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小组学习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学习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组学习计划

第1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我校体育组由5名教师组成,两位是五十几岁的中老年教师,一位是三十几岁的中青年教师,另两位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体育教师。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具有丰富的教学、教研、及带队训练的经验,但在新的教育理念、新知识的更新,尤其在先进的教学设备、仪器运用上要投入较大经历来学习与适应;而对于新教师来说,刚好与中老年教师相反。新的时代呼唤新型的科研型教师,现在的教育只有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路子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在此背景下,我校体育组教师也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发挥团队力量,走学习型团队的路子。

转眼,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一学期来,体育组全体教师能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充分利用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智慧和能量,踏踏实实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组内教研活动,蓬勃开展校园群体活动,认真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及比赛工作。现对这学期的各项工作进行总结,汇总成绩,发扬优点;找出不足,提出建议与整改措施,继往开来,再创佳绩。

一、 教学方面

一学期来,体育组全体教师能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体育课。首先,开学初组织本组成员进一步学习新课标,依据我校实际,制定确实可行的各类教学计划,严格执行各类计划,按计划上课;其次,重视备课,写好教案,认真上好每节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并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各类德育教育。今年,我组迎来了一名刚大学毕业的新体育教师,针对学校体育组师资队伍新形势,我们组形成两名中老年教师带一名中青年教师带两名新上岗教师,进行了两组师徒结队,我们着眼点是以老带新,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相互听评课,让新教师迅速进入角色、迅速入门、迅速上路。

二、教研方面

踏踏实实地开展体育教研活动。制定体育教研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我组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组织的各项体育教研活动,外出听评课达20余节次;由我校承担的两节区级体育教研课,受到与会教师一致好评。同时,我组教师在加强教研的过程中,认真加强理论学习,并联系自己实际进行理论升华,大胆动笔,踊跃投稿,所撰写的教研文章、通讯在各类刊物、网站共发表80多篇。

三、训练方面

坚持抓好校田径队和篮球队的课余训练工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运动队出成绩,必须常抓不懈。在抓运动队的训练中,我组教师起早贪黑,每天最早出现在操场上,最后一个出校门,训练中相互学习,共同研讨,针对不同情况及时调整训练方案,坚持走科学化的训练、系统化的训练、长期性训练的路子,做到训练有计划、考勤有记载、修改有笔记、月月有总结。同时也要求教练员要时刻关心队员的生活和学习,不断加强队员的思想品质、道德意识、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教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我区召开的第20届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骄人成绩,并获得14个单项第一名,破两项记录的不俗表现。

四、群体活动

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全校学生的日常两操活动也常抓不懈,给学生活动时间,锻炼的机会,我组先后组织举行了我校秋季田径运动会、学生冬季长跑活动、全校体质评估的摸底与成绩汇总、学习并推广第三套小学生广播体操《希望风帆》。

五、学习方面

积极组织体育组教师认真学习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通知。具体有****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通过学习,全体教师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提高了对体育工作的认识,坚定了日常体育工作的信心。

六、改进措施

1、 加强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树立优良的教学风格,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争取在教学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第2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8-0036-04

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在改善课堂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广泛采用自主互助学习,被人们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开始这方面的研究。

南京市自2005年起推行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在小班化教育教学实验推进过程中,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的基本要素。笔者所在的学校从2006年起成为小班化实验校,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组在探索初中化学小班化课堂模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我组的重点课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及自身的教学实践等渠道发现,由于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很多时候只是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化学课堂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得到彰显。具体来说,问题主要表现为:

1、合作频率过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往往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过多的小组合作会造成:(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的问题充斥在讨论中,教学时间大量浪费。

2、合作前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意见,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的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义。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地位,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教师处于学生小组活动的边缘。当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采取放任或半放任的态度,无暇顾及合作活动的进程。这就忽略了小组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过程质量,同时忽视了讨论过程中生成的资源。

5、教师指导的分寸把握不当。有些教师在合作学习前进行大量的指导,细化到每个环节,希望学生能顺利完成合作,获得成功。这样,学生往往缺乏兴趣和深层的思考。有些老师则相反,没有任何指导和提示,放手让学生做。这样,学生做得很起劲,久而久之则容易失去探究的信心和乐趣。

6、缺少对合作学习的有效评价。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过多关心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意识、能力、习惯等方面的评价,不能很好起到激励作用。有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只给予即时的或口头的表扬和鼓励,而忽视了对小组长期的关心和评价。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少批判性的引导,从而导致学习的效率不高。

