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钢琴教师新一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了两年九级我终于考出了,我不相信, 我真的不相信我太激动了, 如果我没有幸存的0.01%的理智,我真的会昏过去。为什么我要这么兴奋呢?因为中央音乐学院的九级是最高级别,而且能考出也已经达到了专业水平,更何况,宁波市竟然只有四个人考出。我能不高兴吗?两年啊!730天!730个日日夜夜,这是奋斗的结果,我还记得第一年,我考九级的时候,那时候参加考的人很多,但是,我们全军覆没,一个人也没有考出,第二年,他们却胆怯了,谁都没有勇气报名,可是我站出来了,我要考哪怕我今年没考出我明年也要再考。
或许是我的勇气让上天看到了,我要加油,我要努力,我要奋斗!我开始不断的奋斗,我开始四处求高师。我的恩师林元宁老师,是一位钢琴界的老前辈,不仅自己在钢琴方面有着成功的表现,而且在培育新一代的琴童这方面也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在宁波的钢琴界有着“钢琴奶奶”的美称。后来,我又遇到了郑洁姐姐——这位青年钢琴家,我在她的指点下,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而且,她还向我传授了许多在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吸取的弹琴方面的技巧,使得我音色方面有了很大的长进。我想这对我的成功有着很大的帮助。
通知来了,在晚上吃饭时,电话响起来了,我去接电话,那头打电话的人告诉我中央音乐学院九级我考出了。“真的吗?”我当及就问。“当然是真的了,你可真了不起,这次只有四个人考出呢!”
这是真的,我只觉得眼前一片模糊,这片薄雾越来越厚,越来越重,终于忍不住掉下来了,哦!这是激动的泪花!
1970年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西洋音乐理论家及音乐史教授并从事音乐学研究;母亲是作曲教授。二人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4岁起随母亲学习钢琴和乐理并接受视唱练耳训练,在青少年时期还先后接受过陈华逸、赵碧珊、伍政文、潘醒华、赵屏国、李惠莉等名师的指导。曾就读于广州(现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数次参加少年钢琴比赛获奖后,被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应诗真教授学习,翌年即赢得该校钢琴比赛一等奖,后因成绩优秀先后获保送进入院本科及研究生部学习。1992年起进入杨峻教授班上学习,在其指导下,参加首届全国钢琴邀请赛获奖。随后,应邀代表中国赴日本参加1993年东京世界青年音乐节,其独奏演出获一致赞誉。崭露头角后开始了演奏事业,包括举办个人独奏会巡演、室内乐音乐会、与交响乐团及芭蕾舞团合作演出等,并应邀在中国著名作曲家蒋祖馨钢琴作品音乐会上演出。以《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为论文及毕业独奏会课题获得硕士学位。在校期间,曾荣获“沈心工”“傅成贤”等奖学金及北京市“三好学生”荣誉奖章,并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作为出自广东省的优秀青年音乐家,受到广东省电视台和广东电台音乐台的专访报道。
1996年,获奖学金赴美国得克萨斯克里斯蒂安大学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克莱本钢琴大师班创办人及执行总监塔玛什・翁格博士,同时兼任此大师班常务助理、协奏曲比赛钢琴艺术指导及该音乐学院助理钢琴艺术指导。在校期间,参加第8届“马丁纪念奖”钢琴比赛获第一名。1999年,获该院钢琴演奏硕士学位。
2002年,回国任教于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在该系成立初期承担了大量学科建设工作。其撰文及译文多次国家核心期刊及专业期刊发表,在教学上多次获得荣誉。作为主要创建人之一,于2006~2008年任该院主办的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艺术总监助理及组委会成员。作为独奏及合奏艺术家,多次应邀在美国、欧洲的等国家的多个城市、院校、艺术节及大师班举办独奏会巡演和讲学,所授的部分学生多次获得国内外比赛奖项及奖学金,并纷纷进入世界知名音乐院校继续深造。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担任评委,并应邀担任北京知名高校音乐特长生钢琴招生考试评委。于2011年协助创办了美国科罗拉多国际钢琴大师班及钢琴比赛,并任中国区主任及大师班常驻客座艺术家及教员。
关常新,生于上世纪70年代,伴随他们青春的是中国信息时代的开启与改革开放的浪潮,因此在他的身上也烙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刻苦、踏实、努力。他也许不是中国众多钢琴演奏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但在专业上的确称得上是勤奋、刻苦,最具职业良心和操守的“园丁”。
谈及关常新的学琴过程,他称自己学琴算是“近水楼台”。父母双双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父亲教音乐史,母亲是教作曲。父母二人毕业之后,上世纪60年代到广州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前身)教学,算是国内比较早期的专业音乐教师了。除了父母,家里其他人也与音乐关系密切,关常新的姑姑是声乐教师,姑父是钢琴系主任,家里的音乐气氛极为浓厚。
除音乐外,关常新还接触到其他艺术的熏陶。据他回忆:“那时候有五七干校,广州当地所有文化工作者都统一住在一个大院里。我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随处可见各种艺术形式。晚上跟爸妈去串门,进门不是剧照就是雕塑、油画,大人聊天我就到处翻着看,大院里面随处可见各种艺术品,尤其是那些大人不要了的残品都成了我的‘玩具’。”在这样的环境中,关常新一天天长大,虽然那时候学校根本不正经上课,但是母亲对他的音乐教育却一点没有放松。
母亲对关常新的启蒙,对他现在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他说:“当时,我的启蒙任务自然就落在我母亲的身上。她尽管能作曲,也教学生,但教我这种白丁并没有什么方法,而且我学琴的时候也不兴跟固定老师学,都是我母亲看哪个老师有时间,就让我去跟着学学,没有系统化的启蒙训练。别看我3岁就开始弹琴,但是走过弯路,浪费了不少时间。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一次我妈让我视谱,因为我在数加线的时候看错了,我妈打了我,我就哭,哭得眼睛都花了,我妈还让我看,眼睛花了还能看清楚吗?我就又说错了,结果又是一个嘴巴子。这事让我印象极其深刻。后来我回头想想,我妈之所以打我是因为她觉得简单,但是我并不明白啊,其实还是教学上没有方法。回想起启蒙时受到的这些学琴之苦以及走过的弯路之后,又不得不痛改错误的那段经历,让我感触很多,坚定了我现在坚持教初学的孩子学琴的信念,希望他们不要走弯路。”
珍惜每位老师的教诲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关常新就是如此。即使今天成名后,他仍然感恩每一位老师对自己的帮助,甚至在简历上都会注明曾经教导过他的所有老师。他说:“每当我听到某些学生谈到,有时候会与老师配合得不够顺畅时,我就想告诉学生们,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老师一定是看到了你的问题才会让你进行改正,切不要只把眼光停留在目前,只顾自己任性,这样损失的还是你自己。启蒙时,陈华逸老师经常给我演奏一些好听的曲子,启发了我对音乐的想象。她的演奏很有热情,但她不太懂教小孩,给我的曲目比较大,我就总紧张,落下了很多毛病。由于弹琴方法不对,我两次考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都没考上,自然那时候对我的自信心打击比较大了,但是现在回头看看,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才对钢琴启蒙和演奏方法很重视,所以在我的教学中就在这部分下了很多功夫。”
两度落榜特批入校
熟知关常新的人都知道他并非天才型的钢琴家,但正是他的经历最终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因为坎坷的学琴过程,也让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所学所感无限地带给更多的孩子,从他的思维和教学理念来说,他是一位合格的教育者。
关常新曾经一度和钢琴告别。他说:“曾经有一度,因为上学路远,我又贪玩,几乎不练琴了,广州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教我,几乎是判了我‘死刑’。我妈当时接了一个进修生,作为交换条件,她让这个进修生教我钢琴,这就是将我领入正途的伍政文老师。在他的教育和启发下,我的学琴之路进入了正轨。他的确很会教学生。1983年我参加了‘珠江杯’钢琴比赛,那次拿了第2名。由此,我慢慢地对钢琴有兴趣。”
关常新虽然学琴早,但弹琴不规范的问题成了阻碍他进入最高专业深造的一道门槛。好在当时珠江钢琴厂每年都请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教师轮流到广州教学,关常新就是其中的受益者。提起这段时光,他仍然充满感激之情。他说:“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我两次落榜,我就先考入星海音乐学院。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师来广州教课了,结果我也没有被选上,我妈妈很着急。妈妈跟当年派来的应诗真老师是同学,她每个周末都做好晚饭给应老师送去,借着给老同学送饭的机会,让应老师给我上课。课上,妈妈每次都认真地给我记笔记。回来后,星海音乐学院的潘醒华老师就拿着我妈记的笔记再给我复习一遍。潘老师是位心胸很宽广的老师,很少有老师能做到这点。一年后,我经当时星海音乐学院附中校长赵宋光院长特批,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委培。经过一年的刻苦学习,第2年我就免试转正,成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正式生。到现在我都特别感激这些老师对我莫大的帮助。”
用刻苦赢得自信
关常新的成功归功于各位名师的付出,这是毫无疑问的。“在中央音乐学院上学的日子,学了一年多,应老师移民到海外,我就跟随赵屏国、李惠莉等老师学习。赵老师经常给我讲故事,我现在也在教学中给孩子讲故事;李老师帮我解决了手指演奏的放松预备的问题,只可惜我当时没有跟李老师配合好,她也移民出国了。后来我遇到了我的又一位知遇之恩的老师――杨峻。我跟杨老师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说。
其实,每一条成功的路上,都需要披荆斩棘,克服内心的阻碍,关常新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还有他对钢琴一直以来的坚持与喜爱。他说:“其实,杨老师在80年代见过我弹琴,当时他对我母亲说,我乐感极好,就是底子太薄。没想到时隔15年,我们再次相见,竟然成了师生。我在学校,心理上总有自卑感,那时候学校的钢琴班分一、 二班,二班是插班生,我就在二班,总觉得跟一直在附中的同学有差距。杨老师给我心理上松绑,总给我机会去磨炼。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文化部第一次在福州搞全国钢琴邀请赛,中央和上海两所学校的学生一起参加。这个比赛网罗了这两所学校顶尖的学生,我从没敢想自己能去参加。但经过杨老师的举荐和后期的刻苦训练,我幸运地被选上了,进入决赛得到了优秀奖。这给我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很大的信心。后来,我还跟随钢琴教育家易开基老师学了一个学期,经过这些专家指点,我的进度特别快。”
1996年,关常新获奖学金赴美国得克萨斯克里斯蒂安大学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师从克莱本钢琴大师班创办人及执行总监塔玛什・翁格博士,同时兼任此大师班常务助理、协奏曲比赛钢琴艺术指导及该音乐学院助理钢琴艺术指导。塔玛什・翁格博士这样评价他的演奏:“关先生对不同作品风格的重要特质――色彩及层次具有天生的敏锐感知力。能听到他这样以致力于体现作品深层内涵及核心本质作为艺术追求的演奏实不多见。”
在留学期间,他不仅是塔玛什・翁格大师班团队的组织者,同时还得到了世界各地大师的指点,聆听大师课,以丰富自己的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体系。关常新的成长之路伴随着各路钢琴教育名家,他的教学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他的老师们的影响。
基础学琴且慢且规范
关常新是一位特别注重基础培养的老师,这和他的学琴经历息息相关,也和他多年在国外学习、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说:“有一年我被小提琴家林以信邀请参加他所在大学的本科生毕业音乐会。他说让我有点心理准备,因为这个学生是念法律专业的,小提琴只是选修课。令我惊奇的是这个学生的演奏虽然技术上有瑕疵,但是音乐具有感染力,特别是由这个学生和法学教授演奏双小提琴作品的最后一个节目。这件事情给我的感触特别深刻,让我开始思考孩子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应付所有的考试,只是为了成为音乐家,或者只是为了出名吗?”
