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就业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社会蓝皮书》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在京举行,面对略显严峻的就业形势,与会专家呼吁,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通过增加就业机会和劳动者收入,提高就业的质量。
经济增速放缓未影响整体就业
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8.1%降至二季度的7.6%,再降至三季度的7.4%。此前人们曾担忧经济下行将拖累就业,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蓝皮书显示,2012年,中国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并未出现就业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态势。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并未出现紧张局面。
“稳中求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所长莫荣以此来概括2012年的中国就业形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18日召开的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年前11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 20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5万人,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67万人,三季度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分析表示,就业形势未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冲击,主要原因在于区域增长格局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明年农民工招工难仍将上演
尽管从整体上看,由于实施了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今年前11个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历史同期,但报告会上不少专家指出,由于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往往存在一定滞后效应,2013年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和挑战,扩大就业的各项举措依旧不能放松。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一直是两大重点就业人群。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回暖,服务业和制造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在不断增加,明年如果经济继续保持目前回暖的态势,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将不成问题,预计年后招工难、企业短工的现象仍将上演。
张翼同时强调,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今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十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目标。在整体就业形势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控的情况下,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双提升,是明年我国就业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在莫荣看来,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体面劳动是目前劳动就业领域新的发展趋势。莫荣解释说,对于就业质量问题,国际上有多个测量维度,如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劳动者收入水平等都是就业质量的内容。
对于如何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光金在回答本报提问时指出,就目前的情况看,最为迫切的是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降低对简单体力劳动的需要,增加对脑力劳动和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对劳资关系的法律调节,特别是做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的维护工作。陈光金建议,应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并加强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劳动就业向技能化转变。
大学生求职还需补点啥?
每年年末岁初,都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最忙碌的时候,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准备简历,参加考试,进行面试……可结果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些毕业生顺利地找到了心仪的工作,而有些人则面试参加了很多,结果却都是“对不起,你不太适合我们这份工作”。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但自身是否具备职业核心能力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项。
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大学里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当代大学生如何与社会沟通、融入社会也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许多学生缺乏融入社会、进入职场的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如果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职业沟通、管理与自我管理等职业核心能力过硬,无疑会成为竞争中的一把利剑。
如今,团队训练已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公司和非营利组织都在本单位推广以团队形式进行工作的方式,这是因为这样能给他们带来真真切切的实惠。但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大学生“不会说话”、“不会与人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注定了他们求职的坎坷命运。
高教学会前会长周远清就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深入,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变动越来越频繁,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迅速,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招聘时,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岗位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成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已有多所高校在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西南交通大学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北方工业大学每年暑期都会加开实践小学期,王是该校中文系图书策划实践小组的指导老师。在谈到为什么要增开暑假实践学期时,王说:“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们的责任已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我们更要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借助暑期,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时所学的知识转化成工作中的利器,增强学生职业沟通、团队合作、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核心能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去发现、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北京科技大学延庆分校也已开始了以加强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能力为目的,建设有特色大学郊区分校的尝试。从教师及教学角度,寻找有效的途径,对各个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素养,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论文摘要: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过剩,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由于就业心里不成熟,职业规划刚起步,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们要鼓励学生先就业,开拓就业市场,做好09年的学生就业工作。
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近几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如下:
1、全国劳动力市场情况
