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爆发以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为了追求高生产效率,设计并生产出大量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此时的设计体现的是“以机器为本”或“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它造成了劳资对抗、职业病、工伤事故,使人成为技术和机器的奴隶,引起了社会和心理病态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人为本”的设计价值观念产生了。在这种观念下,“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认为应该使物适应人的特性,包括生理特性和心理特性等,例如适应用户的需求、感知和认知等。从此设计中开始融入心理学知识,并立足于人与物之间,使物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形成了物人关系的研究方向。
1.设计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的分类标准很广,“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以动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基础,通过设计达到满足用户需要的目的。
动机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包括:价值、需求和能力三部分内容,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包括:意图、计划、实施、评价四个主要阶段。认知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将神经科学、语言学、人工智能结合起来,为了验证心理学研究结果、模拟人脑等。它主要研究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信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例如时尚、流行、从众等现象都属于其研究范畴。
因此,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目的是为了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
2.设计心理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产品设计主要包括功能、使用方式、审美等方面,设计心理学也是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从而为设计提供相关的要素。
2.1 设计心理学与功能设计
功能是产品的重要属性,也是工业产品存在的根本原因。产品的功能是靠物质来实现的,是通过分析用户的需要而决定功能内容的。
需要是动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设计师首先要发现用户的需要,从职业道德出发去适当规划他们的需要。需要可以被分为目的需要和方式需要。相对来说,用户的目的需要种类比较少,但是实现目的需要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例如,用户需要补充水份,这是目的需要,但是方式却很多样:喝水、吃水果、吃冰淇淋,甚至打吊水都可以。设计师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和责任感,帮助用户选择适当的方式来实现用户的目的需要。
现在满足用户一种目的需要的产品种类繁多,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目的需要的,设计的多样性主要在于对方式需要的各种考虑。同时,很多产品的改良设计往往是在不断优化产品,充盈用户的方式需要。如果从用户的目的需要出发创新出更多的方式需要,就可以设计出大量的创新产品,满足用户的需要。
2.2 设计心理学与使用方式设计
产品的可用性是评价使用方式设计的重要标准,主要表现在:易学习性、易记忆性、少出错少、主观满意度高等方面。可用性的主要设计目的是通过设计提供用户满意的行动和认知条件和引导。
设计心理学在研究用户的使用过程时,将用户模型分为认知模型和行动模型两个部分。用户行动模型主要包括:用户的目的意图、计划过程、具体实施、评价。同时,伴随用户的每一个行动过程,又存在着用户的认知模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理解表达、交流、学习和出错等。
可用性的设计思想就是在分析用户的行动和认知模型的基础上,为用户的行动和认知提供条件和引导。例如,一个房间的门,用户会通过认知判断其开合方式并进行操作,设计师为了提高门的可用性,可以通过设计门的把手、结构和标识等,为用户提供行动和认知的条件和引导。随着科技的发展,密码锁、指纹锁等电子门的出现让,就需要设计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使用条件和引导,设计出人性化的使用方式,让产品拥有良好的可用性。
2.3 设计心理学与审美
审美是用户的一个认知过程,是产品外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产品外观的设计,满足用户的使用心理需要和审美心理需要,改善、弥补用户和社会的心理缺陷。
当前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主要包括:传统审美观念、现代审美观念以及后现代的审美观念。用户在接触到一个产品时,会通过感知和认知产品的一些特性来形成审美感受。这些特性包括,造型、颜色、材料、工艺、结构等。因此,作为一个设计师为了满足用户的某些审美需求,就需要通过产品的特性来表达出这些审美感受。例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大型机械产品都表现出厚重、体量等审美感受;而MP3、手机等随身数码终端往往都表现出精致、柔和等审美感受。
因此,在考虑产品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时,要分析用户需要的审美感受。首先通过调查得到审美感受对映的设计元素,进而运用这些设计元素设计表现出产品的外观。让用户通过对产品外观的感知和认识形成对应的审美感受,从而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
3.结论
设计心理学建立以心理学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是为了弥补以往工程设计的缺陷。传统的设计过程容易导致“以机器为本”或“以技术为本”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首先考虑用户的需要、使用方式和审美,从而促进功能、结构和外观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充分的考虑和分析产品与用户的物人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设计心理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色彩的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色彩是设计心理学在食品包装设计上的主要体现,它能够把食品的味觉感表现出来。如果要简单的将色彩进行分类的话色彩主要分暖色调和冷色调,暖色调以红色、橘色、橙色为主要颜色,而作为暖色调的颜色会使人愉快与兴奋,所以针对以暖色调的设计主要以年轻消费者为主,如可口可乐(图1)和麦当劳(图2)的包装主要以红色为主,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让年轻消费者在视觉上产生对其产品的兴奋。