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的诗歌范文

现代的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的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的诗歌

第1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

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我们可以结合庞德的几首诗歌,来解读他诗歌的现代:

少女

树长进我的手心,

树叶升上我的手臂,

树在我的前胸朝下长,

树枝像手臂从我身上长出。

你是树,

你是青苔,

你是轻风吹拂的紫罗兰,

你是个孩子——这么高,

这一切,世人都看作愚行。

(赵毅衡译)

这是一首歌咏心上人的诗作,这样的诗歌中国古典诗歌中也非常多,但是却显现出非常不同的写法。中国诗歌中不乏赞美和思慕恋人的题材,但中国诗歌中抒情主体跟抒情对象之间是有距离的,主体可以沉迷膜拜,却绝对不会和叙写对象合为一体。中国诗歌物化美人的写法从屈原就开始了,所谓美人香草,是叙写者对于叙写对象的一种美好物化。后继者形容女性美如“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或“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或所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悄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这些都是从外在事物跟女性的对照或女性美对男性冲击的角度来叙写的。所以只要简单对照就可以看出庞德的不同凡响,庞德的诗歌不但把“少女”物化为“树”,而且叙写者本人也成为了“树”:可以想象,当“我”爱上你——“树”的时候,我也就长成了一棵树;你是青苔,你是清风吹拂的紫罗兰,那么我自然也便成为青苔,成为清风吹拂的紫罗兰。

应该说,诗歌技巧的背后事实上是不同的文化想象,而正是这种文化想象使诗歌带上了不同的时代印记。中国诗歌的抒情主体基本是男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性可以赞美爱慕的女性,但却不可能将自己想象成女性。众所周知,屈原开启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但是他的浪漫想象的背后却依然有着传统性别文化的制约,而庞德《少女》中的表达,其背后依托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的泛神论和性别平权思想,泛神论使人和树之间的变换想象成为可能,而性别平权又使得“我”(男性)化身为“你”(女性)成为可能。不可想象,这样的诗歌会出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甚至在庞德所处的文化中,这种超现实想象也是被视为“愚行”的。但是,正是这种想象使得庞德诗歌的现代性彰显出来,使他的意象派和中国的古典意象之间产生了质的区别,而这种区别,构成了庞德诗歌的真正内核。我们再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进行对比阅读,看看其中的异同。

人群中出现的那些脸庞

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庞德《在地铁车站》

玉容寂寞泪阑干,

梨花一支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庞德的诗歌是对自居易诗句的模仿,但是我们却有充分的理由把它们放到一起比较。首先这两首诗意象构成上都是人面和花;其次写作上都避开正面描写,以花类人,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诗人要写的都是“脸庞”、“玉容”所代表的人及其内心世界,而且他们都用湿漉漉的花来曲折实现。但是,庞德的诗又以通感的修辞使诗句更加饱满:诗中,跟花瓣相连的是“潮湿”、“黝黑”,当这两个让人产生不快的触觉和视觉感受的词和花瓣组接到一起的时候,它实际上为花瓣这个意象注入了相近的主观情绪。相比之下,带雨的梨花仅仅是对事物外在情状的叙写,而“潮湿黝黑”的花瓣却经历了抽象的艺术组接,将美的花和丑的感受连在一起,从而产生了艺术上的张力。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原则是和谐,音韵和谐、意象之间的和谐、意象与修饰语之间的和谐皆在考虑之列。“梨花一支春带雨”非常和谐,而“潮湿黝黑”与花瓣相连则是有悖和谐的。在这里,我们清晰地看到庞德诗歌截然不同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性手法以及手法背后的现代性想象。

二、内涵:现代性的焦虑

如果我们进一步对庞德的《在地铁车站》和自居易的《长恨歌》进行考察,就会发现这两首诗在主题内涵上和意趣表现上的明显不同:庞德的诗表现的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空间——地铁站,那里人流拥挤,行色匆匆,诗中的花瓣是作为没有个性的复数而存在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置身于现代化空间中的茫然和迷失。自居易诗中的梨花则是一枝独秀,它是一朵美丽而娇羞的花,点缀其间的雨珠只是增其妩媚。诗人借用花描摹一个落泪女子无限娇羞的容颜,表达的是一种纯粹的、古典的审美境界。虽然是同样的艺术手法,接近的意象,但是庞德诗中那种现代性的感受和白居易诗中那种纯粹的古典性都刻画着这两首诗不同的时代印记。

中国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是和谐。音韵和谐、审美上的和谐使得中国古诗已经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庞德的诗歌却是对中国诗歌艺术与现代世界接轨的一次尝试,诗艺似是古典,表达的内容却是现代性的焦虑。忽略了这一层,以为庞德意象主义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简单回声,那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旁证是在古典格律诗受到严重批判的新诗草创时期,庞德的意象主义却反过来对中国新诗人产生了影响。原因是什么呢?是中国新诗人崇洋媚外、跑到西洋去寻找古典诗歌中已有的资源?或者说一个被批判的古老艺术被贴上西洋标签就可以大行其道?这些理解显然是有偏颇的,一个更公允的答案是:庞德以现代性的内涵移植了中国古诗,吸引中国新诗人的并非这种古典的诗歌技巧,而是现代性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作为现代诗歌的一种,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在意境运用上更显示出其模糊和复杂性。庞德所创造的现代意象,相对于古典意象而言,多具有含义的不定和多义性。这种不定与多义的意象体现了现代的诗歌美学观念,同时又体现了现代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审美需求。”…事实上,多义性的确又是庞德诗歌现代性内涵的题中之义,以庞德翻译的《落叶哀蝉曲》为例,此诗原为汉武帝(刘彻)思怀李夫人所作: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女兮安得,

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将此诗命名为《刘彻》,译为:

绸裙的寒宰再不复闻,

灰尘飘落在宫院里,

听不到脚步声,乱叶

飞旋着,静静地堆积,

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庞德译诗对原作的创造性改写,首先是增加意象:“一片粘在门槛上的潮湿的树叶”,此句为庞德所加,与庞德“潮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有异曲同工之妙,译诗因而也就染上了浓烈的庞德色彩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其次是视角的转换,原诗题为《落叶哀蝉曲》,而庞德则将它改为《刘彻》,并且在具体诗句中更突出个人的观看角度,如“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中一般性的描述角度被转变为“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等更富于主观内涵的表达。

三、身份:现代性的思考者

如果我们把意象派的兴盛和庞德的诗歌道路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中,我们就会更加清楚他

所主张的意象派的文化意义。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人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拨。“首先,在l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化成无病、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庞德及其意象派提出‘反常规’、‘革新’地进行诗歌创作的主张。其次,2O世纪初柏格森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意象派的开创者休姆就直接受教于柏格森。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可以看到,庞德是在西方诗歌发展的脉络中,在西方复杂的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问题的,在一种不可抑制的诗歌现代性焦虑的推动下进行了他的艺术选择。每一个伟大的文学家都必然要面对他生存于其问的存在,诗人特殊的话语方式也正是在对存在的不断质询中确立的。庞德也一样,他对于中国诗歌原则的服膺并不是因为复杂精致的东方美学本身,而是中国诗学的经验提供了让他消化、吸纳自身生存经验的容器。如果中国的诗歌技巧不能服务于庞德现代性体验的表达的话,那么难以想象他会与之产生艺术共鸣。

