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言文范文

文言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言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言文

第1篇: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研究;特点;原则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好文言文,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也是学好语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和理解浅易的文言文。但是,由于文言文距离当今社会时代久远,语义、句法等语言现象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文言文的翻译在语文教学中是个难点。学生则是更怕学文言文,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一、首先了解一下文言文文段的特点

从体裁上说,选文均为史传作品,主要以叙述为主,议论较少。从选文内容上说,选文的主人公大多为有声名的文臣武将,人物皆为正面形象,选文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思想性强,选文一般突出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行和卓越的才能。从考试内容看,命题的指导思想一直定位在“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文言文测试是“言”“文”并重。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翻译时古今异义辨析等;“文”主要指对文意的理解,如筛选主人公品行的句子。

二、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原则:

1.直译为主D对应性。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2.意译为辅D灵活性。文言文中带修辞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都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三、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1.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一是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二是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2.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如:“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3.调。在古代文言文中,一些词序是有其特殊规律的,比如宾语前置、定语和状语后置、主语倒装等。翻译这样的文言文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来文言文的词序翻译,就不容易理解,易产生分歧,甚至能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文言文学会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文言文,尤其是在韵文中,常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倒文就是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而倒置文字的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倒文”这种语言现象,就必须根据内容,调整过来进行翻译。4.留。这里的“留”即保留原文不译。比如原来“文言文”中的一些“国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号”,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称和度量衡标准等,都不用翻译。还有文中的一些基本词,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的名词性事物,古今意义相同的一些内容,翻译时保留好,也不用翻译了。如果不是基本词,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词语,也不必翻译。另外,古人为了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常把诗句、民谣、格言、谚语等引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中的“泪沾裳”,翻译时就应保留,如果把引用的内容也翻译过来就失去了引用的意义和韵味了。5.扩。就是扩展。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二是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6.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7.替。就是替换, 一是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二是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总之,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翻译的时候,应教会学生一些高效实用的翻译技法,在实践中愉快地接受知识,并能迁移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我们文言文教学更实用、更高效。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1012页.

[2]原编者王力,岑麒祥,林焘;增订者蒋绍愚,唐作藩,张万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49页

第2篇:文言文范文

一、特殊的文言词语

1.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文章停顿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乎、哉、也、矣、欤、焉、耳、邪”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此外,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时间的词,常用在句首。

例1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可置于句首的虚词有“夫”,可置于分句句首的虚词有“以、则、而、故”。据此,考生可以断句如下: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代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了独立的句子。考生可以据此明确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例2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个动词,据此可以将其断成两个句子: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种特殊句式,掌握这些特殊句式的特点,也可以帮助断句。如判断句的常见标志为“……者……也”,考生应该在“者”后断句。

此外,考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是非常明显的标志,考生据此可以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固定词组及引文标志

1.注意固定词组

文言文中有许多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考生断句时,不要把它们拆散,这样可以减少失误。

2.注意对话引文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省略主语。在断句题中遇到对话或引文的情况,考生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在相应的提示语后断句。

例4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本例抓住“曰”便可很方便地断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时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见手法,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5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例5中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考生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手法来考虑断句: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总的来说,考生在解答文言文断句题时,应该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即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力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完句后,考生应该再通读一遍,看是否通顺、合理。

当然,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应该以教材为本,掌握文言实词、虚词,文言词法、句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课外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多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强化练习】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4.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参考答案

1.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第3篇:文言文范文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1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1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1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2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23、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2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

29、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30、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3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卜居)

3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3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3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

3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3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

4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4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4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45、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4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4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第4篇:文言文范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特点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针对文言文翻译的特点,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落实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重视每次翻译练习目标的达成。对疑难语句,可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但要忠于原文意思,不可妄加猜测。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前人总结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这三个原则,对我们进行文言文翻译很有用处。如何准确理解这三个原则呢?

