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花椒的作用范文

花椒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花椒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花椒的作用

第1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1、花椒中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可以增加人体的食欲,促进消化;

2、花椒还具有降血压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高血压;

3、花椒具有平喘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第四种,花椒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第五种,花椒具有去湿解毒的功效,可以排除人体的湿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书法;绘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书法和绘画具有独特的情结。书法与绘画不仅是古代文人重要的艺术生活元素,更反映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众多书画经典作品可谓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也为人类精神文明发展而服务。书法与绘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常以书画为主题畅谈人生,感受人生乐趣,为世人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书”就是书法,是我国汉字的艺术化;“画”就是绘画,这里特指中国画。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两者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的精髓值得我们推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也逐渐走向国际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学习中国文化,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汉字最早源自图画,远古时期的人们就利用各种图画表达思想,逐渐演变到后来用毛笔写字和画画。古人通过点和线的粗细、浓淡等变化创造汉字的形状,书法和绘画表现了古代文人刚柔并济的特征。所以,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书画作品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精神。书法和绘画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我国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常常是诗、书、画、印相结合,展示了黑白相间的审美效果。书法和绘画也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途径。传统文化中,书法创作讲究凝神静气,可以培养人们的耐心,帮助人们克服急躁心理。由此可见,书画艺术在我国传统文化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1.书法

书法就是汉字的艺术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书法随着历史的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种书体都有独特之处。随着书法的发展,行书、草书等也慢慢兴起。《四体书势》中记载:“汉兴而有草书”,说明了汉代书法的变革,楷书也在汉代渐渐发展。我国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书法家钟繇、王羲之是魏晋书法的杰出代表。其中,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图1)笔法精湛,充分体现了书法的韵律和线性艺术的灵活,这样的书法作品仿佛一幅画卷、一首乐曲,因此王羲之被世人称为“书圣”。

2.绘画

这里的绘画特指中国画。中国画独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画通常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最早的中国画可追溯到周代晚期的人物画。一直到隋唐时期,山水画、花鸟画才逐渐兴盛起来。到了宋朝,各种绘画流派繁荣发展,这也是中国画大发展的时期。元代,地方文人画盛行。明清后期,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也有了很大发展。中国画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风貌,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体系独具一格。

二、书画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1.书法的意义与精髓

书法作为汉字的艺术化,其笔法、结体、章法之间都能表现出端庄、古朴的风格。书法的演变历程带动了书法的发展,书法是一种线性艺术,笔画之间就能展现出书法家的风度和情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具有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美,书法经典作品展现了时代的创造性、个体性,也是民族艺术的灵魂。书法扎根于中国人心中,习字需要描红和临帖,学习书法不仅能够陶冶人们的艺术情操,而且能调心养气。

2.画的意义与精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中国画独特的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的艺术体系,充分展示了民族风格与风貌。各种中国画的风格与特点表现出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绘画在我国古代是画家心理的寄托,中国画含蓄的写意,表现了我国民族艺术的丰富内涵。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人们能够尽情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对于风景、花鸟的表现,诗与画的结合也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3.通过学习书画了解传统文化

我国书画艺术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的核心元素是汉字,学习书法首先就要加深对汉字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欣赏书法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国汉字的发展历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逐渐对中国汉字的魅力有新的理解。中国画也是如此。中国画大都与书法结合,教师要从书画同源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书画。学生在学习书法时首先要读帖。我国有众多优秀的书法经典,如《兰亭序》等,作品体现了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和中国传统哲学。学习书画作品,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

4.学习书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

书画作品的核心要素是运笔和书写。在学习书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效调节身心状态,长久坚持,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奥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许多书画作品中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即“字如其人”,如,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争座位帖》体现了作者不畏强权、勇于斗争、刚正不阿的精神,作品大气、豪迈、严正,充分体现了书法家的节操。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擅长画竹,他笔下的竹子体现出高尚的气节。书画结合在郑板桥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学习这些优秀的书画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约束,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提高人文素养。

三、结语

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为世人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反映了民族艺术的审美倾向。我国经典书画作品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书画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我国教育部门应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徐杰舜,徐桂兰.琴棋书画:汉族文化印象文学与历史的对话.社会科学家,2012(7).

[2]谷万里.浅论琴棋书画.大舞台,2012(1).