冷色调主要以蓝色为代表,蓝色会给人清爽、冷静、深邃的感觉,在食品包装中主要体现在海产品、冰激凌、冷饮等。对于现烤类面点食品包装设计色调以中黄、金黄为主,原因在于中黄、金黄明度较亮(图3)。其原因主要是该类食品属于油炸或烘烤颜色与包装色调一致。消费者在选购此商品时能够及时作出判断,同时由于中黄、金黄色彩明度鲜亮,给人以新鲜感,容易让消费者对食品产生食欲。作为特殊群体的儿童食品包装色彩主要是从食品本身提取,并且进行夸张处理,色彩整体感觉醒目、绚丽,这样能够很好地吸引儿童的视线,适应儿童的视觉心理需求。同时在色彩的搭配上主要是以对比强烈的三原色、对比色为主,增加儿童对食品色彩的记忆力。著名色彩学家内藤耕次郎、埃斯比尔克通过实验证明,甜是黄色、白色、橙红色、桃红色,酸是绿色、蓝绿色,苦是灰色、黑色,咸是白色、蓝色、青色。因此,食品包装色彩直接影响到儿童对食品口味的选择。因而食品包装设计师要在理解色彩味觉心理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设计。红色与绿色是青少年偏爱的色种,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红色与绿色容易让人联想到自然界中的红花绿树,作为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青少年来说,红色与绿色的色彩感受吻合其心理特征。然而成年人相对于青少年来说显得更加理性,加上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储备量,在色彩偏向方面除了生活感官联想以外,更多的在于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老年人的对色彩的要求相对缓和,倾向安静、喜庆、温和的色彩,这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年龄层次息息相关。因此,作为食品包装设计师应该考虑各个不同年龄层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设计包装,才能满足各个层次的消费人群。
(二)图形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在食品包装设计中除了色彩对消费者的心理有重要影响外,图形元素往往也是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通常情况下设计师常常将食品味道的相关图形或文字结合在一起,共同传达出充满乐趣的诱人的食品味觉信息。儿童食品的包装元素大部分为卡通形象,可爱型为主,因为它具有亲和力,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其中最为典型的儿童食品莫过于旺旺牛奶(图4),整个包装的色调为大红色,画面的主要图形是一个俏皮可爱的儿童卡通人物笑脸,很具有亲和力。由于儿童对卡通人物有一种亲近感,当这可爱形象出现在小孩子们面前时,再加上那深入人心的广告语,孩子们看到此款包装后会非常地兴奋,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立即就会出现了,马上对这个可爱的儿童形象动心。旺旺牛奶食品包装设计很好地抓住了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征。青少年食品的包装元素大部分为偶像剧人物、明星、爱情、游戏角色、流行语等,因为它具有一定的潮流感,符合青少年人的心理需求。如可比克薯片包装(图5),包装色调大面积红色体现年轻人的激情,同时寓意薯片口味为番茄味,画面中间出现音乐明星周杰伦形象,一定意义上给人暗喻周杰伦本人也喜好这款产品,很好地迎合了追星族的心理需求。这款薯片包装不仅从外形上针对性地传达准确信息,而且画面设计内容吻合青少年这一人群心理特点。成年人更加注重商品的质量,而对食品包装设计没有过多的要求。包装做到简洁、实在,而不宜过分强调装饰性即可。然而对于收入较高的青年消费者,他们除了对食品的质量有较高要求外,对食品包装设计的美感也更加在乎。所以,针对此类人群在食品包装设计上就应着重考虑提升品位和档次,力求精美、优雅,以突出消费者的审美和品位。中老年人的心理特点主要是希望自己长寿。因此,中老年人食品的包装元素大部分为比较传统的民族性图形,如吉祥、长寿、书法水墨等,他们的心理需求图形元素相对保守、传统,不喜过于花哨的图形,往往在乎的是产品的健康和口味,同时对食品包装设计需求更倾向于安全、实用和经济优惠。例如苍劲的松树、坚韧的青竹、傲骨的梅花、富贵的牡丹、吉祥的龙凤以及喜庆的装饰图案等。而主题文字要醒目突出,说明文字应偏大。这样更贴合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购买欲。
(三)情趣化的包装设计情趣化的包装设计是现今设计的潮流,它是设计心理学在食品包装设计中运用新的体现。情趣化设计主要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儿童。近年来,包装设计市场开始转向儿童食品,儿童食品包装设计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与感知不同于其他人群,所以针对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师应该特殊对待。儿童的思维相对于成人思维处于幼稚阶段,对待物体的形状、色彩、大小与成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情趣化的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是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量身定做的,情趣化设计不仅能够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而且能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在消费的过程中带给他们难得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增长知识和开发智力,进而满足身心需求。情趣化包装设计主要分为触觉情趣和视觉情趣,所谓视觉情趣主要是通过包装的视觉要素如造型、色彩和材质等要素来表现包装的情趣语言,触觉情趣则是通过包装的触觉要素如材质和使用方式来表现包装的情趣语言。设计包装的目的在于使用实现其功能价值,不能使用的包装也许只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而对于一件优秀的食品包装设计来说,除了外观设计的优美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让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同一,才能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二、未来食品包装设计发展的趋势
科技的进步给食品包装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除了传统的结构造型、图案色彩、材料特殊等方面的设计外,在技术上发展的空间变得巨大,尤其是3D打印技术的进步,食品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3D食品“打印机”,能“打出”通心粉、能多益(nutella)等一系列东西。根据食品的种类可以“打出”相应的产品,例如可以将白糖直接加工成造型优美的糖果,可以将甜蜜精致的婚礼蛋糕打印出来等。但在短时间内,市面上可能无法普及,3D打印机打印食品还处于一个实验尝试的初级阶段,未来定会登上食品市场。据推测,未来的包装设计与食品可能是一体成形的,除了食品本身可以食用外,外包装也可以食用,这样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包装资源的浪费,同时包装成本也会减少。
三、结语
关键词:建筑设计;心理学;人
