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济南的冬天赏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济南的冬天赏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济南的冬天赏析

第1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在我的印象里,济南是属于冬天的,在这深秋,我来到济南,来到山师附中,虽不能感受济南的冬天,却有幸可以品味一下济南的秋天。不同的人生体验使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理解,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杜甫的七律代表作《登高》。

杜甫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杜甫作诗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二、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本诗,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过程

1.走进文本,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读准字音。(3)结合注释,疏通大意。(4)齐读全诗。

2.再读文本,理清思路。古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登高诗也成为一种常见的诗歌题材,比如《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本诗中,伟大诗人杜甫登临高地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概括出首联、颔联写登高所见所闻之景,颈联、尾联写登高所感所想之情。

3.深入文本,品味赏析。齐读前四句,赏析前两联写登高之景,有人称它“四句之内,句句皆奇,字字皆奇,无一虚设”。请同学们说说杜甫写景是如何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自主赏析,可以选择一联、一句或者一个字,体会“字字皆奇,句句皆奇”并说出奇在哪里。

教师总结:杜甫真的是做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字不能更动,各有各的妙处。一俯一仰,一山一水,有闻有见有感,有动有静有色,表现了诗人遣词造句的精湛功力。所以我们从中总结出诗歌要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就要选准意象,丰富意境,锤炼文字。

4.品味情感,感悟升华。本诗作为“七律之冠”,能够流传至今,不只体现在意象、意境、炼字上的惊人,更是在情感上的丰厚和深沉。

品读诗歌后两联,宋人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联中含有八层悲意。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品读,看能品出几层悲来?

结语:言简意赅,情感丰厚,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八层意思丰厚之至,但这只是杜甫“个人身世之悲”,这只是作为诗人的杜甫,那么作为“诗圣”的杜甫,还有怎样的悲情。品读最后一联,还能品出怎样的情感?

结语:忧国忧民、心怀国家。这就是“诗圣”杜甫更为深沉的情怀。杜甫精神的伟大就在于: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5.回扣目标,总结全诗。通过学习本诗,我们明白了古代诗歌要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就要锤炼文字,选准意象,丰富意境,还要凝聚丰厚而深沉的情感。

6.华章感读,当堂成诵。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最后,让我们再次靠近杜甫伟大的情怀,诵读全诗。

四、教学反思

第2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读 你

完成记叙文的阅读理解,第一重要的便是会读,能够在短时间内读清文章类型,读清文章结构,读清文章写法。

读清文章类型。记叙文从选材立意角度大致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和生活感悟类。以苏教版初中教材为例,《我的母亲》《背影》《藤野先生》是写人叙事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以人物为选材,通过事件的叙述和人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人物的某种情感,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思;《繁星》《绿》《春》《济南的冬天》等为写景抒情类文章,此类文章往往是描写自然美景,传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鼎湖山听泉》《送行》《给我的孩子们》是生活感悟类文章,此类文章是通过记叙生活中的某种现象,表达作者对生活、对文化的独特认识或感受。在读文的时候,首先要读清文章的类型,了解文章写作方向,对把握文章主旨有很好的作用。

读清文章结构。结构是文章中材料与主题间以及材料间相互联结的方式。因此要读清文章的结构,就要读清文章选用的材料。要善于概括、归纳、揣摩选材间的关系,进而领会在这些材料关联中所表现的文章的主旨。例如《济南的冬天》,文章描写了冬天里,济南晴朗天气中的山,小雪过后的山景,城外的远山,以及济南的清澈明净的水。这些景色相互间的关联是都是冬景,都充满了温暖的气息,从而表现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在阅读的时候还要注意圈画文章的结构段、结构句,即文章的首尾段落,过渡段落,以及各段落的首尾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结构的“结点”,有利于我们快速读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如《济南的冬天》的结尾段“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既点了题目,又在点题中有所变化。不仅仅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更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读清文章写法。所谓写法包含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无论哪种写法,我们都要了解其最根本的作用。以修辞为例,修辞的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懂 你

