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语文 综合实践 活动 步骤
语文新大纲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对不同模块的要求。⑴基础模块的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⑵职业模块的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⑶拓展模块的要求: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学校、社会、职业和学生的学情(学生专业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一、教师课前精心引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建立在主体主动体验诉求和具体行动基础上的,教师积极引导,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免架空主体流于形式,走向无趣、无度乃至无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语文老师按照教材的要求给学生布置题目,让他们自由发挥讨论就结束了,那样进行的结果肯定是少数认真的同学得到了锻炼,80%的甚至是90%的学生在走过场,这样的实践课自然就失去了应有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他们生活实际和能力范围的题目,或者是感兴趣的课题,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教师组织也相对容易,这样开展的活动实践课才有意义。
1、课题的选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不能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不是信手拈来,应该对所先课题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阅历、年龄、心理、条件等因素,选择学生熟悉、真实的课程资源,同时要能体现综合性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课题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定提高的。
2、教师的引导。课题选好了,学生怎么入手这是关键的,其实这也就是任务的驱动。例如学过老舍《我的母亲》,要求学生树立爱的意识,探寻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从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等中感受母爱,说说对母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建议学生设计“母爱情深调查表”,每人设计一句最能表达对母爱理解的句子,每人说出母亲做的记忆最深的一件事,还要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充实、调整、组合。交代选派代表发言等事项。
二、学生课后细心准备
课题选好了,接着是落实责任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说你们回去落实,下次课上台展示,那结果肯定不如意,我总认为中职生学习有三种状态:⑴懒惰;⑵应付;⑶认真。其中懒惰型占80%,应付型占15%,剩下的只有5%的认真了。一个班就那么3~5人配合教师上综合活动实践课,那气氛、那效果有吗?所以教师一定得先分好组,选好小组长,明确小组长权力,各成员的责任,通力配合以达成目标完成。
1、分组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团体行为,不能单干,因此实践过程是要分组进行的,教师在小组成员搭配上要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安排,实行优势互补,既便利任务的完成,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要赋予小组长权力,要求做到小组合作愉快。
2、成员接受任务,完成既定目标。学生接到课题后,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还是以“说说对母爱的认识”为例,学生可以设计为:⑴母亲的姓名是什么?谁给她起的名字?有什么意义?⑵妈妈出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妈妈的属相是什么?⑶妈妈上过几年学?妈妈上学的表现(受过什么表扬)?⑷妈妈经常看什么书?妈妈会背哪些古诗词?⑸妈妈有什么特长或者兴趣爱好?⑹妈妈从事什么工作?获得奖励情况?⑺妈妈是如何分配她一天的时间的?⑻当你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母亲如何帮助你?⑼你妈妈在家中的表现?妈妈最爱唠叨的一件事是什么?⑽母亲最大的心愿等方面内容,据此做成问卷调查表,各成员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是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应具有以下五大特点:
1、基于兴趣与直接经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基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
2、回归生活世界。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学生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学习才是有效的,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活动内容,学生才是最感兴趣的。
3、立足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营造实践情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地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力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课,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他们不断地有所发现、思考、创新。
5、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遵循“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形成解释,总结成果”研究程序,强调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注重过程,强调开放,重视师生互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原则
我认真制订学期课程计划,精心备课上课,搜集学生的活动资料,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活动中充分体现了参与性、选择性、研究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活动原则。
参与性——能做到人人参加活动,人人都有收获;
选择性——活动应因班而宜,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能对活动内容做出选择;
自主性——要求活动的计划设计、过程操作、成果总结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
研究性——鼓励在活动中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研究意识;
综合性——注重学科间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性——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系列性——围绕1~2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使每个活动都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与具体做法
