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量经济学范文

数量经济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量经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经济学数量化:主流经济学:复杂性:认识论:方法论

一、前言

对任何企图精确化的学科来说,数学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数学可以提醒人们注意那些在具有说服力的文字讨论中漏掉的逻辑联系。在经济学中也不例外。一般地,借助数学模型进行经济研究有这样几方面好处:(1)可以将假定前提表述得简洁明了和清楚无误;(2)逻辑推理严密精确而防止漏洞和谬误,减少无用的争论而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拓;(3)通过数学推理的方式可以发现那些表面无关但在深层次上有关的、潜在的相关性的那些直觉无法获得的结论;(4)证据的数量化可以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5)可以从数据中最大程度的吸取有用信息而减少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1]事实上,作为对经验进行抽象的有效工具以及对理论进行表达的严谨语言,数学在促进现代经济学发展中在过去已经起到并将在未来继续起到重要作用。数学向经济学的渗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例如,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新进展如乘数原理、加速原理、动态与振荡模型、经济周期模型、一般均衡理论、均衡增长模型、最优化理论、激励机制以及动态博弈等,都有赖于数学方法和工具的应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现代经济学逐渐走上了数理化的发展道路。同时,现代经济学教育把数学的训练提高到至上地位,以致经济学俨然成了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不可否认,夯实数学这一根底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思维逻辑的严密化,从而推动经济理论的稳步发展。问题是,仅仅掌握数学工具对经济学理论研究来说是否已经足够了?现代经济学大肆应用数学果真取得了理论的实质发展了吗?这就要探究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因为研究方法往往要与其研究对象相适应。其实,经济学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一者,经济学理论源于具体经验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二者,经济学研究是为改造现实而具有强烈的规范性;三者,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源于现实问题而不是数学革命;四者,经济学研究无法找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可控实验对象。事实上,现代经济学的数理模型往往是把最为肤浅的思想乃至过时的思想编码化,而几乎没有促进新思想的产生。[2]因此,数学大规模运用往往不足以消解经济学学科属性上的困惑。是以本文对经济学研究对象作一剖析,并进而探究数学在经济学中的适用性及其限度。

二、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及其理论特性

一般来说,任何科学的理论都体现了观察主体与观察客体之间的互动,因而理论都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都带有主观性和不完全性。自然科学中的理论是如此,社会科学更不例外,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更加不确定。[3]正因如此,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无法穷尽真理,这为后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实际上,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古人一样:这在自然科学中表现为科学的“进步”,而在社会科学中直接体现为学派的林立。[4]麦克洛斯基就认为,即使“看上去仿佛是满足客观性、明晰性和可证明性的典范”的“数学科学也是修辞学。”[5]而且,近几十年来科学知识的发展已经表明,任何理论的“科学”性都是相对的;尤其是,随着人类知识的扩展,即使物理学以及数学这些较为精密的、被视为相对先进的科学也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以致波普尔宣称,“科学家永远不可能是客观的”。[6]

事实上,自然科学领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确定性,关键就在于“被观察的客体与观察者的主体之间有相互作用的缘故,因为两者都属于同一个作用与相互作用的物理世界”;而这种不确定性在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社会科学中,我们面临着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对象、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充分复杂的相互作用。觉察到存在着可能产生一种未来事件的趋势以及更进一步觉察到预测本身就可能影响到被预告的事件,这就很可以对于预告的内容产生反冲击力量;而这种反冲击力量可以是一种严重得足以损害社会科学中所预告的以及其他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的程度的力量。”特别是,社会科学往往要牵涉到社会偏见、阶级偏见和个人的利害关系,因而社会科学及其研究者更加缺乏客观性。因此,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派口口声声要使得经济学科学化,但问题是,“科学化”果真如此唾手可得吗?这就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几个特性进行考察:(1)可重复性,同一现象可以重复研究。(2)经济性,将信息抽象为既简单又优美的形式,通过最少的努力来获取最多的信息;(3)可测量性,可以用人们普遍接受的尺度予以精确的测量;(4)启发性,可以激发进一步的发现,向着未预见到的方向发展;(5)契合性,对不同现象所作的诸多解释中只有那些可以相互联系并被证明彼此一致的解释可以存在下去。

显然,经济学科本身能否符合这种“科学”特性以及当前的数量经济学是否实现了这一要求是很值得怀疑的。就可重复性而言,经济学中所考察的经济现象,由于经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而往往难以做到精确的重复性研究;但是,现代经济学却试图用可控的实验技术将人的行为条件设计为等同,结果得出仅仅是符合这种特殊条件的行为理论,而不再是真实社会中具体社会人的行为。就经济性而言,经济学的理论必定是与具体的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因而经济学要找到或正确抽象出经济现象背后的“实在”,就必须确保抽象受到“度”的限制;但是,现代经济学研究却试图像自然科学那样,借助还原而将人的行为建立在特定的数理模型上,并以此发现“普遍”性规律。就启发性而言,现代主流经济学基于休谟困境或波普尔化解标准而认为从经验事实中得不出一般性的理论,从而往往抛开对事物本质的揭示而局限于这样两个方面:一者,数理经济学往往局限于数字的逻辑推理;二者,计量经济学往往局限于数字之间的功能分析以及具体事物的描述。就契合性而言,对事物本质的探究要求不能简单地依靠特定的预设前提进行逻辑推理,而是要充分吸收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仅仅是照搬一些数学分析工具和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思维,而基本上与其他社会科学割裂了。

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与自然科学存在很大的特性差异:一者,自然科学的预设前提往往是抽象而非现实的,而社会科学的预设前提却存在抽象的限度问题;二者,自然科学的逻辑结论往往基于严格的数理关系,而社会科学的逻辑却关涉到人的主观行为机理。正是基于对这两个阶段的侧重点不同,

