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纺织品分析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顶岗实习经过岗位师傅的现场指导及学生工作过程的切身领悟,使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得以全面提升。鉴于此,我们课题组通过对纺织工程学科各专业顶岗实习一年后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具体问题见表1。
(一)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纺织工程学科4个专业共147名学生,发放147份调查表,收回147份。填表过程学生根据个人认知及感受可不选或多选,这样每道题目统计的人数有所不同,大致在146~148人次,对问卷分析无影响。具体数据统计见表2。
(二)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
1.与工作相关的专业课程第7题你认为___专业课对你们未来工作比较重要,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与之有关的专业课程;其次是实践技能课;再次是与之职业生涯有关的其他学科。这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都有设置,只是课程内容、课时比例有主次之分。通过学生的问卷回答说明课程设置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长。2.与专业课程对应的职业技能第8题你希望开设___技能鉴定,第9题根据顶岗实习的感受你认为___专业课程需要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我院已实施实训课程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或只开设实训课程而未实施技能鉴定且学生希望实施技能鉴定的专业课程,如纺织品检测(与纺织纤维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面料分析(与针纺织品检验工技能鉴定相融合)、纺织品研发及小样设计与制作(与纺织品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面料设计(与面料设计师技能鉴定相融合)、针织服装制版、羊毛衫工艺设计、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等技能课程;其次是计算机程序、专业英语、销售、机械操作等课程。这些课程我们只开设了课程,未单独进行实训,但有些课程可和专业课结合,如计算机程序在纺织品设计、针织服装面料设计中都有应用;机械操作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与我们专业课程相结合,如纺织工艺中的细纱工,技能鉴定中要求的职能之一就是能清洁保养机器,处理故障。说明顶岗实习中学生胜任的岗位职责已不再是简单机械重复的操作,而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工艺技术越来越多学科交叉,对人才需求越来越突显多元化。3.学生对校内2年教学环节的建议第10题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你最想给本专业的建议___。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一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刻不容缓;加强实践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专业课程应与实践巧妙结合,实践教学先与理论教学,即实践-理论-实践;实训的时间过短,多增加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通过学生亲自操作积累经验,为今后工作奠定基础;增加课时,讲解透彻;将实践操作课程的比例增大;多增加社会实践;三是加强拓展与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及技能;如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增加与纺织贸易的联系;加强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四是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实训内容太过简单,与生产实际有一定差距;与合作企业做更深入细致地专业交流,有针对性学习;多去工厂实习;多组织些校外参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多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多增加实训硬件设施。
二、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略见成效
针对上述学生的问卷答案及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纺织专业应认真审视当前课程教育教学中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持续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专业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全面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取得成绩
由表2题1、题2可知,顶岗实习工作性质与专业对口率达到66%,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的人数(36%)和一般人数(55%)共占91%,说明其他问题的回答具有说服力。由表2题4可知,认为用人单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占72%,重视学历证书的人数占63%,说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重视学历证书,更重视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或公司希望高职学生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具备当前职业对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由表2题5可知,认为企业或公司最重视员工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数占35%、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数占40%、社会协同能力的人数占25%,说明同学所处的岗位不同,对能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社会所需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具备上述三种关键能力,学校必须培养高职学生具备的岗位技能,并激发其创造精神,使其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团队合作。由表2题3可知,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喜欢实践实训技能操练的人数占92%,充分说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教学方法。由表2题6可知,学生对自己就业前景忧心冲冲的人数占14%,有点担心占(39%)和问题不大(33%)共占72%,信心十足占14%,说明学生在学校经过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训练、技能鉴定以及顶岗实习,具备职业生涯的素养,对就业充满自信。
(二)存在问题
由10题学生问卷答案可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性化培养,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表2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塑造。二是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以课堂教学传递知识为主,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效能。因为目前我们多数实训课程与理论课是独立的,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训教学,甚至会不同学期完成,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学理论时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等到理论教学结束后再集中实训时,理论知识又忘了大半。三是忽视教材内容与经济发展的同步性。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专家及教学专家只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宏观指导,但对教材内容、教学过程的指导大部分专业还未落实,以至于我们有些专业课选用的教材还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且陈旧的知识技能比例比较大,而现代化知识技能只是一带而过,造成了课程内容与实际脱节。四是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终身学习的培育和适应社会群体能力的锻炼。五是忽视利用社会资源装备实训、实验基地。因为学校的实训基地及设备有限,比较先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学生参与度不高,往往是以指导教师演示为主。尽管每年学校都在添置实训设备和实验仪器,但很难形成配套的生产线和现代化技术,毕竟学校的装备是只折旧没效益的消耗品,不可能耗巨资配套齐全,这就需要探究如何发挥社会资源的功效,能够借鸡生蛋,突破制约专业课实训实验的瓶颈。
