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完善制度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完善制度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完善制度建设

第1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一种经济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循环经济概念和制度的涵义和功能出发,分析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问题,进而提出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与制度建设

循环经济(RecyclingEconomy)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利用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把废弃物开发为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物质和能量,旨在系统地使经济中的总体资源增值,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很显然,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其整个过程都贯穿了对制度建设的依赖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目前在国内的发展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点的建设方面,没有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从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在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制度的探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二、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单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无法为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人类经济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于是,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开始为人们所认知。随着制度分析理论和新增长理论蔚然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思想、人力资本和收益递增的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许多经济学家吸收并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识到若要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关注发展中的有关制度性因素,认为制度应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把制度看作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康芒思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方式”,是“遵循同一规则的交易活动的集合”。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首先由舒尔茨提出,他为制度做了经典性的分类,将制度分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等,并把制度定义为一种涉及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行为规则。诺思则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认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对制度的定义都围绕着“规则”一词进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强调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制度,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制度为人们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对组织中的个人实施奖励或制裁,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激励或约束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制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关于制度的功能,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威廉姆森认为制度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舒尔茨认为制度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还有观点认为制度的功能是通过提供激励机制而使外部利益内部化。谭崇台认为,制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供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和扩散信息”,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从循环经济的内在需求来看,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经济主体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供激励。第二,对经济主体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提供约束,抑制环境不友好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三,使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将资源要素的投入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第四,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中的制度问题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用、浪费,和为追逐高额利润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副效应。因此,加快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就尤为迫切。根据诺思的描述,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其主旨在于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制度是制约人的行为的一种准则。我国的资源浪费严重,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一种制度制约人们的行为。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制度作保障,没有完善的制度作基础,循环经济就根本不可能实现。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制度在其中的重要性。最早高度关注制度在经济活动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是科斯,他创立了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经过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和谈判,就能导致一种有效率的结果。后来,阿尔钦、德姆赛茨、张五常及诺思等人通过对制度的发展创立了新制度经济学派。他们继承和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则有赖于合约(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威廉姆森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以及企业行为的研究,得出提高经济效率必先提高制度的效率,并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变迁,制度也应随之改变这一重要结论。到了诺思这一代则直接认定制度与制度变迁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历史也不断证明: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当的制度安排则会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而且也包括非正式约束机制。制度是演进的,不断变迁的。制度演进中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演进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就会沿着既定的路线和方向发展且会得到自我强化。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突破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则更为重要。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从这两个国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被视为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如德国早在1986年起就先后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和《循环经济法》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使废弃物从避免或减少产生到循环使用再到最终处置。另外针对不同的行业还专门制定了如《废旧电池处理规定》、《限制废车条例》、《饮料包装押金规定》等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为我国提供不少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尽管已经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创办了生态工业园区和开展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省的试点和示范工作,但总体上说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我国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方面的欠缺就显得尤为突出。当前阻碍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障。不解决制度和机制问题,仍按传统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去管理,而将对生态和资源的管理排除在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无法建立。其二,旧制度路径依赖的存在。制度变迁存在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建立循环经济的新制度体系势必要遭到传统旧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因此,循环经济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三,环境产权难以界定。为使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成本内部化,十分有必要界定环境产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产权难以界定。另外在中国,由于环境产权的主体是国家,能不能以及如何将环境产权转让和交易是一个难题。

四、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要实现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要依靠制度建设来规范政府、企业、等循环经济主体的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必须意识到,我国面临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发达国家所具备的殖民地和全球生态资源背景,以及现实的资本、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对于伴随着快速工业化而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们没有可供转嫁污染产业的空间和回避社会问题的余地。因此,起源国外的循环经济理论只能部分适应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相应地,循环经济制度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式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计划、规划等;二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遵守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非正式行为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三是循环经济制度的实施机制。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要构建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两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因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我们既要加紧研究制订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来说,关键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和产品价格政策。要利用经济杠杆对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排放等进行管理与协调,从经济激励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对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制度安排的构成要素之一,非正式制度安排与人的动机和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影响市场秩序、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力量。环境制度的失败的思想根源在于狭隘的经济增长主义,因此,要实现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第一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摒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要改变“自然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树立自然资本的观念,将资源和环境视作与土地、劳动一样能够参与生产活动并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利用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来纠正人们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行为。第三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各种形式的循环经济活动,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氛围。

再次,制度实施机制。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彻底变革,客观上要求形成经济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自运行机制,要求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因此,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方针,从试点示范入手,从微观的企业层面、中观的区域层面和宏观的社会层面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划及政策,对各微观主体的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或约束;需要企业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其总体的创新、发展和经营战略,自觉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对公众来讲,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愿选择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鲍尔丁:宇宙飞船理论[J].工业生态学,1997.