为此,本人所在的化学组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学习。约翰逊兄弟的群体动力理论认为:当人聚集在一起完成共同目标时,相互团结,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学习动机是借助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互动,建立起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学习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机制,这种“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合作性的目标结构、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轮换、责任到人与集体奖励等方式实现;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

约翰逊兄弟还认为: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5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它们是:(1)积极互赖。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2)面对面的促进性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彼此的学习,以达成功。(3)个人责任。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4)社交技能。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5)小组自评。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针对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基于约翰逊兄弟的理论,为使化学课堂的自主互助合作更加有效,也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锻炼,笔者对构建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方式的策略进行了研究。具体操作策略如下:

一、灵活多样的分组方式,确保组内人人担责

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个人责任不明确,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或者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见解和贡献常会被人忽视等情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设计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作业,而要尽量设计有联系、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也可将学生按照层次分为“基本组”、“专家组”等,分配给他们不同的任务。我们还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为了解决小组活动的效率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一对一的小组活动形式,将课堂中80%甚至更多的问题,交给二人小组完成。如二人互相批改作业、解决疑问;只有遇到一对一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才交由三对三的六人小组来解决。这时就要做好分工,设辅导员、检查员、记录员、提问者、材料管理员、总结者等,但这些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每隔一定时间,小组角色要互换,而且倡导组内互助。同时,为让同学们有责任感,要定期评价小组的业绩,让小组变成一个单位,让每个成员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责任心――从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问题,同时从其他小组成员那里学到好的方法。通过这些策略激励学生,大大提高了效率问题,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并不是弱化或边缘化老师的作用。在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教师首先应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设计好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的要求;在小组深入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为使小组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适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与调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在指导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和应用时,教师更多地应是一个指导者。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比如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应用知识的情境。

二、变革课堂结构,确保组内人人满足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实行初期,我们发现学生经常是“课上热热闹闹,课下什么都不知道”,课堂的有效性没有得到彰显。研究后发现原因在于课堂上教师仅仅重视了教学的纵向结构,保证了教学基本环节的落实,却忽视了教学的横向结构,教学环节的设计没有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全班统一学习”等学习方式不能科学地有机结合。

于是笔者带领我校化学组成员进行了备课的改革,即在教学设计时对课堂的横向结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再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交锋、思想碰撞的局面。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我组的实践表明: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如常见的习题课等课型),在思维训练的关键环节,先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然后采用“成对学习”或“小组学习”,最后实施“全班统一学习”,一般效果较好。以训练基本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如: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知识点),可以先采用“全班统一学习”的方式――由教师讲解、对个别学生示范训练,然后再采用“全班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独立练习,最后再采用“成对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把习得的结果表达出来。

三、形式多样的实验探究,确保小组内人人提高

化学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探究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探究形式和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引入新课、师生共同认定学习目标后,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小组交流设计出可行性方案,在全班加以展示,老师则引导学生分析方案在原理上是否成立,有无知识性错误,仪器的装配上是否简单实用,操作上是否安全,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药品来源、经济上是否可行;最后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是探究性实验的主要过程,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如《质量守恒定律》这节课,在引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目标后,老师提出问题:“根据你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各种熟悉的化学变化的观察,你觉得生成物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比较,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在学生回答出各种关系后,老师再次提出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我们的假设,实验的大致思路是什么?对此,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的实验思路,然后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选出可行性实验思路后班级展示,选出最佳实验思路,依据学生的实验思路,用两个典型实验进行验证。称量的过程由学生上台演示,老师在旁进行指导,并明确其他同学的观察任务。在理论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时,老师可给学生事先准备一些水分子模型,让学生自己通过水分子的拆、分,分析得出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此一切化学变化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学生完成达标测试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要求学生不仅仅统一答案,还要反思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当碰到一些较难的探究性问题时,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有难度,难以独立解决,而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在合作讨论时组员相互启发,能够达到合作的效果。

四、恰如其分的即时评价,确保小组内人人成长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化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同时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比如说: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训练。如在小组实验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些小组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就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可以考虑激发小组内弱势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当这部分人回答问题正确时小组所加的分比优秀生所加的分要高,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实现小组成员的共同提高。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平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引入“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实行量化积分,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自从笔者所在的化学组采用了以上操作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变革以来,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明显比以前高涨,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我校的化学中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全区第一。

总之,化学课堂中“小组互助合作”教学需要在内容设计、师生互动、总结提升等环节上多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教材和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预设与生成等关系,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优势,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6-16.