1.信――忠实于原文意思,不歪曲,不误读。翻译时要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2.达――译文意思明确,语言通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3.雅――译文语言简洁,优美典雅。

三、文言文翻译的态度

文言文的翻译,本来就很枯燥,没有一个好的翻译态度很难取得好的效果。除了要认真仔细外,翻译时必须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文。除此之外,还要统观全文,了解语境。翻译之后,还须把句子放到原文中验证,看是否合理合情。总之,翻译时要做到:大胆翻译,细心检查。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笔者将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概括为五个字:留、换、调、补、查。

1.留 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惯用语、至今仍在使用且意义没发生变化的熟语等,保留不变,不翻译。

2.换 把古汉语中的词语直接替换成意思相对的现代汉语词语。比如,“孰”换成“谁”,“日”换成“说”等。通假字先换成相应的字,再根据情况翻译意思。

3.调 调整文言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比如,倒装句。倒装句有几种类型,应区别对待。

①宾语前置句。如:“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②定语后置句。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

③状语后置句。如:“佚之狐言于郑伯日”(佚之狐于郑伯言日)

4.补 经过留、换和调之后,查看译句的成分是否完整,如有缺失,应及时增补,以使句子结构完整。补,主要是针对省略句而采取的方法。省略句有不同的类型,有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兼语省略等。

①主语省略。如:(烛之武)许之。

②宾语省略。如: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⑧介词省略。如: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④兼语省略。如:使(之)毕使于前。

5.查 主要是对已经翻译出来的句子进行仔细检查,看其成分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意思是否合理合情。如有问题,再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具体查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查:判断句、被动句和固定结构三个方面。

①判断句一般分为三类。一是用“……者……也”表示判断;二是用“……也”表示判断:三是直接进行判断。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直接判断)

②被动句的形式也有多种。主要是用“为”“为所”等来表示被动。如: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用“为”表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为所”表被动)

第5篇:文言文范文

要准确解答高考文言文断句题,不仅要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还要掌握有效的断句技法。

断句是理解、翻译句子的另一种形式,只有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断句。我们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先诵读这个句子或段落,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内容有个大体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如何迅速准确地断句呢?如下技法可资借鉴。

一、巧抓动词,提纲挈领。

文言句段中,动词谓语是文言句子的中枢和关键。找准了动词,向前找发出动作的主语,向后找动词支配的中心语,就可以快速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把句段快捷切分为几个意义单位。如2012年湖北高考卷文言文断句题: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

(选自《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有删改)

此句首先要找出动词及施动者:“不”是副词,那么“修”即动词,“修”在此处是“学习”的意思,要带宾语,因此“常人近事”后要断开;“工”有“擅长”意,后面也需带宾语,因此到“射”处断开;“入”的宾语只能是“山泽”,故“山泽”后断开;“大获”是“猎”的结果,因此在“大获”后要断开;“为”是动词,“后将军钟毓长史”是其宾语,在其后断开;“与”为介词,“参佐射戏”为其宾语,故“射戏”后断开。

二、妙抓标志,顺蔓摸瓜。

所谓“标志”,即表明特征的记号或事物。文言断句中的标志,即能准确标明文言句子细微意义单位的词或句式。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虚词标志;二是实词标志;三是修辞标志。

(一)虚词标志。常见的句首虚词有:夫、盖、故、惟、凡、窃、若、若夫、向使……常见的句尾虚词有:者、也、欤、乎、哉、矣、即、耳、焉……常见的句中虚词有:以、于、而、则、者……如2014年湖南卷断句题: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此句先从句末虚词“也”“者”入手,可断两处;句中虚词“而”表明句意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前应停顿;“穷而在下”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位。此题根据虚词标志,就可辨明句读。断句时遇到这些词语,要多长个心眼哟。

(二)实词标志。

1.对话中的标志性动词有曰、道、言、云、谓等。文言文对话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这种情况在高考断句中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多在其后面断开。

2.对话中的标志性代词或名词。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基本上可以明晰地断句了。如2014年重庆高考卷的断句题:所赠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抓住两个代词“其”,较易划开,辅以“故”和对称句式,此题可迎刃而断。

(三)修辞标志。

1.抓顶真。顶真是文言文常见形式,句子前后一脉相承,前一句的主语,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如2011年“北约”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断句题: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根据顶真手法,此题也可破解。答题时,遇到重复语句,要往这个方面考虑。

2.据排偶。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句式。句式整齐,四字句多,又是文言文一大特点,可帮我们准确断句。举例见上面的重庆卷题目。

3.寻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自然有助于断句。

4.辨句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等,都可以作为速解断句题的切入点。如“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顾不如……哉”是反问句式,可在其前后断开。还有一种结构上的总―分―总句式,亦可为断句提供方便。例略。

断句并不能单靠一种方法,而应该综合分析。如2014年湖北语文高考卷中的断句片断,就可妙抓标志语来断句:

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循入山谷保险自固郡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诺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选自宋濂《基传》)