一般来说,记叙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大致可以概括为写法题、含义题、选择题三种题型。

所谓的写法题,是针对词语表达、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考核的题型,出题者出此类题的目的是考核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写作分析能力和整体阅读能力。在题干的表述上此类题型往往会出现“赏析”“这样写的目的”“表达效果”等提示信息。把握了这些信息,就能够迅速判定题型,答题也就有明确的方向了。例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最后一段是写水的清澈,为什么还要写柳树和水藻呢?”从“为什么写”这样的重要提示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道写法题,那么就要看此段写水的目的是什么?水的特点是什么?而柳树和水藻对表现这些是否有关系?通过思考我们得知,写柳树和水藻,是为了表现水的清澈、不结冰的特点,进而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暖。

含义题,有时也称为理解题,是对文章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的理解的考核,也是考核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种题型,题干的表达中往往会出现“理解”或者“含义”等提示词。词与句子的含义分析,不能仅仅盯住一个句子,或者一个段落,要有全局观念,要结合上下段落甚至全文进行分析,只有这样,答题才不会偏颇。例如《故乡》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句中所说的‘厚障壁’为什么是‘可悲’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题干中提到的“厚障壁”是“我”和闰土之间的,所以要结合文章描写“我”和闰土的关系来进行思考。原先的好朋友变得如此的隔膜,让“我”觉得可悲。是社会和生活的重压使得这么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英雄”变得像“木偶人”一般;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我”与闰土之间造成了厚厚的“障壁”,这更是可悲的。

选择题往往是考核学生能否准确把握文章的信息,或者能否把握文章的写法或者主旨的题,因此是个比较综合的题型。在了解了前面几种题型的基础上,对选择题的出题认真审视,再结合选择题做题的基本技巧,此类题型就不难把握了。

所以,对你说

很多同学都会发现即使自己在读懂之后,答题也会失去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语言的表达上出现了问题。既然是对话,前面的“读”是为“说”服务的,“说”才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阅读理解考核中的答题是很有讲究的,最重要的是答题要全面,有条理,且简洁明了。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答题比较全面呢?题目的分值是一个很好的提示,往往一分会有一个答题点;如三分值的题,一般情况下是三个答题点。四分值的题,要么是四个点,要么是两个点。这样设分的目的是为了阅读的统一和公平,因此在读题的时候就要看好分值,以确保全面答题。

答题要有条理,是指逻辑合理,步骤清晰。重要的信息写在前面,用序号表示答题步骤,都会提高答题的有效性。例如写法题的答题步骤可分为三步:①明确写法(词语则先解释);②分析写法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③写法所抒发的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

很多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会有自己的想法,但千万不要忘记阅读理解的考核是一种封闭性认同的对话。因此尽量借用文章的重要信息来答题,这样既能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也可以让语言更加简洁。

读你,懂你,所以对你说:把阅读理解的考核看作是一次浪漫的对话吧!在阅读解题的过程中,让我们去品味文章之美,感受叩问之美,展示自己的诉说之美。

第3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一、语文课上互动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上注重细致、透彻地讲解课文概况、中心思想等。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时也会为了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而应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但学生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让学生发展受到制约。而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提问,尝试着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例如,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除了让学生了解济南的冬天特征外,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征,学生积极性极高。他们不仅查阅本地的气象资料,还查阅一些档案资料,并且用幻灯片展示出家乡冬天的一草一本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很有深度和个人见解。在这个幻灯片课件制作中,他们相互合作,相互讨论,形成解说词和课件内容,丰富的史料和图片以及视频是我们所没有想到的。

