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人际沟通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际沟通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1、执行操作能力。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这正是高职高专学生在专业上培养目标——技术应用型人才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2、团队合作能力。是与他人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以实现团队目标的能力。团队合作可以形成单位或部门的凝聚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3、沟通表达能力。在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工作情况调查中发现,不少高职高专毕业生目前正担当企业技术主管的职务。

4、革新创造能力。是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影响工作效率的部分进行改进,以求提高工作绩效。

第2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关键词】护理教育 人际沟通 基本方法

一、提高护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有与医生、与病人以及家属、与其他医务人员进行沟通的良好能力。可以这样说,建立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在医护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也有助于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有助于护士的自我认识;能陶冶情操和发挥才能;有利于收集病人资料,为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计划、评价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依据;有利于增进病人对医生、护士和对医疗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二、提高护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

提高护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主要在于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和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多动口、多动脑、多动手、多动眼。通过丰富的教学模式,如:引导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点、演讲、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团队合作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一)引导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知识点

任何实践过程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学生只有正确理解了《人际沟通》课程中的知识,才会把知识转化为实践。如:讲授对于不同的病人,应采取不同的安慰方法,学生有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基本方法后,就知道在医院中怎样慰问病人及家属,慰问病人、老人、儿童等不同类型的病人。

(二)开展演讲活动

演讲以讲为主,演为辅,通过有声语言,加上“无声”的动作、体态、表情等,使二者融为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演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克服胆小、自卑、紧张的心理;还有助于学生对说话时的手势、穿着、礼仪、站姿等知识都有一定的有效认识。老师可以布置演讲题目《拼搏・进取》《五月最美的微笑》《》《平凡的人生》《青春本色》《爱在我心中》《护士的节日》等,学生通过演讲,可以树立自信心,性格更加大方、开朗、活泼了。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提高护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老师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目标与内容角色相关的情景。如:在学习《人际沟通在医疗工作中的应用》一章时,可以先分配角色,再编写剧本,然后进行演练,在正式的表演过程中,学生通过扮演护士、病人、医生、病人家属,获得一些感性认识。表演结束后让学生积极讨论和评价,教师充分倾听,最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和评价,分析表演的真实和合理性。

通过角色扮演能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知道病人、病人家属的心理变化,以及生病时的痛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现代护士不再是被动的执行医嘱,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医疗护理中,根据病人的需要解决问题。

(四)情景模拟

可以利用实验室,较好地营造“病房”的氛围。教师可以根据护理人员在医院的常规工作,并且和学生学过的《基础护理》课程相衔接,进行铺床、注射、静脉输液、吸痰、吸氧等护理操作,可以“护士”即兴与“病人”对话、“护士”为“病人”进行静脉输液、“病人”提出各种问题和要求,为难“护士”, “护士”必须成功而且巧妙地应用恰当的语言技巧应对各种难题,通过情景模拟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护理目标。

(五)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可以自动驱除所有不公正的现象,而且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团队合作可以让成员之间相互依存、同舟共济、互相敬重、彼此宽容和尊重个性的差异彼此间形成一种信任的关系,待人真诚、遵守承诺、相互帮助和共同提高。在校园里可以选择合适的场地开展你猜我说、动作传递、双人过桥、全班闭眼一起前行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那么,学生在将来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才能真正做到坦诚交流、弥补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

总之,有效的沟通能力与技巧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课外、医院等场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积极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书全.人际沟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周楠.社交入门与技巧[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

第3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沟通能力;行为方式;有效性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变得十分普遍。大学环境更为开放,大学生自主时间越来越多,接触的人也更为广泛,沟通交流已渗透到他们生活、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论他们的性格、成长环境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十分显著的改变。在沟通能力方面,当今大学生所呈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等个性特点也令人担忧;此外,如今一些大学高校又忽视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沟通中的行为表达能力也令人着急,大学生沟通能力与沟通行为方式之间是否存在有效性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必须重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改善大学生综合沟通能力迫在眉睫。

1 沟通能力与沟通行为之间有效性现状

在沟通能力方面,在校大学生沟通能力较好但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同学具有基本沟通能力,但沟通被动化,思想价值观念差异普遍存在,主动与人沟通意愿不太强烈,大部分大学生只是表示愿意沟通。他们与老师的沟通,就更显得有些被动。同时,我们从问卷调查中也发现,在所有男生中,喜欢并主动与同学沟通的男生占有39.75%;而女生则占有29.50%。如今大学男生比女生更喜欢主动与同学沟通,而且沟通情况良好。