在关常新看来,现在国内教育思维有些功利化,专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照搬前苏联体系,并且只是学到他们的一点点皮毛,真正的核心却没有学到。学生该学习的作品分析、和声、曲式结构、复调写作等课程都严重缩水,这点就反映在专业课上,为此,专业课老师还要兼顾着给学生讲解专业课上遇到的音乐理论知识。而往往考入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或多或少有着基础演奏问题,他们所在的城市越不发达问题就越大。大学教育还没来得及把学生的问题改掉,4年就过了。这是我们现实教学中的问题,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面对这样的现状,关常新特别希望通过自己所学所得去教学生起步,给他们打好基础,把基础的问题解决在基础阶段,之后接受高等教育时就会非常顺畅了。
对于音乐教育,关常新时常推陈出新。他说:“比如我自己发明了‘关氏撕纸条启蒙法’。我学琴的时候,最痛苦的是音高、时值、演奏等都一起来,小孩子对复杂的综合运动是很难搞懂的,所以我把这些都拆开教学,或者是形象思维。比如全音符是一张小纸条,二分音符把纸条折两半,四分音符就再继续折等。我用这种方法也在美国教学,孩子们都特别明白,乐理解决了,他们弹琴就没有时值的困难了。”
谈及国内音乐教育,他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孩子的物质条件太好了,不像我们小时候学琴,为了一个什么奖励就要努力学琴。有一次我母亲答应我学好琴就奖励一个汽船玩具,我高兴得一屁股把我们家缝纫机给坐坏了。现在国外的一些大师班除了教孩子音乐,还带着孩子感受大自然,自己做饭采摘等,让孩子感受美好,让孩子的感情变得丰富,对周围的一切有感知力。我觉得中国现在的孩子缺乏这样的教育。”
学习是一辈子事情
关常新用刻苦和进取为自己赢得了机会,在教学的工作岗位上,他依然保持着“70后”淳朴的人生本色,所以他不断强调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我接触了那么多钢琴大师,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断地学习。应老师40多岁了还到国外做访问学者;杨老师都是那么出名的大专家了,还会向外国专家请教问题;美国的翁格教授,自己就举办大师班,他自己还在聆听同行的大师课。他们都在用行为告诉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越是学得多,越觉得学得不够,我害怕面对学生我黔驴技穷了。其实,老师不但要教学生怎么做,还要告诉学生为何这样做,要讲出道理来。有些演奏家,天生对音乐有内在感知,但为什么这样做,有些老师也不知道。我认为教学需要理论支撑,同时,也希望学生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学校这几年。我也是工作之后,才发现自己有很多没有学到的东西。如果想要搞清楚就要不断学习。老师在教学上严谨,学生就不会得过且过,完全跟随老师的脚步,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很深的。”关老师说。
音乐寄托父母对雅伦的爱
王雅伦 2004年10月出生在美国,从小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音乐的感染和父母的疼爱,让她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她的父母并非从事音乐工作,但对雅伦的音乐教育特别重视。她4岁开始跟随当地钢琴老师长泽秀美(Sumi Nagasawa)老师学习,除钢琴之外,还学习了小提琴等乐器。而父母当初并非定向培养雅伦要成为音乐家,只是希望她的音乐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10年2月,5岁多的小雅伦在美国伯克利大学举办的巴赫钢琴比赛中成为该项比赛年纪最小的获奖选手;同年,她又获得美国北加州中国音乐教师学会举办的钢琴比赛幼儿组的第一名,并应邀参加颁奖演出。
观看王雅伦的演出,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才气,她身上的成熟和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这让人不得不惊叹。所以在各项比赛中她能一鸣惊人也就不足为奇。
2010年7月,王雅伦在厦门鼓浪屿参加全国第二届少儿钢琴展演比赛,她获得了幼儿组(5~6岁)比赛的金奖。在这届比赛中,她有幸结识了国际金牌教练——但昭义教授,雅伦于2010年9月开始跟随教育家但昭义教授学习。
对于一位只有七八岁的孩子来说,手上能有几部协奏曲和若干难度较大的曲目绝对是令人啧啧称奇的事。如此繁重的背谱和大量的技术练习,是很多孩子都吃不消的,然而王雅伦并没有因此退缩,正是她对音乐强烈的热爱和坚韧的性格让她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在跟随但教授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她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她几乎是以火箭的速度突飞猛进。
三天两场演出
2012年11月11日,8岁的王雅伦应邀赴成都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王雅伦钢琴独奏与协奏曲音乐会”,与该院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卡巴列夫斯基《D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首青少年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作品,著名钢琴家德扬拉切克说:“如果不看演奏者是谁,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是一位小姑娘的演奏。”这首富有挑战性的作品,让雅伦的天赋大放异彩。
几天后的2012年11月18日,王雅伦在中国宜昌长江钢琴节开幕式上与众多明星一起登台参加了开幕式音乐会,演奏了肖邦《升c小调即兴幻想曲》。并于11月19日在该音乐节上举办了个人专场独奏与协奏曲音乐会。
早在2011年11月26日,王雅伦在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第三届北京国际钢琴音乐节”上与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指挥的深圳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海顿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那时候她个头不高,是踩着踏板凳跟乐队协奏的。如今这一年她长高了不少,终于不再用踏板凳了。
光彩不亚于大师姐陈萨
小雅伦在舞台上的表现和天赋,早在第三届北京国际钢琴音乐节“黑白琴键上的梦想”钢琴协奏曲专场音乐会上便初露端倪。
7岁的王雅伦在排练海顿《D大调钢琴协奏曲》时,只是个1米多一点的小人儿,她坐在高高的琴凳上双脚还够不到地面,要踩在一个专门的小凳子上,但是面对几十人的交响乐团伴奏,小家伙一点都不怯场,排练中只有两三次停下来进行微调,整个曲子几乎一气呵成。看到但昭义坐在台下,排练完的小雅伦立刻走到老师面前,但教授只简短地提示了两个地方,小雅伦就不断点头,看来师生两人已心照不宣。有意思的是,在王雅伦排练之后紧接着就是陈萨,王雅伦就坐在但昭义身边,两人一起专注地观看陈萨的演奏。一位是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学生,一位是最新最小的天才学生,两人相差25岁,她们的老师但昭义教授已经71岁,这一幕定格在那里,耐人寻味。
她虽然年纪小小,与著名钢琴家陈萨、年轻钢琴家杜天奇、薛啸秋、潘林子、古静丹等师兄师姐们同台,并没有显出年龄上的弱势,相反她的演出更吸引人,更让人称赞她是人小鬼大的天才。
王雅伦的成绩少不了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很多默默奉献的教育家一样,学生身上的光环往往更加耀眼。在美国期间向长泽秀美老师学习钢琴、小提琴,给她打下了良好的音乐基础,尤其是培养了她对音乐的极大热爱。但昭义教授的得意弟子有李云迪和陈萨,李云迪曾经获得了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陈萨所获英国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四名,实现了该项赛事创办30多年来中国人获奖的零突破。但昭义在培育出李云迪、陈萨之后,他的又一批学生也相继在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2009年19岁的张昊辰摘得美国范·克莱本钢琴比赛金奖,成为该赛事创立以来首位夺冠的亚洲人。迄今为止,但昭义门下有21人在国际钢琴赛事中获得58项奖,这让但昭义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教练”。
热爱是一切的源头
王雅伦在众人面前受到的都是赞誉和更高的期望,但是每天枯燥的练琴和高强度的训练是这个年纪的孩子很难承受的。如今,她频繁地接受各种国内外的演出邀请,当别的小朋友在家里跟父母撒娇,跟小朋友玩玩乐乐的时候,她却早已经开始了她的演奏之旅。用她父母的话来说,王雅伦是真的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给她带来的一切。
柯桥区历史上名人荟萃,代有人杰,也是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中国江南一颗璀璨的明珠。改革开放以来,柯桥区的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设区前,是浙江省首批命名的小康县之一;1991年起,均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并且多次名列前10位;2012年,再次跻身全国经济十强县。
说到教育,柯桥区是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区。说到学前教育,柯桥区更有大手笔,美誉多多,影响广泛。从2004年起,柯桥区率先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开了全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先河。2011年3月2日,柯桥区(绍兴县)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免费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将免费教育延伸至学前教育阶段,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根据这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年,率先对区内3000名低保、低收入、孤儿、残疾等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进行补助;2012年,惠及面扩至区内的山区四镇(平水、富盛、王坛、稽东)的2000名幼儿;2013年,区内近3万名学前适龄幼儿受到该项政策的雨露滋润。同时,符合浙江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外地来本区务工人员的子女同步享受该项补助。为确保教育质量,在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同时,全面启动了园舍安全改造工程,两年间投入2000万元,使之全部达到抗震加固安全要求。此外,还启动了新一轮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工程,三年内投入1.6亿元,建设18所高标准示范性幼儿园。
柯桥学前教育的天是明朗的天,是湛蓝湛蓝的天。当然,是柯桥的学前教育人托起了柯桥学前教育的天,而安华珍和她的同事们则托起了稽东学前教育的一片蓝天。
真 好
2011年6月1日,稽东镇中心幼儿园新园舍建成使用。这座崭新的幼儿园位于镇内竹田头村,占地4亩多,总投资400多万元,建筑面积1708平方米,6个班的规模。这是镇上最漂亮的建筑。园内的教学楼3层高,楼前是放着两架大型滑梯的塑胶操场,楼里每个班都有幼儿活动室、午睡室、卫生间、浴室、储藏间等一体化配套设施。活动室里钢琴、空调、电脑多媒体等设施一应俱全。园内还有多功能室,有三角钢琴和电脑大屏幕等。
看着颇有规模、条件上乘的幼儿园,想到自己和同事们齐心努力,乘着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东风,在各级政府、区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为稽东的父老乡亲子女接受优质学前教育打造了一所高质量的幼儿园,安华珍倍觉欣慰。那天,在艳阳丽日下、青山绿水旁,安华珍在新园舍落成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感谢了许多人。安华珍后来还说:“那一天,是我这辈子最满足的一天,激动得都快掉眼泪了。”
乡亲们说:“现在的镇中心幼儿园真好。我们山区能有这么现代化的幼儿园真不简单。这全靠安园长,我们的安园长别看她个头小,还真能干!”
