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鹿柴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engdu-Emei section expansion and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Chengdu-Kunming railway, and the demolition measures of the existing pedestrian bridge influencing the new road station using cranes to lift and cut into blocks, and mainly expounds the existing bridge panel cutting, transport and beam reinforcement in the middle span business line, showing that measures taken in the construction are effective.
关键词: 跨铁路;人行天桥;拆除
Key words: cross railway;pedestrian bridge;demolition
中图分类号:U4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127-04
0 引言
随着铁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原配套的上跨人行天桥在净空、跨度等方面已无法满足行车要求,需拆旧建新。本文详细论述了上跨既有铁路天桥桥面板切割拆除、梁体加固、跨铁路上方梁体的吊拆等工艺方法,总结出一套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现场施工的施工技术工艺,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双福站人行天桥在成昆线K145+153处,由于成昆线双福站改建时新增股道从既有天桥1#墩位置穿越,需拆除既有天桥。因该天桥是当地村民的重要通道,不能中断,需在距既有天桥铁路大里程方向1.72m位置新建天桥,然后再拆除既有天桥。
既有天桥于1975年修建(现浇施工),位于深路堑内,与成昆线正交,跨成昆正线及双福站内既有2、3股道,桥跨布置19.21+19.14+19.12m,桥截面为U型槽,由2台、2墩组成,墩台编自成昆线下行方向由左向右依次编号。其中,既有1#墩,墩身侧面距既有1道线路中心距离为3.66m;既有2#墩,墩身侧面距既有3道中心距离为2.67m,梁底至轨面7.06m。(如图1)
既有人行天桥桥面由桥面板和边梁组成。其中,桥面为倒凹形板,长2.53m、宽1m、厚0.1m、重0.63t,每跨梁板20块,板与梁利用预埋件连成整体,并在板面设5cm铺装层;梁高2.04m、边墙厚0.3m、中部厚0.1m,边梁端部为L型梁,单片梁重30t(按2.7t/m3)。每片梁端部下有钢支座1个。桥墩为双柱方形墩,单根墩柱截面0.4×0.4m,柱间设横梁3道。
2 总体拆除方法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本桥梁体拆除施工采用吊拆和分解切除两种方案,其中第一跨利用单汽车吊吊拆;第二跨(铁路上方)采用双汽车吊配合分片抬吊至既有线外侧;第三跨采用在梁底搭设满堂红脚手架支撑,梁体利用绳锯进行分解拆除。
首先,先拆除梁间的梁板,在拆除梁板过程中根据拆板进度逐次对梁体利用工字钢拉、顶加固,然后再分片吊、拆梁体。考虑天桥第二跨跨既有线股道较多,在拆板过程中利用梁底与铁路承力索间的空隙,设置吊篮对铁路设施进行防护。分离板与梁体的连接及桥面铺装层采用盘锯进行横、纵切割,避免混凝土掉块、掉渣。
桥台采用设置围挡方式风镐凿除,墩柱采用绳锯在底部锯开,然后拉倒解体。
3 拆除方法介绍
3.1 梁体强度检测
对既有天桥梁体混凝土的强度采用回弹法和切取试块方法检测梁体砼的强度,确认既有梁体状况,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梁体吊装时的加固捆绑措施。
3.2 接触网承导线防护
施工前利用天窗点对梁体下侧的承导线加设绝缘保护条,并延伸至既有梁体外侧5m范围。
3.3 拆板前梁体临时支撑及加固
拆除桥面板第一块前,顺桥向在两跨梁缝间用膨胀螺栓与I10槽钢,在内侧立面中部位置连接三道加固梁体,使三跨梁形成一个整体,确保梁体稳定性;当每端各剩余3块板时,对既有梁体中间及两端位置,结合墩顶、新旧天桥间关系进行顶、拉加固,防止梁体向内、向外倾斜,加固过程中确保梁体顶拉平衡,维持原梁体稳定。
3.4 桥面板拆除
因板与梁体在现浇时连接成整体,板的拆除是本工程的难点,其中跨既有线部分为最不利状态,选择合理的拆除顺序、方法、外运工具为施工的关键点。
3.4.1 简易吊装设备安设
采用在边梁顶中间位置设槽钢滑道,并用膨胀螺栓固定,横向设两根工字钢,上部采用槽钢焊连,形成整体结构,在工字钢底部与梁顶槽钢接触面两侧焊上限位装置(带轴承便于滑动),在工字钢中间位置设手拉葫芦,便于吊装桥面板。切割纵缝前先利用吊装设备固定桥面板,钢丝绳利用手拉葫芦吃力后方可切割。
移动承力架是采用2根顺桥向间距1m的I25a工字钢,其下焊接限位装置;限位装置由钢筋和轴承制作,防止在向外吊移梁板过程中承力架左右滑移;承力架下方滑道用[10槽钢与膨胀螺栓与梁体固定,在滑移梁板时槽钢与承力架接触位置涂抹黄油;承力架下方设置吊棒与手拉倒链与梁板连接,吊棒采用直径28的螺纹钢、5mm钢丝绳、钢丝绳卡子制作,并在钢筋侧面焊接耳朵作为固定钢丝绳的保险,如图2。
