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货代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主要针对行业和职业岗位群培养、训练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高职院校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国际货运实务》作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代等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课程定位,加强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主要培养具有较强职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国际货运从业人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货运的理论和实务知识,掌握国际货运流程中的接单、订舱等各种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国际货运经营管理方法,使其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2.1课程设计的理念
《国际货运实务》课程设计的理念是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满足港口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并以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大量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和企业必需的合格的职业人。
为了做好课程建设工作,课程组教师应对本地周边地区物流企业的就业岗位群工作范围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分析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了专业教学计划,并根据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调整计划,构建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使国际货运实务等课程的教学与企业的业务发展同步。学院还应成立由行业专家和高校教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指导意见。
2.2课程设计思路
2.2.1课程设计的职业性
为使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尽快承担实际工作,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企业需求和岗位工作实际相一致。因此,本课程的设计以一个货代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把项目划分为6种典型的工作任务,即海运出口、海运进口、空运出口、空运进口、多式联运、仓储,使本课程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实用性,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2.2.2课程设计的实践性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始终以实践教学作为本课程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其特点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又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完成项目,使教学内容完全来自实践,此外,每个任务环节中又均设有实训环节,更突出了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学生完成课堂内教学之后,将到定点货代企业进行一周的顶岗实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2.2.3课程设计的开放性
课程开放应先对货代企业开放。教学模块和项目需要和货代企业一同设计、开发和实施,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货代企业的实际需要。事实上,开发和实施的项目既是企业支持学校的教学项目,也是学校支持企业的培训项目,两者应具有彼此的开放性。
同时,课程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网上课程对外开放,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电子课件、案例分析、思考练习、项目任务与业务实训、学生作品等都要通过课程网站对外,再配以网上答疑,学生就可以实现网上的自主学习。
3.课程改革的具体方法
3.1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国际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2)国际货运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过程及相关岗位的知识技能要求;(3)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源。
经过课程组的分析总结,得出国际货运企业主要是下列8个典型的工作任务:国际货运企业成立;对外贸易基础知识认知;国际海运出口货运;国际海运进口货运;航空出口货运;航空进口货运;国际多式联运与大陆桥运输;国际货物仓储。
这8个项目的教学内容针对的是国际货代企业或物流企业的国际货代部门的货代业务岗位要求,按照实际货代员操作的业务模块来组织教学,适用于培养国际货运企业的货代员。
另外,与货代协会组织的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内容一致,以便国际货代的教学与国际货代员的考证培训同步进行,所以教学内容针对和适应性强,适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
3.2教学模式的设计
根据课程特点和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本课程实行“一条主线,六部曲”教学模式,项目引入-任务引导-资讯检索-任务实施-成果展示-检查评估。
在“项目引入”环节,教师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明确项目完成的目标,从而引出任务;“任务引导”环节,教师展示要实现的功能并讲授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并组织学生进行“资讯检索”,这两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引导辅助作用,配以材料引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在“任务实施”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5-6人一组。各分组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讨论获取学习资源,完成任务目标并对工作任务进行记录和归档;“成果展示”环节。由组内安排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在“检查评估”环节,对所完成的任务进行组内评价、教师评价或学生互评,并通过教师的补充讲授,总结和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提升。
3.3教学方法的运用
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特征,因此,课程教学积极起用项目教学法、学习情境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多元并存,效果显著。
3.3.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是完成项目的主体,其目的是发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多式联运业务流程操作,教师把学习任务作为一个项目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多式联运经营人的身份,为托运人设计多式联运运输方案,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分析,资料查找,写出了方案,最后通过PPT形式展示成果。通过这样的学习,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资助学习、独立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
3.3.2学习情境法
本课程教学全部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内实训基地设有专业教室,例如:海运出口货物交接,模拟货代业务场景,并配有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货代软件。校外实训基地则根据项目进行更换,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学习,并顶岗实习。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配合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下,在完成真实的项目任务过程中,感受真实的工作情形。
