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教育范文

特色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教育

第1篇:特色教育范文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学术传统,反映历届师生对大学的总体认知、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是凝聚大学师生力量的精神纽带。它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地域文化、环境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是反映学校建设、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东科技校园自2003年建立以来,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坚持特色化办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氛围,在使师生受益提高的同时也形成了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

一、校园建设

1.校园总体建筑依山傍水,布局错落有致,建筑风格简约鲜明,人文气息十分浓厚

广东科技学院地处东莞市南城区,南依水濂山余脉,东临西平水库,内有一小溪穿校园逶迤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规划校园建筑,建筑因势而造,布局错落有致又处处为学生着想,无论是教学大楼、图书馆、体育活动场所,还是学生宿舍和饭堂,地理布局既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也体现了校舍建设要“便于学生学习、便于生活、便于娱乐健身”的人本思想和服务理念。

2.日益丰富的校园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又称为人文景观,是校园文化中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结合体。广东科技学院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景观的建设。一是在图书馆、教学楼走廊等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挂有书画装裱和名家名言镜框,书画艺术使学生得以艺术熏陶,名家名言镜框精选古今中外名言警句,贴近青年学生的年龄和思想实际,或鞭策励志,或精业勤学,或启迪做人;在教师办公场所和电梯口,也随处可见激励教师敬业爱岗、乐教爱生,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等鞭策语句,对教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修养无疑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二是学院在图书馆正大门外壁上建立了一块巨型电子显示屏,显示屏经常以精简晓白的语句播放学院的办学思想、学院在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绩、节假日对师生的真情祝福,这既成了师生和外来参观人员了解学院的窗口,也使全校师生感受到了学院家庭般的温情。三是在校园里树立先圣雕像,营造更为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精神文化建设

1.确立正确的办学方针和先进的办学理念

学院以坚持“服务地方、产学结合、办出特色、稳步发展”为办学方针,在办学中贯彻“三个从严”:一是办学规范从严,严格按教育部要求规范办学;二是学院基础建设从严,高起点、高质量建设学院;三是学院管理从严,建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实施“三风”建设工程

学校风气是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科技学院历来重视学校风气建设,着力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教风建设。首先,对新入职的教师,学校组织新教师进行不少于10天的岗前培训,学院聘请校内外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或德育教育工作的专家,以及学院从事人事管理的负责人,现身说法,组织新教师系统学习有关学校的规章制度、适合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法,帮助新教师树立教师师德为先,敬岗爱业的观念和责任心,为新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养成良好的教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其次,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立体化的教风评测体系。这一评测体系包括督导议教帮扶、同事听课互学、学生网上评教、期终量化考核等构成要素,这一体系对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监督、甄别、激励和提升功能,对教风也无疑起到了评测和促进作用。

二是加强学风建设。没有良好的学风,培养质量无从谈起。广东科技学院十分重视学风建设。第一,实行强制早晚自习制度。这一制度由于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较为罕见,曾引起了一部分学生和社会上某些人士的质疑,而学院坚持务实原则,顶住压力。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把学生从网络世界拉回到教室学习,摒除当前大学中普遍存在的大学生一入校就沉迷网络游戏的弊病,有利于形成良好学风。第二,严格考勤。每一堂课班干部对迟到、事病假和旷课的学生做详细考勤,考勤结果记入专用的考勤登记簿,并经上课教师签名确认,作为月度班级评分的重要依据。此外,学院也经常敦促每一位任课教师,加强学生的上课考勤,把考勤结果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这两方面考勤结合,双管齐下,极大限度地杜绝了学生随意旷课和迟到现象,严肃和端正了学风。第三,砥志砺学,培养学生向学的内在动力。要形成良好的学风,关键还在于学生要有内在的向学动力。学院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抱负教育,这些理想抱负教育结合时代特点,渗透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班主任日常的德育工作中,以及进行表彰的先进人物事迹里。

三是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学院对行政人员,机关部门加强管理。主要管理措施包括:各部门主要领导竞争上岗;各部门制订了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依法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工作措施,年终学院人事部门对各部门主要领导和成员进行严格考核,考核方式尤其重视部门所服务对象的民意调查,这些得力措施使各部门形成了“热情,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

三、制度文化建设

广东科技学院的制度文化,规定了学院的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发展定位、战略选择、管理原则和工作规程等。学院十分重视制度体制的科学规范,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修订其内容。有些重要的制度、立项专题研究,还通过教代会、党代会以及校内各种座谈会在全校范围广泛征求意见。学院完善了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制度、党群工作制度,并系统汇编成册;制定了教职工守则、学生守则、教师守则。还将一些制度、规程、工作职责等在办公楼、实验楼等公共场合统一制作张贴,使师生行为有章可循,更加规范化。学院统一协调校园文化活动,制订规划方案,安排了每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中主要的文化活动;制订了导训大纲,对学生的素质拓展进行认证,发挥了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这些制度体系有效保障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及行政后勤的有序规范进行。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实施和体现,对实现培养目标、活跃校园气氛,丰富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科技学院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1.学生社团组织众多,活动频繁,争奇斗艳

学院本着拓展学生素质,鼓励新生一入校就参加或成立各类学生社团,学校安排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生成立学生团体和开展活动,对大型活动学院还给予经费资助。这些社团组织如演讲口才协会、书画协会、创意社、岭南民俗文化研究学会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自成一体,经常举办各种活动,不少学生以社团组织为平台,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拓展了诸如沟通、协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同时,也给大学校园带来了无限的文化生机与活力。

2.体育娱乐健身活动弥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青年学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一年一度的全校运动会是全院师生的体育盛会

运动会上,既有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也有诸如街舞、跆拳道等新潮项目的竞赛;运动员中,既有学生,也有青年教师员工,还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各系部的体育赛事更是经常性地展开,从足球赛到篮球赛到网球赛和拔河比赛,既有学生的比赛,也有教职工组织的竞赛。该院学生商业意识较强,每逢较大规模的比赛,就主动找商家拉赞助,商家借此为自身做广告,于是商业文化乘虚而入。

3.工商模拟市场,校园文化与商业文化际会融合

在每年11月的第三周,广东科技学院都有一场声势浩大的校园工商模拟市场,该模拟市场开市为期四天,由两条商业街组成,两条商业街分割成百余个摊位,每个摊位的经营权采取竞标形式,面向全校学生和校外商家拍卖,在开市的四天时间里,每天晚上有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文艺搭台,商业唱戏”,文艺节目带动了人气,促进了工商模拟市场生意的火旺。广东科技学院地处东莞,这里是一片投资热土,学生中不少家庭办有实业,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自主创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让学生与校外商家“同台竞艺”,使其从竞争对手那里学到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初步培养了成本核算意识和风险意识,初悟经商之道,培养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4.志愿者服务行动文化,展示当代大学生风采

第2篇:特色教育范文

本着以上教育理念,学校在“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致力于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学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在打造学校的特色教育品牌――科技教育这一共同愿景的激励下,围绕学生成长目标,自觉而富有创造性地推进科技教育课程开发、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创新和学校科技教育文化建设,促进学校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形成了全校一盘棋,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上下联动,步步有招。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需要精心营造科技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在每班设立科普图书角,定期将订购的科技图书在各班图书角展示;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编辑、制作班级科技园地板报,参加各种科技兴趣小组;各班进行“六个一”工程:每周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每月读一本科学家的书,每学期组织看一次有关科技的电视,出一期科技活动手抄报,搞一项科技小制作,提一个创意金点子;设立了一栋教学楼作为科技楼,分层展出相关科普知识及学生的科技小作品,如学生的创意金点子、科技小制作、科幻画、手工小作品、电脑绘画作品、电脑机器人制作和操作过程等;开设和开发科技综合实践课。通过这些文化展示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教育文化氛围,引导全校师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探索科学的奥秘,激发了全校师生对科技教育的热情与兴趣。

