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荒南野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我走了,不再回头,身后的荣华富贵已经成为过眼烟云。望庭间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前面的青山绿水吸引了我,“五斗米”又安能让我折腰?
当洵阳之地多了我的幼稚足迹,当一步一步走进薪俸大族,上天早已安排好了我的最终归宿,毕竟,上苍知晓我存在的意义。
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不过如此,当真正看到自己的角色,我迷惘,我痛苦,我仰天长啸,斥问苍穹——没有任何回音,有的仅仅是田间忙碌的百姓,衣衫褴褛的幼儿。那里有我一步一步在黄土地里挪动的佝偻的身影,有千百年来仅仅翻动了一犁深度的贫瘠的土地,有漫野蓬勃与漫野荒凉,一把烟斗,一盏苦酒……
我于心不忍,不忍眼睁睁看着自己乞媚的双手掠尽在痛苦中挣扎的百姓,望着他们消瘦的身躯,我只有泪,只有痛。然而,我却无能为力。从天而降的士人大夫,我迎接不暇,他们只想享受太平,却不知世界上竟有难以想像的万丈深渊。难道,我竟忍心用百姓几近消逝的血肉去获得青云直上的坐骑?我做不到。我甘愿退出,甘愿去忍受贫穷,毕竟“少无适俗韵”。我宁可饥困而归土,也决不陷身于罪恶的浊流之中苟且偷生。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或许,这是我最终的归宿。此时,一切世俗的虚幻早已云消雾散,我面前,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自食其力的慰藉,是锄豆收粮的惬意,是心远地偏的豁朗,是心清气畅的满足。
是什么,让陶潜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什么,让文天祥宁死不肯将头颅低向第二个国君,选择”留取丹青照汗青”?是什么,让李太白不想再“摧眉折腰事权贵“,选择“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他们在自己心中栽种的那一株菊,那株淡雅、坚贞、傲岸的菊。
菊之淡雅在心中栽种一株菊
是什么,让陶潜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是什么,让文天祥宁死不肯将头颅低向第二个国君,选择”留取丹青照汗青”?是什么,让李太白不想再“摧眉折腰事权贵“,选择“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他们在自己心中栽种的那一株菊,那株淡雅、坚贞、傲岸的菊。
菊之淡雅
在这个彩灯烁干了宁静、物欲占据了人心的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名利、权势的俘虏,终日为追求这些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甚至有些人不惜以生命作为交换,悲哉!为什么不能学学嵇康呢?纵然出仕便可金马玉堂、封妻荫子,但因不想被名利所驱,让世俗腐化自己,宁愿永远锤着铁,过着“邺下放歌”的生活。还有以“梅妻鹤子”卓然于中国历史的林和靖,纵然博学多才。只要入世便可垂裕后民,但他淡泊一切,一心只想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心中载种一株菊吧,让它时时提醒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能拥有淡雅的幽香,还心灵一片宁静清雅。
菊之坚贞
每次与屈原“邂逅”,我总是不禁肃然起敬,因为即使他面对君王的猜疑、谤者的非议,仍能矢志不渝为拯救民族存亡奔走疾呼。当秦国攻破楚国的郢都,他为坚守心灵以皓皓之心沉入汩罗江底。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那个时代成全了他,要让我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也许也能成为他”。那看看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发生了什么——多少矿工因瓦斯爆炸葬身井里,多少人被假酒假药弄得家破人亡,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因豆腐渣工程早早断送…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在心中栽种一株菊,让它时时告诫我们要坚守原则,坚守内心纯洁的信念,这样我们才能抛开一已之私,才能还心灵一份愉悦、贞洁。
菊之傲岸
是否还记得那位对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段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是否还记得那个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有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丙昆仑”的谭嗣同?……这些“心如澄澈秋水”的清高居士,在心中栽种一株傲然挺拔的菊。
在心栽种一株菊,一株捍卫心灵月亮的菊,让它时时提醒我们“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于傲骨”,这样我们才能守住生命的尊严,还生命一份傲。
……
生活,需要有烟花般的多彩,更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清雅,需要绿叶般的谦逊,更需要“钟鼓馔玉不足贵“式的傲然,需要向日葵般的激情,更需要“举世皆浊我独清”式的坚守。所以,清在心中栽种栽种一株菊吧!