新园舍投入使用后,山里的小朋友也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环境。娄佳柯小朋友当时被送到城里读幼儿园有半年多了。爸爸娄建华回到镇上,一看到已经建成的镇中心幼儿园,就到园里给儿子办了参加暑假培训班的手续,并说:“下半年我让孩子在这里上幼儿园。这里教学环境和城里一样,而且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是城里没法比的。”
真好,还好在幼儿园的软件,好在幼儿园有安华珍带领的一支幼教团队。安华珍自1991年7月幼师毕业到稽东镇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后,一直注重自己业务能力的提高。她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展教科研,多次获得各级各类基本功比赛奖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各级报刊发表和获奖。她一直在不停步地提升自己,至今,拥有了高级技术职务。安华珍还积极带领一茬茬的年轻教师钻研业务,不断进取。园里的不少教师快速成长,有的教师进入绍兴市骨干教师培训班,有的教师的论文、课件等获奖。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带来的是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孩子们的一些文艺表演也颇为不俗,多次到区里展示、比赛,均获得好评。2008年,幼儿园被评为省二级园;2011年,评上了市标准化幼儿园。
幼儿园的发展有目共睹,稽东的父老乡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幼儿园多次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2012年6月27日,绍兴县山区学前教育研讨会在稽东镇中心幼儿园召开,来自全县19个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县机关幼儿园的正、副园长等4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园里的教师展示了“小鼓手”等活动,安华珍则现身说法,就山区幼儿园内涵建设作了交流。县教体局金永毅副局长对稽东镇中心幼儿园的工作赞赏有加,他说,山区学前教育蓬勃发展是实施《绍兴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一个亮点。山区学前教育免费普惠、高标准幼儿园建设、教师收入待遇保障等政策的实施为山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他要求各园抓住时机,立足本地、放眼外界,强化管理、创新发展,走“规范+特色”的办园之路,推动区域内学前教育内涵建设整体均衡快速发展。安华珍他们听后深受鼓舞,对稽东学前教育与柯桥区的学前教育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自己从事山区幼儿教育事业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真不简单
稽东镇中心幼儿园的发展,真的不简单。上年纪的稽东人会告诉你,现在这个园舍是幼儿园的第四个家了。
20多年前,安华珍刚到稽东的时候,幼儿园的第一个家简陋得使人倒吸一口凉气:一间20来平方米的泥墙矮平房,几张破旧不堪的课桌椅,十来个小朋友。当年,安华珍是第一个被分配到稽东的正规的幼师毕业生,成为当地唯一具有正式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当时,她不仅担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兼任小学音乐教师,负责当地小学所有班级的音乐课教学。
为了改善孩子们的保育条件,第二年,安华珍就在当时乡妇联的支持下开始新建幼儿园。1993年“六一”前夕,她带着孩子们搬入了新建的两层楼房,这是幼儿园的第二个家。幼儿园也由原来的一个班发展为两个班。
2000年,幼儿园搬迁到了原来的稽东镇中心小学校舍。这是幼儿园第三个家了。这次乔迁虽然没有大兴土木,但由于幼儿园园舍与小学的校舍要求不同,在以后的几年里,安华珍为改善办园条件没少花心思和力气。她不断争取各方支持,逐年改建了厕所、新建了食堂和3间活动室。最难忘的是2005年为创建市级示范幼儿园,安华珍他们付出了很多辛劳。那是8月中旬,安华珍和老师们忙里忙外,准备材料、整理园舍,后来又发现房屋新旧有较大差异,看上去不很协调,大家都觉得应进行统一粉刷,可那又得花不少钱。幼儿园的经费总是很紧张的。事情要做,又要节省开支,安华珍又说了:“自己动手干!”他们就买来油漆、涂料、粉刷工具等,当起了油漆工。那段时间,老师们白天干粗活――油漆粉刷,晚上干细活――整理资料、布置活动室等。有一天,所有教师都加班到晚上12点,而安华珍竟干了个通宵!
真不简单的还是建设第四个家。安华珍总有个情结,要让稽东的孩子接受与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学前教育。她总是在追赶。从2009年开始,为了让稽东的孩子能上条件更好的幼儿园,安华珍就筹划建幼儿园新的家。
成如容易却艰辛。新园选址、土地审批、经费筹集、图纸设计、相关手续办理,都很复杂,安华珍殚精竭虑,城里、镇上来回跑,不知道跑了多少趟。
在新园舍规划、兴建、落成的两年多时间里,安华珍回柯桥镇上的家里更少了,差不多每周才回一趟,剩下的日子都是在幼儿园的宿舍里度过的。这样,她就可以在休息时间也到施工现场去转转。
新园舍建好了,搬迁也不容易。幼儿园生活用具、教玩具不是一般的多,为了节省开支,安华珍和老师们大多是自己动手搬运的。那段时间,每天傍晚,在老园去新园的路上,人们总能看见安华珍和老师们在“蚂蚁搬家”的景象。安华珍他们向农户借来三轮车、手拉车,装得满满的,拉着、推着,在暮色中向新园走去。时至今日,当时安华珍蹬着三轮车,风风火火忙搬家的身影,还深深地留在老师们、乡亲们的印象里。
真不简单的是活动室里的空调、钢琴和塑胶活动场上的大型滑梯,都是通过社会赞助得来的。尊师重教、关爱幼儿、造福乡梓的稽东镇里的企业家们纷纷慷慨解囊,一共捐了30多万元。安华珍也记不清自己为此跑了多少路、说了多少话、吃了多少闭门羹。
真能干
因为敬业,所以能干。有人问安华珍,这稽东的大山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你在这里为幼儿教育事业倾注20多年的心血。她摇摇头说:“具体我也说不清楚。大概因为我是土生土长的稽东人吧,觉得有责任把家乡的幼儿教育搞好。说实在话,我心里对山里的孩子总有一份割舍不掉的感情。”朴实无华的语言,有着深厚的爱家乡、爱教育、爱孩子的情愫。
安华珍也想做事业、家庭一肩挑的女汉子,但敬业和顾家有时就是有矛盾、有冲突的。丈夫陶淼森在柯桥镇教书,儿子也在柯桥镇上学,安华珍的小家安在柯桥镇上。多年来,她常常因为幼儿园的事顾不了回家,致使一家人聚少离多。丈夫陶老师是支持安园长工作的,有时见妻子实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也只是苦笑着说妻子永远有做不完的幼儿园的事。2011年,是为了兴建幼儿园第四个家热火朝天、事务最多的一年,这年恰恰是儿子中考。安华珍在这一年竟忙得没能为儿子做一顿热饭,烧一碗热菜。儿子曾向老爸质疑“我妈是我的亲妈吗”,最终实实在在地用中考的好成绩给了妈妈以极大的安慰。
2005年,安华珍有机会调到离家较近的平水镇工作,但她还是决定留在稽东,迎来了稽东学前教育事业的更大发展。
安华珍让教师们都能干、都敬业。特别是对刚到园里的新教师,安华珍都会与她们谈心交底。安华珍推心置腹地说:“山区的幼儿园的确和城里的没法比,我们每个班只有一个带班老师,老师们要把班里的每个小朋友照顾好,任务是比较重的。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尤其是在山区当幼儿园教师,就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安华珍说,这是事先打好预防针。安华珍虽然担任园长,但多年来她还是坚持带班。她总是说,只有自己去经历才会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需要幼儿园怎么做。
安华珍带领教师们走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结合实际搞教科研,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活动实施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家园沟通、家园共育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做法。比如,有一年的3月8日下午,在全园家长会上,教师们自编自演的庆祝会拉开了帷幕,老师们载歌载舞尽展才艺,家长孩子欢声笑语。教师们齐声宣誓:一张笑脸相迎、一颗爱心相送、一腔真诚相待、一个满意相伴,三八节,我们郑重承诺:廉洁从教扬师德,情感育人树师表。那铮铮誓言透出竹之清雅。教师们集体签名的师德承诺书张贴在园门口的园务公开栏上。见到此情此景,家长的心里别提有多舒坦了。
在风轻云淡、鸟语花香的夏日里,在歌声与微笑的荡漾里,在天使般纯净的眼睛里,幼儿园对一个特殊的日子――六一国际儿童节,总是精心设计,搞得有声有色。在宽敞的礼堂内,人头攒动,小朋友们、家长们欢聚一堂,共庆节日。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安华珍总是要盛情邀请镇里的有关领导出席这一聚会,让他们了解幼儿教育,感受儿童的欢乐,体味幼儿教育的重要。盛会上,孩子们的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对老师深深的感谢;大班幼儿朗诵的《毕业诗》告诉大家,又有一批孩子即将走出幼儿园大门;一群“可爱的蓝精灵”将会演推向了,那是孩子们展示自己在幼儿园里的茁壮成长。
能干的安华珍的收获也是沉甸甸的。20多年来,她13次获得局级、镇级年度先进工作者嘉奖,曾是绍兴县十佳青年教师标兵,县农民种文化活动“能手”,在县幼儿园教师技能比武上两度获得二等奖,指导县幼儿故事比赛获一等奖。2011年8月,因为对浙江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贡献,她获得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届浙江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2012年3月,她又获得“2011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称号。
访谈者(以下简称访): 你好!受《钢琴艺术》杂志的委托趁你这次回国的机会对你做个访谈。大家都知道自从你在第六十一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比赛”中拔得头筹,同时获得了其他几个特别奖之后,走上了职业钢琴演奏家之路,频繁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今天我们就先从你的艺术成长之路开始吧。