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意识倾向等心理现象的总称。本文就以空间、光影、心理中的形象记忆为切入点对大教东4进行分析。
1空间的纠结体验——桌椅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和高度表现出来。而建筑空间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主要要素与形式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在感受大教东4的各种感官上,笔者表现出的是一种纠结的体验。一方面,圆滑木质的课桌在嗅觉和触觉上给人以舒适、适宜从事思考和伏案的笔头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窄长的桌面视觉体验,又给笔者一种不利于正常的上课作业活动的感觉。具体而言,就是桌面的宽度不利于课本、笔记本、文具等上课必备工具的正常摆放,且每人间隔的宽度不利于字迹书写。为此,笔者对此桌面进行分析后了解到,其一,由于桌面长度较长,视觉对比显得宽度窄;其二,桌面采用连成一排而非个体的独立方式,给笔者一种私人领地受到侵占的感觉。故会有空间不利于正常上课作业的感觉。领域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为取得繁衍生息等生存条件而圈定一定范围的行为习惯,这里主要指在室内环境中学习不扰或妨碍的心理范围。人类学家赫尔在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将人际距离进行区分。而根据实地考察了解到,相邻座位的人际距离在450mm之内,这样的人际距离给人领域受到侵占的心理感觉。而工作间正常作业的桌面宽度的尺度标准为400~500mm,大教东4的桌面设计也不符合其基本工作作业尺度。人的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距离、远近、方位、方向、知觉,生理器官的信息接收和大脑的生理机制,又常依靠环境的几种参照取得定性和定量的认识。空间反映的开放性、封闭性、动感、静感、险峻、雅秀、旷奥、幽静,对人即客观主体具有感染激发的作用。人的心理时空存在冗长、偏重、闭塞、压抑、荒芜、轻蔑、灵感等形式心理,可在环境设计中利用视错觉进行心理调整。落实到具体建议而言,笔者想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在主体人的眼中,物理空间是有限的,而视觉空间、心理空间是无限的,形有断而意相连。在距离远近上采用在座位安排上两人之间间隔一个空位,留下足够的空间便于上课正常的作业活动,达到扩大空间感、减少压抑感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学上则减少采用大教东4作为大课的上课场所选择。根据人流特点以曲线形式的墙面把人流引向某个确定的方向,利用空间的灵活分隔,向人们暗示另一个空间的存在,使人在不经意中沿着一定的方向或路线从一个空间依次走向另一个空间,增强流动感和空间滞留性。在座位安排上,教室的师生座位安排如果是半弧形则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欲望,但现实中,讲台与学生的座位达到半弧形的效果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根据现实条件,一方面,尽量摈弃后排的座位使用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鼓励讲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尽可能多的人为互动。
2光影体验——玻璃顶盖设计的不合理部分
光与影的体验和感受是直接和强烈的。对光影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但是其他知觉可以感受到视觉看不到的光线。为此,笔者查阅光影方面的资料了解到,人们为了能够清晰地思考,对光影的感知依赖天气的明暗变化和锐利的视觉。思考通常与空白的心智和非集中的视线结合在一起。没有变化的明亮光线,如同均质和没有变化的空间,它削弱了存在的体验,抹去了场所的感觉,使想象变得迟钝。人的眼睛更适合微弱的光线,而非强烈的日光。在如今,光线似乎仅是数量问题,窗户也失去了中介和调节、关闭与开放、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阴影与光线这种二元世界的重要作用。首先,除了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光线,皮肤也是感受阳光的重要器官,大教东4的玻璃顶盖设计在晴天直射下方座位,会使皮肤产生灼热的感觉。而福州的夏季又被冠以“四大火炉之首”,玻璃下方的座位成为教室的高温区。就小环境而言,不利于正常的室内作业活动。其次,就利于眼睛的健康和适合思考的光线而言,大教东4教室中偏后方的玻璃顶盖设计,晴天有强烈的阳光照射,一方面光线不适合思考;另一方面,不利于眼睛的健康。最后,教室的窗户设计上,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更是剥夺了建筑的亲切和私密性,在没有窗帘遮挡的情况下,使得教室的环境给人一种“被迫生活在一种公共的环境中,本质上说就是我们被迫地离开了家园”的感觉。此设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本质,忘记了人们需要暗光的事实,忽略了微光可以给予人安详的气氛。对于光影设计得不合理的部分,建议改造顶盖的玻璃设计,即将玻璃换成不透光材质,解决阳光照射带来的不舒适感。另一方面,光源强烈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视觉的中心,会提升焦点和注意力。
3蓝色的形象记忆——环境颜色的不合理部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脑对世界刺激的信息储存。其分为动作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其中,形象记忆是最普遍、通用的一种记忆形式。蓝色给人忧郁的感觉,而蓝白相间又唤起了笔者对医院的记忆。蓝白相间的病号服,白色的床单,蓝色口罩的医生,治疗室玻璃治疗室内的蓝色窗帘。人们具有记忆和想象场所的内在能力。感知、记忆和想象不断地相互作用。而蓝色窗帘和医院相互联系的想象在笔者的脑海种则不断地交织,产生强烈的抗拒和不安全感,甚至可以回想起医院里牙科的味道。教室中的色彩起着多方面的作用,有助于促进教学的活力,使环境更富于人情,避免了白墙黑板的冷漠感。色彩作为一种环境语言,以一种信号的形态出现,对不同教室、不同场所的特征进行了表述。为了减少学生对陌生教室环境的疏离感,色彩能够在复杂的教学空间中独辟蹊径,给学生提出现代教室的明确结构,从混乱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对此,笔者调查了大学城的各个高校了解到,教室大部分都是整齐划一的“工厂式灰色系”,而高等教育需要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工厂式灰色系”不免给人整齐划一,统一的心理暗示,不利于思维的拓展延伸。木质的黄色与浅绿色的搭配则可以满足冷静的思考,避免僵化的思维考量。因此,建议窗帘的颜色选择浅黄偏白的色系,而教室的墙壁刷成浅绿色。
4综合的知觉与整体的体验
心理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建筑设计的每一个角落。通过调查北区教学楼大教东4这一小环境,笔者感受到的是知觉体验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这种纠结的体验将建筑和空间作为一种动态的知觉,令笔者感受到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心理学细节是微小却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怀敏.人体工程应用与实训[M].东方出版中心,2011.
