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分类范文

古诗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分类

第1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 古诗文默写 错别字类型 有效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今天,古诗词仍以独有的魅力,承载着华夏民族辉煌的历史。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学生在默写这个环节总会出现多多少少的错误。即使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一提起笔来,仍然会写错别字,甚至在中考这样大型的考试中依然错误百出。针对学生古诗词默写错别字现象,笔者通过对学生的抽样调查,对古诗词中的错别字进行了分类汇总。

一、古诗词错别字类型

1.同音异形字。

同音异形字是学生默写过程中出错误率最高的。古诗词中同音异形字很多,学生遇到默写时,就会出现混淆,出现错别字。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字,学生常写作“燕”;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燕”字却又写成了“雁”,导致丢分。再如,辛弃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与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州”和“洲”是学生主要的写错对象;又如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的“萧”字与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箫”因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成为学生书写的一大难题。

2.通假字、本字和古体字、今体字的错用。

无论诗词还是古文都有通假现象出现,再加上学生对文章句义的理解,古今写法的不同,默写过程中通假字与本字的混用,古今字的错用,成为学生古诗文默写的第二种常见错误。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本字是“邀”,课本用的是通假字“要”,很多同学默写时,把“要”写成了“邀”。再如郦道元《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默写时,学生根据对意思的理解,把“阙”写成了“缺”,反而成了错别字。又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说”写成“悦”,就是古今字的错用。

3.不理解句义,记忆囫囵吞枣。

考试之前,我总会问学生,诗词背会了吗?学生都会很痛快地回答背会了,但考试过后才发现,背会却拿不到分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文意理解不到位,出现错别字是古诗文默写错别字的第三种常见错误。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汗青”总有学生写成“汉青”。再如杜牧《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总会把“近”写成“进”。又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题目中的“源”经常被“园”字代替,这都是对诗文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4.随意增减笔画,书写不规范。

第四类是个别学生常犯的错误,书写随意性强。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写着写着“凄”字两点水就魔术般地变成了三点水;而“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总有学生会在“赋”字右边的武上加上一撇。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不经意间会有学生把“宦”的宝盖,换成了穴宝盖。

二、纠正古诗文错别字的有效策略

1.深入探究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

学生缺乏必要的语言文化常识,不能理解同音异形字的文化内涵,导致古诗词中同音异形字的混用。针对经典的错误,教师需要把字的文化内涵阐释清楚,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例“雁”与“燕”:

雁是古诗中常用意象,代表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儿都毫无留恋地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去呢?范仲淹是苏州人,此时诗人远在边塞无法回乡,思乡之情借“雁”传达出来了。这种意象还有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雁是一种候鸟,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中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于是就有了“春燕”和“秋雁”的区别。

燕还有一种特殊情况,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战国时燕国,即现在的河北。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中也经常出现,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等。

只有让学生了解“燕”和“雁”的文化内涵,加上在背诵时的理解,默写的时候就不会张冠李戴。

2.准确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可以有效减少诗词默写中的错别字。学习《过零丁洋》时,学生总会把“汗青”写成“汉青”,就是不理解“汗青”的意思造成的。纸张发明之前,古人记事要用“竹简”。但是制作竹简,工序却非常繁琐,首先要选择上等的青竹(绿色之竹),称其为“青”,接着,削成长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为了便于书写,另一方面了为干燥防虫。烘烤之时,本来新鲜湿润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样。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汗青”本是制作竹简的一道工序,渐渐成了竹简的代名词,再后来又代指史册。理解了“汗青”的词义,书写错误自然会避免。

3.用智慧的幽默代替收效甚微的惩罚。

针对学生古诗文默写的错误,既单独指出过、讲解过,又罚他们多遍默写过,但效果并不显著。这次改正了,等过一段时间遇到同样的默写,学生依然故我,错误依旧。我开始改变策略,惩罚不明显,换一种方式,既利于学生接受,又可以让学生记住,岂不是一举两得?如一次考试,诗词默写考到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许多同学把“烛”错写成了“竹”,在讲评试卷的过程中,我就很自然跟学生说:“我们班最近出现了许多大熊猫,考试还想着竹子呢,晚上照明的蜡烛哪去了?”全班都笑了,错误得到了纠正。又如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学生总会在武字斜钩上面多一撇,我总会开玩笑地说,武字的斜钩好比人高高举起的胳膊,部分同学总是要在人家的胳膊上砍上一刀,岂不过分。或许不是所有词语都适用这种方式,但希望我们努力创造一些这样的幽默笑话,帮助学生纠正古诗词书写中的错别字。

