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调查问卷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调查问卷报告

第1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一、影响加工贸易技术进步与技术外溢的主要因素

技术溢出是加工贸易对当地企业的技术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等带来的对当地产业技术进步的综合外部收益。对当地竞争企业的技术创新的示范、刺激与推动,称为平行溢出;对当地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示范、援助与带动,称为垂直溢出。研究表明,无论在发达东道国还是在发展中东道国,如果能够确定发生了技术转让,技术溢出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加工贸易可以带动相关联产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技术溢出效应与加工贸易所联动的当地产业链条的长短成正比。

一项技术转移大致包含四要素:技术转移的输出方、接受方、技术转移渠道和技术本身。当技术既定时,影响技术转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于技术的收受双方和技术转移的方式。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是技术转移的输出方,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

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因此,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依靠技术转移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这是对加工贸易技术转移的起码定位。即使位于较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技术转移与核心技术的靠近仍是十分有限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面临的情况就是很好的说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越近,他们通过外部化购买就越困难,即使实施内部化转移,与核心技术依然保持差距。

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跨国公司按照各个子公司和分包体系在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位置决定其转移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其技术综合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因此,加工贸易发展初期,东道国当地产业的综合技术水平和比较优势决定了其在全球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确立了技术转移的初期水平。长期来看,东道国如果能够不断推进产业技术的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进而提升其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跨国公司将会稳步提升技术转移的水平。为保持和提高跨国公司整体的竞争力量和盈利水平,在沉淀成本较大的情况下,跨国公司本身也需要不断提高子公司和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亚洲国家计算机产业技术转移水平不断提升的动力,就来源于母公司与子公司和配套企业双方共同的利益要求。

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也对技术转移效果产生影响。与外部化转移相比较,内部化转移的相对优势突出表现为两方面。其一,许多不愿对非关联方出售的有价值的新技术通常只有内部化方式才能获得,这对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出口竞争能力是十分关键的;其二,内部化转移使子公司更容易获得与转移技术相配套的资金和新的管理与组织技术、营销方法、培训方法及其他知识,这是技术低成本、高速度转化为生产力的条件。内部化转移的最大缺陷在于东道国企业受到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的控制,因此,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使用的新技术和相关经验资产向东道国产业的深化和溢出可能会受到阻碍,子公司会倾向于依赖母公司的技术转移而很少努力于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短期里,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效益显著,但长期里,完全依靠外企从事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难有提高。

通过加工贸易推动现代产业发展的韩国和我国台湾,在产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主要依靠的是外部化技术转移,这种发展模式的前提是当地公司有能力通过外部化转移形成有效的生产力和后继的深化发展能力。随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尖端产品需求的增长,他们发现外部化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内部化转移和外部化转移应并行,并相互促进。同时,无论是内部化还是外部化,东亚产业技术成长的成功经验在于,政府采取一系列整合战略促进转移技术的深化和外溢,这一整合战略包括建立广泛的教育基础和对民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力扶持。这一战略对于消化吸收转移技术、缩短技术差距、提升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进而最终形成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性的措施。

技术溢出是技术转移的后续过程,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是技术溢出的主要渠道。在开放经济中,在产品质量、运输成本等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公司倾向于当地采购以降低交易成本。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由于对当地企业缺乏了解并难以建立强有力的信任关系,或服从于跨国公司整体战略需要,子公司会从国外采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当地采购率会稳步增长。长期来看,关联产业的发展状况关键取决于当地企业的供应能力。加强当地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是扩大技术溢出效果的主要措施。

有关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研究还发现,通常情况下,下列因素也可能对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产生影响:其一,外资企业的股权安排。合资企业一般比独资企业会产生更强的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UNCTC1985,1987;OECD,1992,1993);其二,合资企业的建立方式。在内资企业基础上建立的合资企业比新建企业有更强的技术吸收和转化能力,因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Lee,1991);其三,跨国公司来源。不同国籍的母公司技术水平和技术转移战略不同,进而形成的转移和外溢效果不同(Vernon1981,1992;Dunning1988,1994)。欧美国家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外溢的效果多数较强。

研究表明(江小涓,冯远:合意性、一致性与政策作用空间: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为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受跨国公司战略影响,面向东道国国内市场的外商投资,通常不会使用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但由于面向国内市场,往往国内采购比例较高,发展配套产业意愿较强,研发行为较为积极,因而,其技术的溢出效应较大。然而,正是由于面向国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是直接的和强有力的;面向国际市场的加工贸易投资,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结构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绝大多数企业技术水平较高,一部分会跟随母公司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但与国内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配套产业和进行研发的意愿较弱,因而,“飞地效应”明显,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另外,由于面向国际市场,这种跨国投资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只是间接的。

理论和经验都证实,东道国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努力空间。如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能够适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起配套产业体系,加工贸易的“飞地效应”就会得到有效抑制,产业关联效应会得到发挥。此时,跨国公司会相应调整在该地区的战略,出于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跨国公司会提高子公司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如此形成良性循环。80年代亚洲“四小”的产业升级就是建立在当地企业在加工贸易发展中迅速形成配套供应能力的基础之上,在我国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加工贸易产业配套发展趋势十分明显,并且,这些配套产业能力成为吸引新一轮外商投资的优势,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态势已经显现。

二、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

我们首先考察加工贸易技术水平的现实状况。表1展示了加工贸易企业对自身技术水平的评价。如表1所示,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有近1燉4企业的技术水平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另一方面,有1燉5强的企业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由于各项选择可以复选,我们尚不能判定使用国内先进水平技术的企业是否超过3/4,但1/4企业使用国内一般技术,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低于已有的各项调研中显示的三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而且也低于人们的预期水平。

技术使用水平与加工贸易的行业特征息息相关。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木制品、杂项制品行业,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已相对较高,外资的优势可能更多地表现在销售渠道和提供服务等方面,而在高技术行业,外资带入的技术水平会相对提升。这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

技术使用水平也受制于投资主体的影响。如表1所列,大型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投资,使用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高,使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最低,而中小企业则相反。中小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廉价劳动力,他们进行的多是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链条的再转移,因而技术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从企业类型上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可以发现,国有和集体企业中居母公司先进水平的企业比例最小,三资企业该项比例最大。相反,在国内一般水平的企业比例中,集体企业最小,但国有企业的比例远高于三资企业。总体看,内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外资企业,其中,国有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最低。国有企业是我国内资企业中技术整体实力最强的群体,国有企业的技术实力没有显现,是加工贸易发展中的一大不足。

表1 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  120  21.0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  80  14.04  

C、国内先进水平  268  47.02  

D、国内一般技术水平  140  24.56   ?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2 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投资主体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3 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与企业类型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4 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5 加工贸易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我们再从相对竞争优势角度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表4和表5分别展示了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相比,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按客户需求提供生产和服务能力强,劳动力成本低,质量一流,技术先进。其中,劳动力成本优势位于第二位,表明劳动力价格低廉虽然仍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强项,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灵活多变的生产和服务能力更为重要,过硬的质量也是竞争取胜不可缺少的要素,而这些恰恰是内资企业所缺乏的。技术要素在四项选择中居末位,并且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三项选择,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体上看并不具备技术优势,劳动力优势仍是竞争取胜的决定因素。这也是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与国内同行业企业相比,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依次排列为:拥有国际销售渠道,工艺设备先进,技术先进,资金充足、规模大,管理成本低和生产成本低。其中,“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比重最高,说明拥有国际销售渠道是外资投资加工贸易的首要优势,也表明获得国际销售渠道是我国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突破口;“工艺设备先进”的比重紧随其后,这是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通过将先进技术物化为先进设备,转而采用廉价劳动力操作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相当一部分资本燉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加工是以劳动密集型操作方式实现的。