打造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需要一批专业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为此,学校选拔了一批年富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教师担任科技辅导员,每年为他们订购科普书籍和杂志,提高科技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派科技辅导员参加各级培训活动和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触发创造灵感。几年来,教师的素养得到了飞快的提升,涌现了一批高素质的科技骨干教师,如科技创新辅导教师刘智达、阮小红,电脑绘画辅导教师占志强,电脑机器人辅导教师、全国机器人大赛裁判员谢小平等。

第3篇:特色教育范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完善、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落实,培养适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法学人才成为各所法学院、系创建的目标。在总结现有法学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基础之上,依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上海海关学院的办学特色,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提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办学特色、学生发展需要的法学(海关法方向)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十五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作为仍然在校就读的法学专业学生,他们对于法学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怎么的态度是我们十分希望了解的问题,为此我们发放了《法学(海关法方向)特色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在校生)》。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了解法学专业学生对我院法学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态度,并从学生的角度探讨这种模式的优劣,以求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法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调查内容

围绕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结合23位师生的前期访谈建议,我们将问卷调查内容分为4大部分。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部分(1,2,3);法学特色专业基本情况部分(4,5,6,7,9);法学专业课程情况部分(10,11,12);法学专业教学情况部分(13,14,15,20);学生毕业期望值部分(8,16,17,18,19)。问卷是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之上经过初测之后最终形成包括19项选择题和一项开放式问题在内的20项题目,其中包括有法学特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内容,问题排序基本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三)研究过程

2011年1月至3月文献资料收集阶段;4至5月问卷设计及初测阶段;6至7月问卷发放及收集阶段;8至10月问卷分析及论文撰写阶段。针对在读学生的实际人数(180人),我们共随机发放问卷110份,收回104份,其中有效问卷91份,回收率达到82.7%。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占了调查总数的27.5%,二年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3%,三年级学生占调查总数的39.5%;从学生的性别来看,男女所占比例相当,男生略高为50.5%,女生略低为49.5%;从学生分布的城镇范围来看,城镇学生占了大多数(82.4%),农村学生占17.6%。问卷调查所反映的学生基本情况与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在校学生基本情况相符,其中女生所占调查比例高于实际比例,这与一年级调查对象中女生占多数有多。

(二)对法学特色专业基本情况认识

1.学生为什么就读我院法学专业与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认识密切相关。当被问及“您选择我院法学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36.3%的学生回答是因为“父母、亲朋的意见”,31.9%的学生回答是“服从调剂”,真正因为“专业特色鲜明”而就读的学生只有13.2%。“2009年刘坤轮通过对华东政法大学法学院本科生的调查显示,对于学习法律原因,最初原因:个人兴趣53%,父母要求占16%,亲戚推荐5%,他人推荐4%,其他原因22%;最终原因:个人爱好31%,可从事法律公职26%,外人压力2%,为人解决问题10%,可伸张正义14%,其他17%。”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海关学院法律系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受到得外界干涉较大,大部分学生并非是以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专业;另一方面上海海关学院法学虽然有自身的特色,但专业特色的宣传力度或吸引力还是不够,以至于只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特色鲜明”而就读。

2.当学生被更直接的问及“您对所学专业的态度”时,有将近一半即46.4%的学生表示“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为了毕业和就业坚持学习”,只有37.3%的学生是真正因为喜欢本专业而参与到专业课的学习之中,另有5.4%的学生对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持“厌烦,基本放弃学习”的态度,这一点需要引起师生的关注。还有10.9%的选择“其它”,其中原因包括:有一定兴趣等。从本题的结论和上一题的结论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较大,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专业的学生只占小部分,由此也导致了就读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法学专业的学习态度并不积极。

3.虽然只有37.3%的学生是因为喜欢而选择就读法学专业,但是总体而言仍有超过80%的就读学生愿意学习法学专业。正因如此有58.2%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愿意把时间花在“法学专业学习”上,其次有20.9%的学生愿意把时间花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之上,还有14.3%的学生把时间花在“学习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社会工作、人际交往等”,极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基础课学习”、“娱乐和享受”。

4.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愿意在大学阶段把时间花在“法学专业学习”之上,那么对于上海海关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了解程度又怎么样?80%的学生选择“了解”或是“比较了解”,选择“不了解”或“很不了解”的学生只有20%;当被问及“您认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什么”时,68.1%的学生认为应该是“综合素质高、创新型海关法律人才”,18.7%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应用型专门人才”,8.7%的学生认为应该是“复合型人才”,4.5%的学生认为应该是“通才”。“2009年高振勍、白间托亚在《当前形势下财经类大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心理调查研究》一文中曾得出34.5%的毕业生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今后就业的方向。”相对而言,海关学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其实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自1996年学院创建法学专业以来,一直结合社会需求、行业特色,探索法学人才培养与法律实践有效结合的途径,始终强调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海关职业法律人才)作为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不仅符合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学院特色,也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

(三)对法学专业课程情况认识

1.为培养符合海关需要的职业法律人才,我们在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将16门法学核心课程贯穿于法学专业教学中,同时以海关法课程为核心,打造鲜明的海关法专业课程,即海关法、海关国际法、海关缉私和比较海关法,同时结合行业以及学科发展,开发了比较海关法、海关国际法、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行政处罚等十几门课程。对此有超过67%的学生认为法学整体上课程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认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比例占到了33%。当问及学生对于海关法学课程的设置认识时,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合理”或“基本合理”,其中“合理”的比例占到8%,认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的比例为25%。通过访谈,学生们认为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修课偏少,选择面过窄,这往往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例如有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就直接提出“多设置选修课,将选择面加大。”从这两题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当前的法学课程(海关法课程)设置,学生基本上是认同的,特别是在海关法学课程的设置上,学生们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对法学整体课程的认识。#p#分页标题#e#

2.虽然学生基本认同了法学课程的设置,但是目前与法学直接相关的海关专业必修课共有11门,哪些课程是学生们认为最重要的课程、需要老师作为重中之重给予讲解的,学生有自身的观点。在11门核心课程当中,同学们认为最重要的四门核心课程分别是:海关法、海关缉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行政处罚,认可程度分别占到了20.6%、15.4%,14.3%和12.1%。这说明法律系教师结合专业特色与行业实际所开设的新课程切合学生实际需求、得到学生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法学(海关法方向)要突出特色必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核心课程,以课程为基础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四)对法学专业教学情况认识1.在前期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共总结出我院教学中存在的十大潜在问题。通过调查,法学专业的学生认为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是学生“实践机会不够(15.1%)”,其次是“师生交流偏少(13%)”,再次是“师资质量不高(12.4%)”,最后是“因材施教不够(12.1%)”。学生所指出的这四大问题,在学生对第20题的回答中表现比较明显,有学生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素质、授课能力有待提高,大学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少。”还有学生给出了自己解决教学问题的建议,即“用优厚待遇吸引外校受欢迎、能让学生有收获的教学人才,是快速提高我系、我院水平的方法。”“因材施教,实践性再强一些。”就当前法律系师资来说,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5位,副教授8位,讲师4位,具有博士学位5位,师资力量不差,基本能够满足法学专业教学要求。只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很可能是师生交流偏少,教师没有能够在有效时间里通过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学生活动等途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以致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要求。2.虽然学生指出了教学过程中的四大问题,但是当请学生从13项最重要的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的途径和方式中选择5项时,学生仍然认为“课堂学习与讨论(15.2%)”是增长知识和培养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排列第二位是“校内实训或实验室或工作室教学(如模拟法庭、缉私实训)(14.1%)”;第三是“课外阅读和自习(13.4%)”;第四是“参与工作岗位实习(11.9%)”;第五是“志愿者活动等校外社会实践(8.1%)”。从学生对此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把校内学习看作是自身增长知识、培养能力的首先途径,这也就使得学生对教学的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多提供社会实践机会”。3.当谈及对海关法学特色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合理程度认识是,75%的同学认为“合理”和“基本合理”,认为“不合理”和“非常不合理”需要改善的比例共占了25%。