宋思衡(以下简称宋): 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国内业界的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我从小学琴的道路是一条非常传统、典型的学院式培养之路。我父亲是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因此我从小就接受了他严格的钢琴启蒙教育。五六岁的时候我便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课余班。附小是从四年级开始招生,因此我在此前的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一直在附小的课余班接受正规的专业学习与训练。四年级的时候考进了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跟随李道韫老师学习,接着就是附中、大学一路直升上去。从附中开始,我就一直跟随盛一奇老师学习,到了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就离开上海音乐学院去了法国继续学习。
访: 从习琴从艺的角度看,你的学琴经历应该说既是相当顺畅的,也是非常幸运的,不像有些职业钢琴家那样曲折。
宋: 确实,从成长的角度看,由于我从小接受家庭艺术氛围的影响,以及我跟随的都是非常好的专业老师,让我幸运地没走什么弯路。我在法国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院学习了两年拿了“最高演奏家文凭”后,又转到了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继续学习。在法国我跟过马利安•里比斯基(Marian Rybicki),还上过菲力普•昂特蒙(Phillip Entremont)、米歇尔•达尔伯托(Michel Dalberto)、迪米特里•巴什基洛夫(Dmitri Bashikirov)、白建宇(Kun-Woo Paik)等多位钢琴演奏家的大师班。现在除了开音乐会,我还继续随法国老一辈著名钢琴家多梅尼科•墨赫莱(Dominique Merlet)学习。
访: 是否可以先请你谈谈有关法国钢琴学派的一些问题?从我国钢琴专业教学历史来看,似乎我国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更大些,对此的了解也相对多些,但对欧洲的一些学派,比如像对法国钢琴学派的了解、熟悉的也许比较少吧?虽说我们以往也有像吴乐懿先生这样嫡传于玛格丽特•隆的老一辈钢琴家,但能像你那样,既接受了西方尤其是法国纯正的钢琴学派的学习,同时又在国内接受过那么长的专业学习应该说还是不太多的。
宋: 应该说像我这样类似经历的人还是有的,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如2000年回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江晨老师,她跟我在法国是同一个老师多梅尼科•墨赫莱,她在法国生活了十年,同样接受过很正统的法国学派培养,还有我的另外一个老师――许忠老师,也是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师,他在法国生活了16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开始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钢琴演奏、教学观念、风格的很多影响。
访: 请你接着谈谈盛一奇和许忠老师对你的培养吧。
宋: 盛老师是个非常豁达的老师,她不仅为我打下了几乎全部钢琴演奏技巧的底子,而且在培养我对音乐的认识上,盛老师也给了我非常全面、细致的教育。不管是生活上还是专业学习上,盛老师几乎是全方位的在教育、培养着我。同时,盛老师又是个非常开明,又具战略眼光的老师。她认为,我若想在钢琴演奏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的话,还需要吸收更多新的东西。对此,她表示很乐意为我介绍其他优秀的钢琴演奏家来指导我,能让我学习更多其他风格流派的东西。许忠老师就是盛一奇老师引荐的。盛老师为我介绍了他,目的就是能让我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其他钢琴学派的演奏特点。因为盛老师大学时是李翠贞先生的学生,李翠贞先生是留英的。而许忠老师曾经在法国生活过好多年,他现在已经是有名的钢琴家和指挥家,对法国钢琴音乐流派有非常深刻独到的理解。他是个很棒的教育家,这点作为他的学生,我是深有体会的,只是说,他不太在意这个方面的发展。
访: 在你后来在法国学习的六七年间,你对法国的钢琴专业教学一定有更深刻地感受吧?
宋: 嗯,简单的说,法国老师比较“冷漠”。
访: 这个“冷漠”是指……?
宋: 比如说,你的私生活他不感兴趣,他也不来给你任何生活上的教育指导。他会认为这些跟他没关系,除了弹好琴之外,他不会对你的私人生活干涉什么。显然,这些都与国内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特别像我们小的时候,国内的老师是把得很严格的,不让你的琴艺,包括学琴过程、练琴过程受到任何外在东西的干扰与诱惑,这是国内钢琴教学上一个很好的东西。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正反两面性。从负面来讲,孩子可能对某些东西会因此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从小都是父母、老师帮你判断好的。但是,从培养职业钢琴演奏家的培养方式来说,国内的教育方式还是有它的合理性和优点。因为,这样能让我们在还没有建立一个良好人生观和判断能力的时候避免了很多可能犯的错误。这对特别是像钢琴这种需要大量时间练习、演奏的技能性很强的专业学习尤其重要。
访: 那么从法国钢琴学派对钢琴作品的认识以及教学的方面你又有哪些明显体会呢?
宋: 其实我刚才说的这些问题,跟其背后的文化是联系在一起的。首先,他们对个性是非常强调的,他们在钢琴教学上也是这样。专业钢琴老师会教给你很多东西,然后希望你能够把你个体的东西通过你个性化的演奏提炼、表现出来。其次,我们必须承认,对西方音乐的风格把握,终究要来到它的发祥地才能寻找得到它最最纯正、正宗的东西。比如学习德彪西、拉威尔就需要到法国,因为那里有很多德彪西、拉威尔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他们当年都是嫡传的,对于如何弹奏,怎么处理,他们都有一套很好的训练、演奏的系统方法。我国较长一段时期一直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与当时的西方社会也曾有过较长时间的政治、音乐、文化的隔绝,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与西方音乐的联系。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俄罗斯版的德彪西《前奏曲》是有很多错误的。在法国,我们都用Durand版的,Durand版是最好的演奏德彪西的版本。对比Durand版和俄罗斯版,会发现差别很大,特别是在分句、线条的标示方面。因为在德彪西的作品演奏中,每一个线条、分句,都是要严格按照他写的乐谱标记的。他作品中任何一个细小的跳音都不是他随意写出的。在好多细节方面,你只有把它弹出来了,你才能把这韵味表现出来,味儿才对。
访: 你说的这些问题以及有关乐谱版本的比较与识别都非常重要。其实,我国的专业钢琴教育要真正从内涵上提升教育水平,就必须大量熟悉和了解这些相关的信息。基础层面的钢琴从业人员同样要重视音乐风格的纯正性。
宋: 当然,对于俄罗斯本国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来说,俄罗斯版可能是非常好的。比如说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的一些版本都是比较不错的。
访: 你的这一席话一方面给我们的钢琴教育提了个醒,同时,对目前热火朝天的乐谱出版业也提了个很大的醒。任何一个乐谱版本的引进出版,其背后都有它重要的学术、风格信息。这也是一件关系到钢琴演奏与教学的大事。
宋: 版本选择的学术水平,其实这几年在国内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在书店里已能够买到很多较好版本的乐谱。有了这些东西,为什么我们还要强调这些呢?因为我发现有些学生在买到这些好版本的时候,还是不认识其中的重要性,还是不会仔细地研究乐谱。明明看到是“f”、“cresc.”“staccato”的地方,学生依然会把自己的东西强加上去而忽略乐谱上的明确标示,去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作曲家要这么写?或为何要那样写?”的学生少之又少。不光是我们刚才谈到的德彪西、拉威尔的作品,任何一位伟大作曲家的钢琴作品,我们都要尊重乐谱上的一切标记。比如贝多芬,他作品的任何一个音符和标记写上去都是有整个的逻辑性摆在那里的,而且是跟他自身的个性特点、风格特点一起共存在乐谱里的,是不可以轻易地违背的。所以我们既要有选择正版乐谱的观念,还要有正版演奏的精神。
访: 你说得非常有道理。在作品的弹奏中,我们不但要有良好的音乐感觉,还需要有思考音乐、研究乐谱的精神。也就是说,优秀的钢琴演奏既要有很好的乐感,同时也需要有理性思想光芒的闪烁。
宋: 当然,我觉得人的感觉是分不同层次的,也是发展的。你最初刚接触古典音乐的时候,也许你的感觉还不一定很好,当经过一定程度的点拨、教育、培养后,你的感觉层次就可能会逐渐提高。当然也有例外,就是那些有着非常好音乐感的演奏者。
访: 你的这番话是否可以理解为“钢琴演奏需要从音乐里去找音乐”。比如说我们常常在各种大师班上听到国内外的老师常常会跟学生说:“其实这个乐谱里面都有写的,你为什么没注意?”
宋: 所以我一直坚持认为,演奏性格和演奏个性必须是建立在高的层次上的,它必须要通过一种学习行为逐步获得,也就是你需要先学师是怎么写谱子的,你把这个全部弄透了,然后你再去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才是个正确的学习过程。倘若你还没有把大师的意图搞清楚,你上来就自己搞点什么,这是不对的。
访: 那么从你个人的审美趣味来说,你对哪些作曲家的作品更感兴趣?
宋: 其实在我留学法国的这么长时间里,我整个的演奏风格其实经过很大转变的。法国学派是个非常独特的学派,它对声音的审美情趣和对整个乐曲的风格把握跟别的国家是不一样的。不管是在钢琴或小提琴,甚至是在管乐上,它对声音的要求,特别是对声音“包住”的这种音色要求是很主要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想听到那种非常打开的声音。这个是法国钢琴学派音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对此,我不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走上职业生涯以后的演出中,就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平时我们两个人谈话,说到兴奋处,有时会有很粗鲁地推对方一下或者拍一下的动作,而这在法国人的生活中是很少见到的。所以一种音色个性,一种音响效果直接反映了它的民族审美特征和它的文化背景、民族个性。
访: 接下来,我们是否可以谈谈你的演出?我曾多次听过你的音乐会,在你2005年3月得奖回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那场音乐会上,我们从你的演奏中就已意识到你的演奏风格有了很明显的变化。从你近年来的演出经历来看,似乎主要大多活跃在国外的音乐舞台。今后你是否会在国内的演出方面加强一点?