我们最后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来源和技术开发,前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外部供给,后者是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内部自我获取能力。按照表6提供的数据,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来源中,母公司提供和公司自主开发各占近一半的比重,在国内外购买比重不大。调查还显示,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35%是母公司先进技术,24%是母公司一般技术,41%是国内先进水平,仍有11%是国内一般水平,也就是说,母公司提供的技术中,有少部分仅属国内一般水平,但有1燉3强的企业获得了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先进技术,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

接受调研的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优于预期水平。70%强的样本企业设有技术开发机构,近半数的样本企业能够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这部分技术开发的层次受制于加工贸易生产产品的性质,但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它能够成为有效的技术进步和外溢的渠道。

表6 加工贸易企业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主要由海外母公司提供  261  45.79  

B、主要由国际市场购买  57  10.18  

C、主要由国内市场购买  41  7.32  

D、本公司自主开发  270  48.2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7 母公司转移技术的技术水平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母公司先进水平  92  35.25  

B、母公司一般技术水平  64  24.52  

D、国内先进水平  108  41.38  

E、国内一般技术水平  29  11.1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8 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开发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有技术开发机构并能提供企业所需大部分技术  267  48.28  

B、有技术开发机构但只能提供企业所需少部分技术  122  22.06  

C、有技术开发机构且出售技术专利  7  1.27  

D、没有技术开发机构  158  28.57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三、加工贸易的产品性质

考察加工贸易产品性质,可以测度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进而得出有关技术进步的状况。课题组调查的加工贸易样本企业中,57%的企业从事成品组装生产,20%的企业从事零部件生产,35%的企业从事中间产品生产,同时,67%的企业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7%的企业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17%的企业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总体来看,加工贸易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企业在20~30%之间。

从外方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大型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阶梯中的状况与其它投资者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无论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还是亚洲新兴工业体的中小企业,他们移入中国的全球化产业链条的性质基本相同。但考察加工贸易要素密集度,来自投资者的差异就十分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小于其他投资者,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投资者,说明即使在相同的生产链条中,跨国公司投资进行的加工贸易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这对于我国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实现制造业的技术密集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9 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阶梯 (%)

  成品组装  零部件生产  中间产品生产  

A、大型跨国公司  58.26  18.26  34.78  

B、个人投资者  55.17  15.52  41.37  

C、中小企业  51.41  24.65  33.80  

D、其他  68.75  6.45  25.80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0 加工贸易的外方投资者与加工贸易的要素密集度 (%)

  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  技术密集型  其他  

A、大型跨国公司  56.93  8.76  30.66  8.03  

B、个人投资者  78.31  3.61  6.02  13.25  

C、中小企业  75.54  2.72  13.04  11.96  

D、其他  61.11  11.11  13.89  22.22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情况反映了加工贸易发展的技术进步状况。在表11中可以看到,与投资初期相比,44%的企业产品已经进行了升级换代,还有15%的企业产品面临新的升级换代。产品的升级换代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需要,其次是母公司战略的决定,再者,产品升级换代与否还受样本企业投资设厂的时间的影响,因此,没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并不代表技术陈旧和落后,44%的升级换代比例表明加工贸易近半数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技术进步。

从产品性质考察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结果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和出口大部分位于全球化生产经营链条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技术含量不高,实现技术进步的企业比例尚不足半数,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推动技术进步的意愿显然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也可以看到,在样本企业中,有35%的企业进入了中间产品的生产,30%的企业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链条中从事着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这是我国加工贸易向技术密集化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开端。

表11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

  企业数  占有效样本企业比例%  

A、与初期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  240  44.28  

B、与国内产品相比,实现了升级换代  103  19.00  

C、竞争能力强,不需要升级换代  76  14.02  

D、母公司没有升级换代计划  47  8.67  

E、面临升级换代  83  15.31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四、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

发展配套产业,是加工贸易带动产业升级的主要途径,也是加工贸易实现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通过当地采购,通过对当地配套商产品生产的质量监督、技术援助,跨国公司可以带动配套供应商和分包商的生产发展和技术进步。当本地产业还没有具备配套生产能力时,外资配套企业的进入,可以通过示范效应、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以及再配套等环节为当地企业培育和发展配套能力提供间接条件。通常情况下,当地采购率越高、采购产品的技术含量越大、内资企业进入配套体系越多,技术转移和外溢效果越明显,则加工贸易通过配套产业发展对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发挥越充分。

表12、13、14分别展示了样本企业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情况。根据表中展示的情况可以看到,46%的企业在国内进行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采购,与其它采购来源相比,国内采购成为加工贸易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最广泛的来源途径(表12)。但调研数据也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在企业零部件采购总量中的比重较低,在机器设备总量中的比重更低(表13),并且,国内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基本都是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占13%(表14)。国内采购的状况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作用很低,大进大出的局面没有彻底改观。在这种情况下,加工贸易对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外溢效果也深受抑制。

表12 接受调查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源

  企业数  比重  

A.母公司内部采购  95  16.8%  

B.母国进口  107  18.9%  

C.订购方提供  137  24.2%  

D.其他国际采购  204  36.1%  

E.中国国内采购  261  46.2%  

接受此项调查的企业  565  142.3%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3 接受调查企业国内采购比率

资料来源:根据企业调查问卷计算。

表14 接受调查企业在国内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属性

  企业数  比重  

第2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一、圆满完成企业景气调查年报、季报工作和制造业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月报工作

1、按照国家报表制度要求,精心设计景气调查问卷,对全年调查工作做出统一要求。

按照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总队报表工作要求,一方面我们认真组织学习和研究了国家统计局下发的报表制度,根据景气调查的专业特点设计印刷了不同行业不同颜色的景气调查问卷,并在问卷首页用醒目的字体对企业家的上报时间进行了人性化的温馨提示。另一方面我们印发了《全省企业景气调查xx年年年报及2012年季报具体要求》手册,对基层调查单位的调查工作做出了统一具体的要求,保证了全年景气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2、召开全省企业调查年报工作会议,对基层调查人员和企业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为了传达好全国景气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布置安排全年的景气调查工作,我们组织召开了全省企业调查工作会议,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企业景气调查制度,结合xx年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全省基层企业景气调查人员和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关于调查方案、报表制度、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把调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年报、季报上报之前,为做好景气调查各项调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数据审核查询制度,确保数据质量。

为加大对基层数据的审核工作力度,我们建立了数据审核查询制度,特制了《景气调查报表审核查询记录表》,确保基层上报的数据质量。各市的报表上报后,采用程序审核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填写《景气调查报表审核查询记录表》,进行逐项登记,并针对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对基层调查单位和企业进行查询,使每个审核出的问题都有处理结果。

4、编印实用手册、完善采购经理名录库,保障采购经理调查网上直报率。

为保证采购经理调查工作顺利进行,提高采购经理调查网上直报率,我们召开了全省采购经理培训会,对网上直报程序进行了培训,并对直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讲解。印发了《国家统计局采购经理调查企业联网直报安全认证管理系统常见问题解答》手册,发放到每一个调查企业,并对企业在直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电话解决或上门服务。在月报工作中,随时更新、完善采购经理名录库,加强与企业采购经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保证采购经理调查网上直报率。

