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底世界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给予自由空间,激活期待心理
如果你是位有心的语文老师,不难发现爱阅读的学生在开学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语文书从头到尾读个遍,对自己喜爱的课文还要反复读上几次。而当我们在教学某篇课文前,还要请学生预习课文。待到上课时,他们其实早就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情节,“阅读期待”得到了满足。如果教师再独霸课堂,提问多多,那学生必将失去新的阅读期待,昏昏欲睡。因此,我们应提高服务意识,及时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给学生更多的自由阅读、痛快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蜜蜂一样自由自在地采集“花蜜”。
我在教学《鸟岛》二、三小节时,就为学生创设了很大的阅读空间。学生初读完课文,我便这样启发学生:“春天的鸟岛生机勃勃,夏天的鸟岛热闹非凡,你是喜欢春天去,还是喜欢夏天去呢?你在鸟岛上会遇到什么有趣的事呢?”学生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自由阅读,自由想象起来。有的孩子说“春天我在鸟岛上看到鸟儿们衔来泥巴、树枝,正忙着筑巢呢!”有的说“我走在夏天的鸟岛上,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鸟窝和鸟蛋!”还有的说“我得赶紧拿出照相机,拍下这神奇的一幕!”“我想伸出手来,让鸟儿停在我的手上,和我做朋友。”……一石激起千层浪,正是给予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他们才能产生新的阅读期待感,才能迸发出如此富有情趣的阅读感受。
二、关注个性差异,拓宽期待视野
新课标不止一次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其实这与“阅读期待”是一脉相承的。每一位学生阅读时都有着自己注重的焦点,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不同的人阅读期待的角度就不同,服装设计师见到的是小姐们的穿着,厨师读到的是膳食,医生看到的是药方,文学家品到的则是诗词。因此,教师应该构建服务型课堂,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通过拓宽自己的期待视野,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在学习《蚕姑娘》一课时,学生读到“春天天气暖洋洋,蚕卵里钻出蚕姑娘”一句时,有两位孩子就提出了质疑,觉得这儿也可以说“爬出”“孵出”。作为老师的我,不禁为这两个孩子善于思考的孩子暗自叫好,因为他们敢于挑战教材!于是我把问题交给了学生:“小朋友,你们觉得这儿用哪个好呢?”有的同学认为“钻、爬、孵”都可以用,有的孩子则认为用“钻”好,因为蚕卵本来就很小,“钻”写出了蚕宝宝的可爱,表示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家伙。显然,后者语感较好,品出了字里行间的意蕴。但是否就是说前两位同学的认识有问题呢?其实此处,孩子的理解并没有错误,“爬”和“孵”在此处都可以说,只不过没有“钻”来得形象。于是,我表扬了这两位爱思考的孩子,然后出示了蚕卵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它的小,再让学生做个动作来感受“钻”字的生动。如此一来,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精妙之处,而且还学会了品评词句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了,头脑不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三、夯实阅读实践,提升期待品位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实践的重视,同时也为“阅读期待”创造了更大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局限在课堂所呈现的文本上,而应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提供服务,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语文资源学语文、用语文,在大语文环境中逐步提升“期待品位”。
一、 捕捉教材的空白,激发探索的欲望
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说:阅读是一种“聚会”,是读者被作者相约或召唤入场,读者与作者对话,理解文本,在理解中文本生成意义,而且生成新的意义。这样,对话在文本阅读中获得文化。行进在拐点上的语文教育,是用浮躁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还是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多么真切又含义深远的话呀!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的波动、激荡、张扬,需要一定的场面、画面来驱动,即入境才能入情。其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许多“奇思妙想”,他们会对文本提出质疑,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对事物摆出自己的观点,虽然看起来有的似乎与学生关系不够密切,甚至与课文所要阐述的观点“背道而驰”;但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处于高速运转、智慧火花迸发的时候,是他们、探寻知识乐趣的时候,更是他们渴望与书本亲近的萌芽时候。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善于倾听,并及时加以引导、启发,在“愤”、“悱”的状态下适时点拨,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 观察生活的瞬间,寻找情感的共鸣
教室小课堂,生活大课堂。在实际生活中,我对“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A与学生B中午就餐发生了一点矛盾,之后他们谁也不原谅谁。这两名学生都很喜欢画画,本应该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今为了一些小事反目成仇,我真是为他们着急,灵机一动,我想到了他们崇拜的绘画大师毕加索,于是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毕加索对冒充他的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看到有伪造他的画时,最多只把伪造的签名涂掉。 毕加索说:“我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呢?做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而且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而我也没吃什么亏。”故事讲完了,他们望了望彼此,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几天以后,他们之间开始有了笑声,彼此之间又友善又快乐。一则名家的故事成为他们相互宽容的金钥匙,也激发了他们对名人生活的好奇。学生A主动向我借书:“李老师,您讲的故事真有趣,是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可以借我看看吗?我想让妈妈每天在我睡觉之前读给我听听。”我当然十分高兴,一个“小小的不愉快”,竟变成了一个“趣味”读书的契机,在书中,孩子找到伟人与自己生活的雷同点,激起了孩子情感的共鸣。
三、 走近名著的世界, 开展多样的活动
曾看过一则异域语文阅读课《灰姑娘》,教者对孩子进行的启发很有创意,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守时的人、爱自己的人、讲卫生的人。经典名著让孩子聆听了生活的不同声音,让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通向“真、善、美”的路,思索中得到了智慧的启迪。《小王子》与孩子心灵相通,并让所有的成年人找回失去的童年时光;《昆虫记》让孩子来到神奇的昆虫世界,与法布尔一起去观察、去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课堂中,学习和活动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吸引着每个儿童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为此,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在快乐悄然无声中感受多彩是人生。1.进行手抄报比赛。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后,让孩子搜集海底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动手动脑中轻松地学到知识,并激发他们探索海洋的欲望。2.课本剧表演。我们可以将安徒生童话中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进行改编,让孩子进行表演。3.讲故事比赛。孩子有着极强的表现欲,他们为了在同学面前大显身手,在家里积极地看着各种有趣的故事。4.诗文活动。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诗歌素养之后,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会”、“精彩诗文欣赏会”、“读书大party”等综合型活动。
关键词 小学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方法指导
为学生选好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要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爱好,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且爱读、乐读。