3.3.3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以小组为单位(6―8人组成)实施的“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的六个步骤,学习目标和工作任务明确,要求团队协作完成,使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如在海运、空运等项目中,教师可提供一个企业实际业务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按流程共同完成各环节业务操作,并提交操作结果,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习自主性增强、热情高,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但是,分组讨论的座位安排不适合并列式,应把座位分成若干个小块(小组),课桌合并成长条形,让学生面对面进行课堂活动,这种排法有利于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性学习。
3.3.4案例教学法
教师对每个任务进行项目引导时,都是以一个背景案例来引入的,目的是为学生预先设置一个情景任务、设定岗位角色,以营造直观形象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
3.3.5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把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完成业务流程操作。比如:在货代公司招聘员工时,通过扮演应聘者和招聘者,来加强学生对货代各个岗位的职责认知,另外,在海运进出口货物交接的业务中,把学生分组,分别扮演船公司、货代公司、码头堆场来进行集装箱货物的交接,交接完毕,要求其他小组对扮演者的行为进行评价,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归总点评。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掌握货物交接的流程,同时,对一些操作细节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4.课程的考核方案
[关键词] 高职高专课程 国际货物运输与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货物运输业,特别是海运和空运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它们是我国进出口货物运输的重要组成方式,并为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根据近两年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其主要就业岗位为外贸业务员、跟单员、货代从业人员、报关员等。因此,为了不断满足市场对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需求,扩大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在课程教学中,笔者本着突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不断致力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以期发挥高职高专教学特色,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1 明确树立课程教学目标
国际货物运输与课程设置主要是面向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课程专门研究国际货运操作程序,主要涉及有关国际货运中海运、空运和陆运的各种理论与实践操作。
通过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以下3个方面的职业岗位技能:首先是方法能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通过热点案例的讨论,模拟实训的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海运进出口、航空货运进出口、陆路运输等一系列订舱、计算运费、缮制提单、安排出运程序及相关单证,具备运用相关法律解决货运纠纷的能力;最后,是社会沟通能力。主要体现在开拓联系客户,基本能独立处理安排航线、租船订舱、运费收取、缮制提单等业务环节,具备一定的商务谈判能力,协调与客户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
2 改革教学过程设计
随着“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引入,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认为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学的设计应从分析就业岗位要求出发,了解就业岗位对学生的实际要求,确定教学能力培养的标准,从而设计课程体系。根据这个思路,教学中以体现“够理论、重实务”的教学精神为指导,将教学过程主要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二者比例大致为1:1。
2.1 重视课堂理论互动教学,奠定扎实的学习基础
2.1.1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货代课程较强的实践性,使得单纯的书本教学容易与实践脱节。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接触最新信息,教材内容的更新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理论内容基础上,笔者除了从网络资源、书籍资料上进行补充以外,还加强同企业联系,将最新的企业货代单据如海运单、空运单、货物托运书、设备交接单、配舱单等更新资料及时提供给学生参考。
2.1.2 多媒体教学以及双语教学方式的采用
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将更多的信息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比如在集装箱班轮货物运输这一章,单纯书本知识的介绍并不能让学生更直接了解集装箱在货物运输中的重要性,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看到了集装箱实体图片,了解了不同箱号规格以及集装箱货物装载与交接流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为下一部分班轮货运内容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同时,课堂采用双语教学方式,这是根据国际货代课程的性质所做的改革,课程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和提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国际货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外向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1.3 必不可少的互动教学方式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坚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状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可以采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课程引入,或者模拟一个情境。比如在班轮海运章节,要求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书本或者网络查阅了解集装箱班轮整箱与拼箱的运作,课堂上由两组学生模拟接受一单由上海到日本大阪的不足20英尺货物的运输操作流程,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表现进行点评并引入课题。通过情境模拟练习,不仅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师生的互动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重视实训教学环节设计
2.2.1 采用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的最好方法之一。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笔者注重选择精品案例,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典型性,并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如关于航空货运当事人责任风险划分部分,援引著名的花鼠受热灭失案来解释航空运输中承运人、托运人责任风险的划分。
2.2.2 建立模拟实训室,营造仿真实践环境
