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中国大学生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大学生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大学生论文

第1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摘 要: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高校的一门主干必修课。本文针对课程开设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其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大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文化概论 素质教育 价值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同时又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教育部于1999年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确定为高等院校的主干必修课[1],在高校开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教育的途径之一,作为一门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熏陶人格气质、修养的基础性、综合性的人文类核心课程,中国文化概论与大学生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此门课程的开设“虽不能产生明显的实际利益,但它的价值是无形的、间接的,它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培养、伦理行为的完善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学习传统文化是让我们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更好地展望未来。

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与大学本科毕业生相比,在缺少学历优势的情况下,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作为支撑。因此,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应具有很高的素质素养。因为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可以在短期内很快培养,而一个人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所以,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会综合考量一个人的素质。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及人文素养的大学生是用人单位的首选,并且此类大学生在毕业后更能适应社会发展,能做出更大的贡献。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15%靠知R和技术,其他85%靠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只有努力开拓出做人做事的能力和方法,学生走上社会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是为了应付工作而没有人文素养的底蕴,那么,培养的不是社会人才,而是职业的工具。高职教育者都应该意识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应充分体现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上。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功利性日益明显。我们过于片面地追逐教育的功利价值,似乎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学、就业、晋级、升迁等。某些大学生在所谓的现代意识的掩饰下,对传统文化表现出冷淡与漠视,对传统道德表现出叛逆与背弃,物质化、功利化倾向明显,个人行为失范、个人主义现象不容乐观。教育不能把受教育者仅仅作为有用的工具培养,而必须把他们作为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人培养。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各阶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做到三个“全覆盖”,即学科课程全覆盖、教学环节全覆盖、教育人群全覆盖。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进高校课堂必是未来大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该课程存在若干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受重视,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某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比重大;人文课程学时短、学分少,比重小。中国文化概论也被相应地边缘化。有的高校将其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有的高校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理科类专业不开设。有的高校压缩课时,有的以讲座形式授课,而有的甚至不开设此门课程。笔者假期到广东的5所兄弟院校考察,5所院校均未开设此课程。在宁夏开设此门课程的高职院校也是凤毛麟角。目前,在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这门课程课时的压缩使得教师讲课时倍感压力(16课时),需要讲的内容往往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学生不能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就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中国文化概论课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高校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学生也就没有学习动力和兴趣。部分学生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忙于各类等级考试,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大学生缺乏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必然会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二)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课程的冲突。

一些大学生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渐渐变得陌生,而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情有独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却不感兴趣。这种盲目的崇外,使得一些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类课程和西方文化类课程的态度有所偏移。学生在选修课中多会选择“美国文学”、“外国名著导读”等,而选修“论语导读”、“古代诗词欣赏”、“国学导读”等的较少。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类课程,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大学生有义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三)学生素养低。

目前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偏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科学技术的精神价值,忽视能力培育过程中心灵的教化、人格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养成。因此一些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偏低。有的大学生精神无聊,沉湎于网络游戏、上网冲浪、交友聊天。因此,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刻不容缓。正如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3]因此,中国文化概论等素质类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置的作用意义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修身、养性、立志、齐家、治国、安邦的大智慧,这些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在今天仍然影响、制约着当代中国人。在高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对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倡导中国文化之精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问题。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那生动的文化掌故,鲜活的文化现象,浓郁的文化情绪,深邃的文化哲理,能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因此,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无疑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涉及伦理道德、文学、史学、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书法、绘画、建筑、饮食等多方面,同时向大学生传授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可以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情怀,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进一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更好地为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服务。

(二)了解既往传统,认清当前国情。

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恰恰是认识过去。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丰厚的遗产,同时带来因袭的重负。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对今日中国的影响,可以说是准确认识当前国情的必经之路。通过系统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伦理道德、重和谐统一、重实际与稳定、重人文教化,以及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贵和尚中、求真务实等民族精神,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会通等,往往会有更清晰的认识,获得更深刻的体会。只有熟悉传统、深刻理解、把握传统,才能辨别良莠,更好地变革传统,认清传统因袭的重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培养学生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

“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天人合一”思想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要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际关系的和谐更为中国人所看重,重和谐和协调,不走极端,强调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同他人、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的关系中,而不应分裂与对抗。这种思想便衍生出“亲情仁爱”、“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以“和”为内核的中国文化,构造了特殊的民族心理,孕育了中A民族博大的胸怀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当今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民族地区,家庭孩子在一到三个之间。但是整体来说,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都染有自私、偏执的毛病,待人接物时一般只考虑个人利益和个人感受,不善人际沟通,缺乏团结协作的精神品格。应该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贵和”的和谐精神,可以将其内化在自己的行为中,有助于大学生完善自己的身心人格,培养他们和谐、宽容的人文品格和健康的人际关系。

综上,教育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播,更是精神的培养、生命内涵的领悟、对终极价值的叩问。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知识的积淀和经验的总结,她富含生命哲学,是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思考。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1):118-121.

第2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当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不无关系。本文借鉴信息系统面向信息的建模方法IDEFI及目标管理方式对职业决策过程进行了流程式设计,并以此为依托,沿着职业决策的基本过程,探讨每一环节可能出现的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分析得出大学生自我决策和管理能力包括职业决策能力的缺失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指出目前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时性、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推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有效性方面的建议。

一、绪论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职业选择自由使绝大部分毕业生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却让他们感到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不容乐观的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就业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不宽松造成的,另一方面则与当今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不足有着相当的关系。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论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1.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指的是从兴趣、特长、性格、价值观、品德,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具体包括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个人的特长、优缺点、学历和能力、实践的经验,还有智商、情商、性格、生理情况等方面。

1.1兴趣

调查表明,从事与自己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够将工作做得更完美,更充分地展现个人才华。因此兴趣特别是职业兴趣也就成为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认识自我这一环节中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毕业生们,常常碰到难以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发展联系起来的困扰。

l.2价值观

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是工作稳定性和忠诚感的来源。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如只从个人功利主义、实惠性主义出发的思想,以及典型的眼高手低的作风。因此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人价值观并将其融人自身的工作实际中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了。