宋: 中国音乐市场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它广大的包容性,这不仅仅是说我们有大量的观众,他们所具有的对音乐欣赏可能的宽容度。我们的年轻和活力,也是很多历史悠久的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和我们的经济发展一样,中国的音乐圈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所以我在中国目前除了常规的和各大乐团、音乐厅、唱片公司合作以外,我也极力的在推动我的一个多媒体音乐的发展。因为我觉得听觉和视觉的结合一定是将来音乐发展的方向,借着这个再次变革的机会,我觉得能把古典音乐的表演推上一个新时代的台阶。2009年我已经推出了第一个项目《交响情人梦》多媒体独奏会,2010年下半年这个项目还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海音乐厅、星海音乐厅等演出。2009年的市场反映之火爆,给了我巨大的信心.接下来我还要有计划的制作新的项目,争取不断的深化多媒体音乐会的发展。
访: 非常希望你在国内的演出能多些。客观说,无论是我们的琴童、琴童家长还是广大钢琴教师都很希望能更多欣赏到从中国走向世界的我国青年钢琴家自己的音乐会。
宋: 坦率地说,我觉得在国内演出和在国外演出氛围还是挺不一样的。国内的演出更注重娱乐性,国外的演出更注重艺术性。
访: 这时候,艺术家是不是常常需要有一种妥协?
宋: 事实上,这种妥协对艺术家的个性来说又是非常危险的。假如平衡不好,这种妥协可能就会导致演奏家丧失个性、丧失自我。长此以往,你会不知道自己坚持的是什么。艺术是需要有某种坚持和艺术追求的,没有坚持就不能称其为艺术了。包括我发展多媒体音乐会,也是始终坚持这个原则,我更希望看到的是未来社会和艺术的发展成就,只要你走在这条有前瞻性的道路之上,并且不断发展你自己的艺术成就和品味,你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就像瓦格纳的音乐,生命自身的力,是不可阻挡的!
访: 你的这一观点很有个性,也很有意思,同时也发人深思。就是艺术家应该以怎样的一种艺术标准、艺术品位来影响、提高听众的审美趣味?
宋: 我觉得我们对听众的审美趣味一定不能是强行、生硬地去灌输,这会吓跑观众。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反衬了我们自己艺术修养的一定缺陷。我们要潜移默化地,在观念上影响我们的观众。以前米卢执教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快乐足球”,我觉得他是个有境界的人。因此他也成为第一个成功的带领了我们不争气的国家队冲出亚洲的教练。
访: 呵呵,说到国际比赛,我们不妨来谈谈你2004年在第六十一届玛格丽特•隆-雅克•蒂博国际钢琴大赛中获得大奖的事情吧。当时在欧洲的很多重要媒体上引起很大反响。《费加罗报》评论你是:“引领欧洲古典的领军人物。”这一评价应该说是非常高的。你能否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宋: 这个比赛创立于1943年。为什么会创办这个比赛呢?因为二战期间,纳粹占领法国后试图进行殖民统治,包括文化的殖民统治。于是法国非常著名的钢琴大师玛格丽特•隆和法国小提琴学派代表人物雅克•蒂博两个人决定合作举办这么一个比赛,宗旨是为了传承和发扬法国文化,目的是选拔世界各地的优秀钢琴家和小提琴家。从1983年起,钢琴与小提琴大赛交替举行,该大赛三年为一周期举办。第一年为钢琴比赛、第二年为小提琴比赛、第三年举办获奖音乐家演奏会。这个比赛从创办至今一直规定,演奏者必须要弹一些法国作曲家作品,通过大赛来弘扬法国的文化、法国的精神。法国在欧洲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它代表了一种细腻、高雅、精致的文化品格,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革命、前进、自由、开拓的法国精神。这两点应该说在法国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所以这两个重要因素对这个比赛都是非常有影响作用的。正是由于这个比赛所蕴含的重要意义,因此法国政府每年都赞助这个比赛,并提供必要的国家资源。
访: 这个比赛中诞生出了很多钢琴、小提琴大师。在这六十多年赛事历史上,夺得冠军的音乐家有桑松•弗朗索瓦、阿尔多•奇科利尼、斯坦尼斯拉夫•布宁等钢琴大师。2004年12月,你在隆-蒂博国际音乐大赛钢琴比赛中又摘得冠军,同时还囊括最佳协奏曲奖、最佳独奏会奖,成为首位获得该赛事钢琴大赛桂冠的中国演奏家。所以当你2004年12月得了这个比赛以后,大家都非常的欣喜,同时也觉得非常惊讶,你的钢琴比赛之路难道跟你的学琴之路一样一帆风顺吗?
宋: 其实参加比赛对我来说是条挺曲折的道路。我曾经参加过大大小小十几个比赛。2001年,我参加了葡萄牙的波尔多国际钢琴比赛,得到了第二名,这也是我第一次拿国际比赛的奖。这之后仅一个多月,我又参加了第一届上海国际钢琴比赛,最后获得了个亚军。2002年,也是来法国的第一年,我就连续参加了好几个比赛。获得第一届法国篷图瓦国际钢琴大赛、第二届摩洛哥国际音乐大赛、第三届葡萄牙浮赛尔国际大赛、第七届法国巴黎阿尔玛特国际大赛这四项国际赛事的金奖及特别奖,2006年曾在第15届利兹国际钢琴比赛决赛中获第四名。这些经历无论成绩如何也不管比赛大小,都为我走上职业演奏生涯积累了极其宝贵的财富,打下了一定基础。不过我个人从来不看重比赛,比赛除了带你走上职业道路以外,和你以后的艺术生涯关系并不是很大.
访: 2004、2006年,你还被邀请担任在巴黎和摩洛哥举行的两项国际大赛的评委,与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会主席雅辛斯基(A.Jasinsky)、巴黎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雅克-胡维耶(J.Rouvier)等名家一起担任评判工作,借此成为世界级国际音乐大赛最年轻的评委之一。我们感兴趣的是,你作为一位曾经的比赛选手、获奖者,现如今作为一名国际比赛的评委,在比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对参赛选手做取舍的?
宋: 做评委的时候这个事特别麻烦,各种观点、各方面的势力争斗得特别激烈。现在比赛不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不是说你弹得好人家就一定给你第一名,它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各方面的压力,包括不同的势力集团的竞争,比赛一直是件很复杂的事情。
访: 那你会给现在的莘莘学子什么建议?或者从一个国际比赛评委的角度,对专业院校打算参加国际比赛的一些参赛选手,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宋: 其实我们已经有很多很好的模式可以参照。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比赛,因为从本质上讲,比赛跟音乐本身的东西是相违背的。而且我也觉得现在国际比赛有个倾向,这也是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现在的评委越来越多地以个人的喜好作为评判艺术的绝对标准。国外的评委尤其明显,它往往缺少容忍其他个性的可能性。我有时甚至想,这种倾向是否会导致国际比赛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弱。现在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有些经纪公司,包括一些组织者、唱片公司往往非常慎重地考虑与大奖获得者的合约,因为他们认为有些在重大音乐比赛中获得大奖的选手未必是特别优秀的。当然这里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参杂其中。
访: 或许这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有关个性化的发展、对艺术的追求、评委的评判标准以及受众的喜好等多种因素间的矛盾吧!音乐类的比赛毕竟不是体育赛事,无法具体量化。但是,比赛又确实有它合理的一面,它常会给选手的思想、观念、趣味带来很多思考,也会给选手的演奏带来某些质的飞跃。那你又是如何考虑评委的口味与你个性化演奏间的矛盾呢?
宋: 这个是一个技巧,但是也不能用过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没有太多的原则,为什么呢?因为艺术这东西本身是个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说因为参加比赛我们就去迎合这个,迎合那个,我觉得还是该怎么弹就怎么弹。你做了很多迎合的东西,最后还是没被评委接受,我觉得这在人格上简直是种污辱,而且这不是我们值得追求的东西。我觉得比赛并不是一个值得绝对追求的东西,而且我在国外也看到过很多杂志写到的相关问题。他们谈到很多亚洲选手在国外获得了大奖以后,从此就在国际上销声匿迹了,他们很多都回国内发展了,为什么呢?他们觉得不明白,难道他们来比赛的目地只是为了拿奖吗?
确切地说,我们音乐学院培养钢琴家的真正目地是想让他们成为艺术家,比赛无疑是成为艺术家的一种捷径,通过比赛能够在不用很多外力的推助下,靠自己的本事走上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但有些人也许有点不太清楚,好像参加比赛有点奥运会的感觉,好比拿到这个冠军就是目地了。我觉得这个挺奇怪的,我们经常本末倒置,把手段变成目的。
访: 这些年,很多琴童家长开始越来越理性了,他们逐渐意识到,作为增强艺术修养的普及化的社会音乐教育与作为专业化的音乐教育是有区别的。
宋: 我觉得我们很多琴童家长对什么叫增强艺术修养、什么是个性化发展缺乏一定的认识。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练琴就是培养艺术、音乐修养。有时候小孩想看看电影看看书,他们往往会或反对或拒绝,似乎认为只要练琴就能提高修养了。结果是这恰恰扼杀了小孩的个性,扼杀了孩子很多艺术创造的冲动。
访: 我注意到你在琴童的习琴理念上,教学方法上跟别人有很多区别,从你自身的发展来看,你也体现出与别人不同的成长经历,你接受的教育好像非常注重人文修养。我从一些有关你获得玛格丽特•隆钢琴比赛大奖的资料中检索到这样一段文字,法国著名音乐大师让•法辛纳评价你的演奏体现出“优雅的气质、无以伦比的技巧、对音乐缜密的逻辑、深刻的思想”。这就使我对你除了习琴之外的学习经历产生了兴趣。
宋: 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家庭的环境和影响起了很大作用吧。我父亲是音乐学院毕业的作曲家,而我妈妈又是个比较开明的人。虽说我父亲是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也是音乐学院一路上来的,但他知道艺术家需要些什么。他后来分配到电影制片厂,就经常带我去看电影,同时,家里还收集了很多磁带,而且里面不光是钢琴的,还有很多交响乐作品。当时听的看的这些东西其实给了我很多不知不觉中的积累,这些东西还会建立起你一种对音乐、对艺术的朦胧理解。我从小就培养成了一种听音乐、看书、看电影的生活习惯了也成为一种生活状态。
访: 我也曾经提出来过,文化上没有暴发户,都是要靠积累,靠底蕴。实际上你所讲到的你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个综合性的,一种“综合营养”的教育。只有综合的“营养”才能形成综合的人文修养,才能渗透到你的钢琴演奏中,成为你演奏的一种自然流露出的文化“气质”、“逻辑”和“思想”。
老总玩火,夺取下属所爱
2001年6月,位于北京东城区的某广告公司拓展为市场顾问文化有限公司,在广告业务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各类市场人才培训、猎头等文化业务,这样两三年后,这家公司红火的业务使总经理马东生的资产由400万增加到近千万。
40多岁的马东生是上世纪80年代某大学的法学研究生……2001年,妻子出国与他离异。2004年9月,公司市场部进来两位新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位名叫黄丽,是个高挑的漂亮姑娘,因此面试第一印象中马东生就给她打了最高分。后来,在工作中,黄丽在自己的岗位上十分卖力,渐渐在广告业务中做出了较为优秀的业绩,这又给马东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公司共有110位职员,以年轻人为主,因此追求黄丽的不乏其人。然而黄丽对那些追求者根本就不感兴趣。经过一年多的接触后,马东生感到黄丽是一个难得的好女孩。于是,他开始找诸多的机会接触黄丽。很有心计的黄丽并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大献殷勤,她总是在用自己不卑不亢的冷艳调剂着老总的胃口,这反倒让马东生感到她的独有魅力……2007年9月,两人终于开始了恋爱……
2006年12月,27岁的公司企划部经理李政在2007年计划报告中向公司申请开展北京音乐会广告策划的业务内容。马东生痛快地答应了这个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李政向公司推荐了一位来自另外一家广告公司的女职员马晓翠,由她来负责具体业务。
马晓翠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两年前,她毕业于某大学艺术系,由于不满足较低的收入,做音乐教师的她于一年前辞去了工作来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职员。她身高1.78米,皮肤娇嫩,长着近乎模特的身材。半年前,一个新产品广告会上,她与李政相识。对这位很有艺术细胞的美女,李政一见钟情,从此开始频繁的追求攻势。2006年10月,两人正式谈起了恋爱。由于处于不稳定的恋爱时期,李政便挖空心思地在新一年计划报告中“制造”出了新的“项目”,将她调到了公司。
办公室恋情,四人“角色互换”
当年上大学读书的时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女孩曾热烈地追求过马东生,当时有些守旧的他不敢接受具有浪漫气质的高材生,失望的女孩留学美国后再也没了踪迹。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是离异之后,这位弹钢琴女孩的影子却越来越清晰起来,成了他人生中的一大遗憾。为了回味这段经历,他特意买了一架女孩最喜欢的名牌钢琴放在家中……当马晓翠出现后,―种难以遏制的“圆梦情结”让本来很冷静成熟的他很快投入到这种不可自拔的玩火―样的爱恋之中!