第2篇:古诗分类范文

古体诗按照字数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四种。

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

古体诗是诗歌体裁。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杂言诗也是古体诗所独有的。诗句长短不齐,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诗经》和汉乐府民歌中杂言诗较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肋骨隐匿性骨折;X线透视;优势分析;DR摄影

【中图分类号】R6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25-01

肋骨骨折在胸部创伤中最为常见,约占胸部外伤的90%以上,胸部正斜位片常为检查肋骨骨折的首选方法,在X线片上无错位的肋骨骨折及肋软骨骨折较难被发现,往往易造成漏诊,从而延误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成为影像科及临床科室面临的棘手问题。我院自2011年2月起,对临床高度怀疑肋骨骨折的病人进行X线DR摄影与透视相结合,探讨其在肋骨骨折检查中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5月100例肋骨骨折患者,其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9岁。

1.2 检查设备及摄影方法:使用东芝公司生产的MARD-D50S RADREX数字化X线摄影(DR)机摄片,胸部正位:患者立于胸片架前,根据受伤部位采用胸部后前位;斜位:采用肋骨展开法投照,球管中心线与胶片垂直,经被检侧肋骨中部射入,如图1。使用万东X线透视机:采用嘱患者用单根手指尖垂直压于最痛处,将其转动至所指部位肋骨的切线位进行观察,并点片如图2。将采集的DR片与透视下点片相结合进行分析、诊断。

图1 DR正斜位片 图2 同一病人透视点片2 结果

在100例肋骨骨折病例中,在DR胸部正斜位片中发现的肋骨骨折有65例79处,在DR胸部正斜位片不能确诊的疑似骨折中,通过透视下点片得到确诊的病例有11例12处骨折,在DR胸部正斜位片中未能发现而在透视下点片发现的肋骨骨折9例11处。经分析,DR对肋骨骨折诊断阳性率约为65%,经透视点片后,对隐性肋骨骨折发现率明显提高,其诊断阳性率可提高约20%。

3 讨论

肋骨骨折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多因车祸、打架、工伤等原因引起,随着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医疗纠纷和医患关系矛盾也不断增多,医生、患者及事故双方都要求我们影像科医生能及时明确有无骨折及其数量,此外,如何明确诊断,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临床医生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患者的预后判断也很重要。

由于肋骨的特殊弧形走向,及胸部结构的重叠,一些无错位的肋骨骨折和肋软骨部位的隐匿性骨折极易漏诊。与单纯DR胸部正斜位片相比,若结合透视下点片在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具有以下优势:(1)透视下可直观地从多方位立体地观察肋骨骨折的全貌及错位情况,从而弥补了摄片位置的局限性;(2)对无明显错位的疑似骨折,可适当加压使其骨折线显示;(3)透视可排除体外伪影对肋骨骨折的误诊,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4)透视的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方便,易被患者接受。(5)另外对于不具备CT三维重建条件的基层医院,结合透视检查可大大提高隐匿性肋骨骨折诊断的阳性率。在本资料中DR胸部正斜位片诊断肋骨骨折的阳性率为65%,结合透视后诊断的阳性率提高了20%。由此可见,对临床症状明显而X线DR摄影无法确诊的肋骨骨折患者,结合透视下切线位点片,对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和减少漏诊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4篇:古诗分类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68-02

肋骨骨折多数是由于外力造成的,一般情况下是第4~7根肋骨容易发生骨折,然而多根的不同部位发生骨折后,前后端失去了原有的支持,胸廓发生软化,出现反常的呼吸运动,从而在吸气时出现胸腔内负压异常增高,软化部分向内发生凹陷,呼气时胸腔内负压明显降低,胸壁向外突出[1]。一旦患者软化向内凹陷区域较大,会引起纵膈发生摆动,从而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危及其生命安全[2]。该研究通过对该院骨外科2011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骨折并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骨外科收治的多发肋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80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血气胸,依据是否实施舒适护理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4±10.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重物砸伤10例,坠落伤8例。血气胸位置:左侧17例,右侧13例,肋骨3处及以上骨折5例,肋骨2处骨折25例。舒适护理组5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61.0±10.9)岁,受伤原因:车祸伤20例,重物砸伤18例,坠落伤12例。血气胸位置:左侧26例,右侧24例,肋骨3处及以上骨折11例,肋骨2处骨折39例。