三、深化高职纺织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上述我院纺织专业课程改革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还需深彻转变课程教学范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强化高职课程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职课程教学始终遵循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本着对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能力。树立纺织专业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应突出职业技能:注重实用;职业资格:注重资质;职业能力:注重内化,培养的从业者能够依靠自身内化的职业能力在变动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排序应遵循以过程性知识(实践知识)为主,以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理论)为辅。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其开发路径应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以行动导向完成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可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工作和学习步骤)”的实践中,习得职业技能,掌握实践知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娴熟地掌握一门技能往往要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教师的经验可以在学校教学中积累,技能的积累却不能在学校的环境中形成,必须经过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依托行业和实训相结合的手段,积极开展各大类专业教师的培训;二是积极输送专业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学习,如美国从学校到工作生涯(STC)、德国核心阶梯式(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培训包等等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及模式。国内培训不可忽视,学习国家级示范职业院校的先进课程模式。三是持续开展有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活动。如依据国家纺织行业职业标准对各工种职业资格规范要求,进行技能操作训练,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等级证书;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旨在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新原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定期下厂实习。实时了解自己专业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更新教学过程中的技能知识;同时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完成教学中的课题,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
课程的设计上突出实践和技能部分。实施“模块整合化”[1],将一个课程所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组合在一个单元内,打破原来的学科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在相关领域范围内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材对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灵活组合的模块编排。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企业向学校提供最新的生产技术资料,学校根据模块式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整合,编写出更适用的高职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技能实训,力求更贴近就业岗位群与现代化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岗位实现无缝对接,学生就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及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
(四)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富于创新
教学过程中不断研究和创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如“一体化”教学[1],是以技能为主线,理论知识穿插其中,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度融合,把理论课和实训课放在一个课程体系中全盘考虑、融为一体,以避免二者相脱节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要将关注职业教育的外在目标转向注重学习行为,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内在目标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2]。由于学生学习独立性、责任感、团队合作、求知欲的增强,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学习和进行科研的积极性、自觉性,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要发挥社会的力量,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企业成套的工艺设备、财力优势,不断扩大办学经费来源,改善办学条件,使学生通过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实训演练,不断完善教学、培训、鉴定三种功能为一体的高技能培训条件。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调整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服装专业
0 引言
日前,服装市场运作快,时效性强,某些传统的工艺在逐步淘汰,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就业又有很高的期望值,这就形成了服装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大,而学生报考服装专业的人数逐年递减的矛盾,我院服装专业从每年招收5个教学班缩减至每年1个班。服装专业应该如何发展,技工教育的课程如何进行改革,这是摆在面前的迫切课题。
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素质体系和价值体系的综合载体。课程改革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任务,它承载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了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师生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和学生身心发展。本文就我院服装专业近年来在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教材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校企业合作的深入、技能竞赛的引领等方面做一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将项目教学法和课程管理与企业单位的项目任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期觅求改革的良方妙药。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学科之间相互割离,理论与实践机械的分段,以致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师不了解结构知识,设计和结构类课程的教师不精通工艺制作,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完成一个课题制作时,指导老师无法全程指导,学生进企业后感觉“学的东西没用上,用的技能我不会”。因此,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问题就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我院服装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结合当地经济的发展,深入生产企业实践,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技能相融合,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变化,重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师的培养,专业教学课程上充分重视服装专业学科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这就要求我们一手抓教学质量,一手抓课程改革。
2 教学教材的更新
