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建筑风水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风水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风水论文

第1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被人们去粗取精,演变成了现代建筑风水化,该文化涉及的范围也极为泛。现如今,随着社

的发展,人们需要将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设计与施工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推社会径

济发展,并且传承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此,本文就此为切入点,以建筑风水文化与建

筑设计与施工为课题展开了研究探讨,以供参考借鉴。

关健词:建筑文化:风水文化:建筑设计与施工: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风水学的不断发展,风水文化己然传入到各个国家(包括中) 当中,并且得到了建筑学者的广泛认同,尤其是在最近几十年当中,各个国家越来越注重建筑建造设计的

风水问题,这就使得建筑风水学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了中国风业。近年来,人们越来越依赖于建筑风水,并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认为“看过风水的房子必定会带来好运”。 由此看来,我们根据建筑风水学近年来的发展可以预测到未来的发展,使得中国建筑风水学在建筑工程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建筑风水文化的作用

建筑风水学是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三大支柱之一,到现代已在其基础上发展为现代建筑风水学说一时空环境学,传统的风水理论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认识和研究并其华地应用。现代社会的建筑设计均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现代风水理一即地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环境学,建筑学,生态学,人体生命信息学,以及:美学,伦理学,宗教,民俗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科学理论。

建筑风水学中古代建筑理论的灵魂,在中国建筑吏上享有崇高地位。随着时展,建筑风水学由古代的朴素理论逐渐进入了系统化的现阶段,融汇中外,现代与传结合,形成了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更强的独特理伦体糸。如西方科学界在盛赞中国建筑风水学的同时,也在大力研究建筑风水学,在全球建筑科学界的努力下,西方人文科学也逐渐结合现代风水理论之中。

二,传统风水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东,南,西,北的应用

东--向东方,-座西方--兑宅,

西--向西方,-座东万--震宅,

南--向南方,-座北方--坎宅,---南的左是,--向东南,--座西北--乾宅

南--向南方,-座北方--坎宅,---南的右是,--向西南,--座东亲--艮宅

北--向北方,-座南方--离宅,---北的左是,--向西北,--座东南--巽宅

北--向北方,-座南方--离宅,---北的右是,--向东北,--座西南--坤宅

正东-建康运,绿色正东方位关糸著居住者的建康。在这个区域放置茂盛的植物可促进家人的建康和长寿。属水的物品或山水画也有帮助,因为水可养木。

正西-子孙运,银色正西方关系子孙运势,五行属金,喜用色是白色,金色和银色,金属雕刻品。六柱中空金属风铃。电视和音响都很适合摆在此区域。由于土可生金,所以摆设白色花瓶或天然水品也有催化了孙运的功效。

西北方-贵人运, 白色强化客厅西北方位的能量, 有助于增加贵人运和人际关糸. 这个区域属金, 所以适合摆放白色,金色或银色的金属饰品,例如金属雕刻品或金属底座附白色圆形灯罩的台灯。用红绳串六个古线或悬挂六柱中空金属风铃也可招引贵人运。

东北方-文昌运, 黄色如果有小孩正要参加考试. 最好注意这个方位的风水布局。这个区域属土,喜用色是黄色和土色。陶瓷花瓶等属土的物品适合用来增强这个区域的能量,天然水品也很效。

西南方-桃花运,黄色如果想增进婚姻或恋爱运势,那么客厅这个方位最为重要。西南方位属土,崔化的方法与东北方相同。在此处放置吊灯式的台灯可增加能量,促进夫妻关糸合谐;天然水品和全家福照片也有相同效果。

东南方-财运,绿色客厅的东南方的代表一个家庭的财位,五行属木,喜用色是绿色,所以在这个方位摆设属木的物品可有招财的效果。其中又以圆叶的绿色植物效果是最好。绝对不要摆乾燥花,因为阴气太重。

正北-事业运, 色和蓝色为客厅正北方位的布置, 正北方代表事业运, 属水行, 喜用色是蓝色和色。在这个方位放置属水的物品对居住者的事业运有帮助,例如缸,山水画,水车等,或者放置黑色的金属饰品也可以,因为金能生水。

正南, 声名运,红色正南方位布置好风水会为家庭带来声名和肯定,特别是负责生计的家长。喜用色是红色。适合悬挂凤凰,火鹤或曰出的图画,红色地毯或红色的木制装品-因为木能生火-也很合适。

在这个方位装设照明灯更可增加声名运,如果一定要在这个位置摆镜孑,务必要摆一面小境,因为镜子属水,而水会灭火,对声名运势不

三,建筑风水文化设计与鲁班尺应用设计的小四合院一16.2*13.11=212.38M2

上开间1+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上开间2一489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添丁,一下,代表,占地利,一净框尺寸4470一=上,代表,占天时,益利,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上开间3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一3480, 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1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2一楼间一241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一下,代表,占地利,天德,净框尺寸,1205一=上,代表,占天时,至,下,代表,占地利,天德,=+人和,年,月,曰,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3一卫生间一108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须科,一下,代表,占地利,典旺,净框尺寸,860=+上,代表,占天时,典旺,下,代麦,占地利,天德,=+人和,年,月,曰,时辰,

右进深4一4090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须科,下,代表,占地利,,净框尺寸3970一=上,代表,占天时,长,一=下,代表,占地利,喜,旺,=+人和,年,月,曰,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右进深5一3900一中到中=上,代表,占天时,,六合,一下,代表,占地利,丁,旺,

净框尺寸,3480一上,代麦,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人和,年,月,日,时辰,属相,定东,南,西,北,座向。

下开间1与上开间1,相同。

下开间2与上开间2,相同。

下开间3与上开间3,相同。

左进深1与右进深1,相同。

左进深2与右进深2,相同。

左进深3与右进深3,相同。

左进深4与右进深4,相同。

左进深5与右进深5,相同

层高尺寸,3.31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净框尺寸,3.19一=上,代表,占天时,益利,下,代表,占地利,天德,

大门是非标尺寸M1双扇门一扇宽=610,一=上, 代表, 占天时, 益利, 下, 代表, 占地利, ,

大门净高尺寸,高,1970一=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下,代表,占地利,科,

M2单扇门非标尺寸,宽度,97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富贵,

高度净高尺寸,高1970一=上,代表,占天时,富贵,下,代表,占地利,登科,

C1窗尺寸, 高152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麦,占地利,迎福,

C1窗尺寸,总宽,1520一=上,代表,占天时,,下,代表,占地利,迎福,

C1窗尺寸单扇宽,480一=上,代表,占天时,迎福,下,代表,占地利,喜事,

第2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风水是一门独特的中国文化分支,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对于风水,《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旧中国的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风水一直是中国人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的建造中,大到城镇选址、景观营造,小到建筑布局、室内布置,无不以风水理论作为指导,了解风水理论对我们认识传统建筑、理解中国古代规划和营造有着重要意义。

风水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风水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的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

近年来, 风水在我国南方发达地区日益盛行。风水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学界的热点。对于风水文化的解读,也多了很多理性的成分。风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单单把它理解为迷信,是不客观的。至于把风水当作集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生态建筑学、气象学和人体信息学合一的综合性科学,也是不理性的。

中国的建筑史,很大程度上就是风水史。风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很好的传承和发扬了下来。从西安半坡发现的6000 年前的氏族村落,到清朝的颐和园,无不渗透风水观念。把风水理性的应用于景观设计,是当前景观设计界的研究热点。风水应用于景观设计应该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是系统原则。系统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产生了,历代都城选址都综合考虑系统要素,要求地处中心、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地域开阔。二是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人应主动地适应环境。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形制在北方是窑洞, 在南方是干阑式吊脚楼,在中原是土石房屋。因地制宜,可以节省建筑开支、保护生态环境,达到我国传统哲学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三是负阴抱阳原则。因为中国处于北半球,四季的阳光都由南方照射到房间,所以房屋宜朝南。在现存的古代建筑中, 如故宫、丽江古城、苏州园林也有很明显的体现。理性的应用好风水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迷信成分,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有着积极的意义。