上半年,各年级组都开展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特色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爱心、责任心的教育,还使学生深深懂得:只有用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的道理。
1、举行以“我与奥运”为主题的纪念奥运会300天倒计牌的挂牌仪式,悬挂奥运倒计时牌,每天由一位老师、学生去换牌,并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帆船上。(300位名额可表彰学生)
2、举行奥运知识大奖赛。(先各班举行,再全校进行比赛。)
3、“我与奥运”绘画签名活动。(校内)
4、“迎奥运、练本领”英语ABC比赛——邀请英语教师做评委,以学生为参赛主体,围绕“我是奥运小志愿者”这一主题进行二分钟英语演讲比赛。获得前六名的选手将走进校园进行巡回演讲,让奥运精神走进校园、让英语口语走进孩子中间。
5、开展“迷你奥运会”(结合校运动会)。
6、成果义卖会,将各班创作的作品义卖,所得款项捐助希望工程。
以下是各班必选:
1、学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对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主题歌进行研究性活动。并为自己的班级设计主题歌、班级口号、班徽。
以下是各班自由选择:
1、挑选一个或多个福娃开展2008年奥运吉祥物的名称、含义、由来的研究性活动,并对所研究的福娃所代表的体育项目,再进行该项目的全面研究。(表现形式:征文、绘画、小报等)各班为龙虎塘中学设计吉祥物(可绘画、泥人等),学校评比。
2、对奥运会的奖章进行研究性活动。并为运动会设计奖章,提供于运动会使用。
3、奥运与健身:
查找奥运知识与健身材料
与健身俱乐部联系,获得友情赞助,派健身教练在活动中进行健身知识的咨询。
准备奥运知识的调查问卷、健身知识宣传单(向社区)及奥运小礼物。
“我与奥运”签名活动。(校外)
4、绿色奥运与水
了解水的性质,水的作用,水资源的缺乏。
在校园内进行一次校园水资源调查活动,自己设计并完成“调查表”(先进行调查方法的指导,再开展调查)
考察活动:外出考察龙虎塘的河水情况。(先对学生进行相机使用的方法指导,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相片,师生各备一架相机,拍后相片作对比。)
了解净化水的几种方法,运用网络进一步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及其危害,意识到治理污水的重要性。(先进行上网查资料方法的指导后,再进行资料的收集。)
参观常州市自来水厂。(参观后写参观日记,将外出考察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
争当智多星:征集节水小窍门,发倡议:向全校同学发出惜水、节水倡议。并在班级交流,全校推广。
手抄报展评:围绕“生命之源—水”制作手抄报,进行评比。
5、奥运人物访谈
自由选择奥运人物,了解他们的故事。(小报、绘画等各种形式展示)
进行“我谈奥运人物”演讲比赛,语文老师作为评委,前三名校园巡回演讲。
进行“我给你写封信”活动,(可以寄出)
6、奥运与建筑
了解“鸟巢”、“水立方”的情况,制作模型,并用展版表现这些建筑的各方面介绍。
了解“常州体育馆”情况,制作模型,并用展版表现这些建筑的各方面介绍。
“我为龙虎塘设计体育馆”活动。
7、奥运与服装
查找北京奥运会相关服饰的情况,对奥运服装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我们设计校服(夏装、冬装)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是特殊认识和特殊实践辨证统一的活动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和谐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操作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提供各种外现的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主体实践和亲身体验。活动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如实践操作、专题研究、亲身体验、尝试实验,不论是侧重观察、测量、记录、收集、整理、讨论、比较、分类、分析、撰写报告或动手制作模型的科学研究活动,还是侧重社会考察、实践等社会性活动方式,都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做出结论。在组织形式上,实行既有培养独立精神的个人活动,也有体现合作精神的小组活动,还有班级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活动三者的结合,通过这些独立活动在与他人的互动交往合作中,把创新的机会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调动各方面力量,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监控:
1、组织管理
综合实践课程涉及各门学科,牵涉到方方面面,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各学科教师的关心、支持、和参与,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理解
2、常规管理
常规管理主要包括运作过程的管理和资料的管理。
“假实践”现象种种
蜻蜓点水,浅尝即止 笔者多次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评委工作,发现学生的研究性主题活动前期方案设计和后期成果展示浓墨重彩,而中间实践活动环节却轻描淡写。比如《本地区小麦种植情况研究》,在具体实践环节,学生只是到麦田参观了一下,简答询问了农民几个问题,而没有做小麦的整个种植实验,也没有种植过程的观察记录。再比如《本地区大棚草莓种植情况调查》,学生对草莓农药残留情况的调查研究,只是咨询了政府有关部门,而没有自己动手做实验;进大棚了解草莓的种植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情况时,没有亲自动手测量,而是口头询问别人。他们的这些研究性主题活动,由于具体实践活动环节做得不扎实,既得不到全面、真实的研究数据,也得不到真正的实践体验,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过度保护,包办代替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家长怕孩子活动中发生意外,就在具体实践环节完全包办代替。如有一个关于《学校食堂浪费情况的调查》活动,活动设计要求学生对食堂每天吃剩下的饭菜称重。由于泔水捅剩余的饭菜较多,老师怕学生抬不动,就请人代替学生抬到磅秤上,就连磅秤如何称重,也是顺便包办了,学生只是在旁边袖手旁观。其实,学生抬不动大泔水桶,可以自己想办法,把剩饭、剩菜舀到小的桶里称重。这样,学生就对剩饭剩菜的数量有了更深的体会。学生只有真正参与其中,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教师和家长过度保护,剥夺了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剥夺了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经验和感悟的权利。
弄虚作假,敷衍了事 学生们在暑假过后返校时,会向老师上交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但这些盖有社区或者企事业单位公章的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相当一部分是虚假的。有些学生根本没去参加实践活动,只是在开学前为了交差,胡乱填好表,家长托人去盖个章。这种走过场的实践活动,不但没有让孩子近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形式主义之风,影响了孩子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
“假实践”现象原因浅析
学校没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 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时,需要相应的场所和环境。现在学校没有自己的综合实践基地,学生在学校没有亲自动手的机会,所谓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也就无从谈起。