为保护铁路的承力索,在承力架工字钢上挂吊篮,吊篮距承力索距离≥30cm,且能在梁底移动,吊篮结构受力需经有资质单位进行检算,确保在最不利情况下能承受板的重量。
3.4.2 切割线放样
在切割前,顺铁路方向根据板的尺寸用红油漆在铺装层标示切割线,保证切割位置准确,切缝平直,减小切割偏差,以缩短切割时间;垂直铁路方向在每块板上用水钻开设2个?准5cm穿绳孔,用于吊装切割后的桥面板,如图2。
3.4.3 盘锯安装
在切割线位置,先安装盘锯切割横向(板的长边)滑槽,待横缝切割完成,再在板的两端分别安装2道纵向滑槽。横、纵滑槽均在桥面板设置膨胀螺栓固定,其中横向滑槽固定在邻近切割板下一块上。
3.4.4 桥面板横向切割
切割前,将桥面板顶面清理干净,用盘锯沿切割线进行切割分离,先在边跨桥面板位置进行试切,然后再进行中跨切割。中跨切割顺序自桥中间向两边进行,尽量避免破坏梁体稳定性。横向板缝切割均应在天窗点内完成,切除后,检查缝内有无混凝土碎块、木条等杂物。线路正上方桥面板切割过程中,在线路中心线两侧5m范围内,利用吊篮对承导线防护。
3.4.5 桥面板纵向切割及渣土外运
桥面板横缝切完及简易吊装设备安装就位后,进行桥面板的纵向(顺桥向)切割,纵向切割顺序同横向切割顺序一致,由中跨中间两向侧进行,桥面板纵向每切割一块,利用简易吊装设备吊至平板小车上,人工运至天桥出入口位置,集中堆放。简易装置的耳朵卡槽在滑移过程中接触到梁体要及时调整,吊棒必须带“保险装置”。
3.4.6 桥面板拆后梁体加固措施
为使梁板拆除后,梁稳定不倾覆,梁体内侧在既有盖梁上做斜支撑防护,大里程利用钢管支顶在新建天桥上,方木在新旧桥间不得“受力”,也不得有缝隙,且保证不能落在线路上,内侧的斜撑采用在既有梁内侧和盖梁上方设置膨胀螺栓进行固定。梁体间加固如图3。
3.5 梁体拆除
梁体拆除最不利情况为跨铁路的中间跨梁体,吊车摆放位置的确定既要考虑现场场地因素、还要考虑避免对新建天桥的干扰、吊车的工作半径、梁体的捆绑、吊车与接触网及既有铁路运营设备的距离等诸多因素,吊装时还要考虑各步骤的作业时间的卡控,且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安全、正点完成。
3.5.1 梁体拆除顺序
先拆除第一跨(站台上方),再拆除第二跨。拆除第一跨时要总结施工经验,修正不足,为拆除第二跨打基础。第二跨拆除时,自小里程向大里程逐片梁拆除,确保每步骤操作梁体都在稳定状态下。
3.5.2 吊车选型
根据作业半径及成都片区大吨位吊车情况,拟选定500T及260T吊车。
第一跨(站台上方)采用一台260T汽车吊进行吊装,根据现场吊车站位及梁体吊点,吊车半径为14m。按照14m工作半径时,吊车主臂30.6m。起吊重量为55t,吊钩重量1t,吊绳重量0.5t,吊钩跑绳重量1t,起吊荷载为:(30t+2.5t)×1.5=48.75t,48.75t÷55t=89%(安全系数取1.5倍)。
第二跨(线路上方)采用260T和500T汽车吊配合抬吊拆梁。500T汽车吊选用主臂长度为31.7m,180T的配重,支腿全伸10×9.6m,吊臂作业半径28m,额定起重Q=37.6T;260T汽车吊选用主臂长度为30.9m,吊臂作业半径22.1m,67.5T的配重,支腿全伸8.85×8.6m,吊臂作业半径22.1m,额定起重Q=45T;两台吊车的额定吊装重量为82.6T,满足单片梁体30T的要求。因此,选取500T与260T吊车完全满足要求。
为防止吊装过程中两片梁发生碰撞,1台260T吊车停放在新建天桥小里程侧(成都方向),1台500T吊车停放在新建天桥大里程侧(昆明方向)。各台吊车站位情况如下:
500T汽车吊在车站昆明方向,外支腿中心点距站台边缘0.6m,1道线路中心左侧1m距离用枕木码井字架和站台水平垫支腿基箱,拖车沿站台外面倒至吊车支腿地方,吊车吊、挂180t配重。吊车360度回转时配重尾部距接触网线有2.3m。
260T汽车吊架设在成都方向原吊第一跨位置,支腿中心点在站台警戒线(白线)位置,站台边缘至1道线路1m位置用枕木搭井字垛与站台水平铺支腿路基箱,260T吊车360度回转时,配重尾部距离接触网杆有3m。
吊拆昆明方向梁片:500T汽车吊拆昆明方向梁片,吊点站台方向,梁端向内1.5m,臂长47.3m,工作半径17m时额定负荷47t,500T实际起吊载荷为:[梁重15t+(吊钩+吊重量)3.3t]×1.5=27.45t,抬吊荷率27.45t÷47t=58%;260T架成都方向,吊点站台对面,梁端向内第一格立柱点,臂长35m,工作半径22m时,额定负荷31t,实际起吊载荷为:[梁重15t+(吊钩+吊重量)1t]×1.5=24t,抬吊负荷率24t÷31t=77%,拆除旧桥安全糸数增至1.5倍。抬吊时负荷率都在80%以下,满足安全吊装要求。吊车站位、作业半径距离见图4。
3.5.3 钢丝绳选择
260T单机吊装钢丝绳:30t×1.1×5(倍)/2/COS30°=952.3kN,选择6×37+FC,公称抗拉强度1670MPa,直径44mm的钢丝绳,954kN的钢丝绳满足吊装要求,主吊绳长度12m,提头钢丝绳长7m绳,双机抬吊时各用一根7m长的提头钢丝绳能满足捆绑吊装。
3.5.4 吊装前准备
每片梁起吊前检查梁体与桥梁其他构造物是否无任何连接,保证被吊梁体为活体,检查梁体结构是否完好,有无裂缝等,以保证吊梁作业安全顺利进行。
封锁点前前一天吊车就位,并检查钢丝绳、吊车支架的各项参数是否符合要求。
3.5.5 吊装作业
①吊车时间卡控。为避免施工升级,施工时间按照115min卡控,施工过程严格卡控每步骤时间。
第一个天窗点封锁既有3道按照天窗点进行吊车进场及配重悬挂:吊车就位(10min)铺设枕木(15min)吊车支腿(5min)悬挂配重(30min)起主臂(15min)主臂锁定,与线路平行。