[2]康芒思: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1.

[3]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第2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一种经济模式的良好运行,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循环经济概念和制度的涵义和功能出发,分析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制度问题,进而提出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一、循环经济与制度建设

循环经济(RecyclingEconomy)一词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以提高资源利用与环境效率为目标,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以市场机制为动力,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放弃短期的表面物质追求,通过把废弃物开发为新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重复利用物质和能量,旨在系统地使经济中的总体资源增值,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很显然,循环经济是一种高层次、高端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须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其整个过程都贯穿了对制度建设的依赖性。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目前在国内的发展也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和试点的建设方面,没有在全社会推广开来。从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制度建设是其推行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在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制度的探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建议。

二、制度的内涵与功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单纯以技术分析为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无法为现实社会中的许多人类经济行为提供合理的解释,于是,制度的决定性作用开始为人们所认知。随着制度分析理论和新增长理论蔚然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思想、人力资本和收益递增的思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许多经济学家吸收并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认识到若要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关注发展中的有关制度性因素,认为制度应是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内生变量,有效的经济组织与制度安排对可持续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制度经济学家对制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制度学派的创始人凡勃伦把制度看作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康芒思认为制度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的方式”,是“遵循同一规则的交易活动的集合”。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的定义首先由舒尔茨提出,他为制度做了经典性的分类,将制度分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用于影响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等,并把制度定义为一种涉及社会、政治与经济的行为规则。诺思则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认为制度就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对制度的定义都围绕着“规则”一词进行,新制度经济学则更强调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们的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制度,在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中,制度为人们提供了相互影响的框架。制度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对组织中的个人实施奖励或制裁,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激励或约束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制度来观察和理解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关于制度的功能,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解释:威廉姆森认为制度的功能是降低交易成本;舒尔茨认为制度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还有观点认为制度的功能是通过提供激励机制而使外部利益内部化。谭崇台认为,制度的重要功能就在于“塑造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提供并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和扩散信息”,促成“社会共识或一般性的认识基础”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帮助人们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进而矫正自己的行为。”从循环经济的内在需求来看,制度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为经济主体参与循环经济活动提供激励。第二,对经济主体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为提供约束,抑制环境不友好的机会主义倾向。第三,使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将资源要素的投入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第四,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循环经济中的制度问题

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中国,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用、浪费,和为追逐高额利润而污染环境的行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副效应。因此,加快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就尤为迫切。根据诺思的描述,制度就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秩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其主旨在于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由此可以看出,制度是制约人的行为的一种准则。我国的资源浪费严重,环境不断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一种制度制约人们的行为。循环经济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制度作保障,没有完善的制度作基础,循环经济就根本不可能实现。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推广,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制度在其中的重要性。最早高度关注制度在经济活动中所起重要作用的是科斯,他创立了科斯定理,认为只要产权清晰,交易成本较低,经过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和谈判,就能导致一种有效率的结果。后来,阿尔钦、德姆赛茨、张五常及诺思等人通过对制度的发展创立了新制度经济学派。他们继承和发展了科斯的理论,认为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交易成本的降低,则有赖于合约(或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威廉姆森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以及企业行为的研究,得出提高经济效率必先提高制度的效率,并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变迁,制度也应随之改变这一重要结论。到了诺思这一代则直接认定制度与制度变迁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控制变量。历史也不断证明:有效的制度能够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当的制度安排则会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不仅包括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而且也包括非正式约束机制。制度是演进的,不断变迁的。制度演进中存在着较强的“路径依赖”,即制度的演进一旦走上某一条路径,就会沿着既定的路线和方向发展且会得到自我强化。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和突破固然重要,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则更为重要。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国家,从这两个国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被视为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如德国早在1986年起就先后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和《循环经济法》等,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使废弃物从避免或减少产生到循环使用再到最终处置。另外针对不同的行业还专门制定了如《废旧电池处理规定》、《限制废车条例》、《饮料包装押金规定》等一系列措施来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德国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为我国提供不少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尽管已经颁布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创办了生态工业园区和开展了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省的试点和示范工作,但总体上说我国的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从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我国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方面的欠缺就显得尤为突出。当前阻碍我国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尚未形成适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障。不解决制度和机制问题,仍按传统的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去管理,而将对生态和资源的管理排除在外,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无法建立。其二,旧制度路径依赖的存在。制度变迁存在着强烈的路径依赖,建立循环经济的新制度体系势必要遭到传统旧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因此,循环经济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其三,环境产权难以界定。为使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成本内部化,十分有必要界定环境产权,但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决定其产权难以界定。另外在中国,由于环境产权的主体是国家,能不能以及如何将环境产权转让和交易是一个难题。