[2]崔允.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7).

[3]金延风.自主与引导――基于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研究[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4.2.

[4]韦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0.

[5]L.A.巴洛赫著.合作课堂[M].曾守锤,吴华清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Strategy for Group Cooperative Learning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ZHU Gun-mei

(Nanjing Hangman Middle School, Nanjing 210019, China)

第3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分组学习;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

对话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更是将知识观以及教学方法理论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艺术,大大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围绕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这一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整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概述,第二个部分阐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的操作过程。

一、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概述

1.对话式教学概述

对话式教学由教师、学生、课本三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以及探索的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通过对话交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话式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的积蓄准备阶段、课中的能量转换阶段以及课后的应用拓展阶段。这三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都要高度重视。

2.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近些年,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新课标也更加注重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其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成了重中之重。其次,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能够充分体现平等和谐的原则。采用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有趣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更多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操作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教学,首先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探讨过程。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有一个粗心的三角形,在早晨上学的时候把一条边忘在家里了,(教师在黑板上三角形的一条边擦掉)“你们看这还是不是一个三角形?”“这不是三角形,那是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并且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互动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的知识,并且主动思考,弄清楚知识的由来,并且注重联系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后面的对话以及互动环节做准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时,教师把学生带到学校体育场的跳远沙坑旁,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动手测量、计算,然后将他们的问题进行汇总,学生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比如:这个沙坑的占地面积是多少?这个沙坑里的沙有多少?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还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体验,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实践学习的能力。

3.合作交流,小组展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这两个重要环节后,就要开始进行合作交流与小组展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是学习新的知识并且形成能力的关键所在。小组内的对话和互动完成之后,就开始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全班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和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看法和学习心得,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张扬个性。

4.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在进行班级合作交流与小组展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习的新知识产生的方式方法以及结论进行总结和提升。在合作交流对话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所学习到的知识是零散以及感性的。这个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将零散的感性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通过积极思考,将其上升为规律性的系统理性知识,从而能够实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与提升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巩固训练以及拓展训练。练习题的设计必须要有可操作性,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并且形式多样,能够达到巩固和拓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对话式教学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很多特性,如平等性、参与性和倾听性以及差异性等。采用开放的对话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盖维秀.基于分组学习的思维对话式小学数学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3,18(17):156-157.

第4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竞争、交流、交往

目前,在我国小组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我国教育家王坦将其表述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结合我们三星级学校的学生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经历,下面我想具体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发展历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学派曾指出:学生可以从互教中受益。大约在18世纪初,英国牧师倍尔和兰喀斯特(Bell,A.&Lancaster.J.)广泛运用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19世纪初合作学习观念传到美国,在教育家帕克(Park,F.)和杜威(Dewey,J.)的积极倡导下,合作教学法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了主流地位。然而,由于公立学校强调人际间的竞争,合作教学法从20世纪30年代起失去了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观念中道复兴,在斯莱文(Slavin,R.E.)、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卡甘(Kagan,S.)等学者的推动下,原有的合作学习观念迅速发展成为一系列原理与策略体系,再度成为美国教育界的时尚。现在,我国课改也积极推行这种学习方式。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的精神。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

2、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当今社会无处不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学校,就应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具有较强的上进心、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合作学习将整个班级分为若干个小组,在问题的讨论与解决过程中,组与组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竞争意识会逐渐增强。班级可以看作是社会的一个小的缩影,在这个小社会中培养出的竞争意识,对学生们进入未来的大社会,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3、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拉埃丁和斯泰莱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学生学习的某个学科的材料要求与其认知风格相匹配时,他们实际的学习结果没有他们自己所预期的那么好,而在学习材料的要求与其认知风格不匹配时,他们学得却比预期的要好”。拉埃丁对此结果的解释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成员通过组间成员的交流、合作,对知识有了比较透切的了解。这些学生能够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风格与材料结构的匹配性,所以作出了相应较高的预期。其实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当学习者能够意识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要求的匹配关系时,便能够作出主动的努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满足学生的需要,张扬个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之间建立了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所有的小组成员通过一个共同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每个成员都承担了一定责任,成员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以不断加深了解的方式进行交谈,非常亲近。不管有没有天赋,他们都能够昂首挺胸,大胆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视自己为有价值的人,值得尊敬的人。