[2]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陈喆.建筑伦理学[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关键词:交互设计;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用户体验
引言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产品使用体验要求的提高,互联网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日益加剧,技术已经不再是各大互联网公司保持市场领先地位的唯一核心竞争力,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UED部门,用户体验被提升到了企业的战略级高度,一个用户体验设计良好的产品,会在当前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在这个时代,一个成熟的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中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设计,对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UI与交互设计是产品设计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何将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成为UI设计师与交互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学与UI交互设计设计的关系
UI与交互设计已经形成了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涉及人体工程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学、数据分析、设计学等。一般情况下,公司的UI/UE设计师会由设计类专业或者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来担任,然而,交互设计,宽泛地说(不限于互联网产品),关注的是人与物体,人与环境,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了做出好的交互设计,交互设计师要去理解人的行为,分析影响和驱动这些行为的因素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在理解人的交互,和需要什么样的交互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设计,创造出适合人的、符合人行为与心理规律的设计。根据唐纳德•A•诺曼在著作《情感化设计》中的阐述,把交互设计中的情感设计区分为三个层次。现在市场上的产品,能够完美融合这三个层次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设计学维度的东西,而更要求助于心理学,对心理学的了解能够帮助交互设计师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人的行为,让设计师有更合理的理论依据去做下一步的具体设计[2]。下面,我们将重点研究“格式塔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在UI与交互设计中所起的作用。
二、格式塔心理学与交互设计格式
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格式塔心理学主张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这是在UI与交互设计中实际运用最多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它主要包括: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封闭性原则;对称性原则等。
(一)接近性原理
在我们的认知规律里,我们更加倾向于把形状上比较接近的元素看成是一个集合或者一个整体虽然圆形和三角形排布在一块,但我们却会在此时将距离近的圆形和三角形归为一组。这个原则在网页与APP设计中的页面内容归组设计比较常见,设计师通过留白进行页面内容的归组。为QQ的“动态”功能页面,交互设计师在做这个页面的交互的过程中,企图将“游戏”、“购物”、“阅读”、“音乐”和“热门活动”放置为一组,他巧妙地采用了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接近性原则,将这5个按钮在布局上用较近的距离进行组合排列,从而导致我们在观察这个界面的时候,很容易受大脑中的“格式塔思维”所影响,很自然地将B部分的所有功能认为是一个组,C部分的所有功能为一组。
(二)相似性原理:
我们的大脑,通常认为相等或相似的元素形成整体或组合。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它是纵向排列的。相似性法则也是我们在做UI设计中经常用到的,同样用了相似性法则,UI设计师将A组中的“好有动态”、“附近”、“兴趣部落”按钮设计得都比B和C组中的按钮大很多,并且采用了横向排列,用户在使用这个界面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将A组与B、C组区分开来。
(三)闭合性原理
闭合性原理就是当元素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视知觉的整体意愿驱使,不完整的元素依然可以被人们所识别。
(四)主体/背景原理
我们在观察一个界面时,会本能地将观察对象分为主题和背景两块区域。在观察对象中占据我们主要注意力的元素为主体部分(一般主体会被安排在最中间或者黄金分割位置),其余则为背景部分。“主体/背景原理”多应用于平面设计或者UI设计中,作为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区分好背景与主体,以协助用户思考。这个原则也常用于网页或者APP设计中在其他内容之上弹出信息,作为需要引起用户注意的内容,此信息一般为暂时性且非常重要的,相对于跳转页面的形式,弹出信息的方式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弹出的信息所处的环境,也可以精简页面结构,符合用户对事物的认知规律,为手机系统与应用中常用的毛玻璃效果,这个效果就应用到了“主题/背景原理”。
三、认知心理学与交互设计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观点
认为知识是决定人类行为的主要因素。UI与交互设计师的工作就是对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进行正确的认知和传达,从而提高人们获取并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效率。人在识别某个图像时,如果在过去的经验中有这个图形或相似的图形,我们称之为“记忆痕迹”。如果用户观察到的图形与“记忆痕迹”相符合,人们就能付出较少的认识成本来识别这个图形。UI设计师或交互设计师在设计页面时首先要从用户最根本的认知心理机制研究入手,充分了解用户的心理,设计出符合用户认知心理规律的产品,从而能够让用户获得良好愉悦的使用体验。
(一)UI设计中的“错怪效应”
当我们体验一款互联网产品时,如果UI界面图文排版不好的话,用户会非常难以理解产品经理的表达意图,用户会认为是整个产品都不好,而不仅仅只是认为其UI和交互设计不好。就像我们小时候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而不喜欢数学课的意义,这种心理偏见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的本能思维习惯。人类思考问题和判断一件事物好坏的时候,一个未经过逻辑学训练的人,会很轻易本能地调用付出成本小且获得答案快的感性思维,即使其判断结果往往是不靠谱的,而且往往大脑也会选择相信。所以,我们在做UI排版时,一定要极为细致认真,不能做错哪怕一个像素,一个排版优美的UI对于一个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二)色彩与认知心理学
我们对色彩的认知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我们小时候都有划破手指的经历,当红色血液流出的那一刻,伴随的是疼痛与紧张,当我们看到大自然的绿色风光的时候,会不由得精神放松。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有这些“记忆痕迹”,我们在设计页面搭配色彩时,也要遵循人的“记忆痕迹”,这样才能协助用户思考,不会产生歧义。当微信有信息提示时,为了引起用户的注意,UI设计师采用了红色圆形的提示标志,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未读消息”上,从而避免漏掉新消息,正是应用了这一心理学原理。
(三)模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从世界上的第一个ICON开始,设计师就开始尝试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或物来表示某个功能,直到今天,这个设计原则一直没有改变,只不过在视觉风格上由“拟物”做成了“扁平”,但是其设计原则都是源于“模拟”。在安卓与IOS的操作系统中,设计师把下拉菜单设计成像窗帘一样,可以拉下也可以收起。在一些APP中,设计师采用了侧滑式的交互设计,就像在模拟我们生活中及其常见的抽屉。这些真是非常赞的设计,在我们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设计的时候,我们甚至不用学习就可以上手操作。