另外,必须看到,意象派仅仅是庞德诗歌道路上的选择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作为现代派诗人,庞德力图打破传统的狭隘束缚,在时间和空间上解放语言,通过诗艺的创新,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和强度向诗歌内在丰富性的边界冲击。”庞德有一首诗叫做《合同》:“我跟你订个合同——惠特曼/长久以来我憎恨你/我走向你,一个顽固父亲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了/现在我的年龄已足够交朋友了/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我们有着共同的树叶和树根/让我们之间进行交易。”这首想象奇特的诗拓宽了我们对庞德诗歌的理解:虽然庞德的意象主义是基于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拒绝而提出的。但是,他却以子辈的身份对惠特曼——这个美国浪漫主义诗歌之父提出交易合同:“是你砍伐了新的丛林/现在是雕刻的时候了。”先辈砍伐了丛林,而如今子辈可以从这里继承用于雕刻的树根,于是他们需要进行交易。这首诗显示庞德对于传统文化客观的态度,即使对待被他所反对的浪漫主义也一样。庞德的一生,各个阶段思想非常复杂,诗歌道路也丰富多彩,但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冲击诗歌的边界,创造诗歌的无限可能性。因此,不管是以意象派取代浪漫派,还是后来选择了漩涡派而离开意象派,庞德的艺术主张不是单一不变的,他的艺术主张服务于他对生存的体验。作为诗人,意象派的技巧对他而言是阶段性的,但意象派技巧背后的对诗歌现代性的焦虑和对诗歌多样性的探索是永恒的。庞德对现代性的思考是一以贯之的,他的意象派主张却反而是阶段性的,他是诗歌现代性的思考者,而不是一个可以用意象派的标签来贴住的诗人。

第2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艾略特的诗歌理论 中国现代派诗人 影响 体现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73-02

TS艾略特是20世纪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人物。在世界文坛中无论是他的诗歌还是诗学理论都曾获得过极高的评价。他的诗歌及诗学理论不仅影响了欧美诗歌的创作者,而且还在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发展进程中产生重要的启迪作用。TS艾略特的诗歌是从20世纪初期被引入到中国的,从此便受到中国诗人非一般的关注。中国诗人从研读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到翻译和模仿TS艾略特的诗歌原著,再到具体的学习和创作实践都印证了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作用。本文将从“非个人化”“传统与个人才能”及“客观对应物”等TS艾略特的主要诗歌理论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的角度展开探讨,阐述了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意义。

如果说TS艾略特的《荒原》让处在国家和民族重要关头的中国现代诗人们进一步觉醒,那么《传统与个人才能》让中国诗人重新理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进一步走向新诗现代化。他的《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四个四重奏》等又让中国诗人体味了现代主题以及诗歌技巧。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的外国文学译介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很多中国诗人逐渐投入到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中,这为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走入中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TS艾略特作为西方主要的现代主义诗人在中国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主要的关注点。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开始影响一大批中国现代派诗人。从叶公超第一次真正把TS艾略特介绍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便涌现了大量诗人群体像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以及现代派等,均称为TS艾略特作品的译介大军。如徐志摩、闻一多、冯至、梁宗岱、穆旦、陈敬荣、王佐良、袁可嘉、郑敏、赵毅衡、裘小龙、叶威廉、王佐良、李赋宁、郑敏、陈敬荣等,他们不但介绍并参与评论了TS艾略特诗歌,还在诗歌创作实践上不断探索诗歌创作的系列问题。有的诗人翻译介绍TS艾略特的作品,有的诗人则直接针对TS艾略特的作品加以评论,表达个人的最大认同。到了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已经形成了译介前辈为领旗人物的TS艾略特研究专家团队,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在整个20世纪对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译介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现代派诗歌作品的期刊杂志,如《现代》《清华周刊》《晨报》《诗创作》《诗刊丛刊》《文学杂志》《诗镌》等,都成为了当时中国现代派诗人介绍和传播TS艾略特诗歌及其理论并展开实践的主要阵地。

首先是非个人化的理论的影响。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是指在进行创作的实践过程中,非个人化过程要求诗人消灭个性,强调诗人的理性的辨别经验能力,这是以经验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诗学。其次是如何看待传统:对传统与现代的探讨一直是中国现代诗歌创造者的重要论题。针对“传统”的讨论,它包含着对传统的重新诠释,而TS艾略特曾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第一个指出传统与独创性可以相容的诗人。TS艾略特认为诗人认识传统的过程就是非个人化的理智的自我审视过程。诗人的进步就是意味着自我牺牲与个性的消灭。第三是客观对应物。它是TS艾略特提出的又一个著名的诗学理论。客观对应物强调文学的形式与内容要达到和谐的融合,两者都分别不能太过于彼此。即在文学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相关客观对应物,用一系列的对应物来表现特定的情感。这一理论为现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它可以引起丰富的暗示和联想。这样的客观对应物具有强烈的现代性。他反对浪漫主义式的直抒情感,将客观对应物转化成多元的象征意义后,使其达到了主客观的完美融合,这是现代派诗歌发展的鲜明特质。

叶公超最早的译介始于20世纪30年代,他多次在文章中提到TS艾略特的作品及观点。它被认为是TS艾略特的一个信徒。通过在文章《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指出引用了TS艾略特对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观点,对现代诗歌和传统进行深入的探讨。他提出新诗中应以从旧诗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料,把个人与前人进行对照,进行比较。所以每个作品都是新与旧全新的关系。叶公超通过大量引证进行论证,运用TS艾略特的诗学观解决中国新诗问题。在新诗发展的初期,他的论述具有重要意义。卞之琳是中国中的重要诗人,他对TS艾略特的接纳和吸收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在写诗过程中运用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就充分提炼了他的经验,逃避了个人的特性,表达了非个人化的普遍情感。自己在创作的时候倾向于克制自己的个人情感。在《春城》《古城的心》《古镇的梦》《几个人》中都弥漫着荒凉之感,在模仿与译介中大量使用典故、神话、戏剧等修辞手法,风格上颇显内敛,带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具有中国特色的TS艾略特诗学接受方式。这是西方现代诗歌与中国诗歌结合的表现。就好像TS艾略特的荒原意象到了卞之琳笔下后就便立即出现了如此的东方的荒原意象:荒街、死寂的世界便很自然从容地从诗中展现出来。唐提是中国九叶派诗人提倡中国新诗现代化的代表,他主张吸收并形成中国式的诗学体系。他通过发表《诗的新生代》昭示着中国新诗发展将面临的光辉前景。他充分引证了TS艾略特对诗歌的观点,感受着TS艾略特字里行间的活跃的生命力的搏动。在他的论文集中,多处引用TS艾略特的诗学观点说明个人的现代诗学体会。比如文学经验与生活经验的关系:文学经验虽并不是生活经验的全部显现,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依托生活经验的,这样丰富的意象才得以使浅显的生活经验变成厚重的文学经验。他崇尚TS艾略特诗歌中的充满力量的精神追求。新月派闻一多在中,逐渐融入了TS艾略特关于传统的观点,从诗形结构的构建上提出古典主义的秩序和谐,把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意义。《西窗》《死水》等作品中都可以寻到TS艾略特的影子,它体现了诗歌中的心智与经验的理性创作追求,特别是在诗歌中还直接引用了TS艾略特诗歌《荒原》的意象,再次印证了他接收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深刻过程。袁可嘉,在《新诗现代化》的重要论文中就明确表示,新诗现代化是一种现代人内心中意识状态的心理过程,是对以TS艾略特为核心的现代诗歌的影响的接收过程。他在诗歌分析过程中论证,与浪漫派内容上的玄空相对而言,现代派的诗歌依靠客观事物而形成丰富而准确的意象,并引起诗歌的情绪,获得更多诗歌意义。这便是他学习TS艾略特客观对应物理论来实践并形成个人的诗歌理论的过程。他提出的诗歌本身论、有机综合论、艺术转化论,都无疑是他接受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影响的产物。新人文主义的代表白璧德与TS艾略特在传统问题上是一致的,对新诗发展反思接受并传播TS艾略特诗学理论,最终被新月派诗人所接受。辛迪因个人与TS艾略特的相识而更加喜欢和注重TS艾略特诗学的理论。他无论是对TS艾略特的诗歌还是TS艾略特的史学理论,都显得极为欣赏。他认为TS艾略特的诗歌充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具有时代气息。他在实践中努力通过内在的古典情愫反映现代主义诗歌特色。《夏日小诗》《寂寞所自来》中总能见到像“鬼影”“死亡”“死神”的意象。《垂死的城》理性地增加了诗的深度,客观化的手法体现了现代化色彩。这些都躲不开TS艾略特惯用的意象。穆旦被认为是受TS艾略特影响较深的一位中国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日渐硬朗而悲剧,越发让读者体会的是TS艾略特诗学的精髓。徐志摩在诗歌上对理性的追求在与TS艾略特的理论上和风格上引起共鸣。

