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除面临上述社会大环境的压力冲击外,还要面对其自身所特有的问题,如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这些问题往往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形成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因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内涵阐释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有幸福感和安定感;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人格统一和调和;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心理健康教育是打造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基本需求。
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素质,它是学生各种素质提高的中介,是大学生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不能忘记或忽视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的心理素质,决不能忘记或忽视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2.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新形势下,高校德育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联系着受教育者人格塑造的关键是心理健康教育,它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它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思想和品德的训练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受教育者正确的把握自我,准确的认识和评价自身的行为,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优化心理、健全人格。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心理疾病。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不仅表现为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数量增多,而且由于心理疾病导致学生非正常死亡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变大学生诸多不良性格,如孤僻、懦弱、害羞、不合群、敏感等,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以思想进步、朝气蓬勃、能独立思考、有参与意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
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部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实现全过程育人。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将新生入学与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并举,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预防。
要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就必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的措施和方案。每年对新生采用“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发现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必要的服务,根据诊断结果,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辅助育人功能。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投入,避免有咨询机构、无专业人员,有专业人员,无先进设备的状况。心理咨询不但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而且能够排解学生心中的忧难,开发其身心潜能。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去适应外界环境。
4.建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加强对专、兼、聘职教师进行请进来、走出去的长短期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 于兴虎.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都市家教, 2010(2).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全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心理亚健康已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那么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有了一个新的目标要求:引导大学生个体认识自己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方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阅读疗法是大学生解决自身问题非常有效的方,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便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重要使命
本文通过在高校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优势、意义三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说明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参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必要性
大学生刚刚迈出大学校门,迈进大学这个与社会接轨的训练营,半独立地完成正式进入社会人生过渡中会遇到相对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感情受挫等问题,自身缺乏调节情绪和解压能力,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共同问题,比如自卑、焦虑、抑郁,甚至突然不知道上大学的意义,失去了人生目标。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扭曲,从而出现迷茫、空虚、浮躁、偏激等一系列负面心理问题。孩子们在内心极度失和的状况下,强烈渴望心理救助与精神抚慰。
阅读疗法,就是以文献为媒介,将文献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手段,使自己或者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它从发生学的原理出发,肯定了作为人文科学载体的书籍,具有天然治疗的功效。而阅读又是大学生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阅读疗法则可以通过阅读图书帮助学生舒缓心理压力、调节情绪,被誉为“大学心脏”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作为教育文化机构的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大力推广阅读疗法,对于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来说,在高校图书馆推广阅读疗法具有更为重大的实践价值和必要性。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工作,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覆盖面广的工作,既要有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又要有课堂教学、科普宣传等相配合,而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的力量是完全不够的,就需要授学生以“渔”助人自助。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得天独厚的资源,它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种类丰富,横贯中外,纵通古今,名家大家的古籍书典比比皆是,同学可以自由地与书中的人物对话、思考,图书馆便成为大学生的“心灵鸡汤”。高校图书馆大多环境优雅、宽敞明亮、安静整洁,充满浓郁的书香气息,对阅读疗法服务的开展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图书馆宁静优雅又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可以平复读者内心的浮躁,消除不良情绪、净化读者的心境,对读者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高校图书馆还有便捷快速的校园网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网络环境的日益成熟,高校图书馆已经进入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阶段,很多信息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手段实现,是大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阅读疗法的展开和推广也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展开,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展开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组织阅读疗法相关宣传,开展各种推广活动,加之图书可以借阅、流动,阅读可以在图书馆,在宿舍,在自习室,或者任何地方,随时随地而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属于“内隐性、保护性、诱发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比较易于被青春期大学生接受,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阅读疗法隐蔽性好、保密性强的特点,不仅可以弥补高校心理教育人力的不足,还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因此,高校图书馆推广阅读疗法有深厚的现实基础。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拥有最敏感的社会神经――大学生,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重要推动力。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生陆续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呈辐射状影响整个社会,这个青年精英群体的身心健康与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走向。转型期间社会乱像丛生,各种腐朽狭隘的价值观披着普世价值的外衣侵蚀青年人的心灵,大学生迫切需要“慧眼”教会他们用自己脑袋思考、明辨是非,而阅读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感悟,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了解社会和现实,进而完善自身并构筑健康的精神世界。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个体不可避免存在本体性精神缺失,解决“自身生命遇到的问题”,增强信念,领悟人生,才能建立起强大的心理势能,从而将本体性精神缺陷可能引发的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常抓不解的工作。阅读疗法的治疗简便及保护隐私的特点恰恰符合了大学生的需要,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便成为阅读疗法的意义所在。
鉴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大量增加,阅读疗法肩负的使命逾显凝重。高校图书馆大力推广阅读疗法,即是高校图书馆的实力使然,也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所在一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构建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杨秀云,等.基于读者心理健康的高校馆“阅读疗法”服务分析[J].现代情报,2010(9):33-39.