风水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与自然相平衡、相协调,保护自然,使建筑物和自然相融合。风水理论关于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之一,叫做“相形取胜”,即选用山川地貌、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优胜之地。《阳宅十书》中写道:“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择优选址,讲究“穴位’,风水论穴,是一种比喻。所谓“盖犹人身之穴,取义至精”;“穴者,山水相交,阴阳融凝,情之所钟处也”。按照这一原则,风水中关于聚落选址的最佳格局,即:“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具有这样相对较为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背山可以阻挡冬季北向的寒风,面水可迎来南向的季风,朝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中国古代在建立城市的时候,把周围的山川形胜看得比规矩准绳还要重要。《管子・乘马篇》中说到:“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按照这一原则所选择的建筑基址,有利于形成优越的小气候和良性的生态循环。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安家落户,必然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健康。所以在居住区的选址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风水的选址方法。

大自然姿态万千,并非都是佳境。风水的主要目的,一是挑选出吉祥的地址,一是把凶相的地形改善成吉详的地形――例如把不吉详的水塘埋掉,在其上造林,控制洪水和潮湿的沼泽地,使阳光得以充分照射,或为便于交通而修筑道路。虽然这些改变,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凶吉,但是后来重点渐渐的转移,而更多地从改进景观的角度出发了。为了使环境能够平衡,给人以较好的景观感受。

在当前社会,建造人居环境最常采用的办法是先把基地推平,在平地上设计景观,然后开湖移树,将环境重新建立起来。这种办法的好处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设计景观,但是同时也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造价较高,二是不易和周围的环境协调。比如推平的基地边缘就容易产生较大高差,影响景观效果。而如果借鉴风水的处理方法,将可以利用的地形和树木保留,将不利的环境适当的重新设计改造,这不但能节约很多造价,还能取的和周围环境的共生协调。面对不理想的地形,风水不一味放弃,也不完全“顺应”自然,认为“以地气之兴,虽由天定,亦可人为”,即在“顺天”的同时对地形进行积极处理,合理的布局,使之趋于理想模式。

近年来,随着各方专家的深入探讨,山水城市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深入和提高,我国许多城市纷纷提出了建设花园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等生态城市目标,我国城市建筑选址大多注重与山水环境的融汇,如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桂林的“城市山林自郁葱”,山林水网与城市密切结合,使山水城浑然一体。这些实际经验无一例外的告诉我们,风水理论所突出的关于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对于我国城市化建设有着相当大的参考意义。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雅典、马丘比丘,再到如今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经营等理念,随着城市规划事业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规划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开放灵活的空间。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原态,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同自然和、表达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是历来规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风水理论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从其发展过程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对待。风水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积极成份占主导地位。在处理城市规划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方面,它用全新的理论方法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应当重视这份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和剖析。

风水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从选址到规划实施到环境布置,虽然我们一般都按照科学的方式去进行,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有风水里面的相关哲学内涵,比如背山面水;第二,“法天象地”的思想对于城市以及城市内建筑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启示,尤其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的创造很多方面都模仿天地万物;第三,虽然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全球环境问题爆发后提出来的一种适应社会自然需求的理念,但是古代的风水学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因此,风水思想对于生态城市的构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在当今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与人文要素地方精神与民间文化,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寻求天人合一,达成人与居住环境的共惠共荣,正是风水理论运用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所倡导的。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亢亮,亢羽.风水与建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冯建速、王其亨.关于风水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4. 王复昆.风水理论的传统哲学框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5. 徐苏斌.风水说中的心理场因素.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6. 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管子学刊,2005.

7. 汪溟.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武汉:中南林学院.

8. 李蔚.中国传统建筑环境自然观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大学.

9.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第3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于受特殊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客家民居门楼充满着浓郁的客乡风情,其外在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内在地蕴涵着深刻的客乡文化,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及审美观念。

客家民居建筑主要有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殿堂式、围龙屋和中西混合式等,围龙屋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具特色的。它与北方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奇葩”,“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客家民居不但在外型上具有独特的“客”味,在具体的细节中也能突出地反映“客”的文化特征。门楼乃客家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蕴含着浓郁的“客家”文化底蕴。客家民居建筑的独特外形及其浓郁的客家文化特征早已受到了中外客家学研究者的重视,①然而,客家民居门楼却似乎被忽略,在对客家民居建筑的研究中几乎未作探讨。本文旨在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从客家民居门楼的设置及其装饰艺术,揭示其设计中的民俗与文化内涵。

一、客家门楼的类型及影响门楼安置的因素

门楼是一栋大型建筑物的最主要甚至是整栋建筑物的通道口,是人和物进出的主要通道。客家民居的门楼通常包括大门、侧门、斗门三大类。大门是整个民居的中心,其位置与造型、装饰都是非常重要的。有安全、交通、分隔、采光、保温等功能,还具有风水、象征功能。围龙屋、五凤楼、土楼等所有的客家民居都必有大门。门的造型和色彩对客家民居的整体装饰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一般都将其纳入建筑总设计的重中之重。围龙屋的大门两旁,设方形石座,有的设石狮。大门进去则是下厅,过天井之后则是上厅。

侧门是围龙屋、五凤楼等府第式客家民居特有的门类,是堂屋两侧横屋的外大门,呈对称在大门两边。小的民居有一对,大的民居有三对,根据两边的横屋排数而定。

有些客家民居正大门前有禾坪,其周围有高高的墙,在墙的两端各开一个大门,叫“斗门”。门楼的功能有如现代住宅小区的出口和保卫室。客家民居通过房屋的外墙和围墙把整座民居、门坪、池塘等围成相对独立、而紧骤的一个区域。一般来说,整座民居里居住的都是叔伯、妯哩等近亲,传统的近亲意识比较浓郁。

一方水土养一方文化,因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带有鲜明的、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文化。客家民居门楼的安置与客家人的生活与生产以及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环境息息相关,也与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心理有关,贯穿着独特的理念。

1.百年开基观念

在客家人看来,客家民居的修建将是百年立基的开始,而客家门楼的安置则是整个建筑中的关键事项,甚至被认定将影响整个家族未来发展是否兴盛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它的朝向、它的安置时刻、它的大小规格甚至于它细微局部的装饰如色调设计等,所有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性。

敬祖是中国传统家族制度的一个核心。客家人的敬祖思想表现得更显著更强烈,他们对祖宗的崇敬在客家民居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

2.家族、宗族观念的影响

客家人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地处山岭重叠的山区,往往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其间溪流密布,山水之间大小不一的盆地便成为客家先民南迁时~村一族聚居的好地方。光绪《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严酷的生存环境也往往要求他们共同开发耕作。为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客家人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典型的集群居住特征,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居于中心的祖祠显示着宗族的尊严,而防盗、防火、饲养、加工储藏等各种生活设施综合在一起,血缘近亲聚居在一个屋顶之下,连为一体,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这种建筑形式显然有利于家族宗族的安居乐业和兴旺发达。而所有这些观念则都使整个建筑处于一个宏观的整体之中,使门楼往往成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出口,维系着整个家族的大统一。

3.劳动和生活条件的影响

客家生活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因此,农业生活对房屋布置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为了要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再外筑围墙、池塘和斗门,使之显得相对独立与安全。

4.门楼突出的防护功能

客家民居的外墙很厚,围龙屋除中间大门及横屋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土围楼就只有一个大门出入。整座民居窗户开得少而且狭小,具有特别强的防御性。一方面则是因为客家人所有的“家当”都集中在楼内,必须给予很好的保护,另一方面是对“敌人”或者“外人”的防范。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民居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既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春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5.地理环境和风水观念