在沟通行为方面,在校大学生的网络与现实沟通能力不平衡,现实中的沟通行为表现不佳,比较依赖通过网络与他人进行沟通,网络沟通能力偏强。在现实沟通中,情绪控制力一般的情况在少部分大学生中仍然存在,他们仍需要时间克制情绪。大学生在应对沟通反感话题时,行为表达欠妥,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49.47%的同学网络沟通能力较强,21.33%的同学现实沟通能力较强,二者都强的同学仅占21.03%。当谈到沟通反感话题时,14.37%的大学生情绪稍显反感,委婉说明不想谈及该话题。还有1.51%的学生会情绪激动,直接说明不想谈及该话题。

运用Excel对大学生沟通能力与行为能力情况进行卡方检验和P值测算,得出卡方值等于32.308,临界值等于16.919,P值等于0.0002,显著性水平等于0.05,说明大学生沟通能力与行为能力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强度较大,因而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沟通能力对其行为能力的强弱有着较大的影响。

综合来看,大部分大学生体现的沟通能力较强,但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沟通能力偏弱的情况,而大多数大学生的行为能力勉强处于较强的层面。在沟通中,大学生行为方式不恰当、不完善的情况仍然存在,即使他们的沟通能力非常强,但其言辞表达、行为控制也无法达到相同效果,说明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仍有待加强,二者之间的有效性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虽具备基本的沟通能力,但仍缺乏系统、深层次提高沟通能力的训练,无法更好地适应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入学以来,大部分人都只是与同学、朋友、父母、老师交流,没有或很少有机会真正踏入社会。甚至,有些大学生与老师沟通时,由于敬畏老师、自身性格等原因,不敢、不愿意或是不注重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仍然缺乏沟通方法,不知道该如何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另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不太重视与老师沟通,大多以自己感兴趣的事为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些大学生在大学快毕业时,都不知道辅导员的姓名。

大学生在沟通中自信感不强,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由于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学生身份,资历尚浅,外加自身知识水平有限,话语权份量不足,所以在与某些特定对象沟通时,大学生就显得自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畏惧心理。这也使得有些大学生尽管自身已具备较好的沟通知识和技巧,但仍无法与他人进行很好地沟通。

大学生倾向于网络化沟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机等上网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倾向于使用各种网络聊天工具,例如:腾讯QQ、邮箱、微信、微博等等。而网络所具有的虚拟化特点,使得大学生免去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害羞;此外,大部分聊天工具都具备丰富的图像表情,可以省去冗长的文字表达,又能显得生动灵活,能够活跃聊天气氛,这也是为什么当代大学生更喜欢使用网络聊天工具。网络聊天工具确实便捷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生活,但过多的运用会导致他们缺乏现实沟通能力的锻炼。网络沟通带来的这种弊端使得当代大学生虚拟沟通能力强于现实沟通能力,这也是大学生行为能力不能进一步提高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由于拖延症等不良习惯使得行为执行落后于思维意识。在这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共享程度很高,无论是先人的前车之鉴、名人名家的著作、周围亲友的经验之谈,还是自身的体验,都会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因而他们的沟通意识相对以往来说有所增强。然而由于性格内敛,甚至存在拖延等不良习惯,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执行落后于思维意识。在沟通中,当谈到某个话题时,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语言组织的迟缓,话题已经过时,才想起该如何正确回答。这就是为什么大学生在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具备一定的沟通知识水平下,行为能力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无法很好地通过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思想。

3 如何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与行为之间的有效性

3.1 加强系统、高层面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大学生可以进行系统、高层面沟通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以便更好地适应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阅读与沟通相关的书籍,学习更多、更专业的沟通技巧和社交礼仪知识。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大学生可以参加相关辅导机构,这些机构专门培养和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经验,更快更有效地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既节省时间,又能高效地得到实践锻炼。参加辅导机构的最大优点是,它们能模拟实际交流情景,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使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使二者之间的有效性程度更高。

3.2 增强自信心,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大学生需要增强自信心和心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和合理的表达行为,不骄不卑,自信诚恳,落落大方,这些足以能基本应对与不同对象之间的沟通问题。增强自信心的根本是在于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当一个人自身文化水平、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时,在与人沟通交流中,他就更能如鱼得水,运用自如,久而久之,自信心越来越强。自信心的不断增强能更有效地辅助知行合一的沟通,提高大学生沟通能力与行为之间的有效性。