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
2、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分布情况呈现以下特征,就业市场的情况是;1.这几年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基本持平,到东部地区就业比例有所下降;2.到基层就业比例有所增加;3.到煤炭、铁路、桥梁、制造业就业有所上升;4.到机关就业有所下降。5.灵活就业人数有所增加尤其是自主创业人数大幅增加。
3、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
4、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l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5、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6、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l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7、用人单位需求、求职数和职位需求比如下: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本科2:1大专及以下2.6:1。
从产业结构上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将显著下降,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将急剧增加,一、二、三产业结构将趋于合理。
预计到2010年,第一产业将会加速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会调整为40:24:36。到2020年,就业规模将达到8.88亿人,就业结构将会得到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0:25:45。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进一步缩减,非国有企业将会得到较快发展,并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题体。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1、大学生价值取向受利益导向支配。
调查中出现了大学生在择业时注重和突出薪金和待遇等个人因素,将社会需要和专业对口作为在满足优越的工作条件前提下的附属品,这一情况反映出大学生素质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当代大学生对利益的追求比以往大学生更加明确,更加迫切,他们确定的人生目标是以获得尽可能多的个人利益为标志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受到社会需要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利益导向支配下,他们进行着积极的自我设计和艰苦的自我奋斗,尽可能地克服自己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条件。这种价值取向受到利益导向支配的现象具有双重性,其积极的一面是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聪明才智;其消极的一面是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中产生了一些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使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文明程度下降。
2、高校职业规划才刚刚蹒跚起步
从这次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影响大学生择业心态和择业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职业意识模糊不明确,职业素养欠缺,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3、部分名校学生自恃才高,好高骛远,对企业的忠诚度很低,工作一段时问之后很容易跳槽,这使得一些大公司干脆放弃培养新人的计划,而通过“挖人”的方式引进人才,这样招聘之门就很少向应届生敞开。企业对一些“二流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或者动手能力强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却赞赏有加,认为他们因起点低,更容易满足,知道感恩,不会轻易跳槽。如果前者向他们看齐,那么不少企业就会改变对应届生的偏见,广泛吸纳应届人才。
4、现在的应届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好逸恶劳”、“眼高手低”,也是部分大学生择业难的原因。
5、高校办学规模年年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校和劳动力市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大学毕业生中出现了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大学生群。这个群体被形象地称为“毕业漂族”。这个群体包括复习准备继续深造者、边看边干者以及就业困难的大学生。这三类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第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第二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第三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三、抓住机遇,做好就业工作
近年来,我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学院领导及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广泛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在再择业”的思想,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准确定位。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鼓励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三是积极开拓市场,以市场导向为主,合理的运用政策调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四、是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促进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就业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我认为还可以做如下几项工作:
1、 鼓励学生到西部就业;
鼓励和引导学生到西部就业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迫切需要,是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实践,我们要有专人研究政策,联系单位,坚持政策激励与舆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尊重毕业生个人意愿与组织选派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向基层就业与阶段相结合的原则、待遇留人与事业留人相结合的原则、把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原则。为我们的学生搭建起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
2、选派高校毕业生支农、支教、支医、扶贫、选调大学生进村进社区;
选派部分大学生去支农、支教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我们耍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大学的造就,有年轻做资本,何不博风击浪,振翅远飞。当代大学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基层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农技、扶贫、公、检、法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奉献。
3、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就业机会:
国家确立东部优先发展,需要高级管理人才和大量的三产人员,西部大开发,需要农业、畜牧业和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人才。中部崛起需要大量的制造业、皮革业、服装业的人才。东北振兴计划需要机电、化工、钢铁方面的人才。
4、抓住国家社会转型带来的机会:
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化成工业社会和现代农业社会,需要大量的水、电及农产品的深加工人才。我们要抓住机遇,提前培养一批社会转型急需的专业人才,创建社会需要的专业。
四、就业的趋势及展望
一、基本情况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从就业岗位与求职登记情况看,我区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失业人员求职需求。
三、创业促进就业工作进展情况
截至5月份,XX区创业培训人数累计完成263人,成功创业105人。
据统计,XX区注册个体工商户共计4435户,从业人员6003人,其中:2009年新增743户,注册私营企业330户,从业人员6352人,其中:2009年新增39户。
2008年9月,我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已取消登记费、手续费、工本费等费用,并对失业人员创业的给予减免工商行政管理的其他费用。但就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新增速度及开展创业培训工作来看,失业人员创能力较差,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四、就业形势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各类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同时,由于企业裁减人员的现象还在蔓延,就业转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将进一步增加,长期失业者、各类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将更加困难。
