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优化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优化的措施

第1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沈阳 110122)

摘要: 本文就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的流程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 : 供应链;财务流程;精益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1-02

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把企业战略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审视,把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供应链环节下的财务流程是是供应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而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是对供应链核心资金流重新梳理,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提升绩效,降低工作成本。

1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的描述

在理论中,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设计以企业的可持续为基础,注重事中实时控制。此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展财务业务的外延范围,还有助于丰富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上,供应链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益于企业形成与成功实施战略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包括前期采购、中期制造和后期销售这三大部分组成。优化设计供应链管理时,应兼顾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内外部产品、信息订单和对应的资金流,最后降低库存、运输等浪费环节,以此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

财务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基于市场规律,结合经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下构建科学的财务流程,并从以顾客为中心、流程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三方面角度出发,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2.1 以顾客为中心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供应链获得长远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供应链当中所有运作环节的最合理的评价。第一,财务流程的设计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基于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视角,为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财务流程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要以完善的顾客服务体系为基础要素,更多地关注顾客关系维护和顾客服务质量提升。第二,财务流程的设计要完全面向顾客,通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整体资金流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帮助其提升业务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增值。第三,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流程应该能介入并控制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以确保通过关系的维护实现经营目标。

2.2 流程整体化管理 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整体化管理,而不在是传统的每个企业单独进行割裂式、片段式的管理。

首先,利用精益思想,对财务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一是掌握整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运作情况。二是基于经济性、柔性、运行绩效及实现难度等指标分析评价各项业务的运作流程,从中遴选出最佳方案。三是针对所选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其次,对业务流程实行精益化价值分析时,借助六西格玛方法技术综合分析财务流中每一个小环节,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进行双目标优化。第一,最大化满足顾客;第二,满足供应链的运营需求。前一种能力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增值空间为主要目的,后一种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流程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此来拓展更多客户群。

2.3 注重事中质量风险控制 当前,对财务流程的设计多强调评价及反馈。这种事后控制方式无法防止由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改变或战略失误导致的危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要突出事中的财务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定财务流程控制方案,以保障财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在实施中,加强对全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采用链条式思路综合管理服务质量相关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技术,调整业务流程,基于客户要求提高时效,降低价格,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构建高效的测试评价体系。

3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

构建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能够有效地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财务运转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高效。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流程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面向顾客的财务流程机制,并且能够让顾客参与流程的运作及优化设计过程,促进顾客及全流程的价值增值。企业可以在六西格玛管理技术中融入精益化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己任,不断创新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理念。精益强调暴露问题,通过对价值流的考察,发现非增值活动及资源浪费;六西格玛则是借助管理技术或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办法加以改进。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理念,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流程设计方法—DFSS-SM(Design For Six Sigma-Service Manufacturing)。该方法涵盖了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五大阶段。

3.1 定义阶段 明确现有资源及财务流程的内容和范围。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工具定义价值增值方向及须改进项:①定义顾客需求,锁定变异项或浪费情况,寻找改进机会;②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及现有资源;③明确财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业务范畴、关键输出及所用资源。

3.2 测量阶段 第一,分析和识别与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有关的顾客,并明确其需求和需求内容的多项关键质量特性。其中,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第二,进行数据采集,对影响财务流程各个环节相对于顾客增值大小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3 分析阶段 明确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深度查找问题,保证各环节无缝链接。控制变异项,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是财务流程运作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从顾客价值增值的角度上去分析流程浪费的原因,提升增值空间。

3.4 设计阶段 基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行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以顾客需求和供应链运营需求为双层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满足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环节功能设计,并进行简单测试。

3.5 验证阶段 对财务流程进行测试,检验是否能够在供应链环境下满足顾客需求与企业运营需求,并进行试运行。

4 总结

供应链环境下对财务流程的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流程的优化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供应链所处的整体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本文在描述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这不仅为供应链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郭占海.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财会研究,2014(7).

第2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经营情况;绩效评价

1供应链绩效评价背景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衡量供应链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提供经营决策支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供应链的绩效,是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因此,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是基于业务流程的绩效评价指标。当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问题,且容易与主观感受挂钩,进而为企业管理带来问题。本文基于农业物流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

2相关概念

农业物流是指以农业生产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和与之有关的技术、组织、管理活动。简言之,就是使运输、贮藏、加工、装卸、包装、流通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现有机结合。现代农业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研究现代农业物流之上产生的现代农业的先进管理模式。其既研究了农业生产本身的物流配置,又研究了农业产前、产后物流的科学流动,达到供、产、运、加、销有机衔接,使产前、产中、产后与市场之间联结成满意的系统优化运转状态。供应链管理绩效度量可分为财务计量和非财务计量。高层管理人员需要采取财务措施进行管理水平的决策,而较低的管理层和员工则需要提高日常业务的操作水平。目前公认的一个供应链绩效度量框架包括很多方面。一是计划度量:订单入库方法、订货提前期、客户订货路径、供应商评价、战略水平措施、战术层面措施和操作层面措施。二是生产层面的衡量标准和指标:产品和服务的范围、能力利用、调度技术的有效性,交付环节的评估、交付绩效评估、总分配成本。三是衡量客户服务和满意程度:灵活性、客户查询时间、客户服务的事后交易。四是计量供应链和物流成本:与资产和投资回报相关的成本、信息处理成本。五是在业绩衡量标准中应使用几种衡量标准:平衡的方法、战略、战术和业务水平以及财务和非财务措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在不同的管理或操作级别上进行测量。战略层面的措施影响最高管理层的决定,也能反映对广泛的政策和对组织目标遵守程度的调查。战术层面处理资源分配和根据要实现的目标衡量绩效,以取得战略层面规定的成果。操作级别的测量和度量需要精确的数据,而决策是由低层管理人员做出的。在运营级别上,度量与日常业务相关,因此主要度量是与时间相关的和非财务的度量。非财务指标包括订单准备时间和交货提前时间。这些指标中有许多是与时间相关的,但也与成本相关。这些指标是针对高层管理人员战略决策以及长期计划制订的。