客家民居非常注重地理环境,包含龙脉(山神地理走势)风水等,特别是其中的风水观念,门楼则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族人的平安。汉族本来就有信赖风水先生的习俗,而客家人显得尤为热心。所谓风水,是以相看墓地、家宅的防卫和形状来判断凶吉的迷信;所谓风水先生就是鉴定风水的人。迷信风水与客家住宅的兴建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讲究风水,必须慎重地观测研究其来龙去脉,选择优良的位置。因此往往找到的位置不一定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而必须以高价购买,所以对客家人来讲,要盖房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不但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房子的高矮大小式样,除财力因素外,基地的高低房屋的方向及建筑的结构都决定于“地理风水”的要求。因此,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有些是圆楼,有些是方楼,主要是依靠风水先生鉴定的结果而修筑的根据古老的传说,面向正南,可以人丁兴旺,所以建筑大都采取朝南的方向。但在客家山区民居的方向依山形而定的多,理想的座北朝南并不多见。因而有些在地理环境上不能向南的,也都尽可能使大门单独朝向南方,使一些住宅出现大门与住宅本身方向不一致。此外,受门前有水可以“聚积财富”、“有财有势”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建筑附近有河的,大门都面向河流上游,以示财势源源而来。没有河流的,则在禾坪前面砌筑鱼塘来象征它,希望取得吉利的兆头。当然,造夯土墙需大量的泥土,挖塘的泥土起到重要作用。

二、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社会文化与审美特征

建筑装饰是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如柱梁的雕饰、屋面脊饰、外檐装饰,大门入口装饰等。其艺术特征是充分利用材料的质感和工艺特点进行艺术加工,恰当地选择我国传统的绘画、雕刻、书法、色彩、图案等多种艺术特点,相互结合,灵活应用,从而达到建筑风格和美感的协调和统一在客家传统的民居建筑中,所有这些装饰的目的除了美化建筑物外,也有着严肃的心理和文化意义,尽管它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影响建筑本身的实用价值。

1.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一般社会意义

在我国传统封建等级社会中,民居建筑的装饰是显示户主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据史料记载,民宅使用装饰装修的制度规定极严。宋制规定“非官室寺观,毋得彩画棱宇及朱黑漆梁柱窗雕。”明制规定,“庶民所居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直到清代,有关民居建筑装饰的制度限制才被放宽,南北各地民宅装饰有了很大发展,不但在木材上施以雕饰,而且充分运用了传统的石雕、砖雕等优秀工艺,各地各民族结合和发挥各地区的传统技艺和特点,创造了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装饰。

在客家民居的门楼装饰中,也深刻地体现表现门第贫富贵贱观念。门楼装饰中的各种木雕、石雕绘画装饰,其目的是把装饰部位显示出来为人们观赏,也是表现门第贫富贵贱的一个重要部位,故户主都不惜花费资财,从用料、式样、题材到色彩、装饰等各方面,竭其能力而为之。有些在海外的客家华侨不惜花重金从海外运来材料,耗时多年建一客家民居。客家民居主大门是客家礼仪、礼俗的重要场所和必经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般地说,客家礼仪活动,如敬祖、嫁娶、做寿、乔迁、回乡等都首先要进大门。而平时则无所谓大门侧门,只要方便即可。因此,大门的装饰大都尽可能用木雕、石雕装饰梁柱,图画装饰墙面。这足以说明大门的地位以及风俗特点。

2.客家民居门楼装饰与表达祈望心理的文化特征

现存的较完整的传统客家民居主要是清中期和清晚期时的建筑,典型的如粤东大埔县黄塘乡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大埔百侯的“通尔第”、黄砂乡的“进士第”、梅县松口铜琶村谢姓“荣禄第”等。这些建筑外型堂皇美观,布局严谨,多采用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和“穿斗式”混合结构,且其用料讲究,多采用三合土或青砖为墙,雕梁画栋,工艺精美。清晚期,客家华侨将传统的客家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在故乡修建了一些中西混合式民居,典型的有梅县白宫的“联芳楼”、程江乡的“万秋楼”等,其外观上吸收了西洋的艺术装饰,内部则仍然是道地的客家民居传统结构。

从现存完整的客家民居看,门楼装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意匠特征。它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我国传统的象征寓意和祈望的手法,将客家人的哲理、伦理等思想和审美意识结合起来。门楼装饰的象征性,通常是形声或形象来表达。如用狮、麒麟表示吉祥、瑞庆、权势,牡丹有富贵之意义,用莲花托大斗(斗与升同形),斗中置三层,意为连升三级等。这些图案花纹大多反映了客家民众的吉祥愿望,幸福追求,欣赏趣味,美学观念以及风俗习惯等。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楼的楹联、匾额是极有特色的建筑装饰,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个传统随着客家人的南迁也带进了坐落在偏僻山区的民居中,并生根发展。门楼上首先是楼名。在客家民居中,几乎每一座楼都要取一个楼名。楼名大多用吉祥文字组合,讨吉利祥和的兆头如梅州梁姓人的承德楼、梅县桥溪的继善楼、大埔百侯的通尔第等。其次是楹联,很多以楼名作藏头嵌字联,作为大门的对联,进一步阐明涵义、催人奋进构成传统族训的核心。如大埔的方形石楼泰安楼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怀永第:怀远于德,永享其隆维新楼:维系循良世泽,新绳教友家风;等等。客家民居内各户房门都张贴对联,可以说是有门必有对联。客家门楼的对联往往是无声的教诲,它对恪守封建伦理与家族规范持续不断地起着灌输、训诫、警策的作用,教育子孙后代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如何奋斗、如何成才,从而形成客家民居内部独特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客家人的价值观念与审美理想,是客家人重教思想在民居建筑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表现。

此外,客家人在新屋建成,进住之前要“出煞”是为着净宅而进行的赶鬼驱邪仪式。新迁的第一日,当日凌晨,正厅放大桌一张,桌上有白米一斗,干谷二斗,泥刀、油尺、墨斗、大红包等。厅堂正中放八仙桌数张,摆到大门前,桌上用白棉布数丈,直铺到门口,风水先生头裹红巾,身穿素衣,左手抓雄鸡,右手握七星宝剑,口中念咒,把鸡杀死,鸡血洒在白布上,直出大门,把鸡丢在大门外,泥水匠、木匠用红木棒大力打布,齐出大门,随即鸣炮、打锣鼓,大闹助威送出大门。“出煞”完毕后,早上吉时进新屋,进屋时,请本族有名望有多子多孙的老人夫妇“开大门”,男左女右,站于大门,等待外面祭门神完毕,由老夫妇开门,开门时,说吉利话:“左开门,财丁来”“右开门,富贵来”。合说:“财丁富贵一齐来”。主家即掌灯入门,家具随进。此俗,如今的客家乡村依然流行着。新迁时,大门的装点最隆重,一般要贴乔迁对联,在大门上方还要挂大块红布,以镇凶避邪。

3.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审美情趣

客家民居门楼装饰的目的,首先是为了使门楼建筑物美观悦目,并不是随意使用装饰就能表达出来的。因而也是客家民居外观装饰最重点部位,无论在装饰题材,用料工艺、色彩,甚至尺度处理上都是最突出和隆重的。客家民居门楼外观属比较庄重朴实的屋檐式。较富裕的住家常对大门两侧墙面进行装饰,墙裙、墙基、门楣用麻石雕饰。檐下梁枋用木雕,木雕装饰结合实用功能在建筑构件上进行装饰,增加了建筑的精巧与美观,大门上方的梁柱木雕通常采用通雕或空雕法,外观表现简朴粗犷,适合于远视。门屏等雕饰则用浅浮雕、工艺精致,适合于近观。门楼装饰中的收口部位,通常进行雕饰处理,既藏拙又美观。如大门梁架的桃尖粮头,有的地方称为楚尾或倒吊莲花。

第4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他参与了新加坡国家古迹双林寺和资政第修复工程、国家级文物泉州灵山开元寺落架大修等多个项目,并且是《清史・图录》建筑卷的主编。

方拥对古代建筑的风水学造诣深厚,早在1997年11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文集》就收录了他所写作的论文《论风水术中的理性因素》。

本刊就“风水究竟是什么”对方教授进行了专访。

Q: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又讲授外国建筑史,对于风水,从一个建筑专业人士的角度,您认为应该怎样定义?