失业人员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方面原因:一是对就业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对工作要求一步到位,理想化,导致部分失业人员就业难。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失业人员有业不就。二是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陈旧。近几年,我区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新增不少就业岗位。但餐饮、洗浴等服务性岗位及居民小区物业保洁、绿化、环卫保洁等岗位被认为是不体面岗位,当地人不愿在当地做,而是去外地做。我区的这些岗位也大多是外地人、或离退休人员来做。特别是新生劳动力做事眼高手低,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比较爱面子,怕从事底层的工作被朋友亲戚看不起。三是缺乏专业技术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一些失业人员尤其是就业转失业人员,过去在岗位的技能单一,转岗后自身的技能得不到发挥,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制约了失业人员就业。四是缺乏自主创业的意识。失业人员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还有部分失业人员总想到正式单位、大企业就业,即使已实现灵活就业也隐瞒不报,隐性就业现象普遍。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摘要]现如今,我国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毕业生毕业后能否不失业,已然成为全社会的热点问题。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因素,也有自身原因。本文对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式加以分析,让学生、家长、学校均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调整心态和方向,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
关键词 ]就业难;形势;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精神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66
我国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总体来说,目前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太乐观、明朗,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市场需求与毕业生供给矛盾日益凸显。
1体制内就业形式分析
2014年,中国毕业学生中,截至5月底签约就业率仅为67.84%,同去年相比下降至少4个百分点,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现如今,在国家收紧财政,支出控制严格,对过于臃肿的机关部门的工作岗位大量裁减。在这样减少政府“供养队伍”的环境下,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不要一味地追求企事业单位中有编制的工作岗位,将多年前的“铁饭碗”看成自己就业的唯一选择。而是应该着眼于市场,放眼于未来,积极投身到市场经济中去,挖掘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将自己打造成有含金量的职业人士。铁饭碗不是国家给的,而是自己慢慢打造出来的,只要自己有过硬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将不愁没有金饭碗可端。据统计,去年全国毕业生中,进入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不足10%。也就是说,我国90%多的毕业生都要选择民营企业、外企等去就业。如果毕业生至今还不能接受这一现实,他们必将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危机。
现实中,有些家长和学生往往不能转变思想。部分学生毕业于211工程学校甚至更高的学府,他们不能放下身段就业与一般的外企或民营企业,固执己见,追去有编制的工作岗位。有的家长也认为孩子毕业后应该从事有保障的工作,今后的生活也就高枕无忧了,可见,父母那一辈人的思想至今也没有转变。有甚者说的:“养了孩子二十几年,也不愁多养他们几年,让他们专注于国考,以后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思想的转变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国家、学校都要积极宣传自主就业的思想,以免这种陈旧的就业理念耽误了大批毕业生。
2北、上、广大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1)由于政治、科技等多种客观原因,各种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明显高于我国其他地区城市,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职位,因此大批的毕业生匆匆涌入北京、上海、广州,希望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多、薪资待遇高,技术先进等,这几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讲,在这样的大城市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城市良好的就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从而造成了人才竞争激烈的现象。这些大城市本身就有很好的毕业生资源,加之外地毕业生的大量加入,造成了投出多份简历、经历多次面试才能获得一次实习的机会,而好多大企业大量招进实习生,在实习期实习生之间时时存在着竞争关系,直到实习期结束,表现优秀的实习生转正,而剩余的实习生则面临着又一次失业。
(2)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虽然经济发展较快,各类民生建设完善,但是消费水平也是国内最高的城市,例如房价,面对高额的房价(不仅仅是购房价格,租房价格也是相当之高),毕业生到了这些城市由于暂时没有找到工作或是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找到的工作薪资水准也不能让他们住得舒服,因此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地下室、床位、或是极其偏远的地方居住。有的毕业生奋斗多年后,虽然薪资水准上去了,但是对于高额的房价,仍然是望洋兴叹。这一现象让未来的毕业生多有芥蒂,是否该去这些大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心里的一大疑团,从而使其心理压力倍增。
(3)现如今自主就业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思想,但是客观现实中好多企业在人员求职中设置了强大的拦路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方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在招聘时打出“本地户口”的要求,让大批外来毕业生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希望这些企业也能积极适应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放弃这一招聘要求,稍微缓解下外来毕业生就业的紧张氛围。
3中小城市就业形势分析
相比较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压力,现如今中小城市成了毕业生不错的选择,相比大城市的拥挤,宽松的生活环境成了不少毕业生回流至中小城市的主要原因,据调查,在中国的幸福感最强的10大城市中,北上广无一入列,究其原因,工作压力过大,交通太过拥堵等成为主因,许多受访大学生为了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住宿地至办公地点至少1个小时以上。一方面,由于国家政策支持,中小城市发展迅速,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力不断提高,企业的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这些都吸引着在大学生回乡就业,另一方面,亲人、朋友、孩子这些因素是大学生回乡的主因。
但中小城市就业也不是没有弊端,一方面,由于地域原因,大部分中小城市往往存在紧密的人际网络,办事情多是依靠人,不是制度,导致大学生很难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对个人发展不利,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大学生毕业后想再次受教育的机会比较困难,对于提升个人能力受到限制,相信随着中小城市的发展,这些制约因素会逐步消失。
4乡镇企业及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分析
提起乡镇企业,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感兴趣,关键是放不下身段,认为大学生去乡镇企业太没出息,这种想法应该转变,乡镇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人才也少,更容易受到企业重视,只要大学生端正态度,能吃苦耐劳,利用自己所学在工作中不断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新鲜活力,照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虽然国家一直鼓励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但是西部的客观条件仍是大学生所顾虑的,收入不高、发展机会不如东部地区,西部本地大学生留在西部的仅占50%左右,就业情况不太乐观.