经济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两种基本趋势:一是数量化的道路,它集中于从预设前提到分析结论之间的逻辑推理和结论验证,关注的是对经济现象的刻画而非对事物本质的探讨,从而强调整个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崇尚经济学理论的客观性以及经济政策的价值中立性,乃至把经济学理论建立在数理逻辑或计量实证的基础之上;二是综合化的道路,它集中于对理想目标的合理性和预设前提的现实性探讨,关注的是对经济内在本质的思辨而非现象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强调过程的思辨性和人文性,相信经济理论的主观性以及经济政策的利益导向性,把理论建立在各社会科学分支之知识契合的基础之上。

然而,自边际革命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迅速转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第二阶段,它撇开了有关理想目标和事物本质的探讨而热衷于数字之间联系的功能主义分析;撇开具有的社会关系因素而局限于既定制度下人之理的逻辑推理和计量实证,并由此日益偏重于数理化和计量化的研究路径。显然,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数理化取向也就是向自然科学的靠拢,试图运用一些一般性工具和原理来演绎分析绝大部分的经济学问题。正是由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愈益技术化,以致现代经济学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像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所谓的主流学术刊物已经完全数学化了。问题是,现代经济学不断地求新求变,并将原本非常易懂的经济学理论通过数学模型而复杂化,这种方式果真提高了我们的认知吗?借助数学而看似客观的现代经济学果真是在向科学迈进吗?在阿莱看来,部分经济学的那种风气简直就是“数学骗术”,而这种“骗术”经过海归派的大肆宣扬在国内学术界则进一步蜕化为真正的“伪科学”。

可见,由于研究对象的差异,经济学的研究不能简单地模仿物理学等自然科学,追求所谓的客观和科学往往会限制经济学的多视角思维。事实上,尽管现代经济学仿效自然科学来构建经济学理论,但数学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学理论的实质发展。相反,正是基于客观化、科学化的努力,人们试图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那样来使用社会科学知识,反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危害。[7]相应地,经济学应该更多地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与自然科学则存在根本性的方法论区别。正因如此,我们在模仿物理学而应用数学来分析经济现象,特别在提出政策建议时,就必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三、经济学数理化发展的认识论反思

由于经济学具有明显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学科特性,这限制了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在一些经济学者眼里,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且必然会朝他们模型设计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个稳定的均衡。例如,伊特韦尔就狂妄地说, “如果这个世界与他的模型不相像,那这个世界就太糟了”。[8]显然,正是这种方法论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把经济学引入了一个致命的误区,数学无处不在的泛滥形成了目前经济学界以数学公式推演替代经济理论演绎的倾向。那么,为什么现代主流经济学派极力捍卫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呢?

一般地,从认识论方面看,这主要基于这样两个理由:一是过程捍卫,这一观点认为,数学语言是一种可以将人人都明白易懂的含义转化为符号的方式来消除所有的错误的、有趣的语言,因而数学可以使得推理和分析过程具有严格性;二是自然书籍的捍卫,这一观点回应了伽利略的惊奇:大自然本身是一部百科全书,而这部书是用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的文字(即数学语言)写成的。作为启蒙时期的主要科学代表,伽利略提出了著名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区分。其中,只有第一性的东西才是可以用数学表达出来的,而只有数学表达的才是真实的、客观的;那么,在这个以物理世界为对象的“科学宇宙观”中,如何理解由人所构成的生活世界呢?一般地,有两种基本的解决途径:一是把人视为自然的一个组成,自然有第一性的东西组成,人也可以通过“减约”到第一性的东西上去,因而生活世界的事物没有什么不可能通过科学来进行解释的;二是强调人不能减约为第一性的东西,人类特殊的内在经验是无法数学化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科学”。

然而,现代经济学捍卫数学在经济学使用的两方面理由也同时遭到米洛斯基等人的系统批判。就前者而言,20世纪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已经促使所有形式主义目标的幻想破灭了,数学家们不断遇到单靠逻辑不能解决的境况;相反,在面对复杂的形式时,非形式化的表达往往是更加有用的。正因如此,我们说,经济学对数学家平静地、线性地接近真理的进步的嫉妒完全是误置的对过去的怀念,而没有能够正确地看待数学本身的发展。譬如,依据逻辑一致性标准,欧几里德几何体现出了一种数学理论所具有的优点,但在实际的大规模航海中最有用的则是黎曼几何。显然,数学在自然科学中且有如此局限,在社会科学中就更是如此。

一方面,社会现象更加复杂多变,难以像自然科学那样将某特定经济现象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中隔离出来,而这种分离是“客观”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事实上,现代经济学家试图通过计量等对社会现象进行实证或描述,而这对社会现象提出了这样两个基本要求:(1)独立于观察者之外而只能用经验的调查(相对于先验的论证或知觉)才能加以确定;(2)独立于个人意志之外而只能通过“外在”的观察(如范式、统计等指标)加以研究。也即,这种研究的基础是:社会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通过掌握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借助它来操纵和控制人类行为和改造人类社会。但显然,经济学研究并不满足这两个要求:(1)经济现象本身是人类行动的产物,与主体之间存在互动关系;(2)经济现象的发展具有俄狄浦斯效应,其演化深受人类社会的认识及其行为的影响。事实上,自然界往往存在某种最大化原则,正是这种最大化原则导致了极值和微分的出现,以致现代经济学也将人们的最大化行为与物理学中的最大化模型相提并论,并试图通过极值的形式来分析人类的理。但是,人类的“最大化行为与非意志的最大化有着根本的区别,因为分析最大化行为时必须将选择行动的根本意义置于研究的中心位置。在选择行动中,个人对综合结果(包括选择过程)的偏好并不等同于他对定点结果的条件偏好。”[9]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是不断演变的,经济学规律不像自然规律那样具有稳定性和普遍性而是具有历史性和演化性,如马歇尔强调的经济学的麦加在生物学而不是力学。事实上,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在尝试使用时间变量等将经济分析动态化,进行所谓的时间序列分析,但是,现代经济学理论根本上建立在一般均衡(或者局部均衡)理论之上,而均衡分析本质上是静态的,引入时间序列仅仅把静态分析拓展到比较静态,如演变博弈根本无法揭示变异和进化的轨迹。我们也知道,数学的大量应用始于边际革命的兴起,正是边际概念似的微积分可以在经济学中大显身手。但是,正如凡勃伦指出的,“在这个有限的范围内,边际效用理论完全表现出一种静态特征。它没有任何形式的动态理论,全部都是在给定状态下研究价格调整问题”,“它们无一能在理论上处理‘变迁’现象,至多只能处