第二封锁点按照铁路封锁Ⅱ级施工封锁时间115min,吊车主臂旋转(5min)挂钢丝绳(10min)吊车起勾至桥板安装就位(30min)取卡环,松钢丝绳(5min)吊车收主臂(15min)卸配重(30min)吊车收腿(5min)吊车移位(10min)清除枕木、钢丝绳等杂物(5min)。
②捆梁。既有梁体捆绑采用钢丝绳在梁体两头凿出的卡槽位置进行兜底捆绑,确保吊装过程钢丝绳不发生滑动,捆绑位置位于梁端1.5m位置,吊装处梁底位置加设胶垫防止磨损,钢丝绳相交处编织成活扣,使梁体吊装过程中越吊越紧,梁体不倾倒。
③试吊。既有梁片捆好,经指挥人员检查确认后,下达试吊命令。吊车仪表显示吊车受力后,利用小型千斤顶(10cm高),将梁体稍微顶起,检查支座连接情况,吊车试吊至梁体离开桥墩顶帽抬起10cm后停止起吊,静态停止1min,施工人员检查吊车支腿、吊具及既有梁片结构状况、梁体是否偏心等,吊车司机检查每个仪表盘状态,在全面检查完毕确认安全后进行吊装。
④起吊。根据周边障碍物高度,将既有梁体抬起并超过障碍物1m高后停止起吊。
⑤转臂。既有梁片起吊到预定高度后,进行转臂,将既有梁片转至指定存放位置上方,进行对位。
500T和260T汽车吊同时吊起梁高于新桥围栏1m后,500T向右回转180°,260T向左回转90°后,继续向左回转,500T在向左回转90°,双机降钩把梁放在预存放位置,摘出卸扣,起钩回转吊第二片梁。
⑥落梁就位。当2台吊车把梁会过臂杆后,500T和260T吊车同变幅降臂把旧梁递送到存放位置,放置牢固后摘除吊绳吊第二片梁,落梁时500T吊车主臂距新建天桥防抛网位置的距离为3.84m,满足安全距离要求。
⑦拆除第三跨。第三跨边跨梁片、梁板拆除,因现场场地限制,大型机具无法进场作业,采用搭设满堂红支架支顶后,盘锯及绳锯对梁体进行切除分割,配合人工凿除梁体。支架顶放纵横向工字钢和钢模板,支顶梁片。先拆除梁体,再拆除梁内盖板。梁顶用方木与新建桥固定,保证梁体不向外侧倾斜,桥台处梁端用土袋在外侧墩放加固。
3.6 1#及2#墩拆除
桥墩拆除在点内进行。墩身在横梁和墩身底部分别用倒链固定拉向路堑边坡方向(提前在挡土墙上预埋地锚),利用风镐和绳锯凿除墩身底混凝土和钢筋,人工拉桥墩倒向边坡方向。墩身倾倒后,用风镐破除混凝土和钢筋,渣土清理出现场。
4 经验教训总结
这个施工过程严格按照铁路营业线实施细则执行,确保了安全顺利无延点。通过人行天桥拆除施工,笔者有几点经验和体会。
①本天桥拆除过程中梁板拆除为重难点,通过多次方案比选,利用盘锯切割板与板间长度2.3m横缝及缝间的桥面铺装在6min内就能完成,切1m宽的板5min就能完成,比预期的15min提前了4min。实践证明,利用盘锯方法分解板与梁的连接,大大减少了拆板的时间,为后续梁体拆除节约了工期。
②如何保证拆除过程中碎渣不掉到铁路线上是确保铁路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简易吊装设备解决了拆板过程中出碎渣掉落及梁板坠落问题,同时避免了利用吊车过程可能出现碰触接触网的事故发生,减少安全隐患源,确保了铁路运行安全。
③由于施工前我们做了充分的调查,数据精准,考虑周到,两台吊车抬吊第二跨(线路正上方)过程中,吊车配合转向、空中距既有线设备的距离控制均在计算范围之内,加上各工种配合默契,操作娴熟,为安全正点完成提供保障。
④采用活扣捆绑方式,使梁体在自重作用下,越吊越紧,防止因梁高出现倾倒现象。
⑤施工过程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新桥防抛网安装过程中未考虑新旧桥加固位置留缺口,安装后不利于加固人员操作;二是新旧天桥间支的钢管应与钢丝绳捆绑牢固,钢丝绳一端固定在新天桥防抛网立柱上,防止钢管掉落到既有线。
5 结束语
成昆线双福站人行桥已于2016年3月安全准时地完成了拆除。实践证明,在施工作业前,只有认真调查现场,了解设备性能,认真编制施工方案,强调各工种配合,加强过程卡控,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就一定能顺利完成施工任务。本工程在既有线上拆除天桥的施工方案,充分利用简易滑道进行梁板切割拆除,结合墩身的特点及与既有天桥关系进行梁体加固,采用了双汽吊抬吊吊梁,活扣捆梁,绳锯锯墩身及盘锯切割梁板等工艺方法,对同类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成铁施工[2014]598号,成都铁路局营业线施工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试行)[S].
[2]铁运[2014]272号,铁路工务安全规则[S].
新课标推荐的120篇(段)古诗文是诗中精华,内容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富含人生哲理。做好古诗教学,首先应解决让学生从古诗中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以达到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的。本文以新课标推荐的部分古诗文为例,进行简要分析。总体而言,它们所表达的思想积极向上,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对快乐童年的回忆。
1 爱国诗
如陆游的《示儿》,该诗是陆游的绝笔,在弥留之际,作者还是念念不忘被外族侵占着的中原故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可以领会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著、深沉、热烈、真挚!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2 写景状物诗