1.3个人能力、技能

关于个人能力、技能方面。个人职业能力即自己能做什么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来源。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有如下现象: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却眼高手低;另一种却是自信心不强,低估了自己的水平;第三种情况是高估了自己的综合能力,而忽视了职业对专业素养的要求。以上所举的现象是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职业能力认识不到位造成的。

要准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除了要考虑自身的特长、优缺点、技能外,必要的实践的经验还是必不可少,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进行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成功就业作好准备工作。

2.了解社会

了解社会是指通过与亲友、老师、同学的沟通,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与期望,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使大学生认识社会环境对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外围宏观环境—家庭的期望、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兴衰、政策法律的影响;微观环境—企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企业的文化、工作岗位的要求等。

2.l对于就业政策和社会环境的认识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人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大学生可以在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目标和理想选择职业。因此,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把握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身的价值。

2.2关于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

在就业初期,经常出现大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企业文化或者工作作风,用人单位抱怨大学生要么稚气未脱、动手能力差,要么试用下来并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对此,一方面大学生在选择岗位时要充分了解应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工作风格是否与自己所拥有的或所期待的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缩短适应期,在社会的大坐标中找好自己的定位,毕竟对应聘者某些品质和能力上的要求是大多数企业都共通的。

3.确定职业目标

确定职业目标是指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立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达到职业目标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及实现目标所拥有优势和可能面临的困难。

主要涉及下几个方面:设定该目标的原因;达到目标的途径;达到目标所需的能力、训练及教育;达到目标可能得到的助力;达到目标可能遇到的阻力。

大学生在确定职业目标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情况,即目标过分高于自身能力和目标过分低于自身能力。在此只把目前就业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高期望值”的现象及原因作一分析。造成近几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目标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相对过剩。如在就业地区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在单位类型方面,毕业生们仍然期望进人大企业工作;而在工资待遇方面,仅有三成左右的学生可以接受2000元以下的底薪。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宁做凤尾,不做鸡头”的心理怪圈,放不下思想包袱;二是对目前形势的错误估计,高学历和高人才并不能划等号,取得学历只是取得了某种就业的资格,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如何,要视宏观环境、个人的才能等方面而定。

4.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制定实现目标计划是引导大学生在先前已设定的职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大学学习生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步骤、措施,增强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使长远职业目标与大学学习有机衔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

落实目标措施方面:教育、训练的安排;获得发展的安排;排除各种阻力的计划与措施;争取各种助力的计划与措施。

因此大学生要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正确考察要达到目标所需的要素特征及自身优势,制定一套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的,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计划。

5.采取行动

采取行动是指在确定职业目标并对完成对实现职业目标的措施设计后,落实所决定的或写简历找工作,或考研,或出国深造,或进行职业培训等一些活动。

6,生涯评估

生涯评估是指引导大学生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父母、同学、朋友,教师的评价(反馈)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析,评估,修正。

职业决策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循环,可能每次的循环所达到的结果不尽相同,可能是进步,可能是倒退。因此在生涯评估的过程中心态要平稳,明确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沉迷于一次循环的悲与喜、失与得之间。

三、结论

第3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对比修辞;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体裁分析;个人陈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27-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近几年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延续,个人陈述作为留学申请材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重要意义愈发明显。然而根据我们的前期观察,中国学生写的个人陈述常常不被外国读者接受,直接导致了申请的失败。除了英语水平低影响了文字表达之外,我们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习以为常的运用中国式思维进行写作。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到底在哪些方面与那些以英语为母语者写的个人陈述有所区别?这种中国式写法是不是会引起西方读者的反感?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运用这样的写法呢?基于上述观察和思考,本文先将个人陈述定义为议论文的一类,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通过探究中国大学生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在对个人陈述的组织结构编排及写作策略方面的不同之处,重在对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的议论文写作方式进行中国社会交际心理的层面上的解释。

二、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中国社会交际心理作为理论框架,具体来说,我们依照Bond(1991)提出的“高语境”交际原则,Hofstede(1980)提出的“尊卑分明”交际原则及Hall(1976)对“情感交际”做出的解释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语篇的写作特点进行社会心理层面上的解释。我们将采用体裁分析的方法,运用Bhatia(1993)和Swales(1990)提出的图式结构(schematic structure)模型,对收集到的个人陈述语篇进行分析。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素材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收集到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写的个人陈述9篇(编号为C#1至C#9),西方个人陈述写作工具书中选取的个人陈述9篇(编号为W#1至W#9);第二部分素材为通过小组讨论、采访等方式收集的15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辅导员老师、英语语言学研究生和博士生对该写作方式发表的理解和意见。本文将首先运用体裁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收集到的个人陈述的图式结构,找出两组数据在行文结构和写作策略上的不同之处。接下来,通过整理、归类第二部分素材,我们将总结出在社会心理层面上对中国大学生写作中运用中国特色式写法的解释。

四、数据分析与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的行文结构大体分为三个语步。具体来说,在第一语步中,有8篇文章营造叙事场景,5篇以时间顺序对申请人学业进行描述,6篇则提及对自己未来的选择,用来赢取读者的同情或好感。第二语步中,有3篇写到选择该国家地区的理由,5篇为选择该大学或公司的理由,7篇为个人能力的展示,用以进一步加强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在第三语步中,7篇是直接表述申请目的,3篇为间接表述。再来看看西方国家典型的个人陈述行文结构。这部分文章行文大体也分成3个语步。在第一语步中7篇文章声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3篇声明个人能力及符合条件;第二语步中7篇文章总结个人学业成绩,7篇回顾了工作经历,3篇强调了自己的个人品质;有四篇文章在第三语步中重申了自己对未来的决心。通过分析上述数据在行文编排和写作策略上存在的不同,我们发现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运用了推理顺序,这与西方典型使用的演绎顺序相反;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采用的“以情感人”的写作手法与西方典型的“以理服人”的方法相对应。以下我们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的个人写作中存在的写作特点。

