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中学生上网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上网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上网率

第1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同学接触率最高的媒介,网络位居第二。同学平时接触各类媒介时间平均60分钟,周末接触各类媒介时间平均90分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传统媒介的时间长。传统媒介中,同学主要喜欢接触娱乐信息、实用信息,新闻信息需求较弱。同学上网普遍受到父母监管,只有两成的同学可自由上网。同学使用电子邮件的频率较低,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娱乐、交友,但获取新闻居于获取实用信息之前。整体上,同学使用手机各种功能的频率高于网络;同学使用手机,主要是作为实用通讯工具,拨打、接听电话和收发短信。中学生使用媒介获取学习知识的频率要低于小学生。

一、报刊接触情况

1.报纸阅读时间和差异

调查显示,近三成(26.8%)的同学不读报,但也有近四分之一(24.8%)的同学几乎每天读报(每周5天以上)。(见图1)卡方检验显示,中小学生每周读报时间上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x?=22.346,P?.01)。27.0%的中学生从不读报,小学生的这个比例为25.0%;中学生每周读报两天的占19.5%,小学生的这个比例为14.5%;在每周读报3到7天的,小学生所占比例普遍比中学生高。(见表1)从读报时间来看,每周读报者中中学生的读报时间比小学生短,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1)。中学生及小学生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平均读报时间分别为52分钟、73分钟,在周末(周六和周日)平均读报时间分别为79.4分钟、100分钟;在寒暑假平均读报时间分别为89.9分钟、126.6分钟。

2.杂志阅读时间和差异

近四成(38.2%)同学不读杂志,15.8%的同学几乎每天读杂志(每周阅读5天以上)(见图2)。卡方检验显示,中小学生每周阅读杂志时间上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x?=28.903,P?.001)。38.1%的中学同学从不阅读杂志,36.4%的小学同学从不阅读杂志;在每周阅读杂志5天以上者中,小学生所占比例比中学生略高(见表2)。中小学生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平均阅读杂志时间分别为51分钟、59分钟,在周末(周六和周日)平均阅读杂志时间分别为74分钟、91.2分钟;寒暑假平均阅读杂志时间分别为96分钟、133.7分钟。

3.内容选择及差异

读报的同学,最喜欢阅读“动漫、笑话、互动游戏”,其所占的比例为69.4%;其次是“写作、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内容”,其所占的比例为60.6%;第三是“名人故事”和“科技知识”,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7.1%、53.5%;第四是“国内国际时事”、“电影、电视节目介绍、游乐信息”、“国内外有关少年儿童的新闻”和“校园新闻”,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8.5%、48.2%、47.9%和47.7%。第五是“文摘”和“升学、考级信息等”,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1.5%和34.5%;喜欢阅读“广告”的比例最低,为9.8%。

卡方检验显示,上海市中小学生对国内、国际时事的关注差异达到显著程度:42.2%的小学生读报时最关心国内、国际时事,而在中学生当中这个比例达到56.3%。

在对杂志内容的喜好上,与报纸类似,排第一位的依然是动漫、笑话、互动游戏。这说明,学生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还是想多读些轻松愉悦的内容。而在他们看来,更希望报纸杂志能够满足自己休闲娱乐的兴趣。而通过阅读时间段的对比则可以看出,寒暑假、周末阅读报刊时间明显比平时长,这说明学习负担对中小学生阅读报刊造成重要影响,也说明阅读报刊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玩”的一种形式,而非全面素质培养教育的一部分。

二、电视媒体接触情况

1.电视收看时间和差异

一成多(14.4%)同学不看电视,有近三成(27.2%)同学几乎每天看电视(每周5天以上)。(见图3)均值比较显示,在非学习日中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比小学生长,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1);在学习日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比中学生长,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1)。中小学生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平均看电视时间分别为57分钟、68分钟,在周末(周六和周日)平均看电视时间分别为132分钟、116分钟。

2.电视内容的喜好程度及差异

看电视的同学,最喜欢“科学探索片”,比例为60.1%;其次是“电影电视剧”,比例为54.8%;第三是“动画片”,比例为54.2%;第四是“少儿节目”,比例为38.5%;第五是“新闻节目”,比例为35.4%。

卡方检验显示,中小学同学对电视内容的喜好差异达到显著程度:51.5%的小学生看电视时喜欢看“科学探索片”,中学生的比例为48.5%;57.1%的小学生看电视时喜欢看“动画片”,中学生的比例为42.9%;47.7%的小学生看电视时喜欢看“新闻节目”,中学生的比例为52.3%。

与2009年调查相比,在看电视的时间上,中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减少,较明显的是中学生双休日平均看电视时间减少了半个小时。另外,把时事新闻作为自己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的中小学生比例,比去年分别增加了28.2%、22.1%。

三、网络接触和使用情况

1.网络接触情况

近三成(25.7%)同学不上网,有12.1%的同学几乎每天上网(每周5天以上)。(见图4)卡方检验显示,中小学同学每周上网时间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x?=62.956,p

2.上网地址及电脑拥有情况

同学主要“在家”上网,所占比例为86.3%,“在学校”和“亲戚朋友家”上网的比例都为5%,在“父母或他人办公室”、“在网吧等地”上网的比例分别为3.2%、0.6%。上网的同学中,近九成(87.2%)的家里有电脑,可上网;7.4%的家里有电脑,不能上网,5.3%的家里没有电脑。卡方检验显示,小学和中学同学上网地址和电脑拥有情况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3.网络使用时间

上网的同学,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平均上网时间为66分钟,在周末(周六和周日)平均时间为105分钟;在寒暑假平均时间为151分钟。均值比较显示,在非学习日,中学生上网的时间比小学生长,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01);在学习日,小学生上网的时间比中学生长,差异达到显著程度(P?.05)。中小学生在学习日(周一到周五)平均上网时间分别为59.5分钟、69.2分钟,在周末(周六和周日)平均上网时间分别为115.8分钟、96.8分钟。

4.网络内容使用情况

采用1-7量表(1表示每周有1天是这样的,7表示每天都这样的,具体数据为从事每项网上活动的频繁程度)调查发现,上网的同学中,“下载或在线收听音乐”的频率最高,为2.97;其次是“使用社交网站(如开心网、校友录等)”、“浏览新闻”、“玩网络游戏”和“下载或在线观看电影、电视剧或录像”,其频率分别为2.79、2.68、2.62、2.61;而“在线学习(英语或其他知识)”、“使用聊天软件或网络电话聊天”、“阅读博客或网上书籍”、“参与网上聊天室的聊天”,其频率分别是2.58、2.51、2.48、2.45。

5.父母对使用网络的限制

二成(19.5%)同学“可自由上网”,七成(70.7%)同学“必须事先得到父母允许”才能上网;4.8%的同学“父母在场”才能上网,4.2%的同学“父母使用监控软件”控制上网,还有0.8%的同学家长不知道孩子在上网。

卡方检验显示,中小学同学受父母限制上网的情况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x?=83.871,p

四、手机拥有和使用情况

1.手机拥有情况

49.6%的同学拥有手机,50.4%的同学没有手机。卡方检验显示,中小学同学拥有手机的差异达到显著程度(x?=168.718,p

2.手机功能使用情况

使用手机的同学中,每周“使用实用工具(如查字典、设置闹钟、使用计算器等)”、“接听和拨打电话”的频率位居前二,分别为3.647、3.642;其次是“收发短信(包括彩信)”,其频率为3.44;第三是“玩游戏、听音乐或从事其他娱乐”,其频率是3.03;“阅读手机报或收看移动电视”的频率最低,为2.14;“上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或浏览网页”排在倒数第二,频率是2.35。

虽然目前上海市中小学校一般不允许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但出于与孩子联系方便的考虑,小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在增加,比去年增加8.6%(中学生增加了0.9%)。整体上,中小学同学使用手机的频率不太高,实用是同学们使用手机的第一选择。相比小学生,中学生更经常使用手机的各种不同功能。

