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秀目范文

秀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秀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秀目范文

第2篇:秀目范文

屡被吐槽没有创新能力的万达,这次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6月12日,由万达集团和快钱公司共同推出的首个商业地产众筹项目“稳赚1号”正式上线出售,标志着万达的第一个互联网金融产品正式落地。

该项目说明书显示,“稳赚1号”的发起人是上海万达稳酬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投资金额起点1000元,最高认筹100万元。投资者可享受万达广场净物业收入及物业增值双重收益,预期年化收益在12%以上。

“稳赚1号”上线后,10分钟内募集资金3000万元,50分钟突破1亿元,1小时内互联网额度已经售罄,而其余的绝大部分份额是向机构投资人发行。

该项目以万达广场作为基础资产,资金将投于只租不售的万达城市商业广场,具体包括郑州惠济万达广场、梅州万达广场、三门峡万达广场、宜春万达广场和常德万达广场,而万达有权根据筹集情况调整基础资产的构成。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宣称,如果“稳赚1号”的众筹模式成功,万达可以抛弃传统的外部投资机构。

一位参与涉及该产品的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这个筹资是在上海自贸区做的,已经通过审批,属于众筹经营商业,且“没有200人的限制”。而这一人数上限门槛,曾经是企业开展直接融资最重要的红线。

该人士称,不能仅以融资的眼光去看待此次发售,这是万达施行“轻资产”战略的体现。

资产包里的这些商业地产项目均位于三线城市,单就项目本身而言,租金收入和增值前景并不明确。虽冠以“稳赚”之名,但项目的说明书上明确指出,本项目为非保本浮动收益型项目,众筹发起人对本众筹项目的本金和收益不提供保证承诺。

“这是万达第一个产品,肯定没问题。”几乎所有接受《财经》记者采访的人都这么认为,即使信托产品也有到期不能兑付本息的风险。有了万达的品牌背书,相当于无风险收益,即使只能拿到6个点,也比银行理财产品(一般起点是5万元人民币)要高,这或许能部分解释该产品大卖的原因。 “稳赚1号”能稳赚吗

“既不是P2P,也不是股权众筹,更不是产品众筹,实际上是创新的收益权众筹。”众鑫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众筹领域的专家郭勤贵告诉《财经》记者。他提醒投资人,你认购的并不是万达广场的股权,而是众筹标的的份额所对应的收益权。

根据产品介绍,投资人的收益将来自净物业收益和物业增值两个部分。在万达给出的预期收益率计算中,净物业收益为年化6%,每年派息日发放。根据《万达广场众筹项目协议》,如果相应物业收益没达到6%,则按照实际收益分配;如果超过6%,多出的部分作为利润支付给快钱金融。

而物业增值收益,也是预期年化6%,在退出时将一次性发放。“这意味着,如果你持有不到七年(退出时),可能就拿不到另外6个点的收益。”一位从事股权融资的投资人告诉《财经》记者,这个产品时间长、收益不高,而在他看来,12个点极可能就是收益的上限。

物业增值的部分由下列三种方式产生:第一种是通过REITs(房地产信托基金)或其他方式上市;第二种是向第三方转让相应权益或自有租赁物业;第三种是大连万达集团于第七个收益派发日以1.5倍的资金回购。

“如果最后能以REITS的形式上市,收益可能比12个点要高。”郭勤贵告诉《财经》记者,如果不能上市,至少万达还有回购承诺可以保底。

从去年开始,王健林多次在公开场合透露,万达集团已和上海自贸区着手搭建准REITs权证交易平台,该平台是上海自贸区为万达设置的定向开闸REITs平台,为双向跨境资金池。市场预测,最终“稳赚1号”很有可能以REITs上市的方式退出。

在流动性上,该项目提供两种解决方案――再转让或促成机构收购。项目成立三个月后,投资人可以在快钱信息平台上进行报价再转让;或者等到满一年,在每年的6月20日至29日,快钱信息平系有意向的机构参与收购。

“无风险,再加上可交易。”上述股权投资人士对《财经》记者坦称,是这款产品最大的优势。

即便投资包中的商业地产项目,根本达不到12个点的收益率,市场预期万达也会通过“杠杆”或者“腾挪”的方式,实现对投资人的兑付。 地产融资刮众筹风

不仅是万达,众筹产品近日成为地产商的标配。近期,万科(000002.SZ)与鹏华基金联推的鹏华前海万科公募REITs,也在前海自贸区推出;碧桂园与平安好房联手推出上海众筹项目;京东携手绿地、远洋等推出众筹产品等等。

中国房地产众筹联盟也于近日在上海成立,由中国平安(02318.HK)董事长马明哲牵头,郁亮、张玉良、杨国强、冯仑、任志强、潘石屹、朱荣斌等大佬响应。

“这是房地产企业的另一种融资渠道,也是政府在变相倒逼利率市场化。”一位中型地产商老总告诉《财经》记者,从这个融资数量来看,万达本次更多的是一种尝试,将来这类产品很多机构都能配,银行的资金池也就要求七八个点的收益率。

他称,这个钱比银行的贷款还是便宜,本质上是企业跨过银行的直接融资渠道,能够直接享受万达的品牌溢价(风险低,回报率要求低)。

“坦白说,按照原来的监管思路,这就是自融、非法集资。”他说,但是现在监管放开了,对这个比较认可,P2P、众筹等等都是变相利率市场化。这个融资渠道现在还不会很大,以后不好说。

万达集团表示,“稳赚1号”和自融是完全不同的,自融往往是虚假项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补充流动性或用于再投资。“稳赚1号”对应的标的明确,建设计划可控,且发起众筹的总额、时间与广场建设所需的资金计划严格对应,整个过程将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定期披露。

可以理解,地产商对资金极为渴求,此前由于人数的限制,大规模直接融资无法实现。根据现行《公司法》和《证券法》相关规定,发行证券的对象超过200人时,就属于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

现在用众筹的名义发售,实质上是绕过了这一监管红线。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监管法律还没出,众筹对资质没要求,不需要牌照。”郭勤贵告诉《财经》记者,万达的“稳赚1号”在收益权众筹里也是非常创新的产品,“租金+物业增值”两种收益来源、REITS上市的安排以及回购计划等显然经过精心设计。