二、重点推行《实务工作制度》,强化源头数据采集工作

为保证企业景气调查源头数据的真实可信,及时准确地完成国家布置的企业景气调查任务,今年我们在杨润广总队长的亲自领导和严格审核把关下,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充实、完善,重点推行了《山西省企业景气调查实务工作制度》的实施。真正从源头上促使企业负责人、企业采购经理亲自填报调查问卷,保障对景气状况的判断、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真实可信, 这个实务制度的重点在于强化源头数据采集上报,特别是制定了保障源头数据企业相关负责人亲自填报问卷的景气调查措施。它包括源头数据采集上报实务制度、源头数据采集监督制度、数据审核汇总上报制度、企业景气调查基本情况台帐设置制度、景气调查管理制度、景气调查年报、季报工作流程图等六个方面的具体制度。

在源头数据采集上报实务制度中,我们对源头数据采集原则、采集上报要求、采集上报内容、采集上报方式等都做出了新的统一的要求,为准确完成国家布置的企业景气调查任务,确保源头数据采集上报真实可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源头数据采集监督制度中,我们明确了源头数据报出人员的职责,明确了基层调查队监督检查职责,确保企业景气调查源头数据采集上报严格、规范、有序。

在数据审核汇总上报制度中,从调查数据的审核和调查数据的汇总上报两个方面,强化对景气数据质量审核工作的力度,确保景气调查数据及时、准确上报。

企业景气调查基本情况台帐制度,对于把握企业的基本资料信息,对于以事后实际的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验证景气调查的准确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及时整理景气调查季报、年报和历史资料的主要指标台帐,建立实用的景气调查基本情况台帐,我们设置了三类台帐,一是被调查企业的基本情况;二是分专业的景气台帐,三是企业景气调查数据与事后企业生产经营走势对照情况差异记录台帐。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我省景气调查资料,奠定了扎实的史料基础。

企业景气调查管理制度,从管理、开发、考核、培训和执法五个方面,加强对企业负责人、企业联系人及调查员工作质量的管理与考核,确保景气调查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景气调查年报工作流程图及季报工作流程图,是在积累了这些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工作流程进展图表。以准备阶段――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审核录入阶段――数据汇总上报阶段――数据归档阶段为主线分别贯穿于年报和季报工作中,将所有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以非常清晰、直观的流程浓缩于一张图标上,便于基层调查队自我监督检查,提高全系统景气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积极性。

我们相信,通过对国家景气调查制度的不断探索与完善,这套《企业景气调查实务工作制度》,必将促使我省景气调查工作始终走在不断开拓创新的轨道上,并对今后的景气调查工作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建立景气调查数据库,提升调查服务水平

1、完成全省景气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为历史数据的开发应用提供数据保障。

2、加强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提升调查服务水平。

四、加大统计执法力度,提高企业依法统计意识

为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基本方略,保障统计调查工作的正常秩序,切实维护企业调查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及时性,2012年4-5月份总队对全省11个市的30家企业进行了以企业源头数据质量为中心的统计执法检查。历经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对抽选的企业景气调查企业的年报报表和季报问卷进行了全面的检查。通过检查,宣传普及了统计调查法制知识,在企业中树立了依法调查观念,优化了景气调查的法制环境,为确保景气调查源头数据质量提供了法律支持。

五、企业景气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企业景气调查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各级党政领导进行宏观管理与决策和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和咨询建议,对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困扰景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1、调查程序有待更新完善。现在全国使用的景气调查程序是xx年以前就开发使用的,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审核工作的需要。比如说一些电力、供水、供暖企业本来就不存在产品订货、库存等问题,但在审核过程中程序长期会出现提示性错误;另外期待国家在年报审核程序中,进一步完善对企业规模的判断审核标准。

2、调查结果采用率不高。由于近两年来物价指数不断上涨,经济热点逐渐向价格方面转移,加之“三农”问题一直受到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因而各方面对景气调查的重视度下降,景气调查结果的采用率受到一定影响,影响了基层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3、建议季度景气调查报告署名形式适当改进。国家服务业调查中心在使用各省提供的季度景气调查报告时,通常是以服务业调查中心的名义向国家局内、外网提供,建议增加各省总队的署名,以便于景气调查专业参与当地的年度考核。

六、新一年开展企业景气调查的工作打算

1、继续加强调查数据质量建设,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信。

认真落实国家统计局的工作部署,按照山西调查总队制定的《企业调查专业务实工作制度》的要求,切实加强源头数据质量管理工作,保障调查数据真实可信。

第3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6年11月该课题正式申报立项,*7年8月完成。课题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任组长,宣传工作局局长杜渊泉、副局长卢卫东任副组长。国资委宣传工作局牵头组织,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传播研究中心为合作单位,中粮集团、中冶集团、中铝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等为课题组成员单位。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方向、步骤和要求进行了科学的定位和合理的安排,整体进度按计划进行。*6年底,课题组还组织部分中央企业新闻宣传部门负责同志到日本进行危机管理专题学习培训。期间,课题组还多次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了解各部分进展情况,讨论相关议题。最终形成了课题成果报告。

本课题研究成果由一个主报告、四个分报告(含调研报告和相关研究成果)两部分组成。其中,主报告是本课题研究成果最核心的内容。

主报告共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形势下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综述及其应对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突发危机事件的概念、特征及分类,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危机事件的四个生命周期,并介绍了中央企业近几年发生的九个突发危机事件;二是开展突发危机事件媒体应对和调控机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构建和谐央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当前市场化条件下新型媒体环境和提高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等三个方面论述开展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三是中外企业突发性危机事件媒体应对的基本情况与比较,分析比较了日本企业、欧美企业、国资委及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媒体应对的基本情况,指出目前中央企业与日本、欧美国家的企业在危机意识、理念和管理水平方面存在差距的现实,也分析了中西方企业处理媒体关系方面的差异;四是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中媒体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企业领导认识不一致,媒体应对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机制不健全,制度落实不到位;企业的危机处置能力和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与新闻媒体的沟通渠道和合作关系有待加强等;五是加强中央企业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的对策和建议,课题立足目前央企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的全局,针对突发性危机事件管理的现实情况,提出了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的十个指导原则,并从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建章立制;重视媒体,建立关系;加强培训,打造队伍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六是掌握突发事件中媒体应对的几个关键性具体问题,重点是从“术”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方法和途径,如必须解决好“三特”问题(即特定地点、特定时间、特定人物)、新闻发言人要处理好的六种关系、处置虚假或不实报道媒体事件时如何应对网络媒体以及企业调查问卷的几个重要成果等。

分报告共分四个方面:一、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媒体应对调查问卷研究报告,介绍国资委与人民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央企业突发事件媒体应对调查问卷的部分重要成果;二、中央企业突发危机事件媒体应对案例选编,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中央企业在突发危机事件中应对媒体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三、日本企业危机管理学习考察报告,主要介绍日本企业在培养全员危机意识、事先预防、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时,高度重视与媒体的关系,如何把与媒体保持经常的联系和良好沟通作为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他们所形成的“3P”、“3O”、“3T”、“PASS”等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四、中央企业新闻制度和危机公关管理办法,介绍中国南方电网、中粮集团、中国航空集团等中央企业近两年建立的新闻、应急机制、危机公关管理的若干办法。通过自身的实践检验,这些企业在危机事件的管理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第4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关键词:需求分析;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王友良(1970-),女,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禹婷婷,女,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和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面上课题“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0A174);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研究项目“需求分析理论框架下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编号:GDGZ10011)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22-03

