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

第1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1 技术中心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马钢技术中心的科研人员绩效考核规则是通过参照同行业几大钢企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指标,结合马钢自身特点制定的,经过4~5年的实践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基本上能够反映技术人员的基本工作情况和所做出的业绩。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采用年终一次性评价,考核方式是根据人事部门制定的考核表进行个人自我评价(打分)和单位领导(或单位评价小组)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即工作基本情况(基本得分)和工作业绩(加分),基本情况分为承担科研任务情况、撰写情况、工作调研情况、完成交办任务、业务培训情况、工作指导情况和工作态度情况等。工作业绩主要是取得科研成果等情况。从总体上来看技术中心的考核没有跳出国内基本考核框架,还是年终一次性“算帐”。

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及原因

1)考核缺乏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目的性比较单一。现行的考核形式,多数是为了考核而进行考核,考核的结果也主要是为了评优,发奖金,考核结果很难达到信息反馈和提高绩效的作用。

造成上述现象原因为:管理与考核脱节,考核反映的多是科研人员工作的表面,很少能反映科研人员实际工作的内涵,科研人员不可能通过考核及时了解自己工作成就及今后需要注意和努力的地方,领导也很难据此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时甚至反而增加了领导与研发人员的矛盾。

2)考核工作只注重考核人员的结果,不注重对工作质量考核。这就导致被考核者一味追求项目的级别或项目数量,在这方面去“挣工分”。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考核内容中虽然也涉及到工作质量,但没有具体指标和依据,只能凭主观评价。忽视了阶段性的考核评价的设立,缺乏工作过程考核的记录和评价,或者考核记录不全面,导致年终考核时难免对部分考核指标靠想象去评价,造成不是评价过高,就是遗忘不评价,个人行为替代了组织行为,这样得出的考核结果是失真的,造成部分科研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气。

3)考核结果没有与科研人员的待遇等直接挂钩。考核结果虽然在考核办法中写到与科研人员的收入、职称评聘、骨干评选、技能培训(含出国)等挂钩,但实际没有实施,仅仅用于年终一次性的加奖。造成上述现象原因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只注重考核结果,为考核而考核,忽视了通过考核来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激励优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和创新、鞭策落后者找到差距、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新办法探讨

为了达到有效解决上述一些问题以促进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的不断完善,经过不断摸索、探讨,寻找新方法,通过建立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实现了分模块对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由于系统采用B/S模式架构,考核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能方便的从网页上登录进系统,分别进行考核管理工作和查询结果等。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通过建立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绩效考核评价模型,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手段对考核指标进行定量设计和全过程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考核时间结点限制,通过预设的各个模块录入指标,系统通过不同专业的不同算法实现科研人员过程考核的数据汇总,实现了从定性考核转化为定量考核,从年终一次性考核转化为分阶段连续轨迹性考核,实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及考核结果的互动,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考核管理职能得到充分体现。

3.1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评价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工作业绩主要是指年内从事的研发项目、临时任务、上年度或再早时间项目产生的成果(包括技术进步奖、专利、技术秘密和标准等)、发表的论文和论着。工作能力主要是指岗位基本能力要求和年内能力的提升,即研发能力、计划能力、科研方法、学习能力、指导能力、合理化建议、以及获得表彰和荣誉等。工作态度主要是指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劳动纪律、工作管理、工作考勤和质量安全管理中的执行评价。

3.2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1)绩效考核指标的定量设定。

为了达到对科研人员实现公平的绩效考核,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内容、考核评价系数进行统一的分值设定。在考核内容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进行级别、类别、项目类型、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获取的成果、专利、标准、获奖论文、论着等进行级别、类别、参与角色等分类设定,对工作能力的能力指标级别和工作态度的执行级别进行设定;在考核评价系数上对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的季度考核进行考核系数设定,对课题长考核评价项目组成员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系数设定。所有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评价系数在考核管理系统中均以系统的基本参数形式进行设定,这些参数可随考核需求的变化进行更改设定,以满足新的考核需求。

2)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

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式分为两种,一是需要通过对科研人员参与并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考评实现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主要是针对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和临时任务。科研人员参与的科研项目考核按过程考核,由于科研项目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都较长,在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有几次阶段考核评估,参与该项目科研人员的过程考核也就需要相应的几次阶段考核评估;科研人员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考核中,不仅需项目评审组对科研项目考核评价,还要有课题长对课题组中的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然后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把各种考核评价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系统通过对各阶段的考核分进行加权计算即得出科研人员参与该项目的绩效考核评价;科研人员参与临时任务的考核与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类似,只是临时的实施时间跨度一般较短,只需象科研项目的一次过程考核就能实现对科研人员参与临任务任务的绩效考核。二是收集科研人员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和平时工作表现情况并录入到考核系统中实现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这部分的收集内容主要是科研人员获得的成果、专利和获奖论文等。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日常表现情况的考核按季度进行,通过将收集的数据在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中转换成相应的考核系数,再通过考核系统中已设定的计算公式即可计算出科研人员参与这部分内容的绩效考核评价。

3.3 科研人员绩效考核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科研人员整体工作及业绩档案,比较系统、客观、公正地反映和记录了科研人员每一年的工作情况,以及能力发挥、培训提高等情况,领导便于掌握每个人的情况,把握单位整体情况。克服了以往对科研人员工作情况记录零散的状况。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查询到每个技术人员年度承担工作任务、能力提升、工作成果以及工作质量的评价。进一步促进了基层的管理工作,督促规范工作任务的计划安排、人员配置和检查与考核,减少了管理工作的盲目性。

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使科研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身在工作中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工作质量,有针对性地参与培训和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工作技能,避免单纯考核。过去,考核很难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工作期间的不足更难看到,现在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每个技术人员随时可以通过网上系统查询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和考核情况,以此不断修正和改进。

4 结语

第2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关键词】绩效考核 计划制定

科研单位不仅承担国家的重要课题研究,也承担来自于不同单位的资产经营项目,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所有业务,部分科研单位都开始采用国际最为流行的全面项目管理方法。每一个科研课题及资产经项目均可看为一个项目,从课题申报开始到课题结束均渗透项目管理方法。在全面项目管理中计划和绩效是一条主线,依靠人力资源,融合风险评估等因素进行管理。

科研单位由于人员同时承担多项任务,等同于承担了多个项目,为了更加公正、公平的进行有效考核与控制,需要定期对人员工作完成进行评估。卓有成效的考核方式的运用能够提升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够使科研项目顺利完成。

一、科研单位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采用绩效考核要达到什么目的是使用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单位在使用绩效考核做为手段时候都有考核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考核而考核,并没有解决计划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致使考核仅停留于形式而已,考核结果没有充分的可利用性,耗时耗力,科研人员反对声音很大,情绪低沉,背离使用绩效考核的初衷。