综上所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希望学校、家长、毕业生都将以上就业形势掌握于心,根据自己的实景情况,选择好就业方向。
参考文献:
[1] 褚福灵.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2(3).
[2] 戴红兵.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理性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
一、基本形势
近年来,社会上的“失业人员”往往是指国有或集体企业的下岗失业人员。而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日益壮大的失业群体,即新失业群体的存在。尽管这部分失业人员与下岗失业人员具有身体、年龄等方面的就业优势,表面看来,他们的就业问题个对比下岗失业人员容易解决,但实际上,“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一是文化水平较低。新失业人员大都是初中或高中等较低学历毕业甚至辍学。文化水平不高,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当中,吃苦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二是职业素养不高。新失业人员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中没有学到多少专门的职业技能,很少有机会参加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更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也就没有系统的从业经历,也就没有什么自身特长。三是社会经验不多。这部分人年纪不大,涉世不深,社会阅历尚浅,价值观混乱,可塑性极强,而这部分人员也同样面临着成家和生存需求,失业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这也是社会稳定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四是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由于“新失业群体”在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一没经验,二没专长。毫无优势可言,属于社会就业弱势群体,大部分人又长期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造成了这部分人群的数量的大量增加,已经成为目前社会失业人群中的主要成份。据统计,长春市每年各类失业人员达20余万人,其中新增长的失业人员就达6万多人,且每年正在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可想而知,社会就业形势因新失业人群的增加而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如何解决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困难,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是我们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乃至于全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所要面临的新的社会问题。
二、就业对策
“新失业群体”就业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根据其就业形势,结合我市实际,我们拟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出台政府促就业政策,实施“新失业群体”就业工程
结合目前国家和省、市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的相关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适合我市实际的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以政策促就业。
一是综合运用再就业优惠政策,实施目标管理。我们要将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适用范围拓展到“新失业群体”就业当中,市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促进“新失业群体”就业方面给予税费减免、落实各项补贴及其他针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政策,综合运用国家政策促进就业工作。同时,将这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纳入到我市社会就业目标责任体系中予以高度重视,成立由主管就业市长亲自挂帅,由劳动和社会保障牵头,工商、税务、公安、城建、民政、社会保险等部门联合组成的长春市“新失业群体”就业领导小组。同时,将具有社会安置能力的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事业单位确定为就业目标单位,每年制定详实的就业目标,落实具体工作任务,实施就业目标宏观调控管理,将此项工作开展的情况作为政府考核其工作业绩的重要方面。同时,调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工作,举全市之力,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就业氛围。
二是实行政府扶持,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首先,以市政府名义制定出台有关创业小额贷款扶持政策。简化贷款申请程序,放宽借贷条件,通过建立信用社区担保和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加强小额贷款的安全与实用性。为一部分有创业愿望,具备经营能力和创业条件但苦于资金不足的新生劳动力实施创业小额贷款资金帮扶,鼓励其走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之路。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创业促就业活动,建立全市创业项目库,收集投资小、见效快,风险相对小的适合“新生失业群体”从事的各类创业项目,组织专家对好的创业项目在投资风险、市场潜力、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论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向公社会公布,鼓励立志创业的新生失业人员行动起来自主创业。同时,要对正在创业的人员从事的项目实施方面加以正确引导,鼓励其创业成功。其次,建立长春市青年创业者基金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相关银行一起,建立青年创业基金会,每年要对创业人员的项目运行、经济效益、安置能力、企业信用等创业情况进行严格审核,评选出全市在创业促就业活动中表现突出且成功带动了一部分失业人员就业的有为青年创业者,给与一定数目的创业基金奖励和支持。同时,对每户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要给与一定的税收及各项开办费用的减免等政策上的扶持,以调动其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创业促就业的重要作用。
三是大 力发展民营企业,鼓励其招聘新生劳动力。政府要出台相关法规,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展广大空间,发挥民营企业在就业安置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同等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新生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安置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在贷款申请、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与更多、更好的政策上优惠和扶持。以提高民营企业招聘新生劳动力的积极性,改善新生劳动力的就业形势。