第3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游戏化 教学策略

游戏化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互助合作精神的激发,重视体育课堂教学的游戏性与趣味性,使枯燥的说教转变为有趣的学习。其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及兴趣的培养,有利于轻松愉悦的环境的创造,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梦想与愿望。

一、游戏化教学法的涵义。

游戏化教学法,主要是指依据教学的内容、任务、性质及学生特点,立足体育整体教学过程,设计具有游戏性质的活动,引导并带领学生自主而有序地开展体育锻炼的一种教学活动。旨在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学会合作与交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的训练态度与方法,同时培养竞争意识与创造性精神。

体育教学游戏化,作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活动,其具有典型的娱乐性、目的性、普及性及竞争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竞争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游戏化教学策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游戏化教学法的意义与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生理特征等都不稳定,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化为主线,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鼓励人人参与,实现学生整体的全面健康发展。

体育课,以学生身体的健康为首要目的,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存在。然而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多学校过于注重学生身体的运动,过多侧重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反而忽略了学生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理念日益盛行的今天,传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等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而游戏化教学策略,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环境中,接受比较难的学习内容,让其在玩中学,促使其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求。

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小学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意识。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体现了课题思考、假设、实验方案设计、探究与实践、分析与总结及交流与评估的模式。将游戏作为小学体育的基本教材,促进游戏趣味性、教育性、竞争性与创造性的更好融合。

三、游戏化教学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激发。

游戏化教学,促使体育教学内容游戏化,以培养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游戏化教学并非单纯地泛用或滥用游戏,而是要求教师对体育教材熟练把握,巧妙运用游戏化手段,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热情,最终实现教学趣味化,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高尚的思想品德。

例如:教师可创编投篮游戏:用废弃的羽毛球作为筐架,用绳子编织网篮,用乒乓球作为球。组织学生两人一组,一接一抛,投入筐内计一分;如没接住,则两人互换,以此类推;最后统计归纳,看谁投入最多,准确率最高,评选出冠军,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学生的眼、手、身体等动作的协调性与判断性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而小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也会津津乐道,在其体验游戏的乐趣与成功时,深入体会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最终实现游戏与教育的良好结合。

四、灵活设计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实现小学体育课堂的高效性。

小学体育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巧妙运用游戏化教学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创设有效则有益于小学生的接受,进而促进其体育精神的发展,以及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同时,在良好的游戏环境中,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全面提高身心素质与健康水平。

例如:在“走、跑”等相关训练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夹破气球”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队,两人一组,共同配合夹破气球。游戏开始之前,教师应重点强调游戏的规则、要领与注意事项;在游戏过程中要巡回指导;游戏完成后,还要合理点评,提出激励与表扬等。

这样,在调动小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同时,激发其主动参与游戏的兴趣,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将体育概念与精神深深印入学生的心里,有效促进其感受体育的趣味性,激发小学生的热情,最终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能力的提高。

总而言之,体育课堂的游戏化教学方式,是一种崭新的心理、生理与社会等多方面互相协调统一的现代健康发展观点。其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应用,有助于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利于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使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逐渐向趣味性的快乐的体育教学模式转变,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如何完成教学目的?如何启发学生将“所见、所听、所想”的“事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儿童美术有它自身的特性。正如奥地利美术家弗兰兹・西泽克所揭示的“既然儿童的绘画与成人不同,甚至比成人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的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地按照成人的意志,对成人的标准教绘儿童成人的画法。”在日常的工作中,本人试图把“儿童画”的创作与小学命题作文的一般教学方法联系起来。

小学命题作文的教学,审题是重要的一环。把握题目的中心词,明确是写人还是记事;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主题,根据主题选择有关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儿童画”的创作,审好题目,确定主题,有助于学生的创作。以下是在工作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把握中心词是首要环节

把握中心词,明确要表现的主要是人是事或是物,这是“儿童画”创作的首要环节。没有理解好中心词,很容易将主题搞混。例如第六册的《难忘的旅游风光》(记忆画),其中心词是“风光”,其主题是“旅游风光”,主要要表现的是景物,不是人物。第五册中的《我爱国旗》,其中心词是“我”所要表现的是“我”爱国旗这件事。弄清了中心词,进而教师通过图片,图画的欣赏,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好主题。

二、找出关键词,发挥想象力

找出题目中心关键词语,确定中心内容,是“儿童画,夕创作中的关键所在。例如第四册中的《游太空》(想象画),“游”是关键词,引导学生想理出“游”必须是“人”在“太空”中“遨游”,而不是单纯的描绘太空中的景物;那么“人”为何要到“太空”中去遨游呢?“太空夕夕美在什么地方?“人”如何去“游太空”(交通工具)?提出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思想,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作出具有各自个性的美术作品。第三册中《小树林》其关键词语是“林”字,古语说,“独木不成林”,教师要点出画面上应该有很多树,这样才构成“树林”,然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树林”里的飞鸟、走兽,画出不同的树,组成树林,引导学生爱护树林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