为了使学生今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国际货代实务模拟实训室,创造了一个仿真的实践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要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国际海运和国际空运的整体流程操作,包括揽货、委托运输、审核单证、配舱、订舱、填单、接受货物、进出口报关、交接发运、信息服务以及费用结算等。在整个模拟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部分的操作与练习,加强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渠道。
2.2.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认知实践和顶岗实践机会
虽然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操作环境,但它毕竟是虚拟的,现实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和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必不可少。为此,笔者选择了一些管理模式较先进,业绩较好的货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为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认知实践和顶岗实践的机会。经过近两周的认知与顶岗实践,学生可以用已学的知识亲身体会国际货代从业人员的工作实践,在实践中会不断发现理论知识、模拟练习与实际工作的相似性,同时也会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从而使自身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3 改革考核方式
最后,笔者改革了课程的考核方式。以往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注重知识结构考核为主,但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因此新的考核方式将是围绕考核岗位职业技能展开,减少识记部分考题,加大技能考核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能力标准及岗位要求的核心展开。学生的最后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闭卷考试占50%,课程模拟实训占30%,校外见习报告占20%。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使教学的生动性不断增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信心。这门课程已经成为最受学生好评的课程之一。可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以能力本位的教育指导思想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成功并值得推崇的。
参考文献:
[1] 詹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跟单工作最基础的要求是熟练应用qq、 msn、电子邮件以及办公装备。利用这些信息化的工具既便利又快捷的完成工作。我的工作是当老板与客户签定合同后,负责制作一系列出口所需单据。联系货代租船订舱,督促工厂按时发货,懂得货物的贸易术语等;以及合同、发票、箱单、产地证、保单等的填写。这些单据都是通过互联网、传真传递,工厂交涉需要电话联系。报检数据以电子传输给受理报检业务的检验检疫机构,从而来完成出境货物的报检手续。电子报检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报检环节、简化报检手续,减少企业往返检验检疫部门的次数。
老板通过邮件分配任务,邮件内容是与工厂签订的采购货物合同,包装合同,外商的购销合同,还有合同分解单。合同分解单具体列明了该合同项下货物的细节要求以及发票号。接到合同后,首先确定货物的送达时间,以便确定船期,然后确定目的港,cif价我方出口,由我方指定船公司;询海运费。fob价进口方指定货代,通常货代信息会在老板与外商的往来函电中体现。具体电话联系fob货代,货代回报指定港船期。一般下午寄海运委托单给货代。随后制作报告合同,保关发票,箱单,出口协议,随同核销单,报关单,报关委托书一起寄送。几天后,货来送货地址,我再传给工厂并催工厂及时发货,以便到堆场换包装。后续就是做保单(cif下),产地证。收到到 b/l扫描件后,需要发装船通知。据合同要求,制造相应单据,这时要做商业发票,质检证明,箱单;根据付款方式制作汇票。大约二天后,收到正本提单,填写离岸委托书,最后一步是向银行交单。交单后,等着拿水单、核销。
刚去公司,有一个师姐带我入行,她在公司干了 3年多。我虚心向她学习。虽然的是本行,但毕竟具体操作的少,对业务不熟悉。社会与学校是两个地带,师姐可让我锻炼了不少,白跑了不少路。所以说,社会是个大熔炉,刚毕业的我还要继续锤炼。
因为所做的事情很多的时候,是不能太依附记忆力,记忆远远是不够的,很容易忘记。这就要求从点滴记起,就拿最容易的盖章来说,各种章什么都有。中英文长条章,报关专用章,英文章,公章等等。例如:报检材料是要盖红色公章,而送交货代的报关资料以及交给客户的交单资料要盖蓝色单证章。这些看似简略的但是对于没有经验的我是必须要牢记的。
制作单据需要第一是正确,要求注意集中,不可以分心。在保证数据正确填制的情况下还要注意单据格式。保持对齐、哪里空格都要规范,注意单据的美观整齐。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单据只要数据没错,万事即可!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注意格式,这对我有很大的启发。在与国外进行贸易的同时,我们不光代表了企业,还代表了自己的祖国。一套美观的单据,会给外国人留下好印象。所以,从此以后,我要更加认真地制作单据。
跟单员,顾名思义要跟人要着单子走。要去商检局办理产地证盖章:区国税局办理税务打表,缴费寄单:市国税局退税证明;银行领水单,还要去外管局核销外汇,需要跟许多部门不同人员打交道。此外,要和青岛,天津的货代,河南等地的工厂联系。沟通协调十分重要,也必须要有耐心。向工厂催货,工厂这边不想早发货,就要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工厂一看号不接电话。打多少也没用!将好不容易打通了,又有货没有送的理由。那边货代又要求货必须什么什么时候到。唉,看来,一切都是有一定的门道!我刚毕业,这也正是我所欠缺的社会经验,以后学得东西还很多,还要继续努力!
其实在整个单据制作中,制作单据只是轻车熟路,渐渐地步骤,流程都会印在头脑中,做起来轻松多了。公司这所大学不仅不收学费还付薪水,加油干吧!,
实习体会和收获;
(一)实践中检验真理。首先应该明确无论做什么只有理论是不行的,但没有理论更是万万不行的。理论对实践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如果不顾客观规律,一律蛮干乱干,那么实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若不把理论付诸于实践,永远是沉睡的理论,发挥不了理论的价值。只有很好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快的发展。国贸专业更是如此,只有在具体操作中,才能深刻体会国际贸易下的业务流程。
(二)严谨、认真。做单证,是需要非常谨严的态度的。不可以有一丁点的粗心。在具体制作单据时,要时刻谨记单据制作的“十字”要求:正确、及时、完整、简洁、整洁。或许有些资料错了可以改,但是有些单证不容许一点差错。特别是金额、价格方面弄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个人时承担不起的。所以做完资料不能太大意,要细心的检查几遍,确实没有错误才可以寄出,随后交单。
(三)勤奋,持之以恒。记得以前老师对我们说过,要做事,先要学会做人,做大事,更应该先将小事做好。所以不管是在哪里学东西,学什么东西,都应该积极主动,。“万事开头难”任何事情开始都会遇到困难,但既然了这一行,就要坚持自己选择,深深地投入自己选择。遇到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随随便便放弃决不会成功。
(四)活到学到老。在工作时要了解一些情形,例如一些产品的尺度、规格、包装的唛头,过磅,以及纸箱、内袋的事宜,还要随时了解国际海运费价格。贸易工作是一个涉外行业,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对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甚至是国家形象,因此必须加强自己各方面素质的修炼,如礼仪修养。熟练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我们从事贸易工作的基础,贸易工作的高风险更要求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好专业知识。此外,英语在工作中是很有用的,与客户联系,所要做的一切资料都是跟英语紧密联系的。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把公司当成第二个学校,不断深造。
(五)一寸光阴一寸金。工作不忙的时候,有很多可以供自己安排的时间,要好好计划,充分利用时间。我可以利用网络上的无限资源,寻找商业机会,进行业务拓展,联系客户还可以进行后期学习。我不会因为待遇低而离开公司,工作是为了另一场学习,是一种无形的积累,更是一种财富。学校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论的知识,而公司给予我们实战的知识和经验,甚至是人生的舞台。我将在社会这所大学好好运用,使自己崭露头角!