二、语文课上的分层教学

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现阶段多种教学模式随之应运而生,其中最受教师青睐,且教学效果最明显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的分层依据分很多种,具体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等等,其优点在于,分层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一刀切”的弊端,能够全面针对所有的学生,采取最合理的教育方式,避免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分层教学法分为隐形分层和显性分层,无论是显性分层还是隐形分层,都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充分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层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指导学生递进式发展。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安排课本剧表演,把学生分成不同组,让他们在语文活动中发挥自己专长,美术好的同学设计道具,文字能力强的同学设计台词,让他们在剧中根据各人的特点安排各人的角色,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表演活动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三、语文课外的阅读指导

我们强调大语文教育观,强调语文的广泛阅读。比如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指导学生阅读莫泊桑的其他名篇如《项链》和《羊脂球》,进一步来认识这位伟大的小说家。指导学生订阅《语文报》《杂文报》《读者》《小小说选刊》《美文赏析》等报刊,让优秀文化占领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们体会到阅读的魅力。

第4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欣赏;写作能力

以文本教材为基础,指导学生进行文本欣赏和写作,是写作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教材选入的文本多是优秀作品,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蕴含其中,仅仅对文本进行单纯的解读,不带动学生进行文本资源的理解和欣赏,会造成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本文就如何通过文本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展开探讨。

一、利用文本渗透写作技巧

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仅仅在写作课上讲授写作方法是行不通的,会使教学效率较为低下。教师需要灵活教学,采用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程文本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发挥文本的隐性作用,利用文本资源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例如在学习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作者描写了苏州园林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林木,描写得绘声绘色,赞美了园林设计的独具匠心。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作者运用了很多的写作手法,典型的是总分总的写作手法,例如从对景物的描写,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和远景的层次,这些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个总写,后面的几个段落是对这些内容的分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也要善于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作者通过对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的描写来赞扬我国园林建筑的美丽,人们的伟大智慧。这也是文章要突出的一个中心思想,所以在这些文本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作者如何进行事物的描写,情节的展示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教师在文本的讲授过程中就要渗透这些写作技巧。

二、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

语文教材文本多是些经典作品,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细细欣赏,让学生深入文本,进行语言的品读,学习文本的写作特点,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布局。通过文本学习,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学生多了一种学习的资源,例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教师要让学生细细地品读,作者老舍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济南的山山水水的喜爱之情的,他所描写的济南的冬天是非常美丽和可爱的,称济南是一方“宝地”,一个“理想的境界”,作者不是随意地来描述,全篇都进行了合理的谋划,并且还用了很多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如:“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写出来的这些句子精彩、生动,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引导学生们进行这些修辞方法的学习,作者描写了冬天的美丽,写出了济南冬天的特别之处,学生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下能不能写出自己作文的特色呢,需要学生认真地学习这些文本独特的写作特点,不断地学习这些写作方法,语言的表达风格,不断进行总结并消化吸收。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可以以文本学习为突破口,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多学生在写作时没有什么话可说,没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原因是学生没有进行积极的思维,没有处在思考之中。在文本教学时,要让学生赏析文本,深入到文本当中,使学生始终处于思考的氛围当中,让学生逐渐地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写作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的《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文中描述了作者的母亲陪伴自己成长的历程,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母亲有什么不同?有没有特别的地方?让学生不断地去思索,天下的父母都是不同的,但天下父母的爱有没有区别?这都是通过文本引申出来的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从文本中得到的启迪,就是要不断地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处于作者所在的背景和心境,自己有何感想,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发挥,进行创造思维的锻炼,通过这种不断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地增强,写作时也能够打开思路,能够写出有特色的作文。

四、文本学习与写作锻炼相结合

通过对大量文本内容的阅读和欣赏,知识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在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增强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学生要正确地读懂教材文本,并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进行写作。学生写作能力的增强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学习了教材文本如何表达文本中心思想的,如何布局谋篇的。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写作方法的传授,通过读来学习文章的写作结构、写作特点、文字表达。新课标也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一定的规定,阅读能够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习到更多的新的综合知识,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和阅读材料,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了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需要加强写作练习,通过写来锻炼对文字的运用能力,如何进行遣词造句,文字表达。这种读写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种途径,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进行写作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运用、进行实际的锻炼,才能使外在知识变成学生自身的真正知识,通过文本学习和写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会不断增强,写作水平会不断提高。