3.3 合理使用网络沟通工具,注重锻炼实际沟通能力

大学生必须合理均衡使用网络沟通媒介,努力锻炼实际沟通能力,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网络的发展,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面对面沟通更能促进人的思维、语言等各方面的提升,提高沟通能力。同时,更有利于促使沟通能力与沟通行为的一种契合。平时,大学生可以参加校园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接触更多的校友,甚至还可以接触其他校区的学生。也可以花些时间去做志愿者工作,接触社会上不同的人。在与陌生人的沟通中,大学生能以实际行动更有效地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培养自己的耐心,逐渐提高自己的言辞表达能力。

3.4 克服拖延等不良习惯,灌输知行合一思想

大学生需努力克服自身拖延等不良习惯,不断给自己灌输知行合一的思想,将理论联系实际,把好的沟通理论知识在行为实践中加以运用。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中的最大忌讳就是,大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沟通知识、掌握更专业的沟通技巧,但是在实际行动上无法更有效地运用。久之,沟通意识与行为有效性程度越来越低,时不我待,大学生需要改正自身不良习惯,不断提高沟通能力与沟通行为之间的有效性。

沟通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知识涵养、思想品德和逻辑意识,行为能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动作执行。因此,这二者之间有效性程度的高低是大学生培养自身综合沟通能力的关键和自我突破的着力点。不断提高沟通能力与行为之间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才能实际提高当今大学生的综合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燃进.ICT时代大学生社会沟通模式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

[2]戴红秀,宁玲一.浅谈如何与“90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J].科海故事博览, 2013(10).

第4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一、教师应从民主平等观念出发尊重学生

在教育工作中,做学生工作,很多教师都有这种感觉,学生对老师的话有一种本能的抵御和反抗,师生之间沟通难。但是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树立民主意识,抛却传统的师道尊严,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点出发,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导向,把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在与学生交往中,不居高临下、强词夺理、疾言厉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体验学生的内心世界,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达到与学生心灵的相同与共感。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打开自己的心灵之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自然真实地与学生分享,让学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鲜活的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适当包涵和谅解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张扬学生的个性与首创精神,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双方真正的心灵互动和平等沟通。构建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教师应在情感共鸣的交流中关爱学生

魏书生老师刚刚出来工作时,发誓要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为了上好第一节课,他精心准备,可谓万事俱备。第二天课堂上,魏书生老师是热情洋溢,激情燃烧,把平生之精华,一股脑地倾泻在课堂上。结果呢?学生们不买账。不但不买账,反而睡倒一大片。后来魏老师反思:是准备不充分吗?不是。是情感不感人吗?不是。是自己长得不帅吗?不是。后来,魏书生老师反复思考,得到一个结论:感染学生,情感要对路。以此为出发点,魏书生老师成了现在的教育家。

教师亲和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爱的情感,它只有在师生心与心的交流中才能产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从心理学角度讲,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因此,我们在与学生交流中,要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渴望进步的,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把赞扬、鼓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课堂上,更要激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交流活动中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亲和力在无形中也就形成了。

三、教师应以平易近人的姿态走近学生

谈心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没有谈心,就谈不上班主任工作。一个善于谈心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是一个事半功倍的班主任;是一个细心的充满教育智慧的班主任。在谈心中要乐观、要幽默,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会感到快乐,沟通也就顺畅了。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太好。如果你把话语磨去些棱角,变得软活一些,使对方在听话时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他就也许能既从理智上,又在情感上接受你的意见。在谈心时,对某种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达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对方从自己的话中揣摩、体会出里面所蕴涵着的真正意思,这种“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手段就可称为含蓄。含蓄是教师高雅、有修养的表现,也经常表示出一种对学生的尊重。我们应通过耐心交谈和解释等方式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赞扬与期望,容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冲突和挫折,向学生展示出教师内心世界的深厚博大,以平易近人的态度营造师生之间的默契,构建具有时代特点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应以设身处地的方式力求理解学生

在心理学理论上讲,设身处地的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叫做“同理心”,又叫做“移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同理心”原理,和学生换位思考,能使教育富于人情味,师生易于沟通。当我们和学生在选择上发生分歧时,通常是教师的判断起主导作用。但在许多时候,分歧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而只不过是轻重、缓急、先后、多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不要总以自己为重心,给一点理解、来一点妥协、做一点通融,师生之间就会擦出情感交流的火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形成了。