(五)学生对毕业期望值认识

1.对于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认为“很清楚自身未来发展”的占19.8%,有近一半的学生(47.2%)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有33%的学习还没有确定自身的职业发展,从这一题可以看出,法学专业的所有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在不同程度上考虑了自身的未来职业的发展。当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问及他们对海关法律人才就业形势的看法,超过54%的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充满信心”或是认识“还可以”,有34.1%的学生表示“有些迷茫”,另有11%的学生表示“十分担忧”。“相对于2009年华东地区法学本科生中7%的学生没有考虑未来职业、58%的学生经常考虑但无具体目标的数字相比,”海关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要提早了很多,这也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就业形势持比较乐观的看法。

2.当我们将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具体到毕业后的打算时,有近71%的学生选择了明确表示会考公务员,另有15%的同学选择考研,选择“在专业对口企事业单位就业”和“无所谓专业对口,只要工作合适”等选项的学生只到14%左右。在毕业后的具体打算上,一年级学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多于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年级有48%的学生打算毕业后考研;二年级则没有学生打算毕业后考研,除83%的学生准备考公务员以外,还有一部打算毕业后自主创业或是到企事业单位就业;三年级学生中打算毕业后考研的比例也只占到5.5%,绝大部分学生将考公务员作为毕业后的打算。在校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期望基本与我院已毕业本科生的实际就业去向相符,在校生的就业期望去向、已毕业学生的实际就业去向也基本与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其中一年级学生和二、三年级学生在毕业后的打算上存在显著差距,这与学院的院系调整以及学生对自身就业前景的认识上密切相关。

3.在当前就读的学生中,虽然有近70%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总体上大家对自身的薪酬期望并不太高。51.5%的学生期望值在3000至5000元之间,另有38.5%的同学期望自己的薪酬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选择2000至3000元的同学只占调查比例的10%左右。从这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学生的薪酬期望值符合上海实际状况,因为“2009年12月统计数据显示上海本科生平均薪酬为3283元,”这一数据基本上达到了我院法学专业学生对薪酬的期望。

4.当被问到“您觉得有可能阻碍自己顺利找到工作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时,大家认为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不足”和“个人素质不高”,所选择比例占到了34.1%和31.9%;认为“家庭缺乏社会关系”和“其它”的学生为22%和12%。

三、调查总结与思考

首先,法学专业培养目标得到认可,但专业鲜明特色解释不够。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有超过60%的学生不是因为喜欢法学而就读法学专业,但是上海海关学院法律系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学院办学特色、行业资源优势所提出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海关法律人才”(海关职业法律人才)作为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得到学生认同,有超过80%的学生了解并认同此培养目标。面对13.2%的学生是真正因为“专业特色鲜明”而就读的数字,我们深感到专业特色解释的不够,实质上我们所强调的培养目标它是依托了海关行业优势,注重将法律职业人才要求与海关相关的职业人才要求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海关职业法律人才,这一目标的提出、解释与落实在国内少有高校能做到。#p#分页标题#e#

其次,法学课程设置基本合理,但纵横向拓展程度不足。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有超过75%的学生认为海关法课程设置“合理”或“基本合理”,其中“合理”的比例占到8%,但学生对整体课程的设置、专业课程的讲解存在看法。第一选修课的内容少,有学生直接要求“多设置选修课,将选择面加大;多进行实践,将海关与法律有机结合起来。”“增设课程选修,注重培养学生兴趣;提供更多实践机会。”第二,专业课课时安排不够,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对专业课程的课时不够,希望能开足课时;(同时)对于课后需要更加重视。”更有学生写到“课程分配不平衡,有些核心课程课时太短(民刑、海关法);法律的本科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入门,入门就要培养更多兴趣,案例、实践应该是尽可能多一,把行政事务减一减吧。教师都很博学,应该把课程和海关工作结合起来,也作为一个教学重点,现在每学期只有几个课时会讲海关司法实务,有的法律课程根本也不会讲。”海关学院法学类课程确实显示出自身的特色,这一点学生基本认可,但是如何在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基础之上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面、深化专业知识讲解深度,可能是法学类课程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我们建议可适当在法学教育体系中融入了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容,在法学专业课程讲解中主要融入海关专业知识,并以十六门法学核心课程基础,重点对海关法、海关缉私、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海关行政处罚等内容进行深度讲解。同时鼓励教师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挖掘自身的行业资源优势,使专业课程向精、深化方向发展,走自己的教学特色之路。

第4篇:特色教育范文

2013年11月下旬,我刊广东站组织了广州、中山和东莞等地45所中小学的350余名校长及业务骨干考察了松山湖中心小学、龙岗中学、松坪学校及华侨城中学,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它们的特色教育开展情况。

作为随行记者,笔者与考察团成员一同领略了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模式以及华侨城中学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

在为期两天的考察活动中,这四所学校在教学改革、教学实践中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考察团成员在观摩与交流中收获了怎样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灵感?本期《深度报道》将为您呈现。

记者手札

为自主创新力喝彩

2013年11月20日上午,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松山湖中心小学。在这里,一堂德育示范课具体体现了该校“班级精神家园建设”的创新内涵,具体包括两点。其一,“一、二、三”策略,即一条主线:主题活动;两种模式:案例分析、自主管理;三项策略:个性命名、班级博客和值周风采。其二,道德教育目标,即把学校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尽可能创设真实可感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的道德性,并经历生活的道德要求和冲突,最终形成自己的德行。

离开松山湖小学,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二站——龙岗中学。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备受关注。在交流、讨论环节,龙岗中学“四人合作小组学习”模式的主讲教师在微格教室为诸位教师答疑解惑,就“如何对不同学生分组”“如何展开教学设计”等细节性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2013年11月21日,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第三站——松坪学校。松坪学校小学部“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和预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组组互动的研究性学习。例如,在教学《》一课时,课堂以学生诵读和自主体会为主,即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诵读。合作小组中的每个学员都能从诗文的各个方面进行精彩解读,显示了他们充分的课前预习。其实,学校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认同,教师认同之后,新课程改革才能更为顺利。

离开松坪学校,考察团来到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华侨城中学。华侨城中学将“享受教育”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构建独具特色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既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注重将快乐带进课堂;既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又让教师的教学成为一种享受。起初,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持怀疑态度,但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学习,他们逐渐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好处,因此,认同并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这次特色教育考察活动约有50多位教师积极参与,反响热烈,他们都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收获更多经验,提高自身水平。通过考察发现,特色教育主要以新课程改革为重心,深入探讨颇具特色的课改模式,力求从理念到教学、从教师到学生都呈现出崭新面貌。

校园巡礼

松山湖中心小学:班级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我们每年都会关注,学生在毕业时,是急于离开这所学校还是非常眷恋这所学校?”松山湖中心小学校长刘建平颇有感触地说,“如果急于离开学校的学生比较多,那将是教育的悲哀”。