五、简短的结论

1.电视是上海少年儿童接触率最高的媒介,网络的接触率位居第二。

在中小学同学媒介接触中,电视的接触比率最高,近九成同学每周都会看电视;七成多同学每周会上网,位居第二。每周读报、看杂志同学的比例都在六成以上。

中学生看电视和上网频率高于小学生,而在阅读报刊方面,小学生的平均阅读频率高于中学生。

2.上海少年儿童平时接触各类媒介时间平均为60分钟,周末平均为90分钟。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比传统媒介的时间长。

无论是在学习日还是周末、寒暑假,小学生平均每日读报、读杂志时间均高于中学生。在学习日,小学生看电视、上网时间比中学生长;在周末、寒暑假期,中学生看电视、上网时间比小学生长。

3.上海少年儿童接触传统媒介的内容,主要是娱乐信息、实用信息,新闻信息需求较弱。

中学生看电视时更喜欢看“电影电视剧”和“新闻节目”,而小学生更喜欢看“动画片”和“少儿节目”。读报纸时,小学生更关心学习内容,中学生更关注娱乐信息、校园信息和升学、考级信息。

4.上海少年儿童上网普遍受到父母监管,只有两成的同学可自由上网。网络对他们来说主要是娱乐、交友工具。

5.约半数上海少年儿童拥有手机,他们使用手机主要是作为实用通讯工具,拨打、接听电话和收发短信。

6.与2009年调查相比,上海少年儿童媒体接触总体格局没有发生变化,但在接触具体媒介的时间、内容方面有一些变化。

与2009年调查结果相比,上海少年儿童读报的比例和读报的平均时间,都没有显著变化。上海少年儿童不阅读杂志比例增加幅度较大,中、小学同学分别增加了16.6%和16.8%;但阅读杂志的平均时间都没有显著变化。中小学同学在读报内容的喜好排序上,与2009年调查结果相比,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是,对电影、电视节目介绍的需求则发生了变化,中学生关注下降,小学生关注上升。

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上海少年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有一定的减少,较明显的是中学生在双休日平均看电视时间减少了半个小时。中小学生在收看电视内容的喜好排序上,对时事新闻节目的需求则发生了变化,中小学生的相关比例分别增加了28.2%、22.1%。

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不上网的小学生略有增加,不上网的中学生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每天上网的中小学生的比例增加,分别增加了10.7%、18.3%。与去年调查结果相比,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不论是学习日,还是双休日,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小学生上网的时间,则都比去年有大幅增加。■

(作者分别为东方教育时报副总编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少年日报新闻主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本课题组成员还有:张治、何洁玮、吴彤、章蔚玮。本文也是“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研究项目(08FCZD027)的成果之一)

第2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在普及率达到约四成的同时,中国网民增长速度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放缓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中国18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家长在网上看新闻、玩游戏的日常习惯也正在逐渐影响着孩子们,他们也开始通过上网搜索资讯来充实生活、了解社会。网民职业中,学生占比为28.6%,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不仅在大城市,中小城市的家庭和学校也购买计算机供孩子学习电脑知识,随着互联网不断在国内蔓延,越来越多中小城市的孩子有机会上网,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变化,从拨号上网到宽带上网,从简单的收发邮件到制作网页,中小城市的青少年不仅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在使用互联网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这种经验是否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人际交流等,为此,《临洮二中和明德初中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设计的目的为研究中学生上网对其身心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影响。

二、样本:

以明德初中初一5班49名学生(男生26人,女生23人),初二5班52名学生(男生28人,女生24人),初三5班58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28人),高一5班60名学生(男生33人,女生27人),高二5班64名学生(男生30人,女生34人)为样本,发放问卷283份,回收283份,其中有效答卷269份。

三、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此调查作为"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之一,问卷将为课题组收集信息,提供依据和提出建议研究方向。问卷从以下7部分内容展开调查:①基本信息,②上网条件,③上网行为,④迷恋程度,⑤上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⑥上网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⑦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

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 基本信息:了解被试人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信息、被试人接触网络的时间长短,研究基本信息与"迷恋程度"、"人际关系"、"学习生活"、"价值观"的相关关系。

2、 上网条件:从调查被试家庭拥有电脑的情况、上网的形式、费用等了解获取信息的来源、被试人上网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分析网络在被试人获取信息时所占的比例,研究网络与被试人身心发展的因果关系。

3、 上网行为:通过调查被试人掌握的上网技能、上网时最常做的事情、上网时的感觉等,了解被试人上网时的一般行为、心理状态、生理状态。

4、 迷恋程度:通过上网时间和频率的调查、被试人对上网依恋程度的自评和家长或监护人的态度,了解被试人对网络的迷恋程度。

5、 人际关系:通过调查生活中朋友的数量和关系、上网后网友的情况等,了解被试人学会上网后人际关系的发展。

6、 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通过被试人关于上网对学习的影响的自评,了解被试人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7、 上网对价值观的影响:通过调查被试人对一些网络现象的看法,了解被试人对互联网的看法和态度。

四、数据统计:

明德初中及临洮二中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五、数据分析:

1、基本信息

12岁以前第一次上网的比例按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以下简称初一至高二)的顺序为:76%,74%,55.3%,46.7%,45.8%。放映出年龄越小,开始上网的时间越早。这一规律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对应,说明青少年开始接触社会的时间越来越早。同时,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培养文明上网习惯的工作也势在必行。

2、上网条件

在选择谁作为第一信息来源时,各年级差异不大,40.1%的学生选择网络作为第一信息来源,59.86%的学生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作为第一信息来源。作为第一信息来源,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比例接近,说明互联网在中学生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

在"家中有一台电脑"的选项中,再次显示出与年龄的关联:从初一至高二比例逐渐增加,分别为39%、32%、44.7%、51%、73%。(若考虑"家里有一台以上电脑"该比例为47.7%、44%、51.1%、64.3%、77.2%)。这一规律与"家里电脑已经联网"的规律相似,即:45.7%、54%、57.5%、69%、75%。根据能够在家上网=家里有一台电脑×家里电脑已经联网,可得初一至高二能够在家上网的比例分别为;21.79%、23.76%、29.38%、44.37%、57.90%。可见,年龄越小,在家庭之外的地方上网的比例越高。所以,当学生无法在家里上网时,学校和家长应当考虑如何做好引导工作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同时,结合"在网吧上网"的平均比例为23.8%,学校和家长更应该引起重视。

3、上网行为

在选择"上网时主要……"时,结果如下:

由以上结果分析:

⑴中学生上网通常是"多任务同时进行",即在上网时往往会兼顾多种动作,在后续研究中应该考虑某些中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较差和持久性较差等情况是否与此有关联。

⑵发电子邮件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将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写清楚,对写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择收发电子邮件的比例不到10%,后续研究中可以考虑是否与写作能力有关。

⑶近半数的中学生在上网时会玩网络游戏,同时在上网时玩游戏的中学生中,67.06%的人选择最喜欢玩网络游戏,因而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是学校和家长需要关注的问题。

52.34%的中学生"觉得上网是很好的休闲方式",调查结果提

示需要进一步研究传统的休闲方式如,阅读课外书、体育活动、学习音乐、小制作、集邮、写作等的地位和作用。

4、迷恋程度

全体被试的14.30%自评"对上网迷恋",其中初一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初一人数的26%。针对此情况,可以进一步开展"中学生沉迷网络情况的调查"。

全体被试的9.16%表示"天天上网",其中高二年级学生比例最大,占高二人数的16.70%。高二的学生面临毕业会考和高考的学习压力,如何处理好上网和学习的关系,是高二学生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学校和家长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每次上网时间的调查中,全体被试中57.92%的人选择"不一定,是具体情况而定",说明半数以上的中学生学会约束或者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随意性较大。同时也反映,在中学生将上网作为一种休闲方式的情况下,家长或老师还没有从劳逸结合、适度的角度教育孩子合理的使用网络。结合全体被试中5.96%的人承认因为上网有过逃课经历的结果(其中高一年级有11%的人和高二年级有10.4%的人),带来了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长期带着随意性质上网的影响下,是否会引起中学生沉迷网络。