写景状物诗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作者不仅描写了山的奇伟(中断),而且描写了水的湍急(回),由此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热情,并且于无形中塑造了一位在前进的道路上昂首挺立、心怀激荡、思绪奔放,迎太阳勇往直前的主人公形象。诗人对壮丽河山的满腔热爱和他豪迈个性的精神力量,在诗行间洋溢,全诗充满阳刚之美。再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多彩、广阔、深远而迷离的江南春色图,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如果诗人没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绝不会描绘出这样一幅饱含深情的江南春图。
3 亲情、友情、乡情诗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开元四年(716年)重阳节,作者在长安遥望家乡,思念兄弟作的节日思亲诗。首句两用“异”字,倍觉与亲人的别离凄苦;“独”字更突出怀乡之情的强烈。对亲人的思念,不一定逢佳节才有,但以逢佳节时更迫切,二句以一“倍”字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又以“每”字点出这种激情绵绵不断,表现出他离家时间的长久。又如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情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客中本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作者紧紧抓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灵感,以传神之笔写出这首千古绝唱。又如孟郊的《游子吟》,此诗是游子出门临行思亲人恩情之作,诗中“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深入表现母亲在游子临行时的心理状态,作者以极平淡的语言写极平凡琐屑的家常,却道出人类最伟大而永恒的爱――母爱。
4 田园生活诗
如王维的《鹿柴》,这首诗写鹿柴傍晚景致,前两句写幽深山境,静中寓动,愈显其静;后两句一派生机,以动托静,意境优美。这首诗的特点就是用极其平淡之语营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5 童趣诗
如白居易的《池上》,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用直白的笔触描写了小孩采莲归来的情景。一个“偷”字使小孩的“顽皮”跃然纸上,一个“藏”字写出儿时的无忧无虑,“浮萍一道开”不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勾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更给人留下时光一去不复返的无限惆怅。又如袁枚的《所见》,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6 歌颂劳动人民的诗
如李绅的《悯农》,两首诗生动地表现了农夫劳作之艰辛,同时也暗寓了粮食之得来不易,作者通过“锄禾”“汗滴”“种粟”“收子”等典型的劳动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反映了千百万农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哀怜。
从以上看出,中小学语言教材中的古诗,虽然数量少,篇幅短,但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古诗内含的思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笔者认为,理想的古诗教学,不应该是学生学习此首古诗的终点,而应该是学生阅读大量古诗,进而接触、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爱美情趣,全面提高素质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汪堂家.“论学”之识[N].文汇读书周报,2007-7-13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关键词:古诗;语言;想象;韵律;诗境;阅读
古诗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诗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一盏不灭的明灯,其语言优美精炼,想象丰富新奇,韵律朗朗上口,给今天的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孔子有云:“不学诗,无以言。”诵读古诗不但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诗学素养。那在古诗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呢?