3农业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挑战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与其供应链有关的方方面面都应以重要性、全面性为原则纳入供应链绩效管理评价体系。一旦农业企业供应链绩效评价出现较大的偏差,那么与之有关的农产品周转、粮食加工、粮食出售、粮食推介等决策会受到一些不利影响,从而导致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原材料等存货堆压,产生存货耗损、管理等问题。供应链绩效度量的主要挑战之一是衡量标准主要是内部物流绩效度量,而不是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的表现方式[1]。内部物流指标如充填率、提前时间、准时性、损坏性和响应性等并不能衡量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目前农业企业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存在的主要挑战有:一是在整合金融和非金融措施方面缺乏平衡的方法;二是缺乏系统思维,农业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被看作一个整体,测量系统应跨越整个供应链;三是对于相同规模的不同过程,没有通用的度量标准,如果不使用正确的度量标准,就无法比较关联过程的不同特性,如业绩衡量和衡量标准的不完全性和不一致性,无法在一个平衡的框架内代表一套财务和非财务计量,一些措施侧重于财务,另一些侧重于操作措施,大量的衡量标准,使人们很难在许多指标中找出关键的少数指标;四是农业企业的流程团队应有动力、能力和权威改进流程及其结果。合作、技能、沟通等人的属性应被认为是供应链绩效的重要维度。农业企业在供应链的流程团队招聘、管理、考核方面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当前农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目光较为狭隘,缺乏相关物流专业的人才,这是制约农业企业供应链流程完善的最主要硬性因素[2]。

第3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1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涵

1.1第四方物流的内涵定义从内涵来讲,第四方物流是对企业客户内部和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所拥有的不同资源、服务功能和技术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对物流全过程评估后的优化再造,并提供一整套完善的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过程[1]。煤炭第四方物流企业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主要是针对煤炭供应链、与煤炭相关的上下游钢铁供应链和化工用品供应链等物流系统进行优化,降低整体供应链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通过协调资源提供一个全面集成供应链管理方案。

1.2煤炭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容煤炭第四方物流公司业务主要是组织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根据供应链运作策划方案,达到同步运作,实现一体化。策划内容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的上下关系进行改进,进行系统规划、优化、方案实施和运行。系统规划是进行供应链过程的协作和供应链过程的再设计,使得供应链整体战略和各单位战略基本一致;优化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改善供应链上企业职能,包括销售运作计划、采购战略、运输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等,实现职能间的无缝对接;方案实施包括帮助客户实施新的业务方案,客户具体业务运作;运行是直接担任供应链中的部分职能,如采购、库存、运输、配送等业务。

2第四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

2.1第四方物流企业运营一般模式目前第四方物流的运营模式基本有3种,复杂程度逐渐递增,但都体现第四方物流的基本内涵,是在制定企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最大范围整合全供应链的资源和信息,并提出针对企业客户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低成本运行。1)协同运作模式。第四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不直接接触企业客户,而是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内部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市场。由于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技术和经验,需要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向其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决策、市场准入能力以及项目管理能力等补充功能,第三方物流企业再将这种供应链解决方案应用实施到企业客户的物流流程中。第四方物流服务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可以采用合同方式绑定或采用战略联盟方式形成。2)方案集成商模式。方案集成商模式是目前第四方物流发展的主要趋势,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直接服务于客户,并作为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和枢纽,将客户与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连接,实现集成多个服务商的资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链服务。方案集成商模式一般是在同一行业中,业务关联的企业范围内运行。在此模式下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需要与客户关系紧密,长期稳定,优点是业务相对明确集中,最大程度维护客户利益。与协同运作模式的区别在于,在制定客户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第四方物流服务商还要对多个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进行资源整合优化,统一对客户服务。3)行业创新者模式。行业创新者模式在方案集成商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面向上下游行业多个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的高级阶段。针对多行业多企业的特点与需求,制定一个多行业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实现整个供应链条“革命性”的变革,实现行业的利益最大化和服务的高端化。

2.2煤炭第四方物流企业业务介绍煤炭行业第四方物流企业开展业务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1)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业务。将客户原来由多个外包公司完成的供应链管理服务环节统一承接,通过调集和管理组织第四方物流公司自身的以及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商资源、能力和技术,为客户评估、设计、制定和运作一个综合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效率。在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业务中应侧重于一体化整合煤炭供应链。煤炭行业物流公司一般形成了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组织和信息网络,具有从事以煤炭为主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的优势。通过一体化整合煤炭供应链,同时动态优化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在全球范围内,为煤炭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如煤炭生产企业、钢铁企业、电力企业、化工企业等)提供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物流金融等一系列服务。2)基于国际贸易需求的物流一体化服务业。依托各地保税物流园区、贸易公司,为客户提供由国际贸易引发的物流需求服务,制定并实施采购与分销、贸易商务服务、关务服务、保税物流、保税加工维修、国际物流和国内运输配送为一体的综合性供应链服务方案。具体包括进出口通关、国内国际采购、国内国际销售等。3)行业培训。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物流业务进行咨询和供应链一体化设计,公司能够从中获取大量的经验,同时也会逐渐形成自身的品牌,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可以吸引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效仿,因此可通过培训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顺利转移,在获取利润的同时,拓展第四方物流市场,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理念的扩散。

3第四方物流企业风险分析

与第三方物流等其他物流模式相比,第四方物流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同的有:①自然风险,由于地震、水灾、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及火灾、交通事故等灾害性事故引起的不可抗、不可预测原因导致的服务变动、中断或终止;②社会经济风险,由于社会经济等宏观环境带来的政治动荡、战争以及经济周期性波动、利率汇率变化产生的影响,同时,体制机制、产业政策的变化同样会引发第四方物流的风险;③市场风险,由于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可能会给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成员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第四方物流企业具有自身特点的风险包括以下两方面。