与两位女职员搞起了“办公室恋情”,这让马东生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他清楚,脚踩两只船,总有一天会穿帮。为此,他必须尽早地在黄丽与马晓翠这两个漂亮女孩当中做出选择。
就在马东生与马晓翠悄悄恋爱的时候,有―个人彷徨无比,他就是李政。他感到近来马晓翠对自己渐渐冷淡了,不到―个月的时间里,马晓翠竟郑重地向他提出了分手。一时间,李政痛苦万分,并且,作努力不断挽救恋情。
就在李政反复纠缠的时候,敏感的马东生获悉了李政与马晓翠相恋的秘密,一时间他很矛盾,马晓翠只好道出实情,但她说:“马总,我和他只是简单的接触,我并不爱他,我觉得这世上你是我最信赖的男人,只有在你面前,我才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我也知道你与黄丽在恋爱,但是我很自信:我比她更适合你!”
2007年1月,马东生把黄丽拉到―家高档会所摊牌提出分手。
黄丽简直难以接受,就像从高峰陡然跌落谷底一样,这种反差她承受不了。想到那些日后进入贵族圈的种种人生设想,她禁不住痛哭起来!
此时,不论是黄丽还是李政,他们都不知道老总马东生与马晓翠相恋的秘密。2月14号情人节这天,这场戏终于被演砸:几位同事带着恋人去地坛附近的雨林咖啡厅时,刚好遇到正亲密坐在一起聊天的老总马东生和马晓翠……消息很快传到李政的耳朵里,一种难以遏制的冲动让他几乎发疯。
李政迅速找到黄丽,将自己听到的都讲给她听。他想借助黄丽与老总相恋的力量向自己的心上人马晓翠施加压力,可当他说完后,黄丽竞苦笑着说:“我已经被老总甩了!”
这个结果让他们都惊愕不已,两个人悲从心起,同病相怜,彼此倾诉各自的委屈,咒骂人心的善变……
在无奈、无聊和悲痛中,两个人每天都发短信或打电话鼓励对方……彼此的空虚和相同的命运让他们的心走到了一起。至此,马东生、黄丽、李政、马晓翠完成了戏剧性的办公室恋情的角色互换!
疯狂报复,老总恋人双喋血
2007年4月21日,马东生把两人召集在―起说:“说句心里话,今天的这个局面,一切都是阴差阳错,我没有一点故意伤害你们的意思……如果想离开公司,我会给你们每人10万元的补偿。请你们考虑。”
李政考虑后对马东生的秘书说:“请你转告老总,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不是10万能买来的。”他的言外之意是,要让他们离开这里,l0万元的价码实在太轻。马东生感到有些棘手了。
到了2007年7月份,尽管双方紧张的关系还在僵持,但已经有人发现了李政和黄丽相恋的事情并将此汇报给马东生。马东生为之高兴:“既然他们都各自找到了精神上的归宿,还向我讨什么说法?”
8月11日,秘书找他们谈话说:“公司的人都在传你们两个人在恋爱,当然这是你们的私生活,我们不应该过问,但大家背后议论得太多了……不过,老总还是祝福你们。如果你们选择离开,我们会将奖金加到12万。”
在这种情况下,李政和黄丽便决定拿走这笔钱,带着各自的仇恨,到另一家公司供职。两人将24万元投入股票生意,结果赔了10多万,他们所在的公司效益又平平。很快他们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了。这时,他们对马东生、马晓翠的仇恨与日俱增……而两人在一次与别人的合伙生意中赔进18万。生意的接连失败及工作上的失意使他们对马东生、马晓翠的仇恨更加深了一层!尤其是当他们得知,马晓翠将要在年底与马东生结婚的消息时,他们更是有些气急败坏,心理上的失衡难以抑制。
两人准备铤而走险,将其绑架,敲诈一笔巨款,然后将马东生和马晓翠双双置于死地!
创建于1842年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汇集了当时极为优秀的演奏家,“爱乐”这个名字已成为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特殊的标志和符号。用“爱乐”作为奉化市首个音乐教师音乐俱乐部的名字,其实想传达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该班成员共有20名,所有的成员都是音乐学科的名师、骨干,也有新起之秀、后备人才。如何将爱乐俱乐部的学员打造成为真正的学科骨干力量呢?笔者拟从课堂以外的四大途径,来多方位地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的音乐专业素养。
一、“读书交流”,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
读书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精神的提升和传承需要强化阅读。实践也证明,音乐教师要在专业发展上有新的突破,必须潜下心来阅读,研读教学专著、悟透课标教法、修炼读书习惯,等等。那么怎样的读书活动才是有成效的呢?
1.读书因“点滴记录”而深刻
在读书活动中,国家指令性文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两本专业期刊《中国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俱乐部每位学员的必修读本,几年来这几本书刊已然成为了学员们的良师益友,也成为了学员们教育教学的方向盘,让学员们时刻紧跟教学改革的新步伐,了解课堂教学的新动向,以及领会“课改”精神的新理念。因此在阅读的同时倡导学员们记录书籍中的关键词、语句或段落。诸如此类的阅读与摘记,不仅能掌握最前沿的教学信息,还能多方面地提高学员们的教学专业理论素养。
2.读书因“智慧分享”而感悟
在“点滴记录”后我们爱乐俱乐部还开设了“读书报告,智慧分享”这一活动专栏,分学期为学员们精心挑选教育经典、教育教学专著。一年来,我们先后组织阅读了维克多・伍顿的《音乐课》、戴维・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柯达伊《柯达伊教学法》、李欧梵的《音乐札记》和美国音乐教育家格雷珍・希尔尼穆斯・比尔编著的关于美国音乐教育理念与教学案例的教育专著《体验音乐》等书籍。每一次的阅读我们都组织学员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开展“我的读书感悟――智慧分享”活动。最近一次读书报告会上,俱乐部学员给大家做了精彩的读书报告,从不同书籍、不同视角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品经典、亲大师、悟其道、促成长”的感悟与智慧,近两小时的读书报告会,在学员间的交流碰撞中萌发了新的思考,深化了对阅读的认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给予了大家极大的理念上的指引与教学上的启示。
二、“音乐沙龙”,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人文素养
“音乐沙龙”是我们爱乐俱乐部的又一个活动平台,紧张繁忙的教学工作之后,学员们围坐一圈,泡上一杯咖啡,播放一段音乐,确定一个话题,畅谈自己的教学得失,发表自己的教学建议,在分享思想与智慧的同时也进行着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1.“沙龙”因“话题式随聊”而获知
沙龙活动以“聆听天籁之音、共享心灵律动”为话题进行,交流音乐名家、名曲。其中围绕一个话题,学员们谈及古今中外的音乐家,以及音乐家鲜为人知的音乐故事、创作风格,以及谈及崇拜他的理由和对自己的影响。从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乐派,从巴赫、贝多芬到聂耳、冼星海,华彩乐章一一呈现。我想,这些大师用自己的一生倾注着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引导我们将对音乐的喜爱融入到对生活、对工作、对学生的热爱之中!从古典到流行,从激昂到抒情,让我们沉郁的心情变得轻松,让我们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让我们干涸的心情变得湿润,让我们平静的心情掀起奇妙的波澜。在这美丽的聆听之旅中,学员们倾听到了音乐家灵魂深处的声音,也体验到了音乐带来的感动和力量。
2.“沙龙”因“主题式剖析”而释疑
俱乐部学员的专业成长需要同伴互助,需要个体反思,更需要专业引领。回顾2011年6月14日,奉化市音乐教师“爱乐”俱乐部开展了以“关注音乐本体,优化教学设计”为主题的俱乐部音乐沙龙活动。此次主题式音乐沙龙我们邀请到了宁波市名师、宁海县音乐教研员印滢斐老师为学员们做了题为《独特的音乐独特的课堂》欣赏教学模块的主题讲座,以主题式的阐述与剖析来解答我们在欣赏教学领域中遇到的阻碍与困惑。活动中印老师紧抓关键词“独特”,从独特之音乐气质、独特之音乐要素、独特之创作手法和独特之体验感受这四个维度,结合各种课例做了非常细腻、深入和翔实的解读。启发我们可以从多种音乐要素上去介入与展开,找准符合音乐本身且最能触及到学生和听课者脉搏的关键点,教学设计才能更加贴近音乐本身的气质。以此,通过沙龙中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同伴的研讨互动与观点碰撞,有效破解了学员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
三、“欣赏采风”,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艺术素养
为了能让青年骨干教师有机会现场聆听与欣赏经典音乐,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爱乐”俱乐部每学期组织成员教师走进大剧院、音乐厅等艺术殿堂,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
1.“采风”因“走进高雅殿堂”而宽阔
“人音版”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音乐大师的经典之作,其音乐体裁、音乐流派、音乐风格及世界各国的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涉猎也极为广泛。俱乐部的教师虽然在音乐沙龙活动中也谈及自己“心中的音乐大师”及“大师的音乐作品”,但是在实际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还是存在教学流程“公式化”、作品解析 “教参化”、内涵挖掘“浏览化”等现象,以至于学生喜欢教材里的作品不多,更别说能哼唱部分音乐主题、听出乐曲的主奏形式及演奏乐器。因此,俱乐部还开辟了“采风”路径,即组织俱乐部学员前往宁波大剧院欣赏与聆听各种音乐会,此举不仅开阔了俱乐部教师的音乐视野,对音乐作品的解读更具纵深,还能将文本中的音乐解读与舞台上的作品演绎在现场音乐会中得以交融,全身心地浸润于音乐音响中,真正实现穿越历史的音乐对话,用自己最直接、最真实的音乐感受去架构更灵动的欣赏课堂,唤起学生也能与作品对话的音乐思绪。
2.“采风”因“寻找音乐足迹”而凝厚
“采风”的第二条路径就是以课题为领航,一路寻找音乐驻足的痕迹。其中俱乐部以多个教研课题为研究主题,以《奉化吹打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为例,我们在课题实施阶段就以“寻找布龙音乐的特色”进行了“采风行动”。第一步,前往奉化布龙的集中地,从老一辈的口中得知了 “奉化锣鼓”和“奉化吹打”的相关历史。第二步,上网搜索并观看了浙江省歌舞团在20世纪50年代就享誉世界的民族器乐节目《丰收锣鼓》,与奉化九韶堂的《十番锣鼓》进行对比。第三步,俱乐部学员还前往奉化市萧王庙中心小学实地考察了该校“奉化吹打”学生社团的开展情况,并共同参与了奉化民间艺人给学生做行奏、坐奏等表演形式的授课活动。第四步,组织观看了奉化吹打的代表曲目录像。以上的“实地寻找四步走”为俱乐部的课题组成员对所研究的奉化吹打的历史、形成、特色、代表曲目及当地学生的学习传承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做了较好的指引,通过以上实践,证明了“采风”行动是俱乐部学员对于研究相关课题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四、“基本功切磋”,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的
技能素养
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是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石,更是音乐教师提升自己向专业化发展的必修课程。在“爱乐”俱乐部中,学员们定期举行音乐技能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1.“技能”因“演绎课内作品”而广博
技能的广博不仅仅是各项技能的程度有多高,更是各项技能进行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集中表现。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有良好的示范与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与体会作品的情绪与情感。为了实现音乐课堂中教师“范唱美”的目标,我们也尝试在爱乐俱乐部中开展“唱响教材、精彩演绎”等表现课内作品的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老师们结合“人音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形式:自弹自唱、重唱、独唱、组唱、合唱、表演唱;用钢琴、竹笛、手风琴、单簧管或口哨等来演绎各欣赏作品的主题音乐等,所演绎的课内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果说作曲家对音乐作品是一度创作,演奏家是二度创作,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师就是三度创作,因为教师用自己巧妙的构思与扎实的音乐技能,对作品进行了个性化的加工、处理与表现,在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赋予了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与艺术魅力。
2.“技能”因“实现修炼自觉”而精深
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有:声乐、键盘、自弹自唱、舞蹈及合唱指挥等,扎实、精湛的音乐技能不仅是音乐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有力保证,更是音乐教师得以长足发展的软实力。所以我们“爱乐”俱乐部也经常开展青年教师音乐基本功大赛等活动,有效搭建各种平台让音乐教师在各种交流、评比和展示活动中来促使教师提升音乐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但是比赛与展示总是带有阶段性或时效性的突击与偶然,并不能代表所有教师的真实水平。另外,当比赛或展示结束后,教师对于练习基本功的动力与热情就会稍纵即逝,当需要再次参加比赛或展示时,时隔已久的现象只会令音乐技能水平逐渐退化且难以突破。因此,俱乐部学员根据自身现阶段各方面的技能水平制定了有关音乐技能发展方面的个人规划与技能练习安排表等,俱乐部也适时邀请专家指导俱乐部教师的音乐专业技能。只有实现修炼音乐技能的自觉性与持续性,才能真正触动教师们的音乐神经,用自己对音乐的那份执着与热情来激发自己、监督自己、进而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关键词】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正在孜孜不倦地钻研各种教学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笔者提出小学体育课堂要实现教学有效性,首先广大教师要转变观念,剖析自己,根据课程标准,课前钻研教材备好课,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和体育水平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内容和任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后要注重反思和积累,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努力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死板地教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校的硬件设施。新课标也没有给体育老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基础性