四、循环经济制度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分析

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实践表明,要实现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要依靠制度建设来规范政府、企业、等循环经济主体的行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但是,必须意识到,我国面临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发展背景,发达国家所具备的殖民地和全球生态资源背景,以及现实的资本、科技和人力资源优势;对于伴随着快速工业化而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我们没有可供转嫁污染产业的空间和回避社会问题的余地。因此,起源国外的循环经济理论只能部分适应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所构成。相应地,循环经济制度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式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计划、规划等;二是人们约定俗成共同遵守但不具有法律效力的非正式行为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三是循环经济制度的实施机制。循环经济建设需要在上述三个层面上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要构建循环经济的正式制度,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两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因而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基本的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资源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因此,我们既要加紧研究制订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同时也要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为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实施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从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来说,关键要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财政政策和产品价格政策。要利用经济杠杆对资源利用、清洁生产、废弃物排放等进行管理与协调,从经济激励和行为规范两方面入手,有效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其次,要对循环经济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给予足够的重视。作为制度安排的构成要素之一,非正式制度安排与人的动机和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影响市场秩序、制约经济发展的一种无形力量。环境制度的失败的思想根源在于狭隘的经济增长主义,因此,要实现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第一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摒弃将人与自然相对立,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第二要改变“自然资源无价”的错误认识,树立自然资本的观念,将资源和环境视作与土地、劳动一样能够参与生产活动并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利用价值规律和价格杠杆来纠正人们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错误行为。第三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鼓励公众自觉参与各种形式的循环经济活动,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良好氛围。

再次,制度实施机制。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彻底变革,客观上要求形成经济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自运行机制,要求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协调统一。因此,循环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推进、公众参与”的方针,从试点示范入手,从微观的企业层面、中观的区域层面和宏观的社会层面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划及政策,对各微观主体的环境行为进行有效的激励或约束;需要企业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其总体的创新、发展和经营战略,自觉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对公众来讲,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树立同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自愿选择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推动整个社会向循环经济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鲍尔丁:宇宙飞船理论[J].工业生态学,1997.

[2]康芒思:制度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1.

[3]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4]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巴塞尔协议

一、《新巴塞尔协议3》框架下银行信息披露要求

新巴塞尔协议的信息披露制度的重点在于通过信息披露来达到市场力量对银行的股东进行约束的目的。市场约束能否发挥作用依赖于市场参与者是否能及时获得银行财务状况及其他信息,即准确、及时和全面的信息披露,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发挥市场约束应有的作用。

新协议从这几个方面来对信息披露作出要求:一是信用风险披露。新巴塞尔协议披露中要求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从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中任择一种;二是市场风险披露。新巴塞尔协议中要求商业银行采用标准法模型或内部模型法来分析各类资产的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对市场风险信息披露不仅要进行定性披露,还要进行定量披露;三是而操作风险披露。新巴塞尔协议要求所有的银行都要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这三种方法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

我国中小银行一般指除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外的其它银行类金融机构,譬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等。就目前我国中小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情况来看,与国际标准还相差甚远,中小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方面是非常欠缺的。离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全面、及时、准确、规范的信息披露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因此,提升的空间很大,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监管部门和政策环境的制约下,在新巴塞尔框架下,必须走上完善信息披露的道路。

二、完善中小银行信息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的内部治理水平

完善治理结构可以使商业银行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管制约机制,各利害关系相关者的权、责、利能够实现合理的均衡,实际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之间的矛盾就不会困扰经营决策,治理效率就会提高。随着股改的深入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必然要面对严峻的考验,而为争取更大的资源优势,任何商业银行都不会放弃因披露治理效率高所产生的利好信息的机会。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进行高管应聘时,由于管理人才对银行内部结构不熟悉、财务状况不清楚,往往会造成大材小用或者不能胜任等影响中小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情况。如果中小商业银行进行会计信息和股权结构信息的披露,供求双方信息完全透明化,高管对其岗位的职责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此一来,中小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会因为信息披露带来的人才招聘高效率而稳步提升;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势必要争取上市。会计信息、股权信息等重要信息的公开化也是为其上市增加条件、创造机会。一旦中小商业银行上市,融资难等困扰中小商业银行的问题都会有所缓和。加之,上市也会进一步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公司治理,如此良性循环是中小商业银行长治久安的保障。