3.1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系统结构特点决定的,使得供应链系统功能发挥有效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形式。1)能力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上下游成员的技术、人员、管理等综合能力各有差异,导致的“木桶效应”会影响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并降低供应链的稳定性;构建完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短期效率”的低下,第四方物流集成服务商,通过对多家企业的评估,确定合作企业,完成签约,此阶段产生的时间及机会成本,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供应链个体成员的利益[2]。此外,供应链体系的稳定决定其资产专用性和利润的延续性,因此供应链成员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可能会因为某个成员的退出,产生内部消耗和牵制,导致供应链效率的下降。2)资金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资金风险是指,成员企业的资金流动不确定性破坏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信用担保、垫付货款、仓单质押等合作方式,产生资金的直接或间接关联,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就会导致当某一企业占用上下游大量资金并出现资金危机,可能引起整个第四方供应链面临崩溃。

3.2组织协调风险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上的各成员,本质上是一种博弈的战略合作关系,决策和行为受自身利益驱动影响,因此在供应链解决方案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组织协调不顺,导致合作平台失效的风险。包括以下两种方式。1)管理风险。由于第四方物流服务商管理能力及管理方法的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可能给第四方物流供应链成员企业带来损失的风险。第四方物流服务商需要协调整合供应链上下游包括制造商、供应商、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内多成员的资源和信息,同时第四方物流企业也需要权衡成员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综合各类需求,对第四方物流企业的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管理等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第四方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不足,会导致协同效应的缺失,损害供应链成员的利益。2)沟通风险。在第四方物流企业对供应链进行规划再造过程中,需要成员企业有效信息的充分共享与传递,面对复杂的信息传递拓扑结构,第四方物流供应链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3],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信息延迟、信息失真、信息不对称、重要信息泄露等风险,风险会随着供应链的传播逐步扩大,从而影响供应链管理方案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增加运营成本。

4防范第四方物流企业风险的主要措施

4.1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整合全供应链资源和信息,并制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企业内部成本与质量管理能力等,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的背景下,第四方物流企业只有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持续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规避上述管理风险及市场风险,保持企业在第四方物流供应链的核心地位[4]。

4.2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流程第四方物流企业设计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流程,一是建立安全、独立、保密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保证供应链成员企业各类信息的合理共享、有效区隔;二是制定公平的激励机制,与供应链成员企业商谈公平透明的收益与奖励方案,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促进其积极性,从而推进第四方物流业务的运转;三是注重合同的条款内容和签订流程管理,合同内容要遵循法律、范围明确、内容完善,同时要有一定的可塑性,主要保护措施条款,提供合同履行调整、改进的余地。

第4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风险;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概念最早出现在1982年,管理大师Oliver&Webber(1982)对商业战略中流行趋势的变化做出回应,对商业活动的重新定义和合并,特别是物流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运营管理的整合,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具体来讲,供应链管理(SCM)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信息资源,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此过程需要掌握信息资源并认为渠道是关键,而平台则是指能使不同企业进行商业活动的共同软件系统。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从本质来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追求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直至产品送达顾客手中各个环节综合成本的最小化。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顾客消费理念多样易变,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市场表现为高度不确定、变化迅速和难以预测。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在不断调整和发展,从最初的追求规模经济到现在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利用信息技术,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是恶性竞争,把各企业集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追求整体成本最低和快速响应顾客需求的总目标。

二供应链风险分析论文

伴随供应链管理出现的是供应链风险,广义来讲,风险是企业暴露在不确定事件中的程度,具体到供应链管理中,供应链风险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JohnsonME(2001)将供应链风险分为需求风险和供应风险,丁伟东(2003)将供应链风险分为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两大类,而朱怀意(2006)将供应链风险分为供应风险、制造过程风险和需求风险等。还可以将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本身还具有结构性风险,例如由于供应链变动带来的风险和供应链松散性、动态性带来的风险。

构建供应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供应链中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都进行了业务流程改造使得资源和信息共享,此时如果供应链发生变动,即某个企业违背契约或因其他原因退出供应链,那么整条供应链将无法正常运转,其他企业的商业机密还面临被泄露的风险。此外,一般供应链的结构比较松散,缺少统一的权威部门管理,风险协调机制也缺失,这会造成管理不能持续进行或前后不一致,从而降低供应链运行的效率。供应链本身的风险程度取决于链中企业结合的紧密程度、各企业文化、相互信任程度、对价值的认同、企业的信誉度结合方式、彼此的依赖程度等多种因素。

本文认为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内部风险、合作风险和系统风险。内部风险更多是由于供应链管理运作过程中制度缺失、内部控制不健全等产生。例如由于采购过程不科学导致无法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由于需求预测不可靠造成存货积压,由于无法有效应对技术进步导致的生产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等而产生的风险;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系统中的各关联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相互独立决策、企业文化差异、信息不对等、利益分配等与合作有关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主体不再是单独的一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这势必会产生不同企业之间的磨合问题,只有供应链上的企业意识到积极合作才能实现共赢,合作风险才能降低;系统风险是指由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指宏观环境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此类风险一般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却可以用预警系统进行适当地规避。