四是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新生劳动力就业保障机制。总结就业转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运作的成功经验和作法,将失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新失业群体,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付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建立专项新失业人员基金,专门用于保证新生失业劳动力的就业安置工作所涉及到的前期培训、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就业岗位补贴、社会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多方面支出,同时与市民政部门协调,将长期失业且生活困难新失业人员纳入国家最低生活保障范畴,帮助解决其就业和生存困难,为做好新失业群体就业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就业保障体系。
五是建立职业见习制度,提高就业安置能力。由市政府出面在我市选择一些经济益好、社会知名度高的企业作为新生就业人员的见习基地。如一汽,客车厂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等企业,同时为了保证见习的含金量,邀请一些有一定职业介绍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见习活动,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组织下,通过这些就业人员与企业的亲身实践与交流,把职业见习与社会新兴产业、急需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开拓"蓝领"岗位的职业见习领域。从而建立起"政府搭台,中介推广,企业参与,个人实践"的运作模式。职业见习人员与企业双方要签订《见习协议书》。职业见习补贴所需费用由政府通过财政给付:一是给予见习学员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二是给予见习基地的实训见习补贴费;三是为见习学员参加“见习综合保险”。通过以上措施提高青年人包括职业经历,动手能和敬业精神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使其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帮助新生失业人员树立就业的信心和方向,同时又为企业选择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实现真正意义上实现求职者与企业以及社会的多赢的就业局面。
(二)实施就业援助行动,拓展就业领域新空间
第一,发挥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中介作用。目前,新失业群体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部分人更是成为新时期我们劳动就业部门援助的主要对象之一。为此,全市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充分发挥公益事业的职能优势,积极参与就业服务和援助行动。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全力开展针对新失业群体的免费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信息查询、用人登记等就业服务,开通“新失业群体就业绿色通道”,实施专门化服务。定期组织招聘单位,举大型专场人力资源招聘洽谈会,针对这部分人群开展就业援助活动,扩大其就业机会,帮助其实现就业愿望。
第二,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加大安置力度。首先,要以就业责任单位为重点,根据新失业人员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发出适合其从事的技术含量要求不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如以XX年举办亚冬会为契机,利用我市的冰雪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属于我市自己的产业品牌,开拓相关产业,随着品牌效应的形成将带动服务业、商贸、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长足发展,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平衡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其次,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跟进我市一些大的、好的、重点的项目特别是吸纳劳动力较多的企业,为其做好招聘用人、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用工手续等劳动就业服务工作,形成我市就业安置的新增长点。
第三,加快人力资源输出步伐。我们在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工作的同时,要运用劳务输出渠道,开发出外省、外市人力资源需求市场,将新失业群体纳入人力资源输出范畴,开展有组织、有规模的输出工作,从而减轻我市的社会就业压力。同时,我们更要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将人力资源输出工作作为一项促就业、保稳定的重要产业做大、做强。建立良好的输出信誉,将输出后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用工需求的人力资源及时更换,重新为企业配置合格的人力资源。创造我市人力资源输出的品牌,使此项工作能够得以良性循环,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输出工作,来促进“新失业群体”实现就业。
(三)建立培训体系,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第一,提高失业人员素质,开展专业化培训。我们要将全市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发挥各类培训机构的优势,形成以全市工科院校为依托,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办学和企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面向“新失业群体”开展旨在提高其专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具体是:社会办学机构主要开展初级工、劳动预备制、外埠劳动力培训;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开展中级工培训;高级技工学校着重开展高素质、高技能工人的培训。同时,鼓励广大用人企业开展针对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培训及岗位技能的内部短期培训。创造具有我市特色职业教育品牌,扩大知名度,使我市职业教育的就业率大幅提高。
第二,运用社区就业基地,开展家政服务培训。针对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新生失业人员,发挥社区就业与培训主渠道作用,就地就近开展技术含量较低的保姆、保洁、保绿、保安、物业管理与服务等社区家政服务培训。由社区调查本社区内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意向和个人基本情况,制定相应培训项目,同时与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联系,收集人力资源市场最新的就业信息,为本社区的新生劳动力寻找适合的就业岗位。通过人性化的贴心服务,使更多的新生失业人员得到培训,掌握简单技术特长,寻找适合自己从事的就业的机会。
第三,建立人力资源召回制度。各级劳动就业部门要积极与企业取得联系,开展“新失业群体”的职业介绍工作,同时,要及时了解及掌握企业用人之后反馈信息。时刻关注新生劳动力就业后的表现,对那些不能胜任或不适合本职工作的人员要实行召回制度。然后,针对其不足之处给与培训,以提高其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培训机制,打造我市的人力资源的品牌,提高新生失业人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进而提高广大失业人员的就业率。