每一天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上下班,工作期间也要认真准时的完成分配给自己的每一个任务,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板有眼,绝对不能敷衍了事,特别像我进行的工作与公路工程施工有关系,更是不能出现一丁点的纰漏,要不然产生的严重后果绝对不可能是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或是一纸简洁的道歉书能够解决的。
从学校到工作单位,对我们而言就是一次大型的环境转变,身边所接触的人和事物也都发身了巨大的改变。举个最简单的角色转换例子,学校的老师,变成了公司的老板或是单位的领导;身边的同学们也变成了共事的同事,而且为人处世之道也与在学校时全然不同。
在这个略显突兀的转变中,我们也许会感到彷徨、迷茫、甚至是无奈,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更甚者有的同学不能很好的处理好这样的状况而迟迟进入不了工作状态,因而导致了同事间的不满和猜疑,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这些原因,我们变得看不惯企业之间的残酷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也在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领导的重视,所以分配到的活计也是无关紧要的,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也不会得到老板的肯定。然而真正做不出业绩的时候,又会承受来自个方的压力,而且还很容易受到老板和同事的嘲讽,这样一来,更容易让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我们丧失自信心。每当这个时候,就很怀念在学校的时光,每日也只是很轻松的上上课,同学间互相聊聊天,那种感觉,确实很惬意,可是人总得长大,所以不论社会再怎样残酷,我们也得咬紧牙关去适应它,而且常言道:生活总是美好的。或许换个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工作,其实也是一种享受。从学校走向社会,没有能力做一番事业,有智慧就有权利,有权利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成功的哲理只有自己慢慢的去体会,经历了才有收获,尝试了才有结果。
实际上,只要用心去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当接受上级交给你的一项任务是,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把上级交给的任务做的让他满意,信任。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才会更好的帮助你铺好成功的道路,我不知不觉的就度过了这短暂的半年。体会最深的是: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谁都有做错事的时候,只要努力去做,尽力了就应该无怨无悔。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人来强迫你。只有自己去争取,怎样搞好关系需要去沟通去交流不要为了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让自己心情不愉快,不快乐。
对于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是经验,惟有高度责任感和强烈的精神,才能使自己做到万无一失我有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敢说:“我能行”遇到挫折时永远不会说:“放弃。”
实践使我勇气鼓足,工作学习,永不言弃,事事我能行,职场才能赢。
本次实训 , 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它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和乐趣。我总结了在进出口贸易业务中的经验和教训 , 帮助我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更加关注国际的经贸环境,加强实例分析能力并加强训练,增加感性认识 , 努力提高业务责任和商务运作能力 ,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工作过程 国际货代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9-0068-01
国际货运现已成为就业热点。我国货代行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有巨大的就业需求。因此,在对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院物流管理专业把国际货代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结合工作过程以及高职学生的就业特点对该门课程进行了开发和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个实践性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任务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地掌握和综合各项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项目教学法的引入将会有效解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项目化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是以项目实施为主线,有效组织理论和实践知识,师生共同实施并完成一个项目为主要学习方式,其实质就是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必要理论知识的同时又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突出知识学习要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建构。
2.有利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开展
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具体的设计项目任务为主线,通过教学项目搭载理论知识,体现专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学生全过程主动参与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和真实的职业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职业氛围中,创建出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建构,以及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
二 项目化教学在国际货代课程中的实施
1.教学内容项目化
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主要根据货代工作过程的具体任务来设计。每个学习项目对应流程中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即将工作任务转化为项目。包括:询价——接受客户订单(即接受货主委托)——向船公司订舱——做箱(拖车)——客户报检报关——提单确认和修改(或提单签发)——运费结算——提单发放等。
2.教学项目任务化
在课程教学中,以实际项目为工作任务,按照实际的项目流程形成具体的项目任务。
在任务分解过程中,把总体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小目标,再通过这些小目标来体现总体目标,同时控制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尽可能使学生接触一些容易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感知到自己的学习效果。以海运货代为例,可分解为以下具体任务:接单;运价核对、确认;舱位确认(客服或接单员);定舱;做箱;报关;提单确认。任务具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同时使任务凸显,从而实现项目任务各个突破,增强项目化教学的实效性。
3.项目情境设计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我们把该门课程分为6个学习子情境,每个学习情境按照项目化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过程,这6个子学习情境分别是:(1)出口运费报价以及接受客户订单。(2)订舱与做箱。(3)客户报检报关以及保险。(4)提单签发与确认。(5)突发状况的处理。(6)货代业务操作综合实训。
4.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课程极强的实践操作性,在教学环节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和安排,教师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布置任务时,只提供相关资料,确定目的与要求,具体操作的思路方法,实施方案通过教师以启发和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或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并能够综合运用。
5.教学评价多元化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项目学习成果、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行主动客观的自评,总结自己的项目实践体验。此外,强化学习小组之间的互评。最后,教师对学生从设计能力、操作技能、工作态度、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教师在肯定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的同时,着重帮助学生对项目执行过程和效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三 项目化教学在国际货代课程中的建议
1.合理化的项目设计
项目要有明确的任务书,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项目不宜过大或过难。注重项目完成的过程,使学生有独立进行构思设计、学习和工作的机会,激发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专业其他课程的支撑
国际货代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跨课程的综合专业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较好地掌握国际贸易等选修课程的原理与知识是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基础。
参考文献
近年来,港口物流在中国发展迅速,各个高职院校纷纷设置了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在读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人数颇多,然而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对于这种瓶颈的现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重新定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首先就有必要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下面结合作者所在的学院进行具体的分析,总结出在课程设置上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什么工作,这在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里并没有具体的体现出来,所以说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比较宽泛,当然,学院这样的做法无非是想扩大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只要是与物流相关的行业都可以做,事实上刚好相反。目前很多港口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都在从事比如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导致人们误认为港口物流就是货代、船代、进出口贸易,理货,报关报检,使得对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认识有偏差。
(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亟待提升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足,正规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匮乏,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极少。目前我院只有极少数教师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出身,大部分的物流教师都是原来从国贸类、管理类教学的老师转行过来的,而且当中大部分都没有港口物流实践的经验,假如授课教师既没有物流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又缺乏物流实践,上课纯理论的满堂灌式的授课,这样教学质量并不理想。