[2]吕新惠.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探讨[J].兰台世界,2009 (9):76-77.
[3]宫梅玲,丛中.大学生心理阅读疗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2):95-96.
[4]沈固朝.图书治疗―拓展我国图书馆服务和图书馆学研究新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1998(4):14.
关键词:心理压力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空前加大,这就对在校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们的压力比较大,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会产生许多的心理的问题,心理问题的长期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问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就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一、要详细的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经过相关的调查发现,现代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如下的问题:有一部分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比较表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大学的心理教育只是开设一门课程和个案的咨询。即使是某些大学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实际的教学质量不佳,教学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形成系统。从学校的层面上讲,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度不高,投入的也不够,更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工作体系。
二、优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理念
(一)人格教育要突出
1.客观的认知与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实际情况有个客观的认识指的是对待现实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带有主观色彩,不带有偏见的看待问题。马斯诺指出:客观的认知是使世界变得和谐的前提条件。一个人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有正确的、客观的态度主要内容是人应该对自己的存在和周围人或者是物的关系始终持有正确的态度,人要明白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应该是阳光自信的,应该是自尊自爱的。
2.生活态度要乐观,情绪体验要积极
人要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要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只要心中有阳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不会被轻易的打倒,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抱有乐观的心态,心境是明朗轻松的,觉得每天都是充满阳光的。这样的人幸福感是很强的,比那些悲观消极的人容易取得成功。
3.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要正确
在相关的研究中得出:20―24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群中,这是在他们的人格发展中处在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个阶段若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可以很好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阶段。在这个年龄段青年人如果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了人际关系,那么他们就会收获和谐、紧密的人际关系。反之,若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不正确,就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严重的可能会影响到心理健康。大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社会阅历不够,与人处事的方法还没有掌握全面,要通过学习,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保证健康的心理水平。
(二)注重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心理素质分为2种:一个是正性的心理素质,一个是负性的心理素质。负性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消极、不健康的心理素质。正性心理素质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对他们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正性的,这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实施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积极的教育
积极教育属于当前比较新颖的教学理念。积极教育提倡老师要以学校和师生的现实情况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积极的行为与思想去教授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与品质。
2.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重视的是人的积极的心理力量,从而促进了心理学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积极心理学能够使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大学生的发展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3.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设计与实行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的心理情况来决定,价值取向是人的向善性,教师要应用积极的教育内容与方法来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模式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必修课
必修课面对的是广大的学生,是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这门课程的名称还没有达到统一,但是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目的是相同的。
2.选修课
如果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选修课的话,就能够使这门课程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弥补必修课的某些缺点,使这门课程更加的完善。
3.网上教育
网络已经非常普及了,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很高,利用网络这一资源开展网上教育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的辅助途径
1.使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训练
大学阶段在学校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利用校园情境对学生进行心理锻炼,要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在这个基础上精心设计、组织,进行系列化的心理锻炼。
2.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尽早的接触社会,在社会中锻炼自己,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参加多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品行,磨练自己的意志。
3.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校园的心理氛围好的话,学生就会被感染,渐渐的学生的心理也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营造积极的、和谐的、充满希望的大学校园心理氛围,学生在这种大环境下就会形成较佳的心理,这是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通过多方面合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应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了,是有利于学生一生发展的。