理一些对变迁的理性调整,而此类调整依据只是附带的而已”。[10]而且,即使是边际效用的先驱之一,克拉克也强调静态和动态的分析:静态分析是演绎分析,最适合于作为一种纯粹的分析工具;而动态分析是历史和归纳的分析,必须经过历史、经济学家和科学劳动才能形成。

可见,从认识论的角度,相比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否“天生”可以广泛使用数量表示是值得怀疑的,主流经济学仿效自然科学来构建经济学理论也必然是有问题的。例如,德布鲁认为,商品和价格都是定量化的,因而微分计算和线性代数被运用于商品一价格空间,但显然,“商品空间”的公制结构同假设的物理空间的公制结构根本就不是同构的,假设的价格代数结构在实际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为此,迪梅尼和莱维就强调如下几点:(1)不能把物理学“运行机制”中的内在逻辑引入到经济学中去,经济学中没有与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相对应的东西,即那些适合用方程组形式表达的东西;(2)形式化在经济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相反,经济学中语言多元性暗示了方法的多元性;(3)经济学的科学性质是建立在研究方法之间的特定联系和研究领域之间的特定联系基础上的,这是一种既非独特的也非包罗万象的“非结构式的”方法论;(4)把经济学发展史解释为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即从前科学和教条阶段到形式化了的当代科学的正统理论阶段,是不正确的。[11]

四、简短结语

由于科学本身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而数学在科学研究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限度;而且,由于社会科学所面临的对象更不确定、所获的认知更为主观,因而数学在经济学的应用应有更大的局限。显然,在经济学数理化泛滥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审视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限度。一般来说,物理学理论本身以数字式的方程来表示,而基于经验产生的另一组数字则可以对之进行检验;正因如此,物理学的任何理论都可以通过还原进行严格的检验或证伪,因而研究者往往不需为理论模型的严格性所困扰。然而,经济学理论研究却具有完全不同于物理学的特点:经济条件是无法还原的,一项经济理论的预测总是与特定的形式化内容有关。正因如此,经济学理论也往往无法被证实或检验,而且,一个理论预测的结果即使得不到证实也往往仍然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事实上,经济学往往也不存在某种类似物理学内核那样的本质内容,从而不能从一组基本方程中推导出来;为此,经济学也无法像物理学那样先提出假说再进行检验,而是要强调理论的逻辑一致性,需要对经济学理论的预设前提、逻辑分析和逻辑结论都进行严格的说明。当然,一个好的经济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纯粹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而是要体现它解释经验事实的广泛性。因此,经济学理论往往不能脱离经验,是对经验事实的抽象和一般化。繁人都重就强调,“如果理论和现实有矛盾之处,这对理论来说就太糟糕了”,而不是如伊特韦尔所说的,“这个世界就太糟了”。[9]因此,经济学中建立模型并不是一种最好的分析形式,而只是所有可能的解释模式的一种,这种形式化的模型也都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设计的。事实上,数理模型也并不比文字分析更为重要,布莱克甚至认为人文科学中所使用的中心修辞手段如暗喻要优于自然科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

[2]朱富强,经济学的科学性意味着什么:经济学的双重属性及其研究思维[J],当代经济科学,2008(3)

[3]朱富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基于科学划界标准来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3)

[4]朱富强,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学国际化现象: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研究之差异谈起[J],当代财经,2008(10)

[5]麦克洛斯基,经济学的修辞[A],豪斯曼,经济学的哲学[c],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朱富强,经济学理论在发展、停滞还是后退?:经济学数量化历程中的科学性审视[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9(2)

[8]繁人都重,制度经济学回顾与反思[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9]森,理性与自由[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2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摘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根据历年统计资料,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因变量,建立与交通客运量、客运里程、货运量、货运里程的多元关系模型,来阐述交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使用Eviews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得出国民经济与交通发展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交通发展;国民经济;White检验方法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要致富,先修路”我们耳熟能详,然而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复杂。我国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看法,第一种: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第二种: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第三种:交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交通运输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它是社会经济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础结构之一。因此我收集相关数据,采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探究,从而挖掘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研究

我选择国民生产总值代表国民经济,选择以下几个指标代表交通运输状况。构建多元函数如下:(均为我国1970年到2009年六个方面40年的数据)

模型设定:Y――GDPX1――客运周转量X2――货运周转量X3――公路里程X4――铁路里程X5――民航里程

令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μi

利用EViews,生成Yi、X1i、X2i、X3i、X4i、X5i模型,并对模型进行OLS回归,如下

R-squared0.978260Mean dependent var65053.67

Adjusted R-squared0.975063S.D.dependent var90150.37

S.E. of regression14236.04Akaike infocriterion22.10242

Sum squared resid6.89E+09Schwarz criterion22.35575

Log likelihood-436.0485F-statistic305.9886

可决系数R2=0.978260,即模型拟合很好;F为305.9886,且F检验的伴随概率很小,方程显著。而某些t检验伴随概率大于5%或者更大,这些条件都与一般经验规律极为相符则说明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其中X1,X4,X5的系数t检验不显著,并且X1,X4的系数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都表明很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一)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