目前,绩效考核有两种较为常见的方法,科研单位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某种方法而已,这两种方法为:绝对考核法和相对考核法。绝对考核法适合于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给科研员工发放薪酬的时候,而相对考评法则是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强制给出科研人员任务完成情况排名,而往往又和薪酬挂钩。两种考核方式都没有系统客观的对综合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客观因素,强调的是结果,否定了科研人员的工作成果,打击了大家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的正常运作。

绩效沟通是绩效考核的重要环节,只有把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开化,方能得到大家才能重视。绩效考核本质是为了纠正科研人员的工作习惯,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因此沟通和反馈是考核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因为需要周期性的沟通,使这个环节往往会不被人重视,从而忽略。故需要单位领导层从根本上重视,并带动管理人员,坚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和人员进行有成效沟通。绩效考核不只是为了得到奖惩,更为重要的是把考核过程进行监控,控制和管理,只有不停的沟通,将所有制约因素都放到”桌面上”才会利于事情解决。这样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矛盾和冲突才能降低,项目执行中的不利于因子才会减少。

二、戴明环循环理论在绩效考核中运用的可行性

为了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经过一定的调研后发现戴明环循环理论更加适合科研单位的项目管理。何为戴明环循环理论呢?戴明环循环理论(Deming circle)又称为PDCA循环管理是项目计划制定中最为普遍采用的方法。PDCA分为四个部分:P(plan)表示的是计划制定,D(do)表示的是计划实施,C(check)表示的是核查,A(action)表示的是调整处理。由于该循环方式适合于任何一种形式组织,对于那种承担较为单一而项目自身研发又存在未知性较大的单位计划制定方面来说是一种好的选择。该理论要求一环扣一环,大环带小环循环向前执行。该方法拥有层次性、连续性、通用性等优点,会使计划的执行提供便利。

计划制定(plan)是绩效考核的首要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计划要符合一个规则。SMART原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MART原则:S(specific)目标清晰、明确,M(measurable)可衡量;A(attainable)可实现性,R(relevant)相关性,T(time)规定的时间。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具有清晰明确且包含有相关性的能够衡量的目标。计划制定后需要根据后续执行的情况进行不停的修订,滚动管理是计划的最重要方法,绩效考核是检查计划制定是否合理的方法.绩效考核的首要工作是制定符合绩效考核的项目计划。

实施(do)是指在一个周期内,按照既定的计划实现项目目的,是为了统计考核结果、搜集执行中的各类数据。计划制定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施则需要一个耗时较长的时间。在国际上PDCA是一个广义的绩效考核。只有在计划执行中我们才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纠正偏离的计划。这个环节中还有一个可能被忽视的地方就是沟通。沟通是科研单位较为忽视的一个环节,大家只重视考核结果,对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果,结果的后续影响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需要管理者重视沟通,寻找有效方式对考核结果不满意的部门、个人进行沟通,寻找问题根源,解决问题。

检查(check)是指考核完成后,对考核结果进行搜集、分析、处理,利用考核结果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取得一定成绩,及时给予肯定,避免了为了考核而考核,强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实施阶段的数据可以采用SPSS等方法处理。因为方法不同,得出的结果必然不同。该阶段就是通过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搜集,避免风险过大的问题产生,将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带着目的性去解决问题,可想而知效果会和普通的解决方式存在多大的不同。目前,部分科研院所采用了360度全方位考核法,通过上级、平级、下级的三个不同层级的打分,总结统计出被考核者的最终考核结果。杜绝末位淘汰制,一票否决制,强制排名等方式,避免科研人员出现地处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但是还有很多单位采用了将项目分类的方式,针对不同项目制定不同考核周期、将考核结果与薪酬包的分配比例挂钩,将每项任务都落实到个人身上,用奖金的方式刺激人员工作,这种方法的效果自热要高于其他方法。

第3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关键词:电力科研院所;成果增值转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引言

电力科研院所是各省网电力公司的直属科研机构,其首要职责是做好技术支撑,省网公司下达的生产、科研等任务需优先完成,在做好上级下达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服务于发电企业。

电力科研院所既是生产型企业,又是科研型企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是任务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电力科研院的工作任务从来源分有两种,一种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技术监督、技术保障(如生产事故处理),职能延伸等。另一类是要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寻找任务,这类任务是按照合同来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合同金额上,承担者的劳动价值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相对容易考核,承担者的积极性也高。二是过程难以监督,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电力科研院所需要完成大量的科研课题。科研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且不可观察,旁人无法监督,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承担科研任务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衡量变得比较困难。

电网公司将科技研究作为实现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科研的资金投入金额逐年加大,电力科研院所承接的科研支出占到重要比重,电科院所近年来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专利也逐年增加,其科研项目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电科院所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直较低,其转化增值策略还有待于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展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策略激励机制的研究,发现转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电力科研院所激励机制的改革提供建议,从而提高电科院所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电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科研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不公平

科研人员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感觉到内部不公平,工作量接近,但薪酬差距很大。

此外,以年终绩效考核为例,由于年终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较为主观,并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结果,而是由各部门自行分配奖金,每个部门的分配标准不同。电科院所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反而使员工产生分配不透明的心理。

没有合理地确定电科院所内部岗位工资总额涨幅,岗位工资总额的增减只与人员的数量有关,没有做到“动态定岗”。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科院所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与个人薪酬挂钩的做法,在形式上是完全能够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开展工作的。根据期望理论,当员工对通过努力工作换得薪酬或晋升的效应很小时,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必然很小。这对考核机制的公平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电科院所,考核由职能部门初审后,领导审定。对部门的考核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考核指标制定未根据被考核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忽略对被考核部门的意见。二是考核执行问题,在对部门的年度考核中不光考核该部门的业绩,也加入综合测评,而综合测评由各部门进行互评,此种做法将会直接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不公平性。三是绩效反馈问题,绩效考核反馈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和提高工作绩效,但考核反馈环节常常流于形式化。

(3)激励模式单一

电科院所对科研人员主要是物质激励,较多采用奖金,福利等薪酬激励模式,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方式采用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仅仅是物欲的满足是远远不能激发潜能和工作激情,而且一旦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科研人员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就容易引起不满。

三、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激励措施

电科院所科研人员方面激励问题的存在,会为电科院所各项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导致青年人才流失,有了人才“瓶颈”,为电科院所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

针对电科院科研人员及其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彰显有电科院所特色的科研人员薪酬激励策略

在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将员工之间在劳动付出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对每个岗位职责作用以及员工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将劳动的能动性和多样性体现出来。很多电科院现在的科研成果与真正的生产不连接,目前的制度是采取收支两条线,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在员工的奖励上。因此,应将员工的奖励与收入相挂钩,从而促进员工的科研热情。

(2)完善激励模式

研究表明,科技型员工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其它员工,对工作条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职业的发展规划,绩效与认知奖励,企业文化的归属感等要求更高。因此,更多关注员工的心理感受、目标激励、环境熏陶、价值观沟通等方面,用于弥补工资、福利所不能满足的员工的心理需求。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电科院所绩效考核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将绩效考核评价及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从而得出绩效考核结果,其中各项数值的设定应基于电科院所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值取得,经实际验证,考核效果较以往更加公平。