目前,劳动版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滞后于生产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和企业项目任务结合不足,这就带来了课程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失衡的问题,相互之间不能形成有机的联系,不能适应社会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例如服装工艺教材多半是讲授传统工艺,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和设备等更新较快,因此,必须进行教改和课改,特别是服装工艺教材,其中传统的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复杂,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波形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原有的教材内容已经长久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不能跟上人们追求的时尚。因此,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应及时更新充实原有教材,可以通过企业项目任务或实例个案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
3 教学内容的拓展
职业生涯教育主要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服装教学平台为基础,拓展服装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管理、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过去,学生面对家纺、鞋类、包类的企业没有信心,或是有“改行”的错误观念。为了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仅学制衣,而是拓宽了大纺织的观念,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家用纺织品设计》、《箱包设计》、《橱窗展示设计》等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的进行学习。例如,我市大型家纺企业――佳丽斯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设计、生产和销售家用纺织品的名牌企业,公司对家用纺织品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具有流行分析能力、把握市场动态、准确表达品牌地位的高级专业人才。我院服装专业结合地方特色,将《家用纺织品设计》作为服装专业的一门课程出现,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展了学生就业的方向。近年来,为我市纺织服装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毕业生。
4 教学方法的改进
我院在高技能人才基地项目建设中,各专业推行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以项目《女式礼服》为例进行分析,该项目由以下多门课程组合而成:礼服款式设计、女装结构设计、服装CAD、立体裁剪技术、服装缝制工艺等。在项目教学法实践之前,各门课程以先后顺序由不同教师讲授的,教师对学科之间缺乏深入了解,学生学的是一些零散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没有一条主线进行指导,不懂将女装胸省转移及分割线设计原理灵活与立体裁剪技术相结合,没有将公主线设计以胸部的立体造型相结合,指导老师也不能及时指出并修正,结果每一件作品胸部都没有立体造型、上口豁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将已有课程进行有效的串联和应用。推行项目化教学法之后,用好服装CAD技术,形成《服装CAD》学科与其他各门主干学科有机整合的教学,将创作设计、开样、放码、排料等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完成一个项目教学的全过程,达到针对性强,符合技工院校学生教学的特色要求,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空间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全面推进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5 校企结合的深入
实践教学是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产学研结合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办出职教特色的一个方向,也是课程改革大有作为的有效途径。在课程课改方面,产学研要很好的合作和配合,就必须与有关的企业单位很好地联系和沟通。专业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等等,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要有亲身实践的体验,要有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然后领取企业的任务书或任务单,将企业的有关项目和任务带回到学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学。
近年来,我院合作了佳丽斯纺织有限公司,承接了公司一些简单容易做的产品,如睡袋、外包装袋等。每个教学目标和模块由学院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来负责承担。他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实现了课堂教室与企业厂房的贴近,学院教师与工人师傅的同堂教学的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适应市场的能力。通过此项目合作,加强与企业和社会联系沟通,拓宽了学习课题,强化了缝纫技艺。学生通过实训企业产品,还能赚到计件工资,大大提升了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了学校与企业无缝接轨的良好效果。
6 技能竞赛的引领
近年来,技能大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我院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充分反映技能大赛对教学的要求,将技能竞赛的规范融入到专业实训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的教学中,并及时将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我院服装专业以大赛研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在强化技能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刘璐、傅小雪同学均获得福建省“服装设计与制作”赛项二等奖、2015年黄志蓉同学获得该项目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仿真实训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56-02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完全生产性实训的局限性
(一)风险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低
生产性实训始终具有教学属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外贸交易流程。但由于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大多数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限,因而师生在处理实际业务订单时,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环节中出现差错。加之外贸业务环节纷繁复杂,师生发现实训中的差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外贸企业提供实际业务订单供师生实训将承担巨大的风险,造成外贸企业参与学校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业务工作量大,师生无法及时掌控随机事件
外贸工作环节复杂,业务周期较长,涉及部门及人员众多,因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加工产品的工厂、装运货物的承运公司都是24小时运行,国外客户的工作时间与我们也存在时差,这些都导致真正的外贸业务员经常会在非工作时间处理业务,随时加班。而师生在校期间仍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为主,因而要求师生像外贸业务员一样随时并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也是很不现实的。
(三)企业参与实训的人员有限,难以开展大范围的生产性实训
由于学生独立开展外贸业务能力较弱,企业提供真实业务供学校实训的同时,必定委派专门业务人员跟踪指导。学生在专门业务人员的带领与协助下,以跟单员或单证员的身份开展实训。受企业规模、提供业务数量、业务员能力等多方面制约,能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人数有限,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难以实现全员参与。
二、“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实施——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实训条件设计