5、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成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让学生从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习,必然与知识、技能联系在一起,学生所获得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本身,而是学生经历小组合作这一过程。过程本身所蕴含的启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与顿悟,以及愉悦的合作所带来的精神享受都成为知识技能所不能代替的“附加值”。

6、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增强了交往,形成了初步的社交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情感的过程。合作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既能“忘情”投入,又能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课堂行为。合作为所有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塑造了学生自信、坚强和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使其从小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适应社会环境的优良心理品质。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方法

老师要对学生科学的分组:(1)打破原有平衡,建立新的分组秩序,根据班级学生不同特点(心理特点、知识结构、能力大小、性别、兴趣、刻苦程度等异质情况)异质搭配,小组构成多元化,常分常新。每小组一般6人。每组可任命小组长一名,明确组长的带头责任,采取轮换制。学生站立的队形可以适当改变。(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明确由谁组织,由谁记录,由谁发言,协作完成任务。

老师要在课前把准备好的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预习。学生完成学案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学生讨论的形式完成学案。老师在上课前要批改好学案,做到了解学生的学情。设置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便于上课时有的放矢,突出难点。

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组内充分交流。老师提出问题后,快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组内迅速交换思想。老师可以说:“各组带着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好吗?”学生讨论后,老师说:“下面请各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注意记录和自己不同意见,哪组先汇报?”大家在交流中资源共享。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注意点

小组合作的精神应在于对问题的合作探索之中,课上老师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展开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发挥“团体动力作用”的学习活动,对同伴成功的学习方法、成果虚心认真地借鉴吸收,联系自身加以对照、类推或创造。对同伴失败(错误)的动作给予指导和纠正。课堂教学合作中,师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的关系,逐步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学生学习合作中,学生以前原有的“各练各的,各玩各的”变成了“互帮互助,共同合作”的关系。合作不回避结论,但合作学习应着眼于在对结论的追求过程中所获得的方法与乐趣。合作学习不应仅是教室里的热闹,更应将教学的范围扩展到更深更广的天地。拨开迷雾,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教学改革成果之一的合作学习,其意义绝非教学方式上的标新立异。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是一种目标导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更高更复杂学习行为的活动;它以各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而且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进展的;是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北京未来新世纪科学发展中心主编,远方出版社・2008.4

第5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品牌;院系学生组织;创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75-02

对品牌最早进行学术界定义的是Grandner和Levy(1955),他们在《哈佛商业品论》上指出,pnp不只是用来识别不同生产者产品的一个标签,它是代表了许多意义和属性的一个复杂符号。其结果是一种公共形象、一种个性,对于企业来说,它比许多产品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加重要。而今,品牌的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以外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品牌建设已成为一个组织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

一、学生组织活动的品牌内涵

1.品牌活动是一种文化标志。品牌活动以其某定的活动名称、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为特征,这种特定的标志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构成品牌活动的专有性、可识别性甚至于排他性。比如“我与学长面对面”活动,名字体现了学长制的教育理念,容易记忆,活动内容不断完善,自成体系,活动一旦举行其他院系如果想借鉴只能另起炉灶,具有专用属性和排他属性,有利于学生组织品牌化建设,很好地推动了学生组织的健康发展。

2.品牌活动体现该组织的功能价值。品牌活动是以一定的载体出现的,通过满足青年学生的某些需要、某些利益来展示组织功能,实现组织价值。如“欢送毕业生师生排球友谊赛”,满足毕业生在即将离开母校之际,渴望留下美好瞬间,加强师生交流,加深师生情谊,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益群学生干部成长营”满足了学生干部渴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评价的需求;“易达创业协会”立足于青年学生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的强烈愿望。

3.品牌活动具有高度的联想性。品牌活动通过活动载体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唤起青年学生的品牌联想。一提起“模拟法庭审判”,就想到青年法学会;一提到“秘书技能大赛”,就想起秘书协会。

