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提高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教育部于2007年制订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此后各高校陆续制订教学大纲并开课。这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有许多教学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就业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而是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都提出考验的综合问题。因此,本课程虽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更为突出的是其综合性,涉及到大学生发展的各个层面。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理清有关的思路和问题,跳出这门课程本身所设定的范畴,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上,正确处理好几种根本性的关系。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课程的一个核心部分,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做一探讨。
一、适应就业形势与坚持理想兴趣的关系
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催生本门课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这只是课程开设的一个契机,不是课程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的,而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也不是学生在考虑就业时面临的一时问题,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做出的合适的长远设计,这个长远设计将影响学生终身。这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根本前提:规划的目标是以适应就业形势和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坚持自身的理想兴趣为主?
在当前大学生的高考志愿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中,有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和趋势,就是从方便就业和争取更高收入的角度着眼,跟着市场热门走。统计显示,在清华大学2009年“录取的45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8人投到经济管理学院门下”[1]。这种现象部分地反映了大学生专业选择的狭隘性和盲从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社会职业评价的局限性,以及当代学子在严峻就业现实面前的不安与浮躁。在这里,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的最核心部分――理想兴趣,似乎被放在很不起眼的位置。这种以适应就业形势为主要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一,市场的冷热门往往会迅速转移,盲目追随市场热门最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迷失自己的方向。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文学、哲学都是广受欢迎的专业,北大哲学系曾经状元扎堆;90年代中后期法律、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炙手可烫;日后又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热门”专业。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现实,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盲目跟风,显然只能抓住热门的尾巴,最终无所适从、迷失自己。职业发展是长期的、连续的过程,只有从自身的理想兴趣等角度着眼,从容理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
第二,盲目的职业选择无法使人产生持久的兴趣和有效的成就。《中庸》开篇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反映出古人在教育问题上对人的自性本心的高度重视,论述精辟、见识卓越,其深远意义同样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事实上,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和日后可能取得的成就,基本上和自身的兴趣成正比,因盲目跟风而从事的职业往往很难长久地、有效地坚持下去。从争取就业机会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当一个在校大学生从自身的理想兴趣出发做出职业生涯规划时,他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欲望为之不断追求和进步,自身的实力也会不停地提高,成功就业的筹码自然会相应增多,机会将伴随而来。如果单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却往往因为时过境迁或因缺乏兴趣难以深入钻研并取得成就,最终会与就业的机会失之交臂,事与愿违。因此,当一个大一的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将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现实问题先放在一边,首先从自身的兴趣和理想着手进行。等到大四学年即将面临就业时,再根据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综合情况做出抉择。
第三,国外的经验表明,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以兴趣定职业。从职业生涯规划学说理论本身的起源和发展进程来看,其着眼点都是在理想兴趣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的,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分析所谓的市场热门或哪种职业收入更高,其着眼点完全是从个人兴趣方面进行分析。虽然这个时候儿童的职业兴趣还没有定型,但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从而达到职业生涯认知和探索的目的。到了大学阶段,学校会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设立专门的机构,充分利用相关的指导体系,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为职业化、专门化,其根本原则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
单纯强调适应市场需求而轻视个体理想兴趣的现象和趋势是非常危险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本身是多元的,片面强调收入等职业评价观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在这方面,唐君毅曾经做过精辟论述:“在过去另一时代,西洋的希腊中世,海通以前的中国和印度,当时人所感到之政治经济的问题,其迫切程度,正未必如宗教、道德、艺术及其他人生问题之迫切。在未来时代,人亦可以不以政治经济之问题为最主要之问题”[2]。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评价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教学中,涉及到“知己”和“知彼”两个重要环节,并要求大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抉择和规划,其中的“知彼”即分析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介绍各行各业人才供需状况等。另外,如今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会部分地注意适应市场需求。这些与本文的上述观点并不矛盾。市场需求是现实的,不得不考虑,但市场需求同时也是多样的,作为个体,完全有机会、有空间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此,课程中必须注意强调和引导,以免引起学生的误会。更不可一味强调就业难,引起学生的紧张恐慌情绪,或者一味强调某个行业更热门等激发学生的功利心理。总之,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理想兴趣是多元的,所以人们的选择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作为年轻的单纯的在校大学生,更应该从容地、理性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未来。
二、学习规划技能与提升品德能力的关系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特定的步骤和环节,无疑需要相当的专业技巧,例如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和自我、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完成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这些环节和与之相应的规划技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作为一门对学生的一生职业生涯方向有重要影响的课程,本门课决不能只局限于学习规划技能这个层面,决不能以为引导学生做出“符合标准的”规划书就完成任务了。其实这个层面仅仅只是最基本的部分,作为负责任的课程和老师,绝对不能忽视对人生职业发展具有根本影响的其他因素,其中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就是至关重要的方面,必须就这一问题做突出的强调和深入的引导,而不能把它们全部交给德育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尽管此类道理学生本来也比较熟悉,但在相关的课程中结合具体问题由任课教师加以强调,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前,在各大公司的企业文化中都会强调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并且往往会把做人放在首位,如强调诚信、敬业等品德,同时看重知识背景和技术能力等综合素质。从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每年都有众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但对企业来说,要招到他们需要的合适人才也非常难。难就难在毕业生的能力不适合他们的需要,部分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盲目浮躁,对职业环境和自我的认知不到位。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没有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提升品德和能力。如果没有品德和能力作为坚强后盾,一份规划做得再完美,也只是纸上的认识和目标,并不能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如果只是就事论事,把学生的主要注意力和精力用在规划设计上,片面强调设计的方法和技巧,一步步地完成职业测评、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手续办理等,照着有关的职业生涯理论说一说,看起来热闹非凡,实质上却是舍本逐末,甚至会形成职业生涯规划方法上的困境,以致学生学过课程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规划还是认识不清懵懵懂懂。如果不重视本身品德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即便通过一定的规划和面试技巧顺利就业,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生存和发展也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在最初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应该将这种思维和理念灌输给在校大学生,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把提升自身的品德和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做也更能提升课程的深度和影响力。
所以本门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简明却深刻的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学生一定要重视加强品德修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保证。为此,在课程资料的选择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中对品德能力方面的要求。对于原本就对现实就业紧张焦虑、心态浮躁的大学生来说,课程中及时恰当地引导和强调显得尤为重要。
三、强调实践教学与重视理论指导的关系
教育部的通知里明确要求本门课的“教学内容应力求实践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切实增强针对性,注重实效。要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这里特别强调了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那么,究竟该如何理解和做到这一点呢?