1.层层剥笋。作者把一系列具体的事件描述作为笋页,把最后出现的文章大意或重点作为笋心,像剥笋一样,从叙述中引导读者推理出结论,此为推理顺序。在第一语步中,营造场景的叙述通常与申请主题无关,在第二个语步中,作者叙述自己提出该申请的原因,叙述明确为主题服务。最后作者对全文进行总结,直接或间接陈述主题,至此,文章终于直述申请这一主题,表明之前陈述说明都是为最后总结做铺垫。

2.以情感人。中国式个人陈述中感彩十分浓厚。从第一语步的建立同情或好感到第二语步的深化感情,直到最后明示自己的观点,都是一种与读者感情的交流。我们以第一语步中营造场景为例。在采用营造场景为开头方式的8篇文章中,运用的最多的场景就是童年时期,然后记叙对自己人生目标有重大影响的一件事,另外,我们发现在第二语步中中国大学生趋向于使用如“excellent”“superb”“wonderful”“top”等形容词来奉承读者。通过这种裸的称赞,作者预期目的是打动读者,继而接受自己的申请要求。

五、中国社会交际心理层面上的讨论

由上文得出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陈述写作的两个写作特点,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大学生会不约而同的频繁使用这样的写作策略呢?实际上,在对比修辞学领域,前人做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中国人习惯运用绕弯子的写法陈述自己的写作目的。但是在这个领域里的对中国特色写作方法的研究局限在对文本本身的解释,因此大部分研究把此特色归结为受八股文的影响,在文化层面的解释较少。因此本文从中国社会交际心理层面对具有该特色的写作方法进行解释。通过采访及小组讨论得到的对运用中国特色写作方法的社会心理原因,我们首先归纳出中国人习惯让读者揣测文章的写作意图这一心理。Bond(1991)认为,汉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更多的依赖语境,而不是明示。所以我们认为在写作方式上,中国人也习惯性的运用大量铺垫,间接指明意图,让读者去推测其中的含义。其次,很多被访者提到中国人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都会“绕弯子”。在这种交际心理的影响下,写作手段也趋向于含蓄,写作意图也是在做了大量铺垫之后,被放在文章结尾。再次,被访人还提到中国人在交际中重情感交流,期待对方的情感反馈。在中国,成功的交际都是基于双方情感交流同步,关系融洽的基础上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解释了中国学生大量运用个人故事和场景回顾作为例证的写作方法。只有通过这种叙述方式,才能让读者最大程度上得到有关作者成长的信息,并赋予足够的感情去体会、欣赏作者所获的成绩。

该研究证实了对比修辞研究对具有文化特色的写作方式的论断,并从个人陈述,这个前人尚未涉及的体裁入手,分析了具有中国和西方特色的个人陈述的行文结构。通过探讨社会心理对二语写作学习的影响,该研究对更清楚了解并解释二语写作中出现的文化问题或体现的文化含义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2]Bhatia,V.K.Analyzing Genre: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M].New York:Longman,1993.

[3]Bond,M.H.Chinese values and health:a cultural-level examination[J].Psychology and Health,1991,(5):137-52.

[4]Gao,G.,S.Ting-Toomey,&W.B.Gudykunst.Chinese communication process[A].In M.H.Bond(ed.),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C].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Hall,E.T.Beyond Culture[M].New York:Doubleday,1976.

[6]Hofstede,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Berverly Hill,CA:Sage,1980.

第4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这本该是一个酷暑难耐的赤日炎炎之月,而在彩云之南的春城昆明,跳动的网球将年轻和活力注入这座明媚之城,专属于高校学子的网球梦想在蓝天白云下放飞,茌鸟语花香间弥漫。

相比于上届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校长杯,此番这项高校间的体育盛事来到昆明后,多了些许清凉与惬意。这是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走过的第18个年头,一代又一代的高校网球工作者将网球文化推广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也带进了祖国的西南边陲。2012年“中国移动杯”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暨全国高校“校长杯”网球赛就在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盛大举办。呈贡区在当地有着“昆明未来的浦东”之称,是未来昆明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尽管远离市中心,距昆明市新建的长水国际机场路途遥远,但这些都不能阻挡各高校校长和学生满腔的网球热情,大家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齐聚昆理工,共享这一年一度的高校网球饕餮大餐。

7月18日至28日,来自全国143所高校的近千名校长和学生选手参加了今年大网赛和校长杯的角逐,本届赛事不仅是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首次落户云南高校,更是充分贯彻了大网协“走向西部”的推广方针。大赛共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暨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1,412人报名参加,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领队、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其中学生组运动员658人,校长组参赛选手295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在昆明理工大学的赛事报名人数、参与高校数量和规模均创历届之最。

比赛开始之前,还举行了“2012年全国高校体育(网球)科研论文报告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校长和体育工作者们在论坛上畅谈了自己对体育教育和网球文化的独到见解,共商中国大学生网球事业发展大计,90多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球运动进行了广泛深入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推动网球运动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科研论文报告会自去年在西安首次举办以来,得到了各高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像这样的校长论坛在全国大学生体育分会中独树一帜,大网协历经十八年风风雨雨,有这样光明的发展,的确得益于这些热衷于高校网球推广的领导们。

作为本次赛事的东道主昆明理工大学,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是每一位大网赛参与者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2011年,昆理工就已成功举办了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明年也即将承接全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可见昆理工对于高校体育事业的一片热忱。而此次昆明理工大学也高度重视大网赛的承办工作,多次研究解决比赛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改造、修建网球场地19块,共15,000多平方米,其中室内球场13块,室外球场6块,新修建的网球二号馆为本届比赛主场馆,采用屋盖拉模技术,采光性能好,减少了开灯时间,做到了节能减排。在云南省,甚至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像昆明理工大学这样高水平、大规模的网球硬件设施的高校实属不多,这是昆理工对于高校网球发展的决心,也寄托了西部学子对于网球运动的深切渴望。