他认为,很多人理解的众筹很简单,其实可以对接的资产端非常多,包括小贷、融资租赁、保理,甚至金融机构信托、资管计划等等。

选择在上海自贸区落地,并被称为“具备实质意义的金融创新项目”,可以想象上海市政府给万达特别开了绿灯,虽然税务处理等政策细节还不甚明确,但是市场已经开始欢呼,“万达这次踩了太多红线,以后大家都好做事了。”

风险伴随创新而来。作为高危投资项目,又打破了200人的投资上限,直接面向公众投资人。监管当局理应给投资人足够的风险提示,并严格要求各项信息披露,实时把控全局风险。

第3篇:秀目范文

(一)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电视剧、竞赛节目的比较

应该说,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是假定情境中的真实展现。这里的所谓“假定情境”,是指真人秀节目大的框架是事先设定的,包括奖金的设定、环境的选择、参赛者的选取和游戏规则的制定等;“真实展现”,指的是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是真实的。可见,真人秀节目与纪录片、电视剧和竞赛类节目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二)综合性电视娱乐节目模式

真人秀借鉴了纪录片、电视剧和竞赛节目的一些要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娱乐节目。其构成要素主要可归纳为: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和细节展现,电视剧式的人物环境选择和矛盾冲突设置以及竞赛节目的欲望客体设置和淘汰方式。

1. 纪录片式的跟踪拍摄和细节展现

真人秀节目采用的拍摄手段多数是纪录片式的。采用这种拍摄方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真实的需要。真人秀节目不要求像纪录片那样真实,但细节的真实是必要的。当前的电视观众对真实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也是现场直播节目很受欢迎的原因。

丰富生动的细节是真人秀节目的一个重要元素。正如细节在纪录片中的作用一样,真人秀节目中人物的言行、个性及品质等都要借助细节来表现。从某种角度上说,缺乏好的细节的真人秀节目是不成功的。

2. 电视剧式的人物环境选择和矛盾冲突设置

真人秀节目的参赛者大多不是电视剧主角那样的大腕,而是一些普通人,基本上都没有上镜的经历,也正因如此,节目中少了矫揉造作,多了亲切感,但这并非说明真人秀的参赛者就没有经过选择,其实在幕后有一场场“选秀活动”,节目的参赛者都是从数以万计的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选择的参赛者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屏幕形象好;其次,要具有代表性,代表某一个阶层;此外,要“有戏”,也就是具有独特的个性。参赛者往往分属于不同的年龄,也具有不同的性格。对于环境的选择也是非常考究的,要么是一些神秘的原始地带,要么是封闭的房间,其目的是要构置一个非日常化的环境。

3. 竞赛节目的欲望客体设置和淘汰方式

奖金或奖品是竞赛类节目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调动起参赛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增强节目的可视性。真人秀节目借鉴了这种要素。在真人秀节目中,奖金是参赛者参赛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 ;奖金伴随着整个节目的过程,节目中的竞赛淘汰大都是围绕奖金进行的 ;最后也以胜出者获得大奖而告终。欲望客体多数是巨额奖金,当然也会有其他一些方式。

此外,真人秀节目借鉴了竞赛节目的淘汰制。真人秀节目也是采用层层淘汰的方式,或由内部投票表决,或由观众投票决定,直到决出最后的取胜者。在其中还设置了许多竞赛环节。

(三)游戏规则:普通人在规定情景中按照一定的规则自由行动

真人秀节目的参赛者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普通人参加有其优势:从成本上看,不用花费邀请明星大腕需要花费的巨额费用,除了奖金外,真人秀节目的成本是比较低的;从观众的需要来看,普通人与他们的距离更近,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和不同性格的人能满足各个阶层观众的需要;从节目自身来看,来自各个阶层的不同性格、年龄的人更能产生戏剧性,使节目充满张力。

不同的真人秀节目有不同的游戏规则。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游戏规则,真人秀节目都有一个相似的节目构架 :一群普通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行动。

(四)竞赛目的:巨额奖金或其他

奖金是吸引参赛者参与的直接原因,同时也加强了节目内容的矛盾冲突,相应的节目的观赏性增强、收视率提高,这也是真人秀节目不惜设置巨额奖金的原因。

(五)电视手段:真实纪录为主的拍摄和戏剧化的后期剪辑

真人秀节目大部分以后期剪辑的真实纪录为主,加上一部分现场采访、主持人的叙述。后期做一些包括特技、音乐的加工,增加感染力。

(六)节目与观众的互动

真人秀的互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 利用多媒体加强节目宣传和征集参赛者。

国内外的多数真人秀节目都采用了多媒体征集节目的自愿者和对节目进行宣传。《超级女声》组委会就通过在全国各地设立多个赛区来扩大影响力并征集参赛者。

2. 利用网络传播节目。

网络以其便利、快速而深受观众欢迎。大多数真人秀节目不仅通过电视台播出,而且把节目放到网络上。甚至充分利用网络论坛,吸引大家对节目的关注。

3. 真人秀让观众参与节目。

观众不仅是节目的接受者,而且是节目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他们的投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节目的整个进程。

传播学认为,传播是一种相互的行为,单向传播只能导致传播的失败或形成半传播。如今的电视也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如虚心接受观众通过短信和电话表达的意见和建议,不少节目经常邀请普通人做嘉宾或现场观众,并通过收视调查了解节目的收视情况。而真人秀节目中观众的参与程度是目前为止电视节目中最高的。

不可否认的是,这里面包含了节目制作者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利益动机,但这种行为充分满足了观众的需要,符合了当今的传播理念。这些都加强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

(七)产业化大制作的运作方式

第4篇:秀目范文

【关键词】“脱口秀” 节目主持人 语言特色

“脱口秀”是从英语词组Talkshow(口才展示)音译过来的。“脱口秀”节目是西方常见的电视节目,是一种观众聚集在一起讨论主持人提出的话题的广播或电视节目。一般“脱口秀”节目都有一列嘉宾,通常由有学问或者对那档节目的特定问题有特殊经验的人组成。

“脱口秀”节目始于18世纪英格兰的咖啡吧集会,是人们讨论各种 社会问题的一种方式。然而,“脱口秀”最早是在美国得到了真正的l展。《今夜谈话节目》是美国一档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统治深夜电视收视率的名牌谈话节目。从1954年开始,这个幽默谈话节目就紧紧抓住了美国电视观众的心。

近年来,“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兴起之势犹如雨后春笋,形势喜人。中央台的《实话实说》,浙江卫视《壹周立波秀》,东方卫视的《今晚80后脱口秀》《金星脱口秀》,辽宁卫视的《说天下》等“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媒体迅速走红。