(三)专业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能满足高职高专港口物流教学特点的教材较少,这因为大部分教材的编者本身就缺少对专业实践的深入了解,所以他们编写的教材内容重复率高、陈旧,且没有针对性,缺乏实用性等问题。比如说《港口库场业务》这本书,目前就只停留在王有江的2008年这个版本,内容相对现在已经陈旧滞后,这样的内容体系使教学活动过程缺乏新意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条件简陋
实践教学是现代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关键内容,学生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真正学到所需的技能。然而目前学院实践性教学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校内利用物流管理专业的现有实训设备,但是缺少港口枢纽环节实训;二是校外在新生入学后的认识性教学环节安排到钦州港对物流企业实地走访和参观,或者听听其企业经理人的报告、讲座,再无法安排其他实践项目。除此之外,港口物流专业设施设备较为专业,相关运营软件集成度高,涉及到的部门和环节多,港口枢纽的仿真实训室建设投入高,需要几百万投入才见实验效果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是很难获得宝贵的经费支持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学院的民办高职院校。
三、提出的建议
针对上述所提到的问题,结合学院自身的条件和发展定位,提出的建议如下四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围绕专业岗位来设置
课程设置应依据物流人才市场岗位的最新需求进行调整,增强对学生专业培养的针对性,根据具体的岗位需求来开设专业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快速的适应工作。我们学院在了解北部湾港口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北部湾经济区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港口物流管理方向,并根据这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群设置相应课程,使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岗位,学生所学课程专业性更强,也更贴近实际岗位的要求。
(二)优化教材建设,注重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实用性
针对目前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所存在的教材质量低劣、内容陈旧和重复等诸多问题,个人建议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教材应该由一个全国性且比较权威的组织或者机构,比如行业协会等,组织学科专家和行业能手进行编写,保证专业教材内容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或者通过对传统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教材应适当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社会岗位需求的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建设
目前我国港口物流发展起步晚,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直接导致高校教学水平的偏低,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从招聘渠道上,尽量多招聘本专业的优秀人才,二是要求在校专业理论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去体会港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了解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加深对专业岗位的了解。同时学校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去参加专业培训或进修深造,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最后建议学院聘请一定比例的企业的管理者来校做讲座,或者可以聘请物流企业的行业能手来校兼职上课。
(四)优化实训条件,建立校企“合作型”实训基地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post need in Yangtze river delta, taking logistics management of Nanto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exploration on the cor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Based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ogistics talent need, it summarizes the post group as required by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skills, determines the course set meeting current and futur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of logistics.
关键词:物流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核心课程
Key words: logistics specialty;post requirements;post ability;core courses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200-02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的不断改革,而每一次的改革,又会进一步的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面对日益激烈的高职院校竞争,为更好的服务学生,服务社会,有必要结合新形势下企业的需求,对专业不断改革创新,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
1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应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及往届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以企业岗位需求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整体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确定人才市场对物流岗位需求的类别并对能够满足物流岗位需求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解,转化成典型的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的教学衔接,最后在此基础上提炼并确定教学过程中的核心课程。
2 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步骤的落实
2.1 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前景最好、最被业内人士看好的地区。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增加。通过对江苏人才网()、51job、智联招聘等网站物流/运输类招聘信息的分析汇总,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大类:一是企业物流人才,包含物流各功能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管理人员、仓储管理人员、配送人员、客户关系管理员等。这些岗位要求从业人员熟悉物流行业,同时掌握物流运输、仓储、包装、装卸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物流企业人才,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营销服务。三是国际货代人才,由于长三角地区在港口、航海贸易方面占据优势地位,因此在沿海区域对海运、报关、港口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
2.2 物流行业岗位群分析 目前高职的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分成企业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国际物流四个方向,通过以上对物流/运输类招聘信息的整理,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类的职业岗位需求主要集中在三类的岗位群:①企业物流岗位群,包含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岗位;②第三方物流岗位群,包含物流营销、订单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等岗位;③国际货运岗位群,包含单证处理、货运、报关报检和客户服务等岗位。
2.3 物流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物流岗位群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岗位群的工作流程,对岗位群进行分解细化,我们对各物流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基本素质、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与技能、创新和进取能力四方面,其中,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主要由采购生产管理能力、仓储运输调度能力、物流配送能力和物流营销商务沟通能力组成。
2.4 物流行业典型岗位任务分解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 针对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的特点,我们把物流目标岗位群分解成运输、仓储、配送、采购和国际货代共5个职业领域,对其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承担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所需的知识技能进行逐一的分解,并罗列出物流专业中所对应的支持课程,并对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报关岗位群的各项岗位任务分解和汇总,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将最能体现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和《国际物流与货运》四门课程确定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重点加以建设。详见表1。
3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考
3.1 树立“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的课程构建模式 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要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区域经济及物流特性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融入课程,将学生培养成既能全面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又具有物流岗位上岗实际操作水平的应用型物流人才。[3]
3.2 开发优质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教材选用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物流专业设置的方向,统筹安排各科教材的内容,避免内容重叠,结合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资料作为辅助教材。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核心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除常规的课堂知识讲授,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如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的软件模拟操作实训;结合校内的物流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教学等;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岗位实习,增强对物流工作岗位的认知,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3.3 以参加技能大赛、暑期下厂实习等活动为契机增强师资建设 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暑期下厂实习的机会,亲自体验和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流程,积累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娟玲,岳朝晖.高同职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3).
