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第1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A-

0029-01

多年来,李吉林老师提倡的“情境教育”经由许多教师的尝试和探索、调研和实验,已经相当成熟,并被大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今天,我们再次品味“情境教学”的内涵与真谛,将“人为创设”和“优化”这样鲜明的特点移植到数学教学中,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情境将数学教学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人为创设

生活与数学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学情境的运用上,原生态的数学情境并不多见。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通常将生活情境进行再加工,人为地创设适应教材、学生和教法的数学情境,这也是李吉林老师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情景教学”基础上所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与旋转》时,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素材,但是怎样呈现在学生面前,怎样引入物体运动的方式却是大有学问的。磨课时,大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以儿童游乐场的场景引入,用课件动态出示游乐场上不同项目的运动,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去感知不同项目运动的不同。但在出示的时候,一开始是依次呈现,后面发现没有必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作为学习的基础,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会很快发现平移和旋转运用方式的不同,继而能在教师引导下用手势和活动区分这两种运动方式,达到教学目标,不必浪费时间在一个个项目运动方式的感知上,从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情境的利用率和效率。

二、优选优化

人为创设的情境可以根据学情的不同而作出调整,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作出调整,以实现情境的优选优化。优选指的是要选用跟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优化指的是根据教学需要所做的教学加工,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思考性、数学味等因素,发挥情境教学的最大功效。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小数》时,教材提供的情境是用零点几米来表示几分米,但是在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情境显然是用零点几元来表示几角。这里就应当进行情境的优选,从最贴近学生的材料出发,找到知识成长点,实现知识的提升。著名特级教师许卫兵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这样引入:

师: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标签呢?(课件出示:橡皮0.8元,小刀0.5元,铅笔0.3元)

生:见过。

师:你能读一读这些数吗?它们表示什么含义呢?

(生小组交流后引导学生用涂方格的方法表示出零点几,得出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很出色,现在再考考你们(课件出示钢笔6.8元,书包49.9元),这些价格又表示什么含义呢?

生:6.8元就是6元8角,49.9元就是49元9角。

师:还能用方格图表示出这些小数吗?你打算怎么做?

……

在这样的情境设计中,教师从谈话开始,引入是那么自然,情境设计巧妙,将学生已有基础迅速调动出来,并与分数建立联系,学生在寥寥数言中就认识了一位小数的本质,掌握了小数的一般特点。同时,学生学习的坡度在情境的延续中被有效降低,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三、因需纵深

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口味”也发生了变化,高年级的学生不再习惯于“童话式”“故事式”的情境,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数学味比较浓、比较具有思维挑战性的情境,这时,教师的情境设计策略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要向纵深处发展。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这一经典课时,华应龙老师用一个头脑风暴引入:小明参加电视台的寻宝活动,信息提示:宝物离你左脚3米处。学生在假想宝物的地点时,逐渐发现符合条件的点越来越多,最后的表象定位成一个圆,这样的情境是有生命力的,学生经历其中的探索过程,一个个点在头脑中连成线,这符合圆的定义“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但是绝不枯燥抽象,情境巧妙地让一个个点动起来,连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受到冲击,让圆的本质特征在此情境中作了一个无声的诉说。并且这个情境在本课最后还有引申:“符合要求的藏宝点就一定在这个圆上吗?”让学生的几何观念拓展到空间,令人叹为观止。

第2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下面,本人结合数学广角教学实际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落实数学思想方法。

一、在导入环节中指向数学思想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数学广角时,课堂伊始,教师就要做到心中有明确的指向性,通过精心巧妙的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到数学思维方法上。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刚入小学,我们大字不识几个,老师是这样教我们认识数的,(课件出示1-5数的认识);到了二年级,我们要学习乘法口诀,老师又是这样来教我们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课件出示5的乘法口诀);到了四年级,我们要学习植树问题,老师通过线段图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课件出示植树问题的线段);到五年级,我们学习了分数加法,老师是这样教我们分数计算的(课件出示分数加法计算的图片);六年级我们要学习分数应用题,通常老师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分析。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大部分的数学学习都把数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可通过形解决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解决形的问题,我们的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说明数与形密不可分,本节课我们学习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在这个导入中,教师历数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实际渗透过的数形结合内容,然后引用华罗庚的话,将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导向数形结合思想。

二、在探究环节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数学广角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引领学生通过充分的探究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探究中体验、感悟到其中存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进一步的提炼、应用奠定坚实基础。以教学《数与形》为例,教师借助“有趣的拼图游戏”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用小正方形来拼出更大的正方形,从中发现数与形的奥秘。(1)观察图1,你能用哪一个数字来表示图1中,正方形的个数?(2)观察图2,图中有多少个方块儿?如果用一个加法算式,该怎样表示?你还会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图2中方块的个数?(3)观察图3,图中有多少个正方形?像图2一样,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4)让方块的个数继续增加,来看一下图4,有多少个正方形?如果用加法算式怎样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5)如果像这样依次类推,你能够继续写下去吗?在这个自学提纲的引导下,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地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感悟到了数形结合的奥秘。