一、抓住字眼,多做推敲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诗中的“绿”字用得巧妙,自古以来广为称道。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八)记载,王安石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那么,这个“绿”字究竟好在哪呢?原来这个“绿”字是一个表颜色的形容词,用在诗中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
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移觉手法,也叫通感。风一般只能以听觉和感觉辨别,但春天却是惠风和畅,吹面不寒,过耳无声的。现在用“绿”去描写它,化不十分容易传达的听觉、感觉而为视觉,即见春风的到来,又表现出春风到后江南水乡的变化,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给人以强烈的美的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二、身临其境,感受诗境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入“境”引学生临“境”。具体安排有很多:其一是开始时将作者的生活背景与当时社会的特定环境、特定时代做个具体介绍,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写诗时的特殊心情感受想象。其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引入诗文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其三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实物观赏,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其四是在教学古诗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与场面。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绿的丝带,在这里运用了巧妙的比喻,让一直象征离愁情结的柳枝摇身一变成了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形象。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艺术结晶,追求的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之美,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起到回味无穷、余音绕梁的艺术享受。
三、读诗百遍,其义自见
在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作者,理解学习诗意,而是先让学生多读,诗熟读了,不用解说,其义自晓。要理解古诗的意思,是不可以就它的字面的意思,诗表顺序去直译应当创造一个充分自学的机会,让学生在主动、互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讨论的全过程。理解诗意可以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里的“空”指导学生理解处于空寂、幽静的感觉,诗人所觉得的“空”是因为“不见人”。而这里的不见人并不是没看见人,而是由于山林深、密,看不见人影只能听到人说话声……“但闻”是只能听到的意思,表明除了“人语声”难深、密的空山增添了生气,同时也更加反衬了空山的幽静。自主地感悟诗意,使学生更主动地进入诗境,感受诗情。
四、阅读拓展,底蕴沉积
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开发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古诗在语言文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毕竟古诗词距离学生所处的年代过于久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所学诗有关的资料,才能让自己更好、更深地理解。只有一次次的积累与沉淀学生的语文素养,领悟理解才能一点点的积少成多,渐渐地学生的积累才厚重起来。其次,在每次的古诗教学中,还可以以一带多的进行相关学习链接。如:学完杨万里的《小池》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夏季的诗,学完孟郊的《游子吟》,你还知道哪些是表达思念之情的。如此,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之后,学生的品味一步步地提高,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生从背诗到赏诗经历了一种不一样的学习快乐。
关键词:古诗 意象 鉴赏 方法技巧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诗歌是借助意象来反映生活的,只有分析诗歌意象,才能把握住诗人的感情脉搏,找出它暗示或启迪读者的意蕴。鉴赏古诗的意象就是要把握诗歌中艺术意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古诗意象主要包括人物意象和景物意象,下面我就对这两类意象的鉴赏予以分析。
一、人物意象鉴赏
古诗词中的人物意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意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意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意象,如柳宗元《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意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这两种意象有时又是统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意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如《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古诗词中,人物意象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
(一)知人论世,善于展开联想想象,体察写作意图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作家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借诗歌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借诗歌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借诗歌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因此,作家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意象有重要作用。如南唐后主李煜早年沉湎于宫廷的清歌艳舞、男欢女爱,其前期作品中的《玉楼春》即是当时风流享乐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国破家亡后的《虞美人》就带有了浓厚的末世情结。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意象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以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分析此诗,要注意“幽州台”的注释,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因为这曾是战国时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在此基础上,可展开联想:作者登临此地有何用意?结合“念”、“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意在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一位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从人物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角度入手,抓住人物特征
“每个人物意象符号都是‘意义与意象的联系与密切的吻合’,故从人物意象符号以及其他表示情节和动作的符号的选择中,我们不难辨别人物的身份。”[1]古典诗词中的人物意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意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意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词的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这首词借助于多种刻画方式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再如陈玉兰《寄夫》:“夫戍边关妾在吴, 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这首诗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并完全用内心独白的表现手法,通过寄衣前前后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从念夫,到秋风吹起而忧夫,寄衣时和泪修书,一直到寄衣后的悬念,生动地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此诗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直接描写来表现主题,是运用得比较成功的。 (三)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对烘托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中,景物描写往往能画龙点睛。有时写景抒情诗中塑造人物意象不以人物作为诗篇描绘的主体,而着重表现人物所生活的环境,从侧面烘托人物意象。因此,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是解读此类诗歌人物特征和情感线索的钥匙。如皎然《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诗中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作者借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借助典故、重要语句或修辞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感知形象特征
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提到意象具有主观象喻性。“诗人为了追求意象的比喻美和象征美,在作品中采取其他不顾时地限制的形式,则更是俯拾皆是。”[2]可见,许多古代诗歌塑造人物意象,大多数并不是直接刻画出来,而是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分析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才能深入地理解、把握其思想内容。古人写诗时,常通过使用含蓄、比喻、双关、象征、用典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如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中作者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还可为国家效力,也含有对朝廷的怨愤。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虽已晚年仍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二、景物意象鉴赏