风趣、幽默、机智是每个“脱口秀”节目的特征。

但美国的“脱口秀”节目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随意,是那种很让人放松的感觉。感觉很自由,因为他们连美国总统都作为调侃对象。

现在电视荧屏上的“脱口秀”节目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新闻评论类。如福建新闻频道的《F4大搜索》,这类节目完全靠主持人的评论吸引观众,没有现场观众的参与,其内容多为对新闻事件的品评。

2.访谈类。如央视《实话实说》以主持人访问,现场观众和嘉宾互动为主。

3.综艺类。如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一般多安排在周末娱乐时段,主持人数量不定,节目内容较为轻松愉快,娱乐观众是这类节目的主要目的。

当然,无论何种形态的“脱口秀”节目,“talk”(话题、言语)和”show”(电视表现)始终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如今“talk ”被译为“脱口”,有口若悬河、出口成章的意味;再加上“show”被音译“秀”,不仅谐音,还有将自己特点或优势表现出来让人叫好之意。在一档优秀的“脱口秀”节目中,给观众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独特的语言风格。

笔者从以上归纳总结“脱口秀”节目的语言特点:

1.极具亲和力。美国的《今夜谈话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每天总有四五个嘉宾,有的是名人,有的是没有名气的人。通常嘉宾组合是:一个歌手、一个喜剧演员、一个知名人物、一个大众文化的分析学者,同时还有一个小小的乐队。主持人卡森在节目中的成功是由于他的亲近,他很少在节目中大段大段讲话,而更多是在与嘉宾的交流中保持节目的发展。

《实话实说》节目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通过主持人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使观众对主持人,进而对电视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自然的交谈氛围。在节目现场崔永元以他大众化的穿着、平和的表情、亲近的言语称呼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烘托出了聊天的气氛,从而形成自己平等的交流环境。崔永元以其自若的神态、幽默的谈吐、机敏的反应巧妙地把握着节目进程。把“平民主持人”送给崔永元可谓恰如其分。也正是他那极具亲和力的平民化语言风格才保持了节目的收视率。

同样,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的广受欢迎也说明这一点,节目采用平民的视角、清谈的态度、即兴的聊天相结合的真正意义的聊天形式。谈话时还做到“六无”,即无结论、无准备、无所顾忌、无特定目的、无单一主题、无固定话题。面对日益繁杂的工业社会和与日俱增的社会问题,凤凰卫视的谈话节目触及所有严肃和敏感的问题,关注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并且在聊天中自然地切入到这些问题的核心,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但同时它又是以极具亲和力的方式处理这些话题,在轻松活跃的聊天气氛中把沉重与严肃消解掉。节目广泛地选择话题,亲和力的风格贯穿始终,使节目内容丰富饱满又不失随和、轻松。

2.富于幽默性。对于观众来说,打开电视是为了减轻压力、放松心情,观众需要笑声、娱乐和一种简单。娱乐“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就是要用幽默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将笑声送给观众。脱口而出的妙语质量和数量是节目生存最重要的因素。

《今晚80后脱口秀》是东方卫视全新打造的高端文化脱口秀,也是中国唯一 一档欧美风格的脱口秀节目。于2012年5月开播,80后新锐相声演员王自健倾情加盟,每期通过“脱口秀”形式,展现年轻人对社会热点、文化事件、时尚潮流的态度和思想,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智慧与锐度。

《壹周立波秀》相继在凤凰卫视、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播出。节目以周立波的脱口秀表演及嘉宾访谈两部分组成。内容涉及时事、热点、人物、新闻等多方面,风格犀利幽默,在观众中掀起收视热潮。

这两档节目,给观众的直观感受是轻松娱乐,都以搞笑调侃为主。

大家都知道,主持人是“脱口秀”节目的灵魂,他们的学识、修养、阅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节目的深度和高度,也是“脱口秀”节目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周立波是滑稽演员出身,是海派清口的代表人物,在《壹周立波秀》里的他,西装革履或者一身燕尾服,梳着老上海式的油亮亮的小分头,个子矮小,目光冷峻促狭,外表老成持重,一副标准南方男人的长相。模仿式的幽默语言是立波脱口秀节目中经常被运用的幽默元素。他不仅从语言上对百姓的生活百态进行现场模仿,还巧妙结合肢体语言动作来加深幽默效果。

《今晚80后脱口秀》主持人王自健,西服领带皮鞋,一身标准绅士打扮,尽显国际范儿。浓眉大眼、利落阳光,北方人特质比较明显。

在幽默方式上,王自健则将传统相声技艺中的抖包袱运用到“脱口秀”主持当中,取得一种很好的效果。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几位充满活力的主持人在谈话中妙语连珠,“说”中还会充分配合肢体动作,用富于喜剧色彩的表演极力渲染搞笑和热闹的谈话氛围,他们幽默、夸张、随性、自我,调侃别人也调侃自己,挖掘出节目中各种幽默元素,观众常常被逗得前仰后合。

尤其被誉为“湖南卫视当家男主持”的汪涵,幽默、机智,对现场的各种变化能做出快速反应,表现尤为突出。

第5篇:秀目范文

[关键词] 真人秀节目 心理需求 参与需求 收视需求

现今我们的屏幕上充斥着各种各种的电视节目,使得观众们眼花缭乱,但自真人秀节目诞生至今,它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吸引着广大观众的眼球。并且引起了观众们一浪又一浪的收视热潮,从最早的野外生存型真人秀节目到表演选秀类真人秀、职场专业类真人秀以及生活服务型真人秀等等,无一不被人们关注与追捧。那么真人秀节目是如何兴起并成为当今的收视热点?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真人秀作为一种独特的电视娱乐节目开始风靡全球。无论在哪个国家,它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收视率争夺者。真人秀节目对电视产业以及社会生活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它不断地发展自身来投观众所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一、真人秀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随着人们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的紧张,日常生活的枯燥乏味,人们越发渴望一种非常规状态的生活出现。恰在此时,真人秀把“真实”与“虚拟”以及“互动”作为主要的元素,将之结合协调在节目之中,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趋于荒诞的真实环境,使得观众在收看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参与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对选手梦幻般的体验的认同。

真人秀节目是指由没有经过专业表演训练的普通人自愿参加一种活动,参与者的行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同时被纪录下来并制作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活动有明确目的,而且参与者要在制作者规定的情境中,按照既定的游戏规则进行,具有故事化、情节化得特征。