班级精神家园的建设

为了让学生眷恋学校,为了让班级成为学生的家,松山湖中心小学竭力打造班级精神家园,从培养学生爱同学、爱老师和爱集体入手,让班级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校成为学生眷恋的地方。

松山湖中心小学的“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已有七年历史,并摸索出一套独有的班级建设模式——“文而化之”,即以颇具个性的班级文化铸就精神家园,也就是说,班级成为教育的生态区,班级工作注重精神文化建设。

一方面,主题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主线。例如,“我爱我家”“糖果甜心”“做事有始有终”“食品安全知多少”和“志向与学习”等主题活动均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再回到生活中。另一方面,每个年级的主题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一至六年级主题活动的侧重点分别是“我与己”“我与家”“我与人”“我与国”“我与他”和“我与天”。总之,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除了主题活动,班主任在每次的班主任例会上,不仅布置近期的班级工作,更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班级的个性化建设

首先,别具一格的班名生动体现了班级的个性化建设。例如,“酿蜜坊”“智慧谷”“太阳家族”“青青葵园”“快乐丛林”“春华秋实”和“松湖雏鹰”等意蕴十足的班名,寄托着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殷切期望。此外,班徽成为班级的精神象征,班歌每个人都会唱、爱唱,班级口号更是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班级的个性化建设首先由班主任提出目标,并选择适合的班名、班徽、班歌和班级口号,在获得学生的认同后,向政教处申请。只有班主任对所带班级的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了然于心,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班级的个性化建设。

其次,班级博客展示班级风采,成为家校沟通的平台。班级博客大到版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小到颜色选择与字体大小都有统一规定,都要与班级个性化建设的内涵相匹配。在班级博客中,既有针对班级问题的讨论帖,又有班级自行落实的各种调查,还有学生的优秀作文片段。总之,班级博客记录着可爱的学生、可敬的教师和可亲的家长,成为班级网上的精神家园。

最后,值周班级工作是班级自主管理上升到学校自主管理层面的一大举措。从“我的风采我展示”到“我的岗位我负责”,从“红领巾广播站栏目广播”到“国旗下讲话”,班级参与值周工作不仅能展示班级的精神风貌,更能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刘建平说:“若干年后,学生或许不再记得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成绩,却清楚地记得曾经所在班的班名、班徽和班歌,记得某次国旗下的讲话,记得某个广播站的节目,那就是松山湖中心小学‘班级精神家园建设’模式的成功。”

龙岗中学:一场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

龙岗中学的课程改革由教师自行摸索,并在学校统一推广下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从初期的全面铺开,到后来的示范班,再到最后的课题班,这一过程呈现出逐渐收缩的特点。如今,课题班的所有文化课都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且成效显著。在这次课程改革中,鼓励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最具借鉴价值。

科学引导课改模式

龙岗中学的课程改革,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所以成效显著,并形成较为科学的、自下而上的课改模式,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尊重教师的课堂自。龙岗中学从2007年12月开始全面推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效果不理想。经调研发现,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此,学校决定尊重教师的课堂自,按照教师的意愿开展教学活动。其二,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龙岗中学的“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申报了国家课题,2010年结题之后,为了推广课题结果,学校设立了课题班,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课题班的所有文化课。此外,学校还组织教师研习相关的理论。其三,具有完整的操作模式。龙岗中学的课程改革不仅思路明确,更具完整的操作模式,因此,想要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可学习和借鉴。

鼓励自主探索精神

龙岗中学校长縢细浪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分为三种:一是不少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方法很有效,不愿修改;二是参与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师不仅没有学到精髓,更丧失了自己擅长的教学方式;三是少数教师被动参与课堂改革,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归根结底,课堂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在龙岗中学率先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刘锦钰老师说:“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繁重的任务中解放自身;另一方面,看到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使人有一种满足感。”其实,“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灵魂在于课堂设计,只有好的课堂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互动,在互动中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只有鼓励教师的自主探索精神,他们才能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获得长足的发展。

松坪学校:渗透文化、充满活力的课堂

在松坪学校的“先学后研·三段六式”模式诞生之初,学校的美好愿景就是:期待渗透文化、充满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思维碰撞,智慧闪烁,情感交汇,文化流淌,生命升华。

形成模式,寻求变式

四年后,在“先学后研”的课堂上,学生既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学业成绩;又充满智慧,富有感情,有文化;还变得自强、自信,并收获成功和幸福。同时,教师获得发展,教师团队精神在课堂改革中悄然形成,一批教师名声鹊起。

“三段六式”模式初步形成之时,时任校长以“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正在走出这条路”为题,提出在全校推广“三段六式”模式的构想。随后,学校动员家长和学生一同推广“三段六式”模式。

后来,学校通过学习、借鉴、实践、总结和提升等方式,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了“先学后研·三段六式”的模式,即学生以学案为指导,自学新知,发现并提出疑问,以形成研究课题,然后小组分工协作,探究疑难,展示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技能。

学校鼓励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例如,语文教师李星到杜朗口中学观摩和学习,回来后,她大胆实践,最终摸索出适合小学高年段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她的成功激励了和她搭班的数学教师周莫涵、英语教师李兰英,最终两位教师也分别找到了适合小学数学和小学英语高年段的教学模式。

建构模式,全线铺开

在学校看来,课堂改革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建构模式,全线铺开,最终形成常态化教学。为了激励全校教师大胆尝试、落实课堂改革。学校研究制定了与课堂改革相关的各种制度,并成立专门的课堂教学改革考核小组,旨在让教师认清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这种氛围下,更多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并积极改进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例如,四年级(2)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刘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如痴如醉,她多次把学生带到“课改标兵”李星的课堂,让自己的学生看看别人的学生是如何自学、讨论、质疑与合作的,最终把自己的课堂变成渗透文化、充满活力的课堂。

如今,在松坪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不仅深入人心,更成为学校的重要文化。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激起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真正热情。

华侨城中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华侨城中学成立于1981年,之前一直是企业办学,直到2000年转为政府办学,自此,学校开始了飞速发展。在副校长陶芸看来,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

生本理念下的“卓越”课堂

其实,华侨城中学拥有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小组以“搭配均匀”为原则分组。具体有三点:一是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人际关系等;二是小队成员男女结构适宜,开朗的学生与文静的学生搭配、学科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学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搭配;三是每个小组安排6—7人,不仅设置一位中心组长,更根据组员的特长安排相应的职务。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小组的具体运作也有三点:一是讨论问题时,先是同桌一对一讨论,若不能解决,就把问题交给中心组长;二是每个组员不仅要分担一至两科学科长的职责,更要分担纪律、统计、纠错、展讲、展写和组织协调等任务;三是不仅组内管理要明确,组与组之间的管理更要有纵横之分。归根结底,分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此,学校经过多次调研和会议,构建了“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GIFT是引导guide、创新innovate、自主independent、发现find和团队team的英文缩写)。引导、创新自主、发现和团队正是华侨城中学定义“卓越”课堂的基本元素。

陶芸强调,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学为主,生为本”的理念,以知识问题化、预习结构化、课堂生本化、展示多样化和评价多元化为基本原则,最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观念转变中的高效教学

学校实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在于教师观念及态度的转变,为此,华侨城中学有两个举措。其一,领导率先垂范。华侨城中学校长刘良斌将近60岁,还冲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第一线。领导走在最前面,这对所有教师来说都是无言的鞭策。其二,学校组织教师向名师、学者以及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成绩突出的同行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使华侨城中学的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具体有三点:一是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幸福、享受成长的殿堂,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获得全面提升;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行为得以转变;三是教师既实现了专业发展,又体验到身为教师的职业幸福。

的确,课堂教学改革是为了更接近教育教学的本真,具体须做到四点:一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循序渐进,纵深开掘;二是领导班子的决心和各种保障措施是课堂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三是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打造一支骨干队伍;四是做到科学评价与激励,加强学习与交流,并注意总结与提升。

权威声音

引领革新,大有可为

——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卿素兰

《中国教师》:新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您对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怎么看?从全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反观深圳南山区的课堂教学改革,您有怎样的感觉?