从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饱受战争的创伤,中国诗歌从TS艾略特诗歌中找到了精神危机意识的共同点,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新诗人在TS艾略特诗学理论的影响下对照中国文化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无论在内容主题上、历史意识上还是个人主张方面,都显示出了TS艾略特诗歌及其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诗人的新诗现代化产生着不可泯灭的作用,由于TS艾略特的诗歌深含东方文化元素,让中国诗人得以亲近,他的现代主义诗歌理论又引起中国现代诗人的推崇,中国现代诗歌的创新和发展都无疑说明,TS艾略特的诗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周平远.余艳.艾略特诗歌与中西诗学传统[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小林.T・S・艾略特对“九叶诗人”的影响[J].外国文学研究,2005(01).

[3]董洪川.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外国文学研究,2004(04).

第3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文/黄璜

那花很艳

总对我笑

顺手采摘一片绿叶

捻捏着那光滑的绿

那绿被撕得粉碎

此时——

我才发现那花儿在远处哭

/

那水很绿

总对我微笑

捧一口河水抿嘴一笑

淡淡的绿透着一丝清凉

那绿被撕得粉碎

此时——

我才发现那鱼儿在水中哭

/

那山很绿

鸟儿对我微笑

寻一颗野果含在口中

淡淡的香勾起一丝记忆

那绿被丢在身旁

第4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一、从调式、调性布局层面上看

民族风格的现代诠释

在音高组织方面,调式调性,对音级关系的确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探讨调性的问题时,姚恒璐教授在书中就写道:“关于在近现代音乐作品中确定调性的问题,其中表形的形式非常复杂。……在和声进行的动力中,‘功能性’不再是直接的主导因素,而是使它与旋律的联系起到最重要的作用。”②由于作品取材于民间童谣,作品的调式调性特征或多或少地受到音乐原型的影响。作曲家也刻意保留了童谣的音调特征,更多地运用变奏手法。

在这五首作品中,采用的原始儿歌原型素材,都是建立在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上,依次为G宫、A商、F宫、降B宫、D宫(加变宫)调式。这些儿歌完全遵循五声调式旋法特征,以五声性的音阶级进为主,辅以四、五度跳进,最远的音程距离是《什么人来同他去》中唯一的一个六度跳,这与儿歌的简易特性非常吻合。这些曲调无一例外都是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咏唱的,因而短小精练,朗朗上口,简单易学。

钢琴套曲《北京童谣五首》,虽然在调式上主要服从于童谣本身的调式,但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调式的某些变化,在调性上,除了《丢手绢》和《水牛儿》保留原来的调性作为主导外,其余三首都做了调性上的调整。

下面是各乐章初始与结束的调式调性脉络线条,音乐发展过程中经过的调性暂且不看,乐章之间衔接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C+G)―A―F―A―G―bB―bE 三度关系占主导的调关系线索。“三度进行作为一种色彩性的和声进行较多运用来表现单纯的、安静的等等音乐形象,并具有调式和声的风格。”??由此可见,作曲家采用三度关系为主导的调关系布局,除了强调非功能的色彩化特征之外,也是为了强调中国五声性民族调式和声语言的特点对整个调关系的影响。音乐在乐章之间强调了三度关系的调关系布局,每个乐章内部则在主导调性的基础上,多用模进或对置转调,有的时候直接采用双调性叠置。

如《丢手绢》开始处(见谱例1)就采用了C宫与G宫平行叠置出现,作曲家在开始使用了“自由、回忆地”作为音乐情绪的表达,这也证明作曲家是有意的在使用这一组调式组合,既能够满足民族五声性原则,又具有东方音乐空洞效果的四、五度音程叠置的和声音响,同时还能营造出在已不清晰的回忆与现实之间游走的意境。而降A宫调式与G宫调式本身就是半音关系调,这两者的结合,体现出近现代和声远关系调性叠置的构成特点。从旋律上看,起始动机中原始童谣的主导作用,是我们判断调式调性的主要依据。降A宫调式与结尾的A羽调式又具有同中音调的意味,这也是近现代和声的手法在调性布局上应用的体现。

谱例1

《丢手绢》在A部分中,主要采用了半音关系、增四度关系这类不协和特性的调性叠置,强调了音响的不协和,发展了谱例1中第二小节的调性叠置布局特点,更接近于近现代多声思维中的调关系应用,而B部分则主要采用了平行四度的调关系叠置,平行四度的音响也频繁出现,发展了谱例1中第一小节的调关系叠置特点,是中国五声性和声思维在调关系上的体现,也是民族特性的昭示。

《打花巴掌》、《什么人来同他去》的中心音链条都突出三度音程关系。《水牛儿》中二度音程关系有所提升,动力更强,调关系的紧张度增加,也体现了套曲内部的调性变换在向不断发展的特点。《找朋友》调性并不单纯地陈述,和声中不断地出现模糊旋律调性的多声层次构成,形成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并行交错进行。与传统的套曲调性布局不同,本套组曲并没有回到首乐章的调性形成调性关系的回归,而是与第一乐章《丢手绢》开始处的C、G叠宫形成了三度中音关系。而降E宫与《丢手绢》结束的A羽调式,又形成减五度的调关系,恰恰与《丢手绢》中出现的远关系调性叠置的特征遥相呼应,形成该作品调关系布局中首尾呼应的个性化特征。

这里,我们在观察作品的调关系特性时不难发现,传统功能和声的四、五度关系并没有被完全摒弃,但也不发挥主导的作用。三度关系一方面由于色彩性大于功能性,与现代和声中受到重视的半音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使得作曲家更愿意选取,另一方面也由于三度是中国民族五声音列中重要的构成单位,在调性的布局中成为能够适应民族风格需要的选择。远关系调性的叠置或迅速更迭可以在模糊调性的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因此更能体现现代和声调性扩张的特性,是具有现代和声风格特点的手法之一。由此可见,中国作曲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洋作曲技法的过程中,在调性布局这种音高组织关系上,既有对西洋传统功能和声的借鉴,也有对现代和声的追求,更有对中国民族音乐特征的尊重。

二、从旋律与和声进行的横纵向结合中

看民族风格的现代诠释

旋律、和声与调式调性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旋律横向行进的同时,多声音乐的纵向也会形成一定关系,这里,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民族风格的现代诠释途径及随之产生的作品风格特征及创作特点。