实训条件包括实训室和教学团队。实训室方面:课程组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开展调研,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申请建设“商务谈判实训室”与“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这些实训室既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办公场所,是基于实际业务过程的课程生产性实训的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方面:实训指导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或是来自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实训顺利实施且与生产同步。经过近几年的培养与建设,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授课教师均被学院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与国贸专业合作的绍兴斯恒贸易有限公司、杭州美箭贸易有限公司、绍兴鑫福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多位业务主管定期参加课程的教学、研讨。
(二)实训内容开发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先后对浙江省内多家外贸企业深入调研,并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毕业生座谈会。在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的建议基础上,对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重构了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架构,详见表1。
(三)实训过程组织
1.完善运行机制
学期初校方按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进度设计“仿真实训”部分计划,而企业结合实际制定“生产性实训”部分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当然,由于教学进度快慢不同,企业订单进度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双方不断沟通和协调,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2.注重团队合作
合格的外贸业务员要擅长与他人合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视实训内容不同,学生团队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也可是若干家相互独立的公司,可以扮演外贸工作中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实训教学安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
3.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
“生产”是实训的手段,生产环节和周期在实训中的取舍由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决定。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特殊性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本着“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的理念,对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开发。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真实业务改编的案例开展仿真的“全面实训”,以“看、听、做”为主。学生在实训中“看”业务往来中的各种文件,参观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听”教师和业务员的讲解,学习各环节的操作技巧;在“看”和“听”的基础上,模仿工作场景,完成设计好的工作任务。每完成一个“仿真实训”,则由企业带着真实业务的相同环节,供师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学生将在业务员的指导下,完成真实订单的该环节操作。如此,企业只是将订单中的某一环节交予师生实训,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教师再结合真实业务流程,把订单案例整理并不断充实到仿真实训中去。同时,企业和教师共同挑选,不断将仿真实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加入到企业,参加更深入的生产性实训。从而形成校、生、企良性互动的健康氛围。课程中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的关系见图1。
(四)实训效果检测
实训类课程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对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考评学生的协作、参与、团队意识等隐性经验获得情况。学生在每次分组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后,由同组学生根据其在小组中的表现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教师考核和企业考核情况,最终确定该生的平时成绩。课程除分阶段开展实训教学外,还安排有两个综合仿真实训。学生完成综合实训中的指定环节,由教师根据其实训质量给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确定为总评成绩。
三、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课程改进措施
(一)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
与仿真实训相比,生产性实训更具明显优势,因此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朝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方向努力。下一步课程组计划开展“服务外包试点班”教学改革,即仿照“义乌电子商务创业班”形式,打乱原有自然班编排,在各班抽调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单独组建课程试点班,开展完全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完成完整的外贸订单业务。当然,这样的改革,需要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全方位的指导,班级规模也不宜过大。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 廖青.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课外活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而加强实践教学,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2005年合并组建的学院,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又是2006年才正式开办的新专业。两年来,本专业围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探索,取得一定成效,也有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1.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逐步加强了“工学结合”的力度,增加了实训、实习等多形式实践性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例,强化对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最新修订的2008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已达1187,占总学时的53.83%。
2.积极推行“2+1”教学模式。从2007级开始,本专业即推行了“2+1”教学模式,即前两年安排课内的理论与实训,第三年则全部安排校外的专业综合实践或顶岗实训(如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绩效管理实训、招聘与录用实训等),保证学生有半年以上时间到企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为一体,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在教学安排上,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从第一学期开始便涉及了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要求,结合职业工作过程安排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的任务驱动、“看中学,做中学”的建构规律。
3.构建“课内实践教学+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切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充分锻炼并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课内理论部分的学习,安排课内实践教学。按照实训指导书的要求,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模拟角色演练、模拟实操以及校外实习单位的参观考察,让学生以管理者的身份独立完成人事管理决策的全过程,学习、训练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课内理论与实训的基础上,安排校外综合实践教学,全方位与实际工作接轨,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切实、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