卿素兰:新课程改革已推行十几年,从全国范围看,它对教育教学理念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具体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教师受益颇深,认为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的教师在夹缝中生存,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缺乏深刻的理解。

在深圳这样经济发达的城市,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的确走在前面。其中,南山区的新课程改革颇具特色。总体而言,学校的组织形式、桌椅摆放以及教学流程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具体来说,可分三个层面:一是南山区的教师基本上是外地调来的名师,虽然他们经验丰富,但有部分名师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这需要时间转变他们的思想;二是南山区的学校从创建模式到微调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逐渐成熟;三是南山区的学生纷纷受益,虽然受益程度不同,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

《中国教师》:您觉得怎样的学校更容易推行新课程改革?怎样的校长更愿意推行新课程改革?怎样的教师结构更适合推行新课程改革?

卿素兰:一般来说,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容易推行新课程改革,毕竟公办学校还有体制的限制。在公办学校中,小学阶段最易推行新课程改革,初中阶段次之,高中阶段较难。

其实,大部分校长都支持新课程改革,尤其是那些有较强发展意识的校长更希望借助新课程改革使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当然,大部分教师也支持新课程改革,尤其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更易接受新课程改革。的确,部分资深教师自我观念较强,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有一定难度,因此,新课程改革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

《中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您觉得教师应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能力?

卿素兰:我觉得,教师要培养学生具备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聚焦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沟通、交往、组织、合作、表达与思维能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归根结底,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让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国教师》:现在出国的学生年龄越来越小,有的学生甚至小学毕业后就选择出国。那么,我们目前新课程改革的模式跟国外的教育模式是否贴近了?

卿素兰:方向基本一致,但国外不会对课堂进行质量测评,并且学习能力不再是唯一的培养标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交往能力、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也成为培养目标。总之,新课程改革具有前瞻性和正确性,未来必定大有可为。

《中国教师》:目前正在尝试新课程改革的学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卿素兰:具体有四点。其一,校长的认识是否到位。其二,是否有真正懂教育教学的专家、学者参与新课程改革。其三,学校是否给予教师发挥的平台和机会,对教师是否有激励政策。其四,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定存在程度上的差异。

考察团论坛

晓园中学主任凌艳秋:课堂诠释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交流、评价监督,以使学生自主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最终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例如,松山湖中心小学。其优势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作为主体自主学习,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相关主题班会的举办,使学生的自身能力凸显,个性发展得到诠释。这样,既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又活跃课堂气氛。

花都剑岭小学主任林惠梅:从知识课堂变为情感课堂

在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前提下,教学从科学的世界进入生活的世界,课堂从知识课堂变为情感课堂。例如,松山湖中心小学。学校努力培养学生的文雅气质和探索习惯,认为这比基本知识的教学更有意义。又如,松坪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按照学生能力的高低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有展示的机会,并收获成功的喜悦,最终更加积极和主动地学习。

广州市江南外国语学校校长徐卫红:享受教育也是享受幸福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做到三点:一是使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二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三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导”,学生应展示“演”,以收获崭新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华侨城中学。它提出的“GIFT—思维素质构建”模式将育人环境与自然相结合,使学生善于学习,拓展思维。这样,学习变成了快乐的事,获得教育就是获得成功和幸福。

猎德实验学校校长黄亦斌: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例如,松坪学校。其优势有两个:一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不同层次设置教学模式,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使各种年龄和不同层级的学生参与相应的学习,最终获得不同的发展;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最终形成较为成熟、可操作和借鉴的改革模式。其弊端有三个:一是由于教师的能力具有较大差异,所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有所不同;二是教师在应用合作模式时,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三是教学缺少现代化设备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校长李悦新: 完美演绎“思、研、行、著”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需要教师静心思考和努力钻研,以拥有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最终感染学生。例如,松坪学校。在“先学后研”的课堂教学模式中,完美演绎“思、研、行、著”,体现学校教育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学生的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学生的创造性;以培养情感为动因,注重学生的感受性;以训练语言(能力)为手段,着眼学生的实践性。

海珠区金影小学主任李瑞芳:“教”与“学”的和谐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自由、民主与和谐的氛围;师以教为乐,生以学为好,旨在形成美好的教学形态。因此,针对特色学校,须依托校本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并在专家的有效引领下,凸显学校的特色。例如,松山湖中心小学、龙岗中学以及松坪学校,它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不仅打破常规,更彰显“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第5篇:特色教育范文

一、特色育人——找准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2003年起,学校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合格与特长完美结合,培养合格的现代中国人”的理念指导下,确立了“知我民族,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几年来,全校师生全员参与,通过文化熏陶、课程开发、学科渗透、活动拓展等多种渠道,采用“学、看、说、做、画、演”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获取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为不断深化办学特色,学校于2008年确立了“打造富有天山特色的优质教育品牌,培养具有民族气节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的发展目标,不断将民族文化特色教育之魂——“民族精气神”融入到师生的未来发展之中。

二、环境熏陶——构建民族教育的风情园

环境育人,是天山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大特色。一进学校大门,“厚德博学,弘扬民族精气神”的文化墙首先映入学生的眼帘,温文尔雅的教师牵手一名天真活泼的学童从中国出发环游世界版图,寓意天山小学就是要以弘扬民族精气神的特色教育品牌,逐步培养具有民族气节和国际视野的学子。

教学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大型的中国地图,五十六个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清晰可见;右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年朵花的主题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各民族人物的服饰特点;天花板上不同字体的“和”字,一方面寓意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另一方面则寓意学校教育追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和谐。

二楼、三楼的智慧长廊、艺体长廊分别对各民族在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体育竞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杰出代表人物事迹进行了介绍。民族文化展室里,墙面宣传栏展示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耕耘的历程,展柜陈列着各级领导赠送和师生共同收集、制作的民族工艺锦绣……它们是师生研究民族文化的“知识乐园”,是再现中华民族风情的“浓缩景观”。全体师生在文化熏陶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开发课程——夯实民族教育之根基

为让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多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开发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教师围绕民族礼仪、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几个方面,通过查找资料、分类整理、编辑删减、插入图片,编写出《民族百花苑》教材,全套分低、中、高三册。低年级包括“综合篇”和“礼仪篇”两部分;中年级教材包括“节日篇”和“服饰篇”;高年级教材包括“饮食篇”和“建筑篇”。内容有“我们的祖国真大”“能歌善舞的民族”“尊师重教的朝鲜族”等知识。校本教材的出台,为师生深入探究民族文化知识提供了蓝本。

四、课题促进——推进教育特色再发展

学校还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大胆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把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启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介绍五十六个民族,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设计民族饰品、制作民族饰物,寓民族文化教育于学生的想象创造之中。

美术课剪贴制作民族工艺品、画民族风情刮蜡画;音乐课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学民族器乐。通过歌舞绘画,寓民族文化教育于学生的求真尚美之中,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艺术表现力都得到提升。