社区没有学生的体验生活场所 虽然每到暑假,社区居委会也会为小朋友组织一些活动,但由于没有适合体验生活的场所,这些活动往往吸引不了小朋友,他们的参与程度不高。还有社会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同程度较低,小朋友的实践活动得不到社会各界和家长的支持,出现“假实践”现象在所难免。
教师指导不到位 目前,多数教师都是知识型的,实践型的教师则十分稀缺。于是,不少教师在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都是口头讲要怎样做,而不是动手示范怎样做。这样,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是不到位的,也没有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动手实践意识。
学生没有基本的实践技能 要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必须具有以下基本实践技能:生活自理、自我保护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劳动技能;观察、调查和实验技能。如果学生从小缺乏锻炼,乃至储备不足,这样一到具体的实践环节就会手忙脚乱,无从着手。
缺乏严格评价和监督 出现“假实践”现象,还有个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整个活动的严格监督和评价。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为学生创造参与实践活动的环境和平台的同时,要关注学生活动中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了没有;要关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什么体验,而并不是关注最后的成果如何。
“假实践”现象解决策略
宣传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宣传,要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全社会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认识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全社会认同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社会上的各种资源才可以充分调动起来。
建设“没有围墙的学校” 学校可以和附近工厂、农场合作,建设综合实践基地,让这些实践基地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对单个学校来说,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实践基地是很困难的,但可以几个学校采用互通有无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农村学校建立种植养殖基地比较容易,而城市学校也有其资源优势,学校之间完全可以互相合作。学校有了比较固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课程资源得到了保障,组织学生活动也比较容易,比较安全。
招聘有综合素质的“大教师” 从目前看,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训一批合格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向社会“招贤榜”,聘请既有文化修养、又有专门实践技能的“大教师”担任课程指导教师。这样,可以改变目前学校教师队伍有知识无技能的“小格局”现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也要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如果对广大家长进行培训,让每一位家长都成为自己孩子的指导教师。如此,学生的许多活动就可以由家长带孩子到社会上去开展,学生也就有了更多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
等价性与互补性的新课程。它的设置与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生成对自然、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施
的过程中,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将这些不足概括为“八个不到位”:
其一,课程地位落实不到位;其二,教学内容整合不到位;其三,教师队伍配备
不到位;其四,仪器设备场地不到位;其五,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其六,实践
生成不到位;其七,考核评价不到位;其八,特色成果孕育不到位。
要解决这些问题,当然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运作,但就我们学校
本身来说,笔者始终认为应该坚持面向综合化,立足实践性,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树立“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
一是应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研讨、讲座、辅导、展示等活动,引领领导、
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国家课程体系
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综合化、探
究化、实践化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
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孕育和成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最短的时间
内,使更多的人接受、认同、理解、内化这些新理念,研讨这项新工作,肯定既
得新成果。二是要努力实现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部的紧密结合,要把“社区服务
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研究性学习”探究的
重要内容,实现这四大指定领域的融合互生。三是努力实现与学科类课程的有效
整合,充分挖掘有关的探究性、实践性内容,全面开展跨课程、跨学科的主题探
究和实践创新活动。四是努力实现与学校各项日常活动的互动配合。班团队活动
、科技文体活动、同学之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及全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蕴
涵着丰富的探究性和实践性课程资源,应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五是
实现与学生个人生活、自然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融合,应该立足学生的实际、
地域实际和校本实际,设计开发并组织实施校本化、特色化气息浓郁的探究实践
活动,引领学生在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的互动交往中,实现和谐发展,实现
学校的校本化和特色化发展。
二、整合队伍、设备及其他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上,可以采取“一改、二录、三兼、四聘、五
培”的办法。“一改”就是把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科课教师改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
师。“二录”就是择优录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等师范院校或其他高等学校的毕业
生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三兼”就是让富有专长的学科课教师兼任综合实
践活动课教师。“四聘”就是面向社会及农业、科技、服务等相关部门招聘专业