【关键词】 高职外贸;电子商务;课程实训;项目分析;基地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商务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在各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外贸行业,电子商务化已成为了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环境下,外贸电子商务人员缺口巨大,各高校都在积极培养和输送外贸人才。但是外贸电子商务岗位工作需要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往往缺乏实用的技能和技巧,难以应付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的外贸专业在开展电子商务课程时没有做好实训内容设计或者不重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外贸工作。
一、外贸电子商务工作的能力需求
外贸电子商务工作要求业务员具有较复合的知识和能力,除了国际贸易知识外,与之相关的电子商务能力也必不可少。例如:网上客户识别和分析能力、网络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选择和使用能力、网络营销和网络推广能力、网络信息交流能力、电子数据交换业务能力、电子支付结算能力、安全电子交易能力、网上国际物流业务能力和网上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但这些技能并不能从书本上直观展示,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实训项目设置和行之有效的实训课程来获得。实训课程能从模拟任务或真实工作入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实训任务,从而加深印象,深刻认识,为尽快适应外贸工作储备实用的技能。
二、外贸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实训项目分析
高职院校在进行实训课程设计之前应该做好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外贸岗位电子商务技能需求情况并依据调研结果开展实训项目设计。还要随时更新知识体系,保证时效性。具体实训项目如下:
1、网络信息收集分析
外贸企业开展业务应首先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企业或产品信息。在实训课程中,主要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训室网络环境下使用真实的电子商务平台和搜索引擎,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信息搜集软件和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信息搜集分析增值服务。
2、网上客户识别和分析
企业每天会接收到大量信息,外贸业务员应准确的分析和识别出高质量的、值得跟进的内容。在实训过程中,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讲解介绍客户识别技巧,指导学生注册外贸论坛,浏览资深外贸人员的经验之谈或亲自讨教,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
3、网络信息交流
电子商务贸易双方进行安全的信息交流是业务开展的重要前提。在实训课程中,主要学习网络通讯软件和安全电子邮件应用,如Tread Manager、MSN、SKYPE、Outlook等。
4、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选择和使用
不同的外贸B2B平台有不同的特点。在实训中,应先进行电子商务教学软件的练习,后进行电子商务平台使用。在完全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特点和使用技巧后,参加学校提供的校外实训,在外贸企业环境中观摩电子商务平台使用情况,或参加阿里巴巴提供的内外贸电子商务专员的认证考试。
5、网络营销和网络推广
企业置身于信息海洋的网络环境需要面对很多问题,如:信息、市场定位、网络信息推广、网络促销、搜索引擎优化等。在实训课程中,应通过实训平台的操作来学习和体会。院校可与附近区域的小型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合作,免费为其开展区域性的网络营销和推广,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将方法和技巧细化和吸收,获得实战经验。
6、电子支付结算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结算有了本质上的变化,收支方式的多样化要求企业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软硬件以适应新的贸易环境。实训中,除了实训软件的模拟练习外,还应组织学生参与到电子支付的实际业务中,如支付宝、PayPal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注册和使用,MoneyGram、WesternUnion等国际汇款业务的使用,信用卡收款通道服务的了解。
7、国际物流和货运
现代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有效地支持了国际贸易发展。这些技术保证了贸易双方可以在线办理国际货代业务。在实训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实训软件的操作练习,在了解基本业务流程和技术运用后,进行校外实训,在物流企业环境中体会电子商务物流的开展情况,参与货运业务全过程,提升实践能力。
8、EDI电子数据交换业务
EDI的广泛运用直接影响着行业的经济效益、商业观念和经营模式,尤其是外贸领域。在实训过程中,先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外贸活动EDI的工作原理,再通过教学软件模拟EDI工作流程,使学生明确EDI使用领域、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
9、安全电子交易
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贸易参与者身份的不确定,因而产生了网络贸易风险。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外贸活动必须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更好保证国际贸易健康长久的开展。实训主要通过讲授和实验开展,如信息加密、数字证书、数字签名、电子签章等实验。
10、网上办理外贸业务
现代的外贸业务流程呈现出网络特性,如网上办理出口退税、外汇核销、电子报关、原产地证书开立等业务。此部分的实训可通过校内实训软件进行。也可在校企合作的企业里观摩和参与网上外贸业务办理,熟悉办理外贸业务的网站和业务处理流程,提升实践能力。
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训开展
目前校内实训主要是通过诸多类型实训软件开展的,有“电子商务仿真实验室”、“网络营销仿真实验室”、“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软件”等。一些外贸电子商务技能项目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各类实训软件得到训练。
校外实训基地要真正体现电子商务实践教学的特色,保证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从转变思路入手,重心放在吸引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开发校企合作项目,开展人才订单培养,施行校外实训基地学分制,建立校外企业课堂、产学结合等问题上。
总之,高职院校外贸专业电子商务课程实训内容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具备适用性、职业性、综合性三个特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训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设置灵活多样实训方法,来强化学生外贸电子商务技能,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国杰 ,王静.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内容设计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8).
[2] 张继业.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5 (9).
[3] 王奕森.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现存问题[J].科技探索,2011(5).