提到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些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宣讲会、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等。诚然,这些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上好本门课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的实质内容和主要形式。而且,这些形式和环节对时间、空间、设备和人力等方面都有较多的要求,在本门课有限的学时和环境中,不可能容纳进太多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的实践教学,笔者认为要做以下理解和努力:
首先,教师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不必拘泥于甚至纠结于所谓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课程的内容,达到教育者所期望的效果,而不是必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对实践的理解往往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正如马克思的实践观所明确指出的:“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课堂教学中的观点也值得参考:“我需要的是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思考,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因此我常常用这样的做法:一旦引起学生的疑问之后,我就自己来讲解教材,而不喊学生起来回答一些个别的、零碎的小问题”[4]。因此,在本门课的课堂上,应该主要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和指导性,对于实践教学,可以更多地通过启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实践活动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了解和认知等方面着手进行。同时,将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留给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实际操练。
其次,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理论上的指导、观念的澄清和意识的确立,往往带有根本性的意义。本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转变,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态度、观念的改变是课程教学的核心,比知识的获得和掌握更为重要。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旨在让学生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积极的规划意识,根据自己的理想兴趣找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并重视品德修养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因而,不能把师生的主要精力用于热热闹闹地组织一些有关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在授课时间和人力物力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要普遍地开展所谓的训练、模拟等活动,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样,为了确保本门课的实践性和实际效果,可以通过收集准备实际案例、市场的现实需要、有关的企业文化知识等方式实施实践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析。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必要的准备环节,同时更是影响大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步骤。从本质上说,理想兴趣、品德修养、综合素质和观念转变是其最根本的内涵,对后期大学生活乃至职业生涯进行指引是最根本的目的。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理顺其中的关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切实发挥本门课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国.1/6高考状元扎堆清华经管的背后[N].中国青年报,2009-09-21.
[2]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6.
College Students?Career Planning Must Clear Some Basic Relations
LI Guang-xian
3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4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95)
摘 要: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可以尝试分专业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进一步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大学生毕业后的首次就业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专业;调查
课题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JXJG-15-62-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 Liang 1,Tian Juan2, xiao-bing Liu 3, Xiong Hui 4, HuangLi1
(1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cational college in jiangxi, nanchang of jiangxi province, 330200;2of jiangxi medical college, ganzhou in jiangxi province, 341000;3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in jiangxi, jiangxi nanchang 330013;4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jiangxi province, nanchang of jiangxi province, 330095)
Abstract: It needs a lot of effor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career plan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link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questionnaire fou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proposes the Univer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can try professional wil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through in every stag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work of employment guidance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o a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after graduation of the first employment rate.
key word:college student career planning sub specialty investigation
良好的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一个人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而且可以帮助其接近自我实现的最高峰。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途径多是通过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取得。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笔者在江西省部分高校中进行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抽样调查,共选取了6所专科院校,涵盖文、理等各学科专业,5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在校生(不包括应届毕业生)358人,应届毕业生142人。收回有效问卷426份。在15家不同行业的企业中进行了“关于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要求情况的调查”。
通过对这些问卷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当陌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对所学专业对接市场的目标模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观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多数以就业为取向,但行动缺乏足够的规划;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但缺乏一定的行动;面对择业困惑,选择解决的途径,多数毕业生倾向于依赖父母;相对于就业,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趋近于零。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对高职院校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工作得到了几点启示: 首先,鉴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近期的就业目标很重视,学校可以在求职技巧等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其次,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可态度和投入动机偏低,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第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我人格特质等方面的认知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应该对文工和理科施加不同程度的引导; 第四,“先就业再择业”的观点虽然表现出了毕业生在就业态度上的灵活性,但也应该防止被动性的“先就业再择业”问题的产生; 第五,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内容应该包含对于当前职业市场现状的介绍及不同职业的特点等方面,有针对性的跟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1 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开始把西方成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移植到大学就业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新型学科,有其特有的理论体系、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
1.1 课程设置模糊,教学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 “2+1”人才培养模式下,由于课程总体设置时间的紧缺和专业教师人员的缺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体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好多教材的理论性不强,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差,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编写,其内容多集中在“以毕业生就业指导为主,以完成毕业生就业手续为辅”的层面上,缺乏系统性。虽然一些学校也积极引用国外一些成熟的教材,但由于国情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好多教材不太适合当前高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针对性。多数高职学院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很多高职学院在进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主要关注的是大一新生以及大三毕业生,对大一新生主要进行职业测评和规划,对大三学生则进行就业指导,而忽视了对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在大一刚进校时就定好了自己的职业目标,确定了自己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但是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对自己制定的生涯规划的效果没有及时进行反思,指导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跟踪指导。
1.2 资力量单薄,专职人员缺乏
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很繁杂,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间就很有限;同时一个辅导员通常要面对近200个学生,如果要一对一辅导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而且辅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非常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教师的意见,因为只有专业教师才了解学生所选择行业的动态和行情。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集体授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比如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来传授求职技巧,这些形式普遍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于此类讲座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
1.3 校企联动脱节,职业观念淡薄
目前许多毕业生上岗后,因不适应企业管理环境而辞职或被企业淘汰,并非是因为他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而是由于缺乏适合企业管理和人际关系的能力素质,无法在企业的大环境里找准自己的位置,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常常感觉到大材小用或无处可用,不能受到领导的重视。这种难以在学校里提前感受企业观念及文化的现状,导致刚刚毕业的学生在入职一年之内离职率屡创新高。
1.4 实践实习缺位,职业体验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因其注重技能培养的教学现状。对于专业实践技能相对重视,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则难有学校进行相关的企业实践培训和体验。从而造成了从学校到企业,从课堂到车间,有的学生会出现较为强烈的不适应甚至抵制情绪。一是学生从未到企业从事体力劳动,对简单重复的劳动感到枯燥无味,加之企业是根据市场的走向安排加班加点,时间难熬。二是对专业期望值较高,不理解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不明白高职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认为所学专业与现在所从事的工作不搭边。三是跟企业的工人师傅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部分学生总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企业里有些员工只是高中或是中专毕业,认为跟他们学不到什么东西,有的时候请假也很难得到批准等等。少数学生因此产生了消极怠工、敷衍了事的情绪,而企业对此也有明确的反映。
2 措施与建议
调查表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高校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必须及时地、有效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修改课程标准,提倡“双师”教学
