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线上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线上学习经验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线上学习经验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线上学习经验总结

第1篇:线上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书写汉字;弊端;课堂教学;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91-01

一、当前“书写”教学存在的弊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提出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写好汉字是小学阶段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教学工作中,写字教学依然存在着以下弊端:

1.学校的写字教学缺乏系统性,缺乏评价机制,中小学的“写字”课程并没有完全落实。

2.教师的写字教学观念不强,写字基本功偏弱,无法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与示范,写字与育人、写字与习惯培养相脱离。

3.学生写字兴趣不浓,甚至对写字有厌烦情绪,没有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与系统的书写技能,写字态度不端正,往往重量不重质。

4.现有的“写字”方面的教材不完善、缺乏实用性。

通过学校举行的写字比赛,我们发现能够达到大纲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学生仅仅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数学生的写字水平并不高,字迹潦草,错别字屡次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十分普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严重滞后。

二、“书写”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总结

无论是从实用的角度,还是从培养综合素质的角度考虑,把汉字写好对学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中小学是学生进行写字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从基础抓起,让学生从写字的初始阶段就写好字,使之终生受益。小学生不一定要成为书法家,但至少应该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笔者在多年的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写字要从基本笔画开始。《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写字教学,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是所有老师的共同任务。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不论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都是从写一个完整的字开始的。以人教版为例,入手写的几个字是“一”“二”“三”,其意图已经显而易见了,让学生从基本的“横”写起。笔者把“横”粗略分成三种:短横、长横、中横。中横这种说法其实不够严谨,但它容易让学生们掌握,使之准确把握横的长度。但在写“横”时都要注意起笔、收笔及笔画的粗细变化,并写出适当的弯度。经过类似的细致训练,学生对基本笔画掌握好了,就能更好地去构建一个全新的汉字。

2.要教会学生用橡皮“擦”。笔者接触过的很多刚上学的学生,他们多数都不知道用铅笔写错字后需要擦干净的重要性。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选择橡皮时,只会从形态、味道等方面加以考虑。在擦写错的字时,多数学生都是拿着橡皮随意地擦几下,但是不注意是否有没有擦到的地方,是否已经擦干净,更没有考虑需要按住作业本以防擦破纸张。因此,笔者在教书写汉字之前就先教会学生擦橡皮:张开手掌,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虎口处对准要擦的地方,其他几个手指则按住作业本,把橡皮倾斜45度角左右,反复擦,直到擦干净为止。

3.要指导学生使用田字格。“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它对小学生写字提出如下要求:“低年级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中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书,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可以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田字格的运用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在田字格里写字,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确立汉字的间架结构。如果学生一开始就在田字格里把格式写对了,写出来的汉字自然而然地就美观了。由此慢慢地形成习惯,即使脱离了田字格,字也会写得非常漂亮,所以引导学生观察书中要写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字的观察不够细致,例如,教学“完”字时,很多教师可能就只是指导到宝盖头写到上半格,但笔者却先引导学生观察:

师:宝盖头第一笔点写在哪里?

生:写在竖中线上,在上半格的一半处落笔。

师:宝盖头的左点位置怎么确定呢?

生:在横中线上一点,写完后刚好到横中线,起笔是左半格的一半处。

这样的指导、观察就能很好地避免许多学生把宝盖头写得过宽、过高,从而大大提高写字教学效率,真正达到教会学生写的目的。

4.找准评价方式。书法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正如黑格尔所言,“中国是特别的东方,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所以丰子恺先生坚定地指出:“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

第2篇:线上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科技馆 科普活动 教育 创新

在科技馆的运行中,开发和实施教育活动应是最核心最主要的工作,现如今的教育活动不再局限于常规互动的常设展厅展览或是主题鲜明的临时展览,拓展科普教育的延伸服务是科技馆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的开展,公众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 但小实验参与的局限性很大,而参与者往往十分热情地想要亲自尝试,自己动手的想法却很强烈。浙江省科技馆将互动课程引入到展厅科学传播的教育活动,通过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科学互动课,让那些对科学知识有兴趣的公众,充分享受科学背后所蕴含的乐趣。