例如被大家所熟悉的《超级女声》,它的推出带动了我们国内选秀节目的一个热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超级女声》的节目形态是源于美国的娱乐节目《美国偶像》。《超级女声》从最早的海选到最后的选拔总冠军,整个过程实时记录,人们第一次跟随参赛选手共同经历选秀的心理历程。在《快乐女声》节目中每个超女都是有故事的人,这种个体的差异性与故事性,更加拉近了选手与观众的距离。在评审人员的选择上更加大众化,采用了大众评审,在大众评审的选择上也更加灵活变动,有记者、观众报名、待选或淘汰超女等各种身份都出现,还包括获胜选手。这些设置被认为是让年轻的女孩子在镜头面前面临人性弱点考验。一般由于担心选出的对手下一轮对自己不利,就会倾向选择水平弱一些的一位,但当被问到选择原因,超女们的反应就成为好看的戏剧。通过选手在台上的某个细节,人们也能捕捉到其当时境况下的细微心思,从而对选手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作出某种喜好判断,甚至可能导致场外的投票发生颠覆性的结果。这些人性的优势与弱点的暴露无疑深入到了观众的心理,满足了人们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窥视需求。

从电视本质来看,真人秀节目符合电视的日常性与非日常性的特征。一方面,在现代生活高节奏高效率下的观众更加渴望了解同他们一样在彼地同时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况,获得一些日常经验;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看到一些非日常、奇观化的东西。真人秀节目满足人们日益求真的文化消费心理。

二、真人秀满足了人们的参与需求

以往的电视节目,观众只能够通过荧屏来观看电视节目,观众是很难参与互动的,虽然现今的电视广播都增加了很多的互动环节,但真人秀节目是现阶段观众参与度最高的电视节目。在真人秀节目中,所呈现出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并不是与观众无关的完成时态的东西。对于观众来说,观众不再是仅仅进行收看的受众,而是参与其中成为游戏娱乐的主角。生活化的故事,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形成一种观照,毕竟游戏中的竞争实际也是现实生活中严酷竞争的再现,这些活生生的普通人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让电视机前的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人性弱点,这有利于人类反省自己的行为,进而完善自身。

在《快乐女声》节目中每个超女都是有故事的人,这种个体的差异性与故事性,更加拉近了选手与观众的距离。而整个选拔过程,不再是单纯的邀请的嘉宾评审对其进行裁决,其中采用了大众评审团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对其进行选择。大大加强了观众对节目的参与互动性。这种强化互动参与性,使投票行动席卷全国,比赛的最后排名按照观众的投票决定,这就使得每期超女排名成为节目的关键点,使得众粉丝积极为自己的偶像发信息。这样的结果是电信高兴、企业高兴、粉丝疯狂,推波助澜并不断,当然也真正满足了人们对节目的参与需求。

三、真人秀满足了人们的收视需求

真人秀节目是综合娱乐节目的一种,与其他的娱乐节目不同的便是它以人为本的真实性,因此它被称为“Reality TV”。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真人秀是电视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打破了新闻、纪录片等真实的电视节目与电视剧等虚拟的电视节目之间的界限,是纪实类节目和虚拟节目两类节目的结合体。但这种在虚拟情境下对“真实“的追求与表现,正满足了当今电视观众对真实的强力需求的趋势。

真人秀节目不需要雇佣演员,数据表示,好莱坞的演员角色总数下降了7.8个百分点。由此看来真人秀节目抢掉了很多演员的饭碗。而正是不需要演员去演,完全是真实的表现,达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与整个时代的背景是密不可分的,这股来势汹涌的真人秀浪潮与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兴起、电视娱乐化商业趋势的加强、人们对故事和游戏情节的日常需要的满足以及普通人对实现明星梦想的渴望密切相连。正是它迎合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使得真人秀节目不断地满足着人们的收视需求。

四、真人秀拥有巨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真人秀电视节目具有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特征,真人秀的真正活力在于它与日常生活的接近。随着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形态越来越丰富,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

由于秀节目的收视率飙升,引发了强大的商业价值。从湖南卫视公布的2005年“超级女声”价格表看,每15秒高达7.5万元,年度总决赛的报价更高达每15秒11.25万元,超过央视的贴片广告费。根据有关数据估计,2005年“超级女声”的广告收入可达到3000万元。去掉广告的费用(约40%),湖南卫视至少获利1800万元。

由此可见真人秀节目的商业价值不可估量,对电视产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来,国内外真人秀节目纷纷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实现与电信的增值业务、图书出版、文化演艺、教育培训等行业的跨行业经营,以实现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真人秀节目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扩张,对全球的娱乐经济和娱乐工业模式意义重大。但与此同时也要十分谨慎,以免带来坏的影响。

真人秀节目已经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认可,真人秀节目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谢耕耘、虹著:《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2007年9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董伟:《社科院“文化蓝皮书”解读“超女”产业链团“超女”贡献社会经济至少数十亿》,《中国青年报》2006年1月12日

第6篇:秀目范文

[关键词] 真人秀节目 本土化改造 问题 出路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6.031

一、真人秀节目形态及其本土化模式解读

1、栏目名称的策划包装

《鲁豫有约》是凤凰卫视2002年开始播出的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于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该节目注重内涵与深度,体现出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最早是每周播出一次,从2005年改版后成为周一至周五日播的节目。改版后的节目更具吸引力。从人物的选择上,更趋于平民化和社会化。节目打破了原来一对一的谈话形式,嘉宾的选择从每期一位到每期多位,这就使得节目内容更加充实。《奥普拉・温弗瑞秀》在西方的电视界有很高的知名度,形式和风格都相当成熟,是一档美国日间电视谈话节目,1986年开始播出,连续18年高居美国日间电视收视率的冠军位置,已成为电视史上的一个神话。同时节目向全世界110多个国家转播,主持人由此被誉为“脱口秀女皇”。

两个栏目的名称策划与包装都是以知名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但为什么节目在进行本土化改造时将“秀”改为“有约”呢?其实这仅是取决于两国的文化差异。美国是一个追捧个人英雄主义、自由主义、冒险精神的国家,所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持人的秀是在“名人效应”的社会动机中形成的审美层次的一种心理需求。秀使节目的基调显得非常张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奥普拉・温弗瑞个人也受到了热烈的追捧。然而我国是不主张个人英雄主义的,讲求的是集体主义,所以在这种文化语境下,栏目选择了以知名主持人鲁豫命名。鲁豫作为主持人所起的主要作用是调动嘉宾情绪,让他们可以敞开心扉的对话。“有约”体现出一种与观众相约的意思,与“秀”相比显得更加平和、内敛。