教育部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将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高职院校尤其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专业设立“双师”教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大学生尽早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有意识地去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引入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了解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分析解决大学生就业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具体步骤,指导学生科学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2.2 重视专业建设,加强师资培训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高校要成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机构,建立一支工作在就业创业一线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化的职业规划队伍。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且要在掌握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准确发现大学生思想、行动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善于让学生表达出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愿,恰当提出反馈信息,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自我,激发学生向目标努力的激情和动力。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讲授,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外部职业世界,确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同时结合职业世界不断变化的各种内容对学生进行集中讲座辅导,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职业规划需要。 只有这样,才能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此次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并不具备开展职业咨询的条件,因此,高校应当加强职业生涯规划队伍的培养,逐步提高职业咨询人员的职业测评和咨询技能。要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高校应结合现有教育资源,一方面,组建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职业生涯规划人员为主体的专职指导队伍,组建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教师为主体的兼职指导队伍,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门培训,使他们 职业指导在能够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要求后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兼职、聘请等多种形式吸引校外的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员,不定期开展活动,提供咨询和辅导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才能为科学规范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员保障。
2.3 吸纳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企业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两个方面。其中所包含的责任、敬业、守纪、创新、竞争、合作、服务、效率、质量等意识和观念,是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应该渗透的内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围绕市场需求,将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引入就业指导课堂,吸纳企业文化的有益成分,从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中吸取有价值的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校园里即可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学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方面的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领略到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为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打下基础。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吸收、渗透企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角色适应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2.4 开展实践活动,充实学生职业体验
针对大学生缺乏职业感觉和职业经历的现状,高校应引导大学生积极投入职业实践,加强大学生专业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的建设工作,使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模式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实践建设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大学生开展职业实践活动,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让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和择业就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深入社会,体验各种各样的职业,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 要以社会服务为纽带,拓展校外顶岗实习岗位。通过学校有计划派出专业的骨干教师主动参与技术开发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或“送教上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服务等途径,增加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了解,拓宽实习岗位渠道。大学生经过具体的实践,既积累了经验,缩短了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又客观准确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社会,了解了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以便能及时调整和补充,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将来就业及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 另外,学校可以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主题研讨与论坛、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角色扮演、模拟招聘、生涯团体辅导、 职业心理测评与咨询等多种活动形式,开展内容丰富、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职业发展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友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孙 权.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3] l保玲.职业指导操作实录[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4] 徐阳平.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2.
[5] 赵 蕾.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及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对于高校在校生而言,自主学习意味着借助所在环境内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提升自我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知道自己的学习,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应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剖析,引导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对自身情况进行全方位认识的必要手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涵义及自主学习的特征分析
(一)何谓自主学习
大学生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生在学期间在专业的教师指导下,综合自身学习的实际和特质,主动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并制定详尽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方式、学习场地以及学习中所需要的学习材料等,并不断根据学习的进度适时调控学习进度,评估学习效果,以实现大学生自觉、自愿主动学习的理论和学习模式。[1]
(二)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特征
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有:第一,自主学习是学生个体的主动学习。自主是心理学的一种有意识人格倾向,是个体在行为中表现出的有别于他人的独立自我决策。[2]第二,"自主学习"具有独立自觉性。"自主学习"的学生在人格上具备独立个性,在学习上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自主能力。第三,"自主学习"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加以巩固和强化,同时,能力的强化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促进,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学习的方法与技巧。[3]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的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教会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学习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大学生加全面分析自我,确定发展方向
在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下,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分析、评估自己,能够更迅速地找准自己择业的方向,找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契合点。高校要在职业生涯的认识阶段加强对大学生的认知引导,教学学生热爱所学专业,充分了解所学专业,在学习中结合自我认识客观认识和了解社会,以积极的心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二)有利于大学生准确定位学习目标,为学习提供不竭动力
缺乏合理规划的学生在校期间往往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迷茫地随波逐流,也很容易迷失自我。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能够让学生迅速找到大学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习任务,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也对学业的顺利完成做到有计划,有规划。
(三)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能力
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让学生从学习中感受乐趣,快乐学习,使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以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大学生活,实现全面发展,为职业发展所需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不同阶段的职业发展目标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能适当激发学生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获得各个阶段的成就感和成绩,从而实现间接激励学生确定更好的学习目标,提升和完善自我,最终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作用。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策略
自主学习包括学生依据专业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习内容、方法、进度、结果评价的方面,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确定目标、调控、调整学习行为的学习能力。而其中的重点,毫无疑问在于"自主"二字。不难发现,这也恰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手段达到的首要目标。如何利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一手段,有效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便成为了教育者需要关注的问题焦点。具体到高校教育领域而言,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多管齐下,最终达到这一目的。
(一)将职业规划引入社团活动,丰富社团文化
对于专业、兴趣类社团加强管理与建设,可以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生为组成社团主体的同时,由相关领域的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展开一系列活动,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社团,以社团为平台,定期开展免费课程、优秀校友论坛、模拟面试场景、安排企业实践参观、进行大学生职业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填写合适自身发展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开展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为主动学习意识的培养提供前提条件,更能藉此培养专业学习方面的兴趣。
(二)在学风建设中贯彻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导学生专业发展方向
大学学风建设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毅力等几个方面,也是衡量学生好坏的评价标准。通过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尽早地了解职业知识,树立规划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案,可以使学生结合个人情况,量身定做恰当的人生目标,体现在高等教育阶段,即为学习目的、态度、兴趣、毅力等要素的综合体现,而在这一过程中,优良的整体学风无疑对这一规划的过程起到了促进推动作用。
(三)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自主学习观形成