三、在拓展环节中应用数学思想方法

学以致用。数学广角教学虽然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但在课堂上教师一样要在完成授课任务之后,进行当堂的拓展训练。在拓展训练中,教师设计与所学知识暨数学思想方法相关的针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知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双重收获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知识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把握程度。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搭配》,在拓展训练环节,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题:(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2)如果用0、2和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3)照照片:三个坐姿最端小朋友站成一排合影,有几种站法?(4)排汉字:大数人三个字,请选择其中两个组词,比一比谁组的词最多?这些习题都与《搭配》中蕴含的“排列与组合”有关,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排列组合的理解。

四、在总结环节中升华数学思想方法

第3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应用意识是我们对于客观物质世界中存在的数学知识应用的反映。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小学生爱玩、好动,即使他们在玩,也能从玩中接受新知识,观察新鲜的事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的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入手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自主发现自己周围的事物竟然和数学知识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去编题目,自己列式计算,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情景化,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探究中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游戏和故事,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例如,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0克,这杯水是300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0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数学学习不和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习它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每次上课,教师都要把数学问题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在学习钱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创设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买东西,让学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钱,给了售货员多少钱,应找回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问题。这样,在具体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真正融合在一起。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知识的掌握规律巧妙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走进“形象”,并从形象中提炼出“理性”的认识,同时充分{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全面地理解知识,深刻地巩固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而真正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教学《认识圆》一课,在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说一说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如果把车轮做成三角形、正方形或椭圆形,行吗?对此,学生很难说清其中的道理。这时候,可用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有些人分别坐在装着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上下颠波的情形时,紧接着又出现了第四组画面,人坐在装在圆形的车轮的汽车里,又平又稳。最后,屏幕上出现四辆汽车同时开动的画面,以及车轮进行留下了车轴的行动轨迹分别是:折线,波浪线和直线。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了“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合作探索,强化学生应用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的将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务,共同探讨该知识点的认识以及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能有效的促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的有机设计与游戏设置,重要的一点是渗透出一种团队意识,培养他们的分工合作精神与合作探究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图形的学习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矩形等图形的认知与转换过程,团队协作更能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如何利用已知的图形对平行四边形进行分解导入成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破解这一教学难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我是村长”的分地游戏,每一个小组组长扮演村长的角色,将本村所共有的一块平行四边形土地进行划分,鼓励学生探索用“剪”和“拼”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通过合作得出相应答案。经过小组内部的讨论与分工,将原本复杂、抽象的图形转化成了生活中的土地模型,学生很快找到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内在联系,进而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66-02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内容中较为重要的一课,学生初步运用“等积变形”的策略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本课的教学又是后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知识建构和方法迁移的基础,因此,该课一直是较为“热门”的公开课之一。相近的教学流程、相似的操作转化、相同的巩固练习,听多了,给人以倦怠之感。最近,笔者聆听了特级教师刘德武对本课的别样演绎,他在课堂中关注学生内在思维,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注重数学的理性分析,彰显数学思想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

片段一 假设中排除,想象中转化

师:你觉得这个平行四边形(图1)的面积应怎么计算?

生:可能用6×5。

生:可能用6×4。

生:可能用5×4。

师:三种假设都能正确吗?

生:不是,只能正确1个或正确0个。

师:可能错误几个?

生:错误2个或3个。

【赏析】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都会先让学生操作转化,实际上,学生在操作之前,往往在头脑中会有自己的猜测,但这样的猜测常常未能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被隐藏在学生的思维深处。在刘老师的课堂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范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思维并使其得以外显。学生从心理上也期待着对自己猜测的验证,使得后面的学习过程充满悬念,对三种假设进行理性地分析成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激发了学习的动力。充分反映出刘老师对学生内在思维的关注与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

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cm2,估一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图2)

生:可能是30cm2,可能是24cm2,可能是20cm2,可能是26cm2……

师:我们能仅仅停留在估测的层面吗?可以用小正方形去铺一铺(出示图3)。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肯定比20cm2大。

生:因为小正方形没有铺满平行四边形,中间还有许多空隙。

生:第三种假设是不正确的,可以排除。

师:看到图4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能排除第一种假设,因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到28cm2,6×5=30cm2肯定是不正确的。(学生兴奋,不少学生纷纷附和,有的学生说出第二种假设肯定是对的)

师:第二种假设一定对吗?(生顿时安静,静心思索)

生:不一定,也可能是错误的。

(出示图5,将平行四边形外面的部分平移到右边形成图6)

师:平移之后小方块的形状变了,面积有没有变化?

生:面积不变。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 cm2,第二种假设是正确的。

(教师小结:在假设中排除……)

师: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至少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途径。

学生空间想象,利用平移(图7)和旋转(图8)两种不同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赏析】通过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由目测估计、图形验证、逐一排除、合情推理等过程,直至豁然开朗,形成对假设结论的深刻认识。在“要证明一个结论是正确的,至少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途径”的引导下,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利用平移与旋转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转化推导,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由个案上升至一般规律,形成理性的认识。假设排除、转化推导的思想方法演绎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的力量得以彰显,学生在课堂上洋溢着思考的愉悦和智慧的光彩。

片段二?摇运用中生成,辨析中明理

师:这个湖泊(图9)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师:它的形状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平面图形比较接近?