三、选择素材,组织画面

第5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课程理念指出:“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纵观初高中所有的化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各种化学教材结合不同的化学知识内容,有目的地引入了很多相关的化学史料。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相应的化学史,以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有创造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利用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对知识发生兴趣,才能孜孜以求,自觉探索。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讲高中选修教材原电池这节课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请注意,动物电来了。”引入故事:1780年,意大利解剖学和医学教授伽伐尼在一次解剖青蛙中,获得了一个偶然的发现:当时,他的妻子遵照医嘱,需要食用青蛙腿做菜肴,他将剥去皮的青蛙放在实验桌上的金属板上,金属板在起电机(这是当时大多数实验室都有的时髦装置)的旁边,他的妻子在取一把解剖刀时偶然触及了青蛙的腿神经,这时起电机刚好打出一个火花,同时,青蛙的腿猛烈地抽搐了一下。妻子惊讶的叫声引起了伽伐尼的注意,他立即抓住这一现象重复这个实验,还发现了用金属接触青蛙神经才有电火花,以后他又用各种不同的物体做实验,但是当用玻璃、橡胶、松香、石头和干木头等代替金属导体时,就不发生上述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伽伐尼猜想,在动物体内存在着某种电,如果使神经和肌肉同两种不同的金属相接触,再使这两种金属相连接,这种电就会被激发出来,所以这很可能是从神经传到肌肉的特殊的“电流质”引起的“动物电”。消息传到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当时伏打教授也赞成伽伐尼的观点,称赞这是“在物理学和化学史上足以称得上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之一。”伏打决心重新研究这个现象。他想,如果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再加上动物体内的某种什么东西,就可以产生电流,那么这种东西是什么呢?通过分析,他终于想到这种物质可能是食盐溶液,因为食盐溶液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体内。伏打着手用食盐水和金属制作电池。为了缩小体积和增强效果,他用铜和锌做成了许多小圆片,然后按铜片、吸水纸、锌片、铜片、吸水纸、锌片、……的顺序叠成一摞,其中每张吸水纸都饱含食盐水,最后,用一根电线接在最下面的铜片上成为正极,一根电线接在最下面的锌片上成为负极,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电池便诞生了。

通过原电池发现史的故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还在这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认识到要构成原电池,不仅要有两种不同材料的金属做电极,而且还要有电解质溶液等条件,从中不仅学习到原电池的科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利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第三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教材强调,学习和研究化学要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始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纵观科学史,每一次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化学教学实践也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方可让学生变被动接受“静态”的化学结论为主动探索,研究“动态”的化学过程,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讲这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每当夜晚,城市处处闪耀着五光十色的霓虹之光,车站、码头、机场那炫目的红色指示灯,忠实地为夜航的飞机和车船站岗导航。当你看到这一切时,你是否会想到那在尽责地为人类服务的物质是怎样被发现的吗?那是在1892年,英国科学家瑞利多次实验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72克,从氮气的氧化物中得到的氮气每升重1.2506克,两者在第三位小数上存在差异,相差0.0066克,相当一个跳蚤的质量。瑞利没有忽略这一差异,他既没有轻信某些化学家的关于存在“轻氮”和“重氮”的假设,更不认为是实验本身的“误差”而加以“修正”,而是对“为什么用不同方法制备出来的氮气的密度会有差别?”这一问题抓住不放,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不断地进行研究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稀有的气体元素氩,从而发现了其它的稀有气体元素。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对空气的研究早已详尽无遗,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大家自以为最熟悉的空气中竟隐藏着这么多在漆黑夜晚能为人类导航的一整族的未知元素组成的物质。

通过科学家瑞利发现稀有气体元素的故事,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这过程就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然后作出与问题相关的猜测,再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空气中存在一大族没被发现的稀有气体元素。学生不但从中认识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还感受到不迷信权威和传统、勇于探索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激发学生敢于置疑,敢于否定,敢于创新的勇气。更有利于帮助刚刚进入化学这门新学科学习的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意识。

三、利用化学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意志

第6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化学史;高中化学教学;高中学生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组成、研究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自然学科,化学教育的内容是化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化学史是关于化学产生和发展的科学,它包括化学社会史、化学思想史、化学发展史。一部科学发展史,蕴含着探索、应用而集聚在一起的科学思想以及科学认识、科学史实,它所积累的教育价值是很丰富的,让学生了解它,比那些对现成的科学的结论以及技术的成果更有价值。同时科学教育史本身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不竭源泉,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在中学中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有着及其重要的价值。