体育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体育与健康学习课堂。因而选择教材内容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把运动技能生活化,并用创设生活场景、游戏活动、竞赛表演等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在体育教学“割麦子”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在课的开始部分可以通过模仿挑担、打石头、拔萝卜、打气、扫地等这些学生很熟悉的,学生模仿起来比较容易,编成劳动模仿操,使学生逐步热身,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达到热身的目的,又体现了让生活融入体育,在体育中享受生活的主题。接着老师可以用废弃的雪碧瓶,设计以“农民伯伯种田”为主线,通过模仿农民伯伯“插秧——施肥——割稻——丰收”等动作,让学生在稻田中进行自我创编、演示、游戏比赛、评价等教学活动,使枯燥的体育问题变为活生生的体育现实,使抽象的动作知识变得具体有趣,从而拓展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体育内容的亲切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教学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有效教学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课程标准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以有的经验,并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据调查,学生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一是怕累,二是缺乏喜欢的运动项目,三是没有养成锻炼习惯。为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发掘出更多更好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学校的体育设施相结合
新课标突出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而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每个学校的条件各不相同,加上学生的信息面较广,所选择的内容往往超过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首先得让学生对学校这些硬件条件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要结合学校实际来开展活动。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只能让学生根据内容所需要的器材,尽量让学生去发明、制作简易的器材来代替条件限制的器材,这样所选择的内容学习起来学生更有兴趣也更有效果,教学意义更加深远。
二、优化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游戏进行教学
游戏是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由于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起来生动活泼,竞争性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 的年龄特点,灵活运用游戏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面达到有效教学。如我在课堂教学的准备运动中不限于单一的徒手操、也可以做些游戏。如采用“踩影子”、“抓尾巴”、“弹钢琴”等游戏,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如我在教学生的投篮时,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投篮技巧后组织同学们进行“投人篮”游戏,投中“人篮”得一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投篮技术,而且培养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球感。同时投中“人篮”并不是容易的事,学生必须要认真地学习投篮的技巧,从而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真听讲、大胆竞争。
(二)利用比赛进行教学
体育课教学中从准备到结束都有竞争。运用竞争,可使那些枯燥无味的单一动作的教学变得生动活力。如“报数”我利用“分组比赛法”,以组为单位进行报数。先报完且速度快的小组得获胜,然后根据名次进行奖励表扬。接着进行“叫号赛跑”比赛,这样,枯燥单调的队形、队列教学就有趣味了,自然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出学生主动性,教学效果也就达到了。
(三)利用差别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的生理特点、体型、性别、素质、接受能力的差别,我们应运用这些差别,引起竞争。如我在教立定跳远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多画几条线,A、B、C三个不同的等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想要完成的标准。这样做使更多的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整个课堂教学也活跃起来了。灵活运用差别,就会使我们体育课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就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了。
(四)形式多样,展开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法单一、形式单一,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变化多样,根据学生好胜心理特点、引入竞赛,效果就不同了。如教加速跑时,不利用多样竞争形式就叫学生分组跑、学生跑两次就厌烦了,就叫苦叫累了。于是让学生运用胸前贴报纸加速跑,从练习中学生知道为什么跑得快,跑得快报纸就不会掉下来的道理,然后利用分组比赛贴纸跑、纸掉下少的组为胜队。最后再次把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加以规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的提高。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发出笑声,增强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五)利用竞争模仿进行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每个动作的学习,特别是新、难动作学习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模仿,不光开动脑筋,而且获得成功的快乐感,促进学生的积极性,给课堂带来生机。如我上一年级“立定跳”时,先让学生自由模仿各种动物跳,如有的学袋鼠跳,有的学兔子跳,有的学青蛙跳……最后,我把正确的立定跳动作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到了立定跳远,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学习起来也并不觉得很难,而且对“立定跳远”的动作铭记深刻。
三、主动反思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如果教师能经常及时对无效、低效的课堂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反思的案例积累起来加以分析和研究,在第二次教学中加以借鉴,提高教学成功的机会,促进有效教学,让教师在课堂上充满信心。因此在每次课堂教学后,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也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反思所写的内容可以是:
(一)反思成功之处: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详细地记录下来。
(二)反思不足之处: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为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少走弯路。
(三)反思学生创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四)反思教学灵感: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
(五)反思教学中困惑的问题:无论教师如何地努力,难免存在缺陷与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些问题不是立即能解决的,可以把这些问题先记录下来。
四、结论与建议
有效才是教学的生命。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质健康,我们年轻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更有信心的面对新课改要求下的体育教学,发挥出学生和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共融、互补作用,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体育课更加生动活泼的进行,使学生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真正地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在平实中见有效,在有效中见进步在进步中见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曼.提高农村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教改前沿.2004.4
[2]余立峰.体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解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10.2
[3]郭志明. 追求有效教学的理想境界[N]. 成才导报.教育周刊, 2007
1.用理念来引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要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理念的引领,那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的。俗话说得好,“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名家、大师作报告,未听之前本身就有一种潜在的崇拜和仰慕之情,何况名家大师们有很多的“知”之外的“识”,那是最能触动我们这些来自底层的教师灵魂的。从我的经历来看,每一个精彩的与有深度的报告对自己的心灵都是一次强有力的震撼和风暴,对自己的成长都是一次跨越式的加油和充电。听过这样报告的教师都会感叹:原来教师还可以这样做!专家们用亲身的经历和新鲜的理念感染了他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但邀请专家们直接引领教师的发展,掀起头脑风暴,需要的机会成本很高,对农村学校来说,几乎难以做到。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从网络上下载报告视频,或者把讲座稿打印发到教师手中。更多的情况,往往就是由我们校长们进行“传销”,充当二道贩子。从校长开始,从干部开始,在校本培训的场合,为教师们贩学术报告。这种理念的引领方式价廉物美,我记得曾经为年轻教师“传销”过赵凯博士的一次讲座,主题是“得不到自己所爱的,就爱自己所得到的吧”。应该来说,对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好高骛远的新教师来说,触动是很大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们校长必须先行一步、高人一筹。一个没有个人教育思想的校长是不可能实现对学校教育思想的正确领导。因此作为我们校长首先应该认真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各种不同流派的教育思想,并进行甄别、借鉴,尝试和实践,经过不断地磨合和完善,逐步凸显出个人的教育思想。广告里说得好,“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同样也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思想空间有多大,他就将把同学带到多大的空间去,校长的思想空间有多大,就能够引领教师走到多大的思想空间。
2.用行动来引航