对于上网对学习的影响,认为"有帮助"、"有不好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各占1/3。结果表明,全体被试只有1/3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有帮助。可见,中学生并不认为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学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如前所述,依然有14.30%的被试承认自己迷恋网络。哪怕对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但很多中学生仍喜欢上网,这个问题就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了。

11.26%的被试反映"家长坚决反对孩子上网",间接的说明了至少10%的中学生因为不当上网而遭到家长的坚决反对。同时80.08%的被试反映"家长要求正确使用网络,避免不健康东西"。表明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孩子上网持有正确的态度,当对孩子上网的引导和教育是否得当仍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5、上网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在因为上网而使……减少的选择中,得到如下结果:

可见,上网使中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使用网络,再次成为本次调查反映出来的问题。

六、总结:

本次调查针对中学生上网情况七个方面的调查,旨在从调查结果中找出隐藏在表象之下关于中学生发展和上网的关联。

结果表明:

1、互联网在中学生生活中已经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时间日益提前,而且年纪越小,在家庭之外上网的几率可能越高。正确使用网络、树立网络道德、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势在必行。

2、多数中学生视上网为最好的休闲方式,而网络作为工具的作用没有显现出来。上网也使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收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不容忽视。

调查问卷带给我们的思考,

1、如何有效的开展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

2、上网行为给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第3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苏南地区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镇江五个城市中初二和高二的1376名中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对其网络应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苏南地区中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及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中学生去网吧的比率比较小;中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较积极,且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较高;中学生具有多任务、多通道的工作特性;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绝大部分中学生都能够适度上网,但仍有3~4%的学生在过度使用网络;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苏南地区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获得的首要途径;网络在学校(学习)中的深度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相比于高中生,初中生更符合“数字原著民”的特征;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调查;数字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10—0025—07

一、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互联网刚刚出现不久,具有“数字未来学家”之称的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在其所著的《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一书中就提出了“网络世代”(Net Generation,简称“N世代”)的概念[1]。十年之后的2009年,泰普斯科特在《数字化成长(3.0版)》一书中认为真正的“N世代”已经到来[2]。“N世代”的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认可——美国著名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在2005年出版了《教育“网络世代”》一书[3],澳大利亚学习和教学委员会也于2009年发表了《教育“网络世代”:实践和政策手册》的研究报告[4]。

美国教育与学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游戏化学习的倡导及推动者普伦斯基(Marc Prensky)认为,无论是“网络世代”还是“数字世代”这样的称呼都难以对今天的青少年群体进行准确描述和界定,他于2001年提出了“数字原著民”(Digital Natives)和“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这一对术语[5],2006年普伦斯基再次强调:今天的学生已与过去截然不同,他们属于数字技术的一代新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6]。

2007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属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CERI)的相关研究指出:据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3年的数据显示,欧洲国家15岁的青少年已100%使用过计算机,80%的青少年家里有计算机,60%可以在家中上网(这些青少年很少在学校使用计算机);OECD2004年的数据表明,打游戏、搜索信息、用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IM)交流是青少年在家中使用计算机的三项主要活动。除了网络之外,手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也非常迅速,2005年美国高中生的手机持有率为62%,英国14至21岁青少年的手机持有率为96%。基于以上数据,研究者用“新千年的学习者(NML)”这一术语来描述这些网络世代新人的新特征——他们从小就生长在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中,善于创造性地使用各类技术,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擅长于多通道、多任务工作。他们每天的生活被即时通信、手机通话或文字交流所包围,社会性软件、博客、维基百科、网络书签、即时通信等已大大改变了他们的学习、交往、娱乐及知识管理等方式,甚至于他们的个性和社会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研究者认为“NML”已是OECD国家青少年的普遍现象,并且正在不断扩大。[7]

相比于“N世代”或“NML”而言,“Google世代”(Google Generation)则特指那些更为年轻的青少年一代。大英图书馆和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 JISC)在2008年的研究报告《未来研究者的信息行为》中将“Google世代”界定为那些1993年之后出生的,并且在互联网世界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相较于其他世代而言,“Google世代”更习惯于用键盘写作(而不再是传统的练习簿),更愿意阅读电脑屏幕(而不再是纸质材料),他们还养成了随时互联的习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家人或朋友保持联系。维基百科将这些青少年的特征描述为:“与其他世代倾向于从图书或传统图书馆获得知识相比,这些青少年更喜欢借助于互联网或搜索引擎(特别是Google)来寻求知识。”研究者认为虽然目前还没有找到充足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Google世代”的确已成为了目前青少年群体的主流,但应该对之引起足够的关注,通过更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来澄清关于“Google世代”的许多流行但还没有被科学研究证实的观点。[8]

就国内而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自2008年开始《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至2012年已连续了五个研究报 告[9],2012年8月的《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 月,青少年网民已占据了整体网民的半壁江山(45.1%),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普及率达到64.4%;在家上网的青少年网民比例显著增加(85.8%),在网吧上网的比例继续下降(39.3%);青少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6.5小时;中小学生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青少年网民在网络沟通交流上的表现更为活跃,有 57.7%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社交网站,71.9%的青少年网民使用博客/个人空间;青少年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80%——有87.3%的青少年手机网民使用手机在线聊天服务,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青少年手机网民达到了68%和52.4%;青少年网民对搜索引擎有较强的使用需求,使用率为82.3%;在所有商务类网络应用上,青少年的活跃性都相对较差。[10]

江苏作为经济和教育大省,同时也是互联网发达地区,一直非常重视青少年的网络应用问题。自2008年开始,江苏省通信管理局、江苏省互联网行业管理服务中心、江苏省互联网协会联合组织开展了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以及《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的编撰工作。2010年度的调查报告显示:全省7~18岁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达95%,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群体;江苏青少年上网场所仍以家庭为主,在学校上网比例明显提高;互联网向低龄青少年的渗透加深,10岁之前就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为57.2%;对互联网的依赖性总体状况良好,大部分青少年能合理安排上网时间,每周上网总时长主要以3小时以内和3~10小时为主;有部分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3.2%的青少年每周上网总时长在30小时以上,33.2%的青少年经常玩网络游戏,8.5%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的时长在3小时以上。[11]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研究中的“苏南地区”指江苏境内长江以南长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苏南地区中学生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2)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男生和女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3)影响中学生网络应用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基于以上问题,调查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 ① 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习成绩、对信息技术所持的态度等); ② 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状况(第一次上网时间、经常上网的地点、上网的主要活动、经常访问的网站、每周上网时间、对自己信息技术水平的自我评价等);③ 网络学习(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信息技术技能的获得途径、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等);④ 网络娱乐及交往(网络游戏、社交网站、博客、微博等的应用状况,网络依赖等);⑤ 手机应用(手机拥有情况,是否经常带手机到学校,父母的态度、班主任的态度、自己的态度,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等)。

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南京、无锡、苏州、常州和镇江五个城市中初二和高二的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述每个城市中选取两所初中(一所重点初中和一所普通初中)和两所高中(一所重点高中和一所普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的时间为2011年3月至6月,考虑到中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特点,选择了研究者到班级集中发放、回收问卷的方法,对问卷数据采用了手工输入的方式。共回收问卷1390份,其中有效问卷数为1376份(注:可能由于问卷的题目较多,受教师留出的问卷填写时间所限,部分学生没有完成第五部分的问题,因此关于手机应用部分问题的缺失值比较多)。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初中生占51.8%,高中生为48.2%;男生占54.4%,女生为45.6%;重点中学学生占53.5%,普通中学学生为46.5%;有99.6%的被调查者使用过互联网。

三、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应用

行为的总体特征

1. 苏南地区中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及设备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互联网已成为中学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1)中学生中互联网普及率为99.6%,高于全国60.1%(注:CNNIC2012年的最新数据。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 http:///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2081640347721609 4.pdf,下同)和全省95%的对应数 据。