4.在培养方案中实施“双证书”制度。明确了在学生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种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人力资源管理员”或“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证)。将考证内容融入日常课程教学中,增强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5.加强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为配合课内实践教学的需要,随着在校生规模的扩大和教学内容的深化,在原有共享实验室的基础上,建设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专业实验室。以小组讨论式布局,有利于学生在对相关模块的仿真实操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内讨论、交流和协作,并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随着教学内容的扩展和深化,将进一步增加或更新系统的配置和功能。该实训室在初始设计时即定位为多功能专业实训室,还可为工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的有关课程搭建平台,提供服务。
二、加强校企合作,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1.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年来,我们已经与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南方人才市场部、广州市场、南方人才网、南方人才资源租赁中心、广州仕邦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海珠区赤岗街道办等15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一种新的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
一方面,我们将这些单位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前往参加专项技能的实训。另一方面,部分实习单位(如赤岗街道办事处)也在学院挂牌,成立“培训基地”。由学院委派一些专业教师为这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员工培训、讲座,或提供咨询服务、活动场地服务等等。又如“广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每年要在学院举办2-3次大型公益性质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我们便积极、主动予以支持、配合,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前往协助布展、接待用人单位、发放招聘资料等相关工作。既让学生服务了社会,又使他们从中增长了见识,锻炼了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提高了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录用等职业技能,受到“指导中心”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2.积极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综合实践教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具体做法是:
第一,建立实习指导体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合,前者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后者主要负责实践指导。每门独立实训课程开始前,提前与实训基地协商。在实训指导书的基础上,根据实习单位具体情况,由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确定各单位的实训进度,并明确学生分组等各种事宜。
第二,学生实习前,召开实习动员会,主要介绍实习单位情况,说明学院实习的有关规定,详细讲解实纲、实习计划、进度和实训日志、总结报告要求,明确实习目的和步骤。
第三,实习伊始,由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之后再结合实习单位和岗位工作情况,对照实纲、进度表等要求安排实习任务,进行具体指导;校内指导教师则平均每周与学生交流2-3次,指导方式有电话、电子邮件、在实习基地面谈等。学生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积极参与相关工作,注意将课内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此同时,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检查、修改学生实习日记、总结报告,基本达到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通过这些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学生系统了解了企业的实际运作,增强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实习质量。
第四,实习结束后,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实习考核及成绩评定工作,确定等级。
第五,为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一般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同学协同进行准备,参加全班的实习交流会。通过“综合实践教学”这一实践环节,既密切了校企关系,也加强了师生联系。实习生积极配合企业工作,他们谦虚好学、任劳任怨的精神风貌和实际工作业绩对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此外,实习也为师生之间搭建了更多更好交流、沟通的平台,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气氛热
烈,加强了互动,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为后续学习创造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三、充分利用各种课外活动机会,增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可能的其他机会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主要形式有:
1.精心挑选一些经营较好,人力资源管理有特色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前往进行实地参观考察,邀请成功企业家、人力资源主管或专家为学生开设讲座或举办座谈会,加强学生与专业人士的沟通与对话。专业人士新颖的思维方式和先进的理念使学生们开拓了视野,及时学习到实用、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思想和技能。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会、团委等组织形式,开展一些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在每学期的“科技节”大型活动上,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辅导,组织学生利用招聘、培训等技能为其他学生进行服务,如介绍招聘的工作流程、提示面试注意事项、进行心理测试等。同学们既锻炼了自己的技能,又体验到为他人服务的成就感,也提升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做了更好的铺垫。
3.鼓励、协助学生利用假期或周末到一些企业人力资源人事部门或人才市场兼职,既学以致用,为用人单位服务,为社会服务服务,又增加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学生还能用自己劳动所获的报酬来减轻家庭负担,支持自己的学业。
四、多渠道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实践教学实力
1.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的良性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历,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前进的步伐,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如2008年8月,6名校内专业教师中已有5人利用暑假分别前往广州市萧岗实业有限公司、广州市粤非贸易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飞驰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分别任总经理助理、人事主管助理、人力资源管理专员等职务,使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
