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美声唱法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声唱法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声唱法教学

第1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美声唱法是对于声乐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的一种高度总结,并且对后续后世的声乐艺术发展和声乐教学科研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对目前美声唱法的基本应用过程、教学应用内容和借鉴与引用技巧等展开充分研究与分析,以期待本文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

民族声乐教学;美声唱法;借鉴与引入

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教学概述

在世界音乐的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是对于声乐演唱理论和演唱技巧的一种高度总结,并且对后续后世的声乐艺术发展和声乐教学科研产生了深入的影响,同时深刻地影响到了声乐发展轨迹。这一种声乐演唱方法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演唱体系发源于意大利,是在文艺复兴的思想潮流引领之下形成,由于歌剧的流行而从中获得了诸多的启发,进而逐渐成长为一整套完善的科学发声体系。随着东西方音乐教学的深入发展,20世纪初期伴随着东学西渐的时代潮流,美声唱法开始传入中国,而后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了声乐演唱方法,还在声乐演唱理念、声乐演唱教学、声乐教学科研理论等等。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以美声唱法要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借鉴、引入和融合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对目前美声唱法的基本应用过程、教学应用内容和借鉴与引用技巧等展开充分研究与分析,尤其是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术、咬字技术、共鸣运用技术等主要形态,以期待本文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对目前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和思考。

二、美声唱法声乐理论

在西方声乐理论发展进程中,美声唱法理论经历了一个系统化的发展过程,其理论基础则是由巴雷在17世纪中期的时候完成,其对于美声唱法的声乐教学原则、教学理论进行了梳理与总结。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开始融入到这一理论中来,美声唱法的教学理论、演唱方法、演唱技术形态和生理学理论等相关基础不断完善。在美声唱法生理学研究过程中,德国医生曼德尔系统地阐述了横膈膜呼吸法,使得这一声乐演唱理论的发声基础得到了有效巩固,并且适当引入了意大利古典美声学派的发声思想、发声科学有效地推动了这一体系的发展。曼得尔医生的这一发生理论在1876年发表的《嗓音卫生学》(DieGesundheitslehrederStimme)一文中有着深刻的阐述。在进入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时期之后,美声唱法的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术技术开始渗透到这一领域中来,如声音频谱分析、快速摄像机以及X光摄影等等,使得美声唱法体系中关于不同声区时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带的振动状态以及声带的机能状态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威廉.莎士比亚(wi11iamShakespeare,1849-1931年,英国)、马凯西(S.Marehesi,1822-1922年,意大利)、丽莉•雷曼(LilliLehmann,1849-1929年,德国女高音歌唱家)等人致力于美声唱法教学的研究与观点阐述也在不断延伸与拓展美声唱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声乐演唱的面部表情、口舌位置、起音与音色变化、共鸣运用、演唱呼吸、演唱状态等等均称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声乐教学的借鉴与引入的重要方向。

三、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气息的运用

在西方美声唱法体系中,呼吸原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民族声乐教学所借鉴的重要声乐技巧之一。在具体的声乐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进行气息处理的时候可以像生活中“闻花香”一样记性气息处理,用横隔膜保持住,利用呼吸肌肉群和吸气肌肉群所产生的对抗作为气息的支点,使得整体的气息处理向着流动、舒缓、持续、匀速的方向发展。在相关作品演唱实践上,《我住长江头》《思乡》演唱时所使用的连音唱法,《兰花花》所使用的“偷气、取气、换气”演唱方法均与美声唱法的气息运用技巧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些民间歌曲、民谣类歌曲、地方音乐作品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牧笛》《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小白菜》等作品的应用也相应借鉴了这一演唱技术。

(二)咬字技术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咬字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而由于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的字音处理有着诸多的特性,这就使得对美声唱法的借鉴与引入呈现出了一定的可行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美声唱法之后,一般强调喉头位置降低,因此字的着力点比较靠后,所以要求软愕提起,后咽壁立起来,建立一个稳固的咽腔。在具体的声音训练上,意大利语中的a、e、I)、o、u成为基本训练单元,而后进行混音处理,同时尽力寻找到五个音距离最近的地方,将其咬字清楚,实现声音的共鸣。近代以来,关于美声唱法中咬字技术的引入有着较久的历史,黄友葵、周小燕等人演唱的《康定情歌》《梅娘曲》《问》《黄水谣》等作品便是最早的尝试;廖昌永演唱的《母爱》则是对于美声唱法的一种发展与延续;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最美不过夕阳红》也是这一方法的发展。

(三)共鸣的运用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中,口腔共鸣是主要的共鸣形态,而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则是将这一技术形态引入了新的发展高度,将共鸣腔体的内在能量调动了起来,使声音能够具有很好的胸腔共鸣、口咽腔共鸣以及头腔共鸣,使得音色更加富有变化。在具体的作品演唱实现上,《沁园春雪》《祖国万岁》作品演唱则将内在的气魄展现出来。与此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在美声唱法的融入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上支点、下支点、上中支点、中下支点、前支点、后支点、大支点、中支点、小支点”的理论观点便是民族声乐演唱与美声唱法的有力融合。

结语

第2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影响

一、前言

随着美声唱法的逐渐融入,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民族声乐的精髓,同时也为了其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需要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进行详细分析,尽可能减少其不利影响,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控制。

二、关于美声唱法的概述

1.美声唱法的产生与特点

在17至18世纪,西欧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古典声乐逐渐形成了传统唱法,在意大利、米兰等多国不断向外传播,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科学艺术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使得美声唱法在新文化新思想中被建立起来。而在流传下来的宗教音乐中,吟唱史诗和颂歌再演变到将歌曲与表演相结合的歌剧艺术,其中复调音乐艺术的不同声部唱出不同的旋律,但随着时展,单声部旋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风格变得更自然和谐,更能满足在戏剧表演中人们情感的需要,声音的美学观念愈发重要。美声唱法也就是以较低的喉头位置发声,将自如平稳的发声结合灵活精准的吟唱手法,旋律线条在表达上优美动人、婉转动听,在歌唱中语气富有较多变化和延伸,但同时节奏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文化上以美学观念为主,在声音上强调声音的流畅统一、明亮饱满。