参考文献: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区别。教育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侧重于使学生正确区分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正确对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并掌握自我调节的常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命教育的目标侧重于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是从多角度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内容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的关于心理卫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职业选择、心理障碍、行为异常等多方面的指导和教育。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的本质,全面理解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态度的教育、生命情感的教育、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途径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程,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发挥心理咨询中心个别辅导服务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中以宣传和体验等方式进行生命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两者是互相包涵,相辅相成的,都是高校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与措施,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生命教育使学生的人生观、生命价值观进一步得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都要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平衡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其智力发展与顺利成才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现实呼唤大学生生命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对感官刺激的盲目崇拜,使大学生对生活享受的关注大于了对生命本身的关注。他们对“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才更有意义”更是缺乏深刻的理解。他们不懂得珍惜生命,一旦遭遇挫折或失败,就失去了生命的承受力。
(二)大学生现状亟需加强生命教育。首先,我国青少年自杀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自杀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次,漠视生命,他杀和暴力现象普遍。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大学生暴力杀人事件表明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第三,虚度生命,游戏人生。生命教育的忽视,使得一些大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在人生的追求中,片面追求感官的快乐,消极颓废,游戏人生。这些现象都亟需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有待生命教育弥补。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已经迅速发展起来。不容置疑,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关注生命、回归生命本体方面存在的不足很明显,急需通过生命教育来弥补。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排查4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次对健康作出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的重要性。1936年4月,我国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随后又出版了一些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早,但是心理卫生运动并没有引起国内高校的普遍重视。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素质教育得到了普及,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才真正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最近的2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在推进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正在发生非常复杂的变化,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主力军,所以正确指导学生们在观念与能力,尤其是心理素质等方面要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国很多高校都在大学生中开展了心理健康监督与排查工作,但和欧美等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效果不是很明显,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方法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开展的不系统,没有真正的做到把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排查的主体。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工作,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制定排查方案,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更好地完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开展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
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不同于心理咨询。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服务,强调的不是治疗,以一种帮助的方式使对方度过难关,它的主要特点是对学生帮助的及时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提前认识危机,理性对待和处理心理危机,从根本上防止重大恶劣性危机,有助于学生顺利度过危机并获得成长。在心理危机预防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步骤:一是避免大学生自杀或伤及他人;二是引导大学生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心理危机根源大部分都来自于学业、毕业后的就业与情感方面的压力,大部分都属于成长性危机。只有通过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几率,从而降低心理危机造成的伤害,从客观上减少危机触发的频率,才能直接降低了危机事件的损害性,对重点人群的预防工作,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主要从明确心理危机的预警对象、准确识别各类心理危机两个方面进行。
(一)明确心理危机的预警对象
在实际工作,心理危机预警的对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在新生普查中筛查出有心理危机并经约谈后仍未排除的学生;学业困扰(多门重修与退学等)造成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学生;与周围同学人际关系紧张(与舍友关系不融洽不和、受到其他同学的歧视等)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有抑郁倾向或有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病史的学生;流露出自杀意念的学生;其他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二)准确识别各类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其难点在于各类心理危机的识别,包括一般心理危机、严重心理危机、神经症性心理危机和精神疾病的识别四个部分,其中前三种识别后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第四种识别后做及时的转介、就医治疗。一般心理危机是程度最轻,范围最广的心理危机,具有偶发性或暂时性的特点,心理危机预警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通过各种途径来预测和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以主动的工作姿态,对各类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避免重大心理危机的发生。
二、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相结合
具有针对性地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发挥其功效,其内容应包含健全不同层面的组织体系并发展与完善多元化的动力系统、制定具体的心理健康保障措施三部分核心内容。
(一)及时关注学生的排查上报,具有针对性地建立多层面危机预警组织体系