2.逐步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比例,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技能培训,获取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根据专业和课程建设的需要,聘请有一定教学经验、责任心强的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逐步推行课内教学的“双师制”。如2006级的《绩效管理》、《招聘与录用》等课内教学课程,分别聘请了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国际人力资源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助理)、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企业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人力资源主管)等高技能教师担任实践部分的教学。为配合兼职教师搞好实践教学,还为他们配了专门的助教,协助做好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进度表的制定、实训准备、考核等辅教学工作。此外,充分考虑这些兼职教师的实际,实行“弹性教学制”,将上课时间安排在非正常上课时间(晚上或星期六、日),教学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校内或生产(工作)现场进行。
五、有关思考
通过上述一些主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我们走出了一些新路子,也找到了一些新方法,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但是,在目前的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1.符合自己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或讲义还比较缺乏,需有计划、有步骤地与一些企业专家合作,开发《绩效管理实训》、《薪酬福利管理实训》等教材;此外,部分课程的《实训指导书》编写还不够齐全,而且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学结合”的特色更是不够突出,需逐步予以强化。
2.在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的聘请方面也是刚刚开始,其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在实际操作时,尽管实行了“弹性教学制”,兼职教师在时间上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较大的不稳定。
关键词:中国制造;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
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经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专家预言,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越来越多地贴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将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面对着“中国制造业将迎来机遇”的预期,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都希望抓住机遇,打造一张“中国制造”的品牌。然而,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状况不得不让人们对中国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产生忧虑和担心。在培养“中国制造”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方面,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提升“中国制造”的竞争力要求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品种增加,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而且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已经拥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据初步统计,我国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产品已多达上百种。彩电、洗衣机、纺织品、集装箱等传统产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
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中国制造”目前依然存在很大的缺憾。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制造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我国制造业现有从业人员文化技术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缺乏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我国职工队伍中,技术工人断层现象严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更是奇缺。有关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城镇企业共有1.4亿名职工,其中技术工人7 000万人。而在技术工人的队伍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1.5%,高级技工占3.5%。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①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级技能人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之甚远。
二、我国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上存在的问题
(一)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导向使大批优秀学员被排斥在院校以外,影响职业学校生源质量
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国人的头脑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多数人认为只有上大学,走上仕途,才能施展人生抱负,实现人生价值,才能光宗耀祖。大多数家长都把上大学作为孩子的首选,而不愿意让孩子上技校或者职业学校,害怕将来当工人。“当工人没出息”的偏见使大批优秀人员被排斥在职业技术学校之外。而社会舆论导向的负面作用则更加重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每年高考之后各地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以及对高考成绩优秀学校的美誉造成强大的声势,引导人们争先恐后加入普通高校的竞争,技术职业类学校则少有人光顾,这是导致职业学校生源少而影响职业学校质量的原因之一。
另外,社会认识的偏差使人们对技能人才认识不足,这给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类院校的招生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技术工
人等同于一般的熟练工人。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工人的工作内容也增加了许多高科技含量。由于认识上的不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用人单位在进行工资、住房以其他福利分配时,不能把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放在同一个天平上,使技术工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得不到社会的承认。
这使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类学校的招生面临很大的困境。
(二)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从目前全国各地总的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偏多,高等职业教育数量偏少,这种人才培养体系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对高技能人才需求逐渐扩大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沟通渠道不够畅通,除了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可以对口升学到告知院校深造以外,社会上大批中的技术人才进修问题无法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衔接不好,也影响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的生源减少,整体素质无法保障,也影响到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三)职业教育发展赶不上时代的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使它不同于普通教育。
1.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大批“双师型”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还要对市场需求有很强的洞察力。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缺少“双师型”,这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