1 活动开发的背景及意义

回溯科技馆的历史演化,已历经三个阶段:“1.0”版为真实的静态的科技博物馆,以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诞生于德、法、英等国的科技博物馆为代表,多以内燃机、发电机等实物布展;“2.0”版为学科的互动的科学中心,以美国旧金山的互动探索馆为代表,将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的实验仪器放大化,上世纪80年代我国首代科技馆也属于这一版本;“3.0”版则是互动体验为主的综合性科技馆,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馆均属这类。上海科技馆梁兆正副馆长在我馆学术交流会上谈到:当代科技馆发展走势是向展教一体化的的“4.0“版本迈进,更多强调教育活动区的建立,强调教育活动设计中课程是灵魂活动是重点,其关键的转折点便是展教员转型为教育者。她不再只是简单的”导游“,而是需要有讲解技巧、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素养的教学助手和教育员。

中国的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三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观念及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形成的知识体系大体都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基本上没有将知识同社会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对于校外的通过自己去获取的资源往往认识不够,主动获取学习资源的意识也不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在科技馆教育中的角色是一个复合体,其角色定位也是相对的。不同角色特征应服从和体现于科技馆内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整体设计之中。各种角色可以融于一体,也可有所侧重。无论学校科学教师或科技馆教育员,其共同目标都在于“教育”,只是实施的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大范围的普及科学热点知识,最大限度上激发公众的好奇心与探索科学的精神,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全面走进科学、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科学的生活是每场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科技馆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要求。

浙江省科技馆改变以往传统科普模式中刻板老套的灌输型知识方式,2015年下半年就笔者所在的展览教育部,全面深入地结合现有一至三楼常设展厅软硬件资源,围绕“环保”这一大方向理念,组建了展厅科学教育项目制课题三个项目组:科学眼、趣味科学DIY小课堂和手偶剧场,有效延伸了场馆的科普服务功能。这些课程游戏设计理念都非常简单,实际操作起来毫不费力,但包藏着并不简单的科学道理,不但可以帮助参与者学习科学知识,激发对科学的兴趣,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培养兴趣爱好。

2 科技馆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和方向

与学校教育相比,科技馆教育活动更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但探索开发教育活动时要考虑与时俱进,审视力度应符合当下中小学生对于教育活动的口味,减少使用传统的、陈旧的、传授式的活动形式,开辟新颖的,与时代、与生活接轨的,互动式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2.1知识性

主题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是活动设计与实施中非常关键的一步,活动设计的基础和核心是知识性,通过活动向公众传递一个科学知识。判定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让受众群体了解一个知识点,引起其对科学的兴趣。能让受众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应对现实的生活挑战,就达到了开展活动的目的。

2.2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活动的真实性上,不弄虚作假。科学的方案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我部专门组建了策划协调工作组,根据每位成员自身能力专长,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通过讨论共同来完成主题选定、前期工作准备,确保活动顺畅进行,做好活动后总结归档工作。

2.3实用性

一般传统的学校科学教育模式采用读科学讲科学,内容过于抽象离实际生活过于遥远,或知识无法用于实践,致使其对科学失去热情,因此要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探究主题,营造感染性强,实践性强、与生活密切关联的技术问题情景,在活动中收获理解、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科学意识、思想和技术设计能力,并将之进一步融入生活,提升生活。

2.4趣味性

一场好活动应该是能唤起公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把其对科学探究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从关注兴趣和体验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数字化、多元化和多媒体等展示手段,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融入于妙趣横生的情境之中,策划设计直观灵活、可操作性强的手工课,鼓励在实验娱乐中获取成功的喜悦。