一、推荐学生喜欢的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我就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学了《示儿》,我就向学生介绍诗人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并让学生去学习有关陆游的其他古诗;学了《三顾茅庐》,我就向学生介绍当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主要人物的轶事,并让学生课后去查找有关的故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年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如:低年级的学生识字较少,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简单易懂的诗歌、儿歌和童话故事;中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童话大王》等书籍;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比较强,可向他们推荐一些名著,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楼梦》等。
(3)推荐与习作要求相关的文章:习作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量的阅读可以为习作铺垫。如写科幻作文,可向学生多推荐一些科幻类书籍,为习作打下基础。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保障
张之洞曾经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小。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技能。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指导的: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们还应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读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它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略读中穿插精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学完《海底世界》一课后,我让学生去探索海底的奥秘,查找有关的资料交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了有关的书籍,通过浏览,筛选有关章节,找到了海底内容的部分,最后精读,筛选有关知识点进行交流。这样,使学生从中掌握这些阅读的方法。
(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蓄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采蜜集),让读书笔记本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上记下篇名、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是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在实践中我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比赛。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在组长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利于学生互相鼓励,保持对课外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把(采蜜集)进行查阅,记载的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周会课进行赛读。
(2)展评。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进一步得到巩固。
(3)游艺。尽量多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中开展了“课本剧表演”、“童话故事演讲”、“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读书热情。
四、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学中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尽量不给学生留书面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3)除学校安排的阅读课外,每周再抽出一节课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设置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采蜜集》,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
参考文献:
[1]卢澜.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一、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的美术学习活动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初中一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美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鱼》、《可爱的鸟》、《鲜花世界》、《海底世界》、《可爱的动物》等耳熟能详的课题,运用现代多媒体组合教学,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学习。初中二、三年级要求运用形、色、机理、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主体造型的手法、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造能力。同样,借助信息技术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有利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运用电脑、投影、录像等多媒体组合的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与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这一学习领域主要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美化生活及环境。例如用废品泡沫拼砌《高楼》、用碎布贴《可爱的家乡》用画报贴《花舞成都》等,我们可以先摄录一些优美的环境与建筑物,指导学生分析、感悟与理解。再用摄录投影等方法表现设计制作过程,使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在学习图案、纹样、封面设计等内容时,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从设计初稿、骨格、设色到完成作品,设计制成教学课件。分层次地展示不同的变化的骨格形式,不同的色彩配置、引导比较与分析。还有,在电脑绘画软件里设置各种特效处理功能,如对图象进行各种变形、复制、缩变、旋转、镜像合并、及色调调整等。进一步扩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也使教学过程加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简易的设计制作。通过操作鼠标变换设计形式和各种特效的处理,使他们信息技术教育与美术设计意识与应用都得到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西方美术鉴赏》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四、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美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并且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首先在美术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开阔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出现了电脑美术,包括绘画、设计、动画等内容。教师可以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设计制作必要的教学课件,开展形式灵活,多元化的美术教学。学生则可以引导进行简易的电脑绘画、设计等,着重于认识、理解和参与,激发持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开展综合性的学习。如练习绘神话故事、日记、小说等配画、插图。另外也可以用综合材料制作面具、头饰,并投入表演等。对设计简易的布景、海报、课外或校园的情报专栏等专题性的手抄报以及校内或户外的文娱、体育、少先队等项活动的设计制作、展示。引导学生借助计算机这个“好帮手”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做到主动请教他人,并积极与同学、老师或家长合作设计制作。还注意学会在网上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不断进行参考、比较,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与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组合,达到直观、形象、生动、多角度、立体式地展示美术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机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和交互影响。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