技术部门和和管理部门建立不同的考核体系。科研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应以业务收入,对企业的贡献、成果、论文等工作业绩为主,劳动纪律、制度管理、环境卫生、党风廉政等管理指标为辅,鼓励专业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出科研成果,多搞项目创收上。

(4)制定弹性的工作制度

“弹性工作制”是指科研人员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有更多的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工作灵活性。科研人员需要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

(5)调整人财物资源配置

科研人员几乎都身兼数职,并非仅负责科研,工作量繁重,而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不到位,科研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可以进行体制改革,调整院所资源配比。因此,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可以借鉴中科院的做法。2012年,为保障科研人员80%时间用于科研,中科院体制改革,调整院所资源配比,组合配置人财物资源,取消院重要方向项目,主要根据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将院级科技创新经费的30%和“百人计划”指标的70%直接配置到研究所,提高基本运行费比例,提高离退休人员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保障力度,增强研究所宏观调控能力。

(6)员工的奖励与企业收入关联

电科院现在的科研以报奖为目的,与真正的生产不连接。电科院目前的制度是采取收支两条线,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在员工的奖励上。因此,应将员工的奖励与收入相挂钩,将两者的关联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员工的科研热情。

员工收入分配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收入的增加使其效用增加,满意程度加大,工作努力程度提高,最终促进企业业绩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业绩良好,必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员工的激励和福利,从而使得员工收入有所增长。

总之,电科院只有认识到了科研技术人员的群体特征及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对提出了考核和激励的方法,才能让科研院所脱胎换骨,进入市场自由搏击之后,能够很快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在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之下,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限制,电力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情况不理想,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化电力科研院所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科研人员在成果的增值转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会促进科研成果的增值及转化。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维强.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及中外比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2):39-43.

[2]杨战兵.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65-69.

[3]张力,肖晓波,研发人员绩效考核问题分析与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2):54-56.

第4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关键词:科研管理;民族院校;绩效考核制;激励机制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高校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族院校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政策倾斜,我国民族院校取得了较快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提高,科研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相对国内外高水平综合院校而言,我国民族院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现象。教师的工作量以教学的课时计算,科研工作没有被纳入工作量的计算范围,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导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很低,科技后备力量匮乏、观念落后。

然而,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科研能够促进教师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能为科研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要想突破瓶颈,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世界一流民族大学,民族院校应该把科研和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引导民族院校科研方向、促进民族院校科研健康发展,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第一,以广大教师和研究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教师和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主体,科研工作应把广大教师和研究生放在首位,强调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措施创造有利于科研发展的环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融合优化资源优势,引导科研方向及资源配置,带动整体科研实力的提高。正确处理和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通过教学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合格毕业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科研工作和创新对学校整体实力和当地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适应社会对高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第二,以绩效评估为手段,完善考核制度。绩效考核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由于科研工作具有探索性,潜在性及效果滞后的特点,而科研工作绩效评估要充分考虑科学性、公正性,给考核评价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以往对科研项目的考核更多地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对项目执行的过程和经费绩效的考核,没有形成对科研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制度,没有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取得的所谓成果不能得到实际应用,成果转化率低。应该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正确处理好“质”与“量”的关系,不能以科研成果的数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或尺度,避免助长单纯以量取胜的投机心理和限制束缚那些难度较大或者周期较长的科学研究活动。

定性方法主要是指邀请熟知被评科研项目领域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发展动态的知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方法,利用群体的智慧形成正确的判断。但是,由于定性评价容易受到学术偏好和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应该注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社会化,避免偏见、冲突、欺诈或其它影响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的现象产生,增强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确保评价的可靠性。

定量方法主要是一种指标量化评价方法,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在制定绩效评估体系时,必须依据学校科研基础与科研目标、科研发展与学校整体定位等因素。遵循客观性、整体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绩效管理提高资助项目的准确性和经费效益,从而达到既能保证科研经费真正用在科研工作上,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第三,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合理有效的、公平公正的激励措施可以引导科研向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鼓励科研人员出成果、出高质量的成果。首先,应该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以奖金、学术称号、荣誉证书等形式让高校老师得到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其次,要根据年龄、职称、科研能力和学术领域等因素将科研人员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一层级用不同的科研标准衡量,在鼓励基础较差的中青年教师的同事,也不能挫伤老年教师的积极性。然后,积极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环境,肯定高水平人才和他们的劳动成果,对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获奖成果和技术专利等给予适当的奖励。最后,引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和创新能力。

民族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发展要求更系统的、更先进的,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系为其指引方向和提供服务。进一步完善民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民族地区的生活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学亮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5)。

[2]冯敏,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3)。

[3]高乐敏,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韩小彬,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5)。

第5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关键词:科研团队;绩效管理;考核标准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要内容,由具有知识、技能交叉互补特点的,并且愿意为共同目标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组成的群体[1]。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要求的提出,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具有交叉学科、跨学科及跨单位等特点的科研团队进行科学研究已逐渐成为科技工作开展的主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由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及年轻后备力量组成,这种学术梯队组成不仅为科研提供人力,而且能培养新生科研人才。因此,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对团队的整体发展以及学校、学科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关于团队绩效管理,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也一直在不断地研究与探讨[2-6],但国内目前尚无一套完善、适用于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办法及标准。

绩效管理的内涵

什么是绩效?绩效就是行为[7],科研绩效就是科研行为。但在进行具体的绩效管理时,所说的绩效往往包括行为和结果两方面,以科研绩效管理而言,就是既要管理科研人员或团队的科研行为,也要管理科研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以及管理科研结果,如项目、成果等。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的过程[8],首先要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继而针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绩效考核来检验管理的成效,并使用有效的激励政策强化管理的结果,同时根据绩效考核的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绩效目标。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1.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团队”这一概念中的一个分类,是以高校为基础、高校科研人员为主要成员建立起来的,因此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或团队的特点[9]。一是合作性。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在加入团队前,都是独立的研究个体,甚至已有自己相对稳定的研究工作。因此,这就要求成员们要有高度的合作性,以团队为整体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二是有序性。高校科研团队成员可能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甚至有来自合作企业或其他研究院所的精英,他们在研究工作中各有所长,因此能否在团队带头人的带领下有序开展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创新性。在“协同创新”“京津冀一体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已不再只是一个名词,而是所有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追求的共同目标。高校科研团队有雄厚的学术资源作为基础、青年科研人员及研究生的活跃思维作为动力,其创新性是不可小觑的。四是可发展性。高校科研团队的组建不是仅为申请某一重大项目,或攻关而临时拼凑,它的存在一定是要为学科建设及学校自身发展服务的。因此,团队一定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的内涵