2.美声唱法的主要技巧

(1)呼吸训练。在美声唱法中要求气息通畅才能有效把握节奏的变化,唱歌表演时的气息变化尤为重要,但同时气息的掌握也成为歌曲演唱中的难点,每个发声器官的充分调动使声音更加饱满灵活,共鸣泛音音色更加动听;明确呼吸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机能应用,发生震动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共鸣腔体的结构和作用,把握呼吸特征和表达方式,呼气吸气也经过长期训练,使自身轻松呼吸,在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不同声区的相互转化和过渡上,胸式呼吸法和锁骨呼吸法都难以使气流通畅到最大程度,喉咙在发声使变卡且感觉不畅,而以胸腹混合而动横膈膜呼吸法则充分带动起气息,将通透明亮的声音发饱满,在吐字咬字时也变得更为圆润流畅。(2)发声练习。有音量、有力度的唱法最能体现歌唱者对歌剧的感情投入程度,明亮饱满的音色能增强听众的代入感,在高声段发生时,由头腔产生共鸣,将腔体充分打开,保持声腔在哼鸣状态中。当发出明亮清透的音色时,舌头离开鼻腔,以吸入气体再叹出的方法,确保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将音乐线条变得更加连贯,节奏把握更有张弛,并将歌曲歌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表达出来,具有较强的声音穿透力。在发声之前进行一定程度的基本训练,从打开喉咙,使得喉腔缓慢张开开始,同时注意喉腔的张开要有所节制,使喉咙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将发声管道清理通畅,以呼气和吸气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气息从丹田发出后,由喉咙通往头顶,声音和气息不断变化,即可在中高低三个不同声区切换自如,且在美声发声时要注意嘴型的把握,使喉腔,鼻腔等在歌唱中进行共鸣,将声音音色变得浑厚且有穿透力。(3)歌唱语言。歌曲的歌词虽以文字的形式,但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因此,歌唱语言在表演中尤为重要。优美的歌唱语言可以使听众深入了解该歌曲所抒发的情感和内在意蕴,情感的表达不宜夸张也不宜平淡,应有所节制,并根据演唱环境,外部的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深入歌唱教学实践的歌唱语言艺术,将共同语在歌唱语言中不断传播。考虑通语对歌唱语言形态传播和流行的影响,将音乐化人生于语言交流不断融合,在语言咬字上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声母训练较为重要,在韵母发音吟诵上分清开口呼,齐齿呼,合口胡,撮口呼等,把握歌唱中的语感艺术和语气语势,分析歌词主题因素,并确定作品基调和形象特征,将潜台词表达到位。

三、关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概述

1.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风格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美与善结合的环境中,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中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自由主义较为看重,将艺术融于现实生活当中,在此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也形成了发声字正腔圆的艺术风格,表达语言清晰,准确,有效抒感,并使观众带入歌曲产生共鸣。元音辅音的区别音准,韵母声母的合理停顿,在不同情感环境下节奏张弛的掌握,对歌词的蕴意韵律的编排,使得歌曲整体圆润流畅。并讲求声情并茂,将“声”投入“情”中,将“情”融入“声”中,不仅是一种感情美学观念,更是实践发声中的要求。抑扬顿挫的声调处理,轻重缓急的分寸掌握,传情达意功能的充分表达,有感而发,以丰富的想象力拓展歌曲情感的应用,将歌曲意蕴用唱腔、吐字、神韵、动作、表演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地域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底蕴,也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声乐歌唱表演方式,我国幅员辽阔,有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区域,其不同民族习俗文化、语言类型、民族审美都带着地域色彩,这些因素影响着声乐表演,并由此发展成为独具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系统。不同地域的口音、声调、语气等有所差别,反映在声乐上即为演唱方式、唱腔表现、音阶调式把握的不同,如蒙古地区以高亢悠长的民间长调著称,江苏地区以旋律优美、细腻婉软的民歌为主等等。而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长调、山歌、号子等,也是由不同文化内涵、不同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由此看来,曲调丰富、旋律多样的各种民族声乐从不同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再通过歌曲表演方式影响该地区人文风格,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声乐。

3.民族声乐融合并存的特征

首先,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演唱方式上有着不断融合的表现。传统的中式唱法以良好的呼吸和丰富的共鸣效果为主,正确的姿势和自然放松的状态,使得呼吸、气息较为顺畅。且胸腔,口腔等腔位的共鸣时的声音变得厚实有力,明亮饱满,咬字吐字较为清晰准确的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的中式唱法大多借助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而西方美声唱法较为注重洪亮的高音,在演唱气息方面与中式有一定差异。尤其在声区的划分方面不同,美声唱法将真假音混合训练,使声音听起来流畅统一,节奏明快,声音转换较为细腻,而当前美声唱法将传统与西方相结合,在不断融合中的演唱方式中推陈出新。除此之外,不同民族的不同唱法也趋于逐渐融合。原始的民歌唱法经过定量训练已逐渐转变到科学化、专业化的规律发声系统,但同时还保留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唱法唱腔。将这种原生态的唱法融合至当今的民族声乐中,也是如今民族声乐融合并存的一个主要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普遍存在于当下民族声乐表演舞台上。

4.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音韵中不断完善,唱腔不断优美,意境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发展,变化也更具细腻多样的特点。在唱腔上深入体会歌曲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正确的演唱技法使得艺术气息和呼吸准确顺畅,发音吐字使观众能清晰准确地听懂,在意境上给听众带来美好的视听感受,将听众身临其境带入现场。并不在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曲调旋律当中进行融合创新,使歌曲更具语言的音韵美,从而表达出歌曲所反映出的人物感情,引发听众的共鸣。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上,融合西方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及表达技法,在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发声训练技巧,从而进行有效的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群众性艺术形式,并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当下年轻人所喜爱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将民族声乐更加贴近生活日常,深入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四、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与教学的常见问题

1.对于演唱技术的过于注重

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讲述和亲自示范为主,学生通过领悟演唱情感,了解演唱技法,规范自身演唱行为进行有效学习,但在其中过于强调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术,却忽略了内在情感的充分表达,在民族声乐中应以情为核心,演唱者对民族声乐的感情变化应该有一定把握,且如何将细腻的感情表现出来也成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过度注重演唱技术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规范的声音训练下却难以灵活、自由的把握适合自己的演唱方式,不同风格的曲调却在表现方式上趋于相同。而难以从语言上表达不同情感,释放自身思想,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上能力较弱,只注重歌曲技法和姿势唱腔等,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歌曲思想情感的把握,对歌词内涵的理解能力来弥补这一弱点。

2.缺乏对国外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国外作品声乐演唱上,我国学生缺乏对此的深入理解。在观看国外声乐表演时,将国外的发声技巧和声音训练一味模仿,但缺乏自己创新性思维的理解,导致对国外作品的感情无法融入,难以抒发出歌曲本身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而在民族唱法中西方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表演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如果没有重视传统与西方民族声乐上的差异,没有将这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并融会贯通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对国外作品理解不足,以自我思维限制理解力,只有借鉴优秀的西方声乐以及结合传统民族声乐,深入实际的了解两种方式的异同之处,对国外作品进行前期预习和课上仔细学习、课下多接触多了解相同类型的国外作品,才能更好的深入理解国外作品的优美之处。

3.存在语言把握方面的困难

在语言把握上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还是西方借鉴出的声乐表演形式,都需要对语言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概括。优美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吟唱能有效加强歌曲的节奏感,也使得听众歌曲情感的理解上产生共鸣,在语言音色和韵味的把握中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不同民族的多元化声乐语言的融合当中,对语言的理解把握则更为重要。不同语言的不同翻译却具有着共同的情感特征,这种民族性、多元化的语言在歌曲中显得更为丰富多样。一方面使得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更加受听众喜爱,但另一方面语言把握困难时,则会加大歌曲的演唱难度,使得观众无法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和情感特征。所以在演唱前应充分理解语言,使自身咬字吐字清晰、准确,也使听众易于理解,方便试听。