一、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来,进行着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各行各业与国际间的交往不断拓展,外资企业纷纷入驻中国,我国大量企业纷纷取得进出口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使得既擅长英语又精通国际贸易实务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倍受青睐,但同时激烈的竞争也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是具有国际竞争意识、既通晓外语又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需求推动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同时也使其成为学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但是,作为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来自社会和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社会需求变化,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本文将通过对用人单位、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以期为制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符合用人单位需求以及符合学生个性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也为改进现有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依据。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应用于外语教学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了。Munby认为需求分析是为了调整语言课程来迎合是不同水平、不同国家和不同目的的学生工作的需要[1]。Richards.Platt和Weber(转引自Brown)的观点是需求分析是决定一个学员或一组学员的语言需求并视情况优先安排的过程,需求分析要使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信息[2]。Brown结合上述定义的特点将需求分析定义为一个系统的信息采集过程,其中要对确定课程目标的所有主客观信息进行分析,以确保在特定领域内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3]。需求分析属于实证调查与研究,仔细全面的需求分析应该包括“目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和“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的结合。目前情景分析是对学习者开始学习英语课程之前的情况(如: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背景、当前的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和以前的学习方式)和对下一阶段学习的要求及期待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他们的强项和弱项。目标情景分析是分析学习者在未来目标职业或学业情景下的语言要求、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者对待这种需求所持的态度,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这是外语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对外语教学进行需求分析至少有四大重要作用: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为外语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为外语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 为现有外语课程的检查和评估提供参考”[4]。

(二)问卷设计

项目组使用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来收集数据资料。商务英语需求分析模型以Dudley-Evans & St John的需求分析模型为雏形, 结合Hutchinson和Waters的需求分析模型和束定芳对需求的分类法形成,整个模型涵盖目前情景需求分析和目标情景需求分析。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侧重目标情景分析,结合考虑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问卷调查采用半开放型多选题和开放型选题,共设计二套调查问卷,由4个维度组成,包括“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商务英语专业信息”、“商务英语专业交际信息”、“商务英语对社会需求的适切度”,共设计29个问题。

(三)调查对象

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

2.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单位或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和本专业校企合作单位。

(四)数据资料收集

1.毕业生资料收集。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的第十九周,笔者和其他三名商务英语专业老师发放和收集了问卷。问卷调查是选择毕业生座谈会和经验交流会时间进行。学生在教室里用了2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调查问卷,交给笔者和另外三名英语老师后离开。访谈调查采用顶岗实习座谈会和毕业生座谈会形式进行。学生们均被告知这次调查是由他们自己的商务英语专业任课老师和笔者共同进行的,是为了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商务英语情况、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开设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以便更好地建设好商务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故要求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回答,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

2.调研企业资料收集。一种方式是在学院招聘会期间,由3名专业老师直接在招聘会现场发放和收集调查问卷,另一种方式是笔者和一名专业老师一起召集本专业毕业生和顶岗实习学生召开座谈会,说明此次调研的目的和重要性,并要求同学们积极配合带上调查问卷交与其实习或工作单位的指导主管或人事主管完成,保证调查结果的针对性和真实性。

3.问卷百分之百收回。每一张问卷都经过核查,剔除了回答不完整的问卷,企业调查问卷有效率为85%、毕业生调查问卷有效率为92.9%。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维度1: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基本情况

主要调查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和岗位群。调查结果显示:55%的学生毕业后从事外贸业务员工作,23%的学生和18%的学生毕业后分别从事跟单员和外贸助理工作,从这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面向主要是外贸岗位群,而且岗位集中在外贸业务员、外贸助理和跟单员,这和我们调查企业时的几组数据也完全吻合:目前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的岗位是外贸专业人员(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外贸助理、单证员)占92%;67%的企业表示近两年有招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计划,招聘岗位主要集中在外贸业务员(55%)、跟单员(26%)、外贸业务助理(18%)岗位。这些调查结果表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受市场欢迎,特别是外贸领域最偏好商务英语专业人才(97%),同时这个调查结果也预示着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及就业岗位群,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很有帮助。

维度2:商务英语专业交际信息

主要调查毕业生在工作中使用商务英语情况和自我评估,以及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英语交际技能对目前工作的重要性。英语语言技能指商务英语学习者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能力。商务英语交际技能指这五种技能在商务工作背景下的具体运用,如电话联系商务事项、接待来访国外客户、参加商务涉外谈判、参加展销会、向客户做产品介绍或讨论产品生产、收发或翻译往来函电等操作。调查结果显示97%的毕业生表示完全胜任或基本胜任目前的工作,关于5种语言技能在工作中使用频率的调查,毕业生认为英语口语(均值为3.42)、阅读(均值为3.23)、写作能力(均值为2.98)很重要,经常运用,这与他们从事外贸业务工作通过电话或邮件函电往来联系客户、进行商务活动密切相关。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他们最常用的是“电话联系商务事项”(均值为4.93)和收发翻译往来函电(均值为3.32),其次是阅读商业文件报告或专业杂志期刊(均值为3.21)和向客户做产品介绍或讨论产品生产(均值为2.93)。但是在他们工作中使用商务英语时,最没自信的是与外商面对面交流(36%)和接听电话(39%),这种不自信主要来源于英语语言基础薄弱(43%)和商务知识欠缺(36%),表明商务英语学生虽然基本能胜任目前工作,但学生在实际使用商务英语的过程中觉得英语不够扎实,特别是商务英语交际能力欠缺,因此我们在今后的专业教学工作中。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商务英语教学中应加强提高学生英语基本技能,重视商务口语交际能力和函电写作能力的培养。

维度3:商务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

主要调查商务英语专业对社会的适切度,包括用人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满意程度、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评价等。21%的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表示很满意,28%和43%的企业单位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用人企业对毕业生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评价方面调查结果是“英语好且具有一定的商务知识(75.2%)”、 “英语口语能力强(71.7%)”、“英语函电处理能力强(66.3%)”分别排在前三位;毕业生需加强和提高的方面分别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66.4%)”、“商务操作能力(58.8%)”、“商务专业知识(57%)”。这个调查结果一方面表明商务英语毕业生能以较扎实的英语语言技能、一定的商务知识和较娴熟的商务操作能力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的专业能力、知识结构等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维度4:商务英语专业信息

主要调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客观需求、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期待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关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方面的调查,受访企业认为商务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97%)最重要,其次是外贸流程及信用证流程知识技能(92%),排在第三的是商务英语函电写作能力及处理能力(91%),其次是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80%),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商务英语人才是英语语言技能扎实、有一定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87.6%)。84%的受访企业认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学历要求大专层次就可以了,主要是看重其工作能力,因此85%的企业的商务英语人才主要来源从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和操作能力强的人员。另外有89.3%的企业在建议中提到希望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懂得行业领域的专门知识,如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这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备受市场青睐,该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且我们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用人企业都希望该专业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商务知识和娴熟的商务操作技能,达到语言与商务的完美结合,这和我们的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但是我们从这次调查来看,高校培养的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需求,特别是商务操作技能和专门领域知识方面,因此我们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加强实践教学,需要注重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商务操作能力,同时开设ESP课程,在教学中注意增加ESP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门行业领域知识,拓宽他们的职业视野。