健全的心理危机预警组织体系是一个具有多层面的网状系统,只有建设“学校有督导、中心有专家、学院有专员、学生有使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的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环节。以学生群体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以学生的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小组负责人,二级预警以学生所在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设立两名心理委员作为小组负责人;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负责人为班主任,四级预警负责人为学校的专任心理辅导员,由学院选拔一名具有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辅导员担任;以学校为指导,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组织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六级预警组织为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
(二)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多元化的动力系统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预警的内容与工作的队伍、心理危机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等都是多方面的,因此,加强多元化的动力系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能够良性运转的关键措施。第一,建立快速反应通道。建立宿舍长―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学校领导小组的快速反应通道,遇到心理危机或重大突发事件,逐级上报。第二,心理
危机预警工作要职责明确,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同学的心理状况调查与观察,并通过各班心理委员联系班级内每名宿舍同学。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各院系开展各项心理工作,承担全校大学生心理咨询、队伍培训、心理讲座、团体讲座以及心理课程教学等工作,五、六级预警的主要任务以群体普及预防为主,兼负指导院系警示和处理心理危机的任务。
三、科学有效地进行“自杀后危机干预”
自杀事件发生后,我们最应警惕的就是危机事件的“连锁反应”。如果说心理危机前干预能够“防患于未然”,那么危机后干预,则使灾难不再蔓延和传染,除了对当事人采取有效的抢救和处理措施,首要工作便是排查校园内以往存在重大心理危机或近期面临重大应激事件的学生,逐一见面疏导,以避免悲剧连续发生。首先,预防和阻止校外媒体对自杀事件大肆渲染和报道,校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对内、对外进行正规渠道的信息,引导学校师生正确客观认识突发事件,避免各类谣言、猜测误导学生,导致恐怖或紧张的校园氛围,采取合理、及时的报道,是自杀事件干预的重要过程之一。其次,对自杀者的舍友、同学或亲密的朋友和老师进行“哀伤辅导”,一方面,引导大家纪念或缅怀死者,宣泄心中的悲伤情绪;另一方面,采取各种集体活动进行告别,使大家有机会抒发内心的痛苦感受,有利于摆脱当前的悲痛局面,鼓励学生勇于寻求自己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使大学生了解遭遇心理危机时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求助途径,鼓励他们积极理解和接纳心理咨询这样一种积极摆脱心理困扰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心里健康危机排查工作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及时正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各所高校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础。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心理健康危机排查工作的时效性,是适应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启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偏差及对策[J].鄂州大学学报,2004,(2):31-36.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16-21.
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下降与其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根据对天津市和杭州市两地近6000名高校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目前大学生的疾病预防知识与健身锻炼意识非常薄弱;在课余时间安排上,花在交友、网络休闲、读书、社团活动、影视娱乐、体育健身活动上的时间依次递减;每天课余时间坚持体育锻炼1h以上的大学生仅占在校生人数的13.6%,而花在网络休闲上的时间超过1h的大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6.1%,有13.7%的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
大学生对健康认识出现偏差,健康意识不强,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吸烟、酗酒、作息无常、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的行为与生活习惯,过度、过早的透支健康。同时大学生在传染病防治知识、青春期卫生问题的处理、成年期疾病的预防及意外作用伤害和急救等方面的知识也相对薄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精神疾病和其他心理障碍已成为学生退学、休学等中断学业的重要原因,甚至直接导致学生自杀倾向的产生。
2我国大学生健康意识欠缺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体育运动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并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赢得了世界赞许。但是大学生群体中,热爱体育运动、投入健身运动时间较长、了解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知识较多的人相对不足。一部分大学生既缺乏疾病预防知识,又缺乏自我保护的健康意识。导致大学生健康意识欠缺的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足,生活在和平富足的年代,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青年时期健康投资的长远价值;二是制度安排缺失,高等院校大多没有作出科学、系统的制度安排去引导大学生开展健康促进活动;三是网络的诱惑,丰富的网络资讯与娱乐占用了大学生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高校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不足。李海红等调查发现,22%的北京市高校没有开设健康教育课,没有一所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网络教学。
3加强高等院校健康促进的对策
学校健康促进是近年来在全球兴起的健康促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学校内,所有成员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有益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包括设置健康教育课,创造安全、健康的学校环境等,以促进学生健康。实践证明,在普通高校中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第一,科学设置高校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改善人们健康相关行为的任务主要由健康教育来承担。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争取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普及。基于信息化建设平台的健康教育网络教学体系,适合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可作为一种适合大学生人群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来尝试。
第二,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经常、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是预防疾病、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邀请知名医学专家、健康促进专家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广泛开展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知识普及教育;邀请取得佳绩的运动员、优秀的航天员、科学家、企业家等走进高校、走进大学生,让大学生深切感悟体育健身的乐趣及其对培育强健体魄、坚强毅力、良好习惯的作用,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对个人全面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长远意义。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4-012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知、情、意)等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学习心理、交际心理、恋爱心理、择业心理、网络心理等方面的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得到全面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入,这就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扩大,各种思潮、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否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市场经济建设中缺乏道德、诚信,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欺诈行为充斥着市场;社会上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在公民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等。种种落后腐朽的思想给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更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困难。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易使用极端的方式;心理年龄偏小;对社会的恐惧;责任感不强等。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必要,但很多现实问题阻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及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案例