1.2 方法

常规护理组:针对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临床特点给予常规性护理措施。舒适护理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舒适护理措施:①术前指导:加强对患者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知识和治疗环境的介绍和讲解,消除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的陌生感,帮助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尽快进入治疗的状态;②舒适环境:播放柔和、悦耳音乐,使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身心放松,提高治疗依从性;③行动支持:给予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一定的行动上支持,促使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感觉到被关注、关心状态,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的耐受性;④术后舒适护理:主要是注意观察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术后的状态,尤其是术后疼痛引起的血压、心率的波动性变化及不良反应;⑤心理疏导: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加强心理疏导,改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改善负性心态。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我效能评分情况[3],参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对于自我认知、治疗环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评价,按1~4评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

②观察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气胸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和感染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针对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对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对计数资料通过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我效能评分情况

2.2 两组多发肋骨骨折并气胸患者气胸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和感染发生率情况

第5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山水城市 武汉三镇 城市形态 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山市城市与山水文化

在中国古代城市营建过程中,充满了以山水特色为主体的核心思想。中国古代城市的营建可以说是山水城市的建设。从远古时期的“山水聚落”到封建时期的“山水城市”的营建观念,不仅是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也是出于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原始要求所驱动。依山临水的自然条件不但易于提供给古代先民赖以生存的食物资源、居作场所,而且可以为人们提供天然的安全蔽护。

在山水城市的发展中,山水文化作为其核心,承载着如何将其发扬与演进的重任。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言:“山水城市概念是从中国几千年的对人居环境的构筑与发展总结出来的”。“山水城市”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即天人合一。山水意识使中国人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

山水城市形态分类

在城市的营建当中“山水大聚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合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会之所必结为村落”[ 李先逵《山水城市营造与风水观念更新》]。这是从城市的规模大小进行分类,依照城市自身的形态,可以将古代山水城市分为三大类:其—,规则型山水城市。其二,不规则山水城市。其三,混合型山水城市。本文试从“武汉三镇”城市形态特点来分析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形态特色。“武汉三镇”地处中南部地区,明朝期间汉水改道,形成了武昌、汉阳、汉口“两江三镇,坐拥七湖”的城市格局。而山水空间上形成了“龟蛇锁大江”的自然格局。

图3(1909年)

图1(1868年)

图2(1868年)

其—,规则型山水城市。规则型古代山水城市有圆形与方形两种基本形式,其变形则存长方形与椭圆形。汉阳城北阻山,东南临江,西面阻湖,天生险阻。汉阳县与府治同城。汉阳城,其门有八。东;迎春,南;沙洲,西;孝感,北;汉广,东南;朝天,东北;庆贺,西南;汉南,西北;下议,前枕大江,后控陂湖。构成了规整的长方形的城池。汉阳内部中正的十字格局,鼓楼置于正中,将王权与景观营造结合到一起表明了其为府县同城的地位。南纪门南北向正街为城市的中轴线,府署前显正街横贯东西,形成了传统的严格的十字格局,而城内的功能布局也由此展开。沿显正街设立府署,县署,以府署为中心设立学宫、隍庙,无不体现着规整的、传统的、居中为尊的思想。形成了汉阳城内外规整的山水城市格局。(如图1)

其二,不规则山水城市。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客观制约,不少古代山水城市为了与自然山水取得呼应,而呈不规则形。汉口城市的发展受水环境影响较大,其城市的发展由于城市功能(贸易场所即码头等)与汉江、长江所限定的地形条件而决定了其城市的形态类型。因商而兴的汉口,最早其实是无“城”的。为挡住后湖水患对汉口集市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防敌军攻击,汉阳知府主持修建汉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八个城门依次为玉带门、居仁门、由义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以及东西两个便门。从城池建设到内部空间布局汉口皆沿河发展。其城市内部并非传统的以城市中心为核心,而是以沿江区慢慢向汉正街过度,其内部核心位置在变化着。道路则慢慢以汉正街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格局。(如图2)