如今,高校网球推广之路逐步深入全国各个角落,不仅是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区域,近几年,大网赛的足迹来到过哈尔滨,走进过桂林,涉足过西安,这些充满网球文化探寻意味的脚印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而网球文化从无到有的过程也让更多的高校校长和学子加入这项运动,网球之花遍布菁菁校园。

tips

第十七届大网赛团体成绩榜

男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桂林电子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

男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江西师范大学

男子丙组团体前三名:

上海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女子甲组团体前三名:

香港城市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南昌大学分获

女子乙组团体前三名:

浙江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第5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是笔者参加2015年第11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中国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分析。由于在本次比赛中取得了大学组5人带第二名,符合成就型论文的要求。通过总结本次的艺术体操比赛的赛前训练,动作编排和练习以及记录参与本次比赛的过程来深刻反思其中的问题,并从赛场发挥及赛服几个方面总结出不足,从而提出今后对训练安排团队配合默契和改良参赛服装的修改意见及设想并对本次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艺术体操 训练 五人带 比赛

一、比赛的盛况及意义

(一)比赛的盛况

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分会协办的2015年CSARA第11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暨中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锦标赛于11月5日至7日在浙江省淳安县举行。我校艺术体操代表队由教练员王俊老师带领,我校艺术体操队的姑娘们依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发挥勇于拼搏的精神,以饱满的信心和热情投入赛事。在比赛中以最出色的状态,专业的技术与良好的精神面貌,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征服了观众与裁判,勇夺5人带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比赛的意义

通过本次比赛,可以展示学生完成比赛技术所需的身体素质,激发潜力。

二、赛前的准备与练习

(一)身体素质训练

训练前,安排20分钟的热身活动,主要包括,跑圈、后踢腿跑、击足跳、前滚翻和挺身跳。在控制身体姿态的前提下,注意每组的完成质量。热身活动结束后,安排柔韧素质的训练和耐力爆发力的训练。我们进行胯部柔韧训练时,大多数采取的训练方法多为两边架高压腿多种形式的单边架高压腿。还采用了许多新颖且效果明显的训练方法。如,PNF伸展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弹跳力和爆发力的练习主要采用跳楼梯的方法,从一楼到五楼,三趟为一组,共四组,主要是通过锻炼小腿肌肉和爆发力达到提升效果。

(二)身体难度的练习

根据比赛套路中所需要的难度,我们进行了专门的练习。其中包括大跨跳、鹿跳、巴塞转体、垂直腹平衡、侧俯平衡、依柳辛以及单腿结环跳。大跨跳、鹿跳单腿结环跳属于跳步技术,其发展方法有:(1)训练中我们练习提踵及团身跳接双飞燕来有针对性的训练脚踝力量,腿部的爆发力,股四头肌力量。教练要求做三组,一组十个,当然每做一个都得保证它的动作质量。(2)脚踝力量,也是完成跳步练习所必不少的。(3)爆发力的练习采取深跳,纵跳或蹦楼梯台阶的方式。巴塞转的练习:技术要点为起踵立高,转体度数准确,手脚头配合协调。垂直俯平衡与侧俯平衡除了需要一定的平衡控制力外,还需要一定的胯部软开度。

(三)器械的掌握

带的软、长特点使运动员能够充分使用器械以营造精彩美丽的动感图案,蛇形、螺形是带操的典型动作。每一种器械最先掌握的是基本动作。

三、规定套路的练习

(一)动作分解与配合

在A套五人带的规定套路学习中,我们将难度和配合拎出来进行专门的练习。合理安排好两人,三人间的配合并集中学习套路中的动作,将其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并把每组动作充分的练熟。

(二)成套动作与队形

在将动作与难度学到一定熟练程度以后,开始进行成套动作的串联,并走队形。由于套路中的队形比较多,刚开始,就每个队形依次的走,这也要求每位队员清晰的记住自己的位置,一个团体,配合与团结甚是重要。在我们队员的默契配合和教练的悉心教导下,很快我们就串熟了这一套操。

(三)动作与音乐的配合

在跟音乐之前,教练会让我们坐下来先听几遍,熟悉音乐的节拍,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跟着音乐比划动作,包括配合所需要的八拍。

四、参赛过程

(一)比赛服装的统一与妆容的统一

此次比赛的服装一共有三套,分别为亮黄色,天蓝嵌玫红,高贵紫。为了避免在比赛的过程中所持的带会刮到服装上的钻,我们排除了镶钻最多的高贵紫,其次,为了跟带的颜色相呼应,最后选择了天蓝嵌玫红,因为我们的带是纯色玫红色。

在赛场上,表现力尤橹匾,除了运动员自身的动作语言外,眼神也是传达美的一种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妆容上费点心思了。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决定选用蓝色的眼影以及亮片和钻打造深邃大眼睛。

(二)赛前准备

比赛前一天晚上,在场地走队形卡位置。

(三)场上表现

在候场时,所有运动员都在进行热身活动以及练习套路中配合,时而观察其他队的表现。当运动员站在原先设定的位置之后,音乐一响,大家都拿出了最好的状态,好像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在赛场上的这一刻。

五、取得的成绩

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阜阳师范学院代表队获得了大学组五人带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这样的结果离不开大家长期的艰苦训练,更离不开王俊老师辛勤的指导。

六、总结经验

在这次艺术体操集体操比赛中,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一)身体素质的训练,艺术体操是综合性,全面影响身体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应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二)比赛套路练习,然后分解教学,操化、难度、配合分别进行专门的练习。在大家都能掌握的情况下跟音乐进行整体的练习。每次训练中套路的练习放在身体素质后面,在身体机能被激发时进行套路的练习。

第6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微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10-02

一、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

1.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现状。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以来,中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扩招前的1998年中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为643万人,到2007年已达到2 650万人。短短几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上升到2006年的22%,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急剧增加,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2.大学毕业生市场的形成与当前大学生就业体制。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是以中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前提,以社会人才市场的产生为基础的。在经过近十年的改革变化,中国目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实行的是自由求职、用人单位与应聘者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毕业生的求职结果和薪金基本上由劳动力市场决定。

二、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微观机制

1.大学生就业基本流程。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开始搜寻企业(或用人单位)发出的招聘信息;获得了用人信息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比较,选择出符合自身要求的用人单位,而后根据需求信息中的要求参加各种方式的招聘,对用人单位发出求职申请;在获得用人单位肯定回复后,双方进入面试、笔试等求职谈判阶段,当双方达成一致后,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需要签订大学生就业协议;此后,由于大学生就业协议中一般有违约条款,往往是规定一定数额的违约金,如果双方有一方违约的话,大学生的就业搜寻就回到起点;如果没有违约发生,学生毕业就将参加工作,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流程。

2.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的第一步是获取就业信息,这些就业渠道信息对他们找到好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常而言,其就业获取渠道如下:(1)网络,包括人才招聘门户网站、各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网站、企业网站等。(2)电视、报纸等媒体。由于招聘单位和中介机构通过这类媒体招聘信息的成本较高,同时这种媒体的受众过于广泛,缺少针对性,因此大学生在这类媒体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3)传单、海报等。(4)亲戚、朋友、同学等提供的信息。这类信息渠道经常伴有熟人关系,可以提高被录用的机会,但这些渠道与学生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等有关。(5)其他途径,比如手机短信息等也开始推广。

在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进行研究。2005年,以北京大学闵维方教授和丁小浩教授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专门对就业信息获取渠道进行过调查,得到如下数据,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信息;其他择业渠道中除了人才洽谈会获得的信息占16.4%外,其余均不超过10%;可见,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需求信息对毕业生是是最重要的,这些信息往往登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网站上。2008年清华大学的朱宁洁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过程进行了研究,指出就业信息渠道的匮乏和不畅通增加了毕业生的搜寻成本,也令用人单位未能找到合适人才感到迷茫。2006年应松宝从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个方面研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得出如下结论: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各信息来源按重要性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校园信息、熟人信息、网络信息、报刊电视信息和短消息,在运用多配对样本的Kendan协同系数检验后其发现各学生对各求职方式的评分标准相当不一致。

以上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对大学毕业生还是对用人单位而言最重要的就业信息渠道都是学校的信息。通常这些信息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直接从用人单位获得或间接的搜集起来,并在学校就业网站上。这些就业信息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含金量往往比其他渠道更高。分析其原因,我认为在于学校的就业信息往往是校园招聘信息,来自于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直接的诉求。这些企业往往和学校在先前就建立过联系,对相关学校生源较为信任,其招聘的意图真实、可靠。对毕业生而言,从学校网站获取信息方便、快捷,在当今大学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的条件下,校园信息的搜寻成本更低,真实性和应聘成功率也比通过网络或报纸获取的信息更高,从而使得其成为毕业生的首选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3.大学毕业生招聘方式。招聘方式和招聘信息获取渠道是不同的。招聘方式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直接接触和匹配的渠道;用人单位采用的招聘方式是唯一的,但是毕业生却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渠道,例如:学校网络信息、同学或报纸得知企业的需求信息。招聘方式是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只有经过了招聘的流程,毕业生才能最终和用人单位签约。

国内对大学毕业生招聘方式的研究如下:2006年何亦名、张炳申以五级量表的形式把大学生就业渠道即招聘方式分为:校园招聘、互联网招聘、人才市场和中介、兼职和实习、家庭背景(父母帮助)、校友关系、老师和学校的推荐以及亲戚朋友关系等,指出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对于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是不同的。在三个学历层次毕业生身上,专科生认为亲戚朋友关系是最有效的;本科生最看重校园招聘和兼职与实习的作用;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搜寻渠道方面,老师推荐、兼职和实习的接触、亲戚朋友的介绍是最有效的搜寻方法。2006年,应松宝认为大学毕业生的招聘方式可以分为:网上招聘、双选会、直接在用人单位招聘、熟人介绍。其搜集的数据显示: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的方式最主要的是校园招聘,其次是网上招聘、校外招聘会、直接到用人单位拜访和熟人介绍,后四种方式的重要性彼此差别不大,但都远低于校内双选会;并且经Kendan协同系数检验各用人单位对招聘方式的评价比较不一致。

4.大学就业指导的情况。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需要经常接触的一个部门就是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要想对其就业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就需要了解中国当前的大学就业指导情况。中国的大学就业指导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提出并推广。全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分为学生处下属模式、就业指导中心独立模式和招生―就业合一模式三种类型。在教育部部属高校中,超过一半的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按第三种模式运作。

2006年曾湘泉指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供求匹配的角度看,关键是就业服务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薄弱。例如在英国,大多数大学均设立了专职的职业服务部门,提供大量的职业服务。除了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还为那些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提供特别服务。他们帮助学生开发职业管理技巧,提供建议,甚至在学生毕业二年之后还为他们提供这些服务。2006年何亦名、张炳申得出结论:学校对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够增加毕业生成功就业的概率。那些得到学校更多帮助的学生,越有可能在毕业前签约。联系到之前大学毕业生在搜索就业信息时,把校园信息作为最重要信息来源;企业把校园信息作为其传递招聘信息的最重要渠道,由此可见,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来说至关重要。

5.大学生就业三方协议。大学生就业三方协议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一个中国式特色的文件。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留下的特殊印记。就业协议一般由教育部门或各省、市、自治区就业主管部门统一制定。它是教育部门制订就业计划的依据,是进行毕业生派遣的根据,是确认就业意向和劳动需求的凭证,也是进行劳动统计的重要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就业协议不同于劳动合同,在毕业生到工作岗位报到后,仍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以明确劳动雇佣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就业三方协议对毕业生工作搜寻的影响:虽然就业协议只有一份,但是由于就业三方协议可以被毁约,所以毕业生即使在签订了三方协议后,出于防止用人单位的考虑或是找到更好工作的考虑,仍然可以去搜寻工作,抢占其他没有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面试机会;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用人单位并不会知道自己在面试的毕业生是否已经签订过就业三方协议,很有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其进行面试,最后还招不到足够的人员。用人单位招聘太晚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搜寻、错失优秀生源,招聘的太早又将面临毕业生的违约风险。

三、结语

至此,我们已经从微观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全面的了解。本文在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重点阐述了就业信息的重要性,得出结论:在大学毕业生的多种就业信息获取方式中,从学校就业网站上获取的信息最为重要;在招聘方式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最看重校园招聘。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方面高校与用人单位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提供更多校园招聘的机会;另一方面高校应更重视就业指导工作以及招聘信息的提供,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这些都对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C].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

年会会议论文.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6).

[3]何亦名,张炳申.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J],高教探索,2006,(1).

[4]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第7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关键词: BNC, CLEC, 语料库,动词短语;

   

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对于特别简单的单词,比如come, get, go等,使用频率特别高;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词汇量特别贫乏, 因而拼命背单词。但对原版的读物进行分析的过程,却发现英语国家的本土人士同样高频率使用这些简单的动词,却能够做非常丰富而生动的表达。这些高频动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基本上是动词和介词/副词的组合,即词汇学领域所谓的“动词短语”(汪榕培,1997)。

Moon (2003)将这类词分成,合成词(compound), 动词短语(phrasal verbs), 成语(idioms),固定短语(fixed phrase)等。 动词短语是由动词和介词/副词组成的。 他指出短语中的动词是典型的单音节日耳曼语系来源词,组合能力强, 例如come, get, go, put 和take等。 最常见的介词/副词为up, out, off, in, on和down等。

动词短语的使用频率非常高。英国国家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中,come in 出现过10,063次, 比concentrate, threaten, reject, 和belong这些高频词更常见。 实际上, 动词短语本身就是英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津动词短语词典》收录了11,000多常见的动词短语(Watter, 1997)。另一方面,动词短语的动词非常简单,比如go, take, do, get 等, 二语学习和外语学习者在初期便学习过且偏爱使用(Moon, 2002)。 最重要的是,这些词组看似简单,却能够替代很多多音节的难词,因而在日常沟通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例如:

 

Phrasal verb                                            Explanation

come down                   Collapse; be reduced, decided to exert one’s influence; be passed on

come in                        Become fashionable; become seasonable or available; begin to serve the public;

come off                       Detach itself; be removable; occur; succeed; fare; etc.

come on                        Make an effort; make progress; begin; begin to bowl; etc.

come out                       Strike; be released; blossom; appear; be revealed; be announce; etc.

come up                       Travel to town; be mentioned, arise; be vomited; occur, arise; etc.

 

正是因为动词短语表达的丰富性,对动词词组的使用已经成为衡量英语学习者水平的标准之一,剑桥英语能力测试一直将动词短语的掌握作为测试核心内容之一(Wright, 1994)。既然如此多的国外研究者注重动词短语的掌握,那么中国学习者的动词短语掌握情况到底如何?本文以英语语料库(BNC)和 中国大学生英语语料库(The Chinese English Learners’ Corpus, CELC)作为调查的资料来源,对中国大学生,尤其是英语四级水平的大学生的动词短语使用材料做一个调查。

根据Moon(2002)的观点,本论文以此使用频率特别高的come, get, go为例,对比中国大学生和本土人士的动词短语使用状况。英国国家语料库由英国牛津出版社﹑朗文出版公司﹑牛津大学计算机服务中心﹑兰卡斯特大学英语计算机中心以及大英图书馆等1994年联合开发建立,是目前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英语语料库之一,由4124篇代表广泛的现代英式英语文本构成,词容量超过一亿,书面语占90%,口语占10%。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为国家社科基金“九五” 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失误分析(Corpus-based Analysis 0f Chinese Learner English,CBACL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100多万词,收集了不同阶段的英语学习者的考试试卷,课内外作业。本文中采用的是ST4,即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语料。

作者分别搜索come,get 和go 的短语频率。常见的语料库样本分析使用 Pearson方值,但Leech (2001)指出, Pearson方值对于小样本的测试可信度不高。鉴于这BNC和CLEC两个语料库之间的数据差异大(BNC,100,000,000 而CELC, 1,000,000),本文采取不是常用的Pearson 方值,而是SARA软件进行G2测试分析。

 

表2  动词短语在BNC 和CELC中的频率和 G2值分析

从表2来看,短语中,BNC 出现频率最高的包括 go on (21,863), come down (10,063), go out (8,605), come out (7,329), and go in (5,965) 而CELC中最高的为go out (293), get up (172), go on (171), and go in (75)。 两者都包括了go on, go out, and go in.(注: +  表示 BNC高于CELC,    --  表示 BNC 低于 CELC)

  而从G2的数值来看,come, get, go 拥有的分值非常高。最大的差异在get词组里,G2值达到了1108.27. 数据表明中国外语学习者对这些的使用频率高于本土人士。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国学习者对于这些词,确实使用频率高, 甚至高于本土人士。但这些词组和其他词的搭配使用是否符合英文的习惯?本文以come in 为例,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在牛津动词短语词典里,come in 的解释如下:

1.        become fashionable;

2.        become seasonable or available;

3.        begin to serve the public ;

4.        win an election and begin to govern,

5.        finish a race in a particular

6.        be received as income;

7.        play one’s part in some scheme.

8.        reach the TV studio, editor’s desk, etc.

9.        enter a commentary, discussion etc to make one’s personal contribution;

10.      (used in radio communication,) ask somebody to speak, report his position, etc,

11.     enter( a place)

12.     be relevant to something , play a part in.