2、栏目发展的形态基调

《鲁豫有约》在栏目形态上,无论是改版以前的精英化路线还是改版以后的平民化路线,“故事化”的方式一直延续。只要是有故事的人物,都可能成为“有约”的对象,谈话内容也都是以他们的故事为主。鲁豫的态度真诚,言谈举止之间总是浅挂微笑,给嘉宾和观众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不刻意或者强制性的要求嘉宾说什么,访谈形式更加趋向一种叙事式的对话。而在《奥普拉・温弗瑞秀》中,无论是嘉宾还是主持人,只要来到这个节目,都会勇敢地秀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法,尽情地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栏目基调非常张扬,看上去如鲜花怒放,刺激而华美。节目现场不断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给现场及电视机前的观众不断带来新的刺激,这一点就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稳定的收视群体。

两档节目在形态与基调上大不相同,这表明《鲁豫有约》在借鉴国外电视栏目的同时,也是对我国电视文化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的。我国的文化语境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所以,在节目形态的选择上,《鲁豫有约》走的是一种沉静而恬淡的路线,从平淡的故事诉说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而《奥普拉・温弗瑞秀》则与之相反。

3、栏目主持的风格对比

真人秀节目的主要叙事形式都是以主持人为核心的,在《奥普拉・温弗瑞秀》中,话题的选择敢言天下能言之事,大到时事政治、种族冲突,小到吸毒、等,只要是新奇、刺激的话题,都可纳入节目探讨。隐私和窥视成为该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奥普拉・温弗瑞秀的主持风格。而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的国家,尊重他人的隐私是最基本的美德。《鲁豫有约》的主持风格是以讲故事为主。节目在进行本土化探索时,选择讲故事这种方式是符合我国观众的收视心理的,这种形态是很容易被观众接受和认可的。虽不提前设置话题,但在嘉宾选择上,选择一些有着或坎坷、或新奇、或独特经历的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种讲故事的主持风格和通过设置话题来引起冲突、勾心斗角的西方真人秀节目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栏目不同的主持风格也是由东西方文化认同的差异所造成的。美国追求自由、崇尚冒险、信奉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氛围,决定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成为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核心。而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必须结合自身的文化语境,必须在符合伦理道德的标准下进行,这样才能符合我国观众收视的习惯,才能使节目得到长远的发展。

4、栏目叙事的模式探究

真人秀的主要叙事元素有叙事主体、叙事动力、叙事情节、叙事框架和叙事情境,由此形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叙事模式。两档节目的叙事主体、叙事框架和叙事情境基本相同,但主持人和嘉宾却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叙事动力来看,《奥普拉・温弗瑞秀》做得是比较好的,节目习惯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刺激观众,形成一定的冲击力。而在《鲁豫有约》中并不设置什么悬念,照样靠讲故事也有很强的叙事动力。在叙事情节上,奥普拉・温弗瑞秀通过人与人的竞争、相互拆台排除异己,展现出人性的阴暗面,通常以这些内容增加节目看点。而《鲁豫有约》则是在观众倾听时,听到动情处和共鸣时才会产生一些感悟。真人秀栏目的叙事模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西方真人秀的电视理论和模式虽比中国较为成熟,但不论西方如何去发展,我们都不能照搬照用,否则就会造成“水土不服”,使节目走向低谷。

二、真人秀节目本土化改造的问题与出路

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改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大多数电视真人秀节目都是借鉴了国外相关节目的样式和制作经验,国内真人秀节目缺乏创新,游戏设置难以满足节目需要,复制现象非常普遍。第二,对观众所需要的节目形式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我国的国情和电视的属性,致使电视节目无论在形态还是内容上的创新都不能单纯的考虑观众的收视心理。我国的电视媒体必须传达主流价值观,因此,在新节目的运作上都十分谨慎。往往一个成功的节目热播后,各电视台模仿成风,给原创带来很大的伤害。这些因素制约了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在策划制作的时候,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第三,培养观众的价值归属和隐性认同任重道远。观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之所以有生命力,能走进人们的心理,与观众产生共鸣,是因为它能与观众产生认同感,使观众的价值观与节目的价值观达成一致,最终产生一种价值归属感,而这一点在我国的电视节目创作中却经常被人们所忽视。

针对真人秀节目在本土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一些可能的发展出路。首先,节目内容上的本土化。改造引进电视节目的道德伦理归属,使其在改造后能够符合我国时下的文化语境。做到在假定的时空中去彰显人性,但不在冲突中人性的弱点。其次,节目表述方式的本土化。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必然有着不同的收视习惯,在总的节目架构不变的情况下,依据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对节目进行一定的调整也是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最后,离开了真实生活,真人秀节目就不会长久。因此,回归现实,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力求“真实秀”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陈虹,聂德芸.《奥普拉・温弗瑞秀》与《鲁豫有约》的对比研究,《视听界》.2007,4:67.

第7篇:秀目范文

[关键词]真人秀;元素;受众心理

“我需要更大的舞台展示自我,我喜欢被人关注的感觉!”《家报》好太太俱乐部年度“金牌好太太评选”的选手接受记者采访时,在谈及其参加参赛感受时对记者说到。近年来,受到国外“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影响,无论是广播电视、纸媒、网站,国内“真人秀”栏目都发展迅速。具有真实、虚拟双重特征,可以为普通人提供展现自我、彰显个性的舞台,创造“一夜成名”机会的“真人秀”栏目,更加紧密地与观众或读者互动,很快便受到欢迎。

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家报》,作为黑龙江省唯一家庭生活周刊,应该如何将“真人秀”栏目的元素适当植入,在当前媒体环境中保持既有文化新闻兼具家庭生活的特点,又在内容上更贴近受众,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更加丰富呢?