高校思政工作中加强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是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观形成的思想保证。大力贯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客观而深刻的了解到当今社会的需求,从而正确而全面的了解社会现实,通过这一切实手段达成端正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的。
(四)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紧缺,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刻不容缓,为了适当解决当前的困境,可以从长期从事学生思政工作的队伍中选拔热爱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经验并从事过就业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教育后担当职业指导师,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开展相关职业咨询及教学,帮助学生在明确发展方向的同时加强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同时,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使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和整个环境地作用下,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根据各高等院校不同的具体情况,还可灵活地采取以下方针:第一,创造自由空间,放宽权利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于自我管理的意识也逐渐增强,更加渴望自治与独立。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学生的学习自由,使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自身情况进行拓展学习。第二,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当今社会多媒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微博、微信等形式不断冲击着学生思想,要教会学生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规划大学生活,进行自主学习,在网络信息中不断加强对社会的了解,寻找自身的差距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独有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能够进一步根据自身资质进行潜能的最大化的开发,让学习有被动转变为主动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能够使学生明确个人理想,确立个人目标,树立人生信念的重要手段,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必将能够在激发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化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飞南.论大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注意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3,(3).
[2]王桐岳.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其能力培养[J]o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介绍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特别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它的最高目标是有效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方面国内有何克抗、李克东、南国农等教育技术专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意义、原则、价值、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总体的论述;[2]章建成等对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进行了探究;[3]叶玲对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进行了探析;[4]路慧瑶从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进行了实践与探索;[5]邵娟娣进行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6]然而这些论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总体概述,有些是从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等进行的探索和思考,就从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的研究国内目前还很鲜见。我力图从地处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山学院的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情况。
2.相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主体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人格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被规划者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该课程的基本框架和主干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认识工作世界、职业决策、求职简历制作与面试技巧四个方面。[7]信息技术与职业生涯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关于“认识的建构性原则”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提出了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观点。建构主义教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它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多年来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是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身就是要求变革人们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和教学观和主动学习观等,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和反思性、合作性,要求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双重积极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统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以多元目标体系(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其它方面的素质目标)为出发点,并努力达到多元目标体系的最优化。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社区,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对于生活于网络化、数字化时代的大学生来说,学校的教学活动更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此整合的过程以课前、课堂和课后为分界点。
3.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整合的探索性实践
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点,对信息技术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整合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
3.1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相应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信息载体是网络课堂中电子教材所提供的多种媒体信息组合,它不是简单的信息混合使用,而是整合优化提升到新层次的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结合演化出的现代教学媒体,它可以在更深层次上达到传统的教科书、教案、黑板、教具等项功能,兼有理论课、实验课和辅导等各种课程类型,从而实现虚拟教师、虚拟课堂的课程学习环境,信息电子化、媒体综合化、教学环境虚拟化是网络课程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前应以学生为本,创设情境,基于学校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作周密的教学设计。上课前教师在校园网的网络课程上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在BBS区有关问题讨论,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上网,搜寻自己所需资料,根据初步搜索情况,形成研究意向,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题。学生最后以电子作品形式提交给老师,作为教师建立学习平台的内容。在此过程中,师生、生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Blog、E-mail、QQ或MSN进行网上交流,也可以面对面地进行讨论,形成依托网络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学习社区。其后,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学生电子作业内容,结合课前网上交流情况,进行资源整合,为课堂教学作相应的教学设计。这样的点对点、点对面的信息反馈,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协商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民主参与和自主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提供了新型的模式,也有利于教师关注个别,体现因材施教。这种新型的模式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便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了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自由开放、全体参与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发展空间的展示。只有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气息,实现技术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结合。
3.2利用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开放,积极开展课堂讨论。
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直观、动态地进行教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表现力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过程中,经过两年多的收集,我掌握了丰富的图片、视频和DVD等资料,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有了广泛的题材来源。另外,我还用DV和数码相机拍摄制作了学生的课堂和所邀嘉宾的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讲演实况及学校举行相关的讲座实况录像,这样在上课时就有了充分的资料,并且在需要时就可以随时在课堂上播放,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根据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师生、生生讨论的内容、教材及社会的现状需求提供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教学,使教师知道了学生需要学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就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在课堂上,我紧扣教材、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讲解理论的同时配上相应的视频教程,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感同身受。同时还对学生提交的电子作品进行“资源共享”,实现思维碰撞,深入研究讨论,并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引发新问题。
3.3课后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课前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之外,很多学生还需要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及职业生涯咨询等方面来充分、全面地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从而选择相应的职业目标。所以还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人机对话教学和利用Blog、E-mail、QQ或MSN的互动进行职业生涯咨询。
人机对话是指在系统运行中,使用者与计算机系统之间通过终端屏幕或其他装置进行一系列交替的询问与回答。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人机对话教学,那么学生在职业测评、心理测试、人格测验、兴趣测试等方面都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职业生涯咨询,它是咨询专家帮助个体制订生涯规划的有效手段,它实质上是通过自我认识,进而自我肯定,并自我成长,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个人发展过程。进行职业生涯咨询,首先是咨询专家通过一些问卷和面谈了解影响个体职业发展的背景信息和早期成长经历,其次,在主客观信息相结合的基础上,帮助求职者明确自身的兴趣特点、价值观、优劣势,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并为达到职业目标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在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之后,咨询专家还会要求咨询者提供反馈,以形成一个互动式的咨询流程,最后去执行这样一个过程。在进行该活动的时候,咨询专家可以采用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但是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通过信息技术媒体支持的咨询方式也已经与传统的现场咨询的方式并行了,现在的专家很多是通过QQ或MSN在网络上与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借助音视频媒体制作的相关信息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如果学生有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E-mail与老师联系进行沟通和交流,老师也可以借助一些网络平台制作自己的Blog,写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的文章或是转载别人写的一些精华,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留言以得到老师的解答。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师生创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要努力成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成为学生运用信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意义建构的促进者,真正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学的媒体,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现代化,促使学生提高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培养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10-4-27./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08&Page=1.