先分别做Y对X1、X2、X3、X4、X5的回归,以R2最大者为基础,一元回归结果整理列表如下

X1X2X3X4X5

T统计量23.2561435.9651523.9250914.3551014.95538

T值的概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R20.9343520.9714610.9377470.8443060.854775

F统计量540.84831293.492572.4098206.0690223.6635

F值的概率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

(二)逐步加入变量进行回归

由上表可以看出X2的方程的R2=0.971461最大,故先以X2为基础,依次加入其他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发现X1,X4,X5与其他变量之间高度相关,这说明主要是由于这几个变量引起的多重共线性,予以剔除。所以得到的模型是:

Y=2.268377X2+0.022995X3-43482.53

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当货运周转量每增加一亿吨公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268377亿元;当公路里程增加一公里时,国民生产总值就增加0.022995亿元。

四、异方差性检验

(1)利用White检验法

由概率值小于0.05,因此应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F-statistic14.48958Probability0.000023

Obs*R-squared17.56868Probability0.000153

(2)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修正

以权数W1=1/X3 W2=1/X3^2 W3=1/E1 W4=1/E2(其中E1=ABS(resid),E2=E1^2)。我选取W3为权数进行WLS,得到R2=0.978192;调整后R2=0.977618。很显然,可决系数由0.9372增加到0.9782.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nR2的伴随概率为0.064718,大于0.05,故接受原假设,经过加权之后模型消除了异方差。所以如果只是以国民经济总量与公路里程建立一元线性模型,那么经过以上的修正之后,我们可以得到模型是

Yi=-67323.67+0.095027Xi∧R2=0.978192

运用WLS消除异方差性后参数的t检验均与F检验均显著,说明公路里程每增加一公里,平均国民收入增加0.095亿元。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公路里程数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此“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能够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量化评价的指标。

五、总结与建议

当这些变量单独对国民经济进行回归时,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要剔除那些相互之间有共线性的,因为在存在多重共线性时,参数的置信区间会扩大,而这样就会很容易导致接受一个本该拒绝的假设的概率增大。并且在对回归系数的原假设中(比如β=0),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参数方差的增加比较快,这就会导致t值被低估,而使得本来应该否认“系数为0”的原假设被错误的接受。因此在进行经济模型的设定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让有效的数据来指导经济意义。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我国的国际化,城市化过程中,都不能忽视交通运输的作用,从我们所得的模型中就告诉了我们增加一单位的公路里程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都是很大的,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就是毫无节制的增加。凡事都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产生反作用的。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姜大伟.现代商业2011.第15期

[2] 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探析.姜大伟.中国集体经济.2011.第15期

[3] 试论交通运输业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金益秀.企业导报.2011.第8期

[4]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姜勇.民营科技.2010.第11期

[5] 浅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发展.尚素琴.商代化.2010.第608期

[6]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万华;江渊.商场现代化.上旬刊.2008.第5期

[7] 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胡优.蓝万炼.许友梅.山西科技.2006年第6期

[8] 我国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之研究.杨正国;陈向东.管理世界.1986.第6期

第3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经济领域 数学计量 数据模型 应用 分析

数学模型以及数序建模,是在以数据为主导的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内容,也是其发挥效果最好的领域。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数据预算以及数学计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应用领域进行模型的搭建,从而设计符合其领域内的数学计量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需要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功能的数据模型纪念性经济数据的计量。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要进行产出比以及数据的未来预测。因此,针对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就更加广泛。本文以不同经济领域的数据模式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分析如何更好的运用数据计量数据模型。

一、经济领域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

经济领域中,由于其覆盖的方向比较广泛,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领域而言,其设计的经济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产出比等重要数据。数据是经济的命脉,也是经济的方向。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分析,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目前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经济领域的数据,不仅仅能够掌握目前该领域的经济状况,更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数据模型就现代非常重要。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其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有哪些需求呢?

首先,针对不用经济领域进行分类,从而匹配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由于经济领域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而且经济形式也非常繁多。因此,对于经济领域一定要进行分类和划分,例如可以针对经济领域按照生产型以及虚拟型经济领域进行划分,那么针对生产型经济领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而虚拟经济领域则更加依托虚拟数据的估算以及预测等。

其次,针对性的进行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模型的设计需要从数学建模的思想中进行提取,从而根据实际的经济领域进行模型的建立。数据模型中,需要设置数据输入的端口,并且需要有输出的预算和测算。这在很多生产型经济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对于数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需要针对该领域进行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的预测,从而确保未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需求更为广泛也更加实际;在数据估测过程中,需要针对经济数据进行模型评估,从而进行模型设计。对于计量数据的模型搭建,具备数据的基础需求分析,并且根据高等数学的概率论内容进行概率估算,从而针对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设计。

二、经济领域中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分析

样本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评估是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内容。那么,对于针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也需要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搭建,从而设计针对不同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因此,在应用方面,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也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领域,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模型设计会有所不同,但是其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是可以并轨的。

第一,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样本分析是根据经济领域中的以往数据或者是估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经验数据的一种预测和估算方式。搭建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同时,主要依赖经验数据进行现有数据的预测。因此,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市场预测。也即是说,在未投身某一行业之中的时候,如何根据经验数据来预测行业风险以及经济效益。

第二,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统计是某行业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每年或者每季度都需要进行经济评估,通过评估数据来确定该行业发展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潜在的危机和现有的漏洞问题。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重点在于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为了保证现有经济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性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

第三,基于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评估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经济预测。其中,对于经济领域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未来经济数据的估算,通过这些估算数据可以充分的展现未来该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是否有必要进行扩大化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实际上可以针对经济领域的现有情况,以及未来的经济数据估算,来对某经济领域进行全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的科学性来理性的进行经营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和估算,从而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对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分析,针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数据测算等,这些数据的呈现,是通过长期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而利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则是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预测和测算,从而对现有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践,从而保证在经济领域内的长远发展问题。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领域内的科学标准与价值,在稳步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慰文,蔡福春,吴定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变系数问题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02):29-35.