近代蒋兆兰曾经指出:“词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若舍景言情,正恐浅率直白,了无蕴藉,索然意尽耳。”[3]由此可见,景物意象在唐诗宋词中随处可见。诗歌中的景物是浸润了诗人情感的意象,是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正如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过的:“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注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云彩或是在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4]在鉴赏古诗中的景物意象应从诗中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入手,体味其表现的社会属性。景物意象的自然属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思考:
(一)把握画面,描摹图景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意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与静态关系。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写了江山、花鸟、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突出、较具体。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也表现作者陶醉在春光中的怡然之情。杜甫的另外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鲜艳明丽,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二)画中品诗,体会情感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意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其内在意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意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意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以蓊郁广袤的森林为背景,以眼前夕阳箭射树林为主体,夕阳、青苔、翠木,色彩绚丽,通过描绘此幅画面,表现对鹿柴隐居闲适生活的喜爱。而杜甫的《日暮》:“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颈联“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这两句顺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颈联通过描写景物宁静、凄清、幽冷的特点,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不宁静。抒发了诗人沉重的衰老感和浓浓的怀念故乡的愁绪。
当然,在诗歌里还存在以乐景衬哀情和以哀景写乐情的情况。《姜斋诗话》就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天风雨下西楼。”诗歌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的离愁别恨。而“以哀景写乐情”,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维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姚。”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参考文献
[1] 辛衍君.意象空间: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阐释[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104.
[2]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微观诗史初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0.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既要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又要遵循古诗教学的特殊原则。
(一)从属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从属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要以古诗的语言文字为媒介,以指导学生理解运用古诗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目的,实现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目标。
(二)渗透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渗透在初步的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中,渗透在古诗的意境体验中,渗透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中。同时,它还渗透于古诗教学本身。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疏密有致、节奏和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是否切实有效,富于变化;教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富于条理性、逻辑性和启发性;板书是否简明扼要,富于美感……都将影响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三)情感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情感为基础。要重视古诗中的情感分析和情感体验,要做到导情、带情、动情、传情,情贯始终。
(四)趣味原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注重情趣和意味。这种情趣和意味来自于古诗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自于古诗意境的再现和情感的体验。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古诗的美是多方呈现的,语言、情节、意境、声韵,不一而足。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因为古诗本身是一个整体,这些方法通常是同步或者综合运用的。
(一)在理解词句中领略古诗语言的美
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与现代汉语的差距较大。要欣赏古诗的语言美,必须首先理解它的字词句,读懂它的意思。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字词句的理解,有一个度的问题。随便疏通一下,让学生似懂非懂,不行;想要讲深讲透,让学生全盘掌握,又不可能。只能着眼于为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情感意味服务,让学生具有初步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从而体会古代汉语的凝炼、含蓄与变化,领略古诗的语言魅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初步认识古代汉语中的同源通用及通假现象,如《敕勒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见”和“现”,《鹿柴》中“返景入深林”的“景”和“影”;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中词的活用,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的“曛”属名词活用为形容词,《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属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古代汉语中的词义变迁。
古诗的语言美,集中体现在它的凝炼、生动、含蓄和变化。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如教学《题临安邸》时,就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熏”和“醉”的精妙用法。这两个字,将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确实生动形象、凝炼传神。而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则要注意让学生揣摩“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的意义。这里的“轻”,其实不只是小船的轻快,更是诗人心情的轻松。当然,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是需要适当介绍古诗的背景的。
(二)在融合情境中体味古诗意境的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多数是写景的。教学这些古诗,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融情于景、情境交融,进而体味古诗的意境美。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诗人先在船中,后在楼头,抓住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风卷地、水如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写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感。
(三)在分析情感中感受古诗境界的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少数古诗叙事议论直抒胸臆,情感炽烈,思想境界较高,如《夏日绝句》《示儿》《题临安邸》《石灰吟》,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教学这些古诗,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深沉的情感,感受诗作崇高的境界。如《示儿》是陆游的临终之作。一个人临终之时有多少话想说啊!“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什么也不挂念。只有一件事情让诗人直到死也牵肠挂肚,那就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但悲不见九州同”!诗人唯一要嘱咐子女的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学《示儿》,必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浓烈的爱国情感,感受诗人相信国家一定能够统一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兴趣 诵读 美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 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而畅游其中呢?