(二)有助于提高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正面临着严峻的竞争压力。与国内外各大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在资金、规模、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1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占全国存款总额的46.65%,贷款份额占比达39.62%,而中小商业银行仅为21.6%和24.95%。在全国金融资产总额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比达60.57%,而中小商业银行仅为35.11%。①由此可见,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中,中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极其有限,优质客户资源已多数被大型商业银行瓜分掉。大型银行能取得优质客户资源说到底还是其赢得了市场的信任,客户对这些银行的盈利能力、安全保障很有信心。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借鉴这种理念,牢牢抓住市场的信任才是关键。可是中小商业银行的网点少、市场占有率低,又没有资金进行广泛的宣传。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银行网站对其银行业务和成绩进行全面、及时的披露是最适合中小商业银行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市场的办法。

中小商业银行进行完善的信息披露可以详细介绍本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对产品的优势进行全面描述,关键是适当的披露一些成绩,提高中小银行竞争力都是建立在信息真实可行的基础上。一旦赢得特定的客户群,中小商业银行产业链短、市场反应迅速等优势就会得以发挥,进一步巩固其行业内地位就是轻而易举了。因此,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加快银行商誉的树立,推动银行的长远发展,有必要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三)有助于中小银行引进外来资本

第4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探讨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水利系统 财务监督机制 问题 对策

水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财务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资金使用效率,本文通过对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探讨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重要意义

(一)这是保障水利系统资金安全的重要方法。传统水利财务管理办法由于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资金管理的安全性往往无法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管理机构分散、复杂,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管机构进行管理,导致资金运转缓慢;审批资金集中停留在资金预算管理部门,下派速度缓慢;资金调拨需要经过众多管理机构,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个别部门办事拖拉现象,因此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是确保水利系统资金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这是促进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尽快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建设,可以从内容上确保水利工程的财务计划、审核过程中各个部门严格履行职责,确保水利财务支出科学合理;在形式上,由于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责任制度,这就客观上实现了一旦出现问题,具体部门必须担负起相应责任,有效杜绝了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的弊端;在方法上,严格的财务监督机制,对水利财务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测,确保了资金从下拨到实际到位中人为操作受到有效限制,促进水利财务管理体制尽快适应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财务管理透明、高效的管理要求。

二、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实施现状

(一)水利主管部门财务监管缺位,同步监管更是无法实现,导致资金管理链条无法正常运作,水利资金的相关信息无法及时传递,导致违规操作的行为只能在出现问题后进行纠察,无法提前进行预防和及时推行过程监督。(二)水利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制度建设相对落后,导致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工作无法高效完成、一人兼多职的现象,这就违背了财务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三)部门预算过于粗放,综合预算尚未真正建立,这就导致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财务监督机制难以真正建立。

三、完善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相关对策

(一)推行水利财务管理信息联动机制,将执行预算细致化、透明化。推行水利财务管理信息联动机制,将执行预算细致化、透明化,是实现水利财务监督机制能够顺利开展的基本手段。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不断的推动水利财务部门与政府相关单位的互动,尽早实现省财政、水利财务信息联动的制度。将预算细致化、透明化处理,不仅仅可以促进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有效工作,还能够为水利主管单位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环境下提高监管效率提供有力保障。鉴于诸多积极意义,水利财务管理部门应当积极的建设金融信息联动系统,更加公开、透明的公示执行预算,确保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将国家的资金调拨合理的安排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为水利工程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所需要的资金创造有利外部条件,提高水利财务监督效率。

(二)加强不同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配合程度,实现水利财务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众所周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水利财务系统的财务预算、审核以及调拨等各个工作流程都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区别,但又缺一不可,只要是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整个财务管理质量都将受到致命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财务不同部门都不应当采取闭门造车、独立成国的封闭管理状态,应当与其他部门进行积极、有益的交流和协作,这样不仅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更快的得到相关资料,从而提高本部门财务工作的效率,更能够提高水利财务系统的整体管理水平。实际推行过程中水利部门所指定的相关财务管理办法以及计划需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与之相配套的还需要实施相关的政务公开,在相关监督部门有效地外部监管下,为水利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做出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三)加强对水利预算的管理,切实改善财政预算以往的粗放型特征,真正做到财政预算的精细化处理。要实现预算管理有效、科学实施,最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要确保预算人员的业务素质要过硬,通过定期培训和进行考核,淘汰业务能力不过关的工作人员,为实际工作中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预算计划做出积极地探索。其次,探索建立多级预算体系,这样可以使每个部门能够对实际工作每一次的支出项目都能够进行预算,提升单位每个月、每个季度的预算准确率,为水利财务监督能够有效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四、结语

水利系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财务监督机制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水利系统的资金使用效率,笔者在大量研究我国水利财务监督的实施情况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过对水利财务监督机制的现状分析,探讨出水利财务监督机制出现的问题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程腊梅.推进基层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黄石经验.财政监督:财会版.2012(12):308-309.

