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分数乘法计算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分数乘法计算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分数乘法计算题

第1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计算自检的含义

学生计算错误率居高不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计算程序的不完整,而“自检”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完善计算程序的完整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自检”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有效的检查手段,促其独立、自主地进行算后检查,使学生能熟练、灵活地运用计算技能,它是对计算正误判断及自我修复的一种行为。

二、计算检查的现象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习题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我对本校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针对性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表的分析与整理,归纳出了五种情况。

第一种:及时上交型

[\&经常检查\&有时检查\&不检查\&做完课堂作业后你是否检查?\&41.3%\&58.7%\&\&做完家庭作业后你是否检查?\&39.1%\&58.7%\&2.2%\&测试时,你是否检查?\&78.3%\&21.7%\&\&]

从上述三个问题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数学作业的自我检查缺乏主动性和连续性,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随意行为,反映了学生做完作业便及时上交的普遍现象,导致让作业自己来经历教师“宣判”的过程。

第二种:自我欣赏型

“你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检查计算题?”分别有8.7%、2.2%、2.2%的学生采用“随便看一下”、“重复看”、“读一遍”的方法,占到了总学生数的13.1%。这种“自我欣赏型”的检查方式往往导致学生作业较高的错误率,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对计算的恐惧心理。

还有8.7%的学生采用了“与别人校对”的检查方法,而这些学生往往都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他们需要在教师和同学面前为自己树立一个优秀学生的形象,做到作业能够次次正确,证明自己是一个认真、优秀的好学生;其二,由于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比较看重,对他们比较信任,往往允许其参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久而久之形成了这种校对的自检习惯。

第四种:家长代劳型

[\&自己\&家庭老师\&家长\&家庭作业一般由谁检查?\&26.1%\&4.3%\&69.6%\&]

从家长代为检查作业的数据69.6%来看,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并没有认识到家庭作业的巩固作用。还有就是,教师为了使学生家庭作业有较高的准确率,经常提醒学生作业完成后要让家长检查并签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使家长代劳的检查慢慢磨灭了学生内心的检查“冲动”与本能。

第五种:寻求帮助型

“你还知道有什么检查方法?”有2.2%的学生提到了查电脑。它说明学生有检查的习惯和对自己作业高正确率的愿望。这种方式我们只能适时采用,不应该提倡,因为它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性。

三、培养自检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养成良好自检技能与自检习惯,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方法指导,注重优化

[\&怕烦\&不想检查\&不知道怎么检查\&计算题不检查的理由是什么?\&37.0%\&32.6%\&30.4%\&]

从上面的统计结果中,能清楚地发现: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检查的方法,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计算错误率的居高不下,更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交给学生检查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合理的优化处理就变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三种计算题型自检程序进行简要的操作说明。

A.竖式题自检方法:检查数字——重新计算(换数计算)——得数比较

如教学《应用商不变性质的简便计算》后,给学生出示了“2700÷500”的计算题,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这样写道“2700÷500=5……2”。于是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自检,有一学生马上发现了错误低下头进行改正。等他改完我让其说一说修改的理由,他解释道:“数字正确,我只要用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检验一下就行了,‘500×5+2=2502’,而‘2502≠2700’,所以结果错了。我发现,在竖式上计算式将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0倍,商5是不变的,但余数其实也缩小了100倍,竖式中的余数‘2’其实表示200。‘500×5+200=2700’,在横式上写得数时要特别注意。”

B.脱式题自检方法:运算顺序(简便运算)——检查数字——得数计算——前后对比

脱式计算的解答往往比较困难,原因在于它所包含的知识点比较“丰富”,不仅要求学生快速判断出是否应用运算定律,还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四则计算方法,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将导致最终得数的错误。

下面用一些学生的错例作以说明。

①÷-÷=÷(-)=0。

②÷÷=÷ =。

③(+)÷ =×+× =+1=+1=1。

④(+)÷=÷ =。

乘法分配律掌握不过关,数字上的一些联系误导了学生乱用运算定律。②没有写最简分数,考虑不仔细。③假分数、带分数意义不清,也带着一些随意。④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没有掌握,导致分母加分母、分子加分子的错误。同时还存在乱抄数字的错误——将24写成了26。

C.解方程自检方法:代入检验——左右判断(不等)——检查数字——计算方法——重新解答

解方程如果计算方法正确,那么其判断错误的方法尤其简单,只需要将方程的解代入到原方程中,等号两边相等则解正确,反之错误,需重新解方程。但就是这种简单的自检方法也很少有学生能主动运用,多数学生是眼睛一瞄就过。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重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使用强化与指导,使其能自觉利用自检方法进行检验。

2.估算强化,巧妙运用

数学课程标准在4~6年级学段强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生产中,对一些无法或没有必要进行精确测量和计算的数量所进行的近似或粗略估计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技能,更是学生进行计算自检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我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2957÷29”,本以为挺简单的一道模仿性习题,结果却有10多个学生的答案是13。正在我疑惑不解时,一个学生马上站了起来说:“这很明显是做错了。”“你怎么这么快就能判断出对与错?”我问道。他接着解释:“把2975看做3000,把29看做30,那么3000÷30=100。我想答案应该在100左右,不可能只有13吧,相差也太多了。”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是的,如果13看做15, 29看做30,15×30=450也与2975相差太多。”其他学生听了后都露出了了然的表情。

适时利用估算方法来自检习题,不仅有效发挥了估算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起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但应用估算自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更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训练。

3.榜样驱动,激发上进

有37.0%的学生怕烦、32.6%的学生不想检查,充分说明了学生对计算自检行为的缺失。因此在总结学习数学经验时,一方面邀请学生介绍自己自检的方法及成效,表扬计算自检的学生,另一方面也为部分学生学习他人经验提供平台。

每周一节的兴趣课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阶段小结,是我从教以来雷打不动的教学习惯。在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后,我利用这个宝贵的时间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评价。首先表扬一周来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接着抛给学生三个问题进行交流:(1)对于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看法?(2)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3)做完计算题后你是否进行了自检?有什么好方法?

一般我会留给学生10分钟左右的讨论时间,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有一学生这样说道:“分数乘法计算方法应该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分子乘分子的积作分子,分母乘分母的积作为分母,但要注意先约分后相乘这样做比较简单;对于分数加减法与乘法混合的运算,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运算顺序,再考虑各种计算的方法。这里我要提示大家的是,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加减法计算,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要约分;而分数乘法与其不同,要注意区分避免混淆。对于计算后的自检我认为很重要,我们不能随意地用眼睛看看,而要充分利用草稿本进行再一次的重复计算(时间需充裕),以保证准确率。”他一说完,同学们就自发地给予其热烈的掌声,我也在第一时间肯定了他的说法。

这种利用榜样驱动的方式可谓一举两得,通过经验的阐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自检行为重要性的理解,激发自检学生的自信心与荣誉感,更能有效促使其他学生进行自检。

4.反复督促,形成反射

为了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建立自检意识,慢慢地养成这种能力,我在教学中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醒目标语提示。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张贴一些提示语,如“检查好习惯,时刻要保持”,“请你重新算一算”,等等,并要求学生努力做到“两问”:自问“我检查了吗?”组长问“你检查了吗?”。

第二步,专用草稿设立。为了能使学生养成计算题独立自检的习惯,我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单独的计算草稿本,专供学生练习题的计算与自检时计算所用,避免学生打草稿的随意性及不良的计算行为。

第三步,同桌互相监督。建立起同桌监督制度,要求完成作业以后同桌督促检查,意思就是要提醒自己的同桌在完成数学作业后能够独立自检,而不是马上上交,敷衍了事。对于督促积极、成效显著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第2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简便计算三字经

做简算,是享受。细观察,找特点。

连续加,结对子。连续乘,找朋友。

连续减,减去和。连续除,除以积。

减去和,可连减。除以积,可连除。

乘和差,分别乘。积加减,莫慌张,

同因数,提出来,异因数,括号放。

同级算,可交换。特殊数,巧拆分。

合理算,我能行。

常用的七种简便运算方法

1方法一: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a÷b×c=a×c÷b)

2方法二:结合律法

(一)加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2.在乘除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括号里要变号。

(二)去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加,现在要变为减;原来是减,现在就要变为加。)。

2.在乘除运算中去括号时,括号前是乘号,去掉括号不变号,括号前是除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原来括号里的乘,现在就要变为除;原来是除,现在就要变为乘。)。

3方法三:乘法分配律法

1.分配法

括号里是加或减运算,与另一个数相乘,注意分配

例:8×(3+7)

=8×3+8×7

=24+56

=80

2.提取公因式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9×8+9×2

=9×(8+2)

=9×10

=90

3.注意构造,让算式满足乘法分配律的条件。

例:8×99

=8×(100-1)

=8×100-8×1

=800-8

=792

4方法四:凑整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例:9999+999+99+9

=(10000-1)+(1000-1)+(100-1)+(10-1)

=(10000+1000+100+10)-4

=11110-4

=11106

5方法五:拆分法

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32×125×25

=4×8×125×25

=(4×25)×(8×125)

=100×1000

=100000

6方法六:巧变除为乘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7方法七:裂项法

分数裂项是指将分数算式中的项进行拆分,使拆分后的项可前后抵消,这种拆项计算称为裂项法.常见的裂项方法是将数字分拆成两个或多个数字单位的和或差。

遇到裂项的计算题时,需注意:

1.连续性

第3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本身一般比较复杂是一个原因,但从教学法来说,更重要的是解题思路(思维过程的顺序、步骤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对于这一点,我们只要把它同计算题作一比较,就清楚了。如做计算题时,学生对运算法则、运算顺序和步骤,都是清清楚楚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同运算顺序是一致的。计算的每一步都在式子里反映出来,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计算得对与错一目了然。计算题通过训练学生容易掌握。而解应用题就不同了,学生要了解题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要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从审题到列出式子,思维过程少则也有几步,都是用内部言语的形式进行的。这种用内部言语进行的思维过程,教师既难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是否合理、正确,有无错误,更难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根据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这个特点,在应用题教学中设计了一套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我在应用题教学中,以培养解题能力为中心,设计编排题组对比练习,反复系统地进行训练。以最典型的变式对比训练为例:

1.对比叙述方法。就是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如关系句中“苹果的筐数是梨的3/2”,改为“梨的3/2 相当于苹果的筐数”。 再如:我把例题改造成有一块果园,梨树的种植面积是6000平方米,桃数种植面积是梨树的3倍,桃数种植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准备练习后,我依次将其中“3倍”改为0.4倍、2/5、40%。引导学生小结:当数量之间的倍数小于时,通常说成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可以看作分数倍。那么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乘法算,理解时可以把分数(或百分数)当作倍数来思考。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思考的负担,从中也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

2.对比重点词语或关键句。重点词语是连接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纽带。它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方法的主要线索。比如把单位“1”的量和比较量交换位置,就直接关系到解题时是用乘法还是除法。再如,把关键字“多”改成“少”,,也直接影响到分率的计算。

如:梨树是桃树的3/5,梨树比桃树多3/5,梨树比桃树少3/5

3.对比已知条件。

如:一根绳用去一部分还剩15米,还剩这根绳的2/3,这根绳长多少米?

一根绳用去15米,还剩这根绳的2/3,这根绳长多少米?

通过对比,明确所给已知量对应的分率不同,解题方法就不同。

4.对比问题。就是条件不变,只改变应用题的问题。改变应用题的问题,不仅使题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解题的思路和具体方法都随之发生了变化。

如:一根钢条长5/8米,用去1/4,还剩多少米?

一根钢条长5/8米,用去一部分后还剩1/4,还剩多少米?

5.系统题组训练。就是把应用题中的关键句、关键词,使题意大变,从而导致分析方法、解题方法的改变。

系统题组对比训练的教学过程,就是数量关系不断进行变化的过程。由于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深刻性。思维越广阔,变的途径就越多;思维越灵活,变的式样就越新颖;思维越深刻,变的内容就会越复杂。所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总之,就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而言,我觉得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强化单位“1”,抓住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认真分析,找准切入点,从多角度思维找到不同的解答方法,就能够突破分数应用题的教学难点,从而使教学更加有效。在实际应用题的教学中,由于后进生的学习比较肤浅,流于表面,解答的过程仅是一个套用模式的过程,缺乏真正方法上的理解和应用。这就要求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探索应用题的教法,使之更成熟有效。

第4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计算速度准确率兴趣计算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素养,素养的高低影响学生的发展,在小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十分重要。老师在每次考试之前会给学生下达命令:这次考试谁在计算上丢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计算题真的是影响学生成绩好坏的拦路虎吗?学生为什么对计算如此畏惧呢?笔者结合对新课标的认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计算速度与准确性方面进行探讨与反思。

一、明确计算教学的脉络,以算法多样化为载体,夯实基础

教材中每个年级都有计算的侧重点。低年级以整数加减法为重点,退位减法是难点;中年级整数乘、除法以及小数加减法,其中试商、调商是关键,小数点对齐的算理学生要明确,结合情境掌握简便运算的定律、规律,是学生理解定律、规律的来源,挖掘计算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是艰巨的任务;高年级学小数除法最耗费老师精力,最能磨练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数小数混合运算中如何结合数的特征,进行灵活简便而又准确的计算。如果在每一学段,我们都能根据课标的要求,使学生明确算理,用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经历计算的在创造过程,实现从算法多样化到最算法最优化转变,夯实学习基础,那么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交流、反馈、评价沟通,让学生体验、学习他人的思维活动的成果,亲历从多样化到优化的过程,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计算方法与技巧。如教学9加几时,我结合实际情况创设了一个小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情境图:冬天到了,小明的爸爸买回来了9棵大白菜,妈妈买来了7棵大白菜,小明家现在有多少棵白菜?引导学生列出算式9+7,接下来就9+7=?的算法进行探讨。

学生相互交流算法,这样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把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植入了学生大脑。顺其自然地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多种算法,而不是被强迫地吸收,也不是硬性的记忆。如果每一类型的计算,我们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大脑,尊重个性,引领最优化的计算方法,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就会很扎实。

二、以建立数感为突破口,加强口算练习,提升计算速度

数感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就计算教学而言,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把估算意识纳入到计算的每一个环节。教材在二年级就充实了估算教学,而且每涉及计算教学时总伴有估算教学,目的何在?就在于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数的敏锐感觉,提高计算准确率。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做计算题时先要估算,整数、小数加减乘除运算,先估算一下结果是几位数,再估算的结果是多少,然后再计算,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误差。在一次次的估算中,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

其次,小学阶段的计算无论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的计算,都离不开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和九九乘法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帮助学生加强口算练习。如学习乘法口诀时,课上可以让学生开火车、我当小老师、抢答比赛、激流勇进等形式,练习正着背,倒着背,横着背,竖着背,斜着背,看得数想口诀,个位是4的口诀有几句,十位是2的口诀又有哪些?得24的口诀有几句?课下把口诀与孩子们爱玩的跳皮筋、跳绳、玩卡片等游戏结合起来边玩边背。学习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时,看见分数想小数,看见小数说分数。

还有,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记忆一些特殊数的计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如因数是11的乘法用“两头拉中间加”的方法,如24×11=?把2和4拉开做积的百位和个位,2和4相加的和做积的十位即264,那么类似一个数乘22、33、44……的计算时也就比较简单了。哪些数的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因数是25、125的积的特点);几个特殊质数11、13、17、19的倍数;个位是5的数的平方数的算法;1至20各数的平方;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中的特殊数(分母是2、4、8、20、25、50等数转化成小数是多少一定要记住,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转化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3.14乘1至9的计算结果。掌握这些常用数的计算方法,能更好的转化计算技能,提升计算速度与准确率。

三、以习惯养成为平台,提升计算准确率

由于不同的学生学习方式、思维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除了依靠课堂教学和有效训练,及时总结比较各种计算之间的联系,理顺各种计算的算理与计算顺序以外,还要注意他们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所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有利于提高计算准确率。

1.做计算题也要像解决问题一样审视题目,有计算的策略,做到磨刀不误砍柴功。尤其是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简便计算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适时地把简便计算运用到自己的计算中去,往往是题目要求用简便计算时学生才用简便方法,不要求就想不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恰当地进行简便计算,该出手时就出手,学简便计算就是为了用,因为简便才用。

2.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在反思中找出错误原因。在计算教学中,老师们关注更多的是学生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对于一些错误的算法关注不够,如果能将这些错例拿出来,让做错的同学讲一讲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不仅自己知道错在哪里了,全班同学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方法及算理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以后,竖式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通过例题讲解了除法竖式的写法,练习时发现学生对竖式的写法还存在疑惑,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错误,如把学生的计算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猜一猜,他们是怎么想的?在猜想中改正错误,学生在质疑和辨析中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错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在反思中暴露思维过程中的错误,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指导策略。反思与整理是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每周学习结束后,把计算中的错误整理到错题记录本上,分析错误原因。每一单元学习结束后,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评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每一次考试以后,学生都要在试卷上分析自己的得与失,找出成功与失误的原因,作为自己的学习经验积累。教师同学生一起有针对性地分析错误原因,开展典型问题讲评,评价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天长日久,学生就学会了客观地看待自己,好习惯就逐渐地养成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必然提高。

第5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能力;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62-01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在数学考试中不难发现学生由于计算出错而丢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同过去相比有下滑的趋势。作为一位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1重视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计算题。但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为基础的。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够正确计算的前提。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撑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快、算不准。也有些学生在考试中计算题做错,并不是真正的不会算,而是由于运算定律或是运算法则没有弄清,导致计算出错。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在计算教学时,要让学生弄清算理,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如学生在计算125×28时,很多学生是这样算的:125×28=125×(20+8)=125×20+125=2500+125=2625.这部分学生知道这道题能够用简便方法计算。但在计算时由于乘法分配律用错而导致最后的计算结果错误。试想,我们的老师在教乘法分配律时,如果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定律的本质,知道该定律是把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变为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的和,学生在计算时就不会出现上述错误。

特别是学生到了高年级,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已经非常丰富了,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做题时能灵活运用。

2.必须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俗话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这个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一些错误。只有平时多练,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才会提高。不然,学生在计算时会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例如:在计算3.5×20时,有学生解答成3.5×2,得到7,,忘记了"20"末尾的"0"。还有的解答成35×20=700,没有注意3.5中的小数点。这些都是平时练习不够引起的。在计算练习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计算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时,常遇到学生计算法则是正确的但结果却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有约分、通分的错误,有互化错误,也有百以内的口算问题。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为此,在练习中,应有的放矢。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另外,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也能大大提高计算技能。如: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总的来说,用小数计算比较简便,但判断能否把所有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成为了这一类计算的关键点,随着这一关键点的突破,学生的运算速度必定加快,计算技能也势必提高。

然后要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我认为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

(1)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2)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3)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确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

(4)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5)看清楚。学生在计算中由于看题目过快,有时会把数看错,如234看成243,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看清楚题目中数的习惯,速度不要过快,要整体记忆,不要看一位写一位,写好后可以迅速与原数比照一下等等,从而减少误看而带来的计算错误。

第6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枚举法

枚举法是一种基本且又重要的解题策略,其基本思想是根据问题所给的条件,把部分或全部可能的答案列举出来,通过这些例证逐个进行观察、分析,从中归纳出所求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解决一些探求规律性的数学问题(例如一些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学习等等)时常常用到这个策略。

二、从整体看问题

这种策略是从全局去把握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从整体去综合思考,摆脱题目细节中一时难以理清的数量关系的纠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 ,然后加满水,又喝了 ,再倒满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水多?

按常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错纵复杂,直接解答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从整体角度去思考,撇开每次喝掉部分又加满的细节,只抓住先后倒进的水一共有多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3次加进的水都喝掉了,一杯牛奶也同时喝光了。

“从整体看问题”的策略不仅在解答应用题时可用,在解有些计算题时,如果运用得当,可避免进行繁杂的计算,简捷地求出正确得数。

三、模式识别

模式识别是小学生解数学习题时广泛且常用的一种解题策略。他们在例题学习时掌握了一些经验知识(解题模式),在实际解题时,首先要将题目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发生联系,从题目的情境中识别出某种熟悉的东西,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唤起相关知识,然后确定解题的方法。解计算题时,就得识别题目的类型,唤起相关的计算法则、公式、运算定律等知识,解答应用题时,就需要辨别出题目属于哪一类应用题,唤起相关的数量关系知识,从而确定解题的方法。

例如:两个打字员合打一份2800字的文稿。

甲每分钟打40字,乙每分钟打30字,要几分钟才能完成?

学生审题后,若能识别出是“工作量问题”,就会想起数量关系“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并很快列式解答,否则就不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解答方法。“模式辩认主要表现为识别应用题的类型。被试者能否识别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迅速、准确地解答课题。”

四、化归

化归是把生疏的新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旧问题、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小学数学中常用且非常重要的一种策略思想,不仅在解答一些数学题时要用到这种策略,而且在引导学生探究某些新数学知识时也要用到它。

例如在数学“小数乘法法则”(实际上是解决“如何计算小数乘法”这个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运用化归的策略,先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然后还原乘积。化归的方法,可以变换条件,也可以变换所要求的问题,从而实现化新为旧、化繁为简的目的。

五、以退求进

华罗庚说:“先足够地退到我们所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然后再上去。”这就是以退求进的策略思想。在小学数学里,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可使一些比较抽象的问题变得比较具体、简单明了。

例如,教学“整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就是要运用以退求进的策略,退到最基本的“份”的概念上来,从份的角度来推算:100× 就是把100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00÷4或

;取其中的3份就是

×3,从而得到100乘以 等于100乘以3除以4。

运用这一策略,在解答一些较难的分数应用题、比和比例应用题,退到从“份”的角度来分析,不仅可以得到简捷的解法,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用这一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典型应用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归一问题)也有很大的作用。

六、正难则反

第7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感知影响

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和不具体的,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而小学生进行计算,首先要感知由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感知的特点,小学生对算式缺乏整体性感知,遇到相近或相似的数字、符号,往往没有看清楚就动笔算,抄错题,抄错符号,将小数点点错等现象常常发生。例如:数字抄错,1.23抄成1.32,小数的数位数错,点错小数点等,导致计算错误率较高。

(二)年龄特征的影响

受年龄的影响,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不高,有研究发现:7—12岁的儿童中,不同的年龄段,注意力维持时间的长短不同,最长的不会超过30分钟,小学生同样不善于注意的分配和转移。所以,小学生在计算时容易造成错误,特别是计算数目较大或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力分配差,常常顾此失彼,出错是必然的。例如:计算2-2?时,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多数会先算2-2,再用所得的差去除以2,导致结果出错。

(三)记忆因素的原因

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课堂中的反映是:学生当堂的知识记忆很好,也会运用,可过一段时间后,不少学生感觉想不起来了或忘了。分析原因,主要是在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容易出现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抄错了等等。

(四)没有形成技能技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且方法要合理灵活。这说明: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计算,而且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才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例如计算0.65?01=?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易产生进位错误。但是教师提示一下,如果把101看作(100+1),原式变为0.65祝?00+1),这样既容易算对又省时省力。

(五)口算能力不过关

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没有一定口算能力,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基础。如:一些学生表内乘法口决不能脱口而出;还有些学生因口决掌握不准确,如七八五十六,他们说成“七八四十六”,一些常用数据记不牢,特殊分数与小数的换算不熟,也影响了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针对上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县新课改的教学实际,我们需要从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积极培养学习计算的兴趣。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的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小黑板、卡片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学生自编互解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

(二)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大多是粗心大意、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切实保证,在计算训练时,要求一定要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一看:即是认真对数。题目都抄错了,结果怎么能正确呢?所以,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要做好以下三点:①题抄好后与原题核对;②竖式上的数学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③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

二想:即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在做计算题时,不应拿起笔来就动手算,必须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单的算法,然后才能动笔算。另外,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

三算:即是认真书写计算。作出训练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小数点、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规范,数字间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数位也要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要精力集中,不急不燥。

四查:即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出错,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举措。

(三)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

口算是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它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所以,加强基本口算训练必不可少。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如:在教学笔算乘法和除法时,需要在加强基本口算训练的基础上,掌握新的技能,主要是:①老师讲完,不要让全班学生单独做,先指名几个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评判后,再练效果会更好;②少讲,让学生多练;③说明笔算乘法和除法是一种程序化劳动,要一环扣一环,马虎不得;④每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长期坚持,持之以恒;⑤多种形式变换训练,如“口算抢答”、“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以提高学生的应变力。

(四)加强估算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估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实际教学中,应积极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计算能力逐步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