首先读懂文意,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此段中的标志词可轻易断句。

此段中的虚词标志有“郡邑患苦之”的“之”“用兵未晚也”的“也”;实词标志有对话词“曰”;实词标志有官职名“万夫长”“江阴侯”;句式标志词有“奈何……乎”。据此可快捷断句:万夫长易俊原独恃骁勇/与麾下数十人遁入山谷/保险自固/郡邑患苦之/江阴侯吴良承诺求寇/已移檄旁县/兵且集/召德基计事/德基曰/易氏未有反状/奈何激之使生变乎/不若先以计致之果反/用兵未晚也。

唐雎说信陵君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君高见岂不从之乎无忌谨受教。

(选自《战国策・魏策》)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B.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C.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D. 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

2.请用斜线(/)给文言短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

3.请用斜线(/)给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君高见岂不从之乎无忌谨受教

1.A(抓对话标志词“曰”,可排除“D”;抓句末语气词“也”和对称句式可排除“B”“C”。故选A)

第6篇:文言文范文

1、砚眼文言文翻译:明朝有一个叫陆庐峰的人,在京城等待(朝廷)任用。(他)曾经在集市上遇到一块上好的砚台,商议价格还没有决定。已经到了府邸,(他)让仆人前往集市,用一两银子(把)砚台交换回来。仆人拿着砚台回来了,陆庐峰(对)它(与先前)不一样感到惊讶。仆人坚持说就是那个砚台。陆庐峰说:“先前看的砚台有个‘八哥眼’,为什么现在没了”仆人回答说:“我嫌弃它微微凸起,路上遇见石工,幸亏有剩下的银两,叫(石工)磨过使微凸处平整。”陆庐峰十分惋惜,大概(因为)这个砚台的价值就在于这个“八哥眼”。

2、【原文】: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既还邸,使门人往,以一金易归。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公曰:“向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公大惋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文言文范文

【关键词】文献文;学生;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A

我本身教语文同时也喜欢文言文,很多名家名篇,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屈原的《离骚》等,虽然都是在高中时记住的,但是经过十多年,仍能流利背出,就算是以前从未背诵过的文章,在课后也能很快背出。这不是我的记忆力好,而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些背诵的原则和方法,在此,我将自己的这些原则和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背诵时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化“大”为“小”。目标太大“困难感”就强,抵触心理也随之增强,面对背诵较长的文言文时,要把大段划分为多个短小的部分来完成,这样,单次背诵的容量减少了,最后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速度自然加快,原来的挫败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功”。

第二是理解文意。很多孩子在小时候表现得很聪明,记忆力好,能背诵上百首唐诗,但这些小孩子总是需要家长多次反复地强化才能记住,原因何在?那是因为他们对诗的意义并不了解。根据我的经验,我认为理解要背诵文章的意思是重要的前提条件,我之所以比学生背诵得快,就是因为我对文章的篇章结构、中心主旨,对语段中字词句的用法、意义等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背诵文章会快很多。

第三是限时抢记,多次巩固。大多数学生都是有惰性的,尤其是在背诵课文时。因此,在确定背诵任务后,要强迫自己在很短或者指定的时间里背出,不能找理由推脱。一次至少完成一个完整的段落,限时背诵,可以试一试“一分钟抢记”。切记:抢记的东西容易忘,需要多巩固,这也是训练记忆力的一种好方法。

二、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个字词提示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进行不下去,不管如何都想不出下一句,不过这时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可以马上接着往下背。由此看来,“第一字词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或词写下来,作为背诵时的提醒。如《阿房宫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六、四、蜀、阿、覆压、隔离”等字词写在本上,等在背诵进行不下去时提醒自己,不断重复,直到最后不用借助这些字词就能背诵出来。

译文追溯法。学习文言文都要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而在背诵文言文时,我们可以追溯译文,即看着译文,回忆背诵出文言文,如此比较容易。此方法不仅对背诵有利,而且对掌握、巩固文言字词也很有帮助。

第8篇:文言文范文

2008年考试说明要求加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对一段课外古文进行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因为只考断句,不考标点,所以做起来并不复杂,但要准确无误地断句也需要技巧。

【技巧提炼】

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断句能力的高低是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要做到正确断句,一定要对文段进行反复阅读,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给叙事的文段断句,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有哪些人,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事件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怎样的发展过程。给议论性的文段断句,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关联词语的运用。在整体把握好的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

断句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㈠ 用语感断句

断句能力不强,主要是语感差的问题。而语感差是因为诵读得太少,没有必要的积累。所以同学们平时应多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提高断句能力。另外,断句前后还要反复读几遍,看看语气、语流、语义等是否通畅,如有问题,则要思考断句是否准确。

