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 渗透 情感教育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认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从心理学看,在地理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地理教学的整体效益,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而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情动人,以趣激情,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尤为重要。现结合教学实际对情感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渗透作如下探讨。
一、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
作为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中学生具有求知欲强,充满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教师的素质尤为重要。因为教师的影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处处起模范作用,为人师表,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学科的情感及个性品质的形成,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尤为重要。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实、自我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只凭经验办事,一张嘴巴讲到底,而应开动脑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设计、教学手法的运用,都应该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地上好每一节课,创设良好地理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二、以饱含感情的教学语言,以情动人
世界上众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观,绝大部分不能被学生直接感知,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引入课堂,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这方面的缺憾,但毕竟极其有限,更多的还是要靠教师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学殿堂。同时,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博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中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
如七年级上册讲到陆地地形类型时,可这样导入话题的:“我们的地球家园无比美丽,自然景观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有绵延不绝、雄伟高峻的喜马拉雅山脉,有被誉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韵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葱葱、神秘莫测的亚马孙热带丛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东非大裂谷……”一段热情洋溢的引言,在学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学生不禁发出阵阵唏嘘之声。这样不但激起他们对地球的热爱,而且很自然地引发他们要去研究的热情和兴趣。又如八年级上册黄河的治理一课中,我讲到黄河的忧患时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同时,还举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把黄河化害为利的今昔进行对比。引发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产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这样,学生就会学而忘倦,乐而习之。
三、精心组织教学,创设情境,激情起趣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学过程中,你就要想办法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就能获取知识,增长见识,发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可用谜语导入新课的:“容纳千山万水,胸怀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浑身绚丽多彩”。 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没猜到的学生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启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再如现在科技发展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制成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它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领略到动感的、立体的视听效果。在讲到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冬夏季风这一节时,我就采用课件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球公转规律和现象示意图时,将地球、太阳、赤道、南北回归线、地轴等均制成动画效果,立即使学生眼前一亮,很自觉地就去总结归纳地球公转的全过程。通过使用多媒体,将教材的平面效果转化成立体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取了大量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特性。课前应根据地理学科内容多、知识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兼顾其它学科,多方涉猎,精心编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建地理教学情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教育技术 地理教学 学科整合
Brief analysis of the conform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under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Song Binglie
【Abstract】The conform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he pop subject in the education field. The word “conformity” is to reconcile and unite each kind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ans with the course perfectly and ideally, which emphasizes that computer should serve the course and be applied to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it is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effect and emphasiz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to research independently. The conformity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class teaching mode is to show teachers’ learning function and students’ main-body func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go-aheadis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wisdom and creationary thought, which centers students. The conformity mode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clude commonly the self learning mode, scene teaching mode, student-student interaction mode, exploratory learning mode and so as. They can develop students’ ability to think, to analyze and to study effectively, especially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collect and dispose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on network. In addition, it also can advance the conformit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geography and other subjects.
【Keywords】Information education technology Geography teaching Conformity of subjects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应用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教学中“整合”可通俗地理解为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各种技术手段完美、理想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真正的教学工具。但整合不等于混合、不等于替代,整合强调计算机要服务于新课程改革,应用于素质教育;强调应当设法找出计算机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等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好处很多,关键是怎么整合。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观点。
1.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整合。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它充分体现了教学中“教”的特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地理系统知识的传授。其不足是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发挥不够,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而新课程标准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模式,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进行八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教学,教师把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学校的服务器上,在网络教室进行教学时,学生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选择课件中的内容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对三维动画的演示,形象生动的理解世界气候的名称、分布、成因、特征,不同气候类型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等。这样,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教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教学一般有以下整合模式:①自主学习模式。即教师介绍相关网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然后,上网查资料进行课堂学习,上交所完成的作业。②情境教学模式。即教师介绍相关网站或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待学生通过网站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分组上网查资料,然后由组长在课堂上介绍,之后老师讲解。此模式的特点是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④探究性学习模式。先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后,介绍相关网站,请学生在课后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后作业。如讲八年级下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一节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题目为“试探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及造成原因”的课后作业,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查找资料,学生基本上能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并找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侵略等原因。这些基本模式,各有特点,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