其三,混合型山水城市。事实上,混合型山水城市是我国古代山水城市的主体构成。在古代城市建设中,历来有“不正不威”的传统思想,由此而来的对规则平面的主观追求,与自然条件的客观制约相结合,往往造成古代山水城市具有极其方正的内核(子城)与相对自由的周边(外郭)。武昌城则为这类城市的典型代表。跨有蛇山,居高临下。僻有宾阳门、忠孝门、文昌门、中和门、望山门、武胜门。“汉阳、平湖、武胜”三个城门面临大江。楚王府作为内城占据了城市的核心地位,正南北中轴线大朝街直抵望山门,大朝街北端止于楚王府横街,形成了一个丁字结构。藩署前的横街与纵向长街形成了第二个丁字格局。围绕楚王城的核心与两个丁字结构布局而,形成了整个武昌城池。武昌城池因长江的走势而限定了其不太规则的城市形态。西可以捍卫长江上游,东可以控制下游,在军事上举足轻重,武昌一开始就以一个军事堡垒的面貌出现。而内部空间格局上结合传统的空间结构要素,山水环境,以及礼制空间秩序的确立,建有双丁字空间结构。“正”“直”模式构成了“不正不威”的传统人居模式。(如图3)

结语

城市的自身形态的形成不仅仅与自然山水有关,而且跟政治、经济、及人文等多个方面有关。古人向来讲究规则、规矩。作为府署所在地的汉阳有着“一核双轴”对称的城市布局,是其行政功能的体现。而同样作为府署的武昌却有着自由的城池形态,而这种自由是自然环境所限定,而内部的“一核双丁”结构也展现了古人在营建城池时,对城市功能核心的把握。可见武昌,汉阳在营建之时传统“儒家思想”,“居中为尊”,“不正不威”的思想时刻贯穿其中。这也是城市性质的体现。而对于汉口这样一个贸易型的港口城市,更多的是注重它的功能性,在城市的建造中有别于以上两者。这充分的说明了古人对中国传统山水城市营建时充分考虑到自然,社会,人文,经济等综合因素。从而创建适宜人们居住与生存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清] 同治8年《江夏县志》

[2][清] 明国9年《夏口县志》

[3][清] 嘉庆23年 《汉阳县志》

[4] 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工程;防雷

中国传统古建筑多为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因被雷电击中而造成直接破坏或引起火灾一直是传统古建筑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之一,历史上因被雷电击中而发生火灾至全部建筑被损毁殆尽的例子不在少数。为了尽量减少雷电对古建筑的破坏程度,现代古建筑保护工程均有防雷设计要求。一般的防雷处理方式是根据设计要求在建筑物屋面的翼角和屋顶正脊上安装引导线,将雷电引至地面,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物本体的目的。其判断依据是根据对建筑物周边的接地电阻值进行检测,判断是否达到国家及设计防雷要求。若测得接地值无法达到标准要求,则要进行升级处理方式,即防雷补充接地工程,直到接地电阻值达到设计规范要求。本文以三峡工程湖北库区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为实例,介绍并分析古建筑防雷保护工程。

1 建筑工程概况

屈原祠始建于唐代,是为纪念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建的纪念性祠堂。因兴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秭归县归州镇的老屈原祠将于水位上涨至175米后被淹没,屈原祠将以仿古新建形式建于秭归新县城茅坪凤凰山。新建的屈原祠占地面积12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由山门、前殿、正殿、南配房、北配房、南碑廊、北碑廊、南陈列室、北陈列室、南厢房、北厢房、享堂、屈原墓冢、消防监控室、卫生间15座建筑组成,分为屈原祠、屈原墓两部分。屈原祠以山门、前殿、正殿为中轴线对称布局,屈原墓建于屈原祠东面,由神道、享堂、屈原墓冢组成。正殿、前殿、南、北厢房、享堂为木结构建筑,屈原墓冢为石结构建筑,其余为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立项,湖北省文物局负责具体组织建设。其主体工程于2006年底开始建设,2009年初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同时,屈原祠所在秭归县凤凰山古建筑群,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屈原祠仿古新建工程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屈原祠主体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邀请秭归县防雷控制中心对该建筑群防雷控制数据进行检测,具体是对建筑物接地电阻值进行测量。经过检测,屈原祠最主要的正殿接地电阻值为15.4Ω,前殿接地电阻值为16.0Ω,均未达到《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防雷补充接地工程。而屈原祠主体工程施工单位不具备防雷补充工程施工资质,建设单位另委托了宜昌市一家具有防雷工程专业资质的单位承担该工程的方案设计编制及施工。