通过不断地文本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欣赏,带领学生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字欣赏的天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层面,让学生深入到文本当中,进行思维方式的锻炼,学生仔细地揣摩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意图,进行思维空间的拓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在进行文学鉴赏的同时拓宽了知识面,增加了阅读量。通过这种对文本的学习和思维锻炼,学生积累了更多的写作素材,有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如何将文本教学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真正完美地结合,还需要教师们不断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晓东.浅谈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J].现代阅读,2012

(8).

[2]韩丽,历保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尝试[J].长春教育学院

第5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散文 困难

一、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如在学习散文《匆匆》时,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具体生动的景象描写和一连串的疑问,不仅把看不见摸不着而匆匆流逝的时间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怅惘,对“去日苦短”的恐惧与悲伤,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问题的严肃思考,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不要让日子白白过去,不要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遭,暗示自己要惜时奋进。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浅显的理解表面的意思而不是深入文章的主题。这可以反映出老师教学的问题。

二、解决措施

1.把握散文类别,寻找切入点

散文的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性极大。下面具体谈谈初中散文的类别和如何寻找切入点。(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所以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来把握散文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从“百草园”“书屋”等几个关键词入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来感受作者的童年。(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因此,这类散文的切入点是:掌握文章采用的抒情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最后是议论散文,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

2.感受作者的想法,直追主题

在谈论散文时,都说散文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是情感的抒发。散文的特点就是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管是散文的内容还是结构都说为了更好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我们不能忽视作者的存在,只有走进作者的内心才能体会优美文字下其实有很深的故事。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感受真实情感

不论是任何的文章都是在特定的场合下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散文也不例外。因此,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他的生平经历是赏析散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如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写作背景是在前夕,刘和珍受到革命思潮影响,经常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认识到新的女性,肩负着改造旧中国、旧制度的责任,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践之中,只有把握写作的背景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愤慨。

(2)用心品味散文的语言文字

散文的主题把握之后,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欣赏散文优美的文字。往往几个简单的词语就能反映作者的真实。学生只有细细去品味才能尝到作者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散文的阅读水平和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如何用心感悟呢?在文章内容上能揭示主题的句子;结构上处于开口或结尾,有时是中间的过渡句;在表达方式上有可能是文章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在修辞手法上一些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方式的句子往往是突破口。往往抓住一个关键字就能顺藤摸瓜把握主题。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一诗中一个“绿”字让“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炼字的名句。在“绿”字位上屡试用“到”“过”“入”“满”等数字,均觉平淡而弃,最后经冥思苦想终得一个“绿”字,成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由此使全诗出神入化。 用“绿”,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也有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很多时候抓住散文中的一个字便能有很大的发现。

(3)通过对比,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有些文章有些错误或者矛盾的地方,其实这些都是作者故意而为之,他们是通过这些错误来真实反映作者内心的情感蕴,往往这就是我们进入作者精神世界的钥匙,这就是语文中文字的奥妙。通过矛盾前后的对比,或许表面的现象不是真实的,或许在作者的眼里是另外一个美丽的世界。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我们看来百草园只是一个荒芜、杂草丛生的地方,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却是他童年寻找乐趣的“天堂”。这就是矛盾的地方,当我们从这扇门进入时,我们便能唤起学生自己的童年回忆,在他们的童年世界里也有这样一个地方是他们童年的乐园。通过联想,学生便能明白这并不是真正的矛盾,这正是作者童年的乐趣,是平凡事物后面的绚丽多彩。