不管是哪种分类方法,供应链风险的性质一致。首先供应链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例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以及经济周期波动造成的系统风险;其次供应链风险具有传递性,不同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供应链管理关注整条供应链,从原材料的生产、产品的制造、产品的分销到零售,链条上任何一个企业的风险都不再只影响其自身,而是会通过网链结构传递给链条上的其他企业,造成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加大。再次供应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控性,这主要是指内部风险和合作风险两类,它可以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有效的内控执行以及合作的加强来控制,从而降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提高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供应链合作风险是供应链管理所特有的,所以本文将研究重点聚焦于这类风险。具体来看,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文化不一致带来的风险,每个企业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就导致企业的处事方法和原则有较大差异,而供应链管理使不同文化的企业处于同一流程中,有时候需要协调一致才能达到目标。此时文化冲突对供应链管理的冲击是很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则有可能造成供应链效率低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破裂;第二是彼此依赖过度带来的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企业在上游有固定的供应商,在下游有固定的分销商,这在大大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过分依赖从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这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崩溃;第三是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供应链上的企业在发展规模、发展潜力、管理水平等方面往往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就导致整个链条有非常强势的部分,也有非常薄弱的环节。根据木桶效应原理,供应链整体控制风险能力取决于最薄弱环节控制风险的能力,企业发展不平衡的风险增大了供应链整体风险;第四是业务流程优化的风险,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必然影响到既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势必会遭到阻挠,一旦不能再一次成功地达到利益平衡,就会造成业务流程重组的失败,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第五是供应链自身管理的风险,如前所述,供应链的结构具有松散性和动态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加强供应链自身的管理,这样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实现共赢。例如可以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供应链本身并制定供应链的整体目标并监督每个企业执行。

三供应链风险控制措施

(一)建立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非一般性合作关系

企业既然要加入供应链管理,必然已经做好长期合作的准备,因为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而且其惯性很强,一旦决定了改变的成本很大。如果达不到长期合作的目的,那么企业就会得不偿失。因此,与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供应链成功运作、风险防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而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供应链成员要加强信任,信任是合作的前提;二是加强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不确定性,优化决策过程;三是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以期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

(二)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系统,全面应对供应链风险

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以及反馈等环节。供应链风险识别是指供应链风险管理者,通过对大量的供应链信息、资料、数据现象等进行系统了解分析,认清供应链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而确定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及其性质。供应链风险既有明显的风险,也有潜在的风险。供应链风险评估是对某一特定供应链风险的测量。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供应链风险发生,造成损失的程度。供应链风险处理是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核心,识别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风险,都是为了有效地处理供应链风险,减少供应链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损失。对于供应链风险处理的结果,风险管理者要进行评价,检查处理方法的效果,以及需要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后续风险处理的借鉴。为了更好地控制处理风险,需要对风险因素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跟踪,且对风险处理建立反馈机制,进而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少风险发生的损失。

(三)关注供应链风险中的关键控制点,重点控制供应链风险

一是关注人的因素和人的可靠度。风险管理中人是极其重要的角色,风险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改变业务流程,沟通、了解人员的风险认知与行为,提高人员的道德水平等改善人为因素对风险的影响。二是要优化选择合作伙伴,并加强伙伴间的沟通和信任。企业要按照公平价值判断流程选择合作伙伴,以确保选择最符合企业利益的供应商、获得最公平的采购价值,同时应该给予所有供应商平等机会,确保公平、公开和诚信,并制定一定的机制做保证。三是合理分摊和控制风险成本,提高风险管理绩效。风险成本的构成主要有承担的损失、保险费、损失控制成本和风险管理行政费用几项内容。在构建供应链风险分析系统之初就应该考虑成本因素,制定成本分摊机制,并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四是防止对伙伴企业的过度依赖。要整合供应链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的同时应该保持供应链的弹性。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五是完善管理制度,真正落实风险管理机制。各企业应该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并切实按照管理机制的要求开展企业的各项活动,而且整个链条都应该采用统一的安全策略和风险防范政策。六是积极防范突发事件、意外事件。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可预先制订应变措施,以减少甚至避免损失。七是通过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等方式,防范可能的风险,保护各企业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朱道立,龚国华,罗齐.物流和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第5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 成本 问题 对策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成本

(一)供应链的概念和特点

1.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将产品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2.供应链的特点。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所具备的网链结构,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链型结构。整个网链结构由最终用户的需要来拉动,所以其最基本特点是面向用户需求;提供的是在高度一体化的过程中获得的产品和增值服务;供应链的毎一个环节都是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供需关系的节点;并且供应链体现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多种形态。

(二)供应链成本

1.供应链成本。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供应链成本包括“链”上的所有企业及其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相关的供应链活动所有环节所发生的费用。

2.供应链成本的构成。供应链活动主要是以满足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为主线,经过采购、制造、分销和零售等环节,形成持续不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同时发生相应的成本,它们构成供应链的总成本。根据苏沃林(seuring)在其所著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一书中的观点,供应链成本包括三个部分:①直接成本,是指单个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构成产品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机器成本;②间接成本(作业成本),是指与产品生产不直接相关的、在制造和配送产品到用户的管理活动中发生的费用;③交易成本,包括与供应商和用户在处理信息和通讯活动中旨在协调、控制和适应彼此交易关系而发生的费用。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没有把供应链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三)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存在利益目标冲突,获得的信息分散。各企业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使得信息失真。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四)缺乏合理的绩效与激励措施,利润分配不均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对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供应链成本控制意识

首先,提高整体意识。要把供应链整个网链中的所有企业看成是一个整体,消除各企业的自我保护保护主义,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其次,让每个企业认识到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应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

(二)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中的合作关系是指供应链中各企业之间形成的一种协调关系。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合作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计划、组织、协调与调控都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四)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第6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煤炭销售供应链物流管理

煤炭行业是我国的传统行业,集约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术工艺、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吨煤能耗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差距。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原材料的涨价进一步加大,降低煤炭企业的物流成本,建立煤炭销售供应链管理是解决煤炭销售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煤炭企业销售额的增长的重要措施。

一、煤炭销售供应链管理概述

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煤炭销售的供应链管理是整合运作过程,使煤炭的生产、运输、销售、服务、信息交流成为一个整体,最大程度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优化。煤炭供应链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链条,它比一般的供应链的关系更为复杂,该行业产品包括原煤、煤制品和化工产品,因此,整个链条包括设备、备件及原材料的供应、勘探与开采、运输、煤制油、煤化工、分销和客户等环节。煤炭行业需要包括煤矿、铁路、公路、电力、化工等多家生产企业的配合,煤炭销售企业既是电力、钢铁、化工等企业需求信息的接收部门,也是煤矿、加工企业、运输部门的煤炭物流集散中心。实际运作中,中国煤炭供应链从煤源到消费之间存在着较长的价值链跨度,市场巨大、复杂且较为活跃。?