高校科研团队不仅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组织的特点,也有基于其特点所产生的绩效[10]。一是队伍建设情况。团队是由众多科研人员共同组成,包括团队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以及在读研究生。团队在建设时,必须让所有类型的研究人员达到合理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队伍建设情况好,也说明团队的合作性好。二是科研投入。主要指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团队的活动都是基于科研项目开展的,多承担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对于成员的成长、团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三是科研产出。团队承担了科研项目,就要有相应的科研成果产出。团队产出的原创性成果越多,质量越高,证明该团队的创新性和可发展性越高。四是平台的搭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除服务科学研究外,还要为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服务。因此,团队不仅是探究科学问题的组织,更是学科发展的支撑和优秀科研人才的培育器。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现状

综上所述,有效的绩效管理是目标制定、管理绩效、绩效考核、绩效激励这几个环节不断循环的过程[11]。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则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其自身的特点具体实施和开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对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还沿用既往的人事政策、将更多精力放在绩效考核与绩效激励上,对于绩效目标及管理绩效关注不够、过多强调了团队成员的个人成绩。例如:看重论文作者排序、个人承担项目情况等,并未能以团队为整体对其队伍建设、投入产出、学科发展等方面进行有重点的管理。随着国家科研水平的发展,既往的这种绩效管理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下科研工作的要求,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显著。

1. 缺乏合理的团队绩效考核标准

一是缺少基于团队特点的绩效考核指标。目前,许多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和考核还是沿用人事考核的相关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是基于对个人科研绩效的考评,通过科研项目、成果产出及排名等对个人贡献进行评定,并没有针对团队贡献的相关指标。这样不仅不能很好地体现团队的科研绩效,同时也会出现成员间因个人利益的竞争导致团队合作性及有序性的降低,影响其长远发展。

二是考核标准过于单一化,没有突出学科特点。高校科研团队建设都是以学科为基础,由本校或者不同高校相同或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组成[12],目的是服务学科、促进发展。现有的绩效考核标准大多没有进行具体的学科划分,而是采用所有学科的平均水平,甚至作为统一的标准“一刀切”。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各学科发展水平是极不均衡的,有些学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可能长期处于标准之下,此时再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对该学科的科研团队进行评价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影响团队的发展。

2.缺乏合理的队伍建设管理

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一个内涵就是队伍建设,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团队成员[13],成员包括带头人、学术骨干、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后备人才(年轻教师、研究生)等。目前,高校科研团队对于成员的管理及考核的重点还集中在个体上,即对个人科研项目、成果等方面的考核,而缺乏针对团队人才梯队建设的管理。团队成员的学科、知识层级、技术能力等各有不同,他们各有所长,对团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构建不合理,必然会引起团队内部的矛盾,影响长期发展。

3.绩效管理范围比较局限,重结果轻过程

科研绩效是参与科研活动的人员在学术研究中的投入、产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其管理应该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但在实际科研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集中在对科研业绩的数据收集和评价,也就更加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导致这样情况的发生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全程管理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在科研工作的每个阶段都对团队的绩效及时了解和掌握,需要占用一定的人力资源。二是针对科研进程的每一阶段进行管理,就需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这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积极配合。但如果较为频繁征集信息,又会给科研团队带来额外的负担,配合度降低,进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后续管理工作开展。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的问题,高校在进行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时,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及内涵进行管理,如将资源配置(即投入与产出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畴、在人事聘任政策中,加入团队绩效考核因素,突出团队带头人的“领头羊”职责的管理、以学科特点进行团队管理、建立团队激励政策等举措完善绩效管理及考评体系。

1. 强调团队整体性

合作性和有序性是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因此必须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管理。所有成员在团队中进行的科研活动及其产生的成绩都应以团队计算,在绩效考核时,尽量淡化个人利益;同时在职称评定时,对于成员在团队中的贡献,除署名第一的成果外,其他模糊排序位次,最大程度上降低因个人利益而产生的分歧和矛盾,提高团队凝聚力。

2. 建立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管理

加强科研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管理,首先就要做好对团队带头人的管理。带头人是一个团队前进的“领头羊”,他的研究方向是否稳定,管理能力的高低都决定和影响着团队的定位及发展。因此,针对带头人的管理和考核,特别是其“带头”作用的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系)对于团队有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可建立年终汇报制度,即每年年终团队带头人向所属学院(系)汇报本团队现有的科研方向、研究进展、科研产出、团队自评等情况,并与上一年的工作预期进行比较,如未完成预期需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措施。这样不仅能督促团队带头人对工作及时进行梳理总结,同时也有助于单位对团队带头人的“带头”绩效情况进行考评。学院(系)将本单位团队考评情况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如有团队特别是带头人的考评结果不理想,科管部门应与相关学院(系)协商结合团队、学科及学校的发展,对带头人进行必要的调整。

3. 将投入与产出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高校团队科研绩效管理就是对团队科研投入与产出进行管理。科研投入主要是指人、财、物的投入,即团队人员的组建、科研经费的投入以及科研场所、设备等的投入;科研产出主要是科研论文、知识产权类成果以及所培养的青年人才情况等。有持续稳定的科研投入是支持团队前进的动力,不断有新的成果产出是团队有科研活力的证明,两者都是团队持续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缺一不可。因此,除在团队建设初期需大量投入外,对于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团队来说,将“投入产出比”作为指标引入绩效考评中,较之原有单纯使用某一两个指标进行考核更加全面和客观。当科研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小于或者等于1的时候,即显示该团队拥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

4. 根据学科特点进行绩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基本学科有13大门类,各门类下一级至三级学科有上百种之多,每个学科的发展基础和状况都各有不同。因此,对于在各学科基础上建立的科研团队间进行比较,相对统一的通用标准是很必要的,如科研质量、成果产出、团队长期生存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团队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平台搭建(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建设)等方面对于本学科的贡献和作用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管理。

5. 给予适当的团队奖励

团队奖励是对科研团队工作进行的奖励,能够有效地促进团队的积极性。团队奖励可以是对整体绩效情况的奖励,也可能是对某一突出业绩给予的奖励[14]。适当的团队奖励不仅是对团队科研经费的一个补充,更是对团队科研工作的肯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本校的奖励制度为基础,根据团队的绩效情况合理计算出奖励额度,同时对在团队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科研团队已成为主力军。但高校科研团队又有其区别于其他组织和群体的特点和内涵。因此,在对高校科研团队进行绩效管理时,要根据其特点,从绩效管理内涵的四个环节入手,依据团队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做好高校科研团队的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杨炳君,姜雪. 高等学校科研团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1):63-66.

[2][13]曾海燕,黄慧玲. 国内外科研团队的研究综述[J]. 发展研究,2013(3):12-16.

[3]吴志明,武欣. 知识工作团队中组织公民行为对团队有效性的影响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8):92-96.

[4]刘慧群.高校科研团队协作关系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3):124-128.

[5]汤超颖, 朱月利, 商继美. 变革型领导、团队文化与科研团队创造力的关系[J].科学学研究,2011,29(2):275-282.