关于商务英语发展前景展望的调查,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现状,受访企业持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商务英语人才已经饱和(41.8%),另外一种意见则认为供不应求(43.1%)。但从总体看高素质、技能娴熟的商务英语人才应该还是十分缺乏的,因为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67%)认为他们在近2年内有招用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计划,84%的受访企业会招聘大专学历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同时91%的受访企业需要的是有工作经验的商务英语人才,主要招聘岗位依次是外贸业务员(55%)、跟单员(26%)、外贸业务助理(18%)、单证员(6%)、商务秘书(6%)、报关报检员(4.5%)、其他(含英语翻译、酒店管理员、采购)(7%)。由于珠三角地区外资企业众多,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和产业结构调整,频繁的对外贸易往来使得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备受市场青睐,该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商务英语人才的竞争将会十分激烈。因此,具有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又有扎实的商务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依然是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拥有扎实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以及过硬的经贸或商务知识和熟练的商务技能相结合的人才,而且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他们的商务操作能力。这一点对我们办好商务英语专业提供了必要的信心保证。

四、“学商一体、行业先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上调查信息告诉我们,随着全球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英语逐渐成为国际商务的通用语言,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调查结果反映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课程内容专业性不强等,因此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讨也越来越迫切。项目组根据此次需求调查结果,进行缜密分析,进一步明确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学商一体、行业先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

“学商一体”主要指的是在商务英语专业地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结合: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涉外企业需求相融合;英语和商务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商务任务相融合;学习过程与商务过程相融合;专业教师与企业行家相融合。

行业先导是指英语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增加区域经济发展热门的行业领域知识与技能模块,依托合作行业和企业,最终将学生培养成“通英语、懂商务、强实操、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商务英语行业人才。

通英语: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懂商务:掌握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

强实操:具备娴熟的商务操作能力,如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商务函电处理等。

能创新:具有行业领域知识和技能,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专业提升能力。

五、结束语

本次项目调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为商务英语专业提供了广阔的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也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在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商务英语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Munby,J. 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76.

[2]Richards,L.K., & Weber,H., 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Harlow: Longman, 1985.289.

第5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统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既要注意该课程的知识性、更要注重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性,突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

1.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对统计知识需求岗位的一线资料,再针对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统计知识,分析所需要的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教学中教学任务(重点章节内容)。

2.在课程标准中,如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各种资料的处理技术,包括各种电脑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等,要突显“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教育的技能特色。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广泛地使用案例教学,转换角色主体。案例教学成为统

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因为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可帮助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什么要广泛的使用呢?统计的案例教学和一般性案例教学有什么根本性区别呢?①统计的案例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统计案例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引导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学生之间在信息的交流中,讨论、思考、争论、相互启发。学生在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会变得积极主动,对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繁杂的方法能有更直观的另一角度的理解。②统计的案例教学必须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统计案例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上的例题的作用是单一的,只是为掌握某一种计算公式或统计方法,而案例的内容和作用是多方位的。而一个综合案例会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资料?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能不能解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能否解释事物的本质特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是否可靠和可行等等。这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职业院校的职业培养目标。③统计的案例教学必须强调学生是“主演”,教师只是“导演”的作用。统计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主演,教师只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必须在课前有针对性地精选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做出评价,最后进行全面总结。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2.构建以课堂-实训实验室-社会实践教学等多元化的立体

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实训实验室为主线,以社会实践活动和真实企业的活动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课堂-实训实验室-社会实践教学等多元化的立体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讲,课堂是基础,实训实验室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反应,而社会实践活动是所学习知识的具体应用。反之,又指导实践工作。因此,必须真正做到:①基础理论知识够用。所谓够用,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而定。如金融专业,长期趋势变动是重点;营销专业抽样调查是中心;预测、相关回归分析是管理专业的必须。在统一课程标准的条件下,每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需求取舍教学内容。②实训实验室是学习统计知识的第二课堂。无论是一些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还是对具体指标计算和应用的直观感受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实训实验室不仅拥有大量的相关的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就是对一些综合指标计算都有直观的感受。比如“十一五”保八,“十二五”保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企业如何运用变异指标分析投资组合的风险;企业的盈利和亏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每一个原因对企业经营的利润或亏损有多大等等。③积极开展统计实践活动,到真实的企业中去学习感悟,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统计是一门工具、方法性学科,其教学方法不能光是纸上谈兵,还需要真实的演练。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虽然在实训中部分或者全部完成过学习任务,但是,真正的社会实践中究竟如何设计调查方案、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收集统计资料、如何整理统计资料、如何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等,学校学习的和现实中的统计工作是有较大出入的。为此,必须通过真实的统计实践教学活动完成职业院校学生的真实的技能演练,从而掌握真正的技能。具体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将一个教学班划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3―5人),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从设计调查方案开始到调查报告的形成,最后通过每个小组进行ppt展示、比较每一个小组成功或者不足,由教师点评、总结。通过若干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是统计实践性教学的最重要的一步。第二步,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或者利用阶段实习对企业教学调查。前者关注社会热点,后者可与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去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也可独立完成。如果出现问题或者问题较大时,可以和教师或一些相关人员一起去共同解决。第三步,独立到企业或者一些部门中去,深入企业或者部门进行深入调查进行发现问题,并提出切实、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

3.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并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

第6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关键词]市场调查 课程改革 高职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本课程的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模式。突出市场调查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改革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建立互助式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相互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组织中,注重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校内综合实训,让学生撰写市场调查方案、编辑市场调查问卷及完成市场调查报告等,强化实践技能。《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标,围绕着课程建设我尝试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活动,包括了: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深度企业合作、改革课程考核。

一、转变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以传授技术为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能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探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高职学生与成人学生相比,不仅要学习市场调查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不只是简单的教材变更,更重要的是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在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经营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从事经营必需具备的职业道德、法律观念、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二、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以企业营销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主线,以理论服务于实践为出发点,按照任务式驱动教学来组织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推行互助式教学法

中国普通高考制度是“一考定终生”,学校、家长、学生都把学业的重点放在升学率上,考核的主要内容都是文化基础和不同的理论知识,很少是对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考核;其实,高考的这种模式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运用。在中学阶段,老师的教学是为了考而教,考什么,就讲什么;怎么考,就怎么讲。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为素质和技能培养为核心,在课堂45分钟的教学中。作为老师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互助式教学法改革了“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强调了“老师讲解为辅、学生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老师只是担任引导、指挥和协调的角色。

学生按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由5名~6名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给予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启发和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现象和独特见解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式教学法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发,各个小组进行有阶段式的讨论、辩论,学生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现自己,他们通过演讲、轮流发言的形式展示各小组的成果。互助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2.采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倾向于把解决了的、结果明确的典型事例作为实例进行教学.通过对背景因素的介绍和分析,学生根据问题的提出进行小组讨论、个案分析,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分析性案例教学法

分析性案例教学法,选择某一个任务或项目内容作为案例分析课程的理论支撑,案例材料一般包括题目、基本背景、事情发生的过程、要讨论的问题及角色扮演和有关附件等内容,学生通过案例的提问和角色扮演训练,每个小组在课堂演示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老师对各小组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讲学生的观点归纳、总结、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实证性案例教学法

实证性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以说明某一观点、原理、方法而列举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具体、简要介绍某一方面的实例,以证实和说明某一基本理论。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演绎法,即首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加以说明;另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举出实例,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总结出基本原理也可以通过音像性案例进行教学。音像性教学是通过实拍或录制的视频内容,并运用理论知识配上生动、风趣的评述,以配合理论知识教学的案例。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使学生深入事件和现场,深刻感受到运用理论知识参与市场竞争的乐趣。