二、煤炭销售供应链主要环节

(一)关注市场信息,合理引导煤炭开采生产?

煤炭开采环节属于煤炭销售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开采出来的原煤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洗精煤的质量、价格及市场份额,质量稳定、符合品质标准的优质的洗精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合理的配采,以及井下生产环节中采取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要提前掌握各生产矿井的煤炭生产衔接安排,认真分析研究生产衔接各阶段煤层、工作面变化对煤炭指标可能产生的影响,对煤炭产品质量、产量的情况作出中长期预测,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向开采矿井提出生产衔接安排建议,督促生产单位在生产组织中加强质量管理,坚持把煤质作为采掘衔接管理重点。

(二)加强洗煤质量监控,保证煤质

针对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销售公司的质量管理部门会同生产单位共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对生产流程、工艺的改进意见及要求,并监督其实施。根据用户的质量要求,销售部门及时向相关洗煤厂提出产品指标要求,并根据用户反馈的产品使用效果,向洗煤厂提出增加或减少配洗比例的建议。应要求生产单位灵活采取分时、分段、分采、分运搭配或单独入洗,生产出合格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监督生产单位将同配洗比例的产品单独堆放,单独销售。

(三)发挥运输优势,拓展物流业务

为了保证煤炭运输环节的顺畅,销售部门要全方位调度各方信息,加强与铁路业务部门沟通,严格按照销售计划、作业流程做好铁路月请车、日请车、集港运输、车站调度业务流程的分解工作,完善铁路装车车号识别系统,提高铁路装车外运效率。提高与公路运输部门、港口、船务、用户及调度部门的信息交换效率,合理利用好煤矿、港口、储煤场的场地资源,抓好煤炭运输、集港、下线、倒运以及煤炭装船过程中穿插作业衔接安排管理,防止出现因运输衔接、信息交换不畅延长货物发运时间。加强对外雇汽车运输煤炭车队的协调管理和跟踪,防止因对运输车队监管漏洞造成调换货物、亏吨等事故,将运输环节对销售工作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优化煤炭销售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策略

(一)整体优化,实现行业物流一体化

整体优化是指从整个供应链管理角度,对涉及行业物流供应链运行的相关制度、政策等进行优化,保障物流供应链以最低成本、最优流程运转,有效避免或降低相关制度对物流供应链的影响。因此,现代煤炭企业对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提出了符合实际操作的更高的要求:第一,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信息平台。其中应包括:商流信息板块、物流服务板块(资源信息、产业信息、仓储信息、产品资源市场)和产品营销体系。第二,基于电子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实现从电子信息收集、配比、交易、物流配送到资金结算全过程电子化管理。第三,整合现有社会资源,建立物流分拨中心,进一步完善煤炭物流分拨系统。通过系统解决物流分拨、配送、信息反馈功能,真正发挥综合协调、货物监管、质量保障、信息互动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整合煤炭仓储、配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第四,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工程应充分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理想状态的物流是“零库存”,这就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所以物流设施的投入应该以运输设施和信息化为主。

(二)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物资供应网络

一方面,煤炭企业可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采集与物流过程同时发生的技术优势,实时监控企业的物资使用情况。通过统一物料编码标准化管理,将物资管理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物资“进、存、供、销、耗、结”的一体化管理。另一方面,现代物流实际上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流通领域的有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企业在运输、仓储、卸、加工、整理、配送、调度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并将各制造商、供应商、用户与其生产过程联结起来,实现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煤炭企业应该通过在企业建立物资配送实时信息平台,实时掌控物资供应信息,从而保证和实现企业物资管理零等待、零库存管理目标。

四、结束语:

供应链物流管理在煤炭销售整个经营活动中非常重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涉及的业务范围十分复杂,必须整合各个环节,建立信息化供应网络,实现物流一体化,形成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物流系统,使物流真正成为煤炭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促进煤炭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优化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依据此定义,供应链包含了从生产至最终产品的运送与服务,成员包括了从最初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顾客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渠道顾客间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说不论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应链的环环相扣而达到相互的整合,使企业、供应商和客户间结合成了一个无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企业便能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以达到时间上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能针对顾客反应、市场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发现新的技术和策略,这能使他们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上竞争。然而,在那之后许多公司尽可能减少实际生产成本,而有许多进行改革的公司发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他们下一步为增加利润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解决之道。1997年美国的所有公司花费了8620亿在供应链的相关活动上,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应链市场,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成长率为26%,2000年后供应链市场规模成长至54亿美元,成长率约为42﹪,200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从1999年的3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203亿美元。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1998年的美国厂商的库存管理能力,明显发现英特尔(Intel)、戴尔(Dell)、惠普(HP)、IBM、通用电气(GE)等美国大公司因力行供应链管理,使周转天数由52天缩短为24天。1984年美国成衣纺织业,当时因为面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压力,于是结合产业上下游的厂商,运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从125天减少为30天,每年节省了125亿美元的成本。

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都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除此之外,全球化、国际化的企业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企业形态,因为许多的合作关系都是来自于各个国家,或是企业本身有许多海外分支结构,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他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即使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他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从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断上升。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例如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等。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收款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优化供应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经营模式是价格的产生依成本和利润而定,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就目前正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应的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具体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例如对生产容量的优化利用,或者选择直接向客户发货的方式,直接国际运输成本等。企业更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改进采购、订单履行、应收和应付帐户、意外管理等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

2、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一旦出现商品的滞销,势必会使企业蒙受销售业绩的损失。因此,要做到减少投入资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综合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内的六个仓库和从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作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3?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企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看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依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不同,它们的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可以把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与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存货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进而提高销售量,同时可分散资产的拥有风险和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等。这些种种利益都促使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而我们都了解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一个或一组绩效体系就是用来说明一个系统的效率,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是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标准。

国际著名的企业如联想、IBM、戴尔(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与改善服务的战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6-36.