第5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人际沟通 实践教学 教学评价 护理本科

沟通能力不仅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护士职业价值的行为之一。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尚无统一标准,各个学校办学差异很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显示,本科护生普遍体会到《人际沟通》课程结束时仍有大量的沟通知识和技能未能很好消化吸收。沟通对实践的诉求很强,本研究在夯实护生沟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本科护生《人际沟通》的教学体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全日制四年制护理本科二年级学生。

1.2研究方法

采用类实验研究,方便抽样法。对研究对象讲解此次教学实践的意义、具体内容及安排,采取自愿报名参加的形式。共招募到173名学生,其中女138人,男35人,年龄19~23岁。在完成《人际沟通》课程理论教学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附属医院、社区进行护患沟通实践教学活动,至少每周沟通实践一次,为期一个月。在开展实践教学前后采用杨芳宇研制的自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测量研究对象的沟通能力。该量表包括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传递有效信息、验证感受和总分7个方面,其信度为0.84、效度为0.84。

1.3具体实践步骤

学校开具实践介绍信,学生与护理部及相关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自行选择沟通对象,沟通主题。临床实践过程中,科室护士长及带教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整个沟通实践过程。合理有效地开展护患沟通,具体步骤为交际性沟通、评估性沟通、治疗性沟通。其中,以交际性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生的信任度;以评估性沟通确定沟通主题,并进一步制定、完善沟通方案;以治疗性沟通与患者进行实质性沟通。整个沟通过程用录音笔录音,沟通结束后将录音转化为文本,以备临床带教老师和课程专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及指导。此外,通过课程老师与学生之间,生生之间,临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护生与患者、家属的护患沟通的实践,环环相扣,逐步强化护生的沟通意识提升其沟通能力。

1.4教学效果评价

运用全面、综合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护生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效果评价包括笔试、沟通能力问卷调查、护患沟通实践报告、汇报等。

1.5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T检验法分析定量资料。

2结果

《人际沟通》实践前后,研究对象的《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得分在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且总分亦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3讨论

3.1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现有护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沟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查阅文献得知,目前国内对于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或关注于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如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缺乏临床沟通实践的真实体验;或关注于技巧,忽视沟通内容的评判、沟通系统的实施;或关注于沟通结果的衡量,忽略沟通过程质量的监控与反馈。此外,课堂教学的“统一标准”,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学生实践操作的空间,限制了学生创新活动开展。

3.2实践教学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影响

3.2.1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护生大部分沟通能力

本研究中实践教学前后,护生建立和谐关系、敏锐倾听、确认病人问题、共同参与及沟通能力总分方面均有提升。在实践教学中强调以交际性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所以能促进和谐关系的建立。在实践演练中,有特定的沟通对象,有真实的沟通情境,能激发护生共同参与的热情,并有意识的应用敏锐的倾听。而评估性沟通的实施,确保护生能确定患者的问题,确定沟通主题及方案。

3.2.2实践教学对传递有效信息与验证感受方面无显著影响

该研究对象为二年级护生,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尚未完全涉及及掌握,故在传递有效信息及验证感受方面存在不足。

4小结

事实上,沟通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对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依靠学校《人际沟通》课程的培养;另一方面,依靠沟通实践中的积累。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本科护生沟通能力,值得在改良护理本科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体系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佟术艳.美国高等护理教育标准[J].护理研究,2000,(14):183-184.

[2]Rossiter JC.Caring in nursing:perceptions of Hong Kong nurse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2,9(2):293-302.

[3]唐丽丽,李孜孜,陈晓勤.护理专业学生人际沟通课程反思日记的质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8-990.

[4]杨芳宇,沈宁,李占江.护生临床沟通能力测评量表的初步研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5]Schwartz Bercott D,patterson BJ,Lusardi P,et al.From practice to theory: tightening the link via three fieldwork strategi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2,39(3):281-289.

[6]张咏梅,江智霞,肖烨.护生人际沟通知识转化为人际沟通能力的教学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5,20(2):154-155.