[3]章建成,杨烨,张晓玲.现代教育技术与体育教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1):75.
[4]叶玲.信息技术与《导游学》的课程整合探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4,(10):83.
[5]路慧瑶.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晋中学院学报,2006,(12):9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78-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思想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实践效应问题的现象,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力不一致的现象。现在部分大学生虽然认同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但并不为此付诸实际行动,或者不按照已制定的规划要求去行动。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本人在个人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认知的层面,广大的大学生已经逐步认识到有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自己坚定人生信念;明确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避免盲目就业与不良情绪的干扰等。但是,在实践的层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却跟不上思想认知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校教育乏力。高等教育面对社会转型、文化多元、深化改革的教育环境,似乎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样关乎大学生人生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教育任务,几乎全部交付给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而转移了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视线,导致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退化和教育实践领域被模糊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凸显乏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教育偏颇。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的环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对现代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被磨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仍然停留于学习考试的实际分数和身体健康。另外,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家长们更在乎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进入高等院校和实际受教育的权利,而非把注意力集中于子女们在大学中是否有执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家庭教育与青年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缺失。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决定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自身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控制力、自我执行力不足的弱点,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而且,一方面大学生朝气蓬勃、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成才意愿强烈;另一方面大学生既情绪易波动又极易被鼓动,在教育氛围不够的情况下,很难相互提醒、相互激励、相互评价,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上自我教育的不完善,明知要为之而不为。
二、现象分析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着眼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要求大学生对个人因素的自我了解、规划与求职择业的匹配需求、职业发展目标、实践求职目标的行动方案、掌握目标职业技能等具备相当的认知度和践行力。但是,现实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阅历的局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停留于思想层面,缺乏实践力度。
在认知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高等院校教育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只接受侧重于研究型理论知识灌输教育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要明显低于接受过实践型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中运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的教学技术,和学生共同分析职场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力与实践力的两个直接因素。
在信仰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存在相关性。进一步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潜动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起健康职业发展模式的精神家园,在自我强化就业意识的同时也能够使自我的功利意识得以平衡。此外,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等大学生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制约着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的重要因素。
在执行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与其所处的年级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呈递增趋势。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需要一个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认同度要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投入形式多样化的职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工作,并通过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及时反馈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差距是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效应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关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但是关注的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其存在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
1.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资源体系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资源的支撑。在增进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要把握专业的师资队伍、管理激励与监督服务队伍和办学设施等物质性硬件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环境、校园精神等非物质性软件资源方面的建设;在保障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确保获得开设指导针对性较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课程等显性资源和科学技术课程等隐性资源的支持;在完善制度性资源和机制性资源上,要加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制度性、规范化管理,并且在一定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下,逐渐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可行性、保障性,强化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组织机制建设等。
2.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独立自主意识强、适应新事物能力强,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Donald E.Super)的“生涯彩虹图”,较全面地诠释了这一点。根据萨柏对生涯发展五个阶段的划分,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选择职业时有较大的弹性,个性化差异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在高等教育期间,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采取职业心理测验、职业行为观察、职业人物访谈、职业情景幻想等一系列教育技术手段,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和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激发他们坚定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从而为他们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3.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展示节”。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回答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要弄清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什么?为达到我的职业目标,我又该干些什么?”指导和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懂得要在操作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目标设定、目标实施、反馈修正等环节的基础上,突出可行性部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确切把握职业规划的具体目标。依据此活动平台,大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强化并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心目中,力求巩固大学生对目标职业的心理倾向,以此指引每一位大学生去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收获成功的职业前景。