结语
UI与交互是产品与用户沟通的桥梁,一个互产品(不局限于互联网产品)的品质,UI和交互设计是产品开发中十分重要的一环,UI与交互设计师要深入透彻地了解与分析用户的心理规律,将心理学应用到产品的交互设计中,才能达到绝佳的使用体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设计一个产品时,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参考,但是“设计”这件事情本身并没有规则,我们做此研究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大家设计师如果遵守某个黄金准则,产品就能脱颖而出了,我们研究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我们需要找出产品为什么优秀的规律,并且尝试完善它、灵活运用它甚至打破它,我想,这才是设计师应该做的事。阿恩海姆所说:“如果艺术过分强调秩序,同时又用缺乏具有足够活力的物质去排列,就必然导致一种僵死的结果。
参考文献
[1]DONALDA.NORMAN.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32
[2]基于环境交互心理学的集成吊顶交互设计研究[J].设计.2012年10期
[3]吴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5):03
[5]王林、宫颖.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网页交互设计研究[J].艺术与科技,2013(9).50
1.1行为心理学
行为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1913年创立的一个心理学的分支,他与其他的传统心理学的区别就在于他更加强调人类的行为,从人类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对人的个体进行研究。而不是单从心理学的人类意识层面进行问题的剖析。这种行为心理学的思考模式综合兼顾了人类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
1.2行为心理学与园林设计
自古以来,园林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生活需求。通过各类园林景观和构件之间的相互搭配,能够更好地为人们营造出一个美好的居住环境。而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也是当前的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在园林设计时综合考虑到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如老年人希望园林能够提供一个休闲的场所,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园林的遮阴与休憩设施的布置。而儿童则需要在园林中产生很多娱乐活动,因此在园林设计时则需要考虑到娱乐设施以及园林绿化的布置等。园林设计中考虑到人的行为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指导园林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愉悦感。
2.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2.1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景观布局的引导
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布局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基本心理需求。因此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人们对于景观私密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尤其对于城市居民而言,更加需要通过开敞空间以及私密性空间的结合,一方面保证户外活动的连接性和沟通性,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刻能够得到一些私密性的需求。如在一些私人庭院中或是园林中,都需要一些不受打扰的区域,能够进行安静的活动,如读书、休息等。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围合的方式,不仅在私人别墅庭院,而且在城市街头绿地、居住区、城市广场上,创造出满足人们需求的全封闭和半封闭的私密性空间。如通过设置一些冠荫树,同时辅以一些休憩的设施等,通过一些观赏性较高的植物的布置,给予人们在私密空间内的舒适感和愉悦度。而在开放空间内,如各类草坪和湖泊等处,则需要为人们的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如尽量开敞的环境,动静集合的布局设计,都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园林开敞性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需求。
2.2行为心理学对园林主要用途的引导
一般的园林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然而实际上从人们的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园林拥有了更多的功能与用途。如果一些特有的园林设置,如树园、草药园、科普园、专类园等,在这些特殊的空间中,能够增加人们学习和认识大自然的机会,使参与者获得满足感。另外从人们的基本需求而言,园林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活动场所,而同时人们又需要活动场所中的荫蔽性和舒适性,以及活动场地划分的合理性。因此在园林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采用不同的植物组合以及格局的布置,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如通过灌木作绿篱既可把大场地细分为小功能区,既能挡风、降低噪音,还必须满足人的审美和情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园林设施,促进人们参与到园林绿化中,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2.3行为心理学对园林服务设施的引导
园林服务设施的选择以及布置位置将会对人们造成很大的影响,只有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居住区域的居民心理需求,对园林服务设施进行布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园林的基本作用。比如公共厕所的位置在园林中要适当安排位置,在人们可以明显发现的位置,或者有明显的标识牌。每个公共厕所的距离也应该根据人们的基本行走范围来进行布置。垃圾桶等设施的布置则需要按照人们的活动范围布置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园林中的长椅等设施周围需要设置一些荫蔽措施,从而为人们营造一个更好的休息环境,同时各类设施的布置也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
3.结语
色彩的心理作用有很多具体的表现,比如,面对红色或者处于红色环境中,人们的心跳会加速,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处于兴奋和冲动的状态;处在蓝色环境中,人们的脉搏会减缓,情绪处于沉静、沉闷的状态。色彩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理,从人的脑电波可以看出,人的脑电波对于红色反应是警觉、警醒,对于蓝色的反应是放松、自然。色彩的心理作用能力能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设计中,必须重视色彩,重视色彩心理学在各种艺术设计门类中的不同应用特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起着改变或者创造某种格调的作用,会给人带来某种视觉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享受。人在进入某个空间最初几秒钟内得到的印象百分之七十五是对色彩的感觉,然后才会去理解形体,所以,设计师要重视色彩对人们产生的第一印象,这是是室内装饰设计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商业设计中,要考虑到人们对颜色的方式。在Logo设计和其他商品形象设计中,要用不同的色彩和色调限定对于商品的情感基调的表达。心理学家们曾寻觅一种强有力的色彩和情绪反应之间的相关性,选择正确的颜色,决定品牌的形象。比如,可口可乐用红、黑二色作为形象标识;德芙用黑、褐色作为形象标识;麦当劳,德克士、必胜客,肯德基,等快餐店用红色、橙色等欢快的、青春的、热情的颜色作为形象标识;一些高端的奢侈商品,则用黑色、灰色、银色、金色等作为标识。