参考文献: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学生讨论异常激烈。从《三国演义》原著来看,大家发现作者褒扬的刘备确实不算一个有勇有谋之士,不过他这礼贤下士一德也实在地让他掳获了人心。当今社会,如果有了这样的品质就能比较成功地搞好人际关系,受益也是匪浅的。所以联系自身,我们大家一致总结出:德、才并重才能真正地成功。
2004-2005第一学期
现在的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探索,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心得,现总结如下,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
一、合作小组的建立
合作小组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过程,它关系到今后合作学习的效率乃至成败,因此,小组的建立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即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应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同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见,民主平等。为此,通过学生的讨论,在组内每个成员都享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一项特殊的职责。
4人合作小组成员分工表
身份职责
主持人主持小组讨论,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学习进程
记录员记录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中最经典的意见,以及不积极参加讨论的同学。
报告员集组内意见,组织语言,然后向全班做汇报。
检查员检查、督促、确认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如谁发言最积极,谁没有参加讨论
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技巧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月学生要对自己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自评和他评,然后找出不足,发扬优点。每个月学生都要互换身份,在履行不同的职责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二、合作学习中各种习惯的培养
1、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首先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有的课堂学生看上去非常活跃,但它只来自一部分学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让学生在小组中敢想,敢做,敢说。
2、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我们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
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语文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语文知识都是通过查一查、画一画、拆一拆、写一写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第三,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制作一张手抄报,可以一人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小组合作,他们有的画画,有的找资料,还有的同学电脑操作,这样学生各显神通,完成速度快,质量高。多进行类似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合作操作的习惯。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做法。
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善于表现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目标下,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具体如下:
1、识字合作。
在预习生字后,教师常常请学生在小组内汇报生字预习情况,如生字读音难点,字形难点。当教完这一课的生字后,常常让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合作,检测刚学完的生字。一人来解释,发表见解,另一个学生检查、纠正。学完课文后,再小组合作开始默写,一个报生字,其余五个写,最后再互相批改,并及时订正。另外,我还鼓励、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识字。每天为学生提供3分钟的小组交流和展示课外识字的机会,组内成员逐一汇报,相互沟通,这些生字有来自字典的,来自电视的,也有来自广告标语的。从而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字。
2、词语合作。语文练习中常有找近义词、反义词或者补充成语等练习。有的相近的词语通常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说出两三个,最多也不过四五个,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结果最多的小组能想出了十多个。
课外,教师还让学生通过合作积累词语。如请学生找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各小组进行分工,有的找写花的好词好句,有的找写树的,还有的找写草的,......然后通过小组交流积累了各种描写春天的词语。
3、朗读合作。在指导课文朗读的时候,根据
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合作的形式和方法。对话的课文,比如《珍贵的教科书》、《朱鹮飞回来了》,教师让学生二人合作分角色朗读,只读对话,删去中间的提示语不读,以加快语言的节奏,让学生尽快进入语言情境。再选出读得好的在全班示范朗读,读后师生评议,共同提高。在非对话课文的朗读中,一般是两人一组,一个朗读,一个仔细听,发现对方读错的字、停顿错的句子及时纠正,然后再互换角色,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目的。检测背诵的情况也是先通过小组间进行,然后再由老师来检查。
4、问题合作。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能提一些问题,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让学生回答,有的问题却需要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问题的提出,是在教师深入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后,通过教学实践反馈出来的。要使合作富有成效,引起合作的问题就要有价值,要能引起学生合作的兴趣。
5、习作合作。是指在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写话的过程中,针对题目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审题,再根据要求进行口头作文的合作。比如第五册《积累运用三》的习作,首先让学生轻声读题目,然后小组间进行讨论,总结出要求,再由小组派代表发言,老师通过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得出本次作文的要求。通过学生的合理想象,把它编成一个故事。在同学们明白了要求以后,然后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如何安排更为合理”,各小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出了富有创新的声音故事。
6、作业合作。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成员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异质小组,不可否认的是小组成员在学习成绩、认知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在设计作业时,既体现合作教学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又照顾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差异,分层次的设计作业,避免了“一刀切”。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促使各类学生都有热情参与,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标。
比如,学了《捞铁牛》一文,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或好朋友听。
(2)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
(3)你还知道利用浮力帮助人们的事情的故事吗?搜集整理,开一个故事会。
这样的作业设计,使小组成员自由选择,扬长避短,起到了互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