2.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教学过程不够优化,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学科性课程占有过大比例,对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反应不够,由此导致毕业生实际能力不够强。
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都是从成人高校改制过来的,在教学上延续着专科的翻版甚至是本科的浓缩,侧重从自身的办学能力设置专业,没有完全从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来考虑,中职学校关注更多的是院校的升学率,高职课程缺乏高职的特色。课程内容偏重知识性、逻辑性,与实际生产经验联系少,特别是理科教材常常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经验获得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结构的严谨,片面拔高课程的学术性,忽视告知学生的职业定向性。在课程设置上,结构单一、缺乏弹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学校所授专业赶不上时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3.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购置办学的各种设施。在目前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学校很难进行大量风险投资,这就严重影响到职业学校和的办学质量。
4.发展职业教育比较有效的办学模式――校企结合的机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
三、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培养“中国制造”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从思想上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要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清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充分认识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是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他们都是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务实型人才。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许多在设计生产第一线的硕士、博士,都统称为worker ,日本大学生有30%在制造业生产第一线当工人。②要大力宣传技术技能人才的作用,使人们改变旧的人才观念,进一步认识到科技人员是人才,技术技能人员同样是人才。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技术知识、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分配制度上要体现向技能型人才倾斜的政策,让他们感到学技术有奔头,懂技术又甜头,形成人人钻研技术,各个争当高技能人才的好风气。
(二)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建立层次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
1.统筹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技能人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针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在继续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层次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创办职教的研究生层次教育,以改善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层次较低的现象。
2.解决好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衔接,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大的进口
借鉴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实行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四年制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使在校大学生在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自由选择,从而使更多的有用人才流动到职业教育领域,以提高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在这一过程当中,职业学校要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并树立科学质量关。
(三)顺应时展的需求,改革职业教育
1.切实加强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知识、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重点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聘请生产和服务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国家级示范性职业培训教师培训基地,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确保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轮训一遍。积极创造条件,选拔和组织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
2.优化教学过程,明确教学目标,在课程及专业设置上要充分与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衔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智能型、技艺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在课程改革方面一定要体现这一特点。职业院校应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片面追求对口升学考试的做法。
职业教育的发展只有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充满活力。当前,高职学校应加快专业结构的调整,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课程及专业设置上要充分与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衔接。即根据企业及市场对职业和技术岗位所需求的职业技能来设置技能课,然后根据职业仅能要求来确立应设什么专业,根据职业技术科的要求来上必要的职业基础课。职业基础课以够用为度,职业技术课以必须为原则,不强调科学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以及技艺性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在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上,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时数,并使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在整个教育思想和整个教学计划中,体现在整个教学内容和训练环境中。
3.加大对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
有关部门将争取中央财政的支持,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提供必要的经费。地方政府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训练条件,支持教师培训和课程教材开发等工作。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的教育和培训经费,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支持相关职业院校培养培训技能紧缺人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等,在经费安排上要向承担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倾斜。
4.建立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行根据企事业用人“订单”进行教育与培训的新模式
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培训必须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企事业单位有责任为合作院校提供专业师资、实训设备,并接受教师和学生进行见习和实习。教育部门和职业技术院校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是实行教育与培训方案。
注释:
①朱小曼.中国教育热点问题透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238-239.
②单嵩麟.“中国制造”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职教论坛,2004,(6)20-21.
参考文献:
[1]林用三.理清“中国制造,由谁来制造”的大思路[J] .中国培训,2002,(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