2 环境及地质勘察分析

防雷工程承担单位首先对屈原祠建设环境及地质情况进行勘察分析。屈原祠建设新址凤凰山面对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建成以后,凤凰山成为长江中的半岛,屈原祠正好处于向东开口的喇叭型地形的尖端,当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到此将形成上升气流,加上充足的水汽条件,极易出现雷暴天气。据当地气象资料统计,秭归县年平均雷暴日数大约为54天,因而雷电活动较为频繁。

由于茅坪镇地区的地表为片麻岩角闪石风化颗粒状的沙石土层,其水分含量少,因此这种土壤的电阻率一般都很高。根据现场勘察,屈原祠所处的地质条件北面多为花岗岩石层,其他为强风化砂地质。由于这两种土壤电阻率都很高,导电性能差,雷电过程会产生强大的闪电电流,当建筑物落雷时,通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将雷电流扩散于大地之中。土壤的电阻率越小,雷电流扩散越快,越安全;土壤电阻率越大,雷电流扩散越慢,越危险。如果没有良好的接地,就会直接危及建筑物的安全。综合屈原祠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简单的利用建筑物基础接地是很难达到规范要求,必须增设补充接地设施才能达到防雷设计要求。

3 方案设计

针对屈原祠建设地址秭归县凤凰山的地质地貌情况,防雷工程承担单位开始编制专项防雷工程设计方案。首先,屈原祠防雷施工方案主要设计技术标准及验收依据是:

⑴《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版)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⑶《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50343-2004)

综合考虑到屈原祠内各建筑等级、结构形式及工程预算,对院落内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受雷电影响最大的前殿和正殿两栋建筑进行防雷补充接地工程。

接地是防雷的重要环节,雷电防护的根本原理即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将雷电流泄放引入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人员或设备的安全。为了将来电气设备、电子设备的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容易实施和达到规范要求的接地电阻值,该接地系统采用基础接地与人工接地做为联合接地装置。基于屈原祠所处的两种地质条件和各建筑物所处的位置,做防雷接地设计:

考虑到屈原祠内各个建筑所处的位置及地质条件,对屈原祠正殿、南北厢房、前殿设置一圈闭合环形接地网。

接地网具体做法是:距各建筑物基础1-3米(因地质条件限制可适当放宽)处增加一圈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水平接地体采用40×4的热镀锌扁钢,垂直接地体视地质条件而定,对土壤条件好的采用1.5米长,50×50的热镀锌角钢;对是花岗岩地质,我们采用钻深孔,在孔内各放置一根6米长Φ65镀锌无缝钢管做为垂直接地体,再灌注降阻剂填满岩石与该钢管接地体之间缝隙。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焊接后,用高效无毒降阻剂和黄土回填来改变土壤结构,使之接地电阻符合国家防雷规范要求R≤10Ω。

4 工程施工

方案确定后,防雷工程承担单位立即组织人员开始施工。按照方案要求,施工人员在距离正殿建筑轮廓线4米,前殿建筑轮廓线3米外,按建筑物轮廓线开挖一闭合地槽。在开挖槽过程中,土壤多为三类黄土,未见花岗岩。将规格为40×4的热镀锌扁钢放置槽底,做为水平接地体。在建筑物防雷引导线接地点开挖一条地槽与外地槽相连,用同样规格的热镀锌扁钢与水平接地体焊接成一体。根据地质情况,选择将1.5米长,50×50的热镀锌角钢做为垂直接地体,与水平接地体焊接成型。通过监理检查验收后,灌注高效无毒降阻剂和回填黄土将槽填满,以此来改变土壤结构,分层夯实地面。以上防雷工程所用材料都有出厂证明和产品合格证,并严格通过监理检查验收后才能使用。经过1个月的紧张施工,承担单位完成全部防雷补充接地工程任务。经再次检测,正殿接地电阻值为3.9Ω,前殿接地电阻值为4.5Ω,达到防雷设计规范要求,并通过防雷检测中心验收。