在影视设计中,色彩心理学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很多电影都巧妙地运用色彩来制造各种各样的心理效果。有的电影以一种色调贯穿始终,有的电影则在特定的场面使用特定的颜色。比如张艺谋的作品,就善于用色彩,在运用色彩营造情绪和情境的基础上,用色彩来叙事,比如经典的电影《英雄》就用了五种不同的颜色讲述了五段不同的故事,传达了五个不同的段落主题。
二、设计色彩心理的培养
在进行设计色彩心理培养的时候,首先要专注色彩共性的学习,比如每一种颜色的集体认知、民族认知、社会认知等,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对于色彩个性心理的训练。要在色彩表现中重视主观情感的表现,使色彩拥有主观之美是色彩设计师要重视的。在设计师学习了色彩的基本知识,认识了所有的颜色之后,可以进行色彩主观性表达的专门训练。可以在设计中思考十几甚至二十几种固有的色彩,这些色彩要丰富,冷色、暖色、中性色应有尽有。要求设计师凭自己的色彩爱好挑选五种以下的颜色,将这五种色彩扩展到画面中所有的物体设计对象中,对其它颜色可以完全忽视。如设计师选了橄榄绿、土黄、赭石等中性色,就可以以这几种颜色为主,代替设计对象所呈现的其他颜色。这种训练有色彩设计的理念和色彩的创意,转换设计师的色彩观念,改变设计师对自然色彩的过分依赖态度,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设计师对色彩的感悟力和创造力。
1.1设计心理学的定义及实践意义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西蒙在他的著作中主张设计可以“作为一门人技科学的心理学。”设计是作为解决问题方式之一的心理学;国内著名学者柳莎曾对设计心理学的概念做了一个总结:设计心理学是设计艺术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个边缘学科。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设计艺术学科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设计主体心理、目标主体心理以及影响这些心理的相关因素的学科。简单来说,设计心理学实际上是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将受众的心理,特别是受众对于作品需求的心理融入设计并指导设计的一门学科。因而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它不仅研究设计主体在设计作品时的心态,同时也研究受众在接触作品时会产生的心理反应,即研究人的感知、思维和意向心理,并运用这些研究成果,来指导产品设计,使新产品的设计更好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心理学就实践方面来说,其一,设计心理学为设计主体提供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人与产品的互动关系,增加产品的实用性与观赏性。其二,能够帮助设计主体来加深对产品设计中的本质、意义的理解,从而提高艺术评价、理解、鉴赏能力。最后,通过对用户的心理研究,设计主体可以对产品进行完善,使其符合用户的心理需求,并制定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营销方式,从而能够更好地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提高个人或者企业的竞争力。
1.2平面设计的主要研究领域
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的“design”,分为很多种类别:环境、工艺、装潢、园林以及平面设计等。平面设计主要有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构成,平面设计是以信息的表达和交流传播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准确表达和高效的传播为目的,对信息进行视觉化的加工和设计,从而满足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要。平面设计是一项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是设计主体与设计用户之间的交流。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属性,从这两方面来说,设计学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使设计变得简单易用,充分发挥它的实用价值。这主要是解决“实用”问题,是建立在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方式,使用途径,安全保障等方面考虑。二是如何能够使设计在满足用户基本的使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满足用户在消费过程中的多样性需求,这样便能够提高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提高设计者的创造力,围绕实践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与影响要素,为设计提供素材、设计方法和灵感来源,从而提高设计者的创造力。
1.3平面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
平面设计既是一门专业性学科,需要专业的设计功底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可以细化为很多具体的种类:广告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这些设计通过物质化载体呈现给用户,设计师通过这些设计与用户进行交流,所以在设计师设计作品到用户选择作品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设计心理学的存在。设计是具有极强目的性的创造活动,设计师的每次设计都有具体的方向,在把握这个方向后就需要构思通过怎样的形式来呈现这个主题,这个内在的思考构思过程就是设计心理学在设计过程中的内在体现,不同的心理将影响甚至决定着最终的设计结果。设计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有很多基本的组成部分,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情感和灵感体现等。设计理念是指设计师将系统的理论学习具体应用到设计中的思维方式,是设计师基础功底最基本的体现,是作品的框架。设计理念可以通过阅读、借鉴、吸取优秀的设计师的理念不断提高。设计情感是由设计师的主观感情世界决定的,是由设计师的喜怒哀乐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空间的心境决定。灵感则是最神奇的设计心理体现,它可以使普通乏味的作品变得让人耳目一新,灵感虽然不受设计师的主观控制,不可能随便出现,却可以通过一定方式增加其出现的可能性。1.4设计作品是设计心理的有效体现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指导性学科,始终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每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性化设计越向前发展,就越需要设计心理学的支持。作品是设计师和用户沟通的桥梁,在平面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外观,如产品的包装和网页的界面。平面设计是一种视觉性语言,通过视觉对用户的心理产生影响,会直接给消费者一种直观的印象。因此,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者会通过粗壮高大的结构来体现宏伟气派的感觉,通过稀疏纤细流畅的结构来体现优雅柔美的感觉。例如:大型货车、起重机、挖掘机等比较重型机械的结构都趋于结实紧凑,能体现其自身的力量感;飞机、跑车等产品的结构通常趋于光顺流畅,所体现的则是灵动感与速度感。用户在观看产品的同时,会在心中产生直观的反应,颜色是否合适,线条是否匀称以及整体看起来协调性如何,然后会形成一个综合性判断:喜欢还是排斥。
2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有机结合
是推动平面设计转型的途径好的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如果只是简单的进行线条勾勒颜色涂抹,最终完成的只是一具空壳,黯淡无光。平面设计也是一样,应当注入设计师和用户的情感作为作品的灵魂。当前平面设计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处于实用方面的成熟期,但与此同时,其发展已经愈加缓慢,将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的有机结合将能够作出有效的突破。
2.1人性化的理念为前提