3.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主要的目的是验证理论。充分考虑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法应该占有重要的位置。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风险意识,学生一般动手能力较强。思维也比较活跃。而且兴趣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愿意参与到整个项目的实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有关市场调查公司的阶段性实际工作。学生参与项目的整体运作,在边学边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目的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所谓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巩固,培养实践工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深受企业的欢迎,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搭建了平台。

三、深度企业合作

目前大部分的教学还是局限于课堂,理论上的市场调查活动与真实的企业调查活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学校的课堂教育并不能真正替代企业的实践锻炼。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走出去”。组织学生深入企业、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和专业学习等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实习报告或专业论文,这样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社会的实践活动。直接接触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运作,获取直接的感性认识,拓宽和增加自己的见识。另一方面,通过把企业“引进来”,由于调查行业本身的特殊性,场地、设备的需求更高过于对人力的需求,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市场调查的生产性实训室,由企业引进项目,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长期协助、互利共赢。这样真正实现了“教一学一做”一体化。

四、课程考核改革

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检测形成效果,本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种。

1.过程性评价

本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包括2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平时作业,二是学生的平时表现。过程性评价占期末总评成绩的40%。具体如下:

(1)平时作业:作业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30%。《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项目,11个工作任务。包括市场调查认知、确定市场调查目标、制定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市场调查问卷、选择市场调查方式、选择市场调查方法、整理市场调查资料、分析市场调查资料、预测市场发展趋势、编写市场调查报告和开展市场调查总结工作。根据每个工作任务,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掌握市场调查与预测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各小组由若干个同学组成,每个同学担任一项职务,从项目的选取、到企业进行调研,确定调查课题,然后进行设计问卷,实地调查等,再经过资料整理,最终形成调查报告这一系列工作都要求每位同学参与,小组长在整个过程领导、管理、考核小组成员,教师指导、提供帮助。最终,根据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给予平时成绩。

(2)平时表现:平时表现占期末总评成绩的10%,该成绩由考勤、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等组成。

第7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多年的办学积累以及对开设投资与理财专业的高职院校的调查,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00份,回收86份,有效率为80%。调查显示所有的高职院校都能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中都有所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企业与行业专家参与度不高。

经调查在企业及行业专家是否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这一问题上与8%的高校回答没有,只有42%的高校回答有足以说明企业参与度不高。

2.实践教材的编写缺乏企业专家参与。

在“您所在学校投资与理财专业目前使用的实践教材来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上与6%的高校回答为自行编写,只有20%的高职学校回答是由本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编写,还有13%的高职学校是和其他学校共同编写剩余11%的高职学校目前依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材。

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在回收的问卷调查中,“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名3%的高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低于50%。造成高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原因,一是教师对“双师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没有充分理解重视没有利用实践、实习的机会提高自身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存在着问题在领导教师达到“双师型”素质方面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4.实习、实训基地数量不足。

目前80%以上的高职学校投资与理财专业都设有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有证券投资实训室、银行实训室和保险业务实训室勉强满足证券、期货、外汇模拟交易和保险业务实训但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要求的实训室存在差距,现有的实训室不能很好地满足商业银行、综合理财规划、金融营销等实训的需要。另外各高校虽然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依然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5.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在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上,经调查73%的高职学校尚无制订能够体现包括应知、应会、熟练掌握三个层次的专业技能项目在考核的形式上石5%以上的高职学校采取笔试考核方法,形式较单一在考核形式上名6%的高职学校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出勤情况)、实习报告成绩和期末成绩、毕业实践考核成绩等成绩的构成比固定段有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在考核成绩的评价上庄要是实践技能考核成绩的评价而学生非智力因索(实习态度、合作精神)的评价较少在结果评价的策略上,重结果不重过程,仅仅限于对学生技能的评价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尚无规范的标准。

二、校企合作下构建投资与理财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1.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

在校企合作机制下油专业建设委员会来制定投资与理财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确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包含教学内容及进度、教学占总学时的比例、考核体系以及教学的实施。实践教学计划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2.校企共同开发实践课程教材。

实践课程教材是实施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实践课程教材应具备简明、实用的特点,能够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应组织金融行业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编写具有鲜明高等职业特色的实践课程教材。

3.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入手。一是内部培养校内专任教师。高职院校应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给予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多深入金融企业调查研究把缺少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送到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实践教学的主力军。二是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完善兼职教师结构。但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管理专家的比例相对偏低。

4.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推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可分为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实训基地主要在校内,实习基地主要在校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仿真模拟,以贴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真实体验在企业的工作过程,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融合焙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和敬业精神。二是校企共建的真实基地。把企业设在学校把教室设在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首先尽量选择金融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氛围;其次,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不随意更换。

5.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

第8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关键词 装饰专业;职业能力调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7-0104-02

1 调查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主要是面向区域经济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岗位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出体现高职教育职业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了企业岗位对员工职业能力具体要求的调查,从而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供可靠依据。

按照太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室内装饰产业是太仓市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全市目前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规范装饰企业共有271家,2012年装饰装修相关行业经济产值达25个亿。为此,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在太仓组织了本次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调查。

2 调查依据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是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装饰专业“双导师制”教学研究与实践》专项教改课题针对高职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而进行的。

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室内装饰设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把能力划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面。对装饰行业来说,存在一定数量的通用能力,从数量上看,比职业特定技能少得多,但适用范围涵盖整个行业领域;而就更大范围而言,还存在少量从事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技能,也就是核心技能。

按照室内装饰设计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职业能力进行归纳,如表1所示。

为了使调查工作能够反映实际,调查样本设计主要以太仓具有代表性的装饰企业为对象,样本来源于太仓装饰企业的一线员工以及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学生。

3 调查内容

针对太仓装饰企业的实际,调查问卷对高职装饰高技能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的调查,涉及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核心能力等方面,共设计了6个大的选项题目,每个大的选项题目又分解为具体的小选项题目,共计26项。要求被调查者按照选项题目的重要程度选择确定其中的几个,以便于从中分析找出相对重要的问题。

4 调查问卷具体分析

1)对装饰高技能人才的制图识图能力要求:绘制施工图纸能力(89.4%)、阅读施工图纸能力(61.6%)、分析施工图纸能力(42.8%)。

2)对装饰高技能人才的设计能力要求:室内工程方案图的设计能力(72.9%)、室内效果图的表现能力(53.4%)。

3)对装饰高技能人才的施工能力要求:依据设计图纸指导施工能力(67.2%)、依据施工规范相关规定指导施工能力(49.9%)、依据施工工艺标准指导施工能力(34.3%)。

4)对装饰高技能人才的管理能力要求:工程监理能力(56%)、市场调研营销能力(80.1%)、编制工程预决算能力(36.6%)、制定施工组织计划能力(31%)、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能力(30.2%)、按照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质量验收能力(25.9%)。

5)对装饰高技能人才的行业通用能力要求:职业生涯规划能力(52.2%)、自主学习能力(42.2%)、获取新知识的能力(48.9%)、决策能力(24.6%)、创新能力(23.7%)、自我调控能力(23.3%)。

6)对装饰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要求: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68.7%)、公共关系处理能力(78.3%)、劳动组织与协调能力(56.1%)、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75.3%)、吃苦耐劳精神(47.1%)、社会责任心(62.4%)。

5 SWOT分析与结论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分析对象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分析对象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的所在。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