(4)学会想象,丰富情感

第6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 切入点

语文课标对初中学生明确提出了“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阅读要求。可见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是要认识语言,理解语言,并且能够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语言。优秀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该非常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语言特点,找准品味语言的切入点,授之以品味语言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住关键词语,品语言之准确。一个关键词语就是这个句子的精髓所在,理解了关键词语,也就领悟了一句话之深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作者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关键词语,比如能一字传神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准确运用等等。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指导学生对文中的“奔”“灌”“载”“直砸”“浇”“横扫”“裹”“拽”等极富表现力的关键词,认真品味、仔细揣摩,理解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难以忍受的感觉以及“挣命”的形象,从而领悟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描写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时,有一段描写捕鸟过程的文字。这段文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精练。作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地捕鸟的整个过程,读来让人如临其境。其中“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九个动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组织学生欣赏这段文字时,可先让学生进行圈点批注,划出这九个动词,然后试着让学生演示捕鸟的过程。边演示边研究,如:“支”这个动词应该怎么演示?究竟是用一根细棍立在竹匾下,还是用两根?经过演示和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支”是两根细棍一长一短斜撑于竹匾,这样相对较稳;而用一根则是“顶”,难以支撑竹匾。此时同学们自然体会出准确的动词在描写景物、刻画动作、塑造形象、表达感情、点明中心等方面有着更为深刻准确的表达作用。

把握修辞手法,品语言之精妙。指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体会和感悟作者在语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这些修辞有什么好处或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你会觉得它用得好等,这样来提高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赏析语言的水平。例如《绿》一文,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地描绘景物,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把梅雨潭的绿写得脉脉含情,寄寓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教学中,教师可着重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运用修辞的语句进行赏析。例如,品味“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一句,学生从修辞角度出发,感悟到“招引”一词语言之精妙:运用拟人修辞,化静态梅雨潭的绿色为动态,写出了“我”急于领略那可爱的绿的迫切心情,表现梅雨潭绿色的巨大吸引力。另外,对表现梅雨潭之绿的清亮、鲜嫩、纯净特征语句,可以指导学生从比喻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文章中采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如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朱自清用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来形容。人“刚睡醒”与万物复苏的情景相似,但只用“刚睡醒的样子”似乎还不够传神,于是再加上一句“欣欣然张开了眼”,一下子就使春有了人的神态。用人们睡觉醒来、困顿全消、精力恢复的具体神态,极准确、传神、富有情趣地表现出了万物受春的温暖、滋润而生机勃发的特征,在这里可以指导学生从拟人修辞角度进行品味。

联系上下课文,品语言之深意。语言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如果撇开具体语境理解词语含义势必不准确、不到位。在品味语言,尤其是品味那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特殊意义的语言时,教师更要指导学生不能简单地以词典上的意义来理解其含义,要结合具体语境,善于联系上下文,理解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例如,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中“聪明”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学生思考:“聪明”一词多用来夸赞一个人聪敏,灵敏,那么本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学生在结合语境分析思考之后,很快能得出:这里的“聪敏”表达的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能理解的悔恨之情,读者自然感受到作者对父爱的理解的深刻透彻。最终体现了文章“父爱子,子爱父”的情感。

加强朗读指导,品语言之情感。朗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的方法,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通过诵读可以全然悟出。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之情感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自己融入到文章中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读出美味。例如,《海燕》一文开头短短两句话就写出了大海的磅礴气势,海燕的矫健雄姿。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呢?教师可先安排一学生用快速朗读,再请另一学生放慢速度朗读。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带着感情的慢速朗读能更好地给全文定下雄浑的感情基调。同样,在重音处理上,学生通过比较,能准确地突出“苍茫”、“卷集”、“黑色”和“高傲”等关键词语,从而初步感受到海燕的英雄气概,心灵得到感染。

调动联想想象,品语言之形象。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想像画面,再借助画面来理解语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就更加深切、丰满。比如,《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句子:“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花衣”在风中飘动,山们有了动感之美;“山的肌肤”半遮半掩,如此之美的景象人们禁不住探头去看,山们有了羞涩之美。而“看着看着”,自然进入到虚实结合的境界中,以动写静。作者通过联想法,把山给写活了。在这里,作者还把雪后山的秀美、纯清、飘逸、典雅、娇羞的特征凸显出来了。作者描绘的济南“全景图”、“雪后图”和“水色图”等,它们都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画面,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大脑里呈现作者所描写的优美景象,感受画面所呈现的图画美、色彩美,体会文章意境之美。作者笔下的把所描述的景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语言文字的形象魅力。