设计的核心是“人”,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解决“设计”与“人”的关系问题。“人”是评价设计成果的唯一主体,所以设计应当符合“人”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很多方面构成的,包括审美、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和欣赏方式等。在产品造型的人性化设计中,当这些因素反映到消费者心理层面上,消费者表现出的就不仅仅是对产品表面特质的反应,而更多是升华为心理上的体验,或者是喜爱或者是厌恶。设计心理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深入剖析消费者的内心世界,抓住人们情感变化的规律用以指导产品造型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自然方面,人性化设计要研究诸如人体形态特征、心理特征等。在社会方面包括: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观念、社会行为等,目的是解决产品如何适应人的各方面特征,为使用者创造安全、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此外人性化设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定的人群,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等,这就要求设计师以适当的设计表现手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2.2巧妙使用文字设计
文字的作用已经不只是作为直观的阅读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已逐渐发展为视觉设计中的情感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把文字应用在设计中表现出的突出的视觉效果。在设计中,应注重文字的排列方式、字体及大小以及和颜色的搭配,使其成为平面设计的一部分,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增强视觉传达的效果。将文字应用于设计中可以更直观地突出设计的主题,方便用户在接触商品时不用过于思考就可以了解商品的性能、构造等。另外,适当的在设计中添加流行性语言可以让用户耳目一新、兴趣盎然,可以引起用户对这个语言其他方面的联想,从而增加了商品吸引客户的效果,提高用户选择的可能性。
2.3色彩的搭配
色彩有冷暖、轻重、膨胀、进退与收缩等特性,当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所以设计师在创作作品时,调配作品应立足于用户的心理反应。用户的心理反应是概括性的,需要通过商品、时间、地点等元素的具体形式体现出来。著名的美国包装设计师帕维斯认为“一件商品的包装色彩不但要华美艳丽,引人注目,而且更要重视其颜色的选择,要与包装内容相匹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甚至采取错误的包装颜色,将会铸成大错,从而削弱以至丧失买主的购买兴趣。”人们在生活中往往对颜色形成定性思维,例如,红色接近于火,代表着温暖和热量,绿色代表着生命和希望,黑色代表着庄重,灰色代表着伤心,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商品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商品进行颜色的选择。橙色使人联想起清甜的水果,美味可口,因此,在饮料和食品中应用橙色能够刺激消费者的食欲,从而激起消费者的购物欲望。消费者对颜色的心理反映同时也受到季节的影响。夏季,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如果此时看到一个红色包装的商品,消费者一定会却之千里、冷眼相望的,因为红色本身就代表着火和热量。相反,如果将颜色换为蓝色等冷色调,刨去味道等方面的因素,其一定会成为最受欢迎的商品。与之同理,冬季,消费者需要的是温暖而不是温度的继续降低,所以此时冷冰冰的冷色调包装相比较而言肯定没有暖色调受欢迎。
2.4设计中应注重构图层次
在设计中构图的层次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层次感主要是指在一个作品中一定要轻重有别分清主次,次要部分去点缀主要部分,切记不可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图形与元素之间的层次感,突出元素视觉效果吸引眼球的同时,更加鲜明地突出作品主题,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5突出主题的时代风格
设计应当符合时代的潮流,符合当代消费主体的审美观,适当的将潮流元素应用于设计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信息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会有很多时尚的元素产生,然而这种时尚是短暂的,被消费者宠爱的时间也是有限的,所以作为设计师若要设计一个优秀产品,应当立足于潮流前线,有一双前卫的眼光,充分把握潮流在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作用,巧妙地利用新颖的元素提高设计的水平。
3结束语
当代设计师应当立足于设计心理学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坚守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准,满足特定的需求,从而推动平面设计的转型和突破。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应是极具力量的,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感动用户,可以向用户传达其设计背后的信息。什么样的文字或者图片可以触动用户的心灵,如何设计可以向用户有效的传达信息,这是对设计师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其设计水平的检测。
作者:崔寅 赵文浩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柳莎.设计艺术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杨砾,译.北京:出版社,1987.
[3]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4):185-186.
[4]吴珊.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对平面设计的启示[J].吉林艺术设计,2008(4):3-21.
[5]张帅.设计心理学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6]毛选波.平面艺术的设计心理学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
[7]李妙兰.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配色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6(4):131.
[8]杨纯.视知觉原理在平面设计创意中的探索与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2013.
[关键词]:设计心理学;产品设计
1、综述
设计心理学这一概念源于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 Donald..A.Norman) 所做的被称为“物质心理学”的研究, 由于其研究内容接近于设计心理学, 所以其著作“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被翻g为《设计心理学》。作为一名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该书中写到:“设计实际是一个交流过程, 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了解其交流对象[1]。”国内学者李彬彬在其专著《设计心理学》中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 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2]。”湖南大学赵江洪教授对设计心理学的定义是:“设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 解决设计艺术领域与人的‘行为’和‘意识’有关的设计研究问题[3]。”由此看来,,设计心理学是设计学科与心理学学科交叉发展所分离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旨在研究设计与心理间的相互关系及应用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苹果公司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IT产品公司,自2007年了第一款iPhone手机起,对于手机市场甚至整个数码产品市场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iPhone的诞生,不管是从外形设计、使用方式、销售方式上,都是之前其他的手机制造公司所几乎没有尝试过的。iPhone手机的出现不但颠覆了人们对于传统手机已有的认识,同时也创造了历史,给“手机”这一常用物品下了新的定义。而在iPhone手机的设计中,在很多环节上或多或少都包含了设计心理学的原理。
2、苹果手机设计中的设计心理学
2.1在外观设计上的体现