化学史中富含很多教育资源,高中化学以教材为载体,恰当地融入教育史教育内容,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其思想,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精神、爱国以及环保意识等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也可以促进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化学史具有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

现代课程理论主张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的兴趣,重视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心理上的爱好和渴望科学文化知识、追求真理的认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化学有了学习兴趣,才会在学习活动中变得积极主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造化学学习和发现的情景,感受追求真理的快乐,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生越是对学习的知识感兴趣,越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效果越好,而化学书正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帮手。

二、化学史的教育可以提高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学科中,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宗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有一条是“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表明,新一轮的科学基础课程改革对化学史的重视程度。化学史包括对化学知识的发现探索,对科学方法的学习,以及化学家为之奋斗的忘我精神,这些都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关系。化学史的学习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化学史的教育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作为一线教师都会清晰地意识到,若只是照本宣科,把现成的知识理论和定律直接讲授给学生,学生学到的这些化学知识必将是静止的、孤立的,这样对学生的学习发展不会产生正迁移。正像有的教师指出:“一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时,认为初中讲过的某

些知识概念和观点是错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初中化学教学没有对概念和定律的来历交代清楚,学生获取的知识并没有对知识有真正理解,在深入化学知识本质的方面,化学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掌握了化学史,对于学生学习化学各种知识的理解能够更深刻、更明白。

四、化学史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的基础化学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高中

化学教学中渗透化学史的教育,通过介绍重要的化学史实,促进对知识的分析,了解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的长期性,了解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对知识不断地追求。

五、化学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学生持的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高中化学课标中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教师的非常重要的责任。

六、化学史的教育有助于高中生了解化学对社会的影响

化学史是研究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化学还影响历史。要正确认识化学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影响,必须对化学史进行研究。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化学技术的渗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甚至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方式。化学生产给人们带来福祉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损害,如,生态系统被破坏、环境污染、土地被侵蚀、自然资源的枯竭。科学史尤其是化学史使我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对社会对化学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

新的化学课程改革倡导从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

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突破,恰当地引入和穿插化学史的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且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化学学习。高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过渡阶段,实用性和过程化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化学教科书中化学史的编排可增强教科

书的可读性,通过化学史的教学来提高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风艳.化学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第7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一、画学美术教育开启并深化了中国绘画文学化的近代进程

郑午昌先生在《中国绘画全史》中将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实用时期,宗教化时期,文学化时期。众所周知,文学化是中国绘画进入近代的标志,绘画文学化时期即开启于宋代,国子监画学是中国古代绘画美术教育史上唯一属于学校美术教育性质的国家专门绘画教育机构,宋代画学美术教育深化了这一文学化的趋势。

(一)从入学的考试内容来看,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之中的画学招生非常注重学生入学前的文学化修养,其考试多以典故和诗句命题作画的方式有关。

《画继》卷一圣艺记画学考试事云:“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竿,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所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

《画继》卷六战德淳条云:“战德淳,本画院人。因试‘蝴蝶梦中家万里’题,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百里意,遂魁。”

俞成《萤雪丛说》云:“徽宗政和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不知抡选几许人也,尝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皆可以形容,无不向酒家上着功夫,惟一善画,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书酒字而已,便见酒家在内也。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克尽其妙,但描数蝴蝶飞逐马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果皆中魁选。”

以上数题,概括而言,无非以解诗意,通画意胜。由此可见宋代画学教育重意的特点,诗言志,词抒情,画学招生在入学之初即非常注重考生日常文化修养的学习,“诗画一律”。在古代,琴棋书画除了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门类,更多的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的途径,画学考试以诗句命题作画无疑是侧重了考生文化修养的考察。

(二)从课程设置方面看,也非常注重文学修养的培养。除了绘画专业门类设重及课试制度之外,开设了文字训诂和习经等课程。所谓“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回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