第6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共 99人。

(二)研究工具

1. 李芙蓉编制的《大学生合作能力量表》。该问卷包括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两个维度,共42个项目,内部一致性为0.94,分半信度为0.87。

2. 马湘桃编制的《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该问卷包括沟通技能、沟通认知、沟通倾向三个维度,共56个项目,内部一致性为0.814,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9.285%。

3. 班级活动评价表。《班级活动评价表》用于班级辅导过程中对班级成员进行的过程性评估。它包括4个问题,意在了解班级辅导工作阶段班级成员参与辅导活动的情况。

(三)施测过程

将两个问卷装订成册,主试均为受过培训的心理教师,问卷调查采用集体测试;两个班同时进行,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当场收回。

(四)干预研究过程

1. 前测。在进行干预的前一周,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填写问卷手册,问卷当场收回。

2. 干预过程。实验班每周周三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地点在教室,时间为90分钟,一共进行为期六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控制班不进行干预。

笔者根据人际沟通能力三元结构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理论基础,本着培养团队意识,加强学生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理解和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目的,共设计了六次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次课:“相逢是首歌”,目标是消除主试与班级同学的陌生感;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和愉快的班级氛围。

第二次课:“我快乐我成长”,目标是学会管理情绪,提高与人相处的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次课:“相亲相爱一家人”,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人际互助,学习人际冲突的解决方式

第四次课:“微笑训练营”,目标是培养学生言语表达、非言语表达和倾听的技能,提高沟通能力。

第五次课:“打造高效团队”,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高效团队的特点:目标清晰、互相信任、有效沟通、优秀的领导者、内外支持等。

第六次课:“回顾和展望”,主持人对活动进行评价,自然结束活动;组员之间相互告别。

六次活动课做到内容围绕主题,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各课的教学步骤、方法、使用的教具以及课件设计等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3. 后测。干预结束后两个班同时填写与前测相同的问卷手册,并当场收回。

(五)数据处理

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

二、结果

(一)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干预前的差异

由于干预的效果是随后两次调查问卷均回收上来的数据来分析检验的,如果实验班与控制班前测数据在考察的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么,用以检验干预效果的数据就存在选择性偏差(selectionbias)。因此,首先要考察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前测各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测试班级 人数 平均数 标准差 T Sig

合作能力总分 实验班 45 167.3 11.81 0.91 .47

控制班 54 152.2 14.05

沟通能力总分 实验班 45 181.84 7.62 -.92 .360

控制班 54 187.47 5.59

表1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此结果表明两个班被试是同质的,可以对实验班进行干预,考察干预的效果。

(二)干预效果的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干预效果,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法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测数据的差值进行对比研究,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差值差异比较

后测-前测的差值 实验班 控制班 T Sig.

平均数 标准差 平均数 标准差

合作能力

沟通能力 1.12

1.50 2.66

3.42 -.14

-.09 .50

.45 -2.35*

2.36* .022

.03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班在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后测-前测的差值均为正值,这表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均有所提升;而控制班在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后测-前测的差值均为负值,这表明自然状态下控制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有所降低。经过进一步的差异检验,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差值在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在干预后,实验班被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均有提高。

三、讨论

干预研究进行前,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的前测分数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班在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分数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确保了被试的同质性。

干预研究进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后测-前测差值的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班在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实验班学生在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后测-前测的差值为正,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班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效果好于控制班自然成长的结果,即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这是因为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加以影响,最终达到健康人格和优秀品质的培养。例如,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微笑训练营》,活动目标是培养学生言语表达、非言语表达和倾听的技能。分享环节中,很多同学的感受是“语言表达真重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微笑拉近彼此距离”等,这充分表明团体心理辅导有助于增强学生表达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能力。此次活动课结束后,使用《班级活动评价表》对此次活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91.2%的学生认为此次活动让他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自然成长状态下的学生缺少自我感悟的平台,因此他们的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分数在前测、后测时没有显著变化。

第7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1、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1.1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1.2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2、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护理工作者的语言沟通是对患者心理护理作用和心理治疗效果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是对患者一定要有恰当的称谓,同时要使用文明礼貌的用语,在患者说话的时候,尊重对方,不要随意打断,避免与对方发生争辩,对患者说话时要真诚,护理工作者说话得体和真诚,就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从而得到良好的沟通效果。表情是观看一个人当前状态的最直观方法,护理工作者应该尽量将自己良好的个人状态表现出来,传达给患者,同时注意对方的表情,发现对方的不良情绪,从而及时的改变自己的沟通策略和方式方法;与人接触要保持微笑,尽量表达出自己的积极态度。避免呆板没有表情的机械式接触,那样只会让患者的心情更糟,从而对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工作的进展。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2.1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形式,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的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3min演讲”等竞赛活动为护理专业学生提供磨练机会,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2.2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 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 全科护理, 2009(01)