从BNC中搜索样本如下

A61 921 Come in and have a drink.';         (11)

AC2 1638 So where does the penalty come in?   (7)

AC7 1010 Sometimes, when he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garden, he will come in and sit down, then out again and does a bit more.      (11)

ACR 1504 Texels come in three basic models --; long, short and `;beefcake';.(13)

ADM 314 A rough-looking man with dark slicked-back hair and heavy eyebrows popped his head into the bus and shouted jubilantly to a friend, `;Come in, there's a funeral wi' free whiskey!'; (11)

从BNC样本搜索发现,come in 用频率最高的意思是enter a place, 但是也有come in 并不形成动词短语的例子,比如B2F 142 …come in different shapes and sizes。因此, come in 表达为come in 之外,有多种意义,become fashionable, become seasonable or available, begin to serve the public, play one’s part in some scheme 和 enter a commentary, discussion etc. to make one’s personal contribution”。 这说明,come in 这个短语不仅仅是概念意义上的“进入”, 还表现出灵活多样的联想意义。

  CLEC搜索中国大学生 come in 的运用情况,样本如下:

 

\par      people\cf1  in \cf0 the shop always busy, [sn8,s]because everyday many people\cf1  come in \cf0 and buy the things. it's not empty forever, the people     (11)

第8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友照,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2007,(21).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6]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07,(3).转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9):142-143.

[2]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3]朱永平.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4]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9(7):33-35.

[5]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50-54.

[6]刘海斌.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20:175-176.

[7]孙立民,刘丽彤.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71-73.

[8]丁力轩.“多管齐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就業指导[J].中华建设,2013,09:130-131.

第9篇:中国大学生论文范文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剧的今天,高校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来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有效发生、顺利发展和圆满成功。有研究表明,在SCI和SSCI文献中,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研究远远落后于世界,加强和推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非常紧迫[1]。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实施途径,值得我们给予充分关注和开展深入研究。通过文献梳理,理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可以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心理学视角的理论支持,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心理素质过硬的创业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一、国内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基本脉络

目前,国内学术界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开展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可查到的中文文献中,“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江应中2003年发表的《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一文中,文章指出“高等学校开展创业心理教育势在必行”[2],但这一提法并没有被之后的学者们广泛使用。其后,在学刊上明确使用这一提法的文章有5篇,作者分别是丁邦俊[3]、任丹阳[4]、沈文青和赵方强[5]、王瑞雪[6]、林磊和陶思亮[7]。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例如“大学生创业心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能力”、“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等,散见于一些学刊中,但是往往是自说自家,缺乏系统性和对照性。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理论探讨多于实证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从心理资本、心智、胜任力等理论视角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的研究,特别是心理学专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中积极开展实证研究,从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大大推进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国内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实践方面几无建树。林磊和陶思亮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心理教育严重失位,暂处于“打游击”的状况,还未正式起步[7]。沈红明认为,虽然我国高校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方面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有益的经验,但是在整体上存在着实施范围狭小、失位、理论建设迟缓、模式较为封闭、培育方法单一等问题[8]。

2.研究热点

葛莉以CSSCI数据库中1998年至2011年间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在就业竞争力的视角下探讨了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十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中与创业心理教育关系紧密的达八个之多,分别是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创业能力与绩效、创业素质与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学生与创造性人才、创业心理品质[9]。

3.主要成果

刘志等研究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认为这是大学生出于自身需要,对创业教育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并内化为自身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外化为创业行为的过程;其内在工作机制体现为:“内化-外化”的双向建构、“价值-事实”的双维合成、“关系-过程”的双态共生[10]。

席升阳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了一种由创业心理、创业伦理、创业哲理三个层次构成的“创业教育的精神学范式”;其中,创业心理是创业伦理与哲理的“摇篮”,是创业精神的感性形式[11]。他致力于“中国创业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创新,以及全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保障研究。

江应中认为,在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志趣、创业人格、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2]。席升阳认为,主要是: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发展;创业者的心理素质与创业过程的心理分析;成功期与挫折期的心理学应对等[11]。任丹阳认为,主要包括:客观分析自我,正确认识创业,具备创业意识;明确创业目标,坚定创业意志,有效应对困难;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4]。

韩力争[12]、唐海波和王瑜萍[13]、车丽萍和李守成 [14]、严建雯[15]等众多的研究者探讨了创业心理素质的内容。

唐海波和李赛兰、席升阳探讨了创业心理障碍及其干预问题。唐海波和李赛兰认为,创业心理障碍主要有:创业认知偏差、心理适应能力差、创业意志缺乏、创业动机偏差;具体干预措施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家庭的支持;创业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16]。席升阳指出,创业过程中会出现过于依赖、自卑、畏缩等人格障碍和急于求成、目标多变等行为障碍,克服的办法就是以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教育[11]。

丁邦俊[3]、沈红明[8]、任丹阳[4]、苏益南[17]、唐海波和王瑜萍[13]、王志峰[18]、车丽萍和李守成[14]、邓丽芳等[19]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多个途径。

车丽萍和李守成分析了创业情景模拟训练、消除或缓解心理障碍法、表象训练法、自我暗示法、自我反省法、认知活动情景法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14]。陈丽君认为,ERP沙盘模拟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20]。沈红明认为,创业实践中可以采用社会情景法、实践操作法、问题探究法三种方法[8]。

国内学者积极构建创业心理模型。比较有代表性有范巍和王重鸣的创业倾向模型[21]、贺丹的创业倾向模型[21]、倪坚和陆连国的“经心”创业模型[22]、曾照英和王重鸣的中国情境下创业者动机的二维模型[23]、高娜构建的七因素创业心理资本模型[24]、邓丽芳等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模型[19]、张敏建立的基于典型创新行为的创业胜任力评价体系[25]、高日光等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6]、王沛和谌志亮构建的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心理结构的创业心智模型[27]。

简丹丹等指出,创业意向是创业行为的最好预测指标;个人背景、人格特质(如“大五”因素和冒险倾向)、认知特征(如自我效能感)和外界环境等都会影响创业意向[28]。李海垒等总结了创业研究中的具体人格特质和一般人格特质,认为影响创业的具体人格特质包括自主性、成就需求、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创新性和冒险性等[29]。段锦云等指出,影响创业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五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目标和环境因素等[23]。