[6]卢苇. 国内外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比较研究[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4(6):73-77.

[7][8][11]仲理峰, 时勘. 绩效管理的几个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2(3):15-19.

[9] 余可锋. 我国大学科研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10] 张喜爱. 高校科研团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09(2):225-227.

[12]王莹. 论高校科研团队的建设[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10):46-48.

第6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1增加“绩效支出”,激励科研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

《通知》明确规定,项目承担单位在对科研工作者业绩考核基础之上,结合科研人员的实际绩效,可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统筹安排绩效支出。在《通知》文件颁布以前,在项目预算编制中涉及酬金性质支出的科目只有“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然而有工资性收入的在职人员不允许从纵向经费中列支“劳务费”,课题组成员和参与项目管理的人员也不允许领取“专家咨询费”,因此科研人员付出艰辛的劳动没有合理的补偿渠道,不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2〕。“绩效支出”改革办法的出台为科研人员劳务付出给与明确的列支渠道,允许优秀科研工作者在完成目标任务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激发科技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2.3推进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进程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的改革对各级各类项目管理起到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无论是在高校科技经费制度建设方面,还是在实际工作方面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原有的科研承担单位内部经费管理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改革需求,必须依据国家最新出台的相关政策,建立学校内部的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绩效支出管理办法等。高校科技经费管理部门也应紧跟改革的步伐,督促科研管理人员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创新工作方法,确保相关政策的贯彻和落实。

2间接费用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

2.1间接费用提取采取上限比例控制,无法避免在上限额度内人为控制其预算金额按照《通知》要求,间接费用按照直接费用扣减设备购置费后的经费额度(以下简称直接费基数)的一定比例核定并实行总额控制的方式。比如,对于经费直接费基数在500万元及以下部分,间接费用总额按照不超过其20%的比例控制,那么间接费用的提取额度则是一个范围限制,就会存在人为控制的空间。大部分科研人员对间接费用的概念还很陌生,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管理费这个预算科目上,把间接费用和管理费混为一个概念。在项目经费到账后,间接费用被纳入学校统一管理,科研人员看到大于过去管理费的金额被学校提取很是心疼,所以在做项目预算申请书时,尽量将间接费用金额做的很低,甚至还有老师将间接费用纳入自筹经费,后期因自筹经费无法到位而造成间接费用无从提取,最终造成高校科研环境和条件方面的补偿不足,科研人员绩效支出也无从得到保证。要解决间接费用提取额度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加大国家科技计划间接费用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使科学研究者对其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科研人员如果认识到此项政策确实是对开展课题研究有益,其目的是解决在科研工作中直接费用无法列支的支出,还包含对课题组人员的绩效考核支出,那么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在预算书中足额提取间接费用。还有一些高校为避免出现此种状况,采用的方法是在制定校内间接费用管理办法时,要求课题负责人在填写项目预算书时,间接费用统一按照提取比例的上限足额提取,否则绩效支出将同比例减少。例如:某课题的直接费用为500万元,设备购置费为120万元,那么间接费用提取金额为(500-120)×20%=76万元,如果低于76万元,绩效支出则相应同比例减少。这种方式是高校为保证间接费用的提取额度,从制度上所做的硬性限制,这种在项目申请阶段就对项目预算书严加审核的方法,是非常可取的管理方式。在高校科技经费的管理当中,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改变过去在项目申请阶段,只重视项目是否能够立项,而对项目预算的填报情况未严格审核的状况;科学研究者也应重视预算书的填报,对开展项目研究可能发生的支出加以充分考虑,在经费预算结构中合理规划,避免出现经费列支和预算不附的情况。如果项目预算合理、合规编制,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会随之自动消失。

2.2间接费用如何分配和使用是改革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按照《通知》要求,间接费用纳入承担单位财务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但间接费用具体如何分配和使用、补偿机制如何建立,《通知》并未做出实施细则。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间接费用分配和使用的滞后现象,实施细则还处在讨论阶段,学校、学院、课题组之间如何分配,还未达成共识,间接费用补偿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各高校所制定的内部间接费用管理办法中,间接费用主要包括科研条件支撑费或列作科研发展业务费、管理费用、绩效支出3个部分〔3〕。“通知”规定,绩效支出不超过直接费基数的5%,计提比例和用途明确,提取金额直接依照批准的课题预算书执行,所以对此项支出的异议不大。对于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主要用于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立项、验收、结题、鉴定等环节过程中产生的管理费用,高校一般按照项目具体类别的相关政策要求,在最高限额比例内计提,此项费用对于高校和科研人员并不陌生,而且按照相关政策执行已久,管理办法也已成熟〔4〕。因此,间接费用分配和使用的矛盾集中点为学校科研条件支撑费。科研条件支撑费主要用于学校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房屋、能源消耗,科学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实验平台建设等资源的间接成本补偿,是创造良好科研环境的重要举措〔5〕。高校对此项费用的使用主要有两种观点,分别是学校支配观和课题负责人支配观。学校支配观的优势是增强高校的统筹管理自,扭转长期以来科研挤占教学经费的现象;劣势是课题负责人可以支配的课题经费减少,影响其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容易造成课题负责人和高校之间产生矛盾。而课题负责人支配观的优劣势正好和前者相反,这种观点适用于学校经费来源充沛,科研支撑条件较好的大学。这也正是高校间接费用分配和使用滞后的深层原因。解决此项问题,高校必须细化间接成本补偿机制。间接费用去除绩效支出和管理费,即为科研条件支撑费,因此细化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重点是建立科研条件支撑费的核算体系,即科研资源占用费和基础建设、平台建设等费用。高校为科学研究提供的仪器设备、房屋,资产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建立统一的资产占用成本核算方法,实行有偿使用,促进公共科研设施的高效配置;科研人员为节约成本而自觉共享共用,发挥所占用资源的最大效用,从而逐渐形成科研资源的有效自动调节机制,避免高校资源浪费〔6〕。间接费用中水电气暖消耗是指和科研相关的能源消耗,后勤管理部门应完善成本核算机制,建立科研能源成本回收渠道,避免出现科研挤占教育经费的现象〔7〕。科研基础设施、实验平台建设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的支撑费用,应以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发展为出发点,经学校领导和科学研究人员代表等充分讨论决定,制定详细的专项预算和严格的经费支出审批制度,使科研条件支撑费能够切实改变学校的科学研究环境,通过科研创新实力的提升带动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通过建立严密的间接成本补偿核算体系,使科研人员充分了解到科研间接费用的支出方向和具体用途,感受到间接费用补偿机制的优势及学校科研环境和条件的改善,切实体会到个人开展科学研究的益处,便会对建立间接费用补偿机制持有理解和支持态度,自觉安排间接费用预算。