在这个彩灯烁干了宁静、物欲占据了人心的社会里,几乎每个人都是名利、权势的俘虏,终日为追求这些而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甚至有些人不惜以生命作为交换,悲哉!为什么不能学学嵇康呢?纵然出仕便可金马玉堂、封妻荫子,但因不想被名利所驱,让世俗腐化自己,宁愿永远锤着铁,过着“邺下放歌”的生活。还有以“梅妻鹤子”卓然于中国历史的林和靖,纵然博学多才。只要入世便可垂裕后民,但他淡泊一切,一心只想在“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追求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心中载种一株菊吧,让它时时提醒我们“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能拥有淡雅的幽香,还心灵一片宁静清雅。
菊之坚贞
每次与屈原“邂逅”,我总是不禁肃然起敬,因为即使他面对君王的猜疑、谤者的非议,仍能矢志不渝为拯救民族存亡奔走疾呼。当秦国攻破楚国的郢都,他为坚守心灵以皓皓之心沉入汩罗江底。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那个时代成全了他,要让我生活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也许也能成为他”。那看看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发生了什么——多少矿工因瓦斯爆炸葬身井里,多少人被假酒假药弄得家破人亡,又有多少无辜的生命因豆腐渣工程早早断送…这个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在心中栽种一株菊,让它时时告诫我们要坚守原则,坚守内心纯洁的信念,这样我们才能抛开一已之私,才能还心灵一份愉悦、贞洁。
菊之傲岸
是否还记得那位对楚国相位持竿不顾,段然决定“曳尾于途中”的庄子?是否还记得那个高喊“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还有那个“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丙昆仑”的谭嗣同?……这些“心如澄澈秋水”的清高居士,在心中栽种一株傲然挺拔的菊。
在心栽种一株菊,一株捍卫心灵月亮的菊,让它时时提醒我们“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于傲骨”,这样我们才能守住生命的尊严,还生命一份傲。
下面介绍一些使用名句的方法:
1.以名句为题,画龙点睛
巧妙地运用言简意赅的名句作为文章的标题,能让自己的作文题目一枝独秀,获得读者的青睐。例如,以“少年心事当拿云”“不畏浮云遮望眼”为题,远比以“谈志气”“人要有远见”等题目更形象,更具韵味。
2013年高考优秀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形象地暗示找准位置,实现价值的主题。作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引用《水调歌头》中的诗句,总结全文内容,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确有画龙点睛之妙。
2.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如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诗意的生活》的开头: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这位考生引用陶潜、李白、李清照笔下的名言开篇,大气磅礴地显现“诗意生活”的种种风情。名句虽短,却含蓄深沉,极具概括性,强烈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掀起阵阵“诗意”的波澜。
3.用名句对比,突出中心
如考场优秀作文《积极思维,快乐青春》中这样写道:
年轻的桃花总是灿烂的,年轻的日子总是不知忧愁的,年轻没有“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伤感,也没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更没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有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澎湃激情和“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迈壮志。
文中运用了五句名句,将伤感、感慨、无奈的忧愁与激情澎湃、壮志豪迈的年轻之心进行正反对比,在对比中突出年轻人的心态特征。
4.用名言议论,形象深刻
如湖南高考优秀作文《谈意气》是这样议论的: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不爱沙滩擢贝子,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
青翠的竹子昭示了生命的不屈与坚韧,浪尖的弄潮儿昭示着勇敢与无惧,骄傲的诗人昭示着坚定的信心……考生用形象化的诗句,深刻阐明了“意气”的内涵。
又如散文《柳》中的一段:
柳,实在应该为鸣不平!一直以来,你就象征着轻薄或可怜。古人诗句中有“轻薄柳絮随风舞”,你是被人轻视的轻浮浅薄的形象;一代文豪坡笔下的柳絮“似花还似非花,三分春色,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可怜的形象。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许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然而,在生活急遽变化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既不可能像陶潜一样隐居深山,也不可能如李白一样率性而为,更不可能学易安整日对红花绿叶诉愁思。难道诗意地生活只青睐古人,而将忙碌的现代人摒弃在外?