A:风水以前的正式叫法并不是风水,叫堪舆、地理。自之后,风水就被当成了迷信。所以现在学术界并不说风水,叫选址。选址其实是古人的环境生态学。是古人对生活和生产经验的总结。

Q:那么风水,即学术上所说的选址,在我国是怎样成为一门专门学问的?

A:因为整个中国大陆受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气候很不好,容易出现极端天气。我现在走了那么多国家,中国差不多是气候最差的。像巴黎、柏林,夏天30多度,电视上天天就说热死人。我在北大的房子,夏天高达40多度。像南京、上海,冬天又冻得要死。这样的气候,在没有暖气、冷气的古代是会死人的。

于是古人开始动脑子。因为虽然天气不好,但由于中国地势多样,能找到很多小气候不错的地方。

对于选址具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据我的研究,甲骨文就已经开始记录选址知识。最初甲骨文的“水”字杂乱无章,最后定型成现在的“水”字时,它是水从西北往东南流的样子。这其实是古人在模拟黄河、长江水的流向。

西安半坡是中国古代人选址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早期人类已经有意识地选择在半坡上生活,而非平原,因为平原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山顶则总是缺水。4000年前大禹用疏导的方式治水,那是中华文明繁荣的开始,人类的选址经验应该也是从这时开始积累的。

Q:古人在风水(选址)上有哪些规则?

A:首先,一个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应该是安全的,比如说不能发洪水,因此,山谷不能住。第二,古人挖井困难,要近水源居住,生活、交通都方便,但也不能太近,不然涨潮就被淹了。第三,小气候要好,要冬暖夏凉。

我们一般都说水北山南。整个九州的地势就是西北高,东南低。西边是昆仑山,像东边的山东,原来是浅海。西伯利亚寒流从西北吹过来,于是选西北方有山,能挡住风的地方建造房屋。建在山顶,风大太,生活、种庄稼、养鸡鸭都不太好。山谷又容易发洪水,所以建在半山坡最好。背靠西北的大山,面向东南,这就是“负阴抱阳”。这样一来,冬天从西北来的风被挡住了,夏天东南风又能吹进来。这样就冬暖夏凉。

古人一般住在河边,因为挖井困难,河边方便取水和交通运输。我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水向东流。河流拐弯的内侧,也叫“位”,适合建造房屋,这里水流速度比较缓慢,泥沙会在这里堆积,形成缓坡,妇人还可以在这里洗米洗菜。

河的外侧是反弓水,凶位。因为这里水流比较急,容易带走泥沙。如果在上面盖房,房子可能塌下来。我曾经到厦门附近参与一个项目规划。当时去看过之后,我问当地人河外侧那边是不是经常淹死人。他们说是,就是因为水流比较急。

风水总结出四点:“觅龙”,就是西北方向有个大山;“查砂”,砂是小山,说西和东边要有小山;“观水”,水要在面前环抱,这种水流叫“玉带水”,如果山上的水直接对着房子冲过来,肯定会倒霉;最后是“点穴”,确定建筑基址。

Q:中国古代建筑都符合这些风水(选址)规则吗?

A:基本上是。北京其实就是一块很好的地方。它是依托永定河跟西边的山建造。从军事上讲,这里进退有据。往北是内蒙古,偏东方向到东北平原,往西是山西。所以北京是时间最长的首都。天津就有问题,只比海平面高3米,涨潮就会有2点多米,发大水就完了。

北京潭柘寺就是一个好地方。后面有九座山,门前一条河,这个地方冬暖夏凉,夏天的时候比北京城里低好几度。还有咸阳、洛阳都是水北山南。银川在西北高原,东边一大片平原,西边背靠贺兰山。在荒漠中,那个地方天气好,庄稼长得好,自然能发展起来。

再比如四川的阆中古城,广西的柳州都是被水环抱。还有拉萨,按理说,拉萨在青藏高原应该很冷。但拉萨的天气跟成都、昆明很相似,冬天最高温度始终在10度左右。因为它四周有山,东南山低,西北山很高,有五千多米。前面还有一条拉萨河流过。这也是为什么拉萨从1000多年起就是的都城。河南的安阳能成为殷商古都,也是因为它的山水河流很适宜人的生活。

Q:有哪些地方是违背古人风水(选址)的标准吗?

A:非常少,像西安古城就不是遵循那个标准,它更多可能是出于军事和交通上的考虑。

Q:这样说来,风水(选址)是有一定科学性的,为什么会变成迷信?

A:一是中国社会很少记录科学技术,都在记录什么帝王功绩,像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结果火枪反而不是中国人的发明。科举文人也不关心这个,都在谈治国平天下。于是选址的知识只能靠口口相传。后人听到的时候,也没经过论证,去想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知道这样做好。时间长了,就融入了文化。二是骗子很多,古代现代,骗人的风水师都很多。到后来,风水就变成了迷信。

讲风水在华人社会很常见,这一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了,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忌讳。

前年我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当地的华人请我去讲风水,讲完之后他们听了也不喜欢,因为我讲的不是他们想听的那种风水。但一个姓吴的老板很喜欢听,请我去参观他的家。他那个房子是英国人设计的,据说是研究了印尼传统房子之后做出来的。那个房子采光通风都很好,印尼很热,这能省下不少电。建造的时候花了很多钱,但吴老板说,几年下来他都赚回来了。

不过,那个房子屋檐挑出很大,有很多尖角,那个英国人认为尖的屋檐有利于通风。附近的华人经常跟吴老板开玩笑,说他屋子风水不好。

他对面的一幢大楼也是华人的,墙上贴了很多东西。我看出来上面贴的全是大镜子。镜子在古代就被认为是辟邪的工具。就像我们小时候被教导说,吃饭的时候,筷子或刀剪不能对着人。这显然是华人为了防止被对面的“坏风水”影响弄的。不过那种尖角在英国或美国可能就没人介意。

Q:古人介意那种建筑的形状吗?

A:古人并不讲究。这完全是现代城市居住拥挤之后,人对建筑形状有了要求才出现的问题。

Q:风水(选址)是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融入中华文化的?

A:主要是从明朝开始的。像故宫里的水,流到每个宫殿前都要从西北往东南绕一下。它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际功能,成为一种观念上的反映。还有人工堆成的景山,那么小,挡不了什么风。

同样的还有北边不开门的说法,像北京北边没有城门,北京大学北面没有门,也是因为北风冷的经验总结下来之后,就融入了文化。

明朝时,人们重视风水,常在巽位也就是东南方建一个塔楼,就是风水塔。我国地势普遍是西北高东南低,再好的风水也不完美,所以要补足。像我家乡安庆的振风塔,就建在我们古城的东南边。说是佛塔,但后来经过我的研究,那应该是一个风水塔。中国很多地方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塔楼,都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这些塔楼虽然在功能上没有实质性的效用,但作为一种景观倒是蛮好的。

Q:在选址观念上,中国南北方没有差异吗?