第8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绩效;优化

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其对于公司绩效有着极大的影响,如何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中执行相关的管理策略以达到较高的企业效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业务的表现。因此企业不能片面地追求诸如采购、生产和分销等功能的优化,而应该从总成本的角度考察企业的经营效果。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利用一连串有效率的方法来整合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使得商品可以正确的数量生产并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就是在一个令顾客满意的服务水平下使得整体系统成本最小化。依据此定义,供应链包含了从生产至最终产品的运送与服务,成员包括了从最初的供应商到最终的顾客的所有成员。

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上游供应商及下游渠道顾客间的流程做有效的整合、管理,也就是说不论物料、信息等都能由供应链的环环相扣而达到相互的整合,使企业、供应商和客户间结合成了一个无形但有效率的渠道,再经过一系列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企业便能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以达到时间上的效率。

供应链管理能针对顾客反应、市场变化等做出快速反应,并在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市场竞争力、降低库存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作用。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得到普遍应用,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摸式。由于目前国际市场竞争激烈、顾客需求等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技术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链管理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供应链管理能够随着发展和变化不断修正和强化计划的内容,直至计划执行的最后一刻。因此供应链管理能提供进一步的有效决策支持信息,使得企业能够评估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事件和客户需求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以最少成本,使得客户能够在正确的地点取得正确的产品,让存货降至最低,但仍旧能够提供给客户优异的服务,并缩短产品生命周期,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换句话说,供应链管理希望合作厂商之间能尽早将需求变动的信息传递出去,协调各组织间的企业流程,以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并有效的将产品送到顾客手中。

20世纪80年代许多公司发现新的技术和策略,这能使他们减少成本的支出,并且更能适应于不同的市场上竞争。然而,在那之后许多公司尽可能减少实际生产成本,而有许多进行改革的公司发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才是他们下一步为增加利润并提升市场占有率的解决之道。1997年美国的所有公司花费了8620亿在供应链的相关活动上,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1999年全球的供应链市场,市场规模为38亿美元,成长率为26%,2000年后供应链市场规模成长至54亿美元,成长率约为42﹪,2000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从1999年的38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203亿美元。

应用供应链管理会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实际效益,很多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策略后,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0年-1998年的美国厂商的库存管理能力,明显发现英特尔(Intel)、戴尔(Dell)、惠普(HP)、IBM、通用电气(GE)等美国大公司因力行供应链管理,使周转天数由52天缩短为24天。1984年美国成衣纺织业,当时因为面临东南亚国家低成本、高质量的竞争压力,于是结合产业上下游的厂商,运用供应链整合的方式,缩短了产品上市时间,从125天减少为30天,每年节省了125亿美元的成本。

产业的竞争加速、产品的周期变短、信息技术带来的冲击都说明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时代,企业之间如果不采用快速流程方法,很有可能会面临被时代淘汰的命运。除此之外,全球化、国际化的企业已成为目前主要的企业形态,因为许多的合作关系都是来自于各个国家,或是企业本身有许多海外分支结构,所以需要有效的管理方式来解决时间上和弹性变动上的问题。美国是最早提出供应链管理的国家,企业注意到除了降低制造成本之外,还需要提升开发能力才能促使企业成长。无论在运输、仓储流通上,都必须结合各厂商、客户,形成快速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应付信息时代的管理方式。

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可为消费者、制造商、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他会使消费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即使收到货物;对制造商而言可以最小化由于产品库存短缺造成的销售损失,最小化库存和相关成本,并使制造商为顾客和分销商提供最好的服务水平;他更能提高供应商的满意度,使之更好地与制造商的物流周期协调一致,以避免库存过多或短缺,减少原料报废,并向制造商提供更高的服务水平,获得较高回报。“供应链”这三个字对企业而言意味着10%-20%运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优势等。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步伐,对供应链管理的支出逐年增长,从2000年以后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支出的增加比例不断上升。造成目前发展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有力的通信和优化工具,另一方面很多大型企业、知名公司在企业实践中证实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因而造成了其他公司竞相追随的发展形势。尤其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氛围中,游戏规则的改变,更日益强化了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三、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价值创造的手段。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要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的价值。供应链的价值与赢利能力紧密相关,赢利越高,表明供应链管理也就越成功。事实上,供应链中所有的信息、商品和资金的流动都会产生成本,因此,对这些流动元素的有效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本质上就是通过对供应链各节点之间信息流、商品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来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主要业务密切相关,优化企业业务并创造价值。据有关调查表明,对于从未实施过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如果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带来大约20%的成本节约,例如节约物流运输成本、生产成本、采购成本等。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为公司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一方面这些利益包括传统供应链的职能如库存控制、采购和订单履行,另一方面能在整个公司的范围内提高效率和节约成本。供应链管理的正确实施更是要贯穿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活动,范围从产品的销售和设计部门到收款部门。而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基础在于必须在公司之间实施供应链管理,因为优化整个供应链需要各公司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

优化供应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为达到主要的营运目标,应积极采取措施,以保证供应链管理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1、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基本的经营模式是价格的产生依成本和利润而定,成本不变,价格可变,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在确定利润和价格方面具有优势。但就目前正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相应的经营模式也有所变化。现在的价格是由市场来决定,由消费者来决定,而不是由商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来定,但是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成本是可控制的,利润的产生来源于价格和成本的差价,因此企业想提高利润,具体的方法只能是降低成本,而不可能依靠提高价格。企业想降低成本可通过生产环节、原材料环节、运输环节等加以控制。例如对生产容量的优化利用,或者选择直接向客户发货的方式,直接国际运输成本等。企业更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和改进采购、订单履行、应收和应付帐户、意外管理等重组关键业务流程,来获得可持续性的成本节约。