答案是否定的。不能隐居,谁说我们不可在心中开辟一方心灵田园?不可率性,难道在适当的时机也不可放纵一下自己的情感?不要多愁善感,就不能倾吐自己心中的愁思?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在足球比赛胜利之后,你忘情地在雨中的球场里狂奔,任由汗水、雨水,甚至还有激动的泪水混合着流过脸颊,打湿衣襟。有人对你的这种举动感到不理解,问一场小球赛的胜利何以令你高兴至此。但我说,你这正是在诗意地生活。一次小的胜利是以令我们欢欣鼓舞,一将小的成功也足够让我们尽情狂欢。不要收敛自己的情感,让它自由地奔放吧!
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情,可是身边没有听众,这时候如果将这些事情都锁在心中,只能徒添自己的烦恼。不如选择一种现代的方式诗意地生活吧!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上自己的烦心琐事,就像对花草倾吐自己的愁思一般。花草不能言语,但是这些“花草”却能替你排忧解难,让心中的不愉快更快地消逝。这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其实,要诗意地生活,也就是要照顾我们的精神世界。哲人的话说得好,在物质丰富的时候,千万不能亏待了自己的精神。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都市里,如古人一般诗意地生活。
点评
俗话说:再富也富不过三代。正如魏徵对唐太宗的告诫——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往往被麻痹了,生活如许这般的顺畅,自然不会想到困难之时,只一味的追求享乐,追求安逸。
因此,我们应当有一种忧虑意识,居安思危。
非洲兰洽河两岸分别有两群羚羊,令人奇怪的是,两地羚羊的繁殖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有着天壤之别。是品种的优劣?是基因的变异?都不是。原因很简单——东岸有狼群。众所周知,狼是羊的天敌。自然界中适者生存的定律,使得东岸的羊儿时刻警惕,以便发现狼群便奋力奔跑。在它们的意识中都知道落后在后面的下场——死亡。而西岸的羚羊在自己的领域中随心所欲,没有一种忧患意识,“逃命”的意识,以致危险来临之时,无力抵抗。由此可见,忧患过活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西岸的羚羊们一样,不懂得居安思危,那么,我们的未来必定是黯淡无光,不堪一击,我们的民族亦会变得如同龟裂的土地一样失去灵性。
有人说,我只想像陶潜一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却说不定有一天战火会烧焦你的菜园子;有人说,我只希望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却说不定有一天空气中都是漂浮着血色的颗粒……这些都是人们所谓安逸中的危。说不定的事,想不到的事多着呢,却都由不得你!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四年的秃鹰,“锦衣玉食”惯了,它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放飞,也想不到它会死于饥饿。你可以追求安逸自在,但世界却不会因为你想安逸而让你安逸。人的生命应当如同河流一样,在平缓细流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才能越过前方的山丘,继续前行。那些安于现状、无力奔腾的水滴,只会成为一潭死水。死水是死的,而前行的河流就是活水。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在最安逸的情况下,也不忘前方的障碍,乃谓之居安思危。
人人都有一方天地,都需居安思危作支撑,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它就那样突然地塌了下来。
我们习惯于感叹他人用奇特的能量改变了世界,惊羡这些“世外高人”的救世妙方,殊不知:在无尽的感叹中,我们离碌碌无为的庸人已只有一步之遥,更不懂得学会用自己的方式使世界渐渐向好变化。
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理智抉择,能将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最佳处,发挥到最大化。俗话常说:“星星不过是足够远的石头。”倘若我们企图摘下星星来增添大地的光亮,那只会是徒劳,如顽石般毫无价值;而随手拾起脚边的那块石头,为大众所用,兴许也会得到星星般的效果。立足于现实拥有的一切,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而为世界添砖加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即使微不足道也会收获成果。这都源于对世间的厚爱、责任和对改善世界有足够的自信与担当。
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带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千古风流和探寻世外桃源的勇气;高呼“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培育了北大这片学术自由的土壤和对科学研究执著不懈的追求;鲁迅执笔激扬、潇洒挥就的《呐喊》等文集,多少青年为之热血沸腾,呼唤社会良知;胸怀大爱的郭明义,为别人的需要甘愿舍出身上滚滚流淌着的一滴滴鲜血,捐献出贫寒家境中本就不多的钱财。他们无不是践行着为世界出力、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这个理论。