五、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之间的差异

1.民族声乐艺术和美声唱法在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是在民间产生的,在民间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一些体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传统的民族声乐。但是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肯定会受到特定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发生一定变化,这个时候民族声乐也会随之改变,有了新内涵和内容。从地域角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在这个广袤的大地上又生活着很多不同类型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声乐,在每个不同的地域,都会形成拥有自己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声乐艺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拥有众多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也十分丰富。而美声唱法则是在意大利的歌剧中产生的,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它的体系结构更加特殊,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希腊文化和基督教音乐的影响,在整体上显示出了很多特点。其中形式上的多元化就是主要特点之一,由于是在歌舞剧中起源的,所以咏唱是其主要形式,并且还会加入一些朗诵的缓解,但是因为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其情感往往不会全部表达。即便如此,两者存在的不同已经可以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民族声乐进行弥补。

2.民族声乐艺术和美声唱法关于发声原理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都同样注重对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和原理上存在着差异。其中,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都需要做好基本工作,而熟练运用气息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联系内容,在美声唱法看来,人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将呼吸作为根本的驱动力量,为此将呼吸的连续作用作为演唱者唱歌的关键。而长时间的呼吸作用就会需要演唱者保持呼吸的深度,同时在真假音转换的时候也需要保持统一。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的民族声乐认为气息是声音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呼吸法的教授,将腹部式的气息调节作为教授的主要内容,即便两者在声音的驱动力认知上存在不同,但是也并不妨碍两者的融合与贯通。

3.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在发声方式上的不同

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在发声方式上也存在不同,美声唱法主要采用真假音混合唱法的方式,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真假音的转换过于注重,并且会将混合声区的唱法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同时为了能够保证声音可以覆盖到整个声区,也为了提高声音的连贯性和连续性,相关人员需要利用真假音混合的方式实现对声区的覆盖,这样就保证听众不会听到明显的声音转换点,最终呈现出声音真假难分的特点。然而,不同于美声唱法的呼吸转换,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由于将气息作为发音的驱动力,在真假音混合效果的呈现上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将美声唱法引入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学习和借鉴,例如在对美声唱法的呼吸转换进行学习的时候还需要保持自身的语言特点,实现对自身缺点的弥补和整体的发展。

4.美声唱法的共鸣与民族声乐艺术

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声音共鸣上也存在很大不同,主要是由于美声唱法中的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唱法存在很大的特殊性。该种唱法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声音的优美程度,真假混合所产生的共鸣可以尽可能美化声色,并且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要更多地应用到咽部和鼻咽腔,尤其是在唱到高位置的时候,能够使得口腔、头腔和胸腔三者实现共鸣,而共鸣就可以进一步使得声音的转换更加灵活、自然和统一。口腔共鸣应用技术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主要唱法,这种唱法可以使得演唱者的音色更加明亮,同时也可以使得其声音更加集中,相较于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在演唱的时候头腔要更加靠前一些,这和我国传统的美声观念一样,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也可以经常见到这种方式。

六、在美声唱法作用下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教学

1.改善气息控制和运用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时候,气息的控制和运用往往是比较基础的训练工作,但是即便作为一种基础,它也对学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它是学生发声的基础,也会直接对学生的声色等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根据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我们可以对学生气息的平缓和连续进行强调,注重锻炼学生的深呼吸能力,因为这样直接在演唱的过程中得到显现。在学生进行演唱的时候,这种连音方式可以不断提升声音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使得换气行为在演唱时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这种方法是需要根据实际演唱歌曲进行确定的,因为对于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歌曲,相关人员还是要采用换气的方式进行演唱。

2.在咬字发音上进行转变

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是美声唱法的一个重要的特色,美声唱法是在意大利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其在咬字和发音上都十分清晰,但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由于汉语的特性,没有办法在演唱过程中实现清晰咬字和发音。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相关人员需要利用意大利的元音对学生进行咬字等训练,学生首先需要保证母音准确性,然后不断提升声音连贯程度,在对发音方法有一个清楚地了解之后,才可以使用汉语进行训练。

3.应用混合共鸣技术

将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术应用到传统的民族声乐中的时候,相关人员需要注重对共鸣腔体的运用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使得人们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实现口腔、头腔和胸腔三者之间的共鸣,这样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就可以实现对整个区域的覆盖,不断提升感染力和力量。在我国很多民族歌曲的演唱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传统唱法,但是对于一些民族特征不明显的歌曲,使用该种歌唱方式能够更加提升演唱的效果。

4.克服声乐教学中的高音区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在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的同时,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也应当直面现状,积极引入新的方法、观念等,这样才可以得到新发展,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目前,在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中,相关人员直面问题,在对民族声乐的精华进行保存的基础上,不断利用美声唱法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其中美声唱法中的一些共鸣、发声等技巧可以帮助我国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得到笑肌、脖子等位置力量的锻炼,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高音区声音尖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充分融合,不仅为其注入了新特色,还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5.能够不断突出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特色

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断融合,音乐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其中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独立且特殊的音乐体系,已经被广泛传入我国,同时我国的相关人员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增多,不断推动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声唱法的融合并没有使得民族声乐的特色消失,相反,民族声乐在美声唱法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的特色和内容,同时对于精髓也在不断发扬,各民族的声乐文化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有利于民族个性的集中展现,并且对于民族声乐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将会不断进步。

6.发展、融合、多元的民族声乐艺术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深入到了音乐领域,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也应当顺应发展趋势,不断引入新方法和新技巧,不断丰富自身的特色和内涵,为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支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国民族声乐受到国外的影响越来越深,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件好事,这样能够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模式,可以使得民族声乐进一步吸收各种风格和元素,从而进行内化,促进自身实力的提升。而多元性又给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层次,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学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的民族声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多元化进程。

7.对民族声乐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影响

第3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中学音乐;美声唱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8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08

一、美声唱法起源和在中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源于欧洲的宗教活动,开始使用这种唱法的是“阉人歌手”。美声唱法又可以称为“柔声唱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美妙的歌声”的意思。之所以由“阉人”演唱,是因为在17世纪之前,欧洲的剧院和教堂女性在其内唱歌是被禁止的,可歌曲中又需要女高音来演唱轻柔、纯净的部分,所以就找“阉人歌手”来代替女生声部演唱,他们的歌声与女高生相比虽然有一点差别,但是也同样能够达到与女高音相同的圆润和柔美,而且流畅的音色比女高音更深厚有力。他们的唱法,就成为了美声唱法的最早代表,唱诗班里和剧院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担当着歌剧中女性角色,展示出了真假桑、胸腔呼吸等演唱技巧,受到了听众们的喜爱。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精神下“阉人歌手”的做法被废弃,逐渐允许女性歌手登台演出。有的“阉人歌手”将演唱技巧和方法交给女歌手,舞台上男女歌手一起表演出自然明亮、丰富细腻的声音,这标志着“美声唱法”的成熟。同时,美声唱法也不只是出现在歌剧院和教堂,许多歌手将其传到民间,让普通民众学习欣赏这种美妙的声音,美声唱法也迅速的风靡于欧洲,许多艺术家甚至将其传向世界。尤其是在俄罗斯,当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欢并对其进行了民族特色加工,使其更符合俄罗斯的特色和情感。

美声唱法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古书的文献记载中就记载过著名的歌唱家,中国的普通百姓也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接触过声乐艺术,比如元明清时期的元杂剧、京剧等这些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在当时这些声乐形式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难以有与西方音乐交流的机会。直到时期,人民思想逐渐解放,美声唱法才陆续传入中国。但是当时也只是一部分思想开放、有过眼界的人才能接受这种艺术,部分留过洋的、喜欢西方音乐的人才会乐于学习这种艺术。我国最早的美声唱法开创者有苏石林、喻宜萱、劳敬贤、黄友葵等,他们虚心向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声乐大师,不懈探索美声唱法的技巧和奥妙,并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所学的一切,使得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增添辉煌业绩。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和对声乐的探索和追求,才使得美声唱法的表演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大舞台。现在,很多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和民族唱法也都引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可见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各类大中专院校都有开设声乐课,也设有美声唱法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声乐人才。而今,美声唱法的声乐课也开设到了中学课程中,让青少年能够在课堂上接触西方音乐艺术并学习,因此中学生了解美声唱法的重要性和掌握其演唱方法、学习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美声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中学时期处于刚刚接触美声艺术的阶段,所以正确的、合适的美声教学方法尤其重要,是顺利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美声唱法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保障。因为美声唱法的特殊性,它十分注重音色、音质的展现,是一种以特殊发声机能为基础的音乐艺术行为,所以掌握基础性的学习、演唱方法是声乐学习的关键一环。给学生讲授声乐学习的发声原理,找准每个学生自我发声的特点和音色,让学生灵活掌握头腔、胸腔、口咽腔的发声作用,能够在教学和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声乐中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都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奥妙,因个人特质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学好、学精一门艺术。

三、提升美声唱法教学方法梳理

(一)注重基础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教学,这是保证美声唱法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在大学教育的美声唱法中,很多学生对美声唱法产生误区,尤其是在唱歌过程中,在气息的调整过程中鼻子吸气的技巧上没有完全学会导致将气体全部吸到胸腔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因此,无论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中学时期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美声唱法传授。

1.呼吸的训练。美声学习中要重视呼吸的训练,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歌唱的生命。正确的呼吸能够带来准确的声音和纯正的音质,歌唱中呼吸正确也会让听众享受到优美的声音。正如意大利声乐界流传的这句“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发声技巧也跟呼吸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对中学生的美声唱法训练应该及早进行,采用正确的呼气方式。在吸气时,要利用口鼻同时呼气,同时腰腹扩张,应气息要沉,气沉丹田,横膈膜下沉来达到呼吸的效果;在吐气时,要保证牙关自然打开,双唇略收。总之,中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吸气、呼气基础技巧的教学。

2.起音的训练。中学生是美声唱法的初学者,在初步学习中美声教师应该在起音方面加强讲授,而且应该注意“软起音”的练习。“软起音”不容易损坏声带,但是在练习中为了需要避免声音一味追求柔美导致的声带无力和闭合不好的偏差,所以练习 “软起音”时就要养成“整身”“整体”的歌唱习惯,这样能够使起音扎实而又干净,同时要注意喉咙从前部、后部打开,这样打开能够使声音尽量发的圆润和丰满。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软起音”时,在慢慢学习“硬起音”。

(二)重视情感教学法

音乐在学科教学中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在美声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去讲授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欣赏美、欣赏艺术的教学目的。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美声课程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课堂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声乐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因而影响了美声唱法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每一首歌曲的教学可以讲解一下歌曲的原创背景、歌词大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原创魅力。同时,教师还要以音乐情感为基础,充分运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声情并茂的进行讲解、演示,从多层次、多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美声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美声的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

提升美声唱法教学的效率还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包括声乐课的教学。从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因此,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片、音频、视频,将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比如鼻子呼吸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去观看、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方式把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呼吸状态与技巧逼真的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和人体器官的发声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处于人生学习好奇心最强的时期,教师在美声唱法教学中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把美声的宽广音域、优美音色在学生心中留下艺术美的印象,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把美声课在中学中推广开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兆宇.浅谈美声唱法教学方法[J].音乐时空,2014(7).

第4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声教学;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京剧

在美声教学当中合理运用民族唱法,可以提高对民族唱法的重视力度,增强学生学习民族唱法的兴趣,改变学生忽视民族唱法的观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同的演唱方法。因此,在高校美声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合理运用民族唱法,能够显著地提升学生演唱的水平。高校开展美声教学实践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唱技巧。与人们平时语言交流的习惯相比,声乐发声更富有节奏感,能够带给受众丰富的听觉体验。因此,在美声教学实践当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技巧水平,要能够纠正错误的发音,注意发声的科学性。特别是对于部分才开始学习美声的学生而言,在声音控制方面往往存在问题,因此要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训练,才能促进学生进步。然后,从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不重视民族唱法,认为在美声教学当中采用民族唱法的目的在于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文化,主要是为了满足文化传播的需求,但是这种行为会影响学生掌握演唱的技巧。这种观点其实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是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作为仍然处于发展中的国家,我国在很多方面确实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就音乐艺术而言,我国的成就并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因此在声乐教学当中,不应过于崇洋,应当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民族唱法,承认其艺术价值。如果能够在美声教学实践当中,将西方歌唱技巧和传统的民族唱法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地域声乐演唱在气息处理方面所运用的技巧,进而不断提高学生声乐演唱的水平。