第8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命题意图与测试结果

测试试卷总分为100分,口算占12%,竖式计算占12%,脱式计算占24%,解方程占12%,以上是基本题,还有“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三位数”,这种题目比平时所学题目增加了难度,目的是训练学生方法的迁移;简算占32%,找规律占8%,这是能力题,有的题目中的数字略显复杂,如7.25×9.9,其解题思路类似于7.25×9,还有的题目需要学生通过转化法来解决,如6.28×13与62.8×1.3,题目中没有相同的因数。所以,此次调研题目,基于基础,注重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以下是本校里小学五年级4个班和分校1个班的测试结果。

测试结果及分析

整数、小数、分数运算是小学生务必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标准对计算的要求虽然有所削弱,然而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生的必备能力,也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次调研后,我们选取一个班的调研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根据学生错误情况暴露出在计算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感知性错误 小学生认识事物比较表面化、片面化,既缺乏整体性,也缺乏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计算题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导致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把一些相似或相近的数据、符号抄错。例如:有的同学把因数8.6抄成8.9,把最后结果650抄成605,把“+”看成“×”等。这样的问题,在实际训练中屡见不鲜,许多教师往往责备学生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其实这很大程度是由于学生感知粗略所致。

干扰性错误 当人的感觉器官受到某一强刺激的持续作用时,神经中枢就产生相当稳定的,集中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中心,由于优势原则的影响,便会因这种心理干扰而出现错误。一是经验干扰。错例:2×3.5÷3.5×2=1。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对运算顺序了如指掌,可就是在做题中,一看到×3.5÷3.5就得1,前后究竟是什么,不去看,现有的知识经验占了上风,形成心理定势兴奋,所以在20名学生中,16人最后结果是1。二是定势干扰。错例:2.5×0.4×6=600。原因是在以前学习乘法定律时,见到25×4就得100,见到125×8就得1000,学生在脑海中已根深蒂固了,虽然本题是2.5×0.4,教师平时多次强调认真看题,但他们一见到这样的数字,还是没有考虑就顺手写出来了。

技能性错误 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和定律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的前提下,才可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从而形成计算技能。我们从本次测试中发现许多学生犯有技能性错误。一是基本口算不熟练。口算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很多计算题最终都需要转化为一些基本的口算题而得以解决。口算能力弱,不熟练或速度慢,甚至只要有一个口算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在口算题中,100%的学生出现错误,错得最少的减1分,错得最多的减5分,数字令人思考。二是计算法则错误。例如:7.625÷250,学生对小数除法中“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商0”这句话理解不透彻,一部分学生计算结果得0.35。在简便运算中,乘法分配律的应用问题比较突出。三是概念相互混淆。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学生注意了相同数位要对齐,但是结果的小数点与小数乘法的小数点的方法混淆了,导致结果错误。

培养计算能力的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考试不仅是为了甄别和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改进与提高。根据本次检测暴露出的问题,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呢?

加强口算练习 虽然本校提倡在每节数学课前进行两三分钟口算练习,但是学生的参与度如何、计算速度是否加快等,还是个未知数。对此,要求低年级学生天天进行口算练习,把基础知识打牢,学校不定期进行口算比赛;中高年级除了安排适当的口算训练,增加分数、小数、百分数互化练习,记忆一些常见的分数、小数互化值,从而提高计算速度。在此基础上,综合各种类型的口算进行训练,特别是数字上易混淆的题目,比如5×24、4×25、4+9.6、11-0.1、1.25×7+1.25等,用硖岣哐生对数字、符号的适用性。

关注估算技能 在常态教学过程中,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培养日趋重要。在数学书中经常会看到“先看一看,下面的积中有几位小数,商有几位”等题,这是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师就要抓住这样的题,让学生认真练习,自己读一读,只要计算结果对就行。然后,学会估算方法。估算没有固定法则,但有规律。上课时,关注估算方法的交流和估算结果的比较,在评价交流中逐渐积累经验。

第9篇:分数乘法计算题范文

一、讲清算理和法则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能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和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相对重要。在讲解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中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但在计算时,要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和数的特点,灵活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三、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才能记熟定律的意义。到高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四、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计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2×6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的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中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加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五、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与复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管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都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与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