第7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一、分层模式提出的背景

分层模式是指将班级学生按照语文学习基础、能力及情感等方面因素,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一个层级都确定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分层目标相对应,同步开展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分层考核、分层评价,以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为原则,促进学生在语文学发展区域得到长足进步。分层模式是针对以往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刀切”模式而言的,分层模式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与能力标准,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级来组织教学活动,兼顾了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并且对于保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整体教学成效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中贯彻分层原则

1.目标设计分层,体现学习差异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学生在语文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日渐显露出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对于这些问题应当与教学工作同步考虑、统筹兼顾。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要设计相应的分层教学目标,分层目标设计的原则为保中、拔高、降低。通过这样的优化调整,使班级形成了难、中、易三个不同级别难度的教学目标。

如《济南的冬天》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中等难度的标准目标:“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悟美的表达形式;学习散文构文特点,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体会老舍的散文风格;掌握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增加“学习捕捉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进行教材仿写训练”构成难度较大的优秀生教学目标,将“学习散文构文特点,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调整为“初步熟悉散文结构特点”,构成学困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提问分层,兼顾不同学习需求

课堂提问是课内师生互动的重要媒介,教师从提问中了解学生掌握效果,学生通过提问也能够反映自己的学习成效。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而言,教师的课堂提问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分层设计教学提问环节,教师应当针对班级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设计两到三套提问方案,需要调动哪一层面积极性时,就采用相对应难度系数的提问。以《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课堂上笔者既设计了“文章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简单的问题,也有“这些修辞手法运用具有哪些巧妙之处”的进一步提升难度的提问,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群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作业设计分层,保证作业布置恰当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定量的课外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掌握效果的必要辅助措施。在作业设置上,教师要体现不同层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否则统一要求的作业会让学困生觉得难度较大,而优秀生则觉得没有难度。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采取AB型作业布置的方式,对中等以上的学生采取A型难度与数量的作业布置,而对于学困生则采取相对容易、数量缩减的B型题目,以AB型题目分类布置作业为契机,推进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科学化进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分层目标的指引下,获得相应的学习任务,朝着既定的学习目标前进。

4.考核设计分层,保护学生学习信心

按照教学环节与分层目标相对应的原则,教师对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当进行与其教学目标相对应的考核,对优秀生与学困生应当采取不同难度系数的考核内容,既与他们的能力基础相适应,又与他们的分层教学目标相对应。在教学考核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别设计试卷的形式,在正常考核的基础上,针对学困生群体单独设置难度系数较低的考核试卷,对他们的考核以基础性知识和一般化要求为主,不出现过难过活的题型,与教材紧密结合,适当体现能力培养,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考核的难度系数。每一位学生只要在自己的学习目标范畴内做出了努力,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在相应的分层考试环节一定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这样的结果较好地保护了语文学困生的自信心,有助于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积极融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

5.活动设计分层,沿着不同方向发展

课外拓展活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这既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继承与延伸,又是对学生能力的巩固与训练。在拓展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中,教师要将分层因素考虑在内,在同一兴趣组织内开展活动时要体现分层原则,如文学社团是常见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将爱好文学、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吸纳进去,也可以同时吸收作文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写作技巧不佳的学生加入其中。在这样的合成社团组织内组织开展活动,则要讲究分层的艺术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提出拔高性要求,鼓励他们参加征文竞赛,以及向外投稿等等,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困生而言,则需要在小组里面强化对他们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细节描写、修辞手法运用、文章架构等等,对这些方面进行强化巩固,弥补他们在写作中的薄弱环节。