一、激发兴趣,探求古韵美
诗歌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的诗词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不少的诗词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好古诗词对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应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教学时,如何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呢?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情境,通过情境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教师可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地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蕴涵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古诗文诵读中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阅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古诗中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悠然淡雅的节奏可以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让学生觉得感兴趣了,诗歌抓住了他们的心,他们才能真正用心去学习,去感受。
二、以读为本,体会意境美
对于古诗词,我们只有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才能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心。针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目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提出了以“诵读”“悟读”“品读”“赏读”为主的古诗词教学方法。
(一)诵读
古诗有诗律,诗的格律包括字数与句数、押韵、对仗、平仄等几个方面。因为有这样的音节排列及诗律方面的规定使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凝练、含蓄、优美,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声韵和谐,具有音乐美,适合于诵读。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体验语言美。例如,教学古诗《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注意诗中的几对对偶的词。学生在琅琅诵读中已经体验到了“两个”与“一行”、“黄鹂”与“白鹭”、“鸣”与“上”、“翠柳”与“青天”之间的对偶关系,似乎看到了这些简单的词向我们展现的一幅色彩缤纷、动静结合、声像齐聚的水墨画,在诵读中深切感知了古诗词语言的美。
(二)悟读
感悟意境,重在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体会诗句所表达的境界。一个“悟”字,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向展开自己的丰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用心感悟蕴含其中的浓郁诗情。在感悟中,学生获得了强烈的审美感受,丰富了对生活的感受,扩大了知识视野,增强了创造的信念,诗歌离他们不再遥远。
(三)品读
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字字看来皆是景,声声细味总是情”,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品”。我们要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仅仅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入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进而,我们要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将这首诗由感性升华到理性,品味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追求成功永无止境。这样才真正读懂诗人的用心。
(四)赏读
古诗词美,常常表现在诗词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如在教学李白的《望天门山》时,我用多媒体播放了江水滚滚东流和江水冲击两岸悬崖的壮观画面,再配上《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壮音乐,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了李白诗的磅礴气势,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这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里,学生的诵读更加准确感人。又如,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除了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外,我们还需要侧重引导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构思,体会作者在离别情绪交织中对北国雪景美丽、凄迷的咏叹,感受人、雪、歌浑然一体之美。
三、心随我动,展现创作美
“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的论述告诉我们,激情是创作的源泉。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或婉约、或慷慨、或苍桑、或温柔,且咏且叹,一波三折,无不包含深情,吐尽作者心事。理解古诗,每个层次都应伴随着朗读、诵读直至背诵的训练。教有千法,读为上策。《示儿》沉郁悲凉,《咏柳》欣喜明快,《游园不值》惊喜无限,《鹿柴》轻灵渺茫……古诗的节奏美、韵律美,要靠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现。古诗的深厚内涵、深沉感情,不读无以领会。教师可运用范读、齐读、轮读等方法,最好再配上适当的音乐,使学生学会读诗,乐于读诗。学生可以根据诗词进行舞蹈、情境表演,让身体说话,让古诗词不再是纸上文字,而是活灵活现的生活展现。如《梅花》一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梅花的那种意境,我特意在教室中摆放了一些仿真梅花,并适当撒些香水,让学生沉浸在花香中,并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请他们自己制作属于自己的梅花。伴随着高雅的古筝曲《梅花三弄》,学生各显神通,通过粘贴、吹、折、点画等不同形式创作了一幅幅美妙绝伦的梅花图,仿佛梅花就在眼前,似乎可以闻到阵阵花香。这样的做法, 不仅激活了学生对学古诗的兴趣, 更让他们的审美得以提高,以梅喻人,借梅抒怀,意犹未尽。
【关键词】新课标 古诗词 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感受美
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而对小学生来说,要领会诗的意境,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多媒体技术能提供图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创造我们所需要的情景。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我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感受美。