生:这个湖泊的形状接近于平行四边形,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面积。

师:你认为把湖泊看成这个平行四边形(图10)可以吗?(随着图形的直观出示学生发出惊叹声,随即思索片刻)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好像不太合适。

生:这个平行四边形大了一些,再小一些就与湖泊的面积差不多了。

师:那你觉得这两幅图(出示图11和图12)哪一个更合适?

生:图12的平行四边形都在湖泊里面了。

生:图12的平行四边形小了一些。

生:图11的平行四边形更合适一些。

师:为什么?

生:把湖泊在平行四边形外面的部分补给在平行四边形里面的部分,面积就差不多了。

师:(课件出示)出入相补。

生:把多的一部分补给少的,就不多不少了。

【赏析】把湖泊看成三个平行四边形,究竟是哪一个更为合适?这里的“是什么”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14页第3题中直接以图11的形式出现,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例题而不加以改编,习题的价值就会弱化,退化为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简单计算,失去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丧失了让学生感受其中合理性的契机。但在刘老师的课堂里充分展现出数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使学生在思索甄别中更深刻地理解了“出入相补”的原理。

片段三?摇变式中深化,变化中升华

师: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出示图13)的面积谁大谁小?

生:图①的面积比较大一些。

师:为什么?我们不能仅凭感觉。

生:一样大。

生:因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也相等。

生:底与高乘的积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一样大。

师:你会比较这两个图形(出示图14)的面积大小吗?

生:一样大,可以将图③分割成四个小平行四边形,再把这四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加就与图①的面积相等了。

(教师课件演示)

……

【赏析】两道习题设计精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图13中等底等高的两个平行四边形一“胖”一“瘦”,仅凭感觉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追问“为什么”,使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回溯到理性的思考,深化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本质认识。再由图13进行变化形成图14,学生在对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图形面积比较的过程中,升华了对分割数学方法的认识,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力量,体验到数学结论的得出必须有理有据。

第5篇:五年级数学上册课件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82-01

一支电子笔可以轻松地圈出重点、画出规则的图形、及时板书,这就是电子白板的作用,如今电子白板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利用电子白板,学生精彩的发言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交流,形成互动,体现交流生成的价值。教师掌握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就可以将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利用强大的技术支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资源整合和教学策略上。

一、基于电子白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电子白板要以学生为中心。电子白板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增强了交互功能,并能将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提供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电子白板不仅功能强大,而且易学易懂,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学生能较快掌握操作技术,因此,在课前设计时,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源素材,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利用电子白板交互平台进行演示。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可以是个人上网查找,也可以是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其中。例如,在科学课上,大部分实验都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的热情并不高;而在电子白板中应用一些实验软件,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模拟实验,尝试操作,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热情高涨。同样的,复习课往往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练习单一,都是学生练习、教师评讲的固定模式,学生提不上神,而电子白板则可以在复习课上体现出它独特的优势。练习题不仅仅是教师简单地出示,学生可以把好的习题放到交互平台上交流困惑、交流方法。同时教师适当地放手也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牢固,也充分调动了学习兴趣,体现了学习的能动性和有效性。

二、串联电子白板,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电子白板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也使得交流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电子白板基于资源整合和电子技术融合的新型交流平台,与其他设备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拥有强大的交互功能,而这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所需要的交流形式,它让课堂摆脱了“一问一答”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变要学生学为学生主动学,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率。在电子白板面前,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和交流,一只小小的电子笔,可以随时将自己整理的资源与大家分享。对一些电脑操作不熟练的教师而言,电子白板有着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只要在专职教师简单的培训和指导下,都能很快地掌握其操作步骤。同时,由于不需要运用鼠标和键盘的输入,使得交流起来更快捷,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及时得到反馈,在动态展示的过程中如果需要对前面的操作进行回溯,电子白板还可以将前面的信息重现,让交流更充分。

三、开发电子白板,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一)教学环境的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外部干扰因素,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条件。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插入图片》时,教者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怎样在文档中插入图片?图片的大小、位置怎么调整?这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一起体验,并以朋友的身份发表看法,利用电子白板及时将学生的想法和见解反馈出来。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探究氛围,让探究更能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环节的“放手”。课堂的时间十分宝贵,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设计问题的切入点都很小,采用一问一答的模式,甚至是直接告诉学生,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而学生也感受不到探究的必要性,课堂也变得毫无生机。笔者认为,适时“放手”不一定会影响教学进程,有时还可能会起到助推作用。例如,在教学《绘制表格》时,教师尝试让学生自己在电子白板上设计表格的样式,看似“浪费”了一些时间,却能感受到学生是在真正地探究、研讨,让预想变成现实。在总结交流时,利用电子白板将学生的构想与作品结合起来展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