3 科普活动策划案例―以“科学眼”科教活动为例

3.1活动背景

笔者负责网络宣传&活动协助的“科普眼”是一项全新的活动,以小实验为原型,把科学引向生活,引向环保,引向文化,引向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个体。在营造安全的学习交流环境下,较好地满足于参与者自己动手尝试的需求。通过设计有趣的手工制作环节,着眼于提高参与者的关注度,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制作过程中互动交流科学知识,争取让他们不仅学到了无形的科学知识,还能亲自动手完成作品后带回家中收藏,成为对周围人群宣传科技馆的有效途径。同时希望我们的作品如标本制作等,能够成为馆里的常设展品。

3.2活动目的

首先,我们以科学的视野去寻找身边常见的素材,以创新的角度去构建独一无二的作品。我们收集一些常见的物品,落叶、费油、甚至是一些我们大块朵颐之后的碎骨,我们先将它们做一些处理,它们就称为了新的素材,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身边的常见物品。

其次,以科技馆为体验场所,既宣传了科技馆也促进了公众对科技馆的新认识,活动提供给学习者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计划和课程,更谈不上面面俱到的教学过程,在这里没有学习的压力,而 “娱乐”是为了刺激和帮助认知的提高。

3.3活动形式

①线上招募,借助浙江省科技馆官方新浪微博账号下的27万余关注量宣传,主推“科学眼”自身的微信公众账号,争取建立自己的受众信息网,从而获得及时反馈信息,适时调整学习内容。

②线下招募,一楼进出口大厅显著位置&各楼层客流量较为密集型区域,易拉宝、张贴画等海报式投放宣传,且根据当天的课题,自行随机的挑选符合要求且兴趣浓厚的家庭。

3.4活动细分

①落叶缤纷:收集落叶:

小龄段:树叶自制画;高龄段:叶脉书签制作;优质段:叶脉画的创作。

②皂言皂语:在搅拌中感受皂化反应,油与氢氧化钠将液体慢慢转化为固体的奇妙旅程。

普通段:制作废油环保皂;中级段:制作精油功能皂;优质段:根据参与者需求定制,创新配方。

③骨灵精怪:餐桌上那些不能被食用的骨骼,在化学药剂中脱脂处理,就可以长时间的保存。来了解我们吃下肚子的动物,发挥想象,在创造的世界里腿骨、翅骨,都有新的妙用。

普通段:按照我们的教材完成拼接;高级段:参与者提供素材,帮助完成原装拼接;优质段:参与者提供素材,创意制作。

④玲珑剔透:制作骨骼染色标本。优质段:按照教程完成制作。

3.5注意事项

每场活动前期准备均考虑到安全问题,保证每位均有硅胶手套、护目镜、口罩、防护服等保护措施落实到位中开展,实现了尊重天性和创造能力,把约束和限制降到最低。针对难度较大的标本制作课,在实践操作前期必必须就液体调配等具体事项需单独开辟相关化学课程介绍了解,因操作中涉及使用手术刀片等难度系数较大的环节,此项课程针对初中以上学生。

4 科技馆科学教育活动的创新与展望

因自身文化层次、信息需求、年龄、职业、工作任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公众对科技馆的期望和要求存在很大差别。低龄段的倾向于把科技馆当作游乐场所在玩中学习,而年轻人则倾向于组织各类品牌的科学传播活动,中龄段主要以家庭出游方式为主,老龄段则当作休闲聊天交流的场所。设计要充分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公众对科学的需求,应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相应地有针对性地来把握具体活动内容的大小和程度深浅。

4.1活动方式的革新

固有活动模式都是通过对于科普性知识的单项灌输模式。就算有互动,也仅限于地年龄段对于装置的参与。而教育的主体应该是以成年人为主的社群,活动通过他们的传播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因此方式的革新显得尤为必要。一个好的活动就像一个好的舞台剧一样,要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因此原先的固有模式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在实施过程中,主办方应更侧重不同活动主体间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是基于清晰的逻辑线而来的。通过不同的互动性和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受众可以关注到不同活动间的内在联系,如由浅入深的阶段性同一主题型活动的开展,观众的好奇心被大大激发。这对于他们的后续学习有着很强的推动力。这样的科普模式可以逐步让受众形成自己的学习思想,将接触学习到的知识点逐步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逻辑,进而间接培养自己的体系。