1.多调性叠置与民族调式和声结合

组曲的第一首《丢手绢》,原始童谣为G宫五声调式,作曲家保持了原有的调式调性的某些特征,谱例2是作品A部分主题陈述中的片段,就是采用了多调性的手法。

谱例2

谱例中被方框框起来的两处,采用了增四度的平行旋律,构成G宫与降D宫双重调性的平行叠置,而在谱例最后一小节,外声部的和弦有F宫调式二度换音主和弦的调式和弦意味,增四度平行旋律降D宫与G宫两个调式的叠置,使这个小节明显存在三个不同的调性,多调性的特点可见一斑。谱例2的第2小节,增四度与二度叠置和弦与五声调式的附加音调式和弦形态相同,但音响并不协和,四度换音和弦则与五声调式和声手法吻合。多调性叠置,与民族调式和声的结合,体现了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五声性民族风格结合的意图,表明了作曲家追求现代技法与尊重民族传统并重的倾向。

2.调性游移与民族调式交替的结合

在《北京童谣五首》中,作曲家大量运用了二度、三度等非功能

性的调性关系转移,一方面能够避免功能和声的洋腔洋调,同时也在民族和声的拓展上做出了自己的尝试。

下面的谱例3来自《丢手绢》,谱例中用圆圈部分就是由于个别音的变化,使旋律的调式发生了改变。同时,调性也因为临时记号的增加,由A宫调式的中声部旋律交接到升C羽调式的旋律上,形成不同宫音系统不同调式交替的结合进行。

谱例3

在上面的谱例中,我们还是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平行四度的民族旋律和声进行手法,在最后一小节中E宫系统的所有五声音阶各音的排列,旋律是羽调式的,下方的分解和弦和声层却体现出宫调式的徵―宫五度支撑进行的调式确立特征,这里体现了同宫音系统不同调式交替的特征。这里我们对照中国民间多声部音乐的特点:“以五声式自然音程为主;以四、五度以内的密集式音程为主,其中以大二度和纯四、五度及小三度的运用尤为频繁,更富特色。”??我们可以在谱例3中看到大量四度、五度和声的进行,二度也不断出现。

作曲家在创作这套作品时充分考虑了民族多声音乐的特性。在纵向的和声结合上强调出民族多声音乐注重四、五度和声叠置的特点,平行四度和声的序进,再加上传统的调式交替手法,虽然变化并不剧烈,但调式的变化还是引起了色彩的对比,实现了调性的游移,作品既不失现代和声调中心迅速迁移的特性,又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特点。

3.半音阶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巧妙运用

半音阶中音程的均等关系破坏了调性中心音的地位,本来与民族五声调式有些格格不入,但作曲家巧妙地将半音和声与民族风格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半音和声的现代气息,又贴切地表达了童谣所蕴含的性格特点。

如《打花巴掌》中,作曲家大量使用了半音叠置的四音音块手法,运用的是现代和声思维中常见的二度和弦,保持童谣中拍手的节奏型,模仿手掌拍击时的响声,非常贴切而形象(见谱例4)。这种技法不仅与拍掌声很相似,同时也与儿歌念白时的音调特征极为吻合。在《找朋友》中作曲家选取了半音化旋律的装饰性特点,与民族和声的四、五度叠置特性结合,既能够模糊调中心音与现代和声风格相吻合,又能够紧扣中国民族五声性和声风格特点,与音乐形象也能很好地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此外,半音阶与民族调式旋律结合、流动的半音阶音型化处理手法也有所应用,就不一一列举谱例。

谱例4

不论哪种手法,都能够体现半音阶音乐模糊调性中心的现代和声风格特点,而民族和声的特性,也在半音阶音乐展开的过程中,同时推进,并没有受到阻碍,二者巧妙结合,互相支撑,从而形成本套组曲在音高组织结构上的民族风格的现代诠释。

4.模仿复调与平行和声的结合使用

作曲家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主调手法与复调手法都有运用,使音乐的发展层次不断变化,音高的组织关系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给人不同的音响效果的感受。

谱例5是《什么人来同他去》的第13―18小节的片段,低声部率先出现跳音旋律,相隔一拍的距离上高音旋律就以扩大一倍的方式进行八度扩大模仿。由于扩大模仿造成的低声部空缺,作曲家又大胆地使用了平行和弦分解的类似模进的低音进行填补,主调手法与复调手法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

谱例5

除了八度扩大模仿之外,作品中还出现了五度模仿的复调手法结合平行和声进行,加强了复调手法的民族特性,并形成调性叠置。作曲家还使用了声部八度的模仿,以上下方声部旋律交换陈述的形态,形成一种类似更换音区逆行的音乐语言特点。下面的谱例6是《水牛儿》中带平行和声声部与旋律的自由模仿片段。

谱例6

谱例6中圈出的部分则为采用了带和声层的变化模仿,出现了不协和的增四度、减五度音程,造成不协和的和声效果。框出的部分则为单旋律层的变化模仿,第一次做的是六度模仿,第二次则大胆使用了大七度的模仿,体现出现代复调的特征。多层结合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非三度叠置的音响。“现代音乐中,不协和和弦经常侵占三和弦的领地,它来得既无准备,进行下去也不解决”。??

模仿复调是音高组织手法中重要的技术手段,将模仿复调与民族平行和声叠置结合使用,一方面使得音高组织关系更为复杂,另一方面也使得和声的陈述变得相对厚重一些,对调性的游移和模糊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昭示现代作曲技法对民族题材作品的影响,是民族风格现代诠释的一种手段。

5.民族调式音阶多声部的特殊处理

《童谣五首》基于传统民谣,而五声调式的多声部处理手法与西洋传统和声中的大小调七声音阶中的用法有所不同。在多声处理中作曲家有意识地保留着民族特征,因而在和声的选择上更多地选择了四、五度叠置的手法。而民族音乐中支声和加花变奏的特性作者也有所考虑,在多声处理时有所发挥。在中国五声风格的作品中,作曲家有意避免了强功能进行的西洋风格,顺应五声旋律的特点采用平行和弦、三度关系和弦衔接、复调变奏叠加或对比等衔接手法填充中层,音乐的多声思维也因此能够自由伸展,游刃有余。

其他复调发展手法,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值得指出的是,作曲家在进行主调和复调手法的更迭时,并不仰仗于结构的板块,而是以乐句为单位进行陈述,并没有写作长大的复调段落,而是在旋律发展的过程中片段式地出现,造成发展手法的一种对比。对原始的童谣素材,在横向的发展上更多保有童谣本身的旋律特点,并在纵向结合的材料中昭示民族特性,融入现代和声思维,吸纳现代作曲技法特点,将横向的旋律也拆分在纵向发展的环节中,形成音高组织结构上的纵横发展。

结 论

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技法,在这套作品中,作曲家试图在现代作曲技法的运用与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特征之间寻找某种结合的平衡点,逝去的童年那模糊的记忆与不断接触的新技法在碰撞中迸发出音乐的火花。音高组织中的旋律、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因素,共同成就了这套民族风格以现代音乐语言进行诠释的作品。

作曲家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重视东方音乐注重神韵的艺术欣赏习惯,同时又大胆结合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在调式调性布局、多调性叠置与民族调式和声结合、调性游移与民族调式交替的结合、半音阶与民族风格结合的巧妙运用、模仿复调与平行和声的结合使用、模仿复调与平行和声的结合使用、民族调式音阶多声部的特殊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中国当代的作曲技术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在寻求中西结合的创作者提供借鉴。