第7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雷击,事故,调查,分析

2012年4月23日15:20分,恩平市那吉镇那西村委会新村发生雷击事故,造成1人死亡,8人受伤。经到现场进行雷电灾害调查,现分析导致此次雷击伤亡事故的原因。

1 雷击事故现场调查

雷击事故现场位于新村半山腰的简易工棚。简易工棚分两排布置在上山坡道两旁:沿上山方向左手边稍上的一排工棚(以下简称左排工棚),以及沿上山方向右手边稍下的一排工棚(以下简称右排工棚),如图1,图2。工棚全部是用木头搭建后外挂雨布构成,其周围有成片高大的桉树树林。工棚内的照明线路都是从山脚拉上的简易电源线,经架空拉在周围树干上引入工棚,如图3,图4。

进入“事故”工棚仔细察看,可见引入工棚的电线缠绕在木头上,木头与电线有被雷电流电焦的痕迹,靠近床内侧有电线经过的地方雨布被击穿漏洞,且几个大小不一的破洞边缘均有电烧的焦痕,电线也有被烧焦的黑痕;照明灯泡靠近灯头处有被雷电流烧糊的两个大小黑点。据事发当日在场的民工讲述,死者当时就是坐在灯泡下方不足1米远的床上。

到邻近工棚内察看,也有类似的电线焦痕,所用节能灯被雷电流冲击损坏,几乎脱落。据在这个工棚内休息的民工讲,他当时也坐在床上,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昏倒过去了,所幸被其余民工用力拍背才醒过来。笔者注意到,这位民工所坐的床距节能灯约有2.5米远,比“事故”工棚内的民工离电灯远。

右排工棚也有与左排工棚类似的现象:电线被电焦和雨布破洞。不同的是,还发生了工棚外的简易木桌被劈裂一块木片。如图9,裂开的木片被民工扯掉,呈现出一块凹面。经查看,电线不在木桌附近,木桌四围也并无其他金属导体。回看图2,其他在右排工棚内玩牌的几位民工,有一个左大腿后侧出现红褐色电痕,当时昏倒不醒人事,也是被其余民工拍背抢救才得以生还。其他民工有的出现手脚麻木,有的屁股感觉到触痛,好在均无大碍。

2 分析事故原因

通过查阅4月23日恩平市气象台天气情况,确定当日下午15:20在那吉镇出现强雷雨天气。

综合现场情况分析,认为导致此次雷击事故的原因是:雷电击中工棚周围的高大树木,在简易电源线上感应产生高电位,雷电高电位引入工棚,随着雷电流沿电线传导,凡是稍有阻碍的地方就发热烧焦,如现场拍摄到的电线、木头和雨布焦痕;当雷电流到达电灯泡和节能灯灯头时已至传导通道末端,再无路可走,因而就近选择周围的导体放电,当时现场最近的导体就是民工的身体,于是雷电高电压击穿附近的空气,与民工发生旁侧闪络[1],造成贵州藉民工田景强经抢救无效当场死亡,其余民工不同程度受伤。这是典型的雷电引入高电位[1]和旁侧闪络造成的雷击事故。雷电引入高电位是指直击雷或感应雷从输电线、通信电缆、无线电天线等金属的引入线引入建筑物内,发生闪击而造成的雷击事故。这种事故的发生率非常高。旁侧闪络是受害人没有直接接触受雷击的物体,只是在它的附近,由直接被雷击的物体的高电压或感应产生的高电位击穿附近的空气触及受害人。

关于木桌被劈,开始笔者百思不得奇解,但在回忆细节时突然想到:当同事给木桌拍照时,笔者曾帮忙移开了桌上的铁碗,铁碗就放在被劈凹面的旁边。于是断定:雷电高电压也对铁碗发生了闪击,才导致木桌出现爆裂。