[2]孙宝光.做好新时期水利财务管理工作的思.江苏水利.2012(11):234-235.

第5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控制度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民营企业经过成长初期的发展, 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财务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过渡到采用事业部制及其他组织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以保证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但我们的民营企业在企业内控上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治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很多民营企业重生产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没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甚至将内部控制仅仅看成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能,未将内部控制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所以未能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即使已经制订了相应的内控制度,相当一部分企业也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2.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家族经营、亲戚。大多数民营企业中,董事长或总经理由最大的股东担任,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一的占多数,少有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几乎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它所包括的评价、考核、晋升、奖惩等业务向员工传达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多数民营企业却缺乏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追求低投入低成本,对职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培训、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

4.管理层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情所至,我国民营企业家存在文化层次较低、诚信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而且民营企业家的权威性太重,领导者有时凭主观判断代替科学分析,以个人喜好作出决策, 不管你对不对,也不管事情的大小,经常是老板自己说了算。

5.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不到位

很多民营企业在这一基本内部控制上做的并不到位。处于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多为有裙带关系的老板的亲朋好友,企业管理采用的模式是基于对个人的信任上,而非制度管理。因而分离控制流于形式,甚至对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不加抵制,从而使这一控制失去作用。

6.授权制度不到位

授权问题在民营企业是个两难问题:集权管理,企业领导常常琐事缠身,到处“救火”,没有时间思考企业的战略方向;授权管理,因为没有相应规范的制度体系,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并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2)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

首先,要加强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增强法制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用人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当务之急是保证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独立性。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强化风险意识

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制定阶段,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战略实施阶段,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无论二者关系如何,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第6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完善 财务管理 加强 内部控制

财务状况是衡量每一个经济实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即时效益。医院作为非盈利性独立核算医疗卫生机构,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医院正常开展医疗业务的重要保证。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医院效益好与差。但目前,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医院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二是医院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体系。三是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意识,强化医院的财务建设,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管理工作。

一、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概述

(一)医院财务管理的涵义

医院在正常的持续经营发展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的问题,如医疗器械的招标采购,医疗药品和耗材的采购以及医院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的款项支付等,都属于医院的财务管理方面问题。面对这些财务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对这些支出和收入的资金进行全面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二)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正确的财务管理方法能保障医院财务的正常运作,明确医院财务支出的的方向,为年度预算打下基础。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对医院的财务状况有清楚的认识,了如指掌,才能为医院领导提供参考信息,以保障医院工作的顺利开展。明确医院有多少闲置资金,才能做好医院的应急准备,为医院所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三)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

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医院的内部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合理有效的控制成本,保证医院正常经营,资金往来合法合规,各项资产安全有效,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有效提高医院资金使用效率,维护医院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在遵守国家医疗卫生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医院财务管理的内容

1、医院财务预算的管理

医院财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对所购医疗器材、医疗物品药品成本进行预算控制和管理,对于大额资金使用应通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集体决策。

2、医院财务对医院收入进行管理

国家对医院的各项收入都规定有标准和范围。医院各项收入要做到收入合法,支出合规。医院财务部门要引导各个临床科室做好医疗业务收支的管理工作。

3、医院财务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管理

包括医院的医学建筑,绿化建筑,医疗器械,办公设备等固定资产进行编号和管理,明确责任,确保资产不被侵占、挪用、流失,避免重复购进,重复建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二、分析医院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意识

医院是一个专业性和学术性比较强的场所,这里的专业性主要是指临床医学医疗方面。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也都是由医生出身转为行政管理的多。由于领导成员缺欠相关专业知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则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人负责把关。财务部门负责人不仅要熟悉会计业务知识,还要有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财务部门的工作不能只停留在记帐和出报表这些日常的工作上,还要主动参与医院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中去。作为院领导的左右手,要及时向领导汇报医院财务状况,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措施,以供领导决策作参考。

2、医院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加上财务管理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缺乏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致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体系,在制度建设和管理方面不完善,缺少内部控制措施,缺乏监督监察制度,无法保障医院资产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

3、医院财务预算决算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医院历来对预算工作不重视。医院也没有建立有关预算的规章制度。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对预算工作缺少专业性,所以做不好医院相关业务的成本预算等工作。