A:古代中国的概念只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汉族人居住的地方,基本离不开这几个大的框架,偶尔因为具体情况有小的差异。

像我在粤东潮汕那里做调查。那里的水往西流,因为山在东边,珠江就分东江、西江。尽管地势已经改变了,但住在那里的汉人还是把排水口放在东边。

还有台湾,它的地形跟大陆恰恰相反。台湾是东南面有山,所以台湾是西流水。清朝有个官员到台湾的时候,向皇帝打了个报告,说台湾穷山恶水,因为水居然往西边流。

台湾四季变化不大,不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他们最担心的是刮台风,台风是从东南方向来。所以台湾人主要住在西边,因为山在东边,可以挡住风。像垦丁这样的东海岸只能用来旅游,住人很危险。

台湾明末清初建的房屋,像布政使司、保安宫,还有各种庙,跟大陆的选址一样。但日本人去了之后,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Q:其他华人社会还是刻板地遵循传统的选址规则吗?

A:有华人的地方一般还是这样,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像新加坡,地形跟中国完全不一样,那里的福建人很讲究传统的选址规则。一定要找一个西北高东南低的地方。比如莲山双林寺,虽然叫莲山,但根本没有山。就是把西北堆得高一点,从南到北,坡度相差30米左右。好在这里再大的雨都不会积水。

Q:那里的华人还是会像国内很多人一样讲究风水吗?

A:是啊。莲山双林寺的老法师是福州人,他觉得东南低不好,要补足。于是我们参照福州宋代石塔,给他们做了龙光宝塔。

我在新加坡乌节路东边做过一个民居改造。那是1998年前后的事。总统府对面是一个清朝潮州人的民居,叫资政第。那是一个长方形四合院,但平面不是正方位,斜角对准总统府。当时我接到的任务是把尖角改成圆的,做一个水池、一个潮州式的亭子。现在用谷歌地图还能看到改的圆角。具体原因我也不清楚,大约是相信尖角太凶。

风水如果传得太极端,就变成了一种迷信。2004年,一个外省的学生不知道选北大还是清华。他爸爸托在北京的朋友去两个学校看看。他爸爸的朋友看完之后,回去就写了一封信,说北京大学像个大庙。因为北京大学最重要的地方是西门,西门进去先过桥,两边有两个华表。就很像庙。清华大学像个坟墓。清华最重要的是二校门,是民国时修的,一进去之后是片大草地,再进去的大礼堂是圆顶,圆顶在中国人看来可能像坟墓,后来那个学生就来了北大。

Q:这种观念是可以的吗?

A:上海外滩就是一个反例。清代上海县城建在位。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他们不把房子建在那个县城里,反而建在凶位上,就是现在的外滩。后来我明白了,英国人法国人是开着大军舰来的,凶位水深,才能停下深水轮船。也就是说,对于农耕民族来说会淹死人的凶位对欧美人来说是好地方。结果现在的浦东开发,还不是开发得好好的。

Q:为什么他们喜欢“凶位”?

A:西方文化整个还是一个海盗文化,强调侵略。英国12世纪被法国诺曼底公爵攻入英国,夺下王位后,一直到现在还是英国的王室。而诺曼底人是北欧海盗。他们更喜欢能停靠大船的地方。进入工业时代之后,强调人可以征服自然。

但工业文明现在也遇到了问题。像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它整个城市低于海平面,修建了大坝以为可以抵御飓风。2005年8月卡特琳娜飓风席卷路易斯安那的时候,那个大坝什么用也没有。中国古人就不会把房子建在这里。

中国一直是农耕文化,讲究顺应自然。比如中国的农历对应的就是气候。农民用的是平底船,把房子建在位,也利于把船推上岸。

Q:西方国家是否有类似中国选址的体系?

A:中华文明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持续的文明。选址是一种经验的积累。

但像德国、法国、英国,历史相对短,追溯到文艺复兴以前,这几个国家的语言都还未形成。2000年前的罗马、希腊已经文化断层。而今天西方文化的主流德国人、法国人、英国人,在古罗马人看来还是野蛮人。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也已经中断,像伊拉克和埃及,现在一片混乱。印度不断被欧洲雅利安人侵略,直到11世纪,伊斯兰教来了,将印度的文明都毁了,最明显的就是佛教被赶到。文明中断之后就没法总结历史经验了。

Q:没有与中国古人选址想法相同的国家吗?

A:欧洲也有农业文明,只是不占主流。东欧农业文明比较发达,很多城堡也是在位。北欧、西欧有一些城堡也是。

Q:现在的设计师会考虑风水(选址)吗?

A:现在开发商、建筑师都没有从选址的角度考虑,因为开发商选哪块地的余地不大。有人批评说,北京城这十几年的建筑都是垃圾。不过这是城市规划的问题。现在城市建设首先就是三通一平,把山都平掉。但城市有山非常好,打隧道又是很简单的技术。像我之前在华侨大学的时候,学校在山后面修了几幢楼。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偏,后来就发现房子后面有山挺好的。欧洲城市在城市建设方面普遍做得比我们好。

Q:您对现在的北京人选址有什么建议吗?

A:如果以我的考虑,我会找一个首先是安全的,不能在太高的地方。植被丰富,水资源丰富,是一个局部好的小气候。香山很好,温度夏天比市区低两三度,冬天高两三度。降雨量也多,植被丰富。清朝的皇帝一般都待在香山。不过现在那里地价很贵。还有十三陵也是不错的地方。

北京有很多没有人看出来的好地方,比如房山、门头沟这些地方,就是北京人所说的上风上水的地方。在那里修度假村和住家就挺好。

Q:那现代人买房还需要考虑哪些风水(选址)规律呢?

A:买住房其实最主要看那块地原来是做什么的,地下污染是否很严重,比如原来是不是垃圾场。房子不能靠近医院,因为医院有很多化学品。

20世纪80年代我到华侨大学教书的时候,分的那套小房子北边有山。我发现做饭时家里不用抽油烟,那时还烧煤球。因为厨房在北边,一年四季,风都从南面往北吹。等我评上教授分了一套大点的房子,我房子的通风就出现问题了。我南面的那幢楼比我们楼高,风被挡住了。

第5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关键词:徽派建筑;宏村;传统建筑特色;国际舞台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220—01

随着环境的改变,时代的发展,在这个盲目崇尚外来文化的世界,英伦、德式、西班牙等建筑风格甚嚣的市场下,人们又开始寻求精神家园的重建和回归,并试图对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有一个新的认识和了解。

现代我们的风土人情越来越变得平淡无奇,失去特色。我们本该特有的风情只剩下了一些淡淡的色调,而如今,连这些淡淡的色调也正在渐渐褪去。我通过实地考察了皖南一带的徽派建筑最后得出结论:只有在地域性特色浓厚的地区和建筑中还保留着独特的风情,才能自信的登上国际舞台,获得它本该属于自身的认可与掌声。当今环境设计缺乏对比,没有差别就不可能有对比,而差别却在日益消失。

徽州古民居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古代它就成为中华建筑的一个代表性特色,本篇论文就从具有地域性特色受徽派传统文化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并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甚至代表了一定时期中国发展的徽州古民居宏村来找寻与论证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特色之一——人、住宅与自然的和谐应当作为最本土的特色登上最国际的舞台。只有传承了传统特色才能真正登上国际舞台。发扬中国建筑文化。鼓励当代设计师从本土出发,为本土设计。

宏村在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宏村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宏村的选址、布局,以及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紧密的关系,是一座经过整体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十分精致巧妙,前段时间北京发生重大水灾,暴雨不绝加上排水系统不及时不完善导致多处被淹,最终酿成悲剧,真希望设计师在城区规划布局上能从实际出发,从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出发,设计出科学的人性的人、自然、住宅和谐的城市。给人类造福,而不是盲目模仿。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南湖书院详细规划之村落”。并被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枕山,北有雷岗可抵御北面之风;环水,东南面有长年不息的山溪河流;面屏,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景色各不相同,人、建筑、山水相融,“天人合一”,人在画中游,是人和自然结合的成功典范。几百年前,这里就构建了和谐的社会。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特别是整个村子采用仿生学的“牛”型结构布局,更是被誉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于是举家迁到雷岗山下,鉴于历史教训,宏村在规划时便十分讲究人工水系的安排,并提高预防火灾的能力,后历经400南湖雪景余年、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汪思齐请风水先生勘定环境,对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设计、构造最终实现宏村的缠绕全村的水渠。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老百姓称“牛小肚”,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便三次聘请海阳县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出扩大宏村基址及进行月沼村落全面规划的牛形水系蓝图;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凿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引清泉为“牛肠”,牛肠水圳九曲十弯,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建池塘,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处,以水供防火、饮用、洗涤等。