第8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沟通能力 培养 策略 途径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沟通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沟通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在社会交往中,沟通就是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手势彼此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观点和兴趣等的社会行为。沟通涉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对学习效果的好坏、人际关系的协调、冲突的解决、人格的健全及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沟通能力总体较差是客观现实,一些学生沟通意识不强或缺乏沟通知识,少数学生存在认知、心理或人格方面的沟通障碍。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而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要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就要加强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会面临着不断与人交往、与人协作的问题。当今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社会期望尚存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沟通意识淡薄

沟通意识即一种沟通观念或一种指导沟通的思想,指人自觉、积极、主动沟通的倾向,表现在在实践中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贯彻着这种已经是内在的倾向。通俗地看,沟通意识就意味着,个体在从沟通的角度看我们生活的社会。大学生沟通意识的淡薄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 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所以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主体的沟通意识都比较缺乏。意识指导人的行为,沟通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主动沟通、实践训练沟通能力的行为意识不强。

(二)沟通技巧缺乏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在家是家庭的中心,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有部分学生在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大学集体生活人际沟通过程中,缺乏沟通技巧,不能换位思考,自私自利,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沟通实践缺乏

随着现代人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沟通理论方面的各种书和资料也随处可见,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关于沟通艺术方面的课程,但沟通并非直接套公式那么简单,还需要在实践的沟通交流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发达, 网络已不再仅仅是操作工具,而是某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聊天,或打游戏,将自己大部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社会中,而减少实际与人沟通的实践。人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的人与人互动的基础上,社会学理论中的“镜中之我说”和“概化他人说”证实了这一点。网络沟通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忽视了人际沟通知识的学习,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实践锻炼,影响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很好的发展人际关系,发挥个体的内在潜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 15%,人际关系则是 85%。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为了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培养主体沟通意识

沟通意识作为人自觉、积极、主动沟通的倾向,是行动之准备和行动过程中不断呈现在意识中,而能指导和改进行动的一种思想。从认知角度看,培养沟通意识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性。通过沟通教育或自我训练,培养沟通主体意识,树立一种科学的沟通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一种沟通思维方式,把无意识的沟通变为有意识的、科学的沟通,提高主动沟通意识、角色换位沟通意识、双赢沟通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二)改善和加强沟通课程教学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而在我国,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沟通课程学习对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各高校应该把沟通课程纳入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当中,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人际沟通》《管理沟通》《跨文化沟通》《应用礼仪》等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强化就业面试、演讲等训练,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系统化的训练,使他们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顺利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

高校要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沟通平台,提供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使大学生通过实践这个根本环节提高沟通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大力推进学生班级、宿舍建设,加大活动普及力度,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开展中来,以加强学生相互间的沟通,增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学校应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实习、勤工俭学,加强大学生与企业、社区的联系,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深层次沟通。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鼓励学生通过加强自我训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全面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

结论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是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能力。因此,学校有责任提供一切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资源,教师有义务担当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责任,学生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的主体意识,自觉地进行沟通交际的自我训练,使高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既有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又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

第9篇:人际沟通能力范文

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摘要:医患沟通是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分析医学院校中护理专业医患沟通原有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探索综合实践性教学方法的设计及使用,为提高护理本科《医患沟通》教学质量及护理本科生的沟通能力做出参考。

关键词:护理本科;教学方法;医患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0-02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于广大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医医之间、医护之间、医患和护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能力,医患之间沟通是否有效,不仅影响到病史采集过程,还影响病人遵医和求医行为,进一步关系到医疗质量的好坏。并且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增多,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与情感问题较多。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引起社会交往障碍[1],这对医学生进入临床有极不良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现代的医学生,除了学习《医患沟通》,还要掌握必要的日常人际沟通理论与技能,既能提升自身素质、保障心理健康,也可以融会贯通,以一达广,以常达变,促进《医患沟通》学习的纵深程度,是今后提高医疗专业水平的需要,也对医学生专业学习和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极大的帮助[2]。

在本科医学教育中,医患沟通的课程性质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明确规定。八年来,我教研室一直致力于研究《医患沟通》的教学。对于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新阶段的大学生,自身发展欠成熟,情绪性格未稳定,经常出现人际认知的偏差,因而在医患沟通教学中,我们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最利于引导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和对策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为医学生顺利地转变为医务人员奠定基础。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医患沟通教学情况分析