2.3绩效支出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分配和管理方式有待创新绩效支出作为间接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8〕。绩效支出内部管理办法的建立和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的科研发展方向,对学校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通知》文件下达以后,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绩效支出管理办法,但大多存在过于形式化的问题。课题负责人认为个人项目的绩效经费预算,理所当然应为自己课题组所用;学校不愿引发和课题负责人的矛盾,觉得最终要将绩效这部分经费分配给对应的项目组成员,因此在制定管理办法时过于笼统,实际执行时形同虚设,结果造成不能充分发挥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对于上述问题,应从两个方面来解决。首先是绩效支出的发放时间问题。学校应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方案,可以根据项目的研究周期进行中期考核和验收考核,按照考核方案确定的比例分两次发放,对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或未能通过验收者采取不发放绩效和撤回已发放绩效的惩罚措施,从而切实起到绩效支出的激励作用。二是要强化审批和监管制度〔9〕。课题负责人要按照课题任务书、课题任务执行情况对课题组人员实际绩效完成情况做出考核,然后以绩效考核证明材料向学院提出申请,学院审核通过后再上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批,科研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交由财务处办理绩效支出。学校审计、纪委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工作,定期对绩效支出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发现问题严肃处理,使绩效支出规范合理。

3结束语

第7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to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trying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management system principles; and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finally it analy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mechanism.

关键词: 目标管理;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MBO);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performance management;balanced scorecard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57-02

0 引言

目标管理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956年,奥地利裔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他的《管理与实践》一书中首先阐述了目标管理的基本概念。目标管理大体分为三个阶段:①目标建立;②过程管理;③评估目标实施的结果。

1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的内涵

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引导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科研机构等共同确定学校科研工作目标及体系,以总目标为指针,确定各院(系)、科研机构的分目标,各单位在获得适当资源配置和授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自我控制,为各分目标的实现而努力,从而使学校的科研总目标得以实现的活动。

2 高等学校科研绩效与教师个人科研绩效的辩证关系

绩效是一种对组织目标的具体实现程度的衡量。高校科研绩效是高等学校为实现自身目标在不同层面上所展现出来的科研成果的有效输出。辩证思维法分析之,高校科研绩效的实现应在教师科研绩效实现的基础上,把学校的科研绩效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分解到每个人,只要每个人达成了要求,高校的绩效就实现了。高校科研绩效是一个综合绩效的概念,个人绩效只有最终转化为学校的绩效才能实现其意义。

3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目标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

3.1 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原则。科研绩效目标管理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取决于高校所指定的目标,科学合理的目标是目标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3.2 监督检查的贯彻始终原则。科研绩效管理目标分解后,学校和科研管理部门需要以合理的方式监控二级机构及教师个人的目标实现过程,高校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必须随时跟踪每一个目标的进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及时处理、及时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确保目标运行方向正确、进展顺利。

3.3 管理成本的节俭控制原则。目标管理理论以科研绩效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作为科研管理机构,监控目标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管理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既能够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把管理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3.4 考核评估的执行到位原则。目标的达成依赖于过程的严格考核评估。考核、评估、验收等环节必须严格按照目标管理方案及管理目标逐项考核并评估,对目标完成度高、成效显著、业绩突出的院、系、科研机构或教师个人应该予以奖励,对失误多、成本高、影响整体工作的院、系、科研机构或个人应按章处罚。

3.5 目标设置的合理创新原则。高校要设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挑战性的科研绩效目标。要给各级科研单位和教师、专职科研工作者一定科研指标的压力,促成总体目标的达成。但科研绩效目标的设定还应遵循合理性原则,要在科研人员的能力范围之内。

4 基于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

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目标体系构建是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对高校教师在聘期或考核年度内的科研业绩进行测量和评定,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出教师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为高校教师岗位聘任和教师职务聘任提供依据。

结合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际,可以绘制出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如图1)

4.1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设计思路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的原理,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结果应该成为考核目标体系中的重要部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把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岗位聘任、在职进修与培训、奖惩、晋升等进行挂钩,以便形成完善的、适合高校长效发展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学校科研绩效管理中要制定绩效考核的计划,联合科研管理部门执行绩效指标考核,完成绩效考核后,及时向有关单位及个人反馈考核结果,为高校教师的自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科研绩效考核,让教师明确自身科研任务,完成绩效指标,通过绩效考核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现实中完善绩效应用,通过“能者上,庸者下”的方式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在职称评定中严格遵照科研绩效考核指标的评定标准。

4.2 应用目标管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考核的主要流程如图2。

4.2.1 设定高校科研绩效目标 高校的科研绩效战略目标是高校内部各级科技绩效目标的来源与根本。本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综合使用平衡计分卡(BSC)和关键绩效指标(KPI)来构建高校及各部门和教师的科研绩效指标体系。

根据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及新时期高校的发展需求与特点,高校在设定科研绩效目标时往往要考虑以下因素:既能清晰展现各指标内部的逻辑结构关系,还要能够明确各项指标的作用原理;既能展现高校科研管理服务的规律和科研活动的具体要求,还能将高校科研管理活动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与该指标相结合。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将科研绩效目标、内容管理活动、内部逻辑紧密结合起来。在尝试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高等学校科研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各指标体系互动关系和对高校科研战略目标实现的支撑。根据上述分析,高校科研业绩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结构如表1。

4.2.2 高校科研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与运行 一是依据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和学校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确定高校的科研业绩考核的整体目标。

二是在高校科研发展共同目标确定的前提下,确立各科研机构的具体科研绩效工作目标。各科研机构的科研工作目标应包括三部分的内容:首先,应确立各科研机构优先考虑的共同目标。其次,为保证高校短期科研绩效目标的实现而分解的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和协助其他部门达成目标而设定的支持目标。最后,各科研机构自行设定的目标。三是高校科研副院长、科研管理部门与各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充分讨论工作目标。即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依据各自的科研工作目标内容,为本学院教师明示具体的科研工作任务和衡量标准;教师根据自身岗位特点和学院工作目标制定本人的年度科研工作计划。学院和科研机构负责人和所属教师就各自的计划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学院目标和教师个人工作目标。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反馈,使学院及科研机构负责人与教师及科研人员完全达成工作任务和评价标准的一致。四是在科研任务执行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及科研管理部门对所确定的科研工作任务进行追踪调整。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确因无法预期或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应该及时予以调整,对因环境变化或其他原因而需追加的任务进行增列。

五是在科研工作任务完成的末期对各学院、各科研机构的目标达成度及努力程度和困难等因素进行评核,奖勤罚懒,以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

六是根据各学院、各部门科研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评估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并依据学校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制定高等学校新一年的科研绩效目标。从而使高校科研绩效目标的制定、实施与调整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良性循环系统。

5 结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管理也会日趋成熟。不管从目标管理理论本身的发展,还是从高等学校对于科研绩效管理的创新发展方面,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实践都是时展的趋势,也是管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高等学校科研绩效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虽然本文的探讨有限,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当中的应用必然会日趋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日颖.基于和谐管理理论与创新的地方高校科技绩效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理论与地方高校科技管理实践,2012(12).