技术人员或各类能人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或校外辅导员。“五培”就是在县一级的
教师进修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等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培训基地,利用寒、暑
假,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主题式、滚动性的培训。
在仪器设备场地器材的建设上,一是可以整合优化和利用校内既有的资源,学校
的新、老“三室”,体音美及劳技课设备器材,实习、实践场地等都应该成为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硬件支持和实施保证。二是可以开发、利用、租借广泛的社区
(乡村)基础设施,使当地的文化、体育、科技、农业、工厂、矿山、自然景观
、人文环境等都成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场所和对象。三是进一步加快学校
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信息资源开展跨学科
、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跨地区、跨国界的学习、研讨、探究与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奇思妙想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互动起来,在互动与交流中走向合
作、走向成功。
三、促进学生个性的多元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是生成性,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人与
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催生的过程
。所以在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过程中,一是坚持把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整合,
随时随地地把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各种表现、活动结果、经验教
训等作为评价的内容和对象,以引导师生更多地关注活动的过程和体验。二是全
面开展多元性的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案、不同的思路、不同的途径、不同
的结论和不同的成果,努力用激励、赏识、推进的眼光去关注学生的探究和实践
,特别是要赏识学生的困惑和失败。三是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进程中
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并建立起文本的、实物的、电子的、网络的等
多种“综合时间活动档案”,广泛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化、个性化的
评定与鉴赏,并通过定期举办全校性的展览、评比、交流、演说、网上论坛等方
式,实现过程与成果的共享,收获着同思、同想、同研、同生的喜悦。四是教育
行政部门在有关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及督导评估学校工作的进程中,应该逐步提
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占的权重,不断开展过程性、形成性的督导评估和检查评
比,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好。
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发展学生的综合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人际交往和分工协作能力得到提高,遇事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及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得到培养。
二、工作目标:
1.组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课程改革动态》、《新课程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与示例》等,通过学习、讨论、交流体会,使教师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通过教育观念的改变,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
2.我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按“主题----方案----实施----总结----拓展”的步骤进行。我们将采用综合主题活动(以主题带活动)为主要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将体现“以实践为中心”、“以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来源于儿童生活实践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组织学习内容,建立与生活目的的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组织学习内容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搭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2)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而要以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为线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的活动网络,全面实施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3)以学生自主经历、体验、探究为主,使学生体验生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注重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究、发现、感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接触、了解社会,对身边的一些现象进行积极的观察和思考。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体会到了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快情绪,也体验到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喜悦,真正达到了体验生活的目的。
3.加强与他人合作、交流,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分析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
三、具体安排:
九月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和学的程式的。从现实生活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始,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选择成果的表现方式,充分的自由,充分的自主。
(1)植物栽培组的同学种下豆芽,了解植物种子发芽的条件。
(2)走进儿歌世界——走进童话世界——走进古诗世界——走进图书世界
十月份:我们还注重建立组际间的交流策略,通过研究成果展示的形式,将各阶段调查研究中学生精心设计的富有创意的照片、充满童真童趣的调查菜单、形式各异的书面的调查表、日记,实录、体会等进行布展交流。