①本文作者就本套作品音乐分析有关问题采访作曲家本人时,由作曲家本人叙述。

②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88页。

③桑桐《和声学专题6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年版,第340页。

④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第5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论文关键词:哈代,现代主义,诗歌

英国19是世纪的小说家汤玛斯·哈代以其一系列“性格与环境小说”而蜚声英语文坛。因其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不命运悲惨,故长期以来哈代都被视为悲剧作家。但是,对于哈代是否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评论界争论颇多。哈代本人则竭力否认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诗集《晚期和早期抒情诗》的序言《辩解》中他这样写道:“所谓悲观主义实际上只是对现实的探索,只是为了改善人们身心的第一步。……‘要改善这个世界,就得正视世道的丑恶’。也就是说,要观察现实,并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认识现实,不加掩饰,同时着眼于争取最好的结果:简言之,即以进化向善论思想作引导。”(张中载,1987)与他的小说一样,他的诗歌亦有悲观忧郁的基调,但在他的近千首诗歌中,我们却又看到一颗为人类悲剧命运困惑不已而又执著地探求希望的心。正如哈代自己所言,诗歌是其“文学成果中更表现个人成分的部分”。(朱炯强,1994)

处于世纪之交的英国诗坛,作为英诗巅峰的浪漫主义大潮已成遥远的往事,整个英国诗坛只是在等待另一次——现代主义的到来,这是英国诗歌的一个困难阶段。但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从本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英国诗坛的空白,他就是托马斯哈代.哈代喜欢写诗,而且一直认为诗歌比小说更高雅,是所有富有想象力和感情的文学的精华所在。他从25岁就开始写诗,但无缘发表。之后哈代的小说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青睐,便致力于小说的创作,诗歌写作也因此中断。直到《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相继受到批评责难后,哈代放弃小说创作,重新开始写诗。

哈代生活的年代,虽然大多数英国人仍然对维多利亚“盛世”沾沾自喜,并对科技发展和工商业欣欣向荣的未来抱着盲目乐观的情绪.但是哈代却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他担忧在物质文明日新月异的同时,人类的精神文明会日益销蚀;担忧随之而来的弱肉强食的战争以及无往而不胜的资本对农村地区的渗透会把大踏步走向现代主义社会的人类拖向深渊。

毫无疑问,哈代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冷峻观察和对自然的辩证观点,是与浪漫主义和维多利亚时代的风气颇为不同的,如果说拜伦的诗锋芒毕露,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辉,艾略特的诗深奥含蓄,展现出现代主义的特色,哈代的诗则在浪漫主义中融入现代主义情绪,是现代主义的种子在哈代式的浪漫主义土壤中萌芽的体现。以浪漫主义为基调,揉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便是哈代的诗风,这种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揉和产生了伟大的诗篇。在哈代关于自然的诗歌中,这首创作于19世纪最后一个黄昏的《暗夜画眉》(The Darking Thrush)似乎颇带有这种现代主义的气息:

大地那清晰的轮廓

似世纪斜倚的尸身

墓室是阴沉的天空

猎风是哀悼的挽歌

但是,在接下来的诗段中,暮气沉沉的场景中出现了充满喜悦的歌声,原来是:

一只老画眉,虚弱、憔悴又瘦小,

羽毛身体饱经风霜

就这样决定用他的灵魂

与弥散的黑暗对抗

诗作中画眉所面对的“弥散的黑暗”和济慈诗中夜莺所在的黑暗的树林类似,这沉郁的环境凸显了画眉的昂扬斗志和满怀希望,正如《夜莺颂》、《致云雀》两诗一样。诗作结尾提到画眉对希望(Hope)的希冀,更是一种“充满感伤的乐观主义阐释”。哈代是一位清醒的批判现实主义者,他强调改善世界必须要正视黑暗,这样才能找到辽救的药石。“谈谈悲观主义。我的口号是,”他这样说道,“首先正确的诊断出疾病…确定疾病的原因;然后去寻找药石,如果有药石的话。乐观主义者的口号或实践是:对实际病症闭眼不看,只是为了预防征兆而采用经验主义的万灵药”。由此可以看出,哈代的乐观与当时流行于文坛的盲目乐观是大相径庭的。一战的残酷,让他对于理性主义彻底绝望,现行的世界被打破,而新的世界尚未形成。哈代这个处于这风口浪尖上,他必须小心翼翼的前行。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的哈代依然对人类未来怀有极大地信心,他肯定了希望的存在。因此,尽管“天穹像墓室般的阴沉,大地就像斜卧的尸体”,天地之间还是出现了一只画眉鸟执著地鸣唱希望。他瘦弱、老衰,正是哈代自我形象的投射(《暗夜画眉》)。在这首诗里,我们再也看不到十九世纪浪漫派的意气风华、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更多的是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严肃思考。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哈代自然诗中对浪漫主义的超越和与现实主义的契合。诗人内心的挣扎、彷徨以及痛苦之中仍抓住不放的希望,都表现了哈代立在20世纪的门口辛酸回顾的同时,还有对新世纪的向往和憧憬。

在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侵入,英国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新机器的引进使无数农民离开自己的家乡,流落到城镇,成为雇佣工人。农村的艰苦生活条件也使许许多多的姑娘背井离乡,到城镇里谋生,其中很多人沦为。在《堕落的姑娘》(The Ruined Maid)一诗中,哈代真实地表现了她们在非人的生活环境中的沦落。在英国诗歌史上,直接以为叙述对象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而像哈代这样以一个来自农村而最终在现实的残酷逼迫下沦为的农村姑娘为主角的,并给以以种正面的描写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因为,在哈下,普通劳动者是作为美的形象来创作的,哈代一直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人民有一颗仁慈的博爱之心。奥米莉亚(《堕落的姑娘》)这类已遭人世无损的姑娘在哈下,依然是一个未泯灭淳朴善良天性的形象。她清醒自己美丽的外表、舒适的生活来自灵魂的堕落,她以表面的漠然来掩盖内心深处的悲哀:

“奥米莉亚,亲爱的,这可真稀罕!

谁能料到你我会见面在城关?

哪来的漂亮衣裳,阔到这个样?”——

“哦,你难道不知道我堕落了?”她讲

“你没鞋没袜离了村,一身破衣衫,

你不愿再锄草,不想再把土豆剜;

这会子你羽饰带头上,镯子戴手上!”——

“没错,堕落了就这样穿戴呀,”她讲。

在《堕落的姑娘》里,诗人用同情的目光注视着这样一群来自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否定的是促使她们堕落的社会。“《堕落的姑娘》这首叙事诗恰似一幅绘制在扇面上的《苔丝》,奥米莉亚的这份清醒,这是蛰伏在哈代心中的希望之光,他相信总有一天奥米莉亚们会像苔丝一样对社会进行强烈的反抗。”(朱黎航,1999)就诗歌本身而论,在《堕落的姑娘》一诗中,哈代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令人惊愕的直白,还有对资本主义金钱侵蚀灵魂地直接而无情地嘲讽和否定。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从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开始,它的魔爪就触及了乡村地区。对于哈代这样一位颇有乡土情结的人文主义者来说,是无法忍受自己心爱的大自然在瞬间就被轰隆隆的火车给搅乱了---真正的不速之客!在资本主义入侵乡村的时候,受破坏和侵害的群体不胜枚举,而哈代唯独选取了“堕落的姑娘”这一形象来作为自己诗歌的主角,自有其独到的视角。“哈代对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极为敏感,他哀叹旧的生活方式的消失,同情人们的心里创痛,关注人们的生存困难。”(王佐良,2006)