第8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一)缺乏科学的管理思路 Z高校没有全面的认识和把握节约型高校的真正内涵,以为高校完成水电使用的节约就完成了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目标。然而节约用水用电仅仅是节约平时运营资金的一个部分,高校更多的浪费是出现在高校的投资等行为中,例如高校所投资的项目不能支持高校的长久发展或运行,不能变成高校拥有竞争实力的办学特点。

(二)战略定位存在偏差 Z高校存在着战略定位的偏差,不利于学校实现长久的节约目标。近年来,Z高校为了适应扩大招生规模的大背景,在长沙校区完成以后,已经在基本建设方面完成了10亿的资金投资。尽管这些建设资金大部分都运用到了提高教学、服务以及科研的质量方面,但是由于高校新生人数的递减趋势发展,一味的扩建必将使得高校很多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成为隐形的浪费。另一方面,Z高校的特色办学专业是林业,却有60多个本科专业,如此多的非特色学科必然会抢占本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资源,这样不仅是在浪费高校的资金,而且也不助于培养特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

(三)科研人员培养力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Z高校注重引进科研人才的行为值得称赞,但其并没有注重培养所引进的人才。其一,Z高校并没有给科研人员配备进行科研活动的相应设施,阻断了科研人员深入研究的道路;其二,该高校以提供给所引进者领导职位的方式来留住人才,这样不仅让引进的人才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科研活动,而且这种做法也与引进的初衷相违背。同时,高校还忽略了对原有科研人员的保护和培养,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Z高校预算存在失误 尽管学校高度重视节约用水用电,但是因为仅限于用行政方式、预算方式进行管理,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节约的作用,高校在设置预算额度时缺乏合理的科学验证,在执行预算中经常出现超出预算的情况。近些年高校对于“三公消费”缺乏严格的管理,没有将其纳入预算体系中,在高校的开支总额中尤其是公务接待花费的比例,逐年上升。

(五)内部控制存在漏洞 学校“三公经费”等浪费现象没有得到改变,其原因在于学校的内部控制机制存在漏洞。公务接待中经常出现费用超标的现象,高校为了能够申报硕士点、博士点,为了重点学科建设,用很大的一部分资金来接待上级的评估。而且,因公出国方面的开销并未全部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研究实力,一些不具备实质性考察内容的出国项目成为了领导们的一种福利。同时,对会议的管理也存在漏洞,对会议的规模、数量以及召开时间没有进行合理的控制,许多会议成为了一些领导度假的理由。

(六)财务未公开 Z高校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公开制度和程序,没有给在校师生、学校工作人员和群众对学校的监督提供途径,这就给浪费以及创造了温床,不助于迅速找出学校的问题所在,更不利于解决高校的浪费问题。

二、节约型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一)节约思想的构建 首先,以开展节约思想的教育和培训的方式,让财务人员悉知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节约用水用电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他们节约的职业道德。其次,由于财务部门的职能范围,使得其必然与学校的师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产生了密切的经济关系。因此财务部门应当注重在节约的财务报表分析、节约的信息披露以及节约的账目登记等方面,营建财务管理中勤俭节约的文化。同时通过业务往来向学校师生及员工传递节约思想,推动节约型高校建设。

(二)节约战略的拟定 具体如下:

(1)收集信息,包括内部与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含:能够反映Z高校总体情况的参数,如招生数量、财务情况等;反映Z高校总体情况的非量化资料,如本校的特色专业设置、院系规划等;反映该校未来发展潜能以及对Z高校的期望。外部信息包含:国家在教育方面实行的政策等一般宏观信息;市场以及行业发展状况的信息;经营信息以及在竞争中持有的优势。

(2)经过对上述资料的整理,得到对Z高校所具有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全部认识,运用 SWOT 矩阵拟定了与Z高校特点相符合的发展战略(如表1)。经分析可以看到,Z高校应该坚持稳定性的发展道路,防止盲目扩张。在制定有关战略时,应该坚持建设节约型高校思想的指导,并根据高校的特色学科走差异化发展战略。

(3)公布依据节约型高校建设思想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向社会公众征集意见,对初步拟定的发展战略进行完善。注重制定财务发展战略,将目光投向财务节约,走高校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绩效考核制度的构建 Z高校由于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应该分步进行绩效考核。将目标分解为以下五个角度:教学实力、发展能力、科研实力、社会服务能力、财务资源使用率,进而再把每一个角度分为关键性的考核指标,同时给以数值,形成覆盖非财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具有多层次性的绩效考核制度。选定相应的考核指标以后,要对这些指标分配权重,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笔者在此用专家打分法来明确具体的指标权重,不仅询问了各部门领导的意见,而且询问了一些财务专家的意见,然后对各个打分表进行整理,得出表2的结果。

依据上述财务专家的工作经验和阅历,直接由平均值得出二级指标。指标数值根据与同类院校的对比得出,最后采用闵式多因素评估法确定。使用得到的权重数值加权平均每个关键性指标,最后得出Z高校绩效考核的总分是2.857,详细过程如表3。Z高校总体绩效考核高于平均值,其中教学实力和财务使用率较好,发展能力跟同类院校相比基本相当。然而社会服务能力以及科研实力表现落后,是急需解决的方面。

财务部门应当深化改革,大力发挥在考核中的作用。时常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同时把结果跟同类高校进行比较,查漏补缺,为不断改善Z高校的绩效做出参考。

为了实现建设节约型高校的目标,不能仅仅把绩效考核看作是进行评价的手段,应当把它变成战略与预算相连接的纽带。因此应当把绩效考核的指标进行划分:一是财务指标,二是非财务指标。再把财务指标化成为财务预算,进行预算管理来实现;用行政方式以及制度来实现非财务性指标,多途径的减少高校资源浪费。

(四)预算管理体系的完善 众所周知,预算管理是实现高校战略性发展目标以及长远节约的重要途径,但是经过调查发现Z高校对预算管理并不重视。Z高校把预算的主管交给财务部门,9月份下发关于下年度经费预算的统计表,然而到12月份还有一半以上的部门没有填表,严重影响了预算的及时进行。以年作为周期的预算编制体制使得学校过度看重眼前的节约利益,在年中及年末没有严格的考核预算,严重影响了预算的执行效果。因此需要完善Z高校的预算管理体系,使得建设节约型高校形成制度体系。首先,完善机构设置。完善预算决策的参与体制,普遍的征求在校师生的意见。Z高校主要由预算资金的使用机构、财务部门以及校领导组参与预算的编制,采取使用者初步拟定方案,领导进行审批的方式。资金的使用者通常出于自身的考虑会尽量多报预算额度,但是领导并不能发现这些问题,只有与各部门交往较多的在校师生可以发现漏洞,因此,让师生参与到预算的决策和使用中来,有助于减少预算浪费。其次,完善编制流程。用滚动预算的编制方法,使得预算能够实时反应高校的真实需要。在编制预算时还应当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多次审核以后再判定预算数额,避免打击下级部门的上报积极性。最后,完善对预算的控制。高校的财务或者审计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预算的控制,确保节约。Z高校让审计部门负责审计投资项目,让财务部门负责监督预算的执行,采用奖惩的方式把预算执行的节约转化成Z高校全体人员的自觉行为。