一、挖掘课程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具有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它强调学科间的整合、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应紧密联系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现实意义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题,把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当代科学技术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多元化教育内容融为一体,有计划地实施。
其次,挖掘学生中资源,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实践中自己提出大量感兴趣的课题探究实践,使之课程化。比如组织学生春游,各年级分别组织,调查、访问、考察、采访当地人,调查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现状、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系列活动,收到了比预期好的效果,提出了好的建设性建议和技术更新等措施,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生成性很强,实践操作性范围广而宽。在实践和开展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和确定。学校的计划作为一个“框架”,但应留出足够的生成“空间”,由教师和学生或小组去发挥,主动完成调查专访等,寻求人们关注的热点,真正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
其三,挖掘好教师资源。首先应挖掘校园、社区的教师资源,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师傅、有特长的家长等组成实践课程的智慧队伍。其次是教师的集体智慧。可组织各年级的教学骨干,安排好具体的可实施操作方案,结合本校特点订出活动次数、体现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使教师相互配合、切磋提高。这样,既分工又合作,既集思广益又体现综合的要求,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综合活动中去,加快了综合活动师资的培养,为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条件。
二、体现课程特征,提高课程活力
综合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让综合活动真正充满活力。
1.教学关系体现人本性。教师与学生应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关系。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势,与学生互相沟通,把学到的知识通过活动传授给学生。要和学生一起开展探究实践,树立为全体学生服务的观念,杜绝以成人的眼光对待问题的探究,教学实践中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做活动的主人,教师只能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学习的促进者。这样才能使学生活动有声有色,维护学生的尊严,真正体现学生施展才华的关键”。
2.活动时间应灵活使用。综合活动在时间上可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往往有时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加上农村学校居住环境不一样,可在课表上安排步骤、组织协调好,做到时间上不拘一格,充分利用校园、社区资源,利用休假日等,充分挖掘时间,体现课程活动管理的灵活性、开放性,让学生有自主的活动空间。要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开放其思维时间空间,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相互争议,以理服人。要培养遇事好问、勇于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养成对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萌发创新意识,真正在活动中学到一些新知识、新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上进精神。
3.活动方式提倡多样性。综合能力是复杂多变的课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主体能力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给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参与活动的条件,并让他们主动实践和亲身体验。活动中强调有利于调动探究的积极性,运用多种方法、多种心理的投入,例如实践操作、专题调查研究、亲身体验、专访人物等。要注重自主探索发现,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社会问题、科学现象作分析研究,自己发现问题加以总结,得出相应的措施及改进意见。所以应多形式灵活机动,培养独立活动能力,也有体现几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互动交往,把创新的机会交给每位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和智慧解决一些社会的实际问题,写出小论文等,在广阔地天地中寻求人生的价值。
三、探求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一、善用信息技术聚焦问题
在执教《我的市场我策划》活动中,我通过课件播放上届跳蚤市场学生成功和失败的照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将孩子们再次带入上届跳蚤市场热闹、快乐的场景中,最后将学生的视角聚焦到有的摊点生意冷清的场景上来,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为什么这些摊点生意冷清呢?”、“我们如何在这届的跳蚤市场上生意红火?”等一个个问题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引出了活动主题。在设计与制作活动中,如《蛋壳小制作》、《巧手制作元宵灯笼》等活动,我也利用信息技术将大量精选的作品呈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设计的兴趣,激发创作灵感。可见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在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时要努力做到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有针对性的导入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富有启发性的导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新颖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趣味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入能节约上课时间。
二、巧用任务驱动 提出问题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常常会创设一定的任务情境,使学生明确任务的意义,“顺理成章”地提出活动任务。如在《清除小标签》的活动中,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任务情境:师:昨天老师到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出示刚从超市买回来的一些物品),你们看,这些物品上面都贴着什么?生:标签。师:你们觉得贴着这些标签怎样?生:贴着不好看,不卫生……师:是啊,老师也觉得这些小标签很讨厌很想把它清除掉,可是有的很顽固总撕不干净,你们瞧(展示标签撕不干净的物品)!大家能不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来清除这些小标签呢?