3 总结

此次雷击事故以生命的代价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雷电灾害,增强防雷安全意识非常重要,为此需要我们大力普及防雷安全知识,尽量避免由于雷电自然灾害给民众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苏邦礼、崔秉球等 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第8篇:古诗分类范文

关键词:蒙古文字;分类器

中图分类号:G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38-02

一、引言

蒙古文字识别属于模式识别领域,在我国模式识别学科还在不断地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和各种新的最优化技术在模式识别中的广泛应用,以及作为统计模式识别基础的文字识别技术的新进展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都使我们迫切感觉到研究的主体民族语言——蒙古文字的识别是多么的重要。蒙古文字识别过程主要分为获得手写体文字特征、书写特征选择和提取、整体分类识别或切分分类识别等关键步骤,其中无论是整词识别还是切分识别,都必须用到分类器,本文重点探讨了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分类器的设计。

二、研究内容

为了完成手写体蒙古文字识别的任务并且得到较高的识别率,必须建立一个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适于搜索的分类器。因此,联机手写体蒙古文字识别技术中的分类器的设计是整个识别系统的核心,是整个开发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为了避免手写体蒙古文字切分后提取到的特征混乱的局面,我们采用两级分类器,对切分后的基元进行分类识别,其识别正确率达到80%以上。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判别函数法、贝叶斯(Bayes)决策方法以及HMM模型与最近邻方法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蒙古文字的联机和脱机特征建立多分类器,提高识别率。第一层分类器的设计:统计决策(Statistical decision)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凡是使用统计方法而进行的决策,称为广义的统计决策;狭义的统计决策特指风险型决策方法。所谓风险型决策,是指通过人们大量实践和观察后发现,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情况)有统计规律可循,并可根据这些规律获得事件出现的概率分布,而决策者在一次抉择过程中,尽管掌握了这种统计规律,但也不可避免地承担一定风险的决策。贝叶斯(Bayes)决策理论方法是统计模式识别中的一个基本方法。常用的贝叶斯决策方法有基于最小错误率的贝叶斯决策和基于最小风险的贝叶斯决策两种,本系统采用第二种方法设计第一层分类器。手写体蒙古文字经过特征提取之后,确定位于字首的基元有22个,字中的基元有18个,字尾的基元有20个。继续判断位于主干线的左边的基元有4个,右边的有5个,位于两边的基元有51个。在选取了特征之后,需要选择或寻找适当的判别准则,从而判断出待设别的文字特征与哪一个类别的特征最近。本系统采用的最小风险贝叶斯决策规则为:

如果R(?坠k|x)=■R(?坠i|x),则?坠=?坠k (2.2.1)

依据上式所得到的X带入下面的线性判别公式中,完成文字特征的第一级分类,线性判别公式如下:?摇

Di(X)=■?棕ikXk+?棕i0 (2.2.2)

式中Di(X)代表第i个判别函数,?棕ik是系数或权,?棕i0为常数或称为阈值。由于文字数量很大,如果不对文字分类而直接识别,一方面识别效果不会好,另一方面计算量往往会很大。所以文字识别通常都要对文字做一级或多极分类,然后再细分判别,从而大大提高识别效率。在本文所探讨的蒙古文字识别一级分类器设计时主要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基于贝叶斯决策方法的线性分类器,这主要是根据获得的手写体文字特征不够清晰的前提下采用的方法。但是,在实际中有许多模式识别问题并不是线性可分的,尤其蒙古文字是字母和字母之间是连笔写成的,因此根据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进一步设计了第二层分类器。第二层分类器的设计:在第一层分类器的识别结果上,我们把HMM模型与最近邻方法DTW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有监督学习方法。给定一个训练数据集合,分类算法根据这些标记的数据归纳出一个分类器(或模型),这个分类器可用于预测新的或未标记的数据,即将每个新数据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类,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文字的联机特征和脱机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分类识别的精确率。HMM即隐含马尔可夫模型是一个数学模型,到目前为之,它一直被认为是实现快速精确的语音识别系统的最成功的方法,但近年来,在人脸识别、手写识别等诸多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类问题直接与特征提取有关。在有些情况下,所选取的特征决定了粗分类的方法。在我们的系统中首先使用了蒙古文字的一些结构特征进行粗分类,如按照笔画数、起笔点、是否存在主干线、词中的位置等特征进行一级分类,此时要求粗分类的分类稳定性要高、速度要快、特征要简单,要和细分判别方法相协调。再次按照蒙古文字全局结构特征如是否带有回朔笔迹、笔划是否交叉、是否带有圈等特征进行二级分类,也称为细分类过程。因后验概率的估计并不可行,下面把实际的细分类Ci的概率表示为:?摇?摇