当然在理念引路的基础上,我们更应用行动来引航。我校教科研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如何突破这个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借助全国新教育实验这样一个平台,申报了“师生共写随笔,促进教学相长”子课题,以此引领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育随笔。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教师教三十年书,不如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人也给教师成功总结出一个公式,就是“实践+反思=成功”。我想都是强调教师用笔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开始不少教师对教科研表露出的疏远冷淡与无能为力,作为校长,我没有太多的责备和说教,而是从我开始带头写教学反思、写教育随笔。我在“教育在线”上设立自己的两个主题贴,先建立的是《飞痕集----我的教育手记》,由于我的笔耕不辍和勤于思考,很快这个帖子便成为精华帖,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内,访问人气已近2万人次。此外为了引领教师把“努力工作、快乐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信条,我又建起了另一个主题贴《锦瑟轩里----我的生活写意》。借助自己的专题帖,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思路、工作的思考路径和人生的思考感悟一一呈现,让教师从中增进了解、消除误会、受到启发、共同发展。现在我校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有主题贴,人气都很旺,几乎所有年轻教师都建起了自己的个人教育教学随笔专题帖,在那里我们切磋教学感悟、交流教育心得,养成了用笔思考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一形式,帮助教师消除和减轻职业倦怠症症状,培养他们的教育理性与情怀,为造就一批有思想会实践的教师队伍积淀基础。
3.用制度来引导
校长要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多的舞台和平台,让教师们都能有实践的天地、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我们要大胆放手,该放就放,鼓励他们大胆实践,要创新机制,压担子、让位子,让他们尽早的崭露头角。因此要重视通过制度措施的制定,把一些好的做法和有效的措施,把一些前瞻性的路径,从制度层面加以落实和推广,以此来导向学校发展的方向和师生价值的取向。为了促进教师自主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实现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先后出台了《俞垛中心小学教师学期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关于对教育教学进行专项奖励的意见》、《关于表彰教学新秀、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的意见》和《关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让教师真正明白只有把“时间用在备课上、功夫花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和生命活力,我们的付出才会事半功倍;只有积极投入到教科研中去,让我们在繁杂的工作中不断绽放出激情和火花,坚守并践诺“努力工作、快乐生活”的信条,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和美丽。
4.用目标来引领
有了目标,便有了人生奋斗的方向。有人说,能够做到把教师个人价值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一定是位成功的校长。因此作为校长就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和场合,传播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方略,要善于把大家的个人意愿统一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上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才能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个人也得到发展。因此我们很注意引领每一位教师确定自己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让大家充分思考下面一些问题:自己过去几年做了什么?有了什么进步?现在正处于什么发展状态?未来几年,自己都想做点什么?向什么目标发展?教师经过认真思考和切实规划,为自己的每一阶段设立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每次教师通过阶段性的总结和对照,都会为自己原先设立的规划进行适度调整。目标的引领,使教师们不再对自己前进的方向迷茫,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信心,对自己的工作也充满着激情和豪情,这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内驱力,学校的发展也将更科学更持久。当然,引领不仅只是停留在纯粹的专业发展道路上,更要体现在人格的引领和文化的引领等方面,通过校长自我人格的完善、先进人物的榜样和名师大师的魅力来感染教师的灵魂,通过校风的熏陶、典型的召唤和人文的建设来营造校园文化,让教师的发展更和谐更主动更健康。
二、管理于细微处,体现“教育无小事”。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我认为有三重境界:一是“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二是“无微不至,精益求精”。要求每一个流程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三是“和而不同”。围绕目标,结合校情,传承创新,创建出一所既丰富多彩又个性鲜明的学校。学校管理于细微处,首先要求目标要精细。我们要把学校各项目标具体到可看得清、细致到可操作化。保证各项工作既有大目标,又有小抓手,既有总体要求,又有细致方案。这方面我们体会较深的就是抓学生德育工作。当前学校德育空乏无力实效性差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这些年来我们把学生德育的目标放小,聚焦到道德习惯养成上,虚事实做,大事小做。我们的做法是一学年一个载体、一月一个主题、一周一件小事。2005学年,我们依托《小学生道德习惯评价体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围绕“求知、践行、修身、健体”总体校训,为不同年级段的小学生,制定了具体条目式的道德习惯评价卡。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拟定细致的要求,月初发到学生手中,月底从自我评、同学评、家庭评和老师评四个层面,为每个学生每个阶段的道德习惯定星。每学期评选表彰道德之星。2006年,我们开展了学校道德银行建设。每个班、每组分别设立了同学们自己命名的道德银行分行和支行。每周一提出本周的道德习惯小事,周末召开一次道德银行评比会,围绕“做好事成习惯促修养”的目标,采取自我申请、同学推荐与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个学生一周的道德习惯养成积分,班班建有道德银行个人积分排行榜,学校建有道德银行班级积分排行榜。每学期评选表彰道德小富翁。几年来,学校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高位的教学质量、文明的师生言行和纯正的校风学风,赢得了上级领导、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较高的美誉。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其次要求就是责任要精确。我们将管理责任具体到人、明确到事,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例如: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几年后,原先的新鲜和激情淡化了,意识和焦点泛化了,为此我们把推进课改的重点,着力贯穿于校本教研科研化工作中去,我们提出:“一二三四五”工程。即:1.每周一课----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出一节研究课,突出合作式教研。责任落到教研组。2.每月二次集体备课活动----定时定点集体备课,突出问诊式教研。责任落到备课组。3.每学期三次培训讲座----分管领导对全体教师就一个专题进行培训,突出干部与教师同行。责任落到校长室。4.每学期四项专题研究----每月一个专题研究,突出反思式教研。责任落到教导处。5.每月至少五篇教学随笔,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所悟及时记下来,发到自己的教育教学随笔贴上去。责任落到每位教师。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其三要求关爱到精心。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在工作中认识到,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尤其是应最大程度的尊重、信任、宽容、善待每一位教师,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到身心愉快,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我们着力叫响两个口号----“态度决定一切、细节见证品质”、“让所有的金子都在这里闪光”。为此我们努力做到“五要”:要坚持看人先看长处;要不搞“齐步走”,评价教师不搞“一刀切”;要宽容的地方必须宽容;要努力使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使教师队伍做到最佳组织,达到整体优化;要真诚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学校管理于细微处,要求之四就是文化要精致。为此我们致力于打造丰富多彩而又具人文个性的学校校园文化,目标定位在共同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温馨的生活家园和和谐的艺术乐园。学校以创建和谐校园为突破口,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氛围,从校园文化、走廊楼梯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和宿舍文化五个层面做文章,做到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愉悦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三、着力到关键点,做到有的放矢。
哲学告诉我们:矛盾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要抓主要方面。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纲举目张”、“擒贼先擒王”都是说的这个理。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80/20法则”,就是“关键的少数决定次要的多数”,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不平衡性,这一法则同样适应用于学校管理。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校长,我时刻提醒自己既要善于运用“80/20法则”,运用辩证的系统思维和前瞻眼光在全局中把握自身定位,在学校发展战略中“举重若轻”把握关键,又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理清工作思路,着力提高工作的敏感性和预见性,切不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拘泥于管理中的细枝末节,在重点工作与日常琐屑事务上模糊不清,在轻重缓急上弹不好钢琴,涉及学校发展关键的大事、要事却无暇顾及、分身乏术,忙而无功。学校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尤其是农村学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校长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要以主要精力研究解决制约学校发展战略的关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初到俞垛小学时,面对学校素质教育考核连年在低谷徘徊的局面,看到的很多方面一盘散沙,可谓百废待兴。通过调研摸底,交流反馈,我决定将工作目标首先定位在唤醒教师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质量意识,着力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上,第一个动作就是打破三校割据的局面,从实现三校教育资源共享和教师资源共担这个切口入手,开始了我的修整计划。由于触动了整个体制的麻筋,带动了学校和教师从各方面都迸发出从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经过全体师生的同心协力,第一学年我校在素质教育考核中,一举夺得两个奖项,一个是从谷底爬出来站到了优良行列的进步奖,一个就是优良奖。这让我们俞小人找回了丢失已久的自信,唤起了新一轮负重奋进、争创一流的潜力和动力。
当然,重视“关键”与重视“细节”并不矛盾,“管理于细微处”与“着力到关键点”,是辩证统一的,既不可替代,更不可或缺。一方面,校长不应事必躬亲,越俎代庖,越级指挥。另一方面校长又必须亲力亲为,尽职尽责。在关键流程和环节上,必须追根究底求真,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实际上,这正是管理理念的回归: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负岗位应该负的责任。正如同志所言,“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主意就是决策,就是战略思路,做正确的事;用干部就是派合适的人把事做正确,把思路变为行为,使战略、流程和人员和谐统一,这也是我们作为校长落实细节,强化执行力的关键环节所在。以上这些只是我做校长几年来的一些做法与想法,或许有东施效颦之嫌,但切切实实融入了我自己的思考和信念。我坚信“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我更向往和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人一起前行,用教育的理想打造理想的教育,用理想的教育实现教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