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

(三)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以及经济的法律制度,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明显不够,没有完善的法规就没有办法形成足够的威慑力。我们应该把法律法规作为一种调节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手段,通过人为规定做好环境的保护和环境危害的预防工作,并且为资源的持续利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现代经济发展已经趋向多元化,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完善,切实落实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模式的基础已经初步具备。我国很多地方存在法制观念和环保意识淡薄的现象,对法律法规抱有一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和违法不究的态度,这就需要司法机关要贯彻落实、严格执法。

(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进行产业布局调整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传统经济体制是一种投入资金量大、消耗能源量大的粗放型经济体制,这样的经济体制会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生态平衡破坏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而且资源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很高。因此,在对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且对企业技术的改造力进行强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转变过程中应注意资源和环境保护,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努力改善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

(五)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对经济效益、技术含量都有较高要求的工业化道路,并且要求发展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要建设一个节约能源、土地、水资源、并且以环境保护为主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就要严格遵守循环使用及资源最大化的原则,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最终,实现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同时,应大力倡导干净生产理念,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再利用,争取提高能源生产效率与循环利用率水平。 提高环保的准入门槛,提高高耗能、高耗水以及高污染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并且强制淘汰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生产技术、设备等。积极创新经济手段,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来鼓励各行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源。

结束语: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较大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代价,从而给国民经济发展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所以应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们需要把握可持续发展、增加综合国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充分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对新制定的发展战略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凯旋,盛守祥,刘博伟,鲁超,彭娟,陆大荣,王少卿.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