二、学生组织活动品牌化的意义和作用

1.学生组织活动品牌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紧密相关,又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学生组织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但由于社团缺乏品牌意识,自身定位模糊等原因,有些活动往往是有开幕,无闭幕,有动员,无总结,雷声大,雨点小。缺少统一规划和长远目标,能干一届算一届,忽冷忽热。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增强品牌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举办品牌活动打造品牌社团,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高活动层次和影响力,最终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与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2.学生组织活动品牌化是组织自身发展和学生干部锻炼成长的需要。大多数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是想通过参与活动得到锻炼,提升自我。如果只是开展一些低层次的活动,学生组织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也很难通过活动得到锻炼提高。俗话说得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到更高,看得更远。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和不断完善形成的品牌活动可以很好地发挥“熔炉效应”,低年级的干事看到往年积累的活动策划书,或参加一些品牌活动的宣传简介或培训,就能较好地了解活动目的、方式和要点等,让活动组织实现系列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也有利于学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学到更多知识,锻炼提高自身能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3.学生组织活动品牌化是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院系学生工作方式方法有时会随着人员或工作重心的变化而变化,但品牌活动一旦形成,方向就是明确的,不会轻易改变,因为它受到学生的真心拥护,并被实践所成功检验。品牌形成了,口碑就好,影响力逐步扩大,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高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声望,也会吸引更多新同学加入组织,形成良性循环。文法系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三位一体”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我与学长面对面”、“优秀宿舍创建月活动”和“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等多个品牌,据多年跟踪调查,品牌活动对于扩大单位影响,提高生源质量和声誉都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院系学生组织活动的品牌创建策略

开展院系级的校园品牌活动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意义重大,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栽体,可以从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文体三个方面开展活动,使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知识渴求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1.院系学生活动的品牌创建要与学科专业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从品牌定义上来说,专业特色是最具备品牌效应的,专业是各高校办学的重点,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其目的在于育人,而学生活动则是配合学校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也应具备专业特色,这最能体现出院系级学生活动和校级学生活动的特点和价值所在。某些活动已被广大学生所认可,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已在学生中有较大影响和良好口碑,这个时候将这种活动加以凝练提升成品牌活动就相对容易,也非常重要。如果脱离实际,一味地照搬照抄,即便是再先进的经验做法,再有创意的活动,也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也就很难长久坚持下去。在品牌计划执行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和考核、反馈等,根据实际需要对目标进行正确的、科学的修正,使其不断完善。

高校学生品牌创建工作应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需求,不能心血来潮,闭门造车,盲目上马,搞“拍脑袋”工程。各级学生工作干部要经常深入下去,搞好调查研究,了解同学们的真实想法,弄清楚学生喜欢什么,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什么。

2.院系学生活动的品牌建设一定要突出重点。由于生源数量、学科专业、硬件设施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的不同,各组织在创建特色品牌项目时,一定要认真调研,精心筹划,整合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要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重质量,求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有,切不可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譬如说“一院一赛”或“一专业一赛”活动,要合理确定参数学生范围,对本专业学生有用的东西未必对其他专业学生有用,即使参赛积极性也很难保证,而是疲于应付,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品牌活动创建没有任何好处。

对于重点培育的特色品牌项目,一定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重点扶持,好钢用在刀刃上,以优势资源吸引优秀人才,以优秀人才推动项目创新,形成良性循环,跨越式发展。

3.院系学生组织活动品牌化建设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创新的目的在于促进工作。学生工作品牌创建活动要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要以务实有效为原则,要有实施效果和推广价值,不能只中看不中用。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继承传统还包括认真学习贯彻各学校和院系经过成功实践长期积累下来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度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同时好的制度又是公平、正义和道德的代名词。制度可以促进目标实现,效率提高和业绩提升,保障权利,激发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好的东西能够坚持下去,这是开展品牌创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认真梳理组织中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如文法系开展的系级“优秀毕业生”和“优良学风班和优良学风宿舍”评比特色活动等。

4.院系学生组织活动品牌建设要重视团队管理和舆论宣传工作。提出一个好的想法也许不是很难,难的是要找到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制度再好,软硬件资源再充足,如果离开了人,一支优秀团队也是不行的。打造一个活动品牌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持续推进,常换常新的活动不可能形成品牌,需要经过组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持续培育才行。不能只在初期“热火朝天”,以后就没了下文,而要持续不断地跟进和推进。文法系这几年品牌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关键在于培养了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队伍。一方面学生干部可以主动工作,准确完美,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可以不折不扣地贯彻领导意图,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强。加强团队管理,形成上下一盘棋的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由于90后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信息更加对称,你认为比较有新意的项目,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这给品牌建设增添了更大困难。“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各个组织都更加重视舆论宣传的作用,尤其是品牌宣传和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团队拼的就是文化。团队文化用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以打造出符合学生受众所需要的产品。品牌文化用于吸引学生,建立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创造、管理出长期吸引学生的文化、理念。团队文化告诉别人,我们是什么样的组织;品牌活动文化告诉别人,我们为何受欢迎、被吸引。