当然,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与尊重他人的方式并不矛盾。每个人拥有的东西不同,行事方法、途径自不一样。他人以自己的习惯使世界向更好的方向转变,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个性选择,我们没有理由不予以尊重。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的仁爱,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它们杂花生树,兼容并蓄。正是多家弟子的海纳百川,铸就了博大精深、闻名于世的华夏思想文化的深邃、繁荣和丰富多彩。世界的变更需要不同的方式,否则,怎有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世间百态?
能用自己的方式为世界增添一些色彩,以自己的言行为社会出力、行善,便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哪怕只是对落难者的一次及时救助,哪怕只是马路中央的一次搀扶,哪怕只是对衣衫褴褛者的一次施舍,哪怕只是执笔挥就的一章文字等等。这些量力而为尽力而行的小事,又何尝不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世界呢?
我愿为世界这幅多彩的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愿为世界这本如此多娇的大书写下激昂的文字。纵然那不足以成为不朽的篇章,但我仍为属于自己的一笔而倍感欢欣!为尽己之所能不断改善世界、有益于社会的人而自豪!
简 评 >>>>>>
一、比喻,让议论可亲可敬
议论文在于表明观点,阐明道理,而不少观点与道理,抽象而深奥,如果直截了当的分析,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精彩的比喻往往能以简约的文辞、生动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唤起读者的联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读者觉得可亲可敬。
如《驾思想野马 创美好明天》一文这样写到:“当我们驾马启程时,我们不应该朝秦暮楚,忧心忡忡,而需要跨上一匹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去创造人类幸福的明天。野马蹄疾,飞越天堑,此刻,我们会想起曹雪芹十易其稿,写就《红楼梦》;苏轼数载寒窗,苦守赤壁,吟唱《赤壁赋》;李时珍清贫乐道,留下《本草纲目》……”标题精彩,用“思想野马”来喻思想创新,用“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野马”来喻创新要一心一意,形象而生动,亲切自然。
再如有人在阐明“以柔克刚”的道理时,运用了这样几个比喻:“绳子很软,棍子很硬,但世上只有绳子捆棍子,没有棍子捆绳子。舌头很软,牙齿很硬,但当牙齿掉完了,舌头依然非常健全。”你看,如此说理还会令人生厌吗?能不让人信服吗?
二、排比,让议论咄咄逼人
排比如同一束“集束炸弹”,可以带来非常可观的规模效益。排比用于说理则周密严谨,用于论证则气势磅礴。排比说理,可增大信息量,使文章行文紧凑,增加说理气势,让文章咄咄逼人。
培根《谈读书》开篇就用了一组排比:“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将读书的作用和盘托出,就像一位成功的长者,循循善诱,娓娓细谈,让你在诗意中感受读书之美,读书之乐。
《要善于纳谏》一文这样写到:“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当初楚怀王能听取屈原的意见,又何至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悲剧?假如当初蔡桓公能听从扁鹊的劝戒,又何至于落得个病入膏肓的结局?……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当初鲁庄公不听取曹刿的建议,又哪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之言,又哪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者先一组排比历数商纣王、楚怀王、蔡桓公等古人拒谏的可悲下场,后一组排比列举秦孝公、鲁庄公、唐太宗等善于纳谏的史实,树立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强,读来让人顿感酣畅淋漓,神盈气足。
三、引用,让议论稳如泰山
引用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议论文如果能恰当地引用诗词、警句、俗语等哲理性的语句,不仅言简意赅,而且还给语言增添几丝灵动的色彩,给文章增添一些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极强的生命力,时常为大家所用。一同学是这样论述“美”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春的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夏的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秋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冬的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朴素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幽静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高洁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奉献美。微笑是美的,问候是美的、同情是美的,美,无处不在!”