㈡ 借助古汉语词知识断句

1.借名词(代词)断句。

名词和代词经常作主语或宾语,它们作主语的时候,就在前面断句,作宾语时,就在后面断句。

2.借虚词断句

虚词在文章中主要起着帮助造句的作用,如果句中有一个虚词是发语词,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断句。“夫、盖、凡、窃、清、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尔、欤、焉、哉”等常常放在句尾起一个辅助语气的作用;“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虚词的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弄清它们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断句。

3.了解不能断的几种情况

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经常作谓语。一般来说,动词的前后不能断开,因为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时除外。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候会出现词类活用,我们一定要清楚判断。

㈢借助文言句式断句

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这不仅是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所以一定要特别注意。另外,文言文中常使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关注这些情况,也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㈣ 借对话、引文断句

如果碰到了“曰”“云”等字,后面通常是人物的语言(对话),这时候可以断开。一般而言,文言文中的对话、引用部分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这时,可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

㈤ 借助修辞断句

排比、对偶、互文这几种修辞,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反复,有连续反复、间隔反复等。这些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顶真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可能又作了主语。例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快速确定句读。

做断句题一般有三个步骤,先读后断再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做完后一定要通读一遍,检查断句是否合理,防止不按要求断句,如不用“/”或停顿过多。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0分)

文德后贺太宗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选自刘觫《隋唐嘉话》)

1. 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6分)

2. 太后采取了什么劝说技巧?(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0分)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选自《韩非子・曾子杀猪明不欺》)

3. 用“/”为上面语段画线部分断句。(6分)

4. 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道理?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2.以夸奖(祝贺)太宗的方式劝谏。

第9篇:文言文范文

新课标高考卷中文言文分值是十九分,三道选择题,两道翻译题。其中翻译题最易失分,所以考前强化训练的思路是以实词为突破口,以翻译为核心,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一、突破实词

1.考情分析。

实词在考卷中显性设题是选择题第四题,隐性设题在文言文翻译中。文言文翻译每道题分值为5分,其中考查关键词语为3分,考查大意为2分。关键词语即侧重实词的考查,大意侧重虚词的考查。综观2009至2012年新课标高考卷,除2011年考了特殊句式,其余年份均考查的是实词、虚词。所以实词的考查分值至少在7分。

2.方法回顾。

(1)联想推断法。课本是联想的后花园,通过联想课本中相关的词语,推断考题中的实词含义。

(2)语言结构推断法。古汉语多用整句,且语意多相对、相反。

(3)辨析词性,调用语法推断法。调用语法知识,根据主谓宾和定语状语的位置及词性特点推断实词的含义。

(4)邻字帮助法。这种方法最适合于同义复词,偏义复词。

(5)语境分析推断法。内部语境即句子内部,外部语境即上下文,原则即“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3.实词在考题中常见的设误角度有:

(1)无中生有(似是而非)即根本无此义或解释得不合理,如,“济”,解释为“渡过难关”。

(2)以今释古。实词掌握不牢,往往会用今义去理解古义,造成以今释古的现象。

(3)忽略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内容,如果不熟悉这些词类活用现象,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错误。

(4)细微差别。文言实词的考查常在实词的准确性方面有所侧重。

(5)不明通假。通假现象是文言实词的常见语言现象,掌握此类现象需丰富的积累和敏锐的观察力,因而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强化这一意识,根据上下文也是可以判别正误的。

判明通假,注意音近、音同、形近的词,正确辨析古今异义词,调动语法知识,识断词类活用,紧扣语境,慧眼观察细微差别,从而避过陷阱,躲闪障碍,成功跨越。

二、攻克翻译

1.翻译在考场中的失误多表现为不联系语境,不能化新为旧,忽略句式。

2.应对策略:(1)缜密斟酌,如,“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此句中的“谢”,大多数学生翻译为“感谢”,即刘殷接受(别人送的财物)不感谢,只说等以后富贵了报答他们。这时就要告诉学生何为“报答”, “报答”即“酬报、答谢”,“不感谢”何来“报答”?(2)回归文本,注重迁移。上句“相酬”中的“相”有学生就翻译不出来,《孔雀东南飞》中有大量的“相”(“誓不相隔卿”、“嬉戏莫相忘”等),熟悉课本,自会知道“相”此处指动作偏指一方。翻译的最大障碍是视野茫然,摸不着头脑。不熟悉文本,积累贫乏,自然感觉一切都是陌生的。能适时迁移,化新为旧,方能所向披靡。

三、提升理解分析能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