2、适当并适时减少资金投入

企业运营应尽量减少投入资本,集中存货,减少库存。企业如果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生产,合理销售,具有很低的存货,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使销售策略稳定,保持较好的品牌形象,使企业获得长久的收益。如果企业通过大量库存的方式来满足市场需求,不仅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运营资金,还会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销售风险,也许大量的库存会带来商品的滞销。一旦出现商品的滞销,势必会使企业蒙受销售业绩的损失。因此,要做到减少投入资本,可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尽量使工厂网络合理化,综合从定单到现金的时间以改善物流绩效等。

3、合理增加收入

企业增加收入,可以通过改善计划的制定减少库存短缺,缩短发货时间改善服务水平等途径获得。尤其是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企业改善服务和降低库存水平这两个目标同时实现。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在两年时间内,通过进行供应链管理,关闭了全球内的六个仓库和从在新加坡新成立的中央配送中心采取向顾客空运微型集成电路的作法,不仅降低了销售成本2.5%,而且缩短交货时间47%,增加了销售额34%。?3?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极大程度的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进而提升有效的提升与改进服务水平,通过时间管理的变化,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获得多方收益。据有研究表明,实施供应链管理后企业内部总供应链管理成本(占收入的百分比)降低超过10%,中型企业的准时交货率提高15%,相应的这种类型的企业生产率提高超过10%,对一般企业而言订单满足提前期缩短25-35%,如果对于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其资产运营业绩提高15-20%,中型企业的库存降低3%,绩效良好的大型企业的库存降低15%,在现金流周转周期上比一般企业保持40-65天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脚步,企业之间竞争的白热化,也加速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即看谁能以最快捷的速度、最低廉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顾客手上。尤其对于一个囊括了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采购,产品的制造与装配、包装与暂存,产品的运输与配送,分销与销售以及最终交付用户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多重业务和关系的网络,供应链管理对于企业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据有关调查表明企业在供应链领域具有比较优势,那么依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不同,它们的市值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26%。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提品、服务和信息来为用户及股东提供价值,并且能够出色的管理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用户关键业务过程的全部业务流程。随着企业之间竞争逐步转化为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完善与反映迅速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将是决定企业未来命运的主导因素。

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可以把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与以集中,不但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存货仓储成本,更可提高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忠诚度,进而提高销售量,同时可分散资产的拥有风险和降低市场风险,使合作伙伴取得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竞争优势等。这些种种利益都促使供应链管理在企业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旋风。而我们都了解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企业都非常重视绩效,一个或一组绩效体系就是用来说明一个系统的效率,因此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带来的绩效影响是评价整个供应链管理优劣的现实标准。

国际著名的企业如联想、IBM、戴尔(Dell)等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绩,有力地证明了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式下,适应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将越来越显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除了会给企业带来效率与效能上的变化之外,还会因此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对客户服务的反应速度,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增强企业识别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以及应对市场的敏感度等。因此,积极优化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马丁·克里斯托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与改善服务的战略[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6-36.

第9篇:供应链优化的措施范文

一、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库存控制缺陷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欠缺整体观念 目前,各个供应链节点的绩效构成了供应链整体绩效,但是每个节点处的部门又都是相互独立的单元。他们拥有独立的目标以及使命,他们的有些目标又与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甚至还有可能是冲突的。

(二)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 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主要体现在顾客下订单方面,由于顾客一般想要知道商家什么时候能够交货,但是由于很多企业过分强调一次货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及时且准确的把修改过的数据来提供给顾客查询,因此造成了用户的不满。

(三)信息传递系统效率较低 在供应链系统中,库存状态、需求预测以及生产计划等都是在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的重要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因此,只有实时的传递才能做到有效且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的标准。

(四)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比如货物需求的变化、原料的质量以及生产过程的时间、订货提前期、运输状况以及运输时间等。

(五)库存控制策略逐渐简化 库存控制在各种性质企业中的应用都是为了保证供应链的良好运行,还可以使它能够应付各种不确定性需求。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了解并且跟踪不确定的因素;二是利用跟踪而得到的信息来制定库存管理控制策略。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因此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二、联合库存(JMI)给企业库存管理带来的比较优势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不是每一个企业各自去追求最低的库存从而降低成本,主要是用系统优化的思想来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传统供应链的运行主要涉及两个步骤:首先是从供应商到制造商,然后再由制造商到分销商。这个过程中,每个企业都有单独的库存。即供应商、制造商及分销商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库存,用来储存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这种现象引起了严重的库存浪费,并且增加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同时减弱了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

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思想的出现为库存成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该思想主要是用于解决供应链系统中所出现的因为各个节点的企业中,因为没有进行良好资源配置以及资源的整合而导致需求放大的现象,所以JMI对于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拥有显著的效果。它主要有四个优点:一是实现了供应链运作的同步化,同时,JMI还为同步化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二是可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减少库存风险,并且解决了供应链中的需求扭曲现象;三是每个供应商重复建设仓库的成本很高,进行联合管理可以降低这一成本,同时,这一点有利于库存管理的集约化;四是联合库存强调信息的沟通交流,在信息传递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最后,供应链中的问题会通过JMI体现出来,如果合理解决必将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思维与联合库存管理融合研究

(一)引入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原因 理论上,科斯给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解释:相同合作效果下,交易的两方或者多方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契约,这就是合约的制度安排。诺斯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的时候,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库存管理的模式不同,参与主体也不同,而且供应链常常是多层级库存,而绝不是简单的单层库存。多级管理就不能单纯地以库存所有者和库存控制等同。在复杂的管理中,重点是供应链的全面、协调、系统。库存管理制度就在这个系统中担当着不可缺少的计划者、协调者角色,即库存管理的复杂性特点产生了对规范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需求。