(二)医院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1、医院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说是近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财政部等五部委于2013年联合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从2014年1月1日起实行。医院的管理者一般都认为医院是治病救人,为人民服务的服务行业,往往只重视医疗临床业务,忽视对医院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是没有足够的认识。

2、内部控制缺乏相应的科学性体系

内部控制对财务工作的运行和管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以及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但是大多数的医院内部控制体系没有建立或不够合理和完善,不能让内部控制发挥作用。这样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存在漏洞,让人有机可乘。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就缺乏相应的监督监察机制,从总体上影响整个医院财务管理工作。

三、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服务机构,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期望值大幅度提高,其自身的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因素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医院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医院在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找出解决对策,寻求医院的良好经济效益,保证医院各项业务的正常运转。

(一)提高医院工作人员对财务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加强医院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首先医院管理者应树立财务管理意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医院的生存发展摆在了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面前。医院工作者应逐步并彻底的改变医院为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医院经营管理的观念。医院要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聘用比较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实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对会计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在建立制度方面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比较容易得到医院其他工作人员的认可和肯定。平时也要注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相关的财务管理规定,学习基本的财务管理知识,锻炼他们对待业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为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二)做好医院财务预算和决策,及时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返馈

对医院的医疗器材购进、药品购进等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做好数量、质量和价格的预算,预算之后应积极的上报给领导,领导班子对预算进行合理的论证、评定并给出修改性意见。预算成本经过审批之后要严格按照预算推进实施。财务管理方面,做到帐、证、表、物相一致。做好收入和支出比例的核算,准确核算净利润,而且定期进行比较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的对策和措施。

(三)建立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财务监督监察力度

医院财务部门应该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做好岗位的职责分工,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使员工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单位应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确保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要充分发挥医院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保证每一项业务的开展都有章可循,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加强员工内部的制衡。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加强员工的道德建设,严厉打击越权现象,为自己谋取私利的违章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财务监督监察力度,不定期进行专项审计,对特殊关键岗位实行强制休假,经济审计制度。

四、结束语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正在持续进行中,医院的财务管理制度也在新的形势下需要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医院的管理者要正确认识到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一步加强管理,同时进行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没。这就要求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财务业务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将专业知识与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自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秋燕.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促进医院内部控制[J].中国经贸,2014,(4):173-174

[2]曹济永.新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的完善措施[J].时代经贸,2014,(2):33-33

第7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风险;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一项创举。自1991年上海市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率先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迅速发展,对开辟住宅建设融资的新渠道、支持住房建设、调整个人消费结构、拉动个人住房消费、改善居民财产结构、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关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住房公积金运营中的风险不断显现,有关住房公积金骗提、骗贷也时有发生。要有效防范住房公积金运营风险,关键是要加强规范管理,通过健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内部控制体系,主动接受外部监督来有效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一、当前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是住房公积金风险形成的主要内部原因。内部控制是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风险防范,对各部门、各管理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制度管理、风险控制和相互制约的一系列方法、措施,是组织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对维护正常的资金管理秩序、防范内部组织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提高管理效益、做强做大住房公积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当前在实际工作当中关注得更多的是完成年度归集和贷款任务,忽视支取、贷款、回收、增值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只重视事后检查,不重视事前、事中的预防控制。

(二)岗位设置不科学,没有遵循内控原则和要求。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都根据本中心的业务运作流程设置相应的岗位,并订立了明确的岗位责任制,但在具体执行时往往没有量化考核措施,没有设必要的控制岗位或相互制约的岗位,不能实现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制约。

(三)内控信息化管理缺乏。目前,住房公积金没有统一覆盖业务处理信息、内部控制、风险检测评估信息反馈和交流平台,自上而下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各级管理层之间缺乏信息交流,遇到问题不能及时传递,不利于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

(四)内部稽查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够。部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职责不清岗位之间缺乏相互制衡。领导只关注业务发展,不注重内部稽查审计,而对内部的稽查审计往往出现履行职责滞后性比较严重的现象。此外,审计问题有些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二、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需要在业务实践的发展中不断充实和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统一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当务之急制定完善归集、支取、贷款、核算、信息、档案各个环节的内控制度。

(二)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培训。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业务技术培训工作,可以开阔相关相关人员的思维、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业务技能,保证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实施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达到公积金安全运营的目的。

(三)采用痕迹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纸质痕迹和电子痕迹,全程记录每一项每一笔审批业务工作开展的时间、依据、过程、内容、经办人等,确保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有据可查。一是集中管理纸质痕迹。对业务办理过程中需要建档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将以前审批使用的签章改为书面签字,科室9管理部)之间的交接必须有交接记录,对档案的归档时间、保存年限、调阅、复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二是建立保存电子痕迹。设计完成了新的业务信息系统,所有业务操作均留有痕迹记录。通过对审批资料进行电子扫描,系统将自动建立永久保存和不可更改的电子档案,与业务操作痕迹一一对应,并进行自动分类、传递、存档,避免了复印件造假和变更档案的风险。同时,采用电子成像技术,实时记录电子档案的采集、使用情况,从程序和技术上加大了防控力度。