始自德国并影响至今的现代主义设计始终提倡设计应当简洁化,去掉不必要的装饰,代表人物米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曾说过“Less is more”。而iPhone在外观上的设计就十分符合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风格,整个机身几乎就是一个长方体,没有一点多余的无用装饰,这一设计颠覆了传统键盘式手机的式样。特别是在2010年iPhone4问世的时候,苹果手机的外形相较于其他品牌的传统外形显得十分突出(如今因为iPhone的出现,各大手机品牌在外形设计上或多或少都有所效仿,所以差异不是很大)。正如《情感设计》中所说的“有吸引力的东西更加好用”,iPhone这样简洁干净的外形不仅在美感上也能给人以震撼,而且能让用户产生新鲜感,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在心理学上就比其他产品更有优势。
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一书中关于“设计所面临的挑战”这一话题,提到了设计人员的两个致命诱惑――过分功能主义和盲目的外观崇拜。可能是设计者深谙这一点,iPhone的外观设计并没有在追求简洁的同时丢失其功能性。例如把iPhone4的侧面金属框变成了天线,再如iPhone 5S的“home”按键的一圈金属材质的边框其实是指纹识别器等等,这一看出苹果不仅避免了诺曼所提到的两大诱惑,并且始终在追求外观和功能的统一,在手机越做越轻便、美观的同时保证功能不受影响。在手机外观上,苹果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简约美感,虽然被大量模仿,但很难被真正的超越。
2.2在操作方式设计上的体现
有别于以往传统手机的操作方式,iPhone的屏幕占了机身正面的80%,除了锁屏键、HOME按钮和音量键之外,几乎所有操作都是通过用户用手指触摸屏幕来完成。这一操作方式相较于按键手机的优势就在于它更匹配与人们的下意识行为,设计心理学中所说的人类下意识活动的一大优点即是速度很快,而且是自动进行的,无需做出任何努力,说白了就是人们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习惯性活动。从这一点上来说,苹果的“下意识操作“在操作上比按键手机的”有意识操作“更易被理解和易使用,并且更快速。
例如,在iPhone屏幕上用手指从左向右滑动即是将显示内容向左侧移动,反之亦然;想要将图片放大,只要将两根手指放在屏幕上做出分开的滑动手势即可,这一动作十分像生活中的拉伸动作,以此来作为放大这一功能的操作一份贴切。可以看出,iPhone的操作与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生活经验十分吻合,会给人一种在操作实体物的感觉。这十分符合诺曼提出的产品的可视性原则和匹配原则――机身外形已经告诉用户操作主要形式是手指触摸(可视性原则);与下意识活动高度吻合的操作方式是产品十分易用(匹配原则)。另外用户在操作进行时就能看到屏幕上的变化,从而得知操作是否成功,而不是在操作之后,这又符合了反馈原则。
正是这些来自设计心理学的用户心理经验知识的应用,使iPhone的操作的人性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点后来也恰恰被证明是它最打动消费者的一点:高科技与人性化的高度结合。
3、总结
在产品设计中, 设计心理学在其功能设计、造型设计以及色彩设计中都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 设计心理学利用传统心理学研究成果为产品功能设计中结构、材料、工艺和经济性问题提供了指导和参考作用, 同时它也为产品功能设计中要充分考虑用户心理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产品设计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 设计心理学为产品造型设计和色彩设计提供了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的参考形式和参考色系, 使产品的造型和色彩能对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能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另外,通过iPhone的设计可以看出苹果公司对于外形、易使用性、人机交互以及营销策略上的精益求精,使得用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被真正关注,所以我们非常期待在其他领域也能出现如iPhone这样充满革命性产品。
[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A.诺曼(Donald.A.Norman),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也就是说,作为设计师,你不能忽视心理学。因为人类大脑的这些原则,决定了人们对你的设计作何反应、如何相互作用。心理学原则和定律,你能够将它们结合到实际运用中。
1.冯·雷斯托夫效应
冯·雷斯托夫效应告诉我们,某个元素越是违反常理,就越引人注目、令人难忘。
Hedwig von Restorff在1933年检验了这个理论。她让实验对象观看一系列相似的物品。如果其中某个很特殊,比如说有聚光灯照射,那么相比其他物品,受试者就更容易回忆起这件物品。这条原则能以多种不同方式应用到设计中。最明显的是如果你想要让某物引人注目,就要使它特殊化,例如通过色彩、尺寸、留白等等区别于对手。
但是,由于人们更在意特殊物体,他们对于整体的印象就不深。思考是否要突出显示某物时,要牢记它的负面效应。你是想要人们记住一件事情,就只有这一件事,还是说其他元素也同样重要?如果所有都同等重要,你希望人们全部记住,就不要凸显其中某个。
2.色彩心理学
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对于色彩以及它与设计的关系,有着固定的理解。比如,蓝色代表安全稳定,红色代表热情,性感。橙色代表廉价。黑色代表逼格气质。但是,设计新人们容易忽略色彩对心里的影响,而是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设计。
即使你精通色轮,知道如何搭配互补色或者相近色,你有没有考虑过你的设计如何影响受众呢?
颜色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会随着文化和宗教背景而改变。以上列出的仅代表西方文化的观点。
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可能你在高中或大学学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如果需要回顾一下,请看下图:
这个金字塔形,用来表现一个人要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经历哪些步骤。例如,在能感受到爱之前,他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一定要得到满足。
那这个在心理学课堂之外有什么用处?营销人员和设计师们,可以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在做设计海报时,就能用这套理论。想想你目标客户的需求,他们买你的产品是为了实现基本安全需求?基本生理衣食住行需求?还是一种被身份认同被尊重的需求,身份的象征?还是实现自我价值?你的客户需求处在金字塔的哪一层。你的设计如何激发他们向更高的一层迈进?
也可以用它来挑拨人们的情绪和需求,让他们被吸引到你的设计中来。比如看看这些Salvation Army的海报,就在挑拨爱与归属感。(海报暂无)
4.席克定律
席克定律关系到一人需要多久来做出决定。如果人们有更多选择,就需要更长的时间做出抉择。某些情况下,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他们根本做不出决定,因为决定的负担太沉重。这就是你为什么在餐馆经常见到简短的菜单——他们不想把顾客吓跑。
这对于行动指令也成立。设计海报时,你可不能一下子讲6件不同的事情,一个产品也不可能展示一堆卖点,不可能一张海报里满是文字。尽量简单直接侧重阐述主要卖点。
你想要人们关注一两个选择。例如,你的设计或许主要是为了募捐,主文案是“今天就捐赠吧——拨打(888)888-8888”。二级文案“在Facebook上关注我们”,通过一个二维码,把客户引向Facebook页面。
5.面部辨识
在设计中加入人脸,是最有效的设计技巧之一!!可以吸引人浏览你的海报、网页、或书籍封面。人们天生会被面部吸引——甚至我们能在没有人脸的地方看出人脸来,例如月球或火星表面。更有甚者,研究显示,当网站里加入了人脸,转化率会增加。
这个概念有多种应用方式。
首先,可以使用面部来连接你的受众。只要在设计中放上一张人脸,就更容易吸引访客视线——即使那不是一张真实的脸,而是某个感觉像脸的物体。
还可以根据模特的面部和视线的朝向,来引导用户的注意力。眼部追踪研究显示人们会循着别人的视线,就像跟随指示箭头一样。
还可以使用面部来传递感情。有六种公认的面部表情:
快乐
难过
惊讶
害怕
厌恶
愤怒
利用这项原则,你立马就能确定设计的基调,并且跨越语言的界限进行沟通。
6.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定律(奥卡姆的威廉提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常见于企业管理组织正不断膨胀,制度越来越烦琐,文件越来越多,效率却越来越低)
他告诉我们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往往是最好的。尽管这与其说是设计定理,倒更像是一个哲学概念,但它还是很容易用于设计中。
刚入行的设计学生们容易创造出复杂的设计,里面有许多不必要的元素,只是为了展现他们的创造力。但是,你会发现这些设计往往对用户是不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