第6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在所属民族、地域的不同各种文化发展又各有差异,其中以汉族的文化为发展的主流方向,这里我就以汉民族文化发展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一种典型居住文化“四合院”的发展历史为主,来说明民族文化对于环境设施的影响。 

 

中国民居由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建造,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征。以汉族为例,最典型的建筑就是——四合院。 

我国最早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出现于西周时期。其典型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用法极为灵活,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两侧有厢房。各房有走廊,隔扇门相连接。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自四合院问世以来,因其外封内敞的空间正符合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所以在各地普及开来。在漫长的历史中,其自身不论是从建筑外观还是到室内地格局分布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传统的深厚美学意蕴。其中以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等地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从发源地陕西到荆楚的汉阳长沙;从巴蜀到燕赵故地,四合院的院落式住宅,几乎成为各地住宅的基本模式。只不过因环境,气候,生活习惯的差异而略有不同。如:东北四合院的常用单扇门,而不是我们常见的中国传统的双扇门、堂屋背后设“倒闸”作为贮物间。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四合院的院门,大都采用木板大门。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符合中国传统建筑学中做北朝南的说法 ,而且,一般四合院的走向也是坐北向南的。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它的主要用途是来宾客或家中辈分较小的人用来居住。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当然,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也有耳房。这种耳房,有的用来储存粮食,在北方还常常用来饲养牲畜,也有用来做厨房的,还有一个角落,一般是西南角为厕所,而东南角,则大都是院子的大门。 

有些地方,为了使院落更加美丽大方,还专门点缀一番——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会有一些植物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以达到装饰的目的。也有一部分影壁,上面绘上各种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轻松写意的文化气氛。如果是在农村则多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四合院院内,有用石板铺的,也有砖铺地的和鹅卵石铺地的。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做种树,栽花之用,以作为庭院的点缀装饰,这也正是四合院结构的一大特点 。 

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各个房间的的坐向决定了它们在宅中的地位。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带的长辈们居住。 北房一般习惯建三间,其中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 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重大节日时设供祭祖的地方,每到此时总会在堂屋摆案起香,而另外两侧多做卧室。在封建社会的一夫多妻制度下,东侧为尊,是正室居住的地方,西侧为卑,则由偏房居住。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 这种后罩房的格局在古代的封建家庭中是常见的,但四合院这种居住形式发展到现在,后罩房这种分割已经被取代。 

以北京的四合院来说,自从元朝正式建都于北京,元朝统治者开始了对都城的大规模规划和改造,可以说北京的四合院就从那时起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并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胡同文化”。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的街通就是老北京常见的胡同。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四合院在当时的规模和基本形态。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不断完善且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进院落,大型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院,这种大型院落一般是有些身份的人才可以住,一般的人大多是二进院落。二进院落一般是在东西厢房之间建一道隔墙,有内外宅之分。内外宅之间一般建豪华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旧时人们常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道门就是指的此门。大型四合院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 

在四合院的建造和居住当中,对于风水是极为讲究的,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其中还包含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迷信色彩。除去风水学说对四合院的影响外,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甚至主偏房的布局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生活、美好事物、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置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词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作品,即是主人性格,抱负的表现,又使得整个庭院充满了文化气息。 

四合院作为一种早期的住宅,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形式,它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底蕴,是民族文化与建筑艺术结合的最好考证。 

 

参考文献如下: 

[1]庄裕光.古建春秋.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 

[2]王其钧 中国古建筑语言.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1 

[3]萧默编著 《建筑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 

第7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关键词:《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古代建筑营造、养生建筑、建筑环境、建筑内部空间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遵生八笺》是明代学者高濂讲述当时养生思想及方法的著作。其中的《起居安乐笺》详细描述了日常生活起居养生的要义和方法,这些方法及内容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及使用仍然具有很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书中高濂对居住环境的描述分为两个层次,先是援引历代不同学者的论点来彰明养生的最佳环境;然后综论了作者高濂自己的养生经验体会。其宗旨在于构筑一个内外兼具闲适功能的安乐环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家居养生。本文将从建筑环境、建筑内部空间、心性修养等层面诠释《遵生八笺》的养生思想。

1.建筑环境说

居处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丽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寿命都有着直接的正面的影响。因此,古人强调择地而居,除了考虑到风水、宗教等思想因素外,同时还兼顾了住宅选址对未来生活宜居怡情的客观影响。书中同样强调“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观,认为除了要身处浪漫秀美山水之间外,更加应该注重“顺其自然”。强调自然界与人的生命相互交流,融为一体的妙处。

1.1 建筑环境的选择

《起居养乐笺》之引文“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描绘了一幅古人在田园式住宅中自由写意,野趣横生的画面。若以堪舆学解读此景:宅前有青山,宅旁是小溪,又有池塘小径,既符合了“负阴抱阳”的聚气之说,又满足了住宅选址布局与四神的配置关系。如同《阳宅十书》中提出的理想住宅环境一般,“左有水”、“右有长道”、“前有@池”、“后有丘陵”。田园式住宅这样的选址方式,除了源于风水思想的指引外,更多的是表达了古人对于居所生态美的强烈诉求。古人还把这种自然之美和建筑意向相结合,每每点题都恰到好处的映衬此处展现的美妙之境。好比高太的商山六馆则题为:“春雪未融馆、清夏晚云馆、中秋午月馆、冬日方出馆、暑簟清风馆、夜阶急雨馆”,每一名亦如其境。

依照民俗约定,传统村落中的住宅作为惹怒自然界的联系,环境的好坏决定了住宅的吉凶。其实在这种意识影响下的吉宅选址对于个人养生确有诸多良效。以上述依山傍水之宅为例,若依山而居,在冬季,山上的树木可降低风速,并可形成局部热空气环流;夏季则可形成局部的生态系统,吸收大量阳光,减少辐射,并可起到降低周边温度的作用。傍水而居,不仅可以保证水源供给以满足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促进空气循环,由此无论是小型住宅还是整个村落,对周边环境的重视都非同一般,而古人居住期间便可真的濯清泉而逐凉风。

1.2 人与自然的交流――互动的生机

古代住宅“融入自然”的意趣,并不着重于建筑本身,而在于人居于其中,超越尘世之乐。《起居安乐笺》中作者特意将花榭布置、花草选址与树木配置强调出来,充分表达了高子“当进植林园,以快一时心目”之感。还可卧于榻上,乘凉风,欣赏着窗外的山水鸟林,便有了飘飘欲仙的幸福之感。古人寄情山水,与自然对话的欣喜更是逍遥自得。“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重要的是与之对话的心情以及可与其交流的方式。高子书斋说:“窗外四壁,薛萝满墙,中列松桧盆景。”试想在书房里,书桌面朝窗外绿色,神似观山景听泉流,偶尔可以琴声对话鸟语花香,再读诗书,时而作赋以感叹生活之美。由此室内的陈设与户外的自然已形成对话,使人心中与天地产生交错和共鸣,甚至“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此时在居室内洞察万千,悠游天地,感触生灵的愉悦心情更是古人养生的关键所在。所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重要的是与之对话的心情以及可预期交流的方式。