(四)构建问责管理体系。制定了《住房公积金业务工作过错责任追究办法》,配套制定了《业务过错返回登记标准》、《科室岗位职责》、《中心机关管理制度》等,对责任追究的行为范围、责任界限划分、工作程序、处罚种类做了明确规定,凡出现失职渎职、违规违纪的将严格进行责任追究。凡因工作过错,违规违纪造成经济损失的,将承担追缴、赔偿等责任,并视情节轻重,给予不同程度的政纪处分。该中心建立了“谁签字谁负责,谁出问题追究谁”的问责机制,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层、中层和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的自觉性,有效防范了有章不循、屡查屡犯现象的发生。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公积金管理中心各项工作实现了安全运行,违法违纪案件零发生。

(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制定明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每一个人的工作能检查相关联人员的工作。实施授权批准控制。建立和完善法人内部授权管理制度,根据管理水平、工作业绩、风险控制能力以及业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分支机构和业务网点实行法人授权管理,明确授权范围和期限、越权责任追究及授权人认为需要明确的其他事项。推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一方面可使员工有机会接触到整个工作流程,提高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从轮岗中发现问题,防止某些危害公积金中心利益小集团的形成。

(六)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建设。运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审计手段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建立了“住房公积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住房公积金归集、提取、贷款等的信息化管理计算机系统中严格设置授权、审核、会计、出纳等岗位权限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必须通过多人的经办审查,这为住房公积金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要大力开发住房公积金行业的审计系统软件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代替手工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控制人为审计的风险。要建立审计信息共享系统使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审计项目前能充分利用以前的审计成果尽快找到审计重点,增强审计的针对性避免重大审计疏漏。综合运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控两种手段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能。如果湖南郴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内部审计及时完善内控制度就不会留下制度空子国家也不会因此收到重大的损失。

(七)加强业务管理控制。坚持“安全性、专职管理、专用性”的原则,分别从住房公积金的贷款业务、提取业务和增值收益业务上加强控制。严格把握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的资格审查,建立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加强贷款资信评估、担保手续和借款内容的审查,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严格把握住房公积金的支取条件、范围、支取手续和支取程序,必须经过受理、审查、批准三个阶段,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与专款专用;严格把握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业务的渠道和手段,加强与合作银行等部门的联系,对住房公积金存款进行优化理财和风险管理。

总之,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把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完善好,落实好,使其对创造良好的资金运营环境和秩序,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保值增值,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在增强住房公积金管理行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蓉.如何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内部控制的建设[A].广西会计学会论文集[C].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2]刘丽萍.由“住房公积金全国第一案”谈“住房公积金”风险控制[J].住房公积金管理,2006(01).

第8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设监理;制度;完善

一、建设监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监理方存在的问题

1.工程监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现如今由于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让监理单位的管理出现了混乱,存在着许多的漏洞,正是因为市场的求大于供,让监理行业的费用过低,直接影响了监理队伍的总体素质,导致监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这既严重地影响了工程监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又严重地威胁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监理服务工作不到位

我们都知道监理行业的基本职责,应该是“三控、二管、一协调”,可是在现阶段的工程建设当中,因为种种因素,让绝大多数的监理单位仅仅是将“质量监理为主”,这一条列为自己的职责所在。其主要表现为:施工准备阶段监理的缺失;施工实施阶段监理工作深度、范围不够;有些监理企业也不能适应监理市场的需要。上述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定的监理法规体系还不严密,也反映了相应的监督管理还不够有力。

3.工程监理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有很多监理企业的人员大多都是从其他单位借调过来,或者是新毕业的大学生,更有一个是监理单位从社会招聘人员主要来源于离退休人员,因为监理队伍人员总体素质原因,会让监理机构人员无法做到相对稳定,不易管理,很难保证监理工作质量,它对监理工作有很大的危害性,也埋下许多安全隐患。