[2]黄小芳,盛永祥,吴洁.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钛白粉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研究[J].工业工程,2014(02):31-37.

第4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A.甲>乙B.甲=乙C.甲<乙D.不能确定

【例题】将每千克3.8元的水果糖与每千克4.4元的草莓糖混合成什锦糖,混合后42千克,卖价4.2元1千克,问需草莓糖多少千克?()

A.28B.26C.24D.14

【例题】成本0.25元的纽扣1200个,如果按40%的利润定价出售,当卖出80%后,剩下的纽扣降价出售,结果获得的利润是预定的86%,剩下纽扣的出售价格是原定价的百分之几?()

A.75%B.76%C.80%D.82%

【例题】一件工作甲、乙合做30小时可以完成,共同做了6小时后甲因事离开,由乙继续做了40小时才完成,如果这项工作由甲单独做要多少小时完成?()

A.75B.72C.69D.66

【例题】甲工程队每工作6天休息一天,乙工程队每工作5天休息一天。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需经97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经75天完工。如果两队合作,从2014年3月3日开工,几月几日可以完工?()

A.4月14日B.4月13日C.4月12日D.4月11日

答案及解析

【解析】B。50÷(400+50)1/9……从甲杯倒入乙杯50克橙汁后,乙杯中含橙汁的浓度50×(1-1/9)=400/9(克);……从乙杯中倒回50克混合液后,留在甲杯中的椰汁,即甲杯中椰汁的含量400×1/9=400/9(克)。……乙杯中橙汁含量。

所以含量相等。

【解析】A。设草莓糖需x千克,则水果糖需(42-x)千克,由题意得:4.4x+(42-x)×3.8=4.2×42,解得x=28(千克)。

【解析】C。0.25×40%×l200×80%=96(元)……卖出80%后的获利

0.25×40%×1200×86%=103.2(元)……按86%卖获利

(103.2-96)÷(1200×20%)=0.03(元)……剩下的每个纽扣应获利

故得(0.25+0.03)÷〔O.25×(1+40%)〕=80%。

【解析】A。40-(30-6)=16(小时),16:(30-6)=2:3,

30×(1+2/3)=50(小时)……乙需时间

50÷2/3=75(小时)……甲需时间

【解析】A。97÷7=13…6,如不休息,甲队需干97-13=84(天)。

75÷7=10…5,如不休息,乙队需干75-10×2=55(天)。

两队合干7天可完成6/84+5/55=1+14+1/11=25/154,合干6个星期还剩1-25/154×6=2/77。

第5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合作学习是提高信息技术学习技能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依托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协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合作学习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太多的流于形式的问题,教师们常常以为自己讲完了、讲清楚了,其实有效的教学落脚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为此,我们需要把“明白”的标准搞明白。所谓“明白”,就是看明白,想明白,讲明白。所以,要想学得好,就要亲自教。在合作中拓展,在合作中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一起去提炼要点、总结规律、巩固知识。合作学习在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激情飞扬。

二、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使用合理的教学评价方式

1.全面性评价

全面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和技能发展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对他们的评价也应是全方位的。教师应以多样化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自我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3.发展性评价

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这是由于评价对象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只有建立一种动态的评价体系,才能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

因此,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发展水平,评价的作用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不断发展。为此,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应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注重激励性评价。

第6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经济数学 教学质量 策略

技工院校高职班的学生由于报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专科的学习,根据报读专业的不同,需要学习经济数学基础、高等数学、微积分初步、统计学原理、管理线性规划入门等数学类课程。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研究经济问题的一项重要工具。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基于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基础课教师努力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学校的教学实践,归纳出提高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策略。

一、技工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部分学生来源于中职升学的“三转五”学生,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自信心不足,导致对经济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削弱课堂学习的效率,有些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

2.教师缺乏教学激情

由于经济数学科目是高职一门基础的理论学科,为了保护好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有些老师尽量简单讲,将解题过程中相对繁琐的例题省去,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删去。但是,即使这样,老师在台上讲得大汗淋漓,有些学生还是觉得晦涩难懂,被动接受难以融入课堂教学。

3.学校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基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很多职业学校采取的解决对策是压缩课时,尽量少开数学课,以前中职数学课开设2个学期,每周4课时,现在基本压缩成2个学期,每周2课时。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基础每况愈下,数学科目也逐渐被边缘化,在要求任教老师改革教学教法的同时,却缺乏最基本的重视,如专业培训、学习交流等。

二、提高技工院校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意义

提高技工院校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实现课堂高效教学、学生素质养成、教师自我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经济数学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细致的思考,严谨的解答,条例的书写,思路的分享,不仅让学生获得思维的训练,还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关键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社会工作能力。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或减退师者的激情,或增进师者的动力,激发师者的灵感。生机蓬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有利于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优质的学”与“快乐的教”。

3.有利于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高效的课堂,应是生机勃勃,教学相长的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偏见,重启学习兴趣,建立学习信心,让学生从心里接纳数学并自主地进行学习,为创建高效活力的课堂奠定基础。

三、提高技工院校经济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技工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课堂纪律相对散漫,学习自信心不足,注意力较难集中。在近2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这种情况采取如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大统考合格率。