第四,建立青年创业与就业培训机制。市政府要选择一部分有资质、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作为青年创业与就业培训基地,实施创业援助行动。对青年创业者在创业方法、创业项目、创业知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给与全面培训。使其树立起科学的创业理念和思维,运用正确合理的方法去创业自救,从而降低青年的创业风险,减少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开展职业指导,转变择业观念
一、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
从需求数量上看,被调查的民企100%均表示需要文秘人才。在回答今后三年平均每年需要文秘专业毕业生人数时,90%以上的单位选1—2个,另有近10%的单位选了3—5个或更多。这说明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空间。
从需求层次上看,80%以上的单位选择了大专(高职)毕业生,只有不到 20%的单位表示需要本科及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这显示,民企对文秘人才的需求比较注重实际,一般认为受过文秘大专层次教育已够用。不少民企认为,他们急需的是文秘专业方面的适用人才,看重的是文秘人才的专业素养、技能和事务能力,并非仅以学历高低为条件。
从需求的秘书类型上看,65%的单位选了复合型秘书,这表明,当前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其次为应用型秘书(15%)、创新型秘书(10%),另有5%的单位分别选了操作型秘书、技术型秘书。
二、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趋势分析
据调研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有很多的共性,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三是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四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属复合型通才。
调研中我们发现,民企需要的文秘人员实际上是“综合文秘”。因单位规模相对较小,文秘分工不是太细,文秘人员身兼多职,往往集文秘工作、财务、统计、人事、档案管理等多种工作于一身,除了必须具备的文秘专业知识和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非文秘专业的基础知识。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
另外,商务秘书、涉外秘书将会成为民营企业需要的秘书主要类型。在市场经济舞台上,企业的秘书不仅要懂得涉外法规、涉外礼仪、涉外经济,还要明白商务方面的信息,了解企业的产销规律和特点,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民企的客观需要,文秘人员要学习涉外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产技术,掌握相关信息资料,学习和运用法律知识,履行好依法办事的责任,适应企业的新需要。
民营企业秘书的参谋咨询作用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更为突出。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更需要高层次、高水平的秘书为自己当好参谋,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好的秘书不仅要做好本职的分内工作,还是主管“上司”的好参谋、好助手,有些事情要替“上司”考虑周全,甚至在不影响关系的前提下,有效地引导“上司”开展各项工作,这是新时期对民企文秘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随着民企经济的发展,民企对文秘人员的文化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文秘人员不仅要以“文化”一员的身份参与、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又要以对外使者的形象去展示企业文化的理念与内涵。要以自己独有的专业特长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从企业外在形象来说,从厂房样式、环境装饰、标语口号到厂徽设计、节假日氛围布置等,基本都是靠文秘人员来承担。内在形象更是无边无际,从公关、礼仪、交流、会议、办案等都是文秘工作的范畴。
文秘人才的需求前景看好,民营企业对文秘人才的需求十分注重素质和能力需要。因此,高职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突出企业特色和适用性,以增强文秘专业人才的就业适应性。
三、文秘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日前各行各业对秘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只会打杂的“听话”秘书已经难以再满足职场的需求,拥有高学历的高级秘书证书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的紧俏资源。
秘书分两级,一般秘书的月收入在两千元左右,如果有助理的角色大概在5000元左右,外企公司总裁办公室的高级秘书在8000到1万元左右。
一、第一个原因来自用人单位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二、毕业生方面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2000~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2.就业地域意向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3.就业过程思考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第一个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领先,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有问题,医学生有问题,高校同样存在问题
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的教师都重视科研,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而民办学校,对于本科甚至专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视,但是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私利学校都在其他学校请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对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当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过在近两年,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下,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护理专业、外科、内科、中医学人才,都是在社区医院非常紧俏的。福瑞医生人才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期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近2千个职位,占每天所职位的20%左右,医药销售代表和经理职位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现象。对于医药行业求职者而言,大多数销售从事的是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医疗器械销售,大多还要求和大型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应当随时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随之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医学生如何应对就业?