2.建筑空间

在《黄帝内经》、《阳宅十书》等大量的古代文献中,都提出了对于居室格局设置的相关指引,比如如何讲究通风排水和采光、清洁卫生及合理的功能布局。在《起居安乐笺》中,则强调了有利于养生的方面。“吾谓安处者,非华堂邃宇,重P广榻之谓也。在乎南面而坐,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伴。屋无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盛而暗多。”说明古人住宅层高对室内采光度和通风效果是经过理性思考的,当房屋面积不变时,屋高则窗高,增大采光面积,其窗地比在1/6左右。可见养生之意不在于其屋舍之华丽,更着重于居室布置的合理性。其中阴阳适中的原则最为普遍,无论室内阳气过重或是阴气过重,都会有损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书曰:“吾所居室,四边皆有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吾所居座,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和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耀。”如此所描绘的室内场景,主要关注在通风和恰当的采光方面。同时有风则关窗,无风则开窗;挂帘屏蔽阳光直射的种种行为也与之前所说的室内阴阳调和异曲同工。重点在于有着新鲜空气,充足阳光,湿度温度的室内环境最为有利于人的居住,此外,面床而坐,后倚屏障的作为,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已达到安心养命的目的。同时说明了古人试图自由调节通风、采光效果,并希望将其维持在一个较为舒适的稳定水平。古人的休闲时光多半与自然为乐,因此他们更懂得怎样诗意的获得天地间的乐趣,并营造了各种构筑物使生活沁入自然的美好与悠然之中。(见表1)。

表格 1《起居安乐笺》中具有附属功能的构筑物

3.以神养形

《遵生八笺》中的卷首《清修妙论笺》酒吧道德修养列在养生之法的首位。最先强调的是闲适从容的心态。开卷道明“知恬逸自足者,为得安乐本;审居室安处者,为得安乐窝;保晨昏怡养者,为得安乐法;闲溪山逸游者,为得安乐欢。”可见在一个恬适安乐的环境中,“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于宇宙之外,自足于怀抱之中”,无忧无虑,心情愉悦,从而产生怡然自得的乐趣表达了最强烈的尊重生命的态度。其中诚如高子所写“余《八笺》制作,无问穷途,贵在自得,所重知足,以生自尊。”可见高子养生的论调亦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始终延续的“以神养形”。因为高濂写“养生”的目的不只是关注个人健康的保养,更彰显了中国的生生哲学。

3.1 自由精神

《起居安乐笺》中作者高濂提出了他的“高子自足论”,所谓“居庙堂者,当足于功名;处山林者,当足于道德。”可见高子所坚持的养生之道重在知足的心态。知足的人若能承担一项任务,得到应得的老子,便对所谓功名知足;若有御寒的衣服,有充饥的食物,就对吃穿之事知足;若能在简单的茅舍里遮风避雨,则对其住所知足。如此说来可以穿着鞋去游玩,有书可读,可以对月高歌都是欣然养生之道,只要做到“无疑于求足未足者,足果可以力致幸求哉。”

其实正是因为高濂秉承了逍遥于天地的自由精神,才会更加欣赏自足常乐的心态。中国的自由精神早在传说开天辟地这一传说中开始萌芽。由于天、地、人相互独立又相对统一的关系,古人在住宅的选址和布置上始终讲究与天地自然的一体和谐,追求诗意栖居的安乐状态。就连高子品味的花草盆景也不例外,无论是上乘中乘或是下乘的几品花草,“是皆造物化机,撩人春色,分布寰宇。”赏花草园林之乐趣即在于这种小意境象征大天地的独特氛围。

3.2 独立精神

相对于儒家墨家等关注社会价值的层面,高濂的《遵生八笺》从写书的意义上就强调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对于个体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的肯定。正如老子所说之“自然”是指个体原有的状态一般,《遵生八笺》强调的也是能够通过种种养生方法,遵循各种养生法则去恢复个人最好的状态。任何事物都应顺从它自身的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识去约束或抑制。即“命之所在,造化主宰之所在也。”“既不得于造化,当安命于生成,静观物我,认取性灵,放情宇宙之外,自足怀抱之中,狎玩鱼鸟,左右琴书。”由此,高濂已经表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可以争权夺势,不艳羡荣华富贵,保持自我心境的纯净高远才是养神养性的关键。他所追求的正式“弃众人之所取,取众人之所弃。味无味于虚无之渊,忘无忘于玄冥之府”,身在尘世当中,心思早如山林之中的超凡脱俗。

4.小结

《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将建筑养生作为尊重生命的一个方面,对其细节逐一展开,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可以抵御气候变化以保护人体健康的基础上,所营造的建筑环境可以调节人的心情,为使用者提供可以信赖的安全生活的积极意义。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直抱有强生的生命力和亲和力的原因所在,因为其强调的建筑、人、自然三者的关系表达的中心始终是“安居于天地的逍遥和洒脱”。

参考文献:

[1]明-高濂,遵生八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王其亨等,风水理论研究,2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允F,华夏意匠,广角镜出版社,1984;

[4]刘月,和谐:中国传统建筑审美之维,华中建筑,2004(4):121-123;

[5]冯霞,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硕士论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2007;

第8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关键词:昭陵;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顺治八年(1651年)初步完工,此后在康熙、乾隆及嘉庆各朝又对之进行了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可以说它是一座积累式建筑群。清昭陵与清福陵、清永陵并称为“清初关外三陵”,清昭陵是其中占地最多,规模最大的。陵区内的建筑下马碑、石华表、石狮、神桥、石牌坊、东西院落门、正红门、石像生群、石望柱、神功圣德碑亭、东西朝房、隆恩门、方城、东西果楼、东西配殿、隆恩殿、二柱门、石五供、明楼、月牙城、宝顶、宝城等,多为清初建筑,保存了原有的真实性,特别是宝顶下的地下地宫,保存完好,真实地展示了清初关外帝王陵寝规制布局的完整性。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一、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1.宇宙之“势”

《周易》中有“大壮”卦,《易・系辞下》称此卦为:“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周易・说卦传》“乾为天,震为雷、为龙,震在乾上,则大壮卦的卦象为雷在天上轰鸣,龙在天空升腾,其势大且壮也。”古代先哲将这一审美作为品评建筑艺术的标准之一。

作为时空之意的宇宙,其特性之一即为“大”。“宇者,大也”,说得一针见血。“宇,弥异所也” 说宇弥满于一切,包容一切,其广大无比之程度,当可想而知。中国古代建筑史,但凡宫殿、陵墓等皇家建筑,只要经济条件、建筑材料、技术水平等条件允许,都尽可能的建造得宏伟、博大、华美、威严,以雷霆万钧的大壮之势及天地宇宙之大体现其恢弘之大壮。

清昭陵是随着历代皇帝建陵寝的发展,而逐渐扩建而成现有的规模,因此可见宇宙之势在陵寝中的体现。

2.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组群

在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中国传统建筑类型丰富,宫殿、宗教、民居、陵墓等,虽种类和使用功能不同,但都遵循传统的礼教秩序和等级观念,一般会有中轴线,布局规整对称,讲究均衡和等级差异,始终流露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其他明清陵寝相比,清昭陵建筑布局严格,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在南北中轴线上,其他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中轴线的两侧,在东、西配殿旁建东、西配楼也是清代盛京三陵中仅有的。

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的理性精神――传统哲学思想与单体建筑形式

从先秦开始,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领域中就开始贯穿着一个总思潮、总倾向,这便是理性主义。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注重人生(现实),强调“实用理性精神”。“便生”,就其意来讲,一是便于现世的人,二是便于生活。这种思想,也是中国哲学思想中关注现实人生的写照。从皇帝的寝宫,到衙署的后宅;从寺庙的方丈院到村野的农舍,虽等级千差万别,但其“便生”的思想,却有许多相通之处,都是从生活的方便,生活环境的良好出发,创造出便于人们生存、生活的空间。