(2)中学生中有93.4%的学生家里有电脑,有半数多(51.8%)的学生家里有2台及2台以上的电脑,且88.5%的学生家里可以上网,67%的学生在学校可以上网。

(3)中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81.6%,其中有60.3%可以上网。

(4)家庭经济原因已成为影响中学生上网的次要因素。

2. 苏南地区中学生去网吧的比率较小

苏南地区中学生绝大多数都选择在家里上网(91.8%),高于全国青少年网民的在家上网比率(86.5%);只有极少数中学生(3.6%)会去网吧上网,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网民48.1%的比率。

3. 苏南地区中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比较积极,且对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较高

(1)5.3%的中学生认为自己属于信息技术发烧友,有八成学生对信息技术持较为积极的态度。

(2)80%的中学生认为其信息技术水平在中等及以上,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

(3)在各项具体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方面,“网络搜索”得分最高,“编程语言”得分最低。

(4)在各类网络新事物中,中学生最熟悉的有社会网络(开心网、人人网等)、视频分享网站(优酷等)、淘宝、微博、几何画板等,最不熟悉的有脑图软件、Skype、“绿坝”等。

4. 苏南地区中学生具有多任务、多通道的工作特性

(1)半数中学生具有多通道、多任务工作的习惯(这一结论与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比较一致);85.3%的父母会反对孩子的这种行为。

(2)这种多通道的工作(学习)习惯是否会影响学习、将会对学习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目前尚未定论,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5. 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尽管苏南地区中学生的互联网应用已非常普及,并且绝大多数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但青少年群体在生活、娱乐和社交方面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对网络的依赖,娱乐性是目前吸引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1)中学生上网最常做的三件事情为:信息搜索查询、收听或下载音乐和看视频。

(2)中学生手机上网常做的三件事依次为:信息搜索查询、聊天和收听或下载音乐。

表3 中学生用手机上网的主要活动

(3)虽然青少年使用搜索引擎的频率较高(与CNNIC2012年的最新数据一致),互联网已成为青少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他们使用搜索引擎的具体目的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6. 绝大部分中学生能够适度上网,但仍有3~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

本次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中学生都将上网时间安排在节假日,6.7%的学生只要有时间就上网;超过半数的学生极少或偶尔上网,不到7%的学生每天都要上网;半数中学生每周无论是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还是上网的时间都控制在5小时之内,但有3~4%的学生每周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时间超过35小时(与《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一致),即每周每天的上网时间在5小时左右。

7. 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是苏南地区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获得的首要途径

(1)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获得的首要途径是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73.5%)。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对于青少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超过70%。

(3)中学生对所在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比较高。中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有六成的教师其信息技术水平属中上,10.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差。

8. 网络在学校(学习)中的深度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1)虽然调查显示有67%的中学生在学校可以上网,但实际上在学校使用网络的比率只有14.6%(远远低于全国青少年网民42.9%的比率)。这可能是由于苏南地区家庭电脑拥有率较高,但同时也反映出信息技术(网络)在学校教学中应用的深度和普及率都有所欠缺,信息技术(网络)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2)在信息技术(包含网络)对学校学习的作用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持肯定态度,其中有11.7%的中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3)在信息技术对学校学习的具体作用方面,扩大知识面排在第一位,而在“增加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一项上的认同度最低。

可见,信息技术在支持中学生课堂学习(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等)及促进师生交流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

四、苏南地区中学生网络

应用行为的差异分析

1. 男生和女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

(1)男生比女生每周使用计算机的时间要多;男生在游戏行为方面高于女生,女生的网络搜索行为、网络学习行为、音乐收听/下载行为、网络社区活动等行为频率明显高于男生。

(2)男生对自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评价明显高于女生;女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及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明显高于男生;在具体的信息技术自我评价方面,男女生存在较大差异——男生在音频编辑、视频编辑、编程语言、flas、操作系统方面的自我评价远远高于女生,女生在word、PPT和网络搜索方面的自我评价高于男生;在对网络新事物的了解方面,男生和女生也存在一定差别——女生更熟悉百度百科、SNS、优酷、微博、照片分享网站和淘宝,男生更熟悉Skype、second life、脑图软件和“绿坝”软件。

(3)男生和女生在网络娱乐/交往方面基本没有什么显著性差异,只是女生更新博客的行为要高于男生,男生在网络游戏行为方面要明显高于女生。

2. 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

(1)初中生在家庭电脑拥有方面要优于高中生,第一次上网时间要早于高中生,在网络游戏行为方面要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在网络搜索查询、看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网络购物行为方面要高于初中生。

(2)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对自己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初中生比高中生略高);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评价明显高于高中生;在具体信息技术技能的自我评价方面,高中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初中生和高中生各有所长——高中生在word、excel和网页制作方面优于初中生,初中生在音频编辑、视频编辑、图片处理、flas和计算机维护技能方面高于高中生;在对网络新事物的了解方面,初中生各选项的得分都高于高中生。

(3)初中生第一次用QQ的时间早于高中生;初中生更新博客和微博的频率高于高中生。

(4)相比于高中生而言,初中生更符合“数字原著民”的特征: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更积极,应用更活跃,对网络新事物的了解更多。这同时提出了一个令教育者深思的问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种现象将给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3. 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差异

(1)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重点中学学生在家庭电脑拥有方面明显优于普通中学学生,在第一次上网时间方面明显早于普通中学学生;重点中学学生的网络搜索行为、看新闻行为、网络学习行为、收发电子邮件行为明显高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普通中学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和每周计算机使用时间上明显高于重点中学学生。

(2)普通中学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略高于重点中学;重点中学学生对word、ppt和excel更熟悉,更擅长于网络搜索(与前面的网络搜索行为频率较高相一致);普通中学学生在编程语言和flas方面得分较高。另外,重点中学学生更熟悉几何画板、淘宝和微博,普通中学学生更熟悉SNS(与前面的聊天行为得分较高相一致)和second life。

(3)总体而言,普通中学的学生在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社交方面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将上网时间更多地花在了网络搜索、看新闻和网络学习等方面。这一现象也应引起广大教育者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五、改进青少年数字化

学习现状的建议

1. 教育系统的管理者、决策者需要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有一个系统、全面、正确的认识

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在2010年底的《2010美国教育技术规划》中指出:“在过去的40年里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向前迈进。在今天的美国,对于大部分学生和教师而言,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取价格低廉的互联网设施和简单易用的数字著作工具,可以通过万维网很方便地获得各类信息和多媒体学习内容,还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多种工具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与协作。然而过去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基本上还停留在细枝末节式的修修补补上,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巨大潜力和作用。信息技术在其他行业应用和实践的经验已充分证明:只有当信息技术引发了组织在结构、流程等层面的深层次、系统化、整体性变革时,才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和成效。”[12]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最终改变的是教育、教学的结构和模式,改变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绝不是简单地在现有的教育系统、结构和模式中加入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而已。青少年数字化学习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新的学习理念、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支持。

2. 进一步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和日益普及为中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获得和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的建设也为青少年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基础和条件。对于苏南地区的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满意度及对其所在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但中学生在学校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网络)的普及率还不高,这与欧盟国家遇到的情况类似:“技术无处不在,但学校却是个例外。”“欧盟国家有50%的中小学生表示在近一年内他们从未在教室内使用过计算机,而大部分的教师表示他们只是在讲授教学内容时才使用计算机。”[13]

“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为推动和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青少年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应该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提高青少年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并促进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3.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数字化学习,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数字化学习在我国中小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苏南地区大部分学校都已在硬件、软件方面加大投入,但教师们是否接受和认可网络教学,是否愿意从事网络教学,是否熟悉和掌握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否得到所在学校的支持和激励,是否能够成功地开展网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的顺利进行,对于网络教学(数字化学习)的实施和推广至关重要。

要想改变目前青少年对网络娱乐/交往的依赖远远高于对网络学习的依赖的现状,使青少年将更多的上网时间用于学习,教师及课堂教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应该设法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可度,提高其信息技术技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各类网络学习活动,有效引导和吸引青少年开展网络学习,才能使信息技术由学生的“娱乐工具”变成“学习工具”。

为了促进教师开展网络教学,需要从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制订相应的政策。

4. 将更多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引入课堂,为青少年的数字化学习提供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各种适合青少年数字化学习的软件/工具越来越多,且有很多是免费的,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有计划地为青少年筛选、推荐一些简单、便利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将这些工具整合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中,加强青少年的数字化学习体验,改变其数字化学习理念,培养其数字化学习的习惯和技能。

5. 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

国际新媒体联盟(NMC)2009~2011年连续三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一直强调移动技术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问题,研究者认为:“大量移动设备的出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 播放器、PDA、车载 GPS、移动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等,以及价格的下降,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权……通过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人们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信息,也可以建立社交网络,掌握特定的学习和生产工具……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不断渗入到基础教育之中。”[14]虽然本研究的调查表明苏南地区青少年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为42.6%,但可以预测近年内青少年智能手机的拥有率将会迅速增长,随着中国高校(区域)智能校园建设的如火如荼开展,移动学习的条件将会日益成熟。

[参考文献]

[1] 泰普斯科特. 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M].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cGraw-Hill出版公司,1999.