(二)库存管理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库存管理的运行机制在具体运作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特点,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的指导者。一般而言,各方之间的合作是库存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用来协调双方供求的机制就是保证。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运行机制重点应该放在这三个方面:(1)实现供需双方的共同平衡发展。共同的合作目标是合作的前行条件。常见的共同目标有追求利润增加、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等;实施具体方法实现资源优化管理,常见的管理方法有需求方之间库存矛盾协调,库存量的数量控制、安全库存等;构建信息全面沟通渠道或者系统,从而保证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实现最大化激励可以通过具有公平性和竞争性的利润机制手段来进行刺激参与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供需机制的协调发展。最后,实现风险分担,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保证企业间的责任分担,风险共享。(2)实现供应链的规范运行。这主要是制度、政策方面的要求。在供应链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参与者都应该用制度、政策来进行规范。比如交易时规范的合同,管理中信息的共享机制、财务上规范的结算体系等。(3)实现合理有效地绩效管理。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要有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相配套。在评价指标上应多元化,借鉴平衡计分卡方法实现内部流程、外部客户满意度以及财务指标的结合。

(三)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基础 合作是联合库存管理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各个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该思想主要强调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的管理者要同时参与并且共同协商来制定库存计划等。另外,每个处于供应链节点的管理者都要考虑到各个节点管理者之间相互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节点的库存管理者保持一致的需求预期。协调是实现双方需求统一的最好方法,决不能将各个参与者独立化,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纽带上各方的协调发展。JMI思想中的协调管理主要由上游和下游两方主导,它们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对接。在事实上,参与各方首先从各自需求出发,积极协调后达成一致,进而一起制定双方满意的库存计划。这样的过程保证了信息流通、风险减低,促进了库存管理的稳定。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企业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一)实施促进供需平衡的管理机制 供需平衡是联合库存管理的基础,实现联合库存中的供需平衡离不开充分的协调。他们既要坚定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的职责,又要参与到合作中,充分沟通,积极构建协调机制。供需协调机制构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联合库存管理机制的构建,达成共同目标。这是实现双方共同目标的重要力量,只有双方在共同目标上达成了一致,乐意为了互利共赢参与到合作来才能实现共同目标。针对每个参与者各自的需求和供给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找到双方契合点,共同目标。(2)协调控制机制的构建,实现利益共享。利益永远是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因此必须要把供需各方的利益放在制高点,这就需要协调协调控制机制发挥作用。其中,库存优化是有效途径。常见的库存优化措施有库存量大小的控制,安全库存的控制等。(3)信息沟通渠道及机制的构建,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库存管理中,对信息的要求也很高,要求信息流畅、及时、正确,要减少冗杂的信息,要提高信息的预测能力,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化。因此,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是实现供应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4)协调中心的构建,实现有效激励。利益分配及其激励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协调中心。协调中心要试图建立公平公正的利润分享机制,加强对供应链中刚刚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破坏行为,提高整体运行的有效性。

(二)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协同效应 在联合库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源计划系统,其中产品的协调管理阶段适用于物资资源配送计划(DRP)运用,而原材料的协调管理适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II)。两种系统如何有序、有效运用到整个联合库存管理中是关键。最为成熟的结果就是将两种手段科学合理的结合,同时运用到库存管理中。这样带来的协同效应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势必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三)实现快速响应系统的构建 快速响应系统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是一种使用的供应链管理手段,它可是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环节和库存时间的减少。这个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实现商品的条码化管理;第二阶段实现了内部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功能;第三阶段是采用更有效的企业间的合作。据美国著名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快速响应系统的作用极其重要,它对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大好处:一方面保证了货源,快速响应系统内很少出现缺货情况,甚至出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协作;另一方面提高了存货的周转率,促进了存货的流动;此外,快速响应系统还有一个有点,就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快速响应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四)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是指在供应链管理中,面向联合库存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技术方法。第三方物流也就是物流活动张的第三方提供者。第三方物流的职责在于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活动,从库存到下单、运输。毫无疑问,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出现在于其强大的功能。首先,第三方物流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的工作压力,第三方物流专注于企业的物流活动,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任务,即业务扩展;其次,第三方物流是枢纽,架起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之间的联系;再次,第三方物流系统存在成本优势;最后,企业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总之,从供应链参与的供需双方来看,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带来了极大便利,提高了物流传送的灵敏性和活跃性;从客户角度来看,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带来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水平和搞笑的物流速度,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共建供需双方战略愿景 共同的战略愿景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思想,也是实现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思想精髓。在操作中表现在供应双方共同目标的建立,这需要双方站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对方的利益,找到双方的共同契合点,并在不断协商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共同愿景。

(六)注重利润分配,实施激励机制 合理、科学的分配利润可以直接刺激企业的积极性,而其他配套的激励措施会加强库存管理的协调发展。建立竞争性的利益分享机制是基础,建立有效性的激励机制是重要保证,两者一起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联合库存的前进,减少不必要的机会主义现象,提高联合库存中的协调。

(七)开拓信息沟通渠道 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稳健运行,避免信息不畅,需要持续开拓有效地信息沟通渠道,提供可靠、透明、及时的信息来源。现代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系统,物流企业要跟上时展要求,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特点的物流信息化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减低成本,提高质量,提高效率。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企业更多表现在了供应链上的竞技。因此,如何设置和维持一个合理的库存水平成为一个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的联合库存体系。联合库存是一个集合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既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即以合作互赢作为基本指导思想,又需要配套的机制、措施相运行。其中,有效的供需协调机制是基础,资源计划系统的协调实施以及快速响应系统是重要手段。另外,信息机制是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库存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构建联合库存管理体系,实现库存管理中资源配置最优化、利润分配最优化。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