近年来问世的代表性专著有:王沛等著的《大学生职业心理研究――基于职业决策困难与创业心智的视角》、严建雯著的《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席升阳等主编的《创业心理学》。

二、国际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概况

1.研究热点

葛莉通过Web of Science中的SCI-E、SSCI数据库研究了国际创业教育领域1945年至2010年间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文献,诠释出国际创业教育的13个热点知识群。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相关的约有7个,分别是:(1)创业教育预期、态度、模式与绩效;(2)创业教育与方法,职业选择与培训;(3)创业者的人格与健康;(4)青年创业者的支持与环境;(5)创业目的与成功;(6)职业干预、评估与决策;(7)职业选择与决策,创业自我评估[30]。葛莉和刘则渊对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得出近年来国际创业教育领域的九大研究前沿,其中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有:(1)Holland理论;(2)创业自我效能和角色模型,初创企业绩效;(3)职业愿景与选择;(4)职业发展促进与成熟[1]。

2.主要成果

林磊和陶思亮认为,美国是率先实施创业教育和实施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国家,其创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模式,其中没有系统的创业心理教育的提法,但是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领导力、创新素质等创业心理品质的教育是美国创业教育的两大主要内容之一。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涉及心理的内容主要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美国的创业教育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创业知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等;其中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合作性、缜密性等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7]。

国外典型的、有影响的创业学模型主要有Timmons、Gartner、Sahlman、Wickham、Christian和Julien、Zahra和 George、Haiyang Li以及Jain等构建的经典创业模型;台湾学者刘常勇也提出了一个创业模型[31]。

国外学者构建了许多创业心理模型。其中包括:Phan的创业倾向模型[21]、Shane等的创业动机与创业过程模型[21]、Luthje和Frank的创业意向结构模型[21]、Schmitt-Rodermund的创业职业期待预测模型[21]、Wagner和Sternberg的创业支持政策模型[21]、Carr等关于“先前的家庭从商经历的创业倾向”模型[21];计划行为理论 (简称TPB)、创业事件模型(简称SEE)、Bird的创业意向模型等创业意向模型[28];Rauch和Frese的创业者人格特征与成功模型[29];Kuratko等(1997)的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以及Robichaud、McGraw和Roger的新创业动机四因素模型[23]。

经典的创业动机理论有拉动和推动理论、简单和复杂理论、解放理论等[23]。

与创业心理教育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美)泰普林和孙威合著的《创业其实并不难――创业人员心理和技术辅导》。国外的经典创业图书有:(美)杰弗里・蒂蒙斯和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合著的《创业学》;(美)库洛特克和(美)霍志茨合著的《创业学:理论、流程与实践》。

三、评论与展望

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显现出低水平、粗放、凌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第一,研究内容和研究术语等还不统一,“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这一提法尚未被普遍采用;第二,大量的研究局限在思辨的层面上,属于低水平的重复,缺乏对照性,没有新意;第三,新近出现的实证研究,侧重点大多是停留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层面上,其定位并未延伸到如何有效指导和开展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因此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第四,虽然许多研究涉及到大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一些相关的心理学问题,但是多数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应从学科发展的视角来定位和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而只是把创业心理教育看成是创业教育的一个辅助体系和很小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看作独立的学科或学科分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既不利于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领域,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未来我国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1)应确立其学科地位或者学科分支地位,对本学科或者分支的研究内容、学术术语、研究方法、学科地位等给予清晰的定位,力争进入国家的人才培养学科体系内;(2)应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走向,避免空谈,应围绕“创业”,立足“心理”,突出“教育”;(3)应该充分立足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4)应更多地引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问卷法等)来开展量化研究,增加研究结论的可对照性。在此基础上,将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5)定位应该避免精英化、功利化的取向;(6)应力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7)应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研究;(8)应加强文化视角的研究和实践,从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力争实现通过文化理解创业心理教育、借助文化促进创业心理教育;(9)研究应该更加侧重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成果;(10)研究应积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创业心理教育成果,洋为中用。

参考文献

[1]葛莉,刘则渊. 国际创业教育研究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教育科学,2011,27(2):8-14

[2]江应中.大学生创业心理培养[J].人才开发,2003,7:30-31

[3]丁邦俊.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7-69

[4]任丹阳.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4(2):156-158

[5]沈文青,赵方强.心理学视野中的创造性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2):171-173

[6]王瑞雪.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业心理教育模式探索[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7:13-14

[7]林磊,陶思亮.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70-74

[8]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9):88-90

[9]葛莉. 就业竞争力视角下中国大学生创业的研究热点[J].中国成人教育,2012,11:17-20

[10]刘志,张向葵,邹云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接受机制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2-105

[1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6:88-91

[1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56-58

[14]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15]严建雯. 大学生创业心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唐海波,李赛兰.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及干预方法[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5):31-33

[17]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 企业经济,2010,1:63-65

[18]王志峰.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45-47

[19]邓丽芳,刘祖良,慕丽伟.大学生创业心理胜任力的特征与培养模式[J].研究学术论坛,2012,9 :204-208

[20]陈丽君.ERP沙盘模拟教学与大学生创业教育[J].新课程研究,2011,6:112-127

[21]叶贤,严建雯.国内外创业心理模型述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1):43-47,59

[22]倪坚,陆连国.“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指导大学生赢在创业[J].职业,2008,7:59-60

[23]段锦云,王朋,朱月龙. 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5):698-704

[24]高娜. 创业心理资本模型的构建及开发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5]张敏.基于ERP沙盘模拟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65-67

[26]高日光,孙健敏,周备.中国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模型建构与测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1:69-75,112

[27]王沛,谌志亮. 创业心智研究进展及其模型构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1:83-90

[28]简丹丹,段锦云,朱月龙.创业意向的构思测量、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92-199

[29]李海垒,宫燕明,张文新. 创业人格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12, 20,(3):403-411

[30]葛莉.国际创业教育的热点知识群诠释[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4):70-76

[31]董保宝,葛宝山.经典创业模型回顾与比较[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 30(3):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