(五)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完善内控制度:(1)把内部控制思想与节约思想相融合,使得学校管理人员能够重视内控制度的建设,增加对该制度的支持。依据相关规定,健全学校的总会计师制度。(2)增强风险意识,聘用专业的从业人员,建立对风险的评估机制。Z 高校由于进行高标准体育馆等项目的建设,使得财务存在很大的风险。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无论是确定投资项目还是对外部环境的应对,应该广泛的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各种方式进行风险评估。(3)设置完善的岗位和部门。分离部门不相容的职能,对于授权批准、会计记录管理、财产物质管理、项目以及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严格执行。(4)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手段,大力推动校内的信息系统建设,尽量降低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误差,提高交流的效率。(5)Z高校目前已经设置有对每个办学进行监督的审计部门,然而其监督大多致力于,因此为了保证高效的利用财务资源,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当加强财务资源方面的审计。

(六)财务公开制度的完善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在2010年9月高校要实行对外财务公开,然而Z 高校并没有把财务公开进行制度化。财务公开制度可以保证对财务的监督以及高校财务的节约体制建设,因此,应当通过以下方面来完善:(1)属于日常范围的财务信息,要定时公开,属于投资项目范围的信息,要在建设的过程中分阶段公开,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师生以及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尽可能小的减少浪费。(2)Z高校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途径对学校的财务信息进行公开,方便利益关联着获得Z高校在财务方面的信息。(3)提高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无论是日常事项,还是重大会计事项,以及审计报告、重大性的非财务范围的信息等信息要进行公开。(4)在进行财务公开以后,要完善对信息的征集工作。设置专门的信箱和联系方式来收集意见,同时在学校网站设置专门留言板来收集利益关联着的评价和意见,安排专职人员对意见、建议进行汇总并报给有关部门,协助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参考文献:

第9篇: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法范文

一、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特征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国家加强了对农业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力度,从实际情况来看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有着以下的特征。

(一)科研项目经费来源较广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渠道较广,从国家科技分配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农业科研经费的分布范围主要有:公益性技术研究类、高技术研究类、基础性研究类、科技环境建设类、应用研究类,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的来源比较广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和政府部门也会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因此经费的来源也会越来越广。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大

现阶段的农业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科研人员的工作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市场、餐桌等方面转变,农业也逐渐向工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样也就加大了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难度,需要对科研项目经费的监管打破原来的一点一线的管理,而是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二、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问题

(一)缺少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编制

一般来说,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是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的,然而这些课题负责人通常不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只能凭借经验来测算,因此无法科学地编制预算。同时由于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较差,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了解的也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导致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存在较大的主观臆断。同时,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了解和认识还有待提高,并没有全面参与到预算编制审核当中去,也就不能合理地判断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因此,常会发生不按预算编制执行、随意改变预算编制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预算编制与实际开支的一致性,预算编制也失去了严肃性和严密性。一部分农业科研部门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也是走走形式,没有对项目投资的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最终导致了课题项目预算不够细化。

同时对科研的间接经费的核算不够重视,例如对于自收自支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科研院所、民营科研机构和企业,由于财政并不保障其运行经费,现有政策并未突出对此类机构相关科研设备、仪器、水电暖消耗乃至房屋折旧等补偿。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

由于农业科研的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有待提高,因此对科研项目费用发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缺乏必要的监督和认知,在管理上也是按照财务制度来管理。同时在报批科研项目经费的时候也存在违反规定的现象,一些课题负责人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审批,随意对项目费用进行报销,对不能取得正规发票的,就会要求随意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在科研项目经费中被列支,加大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监督的难度。一部分的农业科研部门存在着不能够在结题后办理结算手续的问题,加大了科研项目经费结算工作的难度,干扰了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科研项目经费监督制度不健全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中缺少专门的审计方法,缺乏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督,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监督是贯穿于科研监督工作的全过程,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事后审计,忽视了事前、事中的审计,也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

(四)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大多数的农业科研部门比较重视的是评价农业科研的项目成果,并没有意识到农业科研项目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即使是对项目绩效进行了考核,但是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机制,在对绩效考核方面比较重视的是定量的评价,农业科研项目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没有得到体现,在对项目结题验收的时候比较关注的是专利标准、论文等技术层面上的成果,对科研项目使用情况的评价却很少,由此看出在农业科研部门中缺乏健全的科研项目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三、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编制科学合理的科研预算

为了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财务管理的水平,农业科研部门要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不断建立健全科研项目评价体系,在编制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课题负责人要与财务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在设立项目目标和任务的时候要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制定出一个基本的项目预算,并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科研项目预算提出修改性意见,对科研项目经费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跟踪服务,将科研人员从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使其可以更专注地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因为在编制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的时候会与实际支出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就需要在编制科研项目细化概算、可行性分析的时候,要根据农业科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准确、科学的分析,保证在预算编制中可以更好地体现科研预算与实际支出的情况,可以有效地避免实际支出与预算相脱节。同时,在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立项、可行性论证的时候,要邀请财务人员参与进来,要对重大项目、农技推广等课题进行实地考察,聘请专业的人员对预算的风险进行评估,提高农业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科学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部门在提高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使科研项目经费得到规范化的管理,要从现阶段农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例如对于来源不同的科研项目经费,在财务部门中设立单独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科室,由该科室统一的管理科研项目资金。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财务部门、科研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的权力和责任,建立科研经费预算审核和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经费内部检查制度,通过严格的内部审计,检查农业部门经费的审批、使用是否合法合理;建立科研经费奖罚制度,对科研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员予以奖励,对违规使用科研项目经费的个人予以惩罚。

为了更好地避免农业科研经费交叉混用的现象发生,要保证科研经费得到专款专用,追踪问效,项目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

(三)不断完善科研经费项目考核机制

一方面,农业科研部门的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审查,指导科研经费的科学合理使用,为经费提供一个合法、合规的使用氛围,如果发现违反科研经费使用规定的行为,要依据相关制度,加大处置力度,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做到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保证高校科研经费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农业科研的领导层作为科研经费监督考核的主要力量,应该根据相关制度的要求,做好科研经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工作,使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考评机制

我国财政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经费的考评机制,避免出现轻管理、重复立项的问题出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农业科研部门要在项目结题后及时进行绩效考评,当发现科研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标准或者与预期白纸相差较大的时候,应该向主管部门申请批评。

同时对于在农业科研项目中有绩效的支出费用,应该对绩效考评达到标准的时候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对科研人员进行申请科研项目做出鼓励,督促科研人员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项目研发,这样既可以避免科研人员出现违反科研项目预算的现象发生,又能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