4.2活动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馆之前也有做过手工艺相关的互动活动,但受众年龄段相对低龄化,这并不能很好地体现科普的普遍性。如何激发陪同孩子来参与活动的家长层面人士对于该领域的兴趣是全面科普所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上,建议可引入时下流行的更为为专业复杂的手工课程。现如今匠人精神大有复辟之象,很多民间的手工艺人以及线上的一些平台激发出了大家对于传统精神学习的热情,但是这些平台的受众相对较为局限。我馆可以利用本身平台的优势,邀请他们来分享相关的经验,并邀请他们成为合作的老师。手工课通过他们的带动,将会吸引到不同年龄段人的兴趣,家长从此也不用担心浪费过多时间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而我们希望类似的体验式活动可以在未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并能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不断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受众,活动的延续性因此可得到改善。

4.3活动中的跨界合作

第3篇:线上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我校创建于*年,是一所*市教学示范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在籍学生数242人,在职教职工19人,40岁以下教师18人,占总数的94.73%,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17人,占专任教师数的89.47%,执教县及以上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并获奖的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数的57.89%。学校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人才”为办学目标,以“让社会满意,叫家长放心,使学生成才”为办学宗旨,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工作始终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围绕教学要为促进学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打基础这一核心问题,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着力推动教学创新,转化教育价值观、质量观、教学观,强化教学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效率,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大力推进教学科研工作,扎实组织落实学生学习活动规范化,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基础建设,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积极创造条件落实课程计划,建立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把教育教学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制订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奖惩制度、教研制度等一系列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以之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教研工作计划、学科计划、教研组计划等较全面的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并按照计划开展教学工作。我校积极推进目标化管理,对教职工的工作任务、工作常规和工作效果逐一分解,量化评分,实行奖优罚劣。严格学校教学秩序,树立严谨教风,学校秩序井然。

三、切实加强常规过程管理,常规教学长抓不懈,扎实有效

学校严格进行教学过程和终端管理,以规范教学常规,把各科教学常规制度内化成教师的自觉意识,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为此,学校一方面重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的建设,初步形成了教学常规管理体系,使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评估等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正常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学校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坚持领导随机听课、课业负担问卷调查、月底作业、教案普查等等,强化教学常规,实行科学管理,形成认真负责的良好教风。

我校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奖优罚劣,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检查过程中,树立一批备课实、讲课精、批改细、辅导诚的常规教学教师典型。我们的教师备课认真详细,科学规范,字迹工整;备课是教师的职业劳动。教师在吃透课程标准,熟悉教材,研究学生、摸清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按照教学的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创造性设计。备好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1、备课程标准。老师们备课前认真学习《国家课程标准》,以《标准》来指导自己的备课和教学。认真钻研,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及低、中、高各年段的具体教学目标和任务,把握各年级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2、备教材。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把握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哪些是重点章节或重点内容,按照教学目标,认真组织和处理教材内容,确定重点、难点、关键。课堂是变化的,我们提倡写个性教案、实用教案、创新教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3、备学生。备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兴趣要求。备学生要摸清所教班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底子(上、中、下)及发展变化情况,经常分析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的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学习上的障碍,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教学有的放矢。还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要面向全体学生,查漏补缺。特别对学习困难学生要深入了解,分析原因,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4、备教法学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研究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抓住关键的方法,探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途径。根据现有条件,充分运用教具、学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5、大力提倡教师写教学后思,因为许多精彩的教学片断或教学遗憾是课前无法预料的,教师不断总结教学实践情况,积累教学经验。