其实,只要略略了解一下哈代的小说作品,就不难注意到哈代对于“少女”这一形象的情有独钟,其中最有力的证据则是他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女主角“苔丝”这一少女形象。勤劳、美丽、单纯、善良,苔丝身上集中了所有农村女孩子应有的优点。这样的一个天使般纯洁的少女,却在资本主义大举进攻乡村地区的时候被“玷污”了,而“堕落的姑娘”一诗中的少女形象与苔丝犹如双子星座,她们各自在不同方面,不同意识中反映出资本主义在她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综合分析之下,哈代之所以钟情于选择描写农村女子作为自己的主角,一方面也许是哈代想从本体上对乡村的美或者说自然之美予以肯定;另一方面,从两性角度来说,女性在现实男权社会中,本就处于劣势地位,当灾难降临时,她们是最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

哈代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宣扬了一种面对人生灾难时坚韧的态度。哈代诗歌是英国从浪漫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必然环节。在哈代诗歌中有浪漫主义的激情和对痛苦的敏锐感受,有现实主义观察残酷现实的冷峻目光,还有现代主义对人类的危机意识。作为一个在文坛最具喧哗骚动时期的创作诗人,哈代不属于任何流派。然而他的诗歌体现了从传统诗风向现代诗风的一种蜕变。他将传统的艺术手法和复杂的现代情绪和谐地揉和在了一起。确实,作为跨世纪的巨人,哈代的思想是完完全全属于新世纪的。

参考文献:

[1] Bailey,J,O.Poetry of Thomas Hardy.Michiga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rolina Press,1970.

[2] Johnson,Trevor.“Poems about Seasons,Places and Things'’i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oems of Thomas Hardy.New York:St.Martin’S Press

[3]韩明旭&刘丽娟,在希望与失望中纠结——读汤玛斯·哈代的《薄暮听画眉[J].时代文学(双月刊),2007(5)

[4]刘建辉,希望的呐喊者——析哈代式悲观主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5]屠岸,《英国历代诗歌选》,凤凰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7]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王佐良,周玉良,《20世纪英国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9]韦华,豪华落尽见真淳——从《黑暗中的鸫鸟》看哈代抒情诗意象的运用艺术,川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3,(02).

[10]颜学军,论哈代的自然诗[J].外国文学评论,2002,(01)’P32-40.

[11]朱炯强,《哈代———跨世纪的文学巨人》[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12]诸国忠,李珠,哈代的人生理想和诗歌创作风格IJ】齐鲁学刊,2002,(06)

[13]自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年版,168页。

第6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象似性美国现代诗歌和谐之美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36-02

一、引 言

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古老的问题。自古希腊时期就存在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后来象似性和任意性的争执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笔者认为,语言与现实,形式与意义之间是有理据性存在的。语言就是对现实的映照,文学语言亦是如此,而文学中的诗歌语言更是如此。象似性在诗歌中不仅存在于词汇层、句法层,而且也存在于篇章层,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分析美国现代诗歌中的象似性表现。

二、象似性的定义和分类

C.W.Morris认为象似性(iconicity)是象似符(icon)与它所指的物体之间存在的相似性(similarity)。他把象似性分为模拟象似性(imitative iconicity)和结构象似性(structural iconicity)。这是关于象似性的最早理论。对于象似性的定义,并无定论,但我们并不否认: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亦指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有据的(motivated)。[9]

象似性这一术语来源于皮尔斯(Peirce)。他把符号(sign)分为三类:象似符(icon)、指示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象似符又可以分为三类,即映象符(image)、拟象符(diagram)和喻象符(metaphor)。John Haiman在此基础上把象似性分为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和拟象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映象相似主要是词的音形意之间有规律的对应;而拟象象似主要是指语言的结构关系和所指的成分关系之间的可论证性,[2]包括距离象似性(distance iconicity)、顺序象似性(sequence iconicity)、数量象似性(quantity iconicity)、标记象似性(marked iconicity)、对称象似性(symmetrical iconicity)和非对称象似性(asymmetrical iconicity)等。

三、美国现代诗歌中象似性的体现

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的“异化”等各种社会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面对动荡多变的世界,美国现代诗歌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局面。

1.距离象似

距离象似是语言成分之间的间隔距离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或者真实世界中所描写的对象之间的距离。[9]同样,句子、段落、诗节等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射人的概念距离或自然界中物体的实际距离。如Carl Sandburg的Fog。诗中只有两个句子,却分成两个诗节。第一节它来,第二节它停留然后离开。这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我们来到某个地方,停留一下后继续前行。这也是为什么该诗分两节,而不分三节的原因。

2.顺序象似

顺序象似即事件发生的顺序以及概念认知的顺序与语言的线性顺序相对应,包括句法成分排列及篇章叙述中对时空等顺序的映照,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诗的篇章布局中。如Gwendolyn Brooks 的Sadie and Maud。该诗的排列顺序正是两个女孩子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遭受不同的人生境遇,最后却有着同样悲惨结局的时间顺序。整首诗给人以“生活到底是什么,又该如何去面对生活?”的深思。

3.数量象似

数量象似指语言表达形式的数量与真实世界中的物体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致性。[1]在诗歌中主要是通过篇幅的长短、衔接与连贯的程度、句式繁简的变化反映诗篇所表达的内容。如Elizabeth Bishop的The Fish. 租一只小船,钓到一条大鱼。这本是极为平常的事,几行字就可以叙述完,可诗人却用76行的篇幅描绘了这一事件,因为结局是出人意料的,诗人超越了尘俗的世界,放归了那条鱼。这就是陌生化,即在日常平凡的事物或现象中挖掘出异常或不平凡来,寓陌生于熟悉中,使读者警醒,获得意想不到的感受。

4.对称象似

对称象似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对称性。[1]换言之,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的并置意味着意义或思想上的相同或并列。语言形式上的对称,除了具有视觉上前后对称的“形美”和听觉上循环往复的“音美”之外,主要是为了传递内容上相对称的“意美”。如Langston Hughes的Dreams。该诗通过重复“Hold fast to dreams. For if dreams… Life is… ”告诫世人一定要有理想,否则人生将毫无意义,毫无生气。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对称象似性使诗歌取得了“以形衬意”的理想效果,“形式为内容服务”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四、结束语

本文从语音、视觉、距离、顺序、数量、标记和对称象似性这七个方面,探讨了美国现代诗歌中的象似性体现。象似性的运用有助于诗歌音美和形美的构建,而音美和形美又是为意美的营造服务的。总之,象似性使诗歌中的音形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Ungerer, F & H. J.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 Longman.