一、“真人秀”节目元素分析

所谓“真人秀”,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译名,借鉴了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The Tureman Show)的直译,就是指由普通人而非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展现完整表演过程,展示自我个性,并被记录或者制作播出的节目。它必须具备三个关键词:“真”、“人”、“秀”。“真”是它的特色,要求这类栏目形态必须是非虚构、纪实性的;“人”是栏目的核心,意味着必须有人格与人性的凸显;“秀”是手段,须通过设置一些环节或规则来完成,并通过媒介来“秀”。它具有叙事性、参与性等基本特点,这些都决定了“真人秀”的内容形态就是有参与、表演欲望的普通人在特定游戏规则的制约下,参与游戏竞争,并在一个恰当的舞台上展示自己为了达成一系列游戏目标所做出的努力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的真实反应。对受众来说这一过程通过媒介的“秀”可展现其“真”、展现其细节的有趣,受众与媒介之间的距离、与栏目之间的距离也都在这种“真”之中拉近,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心理满足。

《家报》经过16年的发展,创立的“好太太俱乐部”和“老友乐俱乐部”都趋于成熟,这些受众群体的参与和表演欲望是不容忽视的,读者也是渴望能通过报纸这个传统媒介展示自我,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的。《家报》的版面内容无论是从栏目影响力、组织活动的次数、参与人数情况来看,都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家庭生活类报纸的文化新奇观。“真人秀”栏目繁多,根据版面的不同,不同群体的差异,《家报》也大致将涉及“真人秀”的栏目分为5种类型:两大俱乐部的定期表演比赛,为广告客户服务的竞赛,家庭生活服务相关以及益智类的游戏活动。

其中表演类的“真人秀”栏目的主要特点是要让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读者,按照预先设置的竞赛规则进行才艺表演,分为现场活动和版面的宣传报道两部分,而专家和场上场下的读者则对这些参与者进行淘汰和选拔,最后的优胜者将获得成为“明星”的机会。

总结国内比较火爆的表演选拔类真人秀栏目,我们不难发现,此类栏目的游戏规则有如下特点:

1.规定环节、自选环节与配对环节的结合

紧凑合理的环节设置将会为栏目成倍增加可看性,每一个比赛的环节都牵动着受众的心,让受众欲罢不能,他们会为了选手的去留而开心或失落。在所有的环节中,规定环节可以带来标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而自选环节则可以展现选手个性,增加趣味性和差异性,这也是我们传统纸媒应该多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2.海选、训练营、淘汰赛与总决赛的结合

虽然规则各不相同,但真人秀栏目的赛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淘汰制的方式进行。层层淘汰的方式很多种,针对纸媒,目前多采用的是读者投票方式或者是比赛现场的专家和大众评委。但无论哪种选择方式,目的都是通过海选体现读者的参与性,通过培训环节展现选手舞台下的真人故事,通过淘汰赛增加比赛的紧张感、融入情感等多种元素。这其实也是在无形中拉长了战线,在增加栏目的悬念和可看可读性的同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3.专业评委、大众评判与市场评判的结合

在考核方式上,这类栏目的娱乐性要远远强于专业性。因此可以说,即便是专业评委,也大多是从艺术的角度给与评价,大众评委是从个性的角度给与评价,而市场评判更多的是放在商业上而非艺术和个性上。

由此,可以总结出这类栏目的几个关键元素:选拔、娱乐元素、“PK”环节、个性展示、互动、大众明星。其中,最能体现出纸媒下这类栏目的特色是选手的个性展示和互动这两个元素。

然而,仅仅是吸引读者的关注是不够的,因为如果没有将比赛与版面内容结合好,也就不可能与受众有更好的互动,作为纸媒,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商家参与其中。

二、“真人秀”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真人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有一部叫做《一日女王》的游戏节目被认为已经初具真人秀的雏形。直到1999年,荷兰一家电视台推出的《老大哥》(The Big Brother)让“真人秀”节目从此出现一套独立的节目样。在随后的10年间,欧美的“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到2000年就已经成为“抢钱生力军”,真人秀节目“甚至强了职业演员的饭碗”。而此时,在国内,“真人秀”的相关栏目才刚刚起步。2000年6月8-12日,广东电视台推出了第一届《生存大挑战》,成为我国“真人秀”栏目的雏形。此后,这类栏目在国内被广泛模仿或移植,从电视、广播、纸媒到网络,逐渐走向多元化。究其原因,与整个时代的背景与受众需求密不可分。

1.当前时代大众文化消费需求

人们渴望机会,渴望成功,但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使人焦虑、疲惫。此时一个交流的空间和一种在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就成为必须。

2.好奇心理

好奇心理是人们自然地对某一对象关注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指向。马斯洛认为人和动物都具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要。他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对神秘、未知、不可测的事物有获知欲、掌控欲。现代人深层次的精神交流越来越少,给人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通过窥视别人来发泄这种不安全感也就成为可能。

3.补偿心理

补偿心理是人们为了克服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偏差,通过接纳外物审美特性和自我调节以弥补心理的空缺,使生理、心理由失衡达到平衡与和谐的一种心理。按照大众传播的理论,文化产品需要与受之间建立密切的相关性才能吸引人。与以往相比,受众从“真人秀”中看到的是从普通的大众中挑选出与自己身份、地位差不多的普通人,这些“普通人”实现个性展现和自我挑战,并有有可能走向成功,改变人生。这不仅让受众感受到一种自然、真实的意境,而且也让受众与这些“普通人”得到心灵互动,从而通过媒介的宣传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另外,对于一些没有亲身参与的受众来说,互动性可以给受众强烈的参与觉,起到一种补偿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在设置此类栏目时,应从读者的生活、参与心理出发,结合报纸的定位,以达到最佳效果。

三、“真人秀”栏目在纸媒下的操作事项

真人秀栏目看似简单,但其实相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对纸媒的编辑来说,要求要高出很多。它不仅要求版面的负责人有敏锐的眼光,还要抓住读者群体和广告商的参与。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将真人秀栏目的元素有效植入纸媒栏目当中,以达到最佳效果呢?