教师们的教案除了有较完整的教学步骤外,还针对每节课的得失,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创新;教师们备课针对新课程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课时制订出知识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性目标,体现了知识点、能力点、德育和美育的渗透点,学法指导上用功夫,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们在备课时因生制宜,就地取材,收集、剪贴、制作教学需要的资料、图片、投影片,上网查找扩展教育信息,很好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老师们在备课中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中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把好心情、微笑、鼓励、趣味、游戏、音乐带进课堂,创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授课,目标要明确,重点要突出,充分利用四十分钟,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指点学法、方向,引导深入求异,设疑探究指导自学,及时点拨,理顺思路,激发兴趣。教师们用好学具、教具、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实效、优化、反馈、活动四大原则。

老师们精心设计作业。做到“讲科学,重实效,严要求”,精心设计,精心筛选。课堂作业在课上完成,课外作业按有关文件要求布置,严格控制作业总量,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对学生的作业有规范化的要求,严格进行训练。学生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清洁,格式规范。不允许以做作业来惩罚学生。让学生自己订正、修改作业的错误之处,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练习设计既面向全体,又注意因材施教。

认真批改作业。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无错误,对作业中出现的普通性、典型性错误及时分析评讲,个别问题个别辅导。教师的改笔一律用红笔,字迹端正,书写清楚。及时批改。书面作业批改认真及时,不得有漏批、不批或代批现象。有鼓励性的评语,对学生实行二次评价,用许学生有再学习后改正的机会。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倡分层布置作业。

考核和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鉴定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考核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也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进程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质量。(1)做好平时考查记载(作业、课堂情况、单元检测等)作为期末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2)严格执行考试规则,阅卷公平,评分公正,成绩真实,做好等级评价,做好成长档案袋的收集整理工作,严禁按成绩排名次。(3)认真做好考查后的质量分析,根据考查情况,采用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管理还需要考核来加以约束,严格考核不仅可以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而且这种奖优罚劣中体现一个规范标准。我们的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了考核,如教学计划、听课、期末检测成绩及质量分析、备课作业批改检查、学生问卷调查、听课笔记、出勤情况、校内外公开课、论文及课题研究等等。总之,在教学常规管理中,我们以常规为依托、以考核为手段,通过实施反馈,使教师对教学工作做出及时的调整,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发展

我校成立了语文、数学和综合三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又根据学段或学科划分为两个备课组,并以此为载体,组织教师定期(每周一下午)或不定期开展听课、说课、评课、议课活动,通过举行公开课、优质课等活动,推动学校教研教改工作的深入发展。各备课组的教师们联合教研,共同教改,效果明显。

课程改革为教师的发展和创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学校管理者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实施课程实验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生命质量的过程。尊重教师、理解教师、激励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创设展示的空间。我校从学校教研方式的改革入手为培养研究型的教师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以教师需求为切入点,体现教研的服务性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革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学校课改的组织者首先自要从教师需求出发,为一线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教研为课改实际服务。

2、解决资源需求问题,为课改铺路架桥

我们首先进行了资源需求调查。教师们反映新教材的内容添加了很多和学生生活实际、社会事件相关联的内容,需要更丰富的资源给学生更直接、更直观地感受。老师们还感到课改相关资源缺乏,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和理论指导。我们迅速得到书店、出版社等地为课改教师购买相关的书籍资料,还开通了网站,方便教师查询课改信息,为实验年级的课堂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3、实行集体备课,加强教师沟通,实现资源共享

“新课改”要求教师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了能够运用合适的教学法体现教学内容,并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实行集体备课,具体做法是:对本学段或学科内容统筹安排,确定某一单元或某一课时后,各备课组人员同时对同一内容进行备课,然后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汇总交流,每一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设计意见。这样使每位老师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思路,进行“资源共同享”。同时,同一课的不同构思又为教师们扩展了思路,教师们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设计,并适当进行调整,应用于教学实际中。这样充分体现了师师沟通、资源共享,达到了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水平的目的。