关键词:精品课程;外贸单证;实践实训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0-0070-03
外贸单证贯穿于整个外贸流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多数外贸企业会设立单证部门,主要负责单证的操作和处理。作为职业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和商务英语专业都将《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必修课程,而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发挥了主导的作用,这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势必有些脱节,亦不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所以如何把外贸单证实务开发和建设成真正的精品课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单证人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以笔者看来,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开发须遵循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宗旨,把握好教师、课程设计和学生三条主线。
1 教师方面
1.1 专业知识扎实,不断业务学习
教师是开发和建设精品课程的灵魂,想把外贸单证实务课程开发和建设成精品课程,一方面教师自身首先得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外贸发展的新内容,熟悉国际惯例的变化,比如UCP600、2010通则等,唯有如此,才能带给学生最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也要不断进修,此进修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在理论方面进行进修,比如取得硕士或者博士学位,使自己有更广阔的视野,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的融会贯通;二是在“门槛”上进修,现在很多企业都很重视专业资格证书,作为专业教师,也应该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这样才便于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考证的重难点,使《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直接与考证紧密结合;三是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与其他院校进行比较,找到学生的优劣点,从而借鉴他人之长,及时更新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且目前很多职业技能大赛会涉及到一些企业,也可借此机会与企业专业人员进行交流,提出课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企业专业人员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1.2 构建教师团队,提高整体水平
外贸单证实务不仅仅涉及到外贸单证,其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报关实务、外贸报检实务等课程都存在着关联,而教师团队的构建在精品课程建设中非常重要。一方面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涉及到很多方面,这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其需要专业教师的互相配合。另一方面,在教学团队中,教师之间知识的互补可以促进课程的建设,并且通过以老带新,共同备课,共同讨论专业问题,共同学习,资源共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3 深入企业内部,了解和熟悉单证人员的职责
《外贸单证实务》是注重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而改革的具体实施主要取决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必须自身具有外贸从业经验,或者通过在外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对企业的操作流程和要求深入了解。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工学结合,大大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笔者采用了两种途径:一是深入外贸企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和工作岗位的实训;二是设计了外贸单证的问卷调查,通过已经就业的学生调查了合肥、上海、杭州、黄山、界首、广州等地的多家外贸企业。通过深入调查,不同的企业对于单证人员的要求各有不同,综合各个企业的要求,笔者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掌握单证基本知识,熟悉业务流程。
(2)根据信用证或者业务部的要求确认提单并催收提单。
(3)熟练掌握各种结汇方式下单证的制作,缮制发票装箱单等并连同其他议付单据交由审单员审核。
(4)审核业务部提交的明细单、合同等单据,并将装船信息通知业务部。
(5)掌握信用证的审核,减少改单、提高单证质量。
(6)做好单证服务工作,负责押汇、贴现等工作,跟踪出口收汇。
(7)及时办理保险、商检、产地认定等,并取得相应的证书。
(8)负责单证业务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9)掌握开证申请书的填制,熟悉进口货物单证的审核。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 课程方面
2.1 选择重实践的教材,注重更新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市场上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教材,但也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而外贸单证课程的教材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与国际贸易实务重合的内容过多;二是课后练习较少,实践操作性的练习更少;三是更新慢,很多教材中的信用证依然是参考UCP500惯例开立的,还有些涉及到贸易术语的部分还是参考2000通则,显然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外贸形势的变化。所以,在外贸单证实务教材的选择上,一方面要选择适合于高等职业特点的单证教材,突出实践性,新颖性;另一方面还要细心收集外贸企业的信用证和相关单证的样本,作为配套使用的教辅材料。
2.2 根据企业需要,重新设计教学内容
不同的职业院校所采用的教材各有不同,但是教学内容上大同小异,主要都包括英文合同;信用证的审核;出口单据的制作和审核;开证申请书的填制和进口单证的审核等。结合企业和职业院校培养的要求,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分为如下模块:
2.3 改革教学方法,强调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多家企业的调查表明,单证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制单工作,还涉及到与业务部、财务部、货代、保险公司、商检机构等其他部门或单位的沟通协调。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应适当的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对于外贸单证实务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思考:
(1)项目分工教学法。鉴于实际业务中,有些企业是一人完成一套单据,而有些企业是多人完成一套单据,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分成若干部门,比如单证一部、单证二部等,每一部门由3-4人组成,对这一小部门采取一奖均奖,一罚均罚的策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奖惩制度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项目,每一个项目的实施每个小部门均有一个负责人,教师主要是辅的指导一下学生的操作,一方面通过分成若干项目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学什么会什么;另一方面通过项目操作的方式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
(2)兴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把单证工作做好,必须培养对单证工作的兴趣。所以在实施外贸单证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部门之间的竞赛、部门之间在制单过程中设定纠错环节、企业生活中真实的案例等等。
(3)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实施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分工,设定进出口商、货代、保险公司、贸促会、商检机构等进行整各外贸制单工作的模拟,在实施此类教学法时,也可从企业请来有丰富经验的制单人员进行现场演练和指导,让理论和实际更好的融合。
(4)手工向电子过渡的教学法。对于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学,很多职业院校虽然配以多媒体教学,但在单据的制作上依然以手工制单为主,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手工制单并无太大的问题,但是结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手工制单的弊端日趋显现。其一,手工制单不符合外贸企业的需求;其二,学生在学校以手工制单为主,而到企业后以电子制单为主,那么职业院校的学生必然会有一个手工制单到电子制单的过渡期,而此过渡期恰是企业希望尽量避免或尽量缩短的。根据调查,对于常用的基本单据,每个企业都有其自己的模板,制单人员只需在模板上填上特定的内容即可。而且大部分企业采用的都是WORD文档或EXCEL表格,学生需熟练掌握这些软件的操作。故在实施外贸单证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讲解的部分可以在普通教室进行;但学生操作的部分最好在专业实训室完成,每个学生配备一台电脑进行训练,使其能够在电脑上熟练制作单据,这样就大大缩短了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2.4 设立和完善评价体系
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建设。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企业专业人员的评价,通过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听课或者将课程安排与企业人员进行交流,获得更利于课程发展的信息;二是同行的评价,通过其他专业老师的听课,进行课程教学的优劣分析;三是学生的评价,一方面是针对在校学生,让在校学生在期中、期末对外贸单证课程的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提出她们认为在教学中突出的方面和还有待改善的方面,另一方面针对已经毕业并从事外贸单证或相关岗位的学生,让其结合自身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操作对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改革提出一些建议;四是自我评价,以一次课为一个单元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本次课的特色与存在的问题。
3 学生角度
学生是外贸单证实务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的核心,如何通过精品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从精品课程中受益是精品课程开发和建设要追求的主要目标。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思考:
3.1 课证融合,积极考证
从微观上来说,课代表专业课程,证代表职业考证。课证融合指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外贸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广泛,包括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电子制单师、报检员、报关员、国际货运员等等,而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最密切相关的为单证员或者电子制单师。除了专业教师应具备双师素质外,学生更应该积极考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通过考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考证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也是其就业的“敲门砖”。
3.2 勇于创新,突出实训
外贸单证实务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操作性的课程。如果仅仅是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该课程须有其自己的特色,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发展。对于该课程的创新依然是围绕着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的,各个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形成自己的特色。该课程既然重实践,在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实训,学生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64课时为例,学生实训至少要达到38课时,即占教学的60%以上,首先在时间上保证学生的实训,其次在具体的实训中也要结合企业的要求,有些项目以个人为单位完成,有些项目以小部门为单位完成,但最终都要以部门为单位共同去审核所完成的项目,从而保证制单工作的准确性。对于实训的内容,主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为了更好的促进实训,达到实训的目的,在所有基本单据的学习结束后,但在综合制单训练之前,可安排学生去外贸企业进行为期至少一周的实训,通过多看多问多做,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企业单证人员的工作流程,发现自己的差距,并进行总结,从而为后期的综合制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申秀清.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1):26-28.