三、教学中运用分层原则的注意点

1.消除错误片面理念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部分学生会不可避免的产生错误理念,认为分层是将学生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因此,教师在这一模式启动之初,就要向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宣传,让学生消除对这一错误思想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分层教学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是为了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得到发展,并非为了人为体现差异,存在歧视。

2.分层确保科学合理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还要兼顾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力、情感等方面因素,即使在确定学生文化成绩的环节,也要综合考虑学生一段时期来的综合成绩,而不能仅凭学生某一次成绩就盖棺定论。

3.发挥层间互助作用

优秀生与中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之间,除了同一层级平行学生之间要进行相互竞赛之外,还要发挥层级之间学生的互助作用。可以动员班级语文学习优秀生、班级干部与学困生之间结成帮扶对子,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弥补薄弱环节,开展学习方法指导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分层不分家、分层又互助的理想效果。

第8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模块化教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建立模块编制,组合教学内容

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之上我们建立了模块编制,对各模块进行自由选择与重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培养学生的实用性学习能力出发,把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为 “主题式文学鉴赏”、“ 实用口语交际训练”和“实用应用文写作”三个主模块和若干个子模块。

2达成模块目标,夯实语文基础

2.1主题式文学鉴赏

主题式文学鉴赏是根据作品主题的内涵而划分的模块,是从作品的主题入手,把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篇章整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在同一个主题下去欣赏、解读不同作家的人文情怀及其所表现的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美学理想等,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便于对相同主题篇章的拓展阅读。

2.2写作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

3讲究教学策略,拓展学科外延

3.1主题式文学鉴赏

3.1.1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

没有体验,生命就不会感动,灵魂就不会震撼。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情感体验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形成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和人文思想,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能使学生在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上都得到发展。例如,在阅读《致橡树》一诗时,我们从一棵树体验出的是坚贞不渝的爱情、旺盛不屈的生命以及当代女性独立的人格与追求。因此从阅读文本中的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人物,引导学生体验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一种人生,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思考。

3.1.2“多角度切入,个性化解读”鉴赏策略

针对古诗文的鉴赏可采用“多角度切入,个性化解读”的教学策略。“多角度切入”,就是可以从古诗鉴赏的常见角度――语言、形象、技巧、内容主旨――切入思考;“个性化解读”,就是让学生“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这种开放性的形式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自己阅读体验的机会。在具体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组,从语言角度赏析,从写作技巧角度赏析,从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从意象、意境角度赏析,学生组内交流后,再选派代表分享赏析结果,教师最后总结。这样一来,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教师轻松的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3.1.3拓展对比,提升学生散文审美鉴赏能力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内容的构建,可以采取拓展对比的策略,这种策略强调结合具体文本和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根本上是创设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以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充分实现文本、教师、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情感愉悦的审美体验中丰富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审美鉴赏能力。学习《江南的冬景》,同质性的拓展对比,可以阅读欣赏作家本人的《故都的秋》;异质性的拓展对比,可以回忆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甚至朱自清先生的《春》等。这种拓展对比的方向和角度可以多方面地探寻文本本身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建构散文审美性教学的内容。

3.2实用口语交际训练

3.2.1课前5分钟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今天我登台,今天我最靓”活动,每学期按阶段训练目标变换内容,训练内容包括:自我介绍、讲述小故事、新闻述评、演说等。教师制定相应的措施对“说”与“听”进行评价激励。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要保证口语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内进行有计划的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要启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训练之所得,广泛应用于课外学习活动的口语表达之中。

3.2.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除了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还注重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的内容密切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如创设“应聘”情境,学生除了自我介绍,回答问题之外,还要进行一些专业技能方面的面试。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有了想说的欲望。

3.2.3丰富内涵,深厚底蕴

学生在口语训练中往往无话可说,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提高他们的学识修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广泛涉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准备一个小本子,把每天从报纸、杂志、书本、网络中看到的新观点、新思路、新鲜事、好词好句都记录下来。有空就拿出来看看、读读,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拥有广泛的知识,才能有话可说。此外,还注意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懂得尊重他人,说出的话才能真诚、得体,有礼有节。