2 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第7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现代中式风格;隔断装饰;应用研究

前言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室内装饰特色。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隔断装饰风格趋于统一,并且严重西方化。笔者认为,结合中国古代特色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隔断装饰风格并将之推向世界将会为世界装饰界带来一股新风气。

1.绪论

早在二十世界八十年代,就有西方学者告诫中国建筑同行说:中国历史文化十分的珍贵,希望中国建筑界不要盲目的被西方建筑标准的洪水所淹没。当代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也曾说过“现代建筑必须源于他们自己的历史根源,就好比是一棵树,必须起源于土壤之中,互传花粉需要时间,直到被本土环境所接受。”中国建筑界如此,中国室内装饰界也应当如此。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生的奔走呼吁下,中国装饰界慢慢对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室内装饰研究产生了兴趣。中国古典家具最能代表中国的传统元素,室内隔断装饰,比如屏风则是中国传统室内装饰中最典型的因素,所以本文研究中式风格的隔断装饰以屏风为代表。虽然中国古典装饰很美,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也不能故步自封,不注意古代和现代的有机结合。让人遗憾的是,当前人们大多将屏风原封不动的设计成传统的样式,殊不知屏风也应当随着时代而发展,在传统中突出现代。怎样将中国古代的隔断装饰演绎出现代的味道是文章探究的焦点。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文章从中国古代隔断装饰的发展和演变作为研究线索,从中国文化特色、实用性和隔断装饰的具体功能来说明中式风格的隔断装饰的作用。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将会对中国古代隔断装饰更加了解,在研究古代隔断装饰的基础上,笔者又对其进行现代演绎。笔者认为,研究中国古代的隔断装饰,让人感受到的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的隔断装饰如屏风同现代化室内装饰设计理念结合起来则会更加的贴合现代人们的生活。

2.古代隔断装饰的现代演绎

2.1 隔断装饰的演变

中国古代隔断装饰的风格是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的。例如:自商到三国时期,人们的起居方式多是跪坐,所以相应的室内隔断装饰是帷幕、比较低的帘子、或者是低矮的屏风。后来到了魏晋时期随着风俗的变化,人们由跪坐提升到了垂足而下,这样一来不仅室内家具的高度得到提升,隔断装饰的高度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宋代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趋于定型,屏风等隔断装饰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到了明代,室内装饰达到了顶峰,当时的隔断装饰除了不可移动的隔断门、窗之外,就是木质的屏风。隔断在室内装饰中的应用使得家居空间更加具有层次感。

2.2 室内隔断的分类

2.2.1 软性隔断

软性隔断指的是帐、幔、帷之类的隔断。或者利用高度的偏差、灯光、软帘等的变化给人一种层次感。这类隔断收放自如,容易更换,并且不占用空间。布匹,丝绸之类的隔断材质比较软和,隔断同室内家具等的搭配方法变化多样。隔断上面的图案绘制也比较容易,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大户型室内设计常常将客厅同厨房之间设置一个高度差,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将厨房和客厅区分开来。

2.2.2 中性隔断

屏风式隔断、玻璃隔断等可以活动的隔断叫做中性隔断。多宝阁在众多中兴隔断中显得特别的突出,它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隔断装饰巧妙手法的代表,众多格子堆积成一面墙的形式,在格子中可以摆放任意的物品,中兴隔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虽然看是隔断,但是依然通透。中性隔断在室内隔断装饰中应用的非常广泛。

3.隔断装饰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越来越重视。屏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隔断装饰越发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屏风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背景开始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和认同。但是,出于迎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要而出现的过于前卫化的屏风丧失了传统屏风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的屏风等隔断装饰又同现代社会不大协调。这样许多喜欢屏风的人们在购买时犹豫不决。笔者曾经多次观看过屏风展览,里面大多是一些仿古样式的屏风,古朴有余而新颖性不足。即使有一些现代元素设计理念的屏风,也大多融入的是西方的元素或者直接仿照西方屏风的样式,创新流于形式化。笔者很少发现在传统屏风的制作基础上大胆加入中国现代化元素的屏风。中国屏风等隔断装饰已经到了不得不向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关头。在中国传统屏风设计理念中适当的加入中国现代元素无疑是中国屏风发展的一条出路。下面笔者具体就屏风等隔断装饰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3.1 感官互动方向

以往的中式屏风等隔断装饰过于注重效果的美感,却忽视了本应该蕴含在其中的文化理念。现代中式隔断装饰应当从过去的单一注重美感的创造向着美感和精神层次的意境、中华文化等方面靠拢,而不单单是注重美感。中式隔断装饰设计师们应当用于尝试新的方法和现代化元素,将这些方法或者元素应用到传统的屏风等隔断装饰中来,在屏风造型上由具体转向抽象,带给人一种朦胧美。在空间艺术上进行了把视觉空间升华为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创造。

3.2 个性化方向

当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在设计和制造商品的时候已经不单单追求物品表面的美,而是更加注重物品的环保、节能方面。一件符合现代审美观点的物品,必然透漏出自然、环境和人之间的和谐。无论什么样的设计,都以消费者的需求为设计方向,这就是以人为本。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人群,设计者设计的屏风等隔断装饰各有不同的特点。举例来说,小孩子喜欢色彩鲜艳、印有卡通人物或动物的隔断装饰,设计者在设计面向小朋友的屏风等隔断装饰的时候应当偏重于图案的趣味性。对于青年人来说,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他们无暇欣赏复杂的工艺品,所以设计者应当设计一些简约的隔断装饰来满足青年消费者的需求。老年人更喜欢看屏风等隔断装饰的材质,雕刻工艺等,一般来说,老年人喜欢复古的屏风样式,设计者在设计面向老年人的隔断装置品的时候应当考虑到一些细节问题,把握复古的方向。

4.结语

文章对传统中式隔断装饰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隔断装饰现代化的出路。在结合中国传统和现代中国元素的设计理念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屏风等隔断装饰设计人员应当敢于突破中国传统的文化的藩篱,不断的吸收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风格。在不失中国特色的前提下勇于改革创新。笔者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式隔断装饰终将走向世界。(作者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饶进,王振英.中式风格装饰元素符号在现代家装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 2012,(10):101-103.

[2]王振复.人居文化 :中国建筑个体形象[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华勇.从屏风看环境心理.艺术教育[J].2010,(03): 105.

[4]王心喜.历久弥新话屏风.华夏文化[J].2012,(01): 54-56 .

[5]王君.隔断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作用[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35-36 .

第8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行业跑马圈地

VR指的是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这并非一项全新的技术体系,在近两年成为全球技术研发及投资领域的热点之前,VR早已掀起过多次技术革新的热浪。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显示,早在1960年前后VR技术原理就已确立,1990年左右国外就针对VR试图商业化,但未能成功。2014年,以Facebook20亿美元收购Oculus为标志,全球再次掀起了VR商业化普及化的浪潮。

支撑第三次VR浪潮再起,技术突破功不可没。多位券商分析师就指出,VR技术壁垒并不高,硬件设备目前已相对成熟,曾经极度影响VR产品体验的技术难题,如眩晕感、分辨率、延迟等近几年已有明显改善。

在前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储备下,有市场观点还将2015年视为“VR元年”,并以多款面向消费市场的巨头级设备出台作为VR全面产业化的起点。目前,微软全息眼镜Hololens已在年初亮相,明年VR市场或将迎来Oculus第一代商用虚拟现实头戴式眼镜OculusRift,3D头盔领跑者Sony也有望推出与PS4搭配使用的PlayStationVR。

“伴随面向消费市场的硬件和内容的批量上市,2016年VR将迎来小爆发。”华泰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分析师王禹媚就预计,全球头戴VR设备到2020年能实现年销量4000万台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元人民币,加上内容服务和企业级应用,市场容量超过千亿元,长期来看VR市场规模“万亿可期”。

在技术突破、市值空间的预期刺激下,国内互联网巨头公司更以跑马圈地的方式将这场狂欢推向了新的。腾讯在12月21日的开发者沙龙上推出了整套VR方案,宣布将从设备方案、开发SDK、开发者扶持分成计划等一系列入手布局。本月初,百度视频还上线了VR频道,成为国内首个VR内容聚合平台。 资本炒作紧随其后,二级市场也热闹纷呈。除已拥有VR设备产品的上市公司外,通过提供设备的光学元件、布局VR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并购VR相关公司等切入热点的标的亦获得资本的追捧。亚厦股份在月初曾表示,其互联网家装业务目前正加紧与VR技术对接。有分析师在点评该事件时甚至直言不讳,“贴上了VR的标签,打开了上行的空间”。