参考文献:

第6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一、对话前活动

以七年级下册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Section A为例,在2013年广东省教学观摩活动中,韶关市田家炳中学邓彩芬老师设计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语言输入的热身活动,她使用了头脑风暴(Brainstorm),请小组内各成员快速说出并拼写学过的食物单词,如:apple, a-p-p-l-e,bread, b-r-e-a-d,cake, c-a-k-e.小组内指定一个学生记录,看哪个组能在一分钟内写出最多的食物单词。初中生正处于争强好胜的年龄阶段,这种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达到了每个小组写出15-25个单词的预期目标。

二、对话中活动

活动1:阅读和抬头(Read and Look Up)――适合练习或展示

小组成员面对面role-play对话,对话前浏览对话内容,浏览完毕则望着组员进行对话,如忘记对话内容,又不能进行适当改编和应变,选择低头看书时,观看表演的全班同学则大喊“Look Up!”提醒组员抬头看人进行对话。这个活动既避免了死记硬背,也让学生有动力记忆。如果学生水平高,练习几次就可以脱稿展示了。

活动2:小剧场表演――适合课堂展示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表演时根据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改编。如:要使用同伴的名字而不是教材对话里的名字;如果课堂上有现成的道具,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如果对话角色太少,有同学没有台词,小组长要给这个同学增加台词或布置背景。在七年级上册Unit 1 “My name is Gina” Section A 2d 的小组表演操练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各小组进行四人小组的对话表演。设计见下表。

这是一个二人对话,但对话里提及了另外2个名字Jane, Mike,如果让这两个人也出现在这个表演里就会更好。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设计好这两个人的台词和他们的站位。表演的同学还增加了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握手。从教学上来看,这是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很好切入点。根据常识,有学生选择了鞠躬(日本、韩国见面礼仪),有同性别的学生搞怪地做吻面礼(法国见面礼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男女生在课堂上握手对初中生是个不小的心理冲击,尤其是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由此可以引导学生大方、得体地面对这些社交场合,奠定整个口语活动的基调:在角色扮演时不扭捏,不做作。

活动3:大剧场表演――适合口语复习、测试或竞赛

由于没有口语或对话考试,教师在复习对话内容时,可将整册书的内容做一个集中展示。例如,利用第一学期的圣诞节、第二学期的六一儿童节,让学生做角色扮演比赛。教师可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任务,学生自行选同伴,选定单元。教师做好协调,尽量使每个单元都有小组做展示。教师下发展示细则,如展示要求、评价标准、分工。

三、对话后活动

活动1:句子链(Sentence chain)

句子链是一个句子接龙游戏,接龙者要利用上一个句子的尾句进行情景设置造句。仍以七年级下册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Section A为例,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句子接龙游戏,运用"would like..."说出有关食物的句子,比赛哪个组最快完成接龙。

A: I’d like some rice.

B: She’d like some rice. I’d like some chicken.

C: She’d like some rice. He’d like some chicken. I’d like some tomatoes.

D: She’d like some rice. He’d like some chicken. He’d like some tomatoes. I’d like some noodles.

这是一个分层次的小组合作对话活动。角色A的难度最小,可以由水平最低的学生来担任。角色D的难度最大,可以由水平最高的学生来担任。这样,不管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就感。

第7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一、绘画地图,捋顺知识

传统的历史作业一般情况上都是选择、填空以及问答等等的单一形式,学生们对这类作业基本上没有太多兴趣。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们主动去探索历史知识,教师对历史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们绘制一份历史地图,利用这一与众不同的作业方式,让学生们捋顺重要知识点,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学习完八年级课本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之后,笔者首先帮助学生们分小组,每小组四个人,之后布置历史作业。作业是让每组学生们合作先回忆第一单元内容,然后在“”、“第二次”、“”和“”这几节中根据小组成员们的喜好,任选其中一节仿照前的清朝疆域图,绘制一幅简易的历史地图,下节课一起进行讨论交流。交流课上学生们滔滔不绝,展开自己的讲述。其中有一组小组成员讲述到:“是中国历史上鲜明的一页,记下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

根据学生们的讲述,笔者再给予适当的点评,给学生们鼓励和赞赏。小节历史地图的绘制,让学生们对这一小节的知识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索历史的精神。