一、京剧“呼吸”在美声教学中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实践当中,“呼吸”是最为突出的问题。呼吸是声乐演唱的根本动力,呼吸不正确,演唱也无法获得好的效果。美声教学当中有关于呼吸运用的理论,但在实践当中,由于教师自身的理解存在差异,教学要求及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许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呼吸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演唱者呼吸不正确,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首先,让学生通过鼻子慢吸,体会气息不断流动的感觉,喉咙部分要保持放松;其次,在慢吸的过程当中,逐渐找到呼吸的最高位置,在慢吸当中还要认真体会气息降至最低点以及腰部不断膨胀的感觉,在最高点与最低点的位置进行演唱。这种练习必须经过长期的仔细揣摩,最后才能成功。气息要下降到何处?演唱时又该如何用力?这是呼吸方面经常涉及的问题,也是初学演唱者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此时可尝试运用京剧的呼吸技巧来解决问题。京剧注重运用丹田气,通过腰部运转气息,气息始终保持一条线,从腹部慢慢上升至口腔,在前面发声。这种方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要求基本一致。无论是京剧,还是西方美声唱法,在气息训练方面,都要求达到“沉深”的境界。很多学习者通过运用鼻子慢吸,借鉴京剧气息运用的技巧,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运用呼吸技巧,然后再通过反复的练习,学生的气息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进而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然后再从理论层面进行讲解,指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学生逐渐会发现自己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为什么不建议直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技巧呢?因为很多学生在演唱时习惯运用胸部,忽略了腹部的作用,呼气时太浅,导致声音轻浮乏力、演唱时位置太低、真声所占比例过重等问题。在教学实践当中,虽然不同教师的讲解、采用的方法以及每一个步骤都有所差异,但最终所选择的演唱方法仍然是正确的。

二、京剧中“舌体”在美声教学中的运用

在欣赏音乐或者在声乐教学当中不难发现,有些演唱者音量不足,有些唱高音太费力,有些虽然长时间学习声乐但演唱高音时始终存在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很可能是因为“舌头”部分过于紧张。很多自身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因为演唱时舌根位置太高,或者舌根部分朝下压,不仅导致喉咙过于僵硬、发声不自然、音色发涩等问题,吐字也很不清晰。许多学生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甚至完全听不懂别人演唱的内容,在演唱意大利音乐作品时,也完全听不懂。意大利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必须清晰有力,咬字要正确,这也是解决声音靠后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京剧唱腔十分注重“字正腔圆”,在教学时运用京剧的咬字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舌头的用法,确保吐字更加规范,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方法。京剧发声技巧中,七个韵母在发音时都需要借助舌头才能完成,其口形具体包括开口、齐齿、合口和撮口四类,也即“四呼”。在声乐实践当中,练习时只需要掌握以下五个韵母的舌位即可。a:口形要张开,舌头自然地放在下颚牙床中,唇形保持微笑的状态,通过软胯来抬气;o:口微微张开,唇部收拢,舌头位置与a相同;e:以o音为基础,唇形稍扁,唇角稍稍朝上提,舌体保持自然的状态;i:舌尖前伸,舌头翘起,唇形稍扁,轻轻上提;u:舌头自然舒缓,平放于口中,唇部收紧,软腭微微朝上提。以上述五个韵母的舌位为基础,然后再运用“喊嗓”的方法,发出意大利语当中的几个主要元音。京剧五个韵母的发声方法和意大利语元音大致相同,舌头摆放的要求也完全相同。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声乐演唱,都以元音为主,因此舌头应保持放松,然后调整舌位,确保所发出的元音始终圆满。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可以认识到舌头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练习发声及演唱歌曲时,舌头要注意放松,位置要正确。不管是演唱哪种类型的作品,吐字上也要尽量清晰,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可以通过京剧韵母的舌位来练习咬字,引导学生保持自然的口型,下巴尽量放松,声音自然会靠前。这样音量会显著扩大,声音也会显得更加清晰有力,音色会更加动听。由此可见,舌体放松与舌位的摆放,在美声唱法当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练习时运用京剧唱腔的技巧,可以显著增强训练的效果。

三、京剧“喊嗓”在美声高音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教学当中,男高音与女高音是演唱的难点。为处理好高音需要发声器官、气息等不同因素的相互配合。在声乐教学实践当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觉得高音演唱困难,是因为没有掌握真假声使用的方法。如果真声占比过重,喉咙就会显得太紧,演唱的腔体就无法全部打开,演唱高音就会觉得格外困难。在声乐教学当中,可以尝试运用京剧“喊嗓”的方式,来解决高音演唱困难的问题。在京剧艺术中,“喊嗓”是十分常见的练声方式。它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在练声上有着特殊的效果。在一般人看来,京剧练嗓十分简单,其实“喊嗓”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练习的内容也极其丰富,包括发声、表演等。在训练声音时更注重“喊”,也即演唱者演唱时的技巧,同时通过头部、胸部等腔体的共鸣,将喉咙全部放开,再从弱到强、从低到高进行喊唱练习。要想解决高音演唱的问题,首先需要掌握真假声运用的技巧。在具体实践当中,可以运用京剧中“i”和“u”的发声技巧练习喊嗓。可以先从低音起,然后不断升高,让学生掌握不同腔体共鸣的方法,然后再练习喊嗓。在高音区中通过小生演唱时采用的“小嗓”进行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声音的集中点,也就是美声唱法所要求的“面罩共鸣”。可以通过这种练习,掌握假声运用的方法,使头腔与胸腔获得共鸣的效果。在美声教学当中,可以尝试通过“哼鸣”的方式,找到声音的集中点。在运用“小嗓”进行练习时,由于音域处于较高的位置,所以要注意学生喉咙的状态,不能太过僵硬,也不能太过紧张,最好不要出现鼻音。在声乐教学当中,部分男高音在进行此项练习时,会将鼻音当作面罩共鸣,因为两者极其相似,最合理的位置应当高于鼻音。如果正好处于鼻音位置,或者比鼻音低,就不能算是面罩共鸣。在京剧当中,十分注重头腔与胸腔之间的配合,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混声”,这一点与美声唱法恰好一致。对畏惧高音而失去演唱信心的学生来说,“喊嗓”能够再次激发他们心中学习声乐的热情。对于男高音而言,运用京剧“喊嗓”的技巧进行练习,也能取得显著的效果。在京剧演唱中,“老生”与“花脸”的演唱也需要运用“混声”。演唱高音时声音需要靠后,这种唱法与美声唱法当中的男高音大致相同。在声乐实践当中也可以通过京剧“小嗓”的方法进行练习,刚开始时可以尝试练习小声调,但小声并不是声虚,每一个字音仍然必须有气息作为支撑。在进行练习时,需要从小声当中认真体会假声的用法,假声逐渐稳定之后,再开始训练大声。正常的发声练都是从低到高,循序渐进。但在系统的练习当中,从高到低也是一种解决高音的方法。男高音在练习时通常感觉吃力,但是在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之下,不仅可以帮助演唱者迅速增强发声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增强高音演唱的信心,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1]阮小阅.从“跨界”现象看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融合[J].当代音乐,2018,(06).

[2]黄春媛.传统文化在高校多元化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性研究——以跨界演唱教学改革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7,(06).