5.1 优势S劣势W

社会人才需求——太仓有大量装饰企业,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学生认识正确——装饰专业的学生职业定位明确并且喜欢所学专业;学生需求强烈——学生希望通过企业锻炼来加强专业技能的需求迫切;学生工作态度——踏实肯干重实践会动手。

课程设置欠合理——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培养,整体人文素质较差;校企双方交流不足——校企双方忙于各自目标,疏于交流;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意识薄弱——企业重视直接效益,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意识。

5.2 机会O威胁T

太仓市外的专业人才很少到太仓来;培养期待方式——学生乐于通过定期企业实习加强实践能力,企业也倾向通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外地学校学生开始进入本地,是对学生的最大冲击。

6 由本次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可以从中得出结论

6.1 明确装饰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

在职业特定能力方面,需要具备装饰设计制图识图能力、装饰设计方案能力、装饰工程施工能力以及管理所需的能力。

职业特定能力具体主要体现在绘制、阅读、分析施工图纸能力,室内工程方案图的设计能力,室内效果图的表现能力,依据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相关规定和施工工艺标准指导施工能力,工程监理能力,市场调研营销能力,编制工程预决算能力,制定施工组织计划能力,室内装饰工程施工管理能力,按照工程质量验收规范进行施工质量验收能力。

在行业通用能力方面,需要具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在核心能力方面,需要具备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劳动组织与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社会责任心。

6.2 企业的需求是专业改革的方向

目前企业普遍缺乏的装饰高技能人才是方案的设计人员与懂设计的项目管理人员;企业最缺乏的高技能人才是施工管理人员;最充足的是设计制图人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需要考虑企业对装饰设计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制订出符合装饰行业发展的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6.3 装饰企业录用员工具有明确的体现

在调查的太仓装饰企业中,对高职室内装饰设计人才敬业、忠诚、团队合作、服从意识等态度的要求高于对室内装饰专业技术性的要求,特别是对敬业忠诚度方面排在首位;对室内装饰业务开发和室内装饰设计方案制定的要求,高于现场管理能力的要求,主要是现场管理能力需要丰富的经验,这是年轻学生目前还不具备的能力;对室内装饰设计具体岗位技能应用的要求,高于室内装饰设计综合能力的要求,原因是综合设计能力是多年积累而成,而太仓的装饰企业普遍成立时间不久,经营者都是看重即时利益,所以对从业人员单项技能要求非常明确。

针对企业调查结果的分析,健雄学院开始对整个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很大的调整,并邀请企业专家一同进行课程的设计与改革,充分体现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双元制”培养特色。

参考文献

[1]常涛,林英,等.高职纺织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调查报告[J].济南纺织服装,2012(1):20.

[2]乔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探析[J].商业时代,2008(10):56.

第9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 企业 地方经济 信息服务 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

地方高校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何为地方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于是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批号:Iajsk200707)《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为地方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的研究》便应运而生。

1海南省地方企业的整体状况和自主创新的现状

1.1海南省地方企业的整体状况和地方经济发展政策

作为一个建省不到20年的新兴省,海南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三低一小”矛盾突出,即工业化、城镇化、城乡居民收入低,经济总量小,工业经济在海南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严重偏低,企业创新能力薄弱,而工业化水平低既是海南省“三低一小,”主要矛盾之一,又是其它“两低一小”的重要原因。

从“十五”期间和“十一五”仞期,在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滨海度假旅游业、海洋产业“四极”联动下,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已经落户海南,不仅带来了海南经济的起飞,同时还带来了许多新的大型项目,使海南目前拥有的超过亿元以上的大型项目已经达到101个,一批真正能够支撑海南加速发展、长远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快速成长起来,并形成海南特色鲜明、成熟完善、基础坚实的产业体系。

1.2海南省企业自主创新的现状

2006年l0月30日国家统计局海南涮查总队的对海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环境状况作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自2004年以来,海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虽然有明显提高,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创新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的问题,有如下不容忽观的制约因素:

(1)缺乏创新意识制约企业自主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调查中当问及目前“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如何”时,表示非常重视的有12家,占26%;2006年以80%以上的业务收入来源投入到企业现有传统的产品和服务项目的企业比例高达73%;对自主创新、创造突破性产品的企业比例不到45%,且投入比例为30%以下,可见海南省企业主对自主创新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自主创新活动尚未成为海南省企业的普遍行为。

(2)缺乏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

被调查的45家企业研究开发资金来源困难,其科研开发经费投入比率比较低下。仅以列入国家统计局企业调查总队的8家企业集团为例,2005年其研究开发费用共为1.43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6%,按照国际标准,科研经费的这种投入比例,表明企业处在难于生存的状态。由于海南企业研发扶持力度不强,导致企业缺乏能力进行核心技术或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使大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只能维持在一些低端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只能在试生产等应用方面的开发层面,无法形成自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和竞争力,阻碍了海南省企业自主创新向高端技术突破的能力。

(3)缺乏创新人才是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

2005年全省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的专业技术人才8、8人,低于全国9.3人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如欧盟国家94人,德国116人,日本136人。海南省人才分布不够合理,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部门。占全省人才总数的76.4%,而企业、科研部门,人才占较小的比重。创新人才的缺乏已成为阻碍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4)缺乏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制约科研成果迅速转化的能力

目前企业对产学研的结合,形成共力开创企业自主创新的新局面还缺乏紧密的合作意识,科技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配置,制约着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突破。

(5)缺乏完善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制约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

因此,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认为:海南省当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发展滞后、发展不足造成的“三低一小”仍然是主要矛盾,海南企业应该从技术、品牌和制度三个方面去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促进企业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增强自主创新活力,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上下功夫。

2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精心设汁了《企业情报信息需求与服务调查表》和《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调查表》,展开了面向企业和面向高校的有关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的调查和研究。

2.1海南省企业对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需要的调查

课题组面向海南省企业开展了广泛的调查,调查的形式有:深入走访、问卷调查和座谈会问卷,主要形式是问卷调查和座谈会问卷,共发放问卷表200份,收回69份。这69份问卷中,以上年度销售收入来分类,5亿元以上的有8家,5千万至5亿元的有9家,其余的52家(包括100万以下的l5家)。

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信息化程度、企业对各类文献信息的需求程度及其收集渠道、企业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了解利用情况及需求意向、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迫切需要的信息类型与信息服务。

调查结果为:

企业信息化程度:有专门的企业网站的53家,有专职情报人员的28家,有专门的情报部门的l9家,有专门的网络化情报系统的l7家,认为自身的情报信息收集与服务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有l5家(占整个问卷比例的2l%)。

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迫切需要的信息类型,回答情况是:营销信息37家,管理资讯34家,标准规范28家,科技经济政策21家,国际资讯l8家,科技报告l8家,专利l2家,产品样本l0家,科技成果信息6家。

企业收集各类型情报信息的常用信息渠道,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使用互联网的40家,政府相关部门的34家,利用自身情报系统与数据库的l7家,专门咨询公司的l7家,公共图书馆的l4家,高校图书馆的l2家,科研院所图书馆或情报所的l0家。

企业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服务的了解、利用情况及需求意向,以下表图示

在企业回答高校图书馆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时,回答情况是:

·过去的认识:无作用的7家,一般的17家,有作用的19家,作用很大的4家

·了解后认识:无作用的4家,一般的12家,有作用的22家,作用很大的9家

调查结果的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得知海南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企业自身的情报信息收集与服务满足率偏低,只有21%;其收集各类型情报信息的常用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反映了网络时代一般信息查找的普遍行为模式:上网,而其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的了解,仍旧停留在只知道传统服务——书刊借阅和一般信息咨询的旧印象上,所以企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利用排在了最后,尤其是较少光顾海南省本地的各类型图书馆。通过本调查问卷后,海南企业对高校图书馆所提供服务从一般层次到高层次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很快就表现出对高校图书馆深层次服务的较高需求意向和期望。

2.2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是必由之路。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为海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特别强调海南企业应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要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在攻关力量上整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协作攻关、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儋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国三亚农业科学城、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高校区、科研院所的联动机制,按照各自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形成以创新驱动企业经济各具特色、各具亮点、各具层次的发展模式。在各区联动的基础上把各要素力量集聚在一起,并通过各类资金集聚、信息集聚、人才集聚、创新成果集聚,调动各要素力量加大对企业科研投入的积极性,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

毫无疑义,在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当中,海南地方企业需要依托地方高校的力量,地方高校也要发挥其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组成部分,必须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为地方企业自主创新有所作为,才能与学校共同承担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

其次,海南高校图书馆有着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独特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与技术设备的优势。从海南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按高校、科研院所、公共图书馆三大系统来看,呈现出头大尾小中间弱的特点,即高校系统一头大、公共图书馆一头小、科研院所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较弱的格局。高校系统一头大,是指目前全省l6所大中专高校图书馆共有人员400余人,馆舍总面积达到l6万平方米,馆藏文献总量达到750万册,其中6所主要的本科院校图书馆系统总计已经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较大规模的数字文献资源和配套设施,拥有专业性、综合性数据库100个,并自建有地方特色数据库l0余个,而且这些文献信息资源覆盖了海南主要的几大优势产业:热带农业、休闲度假旅游业、医药产业,以及海洋产业所需求的科技信息资源;公共图书馆一头小,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南省公共图书馆刚刚起步,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运作十分困难,数字资源尤其贫乏;而全省的科技情报所系统总体的文献信息保障也明显不足,l0余家省级科研院所,没有一家有独立建制的图书馆,隶属于省科技厅的海南科技情报所文献资源也十分有限,数字资源只有万方数字科技期刊和会议论文两种。另外散布于社会的科技资源,如地方企业图书馆更是付之阙如。而面向企业这一自主创新主体服务的主要是省科情所,拥有巨大资源的高校图书馆系统很少直接主动为企业服务,这种资源与服务分布的不平衡,不可避免地成为海南省整体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海南高校图书馆系统在全省的科研教育信息资源结构中,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还有着人力资源与技术设备的优势。因此在海南省这样一个科技教育资源还十分匮乏的地区,地方高校图书馆更应该成为服务地方企业的排头兵。

另外,6所主要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一个共知共建共享的网络和服务平台,又将打破地域的局限,使得面向企业的服务能够覆盖到全省范围之内。更为关键的是,海南高校图书馆已积累了一定的服务地方企业的能力与经验。据课胚组对全省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所本科院校图书馆都或多或少为企业提供过服务,所提供服务主要是一般性信息咨询和科技查新或成果鉴定查证。而能够提供科技查新服务的只有海南医学院和海南大学图书馆,虽然主要满足的是学校或系统内课题查新和成果鉴定查证的需要,但是最近几年内也逐渐面向企业开展服务。例如海南医学院图书馆,提供了对医药企业的查新服务,海南大学图书馆在2005年完成的69个查新中,有1例是外面企业的,而在2006年151个查新中,来自于外面企业的增加到11个,2007年的外来企业查新目前已增至近20个,这说明海南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长。

3海南高校图书馆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的对策

尽管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服务能力也在逐步增长,但是面向企业的服务基本都是被动服务,由企业上门而不是自己主动到企业上门服务,也基本没有设立专门的面向企业的服务部门和设立有专职服务人员。面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主要是有查新资格的2个图书馆,其它图书馆对企业的服务量非常小,每年只有偶尔的1、2例,所以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整体的企业服务能力还是非常单薄的。

如何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人力与设备技术优势,为海南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信息服务呢?课题组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3.1构建面向区域创新的海南省高校图书馆一体化知识服务体系平台

首先,海南省高校图书馆要突破单个图书馆各自为政、勉力支撑的思想禁锢,打破长期以来只面向系统内部开放资源和提供服务的格局,加强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合作联盟,一致对外,共同面向什会开放并提供服务。

其次,借鉴国内外知识服务体系管理和运作的成功经验,构建一体化的知识服务体系平台。从1998年开始,国内图书馆之的合作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几个大的网络体系,如国家图书馆牵头的“全国图书馆信息咨询协作网”,高校图书馆系统的CALLS服务网络,上海“文献资源协作网”,广东“图馆专家联合导航站”等。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系统由于分布地域比较集中,加上采用了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容易通过调动所有图书馆的人力技术设备优势,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设专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综合集成、人力智力资源的综合集成、现代IT技术的综合集成,从而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服务的综合集成平台。

另外,要学会借船出海,充分利用全球网络,保障业自主创新走向国际化。国内外、国际间的图书馆联盟和协作网络集成了全球“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知识、信息和智力资源,立足于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海南本土化知识服务平台,更要借助全球网络,积极主动加入到国内外图书馆联盟和协作网中,并以此为依托,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球大资源的巨大优势,保障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化:

3.2构建高校图书馆系统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特色化知识服务

面向区域创新体系服务的一体化知识服务体系.是某一个图书馆某个业务部门或者单个图馆可以承载的,它必须以高校图书馆体系整体的实力为支撑,因此高校图书馆系统应该放眼全省的信息系统构建格局,把自己作为一个集合体,分析自己在全省信息系统中的定位,同时了解国内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布局,冷静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确定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系统的特色化知识服务发展战略,塑造高校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的企业服务能力。

首先,高校图书馆系统要制定特色资源建设的战略规划。海南省高校图书馆系统除了满足自身系统内需外,还要善于挖掘和开发自己的独特信息资源优势,通过对全省高校学科专业和海南特色产业的配套需要的分析,有效整合分散的文献信息资源,减少资源建设的重复和浪费,集中力量协调建设特色文献信息馆藏体系,平衡专业性与综合性、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一般文献与特种文献、基础文献与辅助文献资源等,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的结构和品种,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其次是要在高校图书馆系统内构建特色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团队,形成特色智力资源保障体系。个体图托馆由于人力资源及其知识结构的局限性,在面向企业的服务中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困难。为此,岛校图书馆系统要打破馆际界限,进行“大人力资源”的整合优化,即不仅要在图书馆系统内整合人力资源,来带动业务重组,形成核心业务和核心团队,还要拓宽视野,在全省高校系统范围内进行人力资源的大整合,善于开发各院校各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的人力资源,把更多的专家学者吸纳到高校图书馆的智力资源体系中,形成专家联合咨询系统网络,悉心构建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特色智力资源保障体系。

再次,高校图书馆要主动走出去,打破行业界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联合,保持与介业、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打造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企业最需要管理与营销资讯,我们可以据此需要为重点企业提供有关企业管理与营销的同际最新理沧与实践的专题,尤其要着重收集国家及区域内经济与产业政策信息,为海南重点企业建立档案,开发、建立与企业相关的各种经济专题信息库,为企业的信息服务提供源头活水。

3.3高校图书馆要进行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解决服务企业的瓶颈与后劲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