1.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生理当从自己的自身环境、能力出发,适当地降低对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降低就业层次,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
如果大医院找不下工作,那么就去中小医院找;假若城市中找不到工作,那就应该扩宽自己的视野,适当地走向山区,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减缓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医务工作者、人才的局面;两一方面,也可以使刚毕业的本科生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积累经验,为以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牢牢的基础。
2.提高就业能力,多参加培训。
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来促进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的理论框架根据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不同,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评价指标选择的方法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如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的指标选择,基于高校扩招和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指标选择,基于企业对大学生各方面要求的指标选择,以及基于压力—状态—反映的指标选择方案等。在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评价与研究中,基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期望值的指标选择和因高校扩招导致专业结构性矛盾的指标选择方法居多。本文研究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将借鉴OECD建立的用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框架模型。该模型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体现因果关系等特点,见图1。这一框架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即由于受大学生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以及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相关机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变化作出响应,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防止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这三个环节正是决策和提出对策措施的全过程。P-S-R框架强调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同时,对于因果关系的强调也很重要,虽然这些联系未必像框架模型描述得那么直接。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中,压力指标(Pressure)指各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压力因子;状态指标(Status)指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状态或趋势;响应指标(Response)指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中可以量化的部分,它在处理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的概念框架在驱动力—状态—响应(D-S-R)框架中,驱动力指标用以表征那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如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等方面的因素;状态指标用以表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用以表征社会各方面为促进大学生就业所采取的对策。此外,本研究还在P-S-R框架中添加了两类指标:驱动力指标(DrivingForce)和影响(Impact)。在本研究中,驱动力指标是指推动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或减轻的社会经济或社会文化因子。影响指标(Impact)是指由大学生就业困难导致的结果。他们代表可观测的结果(包括正面的和反面的)。如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D-P-S-I-R框架中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是否良好。当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时,大学生就业容易;反之,大学生就业就会相对困难。这就需要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宏观调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来拉动经济的增长,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评价大学生就业形势是否安全时,经济发展的状况是一切评价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一个安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最终判断标准是在企业需求与高校所培养的合格大学生之间的交界面上进行的。也就是说,企业需求与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安全程度。当大学生就业率低于一个特定值时,政府等相关部门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和保证大学生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对评价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并基于前述方法框架,本研究按照层次分析法,根据评价对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构筑了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将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归纳为三个方面:一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来源,主要包括就业人数增多、家庭期望值高、就业观念陈旧等因素;二为大学生就业状态,主要包括政府关注力度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增加等;三为大学生就业响应,主要包括大学生自身的响应、政府的政策响应、企业和社会的响应等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解如下:
(一)目标层本研究以大学生就业形势安全综合指数为总目标层,综合表征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安全态势。
(二)准则层准则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也可以理解为分目标层。本研究以大学生就业形势状态(S1)、大学生自身压力(S2)、社会方面的压力(S3)、大学生自身的响应(S4)和政府的响应(S5)等作为准则层的评判依据。
20xx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造成的影响
??20xx年第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影响逐步加重,导致就业压力增大,由于就业导致的社会稳定问题凸显。
??1.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 ?首先,国内就业增长受到明显抑制。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缓。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和金融、房地产、大宗能源、原材料行业。外需和内需同时减少,导致就业需求萎缩。20xx年10月,城镇新增就业增速为8%,是近几年来第一次出现连续增长后的增速下降。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证实了就业增长放缓的事实。对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的调查显示,20xx年第三季度以后的用工需求下降了5.5%,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下滑。
??第二,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xx多万农民工提早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的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重点监测显示,第三季度被监测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存在岗位流失,新增岗位和流失的岗位增减相抵,出现了负数。在经济下行时期,这些失去岗位的劳动者很难重新找到新的工作。
??第三,海外回流劳动力不断增加。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形势的普遍恶化,以及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的萎缩,一些已经失业和面临失业的海外劳动力转而回国寻找就业岗位;一些国际劳务承包工程也受到影响,以及一些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劳动力就业机会而限制国外劳动力就业的政策,都导致海外就业的劳动力回流不断增加,加重我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2. 就业引起的社会稳定问题日益凸显