学校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操搬到体育课的教学之中,学生已普遍掌握学校以自编的三套武术操;体育课上教师还将民族体育游戏项目、运动比赛项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引入不同的年级,可以说是寓民族文化教育于学生的强身健体之中。

五、活动深化——彰显民族教育之魅力

学校通过组织多种主题活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如“民族礼仪知多少”“国旗下演讲”“民族趣味知识抢答赛”活动,使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民族趣味运动会上,黎族的跳竹竿、畲族的打松鼠、朝鲜族的跳大摇绳等项目,集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乐此不疲。

第6篇:特色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办学形式;理念;合作;师资培训

加拿大是一个人口仅三千五百多万但拥有全球第二大国土面积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以移民为主的英联邦国家[1-2],根据每日财经网的报道,2016年全球大学前40位的排名中加拿大有三所大学榜上有名[3]。而其基础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已形成较为规范的运作模式,提倡多元文化,尊重儿童的家庭背景与学习方式、注重幼儿教师的素质,提高其软实力,构建高质量的儿童健康成长的环境已经成为加拿大的一贯国策[4],因此,其经验值得探讨借鉴。

一、加拿大幼儿教育的主要特色

加拿大共有10个省和3个专属领地,各省或专属领地在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上略有不同,一般儿童从5或6岁开始进入教育系统直至16到18岁[5]。加拿大国家儿童早期教育(EarlyChildhoodEducation)的覆盖面较广,包括0-12岁的儿童,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总体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办学形式体现多元文化

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根据加拿大官方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到2015年十年间,每年仅获得永久居民的移民人口数从24万到28万不等,占到总人口数的7-8%,其中9岁以下儿童占移民人口的3%左右[6]。为保证这些不同族裔的儿童更好地适应移居国的环境,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传承,政府支持开办不同种类的儿童保育中心,除原有的儿童保育中心(ChildCareCentre),如持照儿童保育、持照家庭保育以及普通家庭保育外,提倡多元文化,如,专为新移民开设的语言学习儿童保育中心、法语儿童保育中心、中文儿童保育中心、原住民儿童保育中心等都非常普遍[7]。以安大略省为例,多伦多公立学校委员会和凯斯林学校委员会是多伦多最大的两个学校委员会,均提供国际语言班,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广东话、印度语、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等50种语言[8]。目前,幼儿教育的主力军主要有儿童保育中心和设在小学的幼儿园班(Kindergarten),隶属于省教育厅,学生除学习规定的课程外,可参加各种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如,中文课后班。儿童保育中心相当于我国的幼儿园,从2010年开始,主要接收4岁以下的儿童,按年龄段可划分为:婴儿班(Infant,18个月以下)、小班(Tod-dler,19个月-30个月)和学前班(Preschooler,31个月-48个月),从2014年9月开始,全安省已实现了具有给全部4-5岁儿童提供全天候幼儿园班的能力[9],因此,4岁以上儿童均可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并可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6个省份实行了此项计划[10]。无论是幼儿园还是保育中心,教师的配备均尽量考虑种族的多样化。此外,在儿童保育中心和小学大都设有专门为学龄及幼儿园儿童开设的课后班(AfterSchoolPro-gramme),也叫学龄儿童托管教育(School-AgeChildCare),开展课外课程及活动,由有资质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EarlyChildhoodEducator,ECE)承担,并开展带有不同文化特色的活动;特殊教育(SupportforChildrenwithSpecialNeeds)也是政府关注的一个项目,有需求的家庭可申请参加免费的相关课程[6]。这些均满足了不同族裔家庭对幼儿教育的不同需求。

(二)“以儿童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俄国发展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指出,人类社会和心理世界是相互联系的,儿童和成人的互动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节,同时,社会经验对认知的发展亦极其重要,给儿童教授某一概念时必须理解“最近发展区(ZPD)”,即儿童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与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是要通过成人的帮助或者与有更多能力的同伴的合作来实现的,并且与儿童已经获得的并能独立完成的经验相匹配等等[1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将儿童的学习归结为对外部世界的建构与同化[12],也是对儿童学习和行为发展的重要诠释;神经科学与儿童发展的理论认为,早期经验的质量影响随后大脑的功能,情感和身体健康、社会技能和认知,包括早期就显露端倪的语言能力都是对未来学校生涯、工作和社会生活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支持性的相互关系和正向的学习经验开始于幼儿的家庭但也可以由一系列的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来获得,比如幼儿园,这一点已经得到证实[13]。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结果是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加国幼儿教育的基础,其办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合作和师资等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

加国拟打造积极的、高质量的、便利的、整合的幼儿教育服务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所以,以游戏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幼儿教育的主流[14],除了幼儿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以外,市教育局每年都会对儿童保育中心进行检查,以提高办学条件和软实力。在加国的大部分儿童保育中心里,基于线索(cue-based)来设计教学活动逐渐替代了基于主题(theme-based)来设计教学活动,基于线索的教学计划,即教学内容是通过对儿童的观察而制定的[15]。教师在儿童的游戏或生活的任何环节中发现儿童的兴趣点,根据该兴趣点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大领域但不限于这五个方面的各种游戏活动,有的甚至发展为与社区或社会其他机构的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活动,如,邀请专业人员进园讲座、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参观老人院及公共服务机构等等[14—15],儿童从中学到的知识不仅限于老师的讲授和指导,而且有丰富的亲身体验。以加国的YMCA①儿童保育中心为例,幼儿教师每天都要对班上的儿童进行观察记录,写出观察日记,每周的教学计划都出自于此。在YMCA,所有年龄段的教学大纲都是基于对儿童的观察、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的水平来制定教学大纲的,幼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遵循指导、互动、参与、帮助等原则,同时,鼓励儿童自主游戏,只有在需要帮助时给予及时的帮助鼓励,激发创造性,提倡自我管理、自我探索、勇于提问,充分体现了尊重儿童,使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的教育思想[15]。2.健全的法律与政府监管尽管加国的幼儿教育的办学形式与资金来源是多样的,全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计划[10],各省和专属领地有自己的法律规定,但幼教行业秩序井然。《全日制幼儿园法案》(DNA,DayNurseriesAct)于1946年制定,1983年重新审定,为幼儿园提供了确保儿童健康和安全的依据[16]。为适应时代的发展,2015年8月31日出台的《儿童保育与早期教育法案》(ChildCareandEarlyYearsAct)取代了《全日制幼儿园法案》,为加国赶超世界幼教先进水平提供了纲领性的保障[7]。法案中对开业、从业、监管、雇佣、教学计划的制定、个人隐私的保护、各级管理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和权利都有着详细的规定[7],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对于加国这个法律体制相当完备和健全的国家,保育中心拥有完备的各种行为规范文件,其规定非常细腻和人性化,在授予执照时这些文件必须具备,比如:火警、过敏、儿童虐待、家长投诉、老师的无犯罪记录和免疫记录、如何给孩子喂药和如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还对园址和食宿、设备和家具、操场、各种工作记录、员工与儿童的比例、营养、教学活动、健康和医疗的监管均有具体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加国对儿童的安全非常重视,对虐待儿童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举报体系,规定“任何人只要怀疑有人虐童的可能,必须立即报告给儿童保护机构”[17],电话和有关网站也非常容易接入,同时,在《儿童与家庭服务法案》(ChildandFamilyServiceAct)中对儿童的保护、权力等细节问题有着详细的法律规定[18]。2007年,加国安大略省政府创建了幼儿教育学院(CollegeofEarlyChildhoodEduca-tor),旨在规范幼儿教育行业,监管公众注册,推动建立入行的标准、发展专业的道德准则和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19]。以上这些法律法规为保证加国儿童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3.提倡合作