2.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整合。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帮助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上网操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也提高了信息检索技能。
2.1 有利于进一步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过去使用的地理教材往往忽视学生的“想”和“做”,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观看为辅,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新课程标准下的研究性课程,则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广义上就是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而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的悬殊性及其对我国工农业的重要影响,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就让学生通过网站获取有关不同地区水资源在时间上的分配特点和水资源供需状况的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十分严重的,我国有半数以上的城市缺水,而水资源的污染又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这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只有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也从中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此外,利用网络教学,既能进行整体协作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对网络服务器中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加以选择,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学习形式和学习环境。
2.2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读、写、算”一样是一个人同等重要的生存能力。网络是信息的总汇,学生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目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下载、打印一些对学习有帮助的材料。这样做,是让学生知道,学会获取知识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学会收集、处理信息比单纯的记忆信息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即主动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地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将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都是一个有自己的个性、爱好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思考表达、创造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多思善问、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上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带到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听觉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出来,创造潜能被挖掘出来。
3.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整合。考试制度的改革,更加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①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基于以往我们学习知识范围是专一的,结构组合是线性的,而网络上知识结构是“树枝状”的、跨学科的特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学会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从而为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可能。这样,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 多媒体 添彩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52-01
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时展的必然,初中地理教师掌握多媒体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地理教学的要求。地理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正确认识网络环境的特点,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多媒体不是全能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多媒体真正为地理教学刷新提速。
1 多媒体为教学添彩
1.1使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可以展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帮助确定教学知识点,让学生接触到全面、详细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能力和深度;及时解决教学内容的盲点、难点,促进学生理解地理知识,把握重点,掌握重要内容,提高学习质量;使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这些目标的指导下,强化学习,采取正确的道路学习,在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概况”的教学实况来说。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学习的内容目标是:全面掌握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特征与分布规律,对中国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从自然资源分布特点上真正理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此外,多媒体课件用不同颜色标出本节重点: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解重点学习知识,从而达到有效教学。
1.2用多媒体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2.1图片媒体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使人感到枯燥。而多媒体视频播放,让学生处在科学、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彩色和动态激励学生,从而引起强烈的刺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上电影银幕形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有趣了,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提高教学效率。
1.2.2听觉媒体
听觉媒体可以使学生感觉更真实,比印刷媒体更刺激,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八年级第一章第10节,对“祖国宝岛——台湾”的教学,在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先放《阿里山的姑娘》,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用得好则是“锦上添花”,用得太滥,则会“画蛇添足”。所以,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下面的两个问题。
2 正确处理好两个问题
2.1教学手段使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有容量大速度快的优势,同时也有缺点,如课件板书,即使整体性强,但许多图像稍纵即逝,短暂的展示往往没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空,学生对知识掌握及能力的提高不能到位,同时一些重难点,本需要反复练习,由于时间、模式、设备等限制,缺乏灵活性。所以教学往往“有趣”而不能达到“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反思与对策:一是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多媒体教室,可辅以小黑板、模型工具等配合教学。现在许多教室前面总是一半是黑板,一半是电子白板,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二是地理教师仍要重视传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需要在重点处让学生举一反三,反复实践,讲解的内容和教学生成,教师可使用传统的绘画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师生共同用简笔画画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长江、黄河和其他教学材料,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提高学习的效率,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知识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2.2师生课堂关系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紧紧围绕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关性。但多媒体教学中,有些教师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所有教学环节都使用课件演示,教师变成了多媒体设备操作员和放映员,学生成了一个观众,不是来探究的,而是来看多媒体的,师生交流很少。
反思与对策:多媒体教学是快速的,使用是方便的,可以提供大量的课堂知识资料,增加课堂容量,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不可以完全取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因此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师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机会为学生作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使用适当,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相反,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教师可能成为第三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把握“三要”的原则,即:学科需要的原则,用于重点和难点突破的原则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原则,这样才能真正让多媒体为教学刷新提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实现;教学高效;初中地理课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的推动下,越来越严格的强调课堂教学和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落实措施和方法则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大内容,但对于师生互动提出的要求更高;所谓师生互动“是现代教学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和合作的方式,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