第8篇:秀目范文

任何一种新闻传播活动都是一种社会活动,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制约是必然的,因为任何社会系统、社会组织、社会行为都必然要受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制约和控制,否则人类社会就会失调、失控而导致混乱。新闻单位既然是一种社会组织,新闻传播活动既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就理所当然地要受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制约和控制。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节目形态,无论这样的节目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要通过电视与观众见面,都得遵循一定的新闻规范。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诞生的真人秀节目,是为西方的主流意识形态量身制作的,他们对隐私、阴暗面、恶性竞争、刺激、奖金诱惑的直接表露,是商业资本实现增值的有效载体。利润和观众至上,是西方真人秀电视节目的显著特点。

“真人秀”节目在我国还处于尝试阶段,如在我国运作成功的“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舞林大会”、“加油,好男儿”等等。真人秀这种节目形态引进中国,利用中国本土的资源制作,就必须遵循本国的社会规范,了解本国观众的收视心理,就要受到本国各种社会规范的制约。

首先是来自于权力制导者的制约,即国家、政党、社团等社会权力机构的制约,这是最公开的社会制约力。

其二是所有者制约。在西方主要表现在广播电视的经营者对新闻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制约,我国则主要表现为广电的主办部门和主管单位对其的制约。例如,在完全引入西方“真人秀”节目时,必须经国家广电部门的审批,经过他们的把关,才能在中国电视上播放。

然后是经济制约因素。电视“真人秀”节目一开始,是一种经济的制作节目的方式,由于参赛者都是无名百姓,平民化使电视公司得以省下付给明星阵容的高额酬劳。而它创出惊人的高收视率,使高额广告收入来得非常容易。不过“真实电视”发展到今天,它已经不完全是低成本小制作,很多已经成为高投入产业化大制作的运作方式,跨地区跨国规模化地营销,从而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主要吸收民间资本,以冠名企业品牌的方式实现节目制作方与企业间的双赢,如以蒙牛乳业冠名的“超级女声”,东方卫视、上腾娱乐及莱卡品牌投资的“莱卡,我型我秀”等等。

接着是社会规范制约因素。它包括思想、观念、制度、法律、道德、宗教、习俗等等。社会规范的本质特征是一种文化制约。新闻传播活动既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它必须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中国的真人秀在娱乐趣味、道德标准、人性深度的表达和调用方面都会受到中国特定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的制约和规定。我国崇尚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内涵,所以节目的教育意义高于单纯的娱乐。另外,受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的节目在彰显个性方面比较含蓄,有它保守的地方,所以在把握节目的尺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就是所说的心理规范,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又是他们之间的思想、观念、情感的交流活动,两者要想彼此沟通,必须遵守共同的心理规范,才能在节目与观众之间达成一定平衡。

最后是受众制约因素。表现在受众对节目内容的与形式的接受和拒绝上。电视“真人秀”是一种参与度非常高的电视节目,观众不仅能够借助各种交流手段来表达意见,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直接参与节目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节目的进程和结果。“真人秀”往往会通过新出现的交流平台,比如互联网、宽带、手机短信等,实现互动,有效地将电视、网络、报刊、出版,甚至也将新出现的“第五媒体”短信整合到一起。这种整合表现在“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所有环节中。

第9篇:秀目范文

【关键词】年代秀;代际互动;娱乐节目

2011年5月27日,深圳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全明星代际互动娱乐节目——《年代秀》。该节目首度亮相即令深圳卫视同时段收视率跃居全国卫视第四,此后收视率和市场份额连创新高,促进了深圳卫视在全国排名的前移,也成为广电总局颁布“限娱令”以后深圳卫视重点打造的王牌娱乐节目。2011年底,《年代秀》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掌声·嘘声”的掌声,并且是五个年度掌声中唯一的综艺节目。得到观众和传媒学人双重认可的《年代秀》迅速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代季”旋风,在国内电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众多娱乐节目纷纷打起怀旧牌,将参与者按年代进行分组互动,连曾经红极一时的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也避其锋芒,将播出时间从周五改为周六晚间。《年代秀》以其健康有趣、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节目内容,打破了“低俗高收视”的怪圈,成为“限娱令”颁布后全国有较大影响力、“叫好又叫座”的娱乐节目。分析其成功之道和反思其不足之处,无疑对国内其他娱乐节目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不揣浅陋,从节目创作源头出发,结合节目形式与内容尝试对其成功原因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归纳。

本土化变通与后继创新

在引进比利时热播综艺节目“GENERATION SHOW”[1]模式后,《年代秀》节目的制作团队并没有生搬硬套地山寨,而是由节目制作团队对原版节目进行本土化变通和后继创新,因此最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充满了中国特色的娱乐节目。节目组每期邀请十位明星嘉宾领衔五个年代小组分别代表60、70、80、90和00年代,通过现场的年代答题、综艺表演、游戏竞技和卡拉OK记歌词等环节进行同场PK,并且结合影像资料、生活实物、模仿表演、时尚秀等元素展现时代记忆,追寻逝去的青想。据《年代秀》总制片人易骅介绍,他们引进节目模式后特别注重节目的细节内容,通过强调一些大事件背景下的小人物、小细节、小记忆来对引进节目模式进行一番本土化变通。[2]时代文化丰厚的土壤,使节目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也使节目成为近年来少有的可以全家几代人一起看的一档综艺节目。《年代秀》从各个年代的历史生活和记忆中设计题目,运用多种手段生动地反映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传承,有文化气质,却不会曲高和寡;有历史厚重感,又不会枯燥乏味。

对于引进节目来说,仅有本土化变通还远远不够。一个节目要想有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地创新和调适。比如,在现场答题环节加入模仿表演,则既能增进节目的趣味性,又可以形象地展现历史画面。在“卡拉永远OK”环节,《年代秀》曾尝试借鉴《我爱记歌词》的模式,以明星领唱的方式来替代播放录像。这样的调整虽然极大地活跃了现场气氛,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但却削弱了录像画面所带来的时代记忆感。尤其是在竞猜一些老歌时,录像画面其实更能唤醒现场参与者与电视机前观众的怀旧情怀。又如,节目开播之初,单调的“我在跳什么”竞猜环节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年代队,逐渐增添了“我在做(演)什么”等竞猜成语或游戏等环节以照顾到每一个年代队。

节目组对“GENERATION SHOW”进行了最重要的创新和改造就是加强了嘉宾的参与性。[2]每期的十位明星嘉宾既是答题者,又是节目的参与者,有时甚至是事件的亲历者和题目答案的揭晓者,他们还可以随时到舞台中间去跟主持人互动,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性。