对学生围绕对《说文解字》的修读,“书篆字著音训“,其目的主要在于识古文,明“六书”,基本属于“小学”范畴,《尔雅》《方言》《释名》皆设问上下之理,以通画意。

从以上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宋徽宗设国子监画学,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文学修养的苦心孤旨,也正是因为从入学考试到日常培养的文学化内容等一系列教育措施的实施,使得画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画家的作品“超凡脱俗,笔韵高简为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画院所倡导的文学化倾向,直接表现为画学学生们将中国古老的文学的赋比兴传统,从诗歌移到了绘画领域。创作出了符合宋代独特审美体系的作品,开启了中国绘画文学化的进程,从而为宋代绘画成为中华民族绘画的百代标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画学教育绘画文学化的方针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众所周知,文人画在宋元以后,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陈师曾先生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此四项要素皆与文学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以善为美的,人品即诗品,人品即画品,人品既已高矣,画品、文品不得不高;学问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而言文学修养占了很大一部分,“诗以咏志,画以传情”,此为才情之抒发也,诗画本为一律;思想则更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修炼有极大关系。所以画学所培养的学生虽以院体画为主,但其文学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无不为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勃兴、奠定了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而且,由于画学教育中对于文学课程的重视也使宋朝以后,中国绘画的接力棒传入文人之手变得顺理成章,首先,通过画学的教育使绘画者具备了完善的写实功力,能够充分解决绘画中形的问题,绘画自然而然的转向抒写情感,追求笔墨,这也是绘画风格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再到“聊以写胸中逸气,逸笔草草,聊以自娱。”其二,当社会变迁,国家动荡时,同属于文化人的画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自然而然会把绘画作为其寄托情感的领域,中国绘画的趋势便会朝着文人画的发展潮流去迈进。

结语

以上从诸多方面论述了宋代画学美术教育在促进中国绘画展过程中起到的良性作用。以前的研究总是片面认为守画院画学的艺术是与文人画这一中国绘画自元以后绘画的主流相对立的倾向,其实通过以上研究会发现,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面貌,但因为相同的文化趋势,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并不仅仅表现为相斥,更多在互相融合、互补,共同促进了中国绘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年

[2]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3]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8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教学做;探讨

在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作者对“教学做一体化”做了具体阐释。书中强调:教师一边教一边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更是教学,教会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方法制定。将“一体化”概念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形成新结构、新体系,这就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常运用到的“教学做一体化”理论,正切中当前高职教育的核心。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会计信息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其内涵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也就是将教室与工作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实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二、在教学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传统会计信息化教学注重理论的讲授,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现阶段高职教育的重点已经转变为以实践能力为主,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要有所变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不仅要求教师讲授理论,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

(二)“教学做”一体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我国高职高专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三者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门实用性、针对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前提下,还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维护技能。因此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势必不能在课程改革中存活下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成为课改新一轮的探索。

(三)社会对财务人员的现实需求

职业院校教育的目标是:向企事业单位输送一线综合应用性人才。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才发现,自己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不能直接用于工作中,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摸索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现阶段人才需求却是“到岗就能挑起担”的工作人员,而传统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一门技能型和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学中使用“教学做”一体化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操作的实质,增强学生实际应用水平,让学生上岗后能很快接手工作,既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也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要求。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的尝试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操

1、提出任务,引入新课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例如在“普通采购业务处理”模块的教学中,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购销存模块下进行采购业务的处理。此任务中隐含着几个知识点:采购订单的输入与审核;采购入库单输入与审核;制单记账;输入采购发票;生成应付凭证;在采购管理模块中填制付款单并核销;在核算管理模块中对付款单生成付款凭证。2、实践操作,引导探索教师布置任务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为完成任务的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同时不断地扩展知识领域,比如我们可以在每个任务后面加上拓展训练的内容,力求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延伸。例如,在完成“总账模块”填制凭证任务后,我们安排这样的拓展训练:①填制凭证时,屏幕上出现“日期不能超前建账日期”或“日期不能滞后系统日期”的提示,这是为什么?②填制凭证时“辅助项”不跳出来是什么原因?③出纳不能签字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及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自信心。任务布置后各组设计方案、分工操作、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得群体思维与智慧为全体学生共享。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各个层面的学生均学有所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3、评价总结,提高技能会计电算化教学设计通过“引———析———做———交流”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提高”的过程。“教学做”模式体现了以基于能力本位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成果为鉴证的教学评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互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学习不仅要有相关的会计基础知识,并且还需要学习相关的财务软件,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上机练习才能掌握对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并深刻理解操作的实际意义和相关基础理论。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讲理论,当然也不能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当作一个财务软件培训课来讲,两者都要平衡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遵照以下的方式来进行课堂的组织和讲解。①讲解基础知识。②进行财务软件规范演示。③学生实践操作。④教师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强调和点评。⑤学生综合实训练习。这样的课堂安排较为合理,更能被学生所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教材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媒介,是实施一体化模式教学的基础。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教学使用一套教材,而实践教学又使用另外一套教材,两套教材内容不一致造成了理论与实际分开,理论必然达不到指导实践的目的,所以,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参考会计行业技能鉴定标准,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是实施一体化模式教学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教学