1.创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达到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注重课堂教学的人格培养
“师生互动”强调的是一种真诚、和谐、多元的互动,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在互动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兴趣、权益和需要,把每一个学生看成是具有创造潜能的人,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和培养学生;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了解,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程度等等,以此来准备资料,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为师生互动和提高高效课堂打好基础;“师生互动”教学能够使课堂充满勃勃生机,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思考力;上课过程中可采取很多种方法来调节学生学习的热情、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积极融入互动;主要方法有:(1)借助课件增兴趣:很讲究的课件能够让学生兴趣大增,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且接触学习内容;(2)化繁为简显实效:每个课程中都有一些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学生也会兴趣降低,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化繁为简学习内容,把重点突出、难点揭破、疑点明朗,给学生以启发、引导和解释;(3)活动设计提效率:课堂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是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4)小组合作现高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组的合作,是探究学习、互相交流与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体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效果,还能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和思想品质;每节课后都应该做以总结,主要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三个方面的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哪个互动环节效果最佳、哪个互动环节效果最差,哪个部分适应少数学生、哪个部分适应全体学生,都要通过课后反思和总结而得来;总结是经验的来源方式,教学是总结的基础,高深的理论来自于教学基础上的经验总结,是为下一次更好的教学作好基础。
2.树立愉快和谐的教学关系、树立创新启发的问题课堂、树立凝聚知识的直观教具
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建立高效课堂,实现课堂高效,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2)互相信赖的朋友关系;(3)服务与被服务的传承关系;(4)教学相长的伙伴关系。这就是真正的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是:“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兴趣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学生回答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拨动智慧火花的金点子,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的教学是少不了问与答的课堂效果。
所谓的直观教具就是地理教学中的地图、地球仪,它是把地球与地球上的山水地名比例的浓缩在手掌之中,使学生直接“看到世界”、“摸到世界”、和“想到世界”,当然现代教学直观教具还有各种教学媒体,如:地理信息技术中的投影、幻灯、录像电脑以及“3s”技术等等现代电教设备,以便更加进一步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于地理的理解能力。
3.加强爱国精神的指导、强化地理课程的学习目的,懂得热爱社会的良好心态
3.1中学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这个阶段对于学生加强环境、人口、资源等等问题的教育,提高可以持续发展的意识,不论是对于现在还是将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让学生具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教学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目前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所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尽管地大物博,很多自然资源总是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很少;比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等等方面,引起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立“环境文明”和“新生态人口环境意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告诉学生用运发展的眼光看待自然、用运文明的方式对待自然、用运科学的知识改造自然。
3.2乡土地理也应纳入正常教学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中国的水资源一节,在讲到黄河水资源时,教师就让学生回答我们教室里的用电是哪里输送来的?学生回答是刘家峡水电站和甘肃省白银市平川火电厂输送的;学生的回答很容易让他们想起黄河水的资源与煤矿矿产资源等等,这是乡土地理知识和自然资源的宝贵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蜂涌而至,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为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各类课堂比赛屡见不鲜,好课不少,但在不少教师身上,也出现了不少的弊端,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1、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学生掌握的内容太少。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都开始注意丰富自已的语言,课堂上老师们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气氛活跃,再加上使用多媒体,学生也倍感新鲜。整整一堂课,都很活跃,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这种形式的丰富多彩,忽略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结果一堂课下来,看似好课,实则教师没有把握好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只注重了形式。笔者课后问学生:“这节课你都到了哪些知识?课本上的知识你都掌握了吗?”学生回答:“不知道”。象这样的课也不少,只是没有把握新课改的真正精髓。看似好课,实则教学目标没有达到。
2、个别教师还是采用“满堂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新一轮基础课程的实施, 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而且教学方法也要随之改变。但某些教师已习惯于旧时的教法,不但观念陈旧,而且教法仍采用“满堂灌”,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只是牵着学生走,让学生“上教师的当”,学生成了知识的“存储器”,忽略了学生的存在。笔者曾听过一位初中地理教师的课:一堂课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房顶,将地理知识从头到尾说一遍,既没有让学生读图,也没有设问,也不会问,课堂气氛沉闷,教师也很不自在。象这样的课,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不到培养、锻炼,就连基础知识也没有掌握。
3、滥用多媒体,作用不大。随着现代教育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形象、生动,便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但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得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比如某教师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时,教师就采用了多媒体,学生到是活跃了,可知识没有得到掌握。如将插图扫描到多媒体上,实则只是起到了小黑板的作用,效果不如直接看插图。
4、师生互动太少,课堂气氛沉闷,教师语言生硬贫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教师也开始为自已充电,要求教师成为多面手。但笔者所听的课中,也有不少教师普通话水平不高,语言不丰富,在课堂上总是板着一双冷面孔,语言平淡无味,没有感染力,师生没有互动,没有沟通,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低,就是学生会的问题也不举手回答,学生不配合教师,师生关系紧张,教师也很尴尬,一节课就在教师的自问自答中结束。教师的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的身份体现不出来。
5、课堂提问问题太多。在讲课中教师提问是无可厚非的,恰当合理的设问,会使学生的大脑进入一种积极状态,也会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渴望获得问题的答案中学到了知识。可是有的教师在讲课中,不管知识难易,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了提问,过于简单化,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有的问题过于深奥,没有过渡性,学生茫然,不知怎么回答。
6、照本宣科,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新一轮地理教材编写非常成功,它不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而且每一章节的知识前后都有内在联系。如果能吃后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前后因果关系,讲课时就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前后知识的衔接自然,学生也容易理解、掌握。
7、不能正确使用课本插图,不会灵活、合理地处理活动题。新教材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使用大量的地理插图,相应文字叙述减少了,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幅图的出现都有其目的和作用。有些教师在讲课中没有充分认识到插图的作用及插图中提供给我们的地理信息,也不能将插图与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读图与文字相分离。这也是学生不会读图的真正原因所在。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文、自然差异时,就可以将全班分成两个小组,一个代表北方地区,一个代表南方地区,分别搜集整理相应的资料,上课时每方出一个或两个代表参加辩论,教师加以引导;如遇较难的知识时,如地球公转,经纬网的判读知识时,就应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主;如遇到较难理解的知识时,就应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在讲长江、黄河知识时,可用边画图边讲解的方法。不过,同一堂课,往往是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合作使用,效果会更好。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在讲黄河凌讯的成因时,如果先让学生回顾黄河处在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位置,并回顾冬季有无结冰期,再让学生回顾冬季一月份我国气温的分布规律,最后让学生理解凌讯的成因,学生就会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