(二)施工方存在的问题

施工市场管理混乱,存在很多漏洞,施工单位挂靠施工问题比较突出。有很多无资质的施工单位挂靠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活动,使业主的招投标工作失败。如:有的施工单位投标的人员与进场施工人员不符,甚至有的单位投标人员与进场人员是两班人,施工队伍多为流动人员,使监理管理难度加大;施工技术人员无证施工还时有发生;低层人员素质差,吃、拿、卡、要等损害业主利益的行为还屡见不鲜,使监理管理难度加大,一些项目现场监理管理薄弱现象又非常严重,监理工作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三)业主方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业主由于其对监理程序的不熟悉,而且又容易在监理人员工作的过程中,干预一些监理人员的权限,使得监理工程师对合同工期不能良好控制,同时难以确保工程质量。业主行为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建设目标能否如期完成。业主方往往是出资方,因而相当一部分业主对监理工作干预较多,有的不通过监理工程师直接给承包商下达指令。监理工程师应该是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的唯一管理人员。业主委托了监理,就应由工程师去实施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理与管理,业主的意见和一些决策也应通过监理工程师去实施,而业主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做好对监理的管理,而非直接对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管理。这似乎是一个很容易处理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在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中,由于对业主缺少规范,往往由此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不仅使监理工程师对合同工期不能良好控制,也埋下许多安全隐患。

二、基本对策及建议

如果我们想要有效地推动监理行业能够健康的发展,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以及法夫来作为保障,另外还要加强培训与管理,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监理企业要转变观念,加强自律,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以下从政策法规、监理人才培养和监理企业自身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规范监理市场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质量和安全监督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有效治理问题的根源,整顿建筑市场秩序,规范项目业主,承包商的行为,支持监督员正确行使监督职责。规范工程招投标活动,防止规避招标,暗箱操作和弄虚作假行为,防止招标人和投标人低价竞争、压低监理服务费,监管部门应强化竣工备案制度,特别要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

1.严格监理资质管理

资质管理应该是宏观调控以及监管市场行为的重要手段,企业资质审查和年检应重点关注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的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深入教育,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资质证书。严格资质要求,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监理单位坚决不给准入市场,从而有效制止监理工作不规范对工程质量产生的影响。

2.加强合同管理

加强对监理现场工作质量的检查,促进监理企业按合同要求投入人员、设备,进行工程施工监理。对监理人员要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抽查考试或考核,促进监理人员工作水平的提高。加强合同管理是监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保证工程监理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二)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现今作为一个监理单位,不仅要具备工程建设施工的能力,并应满足设计和监督的能力,以及筹备工作的项目咨询能力,以适应全过程的监督和咨询的需求。同时,要坚持监理工作的独立性。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合同约定,遵守公平、公正、客观的职业操守。所以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稳定的职业监理队伍。

第9篇:完善制度建设范文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299-01

摘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农村社会安全制度”,其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大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农业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在注重城市社会保障的同时,必须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新型 社保制度 和谐社会

近些年来,淮安市社保部门正在着力打造新型社保体系,不断健全社保制度。在经济发展上达到相关的目标与任务之外,也必须切实贯彻社保的各项要求和决策,以落实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的精神及部署。为此,我们要全面深入科学发展观的道路、积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得以和谐有效地发展。

一、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的发展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经济、社会制度发展过程中必须深化落实的一线重要内容。经济改革、企业的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调控的加强都要以完善社会保障为基础,而如今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为我们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不得不全面考虑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纵观国际,社会保障制度也是每个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制度在现代,并受到法律的保障。创建完善的社保体系,对国家、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个人来说,社保制度是最密切的联系了群众的利害关系,也是人民最关注的一项制度,社保制度的全面、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义上来说,社会制度的完善也积极支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程,在完善的社保制度下,才能营造宽松的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同时,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趋于老龄化,社会发展出于初级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各方面的和谐、经济的协调发展都有着积极地保障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得到了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完善,这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社会保障也得到重视和发展,比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等不断形成。社会保险诸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等内容,同时它的内容在不断扩大;社会救助比如城市低保、农村五保、农村特度的完善。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关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险是通过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为全体公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系,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内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一是要加快完善企业职工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大限度扩大社会保险范围,充分落实社会就业人员和个体工商者参保的政策。二是要积极配合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研究并制定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体系改革的方案。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的建设,不断扩大失业、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范围。四是要适应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形势,尽快建立适应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困户救助、灾民救助、临时救助等等内容;社会福利初步形成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供养机构为补充,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的社会福利体系。而慈善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

在社会保障进展的过程中,我们取得了许多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尤其是因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这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但也无法避免一些矛盾和问题。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尽量保持发展的成果,也要着手创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完善社保制度

社会保障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式的问题,因此创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相联系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做出纠正,调节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力量,提供多样化、具体化的保障条件和优质服务。在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和市场的作用下整合资源共同促进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制,优先解决大病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的问题。五是要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进,探索并建立起农村养老的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