[2] 泰普斯科特. 数字化成长(3.0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Oblinger,D .G., Oblinger J.L..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EB/OL].http://net.educause.edu/ir/library/pdf/pub7101.pdf.

[4] Australian Learning and Teaching Council.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 A Handbook of Findings for Practice and Policy[EB/OL].http: // netgen. unimelb. edu. au / downloads/handbook/NetGen HandbookAll.pdf.

[5] Prensky,M..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EB/OL]. http:///writing/Prensky%20-%20Digital%20Natives,%20Digital%20Immigrants%20-%20Part1.pdf.

[6] Prensky,M..Listen to the Natives[J].Educational Leadership,2005,63(4):8-13.

[7][13] Pedró, F..The New Millennium Learners: Challenging our Views on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J].Nordic Journal of Digital Literacy, 2007,2(4): 244-264.

[8] British Library, JISC.information behaviou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EB/OL]. http://bl.uk/news/pdf/googlegen.pdf

[9] http:///research/bgxz/qsnbg/

[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 http: ///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 20816403477216094.pdf

[11] 江苏省通讯管理局. 2010年度《江苏省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8082/was40/detail?record=1&primarykeyvalue=DOCID2%3D37190&channelid=12659 &searchword=doctitle+%3D+%27%25%E9%9D%92%E5%B0%91%E5%B9%B4%25%27

[12] 梁林梅.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 开放教育研究,2010,(4):35-41.

[14] 赵呈领 李 青 闫莎莎. 地平线报告(K- 12)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J]. 远程教育杂志,2012,(1):68-73.

收稿日期: 2012-08-30

第4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根据这次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中学生使用网络媒体的情况如下:

1、网络接触机会受客观因素制约。调查表明,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样本(选A卷的)共258人,占31.35%,每周上网在一次以上的样本(选B卷的)共565人,占68.65%。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媒体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当问及每周上网不到一次的被调查者,很少上网的原因时,理由为学习繁忙的占50.20%;理由为老师和家长不允许的占23.53%;理由为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占4.70%:理由为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的占18.04%,另外有其他理由的占3.53%。(见图1)调查发现,学习繁忙、时间紧张是造成部分中学生很少接触网络的主要原因,同时老师和家长的管制也在相当程度上减少了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有18.04%的被采访者选择了未养成经常上网的习惯或不喜欢这一选项,表明尽管网络对学生有较大吸引力,但相对与大学生群体,网络媒体对未成年人群日常生活的渗透还不够深入。

2、使用网络频率和时间集中度高。在对每周上网超过一次的样本的调查后表明,他们每周的平均上网次数为每周约3次(3.2次)。其中每周上网1-4次的同学占76.60%,超过4次的占23.40%。绝大部分中学生的每周平均上网次数是1-4次,次数相对较少。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次数比较少。在上网时间方面,这些学生一周平均上网时间大约为3.32小时,其中一周平均上网时长大约为2小时以内的占了18.92%:2-3小时的占了29.31%;3-4小时的占了20.78%:4-5小时的占了12.99%;5小时以上的占18.00%。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上网时间集中在周末。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到,一周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学生占了总体的51.77%。对比平均上网次数,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可以发现中学生上网行为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3、网络接触环境比较分散。被调查者中,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占9.24%,为家中的占71.64%,去网吧的占了14.64%,在其他地点的占4.47%(见图2)。中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家里。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和宽带互联网络建设的完善为中学生在家上网提供了条件。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满足多样化需求,让家庭成为广大中学生上网的首选。其次是在网吧,有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反思的现象。网吧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不利。这反映出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网吧经营的管理和监督,为未成年人创造更好的使用网络媒体的条件和氛围。此外,经常上网的地点为学校的只占9.24%。所以,学校在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媒体的角色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未成年人网络媒介接触行为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媒介接触行为有以下特点:

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

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近30%的学生较充分地利用了网络,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经济条件不允许或老师家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网络,了解更多关于利用网络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3、中学生每周上网行为平均次数少、总时间长,呈现出单次上网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单次上网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和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同时,长时间持续上网行为容易滋生未成年人的“网瘾”。

4、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一定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23.53%的中学生因老师和家长不允许而很少接触网络。反映出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

5、学校在为中学生提供接触网络的条件方面做得还不够充分。只有小部分的中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中学生在学校上网,在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下,能更多的从事有助于学习和成长的活动。因此,学校应完善网络设施建设,在开设计算机信息课的同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鼓励学校在指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三、未成年人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情况

网络语言作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对人们的语言交际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是一种年轻人率先掌握的语言,其使用群体呈现低龄化特点。网络语言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缺少教化的特质、自由随意、天马行空,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通过对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群体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的调查,调查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如下:

1、网络语言获知途径多样化。数据显示,每周上网一次以上的中学生样本中,全部都知道网络语言这一新兴媒介语言形式。当被问到获知网络语言的渠道时,被访者中通过浏览网页获知的占24.81%;通过用QQ一类的聊天工具获知的占了48.99%;;通过在论坛上与别人交流获知的占了18.26%:通过查阅资料获知的占6.92%;通过其他渠道获知的占了1.00%。(见图3)结果表明,近一半的被调查者是通过聊天工具了解到网络语言的,这在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学生已广泛接触网络聊天工具,上网多是进行聊天等娱乐性活动。中学生在利用网络信息和知识,促进个人发展的方面还不够充分,对网络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2、网络语言使用频率较高。在调查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和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26.40%;偶尔使用网络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学生占了45.98%:有18.70%的学生很少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在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交流的中学生里面,在网络论坛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73.80%,没有用网络语言发过言的学生占了26.19%。在进行在线聊天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中的符号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学生占了34.44%;有时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37.03%;偶尔会这样做的学生占了24.44%;从未这样做过的学生占4.07%。(见图4)调查显示,近90%的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过网络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开展人际沟通等。

同时,被调查样本中在正式写作时经常使用网络语言的中学生占了5.85%;有时会使用的人占19.68%;偶尔会使用的人占了36.17%;从不使用的学生占了38.30%。(见图5)数据表明,总体比例中61.7%的中学生为了突显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已经在正式写作中开始使用网络语言。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对未成年人日常交流和书面表达方式的深刻影响。事实显示,目前中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里随时都能流露出或多或少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形式已逐渐融合到中学生的日常表达方式中。

3、网络语言理解存在一定障碍。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主要是指对网络语言中的词语和符号、数字等特定含义的理解程度。当被访中学生被问到“您遇到过对一些网络语言不理解的情况吗?”时,表示经常遇到的占了13.46%;偶尔遇到的占52.69%;很少遇到的占28.46%;从未遇到的占了5.38%。数据显示,只有5.38%的被访中学生完全理解网络语言中词语、符号的含义。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对一些网络语言的具体含义不够了解,以至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时遭遇障碍。另一方面,被调查者中的68.74%表示会考虑并开展进一步认识网络语言的活动,提高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理解能力,消除网络交流的障碍。