? ?首先,劳动者权益受损情况增多。随着部分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形势趋于严峻,社会保障面临新的困难,劳动争议和举报投诉案件数量上升。一是企业关门拖欠职工工资情况增多;二是因企业无力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而发生争议。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以其他裁员方式规避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社会贫困问题逐步加重。迄今为止,受影响的主要是大量的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员,他们主要是农民工、城镇待业青年、下岗失业人员等。他们就业时很多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金融危机后,他们更难找到工作,又失不起业,会因此而陷入长期贫困和就业缺乏保障的状况。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20xx年的就业形势
??1. 总体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上国内本身的结构性问题,20xx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异常严峻。20xx年,企业用人需求下降的趋势较难有根本性的转变;一批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处于放长假等隐性失业状态的职工,有可能会有一部分转为公开失业,20xx年失业率会有所增长;回流的农民工以及新增的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将面临难以转移就业的问题,导致农村失业问题加重;城镇低学历青年以及规模不断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20xx年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形势如下:
??从供给来看,新增非农就业压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新成长的劳动力,二是失业人员。20xx年各级各类学校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人数近1800万,绝大多数需要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按目前4%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30万人。按照目前 5.3%的调查失业率推算,则失业人数达1600多万。新增非农就业需求总量合计约2600-3400万人。即使假定约700万的农村劳动力不向城镇转移就业,也有大约20xx-2700万的城镇劳动力供给。
??从需求看,按目前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社会新增就业0.107个百分点(或85万人左右)估算,假设20xx年gdp增长7%—9%,则带动新增就业800—1000万人。城镇劳动力供过于求,缺口在1200万-1900万人。失业率将可能攀升到6.3%。
??2. 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
? ?20xx年,三类就业群体需要特别关注。一是大学毕业生。20xx年求职大学生将达到700万,压力巨大。二是农民工。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已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大多想在外继续寻找就业机会,根本不可能在农村稳定下来的。这一群体如果外出不能找到工作,将是一个极大的社会问题。三是城镇低学历青年。这一群体中需要就业的人数大约为600-800万。受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双向夹挤,他们在中高 端和低端劳动力市场上都不是很受欢迎,导致这部分劳动力失业率高,非正规就业多,就业极不稳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不足、就业不稳定等特点,这类青年也将是受到冲击很大的群体。
中国政府采取的稳定就业的措施
??针对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中国政府已实施一系列积极政策和举措。除了财政、货币等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内需外,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局势措施,调整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通过保企业来稳定就业岗位,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一)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
??稳定就业岗位的措施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险制度的灵活性和劳动关系调整的灵活性,帮助企业稳定就业、减少裁员。
??1.在20xx年之内,可以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费率,减轻困难企业缴费负担和参保人员费用负担。
??2.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20xx年之内、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
??3. 调控和预警失业,鼓励国有企业减少裁员。
??4.使用失业保险基金和就业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失业保险基金可用于支付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5.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指导符合条件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企业实施综合计算工时和不定时工时制。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主要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已经出台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条:
??1.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20xx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2.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险待遇。确保20xx年调整后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对解除劳动关系的人员及时足额发放失业保险金。
??3.困难企业实行经济性裁员,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的协议。
?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继续加大对就业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和农村内部增收空间;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 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进一步维护就业稳定的对策建议
??20xx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维护社会稳定
??1.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降低医疗保险基金起付线或提高封顶线,提高保障水平。
??2.着力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二)促进就业
??1.将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登记失业人员范围,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2.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
? ?3.落实好技能提升特别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并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储备。
??(三)扩大就业
??核心就是“小三多,密非外”,即“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就业形式、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正在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1. 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
??2. 全面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3. 扩大积极就业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操作办法,重点做好关闭停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实现四化,即教育模式灵活化,专业自由挑选;教育体制弹性化,更宽进、更严出;内容应用化,将大学分为职业性、专业性和理论性三类;教育层级职业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现在的高校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