与不同团体的合作是加国教育界的又一大亮点,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没有合作就无从和谐相处,更谈不上发展。在保育中心,各种方法提供给家长以保持员工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比如,形式多样的纸质及网络版的简报、公告,定期的家长会议,家长委员会会议,多方参加的社区活动等,这些活动有些是家长和孩子都可以参加的,有些是家长参加的,旨在加强合作,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满足多元文化下的孩子和家长的需要。对需要特殊教育的家庭更是如此,政府除了资助这些儿童的教育费用外,还开办家长学校,打造包容的教学计划。此外,在政府的网站中用规范的、活泼多样的形式提供民众很多机会参与幼教事务,政府还将颁发执照的幼儿保育中心的详细情况包括服务质量等评比或检查结果在网站上公布,一方面,帮助家长选择,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儿童保育中心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了该国民主与法制的进程,更体现了这个国家重视合作、打造和谐的发展空间的思路[20]。

4.师资培养

加国的幼教队伍的培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从幼教助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哲学博士,各种层次的人才都有,而且学习方式灵活,全职兼职均可,工作在一线的幼儿教师均要求获得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注册证书(RegisteredEarlyChildhoodEducator,RECE)。从加国的职前教育上看,人才培养注重身体、心理、灵魂和情感的全人教育,强调教师的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21];安大略省设有幼教专业的大学课程中很少出现技能方面的课程,艺术类的课程也是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而开设的[21—23];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无论何种层次的教育,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到幼教机构进行不间断的实习,并且要达到一定的学时数,实习期间要求写出深刻的实结、体会和实习日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收获,定期上交教师检查,毕业论文与前期实习密切相关[22-24]。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机构来说,接收具有2年大专文凭的幼儿教师继续深造,以获得本科文凭,比如,约克大学、布鲁克大学等。个别学校既接收高中和没有基础的学生直接进入幼儿教育的4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也接收大专毕业的学生继续深造。下面是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专业4年制本科课程的设置一览表[25](见表1)。从职后教育上看,幼儿教育学院负责颁发审核幼儿教师的从业资格并发给证书,每年重审一次,从2015年开始,还进行网上继续教育,规定只有修完继续教育课程/讲座的幼教教师才能继续享有幼儿教师的称谓并可从业[19]。按照新的法律规定,以安省为例,监管的儿童保育中心均要求具有注册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证书的人员才能上岗;在幼儿园,每班要求一位有小学教师证的老师和一名大专以上的注册幼儿教师[7],许多幼教机构还要求或鼓励没有拿到大专文凭的从业人员在职通过继续教育获得大专或以上文凭。

二、加拿大幼儿教育对我国幼教的启示

第7篇:特色教育范文

我园在专家的指导下,以科研课题“生态体验下幼儿园环境教育途径的研究和实施”为载体,以生态体验为切入口,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走特色办园之路,主要着手做了以下这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建有特色的生态环境。激发幼儿参与环保活动

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幼儿的认知结构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充分利用有限的环境让孩子主动参与生态体验活动的全过程,必须精心设计活动情境,抓住孩子学习与生活中的热点重点焦点,调动孩子的内需和兴趣,促使孩子积极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让绝大多数孩子认真专注地投入,而不是“走形式,摆架子”。

我园注重对幼儿学习、活动、生活空间的体验氛围营造。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园内三条主通道的主题分别创设为:“小班——我和动物做朋友”、中班——“我和植物拉拉手”、大班——“我和自然同呼吸”。园内还利用楼层过道创设了三条环保操作区:“利废PK台”、“绿色能源馆”、“绿色生态园”、“绿色名品店”、“悠悠民族情”……在这里,孩子们在老师、家长的带领、引导下,进入各--个操作区,在联一联,拼一拼,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画一画……等多种形式下,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动植物的秘密,学会用心与自然对话,学会用心聆听自然的声音。通过这种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感悟,激发起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帮助幼儿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产生教育—代人,带动一代人的效应。

我园还在大厅、走廊拐角等处,精心设置了“环保展示台”、“绿色通道”,在这里收集了家长、幼儿、教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各种物品及一些环保倡议、环保宣传画。展示角,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宣传环保知识,展示环保制作的平台,体现了环境与师生的互动。

正因为有了与环境相互的作用,是幼儿的学习获得经验的最直接途径。活动中,孩子们的自主探究与老师的有效介入,既满足了幼儿不同的需要,又给幼儿以足够的关注,使幼儿的兴趣得到不断的延伸及深化,幼儿各自的意见得到充分的交流,提高了他们在活动中的自信,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幼儿不断积累的学习经验也使主题活动得到进一步扩展、深化,孩子在主动参与活动中感知和体验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伴随着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幼儿的思维活动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二、利用节日、地理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体验环保的乐趣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纲要》指出,教学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要利用自然环境,本土特色等多种教育资源,让幼儿进行观察、发现、探索,扩展幼儿生活、学习的空间,开展丰富多彩、富有价值的主题活动。我们是农村幼儿园,坐落在蕴涵着丰富资源的广阔田野之间,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有色彩斑斓的田野河流,有茂密繁多的花草、树木、庄稼,它们姿态万千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吸引孩子的视角,成为幼儿探索学习的良好素材。我们致力于充分开发生态校园、教室、基地等课程资源,同时与社区、家庭共建,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家庭,把它们都纳入生态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范畴。

第8篇:特色教育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那些培养学术型、研发型、理论型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点是要突出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种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求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实践性和针对性为基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最终要培养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是其他普通高校所培养的从事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和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研制的人才,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从事体力劳动岗位的简单操作或服务的人才,而是具有较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实际操作管理能力,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创造性地解决生。

2专业设里的市场性

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衔接的纽带,是学校主动、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重要环节,是高职教育适应和满足、服务社会需求的切人点。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化形势的日益发展和人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贴近与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市场变化,使所开设专业培养的人才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这不仅是高职院校体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高职院校保持办学生命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里必须针对本地区、各行业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趋势、发展规划以及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各类高级技术应型人才近、中、长期的需求状况,及时改造老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新专业,使专业设置始终紧贴市场需求,体现出“市场性”。

3教育目的的职业性

因为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特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的同时,要具备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适应现代化管理或服务的综合素质,使其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上岗、创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要实现这种教育目的,必须从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教育教学内容的确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实训设施的配备、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试考核方法等方面紧扣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对其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将来能够胜任某一岗位工作为结果,从而,使毕业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有较强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为此,高职教育要彻底改变普通高等教育那种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技能,重课堂讲授、轻实践训练的学科型教育模式,使教育目的紧紧围绕职业岗位(群)的工作需要,最大限度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能力较强的“职业人”。