1.情境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PPT、微视频、图片、实物、模型等,创设任务工作情境,组织小组活动,创新视频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讨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介绍导数的经济应用――求需求价格弹性时,通过视频引入经济学中的吉芬商品,导出需求规律,再深化引出教学问题――需求价格弹性,紧接着围绕经济问题设计习题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地领悟数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2.限时教学法

人的大脑有一定的惰性,在没有紧迫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松懈情绪,降低记忆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限定时间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一定的学习内容,预设好奖惩原则,促使学生产生紧迫感,调动全身各部分技能,冲破干扰,集中精神,全力以赴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学习了第二章两个重要极限的内容后,下课前5分钟,教师让学生尝试在1分钟内记住2个重要极限,时间结束后,请6位同学上台板书,随机选取的学生基本都能正确地写出2个极限的完整结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自采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完成任务,使学习内容迅速输入大脑,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以教促学教学法

每个班级,都有个别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课堂上利用做练习的时间,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让学生明白解题思路及所运用的知识点,顺利解题;在展示环节,鼓励这类学生上台演示,把所学的知识或解题思路再次呈现出来,让他通过板书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其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增强他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对于一些基础良好的学生,板书演示后让他将解题思路系统地讲解一遍,这样,使学生梳理了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既巩固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也帮助了其他同学,一举两得,促进教学相长。

4.纠错教学法

改正记忆上的错误,才是认识正确的开始。而在进行单元测验以后,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事实上,不懂得改正错误,自然难以获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在评析试卷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纠错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认识错误―分析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纠正错题,建立正确的新认识。先通过小组讨论,认识错题;再通过组内的合作讲解,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是粗心、书写不规范、错用公式,还是解题不完整;最后老师再系统地展示正确的解题过程,巩固学生的理解认识,同时,将错题布置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后再次演练改错,给大脑铸造深刻印记。

教学实践证明,经过纠错教学,大部分同学提高了错题的纠正能力,对易错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习的效率。

5.概括教学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浓缩出简单易记的结论或方法,减少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如介绍经济数学基础中的导数与连续这一内容点时,浓缩或结论:可导必连续。再如介绍“凑微分法”时,讲解例题:计算不定积分∫xlnxdx,结合例题的解题过程,归纳成解题方法“抄,拆,凑,查,写”(“抄题目,拆结构,凑微分,查公式,写结果”),让学生通过记住5个字而掌握了这一类题型的解法,然后再让学生将这个方法运用到具体的题目解答中,化解学习难点,顺利实现知识迁移。

6.图解教学法

图解教学法是把关键点用图来呈现的教学法,最初来源于加拿大心理学家恩德・图灵的研究,利用这种教学法归纳知识点,能使学生一眼就想起关键点,看出其中的联系,而不是被动的记忆。如介绍“导数的应用”,将知识点图解如图1所示。

图1 导数的应用知识点图解

在习题课时,也可尝试让学生运用图解法在3~5分钟内,归纳本章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法,使教学重难点明朗化,更加牢固地存储到大脑硬盘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系统归纳的能力。

7.任务分配法

为了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不定时地分配任务。如做习题时,改变以往一题一人的方法,同时提供5~6道习题,或者将黑板分成6部分,同样一道习题,由6位同学同时进行解题,继而点评,对优者适当加分奖励;亦可以采取“小火车”组织教学活动,从第一位同学开始,按顺序回答问题。教学实践中表明,运用这种教学法,由于随时轮到自己上场,在未上台前大部分学生会先进行讨论或演算,无意中将被动学习调整为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8.微视频教学法

微视频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录制的教学视频,时间一般为3~8分钟。短小精悍、富有动感的微视频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方式,对吸引学生的兴趣、注意力,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起到较好的作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学习内容,把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步骤;而且,此种教学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即使离开课堂,学生随时可以观看,为学习提供便利性,实现教学无边界。

在过去一年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尝试课前运用微视频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中运用微视频丰富课堂教学,吸引学习注意力;课后鼓励学生运用微视频,实现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平台,编辑试题或课后作业,与时俱进地设计为二维码,让学生通过“扫码”,获取相关学习资料,在后期的教学评价中,发现学生对这种“接地气”的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

四、小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过去两年的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大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2014年1月份,学校13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3个高职班97位考生参加统考,有92位同学顺利通过考试,合格率94.8%;2015年1月份,14级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管理专业1班共50位考生参加考试, 100%通过电大统考。

总之,提高技工院校各类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是摆在每位技工学校数学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需要教师们做足充分准备,针对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性格特点,不断进行思考、尝试、探索新的高效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吴文杰.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

[2]冯影影,杨戟.数学建模课程的ARCS学习动机(成功引导)教学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4(7).

第7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境界形态优势特征

一、引言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很多人关于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上的理解,显然是狭隘的,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和深层交互。要知道,信息技术不仅完善了学科教学的手段,拓展了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而且助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更新。总之,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更是优化学科教学软环境的催化剂。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科教学带来全新的网络环境和技术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和平台上,我们的老师也已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参与,从不自觉涉猎到自觉使用和探索的过程。事实表明,当信息技术真正为我们教师所熟练掌握并将它有机融入和全面参与到学科教学中的时候,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空间和无穷魅力确实难以低估。回顾并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互渗透彼此交融所走过的历程,我们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过去我们已经做过什么,还存在什么不足;现在我们正在做着什么,还有哪些有待改进;将来我们还将做些什么,最终又将达到怎样的境界。

按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程度和状况,我们不妨将已经走过的历程分为两种境界。

二、信息技术延长了学科教学的手臂

传统的教学是以黑板、粉笔、教材、教参为代表的,自从以课件为标志的信息技术走进了课堂,从此,学科教学就告别了“农耕时代”而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教学的手臂得到有效延长,我们由此开始脱离缺少技术参与的原始“耕作”。尽管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在此境界尚处于最低层次,但这却是一次质的飞跃。