第5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声唱法 当代新民族唱法 演唱规律

中国当代民族唱法主要通过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呼吸、发声等原则,结合中国民族元素发展而成,以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代表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也可称新民族唱法,目前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与实践中占主流地位。虽然其本身还存在一些不足,但通过对西洋美声唱法的借鉴,使演唱者大大拓宽了音域,增强了戏剧表现力,声音更加有力而更富穿透力。最重要的是,新民族唱法越来越与国际接轨,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洋美声唱法历经了几百年的检验,如今仍在世界许多国家被学习传唱,足以证明其所具有的科学性,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中国的新民族唱法,通过借鉴美声唱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首先我们对目前依旧被传承的美声唱法和如今在我国占据主流地位的民族声乐学派各自的演唱规律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理清这点,才能在教学中取舍利弊,才有可能为进一步实现民族唱法的新发展贡献力量。

一、呼吸

呼吸也即歌唱的气息。无论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正确的呼吸都是第一位的。美声唱法认为“胸腹联合式”的呼吸方法是最佳的选择,由横膈膜控制气息,将气息饱满、自然地吸进去,然后再像吸气那样自然地把气息送出来。美声唱法极重视气息的作用,认为歌唱用的是有控制的气,能强可弱,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气息是发声的动力,甚至可以说,呼吸运用得正确与否是决定声音好坏的关键。“胸腹联合式”呼吸要求胸腔松开,两肩下垂,横膈膜上下微微活动,吸气要深,而现代的新民族唱法主要借鉴美声唱法的“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借鉴使歌唱者吸气量足,气息更易于控制,可以使声音更加均匀流畅,并大大拓宽了歌唱音域。因此,在呼吸上,两者的实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求深而富于流动性的呼吸支持。

二、共鸣

美声唱法的美学标准要求使用全共鸣,要求胸腔、头腔、口腔、鼻咽腔、额腔和骨骼都参与共鸣,使得音色圆润,声音具有强弱明暗变化的能力,并富穿透力。在运用全共鸣的前提下,歌者可根据声部与演唱中的音高变化,调节上下共鸣腔的使用比重。新式民族唱法对美声唱法在呼吸上的借鉴对其共鸣和运用的效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民族唱法在借鉴美声唱法中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适当运用,扩大了歌唱者的音量,增强了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

三、发声

歌唱的各要素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呼吸方法、共鸣运用是发声的主要元素和前提,发声又是它们的体现和结果,在这点上,美声唱法和新民族唱法既各有特点,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其一,美声唱法在发声上绝对要求真假声混合,包括嗓子和共鸣状态的混合。新民族唱法在这方面对其做了有效借鉴,在发声上也需要真假声混合,但要根据具体曲目的风格,调整真假声的比例和用声方法,以唱出不同的风格。新民族唱法真假声的兼用弥补了单纯用真声或假声的缺陷,综合了两者的优点和长处,大大加强了歌唱能力,丰富了表现手法,拓宽了歌唱音域。其二,两种唱法都要求发声要安放在高位置,以追求声音的年轻与明亮。反对发声时挤、压等影响自然音色的不良习惯。其三,美声唱法要求声区统一,声音位置稳定,音色、声音连贯。民族唱法同样如此。其四,美声唱法的演唱要求放松喉头,用打哈欠或微笑状态打开喉咙歌唱,以获得整体的共鸣和“圆”“通”的音色。新民族唱法也要求喉头放松,但喉咙打开略小,以获得头腔共鸣为主,便于展示突出民族风格的咬字行腔。

四、吐字

歌唱的吐字也就是语言,这一点是美声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在歌唱诸元素中最根本不同的环节,也是决定两者运用好坏的最重要一点。美声唱法更强调“以腔行字”,要求元音极其连贯,并延长元音,辅音在统一的腔体环境里,而民族唱法咬字元素首当其冲,要求字头突出、更加清晰,也就是汉语拼音中的声母,这对中国民族唱法的作品风格呈现至关重要。

五、审美取向

在西洋美声唱法与中国新民族唱法演唱规律的诸多元素中,审美取向是决定演唱动机和演唱效果的根本。不同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呼吸、发声、共鸣、吐字等因素的实施,也直接影响了歌唱的最终结果。美声唱法的审美特征以强调声音的美感为主,重视技巧的突破,气息控制持久、音质饱满圆润、音色富于变化,如将美声唱法比喻成色彩丰富,具有立体质感的油画,中国新民族唱法便是轻灵、飘逸的中国水彩画,具有甜美、明亮、委婉、水润的嗓音色彩,也即甜、脆、水、亮的歌唱审美习惯,更给人以亲切感。此外,民族唱法要配以优美、灵动、丰富的肢体语言,即所谓“手、眼、身、法、步”来体现浓郁的民族特性,而美声唱法则更重视内在的艺术修养,以内在的情感张力融合规范、完美的声音打动听众。

第6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通常以明暗素描、结构素描以及多种手法的运用来展开教学。尽管各地域、各院校的风格和特点不同,但是教学目的和要求都是一致的,因而素描基础决定学生未来在艺术道路上的发展。但是要想素描课取得实效,教师就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一、提高学生对素描的深入认识

树立科学的素描思维方式,是提高整体作画意识的基础,要提倡全面、发展地观察一切问题,主观片面必会一叶障目,只注意描绘对象细节。而静止地看问题就会无预见和远见,就会不注意事物的彼此联系,这对观察物像是极为不利的,当你的整体意识差,把握不好时,就应该从思维方式上找原因。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描绘对象充满高度的热情,不管是临摹作品,还是写生,都是学生与画家、大师、静物、景物、模特等对话的一个过程,不管是出于什么情绪,教师都要提醒学生――用心作画,将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

其次,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学生从不同角度诠释素描的神奇魅力,因为高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不断在丰富,他们的思维活动能够逐步地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而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

举一个案例,有一天我问学生:“素描在玩什么?”

学生停下来,我不断引导:“明暗交界线的作用是什么?”“体块,结构是什么?”

学生都有各自的回答,最后我提醒学生说:“素描就是在玩魔术。”

学生不解,我说:“你们眼前的纸是不是平面的?”学生说:“是。”

我说:“再看看你们的白纸,是不是都变成了立体的几何体了?”

学生恍然大悟,于是解决了学生对素描的变相认识――素描就是画结构、塑造体积。体积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素描就是在平面上呈现立体物像,将平面变为立体;将二维空间变成三维空间的过程,大家说:“谁的魔术玩得超级高明呢?肯定是大师和素描画得好的同学……”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有人说,要画好素描起初要学会“看”,我们常要求学生的眼睛要转得快一点,人静眼动,长一双“贼娃子”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画上面,看下面,画左边,看右边,其实远远不止看一个地方,时时要整体观察,才能准确把握比例、透视、明暗色调的微妙区别。

例如,学生在画素描时“大的基本形体特征”总是把握不住。画素描头像时把方形头画成长形头,把瘦形脸画成胖形脸,把女人形画成男人形,把青年形画成老年形……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两眼的视线不统一,观察头像不整体,其距离画得过宽必然会拉宽脸部基本形,过窄脸部的基本形就会变瘦。

2.五官画得过小,脸部就会挤成一团,五官过大,脸就会变得臃肿,从而使得它容不下五官,因此,头像也就变成畸形。

3.画左眼睛不看右眼睛,画出来的两眼必然不会在同一视线上……解决的办法有:

(1)调整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看形不看线,显然有的人通常是看线不看形或只是看形的局部而不看形的大特征。

(2)看形要花时间去比较线,找出大小、长短不一的比例关系。

(3)固定焦点透视的变化,观察形体时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位置。比如,画头像时自己位置的左右移动,就可能导致画面中鼻子、嘴、眼睛的方向与头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作画时没有注意到整体关系与透视变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绘画进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基本形不准时,我们就应该马上停下来,从画面整体性把握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反复分析基本形大动态的变化。

三、规范学生的作画习惯

在起形阶段要考虑角度、透视、构图等;铺大色调之前应该明确画面中最黑的地方和最黑的物体,最亮的物体和颜色最白的物体,有些地方不按照实际光线和色调而需要自己灵活处理;深入刻画时严格按照起初思路进行,一般需要学生先画颜色最黑的物体,从所有物体的暗面和投影开始画起,慢慢过渡到灰面和亮面;大色调,大关系,细节画完之后就要调整画面,总揽全局,根据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前后空间关系做主次的调整和虚实的调整。

思路决定出路。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的作画步骤,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才能做到有条不紊;时时提醒他们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多数学生喜欢左顾右盼,老师不在画室时,边画边和周围学生说笑,边画边玩手机,这是最糟糕的作画习惯。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当代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人格因素等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从而使教学更加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摘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歌唱流派,美声唱法拥有完整的科学发声体系,而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发展中则强调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声音、形式的合理选择,增强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可见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本次研究将着重对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于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并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作出了思考,为我国声乐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声乐艺术;异同;影响

作为声乐艺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声唱法最初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美声唱法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声乐艺术,对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声乐艺术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发展,美声唱法的传入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声乐艺术的认识,而且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艺术界对民族音乐的反思,因此,对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影响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与社会价值。

1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

美声唱法最早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过公派国外留学生及国外声乐教师引进传入我国。在美声唱法传入初期,国人对该艺术相对陌生,在声乐教师及各类文化交流教育工作的支持下,美声唱法艺术模式在我国初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著名美声歌唱家到我国进行了示范性教学,主要对美声发声方法、发声练习方法以及发声技巧等进行讲解,与此同时还提出了强调关闭唱法,引发了国人学习美声的热潮,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国外著名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到我国进行讲学,传授了美声的歌唱技能、技巧,涉及到声乐教学的各个方面,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声乐训练的整体水平。90年代后,世界著名歌唱家阿米玲到我国讲学授课,除了对歌曲演唱技巧的讲述外,还对部分作品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阐释与指导。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社会所能接受的美声强调的是声情并茂,要求在确保美声声音优美的同时,能够传达情感,这也是美声唱法在我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

2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的异同

2.1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

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共性首先表现为呼吸位置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及美声唱法都强调呼吸的顺畅性,其不仅是发声的原动力,更是歌唱的重要基础,在歌唱中要确保声音连贯、流畅,做到吐字清晰,并能够实现对音量强弱的有效控制,呈现出完美的演绎效果。其次,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在高位置声音安放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我国民族声乐主要借鉴的是京剧唱腔,美声唱法则更多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这一技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声音的内在感染力。另外,我国民族声乐强调歌唱声音要上下贯通、流畅自如,而不是挤塞喉咙;美声唱法也明确强调歌唱要打开喉咙,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2.2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差异

首先,表现为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头腔、喉咽腔、口腔、鼻腔等所有共鸣腔体的整体共鸣,尽可能确保同时并用,体现各腔体的共鸣优势,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发音技巧方面,多采用的是上下垂直柱状共鸣通道发声。而中国声乐艺术的共鸣则相对单一、清淡,主要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燕子、润腔的不同造成的。另外表现为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美声唱法关注声音的美感,强调技巧性突破,在确保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音质的清纯、饱满,实现对气息的持久控制,呈现出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美德,呈现出清灵、委婉、飘逸的嗓音特色。

3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与进步往往依托于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借鉴。近年来,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及中外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中不断渗透,对我国声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中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主要为戏曲,其在具体的演唱中多采用本音,且音域较窄,注重自行腔圆、悠扬绵长,以描述故事与情感为主,具有浓厚的东方特色,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相对困难。而作为中西方声乐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入也将西方文化融入到我国声乐艺术中,对我国声乐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的戏曲艺术中不乏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以戏曲的结合成为现代民族声乐的艺术框架,民族声乐艺术不断完善,歌唱形式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使我国的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引入是我国对西方声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并对中西方声乐文化做出了对比分析。老一辈声乐艺术家针对美声唱法传入的现象,提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声乐艺术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我国声乐艺术家将美声唱法特点融入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出现了大批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美声唱法技巧与中国声乐艺术实现了更进一步融合,使我国的艺术歌曲内容得到了丰富与发展,逐渐与世界接轨,著名的有《草原之歌》、《我站在铁索桥上》等。

4结束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更加凸显。尽管美声唱法与中国声乐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然而在文化艺术交流、碰撞过程中,两者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基于当前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必须注重对美声唱法的合理引入,在借鉴的同时扬长避短,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求,促进我国声乐艺术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雄心.美声唱法在我国传统民歌声乐唱法中带来的影响[J].北方文学旬刊,2016,14(08):186-186.

第8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声唱法 声乐文化 发展 影响

美声唱法是宗教音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歌唱形式,在欧美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该唱法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和连贯性,可以充分展现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将歌曲与歌唱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感受,对声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20世纪初期美声唱法流入中国,为中国声乐文化的丰富提供了新的元素,开始扎根于中国声乐文化中。该唱法对中国声乐文化体系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一、美声唱法概述

美声唱法是西方歌唱的表现形式,主要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演唱风格。该唱法具有非常强的穿透力,直触人心,可以充分表达歌曲中的情感,这与西方人奔放的性格相似,是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孕育的歌唱精华。美声唱法在声音、技巧、美学等方面与其它唱法存在显著的差别,具有典型的西方民族文化特征。

在声音方面,美声唱法声音洪亮,感情充沛,具有非常高的戏剧性,对艺术情感的表达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技巧方面,美声唱法对共鸣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指出歌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个器官达到声音的共鸣,形成真假声的混合,达到各个声区声音的融合,从而形成圆润的音色。与此同时,美声唱法还对吐字进行强调,要求在歌唱的过程中把握好各个元音,保证元音歌唱连贯、清晰、流畅,从而提升歌曲的艺术表达效果。在美学方面,美声唱法要求要培养声音的美学观,注重歌唱过程中的音区、音色、承接等,从气息的控制、音区的转换、语言的承接等方面流畅、自然地进行歌曲演唱,更增添了美声唱法的魅力。

二、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文化的影响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声唱法已经开始在中国声乐文化中开花结果。该唱法不仅实现了我国专业艺术教育途径的拓展,还推进了我国民族声乐学派的发展,提升了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水平,对我国声乐文化建设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影响