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锤炼出来的,它浓缩了经验和哲理,是语言中的钻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能提升文章境界。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是的,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有用心体会才能感悟到她。正如罗丹所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第一则名言含蓄,富有哲理,引人玩味,罗丹名言通俗易懂,两则名言相得益彰,巧妙引出话题。
四、举例,让议论养眼悦目
摆事实、讲道理是我们常用的手法。议论文一般采用事迹并列的方法,它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名人的主要事迹,从而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使人耳目一新。
请看以“执着”为话题的片断:“执着: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执着’。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这些先辈们,为了一个可道而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执着得可爱,可敬!你看,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你看,积土成山,水滴石穿,春蚕吐丝;你看,锲而不舍、面壁十载;皓首穷经,他们的成功,哪一个不是执着……”
江南的绿色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它让人感叹的是自然的造化;而西北的绿色是大自然吝惜地挤压出来的,甚至是和大自然斗争中得来的,它常常让人为某种力量和精神所感动,因而它更可贵,更有内涵,更能激起人的情怀。
去年春天,我在塔里木盆地东部走访之后,对绿色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切了。
刚交谷雨,这个中国最大盆地的东部已是绿意盈野:吐露绿芽的钻天杨直擎蓝天,梭梭、红柳撑起绿色的伞盖,刚刚返青的麦田,犹如一张张硕大的绿色地毯。
这块土地上依次排列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六个团场。长期以来,这里的发展大多走的是“先农后林,先农后草”的路子,也有过大量开荒又大片撂荒的痛苦经历。而今,他们改为“先林后农,先草后农”。语序的变化意味着生产方式和建设理念的变革。“屯垦戍边”被赋予了时代的新意。“兵团人不仅要做国土的卫士,而且要做生态的卫士”。 这些年, 农二师塔里木垦区新建了万亩生态林,4 000多亩固沙屏障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筑起道道绿色屏障,给沙漠镶上了绿边。塔里木这六个农牧团场,也已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
在千里塔里木垦区,常常可见劳动者辛勤忙碌的身影,那是农垦战士在播种绿色的希望。挖掘机低沉地吼叫着,来回地挖土卸土;翻斗车碾过厚厚的浮土,挖沟栽树的人们不时“消失”在漫天黄尘中。坎土镘、十字镐和铁铲交错翻飞,条条滴管里汩汩而出的清水正掺和着大把大把的汗水,滋润着焦渴的土地,浇灌着绿色的生命。塔里木的背景太广阔了,在一望无际的荒原上,他们的身影显得多么渺小。但他们仍然不气馁,不停地劳作,将绿色一点一点向沙漠腹地播撒。
塔里木垦区毗连着一座现代新城叫库尔勒。这座城市被授予“新疆园林城市”称号,它也是西北地区惟一的“国家卫生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望着市区那一块块花圃和一片片草坪,还有城市周边的山坡、山包上郁郁葱葱的林木,有谁会想到,这里离荒凉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近处才60多公里。