4、使用网络语言目的主要为方便交流和追求时尚。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表示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在于方便交流信息的占了36.94%;认为应紧跟社会潮流而使用的学生占了32.78%;表示没有特别使用目的的学生占了30.28%。由此可见,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主要集中在方便交流和追赶社会潮流两个方面。其中,32.78%的中学生因追赶社会潮流而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此外,三分之一的中学生对自己使用网络语言的目的不明确。

四、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对于作为未成年人的主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学生自身、老师、家长各方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1、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的态度存在分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这一新兴交流形式也被更广泛的网络媒介使用者接受,它成为了社会交流的流行形式。在调查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的看法时,中学生中认为网络语言流行不利于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占29.81%;认为这是新生事物,能够丰富汉语的占了20.60%;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现象而已的占49.32%;有其他意见的占了0.27%(见图6)。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持中立态度,认为它只是一个新生现象,无所谓好坏。值得注意的是29.81%的被访中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流行现象表示了担忧,认为其将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当数量的中学生能够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流行事物保持冷静和理性态度。此外,也有部分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流行现象表示欢迎。

2、中学生对网络语言污染主要持反感态度。当问对网络语言中存在的不文明字眼的态度时,19.13%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的不文明字眼表示非常反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表示比较反感,有时会采取抵制行动的中学生占45.39%;觉得无所谓,只要不涉及自身就行的中学生占了18.08%;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有时朋友之间也会用这类字眼来开玩笑、表达感情的中学生占了17.39%(见图7)。结果表明,近65%的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表示了反感,认为应该抵制消除这一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网络文明意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交流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有其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17.39%的中学生认为网络语言中出现不文明字眼是正常现象,甚至自己也曾使用不文明词语进行交流,这一数据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3、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较为客观。通过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时老师的态度的调查显示,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老师在多数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5.49%;在部分情况下表示赞成的占了31.50%;表示反对的老师占了19.57%;认为无所谓的老师占了39.14%;持有其他意见的占了4.30%(见图8)。数据显示,约40%的老师赞成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怀有支持和包容态度。老师的这一态度是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正确接触网络媒体,促进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有近20%的老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持反对态度。这一数据也显示了老师对网络语言流行和网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的担忧。

4、父母和其他长辈对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存在理解偏差。在一周上网一次以上的样本中,有3.87%的中学生在家中经常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45.39%的中学生有时或偶尔会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或其他长辈交流;50.73%的中学生从来不这样做。结果显示,约一半的中学生没有使用过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通过进一步的访问,当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与长辈交流时,长辈的反应为马上能理解并给予回应的只占4.09%;表示懂得一部分的占了44.18%;表示不理解、没反应的占了51.34%。我们看到,一半以上的长辈对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不理解,导致交流时回应不及时。访谈表明,中学生不使用网络语言与父母和其他长辈进行交流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长辈不能够充分理解网络词语的具体含义,沟通上会存在障碍。正因为大多数长辈对网络语言的认识和理解上的不足,使长辈在引导中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语言方面不能发挥应有的积极的作用。父母和其他长辈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五、网络语言使用行为透视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现状

通过对中学生认知和使用网络语言的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既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特点,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透视出中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1、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的知晓度较高。中学生群体的一个特征是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与其他群体相比,中学生更易接受新生事物。网络语言的无限活力和生机,满足了中学生求知更新的心理。同时,中学生更愿意摆脱社会规范的束缚,以此来显示自身的独立性。网络语言传播中的制约少,为中学生寻求独立、发挥个人创造性提供了条件。因而,网络语言对中学生有强大的吸引力。绝大部分中学生都知晓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网络语言这一新生语言形式。

2、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积极性高。调查显示只有8.90%的学生从来不和别人用网络语言交流,相当数量的中学生已经频繁使用网络语言在网络交流平台在发表个人意见、与人沟通。部分中学生在正式写作和日常人际交流中也开始使用网络语言。此外,面对因对网络语言理解不足而带来的交流受阻问题,一半以上的中学生表现出愿意进一步了解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可以看到渴望交流是中学生的另一特点。中学生渴望交流,得到更多的信息。以解决自身与社会发展成熟的矛盾、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矛盾、现实存在与未来前景的矛盾。在网络环境中较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被认为是满足中学生交流需求的一个必要条件。

3、中学生群体对网络语言内涵的认知力有限。网络语言主要包含网络平台人际交流用语和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两大部分。因网络语言创造了自己的词汇,加之其更新产生速度快,中学生对多样化网络语言词语的具体含义的理解不够充分和及时。同时,网络语言中包含的大量专业技术词语,对中学生较单一的知识结构来说,充分认知存在难度。

4、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语言完全是为了跟上社会流行风尚,尝试并追赶网络世界里的新兴事物。另有三分之一的中学生表示没有特别的使用动机,使用网络语言是随意行为。这都反映出中学生群体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任意性。从网络语言使用的跟风行为中透视出,中学生判别能力缺失盲目效仿。由于青少年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发展水平不成熟、社会阅历缺乏,他们对新生事物缺乏理性的识别能力,在接受新生时却很少去质疑,而是不加思考的接受甚至模仿社会流行的行为。在没有真正认识网络语言的前提下,广大中学生跟风式的接触和使用了这一新生的语言形式,这将不利于网络语言传播的规范化发展。

5、中学生群体的网络文明意识已初步建立。调查表明,中学生在网络文明遵守上体现出一定的网络道德素养,崇尚文明、平等、的交流原则。大多数中学生对网络语言传播中出现不文明字眼现象表示反感,认为有必要建立道德规则来规范网络语言传播行为,抵制不文明网络交流行为。2001年底由、教育部等共同推出并大力宣传并倡导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中学生群体已逐渐树立了网络文明意识,培养了网络道德观念。

从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的特点,表现了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尚处于养成阶段,但可以预见,如果加强引导教育,中学生群体的网络素养总体发展趋势是好的。但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从中学生网络语言传播行为中折射出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中存在问题。例如,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这样一个身体发育超前而心理成长滞后的时期,生理、心理时时处处表现为矛盾的交织和冲突。心智上的不成熟带来的认知判断力低下可能让未成年人在面对网络环境中的新生事物时,一味地接受,极易被网络语言消极面影响。同时,中学生群体自身创造的亚文化也直接影响到其网络媒介素养。中学生亚文化消费观念以追求潮流时尚为主,网络语言的盲目使用,可能导致对传统语言形式的排斥。对网络语言和符号简化形式的推崇,可能导致中学生对基本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而造成未成年人的思维和逻辑能力下降。总之,中学时期是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应关注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积极引导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全面提升。

六、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思考

通过对成都市中学生接触网络媒介、认识和使用网络语言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窥一斑见全豹。我们认为在人们逐步走向“信息化生存”的今天,未成年人必须积极参与到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自我。这一事实对目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尝试提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的创新路径,认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培养应改变过去限制、消极的教育模式,开拓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以自主性教育为主的培养方式。

发展自主性网络素养教育模式的基础是教育观念在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提高其个体对网络的认知能力。认知是行为的基础和内在动力,是促使观念形成的基础。传统的网络素养教育未成年人被视为被塑造客体,按成人的主观意志来灌输知识和塑造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念,使未成年人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的内容难以内化为未成年人自身的行为和观念。在当今开放、多元的网络空间,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如果再以“堵”或其他强制性的方法要求青少年遵循某种统一的价值观或放弃某种价值观,选择这种行为或禁止那种行为,都是相当困难的。因而网络素养教育要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主动性,强调未成年人的实践、体验和创造的过程,通过民主的讨论、辨析的形式,培养其价值判断与认知能力,使其学会判断、评价和选择,面对网络复杂的环境,能够理性认识,趋利避害。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培养路径,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模式创新任重道远。

第5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1.开阔视野

因特网是一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高,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许多中学生使用网络来查找资料,让网络帮助学习,在被调查的对象中,认为自己通过网络提高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到人还不少。同学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潜移默化地学习了改变了他们原有的比较固定单一的思想。也有同学认为他们在网上了解了世界的新闻动态,开阔了视野,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