4、以教研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提高教研实效性

各教研组把抓好抓实课堂教学作为教研教改的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讲一堂好课活动,组织教师之间进行“传帮带”,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研教改的重头戏,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改革教学方法,效果明显。并结合立项的课题,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课程实验的特殊性将学校领导与教师摆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以往惯用的“领导讲、老师们听”的教研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式,对于教学研讨活动,我们提出了:

a、倡导参与式教研活动

以教研活动改革带动课堂教学改革,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中,倡导“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体现参与式,在研讨内容中突出重难点,在研讨效果上注重实效与迁移,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教研活动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的互动局面,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b、提供课堂教学中的“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立足教育科研求出路,图发展,把“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作为学校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结合课程改革开展学习讨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分层推进,逐步提高。我们把实验中课例的作用定位为“为教师提供研讨的载体,引发思考”,并开展同一主题不同处理的教学观摩,不固定模式,鼓励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开展互动式诊评,进行校际间交流。同时还鼓励教师将工作中有创新、效果好的教学方法进行“辐射”,并以分组参与式讨论等方式共同研究成功、不足及建议,使教师逐步改变“唯书、唯教参”的思想,将课堂教学的研究立足于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学生的真正需求上。

c、加强反思性教学

课改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校采取一课一反思,一单元一总结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并通过校内教研展示教师的优秀反思,以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先导作用。

各教研组坚持每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专题研究,认真研究、反思、总结本学科的教学,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学习如何将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做到人员落实、记载落实、时间落实,各教研组有教研活动计划,老师们认真记录每一次活动情况。并对各组的教研活动情况组织评比。

四、抓实校本教研推进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

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建立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全面提升学校和教师的自我的研究能力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成为新课程推进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校本教研”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是一种研究方式,它的内涵是行动研究,强调的是研究主体的观念、价值、目的,相信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自身行为的改善。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是开展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力量。

(一)、自我反思,提升教学研究的自主性、目的性。

教师的课后反思,各组听课后教师的说课,大家的评课,教师的自我反思不仅要在教学层面,更要在教育层面;不仅在教学后进行批判性反思,也要在教学前进行前瞻性反思、在教学中进行调整性反思。要求教师的反思在内容上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不仅要进行自我反思,还要在同伴互助中进行反思,帮助同伴,提升自我。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

(二)、同伴互助,体现校本教研的开放性、合作性和经常性

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主动的与教学伙伴进行合作性的切磋和讨价还价式的探讨,可共同分享经验,也可共同探究问题。不拘时间、不拘地点、不拘形式,可随时发生,也可随时结束。

教研活动中,老师们总结、交流、反思每周教学情况,思考、研讨下周教学内容。无论是主讲教师,还是普通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研讨。通过开展实效性强的集体教研活动,集中了教研组或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把合作学习方式引入到校本教研活动中,强化了合作意识,实行了资源共享,做到了优势互补。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教学现象和问题,寻求共同认可的教改方案。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学会寻找教学目标、教学期望与实际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在这种合作式的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集思广益,既有相互间的合作,又有教师个性化的发挥。他们就课改实验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频频碰撞。

(三)、专业引领,注重实效性

校本教研虽然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因为校本教研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缺少先进理念的引领,就可能困于经验总结水平上的反复,甚至导致形式化、平庸化。我们参考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华良博士提出的“问题一一计划一一行动一一反思”和上海教科院周卫先生提出的“发现问题-一一组织团队一一学习准备一一设计实施一一总结反思”来指导我校校本教研。

问题式校本教研活动中所指的教学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是在教学中发生的“真实的问题”,而我们校本教研强调的是研究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就像有些老师说的我们的教研活动扎扎实实的讨论了两节课时间,我想这是因为这些都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生成的教学研究,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再通过同伴互助将问题转化为本备课组的小课题。

反思与困惑:

如何高质量完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对历史和民族高度负责?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们也有不少困惑。

1、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勤工俭学,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加大办学投入,更新教学设施,集中有限的资金,分步骤、有计划地解决学校的教学设施问题。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尽可能地为广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切实加强对教师的思想培训和业务培训,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师德和实践新课程的能力上来。

3、切实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要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的办法,促使教师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要狠抓教师备、教、改、导、考、析、研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夯实教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