这是座典型的沙漠城市,从来多风少雨,植被稀少,沙尘暴频频光顾。前些年库尔勒城市化步伐迅速加快,随着道路的改扩建和楼群的增多,绿化“短腿”的现象愈加突出了。有人说,库尔勒像一位明眸的姑娘,美中不足的是缺了一道好看的眉毛。这道“眉毛”,就是绿化。
痛定思痛。绿色是生存之本。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他们在城市周边的荒山上先种上红柳、胡杨、刺槐、榆树等耐干旱树木;土壤得到一定程度改良后,再套种其他树种。遇上土壤结构差、岩石较多的地段,就置换表土,把山下的好土肩扛人拉搬移到山上,再来造林。真是愚公移山一般的精神呵!绿化戈壁荒山,浇水是个难题。他们采用以色列先进的滴灌节水技术,难题迎刃而解了。他们还总结出不同品种苗木,在当地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栽培管理新方法,荒山植被成活率大大提高。在市区,他们拆房还绿,破墙透绿,平沟增绿,见缝插绿。他们一靠意志,二靠科技,全民参与,让绿色和城市一起长,给“姑娘”的明眸添上了美丽的“眉毛”。
在塔克拉玛干大漠边缘,有一棵据说存活了千年的胡杨树。树高约30米,撑起一个巨大的“伞盖”;树围6米,要四个人才能合抱。它古貌峥嵘,阅尽沧桑,默默地立在那里,谁也不知道它迎接了多少沙暴和霜雪,经历了多少磨折和劫难。千年胡杨树旁住着一户人家,人称“胡杨人家”。
胡杨人家的吐尔逊是位憨实的维吾尔族牧民。他告诉我,他们家已有六代人居住在这棵胡杨树下了。迎风斗沙,人树相依。吐尔逊的母亲是位年已70的慈祥老人。她平生很爱栽树,房前屋后的葡萄树、桑葚树、香梨树、杏树、桃树,都是老人亲手栽下的。对这棵千年胡杨,老人更是敬若神灵。她常常给胡杨浇水、施肥,把胡杨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人对树呵护有加,树给人浓浓绿荫。有一年刮起了大沙暴,狂风席卷着黄沙遮天蔽日而来,打得人睁不开眼,只听得树叶沙沙乱响。忽然,空中传来“咔嚓”的树枝断裂声,母亲急忙叫吐尔逊上树察看。原来一根十多米高的树枝被风吹得与树体裂开,眼看就要掉落了。吐尔逊在母亲的指点下,在树枝上夹上木板,用铁丝相互拉上。也巧,风很快就住了。几年后,树枝与树体的伤口完全愈合,千年胡杨还是那样完美。吐尔逊说,胡杨是最有风骨、最有精神的,斗风沙,抗干旱,耐盐碱,没有谁能比得了它,它是沙漠勇士。直到前几年,尉犁县文化局发现了这棵千年胡杨,他们给吐尔逊家挂上了“胡杨人家”的牌匾。从此,千年胡杨和它庇荫下的胡杨人家成了沙海的一个景观。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日益“长大”的绿色,深得联合国环境组织的赞许。最近这个组织致函新疆有关部门,希望能提供降伏沙魔的高招良策。绿色,为这片亘古荒原赢来了世人的关注。
这是西北极端干旱地区的绿色,是处在茫茫黄色包围中的绿色。这绿色,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垦战士们、现代都市的居民们、大漠深处的农牧民们,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共同浇灌而成的;这绿色,倾注了他们面对大自然的觉醒,改造和美化大自然的意志和信念。
孔雀河从库尔勒绿洲穿行而过,不久就消失在茫茫大漠中了。而沿着孔雀河干涸的故河道继续东行,到达罗布泊西北岸,著名的楼兰古城遗址就在那里。楼兰,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因扼守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咽喉,曾有过盛极一时的辉煌。然而在晋以后它突然消失了。关于古楼兰文明失落的原因,一种被多数人认同的说法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经济的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着沙漠,最终沙漠吞噬了文明。其实,在塔里木,又岂止一个“楼兰”,两个“楼兰”!昔日丝绸之路上那颗颗明珠,有多少被埋没荒沙,如今空留一个个遗址,供人凭吊。“楼兰”的悲剧警示着后人,对塔里木人更是警钟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