技术瓶颈将成分水岭

第三轮VR热浪的核心动力源于技术及产品本身,但决定商业化进度的关键、影响市场规模扩张的核心,也在于技术与产品本身。

目前主流的VR头戴设备包括VR头盔、VR眼镜和VR一体机。其中,除一体机可以独立使用之外,前两种设备需要分别连接计算机和手机等设备。王禹媚表示,就硬件产品来看,领先的厂商目前在技术指标上基本达标,未来更大市场规模的爆发,仍依赖于技术瓶颈的突破,尤其是眩晕的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的建立,“VR将是一场持久战”。

“我们今年一直在关注TMT领域的先进技术创新趋势,但我们当前还是更看重国外的设备商和技术研发实力。目前国内技术水平还与国外有一定差距。”谈及对VR领域的投资热潮,国内某PE投资机构合伙人如此宣称。

该PE投资机构合伙人还表示,国内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形成的行业大变革,极有可能会以寡头垄断而收场;占据技术、资源、流量入口的巨头有绝对优势,创业公司、新进的分食者很难与之长期抗衡。但该人士也同时认为,足够细分和垂直的产品仍有一定机会,“简单说,如果是想靠模式成功,在巨头分食之下可能很难有扩展的空间;但如果是做细分产品,或许还能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另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当前VR技术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国内企业在VR硬件技术方面与国外仍有不小的差距。在产业发展初期,拥有核心VR软硬件技术的公司在未来的受益确定性较高。但错位发展也存在可以掘金的机会,“与智能手机初期阶段非常类似,国内企业的主战场应在智能手机软件及内容的开发上。”

虚拟现实时代来临?

以技术突破为行业发展的驱动力,VR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产品本身。 在谈及VR技术所派生出的市场机会时,多位行业人员及分析师都会提及当年智能手机崛起的路径。当被类比为智能手机的角色、被赋予了入口和平台的定位时,VR应用市场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被打开。

“VR技术受青睐的原因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创新,而是其连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具有创新整合性的商机。”中银国际行业分析师吴友文认为,就VR行业公司而言,内容、应用、平台和终端于一体的产业链将决定公司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业绩。

兴业证券传媒行业分析师张衡则把这一逻辑细化为“虚拟现实+百业”的概念。其表示,虚拟现实有望与众多行业深度结合,包括游戏、影视、社交、电商、体育、地产等,应用前景很广泛;而应用场景的丰富、商业模式的清晰,还有望持续推动VR产业化发展。

王禹媚也认为目前VR硬件已满足基本用户体验,技术领先的VR眼镜和头盔厂商的发展值得关注。而与此同时,杀手级应用的出现可快速激活需求市场,“一款杀手级应用可引爆局部市场,就如《阿凡达》之于3D电影、《愤怒的小鸟》之于触屏手机、语音信息之于微信。”从应用市场空间切入,元器件、游戏厂商、影视内容厂商等能够向VR复制的成熟行业以及VR企业级应用厂商等亦可关注。

其也同时强调,虚拟现实目前仍处于风险较高的VC阶段;VR产品的体验仍有很多局限,目前还不足以进入消费市场。VR市场爆发还有待多产业、多场景的复杂融合,但目前投资机构已普遍重视、企业研发极其活跃,“VR行业完成从无到有的冷启动”。

VR概念雾里看花

换装炒作其实难副

第9篇:现代的诗歌范文

【关键词】哥特式艺术 现代服装 影响

一、引言

不同的时代都有反映其时代精神的艺术风格与文艺思潮,并且每个时代的艺术思潮都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时代的服饰风格。纵观中西服装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服装艺术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其他视觉艺术形式的发展,相互影响产生共同的艺术美感,如哥特式艺术风格对服装行业的影响便是一个典型,而至今,哥特式艺术风格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超乎时代的审美影响着这个社会的发展。

二、哥特式艺术的发展来源

哥特(Gothic)最早是称谓欧洲早期的一个“蛮族”,一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其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而在欧洲中世纪时期,正是这些哥特人创造了以建筑为主的带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评价中世纪艺术风格时始终持否定态度,但从现在看,中世纪也给世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杰出的艺术作品。正是这种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现代整个世界,反映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如绘画、雕刻、装饰、音乐等艺术形式上,当然服装行业的发展也深受影响。

三、哥特式艺术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给人较为突出印象的是在建筑艺术上。哥特式的建筑不同以往,造型简洁,其上广泛运用的尖拱券线条轻快,飞扶壁轻盈通透,立柱或簇柱修长笔直,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个建筑空间大但陈设的家具少,使人视觉上感觉纯净而简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它可以说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教堂的哥特式艺术在给人以宗教感染的同时,更多的则是对其他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同时哥特式建筑也是朴实耐用的典型风范,也很符合当今社会返朴归真的设计思想。其特点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为近现代社会生活增添了许多流行的元素。

四、哥特时期服饰的特点。

哥特式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建筑上的“锐角三角形”及修长的造型,都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服饰审美以及服饰创造。

服饰造型上,哥特式服装往往是高高的冠帽、尖头的细长鞋子、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使穿着者显得身体修长,同时很多裙饰采用纵向的造型线和褶皱,借此增加人体的高度。

服装用色上,哥特式服装往往和教堂内部镶嵌彩色玻璃的花窗异曲同工,如采用左右或上下不对称的颜色搭配,并且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如男子在着装时,两侧垂袖及下肢的,常用左右不对称的颜色搭配。女子的柯达弟亚 (Cotardie)外衣,上身适体,下裙成喇叭花状,面料常常有上下左右不对称的图案与色彩,也像教堂内的彩色玻璃一般,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五、哥特式艺术对现代服饰的影响

哥特式艺术风格对于欧洲当时的服饰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影响深远。同样,它对于现代服饰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如在上世纪70年代末,后朋克摇滚风格登场,而当时作为哥特摇滚雏形的Joy Division乐团在服装上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哥特大教堂等,这些都是哥特的符号象征。而这些象征主义元素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在80年代,哥特服饰时尚因为这种音乐的风靡而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黑色摩托皮夹克、黑色紧身牛仔裤、黑色网眼丝袜以及黑色飞行太阳镜都成为哥特族的标志。虽然这些服饰并不被当时的主流时尚设计师所接受。到了90年代,哥特时尚随着欧美国家电影业的发展而在此时有所变化,尽管有电影领导的流行时尚一变再变,就连皮革与塑料装也都成了风尚,但这种风格却和北美流行的任何东西都无相似之处,哥特时尚中永远流行的只有黑色的紧身牛仔裤,并且直到今天也是不容忽视的,并被社会更多的人接受。

而到了今天,哥特式的服装风格再次流行。这时哥特风格的服饰不仅仅限制于高级服装订制,一些大牌的服装品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哥特时尚。比如:Kenzo、Anna Sui、Issey Miyake、Gripp Jeans等等。哥特式的服饰风格已不止一次地以各种形式呈现于T台上。如纪梵希2008年秋冬时,模糊的黑色、繁琐神秘的教会项链以及中分包头发型和肃穆的妆容,就组成了令人压抑、空灵怪诞的中世纪哥特气氛。Gucci也曾以哥特式风格为灵感设计的系列服装,非常惊艳。

六、结语

哥特艺术风格经过近十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它见证了时代和历史,它影响了从整个中世纪至今全球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环节。并且这种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乃至现代整个世界,并且对现代服装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类即将通过创造性的设计、使这种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永远流传。

参考文献:

[1] 陈东生,甘应进.新编中外服装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