明星效应与平民路线

电视综艺节目一直是明星活跃的舞台,很多观众正是为了自己的偶像才守候在电视机前的。《年代秀》节目中,观众会看到由不同年龄段的十位明星组成的五个年代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均由特邀而来的各界明星大腕担纲。这些节目嘉宾有运动员、艺术家、歌手、演员等。但与其他娱乐节目不同的是,《年代秀》虽然每期都有很多明星,但他们并不是节目的核心内容。每个年代的明星嘉宾只是作为自己那个年代的代言人,和观众一起来寻找那些逝去的美好回忆。这时的他们不是因其光芒耀眼、高高在上的明星身份受人关注,更多的是作为那个年代普通大众的代表而出现。这时的明星和普通观众一样,是时代的经历者和见证者,怀着对那个时代的温馨记忆,讲述着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比如参与“谁在我身边”环节的明星,常常会因为他们身边的神秘嘉宾而欢呼雀跃、激动不已,这和电视机前追星的观众有着何等相似的心路历程啊!为最后的奖品而努力答题,毫不讳言自己对奖品钻戒的渴望,这也让观众再次在明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明星的平民路线极大地拉近了明星与电视观众的距离,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而他们所带来的厚重的文化情怀、积极阳光的人文取向也更新了观众的一般想象和期待。节目中那些感人的故事、煽情的环节,如嘉宾史可怀念自己的父亲的情节、方青卓讲述自己和养父的感情,在崇尚孝道文化的中国不仅迎合了大众的口味,也增加了节目的人文关怀。此外,节目还经常通过一些现场观众和嘉宾共同努力答题等小环节来加强明星和普通人之间的互动性,以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从这个角度来说,《年代秀》正是明星效应与平民路线的完美结合。

场内互动与场外互动

如前所述,《年代秀》最大的创新就是加强了嘉宾的现场参与性。正是这种参与性极大地活跃了现场气氛,调动了现场所有人的积极性,点燃了参与者的激情,使节目现场的互动变得主动而自然。这种互动不同于户外闯关节目中主持人与选手之间略显无趣的无话找话,不是家庭调解节目中专家对矛盾家庭就事论事的指导,也不是各种相亲节目中故意制造笑点吸引眼球的你问我答。《年代秀》节目现场的互动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自然而然的交流,是现场观众和嘉宾之间的相互支持和默契配合,是现场人员看到神秘嘉宾时的惊喜与欢呼。这种互动化解了以往竞猜类综艺节目问答形式的单调,融入了主持人和嘉宾的即兴表演,加入了揭晓问题答案的专业人士的现场解答或录像内容,让节目变得更加新颖有趣。

在节目的互动现场之外,《年代秀》节目组还开启了一个引起受众共鸣的多维互动空间,采用多种手段与观众实现互动。节目组一方面开通热线电话,方便传统的电视观众用手机短信的形式即时发表观赏节目的感受,并迅速地把这些短信在电视机屏幕下方用滚动字幕播出;另一方面,每期节目还在新浪网和中国时刻网等网站同步直播,节目组同时还开通了新浪官方微博和百度贴吧,运用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形式吸引新生代网民发表意见。据新浪网报道,截至2011年9月,深圳卫视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已成功突破百万。[3]电视和网络媒体的融合传播与多样化的互动手段最终使得《年代秀》在传统观众与新生代网民中的影响力日渐扩大,也赢得了长久发展的机会。

雅俗平衡与讴歌时代精神

在国内各种形式雷同的婚恋交友类、才艺选秀类、情感故事类、户外竞技类真人秀等节目泛滥荧屏之际,《年代秀》凭借其雅俗平衡的节目魅力和讴歌时代精神的文化品位,从周末晚间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年代秀》的目标受众是普通百姓,因此节目就要走“老少咸宜”的大众化路线。要走大众化路线,节目定位时的基本方针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除少儿外所有能接触到电视的普通观众的需求。这在媒体高呼分众传播、窄众传播的今天,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年代秀》不讳言受众差异,反而以年代为标准把受众进行划分,又以主流为导向,抓住了适合全家老小一起看、能让老中青几代人都感兴趣的节点,借此展现不同年代的大众文化。如此,节目既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又充分发挥了媒介的文化传承功能。在知识问答、娱乐竞技这种通俗的形式中,融入了有文化气质、有历史厚重感又不会曲高和寡的内容,达到了雅与俗的完美平衡。比如在“年代答题”环节会涉及大量文学艺术经典,提及这些经典旨在引起人们对过往的回忆,并非像考试一样高深枯燥,题目本身往往带有很大的趣味性和通俗性。

《年代秀》播出后,很多观众认为这是一场怀旧的盛宴,笔者认为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怀旧,更多的还是在向各个时代致敬——讴歌时代精神。主持人与现场嘉宾带领观众一起感受与品味“60年想主义的纯净、70年代勤劳奋斗的质朴、80年代自我意识的觉醒、90年代个性表达的率真以及00年代人人都可成为偶像的信念”[4]。《年代秀》的高收视率充分证明,观众并非一味猎奇喜好低俗,只是缺少这样雅俗平衡的节目罢了。为观众提供他们“必看、爱看”的内容,不低俗、不庸俗、有文化品位的好节目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共鸣,会让观众乐于收看并吸引其长期收看。《年代秀》正是在这种雅与俗的平衡中不断追求节目的特殊性,通过推销节目的“个性化环节”和“特色化内容”,适度发挥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为节目的长远发展培养了大批忠实观众。

趋利避害的思考

《年代秀》节目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上述成功的要素之外,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这是节目组在下一步发展中要重视的问题:

进一步加强互动性。节目组不应只满足于用滚动字幕展播观众留言,还应借鉴其他节目的经验,有所反馈,这样才能形成持续的互动。同时继续加强网络互动,开辟言路,充分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并在节目中有所体现。

妥善处理广告时间与植入式广告。随着收视率的提升,《年代秀》节目的插播广告也越来越多,虽然节目组会设置悬念来维持收视群体的稳定,但过长的广告时间仍会不可避免地造成观众的流失。如果节目播出时能加入广告时间倒计时提示则能使观众多一分期待,少一分厌倦。一个节目要想保持其生命力,自身的艺术原则和标准是必不可少的魂魄,不能为了广告收入而丢掉最基本的文化特质。因此妥善处理植入式广告,避免生硬的植入式广告出现在节目环节中引起观众反感,将是《年代秀》节目以及其他综艺节目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ttp://drg.tv/PressRatings.aspx?ProgramDetail=11641.

[2]张春朗.用青想和情怀烹制精美文化大餐[J].南方论坛,2012(4).

[3]深圳卫视传播力大会举行 全球媒体优才计划[EB/OL].http://.cn/v/m/2011-10-28/19353463587.shtml.

[4]顾丽.怀旧节目的魅力[J].视听界,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