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顾客都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十分方便的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民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地。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目的。网络的交流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如QQ可以让我们摆脱语言文字的束缚,我们可以想象出许多更明快、更活泼、更贴切的表达符号,设计出不同的QQ表情;发明“稀饭”“弓虽”“晕”“爱老虎油”等无厘头的语言,一些用字符拼合的网络富豪,因为有了这些,才可以让一些比较孤独的独生子女的心灵能在这里产生碰撞,产生共鸣。

3.促进中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世界上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样一个能展示自我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在的资源和动力,在各类博客中张扬“自媒体时代”利用各种网络工具(如QQ)的强大功能,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最满意、最个性的自我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他们的创造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

4.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感

许多家长谈到孩子的责任心就频频摇头,提到上网就频频点头,那你要说利用网络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恐怕都会说NO。

最熟悉的QQ来说吧,如QQ堂游戏中,夺宝、英雄传说;机器世界等主题等是中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了,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它的游戏设计中强调了组队的玩家必须分工合作,而这些游戏过程中却能改变部分同学的坏脾气,比如他们的一点点不满、一点点自私、一点点的不肯担责任,许多的一点点,都会给团队带来影响,如此一点点的来提高中学生的凝聚力和责任感。

5.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第6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新时代。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新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现在的中学生,这种影响也在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年轻人上网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他们正在越来越多地将网络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来。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高达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①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它开拓了中学生的视野,扩大了中学生的知识和信息量,还可以增强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及内容的多样性,这就使得心理、生理发育都不太成熟的中学生,由于辨别能力及自控能力相对比较弱,很容易陷入网络中不能自拔,有些中学生甚至会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据实地访谈与调查,宜州市的部分中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大概在1至2小时(在校园内多使用手机上网),而他们上网所选择的也多为娱乐类、游戏类和聊天类等。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也影响了中学生的视听。这样虚拟的网络空间就会模糊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由此引起中学生上网时的价值观、人格失衡,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道德滑落和行为越轨的现象。由于网络使用不当而引发的多种事件,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如果不加强网络管理,那么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就会模糊不清,很难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1.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1 网络文化的含义

学术界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很广泛的,《辞海》上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关住。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Network Culture)其实是一种社会亚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可以是以传统现实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比如一些经典名著和社会价值观上网之后就成为了网络文化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也可以是在数字化和信息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文化形式,纯粹诞生于网络之中,并不能在现实社会中找到根源,比如博客、微博文化。从网络文化本身的形式来说,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的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的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

1.2 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

1.2.1 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结合为一体的

根据网络文化的定义可知,网络文化是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接收和发送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新文化。正由于它是新鲜事物,而中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阶段,但是还没完全形成定性,中学生还是充满着好奇心,对新鲜的东西充满好奇和欲望,所以他们对网络文化比较感兴趣,而网络的特点很多符合他们的需要,因而很容易接受它,甚至迷恋它。网络文化与教育是结合一体的,所以教育者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中学生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1.2.2 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中学生的思想一般都是比较简单、幼稚的,对世界充满着理想化,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由于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但是它们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关系,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征,这就有待于思想工作者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新的网络文化,而且这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如果教育不当,将有可能会事倍功半。

2.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多元和开放的特点,它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因此,网络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一样的机遇和挑战。

2.1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的积极影响

网络是接受信息的便捷渠道,对青少年有极强的吸引力。网络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和信息源。它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增大了中学生的知识量与信息量。其积极影响有:

2.1.1 丰富中学生的知识和生活

网络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中学生从网站里获得丰富的信息。中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及时了解时事新闻,获取各种最新的知识和信息。除此以外,上网还能使中学生学到更多课外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他们还可以在网上参与讨论、评论,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另外,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中学生很容易在其中找到与自己性格、爱好和志趣相投的人,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7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 网络;农村;中学生;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着、提高着,农村的生活水平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日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农村中学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对农村中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

网络传播非地域性改变了农村中学生的以往的生活方式。比如通过网上新闻,开阔视野,丰富了知识,满足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需要,从而促进了他们成长的需要;网上购物的蓬勃发展对于广大农村中学生而言,可以超越地域的局限,实现自己与城市中学生一样的购物。再比如,在互联网上,孩子们可以走出传统意义课堂的围墙,加入到名校的远程教育网中来,享受优秀的教育资源。

网络的平等性为孩子们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平等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虚拟条件下青少年网民的交往角色是虚拟的。与以往的垂直型关系不同,交往变得更加平面化,属典型的横式交往。它淡化了现实生活中的同学间种种横式的交往圈子的局限,使大家变得更加自由、平等,网上认识的朋友都称为“网友”。加之,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性,这些网络交流特点刚好符合青少年渴望大放真情而又惧怕真情被骗的心理特征。

网络的自主性特征恰与青少年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心理相吻合。网络世界中没有国界,没有政府,没有强权,显现出明显的无人管理和限制的自主性特征。互联网上以自我需要为中心,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意志自主表现显然在相当程度上利于青年个性的张扬。

总之,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有利于培养上网的农村中学生的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权意识等现代观念。

二、正视网络影响,助推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

(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正视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网络的积极作用与负面影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运用,在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实惠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由农村中学生的认知能力,生理和心理成熟度都不高,网络对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影响积极和消极并存。

(二)对于网络的负面影响所应采取的积极措施

1. 政府与社会方面:多建立一些适合中学生的网站,并加强网站监管与不健康网站的治理。

建议政府加强网站监管与不健康网站的治理,并建议多建立一些适合中学生学习与教育的网站。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2.学校与教师方面:提高自身素养,积极正面引导

学校方面:正视网络的两面性,加强指导与教育。通过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优势,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和道德法制的教育。通过各种培训教育,在学校由老师引导并监督孩子们在相关的心理健康网站上分享成长的苦恼,并由相关专业教师给予解答,加强引导。同时,鼓励支持学生建立德育网站,主动打开网络绿色通道,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教师方面:要提高自身素养,改进教育方法。在教学方面,教师应该以生动的讨论、演讲等方式改进课堂模式,让学生们在讨论中逐步找回自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逐步达到即使在没有家长的陪伴和老师的监督下,孩子们也能自觉屏蔽不良信息的侵害,达到从网络中获得健康有益信息的目的,让网络能够真正开拓农村孩子的知识面,助推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家长方面:多关注孩子的成长。

在上网的中学生中大部分是由于家长忙于赚钱而没时间照顾孩子而导致的,他们内心空虚便对网络产生一种依赖。可能的话,家长应该鼓励孩子上网,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可以在家里上网的机会,这样既可以给孩子一个方便的上网空间使其消除对网络的神秘感,同时更是可以监督其上网,毕竟这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也不能任由其为所欲为,要指导孩子,适度限制孩子,教导孩子,让孩子自觉安排学习同上网的时间。

(四)学生方面: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制力。

网络毕竟是一种工具,不要过分崇拜,不要太寄希望于网络,要实在过自己的现实生活。在遨游网络世界时,要学会正确分辨是非真假,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更不要被不健康思想入侵自己的头脑。而对于没有条件上网的学生,不要过分要求,毕竟网络的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

总之,正视网络对农村中学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通过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齐心协力,建立网络积极引导与防范机制,才能为农村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阳光的网络天空。

参考文献

[1]网络时代对农村中学生的影响,.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关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8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笔者在黄山市某中学高一到高三3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有效问卷120份。调查主要结果如下:

(一)中学生网络学习基本情况分析首先对被试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做了调查,主要包括是否拥有自己的电脑、上网的时间以及进行网络学习的时间,在调查的120名中学生中发现只有2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占总人数的47.5%,可见上网还不是中学生的主要课外活动,这可能是由于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也可能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太严格,为了能够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控制他们的上网时间。进一步调查发现,81.7%的中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表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利用网络来学习的意识。调查发现,44.2%的学生进行网络学习仅仅是出于单纯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在课下花时间去阅读与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或者登陆网站去寻找相关资料;42.5%的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目的是用来完成老师或父母布置的作业。仅有3.3%的中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学多点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他们认为利用网络来学习比较方便,比单纯的传统授课效率高。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网络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基本上都是为了完成老师和父母布置的任务才进行网络学习,很少有学生想通过不断的网络学习来发展和完善自己。调查发现,仅有10%的学生在上网时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其余学生则易被网络中丰富多样信息吸引,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这也大大影响了网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进行网络学习时遇到困难是否会灰心丧气,失去信心”问题上,64.4%的中学生回答会,进行网络学习时86.3%的学生会借助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帮助。经调查发现,他们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网络操作技能的不熟练、求助的渠道少、缺乏网络学习方法的指导等。调查发现,69.1%的中学生有依赖网络解决任何问题的想法。由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既方便又快捷,能够很快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会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将越来越不愿意认真思考,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认为网络能解决所有自己不会的问题,甚至于连考试都想借助于网络,这将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较多负面影响。总之,网络学习目前对于中学生而言只是类似于百科全书或是参考答案一样的工具,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大部分学生还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网络学习,也还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经问卷调查和访谈后发现,影响网络学习效果的外部因素有网络自身状况与教师指导两方面。56.3%的中学生同意在网络学习中某些网页指示不明确,让他们不清楚自己该做些什么,64.9%的中学生同意过慢的网速严重影响他们的网络学习效果。而老师在网络学习中的作用极其显著,82.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学习中,老师的作用很大,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才能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效率,有的人认为,只有老师给自己提供相应的网站或者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目标才会更明确。但调查也发现,69.5%的中学生并不认可在以往的网络学习中,教师确实曾提供了有用的帮助,这表明当前中学教师自身网络素养与网络学习能力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从学习者个人因素层面看,首先,中学生往往不重视对网络学习方法的总结。调查中发现,57.5%的中学生很少总结自己的网络学习方法,还有9.2%的学生从未考虑过总结学习方法对提高网络学习的作用,可见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差。其次,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网络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88.4%的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不明确自己该怎样实现自己的希望,目标和满足自己的需要,仅有11.6%的学生在进行网络学习之前有个明确的规划,明确自己进行网络学习的目的。这说明中学生在网络学习中比较茫然,对网络学习的过程还不是很了解,自然网络学习的效率不高。再次,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生在网络学习时,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兴趣联系比较大的内容,这就导致了中学生网络学习的内容比较单一,这样的学习对中学生知识面扩大的作用是有限的。最后,网络学习效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69.2%的学生都没有对网络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自身很少对自己的学习效果给予反思、总结和评价。这说明,大部分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和评价,对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二、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研究结果,黄山市中学生网络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学习基本上是家庭环境内进行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优良个性的同时,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中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而笔者从家庭教育的层面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家长应提高自身网络学习技能和信息素养很多中学生不能科学地利用网络,对网络学习缺乏系统的认识与家长的指导与监管不够直接相关。针对这一问题,家长应该多学习一点网络学习的知识,对中学生的网络学习现状有详细的了解,知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而且知道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对孩子进行引导。家长还要知道网上哪些资源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有利,知道哪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哪些资源不利于中学生浏览。另外,家长在自己熟练掌握网络学习技能的基础上,应多向孩子讲解示范,让其了解网络学习的本质和意义,积极努力地引导其正确开展网络学习,帮助其少走弯路,从而更加顺利地达到网络学习的目的。

(二)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进行适时引导网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也是影响中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对那些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更严格的监督,加强其网络学习意识。家长应指导孩子形成科学的网络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效率。根据孩子的网络学习能力,给其布置略高于其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从而增强其意志力和网络学习的技能。家长应鼓励孩子在家中上网,以便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引导,同时也便于传授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教给他们各种网络学习的技巧。

(三)积极地总结和评价孩子的网络学习效果再多的练习都比不上一次的反思,只有进行不断的反思,才能不断地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直至掌握正确的网络学习方法。经调查发现,中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针对这一问题,家长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方法指导。刚开始,家长应该带着孩子在每一次网络学习后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逐步过渡到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个过程,逐渐地使学生养成这一良好的习惯。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不仅能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促进孩子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从而使网络学习成为中学生一种新型高效的学习方式。

(四)激发孩子的网络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娱乐功能发达,易使学生沉迷其中;而网络学习内容则大多枯燥单一,难以吸引学生。针对这种现象,家长可以鼓励学生玩玩智力游戏、成语游戏等与学习和智力发展有关的游戏,使学生快乐的学习,另外,在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鼓励他们适度浏览一些有益身心、拓展视野的网络资源,从而拓展其知识面。

第9篇:中学生上网率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道德;调查研究

一、引言

在网络的普及与发展中,青少年逐渐成为主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如何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很明显,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程度与他们使用网络的情况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必须对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情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二、调查对象和研究工具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的形式,随机选取了泰西中学124名中学生和泰山学院132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工具

调查以自主编制的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问卷内容包括上网基本情况调查,例如网龄、上网场所、上网时间等;使用网络行为的调查,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网络购物、网络学习等;网络使用所持的态度的调查;网络使用行为及其影响的认识的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56份,有效回收253份,有效回收率98.8%。采用统计软件工具进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有关青少年上网时间、场所的问题

调查数据表明,青少年大多都有上网的经历,而且男女生的比例分别是52%和48%,差别不大。在这些青少年上网群体中上网时间多集中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大多数青少年能够比较理智地控制上网时间。在调查中,有2%的青少年上网时间在4个小时以上,并且中学生的上网时间明显少于大学生。调查显示,有4%的青少年有逃课上网的经历。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都以学业为中心,基本情况良好。对上网场所的调查结果显示73%的中学生在家上网,24%的中学生在网吧上网,3%的中学生在同学或朋友家上网。而68%的大学生在宿舍上网,16%的大学生在网吧上网,14%的大学生在家上网,仅有2%的大学生在图书馆或是机房上网。此示上网地点的不同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有关。

(二)有关青少年使用网络的态度、目的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8%的青少年认为网络对于自己非常重要,87%的青少年认为比较重要,4%的青少年认为一般,仅有1%的青少年认为不重要。选择不重要指标的是中学生,因为他们面临巨大的升学压力。可见,网络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大学生更是如此。互联网有效地将原本分散的各类信息融为一体,另外具趣味、形象的特点,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因此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遣娱乐方式。另外,大学生们承受着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压力,他们渴望获得压力的释放,而网络恰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从而备受他们的青睐。

在使用网络的目的方面,选择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知识” 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分别是81%和78%,说明青少年对网络的利用情况是令人满意的。选择“玩游戏”、“通信”、“聊天交友”、“听音乐、看视频”的青少年分别占14%,12%,13%,14%,选择“网络购物”的青少年占10%,可见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看黄色内容”的青少年所占比例很小,仅占1%。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正确的思想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三)有关青少年对网络道德认识的问题

网络对青少年学习和思想品德的影响,是家长们最担忧的一个问题。对此,我们针对使用网络对其影响的认识,按照指标“上网是否耽误学习”、“上网是否使人道德变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7%的青少年选择“上网会耽误学习”,19%的青少年选择“上网会使人道德变坏”,这些选择中中学生占了很大部分。而选择“上网不会耽误学习”、“上网不会使人道德变坏”的青少年各占83%、81%。由此看出,对“上网会耽误学习”、“上网会使人道德变坏”的说法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对“上网不会耽误学习”、“上网不会使人道德变坏”的说法随年龄增大而增高。年龄差异现象的存在,说明越是年纪小的学生越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辨别能力也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说明多数青少年对网络道德的认识是积极的。

四、影响研究

基于以上调查数据,分析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问题。此数据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对待网络问题的态度以及认识深度还是值得肯定的。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正面的影响。但是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力及自我掌控能力相对较弱,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更不能忽视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造成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家长、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社会必须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环境的维护,承担起必要的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当加强监管和控制,打击网上不良信息。国家还应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网上信息健康度。其次,学校应当对青少年上网作出良性引导,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防止部分学生逃课上网。再次,家庭应该加强教育与疏导。最后,商家也应有道理良知,将那些有暴力、及封建迷信的东西拒之店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