“帮老师解决小难题”的任务一提出,孩子们的兴趣立即被激发起来了,促进了后面的猜想和验证活动的成功开展。
三、深入生活实际发现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为我们创设情境奠定了基础。如在执教《我为校园制作警示牌》时,制作前我让学生分小组深入到校园不同区域进行实地考察,看看学校哪里还需要制作警示牌。一提起要让大家离开教室到学校去实地考察,孩子们可乐了,积极性特高。通过实地考察,孩子们发现校园里在安全、环保、文明行为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制作警示牌的设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开展《我为校园周边交通献一计》、《生活小妙招》等活动时我也是引导学生深入实地,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去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四、创设观察情境激发问题
在科学探究中,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可以创设一定的观察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如执教《走进水果王国》时,我让学生每人带一样水果来班里,在小组中互相介绍,观察水果的形状和特点。教室里沸腾了,孩子们的兴趣都聚焦到水果上。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提出还想探究的问题,于是“吃水果有什么好处?”、“怎样挑选西瓜?”、“咳嗽吃什么水果好?”等一个个问题就产生了。
五、体验探究乐趣 引发问题
一、拓展课堂空间,创设实践情境
生活就是语文的外延,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都说过,只有生活化的教育才是鲜活的教育,只有生活化的书本才是鲜活的书本,只有生活化的学校才是鲜活的学校。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比如在“走进西游”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仔细阅读少儿读本《西游记》。2.“小小西游迷”竞赛活动。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协助多媒体播放题目,以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3.说说阅读时遇到了哪些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方法。4.“心目中的西游人物”。引导学生评析书中人物,通过展开辩论,让学生学会全面评价人物。5.搜集由《西游记》故事演变而来的成语或歇后语。这样的专题性课外阅读综合性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主动探究的能力。
二、立足校园生活,拓展实践渠道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要改变以‘学科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弊端,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儿童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学校是省级实验小学,校园风景优美,学校文化底蕴浓厚。读书氛围浓厚。我们根据学校的特色发掘活动资源。秋天到了,学校里有了丰富多彩的秋叶,好玩的同学总喜欢捡几片带入教室,将它张扬着摆弄着,引来同伴欣赏和品味。富有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便相机引导:你们这么喜欢树叶,知道它为什么会变黄脱落吗?能对这些不同色彩的树叶描述赞美一番吗?或者利用它做成点什么吗?就这样“秋叶的探究”产生了。学生各抒己见,畅谈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分析哪些问题有条件去探究,值得去探究,最后确定四个子课题:1.了解描写秋叶的不同形状及特点。2.了解秋叶变换颜色及脱落的奥秘。3.收集写秋叶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4.制作秋叶作品。通过开展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会获得知识,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围绕家庭生活,丰富实践内容
1.引导学生巧妙利用各类媒体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会收集、整理信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和记录的习惯,从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我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时注重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我让每个学生设置一个“信息摘录本”,要求学生在家里时从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收集信息,选择那些重要的内容抄录在摘录本里并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但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还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习作的能力,养成关心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2.组织学生广泛体验生产劳动
我们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家里都有土地,根据实践活动本身具有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特点,我在上完有关植物单元的语文课后便围绕种植方面做文章,与学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要求学生多多参与农业生产劳动,如给植物松土、除草、施肥,及时施药防治病虫害,给菜园浇水、摘菜……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还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劳动的艰辛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四、利用地方特色,开展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还说过:“要做就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我们这里地处阳澄湖畔,是江南鱼米之乡,广阔的农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我们从学生熟悉的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面向农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农村生活需要。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太平街道的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为此我班围绕“如何保护水资源”搞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比较成功!活动过程中学生在调查后通过交流、讨论,说出自己的感想,发出倡议――保护水资源,并制定出了维护水资源公约,围绕这一主题创作作品:如《给区长的一封信》《给街道主任的一封信》《致全街道人民书》、广告宣传画、手抄报等。
生活是知识的宝库。四季变换,万物兴衰无不蕴含于生活之中,绚烂多姿的生活有形、有情、有声、有色,是学校教学的不竭之源,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延伸与发展。我们只有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教学活动充分地面向生活就能使活动如生活般充满情趣。