4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就业快、干得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技术应用性和实践性这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要安排足够的实训时间,校内实训和社会岗位实训时间须占学制规定学时的叨%以上。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现场教学、多媒体仿真教学等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的应用性。三是高度重视实训场所及其设施的建设,校内要有完备的专业技能实训设施,切实加强仿真性技能训练以外,同时还必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强化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实践培训,锻炼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四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技能展示等活动,以促进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五是学校与人事、劳动部门紧密配合,制定提高学生学业成绩、技能水平等的制度和办法,不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5办学模式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办学特色之一,它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培养过程、服务对象、社会需求的多元化等方面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性质,一是高等性,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越来重要的组成部分;二是职业性,要求职业教育服务的提供者,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提供者密切联系,相互开放,而不能闭门造车、闭关自守、关门办学。从培养目标看,高职教育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紧密联系,吸收一线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生培养的过程,以保证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市场,对应多元化、多变的社会需求,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走出校门,深人市场调研,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教师队伍。诸如这些方方面面的要求,都需要高职院校坚持并实行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在实施开放办学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办学职能的开放性。即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要面向社会,“重心向下”,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纳人办学职能之中,把长期培训培养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并实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扶贫培训、东西部资源共享,对口支授等多种办学形式和办学途径,使办学门户最大限度地向社会广泛开放,不拘形式,主动适应,优质服务,使人才培养工程全面纳人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之中,真正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龙头”作用。二是教师队伍的开放性。高职院校要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必须建立适应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在立足建设学历达标,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的同时,要本着“不求拥有,重在够用”的原则.把教师队伍的建设向社会拓展,采取专兼结合、产学研结合等形式,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办学投人的开放性。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基础弱,投人少,社会认可度低,招生困难,致使办学效益普遍较差,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步履瞒姗。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建立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参与的评价管理机制,保证高职院校在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得到更多的外因支持,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增加办学经费的投人。在筹资途径上,高职院校可建立“主、辅、补”模式进行融资。即以政府支持的资金投人为主,以学校学费收人和创收资金为辅,以吸纳社会支持资金为补充的高职教育多元化投人机制。在操作方法上可以采取借贷、垫资、积资、,‘.沉船下海”、“借鸡下蛋”、“引凤筑巢”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办学投人所需要的资金,以保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办学育人构建必要的条件保障。

6教育质量的基础性

原教育部部长周远清在全国第一次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在于特色和质量。特色和质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特色的质量或没有质量的特色都谈不上质量和特色。”这是对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关系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对高职教育发展以来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表明: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取决于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质量,而有特色的教育质量则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赖以形成的基础。因此,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提高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做到:

(1)树立特色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是指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目前高职教育的特色质量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成才、就业、服务”等目标。所谓成才,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归宿,全面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急需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所谓“就业”,就是要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就业群体,使毕业生在社会人才资源的配置中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岗位,让人才培养结果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需求主体的需要,以此燕得市场,赢得用户,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谓“服务”,就是使就业上岗的毕业生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并能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地创造、创业和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较大的贡献,实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上述质量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精品质量管理,促进特色质量的形成和提高。

(2)加强特色质量形成的“硬件”建设。诸如: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实训设备及场所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等。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相应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硬件”保障,就没有高质特色的教育质量。

第9篇:特色教育范文

一、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要前提

教育科研是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具有科学性、探索性、创新性、实效性的特点。

1. 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科研。当今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意识、合作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等,新的要求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针对什么内容、运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适应现实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这些都需要教育科研作先导。教育科研活动为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2. 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育科研。在先进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引下,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教师在研究、探索中学习教育理论,并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各种教育现象和问题,在探讨中发现好的教育教学方法,改进不科学的教育教学行为,使之升华为理性认识,使理论水平得到提高,这样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人人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真正提高。

3. 提升教育者思想力需要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促进教育者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时代要求教育者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不仅应该掌握教育规律、教学技巧,还应通过教育科研实践,不断探索新领域、取得新知识,教育者参与科研,在科研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碰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是提高和完善教育者的专业理想、专业素质、专业能力、专业人格的重要举措。

二、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特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科研实践中,我们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发挥教育科研功能,通过教育科研促进了东辽县教育改革与发展。

1. 树立大局意识,使教育科研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我县依托教育科研,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办学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如,东辽县义务教育学区管理策略、东辽县名师工程的“九层次四进制”管理模式、实验中学“三主六动”课堂教学模式、渭津中学“双主”教学模式等;依托教育科研,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领域、新策略。如,校校通的远程教育系统、与北大附中联合的“三网工程”、教科所开通的十七个专业委员会网上论坛,打造信息平台、调研平台、学科交叉平台、实践指导平台等;依托教育科研,创新特色品牌,促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如,东辽二高中体美特色教育、实验小学小公民素质教育、建安中学利用当地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葫芦加工艺术》。事实证明,教育科研避免了决策的盲目性,使教育决策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管理行为更加规范、科学、高效。

2. 抓住关键问题,以教育科研突破教育改革与发展瓶颈。当前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科学回答。教育科研能够直接面对重大问题,把握“前瞻性、方向性、实效性”,做到科学把脉、抓住关键、力求突破。我们在实施辽源市发展性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提出了教育科研“三新”模式:即“龙头带动、资源共享、捆绑评价、共同提高”的新策略;“均衡、合作、互助、扶持”的新机制;“培训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支持到位”的新格局,使区域课题研究在平等、共建、共享、共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了“强校引领、资源共享、校际联动、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县的区域差异较大,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区域的差距实现区域课题研究梯度转换,通过建立学区化课题研究管理机制打破原有学校的课题研究界限,使区区有课题、校校有课题,实行分层管理,市级、省级、国家级科研课题既有独立性又互相依托,让科研引领促进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3. 提升教师内力,让教育科研激活教育改革与发展动力。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是第一要素。一支具有科研意识、学识水平、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骨干力量。因此,在发展教育事业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自觉投身科研实践,在科研实践中历练教师,积淀人文思想底蕴,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培训,增强其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1)高端内涵培训。我县认真组织实验教师按时参加国家、省、市三级课题的开题及实验教师专业培训,让教师实现内涵的专业提升。(2)专家引领培训。我县先后聘请王文湛、张思明、肖川、李小凡、赵谦翔、李元昌、付东樱、韩军、杨文浦等名师专家走进东辽,让东辽教育人领略名师大家的风范。(3)县本专业培训。我县定期举办各校课题负责人、科研骨干进行专题培训,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4)综合高效培训。我县坚持把科研培训、师训、干训、网络培训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了资源整合、高效培训。经过教育科研实践的长期磨练和教育科研理论的多层次培训,使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改变了教学行为,从而打造了一批全新的科研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了“人才优势、质量优势和特色优势”的积累。他们共同打造了东辽教育的名片,树立了东辽教育的品牌。

三、教育科研是转化教育成果的重要载体

东辽县教育科研一直在教育过程中担当着前导者、引领者的角色,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形成了以教育科研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意识,让教育科研转化为特色品牌,转化为教师素质,通过科研使教师悟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使教师理论素养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升;通过科研使教师领略“与智者同行你会不同凡响,与高人为伍你能登上巅峰”的交流,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如,安石中学王永明老师,立足于农村的教育资源实际和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确定了“教、学、思合一”的科研课题,组织教师成立了“拓荒队”,积累了35万字的《课改日记》,编写了校本教材《探究椅子山》、学生作文集《沃土飘香》,在国家、省级刊物上50余篇,在省内外做专题讲座30余次,并在省院专家主持下启动了“王永明语文名师工作室”,其中“教、学、思合一”的科研课题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在2012年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论坛吉林省校本科研重点推展成果中,东辽县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实验小学的现代小公民教育、渭津中学的“双主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建安中学的走向文化支柱产业的农村校本课程、安石一中的作文互批互改“三步法”、白泉一小的以“三品”文化塑造“三品”教师),占全省46项科研成果的10.87%。我们坚信,这必将支撑起东辽教育科研的一片新天地,必将激励东辽教育人走上科研兴教的发展之路,必将全面推进学生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和教育协调发展。

实践已经证明并且还将继续证明,教育科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繁荣教育理论的必然手段,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教育理论实践化的重要基础,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更离不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我们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让理论走向实际,让科研走向实用,真正为东辽教育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