(一)运用背景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彼时彼地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既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如学陆游的《示儿》时,可采用多媒体播放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徽钦二帝被俘,宋高宗赵构南渡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弃半壁江山而不图收复的历史背景。设置这样的背景情境,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帮助学生产生与诗人思想感情相契合的心理情绪,为学好此诗开了个好头,这样就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中表达出来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二)运用动态资料,传递教学信息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而录像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三)描绘诗词画面,创设教学情景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很难理解诗中的意境,我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诗词画面,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精心选择乐曲,创设教学情境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我在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播放了为这首古诗谱写的歌曲《阳关三叠》,那反复咏叹的歌词,优美苍凉的旋律,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切体会出诗人对朋友远去的惆怅之情。
二、真情诵读诗词,欣赏美
古诗词是古代的文人墨客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作者心血的凝练。而我们读者,要凭借含义深远、高度浓缩的文字体会诗词蕴含的境界,必须驰骋自己的想象,运用丰富的联想。如孟郊《游子吟》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反复吟咏之间可体味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以及身为子女应该感念亲恩、报答慈母的良好规劝。学生通过吟诵感受,读透了,讲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同时,学生的情操也能得到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熏陶。
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在教学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时,要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想象林中宁静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这短短二十个字却能给我们描述出一幅“山中宁静,人语远传。斜阳透过密林,在青苔上投下斑驳光影”的山林图画。带着想象来朗诵,学生自然能把那份宁静、美好在语言中体现出来。
三、课外积累,拓展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但仅靠每学期课本编排的那几首诗,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大量的诵读经典古诗词,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语感的训练,熏陶渐染,日积月累,逐渐习得。
“空”字在诗中一般可作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作名词的“空”,常指天空,或空旷之地,主要营造一种辽远空阔的背景,常有助于诗的意境的创设。作副词的“空”,一般有“空自”、“白白地”、“徒然地”的意味,它常常用于诗的情感表达。作形容词的“空”,常有空远、空蒙、空寂的意味,并常带有寂寞寥落、沉郁悲凉的情调。因而它既可以用于意境的创造,也可以用于情感的处理。
一、“空”字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一)创造一种浩渺空远的意境
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中用“碧空”这一意象,意在给画面增添一种辽远广阔的感觉,诗人的一片留恋怅惘之情也就自然暗含在这“江”、“空”组织成的浩渺无际的画卷中了。
王维的“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江汉临泛》),诗中的“远空”与李白诗的“碧空”意义相近,然趣味有异。此处以“远空”作为一个辽远的背景,意在衬托波光水影的动态美。
李贺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李凭箜篌引》),诗中的“空山”即为空旷的山野,一下将诗的意境拓展得很深远。
(二)创设一种缥缈空蒙的氛围
苏轼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此中的“空蒙”表现出雨中雾气迷茫的情形,从而显示出烟岚雨雾笼罩着的远山,迷蒙一片,若有若无,极富奇趣。诗人另一首诗中的“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登州海市》),出现三个“空”字,营造一种神仙所处的虚无缥缈的环境,令人神往。
(三)富有一种宁静空寂的禅趣
“空”字在王维诗中运用的频率极高,常出现“空山”这一意象,这与诗人习佛参禅的生活、所接受的禅宗思想及所追求的禅趣有关,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等,都给人一种幽寂之感。既有作者对远离尘俗的世外桃源式的生存环境的向往,也表现诗人对禅宗所谓的空寂、虚无境界的追求。“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积雨辋川庄作》)、“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等诗中的“空林”意象都具有相同意味。“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具有使动意味,此处的“空潭曲”,即“使潭曲空”,因毒龙(喻妄心邪念)被安禅(安心守禅)制伏后,使得深潭显得空空如也。
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空”字,同样带有使动意味,潭影的澄澈透明使人们的心灵显得空明洁净,尘埃涤尽。常建诗中的“空”颇有点王维诗中的禅趣。
二、“空”字在情感处理中的意味
(一)抒发一种遗恨和失落之痛
“空”字常出现在感时、伤乱、怀旧的题材中,常流露出沧桑之感。
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空”字渲染一种寂寞的气氛,含有对黄鹂不解人迁和朝代更替的意思,又慨叹人们对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事业的有所遗忘。晚唐诗人韦庄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台城》)中的“空”与杜诗的“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意味极其相似,感慨很深,含有一种失落惆怅的情感。
杜甫的另一首《咏怀古迹》中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字表现昭君的千古遗恨,自己不能生还故乡,即便魂魄月夜而归,也是空归,也是枉然,将昭君之怨表达得无比凄婉。诗人的所有感喟尽在一个“空”字中。
(二)透露出一点无可奈何之感
高适的“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表现了力尽关山,鲜有战绩,无休无止的边衅,让征人感到归期遥遥。于是回首望乡,藉以排遣相思之苦,然而乡关何处,征夫只能徒唤奈何、“空”望一场。
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吟诵《思旧赋》以怀念亡去的旧友,然以一“空”字,则表现出因人世沧桑与岁月蹉跎,故友早已离世,而其“吟”只是徒增感叹而已。
(三)给人以孤独、寂寥与凄凉之感
《孔雀东南飞》中的“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一个“空”字,显示出房子空空荡荡,人物孑然一身的感觉。
杜甫的“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禹庙》),着一“空”字,足见山之荒凉,以此衬托古庙的巍然独峙。
李商隐的“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马嵬》),诗人深夜难眠,落寞地听到禁军报更的梆声,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四)道出一种吊古伤今的感受
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楼》),“空余”二字显出怀古之情,黄鹤一去不返,徒留此楼空历千载,从而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慨叹。
刘禹锡的“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城》),一个“空”字,以江潮的寂寞衬托,道尽古城的衰废。
(五)具有一种沉郁悲愤的情调
李白的“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空”字表明诗人毋使年华“空”逝,要及时行乐,豪语中其实透露出万般的失意与悲愤。
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抒发诗人壮志未酬、年华老大和报国无门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