P(Ci|Qj(O))=P(Ci|Qj,1(O),Qj,2(O),…Qj,m(O)) (2.2.3)

O是观察特征模式,Qj,k(O)是由分类器j识别的第k个最佳类标记,M取小于N的值,M

联机手写体蒙古文字识别是模式识别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重点解决了对连笔的蒙古文字切分后的基元如何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和识别,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多级分类器。分别使用贝叶斯(Bayes)决策方法和线性判别函数法建立第一层分类器,在此基础上我们把HMM模型与最近邻方法融合在一起建立了第二层分类器。在手写体蒙古文字识别过程中,正确分类识别每个基元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影响到系统的识别率和正确率。总之,本论文探讨的多分类器的设计思想为文字识别领域提供了一项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Claus Bahlmann,Hans Burkhardt.“The Writer Independent Online Handwrinting Recognition System frog on hand and Cluster Generative Statistical Dynamic Time Warp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2004,26,(3):75–86.

第9篇:古诗分类范文

一、总评类

总评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全面评价一首诗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这首诗采用了某种技巧(语言表达、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写出了某个意象(某种意境)的某种特点;3.表现出了某种思想、情感。

例如: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你评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得答案:这首诗采用通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丈夫在外打仗,自己在家独守空房的封建女子形象,刻画了她迫切去辽西探望丈夫的心情,从而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家庭和妇女带来的痛苦。

二、形象类

形象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词)中形象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总括这一形象(语言范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外在特点)的形象);2.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内在性格);3.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例如: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柳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夕阳下独立于水中小洲上的白鹭形象,它独立、清高、孤傲、自赏,作者借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老之将至、壮志难酬的感叹。

三、揭旨类

揭旨类题目是要求考生揭示诗(词)中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或抒发出的某种情感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运用了什么手法;2.使用了什么材料(诗的主要内容);3.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表现出了什么思想。

例如: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通过借物咏怀的手法,描写了画眉鸟在山林间和金笼中不同的生活情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及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行为的否定。

四、析巧类

析巧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中某种表达技巧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直陈诗(词)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2.举例这种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3.这种手法的效果。

例如: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评析这首词。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词使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作者要重点要突出的是“多少恨”(即梦醒时的凄凉和孤伤),但词中所写则是对往昔繁华生活的回忆,用往昔之繁华衬托梦醒之悲凉,悲凉愈显悲凉。

五、关系类

关系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阐述诗(词)中“情景”“动静”“虚实”“抑扬”等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指出其中的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景);2.再指出另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情);3.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及其作用。

例如: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作者用“水面平”“明镜”等意象描写了静景,又用“垂柳舞”“万点声”等意象描写了动景,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动景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池塘一片宁静的景象。

六、对比类

对比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指出对比的对象(谁和谁相比);2.两相比较,比出了什么。

例如: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梅,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题:词的下片运用了对比,请赏析。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该词的下片把野外之梅与玉堂之梅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比较出了野外之梅的独立、纯洁、傲岸的品质。

七、赏句类

赏句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一句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概括出这首诗的大意;2.翻译该句;指出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具体分析该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例如: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苦痛。“最苦无山遮望眼”的意思是让作者感到最苦痛的莫过于没有高山遮住远望的视线。它集中表现了作者忧愁痛苦的心情,作者不愿看到沦丧的国土,但“无山遮望”,又不得不看,用这种矛盾揭示出的苦痛让人感到更加的苦痛。

八、炼字(词)类

炼字(词)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个字(词)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解释字(词)的意思;2.指出它的作用(结构、情感、抒发等);3.具体解析这种作用。

例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词中“尘暗旧貂裘”中的“暗”有何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