[2]杨健,李颖,邹炳燕,杜东.谈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路[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6):39-43.
[3]卢萌,朱瑞涛,杨凌奕.课证融合模式下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74-76.
关键词 运输管理 项目化教学 课程改革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众多的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据统计,全国已有50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该专业,①且几乎都开设了运输管理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始终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项目化教材难找、教师教学仍以传统教学为主、实验实训难以开展等。如何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培养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是广大教师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本文仅从运输管理课程的改革出发,探讨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措施。
1 目前高职运输管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好的项目化教材少,教学内容老化
目前很多出版社开发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系列教材,数量众多,品种繁杂,但是从教材质量来看,还没有真正实现教材项目化,有的只是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改头换面,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盲目堆砌。例如大部分教材包括水路运输、集装箱运输两章内容,其中水路运输一般都是以散件杂货班轮的形式编写的,而在当前国际集装箱运输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散件杂货班轮的比例逐年降低,因此应该把传统的水路运输和集装箱运输内容进行整合。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
根据笔者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把传统的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虽然注意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实训场地和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在介绍运输托运中涉及的基本运费和杂费时,首先用一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运输成本的构成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着运输费用的高低,然后再具体讲解每一部分的费用如何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给出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计算,以此锻炼学生的运输费用核算能力。但此种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听”为辅,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听得枯燥。
1.3 实训教学难以开展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都建设了实验实训场地,从校内实训场地来看,基本上是关于仓储和配送方面的实训室,对于运输方面的硬件投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运输方面的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投资成本高,实训投资主要以软件为主,其中第三方物流软件(即公路运输软件)占主要比例,而关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国际集装箱海运方面的软件偏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课程的正常教学效果。
另外,部分学校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基本集中在公路运输行业,主要是因为公路运输企业对实习学生的数量需求比较大,企业积极性相对较高,而铁路运输行业、国际海运集装箱、航空运输等方面的校外实训很难开展。
2 高职运输管理实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措施
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必须了解本课程所面向的工作岗位,然后梳理出主要的工作任务,根据主要工作任务来制定教学项目。以长三角一带为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主要面向就业岗位包括如下几类:(1)各类企业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2)物流企业运输计划、调度人员;(3)商贸企业配送仓储作业与管理人员;(4)快递业务拓展、操作人员;(5)外贸及货代企业跟单员、货运员;(6)制造企业生产计划、控制与改善人员。从以上六类主要的就业岗位来看,第(2)类和第(5)类就业岗位与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息息相关,因此,应该着重根据以上两类就业岗位来设置本课程的教学项目。
2.1 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目标
运输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物流运输环节的业务处理能力、运输费用核算能力、运输单据和合同的制作能力。具体来说,其能力目标为:能根据实例拟制所有运输方式中的单据和合同;能准确核算所有运输方式中计费重量、运费和杂费;能准确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环节并能进行模拟操作。
2.2 设置基于“项目化”的课程内容
在选择教学项目时,应该始终贯彻“项目化”教学的思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运输行业认知—业务流程(包括单据、合同制作)—费用核算—软件平台操作”的总体思路,将课程分为五大模块,二十三个子项目,具体内容的安排如下:
运输认知:几种运输方式优劣势分析;运输市场调研。共计4学时。
铁路运输托运:铁路运输认知;合同、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共计8学时。公路运输托运:公路运输认知;单据制作;费用核算;业务流程模拟;某公路运输软件操作; GPS及GIS在公路运输中的应用;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共计16学时。航空运输托运:航空运输认知;业务流程模拟;运单制作;费用核算;共计10学时。国际海运集装箱托运:水路运输认知;集装箱班轮进出口业务流程模拟;集装箱运费核算;集装箱班轮单据制作;进出口贸易软件操作;共计26学时。
2.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通过收集案例,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对于公路运输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可以通过“我国物流顽症”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公路运输企业的内部成本来源。(2)图片、视频教学法。通过收集相应的图片、视频材料,将其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好地方便学生理解。(3)情境实验教学法。在介绍运输业务流程时,一般涉及多个角色及单据的流转,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不高,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手工填制的单据,在教室内进行简单的模拟。②(4)软件操作实训法。对于海运集装箱运输业务,由于涉及的环节多、角色多,可以采用软件操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整个业务流程。
2.4 建设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资源库
本课程可以按照教育部有关教学资源库的标准,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库,具体内容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网络课件、教案、视频录像及图片、案例、试题试卷、文献资料等。③
通过对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利用,学生可以下载相关教学资源,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论坛与同学在线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不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5 建立完善的学生考核机制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例各占50%。过程考核侧重于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包含出勤、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情况;结果考核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测评,例如考核学生在各种合同、单据制作中的完成情况、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等,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基本理论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