大学是人一生中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由此慢慢独立、成熟。心理学家认为,青年转变为成人的过程是非常艰巨、危险的。他们面临人生发展中很多重大的难题,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与矛盾。此外,学习的压力、就业的压力、情感的压力等都可能会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给学校的教学秩序带来不良影响,阻碍了高等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严重的还影响社会的稳定,给国家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近年的“马加爵案”、“药家鑫案”都是惨痛的教训,给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药家鑫案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关注。药家鑫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他在陈述杀人理由时说到“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他的行为,大多因为是恐惧感,但是很多新闻报道忽略了一个细节:药家鑫的车上有一把刀,人出门带刀干什么?药家鑫的家庭条件不错,生活没有压力,那究竟是什么事会让他这么恐惧?我们由此可以推测药家鑫在生活中有一种危机感,他的行为是极端的,是极端的“自卫”,他不是担心外界攻击,而是放大了对未知的恐惧。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恐惧就是对未知情况的恐惧,在未知时很容易往坏处想,药家鑫已经恐惧到极端。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大学生本身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就是没有烦恼、困惑,这种错误的看法使大学生在遇到不良情绪、失衡心态、压力过大等情况时,就不会认识到自己正遇到心理疾病的困扰。
2.从高校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全纳入教育体系。绝大多数高校缺乏专业教师及相关课程。仅仅做一些宣传,根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课程还不完善,没有权威的教材;缺少政府和教育部门支持,发展的持久力不足。
3.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重视度不够,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尚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绝大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部门隶属学生处、党委宣传部、校医院等,导致了管理上的困难。
4.从具体实施角度来看,仅限于形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半路出家,知识落后,没有专业知识。仅认为通过咨询就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凭自己的经验、热情判断,流于形式,走过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
1.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原理。既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过分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坚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要加强各方面的发展,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本身的发展统一。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坚持科学性原则,排除伪科学、封建思想、唯心主义,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沿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二)在高校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1.高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进教学体系。增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助的能力。
2.实行普及式教育、针对式教育、自助教育三者的结合。普及式教育适用于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普遍性心理问题;针对式教育适用于解决部分大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自助教育是大学生自己以及同学之间的互助。把三者统一起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在入学时就给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地记录其心理状况,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系统化、规范化。
4.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网络上搜集并分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搜索国内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知识、新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其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此外,因为部分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咨询感到难以启齿,所以要在互联网上开设匿名咨询,安排专业心理老师在网上为大学生解答困惑,同时,网络的使用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高校要加快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培养一批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队伍,负责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心理健康教育任务。
2.积极发挥教师、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为教师、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教师、辅导员的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加强自主创新
1.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使大学生增强危机意识,增强预见性,能够及时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2.加强模式的自主创新,一分为二地看待西方的心理健康模式,不教条地照抄西方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模式”。
(五)高校要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帮助。高校可以采取观看影视资料、讲座、交流会等方式,给大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使性格内向的学生活跃起来,使心胸狭窄者变得宽容起来,在情绪上不大起大落,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自身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面临着新的挑战,问题随之增多且复杂,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所学。因此,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会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和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7,(6).
[2] 徐炳谦,张能云.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