1、形态分析

幻灯片、课件、音频视频设备、卫星传输教学节目等信息媒体的参与,使得课堂教学信息的展示获得了全新的渠道。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也已经历,如今还在较大程度上保留着的做法。此时,信息技术尽管还仅仅作为教学一种便捷的辅助工具,担当着演示的作用,但已经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生机和活力。其情形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教师利用PowerPoint或者Flash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或是为了清晰地展示讲解的思路结构,或是为了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是为了直观呈现知识体系等等。

(2)是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配合课堂讲解。

(3)用图表或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

(4)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优势分析

尽管这一境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参与度不高,尚为初级表现形式,但它已经显示出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1)降低了人力成本。它可以大大节省老师的体力与精力,从此教师不再需要唇焦舌燥地讲解、范读,也不再需要在黑板上费劲费力地板书了,课堂教学开始脱离无谓的体力消耗;

(2)节省了时间成本。由于很多教学的准备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课堂上的单位时间由此得到更加充分有效的利用,省去了没有意义的耗时等待。

(3)加大了教学容量。由于课件等代替了幻灯、粉笔、黑板、讲义等传统媒体,加之合理的设计与多重选择,由此课堂的教学节奏明显加快,知识容量也明显加大;

(4)丰富了教学手段。宏观世界、微观世界、抽象原理、演示实验等可以借助课件等来作生动的展示,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的全面融合让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课堂平添了许多生机。

3、特征分析

我们对这一境界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入情况也应有全面的认识,此时,它更多地还只是表现为一种工具意义和浅表影响,对教学环境深层改善的作用还不是特别明显,特别是对教学理念的转变作用不大。具体说:

(1)信息技术处于从属地位。此时的信息技术还只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它还没有成为学科教学的自觉需要,信息技术依然处于从属和依附的地位。

(2)信息技术处于游离状态。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上述信息技术手段只是在必要时偶尔使用,有时甚至被当做教学的一种可有可无得装饰或点缀,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彼此分离的特征仍较为明显。

(3)课堂模式处于封闭状态。课件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参与并没有真正改变以知识传授和占有为主的教学取向,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主要的教学策略,学生依然封闭在教材或简单的课件内,依然隔离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之外,学生的作业形式及对学习的评价方式也与以往没有本质不同。

(4)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虽然引入了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视野的拓宽,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学生仍处于听和看的观摩状态,缺少实际操作的机会和互动的可能,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被灌输者,被动学习的状况并未明显改观。总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没有根本的改变。

三、信息技术开阔了学科教学的视界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渗透的第二阶段主要是以网络的全面介入和网络功能的有效发挥为标志的。从此学科教学借助网络平台让师生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教学视界由此得以有效放大,教材不再是学生的世界,而世界成了学生的教材。这是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中级表现形式,处于较高层次,是很多学校正在逐步推广使用的阶段。

1、形态分析

在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已不仅仅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存在,而是作为有效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而存在,作为一种技术环境和教学环境而存在,它深层次改善了教学内在环境,推动着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改变。其情形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教师利用网络搜索功能寻找和整合相关教学的信息,并将其自然糅合到教学过程中,教材虽然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托,但教学内容已经远远延展到教材之外。

(2)教师在平时将所需的资源分类整理,建立独立的教学资源库,将其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供学生或自主设定的对象访问,进而选择和利用其中有用信息。

(3)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提供适当的信息路径,如网址、搜索引擎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利用网络建立个人网页,或利用一些网站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

(4)教师利用网络的交流平台,撰写教育博客,总结反思教学得失,进行同行间的交流,或借助互联网或局域网等硬件环境,采用聊天室、在线测试、QQ、MSN以及E-mail等工具与学生进行即时对话,或交流信息,或解答疑难,或沟通情感。

2、优势分析

在此境界里,信息技术对学科教学的影响远不止是硬件上的支撑,更主要的是营造了更为便捷自由和人性化的软环境。

1)拓展了信息资源的渠道

网络的介入,让我们拥有一片无垠的信息之海,我们可以快捷地分享到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突破了过去一味地把教材和教参成为教学信息的主渠道的做法。

2)提供了即时交流的环境

网络平台的建立,使得有关学习的一切交流变得自由、多样。既可以即时进行,也可以异地进行;既可以单向进行,也可以双向进行;既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多对一。如此就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只能在教室内完成,只能在教学时间内完成的做法。

3)增加沟通的机会和渠道

以往受制于技术条件,教师间、师生间、教师与家长间,除了电话,我们就别无选择了。现在有了网络,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多种交流的平台。信息技术不仅借助网络直接提供着信息资源,同时提供着交流信息的平台资源。

3、特征分析

它所表现的特征是:

1)信息资源得以综合利用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种对教学资源的搜寻和利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单向的、静态的、局部的、偶尔的利用,资源的概念不是几幅图片,几段文字或几首音乐。上网成为教师搜寻资料的首选之处,常态之举,各种资源可以整合利用。

2)开放式环境得以营造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环境,使得学科教学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在网络面前,整个教学的资源显得开放、自由、丰富,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

3)教师角色得以转变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资源前,变得比以往更加平等,知识的获取不是教学的主要取向,获取、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更为受到重视。教师不是以知识拥有者和传授者的名义而存在,他们开始扮演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学生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

4)能力取向得以确立

以往较多的关注知识信息的多寡,现在则更为关注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能力。如何在广袤的信息海洋中快速、准确的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如何迅速的判断资源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取舍,如何合理地将资源重新组合成为关键所在。

第8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论文关键词:姿势精炼,评价

 

人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是人的第二张脸,字能反应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因此,作为教师应长期对学生进行规范的书写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练就一手好字呢?本人借鉴了他人的做法,加上自己上课的经验和对书法的爱好,认为写字教学应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首先是教师思想的重视。因为我们教师起的是导向的作用,教师把写字放在什么位置,可以说学生的书写就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所以,教师在写字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次是学生思想的重视。从一年级一入学,我们就要教育学生:“字是人的又一张脸,字写得漂亮,就好像是我们的脸蛋一样惹人喜爱,别人看到你的字,就好像是看到你的脸一样,等等……”用形象化的比喻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写字重要性的教育,是使学生产生“我一定要把字写好”这种内在动力的一把金钥匙。

二、技能上要严格训练。

1、正确的写字姿势。主要是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坐姿。执笔要求是:笔应该斜握,笔杆和纸面的斜度为45度,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大致离笔尖一寸的地方,食指稍靠前,大拇指稍后,中指抵住笔杆后边,笔杆稍向里斜,靠在虎口上姿势精炼,虎口成扁圆形。坐的姿势要求是:写字时要坐的端正,头要正,两肩要放平。要胸张背直,头稍向前探,眼睛和纸的距离一尺左右,胸部离桌边一拳左右,手要放在桌面上,两肋稍离开桌沿,要坐满登子,腿要成直角,脚掌平放在地面上。平时更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时时提醒,并注意及时纠正不良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

2、突出书写结构。要把字写好,笔画的组合很有讲究,一般地说讲究“横平竖直”,以保持字形结构的匀称与稳定。该左时左,该右时右,该上时上,该下时下,长者不能过长,短者不能过短。同时,还要注意每一笔画的位置安排,注意笔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对于笔画多的字要处理好疏密关系,瘦长的字每一部分要写得高宽一些,横宽的字每一部分要写得瘦长一些。一句话,要协调,做到恰如其分。

三、写字指导要精炼,要得法

1、书写要注意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杂志网。在指导观察时,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汉字字形就会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例如“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

2、引导学会比较。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采用先比较后练字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教卧钩和弯钩,我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笔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写字时就能胸有成竹,笔听使唤。对小学生来说,写好一个字,都有一个由不好到好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将自己写的字与字贴上的字进行对比,比出差距,找出不足,在“比”中取得进步。

3、及时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时,老师要及时巡视。特别是我们人数少,每次我都会做到人人检查,字字检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经过巡视,我将一些不规范的字在黑板上公开亮相,和书上的规范字进行比较,逐一找到原因,通过比较之后的书写效果令人满意。

4、树立榜样,多鼓励。结合教学给坐姿及握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拍照姿势精炼,展示给大家看,每周都特别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小明星”,让身边榜样的力量来影响学生改掉不良的书写姿势。

四、保证练字时间,在充分练习中提高书写质量

好字是练出来的。因此,应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我们学校每天下午专门抽出20分钟时间让学生练字,我专时专用,从不挪做他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练字。不仅如此,我还鼓励学生每天回家练字,节假日坚持练字,做到天天练,月月练。学生们把练字时学到的技能运用到作业中,因此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很快。

五、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正确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强化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让学生参与评价,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互评作业时,让他们自己说出优点和不足,给他们自己一个反思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兴趣。虽然每个学生的起点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追求共同的进步,只有定下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认真去做,唤起写字的热情,从而提高写字的质量。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学生,如果我们每天都能用自己积极的行动教育着学生,那直接受益的是学生人格结构的优化。但愿我们每天播下的是一个好行动,学生收获的是一个好习惯,成就学生一种好人格。

第9篇:数量经济学范文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能力。当今的学生要适应信息社会化的飞速发展,就必须培养以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力,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形成能够在信息社会生存所必备的终身学习和持久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这种素养和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所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性任务。为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计算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独自处理并解决,从而增长知识。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有很强的开放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同时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大胆放手,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幻灯片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幻灯片,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幻灯片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幻灯片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因为学生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接着展示一个幻灯片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幻灯片添加图片、文本框、音乐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操作,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十分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幻灯片装扮得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了自信,并逐渐养成了求知探索的习惯,从而在应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获。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门课程都有其特点,教师要善于发掘,计算机课程集操作性、趣味性与应用性等特点于一体。例如,在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传统教学中通常先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再让学生认识、接触计算机。如果采用“任务驱动,先认识,后学习”的模式,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特点就能凸显。教师可把学生带入机房,在适当讲述一些基本的电脑维护常识后,便可引导学生思考“摆在你面前的这台机器是什么?”、“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等问题,通过计算机硬件了解主机、键盘、显示器、驱动器、开关等主要操作部件及开、关机操作。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了计算机知识。

三、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在课堂计算机操作中,通过不断实践,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掌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从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效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学涉及学生动手操作的范围很广,有些操作相对比较复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边讲解边示范、演示操作。学生通过教师网络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后,加以实践练习,既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牢固掌握了基础知识。

四、不断更新丰富知识,总结经验,逐步积累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接受最新的知识和理念。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教师在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还应该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力,并积极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师能否充分把握好课堂教学,重要的是是否有渊博的知识。如果信息技术课教师知识面广,基本功扎实,就能准确地解答同学所提的各种问题,随时解决处理计算机出现的各种故障,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要时刻注意搜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丰富自己,传授知识,让学生学到许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教师借鉴,教师必须不断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师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新的教学思想和摸索出的经验写成记录,不断改进,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实践,形成全面、丰富的教学套路。信息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总结,不断与同仁交流,不断创新,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效果就会更显著。

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学习兴趣发展的内因,优化外因,不断探求遵循兴趣发展变化规律,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和兼顾学科特色的有效的兴趣作为培养途径与教学策略。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从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永恒追求的主题。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