4.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而具备的获得工作机会、并在工作中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的核心适应能力也往往能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效应的重要因素。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就业环境,高等教育理应帮助和指引大学生培养保持乐观、自我情绪调控、高自我效能感、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思维开放性等积极上进的性格特征,以此为基础,凸显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优势,增强对理想职业的认同感,积极发挥个人适应性的积极价值,指引大学生在不断完善就业资本的同时以期达成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积极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实践效应的系统性的思考与方法,对帮助大学生初步设定出人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也能够表现出动态循环的功能。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乏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指引大学生明确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注重实践效应问题,把握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化空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现出实际的可操作性。此外,高等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效应积极地融入到大学生有系统的、有步骤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之中,使大学生在不断达成阶段性的成功鼓舞的过程中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认同感和践行力。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建国.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3]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日前,教育部表示,2014年毕业生总量将进一步增大,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23万人,因此,在各大高校内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已刻不容缓。但当今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因此深层剖析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缓解就业压力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够
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进行过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甚至有很多学生没有进行过规划,当被问及到“您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时,只有6.46%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有31.34%的学生表示了解,有58.61%的大学生表示不是很了解,有 3.59%的人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高达63%的大学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还停留在不很了解甚至没考虑过的层面,这表明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没有重视,也表明大学学校方面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程度没有做到位。当被问及到“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时,只有18.66%的大学生表示有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很清晰,有47.85%的学生表示有较清晰的规划,有 30.86%的大学生表示仅有考虑过一点职业生涯规划,有2.63%的人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这个数据表明,近33%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职业生涯规划。当被问及到“您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要吗?”时,有16.7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重要,有55.26%的学生表示重要,有24.88%的大学生表示一般,有2.87%的人表示不太重要,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都表示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也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那么为何还存在高达63%的大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呢?这进一步表明大学生们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缺少深入的认识和实际的实施。
1.2 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身素质存在差距
在对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当被问及涉及到对自己能力和性格方面的问题时,经过我们对问题的综合统计发现,约40%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缺乏较深的认识。
在对自己的能力和性格特点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选择了一个不太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兴趣,出现了一些例如旷课等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不了解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在毕业时,没有武装好自己的大脑,没有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技能,没有做好融入工作的准备,因而出现了大学生缺乏自信心的问题。在调查中,当被问及“你有信心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吗?”只有19.62%的大学生表示有明确的信心,31.1%的学生表示有信心但信心不足,36.12%的学生表示不确定,10.5%的大学生表示没多少信心;2.87%的大学生表示基本没信心。可见近50%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信任力不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把握。
1.3 实践环节薄弱引起的职业与专业关系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实践的量不足。与国外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相比,我国大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还只是一种不太普遍的现象,包括学生个人或组织自发的社会实践以及学校有针对性的毕业实习等都显得不足,其风气与氛围都尚未形成规模。第二是社会实践的质量不高。限于各种主客观的条件,大学生的实践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实践更是不多。这些情况都将大学生与外部的职业环境隔离开来,使其对职业环境不熟悉,对将来从事职业的了解还远不够。在校大学生中仅有28%的大学生比较清楚自己所在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近20%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学业规划之间的关系紧密切。65%的大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但不喜欢自己的专业,30%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甚至不了解自己的专业。这表明大学生对自己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都没有深入的认识。
1.4 家庭出身及主要社会关系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占了很大比重,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背景、教育背景,亲人的主要社会关系等几个方面。家庭的经济背景很大程度影响了父母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的期盼,经济条件不够优越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父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校园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能,就业时能寻找到薪金较高且较稳定的工作,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和富有的家庭对子女职业素能的要求和对子女就业的要求则较低,甚至父母或其他亲人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已经铺好了道路。在教育背景方面,接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一般都有对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更有利更先进的教育观念,举例来说,拥有大学本科学历或硕士学历的家长接受教育的经历充分,阅历丰富,再加上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其对自我的认知程度更加深入,因此相对与拥有小学学历或初中学历的家长更能为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优秀的指导和规划建议。在主要社会关系方面,大学生父母的职业或其他亲人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的家长和近亲相较于从事个体经营或就职于民营私营企业的家长和近亲获有更高层的人际关系交际圈,他们往往可以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来为子女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好基石,大学生毕业之后甚至不用面临找工作的难题而直接进入企业就职,“关系”是社会特有的产物,对其他大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就导致了一些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将来面临就业时对自己信心不足,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费。