二、实践体验,升华情感

历史教育主要是对过去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讲述,距离现在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只是课堂上的讲述难以引起学生们的情感共鸣。还有平时的历史作业,例如:《》签订的时间和内容,以及该条约的意义和影响等,这类作业一般情况下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相关内容,不利于学生们的探索,所以历史作业设计要讲究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从而升华学生情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在讲述唐朝的外交史之前,笔者首先给学生们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们在网络上查找、收集有关唐玄奘、鉴真和尚、遣唐使等的故事,之后小组成员进行对比、整理出自己小组的一份资料,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讲述自己小组整理的资料。展示资料时,学生们十分认真积极,有一位学生说道:“唐代时期与七十多个国家都有来往,其中我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唐玄宗时,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鉴真这种不畏艰难,讲授佛学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课堂下,小组学生之间的合作整理,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团队精神,课堂上的外交故事的讲述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不再对历史感到枯燥。另外也让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学生们通过自己查找资料,亲身实践,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激发学生们的情感。

三、自主选择,发展个性

每一个学生的智能表现形式都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善待学生们的多元智能并尽可能去开发学生们的智能。照顾学生们的个性差异,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每个层次的作业目标和要求不同,让学生们自主选择,发展学生们的个性,促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学习并且学有所得,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智能得以开发。

例如,在讲述《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笔者将课程内容浓缩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们通过看书寻找并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问题主要设计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础题,命名“俯仰皆是”。主要问题有: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有多少个?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和开始标志分别是什么?在独立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颁布了什么文件?该文件的内容和作业分别是什么;第二种是中等题,命名“伸手摘桃”。主要问题有: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谈一谈你对美国独立战争的认识;第三种是挑战题,命名“勇攀高峰”。主要问题是:你如何理解1787年的宪法?你如何评价华盛顿?其中第一种类型是每位学生都要做的,其他两种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进行回答或者寻求自己小组队员的帮助,尽力而为。

最后让笔者惊讶的是很多学生都把三种题都回答了出来,也许学生们有差异,但是学生们都有一颗努力探索的心,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自主选择作业的类型,发展学生们的个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学生成绩如何,在班级中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作业的布置中要讲究说话的艺术,从而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

第8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开展的,随着企业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相关应用型人才具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对计算机软件操作熟练,因此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是适应于时展潮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在财经专业中会计电算化教学是一门必修课,但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仍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对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软件较为单一,中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较低,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模式存在滞后性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从而对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根据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探讨,并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1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课程设计不合理

会计电算化教学融合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会计实训课程的开展存在滞后性,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与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缺乏认识,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会计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对课程的设计安排不合理,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质量[1]。此外,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对财务报表的模块学习时对计算机软件的报表编制程序缺乏学习,学生对EXCEL表格的制作和公式计算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不理解,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率差。

1.2教学方法单一

基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中职院校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學习地位,由于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学的理论知识认识较少,因此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知识难以进行深刻理解。在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中只能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机械化操作,对相关理论知识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机械化水平不高,实践效果不佳,不利于对学生的创造性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时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差,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不高。

1.3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在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具备相关专业技能与丰富理论知识基础的教师数量较少,教师普遍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不高。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学知识和经验。但在中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都对本专业的工作技能有所欠缺,理论知识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对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模块的业务流程无法深入理解[2]。且一般会计专业教师对于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较低,而从事多年的老会计教师专业知识较为稳固,对于会计理论知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欠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时,不能很好的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在理论知识讲解中偏向于会计理论知识,欠缺对计算机相关知识及其他综合性知识的教学,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实力较差,综合素质也较为薄弱,导致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2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2.1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

为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适当增加会计电算化教学课时和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课,通过大量的会计电算化相关业务进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巩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此外,还要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仿真训练,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将企业中的电算化系统进行核算,通过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加强学生对会计电算化业务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扩大会计学习的知识范围,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从灌输式的教学转为交互式和探讨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解决问题的权利与机会。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适当运用经济业务的相关案例,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企业中会计岗位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能领会到会计工作的内容,体会工作过程,例如安排学生会计,出纳,会计主管等不同岗位的工作权限,并让学生从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解决实际问题和业务实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成就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需要加强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进行不断提升,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基础,提高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需要对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以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尽快适应。其次,中职院校应与相关企业保持联系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聘请企业中相关领导者及专家来院校中开展讲座,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校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4]。聘请企业中财务软件等技术专业人员来校对学生开展技术性教育活动,帮助教师对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升。为了更好的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解决会计电算化中教师的经验不足等问题,院校可以安排教师进企业中开展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师的工作经验,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专业水平,促进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4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院校中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及社会发展的趋势,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并对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进行不断提升。中职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需要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提高院校教学设备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提高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技能水平。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在职场中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建平.西南地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15-40.