第9篇:济南的冬天赏析范文

一、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会针对课文花大力气研究资料、备课、做课件,作文却几乎不讲。究其原因,主要是阅读教学与分数关系密切,只要是平时老师上课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考场作文阅卷中教师个人偏好的影响,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也削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二、重技巧,轻素质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不少老师养成了考什么就教什么的不良习惯,于是,不少教师开始研究中考、高考满分作文,接着七段论、八段论就相继出现,第一段怎么写,主体部分分几段,每段怎么安排,最后一段如何点题、如何深化。新时代的“八股文”就此诞生。我认为,适当地教一些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谋篇布局无可厚非,但将它变成一种程式教给每一个孩子,并用高分诱使有写作天分的孩子也这样去写,无异于摧残,或许一个有灵气的作家就在教师这样的训练中消失了,孩子们真正应该去激发的东西就没有了。

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把“田野研究”这一概念引到中学的写作教学中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谓“田野作文教学”就是关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写作的思维模型。具体做法如下: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教学田野研究注重学生的原初生活体验。有的人写作文,抓耳挠腮,痛苦不堪;有的人写作文,信手拈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关键就在素材储备。老舍先生说过:“身边有许多激动人心的新人新事,可是他没有仔细观察,人与事都从他身边溜走了。”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物、身边人、身边事,比如每个班的窗台上都有很多植物,可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长势都不一样。让学生写写日记,记录身边小事,谈谈生活感悟。间接材料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说要博览群书,多读书多做笔记,慢慢地,就建立起自己的积累小仓库,自然也就下笔千言了。

2.学好范文,积累方法

“田野作文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好文章,无论是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还是写作技巧、语言表达都值得借鉴。教师在课堂上应抓住契机,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短小的写作训练。

比如学《端午日》时,我发现作者在“划龙船”部分花了大量笔墨,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大大渲染了龙舟赛的紧张激烈。而“捉鸭子”部分很简略,只有一句话,但很多学生对捉鸭子这一情节很感兴趣。所以,在赏析了“划龙舟”部分,探讨作者是怎样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总结了写作方法后,我让学生大胆想象,同样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等方法写写他们特别感兴趣的“捉鸭子”場面,学生兴致高昂,写出不少出彩的语句。我选了一些全班朗读,学生听到自己写的精彩语句都特别高兴。

学《春》《济南的冬天》时让同学们也学着用各种修辞、多角度描绘自然之美;学《童年的朋友》时,我就让学生写写身边的同学,当堂读,让其他同学猜写的是谁,猜对了就说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这样短小的写作训练,让学生既巩固了课文所学,又激发了写作兴趣,还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真是一举三得。

3.多元评价,提高兴趣

“田野作文教学研究”注重多元评价。作文批改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于是不少教师每篇认真圈画、每处认真修改、最后再洋洋洒洒来几段总评,教师批得很辛苦,学生看得触目惊心,下次该犯的错还犯。

当然学生的批改也不能放羊,头几次是要做指导的,教学生如何批、从哪些方面评判。比如文章看三遍,第一遍找病句和错别字、中心是否明确、主题立意如何、有无偏题现象;第二遍精读,写眉批,找值得赞赏的好语句品析一下,能引发共鸣的谈谈感受,发现不足就提出,最好能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第三遍再读,并写出恰当的总评。在这样的实践中,我发现同样的话,由同学说出来,孩子们更重视,更在意,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同时,批改的过程让赏析水平也相应提高了。

评讲作文也很重要。除了针对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外,也要展示学生自己的好文章。我会先让学生来评价,学生发现自己变成小老师,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在评价中他们会发现自己的亮点和不足,而老师的评价则更多带着发展性眼光和悦纳性视角去看待和评价学生作品,激发孩子的创作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