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实训教学效果。要尽可能多地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实训法、定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如用友和金蝶会计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在实训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使其感受自己就是实实在在的财会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相关岗位上的职业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犯错,知错,改错,营造一种学习氛围。

(三)提高教师会计业务水平,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体化教学要求我们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并且能够把这种能力传导给学生的教师。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育的能手,还是生产的行家,学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一方面,可以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的资格证书考试,如:会计师、经济师、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另一方面,应该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实践,将本身具有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技能,如此一来,相信教师的实践能力必定会大幅度提高。

(四)加强校企合作,创建师生实训基地

一体化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这个实践不仅仅是校内的实训,更重要的是社会实践,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市场接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为企业输送定制型人才,减少磨合成本。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教师和学生实践和定岗实习的机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参考文献】

[1]张爱英.会计电算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内蒙古教育.2003(03).

[2]王秀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21).

[3]马雯.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价格工程.2011(26).

第9篇:花椒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图画 图示 直观 再现历史 比较历史 释疑历史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对过去的史实进行“虚拟”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如何化抽象为具体,移遥远于眼前,使繁杂直观化,既反映历史实际,又能丰富学生的认识呢?在当今课堂教学探索中有许多成功的教学方法可供借鉴学习,而图画教学法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良法之一。

图画教学法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或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此法运用图、画形象性的特点,发挥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形象的再现了过去的历史,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形象素材,给人以鲜活的立体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总结等方面的能力。这种方法可促进学生具体感觉到历史的现象,从而形成历史观念,深化对史实的认识、理解和记忆。这里,本人结合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几点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用图画再现历史

历史人物和事件形形,浩如烟海,如何在学习中感受具体的人和事呢?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使得直观形象再现历史,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而利用图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具体的历史事实,极大增强历史感;同时还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方便记忆,使知识活在“图”上。

例如:《重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这幅画,如不注意讲解,学生看到的只是画面上的两个人骑着一个人及几只鸽子,他们对这幅漫画不甚了解,反而觉得好玩好笑。在教学中,我对该图进行细心的描述,指出“图中的三个人,被骑的是一个法国年老的农民,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勉强的支撑着那骨瘦如柴的佝偻身躯,他的口袋里还装着催缴王粮的通知单,骑在他身上后半身的是一个贵族,前半身是一个教士,而教士的口袋里则满是逼缴各种供奉教堂的税单。农田里的兔子和鸽子,是地主养的,它们在啃吃农民的青菜和庄稼,可是农民不敢驱赶和伤害它们,因为它们是属于具有特权的地主的。”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不但弄懂了画面的内容,而且把该画所要反应的内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阶级关系,了解的一清二楚,从而也就激发了从饱受压榨的农民悲惨景象中,加深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仇恨和对农民阶级的同情,进而得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农民成为革命主力军的必然性。

再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二、用图画比较历史

用图画互相比较历史来理解、记忆史实是非常便捷的一种方式;同时还可以防止“张冠李戴”、概念混淆的弊病。如果在复习巩固课中使用此法,会取得更加明显的教学效果。

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概念和典章制度等都可列图表比较,以区别其异同、性质、特点。如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如在复习古长城修筑时,可运用秦长城和明长城两幅图,通过对比,了解各自的起讫点、长度和所要防范的少数民族。比较中,教师可稍加图示做辅助:

匈奴

秦长城:临洮――――――――――辽东

10000多里

鞑靼

明长城:嘉峪关――――――――――鸭绿江

13000多里

复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意义时,也可以使用此法:把一战前和战后两幅图用来比较,以理顺战后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四个大帝国被摧毁,八个新兴国家出现了。

用图画比较历史,一般都需教师自绘图画。在设计图示时,要注意下列几点:

(1)设计图示时,首先应着眼于简明;

(2)突出重点,不求全求多;

(3)符号、格式要统一;

(4)用红蓝等彩色区分教材内容主次和不同的符号,以增强直观效果。

三、用图画释疑历史

在教学中有些文字材料讲述的知识往往是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如果把这些内容用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既条理清晰,又能突破难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如讲述的《》时,可用图来说明:

中国――弱国+大国、进步、多助

战争=中国不能速胜+中国不会亡国 持久战

日本――强国+小国、退步、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