【关键词】中职 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18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新形式,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它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和能力的整合,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中职语文在改革中,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以现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高一语文教材为例,共两册,要求开展十二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每单元后都配备了和单元内容相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中职语文课时偏少,教学地位尴尬。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劳动人才,课程安排上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北京市中职语文高一周课时5节,高二每周只有2课时。每学期还要去掉专业实习、德育活动的影响,所剩课时往往不足以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材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形同虚设。
2.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相比于普高学生,他们的文化课非常薄弱,学习能力和意愿不强。就语文学科而言,往往语言表述能力弱,言不成文、错字连篇,对古诗词、文言文缺乏学习兴趣,缺乏比较分析与鉴赏能力,并且不愿阅读而使知识面狭窄。所以,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是受到冷遇。
3.教师观念不强,活动设计偏德育化。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和目标很模糊,加上缺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方法,故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避而不谈、敬而远之,或以德育课班会的形式开展。内容的设计也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真正参与,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呈现
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呢?笔者结合自己参加第二届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教学设计二等奖的“中华古诗诵读比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例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教社中职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学习重点是古诗文诵读。通过本单元选取的多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文进行诵读方法学习。“表达与交流”部分是通过介绍事物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在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发现古代诗文的韵味,运用初步掌握的诵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水平。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感受,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者情感,陶冶情操,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对象是软件专业一年级的学生。
心理特征:个性鲜明,敢于求新,不爱阅读,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对古诗学习有排斥感。
已有知识: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对古诗诵读的节奏、语音语调、朗诵者的仪表形象要求等注意事项有所了解和掌握。
不足:认识古诗比较表面化,诵读还停留在泛读上。学生或不能读诵,或不敢当众诵读,或不爱诵读。诵读中对作者情感和作品内涵缺乏掌握,不能从整体上梳理诗歌的诵读方法,对古诗学习和诵读缺乏激情与热爱。
(三)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掌握古典诗词诵读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诵读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韵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活动过程设计:本次活动计划为2课时。
1.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从大量的古诗中筛选出适合本节课的相关内容,选定唐宋诗词诵读为活动载体。按照活动设计的思路予以整合,完成活动课件。教师预测学生情况,制作“预习作业评分表”及标准,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实现有效课堂。
2.活动准备。
请结合学生专业课平面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唐诗制作插画,共分四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每人一个作品,并组内交流推荐展示2首最佳作品。小组分工过程中,遵从学生自愿和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要求为诵读展示环节制作的图片背景插图、文字的选择符合诗歌意境。每组在语文综合实践课上结合作品配乐朗诵,解说诗人、诗歌意境和创作意图等,每组限时5-7分钟。
(1)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讨论。(5分钟)
a.情境导入。
教师深情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千百年来,灿若星辰的诗歌把中国文坛照耀得分外明亮。诗人们用诗歌诉说的一个个故事,至今为人们传唱;他们抒写的缕缕情怀,感动了代代的中国人;他们创设的种种意境,迷醉了古今多少读者。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唐宋诗词苑,去吟唱,去感动,去陶醉吧!
b.激趣讨论。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需要创设迷人的氛围,为此,活动开始播放歌曲《读唐诗》,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审美情境。
设计意图:教师的深情导入与听音乐讨论的效果相互弥补,更能吸引学生。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调动学生活动的热情。
(2)环节(二)唐诗诵读赛(自选项目展示)。
活动前,教师简要交待活动步骤、要求及评分办法。每组派学生代表进行现场讲解和诵读展示。
a.活动一、唐诗诵读赛
b.自选唐诗展示(20分钟)
比赛要求:活动组同学代表到讲台上展示并讲解本组的作品,并说明作品作者、作品情感、制作思路、分工情况,再进行诵读展示。
评比结果:评审团派代表汇报评审意见和结果,公布比赛结果。
设计意图:把诗歌诵读活动与平面设计课有机结合,发挥职校语文课的作用。通过解说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考察了学生对所选诗歌的掌握程度。
d.大众超级评判团(10分钟)
评判标准:大众评审结合记录的评价意见表,组间交流互评。
预设问题:结合评价标准诵读表演者的诵读如何,请点评并提出建议?