美声唱法贯穿于我国专业声乐教育体系,是我国专业声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专业声乐教育密切相连。2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以美声唱法为基础的声乐教学内容,这为我国专业声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萧友梅、杨仲子等音乐先驱对中国声乐文化进行反思,在中国声乐文化发展与西方声乐文化发展对比过程中建立了北京国立艺术专业学校,将美声唱法作为专业声乐教育的重要内容,拉开了我国专业声乐教育的序幕。随后,周小燕、应尚能等在该基础上对美声唱法专业教育内容进行完善,从根本上细化了我国专业声乐教育体系,为专业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到目前为止,我国专业声乐教育机构数目已经非常庞大,各个教育机构中均设置了美声唱法专业,对美声唱法进行讲解和教育,美声唱法已经全面融入到我国专业声乐教育体系中,成为我国专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对我国声乐学派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主要以戏曲为主,演唱多以本音为主,音域较窄。该艺术演唱过程中注重以字行腔,字音婉转,悠扬绵长,从而对曲中的故事进行描述,对曲中的情感进行表达。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典型的东方特色,但无法与世界声乐文化融合,缺乏相应的声乐桥梁。美声唱法作为中国声乐文化与西方声乐文化的联系纽带,将西方文化融入到中国声乐歌唱中,为中国声乐歌唱体系与世界文化的衔接提供了良好的“接口”。在美声唱法影响下,我国声乐演绎大家开始对戏曲进行转变,在戏曲中融入美声唱法并不断发展形成了现代民族声乐艺术框架,这对我国民族音乐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在美声唱法背景下,我国民族音乐学派内容不断完善,歌唱形式逐渐多样,已经培育出一大批著名的民族艺术歌唱家,如、宋祖英、李谷一等。美声唱法使中国民族声乐更好地被世界所了解和熟知,为中国声乐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三)对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

随着美声唱法的引入,我国开始开始认识西方声乐文化,对西方声乐文化与中国声乐文化进行对比,对两者进行反思。在该反思过程中老一辈声乐艺术研究人员开始对美声唱法背景下的西方声乐文化观念及创作方法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完善提供了新的契机。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黄自等艺术家对西方歌曲进行分析,深入研究了美声唱法的特色并将其融入到我国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形成了以美声唱法为核心的一大批优秀抗战歌曲。20世纪50年代,罗宗贤、方韧等对美声唱法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将美声唱法的技巧与民族声乐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作品,如《我站在铁索桥上》、《草原之歌》等。美声唱法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技巧和方法,实现了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在该唱法影响下,我国艺术歌曲内容不断丰富并逐渐与世界接轨,开始形成具有西方特色的中国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为民族声乐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三、结语

美声唱法流入中国后,从艺术形式、艺术技巧、艺术创作等方面对中国声乐文化产生了影响,与中国声乐文化相辅相成,为中国声乐文化体系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该唱法传播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美声唱法理解障碍、欣赏群体的“现代化”等。上述状况均是由于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文化的碰撞引起,需要对美声唱法进行深入研究,解决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文化的冲突,从而保证中国声乐文化能够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宝.关于中国声乐人才培养方向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3,(09).

[2]王炜,王柳丁,刘文静.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影响和发展[J].大众文艺,2014,(10).

第9篇:美声唱法教学范文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异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要求的基础上,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西洋声乐文化,自传入我国来,尽管有所发展,却始终无法实现本土化的改造,难以与民族民间音乐相融合,使其有效融合在民族民间音乐当中,成为目前音乐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0世纪 80年代,我国在声乐教学中出现了声乐唱法的分类,依据其演唱内容、演唱方法和效果的不同,严格区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各自有其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即传统西洋唱法,是西方科学地训练歌唱嗓音方法,表现歌唱艺术的统称,常以意大利美声唱法为代表。美声唱法以音色优美,发声自如、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均匀、花腔装饰乐句华丽灵巧为特点。

它是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声乐学派唱法基础上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发展下逐渐形成的。美声唱法的诞生是在当时的西方音乐单声部教堂音乐、复调音乐的基础上,唱法的本身脱离不了宗教音乐的影响,男女唱法一样,只是声部不一样,高低不一样。现在的美声唱法以不在是意大利人专有的唱法了,而是被全世界所接受的、属于全人类共同所有的文化艺术财富。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因为源自不同的国家,拥有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唱法技巧上也是各不相同,所以,要实现美声唱法与民族民间音乐的融合,首先要在唱法技巧上实现互补与借鉴,美声唱法素以简明、轻快的发音,突出共鸣,假声为主、真声为辅为特点,拥有浑厚的高音,与民族唱法形成鲜明对比。

二、民族唱法

所谓的民族唱法,从广义上讲,是泛指我国各个社会文化历史发展时期中各地区、各民族间流传着的所有种类繁多的不同声乐歌唱艺术方法、歌唱艺术形式和流派唱法艺术体系的总和,包括中华民族所有的声乐艺术,如戏曲、曲艺、民族、艺术歌曲五四以来新创作歌曲、流行音乐等。声乐界一般所指的民族声乐则是狭义的理解,是特指除中国的戏曲、曲艺以外的民间歌曲、改编的民歌、艺术歌曲五四以来的创作歌曲、中国歌剧选段。本文所研究的民族声乐也是指狭义的理解。其中包括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戏曲和说唱艺术。

这样看来民族唱法是一门独树一帜的歌唱艺术,它继承了戏曲、曲艺传统声乐艺术中的精华,又吸取了西欧科学的发声方法。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初步建立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科学发声为原理,并代表着民族气质、民族个性,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标准的中国式歌唱艺术。民族唱法在传承我国各民族的不同特点与风格时也注重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成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式的演唱风格。民族唱法在唱法上也要求母音一致、吐字清楚,更要求声音连贯、声情并茂。在气息运用上也强调叹到哪就在哪儿唱,与美声唱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三、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异同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二者在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复杂因素的影响下,逐步演变成当今人类社会颇具特色的歌唱表演艺术风格体系和演唱方法体系,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如语言、风格、地域、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及音乐中的调式调性、风格特点等等。

在嗓音发声基本原理方面,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歌唱呼吸和歌唱语言基本原理有所侧重,但相对缺乏对嗓音歌唱发声机制原理、歌唱共鸣原理以及整个嗓音歌唱科学理论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使其理论不足的一面。而西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声学派的声乐理论较早与自然科学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嗓音歌唱科学理论体系。

相比较而言,两种唱法中,中国民族声乐的方式较为合理并且符合歌唱科学的基本原则,它是借助了歌唱者嗓音歌唱发声机能的技术调节和演唱技巧的技术控制来实现嗓音歌唱的性别转换的,这种唱法没有违背自然的歌唱方法,因此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美声唱法有唱法之分,民族唱法没有区分美声唱法将人的声音分为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男高音、英雄男高音和抒情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有特殊的花腔歌唱家。女高音一般又分为戏剧女高音、花腔女高音和抒情女高音。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