在大学生心理方面,出身较低的学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在家庭中经历了贫苦的磨练,在校期间不少贫困生又得到了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并且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正面影响。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出身贫寒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信心,具有奋发向上的豪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立志在学成之后能让自己的家庭有所改变其次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也有一些出身较低的大学生接受了社会的负面影响,消极怠慢,认为自己怎么努力也比不过家庭出身好的大学生,浑浑噩噩度过大学生活,没有收获。同时,一些家庭出身较好的大学生因为有较为富裕的家庭作为今后生活的保障,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没有很高的要求,不用担心自己的学识不够用,也不用考虑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到了就业时会被自然的“保送”到单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他们也不用掺入自己的喜好,只要按按部就班的走父母铺好的路就好。 但也有些出身较好的大学生他们的家长对他们的自身发展有更高的期盼,因此这些大学生也非常认真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刻苦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
1.5 与社会接触不够,获取的信息不充分
缺乏对社会环境的管制与了解是导致学生无法做出正确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原因。很多大学生的视野都被局限在校园之中,由于在大学期间社会实践经历的不足,与社会接触较少,所以对外界环境的认识非常有限。虽然说大学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学是微缩型的社会,但社会却远远比校园要复杂许多,如果大学生仅仅将目光定格在书本中的知识上,而不去亲身体验社会,那么就会对社会环境缺乏关注和了解,在大学毕业之后就很难快速的融入到社会当中,对于就业就相对更加困难了。
现如今,我国的就业市场非常复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普遍存在。经济问题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经济稳步发展,就业机会就会增加,而经济出现滑坡,失业者的数量就会增加。而且,金融危机更是雪上加霜,经济不景气,就业岗位也减少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高校扩招,毕业生的人数增加了,可是就业岗位的数量却没有增加,所以找工作很难。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每年也不尽相同,今年对建筑人才需求量大,那么建筑专业就相对火热,但是谁能预料到四年毕业之后,市场上还是否需要这方面人才?在教育方面,经济发展没有为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撑,教育管理不够强、质量不够高,导致了人才结构性的失衡;再有就是的大学毕业生本人对于自己的就业定位不够准确,虽然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完美工作,但却眼高手低,不甘于从小职员做起,宁愿闲赋在家,也不愿意去从基础的工作做起。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完善措施
2.1 自身层面
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自己的一些态度和行为,对职业规划提起足够的重视,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为成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应该主动寻求学校有关部门以及老师的帮助,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就业状况,在交流中,认识自己的长处以及不足,征求老师的意见和建议,综合考虑家庭等各方面因素,从而确定自己在大学所要学习的专业,并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之后,在大学就能知道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以及所要实现的目标,才会对学习和生活不会茫然,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对学习充满极大的兴趣,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为今后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大学生在校期间,还应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感受职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向。通过实践,能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据此可以帮助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离开学校之后,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合适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
2.2 家庭层面
在家庭层面,大学生和其父母应努力营造和谐氛围,不管家庭条件的好坏与否,都应致力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家长应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抱有合理的期望,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身意愿,在大学生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时父母要尽力支持,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孩子做好人生规划,同时父母应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大学生敢于去发展,大学生应该充分体谅父母,致力于认真刻苦钻研课程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厚底子。大学方面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今社会形势编写针对家长的相关教材,使家长明白掌握教育自己子女的最基本知识相当重要,也能使家长在参与子女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过程中进行有理有据的、正确的指导。同时,作为家长,父母应该对孩子的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业成绩以及成长历程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在指导子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依可据,不凭空规划。家长更应该努力学习社会上先进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等,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意见,将家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负影响逐渐纠正。
2.3 社会层面
在社会层面,社会采取一系列鼓励性措施来引导并支持毕业生就业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加大从基层考取公务员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险、简化毕业生的就业程序的方面的制度改革,来切实地解决薪资、保险、户口等实际问题;同时,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和教师特岗等岗位的需求,也可以起到减轻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就业压力。
提高教育质量也是势在必行之举。老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设施的完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在校园里,教学楼、实验设施、文体设施包括食宿条件等方面的提高,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者水平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应在校园里多搞一些就业方面的讲座,多提供一些信息服务,多举办一些招聘会等等,让大学生真正了解到就业时应考虑的问题,来提高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知识。
3 结语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最关键的时期,只有将从学生自我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对大学生产生的负影响因素有效解决,才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并毅然前行,满怀信心的步入社会。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83.2%。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38.94%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59.62%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50.48%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149.04%。(见图2)
■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83.2%。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38.94%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59.62%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50.48%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149.04%。(见图2)
■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摘 要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
关键词 SWOT分析 职业规划 职业调整 大学生 应用
一、 SWOT分析简介
SWOT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K.J.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提出,他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将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分为内外两部分,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指企业自身的相对优(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而外部环境主要指企业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企业的战略制定就是要从组织目标出发,依据自身与环境的匹配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图1)。
有效的SWOT分析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明确目标原则。组织目标是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发展战略就如无源之水、无的放矢。但实际应用中,部分企业混淆了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关系,脱离目标进行SWOT战略分析,大大降低了SWOT分析法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二,相对性原则。组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都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因组织发展目标的不同而异。以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为目标,则规模大、投资多元就是优势;而以快速创新、灵活应变为目标,则规模过大、投资过多就是劣势。