[2]刘伟.现代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233.

[3]郑静.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中角色模糊问题探析[J].海峡科学,2015(2):73-75.

[4]贺旭红.会计电算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一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7):54-56.

第9篇:小组学习计划范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育 合作学习小组 德育功能 调适策略

有人认为德育工作的任务就是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培养学生政治觉悟、高尚情操、良好习惯。事实上德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都是德育的功能。但德育的这些重要功能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中常常被弱化,甚至被忽略,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

(一)以文化成绩为中心,小组建构标准单一。

建构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一般来说,小组建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但在小组实际建构中,往往只根据学生文化成绩组建学习小组,只考虑文化成绩提升上的互助和帮扶,小组内成员的责任分工只是按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维纪员等小组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必备要素安排。有的虽然考虑了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个性特长等因素,但这些只是从有利于提高文化成绩角度考量,所以从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立开始德育功能就被弱化和忽视。

(二)以文化成绩为依据,小组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在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中,许多学校和老师评价的标准是唯一的,他们只从小组成员文化成绩的进退方面考核,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把每个小组的所有成员的考试成绩相加,看哪个组的总分高,进步快,哪个组就是优秀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坦诚互助,学习共进步,品德共成长的评价全被忽略。

(三)以文化学习为核心,小组活动内容单一。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的活动内容常常是单一的,小组的所有活动都围绕文化学习展开,其他活动都被剔除在活动之外。事实上,合作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互相支持,是学生在品德和做人上的相互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研讨明确学习目标,坦诚沟通交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这些都是合作学习小组在活动中应该彰显的德育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经历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个性的发展及团队的共同成长。

(四)以优生帮助为主体,合作互助方向单一。

因为合作学习小组成立的标准就是以文化成绩优劣为唯一标准,所以学生之间的互助也只能是文化学习上的帮助。因为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文化学习上不能起较大作用,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有的话也只是文化学优生对文化后进生的单向“救助”。

针对上述问题,为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能,特别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德育功能,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适。

(一)转变观念,德育为首,科学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国家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所以在合作学习小组的建构中必须有清晰的目标指向,坚持德育为首,彰显德育功能。

(二)关注生活,联系实际,科学确定小组合作的德育主题。

对合作学习小组德育主题的选择,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目标及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实际,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德育主题。

1.整合教材,挖掘主题。思想品德课教材是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在需要重新整合,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德育主题。我们可以结合教材的具体概念、观点、原理、规律等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及坦诚互助的合作精神。

2.关注生活,开发主题。“生活即教育”,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德育主题。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在教材、报刊、网络媒体和生活中亲身经历或感受的正反事例开展一系列小组专题活动或社会实践。教学中可以创设各种生活情境,提供各种体验,引导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产生兴趣和疑问,并从中迸发思想的火花,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3.激活教材,拓展主题。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在对教材有效挖掘的基础上,找寻促进学生发展的亮点,拓展合作学习的德育主题。例如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话题:“有人认为音乐是贝多芬的财富;色彩是达・芬奇的财富;齐白石的财富是虾,徐悲鸿的财富是马。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财富,甚至某种痛苦的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的财富是什么呢?你是如何看待金钱的呢?”对这个来自学生生活,具有开放特点和鲜活情境的探究话题,学生如入芳洲深处。

(三)统筹调控,科学指导,正确发挥师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的德育功能。

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在平等的师生交流中,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更是与之共同学习的伙伴。

1.营造合作氛围,创造安全交流的心理环境。思想品德教育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中单向灌输的说教方式,积极创造一种生动活泼、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尊重、平等、宽容、赏识的人际关系,而且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中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成长的快乐。

2.点拨引导,把控方向,正确发挥教师的德育引领作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各种有趣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因此,教师要十分重视多给学生创设主动求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活动为载体,多为学生搭建锻炼能力、施展才华的平台。思想品德课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要真正反映新课改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教师重点突出对讨论节奏的调节和德育方向的把控。

3.以生为本,突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德育自主唤醒作用。当然,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思想品德教师不能独霸课堂,唱独角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变成自己表演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更多地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探究、合作讨论和互动交流。思想品德教育探究性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规律。

(四)建章立制,多元评价,建立健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德育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