清昭陵建筑单体运用了大量的楼阁式建筑形式。一方面是出于营建一个城堡式陵寝的需要,作为进入方城通道的隆恩门和用于守望的角楼,他们的防御性均举足轻重,建高既可以望远,又可以使观赏功能得到满足;而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满族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喜好楼阁的审美定式。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建筑物严格的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它确实低矮,比较平淡,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

三、中国传统建筑体现礼制的象征

宫殿中的“前朝后寝”,住宅中的“前堂后室”,是“男女之礼”的一种体现。

盛京昭陵的总体布局也是“前朝后寝”的陵寝规制。

四、中国传统建筑哲学的《周易》思想

1.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材料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昭陵的方城与宝顶两者由封闭小院自然联系在一起。由于此小院平面呈月牙形,故名:“月牙城”。昭陵月牙城高二丈二尺七寸四周长二十七丈七尺。月牙城为十分封闭的小院,特别是最后的工序所用工匠为哑巴,故名哑巴院。

宝城,是一座半圆形的城,青砖垒砌,上面有起象征作用的女墙和垛口。宝城中间的丘冢为宝顶,用三合土夯筑而成。

2.传统哲学思想与建筑装饰

石牌坊全部为仿木架结构,其造型为四柱、三间、三楼,歇山式顶子。各部位还浮雕有花卉图案,如云龙纹、吉祥八宝、缠枝莲、蕃草等。四根柱脚上雕有座狮四对,獬豸一对。其中,南北相背者是狮子,东西相背者是獬豸。它们相背蹲踞在须弥座上,昂首挺胸,虎虎有声,令人望而生畏。整个牌坊雕琢穿透,集平雕、园雕、浮雕、透雕等各种雕刻技法于一炉,是一件石雕艺术的巨型神品。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表彰功德,引导人们进入膜拜帝王的境界。

3. 传统哲学思想与选址

皇太极所以看中昭陵这块地方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生有百泉、百花、百果、百鸟,百兽。缺一不可成为陵地。百泉最大者名“大泉”,虽天旱不干涸,水质比八王寺水有过之无不及;百花之中有一种叫金钟梅,花小而味香;百果中只少花红一种;百鸟中有鹏鸟;百兽中有白狼一条,不时出没等等。

其实,昭陵的选定者是杜如预、杨洪亮二人。据《盛京通志》记载:“昭陵,自城东北,叠献层峦,至此而宽平洪敞,有包罗万象、跨驭八荒之势。辽水右回,浑河左绕,佳气轮,葱郁万年,帝业非偶然也。

通过对盛京昭陵的游览与观看,认识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一些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所建立的基础是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精神、审美心里则是其发展绵延的文化动因。

参考文献

[1]闫宝林,陈伯超.清昭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初探.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274-277.

[2]陈伯超.满族建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9.

[3]李凤民,陆海英.盛京昭陵.沈阳:沈阳出版社,1994.

[4]陈伯超,支运亭.特色鲜明的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2003:1.

第9篇:建筑风水论文范文

关键词:仿生城市生态城市,空间形态

 

“卧牛城的传说”对于古城邢台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论文格式。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看,邢台卧牛古城是一座规划营建较完美、特色鲜明、典型的古代彷生城市和生态城市。它的空间轮廓,恰似一头巨型卧牛,它身长(南北)4.5公里、体宽(东西)1.5公里,周身由护城墙和护城河构成,腿蹄是四个水池(牛市坑、靛市坑、扬市坑、霍市坑),心脏部位是一“心脏”形湖泊(中心坑),牛胃部位是一大一小相连的两个水泊(韩家坑、王冒坑),肠道脉络部位是肠街(南长街、北长街)等,牛头部位是南头村,牛角部位是东牛角村、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等。

它傲踞邢襄大地、历经千年沧桑。它的规划营建理念和寓意丰富而深奥,很是耐人寻味,其空间形态可概括为——“头南尾北,颈扬头抑,脊峰耸立,伟岸高卧”。认真体味其身形神态是否可联想为“座北朝南、含胸拔背、颈直头抑、沉肩垂轴”,正在练就和张扬的中国功夫,彰显着“神牛”威仪向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论文格式。同时,体现着生态城市、彷生城市的思想。

“头南尾北”——古城营建中通过规划手法的正确运用,把城市主要功能和生态要素与城市形态进行了巧妙的整合和组织,将维系城市“生命”、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水源水脉、物源物流、风向等要素的流向和功能与“牛”(头南尾北)的新陈代谢、食物消化、吸纳生气的方向和功能取得了完美的统一。比如城区地下水流向恰好是西南向东北流,城区水源补给主要靠南部的七里河、百泉泉区;周流城区的围寨河、护城河等地表河流也基本是南向北流;城区物流方向主要也是南向北,古城的“好南关”历史上一直是最大最繁华的市场,市场是城市的主要物源;城区主导风向是南风和东南风,春夏两季尤为突出(风水势称为“生气”“景气”),水草丰美、空气清新的百泉泉区恰好处在主导上风向等。同时也具有“座北朝南”的含义。

“颈扬头抑”—— 古城规划营建中非常注重城市竖向设计,结合独特的地形,将整个城区规划为有利于雨水排除、防洪防涝的牛背形地势,并且各个部位对应工整。府前南街、北长街南长街和顺德路街区是牛脊(古城东西向分水岭);北大街(南高北低)是牛颈部位,南头村(北高南低)、东牛角村、西牛角村是牛头部位,地面南北坡向是颈扬头抑。同时,“颈扬头抑”的神态体现着“颈直头抑”“含胸”的寓意,体现着“牛城”威仪向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

“脊峰耸立”——清风楼处是牛脊峰部位,该处地面最高,东部向东坡、西部向西坡、北部向北坡、南部向南坡。古城建筑实体的空间布局,基本与上述地势一致,高大建筑向中部集中,如:清风楼(高23.3米)恰似牛城的脊峰,历史上一直是古城的制高点。规划营建中灵活运用 “对景”“框景”“借景” “比例、尺度、对比”等手法,突出了清风楼的高耸威仪、端庄凝重,形成了古邢台景之一“郡楼远眺”,府前南街区危楼耸立、空间构图丰富美观,构成古城突出的景观轴。同时,“脊峰耸立”的神态也体现着“拔背含胸”、傲骨挺立、神圣刚毅的寓意。

“伟岸高卧”——古城选址、布局极好。论文格式。城池“高亢、近水”,城区地面比周围高出3--9米,1963年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古城也安然无恙。其周围环境可谓“天生丽质”——南部为“百泉”泉区(奥陶系含水层上浮区),西北为“达活泉”泉区(奥陶系含水层上浮区),南为七里河,北为牛尾河,西为“卧龙岗”。四野绿林环抱、泉涌水清、虾跳鱼跃蛙鸣。1950、60年代依然近古。古城布局创造性地运用《周礼考工记》“王宫(府衙北部)踞中、面朝(府衙)后市、左祖(东大寺)右社(文庙)、市朝一夫”“方城”“旁门”等基本形制,引入“仿生城市”思想,营建为比较科学严谨特色突出的“卧牛城”。同时也具有“镇水”的含义。

邢台城的3500年历史基本是在“卧牛城”框架上建设发展的,“卧牛城”是城市的根,它是我国古代营造的较完美典型的“仿生城市”和古典生态城市之一,并且其轮廓、遗迹、地名保存较完整,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它应该是构成邢台市城市特色和申报邢台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要素,其规划营造思想、方法等很多方面仍然值的当今城市规划建设者们借鉴、学习和研究。我们应该十分珍惜这一先天条件,注重城市文脉延续,注重牛城形态、文物古迹、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卧牛城”必将会在我们手中得到健康的发展壮大和升华,必将大大提高邢台市城市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