第三,动态性原则。组织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随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外部环境而变。处于创新阶段的组织,规模小、机构精简就是优势,而一旦进入成熟阶段,过小的规模、过于简单的机构就成为劣势;
第四,系统性原则。SWOT分析中的四个因素相互影响、互为制约,优势如果未与对应的机遇匹配,所制定的战略可能无法实现组织目标;而所谓的劣势如果与恰当的机会结合,却可能出现起死回生的转机。只有系统思考,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克服劣势、规避威胁,才能制定出最适合组织发展的战略。
二、 SWOT分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应用中的可行性探讨
首先,无论是职业规划或是调整,都是围绕个体职业发展目标展开;其次,职业规划或调整最终都必须为个体提供明确的决策结果。就职业规划而言,就是要为个体提供实现职业目标的途径、方法、步骤,使个体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规划。就职业调整而言,就是要为处在职业原高或困境中的个体提供如何摆脱逆境,向更高职业目标推进的调整措施,尽快脱离职业逆境困扰;再次,职业规划或调整必须考虑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能力、兴趣、个性、经历、目标、价值取向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前景、企业前途、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职业道路发展情况、职位竞争情况等;最后,职业规划或调整必须在考虑内外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采取系统优化、综合配比的方法,最终制定出最适合个体职业发展的规划或策略。综上所述,SWOT分析可作为职业发展中职业规划或调整的有效工具。
三、SWOT分析在职业规划及调整中的实施
SWOT分析法在职业规划及调整中的实施流程如图2。
1.个体职业认知。明确的个体职业认知是运用SWOT分析制定职业规划及调整策略的前提。包括个体的自我及职业认知。其中自我认知包括能力、潜质、兴趣、个性、目标、价值取向等,可通过专门职业机构或所在组织的测评中心、橱窗分析、360度反馈等方法,充分了解个体职业特征与素质,尤其是充分挖掘“自己背后”的“我”。职业认知包括行业前景、企业前途、内外部劳动力市场、职业道路情况、职位竞争情况等,可通过专门职业机构或所在组织的职业发展中心的职业咨询与职业信息,充分了解面临的职业环境。
2.明确职业目标。明确的职业目标是实施职业策略SWOT分析的核心。职业目标作为职业策略SWOT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包括确定职业锚、职业范围、职业高度(成就),在此基础上根据职业认知的结果设定候选职业群,并收集候选职业群的行业特征、工作环境、能力条件、素质要求、职业个性,以确定SWOT分析的评判标准。若基于职业调整,则着重于产生职业高原的原因、候选职业群的组织文化、条件要求、发展前景与竞争情况等的分析。
3.SWOT分析。第一步,将候选职业群按职业、行业、岗位类型区分,并列出各细分候选职位的具体要求与特点;
第二步,针对各候选职位的要求与特点,列出对应的SWOT矩阵,包括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威胁);
第三步,为各子因素赋值。赋值时,内部因素主要根据候选职位的要求为基准,外部因素主要根据候选职位竞争程度和个体对候选职位环境的价值偏好为基准,优势、机遇为正值,劣势、威胁为负值;
第四步,根据个体职业目标、价值取向和发展阶段,为各候选职位赋予权重,并计算各候选职位策略得分;
第五步,比较各候选职位策略得分,最终做出职业决策。决策模型如下:
Ci=ΣSij+ΣWij+ΣOij+ΣTij C=Max{r1*C1⋯ri*Ci}
其中:Ci为候选职位i的得分;S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优势分值;W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劣势分值;O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机会分值;Tij为候选职位i的第j项威胁分值;ri为候选职位i的权重;C为取各候选职位分值与对应权重相乘后取极大值的最终决策。
4.实施与反馈。按照SWOT分析所得的职业决策结果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战略,包括短期策略与长期策略,并制定出实施计划。根据个体职业发展情况定期及时审视职业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并重新运用SWOT分析对发展战略做出适时调整。
四、提高SWOT分析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应用效益的建议
1.明确SWOT分析的应用重点。在职业规划与调整决策应用中,SWOT分析主要是帮助个体根据职业目标分析自身优、劣势以及环境中的机遇、挑战。
2.提高个体的参与度。SWOT分析要求个体明确地列出针对某个职业目标自身的优、劣势,而这其中有许多是关于个性、兴趣、价值取向等内隐信息,除非个体主动参与,否则难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最终分析结果。
3.提高分析的系统性。SWOT分析作为职业发展决策辅助方法之一,其有效性有赖于职业管理系统的整体效益。如个体的优、劣势就必须通过测评中心、橱窗分析、360度反馈等方法综合获取,而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则须通过职业信息系统深入分析获得。另一方面,SWOT分析是基于某一时间点的静态分析方法,而职业生涯管理的动态性决定了不同职业阶段个体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环境都将有所变化,从而导致原有SWOT分析结果偏差。
4.加强基于组织角度的应用。职业策略SWOT分析的应用主要基于个体。组织也可充分发挥SWOT分析的效用,以提高招聘中的人职匹配与人组织匹配度、员工不同发展阶段职业发展辅助策略的针对性、职业通道设置与路径选择的有效性,从而使组织职业管理系统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杜映梅.职业生涯规划.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63-66.
[2]廖泉文.职业生涯“三三三”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9):12-16.
【关键词】 跨专业考研 职业生涯规划 关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14-01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国家考研政策放宽等原因,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就业、出国、考研等之间选择了考研。相关数据显示[1],报考2012年研究生的人数已经达到165.6万,相对于2011年的151.1万人次,报名增长率接近10%,其中跨专业考研更是有所升温。
1 大学生跨专业考研的动机及现状分析
跨专业考研动机包括内在需要和外界诱因[2]。在榆林学院69名跨专业考研学生中,考研动机为好奇心的占1.45%,出于兴趣的占46.38%,为了更好就业的占46.38%,在父母压力下考研的占1.45%,是从众心理的占5.80%,是学校鼓励的占4.35%,动机为其他的占2.9%。
榆林学院2009-2011年学生考研上线率分别为14.7%、13.5%、11.8%,而跨专业考研成功的学生在考研上线的学生中占的比率分别为16.9%、12.1%、15.1%。文科专业中,跨专业比例最大的为同级跨越。2009年——2011年,从文科的一个专业跨到文科的另一个专业的比例分别为6.4%、4%、7%;在跨专业考研准备中由文科专业跨到理科专业的学生,但没有成功的案例。在理科专业中,从理科的一个专业跨到理科的另一个专业的成功率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9年为5.8%,2010年这种跨越为8%,2011年为7.3%;但是成功地从理科专业跨到文科专业的学生比例在锐减,由2009年的4.9%降到不足1%。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认识自我”、“分析环境”、“合理抉择”的过程[3]。有助于大学生全面的评价自己,帮助大学生早日确立奋斗目标,实现自我价值。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对滞后。相关调查显示,只有2.8%的学生表示对高考时填报的专业非常了解,12%的学生选择专业是出于对专业的兴趣,且该兴趣也只是受社会舆论和家庭经验的影响,而不是受学校个性化、专业化教育的影响[3]。其次,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我价值定位过高、期望与实际不符、心理脆弱、行动滞后等问题。他们在大学学习期间,较少接受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部分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流于形式,开展生涯教育以讲座、测评等方式已显陈旧。再次,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浅显,很多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测评的层面上,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测评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有的还想当然的职业规划与性格测评等同起来,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测评指导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4]。所以大学毕业生无法确立职业方向与目标,在择业和走向社会时一片茫然。
3 跨专业考研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
3.1 职业生涯规划是跨专业考研的前提和基础
跨专业考研是学业上的一次跳跃式发展,它的成功显然是以良好的学业规划为基础的。
在笔者的调查中,有29.1%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原专业,也不想从事与此专业相关的工作,另有12.9%的学生则因为学得吃力而不喜欢。不喜欢原专业的的跨考学生,有较好的学业规划,且对考上的期望非常高,也有较为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3.2 专业考研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自有其时间梯度。“由于人生具有发展阶段和职业生涯周期发展的任务,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就必须分解为若干个阶段,并划分到不同的时间段内完成。每一时间阶段又有‘起点’和‘终点’,即‘开始执行’和‘完成目标’两个时间坐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就会使职业生涯规划陷于空谈和失败”。以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生涯规划,跨专业考研就是一次实际的任务,它无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发展。
3.3 职业生涯规划对跨专业考研具有战略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职业理想,设计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步骤以及发展自我的轨迹。当然,战略性的规划也需要学生认识到其弊端,“战略方向也会像眼罩那样遮住潜在的危险”[6]。跨专业考研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去应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生涯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会得到检验,学生应评估自己的生涯规划,不断修正它,完善它。
考研学生是跨是守,只需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战略指导下,尊重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就能做出抉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