某组选的诗歌中诗人蕴含了怎样的情感?某组制作的诗歌背景插画能否表现诗歌的意境及情感,你的建议是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评判标准参赛小组自评,组间互评,获得朗诵方法与技巧的的提升。
e.师生总结归纳(5分钟)。
预设问题:小组交流活动准备及作品制作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诵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从诵读要求、诵读技巧等多方面归纳。
设计意图:了解并掌握诵读的技巧与要求,鼓励学生们在交流与互评中扩充思维,互相学习,促进提高。
f.诵读《声声慢》(5分钟)。
学生初读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情感。教师范读《声声慢》。
【设计意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更好的诠释如何在诵读中表达诗人的情感。
(3)环节三“宋词擂台赛”。
a.合作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5分钟)
小组可以浏览学习资源库教师准备的学习资源,也可以运用电脑、手机等移动中端在线学习,
“我是辛弃疾”为吟诵主题,诵读词人心声。
设计意图:对陌生的宋词如何通过对字面的第一印象,抓住关键词把握情感,也是本节课的一个尝试。
2.组内pk推优(10分钟)。
通过组内个人展示交流pk,选出1名代表本组最高水平者参加“宋词擂台赛”。
设计意图:为了集体荣誉活动中人人得以展示,组内交流互促提高,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活动积极性。
b.宋词擂台赛(15分钟)。
展开组间擂台赛,再度分组展示。含情诵读《破阵子》。全班投票选出谁读出了词中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成为最终擂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通过竞赛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注重朗诵技巧与要求,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走近宋词,走近词人。
c.师生共同吟唱《破阵子》(5分钟)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中华诗词的情感。
(4)环节四、活动总结,提炼收获:(8分钟)。
a.通过本次活动你有何收获?教师引领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本次活动的收获,推选一名学生代表,用三句话进行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本节活动课,我们理解了,我们明白了,我们收获了。
各组讨论并由代表发言。
b.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对学生提出期望。
c.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在落实活动重点,突破活动难点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梳理诵读方法和技巧的过程。通过谈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环节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2分钟)
(a)基础作业:根据师生的评点,通过书写周记形式从个人角度总结活动的收获与体会。
(b)拓展作业:完善平面设计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制作唐宋诗词鉴赏电子诗集,在校电子阅览图书馆展示。
d.设计意图:通过周记从个人角度谈收获,说体会或反思不足,使学生巩固提高课上所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总结提升的过程。
三、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重视综合学科,体现职业性
众所周知中职学校,语文课要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和学生的专业情景相融通,结合学生专业课程,模拟学生未来职业情境。这样不仅可以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技能。。可以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适当添加专业课知识,从而实现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的目标。同时,通过活动实现由课堂到社会的有效对接与整合,为学生将来顺利进入企业就业做准备。
(二)重视学生活动,体现主体性
中职语文课堂的主体是老师,久而久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给学生提供了“用武之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激发学生参与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整体参与,使全体学生在全程参与中获得体验与提升。而教师在活动中主要采取引导式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每位学生通过全程参与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的基本能力,如筛选信息、交流表达等,更可以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习兴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实践性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充足的学科资源和丰富的活动形式,学生也有参与活动的时间。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开展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应力戒重形式轻内容,重表面轻实质的现象,始终把握住活动的本质特征――语文特色。可以开展课前课后分组探究、课上展示梳理探究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语文的应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精神。
(四)坚持多元评价,强调有效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考察三个方面。一是考察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基本应用能力;二是考察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意志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三是考察学生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独立思考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活动中进行多元评价,在激励中追求师生的共同进步。坚持自评、互评、师生共评相结合,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探究体验。及时的过程性评价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有效动力。
(五)信息化手段,辅助语文教学
当今语文教学中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兴趣。可以利用音乐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可以在活动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技能又可以使学习在过程中获得知识。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的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设师生交互平台如微信群、微博、qq群、信息化交互平台等多种手段,拓展交流展示的渠道,更能共享资源,获得深度学习的机会。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会为学生打开学习语文的另一扇窗。教师要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精心设计语文活动,开辟多种成果呈现方式让学生展现自我,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语文;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深刻体验,从而深入语文; 使学生在搭设的各种舞台上唱语言的戏,从而更加重视语文; 倡导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学生会更加热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张莉.谈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J].职教通讯, 2015年(第12期).
[2] 杨晓燕.“学习材料”是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效的关键[J].江苏教育, 2012年(第10期).
[3] 许敬惜.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新认识[J].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