1.护理专业基本学情分析。护理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绝大多数学生为女生,由于青年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部份女生心思细密、敏感,情绪波动大,所以在女性环境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人际交往矛盾均多于男女比例平均的专业。鉴于这一特点,护理专业的医患沟通的学习须与人际沟通的学习相结合。只有学生在其基本人际环境中掌握沟通学的理论方法,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加以实践练习,具备建立人际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在真正的医患沟通中才能融汇贯通,学以致用。

2.传统医患沟通教学的不足。我校护理专业医患沟通课设为必修课(考查课),课时32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无法兼顾沟通基本理论和临床沟通实践,也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很多学生虽然对沟通感兴趣,但不能分配足够的学习时间。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要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沟通理论枯燥乏味,难以激发起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注意力不集中,并且极少关注课程内容,也很少提问,没有实践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应用沟通技巧,学习积极性较差。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减少,课堂纪律散漫。另外,大教室固定的桌椅,使得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非理论知识是医患沟通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充分融入沟通的环境,经过认真的观察体会、模仿、尝试,才会树立沟通理念,理解沟通的意义,所以其他国家的医患沟通课程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

医患沟通课程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很多医学院校已经意识到,却因为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原因,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佳。如医患沟通最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在临床环境中由医务人员指导进行,但因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务人员医疗工作任务相当繁重,因而愿意承担这一教学的人员很少。正因为实践教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严重不足,实践常常流于形式[2]。

3.现代医学教育理念。医患沟通教学结合现代医学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医患沟通在教育模式上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授医患沟通理论和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早实践,多实践。国外医学院校近年来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公开课等,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好评[3]。

二、医患沟通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前的准备。人际沟通能力是医患沟通的基础,正式进入医患沟通课程前,对全班学生进行人际沟通能力的评估,采用开拓者心理测评软件《人际交往能力测评》量表评估学生学习前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况。根据护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做一些调整和改动,让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更符合专业需要。

任课教师的选择方面,授课教师既是我校高校教师,又是执业医师,皆有在临床工作的经验,是担任医患沟通课程的适宜人选,能把医患沟通案例结合临床工作讲授。

2.实践教学的设计。医患沟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只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会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技巧。在每部分理论讲授后,我们都进行一次沟通的实际训练。(1)演讲式实践法。医患沟通的实践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在分组之前,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在自我介绍后,请学生写出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同学,并写明原因,让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思考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结合身自已的表现进行对比思考,学他人之所长,可让学生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以便在头脑里形成较为鲜明的事物表象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法十分适合于能力训练的课程。(2)情景讨论法。给学生观看医患交流如医生查房的现场录像,由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每组同学各自对同一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分组讨论过程也是锻炼沟通的一种实践。分析案例中沟通方式技巧的得当之处,并对不当之处发表个人的观点和改进意见。另外,还提出“患者有意对你刁难怎么处理”等问题,让学生就这些问题交流自身观点,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后老师进行归纳小结。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就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人际沟通知识对他们切身的帮助,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内外动机。(3)医患角色模拟法。设置一些临床中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模拟扮演医生和患者。如医生说服一个不愿住院的病人留院治疗、并在查房时对病人亲属说明病情和治疗方案等。每组扮演的时候其他组的学生一旁观摩,结束后提出个人的观点和沟通改进意见。通过这一形式,使学生能用共情的沟通态度,站在病人的立场考虑问题,还锻炼了他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学习如何把沟通态度和技巧用于临床工作中,并通过模拟对病人进行一些疾病的讲解,巩固之前学习的专业课知识。结束后,请同学分别谈个人的感受,并谈谈若是换成自己又会如何处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体会

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活动中务必综合使用多种激励方法。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尤其是胆怯内向的或自卑怯懦的,不断地给予他们激励与机会,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症结,体验到成功沟通的快乐。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刻板模式,多种实践教学法的结合使用改变这种单一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教学括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每次课都有焕然一新的感受,认为这门课是趣味性的,实用的,能够马上在现实中学以致用的,而不仅仅是走向临床才可以运用,也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就能始终对医患沟通课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医患沟通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找到医患沟通教学的有效途径,提高医患沟通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使学生意识到医患沟通的学习并不是随着本门课程的结束而完结,需要在今后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和磨练与病人、与病人亲属的沟通技巧,树立终身学习沟通技能的理念。

参考文献: